TW201318940A - 振動式輸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振動式輸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8940A
TW201318940A TW101140602A TW101140602A TW201318940A TW 201318940 A TW201318940 A TW 201318940A TW 101140602 A TW101140602 A TW 101140602A TW 101140602 A TW101140602 A TW 101140602A TW 201318940 A TW201318940 A TW 2013189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connecting member
vibration
inertial mass
trans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0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7264B (zh
Inventor
Jyunichi Hara
Yasuhiro Minagawa
Yuji Godo
Original Assignee
Dai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18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8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7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72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28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with provision for dynamic balancing
    • B65G27/3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with provision for dynamic balancing by means of an oppositely-moving mass, e.g. a second convey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8Supports or mountings for load-carriers, e.g. framework, bases, spr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16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of vibrators, i.e. devices for producing movemen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small amplitude
    • B65G27/24Electromagneti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32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direction, frequency or amplitude of vibration or shaking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3Vibrating conveyors
    • B65G2812/0304Driving means or auxiliar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的振動式輸送裝置有效地抑制從裝置向設置面流出的振動能;本發明的振動式輸送裝置(10)具備:輸送體(11),其具備對輸送物進行輸送的呈直線狀的輸送路;板狀的第一彈性體(12a、12b),其在輸送方向的前方和後方分別以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進行撓曲變形的方式彈性支承所述輸送體;連接部件(13a、13b),其經由所述第一彈性體連接到所述輸送體的下方;第二彈性體(14a、14b),其在所述輸送方向的前方和後方分別從下方彈性支承所述連接部件;激振體(16a、16b),其對所述連接部件賦予所述輸送方向的振動;板狀的第三彈性體(21a、21b),其以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進行撓曲變形的方式與所述連接部件連接;慣性質量體(22),其經由所述第三彈性體與所述連接部件彈性連接,且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移動;所述輸送體和所述慣性質量體以相反相位進行振動。

Description

振動式輸送裝置
本發明涉及振動式輸送裝置,尤其涉及對具備用於對輸送物進行輸送的輸送路的輸送體賦予振動並且具備以與該輸送體相反之相位進行振動的慣性質量體的輸送裝置之結構。
通常,在振動式輸送裝置中,已知有為了抑制振動能從裝置向外部的流出並減少對設置在裝置周圍的外部設備的影響而與輸送部件等的輸送體分開地設有慣性質量體(配重)的裝置(例如,參照以下的專利文獻1及2)。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裝置中,透過將慣性質量體(22)相對於激振體(21)連接固定到與向輸送體(25)傳遞振動這一側相反的一側,並且將連接激振體安裝部件(23)與輸送體(25)的振動傳遞用板簧(26)的中間部經由連結部件支承片(28)而利用防振用板簧(27)彈性支承,由此吸收來自輸送體(25)的反力,抑制向防振用板簧(27)傳遞的振動。
另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裝置中,在將經由防振用板簧(15)而設置在地板上的板簧安裝體(14)與輸送體的槽(11)經由激振體(20a、20b)彈性連接,並將配重(13)經由激振體(21a、21b)相對於板簧安裝體(14)而彈性連接到與輸送體(11)相反的一側這樣的結構中,對上述激振體(20a、20b)和激振體(21a、21b)進行控制,以抑制由感測器檢測出的防振用板簧(15)的振動。
另外,作為在由增幅彈簧(5)和防振彈簧(7)彈性支承的 連接部件(4)上連接有壓電驅動體(3)、並且在該壓電驅動體(3)的相反側連接有慣性體(6)的結構,已知有以下的專利文獻3及4所記載的裝置。在上述裝置中,雖然透過壓電驅動體(3)經由連接部件(4)及增幅彈簧(5)而使輸送體(2)振動,但透過在壓電驅動體(3)的相反側連接慣性體(6),由此慣性體(6)以與輸送體(2)相反的相位擺動,因此能夠抑制振動能從防振彈簧(7)向基台(1)的流出。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公報、特開平11-91928號
【專利文獻2】日本公報、實公平5-20473號
【專利文獻3】日本公報、特開2007-137674號
【專利文獻4】日本公報、特開2008-273714號
<發明動機>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那樣的現有的振動式輸送裝置中,由於慣性質量體(22)相對於激振體(21)直接連接到與激振體安裝部件(23)相反的一側,使慣性質量體(22)與激振體安裝部件(23)之間產生振動,因此存在如下問題:用於對抗輸送體(25)的慣性力的激振體(21)、慣性質量體(22)及激振體安裝部件(23)的整體的振動形態難以與輸送體(25)的振動形態充分地對應,無法充分地吸收輸送體(25)的反力,無法較大地抑制從振動傳遞用板簧(26)的中間部向連結部件支承片(28)傳遞的振動能。另外,在該結構中,還存在如下問題:容易在激振 體(21)、慣性質量體(22)、激振體安裝部件(23)、輸送體(25)及振動傳遞用板簧(26)的整體上產生沿著輸送方向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該上下運動的振動能容易向連結部件支承片(28)側流出,並且招致輸送體(25)輸送方向的輸送速度的不均勻性或輸送物的輸送狀態的不穩定性。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2那樣的現有的振動式輸送裝置中,由於激振體(20a、20b)對槽(11)直接驅動,因此難以避免其反作用從板簧安裝體(14)向防振用板簧(15)傳遞,另外,為了獲得充分的防振作用,需要在板簧安裝體(14)與配重(13)之間夾設其他的激振體(21a、21b),並且根據設置在防振用板簧(15)上的反力檢測器(22)的檢測值來控制上述其他的激振體(21a、21b),因此存在機械結構及激振體的控制複雜這樣的問題。另外,在該結構中,雖然也能夠透過一對激振體之間的控制來抵消輸送方向的反作用,但難以抑制配置在防振用板簧(15)上的整體結構沿著輸送方向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因此難以實現對振動能流出的充分抑制及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
