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68500U - 风扇减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风扇减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68500U
CN202768500U CN 201220474855 CN201220474855U CN202768500U CN 202768500 U CN202768500 U CN 202768500U CN 201220474855 CN201220474855 CN 201220474855 CN 201220474855 U CN201220474855 U CN 201220474855U CN 202768500 U CN202768500 U CN 202768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ption
absorption structure
fan
positioning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748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培素
陈茂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xingh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xing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xingh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xing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4748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68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68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685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二侧分别具有多个第一、二固定孔,该结构包括一壳体、一第一框架、多个第一组合件及多个第二组合件,该壳体具有一底板及两侧壁并界定一容置空间用以容设该风扇组,该第一框架具有多个第一穿孔并设于该第一侧且不与其接触,一第一间隙形成在第一框架与第一侧之间,及多个第一定位部设于该第一框架上朝相反风扇组的第一侧方向凸伸,并其具有一第一孔洞,一第二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该壳体之间,该第一、二间隙连通该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组合件具有一第一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一侧之间以形成该第一间隙。本实用新型可大幅提升减震效果并达到组装便利的效果。

Description

风扇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尤指一种可大幅提升减震效果并达到组装便利的风扇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各种电子设备的依赖性亦随之增加;然而,在运作时电子产品(如电脑、笔记型电脑)内部的元件会产生高热量,倘若无法及时将热量导出电子产品外,则容易产生过热的问题,因此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其内常使用一风扇,让电子产品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操作温度范围下运作。
目前业界公知风扇大都借由螺钉安装于电脑的机壳上,但由于风扇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导致很容易带动电脑的机壳一起振动,从而导致电脑的机壳内因共鸣或共振产生噪音,更为严重是振动会干扰机壳内的其他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然而,现有风扇减震固定结构其组装元件繁琐众多,且该些组装元件制造过程较为复杂,除此之外,公知风扇及机壳固定处所采用的材料无法有效阻止风扇产生的振动传导到机壳上。
以上所述,公知技术具有下列的缺点:
1.减震效果差;
2.组装不易。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公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增进减震效果的风扇减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达到组装便利的风扇减震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应用于一风扇组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相对该第一侧,该第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固定孔,该第二侧具有多个第二固定孔,该减震结构包括一壳体、一第一框架、多个第一组合件及多个第二组合件,所述壳体具有一底板及两个侧壁设置在该底板的相对两侧,该底板及侧壁界定一容置空间容设该风扇组;
该第一框架设于所述风扇组的第一侧,且不与该第一侧接触,一第一间隙形成在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一侧之间,其中该第一框架包括多个第一穿孔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及多个第一定位部设于该第一框架上朝相反风扇组的第一侧方向凸伸,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并具有一第一孔洞,一第二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该壳体之间,其中该第一、二间隙连通该容置空间;
前述第一组合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并其具有一第一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一侧之间以形成所述第一间隙;
前述第二组合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侧,其具有一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壳体之间以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应用于一风扇组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相对该第一侧,该第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固定孔,该第二侧具有多个第二固定孔,该减震结构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底板及两个侧壁设置在该底板的相对两侧,该底板及侧壁界定一容置空间容设该风扇组;
一第一框架,设于该风扇组的第一侧,且不与该第一侧接触,一第一间隙形成在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一侧之间,其中该第一框架包括多个第一穿孔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及多个第一定位部设于该第一框架上朝相反风扇组的第一侧方向凸伸,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并具有一第一孔洞,一第二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该壳体之间,其中该第一、二间隙连通该容置空间;
多个第一组合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具有一第一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一侧之间以形成该第一间隙;及
