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4918A - 金属带用元件 - Google Patents

金属带用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4918A
CN104334918A CN201380029179.7A CN201380029179A CN104334918A CN 104334918 A CN104334918 A CN 104334918A CN 201380029179 A CN201380029179 A CN 201380029179A CN 104334918 A CN104334918 A CN 104334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wheel
pulley
metal tape
projection piece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91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34918B (zh
Inventor
隅田聪一朗
矢崎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34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34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40),其构成为,金属带(7)的带径向外侧部分(46b)以与带轮(5、8)的作为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线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直线形状,在元件(40)的两侧缘部下端分别设置有突片部(48),突片部(48)比锁定边缘部(44a)靠下方,且朝向带径向的内侧延伸,在元件(40)与带轮(5、8)的作为弯曲母线部分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接触时,突片部(48)向带轮(5、8)的轴线方向内侧挠曲。

Description

金属带用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绕在无级变速器的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的金属带的元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由驱动带轮、从动带轮、以及卷绕在这2个带轮上的金属带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6-307510号公报)。
图7示出了使包含驱动带轮98和从动带轮95的中心轴线在内的截面上的驱动带轮98及从动带轮95与金属带97的接触面(以下,称作“V面”)形成为直线状时的、同一截面上的金属带97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偏移Δe。如图7所示,使变速比从最大(低速比)经过中间(中速比)向最小(超速(OD)比)变化,由此,金属带97对应于驱动带轮98和从动带轮95的带轮槽的宽度的变化而向两个带轮98、95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但由于金属带97的移动量在驱动带轮98侧和从动带轮95侧不同,因此,金属带97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偏移Δe,金属带97的方向99左右摆动(将该金属带97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偏移称作“偏斜”)。
如果引起这样的金属带的偏斜,则会在驱动及从动带轮与金属带的接触面(V面)上发生偏磨损,或者由于金属带发生扭曲而导致金属带的耐久性降低。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以带轮槽的宽度变大的方式将带轮的外径侧的母线的倾斜角度(相对于与带轮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的角度)设定得比内径侧的母线的倾斜角度大,使带轮的外径侧与内径侧的边界部分形成为平滑的凸曲面形状,关于金属带的元件的主体部侧缘,也对应于带轮,将金属带的外径侧的角度设定成与带轮的内径侧线接触,将金属带的内径侧的角度设定成与带轮的外径侧线接触,抑制了偏斜。
另外,为了抑制偏斜,还知道使从带轮的内径侧至外径侧的母线形成为平滑的曲线的无级变速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1215号公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07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12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使边界部分形成为平滑的凸曲面形状,但是,由于边界部分的母线的角度的变化量较大,因此存在难以进行元件与边界部分接触时的变速控制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带轮与元件的接触部分是点接触,因此,在元件与带轮的内径侧接触的小径状态下,存在元件与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这样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其能够确保小径状态下的元件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并且能够减少偏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带的元件,其被用于如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该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它们分别具有由固定侧带轮半体和可动侧带轮半体限定出的带轮槽;以及带,其具有元件,且被卷绕于该驱动带轮和该从动带轮的带轮槽,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和所述可动侧带轮半体中的至少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的与所述元件接触的接触面在其径向内侧形成有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该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的母线以所述带轮槽朝向径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倾斜固定的角度,所述接触面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弯曲母线部分,该弯曲母线部分的母线以所述带轮槽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变宽且倾斜角度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弯曲,通过使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中的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可动侧带轮半体从该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离开,来使该一方的带轮槽的宽度增大,通过使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中的另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可动侧带轮半体接近该另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来使该另一方的带轮槽的宽度减小,从而变更变速比,所述元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元件上形成有与相邻的元件接触的锁定边缘部,作为所述元件的侧缘的所述带的径向外侧以与所述带轮的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线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直线形状,在所述元件的两侧缘部下端分别设置有突片部,所述突片部比所述锁定边缘部靠下方,且朝向带径向的内侧延伸,在所述元件和所述带轮的径向外侧的弯曲母线部分接触时,该突片部向所述带轮的轴线方向内侧挠曲。
