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9050A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29050A CN104229050A CN201410272792.8A CN201410272792A CN104229050A CN 104229050 A CN104229050 A CN 104229050A CN 201410272792 A CN201410272792 A CN 201410272792A CN 104229050 A CN104229050 A CN 1042290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front wheel
- wheel brake
- interlock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01—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equalis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Hydraulic Control Valves For Brake System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其中具有即使为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的双方都使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也能够针对操作力高效地得到与符合设计的制动力那样的连动制动器系统的结构。机动两轮车具备:右闸把;左闸把;平衡器,其将输入左闸把的操作力分配到前轮制动装置和后轮制动装置;以及连动拉索,其用于将通过平衡器分配的操作力传递到前轮制动装置。前轮制动装置具有:主液压缸,其与右闸把一起设置在车把的左右中的一侧;和前轮制动器。后轮制动装置具有:主液压缸,其与左闸把一起设置在车把的左右中的另一侧;和后轮制动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把的左右具有闸把(brake lever)的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2008-290699号公报所公开地那样,已知一种在车把的左右具有闸把的骑乘型车辆。该骑乘型车辆具有:在车把的左右中的一侧设置的前轮闸把;和在车把的左右中的另一侧设置的连动闸把。前轮闸把经由传递缆索连接于在连动闸把的附近配置的主液压缸。在主液压缸内,由于对前轮闸把的操作会产生液压的变化。在主液压缸中产生的液压变化经由液压路径传递到制动钳(caliper)的闸片(brake pad)。由此,闸片被按到制动盘上,产生制动力。
在连动闸把,设置有使前轮制动器的主液压缸的液压变化的臂,并且经由平衡器(equalizer)连接有后轮制动器缆索。平衡器将连动闸把的操作力分配到前轮制动器侧和后轮制动器侧。通过平衡器,能够根据连动闸把的操作分别使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为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的双方都使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也能够针对操作力效率高地得到与符合设计的制动力的连动制动器系统的结构。
该目的通过技术方案1的骑乘型车辆而达成。
本发明基于发明者们的以下发现。在日本特开2008-290699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前轮制动器是使用制动盘的结构,后轮制动器是所谓的鼓式制动器。作为骑乘型车辆的制动器的结构,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的双方都使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也是一般采用的结构。因此,在为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的双方都使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与日本特开2008-290699号公报的结构同样地采用连动制动器。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8-290699号公报的结构中,在单纯地将作为鼓式制动器的后轮制动器变更为盘式制动器的情况下,需要将后轮制动器用的主液压缸设置在连动闸把与后轮之间的某处。在那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传递缆索来连接连动闸把和后轮制动器用的主液压缸。
在此,在使用传递缆索的情况下,与通过液压路径传递液压的情况相比,操作力的传递效率下降,所以产生的制动器的制动力变弱。如上述那样,在日本特开2008-290699号公报的结构中单纯地将后轮制动器变更为了盘式制动器的情况下,传递缆索的数量和长度都增大,针对操作力而产生的制动器的制动力下降,成为效率低的制动器系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骑乘型车辆具备:前轮;后轮;车把,其包括左车把以及右车把,操纵所述前轮的方向;对所述前轮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装置;对所述后轮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装置;前轮闸把,其设置在所述左车把以及所述右车把中的一方,用于使所述前轮制动装置工作;连动闸把,其设置在所述左车把以及所述右车把中的另一方,用于使所述前轮制动装置与所述后轮制动装置连动;操作力分配部,其将输入至所述连动闸把的操作力分配到所述前轮制动装置和所述后轮制动装置;以及连动拉索,其用于将由所述操作力分配部分配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前轮制动装置,所述前轮制动装置具有:前轮制动用液压缸,其与所述前轮闸把一起设置在所述左车把以及所述右车把中的一方,通过对所述前轮闸把的操作以及由所述连动拉索实现的操作力的传递,而产生液压的变化;和前轮制动器,其根据在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中产生的液压的变化而工作,所述后轮制动装置具有:后轮制动用液压缸,其与所述连动闸把一起设置在所述左车把以及所述右车把中的另一方,通过对所述连动闸把的操作,而产生液压的变化;和后轮制动器,其根据在所述后轮制动用液压缸中产生的液压的变化而工作(第1结构)。
在上述结构中,在车把的左右配置有前轮制动用液压缸以及后轮制动用液压缸。后轮制动用液压缸通过对连动闸把的操作而产生液压的变化。前轮制动用液压缸通过对前轮闸把的操作以及从操作力分配部经连动拉索传递的连动闸把的操作力,而产生液压的变化。这样,在上述结构中,传递操作力的连动拉索设置为连接操作力分配部和前轮制动用液压缸。
因而,在上述结构中,与在以往的结构中采用盘式制动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连接闸把和制动装置的拉索的数量并尽量缩短长度。
由此,能够抑制通过拉索传递的操作力的下降,针对操作力高效地得到符合设计的制动力。
在所述第1结构中,所述操作力分配部与所述连动闸把相邻而配置,使得操作力从所述连动闸把直接被传递(第2结构)。
因为从连动闸把直接向操作力分配部传递操作力,所以能够防止在连动闸把与操作力分配部之间产生操作力的损失。由此,能够在前后的制动装置,针对操作力高效地得到符合设计的制动力。
在所述第1或者第2结构中,骑乘型车辆还具备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其与所述前轮闸把相邻而配置,通过对所述前轮闸把的操作而使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产生液压的变化。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与所述连动拉索连接,使得也根据传递到所述连动拉索的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中产生液压的变化(第3结构)。
通过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能够将对前轮闸把的操作以及传递到连动拉索的操作力传递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由此,能够通过前轮闸把以及连动闸把,使与前轮闸把一起设置在车把的左右中的一侧的前轮制动用液压缸产生液压的变化。
在所述第3结构中,骑乘型车辆还具备连接部件,其连接所述连动拉索和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连接于所述连动拉索的端部,且相对于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被连接成能够传递传递到所述连动拉索的操作力,并且被连接成在操作所述前轮闸把时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移动(第4结构)。
