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9941B - 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49941B CN104249941B CN201410201255.4A CN201410201255A CN104249941B CN 104249941 B CN104249941 B CN 104249941B CN 201410201255 A CN201410201255 A CN 201410201255A CN 104249941 B CN104249941 B CN 1042499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printing
- conveying
- mentioned
- control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输送装置,使输送印刷完的纸张时的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提高。孔版印刷装置(1)具备:供纸部(3),其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印刷完的纸张;纸张传感器(4),其具有发光部(4a)和受光部(4b),其中,该发光部(4a)向输送路径侧发出光,该受光部(4b)隔着输送路径与发光部(4a)相向地配置并接收来自发光部(4a)的光;以及控制部(10),其基于被输送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生成对被输送的纸张设定的多个采样点处的重叠输送判定用的基准值,并且在输送纸张时,获取采样点处的与受光部的受光量对应的采样值,使用基准值和采样值来进行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输送纸张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判定是否存在多张纸张被重叠地输送的、即所谓重叠输送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纸张输送装置中,重叠输送判定单元将根据纸张种类设定的光的透过率与由作为光透过型传感器的纸张信息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第一张纸张的光的透过率进行比较,来进行第一张的重叠输送判定。例如,如果是两张纸张的重叠输送,则与非重叠输送的情况相比透过率大约变为一半。因此,能够根据透过率来进行重叠输送判定。当第一张未发生重叠输送时,重叠输送判定单元参考所检测出的第一张的透过率来进行之后的重叠输送判定。通过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纸张输送装置中,在能够从输送第一张纸时起进行重叠输送判定的同时提高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15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印刷装置中,有时对印刷完图像的纸张进行印刷。例如,有时对在一个面上印刷完相同图像的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完的多张纸张从供纸台被输送到印刷部。
在此,在印刷完图像的纸张中,图像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难以使光透过。因此,与发生重叠输送时同样地,在图像部分透过率下降。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输送印刷完的纸张的情况下,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有可能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输送印刷完的纸张时的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的输送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印刷完的纸张;检测部,其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其中,该发光部向上述输送路径侧发出光,该受光部隔着上述输送路径与上述发光部相向地配置并接收来自上述发光部的光;以及重叠输送判定部,其基于被输送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生成对被输送的纸张设定的多个采样点处的重叠输送判定用的基准值,并且在输送纸张时,获取上述采样点处的与上述受光部的受光量对应的采样值,使用上述基准值和上述采样值来进行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第二特征在于,上述重叠输送判定部针对每个上述采样点计算上述基准值与上述采样值的差分值,并且将上述差分值进行累加来计算出差分累加值,基于上述差分累加值来进行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第一特征,重叠输送判定部使用基于被输送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而生成的基准值和在输送纸张时获取到的采样值来进行重叠输送判定。由此,能够从第一张纸起以高精度进行重叠输送判定。因而,输送装置能够提高输送印刷完的纸张时的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第二特征,重叠输送判定部将每个采样点的基准值与采样值的差分值进行累加来计算出差分累加值,基于差分累加值来进行重叠输送判定。由此,能够抑制由被输送的纸张的抖动等导致的采样值的暂时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孔版印刷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孔版印刷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的图。