根据本发明,在带以小径卷绕于带轮的情况下,带轮的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和元件的侧缘的直线形状的部分接触,元件和带轮成为线接触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带以小径卷绕于带轮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的降低。
另外,在带以大径卷绕于带轮的情况下,突片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一边挠曲一边与带轮的弯曲母线部分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元件的侧缘下端与带轮如以往那样局部地接触,能够提高元件与带轮的耐久性。
[2]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突片部的带径向外侧端的宽度被设定为允许突片部的挠曲的规定的宽度,并且,所述突片部形成为随着朝向带径向内侧宽度逐渐变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可挠曲的突片部,并且,由于随着朝向带径向内侧宽度逐渐变宽,因此能够提高突片部的耐久性。
[3]另外,在本发明中,突片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可以形成为沿着元件的侧缘的直线形状的延长线的直线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元件的与带轮的径向内侧的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线接触的部分延伸至突片部,从而能够得到更高的摩擦力。
[4]另外,在本发明中,突片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也能够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弯曲形状。根据该结构,在突片部挠曲并与带轮的径向外侧的弯曲母线部分接触时,突片部的弯曲形状和带轮的弯曲母线部分容易线接触,即使在带轮的径向外侧也能够提高与元件的摩擦力。
[5]另外,优选的是,突片部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为带轮的弯曲母线部分的曲率半径以上。根据该结构,当突片部挠曲时,突片部的弯曲形状的部分容易在比较广的范围内与带轮的弯曲母线部分线接触。因此,突片部和带轮容易稳定地线接触,能够降低面压,提高元件和带轮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元件的无级变速器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金属带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元件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带轮和元件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卷绕在第1实施方式的带轮上的金属带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元件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以往的无级变速器的偏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金属带用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元件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的整体结构。带式无级变速器1由下述部分构成:变速器输入轴2,其经由飞轮减振器10与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ENG的输出轴连接;变速器副轴3,其被配设成与变速器输入轴2平行;金属带机构4,其被配设在这两个轴2、3之间;以及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其被配设在变速器输入轴2上。在该带式无级变速器1中设置有油压泵30和变速控制阀60。油压泵30将工作油经由油路30c送入变速控制阀60。变速控制阀60能够对送入的工作油的油压进行调整/控制。然后,通过变速控制阀60调压后的工作油被经由油路30d、30e送入金属带机构4,由此进行带式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控制。
金属带机构4由下述部分构成:被旋转自如地配设在变速器输入轴2上的驱动带轮5;以与变速器副轴3一体旋转的方式配设在变速器副轴3上的从动带轮8;以及卷绕在两个带轮5、8上的金属带7。
如图2所示,金属带7由连结成环状的多个元件40、和以层叠状态安装于该元件40上的两束环50构成。如图3所示,元件40形成为平板状,并由下述部分构成:头部41,其耳部42向左右延伸;主体部44,其比耳部42向左右延伸;以及颈部43,其连接该主体部44和头部41。
在头部41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鼻孔41a,在另一个面上形成有能够插入相邻的元件40的鼻孔41a中的鼻部41b。在相邻的元件40之间,使鼻部41b嵌合于鼻孔41a,由此将相邻的元件40彼此连结在一起。
在主体部44的上方部分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锁定边缘部44a,并且,主体部44具备突片部48,该突片部48是主体部44的两侧缘下端部,其从比锁定边缘部44a靠下方(带径向内侧)的位置向下方延伸。
环50是将环状的无端金属带沿径向层叠而构成的,其被配置于在元件40的左右形成的、由耳部42、颈部43以及主体部44限定的空间内,且被耳部42的下缘和主体部44的上缘(鞍面45)夹持。在含有突片部48的主体部44的左右两侧缘形成有V面46,该V面46与后述的驱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8的V面11接触而被夹持。
驱动带轮5由下述部分构成:固定侧带轮半体5A,其以旋转自如且无法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被配设在变速器输入轴2上;和可动侧带轮半体5B,其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带轮半体5A沿轴向相对移动。在可动侧带轮半体5B的侧方形成有驱动侧缸室6,通过从变速控制阀60经由油路30d供给的油压,产生使可动侧带轮半体5B沿轴向移动的轴向推力(驱动带轮轴向推力)。在固定侧带轮半体5A的与金属带7接触的部分(接触面)形成有V面11,在可动侧带轮半体5B也以与固定侧带轮半体5A对置的方式形成有该V面11。并且,金属带7被形成于固定侧带轮半体5A和可动侧带轮半体5B上的V面11夹持。