从连动闸把经由操作力分配部传递到连动拉索的操作力,通过连接部件以及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而传递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另一方面,在操作前轮闸把时,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相对于与连动拉索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件移动,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对前轮闸把的操作而经由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按压连动拉索。因而,能够防止向连动拉索作用不合适的力而导致连动拉索受到损伤。
在所述第4结构中,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旋转,使得通过对所述前轮闸把的操作而使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中产生液压的变化。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沿在操作所述前轮闸把时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所移动的方向延伸的狭缝。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中的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狭缝内移动(第5结构)。
在操作前轮闸把时,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中的与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在连接部件的狭缝内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在操作前轮闸把时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按压连接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在操作前轮闸把时经由连接部件按压连动拉索。
在所述第1至第5结构中的任一结构中,骑乘型车辆还具备定时调整部,该定时调整部使从所述操作力分配部向所述前轮制动装置传递操作力的定时比从所述连动闸把向所述后轮制动装置传递操作力的定时延迟(第6结构)。
在操作连动闸把时,能够使前轮制动装置晚于后轮制动装置开始工作。由此,在操作连动闸把时,能够防止前轮首先由前轮制动装置锁止。
在所述第6结构中,所述定时调整部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在作用于所述连动拉索的操作力变得比一定值大之前限制所述连动拉索的位移(第7结构)。
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第6结构。即,因为从操作力分配部向前轮制动装置传递操作力的连动拉索的位移被限制部件限制,所以能够使前轮制动装置晚于后轮制动装置开始工作。
在所述第1到第7结构中的任一结构中,骑乘型车辆还具备位移限制部,该位移限制部在操作所述连动闸把时限制所述连动拉索的预定量以上的位移(第8结构)。
若在前轮制动用液压缸存在漏液等异常的情况下,操作连动闸把,则因为连动拉索容易位移,可能不会从连动闸把向后轮制动装置传递足够的操作力。
与此相对,通过如上述结构那样,设置限制连动拉索的预定量以上的位移的位移限制部,在前轮制动用液压缸存在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连动拉索的位移而从连动闸把向后轮制动装置传递足够的操作力。
在所述第8结构中,所述位移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的外周面上,限制所述连动拉索的端部的所述预定量以上的位移(第9结构)。
在连动闸把的周围配置有后轮制动用液压缸和/或操作力分配部等。通过如上述结构那样将位移限制部设置在前轮制动用液压缸的外周面上,能够防止结构零件等集中配置在连动闸把的周围而导致大型化。
在所述第8或者第9结构中,所述位移限制部设置于在限制了所述连动拉索的位移的状态下能够操作所述连动闸把的位置(第10结构)。
由此,既能通过位移限制部来限制连动拉索的位移,又能通过连动闸把来使后轮制动装置工作。因此,在前轮制动用液压缸产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后轮制动装置赋予后轮制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两轮车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车把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制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右闸把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右闸把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按压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左闸把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后轮制动器用的主液压缸产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左闸把、平衡器以及按压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后轮制动器用的主液压缸卡住了的情况下的左闸把、平衡器以及按压部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实施方式。此外,各图中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并未忠实地体现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以及各构成部件的尺寸比例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后方、左方以及右方意指由握着车把12并坐在机动两轮车1的座席上的驾驶者观察到的前方、后方、左方以及右方。
<机动两轮车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两轮车1(骑乘型车辆)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该机动两轮车1具备车辆主体2、在车辆主体2的前方配置的前轮3、以及在车辆主体2的后方配置的后轮4。此外,图1中的箭头F表示机动两轮车1的前方方向,箭头U表示机动两轮车1的上方方向。
车辆主体2具备车架11、车壳5、车把12、以及动力单元13。车辆主体2还具备后述的制动装置6。
虽然没有特别地图示,车架11具备头管和与该头管连接的主梁等。头管配置在机动两轮车1的前部。
在头管内配置有未图示的转向轴。车把12以能够相对于头管旋转的方式连接在该转向轴的上侧。转向轴连接有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对前悬挂15(参照图1)。如图1所示,在一对前悬挂15的下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前轮3。
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车架11被车壳5覆盖。车壳5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
如图1所示,动力单元13位于车架11与后轮4之间。动力单元13包含发动机13a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13b等。
发动机13a例如是单元摆动(整体摆动)式的发动机,配置为能够与后轮4一起相对于车架11上下摆动。在发动机13a的车辆后方,配置有用于将从发动机13a输出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4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3b。即,在动力单元13中,在车辆前方侧配置有发动机13a,另一方面,在车辆后方侧配置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3b。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装置13b包含无需进行离合器操作的无级变速的变速装置。
<制动装置>
接着,使用图2到图7详细地说明在机动两轮车1设置的制动装置6的结构。此外,在图2、图4、图5以及图7中,箭头F表示机动两轮车1的前方方向,箭头B表示后方方向,箭头R表示右方方向,箭头L表示左方方向,箭头U表示上方方向。
