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4419A - 安全带卷收器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收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34419A CN104334419A CN201380029056.3A CN201380029056A CN104334419A CN 104334419 A CN104334419 A CN 104334419A CN 201380029056 A CN201380029056 A CN 201380029056A CN 104334419 A CN104334419 A CN 1043344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ing tube
- spring
- rotating shaft
- ratchet
- shaft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only to vehicle mov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30—Sensors
- B60Y2400/304—Acceleration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其包括:卷取筒,其可转动地容置在壳体的一对相反配置的侧壁部之间;以及支撑构件,其构造成至少配置在该一对侧壁部中的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并且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的一端侧。支撑构件包括转动支撑部,该转动支撑部布置在面向卷取筒的一端侧的底面部处,并且构造成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的一端侧,支撑构件的底面部形成为弯曲预定深度使得转动支撑部定位成关于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比底面部的外周部更靠内,并且支撑构件构造成:当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的一端侧时,支撑构件构在其底面部沿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并且对卷取筒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在诸如车辆碰撞等的紧急状况下织带被拉出的安全带卷收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提议在诸如车辆碰撞等的紧急状况下防止织带被拉出的不同类型的安全带卷收器。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7-291094号公报中公开的安全带卷收器中,卷绕轴通过塑料衬套可转动地安装至具有U形截面的基部中的彼此相向的各个基部侧板。卷绕轴(wind-up shaft)设置有绕带筒(bobbin),织带缠绕在绕带筒上。卷绕弹簧装置安装于该卷绕轴的一端侧,用于持续地对卷绕轴沿织带卷绕方向施加力。
紧急锁定装置布置在卷取轴的另一端侧,用于防止在紧急状况下织带的拉出。另外,紧急锁定装置被配置在基部侧板的外侧处的传感器盖覆盖。并且,突出部和能够弹性变形的薄壁部设置在传感器盖的底壁部。突出部是朝向卷绕轴的端部延伸的伸出部分,并且薄壁部形成在突出部的周围从而允许突出部对卷绕轴沿轴向弹性地施力。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传统的安全带卷收器中,形成在传感器盖的底壁部处的突出部朝向卷绕轴的端部延伸,突出部使传感器盖的高度关于卷绕轴的端部沿轴向向外增大与突出部的高度对应的量。这难以实现安全带卷收器的沿绕带筒的转动轴方向的紧凑设计。
本发明是在关注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如下安全带卷收器,其能够抑制卷取筒沿其转动轴方向的松动并允许沿其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的设计。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其包括:壳体;卷取筒,所述卷取筒被能够转动地容置在所述壳体的一对相对配置的侧壁部之间,所述卷取筒构造成在其上卷取织带,并且当所述织带被拉出时所述卷取筒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以及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配置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并且所述支撑构件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一端侧,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在面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的底面部处包括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布置成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同轴,所述转动支撑部构造成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底面部形成为弯曲预定深度,使得所述转动支撑部定位成关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比所述底面部的外周部靠内侧,并且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底面部能够关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并且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支撑构件在其底面部关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转动支撑部对所述卷取筒沿所述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设置在安装于一个侧壁部的外侧的支撑构件的底面部处的转动支撑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卷取筒的一端侧,并且卷取筒的一端侧被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这能够抑制卷取筒关于其转动轴方向的松动并且能够将支撑构件的底面部定位成更靠近卷取筒的一端侧,从而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紧凑的设计。
本发明的上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构造成配置在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并且防止所述卷取筒在紧急情况下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机构盖,所述机构盖构造成安装到所述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从而容置所述锁定机构,所述机构盖在面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的底面部设置有所述转动支撑部。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通过将容置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构造成防止卷取筒在紧急状况下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机构盖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卷取筒的一端侧通过在机构盖的底面部处设置的转动支撑部可转动地支撑并且被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将机构盖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能够抑制卷取筒沿转动轴方向的松动。这还能够使机构盖的底面部——在机构盖的底面部上设置有转动支撑构件——定位成更靠近卷取筒的一端侧,从而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紧凑的设计。
在本发明的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中,卷取筒包括棘轮,所述棘轮配置在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并且构造成与所述卷取筒一体地转动,所述锁定机构包括:锁定齿轮,所述锁定齿轮以同轴且相对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至所述棘轮的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所述锁定齿轮包括转动轴部,所述转动轴部立设在所述锁定齿轮的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以及离合器,所述离合器构造成以与所述卷取筒同轴且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配置,棘爪构造成:当所述离合器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以引导所述棘爪与所述棘轮接合时,所述棘爪与所述棘轮接合以防止所述卷取筒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所述机构盖容置所述锁定齿轮和所述离合器,并且所述转动支撑部包括圆筒形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布置成在所述机构盖的底面部立设,并且所述支撑凸台构造成接收所述锁定齿轮的能够转动地嵌合至所述支撑凸台中转动轴部。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通过将容置离合器和锁定机构的锁定齿轮——锁定机构防止卷取筒在紧急状况下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的机构盖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该卷取筒的一端侧被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并且通过锁定齿轮被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将机构盖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能够抑制卷取筒沿转动轴方向的松动。支撑凸台的末端部与锁定齿轮中的转动轴部的基端部形成接触,使得能够将支撑凸台的基端部的周缘部定位成更靠近锁定齿轮侧,从而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紧凑的设计。
本发明的上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卷取施力机构,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安装于所述机构盖的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对所述卷取筒持续地施加力,从而使所述卷取筒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其中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包括: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具有构造成与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连接的内端部;以及弹簧箱,所述弹簧箱构造成在其内表面固定所述螺旋弹簧的外端部从而容置所述螺旋弹簧,所述机构盖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机构盖在其底面部关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从而与所述弹簧箱的底面部平行。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当机构盖安装于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时,底面部沿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从而与用于容置螺旋弹簧的弹簧箱的底面部大致平行。这允许在螺旋弹簧与机构盖的底面部之间形成大致均匀的间隙,其能够实现螺旋弹簧的更稳定的转动施力。并且,螺旋弹簧与机构盖的底面部之间的间隙能够最小化,从而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的设计。
本发明的上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卷取施力机构,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安装于所述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对所述卷取筒持续地施加力,从而使所述卷取筒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其中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包括: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具有与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连接的内端部;以及弹簧箱,所述弹簧箱构造成在其内表面固定所述螺旋弹簧的外端部,并且所述弹簧箱安装于所述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从而容置所述螺旋弹簧,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具有平板状形状的弹簧座,所述弹簧座构造成安装于所述弹簧箱从而覆盖被容置在所述弹簧箱中的所述螺旋弹簧,所述弹簧座在面向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转动支撑部,并且所述弹簧座形成为弯曲预定深度使得所述转动支撑部的周缘部定位成比所述弹簧座的外周部靠内侧,并且所述弹簧座形成为能够关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能够转动地插入所述转动支撑部并且与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端部连接,并且所述弹簧座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弹簧座在其平板部处关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转动支撑部对所述卷取筒沿所述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板状的弹簧座安装至弹簧箱从而覆盖被容置在弹簧箱中的螺旋弹簧。当弹簧箱被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外侧并且弹簧座定位至该一个侧壁部的外部侧时,卷取筒的该一端侧通过设置在弹簧座的平板部的转动支撑部被可转动地支撑并且被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
将弹簧箱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能够通过弹簧座抑制卷取筒沿转动轴方向的松动。这能够使平板部——弹簧座的转动支撑部设置在平板部上——定位成更靠近卷取筒的一端侧,从而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的设计。
在本发明的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中,所述弹簧座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弹簧座在其平板部处关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地变形,从而与所述弹簧箱的所述底面部平行。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当弹簧箱被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外侧使得弹簧座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的一端侧时,弹簧座的平板部与弹簧箱的底面部大致平行。因此,能够在螺旋弹簧与弹簧座的平板部之间形成大致均匀的间隙,从而允许螺旋弹簧实现更加稳定的施力。并且,这能够使螺旋弹簧与弹簧座的平板部之间的间隙最小化,从而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的设计。