从动带轮8由下述部分构成:固定侧带轮半体8A,其被接合并配设在变速器副轴3上;和可动侧带轮半体8B,其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带轮半体8A沿轴向相对移动。在可动侧带轮半体8B的侧方形成有从动侧缸室9,通过从变速控制阀60经由油路30e供给的油压,产生使可动侧带轮半体8B沿轴向移动的轴向推力(从动带轮轴向推力)。在从动带轮8上也与驱动带轮5相同地形成有V面11,金属带7被固定侧带轮半体8A和可动侧带轮半体8B的V面11夹持。
如图4所示,V面11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形成为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该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的母线以在固定侧带轮半体5A、8A与可动侧带轮半体5B、8B之间限定出的带轮槽5C、8C朝向径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倾斜固定的角度θ(其中,θ为相对于与带轮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的角度。)。V面11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形成为弯曲母线部分,该弯曲母线部分的母线以朝向径向外侧带轮槽5C、8C逐渐变宽且倾斜角度逐渐变大的方式弯曲。设θ’=θ,则作为与元件40接触的接触范围的、V面11的最外径的倾斜角度为θ’+Δθ。
作为元件40的侧缘的V面46的带径向外侧部分46b是沿着作为带轮5、8的固定角度斜面的V面11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的直线形状,其倾斜角度被设定为θ。作为突片部48的侧缘的V面46的带径向内侧部分46a是沿着带径向外侧部分46b的直线形状的延长线的直线形状,其倾斜角度同样被设定为θ。在V面46上设置有多个沿着元件40的板厚方向延伸的排油槽47。
通过变速控制阀60,对供给至驱动侧缸室6和从动侧缸室9的油压(带轮侧压控制油压)进行控制,由此,能够设定不会在金属带7上发生打滑的带轮轴推力(防打滑轴推力),并且能够可变地设定驱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8的带轮宽度。由此,带式无级变速器1能够使金属带7相对于两带轮5、8的卷绕半径连续地变化来无级地(连续地)控制变速比。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由行星齿轮机构PGS、前进用离合器24以及后退用制动器25构成。行星齿轮机构PGS是由下述部分构成的单行星齿轮式的结构:与变速器输入轴2结合的太阳齿轮21;与固定侧带轮半体5A结合的齿圈23;以及行星架22,其将与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啮合的小齿轮22a轴支承成能够自由地自转和公转。
后退用制动器25构成为能够将行星架22固定保持于外壳Ca。前进用离合器24构成为能够连结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当前进用离合器24被卡合时,太阳齿轮21、行星架22和齿圈23与变速器输入轴2一体地旋转,驱动带轮5被向与变速器输入轴2相同的方向(前进方向)驱动。另一方面,当后退用制动器25被卡合时,行星架22被固定保持于外壳Ca,齿圈23被向与太阳齿轮21相反的方向(后退方向)驱动。
并且,行星齿轮机构PGS也能够以双行星齿轮式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固定侧带轮半体5A与行星架结合并将后退用制动器设置于齿圈即可。
发动机ENG的动力经由金属带机构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0变速后被传递至变速器副轴3。传递至变速器副轴3的动力经由起步离合器26和齿轮27a、27b、28a、28b被传递至差速机构29,并从此处被分开传递至未图示的左右的车轮。
如前所述,利用变速控制阀60控制对驱动侧缸室6和从动侧缸室9的油压供给,来进行变速控制,但是,变速控制阀60的动作控制是根据来自变速控制单元70的变速控制信号CDR、CDN来进行的。
变速控制阀60构成为具有两个电磁阀,这两个电磁阀控制向驱动侧缸室6和从动侧缸室9供给的油压,这些电磁阀根据从变速控制单元70输出的变速控制信号CDR、CDN进行动作,从而进行变速控制。其结果是,基于变速控制信号CDR、CDN来设定两个缸室6、9内的油压,从而设定作用于驱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8的驱动及从动带轮轴向推力。
为了进行该变速控制,检测出发动机旋转信号Ne、发动机节气门开度信号TH、车速信号V、通过驱动侧转速检测器71得到的驱动带轮旋转信号NDR、以及通过从动侧转速检测器72得到的从动带轮旋转信号NDN,并将这些信号输入至变速控制单元70。
使带轮5、8的V面11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的母线的形状为直线而形成为固定角度斜面,使元件40的V面46的带径向外侧部分46b形成为沿着带轮5、8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的固定角度倾斜面的直线形状,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带轮5、8与金属带7之间的摩擦系数μ,从而能够防止金属带7相对于带轮5、8的打滑。以下,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带轮5、8的V面11与元件40的V面46之间的摩擦系数μ并不固定,当V面11与V面46线接触时,摩擦系数μ变大,当V面11与V面46点接触时,摩擦系数μ变小。
这是因为,带轮5、8与金属带7并非直接接触,在其接触部分夹有由润滑油中的添加剂产生的反应膜(边界膜)。如果V面11与V面46是点接触,则与线接触的情况相比,接触部分的面积变小,因此V面11与V面46之间的油膜的剪切强度变小,摩擦系数μ降低。另一方面,如果V面11与V面46是线接触,则与点接触的情况相比,接触部分的面积变大,因此,V面11与V面46之间的油膜的剪切强度变大,摩擦系数μ增加。
这样,V面11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和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中的、母线的形状为直线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与V面46的带径向外侧部分46b线接触而使得摩擦系数μ升高,母线的形状为曲线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与V面46的带径向内侧部分46a点接触而使得摩擦系数μ降低。
图5(A)是示出变速比i为低时的金属带7的状态的图,金属带7的卷绕半径在驱动带轮5侧变小,在从动带轮8侧变大。因此,与驱动带轮5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变得比与从动带轮8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少。
另外,根据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与带轮5、8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和从轴线至卷绕位置的距离之积而得到传递扭矩,但是,在驱动带轮5侧,与驱动带轮5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和从轴线至卷绕位置的距离都较小,因此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变大。另一方面,在从动带轮8侧,与从动带轮8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和从轴线至卷绕位置的距离都较大,因此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变小。