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制动装置6的示意结构。如图3所示,制动装置6具备前轮制动装置30、后轮制动装置40以及制动操作机构7。前轮制动装置30具备前轮制动器31、液压配管34以及主液压缸52(前轮制动用液压缸)。后轮制动装置40具备后轮制动器41、液压配管44以及主液压缸62(后轮制动用液压缸)。
前轮制动器31例如包含液压式的盘式制动器,设置在前轮3。如图3所示,前轮制动器31具备制动盘32和制动钳33。
制动盘32由前悬挂15的下端部支撑为能够与前轮3一起旋转。虽然未图示,但是制动钳33安装于前悬挂15的一部分,在内部包含用于沿制动盘32的厚度方向夹住制动盘32的闸片。该闸片通过经由液压配管34传递的液压而被按到制动盘32上。由此,产生对前轮3的制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制动器31具有1个制动盘32和1个制动钳33。但是,前轮制动器31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制动盘和分别与这些制动盘一一配置的2个以上的制动钳。
此外,如图3所示,液压配管34连接于后述的主液压缸52,将通过后述的右闸把50或者左闸把60的操作而在主液压缸52中产生的液压传递到前轮制动器31。
后轮制动器41也与上述的前轮制动器31同样地,例如包含液压式的盘式制动器。即,后轮制动器41也如图3所示,具备制动盘42和制动钳43。后轮制动器41设置在驱动力传递装置13b的车宽度方向内方,即设置在动力单元13的后部的车宽度方向内方。
制动盘42由未图示的摆臂支撑为能够与后轮4一起旋转。制动钳43具有与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制动钳43的闸片也与制动钳33的闸片同样,通过因经由液压配管44传递的液压而被按到制动盘42上。由此,产生对后轮4的制动力。
此外,如图3所示,液压配管44连接于后述的主液压缸62,将通过后述的左闸把60的操作将在主液压缸62中产生的液压传递到后轮制动器41。
在图2中示出车把12以及制动操作机构7的示意结构。制动操作机构7设置于车把12。制动操作机构7具备右闸把50、左闸把60、固定部件51、61、平衡器70(操作力分配部)以及连动拉索(wire)75。
如图2所示,在车把12上,当以驾驶者坐在座席上的状态从驾驶者观察时,在前方右侧设置有作为前轮闸把的右闸把50,并且在前方左侧设置有作为连动闸把的左闸把60。
在图4中示出右闸把50的周边的结构。如图4所示,右闸把50通过在车把12上安装的主液压缸52,而被支撑为能够旋转。即,右闸把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主液压缸52的后述旋转支撑部52c。由此,右闸把50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车把12以右闸把50的一端侧为中心旋转。主液压缸52配置在比右闸把50靠车辆中央侧。另外,主液压缸52与固定部件51一起安装于车把12。
主液压缸52具备在内部形成的液压缸52a和在该液压缸52a内配置的活塞52b。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构成为能够通过右闸把50的制动操作等而在液压缸52a内移动。此外,主液压缸52的结构是一般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主液压缸52通过液压配管34连接于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即,在主液压缸52内产生的液压经由液压配管34传递到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由此,若通过右闸把50的制动操作等,向液压缸52a的内方按主液压缸52的内部的活塞52b,则在主液压缸52内产生的液压的变化会经由液压配管34而传递到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制动钳33在液压变大时,以夹住制动盘32的方式进行动作。因此,通过右闸把50的制动操作等,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
因而,通过操作右闸把50,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驱动。因此,通过右闸把50,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而赋予前轮3制动力。对于右闸把50的周边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
在图7中,示出左闸把60的周边的结构。如图7所示,左闸把60通过在车把12上安装的主液压缸62而支撑为能够旋转。即,左闸把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主液压缸62的后述的旋转支撑部62c。由此,左闸把60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车把12以左闸把60的一端侧为中心旋转。主液压缸62配置在比左闸把60靠车辆中央侧。另外,主液压缸62与固定部件61一起安装于车把12。
主液压缸62具备在内部形成的液压缸62a、和在该液压缸62a内配置的活塞62b。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构成为能够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等而在液压缸62a内移动。此外,主液压缸62的结构也与主液压缸52同样,是一般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主液压缸62通过液压配管44连接于后轮制动器41的制动钳43。由此,若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向液压缸62a的内方按主液压缸62的内部的活塞62b,则在主液压缸62内产生的液压的变化经由液压配管44传递到后轮制动器41的制动钳43。因此,通过左闸把的制动操作,能够使后轮制动器41工作。
另外,与左闸把60相邻地设置有平衡器70,以使得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也工作。平衡器70连接有连动拉索75的一端。连动拉索75的另一端连接于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的后述的按压部件53。对于平衡器70以及连动拉索75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通过左闸把60的操作,能够通过主液压缸52、62使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以及后轮制动器41的制动钳43驱动。因此,通过左闸把60,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连动而赋予前轮3以及后轮4制动力。对于左闸把60的周边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右闸把>
使用图3到图6更详细地说明制动操作机构7的右闸把50的周边的结构。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制动操作机构7具备右闸把50、固定部件51、主液压缸52、按压部件53(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连接部件54、销55、停止部56(位移限制部)以及弹簧57(限制部件)。
右闸把50是棒状的部件,一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在车把12固定的固定部件51。
固定部件51以及主液压缸52通过螺栓等固定于车把12。在主液压缸5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右闸把50以及按压部件53。即,主液压缸52具有供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右闸把50以及按压部件53的螺栓52d固定的旋转支撑部52c。由此,右闸把50以及按压部件53相对于旋转支撑部52c能够旋转。
在主液压缸52的内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孔部。由该孔部构成主液压缸52的液压缸52a。
按压部件53是用于通过右闸把50的制动操作等来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的部件。如图3以及图4所示,按压部件53以能够根据右闸把50的制动操作等来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的方式设置在右闸把50与主液压缸52之间。
如上述那样,按压部件53通过螺栓52d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主液压缸52的旋转支撑部52c。通过按压部件53相对于主液压缸52的旋转支撑部52c旋转,能够通过按压部件53来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此外,右闸把50和按压部件53能够分别相对于主液压缸52的旋转支撑部52c旋转(参照图3的箭头)。
