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0033B - 汇流条组件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0033B
CN104170033B CN201380005339.4A CN201380005339A CN104170033B CN 104170033 B CN104170033 B CN 104170033B CN 201380005339 A CN201380005339 A CN 201380005339A CN 104170033 B CN104170033 B CN 1041700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bar
magnetic
magnetic core
hole
busba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53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0033A (zh
Inventor
谷水友和
川合秀治
上野和重
坂本利雄
麻生惠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70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0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0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0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5/00Installations of bus-bars
    • H02G5/02Open installations
    • H02G5/025Supporting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6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一种汇流条组件,由具有插通孔(33)的磁性体(30)和沿着该插通孔(33)进行配置的汇流条(20)构成,其中,所述汇流条(20)的形状形成为,使电流(E)在路径上的流动方向至少有一次是相向的;所述磁性体(30)分别在中间区域(40)具备中间脚部(34)以及在端侧区域(60、60)具备端侧脚部(36、36),所述中间区域(40)位于所述汇流条(20)的电流(E)方向相向的部位(22、22)之间,所述端侧区域(60、60)从该相向的部位观察时形成在与该中间区域(40)的相反侧;至少所述中间脚部(34)具备间隙,所述间隙使流经所述汇流条(20)的电流(E)所产生的磁场不连续。

Description

汇流条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汇流条组件(Busbar assembly),在使用该汇流条组件时,能够限制由振动等引起的汇流条相对于磁芯的移动,并能够有效地降低流经汇流条的噪声电流而不会导致磁饱和。
背景技术
从下述专利文献中可了解如下结构,即:为应对例如混合动力型汽车等所使用的大电流型的汇流条,将用于降低流经其中的噪声电流的磁芯固定在汇流条上。
上述技术为,在由弹性材料所构成的板弹簧上形成有天井部,并设有从该天井部两端呈L字型延伸的两腕部,且在该两腕部上设有结合突起部和延伸部,通过所述天井部和延伸部保持具有可插入板状汇流条的中空部的磁芯,并使所述结合突起部结合在板状汇流条的卡止单元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679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采取这样的结构时,能够将磁芯(磁性体)简单地固定保持在汇流条的规定位置上。但是,另一方面会导致以下的问题。即,(1)汇流条组件在车载状态下,由于汽车等的振动,汇流条与磁芯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出现变动,且由于该变动使磁芯的噪声电流的降低效果不稳定。
另外,当想要抑制汇流条与磁芯之间的距离变动时,用于固定的部件体积大,安装的工作复杂化,重量增加。(2)由于汇流条为有大电流流通的结构,且磁芯为完全的闭合回路,因此由于流经汇流条的电流而迅速地达到磁饱和状态,并导致噪声电流的降低效果消失。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能够消除磁性体的位置偏移、并可使流经汇流条的噪声电流平稳降低的汇流条组件。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其由具有插通孔的磁性体和沿着该插通孔进行配置的汇流条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形状形成为,使电流在路径上流动的方向至少有一次是相向的;
所述磁性体分别在中间区域具备中间脚部以及在端侧区域具备端侧脚部,所述中间区域位于所述汇流条的电流方向相向的部位之间,所述端侧区域从该相向的部位观察时形成在与该中间区域的相反侧;
至少所述中间脚部具备间隙,所述间隙使流经所述汇流条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不连续;
当所述磁性体设置在所述汇流条上时,通过该汇流条限制该磁性体在所有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中配置于所述磁性体的插通孔的区域内的截面积大致相同。
而且,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中配置于所述磁性体的插通孔的区域的形状大致呈コ字形状或U字形状。
进一步,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间隔器,设置在所述磁性体的所述插通孔上,用于将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磁性体绝缘;以及结合部件,用于将所述磁性体固定在所述汇流条,以将所述磁性体、所述汇流条以及所述间隔器结合为一体。