本发明的上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构造成配置在所述卷取筒的另一端侧并且防止所述卷取筒在紧急状况下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机构盖,所述机构盖构造成配置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另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从而容置所述锁定机构,所述机构盖在面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另一端侧的底面部处设置有转动支撑部,并且当所述卷取筒分别被所述弹簧座的所述转动支撑部和所述机构盖的所述转动支撑部能够转动地支撑时,所述卷取筒的两端侧被沿所述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容置锁定机构——其构造成防止卷取筒在紧急状况下沿织带拉出方向的转动——的机构盖安装至另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通过该构造,卷取筒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设置在弹簧座中的转动支撑部和设置在机构盖中的转动支撑部可转动地支撑并且被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将弹簧箱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将机构盖安装至另一个侧壁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能够通过弹簧座和机构盖进一步抑制卷取筒沿转动轴方向的松动。并且,能够使底面部——机构盖的转动支撑部设置在底面部上——定位成更靠近卷取筒的另一端,从而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的设计。
在本发明的上述安全带卷收器中,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底面部构造成弯曲预定深度,使得所述转动支撑部定位在所述底面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最内侧处。
在该安全带卷收器中,支撑构件的底面部弯曲预定深度从而将转动支撑部定位在底面部的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最内侧。因此,将支撑构件安装至一个侧壁部的外侧以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的一端侧能够使支撑构件的底面部大致均匀地弹性变形,从而可靠地对卷取筒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能够可靠地在卷取筒与支撑构件的底面部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从而以可转动的方式稳定地支撑卷取筒。并且,使间隙最小化允许安全带卷收器沿其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在拆解状态下的图1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各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在拆解状态下的图1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各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壳体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安全带卷收器的截面图;
图6是卷取筒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预紧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了棘轮、锁定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了棘轮、锁定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弹簧箱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机构盖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了在机构盖的底面部被局部去除的情况下的锁定单元的局部去除截面图;
图13是包括图5的卷取弹簧单元和锁定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了在拆解状态下的图14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各个组件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了在拆解状态下的图14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各个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卷取筒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锁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机构盖的截面图;
图20是卷取弹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卷取弹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弹簧座的截面图;以及
图23是图14的安全带卷收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
[概略构造]
首先,将基于图1至图3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概略构造。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和图3分别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1的各单元在拆解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安全带卷收器1是用于卷收车辆的织带3的装置。安全带卷收器1具有壳体单元5、卷取筒单元6、预紧器单元7、卷取弹簧单元8和锁定单元9。
锁定单元9具有机构盖111(参考图8),机构盖111具有一体形成的尼龙锁定件(latch)9A和锁定钩9B。锁定单元9通过尼龙锁定件9A和锁定钩9B固定到构成壳体单元5的壳体11的一个侧壁部12。锁定单元9构成锁定机构10(参考图12),锁定机构10响应于织带3的突然拉出或车辆加速度的突然改变而停止织带3的拉出。卷取弹簧单元8通过从弹簧箱107(参考图8)的外周伸出的三个板状接合片8A(参考图9)固定在锁定单元9的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上(参考图10),其将在下文描述。
预紧器单元7安装至壳体11的侧壁部13。侧壁部13定位成与壳体11的侧壁部12相反,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正方形支架形状,并且通过从预紧器单元7的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插通的螺钉15拧紧。预紧器单元7利用止动销16和推动螺母(push nut)18钉住。止动销16从预紧器单元7的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插入侧壁部13。推动螺母18从侧壁部13的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内侧插至止动销16。
卷绕有织带3的卷取筒单元6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固定于壳体单元5的侧壁部12的锁定单元9和固定于壳体单元5的侧壁部13的预紧器7之间。卷取筒单元6被固定于锁定单元9的外侧的卷取弹簧单元8沿织带3的卷取方向连续地施加力。
[壳体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参照图2至图4说明壳体单元5的概略构造。
图4是壳体单元5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至图4所示,壳体单元5包括壳体11、支架21、保护器22、棘爪23、棘爪铆钉25、扭转卷簧26、传感器盖27、加速度传感器28、连接构件32、33和铆钉61。
壳体11具有要固定于车体的背板部31和彼此相反并从背板部31的两个侧边缘部延伸的侧壁部12、13。壳体11由钢材等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为大致正方形支架形状。侧壁部12、13通过连接构件32、33相互连接,连接构件32、33各自具有水平地长的薄板状形状,其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长。在背板部31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分,有助于降低重量并调节织带3的收纳量。
侧壁部12具有通孔36,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35以预定的间隙(例如,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该通孔36。通孔36的内周部以面对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35的方式朝向卷取筒单元6沿轴向向内凹入预定深度。
缺口部38关于棘爪23的转动方向(沿棘爪23远离棘轮35的方向)在通孔36的斜下侧(在图4中的左斜下侧)向外形成缺口。缺口部38定位成在与棘爪23的包括接合齿23A、23B的末端侧部37(另一个端部)相对的外周缘处,并形成足够深的缺口以接收末端侧部37。通孔41在背板部31侧形成在缺口部38的侧方位置。通孔41构造成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棘爪23。在通孔41的棘爪23抵靠的一侧上的部分处,缺口部38还具有引导部38A,引导部38A的形状形成为与通孔41同轴的弧形。
同时,棘爪23由钢材等制成并在将抵靠在引导部38A上并在引导部38A上滑动的部分处具有台阶部37A。台阶部37A形成为其高度与侧壁部12的厚度大致相等,并凹陷成具有与引导部38A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弧形。棘爪23在位于轴向外侧面的末端部处(在图4中向前)还具有引导销42。引导销42插入至形成锁定单元9的离合器125的引导孔156中(参考图8)。
另外,在棘爪23的基端部(一个端部)形成有通孔43,棘轮铆钉25插入该通孔43。通孔43沿其周缘具有凸台部45,凸台部45可转动地插入侧壁部12的通孔41,凸台部45具有圆筒形并且形成为其高度与侧壁部12的厚度大致相等。另外,在凸台部45从壳体11的内侧插入侧壁部12的通孔41的状态下,棘爪铆钉25从侧壁部12的外侧插入至通孔43以可转动地固定棘爪23。相应地,棘爪23的接合齿23A、23B和设置在棘轮35的外周上的棘轮部35A配置成基本上与侧壁部12的外侧面处于相同平面。
棘爪铆钉25的头部形成直径大于通孔41并具有预定厚度(例如约1.5mm厚)的盘状。然后,以复位弹簧为例进行操作的扭转卷簧26以单绕(singlewind)的方式配置成围绕棘爪铆钉25的头部的周围,并且扭转卷簧26的一端侧26A安装于棘爪23的引导销42。另外,扭转卷簧26的丝径大约为棘爪铆钉25的头部的高度的一半(例如约0.6mm的丝径)。相应地,扭转卷簧26的单绕的弹簧高度被设定为与棘爪铆钉25的头部的高度大致相等。
另外,扭转卷簧26的另一端侧26B在一端侧26A的侧壁部12侧处以如下方式经过:即,能够在侧壁部12上滑动,然后向侧壁部12内侧(图4中侧壁部12的后侧)弯曲大致直角,并插入至形成在侧壁部12中的安装孔46。另一端侧26B的端部弯曲成U形并抵靠在侧壁部12的内表面上,以形成防滑动部。结果,通过扭转卷簧26对棘爪23施力以使棘爪23沿着深入缺口部38的方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使得包括接合齿23A、23B的末端侧部37抵靠在缺口部38的最内侧。因此,通过扭转卷簧26对棘爪23施力以使棘爪23沿着远离棘轮35的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在侧壁部12的通孔36的下方(在图4中向下),形成有基本上正方形的开口部47。开口部47从通孔36的中心轴下方的部分(图4中向下)朝向背板部31形成。传感器盖27嵌合至开口部47。传感器盖27形成基本上与开口部47相同的正方形的浅盒体形状,并从外侧(图4中前侧)嵌入。使由树脂制成的传感器盖27在其开口上的周缘处形成的边沿部处抵靠在开口部47的外周部(图4中前侧的周缘)。同时,在传感器盖27的在图4的上下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处伸出的一对固定爪27A(在图4中示出在上端面上的一个固定爪27A)在开口部47的在图4的上下方向上的两侧向内插入并弹性地锁定。
另外,加速度传感器28包括传感器保持件51、惯性质量体52和传感器杆53。传感器保持件51由树脂制成,形成为在铅直方向的上侧(图4中上侧)打开的大致盒状形状,并在底面具有碗状的安装部。惯性质量体52由诸如钢的金属制成,其形成为球体且可动地放置在安装部上。传感器杆53由树脂制成,放置在惯性质量体52的铅直方向的上侧。传感器保持件51在与棘爪23相反的端部处(图4中右端部)以允许铅直方向(在图4中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传感器杆53。
传感器保持件51在面向传感器盖27内侧的两个侧壁部的两个侧面部具有一对接合爪51A(在图4中示出其中一个接合爪51A)。加速度传感器28嵌合至传感器盖27使得一对接合爪51A嵌合至并锁定于传感器盖27的固定孔27B。结果,加速度传感器28通过传感器盖27安装至壳体11。
另外,侧壁部12在包括上端部(图4中的上端部)的两个角部和在通孔36下方的部分(图4中的下部)的三个位置处具有安装孔55,锁定单元9的尼龙锁定件9A嵌合至该安装孔55。另外,接合片56分别形成在侧壁部12的左右边缘部的中央部(在图4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处。接合片56以与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正交的方式突出。接合片56分别与锁定单元9的锁定钩9B弹性地接合。
另外,在侧壁部13的中央部处形成通孔57,卷取筒单元6插入该通孔57。另外,侧壁部13在包括下端部(图2中的下端部)的大致中央、连接构件33侧的角部和在背板部31侧的上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的角部的三个位置处具有螺纹孔58,螺钉15拧入并固定于螺纹孔58。螺纹孔58通过向预紧器单元7侧去毛刺加工(burring processing)形成。侧壁部13在靠近上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的连接构件32的角部处具有通孔59。止动销16通过通孔59插入。
支架21由钢材等制成,并构造成通过铆钉61安装至背板部31的上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支架21具有在背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上长的水平地长的通孔62,织带3从通孔62拉出。通孔62形成在从背板部31的上端部向连接构件32以大致直角延伸的延伸部中。由诸如尼龙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水平地长的框架状保护器22嵌合至通孔62内。螺栓插入孔63形成在背板部31的下端部(图2中的下端部)处。当安装至车辆的紧固片(未示出)时,螺栓通过螺栓插入孔63插入。
[卷取筒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面,将基于图2、图3、图5和图16说明卷取筒单元6的概略构造。图5是安全带卷收器1的截面图。图6是卷取筒单元6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卷取筒单元6包括卷取筒65、扭力杆66、线材67和棘轮35。
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卷取筒65通过铝压铸、锌压铸等制成并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其中在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面有壁部并闭合。在卷取筒65的卷取筒65的轴向上的预紧器单元7侧处的边缘部上,形成有凸缘部68,凸缘部68以大致直角从其外周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在图5中的左侧)。另外,在凸缘部68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齿轮69,内齿轮69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与离合器棘爪102接合(参考图7)以传递小齿轮71的转动。
圆筒形凸台72在卷取筒65的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面部的中央位置立设。凸台72嵌合至由诸如聚缩醛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轴承73,并且凸台72的基端部抵靠轴承73。相应地,卷取筒单元6的一侧在组成预紧器单元7的小齿轮71的凸台部71D处通过轴承73可转动地支撑。
卷取筒65在其内部具有轴孔65A。轴孔65A具有沿中心轴线渐缩方式的烟囱锥度。轴孔65A在靠近凸缘部68的侧部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花键槽。花键槽构造成压配合地接收在由钢材等制成的扭力杆66的一端部处形成的花键66A。
