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4621B -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4621B
CN104204621B CN201380016916.XA CN201380016916A CN104204621B CN 104204621 B CN104204621 B CN 104204621B CN 201380016916 A CN201380016916 A CN 201380016916A CN 104204621 B CN104204621 B CN 104204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differential gear
bearing
lubricating oil
media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69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4621A (zh
Inventor
吉泽胜裕
伏见宏
伏见宏一
古田武男
佐佐木祐人
前田惠里
仓地忍
古贺勇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04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4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4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4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7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rotary parts, e.g. using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by centrifugal force
    • F16H57/0428Grooves with pumping effect for supplying lubri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润滑结构,能够使润滑油从差速器壳体的内侧部的开口端高效地流入螺旋槽。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具备:端面部(43),其由在轴向上的距离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最远的位置处与该轴向垂直的面构成;棚部(44),其在开口端(42a)的周向上与端面部(43)相邻的位置处位于比该端面部(43)在轴向上接近中心部的一侧;以及倾斜面状的锥部(45),其连续地形成于开口端(42a)的棚部(44)的内径侧,且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中心部的方式倾斜。被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经由棚部(44)流入锥部(45),并从该锥部(45)流入在内侧部(42)的内周面(42c)上形成的螺旋槽(80)中。

Description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在车辆上搭载的变速器所具备的差速装置进行润滑的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用的自动变速器(AT)或手动变速器(MT)中,存在一体地组装有差速装置的变速器,该差速装置包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变速器壳体内的差速器壳体、和安装于该差速器壳体上的最终从动齿轮。并且,作为用于对该差速装置进行润滑的润滑结构,设置有以下述方式构成的润滑结构:利用最终从动齿轮的旋转,将存留在变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扬起并供给至齿轮或旋转轴等。
在上述的润滑结构中,在经由差速装置的内侧(inboard)部(凸台部)对差速器壳体内的小齿轮或小齿轮轴等进行润滑的情况下,在变速器壳体的内表面侧设置引导润滑油的引导槽,通过该引导槽将润滑油引导至油封和轴承之间的空间,对差速装置内进行润滑。
在这种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2所示,通过在差速器壳体的内侧部的内壁上设置螺旋状的槽(螺旋槽),来利用差速器壳体的旋转力将被引导至油封和轴承之间的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入差速器壳体内,对小齿轮、小齿轮轴、侧齿轮等进行润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329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707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专利文献1、2这样的具有在内侧部的内周面上形成的螺旋槽的润滑结构中,需要使处于内侧部的外侧的润滑油高效地从内侧部的开口端流入螺旋槽内。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虽然在内侧部的开口端的、与螺旋槽的流入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将该开口端的一部分切掉而成的取入口,可是,由于只有该取入口,使得能够取入螺旋槽中的润滑油的量受到限制。因此,在这些现有结构中,通过最终从动齿轮的扬起而被导入内侧部的开口端中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没有被供给至螺旋槽,而是从开口端洒落。因此,如果采用能够使流入螺旋槽中的润滑油的流量进一步增大的结构,则能够实现对差速装置内的更有效的润滑。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结构,能够使润滑油从差速器壳体的内侧部的开口端高效地流入螺旋状的油槽,从而能够实现对差速装置内的有效的润滑。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是一种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差速装置(1)包括:差速器壳体(30),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0)内,且具有将车轴(38)支承成能够旋转的内侧部(42);和最终从动齿轮(12),其被安装于差速器壳体(30),在该差速装置(1)中具备:轴承(22),其将差速器壳体(30)支承成能够相对于变速器壳体(10)旋转;油封(74),其被安装在变速器壳体(10)与车轴(38)之间;润滑油引导槽(15),其形成于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将轴承(22)与油封(74)之间连通;以及螺旋状的油槽(80),其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朝向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形成于该内侧部(42)的内周面(42c),在变速器壳体(10)内被最终从动齿轮(12)扬起而从润滑油引导槽(15)流入轴承(22)与油封(74)之间的润滑油被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供给至螺旋状的油槽(80),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的特征在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构成为具备:端面部(43),其由在轴向上的距中心部最远的位置处与该轴向垂直的面构成;棚部(44),其在开口端(42a)的周向上与端面部(43)相邻的位置处位于比该端面部(43)在轴向上接近中心部的一侧;以及倾斜面状的锥部(45),其连续地形成于开口端(42a)的棚部(44)的内径侧,且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中心部的方式倾斜,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构成为,从润滑油引导槽(15)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经由棚部(44)流入锥部(45),并从该锥部(45)流入螺旋状的油槽(80)。