进一步,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件具有从外周面突出形成的结合部,通过将所述结合部与设置在外部部件上的结合孔相结合,从而将所述结合部件安装在所述外部部件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磁性体可移动的所有方向被汇流条阻挡,由于该移动被限制,因此在车载状态下使用时,磁性体的位置相对于汇流条不会发生偏移,其结果是,使磁性体的噪声电流的降低效果稳定发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汇流条中配置于该磁性体的插通孔的区域内的截面积大致相同,因此能够降低由于截面积的变化而导致的噪声的出现。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汇流条配置于该磁性体的插通孔的区域的形状大致呈コ字形状或U字形状,因此能够降低材料损耗,或者使制造和加工变得容易,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通过结合部件将磁性体、汇流条以及间隔器结合为一体,因此能够消除磁性体的位置偏移,能够提高耐振性。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由于在结合部件上设有结合部,并通过该结合部安装在外部部件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以可观察到间隙的方式示出涉及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中的磁芯附近概略图。
图4是以可知晓流经汇流条的电流方向的方式示出涉及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中的磁芯附近的概略图。
图5是示出涉及另一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汇流条组件的磁芯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涉及变更例的汇流条组件的概略图。
图8(a)是示出涉及另一变更例的汇流条的立体图,图8(b)是示出涉及另一变更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立体图。
图9是进一步示出涉及另一变更例的汇流条组件的概略图。
图10是示出涉及第二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的概略图。
图11是示出汇流条组件的概略的分解图之一。
图12是示出汇流条组件的概略的分解图之二。
图13是示出汇流条组件的概略的分解图之三。
图14是示出汇流条组件的概略的分解图之四。
图15是示出涉及第二实施例的变更例的汇流条组件的概略图。
图16是示出向外部部件进行安装的形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涉及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例如被用于作为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源的运行用三相交流电机的电力供给部、或面向该电机的控制装置的电力供给部等。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为结构性地从外部进行隔离而覆盖该汇流条组件整体的罩部件、该罩部件内的汇流条组件的固定部件和电容器及其他无需说明的部件,省略其记述。
此外,在本申请的附图中,(噪声)电流被称为E,其流动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如图1所示,所述汇流条组件10至少具备汇流条20和作为磁性体的磁芯30,并通过组装第一磁芯部件3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32而构成。此外,由汇流条20和磁芯30组装而成的汇流条组件10中,该磁芯30从外部被例如由耐热树脂组成的专用箱体所覆盖,使得后述的第一磁芯部件3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32不会分离,此处省略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芯30由铁素体构成。
所述汇流条20是呈平板状的、例如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在使用本申请的汇流条组件10的各种装置中被用作电流通路。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形状形成为:对于在所述磁芯30上区划形成的后述插通孔33、33,分别从一侧的插通孔33(图1中的右下侧)由下向上、从另一侧的插通孔33(图1中的左上侧)由上向下地插通,并且呈拐角部弯曲的大致コ字形状。
与流经所述汇流条20的电流E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由于使拐角部形成弧度等)至少在所述磁芯30的噪声电流的降低效果所能达到的范围内,设定成大致相等。
当拐角部没有形成弧度时,在该拐角部,电流E可流通的截面积将朝向该拐角部增加,而后将减小,基于此增减(汇流条20的)电阻值将发生变化。这样的电阻值变化将使流经汇流条20的噪声电流的流通难易度发生变化,因此会存在在该变化部分从该噪声电流中产生辐射噪声,或者该噪声电流发生反射并在汇流条20中与电流E的流动逆向而行从而导致出现新的噪声等问题。
但是,在所述拐角部形成弧度的本实施例涉及的汇流条组件10中,能够避免上述问题。
如图3所示,在所述汇流条20呈大致コ字形状的部位的两端侧的部位22、22中,流动的电流E的方向分别相反而相向。在本说明书中,将该流动的电流E的方向相向的部分22、22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域40,并将从该部位22、22观察而位于该中间区域40的相反侧的区域称为端侧区域6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磁芯30是所谓的大致呈日字形状的部件,由大致呈I字形状的第一磁芯部件31和大致呈E字形状的第二磁芯部件32组成。分别在所述第二磁芯部件32的中央形成中间脚部34、在两端形成两个端侧脚部36、36。
所述汇流条20插通到所述插通孔33、33。根据这样的结构,所述磁芯30作为降低流经所述汇流条20的噪声电流的噪声消除工具而发挥其功能。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磁芯部件31相对于所述汇流条20从一侧(图2中为左下侧)朝向汇流条20的凹陷部分,所述第二磁芯部件32相对于所述汇流条20从另一侧(图2中为右上侧)朝向汇流条20,以夹入汇流条20的方式进行组装(参考图2的双点划线)。
而且,通过组装两个磁芯部件31、32,构成包围汇流条20的磁芯30,并在该磁芯30上区划形成用于插通该汇流条20的两个插通孔33、33。
当组装所述磁芯部件31、32时,所述端侧脚部36、36的顶端面与第一磁芯部件31中靠近第二磁芯部件32侧的平滑表面31a无缝地接触,从而在磁性上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所述中间脚部34的长度设定为短于所述端侧脚部36、36。因此,当组装所述磁芯部件31、32时,所述中间脚部34的顶端面从所述表面31a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在其之间区划形成间隙35。