图6是印刷完的纸张重叠输送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印刷完的纸张重叠输送判定处理时的各采样点处的实测AD值、基准AD值、差分值以及差分累加值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印刷完的纸张重叠输送判定处理时的各采样点处的实测AD值、基准AD值、差分值以及差分累加值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被重叠输送的印刷完的纸张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孔版印刷装置;2:制版部;3:供纸部;4:纸张传感器;4a:发光部;4b:受光部;5:印刷部;6:排纸部;7:排版部;8:图像读取部;9:操作面板部;1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各附图对相同或等效的部位、构成要素附加相同或等效的附图标记。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与现实存在差异。另外,附图彼此间当然还包含尺寸的关系、比率互不相同的部分。
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等,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是将各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特定为下述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的技术的思想施加各种变更。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控制框图。在以下说明中,将用户所位于的图1的纸张正面方向设为前方。另外,如图1所示,从用户的视点来看,将上下左右设为上下左右方向。另外,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路径是输送作为印刷介质的纸张的输送路径R,从左向右的方向是输送方向。以下说明中的上游、下游是指输送方向的上游、下游。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孔版印刷装置1具备制版部2、供纸部3、纸张传感器4、印刷部5、排纸部6、排版部7、图像读取部8、操作面板部9以及控制部10。此外,权利要求的输送装置具备供纸部(相当于权利要求的输送部)3、纸张传感器(相当于权利要求的检测部)4以及控制部(相当于权利要求的重叠输送判定部)10。
制版部2通过利用热敏头(未图示)对孔版原纸(未图示)进行穿孔来进行制版。
供纸部3向印刷部5供给纸张P。供纸部3具备供纸台11、一次供纸辊12、二次供纸辊13以及供纸离合器14。
供纸台11用于堆叠印刷时使用的纸张P。
一次供纸辊12一边将堆叠在供纸台11上的纸张P一张张地取出一边向二次供纸辊13输送。
二次供纸辊13将从一次供纸辊12输送来的纸张P向印刷部5输送。
供纸离合器14将后述主马达17的旋转驱动力向一次供纸辊12、二次供纸辊13传递。
纸张传感器4检测在一次供纸辊12与二次供纸辊13之间被输送的纸张P。纸张传感器4用于检测纸张P的重叠输送。纸张传感器4具备发光部4a和受光部4b。
发光部4a在一次供纸辊12与二次供纸辊13之间的规定位置处被配置在输送路径R的下方。发光部4a朝向输送路径R向上方发出光。发光部4a由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构成。
受光部4b接收来自发光部4a的光,输出与受光量相应的电信号。受光部4b隔着输送路径R与发光部4a相向地配置。受光部4b例如由光电二极管构成。
印刷部5对从供纸部3提供的纸张P进行印刷。印刷部5配置在供纸部3的下游侧。印刷部5具备印刷鼓16、主马达17、编码器18、压力辊19以及压力辊驱动部20。
印刷鼓16将墨转印到纸张P上来进行印刷。印刷鼓16构成为能够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印刷鼓16具有圆筒形状,用多孔构造的墨透过性的构件来构成周壁。印刷鼓16的外周面卷装有制版得到的孔版原纸。从墨供给部(未图示)向印刷鼓16的内周面供给墨。印刷鼓16进行旋转来一边与压力辊19之间输送纸张P,一边使墨通过印刷鼓16的周壁和孔版原纸的穿孔部分而转印到纸张P上,由此进行印刷。
主马达17使印刷鼓16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编码器18输出与印刷鼓16的旋转角度相应的脉冲信号。
压力辊19将由二次供纸辊13送来的纸张P压接于印刷鼓16的外周面。压力辊19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具体地说,在印刷时压力辊19在挤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该挤压位置处压力辊19挤压印刷鼓16的外周面,在该退避位置处压力辊19从印刷鼓16的外周面退避到下方。
压力辊驱动部20使压力辊19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压力辊驱动部20具有螺线管(未图示)等。
排纸部6将用印刷部5印刷完的纸张P排出。排纸部6配置在印刷部5的下游侧。排纸部6具备带输送部21、排纸马达22以及排纸台23。
带输送部21将通过分离爪(未图示)从印刷鼓16剥离的纸张P向排纸台23输送。
排纸马达22使带输送部21驱动。
排纸台23用于堆叠由带输送部21输送来的印刷完的纸张P。
排版部7从印刷鼓16卸下使用完的孔版原纸并进行收纳。
图像读取部8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的图像,并生成图像数据。
操作面板部9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并且显示各种画面等。操作面板部9具备输入部26和显示部27。
输入部26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输出与操作相应的操作信号。输入部26具有各种操作键、触摸面板等。
显示部27显示各种画面等。显示部27具有液晶显示面板等。
控制部10控制孔版印刷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控制部10构成为具备CPU、RAM、ROM、硬盘等。
具体地说,控制部10进行如下控制:在使由制版部2制版得到的孔版原纸装版到印刷鼓16之后,从供纸部3向印刷部5依次供给纸张P,一边利用印刷鼓16和压力辊19输送纸张P一边进行印刷。在印刷动作中,控制部10获取纸张传感器4的受光部4b的受光量,来进行纸张P的重叠输送判定。对重叠输送判定的详细情况后文叙述。
接着,对孔版印刷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图4是用于说明孔版印刷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在图3的步骤S1中,控制部10判断是否对输入部26进行了选择印刷模式的操作。
在此,作为孔版印刷装置1的印刷模式,具有PC作业模式和制版印刷模式。PC作业模式是基于从未图示的外部的PC(个人计算机)发送来的印刷作业来进行印刷的模式。制版印刷模式是对由图像读取部8读取到的原稿的图像进行印刷的模式。用户通过对输入部26进行操作来选择PC作业模式或者制版印刷模式。
