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2141A - 座椅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座椅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2141A
CN104322141A CN201380024992.5A CN201380024992A CN104322141A CN 104322141 A CN104322141 A CN 104322141A CN 201380024992 A CN201380024992 A CN 201380024992A CN 104322141 A CN104322141 A CN 1043221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seat
preventing portion
excessive temperature
rai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49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2141B (zh
Inventor
吉本弘次
阿部宪生
西川雅德
日置一昭
藤原义光
永山一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22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2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21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21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3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H05B1/0236Industrial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05B1/0238For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7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systems
    • B60N2/5685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座椅加热器(10)具有: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其与电源(5)连接,给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供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其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时,解除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与电源(5)的连接,防止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温度过度升高;以及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其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是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被配置成覆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相对置的部分。由此,可以同时实现高输出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Description

座椅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汽车等的座椅内、可以给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供暖的座椅加热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座椅加热器有下列一种:在汽车的座椅的表皮与主垫之间(即,汽车的座椅的表皮的里侧)配设有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通过使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发热,给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供暖。由此,即使在寒冷季节,就座的人员也可以舒适地就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9721号公报
图7示出专利文献1的座椅加热器100。如图7所示,座椅加热器100的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具有:配设在座椅的座部的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01a、和配设在座椅的背部的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01b。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0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01b都是通过使电加热线以规定间距在基材的整个面上蜿蜒配设而构成的。
座椅加热器100还具有例如恒温器或控制器那样的温度控制单元(未图示)。座椅加热器100的温度控制单元控制从电源105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的通电。
为了防备温度控制单元发生故障等、无法控制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的通电的情况,座椅加热器100具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和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进行加热的加热用加热器103。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以上时进行工作,停止从电源105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的通电。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由于温度控制单元的故障等而使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超过规定温度的情况下,由加热用加热器103加热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进行工作而停止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的通电。由此,防止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上升到规定温度以上,确保了安全性。
在专利文献1的座椅加热器100中,控制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的通电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采用了恢复型。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在车室内变为了高温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然后,在车室内的温度下降时恢复,重新开始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1的通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开始普及。这些汽车由于与其它汽车相比发动机的排热减少,因而仅利用发动机的排热无法进行充分的车室内供暖。因此,直接给就座的人员供暖的座椅加热器受到关注。关于这样的在汽车中使用的座椅加热器,要求进一步的性能提高、特别是升温性能的提高(高输出化),使得能够应对发动机的排热少的汽车的供暖。
然而,在高输出化的座椅加热器中,与以往的座椅加热器相比较,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上升快。因此,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采用了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的座椅加热器100中,当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102一时工作后恢复时,由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02给就座者急剧供暖,体感温度变化也增大。这样,在实现了座椅加热器100的高输出化的情况下,关于提高就座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所述以往的课题,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实现高输出化和安全性的提高的座椅加热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以往的课题,本发明的座椅加热器具有: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其与电源连接,给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供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其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时,解除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与所述电源的连接,防止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过度升高;以及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其对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加热,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是非恢复型的,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被配置成覆盖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相对置的部分。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座椅加热器可以同时实现高输出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通过针对附图的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的以下说明,可以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方式和特征。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加热器的电路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加热器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组装概要图。
图2b是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加热器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组装概要图。
图2c是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加热器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组装概要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加热器的电路图。
图4a是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加热器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组装概要图。
图4b是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加热器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组装概要图。
图4c是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加热器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组装概要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座椅加热器的电路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座椅加热器的电路图。
图7是以往的座椅加热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发明是一种座椅加热器,该座椅加热器具有: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其与电源连接,给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供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其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时,解除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与所述电源的连接,防止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过度升高;以及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其对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加热,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是非恢复型的,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被配置成覆盖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相对置的部分。