这样,当所述汇流条20与磁芯30形成一体化时,其结构形成为,该磁芯30的中间脚部34位于中间区域40而端侧脚部36、36位于端侧区域60、60。即,在所述汇流条20中,具有所述间隙35的中间脚部34位于流动的电流E的方向呈相向的部位22、22之间。
此外,为了使流经该汇流条20的电流不会经由该磁芯30漏泄到外部,将绝缘性的树脂本身或该树脂制成的间隔器等介于所述汇流条20与磁芯30之间。通过设置成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所述汇流条20与磁芯30牢固地一体化,并能够使该汇流条20与磁芯30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偏移,从而进一步地确保可靠的绝缘性。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对所述汇流条20流通电流E(参考图1~图4)时,伴随着该电流E的流动将产生磁场。此外,用箭头示出该磁场的作用范围、方向的线被称为磁力线,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用M表示。
在图3中,电流E在图右侧的插通孔33中从附图外侧流向附图内侧,而在图左侧的插通孔33中从附图内侧流向附图外侧。当电流E如此流动时,汇流条20中,在附图右侧的插通孔33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磁场(磁力线M1),而在附图左侧的插通孔33产生逆时针方向的磁场(磁力线M2)。
流经所述汇流条20的电流E越大,越容易超出所述磁芯30的吸收磁力的能力(饱和磁通密度)而形成磁饱和。而且,当所述磁芯30磁饱和时,对流经所述汇流条20的噪声电流的降低效果将消失。
但是,在构成涉及本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10的磁芯30中,在所述中间区域40存在具有间隙35的中间脚部34。由此,由于存在所述间隙35、即存在导磁率低的空气而形成磁阻,能够使所述磁芯30吸收的磁场(磁力线M1、M2)减小,从而避免超出该磁芯30的能力。
另外,由于在两个的磁力线M1、M2共同存在的中间区域40的中间脚部34设有间隙35,因此能够应对该磁力线M1、M2的噪声电流,并且端侧脚部36、36对第一磁芯部件31(不存在夹杂物)形成直接接触,使得磁芯30的安装和对汇流条20的固定更稳定,不会出现该磁芯30松动、偏移或者该第一磁芯部件31与第二磁芯部件32松散或破损的情况。
进一步,所述端侧脚部36、36的表面与第一磁芯部件31的表面31a彼此平坦,构成为无缝隙地接触,因此上述效果将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进一步,由图1~图4可知,当所述磁芯30将要朝上下前后左右各方向移动时,由于汇流条20的任一个面都形成对置的状态,因此无论对于任何方向,该移动都会被限制。即,在汽车等车载的机器中使用涉及本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10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磁芯30在所有方向上的移动都被限制,因此能够避免由于振动等造成其位置出现偏移而引发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汇流条20中,虽然以电流E的流动方向改变180°的形式而相对,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该角度并不限定为180°。
(另一实施例)
另外,对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如图5以及图6所示,可以设置汇流条组件70,该汇流条组件70使用例如由一张平板冲压而成的形状的汇流条24而制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只要冲压平板即可制得,因此可以消减制造加工所涉及的时间和成本等。另外,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由于该拐角部形成弧度,因此能够降低从该拐角部辐射的噪声。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汇流条24中,具有间隙35的中间脚部34也位于流动的电流E的方向呈相向的部位22、22之间。即,由于存在所述间隙35、即由于存在导磁率低的空气的状态而形成磁阻,因此能够避免超出磁芯30的吸收磁力的能力(饱和磁通密度),因而该磁芯30不会丧失噪声电流的降低效果,而持续发挥该效果。
(变更例)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磁芯30由大致呈I字形状的第一磁芯部件31和大致呈E字形状的第二磁芯部件32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如图7(a)所示的汇流条组件80那样,可以设置成如下状态:将中间脚部34与端侧脚部36、36的高度(长度)设为相等,并使如PET树脂的绝缘部件82介于构成磁芯90的大致呈I字形状的第一磁芯部件91和大致呈E字形状的第二磁芯部件9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的实施例中的间隙35不仅存在于所述中间脚部34,也存在于端侧脚部36、36的部分,因此磁力线M1、M2均在存在绝缘部件82的两个部分形成磁阻,从而能够避免超出磁芯30的吸收磁力的能力(饱和磁通密度)。此外,这种情况下,作为所述绝缘部件82的原材料,优选导磁率低的物质。
另外,如图7(b)所示的汇流条组件84,构成磁芯94的部件可以由大致相同的呈大致E字形状的两个磁芯部件95、95构成。这种情况下,在相同形状的两个磁芯部件95、95都具备中间脚部34和端侧脚部36、36。而且,在所述中间脚部34之间设有间隙35。
进一步,只要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所述汇流条的截面形状或插通孔的形状可以任意选择和设定。例如,截面形状能够设置成圆形、四边形等。
特别是如图8(a)所示的那样,在汇流条96的截面形状设置成大致呈圆形的情况下,由于在弯曲的部位也不存在截面积的变化,并且不会出现随着弯曲加工而在汇流条96上产生起伏等变形的情况,因此(汇流条96的)电阻值不会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不会从噪声电流中产生辐射噪声,也不会出现该噪声电流反射并在汇流条96中与电流E的流动逆向而行从而导致产生新的噪声的情况(参照前面所述的段落0017)。