根据本发明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构成为:在差速器壳体的内侧部的开口端的棚部的内径侧,设置上述的锥部,供给至内侧部的开口端的润滑油从棚部经由该锥部流入螺旋状的油槽。即,通过使与内侧部的开口端连通的螺旋状的油槽的入口形状形成为以朝向开口端的内径侧而接近差速装置的中心部侧的方式倾斜的锥形状,由此扩大了螺旋状的油槽的起点部分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使从内侧部的开口端导入螺旋状的油槽中的润滑油的量增大,从而能够提高差速装置的润滑性能。
在以往结构的内侧部的开口端,在与上述的棚部相当的部分的内径侧没有设置与上述的锥部相当的部分。因此,可以认为,供给至内侧部的开口端的润滑油中的、从棚部导入螺旋状的油槽内的润滑油的量较少,大半的润滑油没有被导入螺旋状的油槽,而是从开口端直接落下至变速器壳体内。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能够借助于上述的锥部使供给至内侧部的开口端的润滑油高效地流入螺旋状的油槽。因此,能够提高差速装置内部的各齿轮和轴的润滑性能。
另外,在上述的润滑结构中,可以是,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还具备引导槽(46),该引导槽(46)被设置在锥部(45)的周向的一端,且与螺旋状的油槽(80)连通,引导槽(46)形成为,随着从棚部(44)侧朝向螺旋状的油槽(80)侧,其深度尺寸逐渐变深。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有上述的引导槽,因此能够将从棚部导入锥部的润滑油更高效地供给至螺旋状的油槽。另外,由于引导槽形成为随着从锥部朝向螺旋状的油槽而其深度尺寸逐渐变深,因此,即使在导入锥部和引导槽中的润滑油的量较多的情况下、或润滑油的流势较弱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引导槽将该润滑油可靠地引导至螺旋状的油槽。
另外,在上述的润滑结构中,可以是,在端面部(43)的内径侧形成有倾斜面状的倒角部(47),该倒角部(47)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中心部的方式倾斜,倒角部(47)的面积被设定为比端面部(43)的面积小的面积。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设置在端面部的内径侧的倒角部的面积设定为比端面部的面积小的面积,因此能够抑制从开口端流入内侧部的内部的润滑油沿着倒角部流出至外部。因此,能够提高差速装置的润滑性能。
另外,在上述的润滑结构中,可以是,轴承(22)支承内侧部(42)的外周,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具备润滑板(24),该润滑板(24)将被润滑油引导槽(15)导入轴承(22)与油封(74)之间的润滑油引导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在轴向上的位置被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开口端(42a)侧的端部(24c)的轴承(22)侧的端面(24b)的位置(α)远离该轴承(22)的一侧。
或者,也可以是,锥部(45)的外径侧的端边(45a)被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开口端(42a)侧的端部(24c)的轴承(22)侧的端面(24b)的位置(α)沿轴向远离该轴承(22)的一侧,锥部(45)的内径侧的端边(45b)被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开口端(42a)侧的端部(24c)的轴承(22)侧的端面(24b)的位置(α)沿轴向接近该轴承(22)的一侧。
在上述这样的具备润滑板的润滑结构中,由于与轴承的旋转相伴随的泵唧作用,被润滑板引导至内侧部的开口端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会从润滑板的端部与内侧部的开口端之间的间隙漏出(被吸出)。因此,如果润滑板的端部与内侧部的开口端之间的间隙较大,则从上述的间隙漏出的润滑油的流量增多,由此,存在从开口端导入内侧部的润滑油的流量相应地减少这样的问题。因此,使上述的间隙尽可能变小这样的结构是优选的。因此,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如上述这样设定了内侧部的开口端与润滑板的端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该结构,避免了内侧部的轴向的长度尺寸变大,并且能够将润滑板的端部与内侧部的开口端之间的间隙抑制为较小的尺寸,从而能够将由于与轴承的旋转相伴随的泵唧作用而被从该间隙吸出的润滑油的流量抑制得较少。因此,避免了差速装置的大型化,且确保了设计布局的自由度,并且能够确保导入内侧部的内部的润滑油的流量。
并且,对于上述括号内的标号,是将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构件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而示出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润滑结构,能够使润滑油从差速器壳体的内侧部的开口端高效地流入螺旋状的油槽,从而能够实现对差速装置内的有效的润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润滑结构的差速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是示出在变速器壳体的内表面上形成的润滑引导槽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内侧部的开口端的一部分及其周围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
图4A是从轴向观察内侧部的开口端的图,图4B是示出沿图4A中的X-X箭头观察的截面的图。
图5是示出内侧部的开口端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内侧部的开口端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内侧部的开口端的立体图,图7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开口端的图,图7B是示出以往结构的开口端的图。
图8是示出内侧部的开口端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润滑结构的差速装置的侧剖视图。并且,在该图中,仅图示了变速器壳体10的一部分。差速装置1包括差速器壳体30,该差速器壳体30经由一对轴承20、2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0。在差速器壳体30上,通过多根螺栓(仅图示了一根)14固定有最终从动齿轮34。
