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2037A - 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 Google Patents

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2037A
CN104222037A CN201410278225.3A CN201410278225A CN104222037A CN 104222037 A CN104222037 A CN 104222037A CN 201410278225 A CN201410278225 A CN 201410278225A CN 104222037 A CN104222037 A CN 104222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rake
main body
rotor
elastomer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782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2037B (zh
Inventor
高松卓司
斋藤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22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2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2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2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27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pick-up, i.e. for reels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中,在抑制制动靴的磨损的同时,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而且消除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引起的操作杆的不良情况。该制动操作杆包括:杆主体(5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制动操作用的操作部(50),设置于杆主体(51)的第1端部;制动靴(52),设置于杆主体(51)的第2端部且通过操作部(50)的操作被按压于转子(3);弹性部件(53);以及脱落防止机构。弹性部件配置于制动靴的杆主体侧,在制动靴按压于转子时,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将来自杆主体的按压力传递至制动靴。脱落防止机构防止弹性部件从制动靴脱落。

Description

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设置于该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背景技术
在礁石海岸进行垂钓的情况下,大多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杆式制动器型的纺车式绕线轮。这种纺车式绕线轮具有转子制动装置。转子制动装置是对转子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反转)进行制动的装置,包括与转子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制动部;和用于对制动部进行制动操作的制动操作杆(以下简记为“制动杆”)。进而,通过对制动杆进行操作,能够将制动力调整为不妨碍鱼叼住鱼饵的程度。
更具体而言,制动杆形成为圆弧状,纵长方向的中间部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并且,在制动杆的前端设置有接近竿装配部配置的操作部,在制动杆的基端设置有按压于制动部的制动靴。进而,当将制动杆的操作部向接近竿装配部的方向操作时,制动靴与制动部的内周面接触而对转子的反转进行制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9775号公报。
前面所述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靴一般由合成树脂形成。制动靴为了抑制磨损而实现长寿命化,优选提高刚性。另一方面,若刚性太高,则制动力的调整幅度变窄,难以对钓线的张力进行细微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中,在抑制制动靴的磨损的同时,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
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消除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而引起的操作杆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第1侧面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设置于转子制动装置,该转子制动装置对转动自如地支承于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的转子的旋转进行制动。该制动操作杆包括:杆主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制动操作用的操作部,设置于杆主体的第1端部;制动靴,设置于杆主体的第2端部且通过操作部的操作而按压于转子;弹性部件;以及脱落防止机构。弹性部件配置于制动靴和杆主体之间。脱落防止机构防止弹性部件从制动靴脱落。
在该制动操作杆中,通过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使杆主体转动,从而使设置于杆主体的端部的制动靴按压于转子。由此对转子的旋转进行制动。此时,通过调整施加于操作部的操作力能够调整制动力,能够调整钓线的张力。
这里,在制动靴的杆主体侧配置有弹性部件,因此,当操作制动操作杆而使制动靴按压于转子时,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部件的变形的程度,能够改变制动靴对转子的按压力。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能够细微地控制钓线的张力。
这里,仅通过简单地将弹性部件粘结于制动靴或杆主体,在使用时弹性部件有可能从制动靴或杆主体脱落。进而,若弹性部件脱落,则不会作用制动力。