扭力杆66由钢材等制成,并且包括棒状形状且圆形截面的轴部66C、以及形成在轴部66C的两个端部的花键66A和66B。扭力杆66通过将扭力杆66的花键66A侧挤压地插入卷取筒65的轴孔65A直到与凸缘68接触为止而相对不可转动地压配合在卷取筒65的内部。
另外,在卷取筒65的轴向上位于锁定单元9侧的端部处,形成有具有从前方观察大致圆形的凸缘部75,凸缘部75从端部的轴向稍内侧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另外,在凸缘部75轴向向外的部分处,圆筒形台阶部76形成为外径略微小的形状。台阶部76设置成围绕被压配合至轴孔65A内的扭力杆66的另一侧的花键部66B,形成预定间隙。
另外,在凸缘部75的轴向外侧面形成的从前方观察呈大致圆形的台阶部76的外周部,作为其一部分,一体地形成有保持侧弯曲路径77。在线材状的线材67的一端处的弯曲部67A被固定地保持在保持侧弯曲路径77处,线材67由诸如不锈材料的金属材料制成并具有圆形截面。
如图6所示,保持侧弯曲路径77由凸部78、凹部79、沟槽部81和外周面构成。凸部78为从前方观察大致梯形形状从而沿径向向内变窄,并构造成从凸缘部75的轴向外侧面伸出;凹部79构造成面向在台阶部76的外周面上的凸部78;沟槽部81形成为从台阶部76的外周面朝向沿逆时针方向斜向内倾斜的方向延伸,其稍微远离凹部79的在前方观察的逆时针方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侧)的端部。外周面在台阶部76的凹部79和沟槽部81之间。
另外,由铝压铸或锌压铸等制成的棘轮35具有大致环形的轴向截面并且在其外周上形成棘轮部35A。圆筒形固定凸台82在棘轮35的内侧中央位置立设。固定凸台82的内周面具有形成于其中的花键槽,在扭力杆66的另一端侧形成的花键66B压配合至该花键槽。另外,棘轮部35A的内周部构造成具有允许卷取筒65的台阶部76插入的内径。
棘轮35具有凸缘部83,凸缘部83从棘轮部35A的卷取筒65侧的端面部在整个周缘沿径向向外延伸。凸缘部83具有从前方观察的环形形状,沿径向向外延伸至卷取筒65的凸缘部75的外径之外。另外,凸缘部83从外周部沿径向向外延伸,该外周部具有预定中心角度(例如大约60度的中心角度),该向外延伸的部分从前方观察为在末端部变窄的大致梯形。另外,凸缘部83的外径形成为具有与卷取筒65的凸缘部68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尺寸。
梯形部83A从凸缘部83沿径向向外延伸。梯形部83A从前方观察在其末端部较窄并且呈大致梯形。从前方观察呈大致锥形的凸部84(参考图9)在梯形部83A的卷取筒65侧的内侧面上的大致中央部处形成,并且从梯形部83A沿轴向向外伸出。线材67的从前方观察呈大致倒置U形的弯曲部67B嵌合在凸部84中。
另外,凸缘部85形成在凸缘部83的卷取筒65侧的内侧面上。凸缘部85具有比卷取筒65的凸缘部75的外径稍大的内径,沿梯形部83A的外周部立设,并且从前方观察呈大致椭圆形。另外,凸缘部85的内周和凸部84的外周组成从前方观察呈大致倒置U形的变形提供弯曲路径。通过变形提供弯曲路径引导并拉出线材67。
相应地,首先,在线材67的一个端部处的弯曲成大致S形的弯曲部67A被嵌合至形成在卷取筒65的凸缘部75和台阶部76的保持侧弯曲路径77中。在前方观察呈大致倒置U形并形成为与线材67的弯曲部67A连续的弯曲部67B被放置成伸出至凸缘部75的外周之外。另外,形成为与弯曲部67B连续并形成为弧形的弯曲部67C被沿着台阶部76的外周面放置。
随后,为了将棘轮35安装至卷取筒65,首先,线材67的从前方观察大致呈倒置U形并且构造成伸出至卷取筒65的凸缘部75的外周之外的弯曲部67B被嵌合至变形提供弯曲路径,变形提供弯曲路径在配置在棘轮35的凸缘部83的梯形部83A上的凸部84的外周部处形成。
另外,同时,棘轮35的固定凸台82被插入至卷取筒65的台阶部76内,并且在扭力杆66的另一端侧形成的花键66B被压配合至固定凸台82的花键槽内。线材67因此被配置在卷取筒65的凸缘部75和棘轮35的凸缘部83、85之间,并且棘轮35通过扭力杆66以关于卷取筒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
[预紧器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参照图2、图3、图5和图7说明预紧器单元7的概略构造。图7是示出处于拆解状态的预紧器单元7的分解立体图。
预紧器单元7构造成在诸如车辆碰撞的紧急情况下通过使卷取筒65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来消除织带3的松弛,从而安全地约束车辆乘用者。
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预紧器单元7设置有气体产生构件87、管状气缸88、活塞89、小齿轮71、离合器机构91和轴承73。
气体产生构件87包括诸如火药的气体产生剂,其响应于从控制部(未示出)传递的点火信号点火从而通过气体产生剂的燃烧而产生气体。
管状气缸88形成为大致L形筒状构件,其具有气体引入部88B,气体引入部88B连接在直线形状的活塞引导筒部88A的一端。气体引入部88B构造成容置气体产生构件87。相应地,在气体产生构件87处产生的气体被从气体引入部88B引入至活塞引导筒部88A内部。另外,在活塞引导筒部88A的一个侧部上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开口部92,并且小齿轮71的小齿轮齿71A的一部分配置于开口部92中。
管状气缸88通过在壳体11的侧壁部13侧的基板93以及在外侧的盖板95保持,并且在进一步被基块96和盖板95保持的状态下通过螺钉15固定地安装在侧壁部13的外表面。
另外,一对通孔88C形成在活塞引导筒部88A的上端部并配置成相互面对。止挡销16插入至该对通孔88C中。止挡销16将预紧器单元7安装在侧壁部13上,并用作活塞89的止挡部,并且还用作管状气缸88的止挡部和转动阻止部。
活塞89由诸如钢材等金属制成,并具有大致长方形截面的整体长形状,从而能够从活塞引导筒部88A的顶端部插入。在活塞89的小齿轮71侧的侧面,形成有齿条89A,齿条89A构造成与小齿轮71的小齿轮齿71A接合。另外,活塞89的气体产生构件87侧的端面形成为与活塞引导筒部88A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圆端面89B。由橡胶材料等形成的密封板97安装在圆端面89B上。
活塞89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长的通孔89C。通孔89C具有两侧面部连通的长方形截面形状。气体释放孔形成在活塞89以及密封板97中,并且将密封板97的用于接收气体的压力的压力接收侧与通孔89C进行连接。在预紧器单元7致动之前,即在气体产生构件87没有产生气体的通常等待状态下,活塞89被插入并配置在活塞引导筒部88A的深度侧,直到齿条89A不与小齿轮齿71A接合的位置。
小齿轮71是由钢材等制成的圆柱状构件。小齿轮71在其外周部上设置的小齿轮齿71A与齿条89A能够接合。小齿轮71还具有形成为从小齿轮齿71A朝向盖板95侧延伸的圆筒形的支撑部71B。支撑部71B可转动地嵌合至支撑孔98,支撑孔98形成在安装至侧壁部13的盖板95中。
在支撑部71B可转动地插入至支撑孔98中的情况下,小齿轮齿71A的一部分配置在活塞引导筒部88A的开口部92内。当活塞89从通常等待状态朝向活塞引导筒部88A的末端侧移动时,齿条89A随后与小齿轮齿71A接合并且小齿轮71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
小齿轮71的转动通过离合器机构91传递至卷取筒65。
也就是说,沿轴心方向伸出的圆筒状的凸台部71D形成在小齿轮71的轴心方向上的侧壁部13侧的端部。凸台部71D的外周面具有花键,该花键由具有基端部的外径的六个伸出部形成。凸台部71D可转动地插入至形成在基板93上的通孔99中,并且配置成在卷取筒65侧伸出。
另外,离合器机构91能够从在通常时间卷取筒65能够关于小齿轮71自由转动的状态(离合器棘爪102被容置的状态)切换至在预紧器单元7致动的情况下小齿轮71的转动被传递至卷取筒65的状态(离合器棘爪102伸出的状态)。
离合器机构91包括:由钢材等制成的棘爪基部101;由钢材等制成的四个离合器棘爪102;大致环形的棘爪引导部103,其由诸如聚缩醛等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与棘爪基部101的基板93侧形成接触;以及大致环形的轴承73,其由诸如聚缩醛等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与棘爪基部101的卷取筒65侧形成接触,并且与棘爪引导部103一起保持棘爪基部101和离合器棘爪102。
棘爪基部101的中央部具有接合孔104,接合孔104具有用于将小齿轮71的凸台部71D嵌合至其中的六个花键槽。小齿轮71的凸台部71D被压配合至棘爪基部101的接合孔104——基板93和棘爪引导部103位于两者之间,从而将棘爪基部101以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关于小齿轮71进行安装。即,棘爪基部101和小齿轮71构造成一体地转动。
另外,轴承73构造成通过从外周部向棘爪引导部103侧伸出的多个弹性接合片73A而锁定在棘爪引导部103的外周部。另外,具有与卷取筒65的凸台72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内径的通孔73B形成在轴承73的中央部中。另外,圆筒状轴接收部73C形成为与通孔73B的棘爪部101侧的周缘部连续并从通孔73B的棘爪部101侧的周缘部伸出。圆筒状轴接收部73C具有与通孔73B的内径相同的内径以及与小齿轮71的凸台部71D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
当小齿轮71的凸台部71D被压配合至棘爪基部101的接合孔104时,在轴承73的中央部立设的圆筒状轴接收部73C被嵌合至凸台部71D内。另外,凸台72立设在卷取筒65的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面部的中央位置。凸台72可转动地插入至轴承73。棘爪基部101将各个离合器棘爪102支撑在容纳位置中。容纳位置是全部离合器棘爪102被容纳在棘爪基部101的外周部内的位置。
棘爪引导部103为大致环形构件,并配置在面向棘爪基部101和各离合器棘爪102的位置。四个定位伸出部(未示出)在棘爪引导部103的基板93侧的侧面上伸出,并且定位伸出部被分别插入至基板93的定位孔93A中,在等待状态,棘爪引导部103以不可转动状态固定于基板93。
在棘爪引导部103的棘爪基部101侧的表面,姿势变换伸出部103A分别对应于离合器棘爪102伸出。当棘爪基部101和棘爪引导部103响应于预紧器单元7的致动而相对转动时,离合器棘爪102分别与姿势变换伸出部103A形成接触,使得姿势从容纳姿势变换为锁定姿势。锁定姿势是离合器棘爪102的末端部伸出至棘爪基部101的外周端部之外的姿势。
另外,当离合器棘爪102的姿势变换至锁定姿势时,离合器棘爪102与卷取筒65接合。特别地,离合器机构91经由轴承73插入至卷取筒65的凸台72,从而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65。当离合器棘爪102伸出至棘爪基部101的外周端部之外时,离合器棘爪102能够与在凸缘部68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内齿轮69接合。
然后,当离合器棘爪102变换姿势至锁定姿势时,各离合器棘爪102的末端部与内齿轮69接合,使得棘爪基部101致使卷取筒65转动。顺便提及,离合器棘爪102与内齿轮69的接合具有允许卷取筒65仅沿一个方向,即,沿织带3的卷取方向转动的接合结构。
另外,一旦接合,离合器棘爪102各自通过变形的方式卡合内齿轮69,使得当卷取筒65在接合之后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时,小齿轮71通过离合器机构91沿与预紧器单元7的致动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活塞89沿与致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推回。当活塞89被推回至释放活塞89的齿条89A和小齿轮71的小齿轮齿71A之间的接合的位置时,小齿轮71被从活塞89释放,从而允许卷取筒65关于活塞89自由地转动。
[卷取弹簧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面,将基于图2、图3、图8至图10和图13说明卷取弹簧单元8的概略构造。图8和图9分别是包括棘轮的卷取弹簧单元8和锁定单元9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用于说明弹簧箱107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3是图5的包括锁定单元9和卷取弹簧单元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2、图3、图8、图9和图13所示,卷取弹簧单元8具有:螺旋弹簧105、弹簧箱107和弹簧轴108。弹簧箱107在从其内周部的底面伸出的肋106处固定螺旋弹簧105的外端105A并收纳该螺旋弹簧105。螺旋弹簧105的内端105B嵌合至弹簧轴108中,从而对弹簧轴108施以弹簧力。弹簧箱107在构成锁定单元9的机构盖111侧上的端部处的大致整个周缘上具有预定深度(例如约2.5mm深)的沟槽部107A。
另外,从前方观察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接合片8A在弹簧箱107的机构盖111侧的端部处从外周部的三个位置伸出。接合片8A与形成于机构盖111的大致中央部的通孔113的中心轴线113A同轴地伸出。另外,各接合片8A的通孔113的中心轴线113A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形成为定位在同心圆上。
如图8和图9所述,固定部8B连接至位于弹簧箱107的下端部中的接合片8A。固定部8B具有正方形截面,并连续地形成到关于通孔113的中心轴线113A位于逆时针方向侧的端部。固定部8B具有:形成为位于固定部8B的大致中央部并与通孔113的中心轴线113A平行的通孔8C;和一体地形成从而使通孔8C的位于中心轴线113A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封闭的固定销8D。
另外,固定销8D的轴径大致与通孔8C的内径相等。固定销8D以预定载荷或更高载荷向机构盖111侧推动,从而允许固定销8D被插入至通孔8C的内部。固定销8D的长度设计成大于固定部8B的厚度。
如图8至图10所示,机构盖111具有分别从面向接合片8A的外周部的三个位置向卷取弹簧单元8侧伸出的厚盘状保持部112。各个保持部112为大致长方形截面。具有大致长方形截面的接合沟槽部112A在各保持部112的基端部处形成。接合沟槽部112A关于通孔113的中心轴线113A沿逆时针方向缺欠,并在最内侧端部处封闭。
另外,在各个接合沟槽部112A中,关于通孔113的中心轴线113A处于径向外侧的底面部形成为布置在同心圆上,该同心圆的半径比弹簧箱107中的接合片8A的各径向外侧端部的半径稍大(例如大大约0.2-0.5mm的半径)的。各接合沟槽部112A的中心轴线113A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设计成大致与各接合片8A的厚度尺寸相等。如下文所述,接合片8A构造成分别插入至接合沟槽部112A的内部(参考图10)。
机构盖111另外具有大致环状的肋部111A,肋部111A沿关于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位于外侧的周缘部以预定高度伸出(例如大约2mm的高度)。肋部111A布置在与沟槽部107A对应的位置。肋部111A的内径和外径被设定成使得,当肋部111A插入至沟槽部107A中时,相对于沟槽部107A的各内径和外径,形成预定的间隙(例如大约0.1-0.3mm的间隙)。
如图8和图9所示,固定孔114形成在当弹簧箱107安装在机构盖111上时面向固定销8D的位置处,如将在下文描述的。固定孔114是圆形截面并在关于中心轴线113A的顺时针方向侧位于面向肋部111A的下端部的保持部112的附近。
固定孔114的内径形成为比弹簧箱107的固定销8D的外径小预定量(例如大约小0.1-0.3mm),并设计成允许固定销8D的压配合。另外,圆筒形凸台115在固定孔114的内后侧、即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侧上形成在固定孔114的周缘。圆筒形凸台115的内后端封闭。圆筒形凸台115的内径形成为与固定孔114的直径相等并与固定孔114同轴的圆形截面。
这里将描述将卷取弹簧单元8安装至机构盖111的方法。
如图9所示,首先,螺旋弹簧105的外端105A插入至在弹簧箱107内立设的肋106,并且螺旋弹簧105被容置于弹簧箱107内。然后螺旋弹簧105的内端105B嵌合至弹簧轴108的安装沟槽108C。
然后,如图8和图9所示,销109立设在弹簧箱107的底面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处。销109插入至弹簧轴108的底面部的通孔108A中,使得弹簧轴108的底部侧与销109的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形成接触。
另外,如图8所示,从弹簧箱107的外周部上的三个位置处径向向外伸出的接合片8A定位成分别面向机构盖111的保持部112的从前方观察位于顺时针方向侧的端部。另外,如图8和图13所示,锁定齿轮121具有包括末端部133A的转动轴部133。末端部133A构造成从机构盖111的通孔113伸出并形成长方形截面形状。末端部133A具有沿轴心形成的轴孔133B,并构造成接收销109。
然后,如图9和图13所示,锁定齿轮121的转动轴部133的末端部133A从机构盖111的通孔113伸出,并嵌合至弹簧轴108的筒形孔108B的内部。筒形孔108B形成为长方形截面形状。相应地,锁定齿轮121的转动轴部133相对不可转动地与弹簧轴108连接。同时,如图10所示,在机构盖111的周缘部立设的肋部111A嵌合至弹簧箱107的沟槽部107A内部。
如图10所示,弹簧箱107沿织带拉出的方向,即,在从前方观察的逆时针方向(图10中箭头110的方向)上转动。此外,弹簧箱107的接合片8A分别嵌合至机构盖111的保持部112的接合沟槽部112A内并分别抵靠在接合沟槽部112A的内后侧。相应地,弹簧箱107定位成关于机构盖111的通孔113的中心轴线113A在径向或轴向上不移动。