進而,在上述專利文獻3及4那樣的現有的振動式輸送裝置中,雖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振動能向基台(1)的流出,但與上述專利文獻1同樣地,由於在壓電驅動體(3)的相反側連接有慣性體(6),而存在慣性體(6)的慣性力所起到的輸送體(2)的反力的降低效果不充分的情況。另外,當增大慣性體(6)的質量時,容易在經由壓電驅動體而連結到慣性體(6)前後兩側的連接部件(4)及經由增幅彈簧(5)而連接到連接部件(4)的輸送 體(2)上產生沿著輸送方向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因此實際上存在輸送速度沿著輸送方向變動或輕量的輸送物容易亂動等、與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有關的問題。
<發明目的>
因此,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而提出,其課題在於實現能夠比現有技術更加有效地抑制從裝置向設置面流出的振動能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透過減少沿著輸送方向的上下運動來實現輸送速度的均勻化或輸送姿態的穩定化。
鑒於上述情況,本發明的振動式輸送裝置的特徵在於,具備:輸送體(11、31),其具備對輸送物進行輸送的呈直線狀的輸送路;板狀的第一彈性體(12a、12b、32a、32b),其在輸送方向(F)的前方和後方分別以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進行撓曲變形的方式彈性支承所述輸送體;連接部件(13a、13b、13a′、13b′、33),其經由所述第一彈性體連接到所述輸送體的下方;第二彈性體(14a、14b、34a、34b),其在所述輸送方向的前方和後方分別從下方彈性支承所述連接部件;激振體(16a、16b、36、37、37′),其對所述連接部件賦予所述輸送方向的振動;板狀的第三彈性體(21a、21b、41a、41b),其以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進行撓曲變形的方式與所述連接部件連接;慣性質量體(22、22′、42),其經由所述第三彈性體與所述連接部件彈性連接,且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移動;所述輸送體和所述慣性質量體以相反相位進行振動。
根據本發明,輸送體被第一彈性體、連接部件及第二彈性體從下方彈性支承為能夠向輸送方向移動。此時,當利用激振體對連接部件賦予輸送方向的振動時,該振動經由該連接部件向第一 彈性體傳播,而使輸送體向輸送方向振動,但是,與該振動傳播路徑不同體地經由第三彈性體與連接部件彈性連接的慣性質量體,以與上述輸送體相反的相位向輸送方向振動,因此能夠充分地降低連接部件的振幅,從而能夠比現有技術更加有效地抑制振動能從連接部件經由第二彈性體的流出。另外,當向設置面流出的振動能比現有技術減少時,輸送體從設置面側受到的限制力也能夠減少,因此能夠抑制在輸送體產生的不必要振動(例如,產生寬度方向的俯仰動作的振動等)。尤其對於在沿著上述振動傳播路徑的各部件組裝體上產生的沿著輸送方向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而言,也能夠利用與振動傳播路徑分開設置且以相反相位進行振動的第三彈性體及慣性質量體來減輕,因此能夠比現有技術提高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
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輸送體以朝向所述輸送方向的前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動的方式進行振動,所述慣性質量體以朝向所述輸送方向的後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動的方式進行振動。由此,能夠將輸送體振動時因輸送體的移動方向或加減速而產生的上下運動(沿著輸送方向的俯仰動作)所帶來的影響,利用與慣性質量體的擺動相伴的反向作用來抵消,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少振動能經由第二彈性體的流出,並且,能夠進一步提高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
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慣性質量體僅經由所述第三彈性體而被支承為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擺動。基本上只要慣性質量體構成為至少能夠向輸送方向移動,就能夠抑制振動能經由第二彈性體的流出,根據該結構,透過僅經由第三彈性體而將慣性質量體支承為能夠擺動,由此能夠有效地吸收輸送體的擺動所帶來的反作 用,尤其還能夠吸收上下方向的反作用。這種情況下,關於慣性質量體的擺動的方向,例如在所述第三彈性體以相對於所述連接部件安裝位置配置在比相對於所述慣性質量體安裝位置更靠所述輸送方向前方的位置的方式連接時,能夠使慣性質量體朝向所述輸送方向的後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振動。尤其優選將所述第三彈性體以從相對於所述連接部件安裝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慣性質量體安裝位置的傾斜姿態安裝。
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慣性質量體的重心配置在相比所述慣性質量體相對於所述連接部件安裝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輸送體的重心位置和慣性質量體的重心位置相對於連接部件而配置在上下相反側,因此能夠有效地吸收從輸送體受到的反力(尤其是上下運動),能夠減輕慣性質量體的重量。在此,當構成為所述激振體的重心配置在比所述激振體相對於所述連接部件安裝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時,能夠將激振體和慣性質量體有效地配置在輸送體與設置面之間,從而能夠將裝置在高度方向上緊湊地構成。
在本發明中,優選具有:第一所述連接部件,其與分別配置在所述輸送方向前方的所述第一彈性體、所述第二彈性體及所述第三彈性體均連接;第二所述連接部件,其與分別配置在所述輸送方向後方的所述第一彈性體、所述第二彈性體及所述第三彈性體均連接;所述第一連接部件和所述第二連接部件相互分開而配置。由此,分別配置在輸送方向前後的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分開構成,利用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分別經由第一彈性體而在輸送方向的前後對輸送體分別獨立地激振,因此與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共通化或一體固定化的情況相比,不易產生輸送體的沿著輸送方向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因此能夠 進一步提高沿著輸送方向的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
這種情況下,優選所述激振體具有:第一壓電驅動體,其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部件連接;第二壓電驅動體,其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部件連接;連結部件,其將所述第一壓電驅動體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壓電驅動體的另一端彼此連接固定。由此,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分別被獨立的第一壓電驅動體和第二壓電驅動體驅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沿著輸送方向的上下運動,同時由於兩壓電驅動體的另一端彼此利用連結部件而連接固定,因此能夠確保振動系統的一體性,從而抑制輸送方向前後的驅動形態的偏差。另外,由於連結部件還起到與壓電驅動體的另一端連接的作為慣性體的作用,因此還能夠實現驅動效率的提高。
在本發明中,所述激振體可以構成為在所述輸送體與所述連接部件之間生成振動,或者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連接部件與所述慣性質量體之間生成振動。上述情況下的激振體可以為壓電驅動體和電磁驅動體中的任一種,優選為電磁驅動體。當為電磁驅動體時,不需要對生成振動的兩側的部件彼此進行必要以上的限制,因此能夠提高輸送體與慣性質量體之間的振動的抵消作用。