于是在本发明中,设置有防止弹性部件从制动靴脱落的脱落防止机构,使得弹性部件不会容易地从制动靴脱落。
本发明的第2侧面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在第1侧面的制动操作杆中,弹性部件比制动靴刚性低,在制动靴按压于转子时,弹性部件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将来自杆主体的按压力传递至制动靴。这里,弹性部件容易发生弹性变形,而能够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与上述同样,能够细微地控制钓线的张力。
本发明的第3侧面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在第1或第2侧面的制动操作杆中,制动靴具有抵接部、一对脚部和弹性部件收纳部。抵接部的一个端面与转子抵接,并且与杆主体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一对脚部设置于抵接部的相反侧,与杆主体卡合。弹性部件收纳部设置于抵接部和一对脚部之间,在内部具有收纳弹性部件的收纳空间。弹性部件能够仅经由形成于弹性部件收纳部的一个开口相对于上述收纳空间拆装。进而,在弹性部件收纳部的一个开口中设置有防止装配于收纳空间中的弹性部件脱落的突起,脱落防止机构是包围收纳空间的壁和设置于一个开口的突起。
这里,弹性部件收纳于在制动靴的弹性部件收纳部形成的收纳空间中。相对于该收纳空间,能够仅经由一个开口进行弹性部件的拆装。进而,在该一个开口中形成有突起,利用该突起防止弹性部件从收纳空间脱落。
本发明的第4侧面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在第1或第2侧面的制动操作杆中,制动靴具有抵接部、一对脚部和中间部。抵接部的一个端面与转子抵接,并且与杆主体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具有从一个端面朝向另一个端面贯通的第1贯通孔。一对脚部设置于抵接部的相反侧,与杆主体卡合。中间部配置于抵接部和杆主体之间,具有从抵接部侧的面朝向相反侧的面贯通的第2贯通孔。抵接部和一对脚部一体地形成,并且中间部与抵接部和一对脚部分体地形成。弹性部件具有:配置于抵接部和中间部之间的弹性变形部;和插入到抵接部和中间部各自的贯通孔中的固定部。进而,脱落防止机构是形成于弹性部件的固定部。
这里,在弹性部件的一部分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插入到抵接部和中间部的贯通孔中。因此,与简单地利用粘结剂固定弹性部件的情况相比,弹性部件向制动靴的固定变得牢固。
本发明的第5侧面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在第4侧面的制动操作杆中,抵接部的第1贯通孔和中间部的第2贯通孔分别在配置有弹性部件的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具有直径比贯通孔大的部分。并且,弹性部件的固定部具有与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部。
这里,弹性部件的卡合部与抵接部和中间部的卡合凹部卡合。因此,进一步防止弹性部件的脱落。
本发明的第6侧面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在第1至第5侧面中任一侧面的制动操作杆中,还包括变形限制机构,该变形限制机构将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限制为预定量,在弹性部件以预定量发生了弹性变形以后,将操作部的操作力从杆主体直接传递至制动靴。
这里,在制动靴与杆主体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在对制动操作杆进行操作时,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操作力被弹性部件吸收。因此,难以得到大的制动力。
于是,这里还包括变形限制机构,该变形限制机构将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限制为预定量,在弹性部件以预定量发生了弹性变形以后,将操作部的操作力从杆主体直接传递至制动靴。
这里,在弹性部件以预定量发生了弹性变形以后,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被限制。进而,之后将操作部的操作力从杆主体直接传递至制动靴。因此,即便在制动靴和杆主体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大的制动力。
本发明的第7侧面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在第1至第6侧面中任一侧面的制动操作杆中,弹性部件为橡胶制成的。
本发明的第8侧面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具有竿装配部和从竿装配部延伸的脚部;转子,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以及转子制动装置,具有本发明的第1至第7侧面中任一侧面所述的制动操作杆,对转子的旋转进行制动。
本发明的第9侧面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在第8侧面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中,转子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的转子主体;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的制动部。制动部具有:制动部主体,具有能够与制动靴抵接的制动面;以及单向离合器,仅将转子主体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传递至制动部主体。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设置于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的制动靴的磨损的同时,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并且能够防止设置于制动操作杆的弹性部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包括绕线轮主体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转子制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杆主体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部分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制动靴和弹性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制动靴的外观立体图。