差速器壳体30具有沿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1对筒状的内侧部(凸台部)32、42。内侧部32、42的外周面被轴承20、22的内圈支承。轴承20、22是具备其轴向相对于内侧部32、42的轴向倾斜地配置的滚子的圆锥滚子轴承。另外,左车轴36的轴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左侧的内侧部32的内周,并且,右车轴38的轴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右侧的内侧部42的内周。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说到轴向时,是表示左车轴36和右车轴38的轴向。
在差速器壳体30中支承有一对小齿轮轴52、54,这一对小齿轮轴52、54位于两车轴36、38的对置端部之间,并且以与两车轴36、38的轴线垂直的方式互相垂直。各小齿轮轴52、54以不能旋转且不能插拔的方式固定于差速器壳体30。
一对小齿轮(差速器小齿轮)56、5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小齿轮轴52。同样,一对小齿轮(未图示)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小齿轮轴54。与这些小齿轮56、58啮合的一对侧齿轮(驱动小齿轮)60、62分别与左车轴36和右车轴38花键结合。
在小齿轮56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30之间,夹装有曲面状的推力垫圈64。同样,在小齿轮58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30之间也夹装有曲面状的推力垫圈(未图示)。
同样,在支承于小齿轮轴54的小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30之间也夹装有曲面状的推力垫圈。而且,在侧齿轮60、62与差速器壳体30之间夹装有平面状的推力垫圈66、68。
在设置于左车轴36和变速器壳体10之间的油封70与左侧的轴承20之间,形成有环状槽(环状空间)72。被最终从动齿轮34扬起而飞散、并沿着在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设置的润滑油引导槽(未图示)而聚集的润滑油被供给至环状槽72。
同样,在设置于右车轴38和变速器壳体10之间的油封74与右侧的轴承22之间,形成有环状槽(环状空间)76。被最终从动齿轮34扬起而飞散、并沿着在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设置的润滑油引导槽15而聚集的润滑油被供给至环状槽76。
图2是示出在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上设置的润滑油引导槽15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在变速器壳体10的与右车轴38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供右车轴38插入的圆形的开口部11。在变速器壳体10的限定出开口部11的内周壁12上安装有油封74(参照图1)。另外,在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设置有落座部13,该落座部13用于安装轴承22的外圈。并且,在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设置有润滑油引导槽15,该润滑油引导槽15被限定在一对肋14a、14b之间。该润滑油引导槽15是用于收集被最终从动齿轮34扬起而与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碰撞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朝向轴承22与油封74之间的环状槽(环状空间)76进行引导的槽。
图3是示出右侧的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及其周围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外径侧设置有润滑板24,该润滑板24用于将被润滑油引导槽15引导至轴承22与油封74之间的润滑油朝向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进行引导。该润滑板24是具有圆形环状的外形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被配置在该润滑板24的设置于中心的圆形的贯穿孔的内侧。因此,润滑板24的内径端(靠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侧的端部)24c隔着细小的间隙Da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外径侧对置。该润滑板24被设置在轴向上的与轴承22相邻的位置(与轴承22在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的相反侧(外侧)相邻的位置)。
在左侧的内侧部32的内周面32c设有油槽(螺旋槽)78,该油槽(螺旋槽)78从该内侧部32的端部(开口端32a)朝向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即差速器壳体30的内部呈螺旋状延伸。同样,在右侧的内侧部42的内周面42c设有油槽(螺旋槽)80,该油槽(螺旋槽)80从该内侧部42的端部(开口端42a)朝向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即差速器壳体30的内部呈螺旋状延伸。
接下来,对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及其周围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右侧的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及其周围进行说明,但是,该说明的一部分对于左侧的内侧部32的开口端32a及其周围也同样适用。图4A是从轴向观察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及其周围的图,图4B是示出沿图4A中的X-X箭头观察的截面的图。另外,图5是示出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立体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具备都由与轴向垂直的面构成的端面部43和棚部44。端面部43由在轴向上距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以下,仅记作“中心部”。)侧最远的位置处与该轴向垂直的面构成。另外,棚部44是在开口端42a的周向上与端面部43相邻的位置处位于比该端面部43在轴向上接近中心部的一侧的面。端面部43和棚部44沿着开口端42a的周向一个一个地交替设置,总共各设置有2个。
另外,在开口端42a的棚部44的内径侧,设置有与该棚部44连续地形成的锥部45。该锥部45形成为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中心部的方式(即,远离开口端42a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状。在内侧部42的内周面42c上形成的螺旋槽80的端部80a开口于锥部45的周向的一端的内径侧。而且,在锥部45的周向的一端,形成有与该螺旋槽80的端部80a连通的引导槽46。引导槽46是使锥部45的表面呈线状凹陷而成的部分,其在锥部45的一端从棚部44侧朝向螺旋槽80的端部80a侧延伸。另外,该引导槽46形成为:随着从棚部44侧朝向螺旋槽80的端部80a侧,其深度尺寸逐渐变深。