在图6中,示出从上方观察按压部件53的立体图。如图5以及图6所示,按压部件53具备由主液压缸52的旋转支撑部52c支撑为能够旋转的支撑部53a。按压部件53从支撑部53a朝向车把12侧延伸并且从该支撑部53a向车辆中央侧延伸,从车辆上方观察形成为L形。
如图4到图6所示,按压部件53具有:从支撑部53a朝向车把12侧延伸的按压部53b;和拉索连接部53c,其在比按压部53b靠下方的位置从支撑部53a与按压部53b平行地延伸。按压部53b通过右闸把50的操作或者由连动拉索75传递的操作力,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在拉索连接部53c,如后述那样经由连接部件54连接有连动拉索75。另外,连接部件54能够滑移地连接于拉索连接部53c。
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按压部件53,当通过连动拉索75向车把12的车辆中央侧拉拉索连接部53c时,按压部53b以以支撑部53a为中心而朝向车辆中央移动的方式旋转(参照图4以及图5的箭头),按压部53b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由此,在主液压缸52内产生液压的变化,所产生的液压的变化经由液压配管34传递到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
另外,按压部53b具有在右闸把50被制动操作时与该右闸把50接触的接触部53d。详细而言,如图4以及图6所示,按压部53b比其他部分向车辆上方突出,以与右闸把50接触。突出的按压部53b的侧面的一部分构成接触部53d。
具有这样的接触部53d的按压部件53,在制动操作了右闸把50时,与该右闸把50一起以支撑部53a为中心旋转。然后,按压部53b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由此,在主液压缸52内产生液压的变化,所产生的液压的变化经由液压配管34传递到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
由以上可知,前轮制动器31在拉了连动拉索75的情况下和在制动操作了右闸把50的情况下分别工作。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按压部件53与连动拉索75之间设置有连接部件54。连接部件54是U形的部件,配置为夹着按压部件53的拉索连接部53c。即,如图5以及图6所示,连接部件54具有相对配置的一对平板部54a、和将该一对平板部54a一体地连接的弯曲部54b。连接部件54配置为由一对平板部54a夹着拉索连接部53c。
在一对平板部54a,在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长圆形的狭缝54c。在狭缝54c贯通有销55。销55固定于按压部件53的拉索连接部53c。狭缝54c形成为销55能够移动的大小。由此,连接部件54能够相对于按压部件53滑移。即,在连接部件54的平板部54a形成的狭缝54c沿按压部件53的移动方向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按压部件53的销55构成按压部件53与连接部件54的连接部。
在连接部件54的弯曲部54b连接有连动拉索75的一端。如上述那样,通过将连接部件54以能够滑移的方式连接于按压部件53,在向按压部件53传递了右闸把50的制动操作的操作力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按压部件53按连接部件54。即,在向按压部件53传递了右闸把50的操作力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相对于连接部件54滑移。因此,不会向连接部件54传递操作力。由此,能够防止向连动拉索75施加不合适的力而导致该连动拉索75受到损伤。
一端连接于连接部件54的连动拉索75穿过与主液压缸52设置成一体的停止部56,朝向车辆中央延伸。停止部56形成在主液压缸52的车辆下方侧。停止部56具有形成能够收置后述弹簧57的空间的侧壁56a。
侧壁56a形成为从车辆下方观察呈矩形。在侧壁56a中的位于连接部件54一侧的部分,设置有能够配置后述弹簧57的缺口部56b。该缺口部56b形成为连接有连动拉索75的一端的连接部件54无法通过。由此,侧壁56a中的设置有缺口部56b的侧壁允许弹簧57以及连动拉索75的移动,另一方面,限制连接有连动拉索75的一端的连接部件54的移动。例如,若在主液压缸52产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制动操作左闸把60,则因为连接部件54与侧壁56a抵接,所以能够抑制连动拉索75进一步向车辆中央侧移动。即,通过侧壁56a,能够限制连动拉索75位移预定量以上。
此外,侧壁56a设置在能够限制连动拉索75的预定量以上的位移的位置。即,侧壁56a在主液压缸52的外周面上,设置于在连接部件54与侧壁56a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能够使主液压缸62内产生液压的变化的位置。该位置是在连接部件54与侧壁56a抵接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的位置。通过将侧壁56a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即使在主液压缸52产生了漏液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来使主液压缸62内产生液压的变化、使后轮制动器41工作。
另一方面,在侧壁56a中的车辆中央侧的部分,形成有连动拉索75可贯通、但是后述弹簧57无法贯通的孔部。连动拉索75贯通该孔部内。通过将侧壁56a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侧壁56a中的车辆中央侧的部分来限制弹簧57的移动。
在连动拉索75的外方,以位于连接部件54与停止部56的侧壁56a的车辆中央侧的部分之间的方式配置有弹簧57。弹簧57通过在连动拉索75以及连接部件54被向车辆中央侧拉时被夹在连接部件54与停止部56的侧壁56a之间,而产生弹性回复力。
由此,在通过连动拉索75传递的操作力为弹簧57的弹性回复力(一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连接部件54不会移动,所以按压部件53不会旋转。另一方面,在通过连动拉索75传递的操作力超过了弹簧57的弹性回复力(一定值)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连接部件54使按压部件53以支撑部53a为中心旋转。因此,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的工作相对于向连动拉索75传递操作力的定时延迟。因此,能够防止在制动操作左闸把60时,前轮制动器31工作而锁止前轮3。
另外,如上述那样,通过将停止部56设置在支撑右闸把50的主液压缸52,能够防止结构零件等集中在具有平衡器70的左闸把60的周边而导致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57以及侧壁56a构成调整前轮制动器31的工作定时的定时调整部20。
<左闸把>
使用图3以及图7来更加详细地说明制动操作机构7的左闸把60的周边的结构。
制动操作机构7具备左闸把60、固定部件61、主液压缸62、按压部件63、平衡器70以及连动拉索75。
左闸把60是棒状的部件,一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在车把12固定的主液压缸62。在左闸把60的一端侧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60a。
固定部件61以及主液压缸62与固定部件51以及主液压缸52同样,通过螺栓等固定于车把12。在主液压缸6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有左闸把60以及按压部件63。即,主液压缸62具有固定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左闸把60以及按压部件63的螺栓62d的旋转支撑部62c。由此,左闸把60以及按压部件63能够相对于旋转支撑部62c旋转。
在主液压缸62的内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孔部。由该孔部构成主液压缸62的液压缸62a。
按压部件63是用于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来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的部件。如图3以及图7所示,按压部件63以能够根据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来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的方式设置在左闸把60与主液压缸62之间。