这样,由于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覆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相对置的部分,因而可以高效地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加热。由此,可以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工作温度设定得较高,例如可以设定为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的车室内的上限温度的温区,因而可以实现座椅加热器的高输出化。而且,由于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设为了非恢复型,因而如果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工作,则之后不会恢复。因此可提高安全性。这样,可以同时实现高输出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对于第2发明,特别是在第1发明中,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具有:给座椅的座部供暖的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给座椅的背部供暖的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并联地电连接,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配置在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电源之间。
由此,可以通过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给就座者的臀部和腿部供暖,通过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给就座者的背部供暖。由此,可以提高就座者的舒适性。并且,在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工作时,可以可靠地停止整个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对于第3发明,特别是在第2发明中,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具有:与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和与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被所述第1和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双方进行加热。
由此,即使在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任意一个断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与未断线的另一个座椅采暖用加热器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加热。这样,即使在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功能,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对于第4发明,特别是在第3发明中,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发热量大于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发热量。
由于给座部供暖的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容易受到就座者的载荷应力,因而存在与给背部供暖的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相比断线的可能性高的情况。考虑到这一点,使与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连接的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发热量大于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发热量。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断线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以更高的温度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加热,因而可以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更快地可靠地发挥功能。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对于第5发明,特别是在第1发明中,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具有:给座椅的座部供暖的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给座椅的背部供暖的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并联地电连接,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具有:与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和与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具有:与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以及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与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以及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被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进行加热,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被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进行加热。
这样,通过具有相互并联地电连接的第1和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可以减少流入各个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电流。由此,由于可以使用更小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因而可以容易地进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在座椅内部的配置,可以抑制向座椅表面的凸显等。
对于第6发明,特别是在第1~5的任一项发明中,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配置在不与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接触的位置处。
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与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相比温度容易变高。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配置在不与就座的人员接触的位置处,可以消除就座者的不适感,提供舒适的就座感。
对于第7发明,特别是在第1~6的任一项发明中,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被机械地固定。
由此,可以进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可靠的热传递,可以在异常发生时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可靠地工作。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对于第8发明,特别是在第1~7的任一项发明中,以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中的一部分的加热线不与另一部分的加热线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
由此,在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中的加热线之间必定存在温度过度升高防止装置,可以防止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加热线彼此接触而达到危险的温度。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1-4限定。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加热器10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加热器10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座椅加热器10具有: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以及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
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是配设在汽车等的座椅(未图示)内、给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就座者)供暖的加热器。通过被从电源5供给电力,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通电,给就座者供暖。电源5例如使用搭载在汽车上的电源。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使用在无纺布或者聚氨酯等的具有耐热性的基材上使电加热线以规定间距蜿蜒配置而成的面状的加热器(后面使用图2进行说明)。
并且,本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具有:配设在座椅的座部而主要使就座者的臀部和腿部进行采暖的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a)、和配设在座椅的背部而主要使就座者的背部进行采暖的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b)。
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连接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的串联电路在连接点A处与包含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的电路并联连接。并且,在连接点A和电源5之间连接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在被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加热到规定温度时进行工作,解除电源5和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之间的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非恢复型的恒温器等作为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
另外,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是指自动恢复的恢复型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以外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包括例如温度熔断器、通过按钮操作等而恢复的手动恢复型的恒温器、或者在冷却到零下几十度时恢复而在通常的环境下不自动进行恢复的恒温器等。
座椅加热器10还连接有例如恒温器或热敏电阻那样的、使用了温度检测元件的信号的温度控制单元(未图示)。座椅加热器10的温度控制单元控制从电源5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
图2a-2c是本实施方式1中的座椅加热器10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的组装概要图。如图2a所示,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是通过在基材4(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无纺布)上配置加热线而形成的。继而,如图2b所示,在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和基材4上配置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而且通过弯折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和基材4,如图2c所示,以夹着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方式配置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即,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被配置成与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相对置的部分(在图2b、2c中为上表面和下表面)接触并覆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以如下方式被缝制在基材4上:在被弯折的状态下,加热线彼此不接触,并且不从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感温部即具有最大面积的两面(在图2b、2c中为上表面和下表面)伸出。通过这样的缝制,可以排除冒烟和起火等的可能性。如图2c所示那样被弯折的基材4在开口的三方(在图2b、2c中为左方、右方、近前侧)通过双面胶带相互粘接。由此,封闭基材4的开口,可以防止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脱落。