因此,在带轮5、8与金属带7之间是否发生打滑取决于是否充分地确保了驱动带轮5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与元件40之间的摩擦系数μ,从动带轮8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与元件40之间的摩擦系数μ几乎不产生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带轮5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的母线的形状以直线构成,并且,V面46的带径向外侧部分46b和作为突片部48的侧缘的带径向内侧部分46a与驱动带轮5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线接触而使得摩擦系数μ变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金属带7打滑。另外,即使为了对偏斜进行补偿而以曲线来构成驱动带轮5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的母线的形状,但由于在大径侧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较小,因此金属带7不会打滑。
图5(B)是示出变速比i为OD时的金属带7的状态的图,金属带7的卷绕半径在从动带轮8侧变小,在驱动带轮5侧变大。因此,与小径侧的从动带轮8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变得比与大径侧的驱动带轮5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少。
另外,根据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与带轮5、8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和从轴线至卷绕位置的距离之积而得到传递扭矩,但是,在从动带轮8侧,与从动带轮8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和从轴线至卷绕位置的距离都较小,因此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变大。另一方面,在驱动带轮5侧,与驱动带轮5卡合的元件40的数量、和从轴线至卷绕位置的距离都较大,因此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变小。
因此,在带轮5、8与金属带7之间是否发生打滑取决于是否充分地确保了小径侧的从动带轮8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与元件40之间的摩擦系数μ,驱动带轮5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与元件40之间的摩擦系数μ几乎不产生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带轮8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的母线的形状以直线构成,并且,V面46的带径向外侧部分46b与从动带轮8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线接触而使得摩擦系数μ变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金属带7的打滑。另外,即使为了对偏斜进行补偿而以曲线来构成驱动带轮5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的母线的形状,但由于在大径侧各个元件40所负担的摩擦力较小,因此金属带7不会打滑。
根据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元件40的无级变速器1,在金属带7以小径卷绕于带轮5、8的情况下,带轮5、8的作为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和含有突片部48的主体部44的侧缘的V面46接触,元件40和带轮5、8成为比较大范围的线接触状态。
另外,在金属带7以大径卷绕于带轮5、8的情况下,带轮5、8的作为弯曲母线部分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和作为突片部48的侧缘的带径向内侧部分46a接触,两突片部48被带轮5、8夹持而向宽度方向内侧(带轮5、8的轴线方向内侧)挠曲。
因此,能够通过包括突片部48在内的比较广的范围内的线接触,来防止在金属带7以小径卷绕于带轮5、8的情况下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并且,能够通过线接触来防止因在点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高面压所导致的带轮5、8和元件40的耐久性的恶化。
另外,在金属带7以大径卷绕于带轮5、8的情况下,突片部48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在挠曲的同时与带轮5、8的作为弯曲母线部分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接触。由此,元件40与带轮5、8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得比较大,从而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摩擦力。
另外,突片部48的带径向外侧端的宽度w被设定为允许突片部的挠曲的规定的宽度,并且,至带径向内侧端为止设定为相同的宽度,或者形成为随着朝向带径向内侧宽度逐渐变宽,使带径向内侧端的宽度W成为W≧w。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可挠曲的突片部48,并且,如果随着朝向带径向内侧宽度逐渐变宽,则能够进一步提高突片部48的耐久性。
另外,在卷绕于带轮5、8的金属带7为小径的情况下,元件40的侧缘和带轮5、8的带轮径向内侧部分11a线接触。此时,在介于元件40与带轮5、8之间的润滑油没有被恰当地排出的情况下成为流体润滑状态,金属带7变得容易打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元件40的侧缘的径向外侧的直线形状的部分、即带径向外侧部分46b和突片部48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形成有沿元件40的板厚方向延伸的排油槽47,则能够将元件40与带轮5、8之间的润滑油从排油槽47恰当地排出(放掉),从而能够防止金属带7的打滑。
接下来,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金属带用元件40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金属带用元件40除了其突片部48的宽度方向外侧为弯曲形状这一点外,构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突片部48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r被设定为带轮5、8的作为弯曲母线部分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的曲率半径R以上(R≦r)。由此,在金属带7以大径卷绕于带轮5、8的情况下,突片部48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突片部48的侧缘的带径向内侧部分46a能够在比较广的范围内与带轮5、8的带轮径向外侧部分11b接触。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金属带用元件40,即使在金属带7以大径卷绕于带轮5、8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摩擦力。