按压部件63与左闸把60同样地,通过螺栓62d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主液压缸62的旋转支撑部62c。通过按压部件63相对于主液压缸62的旋转支撑部62c旋转,能够通过按压部件63来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此外,左闸把60和按压部件63能够分别相对于主液压缸62的旋转支撑部62c旋转(参照图3的箭头)。
如图7所示,按压部件63具备由主液压缸62的旋转支撑部62c支撑为能够旋转的支撑部63a。按压部件63从支撑部63a朝向车把12侧(车辆后方侧)延伸,并且从该支撑部63a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在按压部件63中,从支撑部63a朝向车把12侧延伸的部分构成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的按压部63b。另外,在按压部件63中,从支撑部63a朝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部分构成与后述平衡器70接触的接触部63c。
即,按压部件63配置为:与后述平衡器70接触的接触部63c和用于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的按压部63b隔着支撑部63a而位于该支撑部63a的车辆前方侧以及车辆后方侧。另外,按压部63b构成为,在从平衡器70向接触部63c传递了力的情况下,通过以支撑部63a为中心旋转,从而按压部63b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
由此,当左闸把60的操作力经由平衡器70传递到接触部63c时,按压部件63的按压部63b会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当按压活塞62b时,在主液压缸62的内部会产生液压的变化。在主液压缸62中产生的液压的变化经由液压配管44传递到后轮制动器41的制动钳43,后轮制动器41工作。
按压部件63具有以与按压部63b和接触部63c从支撑部63a延伸出来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式从支撑部63a向车辆中央侧延伸的停止部63d(参照图3)。停止部63d与主液压缸62接触,使得在左闸把60未被制动操作时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不会向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按压部件63在左闸把60未被制动操作的状态下相对于主液压缸62定位在预定的位置。
如以上那样,具有按压部63b、接触部63c以及停止部63d的按压部件63形成为在俯视下呈T形(参照图3)。
如图7所示,按压部件63配置于在左闸把60的一端形成的槽60a内。即,按压部件63配置为在左闸把60的槽60a内能够相对于主液压缸62旋转。
此外,在主液压缸62产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即使对左闸把60制动操作而通过按压部件63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在主液压缸62内也几乎不会产生液压变化。因而,后轮制动器41几乎不会产生制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的行程,使得即使在通过左闸把60的操作使活塞62b满行程时(参照图8)、也能够进行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由此,即使在主液压缸62产生了漏液且活塞62b为满行程的情况下,也能够操作左闸把60来牵引连动拉索75(参照图8的空心箭头)。因此,即使在主液压缸62产生了漏液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主液压缸52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
平衡器7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左闸把60。即,平衡器70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左闸把60的平衡器支撑部70a。平衡器70与按压部件63同样地,在左闸把60的槽60a内被平衡器支撑部70a支撑为能够旋转。详细而言,平衡器70与按压部件63排列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左闸把60的槽60a内。
平衡器70与左闸把60相邻而设置。通过这样地将平衡器70与左闸把60相邻而设置,能够直接将输入左闸把60的操作力传递到平衡器70。因此,能够防止在左闸把60与平衡器70之间产生损失。因而,能够从左闸把60高效地将操作力传递到平衡器70。
平衡器70具有:从平衡器支撑部70a朝向槽60a的外方延伸的拉索连接部70b;和从平衡器支撑部70a朝向按压部件63延伸的突起部70c。在拉索连接部70b,连接有一端经由连接部件54与按压部件53连接的连动拉索75的另一端。即,拉索连接部70b经由连动拉索75与位于右闸把50附近的连接部件54连接。
由此,在制动操作了左闸把60时,平衡器70也与该左闸把60一起旋转,牵引连动拉索75。这样,与连动拉索75连接的连接部件54被向车辆中央侧拉。如已叙述地那样,因为在连动拉索75的外方且在连接部件54与停止部56之间配置有弹簧57,所以在牵引连动拉索75的力超过弹簧57的弹性回复力之前,连接部件54不会移动。因此,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的工作的定时相对于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延迟。
突起部70c设置为与按压部件63的接触部63c接触。突起部70c与该接触部63c接触,使得在通过左闸把60向平衡器70传递了操作力时,向按压部件63的接触部63c传递操作力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突起部70c与按压部件63的接触部63c的车宽度方向中央侧接触。因为突起部70c这样地与按压部件63的接触部63c的车宽度方向中央侧接触,所以如图7所示,若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将平衡器70向车宽度方向外方拉(参照图7的实线箭头),则左闸把60的操作力的一部分通过突起部70c传递到按压部件63。如已叙述地那样,当从平衡器70向按压部件63的接触部63c传递力时,按压部件63会以支撑部63a为中心旋转(参照图7的实线箭头),按压部63b会按压主液压缸52的活塞52b。
此外,因为突起部70c与按压部件63的接触部63c接触,所以当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在液压缸62a内卡住时,能够抑制平衡器70的旋转。因此,通过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能够牵引连动拉索75使主液压缸52内的液压变化。
详细而言,在主液压缸62卡住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即使对左闸把60进行制动操作也不能通过按压部件63按压主液压缸62的活塞62b,所以后轮制动器41几乎不会产生制动力。此时,因为平衡器70的突起部70c与按压部件63的接触部6c接触,所以可抑制平衡器70的旋转。若在该状态下进一步进行对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则能够牵引连动拉索75(参照图9的中空箭头)。因此,能够经由主液压缸52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
如以上那样,平衡器70将通过对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而产生的操作力一部分经由连动拉索75、连接部件54以及按压部件53传递到主液压缸52,另一部分经由按压部件63传递到主液压缸62。即,平衡器70将通过对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而产生的操作力分别分配到前轮制动装置30和后轮制动装置40。
通过以上的结构,当对右闸把50进行制动操作时,能够使主液压缸52的液压上升而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另外,当对左闸把60进行制动操作时,能够经由平衡器70使主液压缸62的液压上升来使后轮制动器41工作,并且能够经由平衡器70以及连动拉索75来使主液压缸52的液压也上升而使前轮制动器31也工作。
而且,通过在右闸把50以及左闸把60各自的附近配置主液压缸52、62,将传递通过对左闸把60的制动操作所产生的操作力的连动拉索75设置为连接左闸把50和右闸把60,能够减少传递操作力的拉索的根数且尽量缩短长度。