另外,在开口端42a的端面部43的内径侧,形成有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中心部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状的倒角部47。该倒角部47的面积被设定为比相邻的端面部43的面积小的面积。
另外,如图3所示,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的位置(轴向的位置)被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内径端24c的轴承22侧的端面24b的位置α远离轴承22的一侧(远离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的外侧)。另外,在图3所示的结构例中,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和与其内侧连续的棚部44在轴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因此,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棚部44在轴向上的位置被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远离轴承22的一侧。
而且,锥部45的外径侧的端边45a(与棚部44的内径侧连续的端边45a)的位置(轴向的位置)被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内径端24c的轴承22侧的端面24b的位置α远离轴承22的一侧(外侧),并且,锥部45的内径侧的端边45b被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接近轴承22的一侧(内侧)。即,润滑板24的端面(内表面)24b的位置α在轴向上被配置在锥部45的外径侧的端边45a与内径侧的端边45b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结构中,在变速器壳体10内被最终从动齿轮34扬起的润滑油从设在变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上的润滑油引导槽15穿过轴承22与油封74之间流入环状槽76,并从此处被润滑板24引导(沿着润滑板24的表面)而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这样,被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如图4A中的箭头所示这样经由开口端42a的棚部44流入锥部45,并从锥部45沿着引导槽46流入螺旋槽8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差速装置1所具备的润滑结构,构成为:在差速器壳体30的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棚部44的内径侧,设置上述的锥部45,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从棚部44经由该锥部45流入螺旋槽80。即,通过使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连通的螺旋槽80的入口形状形成为以朝向开口端42a的内径侧而接近差速装置1的中心部侧的方式倾斜的锥形状,由此使螺旋槽80的起点部分的开口面积扩大。由此,能够使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导入螺旋槽80的润滑油的量增大,从而能够提高差速装置1的润滑性能。
并且,在以往结构的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在与上述的棚部44相当的部分的内径侧没有设置与上述的锥部45相当的部分。因此,可以认为,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中的、从棚部44导入螺旋槽80内的润滑油的量较少,大半的润滑油没有被导入螺旋槽80,而是从开口端42a直接落下至变速器壳体10内。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上述的锥部45,能够使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高效地流入螺旋槽80。因此,能够提高差速装置1内的各齿轮和轴的润滑性能。
另外,在该润滑结构中,具备引导槽46,该引导槽46与在锥部45的周向的一端设置的螺旋槽80连通。利用该引导槽46,能够将从棚部44导入锥部45的润滑油更高效地供给至螺旋槽80。另外,由于该引导槽46形成为随着从锥部45朝向螺旋槽80而其深度尺寸逐渐变深,因此,即使在导入锥部45和引导槽46中的润滑油的量较多的情况下、或润滑油的流势较弱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引导槽46将该润滑油可靠地引导至螺旋槽80。
图6是示出内侧部的开口端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在该图中的上层示出的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差速装置1中的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在下层示出的图表示以往结构的差速装置中的内侧部142的开口端142a。以往结构的内侧部142的开口端142a具备与本实施方式的端面部43和棚部44相当的端面部143和棚部144。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棚部44的内径侧新设置上述结构的锥部45,由此,与不具备锥部45的以往结构的开口端142a的棚部144相比较,棚部44的位置被变更为较高的位置(远离中心部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以往结构相比较,棚部44在轴向上的位置处于从中心部离开尺寸dH的位置。这样,通过将棚部44的位置(轴向的位置)设定在比以往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少来自棚部44的润滑油的泄漏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差速装置1内的各齿轮的润滑性能。
另外,如图6的下层所示,在以往的润滑结构中,将开口端142a的外径侧的端边142c和棚部144的位置配置得比润滑板124的端面124b的位置α靠内侧(接近轴承122的一侧)。因此,内侧部142的开口端142a与润滑板124的内径端124c之间的间隙Db的尺寸较大,从而存在由于轴承122的泵唧作用而经由该间隙Db被吸出的润滑油的流量(泄漏量)变多这样的问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结构中,如图6的上层所示,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和棚部44的位置(轴向的位置)配置得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靠外侧(远离轴承122的一侧)。另外,锥部45的外径侧的端边45a配置得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靠外侧,并且,锥部45的内径侧的端边45b配置得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靠内侧。由此,将内侧部42的轴向的长度尺寸抑制为与以往结构同等的长度尺寸,并且将润滑板24的内径端24c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之间的间隙Da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将由于与轴承22的旋转相伴随的泵唧作用而经由该间隙Da向轴承22侧漏出的润滑油的流量抑制得较少。