标号说明
1:带式无级变速器;2:变速器输入轴;3:变速器副轴;4:金属带机构;5:驱动带轮;5A:固定侧带轮半体;5B:可动侧带轮半体;5C:带轮槽;6:驱动侧缸室;7:金属带;8:从动带轮;8A:固定侧带轮半体;8B:可动侧带轮半体;8C:带轮槽;9:从动侧缸室;10:飞轮减振器;11:V面;11a:带轮径向内侧部分(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11b:带轮径向外侧部分(弯曲母线部分);21:太阳齿轮;22:行星架;22a:小齿轮;23:齿圈;24:前进用离合器;25:后退用制动器;26:起步离合器;27a、27b、28a、28b:齿轮;29:差速机构、30:油压泵、30c、30d、30e:油路;40:元件;41:头部;41a:鼻孔;41b:鼻部;42:耳部;43:颈部;44:主体部;44a:锁定边缘部;45:鞍面;46:V面;46a:带径向内侧部分(弯曲形状);46b:带径向外侧部分(直线形状);47:排油槽;48:突片部;50:环;60:变速控制阀;70:控制单元;71:驱动侧转速检测器;72:从动侧转速检测器;Ca:外壳;CDR、CDN:变速控制信号;ENG:发动机;PGS:行星齿轮机构;Ne:发动机转速信号;TH:发动机节气门开度信号;V:车速信号;NDR:驱动带轮旋转信号;NDN:从动带轮旋转信号。

Claims (5)

1.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其是被用于如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带的元件,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
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它们分别具有由固定侧带轮半体和可动侧带轮半体限定出的带轮槽;以及
带,其具有元件,且被卷绕于该驱动带轮和该从动带轮的带轮槽,
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和所述可动侧带轮半体中的至少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的与所述元件接触的接触面在其径向内侧形成有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该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的母线以所述带轮槽朝向径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倾斜固定的角度,
所述接触面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弯曲母线部分,该弯曲母线部分的母线以朝向径向外侧所述带轮槽逐渐变宽且倾斜角度逐渐变大的方式弯曲,
通过使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中的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可动侧带轮半体从该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离开,来使该一方的带轮槽的宽度增大,通过使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中的另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可动侧带轮半体接近该另一方的带轮的所述固定侧带轮半体,来使该另一方的带轮槽的宽度减小,从而变更变速比,
所述金属带用元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元件上形成有与相邻的元件接触的锁定边缘部,
作为所述元件的侧缘的所述带的径向外侧以与所述带轮的固定角度倾斜母线部分线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直线形状,
在所述元件的两侧缘部下端分别设置有突片部,所述突片部比所述锁定边缘部靠下方,且朝向带径向的内侧延伸,
在所述元件和所述带轮的径向外侧的弯曲母线部分接触时,该突片部向所述带轮的轴线方向内侧挠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片部的带径向外侧端的宽度被设定为允许所述突片部的挠曲的规定的宽度,并且,所述突片部形成为随着朝向带径向内侧宽度逐渐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片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是沿着所述元件的侧缘的直线形状的延长线的直线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片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是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弯曲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带用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为所述带轮的弯曲母线部分的曲率半径以上。
CN201380029179.7A 2012-07-06 2013-05-15 金属带用元件 Active CN104334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2692 2012-07-06
JP2012152692 2012-07-06
PCT/JP2013/063572 WO2014006984A1 (ja) 2012-07-06 2013-05-15 金属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4918A true CN104334918A (zh) 2015-02-04
CN104334918B CN104334918B (zh) 2016-09-21

Family

ID=49881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9179.7A Active CN104334918B (zh) 2012-07-06 2013-05-15 金属带用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56931B2 (zh)
JP (1) JP5877900B2 (zh)
CN (1) CN104334918B (zh)
DE (1) DE112013003466T5 (zh)
WO (1) WO201400698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2034A (zh) * 2015-07-16 2017-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13108033A (zh) * 2020-01-09 2021-07-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机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7552B (zh) * 2017-03-03 2021-01-1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传动带的单体的设计方法以及传动带
JP6747377B2 (ja) * 2017-05-16 2020-08-2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6809368B2 (ja) * 2017-05-16 2021-01-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1143U (zh) * 1986-02-12 1987-08-19