因而,能够高效地将通过制动操作而产生的操作力传递到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因此,能够通过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得到与符合设计的制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动两轮车1具备:前轮3;后轮4;对前轮3方向进行操控的车把12;对前轮3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装置30;对后轮4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装置40;右闸把50,其设置在车把12的左右中的一侧,用于使前轮制动装置30工作;左闸把60,其设置在车把12的左右中的另一侧,用于使前轮制动装置30以及后轮制动装置40连动;平衡器70,其将输入左闸把60的操作力分配到前轮制动装置30和后轮制动装置40;以及连动拉索75,其用于将通过平衡器70而分配的操作力传递到前轮制动装置30。前轮制动装置30具有:主液压缸52,其与右闸把50一起设置在车把12的左右中的一侧,利用对右闸把50的操作以及由连动拉索75进行的操作力的传递,产生液压的变化;和前轮制动器31,其根据在主液压缸52中产生的液压的变化而工作。后轮制动装置40具有:主液压缸62,其与左闸把60一起设置在车把12的左右中的另一侧,利用对左闸把60的操作而产生液压的变化;和后轮制动器41,其根据在主液压缸62中产生的液压的变化而工作。
在上述结构中,在车把12的左右分别配置有主液压缸52、62。利用对左闸把60的操作,主液压缸62产生液压的变化。主液压缸52,利用对右闸把50的操作而产生液压的变化,并且利用从平衡器70经由连动拉索75传递的对左闸把60的操作力而产生液压的变化。这样,在上述结构中,传递操作力的连动拉索75用在平衡器70与主液压缸52之间。
因而,在上述结构中,与以往的结构中采用盘式制动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连接闸把和主液压缸的拉索的数量且能够尽量缩短长度。
由此,能够抑制由拉索传递的操作力的下降,针对操作力可高效地得到符合设计的制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器70与左闸把60相邻配置,以从左闸把60直接将操作力传递到平衡器70。因为操作力直接从左闸把60传递到平衡器70,所以能够防止在左闸把60与平衡器70之间产生操作力的损失。由此,通过前后的制动装置30、40,能够针对操作力高效地得到与符合设计的制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动两轮车1还具备按压部件53,该按压部件53与右闸把50相邻而配置,利用对右闸把50的操作而使主液压缸52产生液压的变化。按压部件53与连动拉索75连接,使得利用传递到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也可使主液压缸52产生液压的变化。
通过按压部件53,能够将对右闸把50的操作以及传递到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传递到主液压缸52。由此,能够通过右闸把50以及左闸把60来使与右闸把50一起设置在车把12的左右中的一侧的主液压缸52工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动两轮车1还具备连接连动拉索75和按压部件53的连接部件54。连接部件54连接于连动拉索75的端部,以能够传递传递到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并且能够在操作右闸把50时相对于按压部件53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按压部件53。
从左闸把60经由平衡器70传递到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通过连接部件54以及按压部件53而传递到主液压缸52。另一方面,在操作了右闸把50时,按压部件53相对于与连动拉索75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件54移动,所以能够防止由于对右闸把50的操作而经由按压部件53按压连动拉索75。因而,能够防止对连动拉索75作用不合适的力而导致连动拉索75受到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5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主液压缸52旋转,使得可通过对右闸把50的操作使主液压缸52产生液压。连接部件54具有沿在操作右闸把50时按压部件53所移动的方向延伸的狭缝54c。构成按压部件53中的与连接部件54连接的连接部的销5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连接部件54在狭缝54c内移动。
在操作右闸把50时,构成按压部件53中的与连接部件54连接的连接部的销55,在连接部件54的狭缝54c内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在操作右闸把50时按压部件53按压连接部件54。因此,能够防止在操作右闸把50时经由连接部件54按压连动拉索75。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动两轮车1还具备定时调整部20,该定时调整部20使从平衡器70向前轮制动装置30传递操作力的定时比从左闸把60向后轮制动装置40传递操作力的定时延迟。
在操作了左闸把60时,能够使前轮制动装置30晚于后轮制动装置40开始工作。由此,在操作了左闸把60时,能够防止先因前轮制动装置30而将前轮3锁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时调整部20具有弹簧57,该弹簧57在作用于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变得比一定值大之前限制连动拉索75位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定时调整部20的结构。即,因为从平衡器70向前轮制动装置30传递操作力的连动拉索75的位移被弹簧57限制,所以,能够使前轮制动装置30晚于后轮制动装置40开始工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动两轮车1还具备在操作左闸把60时限制连动拉索75位移预定量以上的停止部56。在主液压缸52存在漏液等异常的情况下,当操作左闸把60时,连动拉索75容易地位移,所以可能不会从平衡器70向后轮制动装置40传递足够的操作力。与此相对,通过如上述的构成那样,设置限制连动拉索75的预定量以上的位移的停止部56,即使在主液压缸52存在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连动拉索75的位移而从平衡器70向后轮制动装置40传递足够的操作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停止部56设置在主液压缸52的外周面上,限制连动拉索75的端部的上述预定量以上的位移。在左闸把60的周围配置有主液压缸62和/或平衡器70等。通过如上述的构成那样,将停止部56设置在主液压缸52的外周面上,能够防止结构零件等集中配置在左闸把的周围而导致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停止部56设置于在限制了连动拉索75的位移的状态下仍能够操作左闸把60的位置。由此,既能通过停止部56限制连动拉索75的位移,又能通过左闸把60使后轮制动装置40工作。因此,即使在主液压缸52产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后轮制动装置40对后轮4赋予制动力。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例示而已。因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形并实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平衡器70与左闸把60相邻而配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平衡器配置在与左闸把60分离开的位置。即,上述实施方式的平衡器70与连结制动器拉索75连接,并且能够相对旋转地被支撑于左闸把60。但是,只要是能够将输入左闸把60的操作力分配到前轮制动装置30的结构即可,平衡器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右闸把50用作前轮闸把,将左闸把60用作连动闸把。但是,也可以将右闸把50用作连动闸把,将左闸把60用作前轮闸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操作左闸把60时,使前轮制动器31的工作比后轮制动器41的工作延迟。但是,也可以使前轮制动器31先工作,还可以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同时工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停止部56设置在支撑右闸把50的主液压缸52。但是,停止部56也可以设置在支撑左闸把60的主液压缸62等其他部件。另外,也可以为由专用的结构零件构成停止部56。