然后,弹簧箱107的固定销8D在该状态下被推入并压配合至固定部8B的通孔8C和机构盖111的固定孔114中,使得卷取弹簧单元8关于机构盖111以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固定。由此,卷取弹簧单元8被安装并抵靠在机构盖111的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上。
结果,在机构盖111的周缘部立设的肋部111A嵌合至弹簧箱107的沟槽部107A内,使得颗粒或灰尘能够被阻止进入弹簧箱107内。如图13所示,在弹簧轴108中的机构盖111的底面部侧以可转动的方式抵靠在销109的周缘部的情况下,在弹簧轴108的锁定单元9侧的端部与形成在机构盖111的大致中央部处的通孔113的后侧上的周缘部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例如大约0.3mm的间隙)。
同时,在弹簧轴108的筒形孔108B的底面与锁定齿轮121的转动轴部133的末端部133A之间也形成预定的间隙(例如大约0.3mm的间隙)。相应地,弹簧轴108设置在弹簧箱107与机构盖111之间,弹簧轴108能够沿中心轴线113A的轴向移动预定间隙量。
[锁定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文将参考图8、图9、图11至图13描述包括锁定机构10的锁定单元9的概略构造,锁定机构10响应于织带3的突然拉出或车辆加速度的突然改变而停止织带3的拉出。
如图8、图9、图12和图13所示,锁定单元9包括机构盖111、锁定齿轮121、锁定臂122、传感器弹簧123、离合器125和导向杆(pilot lever)12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除传感器弹簧123之外,锁定单元9包含的构件均由合成树脂制成。因此,构件之间的接触摩擦系数很小。
如图8、图9、图11至图13所示,机构盖111具有大致盒状机构壳体部127,机构壳体部127具有呈大致圆形并在面对壳体11的侧壁部12的一侧打开的底面部118,以容置锁定齿轮121、离合器125等。并且,如图11所示,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形成为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通孔113的周缘部相对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1(例如L1=0.5mm至1mm),并且被构造成在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可弹性地向外变形。
另外,机构盖111具有与机构壳体部127连接的传感器壳体部128,传感器壳体部128位于面向利用传感器盖27安装于壳体11的加速度传感器28的角部(图9中左下角)。传感器壳体部128具有截面为长方形的凹形状。
加速度传感器28的传感器保持部51构造成当机构盖111通过尼龙锁定件9A和锁定钩9B安装于侧壁部12时嵌合至传感器壳体部128,从而以可沿铅直方向(沿图9的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置传感器杆53。另外,开口部129在机构盖111的机构壳体部127的下端部的大致中部(图9中的下端部的大致中部)打开,以允许机构壳体部127与传感器壳体部128之间的连通。
该开口部129形成为允许锁定爪53A的末端部的沿铅直方向(沿图9的上/下方向)移动。锁定爪53A从加速度传感器28的传感器杆53的末端部沿向上的方向(图9中向上)伸出。在常规时间,锁定爪53A的末端部位于导向杆126的接收板部162的附近(参考图12)。如将在下文描述的,当惯性质量体52响应于超出预定值的加速度移动以使传感器杆53枢转地沿铅直方向向上移动时,锁定爪53A通过开口部129抵靠在导向杆126的接收板部162以使导向杆126沿铅直方向向上枢转地移动。
机构壳体部127具有在通孔113的周缘处伸出的圆筒形支撑凸台131,圆筒形支撑凸台131在机构壳体部127的大致圆形底面部118的中央部形成。在锁定齿轮121侧,斜切部131A沿着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的整个外周形成,以预定角度的倾斜朝向末端部渐缩(例如大约30度倾斜)。另外,锁定齿轮121具有盘状底面部132,盘状底面部132在其中央部处设置有从面向机构盖111的后侧伸出的圆筒形转动轴部133。圆筒形转动轴部133插入至支撑凸台131,并支撑为可滑动并可转动。
锁定齿轮121形成为在盘状底面部132的整个周缘上朝向离合器125侧伸出的圆环形伸出,并在其外周部上具有构造成与导向杆126接合的锁定齿轮齿121A。锁定齿轮齿121A形成为仅当锁定齿轮121沿织带拉出的方向转动时与导向杆126的接合爪部126A接合。
如图8、图9、图12和图13所示,锁定齿轮121的底面部132的中央部具有通孔,该通孔嵌合地接收在棘轮35的锁定齿轮121侧的端面的中央部处伸出的轴部116。另外,圆筒形基台部134形成为在机构盖111侧在通孔的周缘部处伸出,其高度与锁定齿轮齿121A的轴向高度大致相当。另外,锁定齿轮121的圆筒形转动轴部133从圆筒形基台部134的机构盖111侧的边缘部同轴地朝向机构盖111侧延伸,其外径小于基台部134的外径,并且直径与支撑凸台131的内径大致相等。转动轴部133的机构盖111侧的端部封闭并且具有长方形截面的末端部133A同轴地延伸。
相应地,在基台部134和转动轴部133内,形成有截面为圆形的轴孔部134A。轴孔部134A在锁定齿轮121的棘轮35侧的端面处打开,并且嵌合地接收在棘轮35的机构盖111侧的端面的中央部立设的轴部116。另外,在轴孔部134A的内周,多个肋134B以径向相同的高度沿轴向伸出,并构造成与棘轮35的轴部116的外周形成接触。另外,对于轴部116的整个长度,基端部侧的等于大约一半的部分形成截顶圆锥状,并且末端部侧的等于大约一半的剩余部分形成与截顶圆锥连续的圆柱形。
在转动轴部133的基端部周围,圆环形肋135同轴地形成,并且形成插入沟槽135A,圆环形肋135的高度与离合器125的大致盘状板部151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圆环形肋135的内侧周壁部以大于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的倾斜的角度(例如大约45度倾斜)沿径向向外倾斜。另外,形成在圆环形肋135内的插入沟槽135A的底面部的外径形成为与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的外径大致相等。
另外,圆环形肋135的外径形成为与在离合器125的板部151的中央部处的通孔152的内径大致相等,同时小于基台部134的外径。另外,圆环形肋152A在离合器125的通孔152的锁定齿轮121侧的边缘部的整个周缘以预定高度(例如大约0.5mm高)伸出。
相应地,锁定齿轮121的圆环形肋135嵌合地插入至离合器125的通孔152中从而使得圆环形肋152A抵靠在肋135的基端部的外周侧上,随后转动轴部133插入至机构盖111的支撑凸台131。随后使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抵靠在形成于圆环形肋135径向内侧的插入沟槽135A的底面部上,使得从锁定齿轮121的后侧伸出的转动轴部133在大致整个高度上同轴地安装于支撑凸台131并被枢转地支撑。另外,锁定齿轮121的圆环形肋135可滑动并且可转动地插入至通孔152,并且离合器125以在预定转动范围内可转动的方式被容置在锁定齿轮121与机构盖111之间.
如图8、图9和图13所示,锁定齿轮121在其位于棘轮35侧的端面上具有四个凸部136,凸部136形成为以具有周方向上长的截面的大致长方形管状伸出。四个凸部136定位成在在径向上向外距离转动轴线121B预定距离(例如相距大约14mm)的同心圆上具有相等的中心角度。顺便提及,其中一个凸部136的径向外侧的周缘部被局部地切掉。在锁定齿轮121的底部132,具有预定内径(例如大约3.5mm的内径)的定位孔137在沿周方向相邻的一对凸部136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形成。
另外,棘轮35具有四个通孔138,通孔138各自具有与锁定齿轮121的凸部136大致相同的形状。四个通孔138各自具有周方向上长的截面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其端面部面向锁定齿轮121。四个通孔138定位成在径向上向外距离转动轴线121B预定距离(例如相距大约14mm)的分别与凸部136对应的位置处具有相等的中心角度。
另外,棘轮35的面向锁定齿轮121的端面部具有在沿周方向相邻的一对通孔138之间的与定位孔137相对的位置处立设的定位销139。定位销139具有与定位孔137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另外,在棘轮35的转动轴线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面上立设的轴部116的高度设计成与锁定齿轮121的轴孔部134A的深度大致相等。锁定齿轮121的轴孔部134A的深度构造成使得轴部116的末端定位成沿转动轴方向位于转动轴部133的末端部133A的末端的内侧。
相应地,棘轮35的轴部116被插入至锁定齿轮121的轴孔部134,棘轮35的定位销139嵌合至锁定齿轮121的定位孔137,同时,锁定齿轮121的各个凸部136嵌合至棘轮35的各通孔138。结果,在锁定齿轮121抵靠在棘轮35的轴向外侧的端面上的情况下,锁定齿轮121被同轴地安装至棘轮35从而相对不可转动。棘轮35的轴部116定位在机构盖111的支撑凸台131内并且通过锁定齿轮121的转动轴部133枢转地支撑。
另外,通过锁定齿轮121的转动轴部133的末端部133A,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35被安装成与卷取弹簧单元8的弹簧轴108同轴并且相对不可转动。相应地,卷取筒单元6通过卷取弹簧单元8被连续的施力从而沿卷取织带的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8、图9、图12和图13所示,圆柱状支撑凸台141在锁定齿轮121的底面部132的离合器125侧的表面立设。圆柱状支撑凸台141在与基台部134邻近处以小于锁定齿轮齿121A的高度伸出。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锁定臂122形成为大致弧形以围绕基台部134。在锁定臂122中,通孔142在长度方向的大约中央部处形成在基台部134侧的边缘部中,并且支撑凸台141可转动地插入通孔142使得锁定臂122被可转动地支撑。
锁定齿轮121的底面部132在机构盖111侧具有弹性接合片143,弹性接合片143在关于支撑凸台141的径向外侧的附近位置处立设。弹性接合片143的截面为反L形。该弹性接合片143被插入至在锁定臂122的通孔142附近形成的窗部144,并且弹性地并且可绕基台部134的轴线转动地接合。窗部144形成为大致扇形并且具有台阶部。
另外,如图12所示,在锁定齿轮121中,弹簧支撑销145在从基台部134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的肋部上伸出。传感器弹簧123的一端侧嵌合至弹簧支撑销145。弹簧支撑销145垂直于基台部134的轴心地沿织带拉出的方向伸出。另外,在锁定臂122处,弹簧支撑销146在面向弹簧支撑销145的侧壁伸出,传感器弹簧123的另一端侧嵌合至弹簧支撑销146。
相应地,如图9和图12所示,当传感器弹簧123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弹簧支撑销145、146接合时,锁定臂122被施加预定载荷从而相对于支撑凸台141的中心轴线向织带拉出方向侧转动(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另外,锁定臂122具有构造成与离合器125的离合齿轮148接合的接合爪149,并且锁定臂122在接合爪149侧的边缘部处抵靠在从锁定齿轮121的基台部134沿径向向外伸出的止挡部154上。
同时,如将在下文描述的,当锁定臂122克服传感器弹簧123的施加力沿织带卷取方向(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与离合器齿轮148接合时,与接合爪149的接合部相反的边缘部与形成在锁定齿轮121的底面部132处的转动限制器155形成预定间隙(例如大约0.3mm的间隙)。转动限制器155的截面为纺锤形。
另外,如图8、图9、图12和图13所示,离合器125在被保持在锁定齿轮121与机构盖111之间的状态下被以在预定转动范围内可转动的方式容置于机构壳体部127。在离合器125的锁定齿轮121侧,设置有圆环形肋部153。圆环形肋部153与通孔152同轴地形成,并具有比锁定齿轮121——锁定齿轮121在其外周部具有锁定齿轮齿121A——的圆环形肋的内周直径稍小的外径。
肋部153在其内周上具有构造成与锁定臂122的接合爪149接合的离合器齿轮148。离合器齿轮148仅当锁定齿轮121绕通孔152的轴线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时才与锁定臂122的接合爪149接合。
另外,圆环形外肋部157在离合器125的大致盘状板部151的外周部处形成从而围绕肋部153。另外,在棘轮35侧,在外肋部157的边缘部的大致整个周缘处形成凸缘部158,凸缘部158相对于通孔152的中心轴线向径向外侧稍向棘轮35侧倾斜地延伸。
外肋部157具有在面向棘爪23的角部处(图8中左下角部)延伸的引导块部159。引导部块159从外肋部157的外周沿铅直方向向下(图8中向下)延伸。引导块部159具有长引导孔156,在棘爪23的包括接合齿23A、23B的末端部的侧面上形成的引导销42从棘轮35侧可移动地接合至长引导孔156。
如图12所示,引导孔156在离合器125的面向棘爪23的角部处形成为大致与织带拉出方向(图12中上下方向)平行的长沟槽状。相应地,当离合器125沿织带拉出方向(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引导销42沿引导孔156移动,并且棘爪23的接合齿23A、23B转动从而更靠近棘轮35的棘轮部35A。
另外,棘爪23被扭转卷簧26沿远离棘轮35的方向可转动地施力,并且棘爪23的可移动地与引导孔156接合的引导销42对离合器125施力。离合器125通过该施加力而达到转动状态,其中棘爪23的引导销42与引导孔156的与棘轮35在离合器125的转动的径向上相距最远的边缘部(图12中引导孔156的下边缘部)形成接触,从而对离合器125施加沿与织带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可转动的力。因此,离合器施力机构169由棘爪23和扭转卷簧26构造。
同时,随着棘爪23的引导销42与引导孔156的与棘轮35在离合器125的径向上相距最远的边缘部(图12中引导孔156的下边缘部)形成接触以在常规时间限制棘爪23的转动,棘爪23被保持成位于形成在侧壁部12处的缺口部38的后侧的附近。
另外,在离合器125的外肋部157的下边缘部(图9的下边缘部),延伸部160以板状形状从凸缘部158以大致弧形形状沿径向向外延伸。延伸部160从引导块部159的棘轮35侧的端面部向面向传感器壳体部128的上部(图9中的上方向)的部分延伸。另外,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在与引导块部159相反的边缘部的附近,延伸部160在机构盖111侧具有与外肋部157的高度大致相等的安装凸台163。安装凸台163具有薄圆柱状并且插入至导向杆126的圆筒状套筒部161中。
在此,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导向杆126包括圆筒状套筒部161、板状接合爪部126A、薄板状接收板部162、和薄板状连接板部164。套筒部161的沿轴向的长度设定为与在延伸部160上立设的安装凸台163的高度大致相等。另外,沿转动轴方向观察时,板状接合爪部126A形成为大致L形,其末端部朝向锁定齿轮121侧倾斜地弯曲。另外,板状接合爪部126A从套筒部161的外周向引导孔156侧以预定长度和小于套筒部161的长度的宽度伸出。板状接合爪部126A伸出从而当导向杆126通过其自重转动以限制沿铅直方向向下转动时板状接合爪部126A大致水平。
另外,薄板状接收板部162从套筒部161的外周向引导孔156侧沿切线方向伸出从而面向接合爪部126A,并且末端部倾斜地弯曲从而大致与接合爪部126A的末端侧平行。薄板状连接板部164形成为连接接合爪部126A的末端部与接收板部162的末端部。在接合爪部126A的基端部的附近,向上转动限制器部165从套筒部161的外周沿径向向外伸出。向上转动限制器部165限制导向杆126向锁定齿轮121侧的转动、即向铅直方向上侧的转动。另外,向上转动限制器部165以与接合爪部126A的宽度大致相当的宽度尺寸和预定的高度(例如大约1.5mm高)伸出,从而与接合爪部126A的基端部形成大致直角。
套筒部161在与接收板部162沿切线方向相反的侧部上具有向下转动限制器部166。向下转动限制器部166从套筒部161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外伸出,并且限制导向杆166向传感器杆53侧的转动,换句话说,沿铅直方向向下的方向的转动。向下转动限制器部166从套筒部161的与棘轮35相反的端面侧以沿转动轴方向比接收板部162沿转动轴方向的宽度窄的宽度尺寸和预定的高度(例如约1.5mm高)伸出,从而面向接收板部162的基端部。
如图12所示,在延伸部160的面向安装凸台163的周缘部处形成导向杆支撑块171,导向杆支撑块171以与外肋部157大致相等的高度朝向机构盖111侧延伸。导向杆支撑块171的面向安装凸台163的内表面与安装凸台163同轴地形成为从前方观察大致半圆形的光滑曲面,其曲率半径比导向杆126中的套筒部161的外周的半径稍大(例如大约大0.1mm)。
如图12所示,开口部172在外肋部157中形成于面向导向杆126的接合爪部126A的位置处并沿铅直方向贯通。开口部172关于板部151的边缘部朝向内侧以预定周向宽度形成缺口。开口部172构造成允许当接合爪部126A通过传感器杆53的锁定爪53A被推动并转动时接合爪部126A插入开口部172内并与锁定齿轮齿121A接合。
另外,如图12所示,当导向杆126通过其自重沿铅直方向向下(图12中的下方向)转动时,向下转动限制器部166与导向杆支撑块171形成接触以限制沿铅直方向向下(图12中向下)的转动角度。另外,在通常状态下,导向杆126的接收板部162和传感器杆53的锁定爪53A之间具有间隙。