JPH01312247A (ja) * 1988-01-11 1989-12-18 Sa Pneum Caoutch Manuf Plastiques 連続変速機用の押出し式横方向リンク付き伝動装置
JP2002031215A (ja) * 2000-07-11 2002-01-31 Nissan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cvt用プーリおよびそのプーリ用vベルト
JP2011106667A (ja) * 2009-10-21 2011-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N202228616U (zh) * 2011-09-01 2012-05-23 于海龙 一种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97850A (ja) 1987-05-29 1988-12-05 Aichi Mach Ind Co Ltd Vベルト型無段変速機のプ−リ−
JP3186894B2 (ja) 1993-04-19 2001-07-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551154B2 (ja) * 2009-04-27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CN103827546B (zh) 2011-09-28 2016-10-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环状传动带式无级变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1143U (zh) * 1986-02-12 1987-08-19
JPH01312247A (ja) * 1988-01-11 1989-12-18 Sa Pneum Caoutch Manuf Plastiques 連続変速機用の押出し式横方向リンク付き伝動装置
JP2002031215A (ja) * 2000-07-11 2002-01-31 Nissan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cvt用プーリおよびそのプーリ用vベルト
JP2011106667A (ja) * 2009-10-21 2011-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N202228616U (zh) * 2011-09-01 2012-05-23 于海龙 一种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2034A (zh) * 2015-07-16 2017-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6352034B (zh) * 2015-07-16 2018-1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13108033A (zh) * 2020-01-09 2021-07-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13108033B (zh) * 2020-01-09 2023-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3003466T5 (de) 2015-03-26
WO2014006984A1 (ja) 2014-01-09
US20150080157A1 (en) 2015-03-19
JPWO2014006984A1 (ja) 2016-06-02
JP5877900B2 (ja) 2016-03-08
US9556931B2 (en) 2017-01-31
CN104334918B (zh) 2016-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4917B (zh) 金属带用元件
EP1234127B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ulley
CN104334918A (zh) 金属带用元件
EP3404288A1 (en)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drive belt and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rovided therewith
US8038559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transmission member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5264268A (zh) 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US8192313B2 (en) Plate for a rocker joint chain
CN103827546A (zh) 环状传动带式无级变速器
EP3237776B1 (en) A push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transmission provided therewith
EP1948979B1 (en) Transmission with pulleys and a drive belt
US20040162173A1 (en)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17108207A1 (en) Transverse member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0074151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US20120208663A1 (en) Elements of drive power transfer belt of belt-driv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US8790199B2 (en) Radial diaphragm spring clutch
JP2009293736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プーリ及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6226451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7364719B2 (ja) 無段変速機
CN102265068B (zh) 无级变速器
JP2010071453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プーリ及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645038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6645382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6845093B2 (ja) 巻き掛け伝動装置
JP2011069410A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4102272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quipped with variabele pulleys and a drive belt having mutually contacting transverse seg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