在判断为没有进行选择印刷模式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否”),控制部10反复进行步骤S1。
在判断为进行了选择印刷模式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是”),在步骤S2中,控制部10判断是否选择了PC作业模式来作为印刷模式。
在判断为选择了PC作业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是”),在步骤S3中,控制部10判断是否从外部的PC接收到印刷作业。对输入部26进行了选择PC作业模式的操作的用户在该操作之后对PC进行操作,将来自PC的印刷作业发送到孔版印刷装置1。在判断为没有接收到印刷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3:“否”),控制部10反复进行步骤S3。
在判断为接收到印刷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3:“是”),在步骤S4中,控制部10基于所接收到的印刷作业将图像数据展开。该图像数据是按每个像素呈现黑白色调的灰度等级的数据。
接着,在步骤S5中,控制部10将上述图像数据二值化来生成孔版印刷用的制版数据。
接着,在步骤S6中,控制部10判断本次印刷作业所进行的印刷是否为双面印刷。
在判断为是双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6:“是”),在步骤S7中,控制部10判断是否通过用户操作来指示开始正面的印刷。在判断为没有指示开始正面的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7:“否”),控制部10反复进行步骤S7。
在判断为指示开始正面的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7:“是”),在步骤S8中,控制部10执行正面的印刷。
具体地说,首先控制部10进行如下控制:利用排版部7从印刷鼓16卸下上次印刷所使用的孔版原纸。另外,控制部10控制制版部2,使得基于正面的制版数据进行正面印刷用的制版。接着,控制部10使印刷鼓16的夹持部(未图示)夹持为了正面印刷而制版得到的孔版原纸的前端。之后,控制部10通过使印刷鼓16进行旋转而使孔版原纸装版到印刷鼓16。
接着,控制部10使压力辊19向挤压位置移动。之后,控制部10使印刷鼓16开始旋转以及使带输送部21开始驱动。然后,控制部10从供纸部3向印刷部5依次供给指定印刷张数的纸张P。由此,纸张P从供纸部3被依次输出到印刷部5。在此,设为在供纸台11上预先放置有未印刷的纸张P。在印刷部5中一边利用印刷鼓16和压力辊19输送所供给的纸张P一边对这些纸张P进行印刷。之后,在排纸部6中利用带输送部21输送印刷完的纸张P并依次将这些纸张P排出到排纸台23。
在此,在上述正面的印刷动作中,控制部10使用纸张传感器4的受光部4b的受光量进行纸张P的重叠输送判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此时的重叠输送判定。在检测到重叠输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使印刷动作停止,并在显示部27上显示重叠输送错误。
当指定印刷张数的正面的印刷结束时,在步骤S9中,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图5所示的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
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是用于向用户指示背面印刷时的向供纸台11的纸张放置方向的画面。如图5所示,在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中显示消息31,该消息31用于向用户指示在背面印刷时要放置到供纸台11的正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朝向。另外,在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中显示用于说明消息31的内容的插图32。
在此,背面印刷时的向供纸台11的纸张放置方向与背面图像相对于印刷后的正面图像的朝向对应。由用户利用PC的打印机驱动程序来指示背面图像相对于印刷后的正面图像的朝向。由用户指示的、表示背面图像相对于印刷后的正面图像的朝向的印刷方向信息包含于印刷作业中而被发送到孔版印刷装置1。在上述步骤S9中,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该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表示以印刷方向信息所示的朝向来印刷背面图像那样的纸张放置方向。
当显示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时,用户按照该内容进行将排出到排纸台23的正面印刷完的纸张P放置到供纸台11的作业。当正面印刷完的纸张P的向供纸台11的放置完成时,用户操作输入部26来指示开始背面的印刷。
此外,也可以不使孔版印刷装置1的显示部27而使PC的显示装置(未图示)显示与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相同的内容的画面。另外,也可以使孔版印刷装置1的显示部27显示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并且使PC的显示装置也显示相同的内容的画面。
返回到图3,在步骤S9之后,在步骤S10中,控制部10通过用户操作来判断是否指示开始背面的印刷。在判断为没有指示开始背面的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0:“否”),控制部10反复进行步骤S10。
在判断为指示开始背面的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0:“是”),在步骤S11中,控制部10执行背面的印刷。背面印刷时的动作与上述正面印刷时的动作相同。在此,在背面的印刷动作时,控制部10通过后述的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来进行纸张P的重叠输送判定。
在步骤S6中判断为本次印刷作业所进行的印刷是单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6:“否”),在步骤S12中,控制部10判断是否指示开始印刷。在判断为没有指示开始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2:“否”),控制部10反复进行步骤S12。