Claims (10)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前轮(3);
后轮(4);
车把(12),其包括左车把(12L)以及右车把(12R),操纵所述前轮(3)的方向;
对所述前轮(3)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装置(30);
对所述后轮(4)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装置(40);
前轮闸把(50),其设置在所述左车把(12L)以及所述右车把(12R)中的一方,用于使所述前轮制动装置(30)工作;
连动闸把(60),其设置在所述左车把(12L)以及所述右车把(12R)中的另一方,用于使所述前轮制动装置(30)与所述后轮制动装置(40)连动;
操作力分配部(70),其将输入至所述连动闸把(60)的操作力分配到所述前轮制动装置(30)和所述后轮制动装置(40);以及
连动拉索(75),其用于将由所述操作力分配部(70)分配的操作力传递到所述前轮制动装置(30),
所述前轮制动装置(30)具有:
前轮制动用液压缸(52),其与所述前轮闸把(50)一起设置在所述左车把(12L)以及所述右车把(12R)中的一方,通过对所述前轮闸把(50)的操作以及由所述连动拉索(75)实现的操作力的传递,而产生液压的变化;和
前轮制动器(31),其根据在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52)中产生的液压的变化而工作,
所述后轮制动装置(40)具有:
后轮制动用液压缸(62),其与所述连动闸把(60)一起设置在所述左车把(12L)以及所述右车把(12R)中的另一方,通过对所述连动闸把(60)的操作,而产生液压的变化;和
后轮制动器(41),其根据在所述后轮制动用液压缸(62)中产生的液压的变化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力分配部(70)与所述连动闸把(60)相邻而配置,使得操作力从所述连动闸把(60)直接被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其与所述前轮闸把(50)相邻而配置,通过对所述前轮闸把(50)的操作使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52)产生液压的变化,
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与所述连动拉索(75)连接,使得也通过传递到所述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52)中产生液压的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接部件(54),其将所述连动拉索(75)和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54)连接于所述连动拉索(75)的端部,且相对于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被连接成能够传递已传递至所述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并且被连接成在操作所述前轮闸把(50)时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52)旋转,使得通过对所述前轮闸把(50)的操作而使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52)产生液压的变化,
所述连接部件(54)具有沿在操作所述前轮闸把(50)时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所移动的方向延伸的狭缝(54c),
所述前轮制动用传递部件(53)中的与所述连接部件(54)连接的连接部(5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54)在所述狭缝(54c)内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定时调整部(20),其使从所述操作力分配部(70)向所述前轮制动装置(30)传递操作力的定时比从所述连动闸把(60)向所述后轮制动装置(40)传递操作力的定时延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时调整部(20)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在作用于所述连动拉索(75)的操作力变得比一定值大之前限制所述连动拉索(75)的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位移限制部(56),其在所述连动闸把(60)被操作时限制所述连动拉索(75)的预定量以上的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限制部(56)设置在所述前轮制动用液压缸(52)的外周面上,限制所述连动拉索(75)的端部的所述预定量以上的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限制部(56)设置于在限制了所述连动拉索(75)的位移的状态下能够操作所述连动闸把(60)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27825 | 2013-06-18 | ||
JP2013127825 | 2013-06-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29050A true CN104229050A (zh) | 2014-12-24 |
CN104229050B CN104229050B (zh) | 2018-08-28 |
Family
ID=50884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72792.8A Active CN104229050B (zh) | 2013-06-18 | 2014-06-18 | 骑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68425B2 (zh) |
EP (1) | EP2815955B1 (zh) |
JP (1) | JP2015024807A (zh) |
CN (1) | CN104229050B (zh) |
BR (1) | BR102014014236B1 (zh) |
ES (1) | ES2605880T3 (zh) |
TW (1) | TWI582006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51834A (zh) * | 2017-08-28 | 2017-11-17 | 湖北航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平衡器液压分配阀及制动系统 |
CN111971227A (zh) * | 2018-03-27 | 2020-11-20 |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 减速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55667B (zh) * | 2015-06-25 | 2016-11-01 |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連動煞車系統 |
KR102588921B1 (ko) * | 2016-10-26 | 2023-10-13 |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 전자식 브레이크 시스템 |
TWI653169B (zh) | 2017-11-21 | 2019-03-11 |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供連動煞車系統用之煞車總泵 |
IT201800010758A1 (it) * | 2018-12-03 | 2020-06-03 | Campagnolo Srl | Dispositivo di comando di freno idraulico, organo frenante e impianto frenante idraulico per bicicletta e metodo per lo stoccaggio ed il trasporto di un impianto frenante idraulico per bicicletta |
TWI729876B (zh) * | 2020-07-02 | 2021-06-01 |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供連動煞車系統用之煞車總泵 |
US11945544B2 (en) * | 2022-02-17 | 2024-04-02 | Sram, Llc |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21164A (ja) * | 1993-05-10 | 1994-11-22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CN1138541A (zh) * | 1995-06-14 | 1996-12-2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