另外,在图2b、2c中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形状示出为长方体,然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形状不限于长方体,可以是更细长的形状、圆柱状或纽扣型的形状等。
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工作温度(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以解除电源5和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电连接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温度)可以设定为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10的车室内的上限温度的温度、且低于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周边部件的熔融温度和起火温度等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夏季时的车室内温度有时会达到70℃以上,因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工作温度被设定为约80℃。根据这样的工作温度,可以防止导致不安全的情况。
针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座椅加热器10,以下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座椅加热器10运转时,通过未图示的温度控制单元的控制,从电源5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通电(接通),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对座椅表面进行加热。当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例如40℃)时,温度控制单元停止从电源5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断开)。之后,当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温度下降到比规定温度低的一定温度(例如39℃)、或者经过规定时间(例如1分钟)时,温度控制单元再次从电源5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通电(接通)。通过反复这样的接通/断开的温度控制,座椅的表面被维持在对就座者来说舒适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1的座椅加热器10内,除了未图示的温度控制单元以外,还设置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和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因此,即使在温度控制单元发生故障而变为了始终从电源5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通电的状态的情况下,也由于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持续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加热,当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达到了规定温度时停止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由此,减少了就座者的不适感,并且安全性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设为了非恢复型。当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被加热到规定温度而进行工作时,之后不恢复,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保持停止。由此,能够可靠地切断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而使其变得不可使用。
以往,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设为恢复型,即使在车室内的温度较高时一时进行误工作(断开),当之后车室内的温度下降时,也恢复到通常状态(接通)。而且,考虑到甚至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也发生故障的情况,通过将各加热器的发热密度抑制到规定密度以下,使得在不至于不安全的温度时饱和。然而,近年来,期望的是,将座椅加热器应用于如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那样难以利用发动机的排热进行车室内供暖的汽车。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要求座椅加热器的进一步的性能提高、特别是升温性能的提高(高输出化),因而加热线的高密度化是必不可缺的。
由于本实施方式1中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是非恢复型的,因而即使在高输出的条件下,也可以提高安全性。因此,可以在使加热线高密度化来实现座椅加热器10的高输出化的同时,确保安全性。即,可以同时实现高输出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并且,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被配置成夹着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即,通过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配置成覆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至少包含感温部的相对置的部分,可以高效地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由此,可以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温度上升到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10的车室内的上限温度的温度。因此,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工作温度也同样可以设定为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10的车室内的温度范围的温区。根据这样的设定,可以消除以下的不利情况:尽管座椅加热器10正在正常工作,但在通常使用的车室内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也进行工作而停止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与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具有的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的并联电路的连接点A相比,在靠电源5侧配置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由此,由于可以在异常发生时停止对整个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因而可以提高座椅加热器10的商品性和安全性。
这里,为了将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设为高输出,有时会减小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的电阻值。因此,考虑加粗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的加热线。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使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并联地电连接,因而可以减少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中的电流。因此,可以在不使加热线变粗的情况下,实现座椅加热器10的高输出化,可以防止加热线的成本上升、以及加热线朝座椅表面的凸显等,可以提高座椅加热器10的商品价值。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设置1个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情况作了说明,然而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置工作温度被设定为比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低的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例如恒温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温度控制单元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首先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工作,防止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温度过度升高。而且,在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或者在加热到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工作温度的情况下,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工作而停止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并且,由于将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工作温度设定得比非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工作温度低,因而可以降低在恢复型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工作前后的就座者的体感温度。由此,可以提高舒适性。
并且,配设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的基材4可以配置在不接触就座的人员的位置处。在基材4中配设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的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较温度较高。因此,通过配置在不与就座的人员接触的位置处,不会使就座的人员感觉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进行的加热,可以进一步消除与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接触的不适感。即,可以提供舒适的就座感。
并且,可以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机械地固定。由此,可以减轻由荷载应力等引起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位置偏移或松脱的影响,能够稳定地进行异常状态的检测。因此,可以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可靠地工作。另外,机械固定包括热熔或使用夹具的固定那样的所有物理固定。
(实施方式2)
参照图3、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加热器20进行说明。
图3是本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采暖用加热器20的电路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加热器20具有两个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3b作为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即,设置有:与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串联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和与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串联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如图3所示,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电连接而成的串联电路、与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电连接而成的串联电路在连接点B处并联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被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3b双方进行加热。因此,即使在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中的任意一个加热器断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与另一个加热器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而使其工作。即,即使在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中的任意一个的断线、以及温度控制单元的故障都发生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安全性。