在判断为指示开始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2:“是”),在步骤S13中,控制部10执行单面印刷。单面印刷的动作与上述双面印刷中的正面的印刷时的动作相同。另外,与上述双面印刷中的正面的印刷动作中同样地,在单面印刷动作中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重叠输送判定。在检测到重叠输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使印刷动作停止,使显示部27显示重叠输送错误。
在步骤S2中判断为选择了制版印刷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否”),在图4的步骤S14中,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单面/双面印刷设定画面(未图示)。单面/双面印刷设定画面是用于用户选择单面印刷或者双面印刷的画面。
在制版印刷模式下的单面印刷中存在向未印刷的纸张的一个面的印刷和向预先完成单面印刷的纸张的未印刷面(背面)的印刷。在单面/双面印刷设定画面中能够选择这两种印刷中的某一个。在此,在向预先完成单面印刷的纸张的未印刷面的印刷中印刷张数为多张的情况下,这些多张纸张印刷有相同的图像。
接着,在步骤S15中,控制部10通过用户操作来判断是否选择了双面印刷。
在判断为选择了双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5:“是”),在步骤S16中,控制部10执行原稿的双面的图像的读取。
具体地说,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用于使用户将原稿放置到图像读取部8的指示。当用户将原稿放置到图像读取部8并通过用户操作来指示开始读取时,控制部10使图像读取部8读取原稿的双面的图像。图像读取部8生成原稿的双面的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是按每个像素呈现黑白色调的灰度等级的数据。
接着,在步骤S17中,控制部10将原稿的双面的图像数据二值化来生成各面的制版数据。
在步骤S17之后,控制部10进入步骤S7并进行之后的处理。由此,进行双面印刷。在此,在该制版印刷模式的双面印刷的情况下,设为在步骤S9中显示的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显示如下内容:背面图像相对于印刷后的正面图像的朝向与由图像读取部8读取的原稿相同。
在步骤S15中判断为选择了单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5:“否”),在步骤S18中,控制部10判断是否选择了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的印刷。
在判断为选择了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的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8:“是”),在步骤S19中,控制部10执行印刷时使用的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读取。
具体地说,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用于使用户将印刷时使用的单面印刷完的纸张放置到图像读取部8的指示。此时,控制部10显示如下指示:以印刷完的图像的朝向为规定的朝向的方式进行放置。例如,控制部10显示如下指示:以印刷完的图像的上侧为图像读取部8的自动送纸器的内侧的方式进行放置。
当用户将单面印刷完的纸张放置在图像读取部8且通过用户操作来指示开始读取时,控制部10使图像读取部8读取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图像读取部8生成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是按每个像素呈现黑白色调的灰度等级的数据。为了在后述的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中生成基准AD值而使用该图像数据。
接着,在步骤S20中,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印刷图像方向输入画面(未图示)。印刷图像方向输入画面是用于向用户指示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背面)印刷的图像相对于该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朝向(印刷图像方向)的画面。通过针对该印刷图像方向输入画面的操作,用户例如进行如下指示:印刷完的图像的上侧与向未印刷面(背面)印刷的图像的上侧为相同朝向。
接着,在步骤S21中,控制部10通过针对印刷图像方向输入画面的用户操作来判断是否指示了印刷图像方向。在判断为还没有指示印刷图像方向的情况下(步骤S21:“否”),控制部10反复进行步骤S21。
在判断为指示了印刷图像方向的情况下(步骤S21:“是”),在步骤S22中,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当显示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时,用户按照该内容进行将印刷时使用的单面印刷完的纸张放置到供纸台11的作业。
接着,在步骤S23中,控制部10执行用于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进行印刷的原稿的图像的读取。
具体地说,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用于使用户将原稿放置到图像读取部8的指示。此时,控制部10显示如下指示:以原稿的图像的朝向为规定的朝向的方式进行放置。例如,控制部10显示如下指示:以原稿的图像的上侧为图像读取部8的自动送纸器的内侧的方式进行放置。
当用户将原稿放置到图像读取部8并通过用户操作指示开始读取时,控制部10使图像读取部8读取原稿的图像。图像读取部8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
接着,在步骤S24中,控制部10将原稿的图像数据二值化来生成制版数据。在此,控制部10生成在通过用户针对在步骤S20中显示的印刷图像方向输入画面进行操作而指示的印刷图像方向上能够印刷的制版数据。例如,在指示为印刷完的图像的上侧与向未印刷面(背面)印刷的图像的上侧为相同朝向的情况下,控制部10生成能够以使放置于供纸台11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上侧与步骤S23中读取的原稿的图像的上侧为相同朝向的方式进行印刷的制版数据。