另外,由于汇流条96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圆形,因此能够容易地朝任何方向进行弯折。
而且,可以将磁性体设置为磁芯(磁性体)98,为了与上述截面形状呈大致圆形的汇流条96对合,如图8(b)所示的那样,该磁芯98的外形为如同使多个近似圆筒形的部件相连结的形状,由大致呈3字形状的磁芯部件97、97组成,并且具备两个插通孔33。在此,大致呈3字形状的两端的凸部构成端侧脚部97b、97b,中央的凸部构成中间脚部97a,上下磁芯部件97、97中央的凸部在中间脚部97a、97a之间区划形成间隙99。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磁芯98能够最有效地吸收流经所述汇流条96的噪声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因此能够最有效地降低流经该汇流条96的噪声电流。这是因为,由流经所述汇流条96的噪声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出现在以该汇流条96为中心的圆形中(参考图3、图7的磁力线M1、M2)。
进一步,如图9所示,可以将汇流条100中的弯曲个数增多,并使该汇流条100插通于在磁芯102上区划形成的多个插通孔33(在图9中为三处)。
根据这种结构,在所述磁芯102中,流动的电流E的方向分别相反而相向的部位22形成有多个(在图9中为四处)。
而且,仅在所述磁芯102的两端形成端侧脚部36、36,在所述部位22、22之间形成多个(在图9中为三处)中间脚部34。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汇流条10通过磁芯102内的路径延长(增加),因此噪声电流的降低效果将变得更大。另外,在所述磁芯102将要朝上下前后左右各方向移动时,由于汇流条100任何一面与磁芯102对置的数量(程度)也增加,因此对该移动的限制会变得更加有效。
此外,可以对从外部覆盖磁芯的专用箱体(参照前面所述的段落0015)附加例如导电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期待能够防止(电磁波)噪声从外部进入汇流条等的效果。
另外,作为构成专用箱体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起到防振、吸振、导热、吸热等功能的弹性材料(elastomer)等物质。
例如,当作为附加功能具备防振性时,在汽车中所使用的汇流条组件,可以避免因汽车行驶时的振动等而造成的部件脱落等。
另外,当作为附加功能具备导热性时,由于能够更有效地释放由于使用汇流条组件而蓄积于磁芯30中的热量,因此能够使该磁芯的功能长时间保持稳定。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10至图14对本发明的优选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例本质相同的部位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汇流条组件例如用于汽车的情况下,基于小型化和节省空间或者缩短配线长度以抑制外来噪声所带来的影响等的理由,有时会将汇流条组件配置在靠近振动源的位置。此外,作为振动源可以考虑例如是汽车的发动机(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是驱动电机等)。这样,当将汇流条组件配置在振动源附近时,会向汇流条组件施加强烈的振动。另外,在用于汽车的情况下,虽然在远离振动源的位置通常具备上下方向上的耐振性即可,但是在安装于靠近振动源的位置或直接安装于振动源上的情况下,仅仅一个方向上的耐振性或许将不足以应对。
在该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牢固地安装磁芯(磁性体)来提高耐振性,但是由于磁芯是通过烧结磁性体材料等而形成的,因此在像以往那样地通过金属制的弹簧部件等进行牢固地固定时,磁芯有可能会破损。另外,可以考虑设置用于固定磁芯的固定部件,但是烧结磁性体材料而形成的磁芯的尺寸有时会出现偏差。因此,即使以规定的精度制成了固定部件,但是由于磁芯尺寸的偏差而有可能无法顺利地进行固定。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以下说明的那样,既防止磁芯的损伤又提高耐振性,并消除磁芯的位置偏移。
如图10所示,涉及第二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200具备汇流条210、作为磁性体的磁芯220、间隔器230以及结合部件240。汇流条2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等相同,是呈平板状的、例如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导电部件,在使用了汇流条组件200的各种装置中被用作电流通路。此外,汇流条210的形状是一个示例,当然并不限于图10等示出的形状。
如图11所示,磁芯220具有第一磁芯部件22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222。第一磁芯部件221形成为大致呈I字形状,第二磁芯部件222形成为大致呈E字形状。另外,在第一磁芯部件221中靠近第二磁芯部件222侧的面上设有沟槽部221a,在第二磁芯部件222的中央设有中间脚部34、在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端侧脚部36。通过组装这些第一磁芯部件和第二磁芯部件,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形成设有两个贯通孔33的、大致呈日字形状的磁芯220。该贯通孔33是汇流条210贯通的孔,并具备定位间隔器230的功能。
当组装第一磁芯部件221和第二磁芯部件222时,端侧脚部36的顶端面36a无缝地接触到第一磁芯部件221侧的平滑表面221b,从而在磁性上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中间脚部34的长度设定为短于端侧脚部36,且其顶端面34a从第一磁芯部件221的中央附近的表面221c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在其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即导磁率低的空气层的存在能够形成磁阻,并使吸收进磁芯220的磁场减小,从而能够抑制磁芯220的磁饱和,并提高消除噪声成分的效率。
间隔器230具备第一部件231和第二部件232。此间隔器230由具有耐热性和绝缘性的例如树脂材料所形成。第一部件231在配置于贯通孔33的状态下,具有位于比汇流条210更靠内周侧的内壁部231a,以及比汇流条210更靠外周侧的外壁部231b。另外,第二部件232在配置于贯通孔33的状态下,具有位于比汇流条210更靠内周侧的内壁部232a,以及比汇流条210更靠外周侧的外壁部232b。