当传感器杆53沿铅直方向向上转动(图12中的上方向)并且导向杆126通过锁定棘爪53A沿铅直方向向上转动时,导向杆126的接合爪部126A与锁定齿轮121形成接触并与锁定齿轮齿121A接合。另外,当锁定齿轮121沿织带拉出方向(图12中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在导向杆126的接合爪部126A与锁定齿轮齿121A接触的情况下,接合爪部126A受到在安装凸台163侧的方向的载荷。
因此,当施加至接合爪部126A的载荷造成接合爪部126A的具有朝向锁定齿轮121侧倾斜地弯曲的形状的末端部朝向套筒部161侧弹性地变形并进一步转动时,导向杆126的向上转动限制器部165抵靠在导向杆支撑块171上。另外,当安装凸台163被施加至接合爪部126A的载荷弄弯曲时,套筒部161的外周与导向杆支撑块171的内表面形成接触。因此,施加至接合爪部126A的压力载荷能够通过向上转动限制器部165和套筒部161支承在导向杆支撑块171处。
下面,将根据图5、图11和图13说明卷取弹簧单元8和锁定单元9在壳体11的侧壁部12中的安装。
如图5和图13所示,锁定单元9通过各尼龙锁定件9A和锁定钩9B安装至侧壁部12的外侧,卷取弹簧单元8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安装至机构盖111的外侧。
棘轮35的轴部116嵌合至锁定齿轮121的轴孔部134A的内部,棘轮35的定位销139嵌合至锁定齿轮121的定位孔137的内部,并且,锁定齿轮121的各凸部136嵌合至在棘轮35的内部打开的各通孔138的内部。
然后,锁定齿轮121以与棘轮35同轴并且相对于棘轮35不可转动的方式安装至棘轮35,同时沿棘轮35的转动轴方向抵靠至棘轮35的外侧的端面。并且,在转动轴部133的基端部抵靠至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的状态下,锁定齿轮121的转动轴部133嵌合至机构盖111的支撑凸台131的内部且被可转动地支撑。
在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通孔113的周缘部相对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线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1。然而,如图5和图13所示,当机构盖111固定至侧壁部12的外侧时,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形成为与侧壁部12大致平行的形状。
也就是说,当机构盖111固定至侧壁部12的外侧时,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构造成可转动地支撑转动轴部133的底端部并且与侧壁部12大致平行。相应地,当机构盖111不被固定至侧壁部12的外侧时,以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与侧壁部12大致平行的状态作为标准,通孔113的周缘部弯曲成定位在相对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在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向内预定深度L1的位置。
结果,支撑凸台131通过锁定齿轮121由棘轮35沿转动轴方向向外压,并且通孔113的周缘部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与弯曲的深度L1相对应的量。因此,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121对棘轮35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相应地,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121对棘轮35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的力与深度L1的尺寸成正比。深度L1是通孔113的周缘部关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的量。并且,更大的施加力能够强有力地抑制卷取筒单元6的松动(backlash)。
因此,只要沿转动轴方向向内的施力所产生的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阻力不妨碍织带3的拉出和卷取,则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弯曲的深度L1能够被设定为抑制松动所要求的任意值。
并且,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沿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以形成关于卷取弹簧单元8中的弹簧箱107的底面部107B大致平行的表面。结果,在螺旋弹簧105与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之间形成大致均匀的间隙。
[锁定机构的操作]
下面,将参考图12说明锁定机构10的操作。在图12中,织带3的拉出方向通过箭头173示出。另外,在图12中,逆时针方向是当织带3被拉出时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方向(织带拉出方向)。根据需要,附图中的一些部分被去除以便于示出锁定机构10的操作。
在此,锁定机构10按照两种类型的锁定机构操作,包括响应于织带3的突然拉出而致动的“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和响应于由车辆的摇摆或倾斜而造成的加速度而致动的“车体感应式锁定机构”。“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和“车体感应式锁定机构”关于棘爪23具有共通的操作。相应地,在图12中去除一些部分以揭示棘爪23与棘轮35之间的关系。另外,去除其他的部分以揭示锁定臂122和离合器齿轮148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传感器弹簧123的操作。
[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
首先,将参照图12说明“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锁定操作。如图12所示,锁定臂122通过锁定齿轮121的支撑凸台141可转动地支撑,从而当将织带3拉出的加速度超出预定加速度(例如大约2.0G,1G≒9.8m/s2)时,锁定臂122相对于锁定齿轮121沿织带拉出方向的转动产生惯性延迟。
结果,抵靠在止挡部154上的锁定臂122克服传感器弹簧123的施加力而保持初始位置,关于锁定齿轮121以支撑凸台14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直到转动限制器155的附近为止。相应地,锁定臂122的接合爪149关于锁定齿轮121的转动轴沿径向向外转动,并与离合器125的离合器齿轮148接合。
当织带3继续以超出预定加速度的加速度被拉出时,锁定齿轮121进一步沿织带拉出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锁定臂122的接合爪149在与离合器齿轮148接合的情况下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
相应地,随着离合器齿轮148通过锁定臂122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离合器125克服棘爪23的引导销42的施加力——棘爪23通过扭转卷簧26施加的力沿远离棘轮35的方向可转动——沿织带拉出方向绕锁定齿轮121的肋135的轴心转动,即,绕转动轴部133的轴心转动。
相应地,如果织带3继续以超出预定加速度的加速度被拉出,则离合器125克服棘爪23的引导销42的施加力——棘爪23通过扭转卷簧26的施加力沿远离棘轮35的方向可转动——沿织带拉出方向进一步转动。因此,棘爪23的引导销42克服扭转卷簧26的施力被离合器125的引导孔156引导,并且棘爪23与棘轮35接合。因而,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被锁定,因此织带3的拉出被锁定。
[车体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
下面,将参照图12说明“车体感应式锁定机构”的锁定操作。如图12所示,加速度传感器28的球形惯性质量体52被搁置在传感器保持件51的碗状底面部上。如果由于车体的摇摆或倾斜导致的加速度超过预定加速度值(例如大约2.0G),则球形惯性质量体52在传感器保持件51的底面部上运动以使传感器杆53枢转地沿铅直方向向上运动。
因此,传感器杆53的锁定爪53A与导向杆126的接收板部162形成接触以使导向杆126沿铅直方向向上转动,导向杆126的接收板部162可转动地安装至在离合器125的延伸部160处形成的安装凸台163。相应地,导向杆126绕安装凸台163的轴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导向杆126的接合爪部126A进入离合器125的开口部172的内部,并与在锁定齿轮121的外周部处形成的锁定齿轮齿121A接合。在此,在向上转动限制器部165与导向杆支撑块171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例如大约0.1mm的间隙)。
然后,当在导向杆126与锁定齿轮121的锁定齿轮齿121A接合的情况下织带3被拉出时,锁定齿轮121沿织带拉出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外,锁定齿轮121沿织带拉出方向的转动通过导向杆126、安装凸台163和导向杆支撑块171传递至离合器125。
相应地,响应于锁定齿轮121沿织带拉出方向的转动,离合器125克服棘爪23的引导销42的施加力——棘爪23通过扭转卷簧26的施加力沿远离棘轮35的方向可转动——沿织带拉出方向绕锁定齿轮121的肋135的轴心转动,即,绕转动轴部133的轴心转动。
相应地,如果织带3被连续地拉出,离合器125克服棘爪23的引导销42的施加力——棘爪23通过扭转卷簧26的施加力沿远离棘轮35的方向可转动——沿织带拉出方向进一步转动。因此,棘爪23的引导销42通过离合器125的引导孔156被引导,并且棘爪23的各接合齿23A、23B与棘轮35的棘轮部35A接合。因此,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被锁定,因此织带3的拉出被锁定。
如详细说明的,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中,在卷取弹簧单元8在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外侧安装于机构盖111的状态下,锁定单元9的容置锁定齿轮121和离合器125等的机构盖111在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外侧安装至侧壁部12。然后,随着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从而与侧壁部12大致平行,底面部118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121对棘轮35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结果,通过在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外侧将机构盖111安装于侧壁部12,能够抑制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的松动。并且,随着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抵靠至锁定齿轮121中的转动轴部133的基端部,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的周缘部能够移动至更靠近锁定齿轮121侧。这能够实现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更紧凑的安全带卷收器1。
当机构盖111在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外侧被安装于侧壁部12时,底面部118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并且与容置螺旋弹簧105的弹簧箱107的底面部107B大致平行。
结果,在螺旋弹簧105与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之间形成大致均匀的间隙,通过螺旋弹簧105实现稳定的转动和施加力。并且,由于能够使螺旋弹簧105与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之间形成的间隙最小化,能够使安全带卷收器1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
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弯曲预定深度L1使得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被定位在底面部118的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最内侧处。结果,当机构盖111在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外侧安装于侧壁部12并且棘轮35的轴部116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121可转动地支撑时,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能够沿转动轴方向向内大致均匀地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可靠地对卷取筒单元6挤压地施力。
棘轮35与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之间能够可靠地形成预定的间隙并且卷取筒单元6能够以可转动的方式被稳定地支撑。另外,随着使间隙最小化,能够使安全带卷收器1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
下面,将参考图14至图23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81。将注意到在以下说明中,与根据在图1至图13中描述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元件相同或相当的元件。
[概略构造]
首先,将基于图14至图16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81的概略构造。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8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和图16分别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181的各组件在拆解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14至图16所示,安全带卷收器181是用于卷收车辆的织带3的装置。安全带卷收器181具有壳体单元182、卷取筒单元183、锁定单元185和卷取弹簧单元186。
锁定单元185具有机构盖187,机构盖187具有与其一体形成的尼龙锁定件(latch)9A。锁定单元185通过尼龙锁定件9A固定到在壳体188的一个侧壁部189中形成的安装孔191。壳体188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具有大致正方形支架形并且构成壳体单元182。锁定单元185构成锁定机构10(参考图12),锁定机构10响应于织带3的突然拉出或者车辆加速度的突然改变而使织带3的拉出停止。
卷取弹簧单元186具有弹簧箱192,弹簧箱192具有与其一体形成的尼龙锁定件(latch)9A。卷取弹簧单元186通过尼龙锁定件9A固定到在壳体188的与侧壁部189相反的另一个侧壁部193形成的安装孔195。卷取筒单元183被可转动地支撑于固定于壳体单元182的侧壁部189的锁定单元185与固定于壳体单元182的侧壁部193的卷取弹簧单元186之间,织带3在卷取筒单元183上卷绕。卷取筒单元183通过固定于侧壁部193的外部的卷取弹簧单元186被沿织带3的卷取方向连续地施加力。
[壳体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壳体单元182的概略构造。
如图15和图16所示,壳体单元182包括壳体188、保护器196、棘爪23、棘爪铆钉25、扭转卷簧26、传感器盖27、加速度传感器28和连接构件32、33。
壳体188具有要固定于车体的背板部197和彼此相向并从背板部197的两个侧边缘部延伸的侧壁部189、193。壳体188由钢材等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为大致正方形支架形状。侧壁部189、193通过连接构件32、33相互连接,连接构件32、33各自具有水平地长的薄板状形状,其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长。在背板部197的中央形成开口部分,有助于降低重量并调节织带3的收纳量。
侧壁部189具有通孔36,卷取筒单元183的棘轮198以预定的间隙(例如,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该通孔36。通孔36的内周部以面对卷取筒单元183的棘轮198的方式朝向卷取筒单元183侧沿轴向向内凹入预定深度。侧壁部189在包括上端部(图16中的上端部)的两个角部和在通孔36下方的部分(图16中的下部)的三个位置处具有安装孔191,锁定单元185的尼龙锁定件9A嵌合至该安装孔191。