根據本發明,能夠起到可實現比現有技術更有效地抑制從裝置向設置面流出的振動能的振動式輸送裝置這樣優越的效果。另外,還能夠提高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
(第一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第一圖是本發明涉及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的側視圖,第二圖是第一實施方式的主視圖,第九圖(a)及(b)是表示製成動畫時的輸送方向前後的最大振幅時的變形形態、及此時的用灰階(gray scale)階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變形量的仿真圖像,其中,上述動畫是將該振動系統共振時的振動形態透過結構解析程序強調而示出的動畫。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中,關於裝置的朝向,將從輸送方向(F)的前方(輸送物的供給目的地)這一側觀察到的面作為正面,將從輸送方向(F)的後方(輸送物的供給起始地)這一側觀察到的面作為背面。需要說明的是,第九圖至第十二圖所示的各仿真圖像均為在強調振幅而表示裝置的機械結構共振狀態的變位形態的動畫中,在輸送方向(F)前後的最大變位時分別抽出的靜止圖像(a)及(b)。
如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振動式輸送裝置(10)具備由槽(trough)(11a)和固定在該槽(11a)上的圖中用虛線表示的輸送塊(11b)構成的輸送體(11)。輸送體(11)並不局限於圖示那樣將槽(11a)與輸送塊(11b)連接固定而形成,也可以將兩者呈一體地構成。在輸送塊(11b)的上表面上呈直線狀地形成有未圖示的輸送路。在該輸送路中,未圖示的電子部件等輸送物沿著輸送方向(F)被向圖示箭頭的方向輸送。
在槽(11a)的前端部(位於輸送方向(F)最前方的部位)上連接固定有板簧形狀的增幅彈簧(amplifier spring)(12a)(的上端)。另外,在槽(11a)的後端部(位於輸送方向(F)最後方 的部位)上連接固定有板簧形狀的增幅彈簧(12b)(的上端)。上述增幅彈簧(12a)(的下端)連接固定於配置在輸送方向(F)前方的連接部件(13a)上。另外,增幅彈簧(12b)(的下端)連接固定於配置在輸送方向(F)後方的連接部件(13b)上。在圖示例中,增幅彈簧(12a、12b)的下端連接固定在連接部件(13a、13b)的上部。另外,增幅彈簧(12a、12b)分別固定在連接部件(13a、13b)的輸送方向(F)前後的外側面(位於輸送方向(F)前方的連接部件(13a)的前面、位於輸送方向(F)後方的連接部件(13b)的背面)上。增幅彈簧(12a、12b)構成為能夠向輸送方向(F)進行撓曲變形,由此從下方將輸送體(11)彈性支承為能夠向輸送方向(F)擺動。增幅彈簧(12a、12b)相當於上述第一彈性體。
連接部件(13a)連接固定在板簧形狀的防振彈簧(14a)(的上端)。另外,連接部件(13b)連接固定在板簧形狀的防振彈簧(14b)(的上端)。在圖示例中,防振彈簧(14a、14b)的上端連接固定在連接部件(13a、13b)的下部。另外,防振彈簧(14a、14b)分別固定在連接部件(13a、13b)的輸送方向(F)上的前後的外側面(位於輸送方向(F)前方的連接部件(13a)的前面、位於輸送方向(F)後方的連接部件(13b)的背面)上。防振彈簧(14a、14b)相當於上述第二彈性體。在此,增幅彈簧(12a、12b)和防振彈簧(14a、14b)在輸送方向(F)的前方及後方,分別以朝向輸送方向(F)的後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傾斜。換言之,所有的彈簧都以其上端比下端位於輸送方向(F)的後方的方式傾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增幅彈簧(12a、12b)和防振彈簧(14a、14b)大致沿著以隨著從下向上而從輸送 方向(F)前方朝向輸送方向(F)後方的形態傾斜的共同的平面而配置。然而,增幅彈簧(12a、12b)和防振彈簧(14a、14b)並不需要嚴格地設置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彼此錯開配置。在此,防振彈簧(14a、14b)構成為能夠向輸送方向(F)進行撓曲變形,由此從下方將連接部件(13a、13b)以能夠向輸送方向(F)擺動的狀態彈性支承。
在連接部件(13a)上連接有配置在輸送方向(F)前方的壓電驅動體(16a)(的下端)。另外,在連接部件(13b)上連接有配置在輸送方向(F)後方的壓電驅動體(16b)(的下端)。上述壓電驅動體(16a、16b)為在墊板等彈性金屬板(的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固定有壓電體的板狀體。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使用在彈性金屬板的表面和背面兩面上均固定有壓電體的結構,或者,在表面和背面的任一面上固定有層疊多個壓電層而成的層疊壓電體的結構。在圖示例的情況下,壓電驅動體(16a、16b)以與上述增幅彈簧(12a、12b)及上述防振彈簧(14a、14b)平行的姿態設置。另外,壓電驅動體(16a、16b)構成為透過對上述壓電體的表面和背面施加電壓而在長度方向上進行撓曲變形,由此透過施加規定的交流電壓而產生撓曲振動。在此,在本說明書中,在壓電驅動體或板狀的各彈性體中,將沿著振動的傳播方向(撓曲方向)的尺寸及方向稱為“長度”及“長度方向”,將沿著與該傳播方向(撓曲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及方向稱為“寬度”及“寬度方向”。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上述增幅彈簧(12a、12b)、上述防振彈簧(14a、14b)及壓電驅動體(16a、16b),分別以將長度方向作為接近上下方向的傾斜方向、將寬度方向作為左右方向的姿態設置。
上述壓電驅動體(16a)(的上端)與上述壓電驅動體(16b)(的上端)經由連結部件(17)而相互連接固定。在圖示例中,在連結部件(17)的輸送方向(F)上的前端面和後端面上,分別連接固定有壓電驅動體(16a)和壓電驅動體(16b)。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連結部件(17)不與壓電驅動體(16a、16b)以外的其他部件連接,並且與槽(11a)分開。在圖示例的情況下,連結部件(17)為板狀體,並且構成為基準姿態(不進行振動的靜置狀態下的姿態)呈水平姿態。
防振彈簧(14a、14b)的下端分別連接固定到基台(15)上。在圖示例的情況下,基台(15)以其輸送方向(F)的中間部高一段的方式構成為側視時呈凸字形狀,在該中間部的前方的臺階面上連接固定有防振彈簧(14a),在後方的臺階面上連接固定有防振彈簧(14b)。透過如上那樣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輸送體(11)在輸送方向(F)的前後兩處分別被增幅彈簧(12a、12b)、連接部件(13a、13b)及防振彈簧(14a、14b)彈性支承,從而能夠向輸送方向(F)擺動。在此,增幅彈簧(12a、12b)和防振彈簧(14a、14b)均在輸送方向(F)上朝向同一方向傾斜,因此,在兩彈簧發生撓曲變形時,輸送體朝向輸送方向(F)的前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稍微(例如3度~12度左右)朝向斜上方振動。然而,作為實現同樣的振動形態的結構,並不局限於上述的板簧自身傾斜的形態,例如,也可以使增幅彈簧(12a、12b)的下端相對於連接部件(13a、13b)安裝位置比防振彈簧(14a、14b)上端相對於連接部件(13a、13b)安裝位置偏靠輸送方向(F)的後方而連接,從而使得增幅彈簧(12a、12b)相對於防振彈簧(14a、14b)配置在輸送方向(F)的後方。此時,可以將兩彈簧設為垂 直姿態,也可以設為傾斜姿態。
在上述連接部件(13a)上連接固定有板簧形狀的連結彈簧(21a)的一端(圖示上端),該連結彈簧(21a)的另一端(圖示下端)連接固定在慣性質量體(22)上。另外,在上述連接部件(13b)上連接固定有板簧形狀的連結彈簧(21b)的一端(圖示上端),該連結彈簧(21a)的另一端(圖示下端)連接固定在上述慣性質量體(22)上。在圖示例的情況下,連結彈簧(21a、21b)固定在慣性質量體(22)的輸送方向(F)上的前後的端面上。另外,慣性質量體(22)配置在比上述壓電驅動體(16a、16b)及連結部件(17)靠下方的位置。在圖示例中,慣性質量體(22)透過在連接固定有上述連結彈簧(21a、21b)的板狀部(22a)上固定輸送方向(F)上的前後範圍比該板狀部(22a)窄的追加質量部(22b),而構成為側視時呈凸狀。由此,即使如圖示例那樣將追加質量部較厚地設置,慣性質量體(22)也不會與連接部件(13a、13b)或壓電驅動體(16a、16b)發生干擾,並且,透過設置追加質量部(22b)而能夠增大慣性質量體(22)的慣性力矩。然而,慣性質量體(22)並不局限於圖示例那樣將上述板狀部(22a)和上述追加質量部(22b)固定的結構,也可以將兩者呈一體地構成。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連結彈簧(21a、21b)相當於上述第三彈性體。