多个第二组合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侧,具有一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壳体之间以形成该第二间隙。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壳体内侧更凸设有至少一凸部,并该凸部对应凸设于所述第二间隙处,该凸部组设有所述第二组合件。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凸部还开设有一定位孔,所述第二组合件穿设该定位孔并贯穿所述第二间隙及第一孔洞。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一定位部更弯折形成一第一定位段及一第二定位段,该第一定位段相邻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段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二定位段朝所述框架方向更延伸有一第一弯折段,并该第一弯折段对应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处设有一第二孔洞,所述第二组合件贯穿所述第一、二孔洞。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二定位段及该第一弯折段相连接呈″U″形。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一定位部可不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还具有一第二框架,设于该风扇组的第二侧,且不与该第二侧接触,一第三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二框架与第二侧之间,其中该第二框架包括多个第二穿孔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孔,及多个第二定位部设于该第二框架上朝相反风扇组的第二侧方向凸伸,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并具有一第三孔洞,一第四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该壳体之间,其中该第三、四间隙连通所述容置空间。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一组合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及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二框架与第二侧之间以形成该第三间隙。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所述第二组合件的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壳体之间以形成该第四间隙。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凸部对应凸设于所述第四间隙处并组设有所述第二组合件。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二组合件穿设所述定位孔并贯穿所述第四间隙及第三孔洞。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更弯折形成一第三定位段及一第四定位段,该第三定位段相邻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四定位段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四间隙。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三定位段朝所述框架方向更延伸有一第二弯折段,并该第二弯折段对应所述第三孔洞位置处设有一第四孔洞,所述第二组合件贯穿所述第三、四孔洞。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四定位段及该第二弯折段相连接呈″U″形。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可不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一、二组合件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所构成。
优选的是,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所述第一、二框架由金属材料所构成。
通过本实用新型此结构的设计,借由所述第一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一侧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且不与该风扇组的第一侧接触,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壳体之间的第二间隙且不与该壳体接触,利用前述所形成的第一、二间隙分别不与所述风扇组及壳体接触,可阻止风扇组产生的振动传导到所述壳体上,进而大幅提升减震效果,并达到组装简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放大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放大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风扇组1
第一侧10
第一固定孔101
第二侧11
第二固定孔111
壳体2
底板20
侧壁21
凸部22
定位孔221
容置空间222
第一框架3
第一间隙30
第一穿孔31
第一定位部32
第一定位段321
第二定位段322
第一弯折段323
第一孔洞324
第二孔洞325
第二间隙33
第二框架4
第三间隙40
第二穿孔41
第二定位部42
第三定位段421
第四定位段422
第二弯折段423
第三孔洞424
第四孔洞425
第四间隙43
第一组合件5
第一卡合部50
第二组合件6
第二卡合部6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A、图1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应用于一风扇组1具有一第一侧10及一第二侧11相对该第一侧10,该第一侧10具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01,该第二侧11具有多个第二固定孔111,该减震结构包括一壳体2、一第一框架3、多个第一组合件5及多个第二组合件6,所述壳体2具有一底板20以及设置于该底板20的相对两侧的两个侧壁21,该底板20及该侧壁21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222容设所述风扇组1,所述第一、二组合件5、6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所构成;
请一并参阅图2A、图2B、图3A、图3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及放大示意图,所述第一框架3设于该风扇组1的第一侧10,并且不与该第一侧10相接触,该第一框架3与该第一侧10之间形成有一第一间隙30,其中该第一框架3包括多个第一穿孔31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101,并该第一框架3上朝相反风扇组1的第一侧10方向凸伸有多个第一定位部32,所述第一定位部32对应且不接触前述的壳体2,并其具有一第一孔洞324,一第二间隙33形成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2与壳体2之间,其中该第一、二间隙30、33与该容置空间222相互连通;
前述的第一组合件5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31与第一固定孔101,并所述第一组合件5具有一第一卡合部50卡设于所述第一框架3与第一侧10之间以形成所述第一间隙30;