缺口部38关于棘爪23的转动方向(沿棘爪23远离棘轮198的转动方向)在通孔36的斜下侧(在图16中的左斜下侧)向外形成缺口。缺口部38定位成与棘爪23的包括接合齿23A、23B的末端侧(另一个端部)相对,并形成足够深的缺口以接收末端侧部。棘爪23还具有引导销42,引导销42位于棘爪23的转动轴方向外侧处的侧面的末端部(在图16中向前)。引导销42插入至构成锁定单元185的离合器125的引导孔156(参考图18)。
扭转卷簧26以单绕(single wind)的方式配置成围绕棘爪铆钉25的头部的周围,并且棘爪23通过扭转卷簧26的施加力而沿深入至缺口部38的方向(图16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使包括接合齿23A、23B的末端部抵靠在缺口部38的最内侧。因此,棘爪23被扭转卷簧26施力从而沿远离棘轮198的方向转动。
另外,侧壁部189具有形成于其中的通孔36。在侧壁部189的背板部197侧在通孔36的下方(在图16中向下),在通孔36的中心轴的下侧(在图16中向下),形成开口部47。开口部47构造成通过传感器盖27接收加速度传感器28。另外,螺栓插入孔63形成在背板部197的下端部(图15中的下端部)处,当被安装至车辆的紧固片(未示出)时,螺栓插入螺栓插入孔63。
另外,在侧壁部193的中央部处形成通孔194,卷取筒单元183插入该通孔194。另外,侧壁部193在包括上端部(图15中的上边缘部)的两个角部和靠近背板部197的下边缘部(图15中的下边缘部)的角部的三个位置处具有安装孔195,卷取弹簧单元186的尼龙锁定件9A插入并固定于安装孔195。
水平地长的框架状保护器196由诸如尼龙的合成树脂制成,并构造成安装至背板部197的上边缘部(图15中的上边缘部)。保护器196具有在平面示图中水平地长的四边形的通孔196A,织带3从通孔196A中拉出。保护器196被插入至壳体188同时抵靠在背板部197从而定位在彼此相向的侧壁部189、193之间,使得保护器196的接合伸出部196B被弹性地锁定并固定于形成在背板部197中的开口部的上边缘部处。
[卷取筒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面,将基于图15、图16和图17和图23说明卷取筒单元183的概略构造。图17是卷取筒单元183的分解立体图。图23是安全带卷收器181的截面图。
如图17所示,卷取筒单元183包括卷取筒201、扭力杆202和棘轮198。
如图15、图16、图17和图23所示,卷取筒201通过铝压铸、锌压铸等制成并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其中卷取弹簧单元186侧的端面部有壁部并封闭。在卷取筒201的轴向上处于卷取弹簧单元186侧的边缘部处,形成有卷取弹簧侧凸缘部203,卷取弹簧侧凸缘部203从卷取筒201的外周部沿径向延伸并具有从前方观察的圆形形状。
轴205在卷取弹簧侧凸缘部203的轴向外侧端面上的中央位置处立设。轴205的基端部形成为圆形截面并具有预定高度(例如大约3mm的高度)。并且,轴205的与弹簧轴108接合的部分形成为具有与锁定齿轮121中的转动轴部133的末端部133A的截面大致相同的长方形截面,如下文所述。并且,大致环形的肋部206在卷取弹簧侧凸缘部203的轴向外端面上立设并与卷取弹簧侧凸缘部203同轴,从而在卷取筒单元183安装至壳体188的内部的状态下环形肋部206位于侧壁部193的轴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具有从前方观察的环形的外凸缘207设置成从环形肋部206的轴向外边缘部的外周面沿整个外周沿径向向外延伸。
卷取筒201在其内部具有轴孔201A。轴孔201A具有沿中心轴线渐缩方式的烟囱锥度。在轴孔201A内的位于卷取弹簧侧凸缘部203侧的端部处形成花键槽。在钢材等制成的扭力杆202的一端部处形成的花键202A压配合至该花键槽。
扭力杆202由钢材等制成,并包括棒状形状且圆形截面的轴部202C和形成在轴部202C的两端的花键202A、202B。通过将扭力杆202的花键202A侧插入至卷取筒201的轴孔201A并压配合在花键槽中,扭力杆202以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压配合至卷取筒201的内部。
另外,在卷取筒201的轴向上位于锁定单元185侧的端部处,形成有从前方观察大致圆形的锁定单元侧凸缘部208,锁定单元侧凸缘部208从边缘部在轴向稍内侧的周面沿径向延伸。另外,在锁定单元侧凸缘部208轴向向外的部分处,圆筒形台阶部209形成为外径略微小的形状。台阶部209设置成围绕被压配合至轴孔201A内的扭力杆202的另一侧的花键202B,形成预定间隙。
另外,由铝压铸或锌压铸等制成的棘轮198具有大致环形的轴向截面并且在其外周上具有棘轮部35A。圆筒形固定凸台211在棘轮35的内侧中央位置立设。固定凸台211的内周面具有花键槽,形成在扭力杆202的另一端侧的花键202B压配合至该花键槽。另外,棘轮部35A的内周部构造成具有允许卷取筒201的台阶部209插入的内径。
棘轮198具有凸缘部212,凸缘部212从棘轮部35A的卷取筒201侧的端面部在整个周缘沿径向向外延伸。凸缘部202具有从前方观察的环形形状,沿径向向外延伸至卷取筒201的锁定单元侧凸缘部208的外径之外。另外,凸缘部212在大致整个外周上从外边缘部的径向略微内侧(图23中,左侧)以大致直角沿径向向外延伸。
另外,与棘轮35类似,棘轮198具有在锁定单元185侧在其端面部的中央位置处立设的轴部116。另外,在面向相应的凸部136的位置处形成四个通孔138,四个通孔138各自具有与构成锁定单元185的锁定齿轮213的凸部136(参考图18)大致相同的形状。四个通孔138各自具有周向地长的截面的大致长方形,并且定位成以相等的中心角度在径向外侧与转动轴线相距预定距离(例如大约14mm)。定位销139在棘轮198的面向锁定齿轮213的端面部上立设。定位销139在与定位孔137相对应的位置处在沿周向相邻的一对通孔138之间形成,并具有与定位孔137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
为了将棘轮198安装至卷取筒201,首先,将扭力杆202插入至轴孔201A并且花键202A随后压配合至形成在轴孔201A的后侧的花键槽内。棘轮198的固定凸台211随后插入至卷取筒201的台阶部209并且形成在扭力杆202的另一端侧的花键202B压配合至固定凸台211的花键槽内。结果,棘轮198通过扭力杆202以相对于卷取筒201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安装。
[锁定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文将参考图15、图16、图18、图19和图23描述包括锁定机构10的锁定单元185的概略构造,锁定机构10响应于织带3的突然拉出或车辆加速度的突然改变而停止织带3的拉出。
如图15、图16、图18、图19和图23所示,锁定单元185包括机构盖187、锁定齿轮213、锁定臂122、传感器弹簧123、离合器125和导向杆(pilot lever)126。相应地,锁定单元185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单元9大致相同的构造,然而,锁定单元185设置有锁定齿轮213和机构盖187,代替锁定齿轮121和机构盖111。锁定齿轮213和机构盖187由合成树脂制成,因此构件之间的接触摩擦系数很小。
如图15、图18和图23所示,构成锁定单元185的锁定齿轮213具有与构成锁定单元9的锁定齿轮121的构造大致相同的构造。然而,在锁定齿轮213中,转动轴部133的机构盖187侧的边缘部不具有末端部133A;而是其轴孔部134A端部打开。相应地,如图23所示,如果棘轮198的轴部116嵌合至轴孔部134A内造成棘轮198抵靠在锁定齿轮213上,则转动轴部133的在机构盖187侧的边缘部和棘轮198的轴部116的末端部定位在大致相同平面中。
如图16、图18、图19和图23所示,构成锁定单元185的机构盖187具有与构成锁定单元9的机构盖111的构造大致相同的构造。相应地,如图19所示,在机构盖187中,机构壳体部127的大致圆形的底面部118为大致均匀的厚度。另外,机构盖187构造成在底面部118处立设的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的周缘部相对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1(例如L1=105mm至1mm),并且构造成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
然而,机构盖187不具有在锁定单元9中所包含的各保持部112和各接合钩9B。在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的中央位置立设的支撑凸台131中,其位于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具有与底面部118的厚度大致相等厚度的壁部215封闭。
此外,如图23所示,锁定齿轮213的环形肋部135嵌合至离合器125的通孔152中,转动轴部133插入至机构盖187的支撑凸台131并且使得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与转动轴部133的基端部接触。在该状态下,在侧壁部215与转动轴部133的在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外侧处的端部之间形成预定间隙(例如大约0.5mm至1mm)。
下面,将基于图15、图16、图19和图23说明将锁定单元185安装至壳体188的侧壁部189的状态。
如图15、图16和图23所示,锁定单元185通过尼龙锁定件9A从转动轴方向外侧安装至形成在侧壁部189中的各安装孔191。另外,棘轮198的轴部116嵌合至锁定齿轮213的轴孔部134A内,并且棘轮198的定位销139嵌合至锁定齿轮213的定位孔137内。另外,锁定齿轮213的各凸部136嵌合至棘轮198的各通孔138内。
结果,锁定齿轮213在转动轴方向外侧处以相对于棘轮198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安装至棘轮198的端面并与棘轮198同轴,同时棘轮198与锁定齿轮213形成接触。并且,锁定齿轮213的转动轴部133嵌合至机构盖187的支撑凸台131内从而以不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其中转动轴部133的基端部与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形成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关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1。然而,如图23所示,当机构盖187固定至侧壁部189的外侧时,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形成与侧壁部189大致平行的面,或者沿转动轴方向略微向外弯曲的面(例如,该面沿转动轴方向向外弯曲大约0.5mm至1mm;在此,达到一定程度的弯曲使得该面定位于设置在机构盖187中的传感器壳体部128的转动轴方向内侧)。
机构盖187设置成转动轴部133的基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此时,当机构盖187固定于侧壁部189的外侧时,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与侧壁部189大致平行,或者沿转动轴方向略微向外弯曲。相应地,以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与侧壁部189大致平行或者沿转动轴方向略微向外弯曲的状态为基准,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形成为当机构盖187不固定于侧壁部189的外侧时,相对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在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的周缘部处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1。
因此,支撑凸台131通过锁定齿轮213由棘轮198沿转动轴方向向外压陷。结果,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在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的周缘部处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与弯曲的深度L1相对应的量。因此,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213对棘轮198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
相应地,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213对棘轮198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的力与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的周缘部关于底面部118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的深度L1的尺寸成正比。并且,较大的挤压力能够强有力地抑制卷取筒单元183的松动。
因此,只要通过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施力所产生的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阻力不妨碍织带3的拉出和卷取,则机构盖111的底面部118弯曲的深度L1能够被设定为抑制松动所要求的任意值。
上述锁定机构10包括锁定单元185、棘爪23、扭转卷簧26、加速度传感器28和棘轮198。
[卷取弹簧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面,将基于图15、图16和图20至图23说明卷取弹簧单元186的概略构造。图20和图21分别是卷取弹簧单元186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弹簧座217的截面图。
如图20和图21所示,卷取弹簧单元186具有螺旋弹簧105、弹簧箱192、弹簧轴108和弹簧座217。弹簧箱192在从其内周部的底面伸出的肋106处固定螺旋弹簧105的外端105A并收纳该螺旋弹簧105。螺旋弹簧105的内端105B嵌合至弹簧轴68中,从而对弹簧轴108施以弹簧力。弹簧座217为大致管状形状并且安装于弹簧箱192以覆盖螺旋弹簧105。相应地,卷取弹簧单元186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卷取弹簧单元8的构造大致相同的构造。然而,卷取弹簧单元186设置有弹簧箱192来替代弹性箱107,并且,卷取弹簧单元186还具有弹簧座217。
如图20至图23所示,销109立设在弹簧箱192的底面部192A的大致中心位置处。销109插入至形成在弹簧轴108的底面部的通孔108A,从而在底面部192A侧处可转动地支撑弹簧轴108。另外,弹簧座217具有形成在其中心部处的大致圆筒形凸台部217A。在圆筒形凸台部217A的基端侧的内周部处,圆形的台阶部217B形成为可转动地支撑弹簧轴108的在弹簧座217侧的端部。另外,弹簧座217具有设置在其外周部的三个位置处的固定伸出部218。固定伸出部218分别与在弹簧箱192的开口侧周部处设置的固定孔219弹性地锁定,使得弹簧座217被固定。
如图22所示,弹簧座217形成为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在圆形平板部220的中心位置处立设的凸台部217A具有大致筒形形状。弹簧座217在凸台部217A的基端部的外周部处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关于平板部220的外周部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2(例如L2=0.5mm至1mm),同时,弹簧座217构造成能够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
如图23所示,卷取筒单元183的轴205的圆形截面的基端部嵌合至凸台部217A,凸台部217A为大致圆筒形并且设置在弹簧座217的中央部并被可转动地支撑。同时,卷取筒单元183的轴205的末端部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截面,并且插入在弹簧轴108处形成的大致长方形截面的筒形孔108B,并且以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与弹簧轴108联接。相应地,螺旋弹簧105的施加力通过弹簧轴108持续地对卷取筒单元183施加力从而使卷取筒单元183沿织带3的卷取方向转动。
另外,肋221在弹簧座217的侧壁部193侧的面上立设。肋221形成为环状形状从而覆盖在卷取筒单元183的端部处形成的外凸缘207的外周部。从肋221的外周沿径向形成多个加强肋223,加强肋223沿径向延伸至外周部之外。在多个加强肋223中,定位在面向在壳体188的侧壁部193中形成的通孔194的下侧周缘部的位置处的加强肋223在其上端部均设置有定位部223A。定位部223A形成为从肋221的外周伸出至面向通孔194的内周缘的位置,其高度与侧壁部193的厚度大致相等。
一对圆筒状定位凸台225形成在弹簧座217的肋221的外侧。一对定位孔226(参考图15)形成在通孔194的上周部,通孔194在壳体188的侧壁部193中打开。定位孔226构造成允许各个定位凸台225的插入。
下面将参考图15、图16、图22和图23说明卷取弹簧单元186在壳体188的侧壁部193上的安装状态。