上述慣性質量體(22)基本上只要構成為能夠向輸送方向(F)移動,就能夠吸收從輸送體受到的輸送方向(F)的反力,由此抑制振動能從連接部件(13a、13b)向防振彈簧(14a、14b)的流出。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慣性質量體(22)僅經由上述連結彈簧(21a、21b)與其他部件(連接部件(13a、13b))連接,即, 僅經由連結彈簧(21a、21b)而被彈性支承,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振動系統中構成為作為自由端而進行動作。由此,透過慣性質量體(22)在連結彈簧(21a、21b)的作用下進行擺動,由此能夠更有效地吸收從輸送體(11)受到的反力。在此,優選如圖示例所示那樣慣性質量體(22)的重心配置在比連結彈簧(21a、21b)相對於連接部件(13a、13b)的安裝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相對於連接部件(13a、13b)而言,輸送體(11)彈性連接到上方,而慣性質量體(22)彈性連接到下方,因此能夠以透過連接部件(13a、13b)上下兩側的慣性平衡來相互抵消反力的方式構成振動系統。因此,能夠降低裝置整體的重心而提高穩定性,並且,容易減少連接部件(13a、13b)的振動,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振動經由防振彈簧(14a、14b)的傳播。需要說明的是,本段落所述的各結構及其作用效果在後述的其他實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一圖所示,防振彈簧(14a、14b)和連結彈簧(21a、21b)配置在從輸送方向(F)觀察時接近或一致的位置(在寬度方向上並列的位置)處,因此如第二圖所示,透過將防振彈簧(14a、14b)的寬度方向中央作為開口部(14c),並在該開口部(14c)的開口面內配置連結彈簧(21a、21b),由此構成為兩彈簧彼此不接觸的結構。由此,能夠在容易增加慣性質量體(22)的重量的同時,將裝置整體(通常為除了輸送塊(11b)以外的部分)從輸送方向(F)觀察時緊湊地構成。在圖示例中,用於固定連結彈簧(21a、21b)上下兩端的螺栓或螺母也配置在上述開口部(14c)內,從而不與防振彈簧(14a、14b)接觸。圖示例的連結彈簧(21a、21b)在輸送方向(F)的前後配置在防振彈簧(14a、14b)的內側(連結彈簧(21a)相對於防振彈簧(14a) 配置在輸送方向(F)的後方,連結彈簧(21b)相對於防振彈簧(14b)配置在輸送方向(F)的前方),並分別與防振彈簧(14a、14b)平行地設置。
在此,防振彈簧(14a、14b)的上述開口部(14c)及其左右兩側部分,以連結彈簧(21a、21b)(的中央軸線)為中心而在寬度方向上呈左右對稱地構成。這樣,由於輸送體(11)或慣性質量體(22)的寬度方向的彈性支承特性不易產生偏差,因此,能夠防止因扭轉振動(寬度方向的俯仰動作)而引起的驅動效率的降低或輸送狀態的不穩定化。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構成為在連結彈簧(21a、21b)的寬度方向兩側配置防振彈簧(14a、14b)的結構,因此,容易確保防振彈簧(14a、14b)的彈性支承力在寬度方向上的平衡或穩定性,並且,透過增大連結彈簧(21a、21b)的彈性模量而容易使慣性質量體(22)擺動(其結果是擴大擺動振幅),由此能夠充分地吸收輸送體(11)的反力,從而優選。
根據本實施方式,由激振體(壓電驅動體(16a、16b)及連結部件(17))產生的振動分別向連接部件(13a、13b)傳遞,進而經由增幅彈簧(12a、12b)分別向輸送體(11)傳遞。另一方面,如第九圖(a)及(b)所示,在共振狀態下,連接部件(13a、13b)所受到的反力經由連結彈簧(21a、21b)而被以與輸送體(11)相反的相位(相位差為180度)進行擺動的慣性質量體(22)吸收,因此輸送體(11)能夠以充分的振幅進行振動,同時能夠抑制振動能從防振彈簧(14a、14b)向基台(15)的流出。尤其,由於與從激振體經由連接部件(13a、13b)及增幅彈簧(12a、12b)朝向輸送體(11)的振動傳遞路徑不同地另行設置有與連接部件 (13a、13b)連接的連結彈簧(21a、21b)及慣性質量體(22),因此即使在構成上述振動傳遞路徑的輸送體(11)、增幅彈簧(12a、12b)、連接部件(13a、13b)、壓電驅動體(16a、16b)及連結部件(17)的組裝體整體上產生沿著輸送方向(F)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也能夠透過與該組裝體不同體的連結彈簧(21a、21b)及慣性質量體(22)所起到的反力吸收作用來減輕該上下運動,因此能夠提高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
實際上,如第九圖(a)及(b)所示,由將輸送體(11)在輸送方向(F)的前後分別彈性支承的增幅彈簧(12a、12b)、連接部件(13a、13b)及防振彈簧(14a、14b)構成的彈性支承結構的振動波節,如圖示的灰階所示那樣位於連接部件(13a、13b)與防振彈簧(14a、14b)的連結部(連接部件(13a、13b)的下部或防振彈簧(14a、14b)的上部),且該連結部幾乎不發生變位。另一方面,可知與上述連結部連接的連結彈簧(21a、21b)因慣性質量體(22)的變位而大幅撓曲變形。
在現有的振動式輸送裝置中,當不將基台的重量較大地設定或將基台固定於其他的重量物(地板等)時,由於振動能向基台的流出而無法充分地獲得輸送體的振幅,從而存在無法將輸送物高速地輸送這樣的問題,為此增大了基台的重量。另外,為了減少振動能向設置面的流出,還進行了經由防振橡膠或螺旋彈簧等防振部件在基台的下方進一步配置設置台這樣的改進。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如上述那樣將基台(15)的重量輕量化,也能夠透過慣性質量體(22)所起到的反力降低作用來確保充分的輸送力。例如,相對於整體具有35kg重量的現有裝置,可以明確 在與該現有裝置相同重量的具備輸送體(11)的本實施方式中,透過減輕基台(15)的重量而能夠以20kg左右或這以下的重量構成。由此,裝置的搬入、移動、設置等各作業得以容易化。
此時,從輸送方向(F)的前後的連接部件(13a、13b)分別經由增幅彈簧(12a、12b)來驅動輸送體(11),就上述驅動部位而言,雖然連接部件(13a)和(13b)經由壓電驅動體(16a、16b)連接固定到連結部件(17)上,但是,由於輸送體(11)透過壓電驅動體(16a)和(16b)的振動驅動源在輸送方向(F)的前後兩處獨立地激振,因此與增幅彈簧(12a)和(12b)連接到共同部件上的情況相比,不易產生沿著輸送方向(F)的俯仰動作。即,在向輸送體(11)的振動傳遞路徑上的連接部件(13a)與(13b)相互一體化的情況下,振動系統整體的輸送方向(F)的前後的一體性提高,因此容易產生沿著輸送方向(F)的俯仰動作,振動方向容易在位於輸送方向(F)的前後兩處的增幅彈簧(12a)和(12b)的連接位置處產生差別,因此在輸送體(11)上也容易產生沿著輸送方向(F)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由此,根據輸送位置而輸送速度的差別變大,或者輸送狀態變得不穩定。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輸送方向(F)的前後兩處的連接部件(13a)和(13b)分開構成,尤其是連接部件(13a)和(13b)還被不同的壓電驅動體(16a)和(16b)驅動,從而不易產生因上述俯仰動作引起的振動方向的差別。因此,能夠抑制輸送體的沿著輸送方向(F)(輸送路)的輸送速度根據沿著該方向的位置而變化的情況,從而能夠實現更均勻的輸送速度。其結果是,即使不改變增幅彈簧(12a)與(12b)之間在輸送方向(F)上的前後間隔,也能夠將輸送體(11)沿著輸送方向(F)較長地形成,因此包括該 裝置在內的製造線等的設計自由度提高。另外,由於輸送體(11)振動時的移動形態接近於平移移動,因此輸送物的輸送姿態穩定,由此輸送狀態的穩定性得以提高。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涉及的第二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第三圖是本發明涉及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的側視圖,第四圖是第二實施方式的主視圖,第十圖(a)及(b)是表示製成動畫時的輸送方向前後的最大振幅時的變形形態,及此時的用灰階階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變形量的仿真圖像,其中,該動畫是將該振動系統共振時的振動形態透過結構解析程序強調而示出的動畫。