图4a-图4c是本实施方式2中的座椅加热器20具有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3b的组装概要图。
如图4b所示,在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3b和基材4上配置有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如图4c所示,在基材4被弯折的状态下,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3b以如下方式被缝制在基材4上:加热线彼此不接触,并且不从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感温部即具有最大面积的两面(在图4b、4c中为上表面和下表面)伸出。
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3b被配置成夹着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并且覆盖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至少包含感温部的相对置的部分。由此,可以高效地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因而可以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容易地加热到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20的车室内的上限温度的温度。
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的工作温度也同样,可以设定为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20的车室内的温度范围的温区。根据这样的设定,可以消除以下的不利情况:尽管座椅加热器20正在正常工作,但在通常使用的车室内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工作而使对座椅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停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将与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的发热量(输出)设定得比与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的发热量(输出)高。因此,即使在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断线从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不发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发热量较高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可以充分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进行加热,因而可以将由荷载应力引起的断线的可能性较高的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中的断线的影响保持在最小限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实施方式3)
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座椅加热器30进行说明。
图5是本实施方式3中的座椅加热器30的电路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3中的座椅加热器30具有两个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作为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即,设置有:与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以及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串联地电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和与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以及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串联地电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b(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b)。在座椅加热器30中,使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和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并联地电连接,并且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与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串联连接,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b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与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串联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分别与包含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的电路和包含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的电路连接,可以减少流入各个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的电流。因此,可以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小型化,向座椅内的配置也变得容易,可以抑制向座椅表面的凸显等。这样,可以提高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的使用便利性。
(实施方式4)
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座椅加热器40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在座椅的座部内配置有一对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分别与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串联连接,使这些串联电路在连接点C处并联连接。并且,在座椅的背部内配置有一对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使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分别与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串联连接,使这些串联电路在连接点D处并联连接。座部的并联电路和背部的并联电路在连接点C和连接点D处分别与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连接。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在连接点E处并联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4中,座部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被一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进行加热。因此,即使在一对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中的任意一个断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与另一个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进行加热而使其工作。即,即使在一对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中的任意一个的断线、以及温度控制单元的故障都发生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安全性。
在座椅的背部中,与上述座部同样,座部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b被一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进行加热。因此,即使在一对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中的任意一个的断线、以及温度控制单元的故障都发生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安全性。
本实施方式4中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和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3b例如可以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2同样地,安装在1个基材4上。即,可以在基材4中的与座部对应的部位配置一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在基材4中的与背部对应的部位配置一对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b。
可以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2b的工作温度均设定为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40的车室内的上限温度的温度、且低于座椅加热器40的外围部件的熔融温度或起火温度等的温度。
在座椅的座部中,即使在一对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中的任意一个断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与另一个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连接的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3a,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加热到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40的车室内的温度的温区。由此,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的工作温度也同样可以设定为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40的车室内的温度的温区。因此,可以消除以下的不利情况:尽管座椅加热器40正在正常工作,但在通常可使用座椅加热器40的车室内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a也进行工作而使对座部采暖用加热器1a的通电停止。
并且,在座椅的背部中也同样,可以将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b的工作温度设定为超过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40的车室内的上限温度的温区。因此,可以消除以下的不利情况:尽管座椅加热器40正在正常工作,但在通常使用座椅加热器40的车室内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2b也进行工作而使对背部采暖用加热器1b的通电停止。
本发明的座椅加热器由于可以同时实现高输出化和安全性,因而也能够应用于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的座椅的供暖、和住宅用的个人供暖。
在参照附图的同时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说明,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有各种变形和修改。这样的变形和修改只要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就应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中。
在此作为整体参照2012年7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63374号的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并纳入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8)

1.一种座椅加热器,其中,所述座椅加热器具有:
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其与电源连接,给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供暖;
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其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时,解除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与所述电源的连接,防止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过度升高;以及
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其对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进行加热,