图8A是制动靴的俯视图。
图8B是制动靴的仰视图。
图9是制动控制部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3是图12的剖面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2绕线轮主体;3转子;7制动操作杆;11转子制动装置;26转子主体;27制动部;38单向离合器;50操作部;51、81杆主体;52、82制动靴;53、83弹性部件;52a、85 抵接部;52b收纳部;52c、87脚部;52d突起;52e收纳空间;83a弹性变形部;83b、83c 固定部;83d、83e卡合部;85c、86c贯通孔;85d、86d卡合凹部;86中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中示出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该纺车式绕线轮是绕沿着钓竿的纵长方向的第1轴线X卷取钓线的杆式制动器型的绕线轮。纺车式绕线轮包括:绕线轮主体2,包括手柄组装体1;转子3,绕第1轴线X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以及卷筒4,配置于转子3的前部且用于卷取钓线。
[绕线轮主体2]
如图1和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2具有机构收纳部2a、脚部2b和竿装配部2c。机构收纳部2a在内部具有用于装配各机构部的空间。机构收纳部2a在一个侧部具有开口,该开口由盖部件2d封闭。并且,在机构收纳部2a的前部装配有筒状的安装部件2e。脚部2b与机构收纳部2a一体形成,并从机构收纳部2a朝向竿装配部2c延伸。竿装配部2c在脚部2b的前端与脚部2b一体形成,并沿前后较长地延伸。
绕线轮主体2的后部由防护部件6覆盖。在脚部2b的前表面形成有用于收纳后述的制动杆7的装配槽2g。在装配槽2g中装配有薄片部件8。
如图1所示,在机构收纳部2a的内部设置有转子驱动机构10、转子制动装置11和振动机构12。转子驱动机构10是用于使转子3与手柄组装体1联动地旋转的机构。转子制动装置11是用于对转子3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反转)进行制动的装置。振动机构12是与手柄组装体1的旋转联动地经由卷筒轴14使卷筒4前后往复移动的机构。
如图1和图2所示,转子驱动机构10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有手柄组装体1的主齿轮轴16;与主齿轮轴16一起旋转的主齿轮17;以及与主齿轮17啮合的小齿轮18。
主齿轮轴16与主齿轮17一体地形成,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机构收纳部2a和盖部件2d。小齿轮18形成为筒状,小齿轮18的前部在转子3的前方向卷筒4侧延伸。进而,小齿轮18的前部通过螺母20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转子3。小齿轮18的前端部、中间部及后部分别通过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机构收纳部2a。
如图1和图2所示,振动机构12是横动凸轮式的机构,具有:与小齿轮18啮合的中间齿轮23;螺杆24,以绕与卷筒轴14平行的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机构收纳部2a;以及通过螺杆24的旋转而前后移动的滑块25。
[转子3]
转子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具有转子主体26和制动部27。转子主体26具有:圆筒部26a;和相互对置地设置于圆筒部26a的侧方的第1臂部26b及第2臂部26c。在圆筒部26a的前部形成有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前壁26d。小齿轮18贯通在该前壁26d形成的贯通孔。并且,如图1所示,在第1臂部26b的前端和第2臂部26c的前端部之间摆动自如地设置有导线臂29。利用该导线臂29将钓线引导到卷筒4。
制动部27与制动杆7一起构成转子制动装置11。对于该转子制动装置11在后面进行叙述。
[卷筒4]
卷筒4配置于转子主体26的第1臂部26b与第2臂部26c之间。卷筒4经由一次操作拆装机构30以拆装自如且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卷筒轴14的前端。卷筒4具有:卷筒主体32;配置于卷筒主体32内的曳力机构33;以及将卷筒主体32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卷筒筒部34。
[转子制动装置11]
从图1至图3所示,转子制动装置11主要具有制动杆7、制动部27和制动控制部35(参照图2)。制动杆7是用于对制动部27的制动力进行调整操作的部件。制动控制部35是用于在通过制动杆7作用预定的制动力的制动状态和解除制动的制动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机构。
<制动部27>
如图3所示,制动部27具有制动部主体37和单向离合器38。制动部主体37具有供制动杆7的前端压接而对其进行制动的制动面。单向离合器38根据转子3的旋转方向而将转子3和制动部主体37连结/切断。
制动部主体37具有:筒状部件40,与转子3同心地配置于转子3的圆筒部26a的内周侧;以及固定于筒状部件40的内周面的制动鼓41。
如图3所示,筒状部件40具有:同心地配置于圆筒部26a的内周侧的外筒部40a;配置于外筒部40a的内周侧的内筒部40b;以及连结外筒部40a和内筒部40b的圆板部40c。在外筒部40a的外周面形成有装配制动控制部35的后述的摩擦环的多个环状槽40d。内筒部40b通过轴承4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承支承部件42的外周面。轴承支承部件42固定于安装部件2e。另外,在内筒部40b和转子3的前壁26d之间装配有密封部件44。
制动鼓41从外筒部40a的内周面经内筒部40b朝向轴承43的后表面延伸。该制动鼓41的沿着外筒部40a的内周面为制动面41a。制动鼓41螺纹固定于筒状部件40的圆板部40c。另外,在制动鼓41的内周端与安装部件2e之间装配有密封部件45。
单向离合器38仅在转子3向线放出方向旋转时才将转子3和制动部主体37的筒状部件40连结,使筒状部件40与转子3联动地向线放出方向旋转。因此,在转子3向线卷取方向旋转时,转子3和筒状部件40被切断,旋转不会从转子3传递至筒状部件40。
<制动杆7>