在步骤S24之后,控制部10进入步骤S12并进行之后的处理。由此,进行向未印刷面(背面)的印刷。在此,在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背面)的印刷的情况下,当进行向该未印刷面的印刷动作时,控制部10通过后述的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来进行纸张P的重叠输送判定。
在步骤S18中判断为没有选择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的印刷而选择了向未印刷的纸张的一个面的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8:“否”),控制部10省略步骤S19~S22而进入步骤S23,进行之后的处理。由此,进行向未印刷的纸张的单面印刷。在此,设为在供纸台11上预先放置有未印刷的纸张P。
接着,对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PC作业模式和制版印刷模式下的双面印刷中的背面印刷动作时以及制版印刷模式下的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背面)的印刷动作时,通过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来进行纸张P的重叠输送判定。图6是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在图6的步骤S31中,控制部10基于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生成每个采样点的基准AD值(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基准值)。
在此,在PC作业模式的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是在上述图3的步骤S4中进行图像展开而得到的表面图像的图像数据。另外,在制版印刷模式的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是在上述图4的步骤S16中读取原稿的双面的图像而得到的表面图像的图像数据。另外,在制版印刷模式下的向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未印刷面(背面)的印刷的情况下,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是在上述图4的步骤S19中读取印刷时使用的单面印刷完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而得到的图像数据。如上所述,这些图像数据是按每个像素呈现黑白色调的灰度等级的数据。
采样点是对透过由供纸部3输送的纸张P而由受光部4b接收的来自发光部4a的光的受光量进行采样的点。针对由供纸部3输送的纸张P,在副扫描方向(输送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定多个采样点。主扫描方向(前后方向)上的采样点的位置成为主扫描方向上的纸张传感器4的检测对象位置。纸张传感器4的检测对象位置是纸张传感器4的光轴的输送路径R上的位置。
控制部10基于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中的、在输送被放置成由纸张放置方向指示画面30所指示的方向的纸张P时的与各采样点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像素的像素值,来计算重叠输送判定用的基准AD值。具体地说,控制部10计算与各采样点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来作为基准AD值。在此,控制部10换算像素值以使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中的白像素的像素值与后述的实测AD值的白电平的值一致,从而求出基准AD值。
接着,在步骤S32中,控制部10判断纸张P的前端是否到达纸张传感器4。当纸张传感器4的受光部4b的受光量为规定值以下时,控制部10判断为纸张P的前端到达纸张传感器4。在判断为纸张P的前端没有到达纸张传感器4的情况下(步骤S32:“否”),控制部10反复进行步骤S32。
在判断为纸张P的前端到达纸张传感器4的情况下(步骤S32:“是”),在步骤S33中,控制部10判断是否到达采样的定时。采样的定时是采样点位于纸张传感器4的检测对象位置的定时。控制部10基于纸张P的前端到达纸张传感器4之后的编码器18的输出脉冲数来判断是否到达采样的定时。
接着,在步骤S34中,控制部10获取实测AD值(相当于权利要求的采样值)。具体地说,控制部10通过对数字信号进行采样来获取实测AD值,该数字信号是对受光部4b的输出信号进行A/D转换而得到的。将实测AD值设为进行换算以使白电平的值为规定AD值的值。白电平的值是与采样点处不存在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部分时的受光部4b的受光量相应的AD值。
接着,在步骤S35中,控制部10计算本次的采样点处的差分值。差分值是基准AD值与实测AD值的差的大小。
接着,在步骤S36中,控制部10计算直到本次的采样点为止的差分累加值。差分累加值是从最初的采样点起将各采样点的差分值进行累加而得到的值。
接着,在步骤S37中,控制部10判断差分累加值是否超过阈值。
在判断为差分累加值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37:“是”),在步骤S38中,控制部10判定为存在重叠输送,使印刷动作停止。
接着,在步骤S39中,控制部10使显示部27显示重叠输送错误。
在步骤S37中判断为差分累加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7:“否”),在步骤S40中,控制部10判断纸张P的后端是否通过纸张传感器4。当纸张传感器4的受光部4b的受光量超过规定值时,控制部10判断为纸张P的后端通过了纸张传感器4。在判断为纸张P的后端没有通过纸张传感器4的情况下(步骤S40:“否”),控制部10返回到步骤S33。
在判断为纸张P的后端通过了纸张传感器4的情况下(步骤S40:“是”),在步骤S41中,控制部10判断后端通过了纸张传感器4的纸张P是否为最后的纸张。
在判断为不是最后的纸张的情况下(步骤S41:“否”),控制部10返回到步骤S32。在判断为是最后的纸张的情况下(步骤S41:“是”),控制部10结束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