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由於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共同的基本結構,因此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符號,並省略與共同的結構有關的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輸送體(11)(槽(11a)及輸送塊(11b))、增幅彈簧(12a、12b)、防振彈簧(14a、14b)、基台(15)、壓電驅動體(16a、16b)、連結部件(17)、及連結彈簧(21a、21b),分別具備基本上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
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部件(13a′、13b′)相對於上述連結彈簧(21a、21b)的安裝位置及安裝角度、慣性質量體(22′)的板狀部(22a′)相對於上述連結彈簧(21a、21b)的安裝位置及安裝角度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並且,上述連結彈簧(21a、21b)相對於上述防振彈簧(14a、14b)配置在上述輸送方向(F)上的不同位置(輸送方向(F)的更後方的位置)處。另外,上述連結彈簧(21a、21b)向與上述增幅彈簧(12a、12b)及上述防振彈簧(14a、14b)相反的方向傾斜。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連結彈簧(21a)自身配置在比防振彈簧(14a)更靠輸送方向(F)的後方的位置,因此防振彈簧(14a)與連結彈簧(21a)自身不會相互干擾,從而無需像第一實施方式那樣在防振彈簧(14a)上設置用於避開連結彈簧(21a)的開口部(14c)或將兩彈簧在寬度方向上錯開配置。然而,為了使用於將連結彈簧(21a)連接固定到上述連接部件(13a′)及上述慣性質量體(22′)上的螺栓或螺母不與防振彈簧(14a)發生干擾,而在防振彈簧(14a)上設有用於避開上述螺栓或螺母的小開口部(14c′、14d′)。
另一方面,由於連結彈簧(21b)也相對於防振彈簧(14b)配置在輸送方向(F)的後方,因此與上述同樣地防振彈簧(14b)與連結彈簧(21b)自身不會相互干擾。其中,為了將相對於連結彈簧(21b)的安裝位置分別配置在比相對於防振彈簧(14b)的安裝位置更靠輸送方向(F)後方的位置並同時將連結彈簧(21b)與慣性質量體(22′)連結,而在連接部件(13b′)和慣性質量體(22′)的至少一部分(後端部)上設置向輸送方向(F)的後方突出的相對於連結彈簧(21b)的安裝部(13b1′)及安裝部(22a1′),並且在上述防振彈簧(14b)的一部分上設置用於使上述連接部件(13b′)的安裝部(13b1′)及慣性質量體(22′)的安裝部(22a1′)以非接觸的方式通過的與防振彈簧(14a)的小開口部(14c′、14d′)同樣的未圖示的開口部。
在本實施方式中,基本上也起到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實際上如第十圖(a)及(b)所示,振動的波節位於連接部件(13a′、13b′),與該連接部件(13a′、13b′)連接的兩種彈簧、即防振彈簧(14a、14b)和連結彈簧(21a、21b) 中,連結彈簧(21a、21b)的下端與慣性質量體(22′)一起大幅地發生變位,而防振彈簧(14a、14b)幾乎不發生變形。
在本實施方式中,用於將慣性質量體(22′)和連接部件(13a′、13b′)連結的連結彈簧(21a、21b)與增幅彈簧(12a、12b)相反地傾斜,由此對於振動時的上下運動還產生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在第一圖中,在輸送體(11)朝向輸送方向(F)的前方的過程(以下,簡稱為“輸送體前進時”)中,為了對輸送物賦予前進力,輸送體朝向輸送方向(F)的前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動(箭頭P),此時,由於該移動方向或加減速,而導致輸送體(11)的位於輸送方向(F)前方的部分相對地暫時上升(圖示箭頭U),輸送體(11)的位於輸送方向(F)後方的部分相對地暫時下降(圖示箭頭D)。另一方面,在該輸送體前進時,慣性質量體(22)朝向輸送方向(F)的後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下方移動(圖示箭頭Q),此時,慣性質量體(22)的位於輸送方向(F)前方的部分相對地暫時上升(圖示箭頭U),慣性質量體(22)的位於輸送方向(F)後方的部分相對地暫時下降(圖示箭頭D)。因此,振動式輸送裝置(10)的輸送方向(F)前方部的重心在上述輸送體前進時上升,另一方面,在輸送體朝向輸送方向的後方的階段(以下,簡稱為“輸送體後退時”)下降,反之,裝置的輸送方向(F)後方部的重心在上述輸送體前進時下降,在上述輸送體後退時上升。其結果是,在振動式輸送裝置(10)中,伴隨著振動而在振動系統整體上產生沿著輸送方向(F)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從而導致容易經由上述防振彈簧(14a、14b)向基台(15)傳遞上下振動。尤其在本實施方式中, 由於防振彈簧(14a、14b)為板簧,因此輸送方向(F)的前後振動容易透過板簧的撓曲變形而被吸收,但相反地上下振動不易被板簧吸收,因此即使裝置的輸送方向(F)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沒有那麼大,該上下運動成分的振動能的流出也比較大。
相對於此,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透過使連結彈簧(21a、21b)向相反側傾斜,由此在上述輸送體前進時慣性質量體(22′)朝向輸送方向(F)的後方而向斜上方移動(圖示箭頭Q′),因此慣性質量體(22′)的位於輸送方向(F)前方的部分相對地暫時下降(圖示箭頭D),慣性質量體(22′)的位於輸送方向(F)後方的部分相對地暫時上升(圖示箭頭U)。因此,在振動式輸送裝置(10′)中,輸送體(11)和慣性質量體(22′)彼此相反地進行上下運動(俯仰動作),由此伴隨著振動而產生的振動系統整體的沿著輸送方向(F)的上下運動相互抵消,因此上下振動(俯仰動作)本身也減輕,上下振動經由上述防振彈簧(14a、14b)向基台(15)的傳遞也減輕,沿著輸送方向(F)的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也得以提高。
尤其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防振彈簧(14a、14b)為板簧而不易吸收上下振動,因此裝置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的抑制對於減少振動能的流出而言非常地有效。實際上,可以確認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10)相比,第二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10′)更能夠抑制向設置面傳遞的上下振動,並且,更能夠提高輸送速度的均勻性或輸送狀態的穩定性。
另外,就如上述那樣構成為使慣性質量體(22′)朝向輸送方向(F)的後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振動的結構而言,並不局限於透過將連結彈簧(21a、21b)設為傾斜姿態來實現,例 如,也可以將連結彈簧(21a、21b)分割成上半部和下半部,並將上半部與下半部透過在輸送方向(F)上具有厚度的間隔件(spacer)連結。即,只要構成為連結彈簧(21a、21b)的上端相對於連接部件(13a′、13b′)安裝位置配置在比連結彈簧(21a、21b)的下端相對於慣性質量體(22′)安裝位置更靠輸送方向(F)前方的位置,就能夠實現上述的慣性質量體(22′)的振動形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連結彈簧(21a)配置在相比防振彈簧(14a)更靠輸送方向(F)後方的位置,連結彈簧(21b)也配置在相比防振彈簧(14b)更靠輸送方向(F)後方的位置。其原因在於,在如上述那樣為了使輸送體(11)朝向輸送方向(F)前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振動,而將增幅彈簧(12a、12b)相對於輸送體(11)的安裝位置分別配置在相比防振彈簧(14a、14b)相對於基台(15)的安裝位置更靠輸送方向(F)後方的位置的情況下,在裝置設計上,容易使慣性質量體(22′)在裝置下部偏靠輸送方向(F)的後方配置,由此,容易使慣性質量體(22′)的重心位置與輸送體(11)的重心位置在輸送方向(F)上一致。