JPH10273087A (ja) * | 1997-03-31 | 1998-10-13 | Nissin Kogyo Kk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CN1339378A (zh) * | 2000-08-24 | 2002-03-13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油压式前后双碟刹的摩托车连动刹车系统 |
CN101239639A (zh) * | 2007-02-08 | 2008-08-13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制动装置和跨骑式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73896B2 (ja) | 1997-01-21 | 2004-10-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
TW388381U (en) | 1998-10-14 | 2000-04-21 | Kwang Yang Motor Co | Brake linkage device of motorcycle |
JP2006199275A (ja) | 2004-12-21 | 2006-08-03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制動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
EP1955938B1 (en) * | 2007-02-08 | 2012-03-28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Brake devic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
TWI391285B (zh) * | 2010-03-08 | 2013-04-01 |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 連動煞車系統 |
-
2014
- 2014-06-05 ES ES14171382.6T patent/ES2605880T3/es active Active
- 2014-06-05 EP EP14171382.6A patent/EP2815955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6-06 TW TW103119756A patent/TWI582006B/zh active
- 2014-06-11 BR BR102014014236-3A patent/BR102014014236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6-17 US US14/307,300 patent/US98684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6-18 JP JP2014125272A patent/JP2015024807A/ja active Pending
- 2014-06-18 CN CN201410272792.8A patent/CN10422905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21164A (ja) * | 1993-05-10 | 1994-11-22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CN1138541A (zh) * | 1995-06-14 | 1996-12-2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
JPH10273087A (ja) * | 1997-03-31 | 1998-10-13 | Nissin Kogyo Kk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CN1339378A (zh) * | 2000-08-24 | 2002-03-13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油压式前后双碟刹的摩托车连动刹车系统 |
CN101239639A (zh) * | 2007-02-08 | 2008-08-13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制动装置和跨骑式车辆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51834A (zh) * | 2017-08-28 | 2017-11-17 | 湖北航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平衡器液压分配阀及制动系统 |
CN111971227A (zh) * | 2018-03-27 | 2020-11-20 |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 减速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368026A1 (en) | 2014-12-18 |
TW201515924A (zh) | 2015-05-01 |
JP2015024807A (ja) | 2015-02-05 |
TWI582006B (zh) | 2017-05-11 |
CN104229050B (zh) | 2018-08-28 |
EP2815955B1 (en) | 2016-11-02 |
BR102014014236A2 (pt) | 2015-06-02 |
US9868425B2 (en) | 2018-01-16 |
BR102014014236B1 (pt) | 2022-05-24 |
EP2815955A1 (en) | 2014-12-24 |
ES2605880T3 (es) | 2017-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29050A (zh) | 骑乘型车辆 | |
CN103523143B (zh) | 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 |
CN1264719C (zh) | 连动制动装置 | |
CN100364851C (zh) | 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 |
CN103538675A (zh) |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 |
JP2018510095A (ja) | 車両のための複合型ブレーキ装置 | |
JP3894627B2 (ja) | 車両用多板式ブレーキ | |
CN101659308A (zh) | 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 |
CN201124920Y (zh) | 摩托车的液压联合制动系统 | |
CN1164493A (zh) | 手把操纵式车辆制动系统 | |
CN110497998A (zh) | 供连动刹车系统用的刹车总泵 | |
US2890767A (en) | Rotor brake | |
JP4923031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0126060A5 (zh) | ||
WO2017056281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
JP3738260B2 (ja)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
US2855074A (en) | Rotor brake actuating mechanism | |
JP2017109561A (ja) | 電動式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装置 | |
CN1718496B (zh) | 双轮刹车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轻便三轮车或四轮车 | |
CN100526127C (zh) | 互逆式汽车中央制动器 | |
CN201026862Y (zh) | 汽车联合中央制动器 | |
JP4485128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 |
JP2542439Y2 (ja) | スキッドステアローダのブレーキ装置 | |
JPH10114260A (ja) | 自動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 |
CN210391164U (zh) | 一种制动轮及安装有制动轮的平板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