上述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时的各采样点处的实测AD值、基准AD值、差分值、差分累加值的例子在图7、图8中示出。此外,在图7、图8的例子中,设为白电平的AD值=500。
图7是如图9所示那样印刷完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粗线L1、L2的纸张P被重叠输送时的例子。粗线L1、L2被印刷到通过纸张传感器4的检测对象位置的位置。与其它部分相比,印刷有粗线L1、L2的部分的透过光量变少。在通过纸张传感器4的检测对象位置的与输送方向平行的直线40上设定有采样点。
另一方面,图8是图9的印刷完的纸张P不存在重叠输送而被正常输送时的例子。
在不存在重叠输送的正常输送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实测AD值与基准AD值大致一致,各采样点处的差分值为接近0的小值。因此,差分累加值不会超过阈值,纸张P的后端通过纸张传感器4。在此,在图7、图8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差分累加值的阈值。
与此相对地,在重叠输送的情况下,如图9那样产生了纸张的重叠以及印刷图像的偏移。因而,在重叠输送的情况下,在重叠于下侧的纸张P的前端到达纸张传感器4的定时之后,实测AD值偏离基准AD值。其结果是,如图7所示,差分累加值增大而超过阈值。由此,判定为存在重叠输送。此外,在图7中还示出了差分累加值超过阈值后的值,但在差分累加值超过阈值的时间点,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结束。
如上述说明那样,在孔版印刷装置1中,当输送印刷完的纸张P时,控制部10使用基于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生成的基准AD值和实测AD值来进行重叠输送判定。由此,控制部10能够从第一张起高精度地进行重叠输送判定。因而,根据孔版印刷装置1,能够提高输送印刷完的纸张P时的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
另外,在孔版印刷装置1中,控制部10计算差分累加值,并基于该差分累加值进行重叠输送判定。由此,能够抑制由所输送的纸张P的抖动等导致的实测AD值的暂时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
此外,也可以不使用差分累加值,而通过各采样点的实测AD值与基准AD值的比较来进行重叠输送判定。例如,在实测AD值与基准AD值的差分值为规定值以上的采样点以规定数以上连续的情况下,可以判定为存在重叠输送。
另外,也可以对由供纸部3输送的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根据所检测出的位置来生成基准AD值,使用该基准AD值进行重叠输送判定。在该情况下,在纸张传感器4的上游侧配置用于对所输送的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传感器。控制部10根据由该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来生成各采样点的基准AD值,将该基准AD值用于重叠输送判定。由此,即使在由供纸部3输送的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上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重叠输送判定的精度的下降。
另外,也可以根据用于印刷的纸张的颜色来变更差分累加值的阈值。由此,能够应对各种颜色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对完成一个面的印刷的纸张P进行输送时的印刷完的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处理,但即使在对两个面具有印刷完的图像的纸张P进行输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
本发明并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并使其具体化。另外,通过使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适当地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
Claims (2)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印刷完的纸张;
检测部,其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其中,该发光部向上述输送路径侧发出光,该受光部隔着上述输送路径与上述发光部相向地配置并接收来自上述发光部的光;以及
重叠输送判定部,其基于被输送的纸张的印刷完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来生成对被输送的纸张设定的多个采样点处的重叠输送判定用的基准值,并且在输送纸张时,获取上述采样点处的与上述受光部的受光量对应的采样值,使用上述基准值和上述采样值来进行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重叠输送判定部针对每个上述采样点计算上述基准值与上述采样值的差分值,并且将上述差分值进行累加来计算出差分累加值,基于上述差分累加值来进行纸张的重叠输送判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3553 | 2013-06-26 | ||
JP2013133553A JP6158611B2 (ja) | 2013-06-26 | 2013-06-26 | 搬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49941A CN104249941A (zh) | 2014-12-31 |
CN104249941B true CN104249941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2185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01255.4A Active CN104249941B (zh) | 2013-06-26 | 2014-05-13 | 输送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58611B2 (zh) |