如图1和图2所示,制动杆7通过装配于绕线轮主体2的脚部2b的支承轴47,绕第2轴线Y摆动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并且,制动杆7被弹簧部件48向与竿装配部2c背离的方向施力。
在脚部2b的前表面如前所述形成有装配槽2g,在装配槽2g中装配有薄片部件8。如图1和图2所示,薄片部件8是装配于装配槽2g的盒状的部件,侧视为弦月形状。进而,在该薄片部件8的底部形成有筒状的弹簧收纳部8a,在该弹簧收纳部8a收纳有弹簧部件48。另外,薄片部件8通过支承轴47而被防止相对于装配槽2g脱离。
制动杆7在图1中单点划线所示的预定制动位置和比实线所示的制动解除位置接近竿装配部2c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制动位置之间摆动自如。另外,制动杆7通常通过弹簧部件48和制动控制部35的机构,而保持于制动解除位置和预定制动位置中的某一位置。
制动杆7具有:用于进行制动操作的操作部5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脚部2b的装配槽2g的杆主体51;以及装配于杆主体51的前端部的制动靴52及弹性部件53。制动靴52与制动鼓41的内周面(制动面41a)对置地配置。
操作部50通过多个螺栓55拆装自如地连结于杆主体51。操作部50的前方前端部分支,具有拉入操作部50a和第1压入操作部50b。并且在与杆主体51连结的部分具有第2压入操作部50c。拉入操作部50a例如在利用握持钓竿的手(例如左手)的食指进行拉入操作而根据操作力对转子3进行制动时使用。并且,第1压入操作部50b在利用握持钓竿的手的食指进行压入操作时使用,第2压入操作部50c在利用握持钓竿的手的中指进行压入操作时使用。
更具体地讲,通过使用拉入操作部50a的拉入操作,使制动杆7从制动解除位置(图1的实线所示的位置)朝向制动位置(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接近竿装配部2c的位置)摆动。并且,通过使用第1压入操作部50b或第2压入操作部50c的压入操作,使制动杆7从制动解除位置朝向预定制动位置(图1的单点划线所示的从竿装配部2c背离的位置)摆动。
图4中示出杆主体51的前端部的剖视图。并且,图5中示出其外观立体图,图6中示出制动靴52的外观立体图。并且,图7中仅示出制动靴52的外观立体图,图8A中示出其俯视图,图8B中示出其仰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杆主体51的前端部拆装自如地安装有能够与制动鼓41的内周面(制动面41a)接触的制动靴52。并且,在制动靴52和杆主体51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53。
在杆主体51的前端,在上部形成有按压面51a,并且在下部形成有卡合凹部51b。
制动靴52例如是聚酰胺类合成树脂或聚缩醛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制动靴52具有:与制动鼓41接触的抵接部52a;收纳弹性部件53的收纳部52b;以及与杆主体51的卡合凹部51b卡合的一对脚部52c。
抵接部52a的上表面被制动鼓41的制动面41a按压。在该抵接部52a的下表面以预定的宽度形成有向杆主体51侧突出的突起(变形限制机构)52d。突起52d的突出量比弹性部件53的厚度小,是考虑弹性部件53的硬度和必要的制动力来设定的。并且,如后所述,该突起52d还构成防止弹性部件53从制动靴52脱落的脱落防止机构的一部分。
收纳部52b形成于抵接部52a的杆主体51侧。收纳部52b具有在内部收纳弹性部件53的收纳空间52e。在该收纳空间52e中,在转子3的旋转方向上对置的部分的两个面52e1、52e2及抵接部52a侧的一个面52e3形成有壁,防止弹性部件53从收纳空间52e脱落或飞出。并且,在收纳空间52e的与抵接部52a侧相反侧的面52e4中形成有供杆主体51的前端插入的开口。另外,在与转子3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面52e5中形成有比弹性部件53的宽度窄的开口。进而,与转子3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另一个面开放,经由该面能够拆装弹性部件53。
如上所述,装配于收纳空间52e的弹性部件53通过形成于开放的面以外的面52e1~52e5的壁和在开放的面突出的突起52d,来防止从收纳空间52e脱落。
另外,在对该制动靴52进行树脂成形时,将图8A的斜线所示的部分从图7中的上方脱模,将图8B的斜线所示的部分从图7中的下方脱模即可。通过这样的脱模,使得除突起52d以外不会形成脱落用的多个突起等,能够简单地形成脱落防止机构。
并且,在将弹性部件53装配于制动靴52的情况下,首先从图7中的上方将弹性部件53插入到制动靴52的收纳空间52e中。然后,通过将制动靴52安装于杆主体51,使得在组装后能够防止弹性部件53从收纳空间52e脱落。
一对脚部52c从收纳部52b向抵接部52a的相反侧延伸地形成。进而,一对脚部52c的前端与杆主体51的卡合凹部51b卡合。由此将制动靴52固定于杆主体51的前端部。
弹性部件53设置于制动靴52的收纳部52b。即,弹性部件53设置于制动靴52的抵接部52a与杆主体51的按压面51a之间,在这里通过粘结剂固定于制动靴52。弹性部件53是刚性比制动靴52的刚性低的橡胶制成的。
另外,制动杆7在未被操作的状态下被弹簧部件48施力,而如图1的实线所示配置于制动解除位置。在该状态下,制动靴52从制动鼓41背离。
[制动控制部]
如图2、图3和图9所示,制动控制部35具有与制动杆7联动地摆动的杆部件60、肘节弹簧61、摩擦部件62和摩擦环63。肘节弹簧61将杆部件60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和预定制动位置。摩擦部件62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装配于筒状部件40,与筒状部件40摩擦卡合。摩擦环63例如由O形环构成,分别装配于两个环状槽40d中,以使摩擦部件62与筒状部件40摩擦卡合。
如图2和图9所示,杆部件60以在制动解除位置和预定制动位置之间摆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安装部件2e的后表面。在杆部件60上摆动自如地装配有卡定爪65。
摩擦部件62是筒状的部件,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筒状部件40的外周。在摩擦部件62的一端(图3右端)内周面,以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与卡定爪65的爪65a卡合的锯齿部62a。设置锯齿部62a是为了在杆部件60处于预定制动位置时,与卡定爪65卡合而禁止摩擦部件62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