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是非恢复型的,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被配置成覆盖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的相对置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具有:给座椅的座部供暖的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给座椅的背部供暖的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并联地电连接,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被配置在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电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具有:与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和与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被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和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双方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发热量大于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的发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具有:给座椅的座部供暖的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给座椅的背部供暖的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
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和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并联地电连接,
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具有:与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和与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
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具有:与所述第1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以及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与所述第2座椅采暖用加热器以及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串联地电连接的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
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被所述第1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进行加热,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被所述第2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进行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被配置在不与就座于座椅上的人员接触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和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被机械地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加热器,其中,
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被配置为所述温度过度升高防止部加热用加热器中的一部分加热线不与其它部分的加热线接触。
CN201380024992.5A 2012-07-24 2013-07-23 座椅加热器 Active CN1043221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3374 2012-07-24
JP2012-163374 2012-07-24
PCT/JP2013/004482 WO2014017078A1 (ja) 2012-07-24 2013-07-23 シートヒ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2141A true CN104322141A (zh) 2015-01-28
CN104322141B CN104322141B (zh) 2016-04-20

Family

ID=49996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4992.5A Active CN104322141B (zh) 2012-07-24 2013-07-23 座椅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04493B2 (zh)
JP (1) JP6213842B2 (zh)
CN (1) CN104322141B (zh)
WO (1) WO20140170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5792A (zh) * 2020-06-04 2020-10-1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加热控制系统、方法及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3076A1 (ja) * 2015-04-08 2016-10-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シートヒータ
JP6998654B2 (ja) * 2016-12-21 2022-02-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能付きシート
US11325511B2 (en) 2017-02-01 2022-05-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eat heater
US10391965B2 (en) 2017-07-19 2019-08-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ubular seat belt system having air delivery
US10471800B2 (en) 2017-12-07 2019-1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elt system hav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143043B1 (en) * 2017-12-07 2018-11-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ted seat belt
US10442392B2 (en) 2017-12-07 2019-10-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elt system having air distribution manifold
US10569735B2 (en) 2017-12-07 2020-02-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elt system having uniform air delivery
US10479162B2 (en) 2017-12-07 2019-11-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elt having tubes for air delivery
US11083051B2 (en) * 2018-07-11 2021-08-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ted running board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786A (ja) * 1983-07-04 1985-01-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シ−トヒ−タ
JPH06301427A (ja) * 1993-04-15 1994-10-28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シートヒ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0342382A (ja) * 1999-06-07 2000-1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暖房装置付座席
JP2002270338A (ja) * 2001-03-14 2002-09-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着座センサー付き面状発熱体
CN2612362Y (zh) * 2003-04-15 2004-04-21 鲁惠椿 电阻丝电热暖足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4001885A1 (en) 1982-11-18 1984-05-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eat heater for vehicle
JP2003109721A (ja) 2001-09-28 2003-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ートヒータ
WO2008155893A1 (ja) * 2007-06-15 2008-12-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車両用暖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786A (ja) * 1983-07-04 1985-01-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シ−トヒ−タ
JPH06301427A (ja) * 1993-04-15 1994-10-28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シートヒ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0342382A (ja) * 1999-06-07 2000-1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暖房装置付座席
JP2002270338A (ja) * 2001-03-14 2002-09-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着座センサー付き面状発熱体
CN2612362Y (zh) * 2003-04-15 2004-04-21 鲁惠椿 电阻丝电热暖足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5792A (zh) * 2020-06-04 2020-10-1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加热控制系统、方法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17078A1 (ja) 2014-01-30
US9204493B2 (en) 2015-12-01
US20150108115A1 (en) 2015-04-23
JPWO2014017078A1 (ja) 2016-07-07
JP6213842B2 (ja) 2017-10-18
CN104322141B (zh)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2141B (zh) 座椅加热器
WO1984001885A1 (en) Seat heater for vehicle
JP5781637B2 (ja) ペルチエ素子、並びにペルチエ素子及び安全装置を備えた小型電気器具を検査する方法
EP2514633A1 (en) Seat heater
JP5909657B2 (ja) シートヒータ
JP6469970B2 (ja) 採暖装置及び車両用座席
JP5114599B1 (ja) 車両用安全装置
CN202102964U (zh) 断电延时过热保护器
JP6043972B1 (ja) シートヒータ
CN109479342A (zh) 用于机动车的具有辐射加热装置的加热系统和用于运行辐射加热装置的方法
KR101349486B1 (ko) 연료필터 히터시스템
JP2011198652A (ja) ヒータユニット及びシート
JP6002573B2 (ja) ヒータユニット及びシート
JPS6014786A (ja) シ−トヒ−タ
CN206962418U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过载保护装置
CN107681631B (zh) 一种车辆冷却风扇镇流电阻电路的热保护系统和方法
JPS607506A (ja) シ−トヒ−タの制御装置
CN105361295A (zh) 自动恒温的电动车发热手套
JPS58214289A (ja) 車輛用シ−トヒ−タ−装置
WO2001012466A1 (en) Vehicle seat back heater
CN2429055Y (zh) 全线路安全保护调温电热毯
JPS6192622A (ja) 車輌用シ−トヒ−タ
JP4631568B2 (ja) 面状採暖具
JP200208366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ヒータ
JP2013168219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ヒ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8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