并且,如果以图6的下层所示的以往结构的棚部144的形状将该棚部144配置得比润滑板124的端面124b的位置α靠外侧,则内侧部142的轴向的尺寸变长。因此,不但会导致差速装置的大型化,还会降低布局的自由度。
图7是示出内侧部的开口端的立体图,图7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差速装置1中的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图,图7B是示出以往结构的差速装置中的内侧部142的开口端142a的图。以往结构的内侧部142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槽80相当的螺旋槽180,并且,在开口端142a设置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47相当的倒角部147。比较图7A、图7B,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本实施方式的差速装置1中,在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设置的倒角部47的面积比以往结构的倒角部147减少。即,从轴向观察,将在以往的结构中是倒角部147的部分的局部变更为端面部43,增加了端面部43的面积。这样,通过使倒角部47的面积比以往减少,能够使经由倒角部47从内侧部42的内部漏出至外部的润滑油的量减少。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差速装置1内的各齿轮的润滑性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倒角部47的面积被设定为比端面部43的面积小的面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结构,避免了差速装置1(内侧部42)的轴向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为了将供给至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润滑油可靠地引导至内侧部42的内部而使开口端42a的开口面积扩大,同时能够将由于轴承22的泵唧作用而通过润滑板24与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之间的间隙Da漏出至变速器壳体10内的润滑油的流量(泄漏量)抑制得较少。
图8是示出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的结构例的图。如图8A所示,在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设置的棚部44和锥部45是与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连续的平面(与轴向垂直的平面)状的棚部44、和从棚部44朝向内径侧呈直线状倾斜的倾斜平面状的锥部45,除此之外,如图8B所示,还可以是:包括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所包含在的平面和与该平面错开的其他平面在内的形状的棚部44、和包括从棚部44朝向内径侧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倾斜平面在内的形状的锥部45。另外,如图8C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棚部44与锥部45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比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靠内侧的整体成为构成棚部44和锥部45的弯曲倾斜面状。另外,如图8D所示,也可以形成:从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朝向轴向的外侧倾斜的倾斜平面状的棚部44、和包括从棚部44朝向内径侧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倾斜平面在内的形状的锥部45。另外,如图8E所示,也可以形成:与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连续的平面(相对于轴向垂直的平面)状的棚部44、和包括从棚部44朝向内径侧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倾斜平面在内的形状的锥部45。另外,如图8F所示,也可以仅使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形成为棚部44,并使比其靠内径侧的整体形成为包括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倾斜平面在内的形状的锥部45。
即使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是图8A~F中的任意一个所示的形状,只要将开口端42a的外径侧的端边42d的位置(轴向的位置)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远离轴承22的一侧即可。另外,只要将锥部45的外径侧的端边45a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远离轴承22的一侧(外侧),并且,将锥部45的内径侧的端边45b配置在比润滑板24的端面24b的位置α接近轴承22的一侧(内侧)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和在说明书与附图中记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内侧部42的开口端42a所具有的各部(端面部43、棚部44、锥部45、倒角部47等)的具体的形状、尺寸、配置等都只是一个例子,只要是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形态,就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所示以外的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润滑板24的具体的形状是一个例子,润滑板24也可以是图示之外的形状。例如,上述的各图所示的润滑板24在径向的中途具有阶梯,但也可以不设置该阶梯。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润滑板也可以是其内径侧的端部朝向轴向的内侧(轴承22侧)弯曲的形状等。

Claims (6)

1.一种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所述差速装置包括:
差速器壳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变速器壳体内,且具有将车轴支承成能够旋转的内侧部;和
最终从动齿轮,其被安装于所述差速器壳体,
在该差速装置中,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具备:
轴承,其将所述差速器壳体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变速器壳体旋转;
油封,其被安装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与所述车轴之间;
润滑油引导槽,其形成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表面,将所述轴承与所述油封之间连通;以及
螺旋状的油槽,其从所述内侧部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差速装置的中心部形成于该内侧部的内周面,