在这样的结构中,当将制动杆7向预定制动位置压入操作时,杆部件60也与其联动地从制动解除位置向预定制动位置摆动。其结果是,卡定爪65与摩擦部件62的锯齿部62a卡合。在该状态下,摩擦部件62通过摩擦环63的作用相对于筒状部件40摩擦滑动,转子3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在预定制动状态下被制动。
肘节弹簧61的一端卡定于杆部件60的基端,另一端卡定于绕线轮主体2的机构收纳部2a的前端面。进而,肘节弹簧61对杆部件60施力,而对制动杆7向预定制动位置和制动解除位置施力,能够保持其姿势。
[绕线轮的动作及操作]
在抛投时,将导线臂29向线开放姿势侧放倒,通过进行抛投,将钓线从卷筒4的外周放出。在线卷取时,当使手柄组装体1向线卷取方向旋转时,导线臂29通过未图示的返回机构返回到线卷取姿势。手柄组装体1的旋转力经由主齿轮轴16和主齿轮17被传递至小齿轮18。传递至小齿轮18的旋转力被传递至转子3。此时,转子3向线卷取方向旋转,因此,借助于单向离合器38,该旋转力不会传递至筒状部件40。并且,通过小齿轮18旋转,使得卷筒轴14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
在制动杆7未被操作的状态下,制动杆7借助弹簧部件48和制动控制部35的作用被按压,而配置于制动解除位置或预定制动位置。
在使转子3反转而和鱼交锋时,例如利用食指将制动杆7的拉入操作部50a向竿装配部2c侧进行拉入操作而调整制动力。
当钓线被鱼拉拽而使转子3向线放出方向反转时,转子3的旋转力经由单向离合器38被传递至筒状部件40,进而被传递至制动鼓41,转子制动装置11成为能够制动的状态。
当借助单向离合器38将转子3的旋转传递至筒状部件40时,制动鼓41与转子3一体地旋转。此时,当将制动杆7的拉入操作部50a向接近竿装配部2c的方向进行拉入操作时,例如即便制动杆7处于预定制动位置,杆部件60也向制动解除位置侧摆动。其结果是,基于制动控制部35的预定制动状态暂时解除。此时,肘节弹簧61通过杆部件60的摆动而反转,杆部件60被向制动解除位置侧施力而保持在制动解除位置。
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将制动杆7向接近竿装配部2c的方向操作时,制动杆7的制动靴52将制动鼓41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强力按压。通过增减施加于制动杆7的力而能够调整该制动力,能够任意地调整转子3的反转量。其结果是,对转子3赋予与制动杆7的操作力对应的制动力。这样,即便忘记解除预定制动状态,仅通过对制动杆7进行拉入操作,也能够解除预定制动状态。
这里,当操作制动杆7时,制动靴52按压于制动面41a,但此时设置于杆主体51与制动靴52的抵接部52a之间的弹性部件53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与未设置有弹性部件的现有的装置相比,能够进一步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
并且,当以强力操作制动杆7且弹性部件53以某种程度弹性变形时,设置于制动靴52的抵接部52a的突起52d与杆主体51的按压面51a抵接。当从该状态进一步操作制动杆7时,施加于制动杆7的力从杆主体51经由突起52d直接传递至制动靴52的抵接部52a。因此,在弹性部件53以某种程度弹性变形后,能够使制动力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制动靴52。
并且,在移动垂钓场所时或收纳绕线轮时,将手从拉入操作部50a离开,将第1压入操作部50b或第2压入操作部50c向背离竿装配部2c的方向压入操作。于是,杆部件60从制动解除位置向预定制动位置摆动,并通过肘节弹簧61保持在该位置。其结果是,卡定爪65与摩擦部件62的锯齿部62a卡合而阻止摩擦部件62的旋转,从而阻止转子3的反转。
此时的制动力由装配于摩擦部件62和筒状部件40之间的摩擦环63的弹性力确定。因此,即便在移动途中有什么物体碰到手柄组装体1,也容易获得手柄组装体1不转动的程度的强的预定制动力,能够设定在垂钓场所的移动途中不会产生线松垂的程度的强的预定制动力。并且,由于通过摩擦部件62与筒状部件40的相对旋转进行制动,所以制动力不易变动而很稳定。
另外,为了变更钓组的垂钓长度,或为了在鱼上钩时使鱼可靠地咬住钓组,而要将转子3从预定制动状态变为制动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将制动杆7稍微向接近竿装配部2c的方向操作即可。于是,如前所述,利用制动杆7使杆部件60向制动解除位置摆动而暂时解除预定制动状态。
[特征]
(1)在杆主体51和制动靴52之间配置低刚性的弹性部件53,当操作制动杆7时,弹性部件53发生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部件53的变形的程度,能够改变制动靴52对转子3的按压力。因此,能够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能够细微地控制钓线的张力。
(2)在制动靴52的一部分形成有突起52d,利用该突起52d将弹性部件53的弹性变形限制为预定量。进而,在弹性部件53变形了预定量以后,操作力从杆主体51直接传递至制动靴52。因此,尽管在制动靴52与杆主体51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53,但能够得到大的制动力。
(3)弹性部件53配置于制动靴52的收纳部52b的收纳空间中,防止弹性部件53从除一个侧面以外的其它面脱落。并且,在一个侧面中也通过前述的突起52d防止弹性部件53在装配于制动靴52之后脱落。因此,将装配有弹性部件53的制动靴52组装于杆主体51变得容易,而且组装后弹性部件53不易从收纳空间脱落。特别地,形成有供弹性部件53通过的开口的一个面位于与转子3的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弹性部件53更不易从收纳部52b的内部空间脱落。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正。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在制动靴52的抵接部52a形成的突起52d构成,但变形限制机构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杆主体51侧设置突起,并使该突起抵接于制动靴52的抵接部52a。
(b)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由橡胶构成弹性部件53,但弹性部件53只要是比制动靴52的刚性低的部件,则对材料等没有限定。图10和图11示出了其他弹性部件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在制动靴52的收纳部52b配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板簧70。板簧70沿着转子3的旋转方向延伸,并且以向杆主体51侧鼓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另外,制动靴52和杆主体51的形状等与上述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记。