前述的第二组合件6设置于所述壳体2的内侧,所述第二组合件6具有一第二卡合部60卡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2与壳体2之间以形成该第二间隙33;
请一并参阅图2C及图3C,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还包含有一第二框架4,其中该第一、二框架3、4由金属材料所构成,该第二框架4设于该风扇组1的第二侧11,且不与该第二侧11相接触,所述第二框架4与风扇组1的第二侧11之间形成有一第三间隙40,该第二框架4包括多个第二穿孔41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孔111,并于第二框架4上朝相反风扇组1的第二侧11方向凸伸有多个第二定位部42,所述第二定位部42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2,并具有一第三孔洞424,所述第二定位部42与该壳体2之间形成一第四间隙43,该第三、四间隙40、43连通所述容置空间222;
前述的第一组合件5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41及第二固定孔111,所述第一卡合部50卡设于所述第二框架4与第二侧11之间以形成该第三间隙40;
前述第二组合件6的第二卡合部60卡设于所述第二定位部42与所述壳体2之间以形成该第四间隙43。
续请参阅图1A、图1B,所述壳体2内侧更凸设有至少一凸部22,并该凸部22对应凸设于所述第二间隙33及第四间隙43处,且所述凸部22组设有所述第二组合件6,该凸部22还开设有一定位孔221,所述第二组合件6穿设该定位孔221,并贯穿所述第二、四间隙33、43及第一、三孔洞324、424。
通过前述风扇减震结构的设计,借由所述第一组合件5穿设于第一穿孔31及第一固定孔101,并利用该第一卡合部50卡设于所述第一框架3与第一侧10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30,以及借由所述第一组合件5穿设于第二穿孔41及第二固定孔111,并利用该第一卡合部50卡设于所述第二框架4与第二侧11之间形成的第三间隙40,并搭配所述第二卡合部60卡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2与壳体2之间的第二间隙33,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60卡设于所述第二定位部42与壳体2之间的第四间隙43,由于所述第一、二框架3、4分别不与所述风散组的第一、二侧10、11接触,所述第一、二定位部32、42不与所述壳体2接触,而所形成的第一、二、三、四间隙30、33、40、43分别不与所述风扇组1及壳体2相接触,如此可阻止风扇组1产生的振动传导到所述壳体2上,进以大幅增加减震效果,并达到组装便利效果。
请参阅图4A、图4B并一并参阅图1A,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的相对应的关系与前述的风扇减震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风扇减震结构与前述最主要的差异为,所述第一定位部32更弯折形成一第一定位段321及一第二定位段322,所述第二定位部42弯折形成一第三定位段421及一第四定位段422,该第一、三定位段321、421相邻所述壳体2的内侧,所述第二卡合部60卡设于所述第二、四定位段322、422并与壳体2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四间隙33、43;
前述的第二定位段322朝所述框架方向更延伸有一第一弯折段323,并该第二定位段322及该第一弯折段323相连接呈″U″形,所述第一弯折段323对应所述第一孔洞324位置处设有一第二孔洞325,所述第二组合件6贯穿所述第一、二孔洞324、325;
前述的第三定位段421朝所述框架方向更延伸有一第二弯折段423,并该第四定位段422及该第二弯折段423相连接呈″U″形,所述第二弯折段423对应所述第三孔洞424位置处设有一第四孔洞425,所述第二组合件6贯穿所述第三、四孔洞424、425;
通过前述的实用新型,可使所述第一、二框架3、4与所述壳体2间更加稳固,且同样可达成提升减震效果,并使组装更加便利的效果。
请参阅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减震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的相对应的关系与前述的风扇减震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风扇减震结构与前述最主要的差异为,所述第一框架3的第一定位部32可不相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2,所述第二框架4的第二定位部42可不相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2,通过此结构的设计,同样可达成减震效果佳,并且组装便利的效果。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公知技术具有下列优点:
1.减震效果佳;
2.组装便利。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Claims (18)

1.一种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一风扇组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相对该第一侧,该第一侧具有多个第一固定孔,该第二侧具有多个第二固定孔,该减震结构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底板及两个侧壁设置在该底板的相对两侧,该底板及侧壁界定一容置空间容设该风扇组;
一第一框架,设于该风扇组的第一侧,且不与该第一侧接触,一第一间隙形成在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一侧之间,其中该第一框架包括多个第一穿孔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及多个第一定位部设于该第一框架上朝相反风扇组的第一侧方向凸伸,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并具有一第一孔洞,一第二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该壳体之间,其中该第一、二间隙连通该容置空间;
多个第一组合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具有一第一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一侧之间以形成该第一间隙;及
多个第二组合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侧,具有一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壳体之间以形成该第二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侧更凸设有至少一凸部,并该凸部对应凸设于所述第二间隙处,该凸部组设有所述第二组合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还开设有一定位孔,所述第二组合件穿设该定位孔并贯穿所述第二间隙及第一孔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更弯折形成一第一定位段及一第二定位段,该第一定位段相邻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段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段朝所述框架方向更延伸有一第一弯折段,并该第一弯折段对应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处设有一第二孔洞,所述第二组合件贯穿所述第一、二孔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段及该第一弯折段相连接呈“U”