因此,在内壁部231a以及内壁部232a与外壁部231b以及外壁部232b之间形成用于使汇流条210通过的沟槽。其结果是,在间隔器230配置于贯通孔33时,内壁部231a以及内壁部232a位于汇流条210与中间脚部34之间,外壁部231b以及外壁部232b位于汇流条210与端侧脚部36之间。
基于这样结构的间隔器230,在汇流条210与磁芯220之间形成绝缘,并构成对贯通孔33内的汇流条210的定位。此外,第一部件231和第二部件232通过分别设置在外壁部231b的凹凸部231c和分别设置在外壁部232b的端部侧的凹凸部232c而被定位。
第一部件231的外壁部231b和第二部件232的外壁部232b,在其中央设有不连续部231d以及不连续部232d。基于存在该不连续部231d以及不连续部232d,如图12所示,形成汇流条210的外周面露出的露出区域230a。
如图13所示,间隔器230的第二部件232的高度形成为低于中间脚部34,而当与第一部件231组装后的整体高度形成为高于端侧脚部36。并且,间隔器230的高于端侧脚部36的部位形成为可插入第一磁芯部件221的沟槽部221a。也就是,间隔器230形成为可插入贯通孔33,其整体比贯通孔33略小。
在该间隔器230上设有凸缘230b、小凸起230c以及大凸起230d。此外,在第二部件232上以同样的配置也设有小凸起230c以及大凸起230d。凸缘230b外形形成为大于贯通孔33,且与磁芯220的端面相接触。小凸起230c的位置和形状形成为,与分别设置在形成第一磁芯部件22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222的贯通孔33的部位上的台阶部220a(参考图12)相对应。另外,如图14所示,大凸起230d接触到与凸缘230b呈相反侧的磁芯220的端面。
由此,间隔器230在配置于贯通孔33时,其朝贯通方向(以下,为了简便起见称为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通过将间隔器230配置于贯通孔33而使其朝端侧脚部36侧的方向(以下,为了简便起见称为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并且通过组装第一磁芯部件221与第二磁芯部件222而使该间隔器230朝该方向(以下,为了简便起见称为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进一步,间隔器230以形成为比贯通孔33略小的状态而配置于贯通孔33,因此即使第一部件231与第二部件232出现间隔样的偏移,该偏移不会大于上述凹凸部231c和凹凸部232c。由此,在贯通孔33内,能够防止第一部件231与第二部件232相互朝前后方向发生偏移。
而且,如图10所示那样地用结合部件240将如此装配的汇流条210、磁芯220以及间隔器230进行结合。该结合部件240由所谓捆束带那样的至少具备柔软性和耐热性的例如树脂材料所形成。另外,如图14所示,磁芯220在前后方向的端面侧形成有从表面略微倾斜的导槽220b。第一磁芯部件221以及第二磁芯部件222两个部件均设有该导槽220b。结合部件240沿着该导槽220b将汇流条210、磁芯220以及间隔器230结合为一体。由于该导槽220b是从磁芯220的表面凹陷为凹形而形成的,因此能够防止结合部件240发生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
该结合部件240在磁芯220的上侧面以及下侧面,与磁芯220直接接触。另外,在磁芯220后侧面,在凸缘230b之间与磁芯220直接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在磁芯220的前侧面设有上述的露出区域230a,因此结合部件240与汇流条210直接接触。也就是,结合部件240将汇流条210与磁芯220紧密地结合。而且,通过紧密地结合汇流条210与磁芯220,使得间隔器230的内壁部231a、内壁部232a以及大凸起230d被固定在汇流条210与磁芯220之间。也就是,结合部件240通过结合汇流条210和磁芯220,将汇流条210、磁芯220以及间隔器230一体且牢固地进行固定。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等所说明的效果之上,还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在汇流条组件200中,通过由结合部件240结合汇流条210和磁芯220从而将汇流条210、磁芯220以及间隔器230固定为一体,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为了固定磁芯220而设置金属制的弹簧部件等。由此,能够降低磁芯220发生损伤的可能性。
此时,由于设有不连续部231d以及不连续部232d,使得结合部件240与汇流条210直接接触,因此在设有间隔器的状态下,即在确保汇流条210与磁芯220绝缘性的状态下,能够将汇流条210、磁芯220以及间隔器230固定为一体。
由于通过结合部件240将汇流条210、磁芯220以及间隔器230一体地且牢固地进行固定,因此能够提高耐振性。
在汇流条组件200中,由于磁芯220对于汇流条210进行固定,因此汇流条210与磁芯220的相对位置关系被固定。因此,即使来自多个方向的振动施加于汇流条组件200,汇流条210与磁芯220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发生偏移。由此,能够提高应对从多个方向施加的振动的耐振性,并且也能够应对安装于靠近振动源的位置或直接安装于振动源上的情况。
另外,通过将磁芯220对于汇流条210进行固定,由此,传导至磁芯220的振动被限定为经由汇流条210传导的振动。因此,不会出现对磁芯220施加来自不同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性。
由于在磁芯220上设有导槽220d,因此能够防止结合部件240产生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并且,由于结合部件240不会产生偏移,因此通过结合部件240所结合的汇流条210、磁芯220以及间隔器230也不会产生位置偏移。
(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