这里,当操作制动杆7时,板簧7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制动靴52的抵接部52a和杆主体51的按压面51a的距离发生变化。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c)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将弹性部件53的宽度形成为比杆主体51的按压面51a的宽度宽,但弹性部件53的宽度也可以与杆主体51的按压面51a的宽度相同。在使弹性部件53的宽度与杆主体51的按压面51a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弹性部件53的与按压面51a抵接的部分和其以外的部分的边界处的弹性部件53的损伤。
(d)图12和图13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杆主体81、制动靴82和弹性部件83。
杆主体81的仅装配制动靴82的前端部分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具体而言,杆主体81的前端部具有限制面81a、按压面81b和卡合凹部81c。限制面81a与制动靴82隔开间隙G地对置。在限制面81a的与前端相反侧的部分形成有收纳凹部81d,该收纳凹部81d的底面成为按压面81b。另外,卡合凹部81c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制动靴82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例如是聚酰胺类合成树脂或聚缩醛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制动靴82具有:与制动鼓41接触的抵接部85;经由弹性部件83连结的中间部86;以及与杆主体81的卡合凹部81c卡合的一对脚部87。这里,抵接部85和一对脚部87通过树脂成型一体形成,但中间部86由与抵接部85和一对脚部87分体的部件形成。
抵接部85的上表面(抵接面85a)按压于制动鼓41的制动面41a。如前所述,在该抵接部85的背面85b(按压于制动面41a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杆主体81的限制面81a之间确保预定间隙G。抵接部85具有从抵接面85a朝向背面85b贯通的第1贯通孔85c。并且,在第1贯通孔85c的上表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直径比其他部分的孔径大的第1卡合凹部85d。
中间部86形成为矩形。进而,该中间部86收纳于杆主体81的收纳凹部81d中,并且一个侧面与按压面81b接触。中间部86在与抵接部85的第1贯通孔85c对应的位置,具有与第1贯通孔85c向相同方向贯通的第2贯通孔86c。并且,在第2贯通孔86c的按压面81b侧的端部形成有直径比其他部分的孔径大的第2卡合凹部86d。
弹性部件83是刚性比制动靴82的刚性低的橡胶制成的,具有弹性变形部83a、第1及第2固定部83b、83c。弹性变形部83a在杆主体81的收纳凹部81d中设置于制动靴82的抵接部85与中间部86之间。第1固定部83b从弹性变形部83a向抵接部85侧延伸,第2固定部83c从弹性变形部83a向中间部86侧延伸。第1固定部83b插入到第1贯通孔85c中,第2固定部83c插入到第2贯通孔86c中。在第1及第2固定部83b、83c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第1卡合部83d和第2卡合部83e。第1卡合部83d与第1卡合凹部85d卡合,第2卡合部83e与第2卡合凹部86d卡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操作制动杆7时,制动靴82按压于制动面41a,但此时设置于杆主体81和制动靴82的抵接部85之间的弹性部件83(实施中为弹性变形部83a)发生弹性变形。具体而言,杆主体81的按压面81b经由中间部86和弹性部件83将抵接部85向制动面41a侧按压。此时,弹性变形部83a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在中间部86与抵接部85之间传递按压力。因此,与未设置有弹性部件的现有的装置相比,能够进一步扩大制动力的调整幅度。
并且,当对制动杆7以强力操作且弹性部件83以某种程度弹性变形时,制动靴82的抵接部85的背面85b与杆主体81的限制面81a抵接。当从该状态进一步操作制动杆7时,施加于制动杆7的力从杆主体81经由限制面81a直接被传递至制动靴82的抵接部85。因此,在弹性部件83以某种程度弹性变形后,能够使制动力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制动靴82。
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Claims (9)

1. 一种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所述转子制动装置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绕线轮主体的转子的旋转进行制动,其特征在于,
该制动操作杆包括:
杆主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绕线轮主体;
制动操作用的操作部,设置于上述杆主体的第1端部;
制动靴,设置于上述杆主体的第2端部,通过上述操作部的操作而按压于上述转子;
弹性部件,配置于上述制动靴和上述杆主体之间;以及
脱落防止机构,防止上述弹性部件从上述制动靴脱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比上述制动靴刚性低,在上述制动靴按压于上述转子时,上述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将来自上述杆主体的按压力传递至上述制动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动靴具有:
抵接部,其一个端面与上述转子抵接,并且与上述杆主体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
一对脚部,设置于上述抵接部的相反侧,并与上述杆主体卡合;以及
弹性部件收纳部,设置于上述抵接部和上述一对脚部之间,在内部具有收纳上述弹性部件的收纳空间,
上述弹性部件仅经由形成于上述弹性部件收纳部的一个开口能够相对于上述收纳空间进行拆装,并且在上述一个开口中设置有防止装配于上述收纳空间的弹性部件脱落的突起,