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可不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第二框架,设于该风扇组的第二侧,且不与该第二侧接触,一第三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二框架与第二侧之间,其中该第二框架包括多个第二穿孔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孔,及多个第二定位部设于该第二框架上朝相反风扇组的第二侧方向凸伸,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并具有一第三孔洞,一第四间隙形成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该壳体之间,其中该第三、四间隙连通所述容置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合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及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二框架与第二侧之间以形成该第三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合件的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壳体之间以形成该第四间隙。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对应凸设于所述第四间隙处并组设有所述第二组合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合件穿设所述定位孔并贯穿所述第四间隙及第三孔洞。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更弯折形成一第三定位段及一第四定位段,该第三定位段相邻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二卡合部卡设于所述第四定位段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四间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位段朝所述框架方向还延伸有一第二弯折段,并该第二弯折段对应所述第三孔洞位置处设有一第四孔洞,所述第二组合件贯穿所述第三、四孔洞。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定位段及该第二弯折段相连接呈“U”形。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可不对应且不接触该壳体。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组合件由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所构成。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框架由金属材料所构成。
CN 201220474855 2012-09-18 2012-09-18 风扇减震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68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74855 CN202768500U (zh) 2012-09-18 2012-09-18 风扇减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74855 CN202768500U (zh) 2012-09-18 2012-09-18 风扇减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68500U true CN202768500U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75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7485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68500U (zh) 2012-09-18 2012-09-18 风扇减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6850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7345A (zh) * 2013-05-29 2013-09-04 天津罗斯诺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风扇固定板
CN104806544A (zh) * 2014-01-24 2015-07-29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风扇串联结构
TWI676742B (zh) * 2018-01-12 2019-11-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提供流線型氣流的冷卻系統及風扇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7345A (zh) * 2013-05-29 2013-09-04 天津罗斯诺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风扇固定板
CN104806544A (zh) * 2014-01-24 2015-07-29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风扇串联结构
TWI676742B (zh) * 2018-01-12 2019-11-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提供流線型氣流的冷卻系統及風扇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1332B (zh) 殼體結構及採用該殼體結構之電子裝置
CN104750196B (zh) 防水门扣及其自动调压式塞件组
CN202768500U (zh) 风扇减震结构
CN104853557B (zh) 固定结构及电子装置
US9404510B2 (en) Fan vibration absorption structure
JP3189898U (ja) 電池セル固定ホルダおよびその動力電池パック
US8345446B2 (en) Fastening structur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6271769U (zh) 电池壳体
WO2017143673A1 (zh) 一种固定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09341040B (zh) 连接结构及其电器装置
CN103313584A (zh) 一种组合式电磁波屏蔽壳体
CN203146644U (zh) 紧凑型离合器压盘总成
CN206584848U (zh) 滑动键、开关组件及带有该开关组件的电子装置
CN202750359U (zh) 控制键盘安装结构
TWM447427U (zh) 風扇減震結構
JP3180761U (ja) ファンの振動低減構造
CN218004007U (zh) 一种超接合工业平板电脑外壳
CN201486664U (zh) 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
CN202617533U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侧按键安装结构
CN208997568U (zh) 多功能紧凑型飞轮壳
CN202453780U (zh) 易拆装键盘的电子装置
CN203632993U (zh) 高性能控制盒
CN202019445U (zh) 自带防震块的笔记本电脑喇叭
CN203375652U (zh) 净化器及其净化组件安装结构
CN204810751U (zh) 一种小型产品的组合式机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