参照图15以及图16对本发明的优选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由于除结合部件以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设置在本实施例的汇流条组件300中的结合部件320具备结合部321。该结合部件320与第二实施例的结合部件240同样地由具备柔软性以及耐热性的材料所形成。因此,结合部321具备弹性。更优选的是,使用具有使可预知发生的振动得到衰减的衰减特性的材料形成结合部件320以及结合部321。该结合部321形成为从结合部件320的、与磁芯220相反侧的外周面突出的筒状,并且在其表面设有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褶。结合部321由与结合部件320相同的材料所形成。此外,汇流条310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本质上与第二实施例所示出的汇流条210相同。
如图16所示,结合部件320的结合部321与设置在外部部件400上的结合孔401相结合。该结合孔401在其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结合部321的褶可结合的多个凸部。此外,作为结合孔401,为了简便可采用所谓丝锥攻开的螺纹孔。另外,由于在结合部321上设有褶,因此也可以是无凸凹的、平滑的孔。
通过将结合部件320的结合部321插入该结合孔401,结合部件320被安装在外部部件400上。此时,由于结合部321具备弹性,因此即使外部部件400发生振动,该振动会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结合部321吸收。
而且,由于通过结合部321而安装在外部部件400上,因此即使在施加了强烈的振动时,也能够避免出现汇流条组件300整体发生振动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例如持续强烈的振动而使汇流条310的安装部因金属疲劳等出现损伤。
此外,结合部321的位置是一个示例,也可以以朝前方侧或下方侧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等,只要根据汇流条组件300的设置状态设置成适当的方向即可。
(其他的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所列举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下地进行变形或扩展,并能够任意地组合搭配由列举的实施例等所示出的实施方式。
可以将由第二实施例等示出的结合部件应用于,如图8所示那样其形状形如使多个近似圆筒状的部件相连结的形状的磁芯98。
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将导槽220b设置在磁芯220的前侧以及后侧,但是也可以设置成从磁芯220的前侧至后侧连续的形状。另外,在设有连续的导槽的情况下,可以将导槽的深度设为结合部件不会从磁芯220的表面突出的程度的深度。如果设为这样的结构,则磁芯220的表面将变得平坦,能够使磁芯220与散热部件和外部部件等紧密地接触。也就是,能够提高从磁芯220散热的散热效率。
也可以将第一磁芯部件221与第二磁芯部件222设置成用具有绝缘性的双面胶带固定以后,再通过结合部件进行结合的结构。如果设为那样的结构,则能够提高第一磁芯部件221与第二磁芯部件222的贴合强度,并能够改善装配时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双面胶带确保间隙。
附图标记说明:
20:汇流条
22:部位
30:磁性体(磁芯)
33:插通孔
34:中间脚部
35:间隙
36:端侧脚部
40:中间区域
60:端侧区域
90:磁性体(磁芯)
94:磁性体(磁芯)
96:汇流条
97b:端侧脚部
97a:中间脚部
98:磁性体(磁芯)
99:间隙
100:汇流条
102:磁性体(磁芯)
200:汇流条组件
210:汇流条
220:磁性体(磁芯)
230:间隔器
240:结合部件
300:汇流条组件
310:汇流条
320:结合部件
321:结合部
400:外部部件
401:结合孔
E:电流

Claims (6)

1.一种汇流条组件,由具有多个插通孔(33)的磁性体(30、90、94、98、102、220)和沿着这些插通孔(33)进行配置的汇流条(20、96、100、210、310)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的形状形成为,使电流(E)在路径上的流动方向至少有一次是相向的;
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分别在中间区域(40)具备中间脚部(34、97a)以及在端侧区域(60、60)具备端侧脚部(36、36、97b、97b),其中,所述中间区域(40)位于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中的电流(E)方向相向的部位之间,从该相向的部位观察时所述端侧区域形成在所述中间区域(40)的相反侧;
至少所述中间脚部(34、97a)具备间隙(35、99),所述间隙(35、99)使流经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的电流(E)所产生的磁场不连续;
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被配置成,从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的一侧的面向与该一侧的面对置的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的另一侧的面插通一侧的插通孔(33),并从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的所述另一侧的面向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的所述一侧的面插通隔着所述中间脚部(34、97a)的另一侧的插通孔(33);
当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设置于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上时,通过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限制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在所有方向上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中,
所述汇流条(20)中配置于所述磁性体(30)的插通孔(33)的区域内的截面积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中,
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中配置于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的插通孔(33)的区域的形状大致呈字形状或U字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中,