上述脱落防止机构是包围上述收纳空间的壁和设置于上述一个开口的突起。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动靴具有:
抵接部,其一个端面与上述转子抵接,并且与上述杆主体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具有从上述一个端面朝向另一个端面贯通的第1贯通孔;
一对脚部,设置于上述抵接部的相反侧,并与上述杆主体卡合;以及
中间部,配置于上述抵接部和上述杆主体之间,具有从上述抵接部侧的面朝向相反侧的面贯通的第2贯通孔;
上述抵接部和上述一对脚部一体地形成,并且上述中间部与上述抵接部和上述一对脚部分体地形成,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
配置于上述抵接部和上述中间部之间的弹性变形部;和
插入在上述抵接部和上述中间部各自的贯通孔中的固定部,
上述脱落防止机构是形成于上述弹性部件的固定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部的第1贯通孔和上述中间部的第2贯通孔分别在配置有上述弹性部件的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具有直径比上述各贯通孔大的部分,
上述弹性部件的固定部具有与上述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部。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该制动操作杆还包括变形限制机构,该变形限制机构将上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限制为预定量,在上述弹性部件以上述预定量发生了弹性变形以后,将上述操作部的操作力从上述杆主体直接传递至上述制动靴。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为橡胶制成的。
8. 一种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包括:
绕线轮主体,具有竿装配部和从上述竿装配部延伸的脚部;
转子,旋转自如地装配于上述绕线轮主体;以及
转子制动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操作杆,对上述转子的旋转进行制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具有:
转子主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绕线轮主体;和
制动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绕线轮主体;
上述制动部具有:
制动部主体,具有能够与上述制动靴抵接的制动面;和
单向离合器,仅将上述转子主体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传递至上述制动部主体。
CN201410278225.3A 2013-06-21 2014-06-20 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Active CN104222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0515A JP6247843B2 (ja) 2013-06-21 2013-06-21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及びそのロータ制動装置の制動操作レバー
JP2013-130515 2013-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2037A true CN104222037A (zh) 2014-12-24
CN104222037B CN104222037B (zh) 2018-06-26

Family

ID=50972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78225.3A Active CN104222037B (zh) 2013-06-21 2014-06-20 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560841B2 (zh)
EP (1) EP2815643B1 (zh)
JP (1) JP6247843B2 (zh)
KR (1) KR102207977B1 (zh)
CN (1) CN104222037B (zh)
MY (1) MY182026A (zh)
TW (1) TWI62422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1293U (zh) * 1974-04-10 1975-10-28
JPH0343965U (zh) * 1989-09-11 1991-04-24
JP2001128599A (ja) * 1999-11-05 2001-05-15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1041560A (ja) * 2009-11-11 2011-03-03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制動装置
CN102210290A (zh) * 2010-04-08 2011-10-12 意大利渔具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钓鱼抛杆的、具有杠杆控制制动装置的鱼线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18227A (en) * 1952-11-03 1959-12-22 Mauborgne Paul Variable drive device for fishing winches
JPS5191463U (zh) * 1975-01-18 1976-07-22
JPS586294Y2 (ja) * 1978-10-20 1983-02-03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スピニングリ−ルの制動装置
JPS58178876U (ja) * 1982-05-26 1983-11-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ル
JP3472663B2 (ja) * 1996-05-08 2003-12-02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3585318B2 (ja) * 1996-06-04 2004-11-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H10150889A (ja) * 1996-11-22 1998-06-09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フェースギア