另外,關於以上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的相互不同點,可以在任一實施方式中任意選擇並採用另一實施方式的各點。另外,在上述的任一實施方式中,由連接部件(13a)和壓電驅動體(16a)構成的組裝體、由連接部件(13b)和壓電驅動體(16b)構成的組裝體從壓電驅動體相對於連接部件配置在輸送方向(F)的前後的哪一側這點而言相互反向地組裝,但是,只要構成為避免與增幅彈簧(12a)或(12b)和連結部件(17)的干 擾,也可以將兩組裝體相互同向地組裝。進而,輸送方向(F)的前後的壓電驅動體(16a)和(16b)的上端可以不像上述那樣利用共同的連結部件(17)連結,而分別與不同的慣性體連結。另外,也可以將與連結部件(17)連接的壓電驅動體(16a)和(16b)中的任一個壓電驅動體僅由板簧構成。
(第三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涉及的第三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第五圖是本發明涉及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的側視圖,第六圖是第三實施方式的主視圖,第十一圖(a)及(b)是表示製成動畫時的輸送方向前後的最大振幅時的變形形態、及此時的用灰階階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變形量的仿真圖像,其中,上述動畫是將該振動系統共振時的振動形態透過結構解析程序強調而示出的動畫。
本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30)具備與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的各部對應的、包括槽(31a)及輸送塊(31b)的輸送體(31)、增幅彈簧(32a、32b)、防振彈簧(34a、34b)、基台(35)、連結彈簧(41a、41b)以及慣性質量體(42)。基本上上述各部件各自具有與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因此省略說明。在槽(31a)上固定有輸送塊(31b),在該輸送塊(31b)的上表面形成有沿著輸送方向(F)延伸的呈直線狀的輸送路(未圖示)。槽(31a)和輸送塊(31b)構成輸送體(31)。
在本實施方式中,輸送方向(F)前後的增幅彈簧(32a)和(32b)的下端與共同的連接部件(33)連接。連接部件(33)與之前的實施方式同樣地,也與防振彈簧(34a、34b)及連結彈簧(41a、41b)連接。在連接部件(33)上,呈一體或以相互固定 的方式設有與輸送方向(F)前方的增幅彈簧(32a)、防振彈簧(34a)及連結彈簧(41a)連接的前方部(33a),與輸送方向(F)後方的增幅彈簧(32b)、防振彈簧(34b)及連結彈簧(41b)連接的後方部(33b)、將上述前方部(33a)與後方部(33b)連接的板狀的連結部(33c)。在連接部件(33)(的前方部(33a))上,安裝固定有具備磁芯(36a)及包圍該磁芯(36a)的線圈(36b)的電磁螺線管(36)。磁芯(36a)的後端面作為磁極而構成。另一方面,在輸送體(31)(槽(31a))的下部,固定有向下方延伸而與上述磁芯(36a)後端面對置配置的構成對置磁極的對極部件(37)。在此,電磁螺線管(36)和對極部件(37)構成電磁驅動式的激振體。
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過對電磁螺線管(36)施加交變電壓而在磁芯(36a)與對極部件(37)之間產生磁力,藉由該磁力在輸送體(31)與連接部件(33)之間產生輸送方向(F)的振動,該振動經由增幅彈簧(32a、32b)傳播,而使輸送體振動。此時,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慣性質量體(42)進行擺動來抵消由輸送體(31)產生的反力,從而振動能向基台(35)的流出受到抑制。另外,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連結彈簧(41a、41b)相對於增幅彈簧(32a、32b)及防振彈簧(34a、34b)反向地傾斜,因此,基本上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減少振動系統整體的沿著輸送方向(F)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向基台(35)流出的振動能。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連接部件(33)的前方部(33a)設置有從增幅彈簧(32a)的連接部位向輸送方向(F)前方進一步突出的安裝部(33a1),在該安裝部(33a1)上連接固定防振彈 簧(34a)。同樣地,在連接部件(33)的後方部(33b)設置有從增幅彈簧(32b)的連接部位向輸送方向(F)後方進一步突出的安裝部(33b1),在該安裝部(33b1)上連接固定防振彈簧(34b)。當這樣構成時,能夠較大地確保防振彈簧(34a)與(34b)的沿著輸送方向(F)的間隔,因此,能夠如圖示那樣在防振彈簧(34a)與(34b)之間配置連結彈簧(41a、41b)及慣性質量體(42)的整體,並且,由於能夠較大地確保慣性質量體(42)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賦予充分的慣性力。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連接部件的安裝部與防振彈簧、以及、配置在防振彈簧的輸送方向(F)前後內側的連結彈簧及慣性質量體的結構,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中採用。
在本實施方式中,配置在輸送方向(F)前方的前方部(33a)與配置在輸送方向(F)後方的後方部(33b),經由連結部(33c)而作為連接部件(33)呈一體地構成,因此,不像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那樣在輸送方向(F)的前後兩處獨立地施加激振作用。然而,由於本實施方式的激振體是使振動產生在一體的連接部件(33)與輸送體(31)之間,因此,經由與連接部件(33)的輸送方向(F)前後兩處連接的增幅彈簧(32a)和(32b)來施加從共同的連接部件(33)賦予的激振作用,從而能夠使輸送體產生沿著輸送方向(F)的上下運動(俯仰動作)少的穩定振動。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連接部件(33)中,也可以將上述連結部(33c)構成為作為能夠進行撓曲變形的彈性體而發揮功能的結構。
(第四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涉及的第四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第 七圖是本發明涉及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的側視圖,第八圖是第四實施方式的後視圖,第十二圖(a)及(b)是表示製成動畫時的輸送方向前後的最大振幅時的變形形態、及此時的用灰階階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變形量的仿真圖像,其中,上述動畫是將該振動系統共振時的振動形態透過結構解析程序強調而示出的動畫。
本實施方式的振動式輸送裝置(30′)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地,是具備電磁螺線管(36)的電磁驅動式的裝置。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有關激振體的結構部分以外,基本上具有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因此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符號並省略對相同結構的記載。
本實施方式與第三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與電磁螺線管(36)之間產生磁力的對極部件(37′)沒有連接固定到輸送體(31)上,而是連接固定到慣性質量體(42)上。因此,由電磁螺線管(36)和對極部件(37′)構成的激振體直接在連接部件(33)與慣性質量體(42)之間產生振動。然而,在由激振體所產生的該振動從連接部件(33)經由增幅彈簧(32a、32b)向輸送體(31)傳遞這一點上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透過該振動傳遞路徑使輸送體(31)向輸送方向(F)振動,因此能夠獲得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輸送作用及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不直接對輸送體(31)賦予激振力,而是經由連接部件(33)及增幅彈簧(32a、32b)在輸送方向(F)的前後兩處傳遞振動,因此激振體對振動狀態的限制力不易直接作用於輸送體(31)上,從而能夠透過振動系統整體的平衡來確定輸送體(31)的振動形態。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振動式輸送裝置並不局限於上述的圖示例,當然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施加各種變更。例如,上述的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的裝置中採用的各結構只要沒有特別妨礙其結構的理由,就可以以任意的組合相互置換使用。