如图15、图16和图23所示,定位凸台225各自嵌合至在壳体188的侧壁部193中形成的一对定位孔226中,卷取弹簧单元186从转动轴方向外侧通过弹簧箱192的尼龙锁定件9A固定至在侧壁部193中形成的安装孔195。另外,卷取筒201的轴205插入至弹簧座217的凸台部217A中,随后,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截面的轴205的末端部以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插入至在弹簧轴108中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截面的圆筒状孔108B,并且联接至弹簧轴108。
相应地,在弹簧座217的凸台部217A的末端部抵靠在卷取筒201的卷取弹簧侧凸缘部203的情况下,卷取筒201的轴205的柱状基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撑。另外,螺旋弹簧105的施加力通过弹簧轴108持续地施加至卷取筒单元183使得卷取筒单元183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另外,各个加强肋223的定位部223A插入至通孔194从而具有与侧壁部193的内表面的高度大致相等的高度。
一方面,如图22所示,弹簧座217的圆形平板部220在凸台部217A的基端部的周缘部处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关于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的外周部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2。然而,如图23所示,当卷取弹簧单元186固定至侧壁部193的外侧时,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形成与侧壁部193大致平行的面。
也就是说,当卷取弹簧单元186安装于侧壁部193的外侧时,在平板部220形成为与侧壁部193大致平行的面的情况下,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配置成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201的轴205的圆形截面的基端部。相应地,当卷取弹簧单元186不固定于侧壁部193的外侧时,以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形成为与侧壁部193大致平行的面作为标准,凸台部217A的基部的周缘部关于平板部220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成定位在预定深度L2的位置。
因此,凸台部217A被卷取筒201的卷取弹簧侧凸缘203沿转动轴方向向外推。这造成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在凸台部217A的基端部的周缘部处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与弯曲的深度L2相对应的量。在该状态下,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通过凸台部217A对卷取筒201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
相应地,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通过凸台部217A对卷取筒201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的力与凸台部217A的基端部的周缘部关于平板部220的外周部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的深度L2的尺寸成正比。另外,更大的施加力能够强有力地抑制卷取筒单元183的松动。
因此,在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施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阻力不妨碍织带3的拉出和卷取的范围内,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弯曲的深度L2能够被设定为抑制松动所要求的任意值。
并且,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沿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以形成为与弹簧座192的底面部192A大致平行的面。结果,在扭转弹簧105与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之间形成大致均匀的间隙。
如详细说明的,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81中,通过将锁定单元185安装至壳体188的侧壁部189的操作,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从安装前底面部118沿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1的状态变形到与侧壁部189大致平行或者沿转动轴方向向外略微弯曲的状态。结果,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213沿转动轴方向向内对棘轮198挤压地施加力。
通过将卷取弹簧单元186安装至壳体188的侧壁部193,造成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从在安装前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沿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2的状态变形到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与侧壁部193大致平行的状态。结果,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通过凸台部217A对卷取筒201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
因此,将锁定单元185和卷取弹簧单元186安装至壳体188的各个侧壁部189和侧壁部193能够通过机构盖187的支撑凸台131和弹簧座217的凸台部217A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卷取筒单元183的两个端部,同时分别对卷取筒单元183的两个端部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相应地,这能够通过机构盖187和弹簧座217抑制卷取筒单元183的沿转动轴方向的松动。
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可以被设定为当机构盖187固定至侧壁部189的外侧时形成关于侧壁部189沿转动轴方向略微向外弯曲的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在安装前沿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1的状态的底面部118,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的沿转动轴方向向外弯曲的变形量(行程量)能够大于在安装后底面部118关于侧壁部189沿转动轴方向向外的变形量。因此能够可靠地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对棘轮198施力。
使机构盖187中的支撑凸台131的末端部抵靠在锁定齿轮213中的转动轴部133的基端部。这能够使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的周缘部朝向锁定齿轮213侧移动,这进而能够实现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更加紧凑的安全带卷收器181。
当卷取弹簧单元186安装于侧壁部193时,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与侧壁部193大致平行并且与弹簧座192的底面部192A也大致平行。
因此能够在螺旋弹簧105与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之间形成大致均匀的间隙,导致在螺旋弹簧105中更稳定的施加力。螺旋弹簧105与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之间的间隙能够被最小化,其进而有助于实现沿转动轴方向更紧凑的安全带卷收器181。
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弯曲预定深度L1从而允许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定位在底面部118的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最内侧处。并且,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弯曲预定深度L2使得凸台部217A的基端部定位在平板部220的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最内侧处。
因此,机构盖187安装至侧壁部189的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从而通过支撑凸台131和锁定齿轮213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棘轮198的轴部116。此时,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能够大致均匀地弹性变形,从而可靠地对卷取筒单元183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卷取弹簧单元186安装至侧壁部193的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从而通过弹簧座217的凸台部217A可转动地支撑卷取筒201的轴205的具有圆形截面的基端部。此时,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能够大致均匀地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可靠地对卷取筒单元183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能够在棘轮198与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之间可靠地形成预定的间隙,以允许以可转动的方式稳定地支撑卷取筒单元183。并且,能够在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与卷取筒201的外凸缘207之间可靠地形成预定的间隙,以允许以可转动的方式稳定地支撑卷取筒单元183。使这些间隙最小化能够有助于实现沿卷取筒单元183的转动轴方向更紧凑的安全带卷收器181。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做出各种改进和变化。
例如,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81中,锁定单元185的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可以改变,使得底面部118的外周部定位在与支撑凸台131的基端部的周缘部相同的平面,并且底面部118的刚度关于卷取弹簧单元186的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增大,使得底面部118沿转动轴方向的弹性变形难以发生。然后,锁定单元185和卷取弹簧单元186可以安装至壳体188的相应的侧壁部189和侧壁部193。
被安装至侧壁部193的卷取弹簧单元186的弹簧座217的平板部220可以构造成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从安装前平板部220沿转动轴方向向内弯曲预定深度L2变形到平板部220与侧壁部193大致平行的状态。另外,机构盖187的底面部118可以构造成基本上不沿卷取筒单元6的转动轴方向向外弹性变形。
因此,由于主要通过弹簧座217的凸台部217A对卷取筒201沿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也能够通过这种构造抑制卷取筒单元183的沿转动轴方向的松动。
Claims (8)
1.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其包括:
壳体;
卷取筒,所述卷取筒被能够转动地容置在所述壳体的相对配置的一对侧壁部之间,所述卷取筒构造成在其上卷取织带,并且当所述织带被拉出时所述卷取筒沿织带拉出方向转动;以及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配置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并且所述支撑构件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一端侧,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在面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的底面部处包括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布置成与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同轴,所述转动支撑部构造成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
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底面部形成为弯曲预定深度,使得所述转动支撑部定位成在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比所述底面部的外周部靠内侧,并且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底面部能够在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向外弹性地变形,并且
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支撑构件在其底面部在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向外弹性地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转动支撑部对所述卷取筒沿所述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构造成配置在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并且防止所述卷取筒在紧急情况下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机构盖,所述机构盖构造成安装到所述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从而容置所述锁定机构,所述机构盖在面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的底面部设置有所述转动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取筒包括棘轮,所述棘轮配置在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并且构造成与所述卷取筒一体地转动,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锁定齿轮,所述锁定齿轮以同轴且相对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至所述棘轮的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所述锁定齿轮包括转动轴部,所述转动轴部立设在所述锁定齿轮的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以及
离合器,所述离合器构造成以与所述卷取筒同轴且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配置,棘爪构造成:当所述离合器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以引导所述棘爪与所述棘轮接合时,所述棘爪与所述棘轮接合以防止所述卷取筒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
所述机构盖容置所述锁定齿轮和所述离合器,并且
所述转动支撑部包括圆筒形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布置成在所述机构盖的底面部立设,并且所述支撑凸台构造成接收所述锁定齿轮的能够转动地嵌合至所述支撑凸台中的转动轴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卷取施力机构,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安装于所述机构盖的所述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对所述卷取筒持续地施加力,从而使所述卷取筒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其中
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包括:
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具有构造成与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连接的内端部;以及