US6343418B1 (en) * 1997-11-20 2002-02-05 Shimano Inc. Spinning reel face gear manufacturing method
FR2834321B1 (fr) * 2001-12-31 2004-02-27 Bosch Gmbh Robert Dispositif de freinage, en particulie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4451734B2 (ja) * 2004-06-30 2010-04-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制動装置
TWI345954B (en) * 2004-08-27 2011-08-01 Shimano Kk One way clutch for spinning reel
JP4512469B2 (ja) * 2004-11-05 2010-07-28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SG127795A1 (en) * 2005-05-31 2006-12-29 Shimano Kk Spinning reel
JP2008206472A (ja) * 2007-02-27 2008-09-11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5588152B2 (ja) 2009-08-20 2014-09-10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制動装置
JP5746462B2 (ja) * 2009-08-20 2015-07-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連結構造
KR20110019701A (ko) * 2009-08-20 2011-02-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노 스피닝 릴의 로터 제동 장치
JP6261884B2 (ja) * 2013-06-05 2018-01-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及びそのロータ制動装置の制動操作レバ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1293U (zh) * 1974-04-10 1975-10-28
JPH0343965U (zh) * 1989-09-11 1991-04-24
JP2001128599A (ja) * 1999-11-05 2001-05-15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1041560A (ja) * 2009-11-11 2011-03-03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制動装置
CN102210290A (zh) * 2010-04-08 2011-10-12 意大利渔具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钓鱼抛杆的、具有杠杆控制制动装置的鱼线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5643A1 (en) 2014-12-24
EP2815643B1 (en) 2018-10-17
KR102207977B1 (ko) 2021-01-26
US20140374523A1 (en) 2014-12-25
US9560841B2 (en) 2017-02-07
JP6247843B2 (ja) 2017-12-13
TWI624221B (zh) 2018-05-21
TW201501638A (zh) 2015-01-16
KR20140148291A (ko) 2014-12-31
MY182026A (en) 2021-01-18
JP2015002716A (ja) 2015-01-08
CN104222037B (zh) 201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1469B (zh) 钓鱼用渔线轮的棘轮部件
KR101408081B1 (ko) 롤러 클러치
JP6376740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KR102294432B1 (ko) 양 베어링 릴 및 양 베어링 릴의 클러치 기구
CN105076080A (zh) 双轴承绕线轮
JP6517466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TWI756487B (zh) 雙軸承捲線器
CN104621064B (zh) 双轴承绕线轮
CN104412948A (zh) 螺旋波纹弹簧以及曳力旋钮
JP2015065961A5 (zh)
CN106172293A (zh) 双轴承绕线轮
CN100998324A (zh) 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
CN104222037A (zh) 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CN104335989A (zh) 线卡止件及安装线卡止件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CN104222038A (zh) 钓鱼用纺车式绕线轮及其转子制动装置的制动操作杆
CN104509505A (zh)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EP3016898A1 (fr) Dispositif de freinage d'une bobine de bande
CN104872089A (zh) 纺车式渔线轮
CN101990874B (zh) 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
JP6971612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CN102897138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4108659B2 (ja)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
KR20130096396A (ko) 드래그파워 정밀 조절이 가능한 낚시릴
JP3121996U (ja) メガネフレーム
JPH0679269U (ja) 両軸受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