在所述变速器壳体内被所述最终从动齿轮扬起而从所述润滑油引导槽流入所述轴承与所述油封之间的润滑油被从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开口端供给至所述螺旋状的油槽,
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开口端构成为具备:
端面部,其由在轴向上的距所述中心部最远的位置处与该轴向垂直的面构成;
棚部,其在所述开口端的周向上与所述端面部相邻的位置处位于比该端面部在所述轴向上接近所述中心部的一侧;以及
倾斜面状的锥部,其连续地形成于所述开口端的所述棚部的内径侧,且以朝向所述开口端的内径侧而接近所述中心部的方式倾斜,
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构成为,从所述润滑油引导槽供给至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开口端的润滑油经由所述棚部流入所述锥部,并从该锥部流入所述螺旋状的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还具备引导槽,该引导槽被设置在所述锥部的周向的一端,且与所述螺旋状的油槽连通,
所述引导槽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棚部侧朝向所述螺旋状的油槽侧,其深度尺寸逐渐变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面部的内径侧形成有倾斜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以朝向所述开口端的内径侧而接近所述中心部的方式倾斜,
所述倒角部的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端面部的面积小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面部的内径侧形成有倾斜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以朝向所述开口端的内径侧而接近所述中心部的方式倾斜,
所述倒角部的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端面部的面积小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支承所述内侧部的外周,
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具备润滑板,该润滑板将被所述润滑油引导槽导入所述轴承与所述油封之间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开口端,
所述开口端的外径侧的端边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被配置在比所述润滑板的所述开口端侧的端部的所述轴承侧的端面的位置远离该轴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支承所述内侧部的外周,
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具备润滑板,该润滑板将被所述润滑油引导槽导入所述轴承与所述油封之间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开口端,
所述锥部的外径侧的端边被配置在比所述润滑板的所述开口端侧的端部的所述轴承侧的端面的位置沿轴向远离该轴承的一侧,
所述锥部的内径侧的端边被配置在比所述润滑板的所述端部的所述轴承侧的端面的位置沿轴向接近该轴承的一侧。
CN201380016916.XA 2012-03-28 2013-03-19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Active CN104204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5240 2012-03-28
JP2012075240 2012-03-28
JP2012-128466 2012-06-05
JP2012128466A JP5450716B2 (ja) 2012-03-28 2012-06-05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PCT/JP2013/057915 WO2013146486A1 (ja) 2012-03-28 2013-03-19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4621A CN104204621A (zh) 2014-12-10
CN104204621B true CN104204621B (zh) 2017-04-05

Family

ID=49259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6916.XA Active CN104204621B (zh) 2012-03-28 2013-03-19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51137B2 (zh)
JP (1) JP5450716B2 (zh)
CN (1) CN104204621B (zh)
WO (1) WO20131464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3373B2 (ja) * 2013-11-30 2018-01-1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デフケース
JP2015137702A (ja) * 2014-01-22 2015-07-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6730680B2 (ja) * 2016-12-27 2020-07-29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駆動機械用ケース
DE102017206686B4 (de) * 2017-04-20 2023-09-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Lageranordnung zur Lagerung einer Getriebewelle
SE541530C2 (en) 2017-11-21 2019-10-29 Scania Cv Ab Axle Assembly and Vehicle
JP6705855B2 (ja) * 2018-03-14 2020-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KR20240008680A (ko) * 2022-07-12 2024-01-19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오일 가이드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9073A (en) * 1992-10-16 1997-03-11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Camming differential with oil pump means
CN1749599A (zh) * 2004-09-14 2006-03-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轴支承装置
CN1875199A (zh) * 2003-11-07 2006-12-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油润滑式滚动轴承装置