(10)、(10′)、(30)、(30′)‧‧‧振動式輸送裝置
(11)、(31)‧‧‧輸送體
(13b1′)‧‧‧安裝部
(11a)、(31a)‧‧‧槽
(11b)、(31b)‧‧‧輸送塊
(12a)、(12b)、(32a)、(32b)‧‧‧增幅彈簧
(13a)、(13b)、(13a′)、(13b′)、(33a)、(33b)、(33c)‧‧‧連接部件
(14a)、(14b)、(34a)、(34b)‧‧‧防振彈簧
(14c)‧‧‧開口部
(14c′)、(14d′)‧‧‧小開口部
(15)、(35)‧‧‧基台
(16a)、(16b)‧‧‧壓電驅動體
(17)‧‧‧連結部件
(21a)、(21b)、(41a)、(41b)‧‧‧連結彈簧
(22)、(22′)、(42)‧‧‧慣性質量體
(22a)、(22a′)‧‧‧板狀部
(22a1′)、(33a1)、(33b1)‧‧‧安裝部
(22b)‧‧‧追加質量部
(36)‧‧‧電磁驅動體
(36a)‧‧‧磁芯
(36b)‧‧‧線圈
(37)、(37′)‧‧‧對極部件
(F)‧‧‧輸送方向
第一圖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側視圖。
第二圖是第一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第三圖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側視圖。
第四圖是第二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第五圖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側視圖。
第六圖是第三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第七圖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第四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側視圖。
第八圖是第四實施方式的後視圖。
第九圖是強調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振動狀態的仿真圖像(a)及(b)。
第十圖是強調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振動狀態的仿真圖像(a)及(b)。
第十一圖是強調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振動狀態的仿真圖像(a)及(b)。
第十二圖是強調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振動狀態的仿真圖像(a)及(b)。
(10)‧‧‧振動式輸送裝置
(11)‧‧‧輸送體
(11a)‧‧‧槽
(11b)‧‧‧輸送塊
(12a)、(12b)‧‧‧增幅彈簧
(13a)、(13b)‧‧‧連接部件
(14a)、(14b)‧‧‧防振彈簧
(15)‧‧‧基台
(16a)、(16b)‧‧‧壓電驅動體
(17)‧‧‧連結部件
(21a)、(21b)‧‧‧連結彈簧
(22)‧‧‧慣性質量體
(22a)‧‧‧板狀部
(22b)‧‧‧追加質量部
(F)‧‧‧輸送方向

Claims (7)

  1. 一種振動式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輸送體、板狀的第一彈性體、連接部件、第二彈性體、激振體、板狀的第三彈性體、以及慣性質量體;所述輸送體具備對輸送物進行輸送的呈直線狀的輸送路;所述板狀的第一彈性體將所述輸送體在輸送方向的前方和後方分別彈性支承為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進行撓曲變形;所述連接部件經由所述第一彈性體連接到所述輸送體的下方;所述第二彈性體在所述輸送方向的前方和後方分別從下方彈性支承所述連接部件;所述激振體對所述連接部件賦予所述輸送方向的振動;所述板狀的第三彈性體以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進行撓曲變形的方式與所述連接部件連接;所述慣性質量體經由所述第三彈性體而與所述連接部件彈性連接,且能夠向所述輸送方向移動;並且,所述輸送體和所述慣性質量體以相反相位進行振動。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輸送體以朝向所述輸送方向的前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動的方式進行振動,所述慣性質量體以朝向所述輸送方向的後方而相對於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動的方式進行振動。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慣性質量體僅經由所述第三彈性體而被支承為能夠 向所述輸送方向擺動,所述第三彈性體以相對於所述連接部件的安裝位置配置在比相對於所述慣性質量體的安裝位置更靠所述輸送方向前方的位置的方式連接。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第三彈性體以從相對於所述連接部件的安裝位置朝向相對於所述慣性質量體的安裝位置這樣的傾斜姿態安裝。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慣性質量體的重心配置在相比所述慣性質量體相對於所述連接部件的安裝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其具有第一所述連接部件和第二所述連接部件;第一所述連接部件與分別配置在所述輸送方向前方的所述第一彈性體、所述第二彈性體及所述第三彈性體均連接;第二所述連接部件與分別配置在所述輸送方向後方的所述第一彈性體、所述第二彈性體及所述第三彈性體均連接;並且,所述第一連接部件與所述第二連接部件相互分離而配置。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激振體具有:第一壓電驅動體、第二壓電驅動體、以及連結部件;所述第一壓電驅動體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部件連接;所述第二壓電驅動體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部件連接;所述連結部件將所述第一壓電驅動體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 壓電驅動體的另一端彼此連接固定。
TW101140602A 2011-11-02 2012-11-01 Vibrating conveyor TWI4572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0871A JP5227449B2 (ja) 2011-11-02 2011-11-02 振動式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8940A true TW201318940A (zh) 2013-05-16
TWI457264B TWI457264B (zh) 2014-10-21

Family

ID=48199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0602A TWI457264B (zh) 2011-11-02 2012-11-01 Vibrating conveyo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27449B2 (zh)
KR (1) KR101311025B1 (zh)
CN (2) CN104590830B (zh)
TW (1) TWI4572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13355A1 (it) * 2021-05-24 2022-11-24 Brovind Vibratori S P A Apparato trasportatore vibrante a due masse e kit di smorzatore di vibrazioni per un apparato trasportatore vibrante a due mass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9463B2 (ja) * 2013-03-01 2015-06-24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振動式搬送装置