弹簧箱,所述弹簧箱构造成在其内表面固定所述螺旋弹簧的外端部从而容置所述螺旋弹簧,并且
所述机构盖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机构盖在其底面部在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向外弹性地变形,从而与所述弹簧箱的底面部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卷取施力机构,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安装于所述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对所述卷取筒持续地施加力,从而使所述卷取筒沿织带卷取方向转动,其中
所述卷取施力机构包括:
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具有与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连接的内端部;以及
弹簧箱,所述弹簧箱构造成在其内表面固定所述螺旋弹簧的外端部,并且所述弹簧箱安装于所述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从而容置所述螺旋弹簧,
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具有平板状形状的弹簧座,所述弹簧座构造成安装于所述弹簧箱从而覆盖被容置在所述弹簧箱中的所述螺旋弹簧,所述弹簧座在面向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转动支撑部,并且所述弹簧座形成为弯曲预定深度使得所述转动支撑部的周缘部定位成比所述弹簧座的外周部靠内侧,并且所述弹簧座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向外弹性地变形,
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能够转动地插入所述转动支撑部并且与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内端部连接,并且
所述弹簧座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弹簧座在其平板部处在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向外弹性地变形,并且通过所述转动支撑部对所述卷取筒沿所述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座构造成:当能够转动地支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一端侧时,所述弹簧座在其平板部处在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向外弹性地变形,从而与所述弹簧箱的底面部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卷收器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构造成配置在所述卷取筒的另一端侧并且防止所述卷取筒在紧急状况下沿所述织带拉出方向转动,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机构盖,所述机构盖构造成配置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另一个侧壁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外侧处,从而容置所述锁定机构,所述机构盖在面向所述卷取筒的所述另一端侧的底面部处设置有转动支撑部,并且
当所述卷取筒的两端侧分别被所述弹簧座的所述转动支撑部和所述机构盖的所述转动支撑部能够转动地支撑时,所述卷取筒的两端侧被沿所述转动轴方向向内挤压地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底面部构造成弯曲预定深度,使得所述转动支撑部定位在所述底面部的所述卷取筒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最内侧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26265 | 2012-06-01 | ||
JP2012126265A JP5919097B2 (ja) | 2012-06-01 | 2012-06-01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PCT/JP2013/064984 WO2013180205A1 (ja) | 2012-06-01 | 2013-05-30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34419A true CN104334419A (zh) | 2015-02-04 |
CN104334419B CN104334419B (zh) | 2016-11-02 |
Family
ID=49673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9056.3A Active CN104334419B (zh) | 2012-06-01 | 2013-05-30 | 安全带卷收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19097B2 (zh) |
KR (1) | KR102083177B1 (zh) |
CN (1) | CN104334419B (zh) |
WO (1) | WO2013180205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3120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CN109153367A (zh) * | 2016-04-06 | 2019-01-04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力限制器的安全带卷收器 |
CN109311449A (zh) * | 2016-06-09 | 2019-02-05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CN109476279A (zh) * | 2016-06-03 | 2019-03-15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带卷收器 |
CN111712408A (zh) * | 2018-02-23 | 2020-09-25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N109591757B (zh) * | 2018-11-26 | 2021-02-19 | 浙江顶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设有防锁装置的汽车安全带卷收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41456B2 (ja) * | 2013-12-27 | 2016-06-29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JP6291376B2 (ja) * | 2014-07-25 | 2018-03-14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DE102014018263B4 (de) * | 2014-12-11 | 2017-11-02 | Trw Automotive Gmbh | Gurtstraffer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3173A (ja) * | 2000-02-21 | 2001-08-28 | Nsk Ltd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JP2002200965A (ja) * | 2000-11-06 | 2002-07-16 | Nsk Autoliv Co Ltd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CN1680150A (zh) * | 2004-04-09 | 2005-10-1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带卷收器 |
WO2008142981A1 (ja) * | 2007-05-18 | 2008-11-27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
CN102139676A (zh) * | 2010-02-03 | 2011-08-03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US20120025001A1 (en) * | 2010-07-27 | 2012-02-02 |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 Webbing take-up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91094A (ja) * | 1994-04-28 | 1995-11-07 | Nippon Seiko Kk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
JP2000108846A (ja) * | 1998-10-01 | 2000-04-18 | Tokai Rika Co Ltd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US7377463B2 (en) * | 2005-05-09 | 2008-05-27 | Key Safety Systems, Inc. | Noise reducing seat belt retractor |
-
2012
- 2012-06-01 JP JP2012126265A patent/JP59190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30 CN CN201380029056.3A patent/CN10433441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5-30 KR KR1020147037060A patent/KR10208317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5-30 WO PCT/JP2013/064984 patent/WO20131802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3173A (ja) * | 2000-02-21 | 2001-08-28 | Nsk Ltd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JP2002200965A (ja) * | 2000-11-06 | 2002-07-16 | Nsk Autoliv Co Ltd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CN1680150A (zh) * | 2004-04-09 | 2005-10-1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带卷收器 |
WO2008142981A1 (ja) * | 2007-05-18 | 2008-11-27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
CN102139676A (zh) * | 2010-02-03 | 2011-08-03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US20120025001A1 (en) * | 2010-07-27 | 2012-02-02 |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 Webbing take-up device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53367A (zh) * | 2016-04-06 | 2019-01-04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力限制器的安全带卷收器 |
CN109153367B (zh) * | 2016-04-06 | 2021-08-24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力限制器的安全带卷收器 |
CN109476279A (zh) * | 2016-06-03 | 2019-03-15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带卷收器 |
CN109476279B (zh) * | 2016-06-03 | 2022-02-22 |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安全带卷收器 |
CN109311449A (zh) * | 2016-06-09 | 2019-02-05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CN109311449B (zh) * | 2016-06-09 | 2021-04-20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CN10913120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CN111712408A (zh) * | 2018-02-23 | 2020-09-25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N111712408B (zh) * | 2018-02-23 | 2022-04-05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N109591757B (zh) * | 2018-11-26 | 2021-02-19 | 浙江顶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设有防锁装置的汽车安全带卷收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34419B (zh) | 2016-11-02 |
WO2013180205A1 (ja) | 2013-12-05 |
KR20150028263A (ko) | 2015-03-13 |
KR102083177B1 (ko) | 2020-03-03 |
JP5919097B2 (ja) | 2016-05-18 |
JP2013249013A (ja) | 2013-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34419A (zh) | 安全带卷收器 | |
JP5778025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US20080210802A1 (en) | Webbing retractor | |
KR102083176B1 (ko) | 시트 벨트용 리트랙터 | |
US7883045B2 (en) | Webbing retracting device | |
JP5961396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US7971820B2 (en) | Webbing take-up device | |
EP2311693A1 (en) | Webbing winding device | |
JP5921405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5784563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US20150108263A1 (en) | Seatbelt retractor | |
US20150034753A1 (en) | Seatbelt retractor | |
KR102131700B1 (ko) | 시트 벨트용 리트랙터 | |
JP6080636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KR102386889B1 (ko) | 시트벨트용 리트랙터 | |
JP5931608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5314572B2 (ja)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WO2013061873A1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2006213156A (ja) | 保持構造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6074243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US20240300443A1 (en) | Seat belt retractor | |
JP5931609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2024127327A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GB1561002A (en) | Safety belt retractors | |
JPS5861762A (ja) | 安全ベルトのリトラ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