CN102171468A (zh) * 2009-11-17 2011-08-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圆锥滚子轴承及圆锥滚子轴承用保持器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7168Y2 (ja) * 1989-09-08 1994-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伝動装置の潤滑装置
US5161644A (en) * 1992-04-17 1992-11-10 A. E. Chrow Lubrication system for tandem axle assembly
GB9223406D0 (en) 1992-11-07 1992-12-23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A differential mechanism
GB9312856D0 (en) * 1993-06-22 1993-08-04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A differential mechanism
US5505112A (en) * 1994-02-18 1996-04-09 Eaton Corporation Churning loss reduction means for gear type devices
JPH08170718A (ja) 1994-12-19 1996-07-02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差動装置
JP2976204B1 (ja) 1998-06-09 1999-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US6413183B1 (en) * 1999-04-14 2002-07-02 Tochigi Fuji San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4707250B2 (ja) * 2001-03-28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構造
US6688194B2 (en) * 2001-10-04 2004-02-10 Tractech Inc. Locking differential including improved clutch member and adapter sleeve
JP3936236B2 (ja) * 2002-05-16 2007-06-27 Gkn ドライブライン トル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3969345B2 (ja) * 2003-05-30 2007-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軸支持装置および差動装置
JP4832980B2 (ja) 2006-07-28 2011-1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JP5072099B2 (ja) * 2008-02-27 2012-11-14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4968363B2 (ja) * 2010-04-21 2012-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5400915B2 (ja) * 2012-02-27 2014-0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9073A (en) * 1992-10-16 1997-03-11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Camming differential with oil pump means
CN1875199A (zh) * 2003-11-07 2006-12-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油润滑式滚动轴承装置
CN1749599A (zh) * 2004-09-14 2006-03-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轴支承装置
CN102171468A (zh) * 2009-11-17 2011-08-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圆锥滚子轴承及圆锥滚子轴承用保持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50716B2 (ja) 2014-03-26
JP2013228078A (ja) 2013-11-07
CN104204621A (zh) 2014-12-10
US20150114757A1 (en) 2015-04-30
US9651137B2 (en) 2017-05-16
WO2013146486A1 (ja) 201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4621B (zh)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1384838B (zh) 行星齿轮组和自动变速器
CN103899653B (zh) 液体润滑式轴承以及车辆用小齿轮轴支承装置
CN106068409A (zh)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7002858B (zh) 自动变速器
US20160169285A1 (en)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ing tapered roller bearing
CN107269709A (zh) 具有圆筒形引导接触表面和径向向外转动的向内凸缘的球形滚柱轴承保持架
US20100009800A1 (en) Device for optimizing the feed function of the ring gear of a differential with regard to the maximum flow rate
CN107850120A (zh) 轴承结构以及增压器
US20130231213A1 (en) Transmission with double-sun, annular gear, and outer gear coplanar gear set
JP2021095952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09287593A (ja) 円錐ころ軸受
JP2014159853A (ja) 軸受ユニット及び軸受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偏心搖動型減速機
CN109578562B (zh) 风电齿轮箱的润滑油路结构
JP2009197821A (ja) 遊星歯車機構
CN107642591A (zh) 齿轮部件的支承部润滑结构以及差动装置
CN107850202A (zh) 用于安装在差速器壳体上的轴承的支撑装置
JP2014190374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5987799B2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オイル排出構造
JP2007225037A (ja) 円すいころ軸受
JP2008064288A (ja) 円錐ころ軸受
CN107178604A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6286225A (zh) 一种油泵流量调节结构及压缩机
CN106369040A (zh) 具有轴向流体通道的轴
CN108626372A (zh) 动力传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