JP5684881B1 (ja) * 2013-10-21 2015-03-18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振動式搬送装置
KR101498421B1 (ko) * 2014-05-02 2015-03-03 가부시기가이샤 다이신 진동식 반송 장치
CN105217248B (zh) * 2014-06-12 2018-03-09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US10160603B2 (en) * 2015-06-02 2018-12-25 Newtec Engineering A/S Singulating vibration feeder
CN106043872A (zh) * 2016-07-09 2016-10-26 深圳市凯之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产品贴标生产线
JP6820474B2 (ja) * 2017-02-06 2021-01-27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ワーク搬送装置
CN108357719B (zh) * 2017-06-30 2020-04-07 信丰县弘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md电感包装机的直线供料器
JP7328539B2 (ja) * 2019-11-18 2023-08-17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振動搬送装置
KR20210089584A (ko) * 2020-01-08 2021-07-16 신포니아 테크놀로지 가부시끼가이샤 회전 진동기 및 진동 반송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5716A (ja) * 1984-09-19 1986-04-18 Shinko Electric Co Ltd 電磁振動機
JPH0243118A (ja) * 1988-07-29 1990-02-13 Shinko Electric Co Ltd 電磁振動フィーダ
JPH0544328Y2 (zh) * 1989-03-23 1993-11-10
JP2740891B2 (ja) * 1989-07-20 1998-04-15 株式会社産機 圧電駆動形搬送装置
JP2000191126A (ja) 1998-12-24 2000-07-11 Seratekku:Kk 圧電駆動型搬送装置
CN1380234A (zh) * 2001-04-06 2002-11-20 神钢电机株式会社 压电驱动型振动送料器以及压电元件驱动型送料器
JP2002302232A (ja) * 2001-04-09 2002-10-18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圧電素子駆動型フィーダ
JP4872221B2 (ja) * 2005-03-11 2012-02-08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部品搬送装置
TW200700300A (en) * 2005-03-11 2007-01-01 Shinko Electric Co Ltd Parts feeder
JP4303258B2 (ja) * 2005-10-20 2009-07-29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振動式搬送装置
JP5011720B2 (ja) * 2005-12-19 2012-08-29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CN2937030Y (zh) * 2006-08-21 2007-08-22 天津德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双直线电磁振动送料装置
JP4280293B2 (ja) * 2007-05-01 2009-06-17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振動式搬送装置
TWM335500U (en) * 2007-12-31 2008-07-01 Sankitai Co Ltd Structure for vibration feeding machine
CN102020098A (zh) * 2009-09-16 2011-04-20 张春霞 电磁振动器
JP3167576U (ja) * 2011-02-17 2011-04-28 株式会社 Bfc 圧電駆動式パーツフィー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13355A1 (it) * 2021-05-24 2022-11-24 Brovind Vibratori S P A Apparato trasportatore vibrante a due masse e kit di smorzatore di vibrazioni per un apparato trasportatore vibrante a due masse.
WO2022249209A1 (en) * 2021-05-24 2022-12-01 Brovind Vibratori S.P.A. Two-mass vibrating conveyor device and vibration damper kit for a two-mass vibrating conveyo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48689A (ko) 2013-05-10
CN103086125B (zh) 2015-09-09
CN104590830B (zh) 2017-04-12
JP2013095564A (ja) 2013-05-20
TWI457264B (zh) 2014-10-21
JP5227449B2 (ja) 2013-07-03
CN104590830A (zh) 2015-05-06
KR101311025B1 (ko) 2013-09-24
CN103086125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7264B (zh) Vibrating conveyor
JP501172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5460903B1 (ja) 振動式搬送装置
WO2014163105A1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6643696B2 (ja) リニアフィーダ
WO2016043106A1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6041730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516881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KR20130091665A (ko) 진동식 부품 반송 장치
JP5996895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WO2013069416A1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5684881B1 (ja) 振動式搬送装置
KR102018933B1 (ko) 진동식 부품 반송 장치
TW201739680A (zh) 物品搬運裝置
JP6163343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5168999B2 (ja) 部品搬送装置
JP6703268B2 (ja) リニアフィーダ
JP2013047132A (ja) 振動フィーダ、振動フィーダ駆動装置および振動フィーダ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267940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WO2015122327A1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5973254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2011225342A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508227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2176840A (ja) 振動式直進フィーダ
JP2011201665A (ja) 振動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