所述汇流条(20、96、100、210、310)中配置于所述磁性体(30、90、94、98、102、220)的插通孔(33)的区域的形状大致呈字形状或U字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中,进一步具备:
间隔器(230),设置在所述磁性体(220)的所述插通孔(33)上,用于将所述汇流条(210、310)与所述磁性体(220)绝缘;以及
结合部件(240、320),用于将所述磁性体(220)固定在所述汇流条(210、310),以将所述磁性体(220)、所述汇流条(210、310)以及所述间隔器(230)结合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中,
所述结合部件(320)具有从其外周面突出形成的结合部(321),通过将所述结合部(321)与设置在外部部件(400)上的结合孔(401)相结合,从而将所述结合部件(320)安装在所述外部部件(400)上。
CN201380005339.4A 2012-12-12 2013-09-30 汇流条组件 Active CN1041700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1269 2012-12-12
JP2012271269A JP6214024B2 (ja) 2012-11-16 2012-12-12 バスバーアセンブリ
PCT/JP2013/076539 WO2014091812A1 (ja) 2012-12-12 2013-09-30 バスバーアセンブ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0033A CN104170033A (zh) 2014-11-26
CN104170033B true CN104170033B (zh) 2017-03-08

Family

ID=50934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5339.4A Active CN104170033B (zh) 2012-12-12 2013-09-30 汇流条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76390B2 (zh)
EP (1) EP2933805B1 (zh)
JP (1) JP6214024B2 (zh)
CN (1) CN104170033B (zh)
WO (1) WO20140918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5975B2 (ja) * 2013-12-06 2016-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JP6402563B2 (ja) * 2014-09-30 2018-10-10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出力ノイズ低減装置
JP6607400B2 (ja) * 2015-08-10 2019-11-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磁性体コアの固定構造
JP6643972B2 (ja) * 2016-12-13 2020-02-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バスバ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7109499A1 (de) * 2017-05-03 2018-11-08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Inverter
JP6899078B2 (ja) * 2018-06-05 2021-07-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7148356B2 (ja) * 2018-10-17 2022-10-05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イル
JP1649257S (zh) * 2019-04-16 2020-01-14
JP7307661B2 (ja) * 2019-10-24 2023-07-12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バスバーアセンブリ
JP7424103B2 (ja) * 2020-02-27 2024-01-3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3075B1 (en) * 2000-12-20 2003-08-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Vertical bus power connector
CN1123018C (zh) * 1994-04-26 2003-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扼流线圈
CN101971425A (zh) * 2007-10-15 2011-02-09 埃尔德雷公司 电连接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88803A (en) * 1931-08-28 1933-02-28 Karl Andreas Larsen Transformer
JPH04103631U (ja) * 1991-02-12 1992-09-07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大電流用チヨ―クコイル
JPH07260831A (ja) * 1994-03-25 1995-10-13 Tokin Corp 電流検出器
JP2951324B1 (ja) * 1998-08-21 1999-09-20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3623720B2 (ja) * 2000-07-19 2005-02-23 東光株式会社 薄型インダクタ
JP3679723B2 (ja) * 2001-03-15 2005-08-03 Tdk株式会社 フェライトコア固定装置
TW553465U (en) * 2002-07-25 2003-09-11 Micro Star Int Co Ltd Integrated inductor
JP2004186628A (ja) * 2002-12-06 2004-07-02 Koito Mfg Co Ltd トランス