CN (1) | CN10424994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18633B2 (en) * | 2020-03-11 | 2022-12-06 |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 Sheet feed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98711A (en) * | 1979-12-31 | 1983-08-16 | Ncr Corporation | Currency dispenser monitor |
JPS5970990A (ja) * | 1982-10-18 | 1984-04-21 | Ricoh Co Ltd | 調光方法 |
JPS60116581U (ja) * | 1984-01-11 | 1985-08-07 | ロ−レルバンクマシン株式会社 | 紙幣計数機の二重送り検出装置 |
JPH06104517B2 (ja) * | 1990-03-09 | 1994-12-21 | インターナシヨ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ヨン | 重なった用紙の給送を検出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JP3479433B2 (ja) * | 1997-07-02 | 2003-12-15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重ね送り検出装置 |
JP2000095391A (ja) * | 1998-09-28 | 2000-04-04 |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 印刷装置における重送検出装置 |
JP3431866B2 (ja) * | 1999-08-31 | 2003-07-28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重送検出装置および重送検出方法 |
JP2004170729A (ja) * | 2002-11-20 | 2004-06-17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4347841B2 (ja) * | 2005-10-07 | 2009-10-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原稿読取装置 |
JP2010058906A (ja) * | 2008-09-03 | 2010-03-18 | Riso Kagaku Corp | 印刷装置 |
-
2013
- 2013-06-26 JP JP2013133553A patent/JP615861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5-13 CN CN201410201255.4A patent/CN10424994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58611B2 (ja) | 2017-07-05 |
JP2015006951A (ja) | 2015-01-15 |
CN104249941A (zh) | 2014-12-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39884B (zh) | 打印装置、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打印装置控制方法 | |
JPH0758903A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 |
CN101931726A (zh) |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04249941B (zh) | 输送装置 | |
CN111746161B (zh) |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 |
JP5031594B2 (ja) |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データ作成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
JP2007069390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US1123012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on image forming medium | |
US8755089B2 (en) |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 |
JP4451685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16728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5836453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2019089263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568529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5597330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2008022434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220033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36454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5816727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5836455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5521109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5760109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5802782B2 (ja) | マーク検出装置 | |
JP202201213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0071505A (ja)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