US7352269B2 (en) * 2002-12-13 2008-04-01 Volterra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magnetic components with N-phase coupling, and related inductor structures
US7498920B2 (en) * 2002-12-13 2009-03-03 Volterra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magnetic components with N-phase coupling, and related inductor structures
US7965165B2 (en) * 2002-12-13 2011-06-21 Volterra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magnetic components with M-phase coupling, and related inductor structures
JP4098678B2 (ja) * 2003-06-26 2008-06-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JP2005093536A (ja) * 2003-09-12 2005-04-07 Tdk Corp コアユニット、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及びコア保持部材
US7248139B1 (en) * 2006-01-30 2007-07-24 Nemic-Lambda Ltd. High-current electrical coil construction
US8400245B2 (en) * 2008-07-11 2013-03-19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High current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101051549B (zh) * 2007-02-07 2011-05-04 浙江大学 柔性电路板实现的llc谐振变换器中无源元件集成结构
US7492246B2 (en) * 2007-05-01 2009-02-17 Zippy Technology Corp. Winding structure of transformer
CN101593606B (zh) * 2009-03-30 2012-02-22 浙江大学 基于柔性多层带材的全集成emi滤波器
JP5417314B2 (ja) * 2010-12-27 2014-02-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069786B2 (ja) * 2012-06-29 2017-02-01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アセンブリ
JP6111439B2 (ja) * 2012-07-11 2017-04-12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ノイズ対策部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18C (zh) * 1994-04-26 2003-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扼流线圈
US6603075B1 (en) * 2000-12-20 2003-08-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Vertical bus power connector
CN101971425A (zh) * 2007-10-15 2011-02-09 埃尔德雷公司 电连接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33805A4 (en) 2016-08-24
WO2014091812A1 (ja) 2014-06-19
JP2014116539A (ja) 2014-06-26
US9276390B2 (en) 2016-03-01
JP6214024B2 (ja) 2017-10-18
US20150008008A1 (en) 2015-01-08
EP2933805A1 (en) 2015-10-21
CN104170033A (zh) 2014-11-26
EP2933805B1 (en) 202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0033B (zh) 汇流条组件
US9705368B2 (en) Electrical machine
EP3095146B1 (en) Power battery device
CN104219924B (zh) 电子装置及其连接单元
CN103730986A (zh) 用于借助多个冷却盘管为电机的组件散热的装置
CN103579809B (zh) 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CN205249019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3095050B (zh) 用于电机的冷却装置
CN203293942U (zh) 调角器核心件隔离圈和调角器核心件
CN202768500U (zh) 风扇减震结构
CN105099087B (zh) 塑封定子总成及塑封盘管电机
CN203482496U (zh) 电路板、控制器和电饭煲
CN201638125U (zh) 计算机机壳及其承载框架
CN204517441U (zh) 便携式充电器
CN205725190U (zh) 电机
CN101868134A (zh) 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8285733U (zh) 一种磁性元件屏蔽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07305078U (zh) 间隔柱及一体化连接件
CN202551569U (zh)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间隔柱
CN109300657A (zh) 一种大功率超薄变压器
CN201975865U (zh) 马达的定子组件
CN207117392U (zh) 防振圈固定板及电机
CN207069766U (zh) 一种烘干机电机用外壳组件
CN202931717U (zh) 车载稳压器
CN205919370U (zh) 一种电磁炉电路板的无螺钉装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