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6668A -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76668A CN104076668A CN201310551825.8A CN201310551825A CN104076668A CN 104076668 A CN104076668 A CN 104076668A CN 201310551825 A CN201310551825 A CN 201310551825A CN 104076668 A CN104076668 A CN 1040766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spreader plate
- longitudinal
- along
- blow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0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吹送装置包括:吹送器,其吹送空气;吹送管道,其具有:入口,其引入从所述吹送器吹出的空气;出口,其布置为面向细长的目标结构的沿着纵向的部分,从所述入口引入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沿着纵向的部分吹送,并且所述出口形成为与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沿着纵向的部分平行的细长的开口形状;以及主体部分,其将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连接起来以使空气从中流过;以及多个分流板,每个分流板具有分配部分和改变部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由显影剂构成的图像形成到记录纸张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存在采用电晕放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电晕放电装置在对诸如感光体等潜像保持体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在除电的过程中、或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至记录纸张的过程中等执行电晕放电。
另外,在电晕放电装置中,为了防止诸如纸张碎屑或放电产物等不希望的物质粘附到诸如放电丝或格栅电极等构成部分上,可以一并设置向构成部分吹送空气的吹送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吹送装置通常由吹送器和通道(吹送管道)构成,吹送器吹送空气,通道将从吹送器吹出的空气引导并吹出至诸如电晕放电装置等目标结构。
在现有技术中,在吹送装置等上实施了各种使空气能够沿诸如放电丝等构成部分的纵向均匀地吹送的改进。具体地说,对于这种吹送装置等来说,已提出了采用以下构造的吹送装置:其中,供空气流过的通道的通道空间形成为特殊的形状,或者,在通道的通道空间中设置有调节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整流板等,等等。
日本专利No.3926962(专利文献1)旨在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能够容易地将空气供应至充电丝的位于通道的空气引入口附近的部分。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空气引入口设置在通道的一端侧,在通道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从空气引入口附近延伸到通道内的分隔壁,以便在空气引入口附近将从空气引入口引入的空气等分成多个部分,并且将空气输送至充电丝的沿长度方向被等分的多个部分,并且在通道内由多个分隔壁形成了多个通道部分。
日本专利No.4760085(专利文献2)旨在提供一种吹气清洁装置,该吹气清洁装置通过沿细长待清洁对象的纵向尽可能均匀地吹送空气来防止待清洁对象上的漂浮物不均匀地粘附到该对象上。该吹气清洁装置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吹送通道,其中沿着细长对象的待清洁部分与该对象相对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设置为朝一个端部侧敞开;吹风扇,其将空气吹入吹送通道的中空部分中;以及多个分隔板,其设置在吹送通道的中空部分内以形成多个到达恰在空气吹出口之前的部分的流动通道,从而分别从沿着空气吹出口的纵向以一定间隔而划分开的区域分配从吹风扇吹出的空气。
JP-A-2000-137425(专利文献3)旨在提供一种吹送装置,其能够沿着被吹送的部件的纵向均匀地执行吹送。该吹送装置包括:吹送通道部件,其沿着被吹送的部件的纵向布置在被吹送的部件的背面;以及吹送单元,其布置在吹送通道部件的沿纵向的一个端部上并且将空气吹送至吹送通道部件。吹送通道部件包括:引入通道,其与沿纵向设置在吹送通道部件的一个端部处的吹送口连通并且沿纵向延伸至吹送通道部件的大致中央部分处;吹送开口部分,其与引入通道的顶部连通,并且在被吹送的部件的背面沿着纵向而敞开;以及整流板部分,其布置在吹送开口部分内并且设置为与被吹送的部件的纵向大致平行。
JP-A-2001-331016(专利文献4)旨在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防止污物等粘附到电晕充电单元的充电丝上以及通过防止因感光体的带电缺陷而引起的图像缺陷的发生,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稳定地获得优异的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可拆卸的电晕充电单元,其用于对感光体进行充电;轨道单元,其用于将电晕充电单元引导至与感光体相对的位置;以及空气通道,其用于向电晕充电单元供应空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轨道单元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由空气通道所引导的气流的路径的空气通道限制单元。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392696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No.4760085
[专利文献3]JP-A-2000-137425
[专利文献4]JP-A-2001-33101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吹送装置,其能够将空气从吹送管道的出口以下述状态吹出:在沿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的方向上减少风速的不均匀,并且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吹送装置,其包括:
吹送器,其吹送空气;
吹送管道,其具有:入口,其引入从所述吹送器吹出的空气;出口,其布置为面向细长的目标结构的沿着纵向的部分,从所述入口引入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沿着纵向的部分吹送,并且所述出口形成为与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沿着纵向的部分平行的细长的开口形状;以及主体部分,其将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连接起来以使空气从中流过;以及
多个分流板,每个分流板具有:分配部分,其具有边缘并且布置成与所述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大致平行,并且所述分配部分分配从所述入口引入的空气;以及改变部分,其布置成与所述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大致垂直,并且改变由所述分配部分所分配的空气的气流方向,其中,
沿着纵向,每个分配部分的边缘位置彼此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沿着纵向,从所述主体部分的壁到每个分流板的分配部分的边缘的距离彼此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流板中,相邻分流板的分配部分不会在纵向上的相同位置处彼此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流板中,除最接近下游侧的分流板之外的至少一个分流板的改变部分的后端部从通道空间(所述主体部分的通道空间)朝向出口侧而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流板中最接近上游侧的分流板的改变部分的后端部从通道空间朝向出口侧而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细长的目标结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以及
吹送装置,其朝向所述目标结构的沿着纵向的部分吹送空气,
其中,所述吹送装置采用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吹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提供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能够将空气从吹送管道的出口以下述状态吹出的吹送装置:在沿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的方向上减少风速的不均匀,并且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提供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根据各个分流板的分配部分的位置来调节向吹出区域吹出的空气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与未提供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压力损失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提供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朝最接近下游侧的吹出区域引导在沿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的方向上具有大的速度分量并且由除位于最下游的分流板之外的至少一个分流板所分配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提供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朝最接近上游侧的吹出区域引导在沿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的方向上具有大的速度分量并且由最接近上游侧的分流板所分配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提供该构造的情况相比,不会由于空气的风速在沿着相对于吹送装置的细长目标结构的纵向的方向上的不均匀而导致目标结构的性能劣化,并且可以抑制影响该性能劣化的图像质量的不均匀的发生。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应用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吹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2是示出充电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吹送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吹送装置的剖面构造图;
图5是示出吹送装置的平面构造图;
图6是示出吹送通道的透视构造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实验结果的视图;
图8是示出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与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吹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图;以及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吹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和图2示出应用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吹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示出了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图2示出了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为被吹送装置吹送空气的目标结构的充电装置,而图3示出了吹送装置的概要。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由支撑框架、防护盖等构成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安装有:图像形成单元20,其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构成的色调剂图像以便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实例的纸张9上;纸张供给装置30,其收容并传送将要供应至图像形成单元20的纸张9;以及定影装置35,其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0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9上。尽管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仅示出了一个图像形成单元20,但是也可以采用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上述图像形成单元20是例如利用公知的电子照相系统而构造的,并且主要由感光鼓21、充电装置4、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装置25和清洁装置26构成,其中,感光鼓21沿着以箭头A所示的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充电装置4以所需电位对感光鼓21的成为图像形成区域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23基于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息(信号)用光(带箭头的虚线)照射经过充电的感光鼓21的表面并且形成具有电位差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用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2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9上;清洁装置26去除在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等。
其中,使用电晕放电器作为充电装置4。如图2等所示,包括该电晕放电器的充电装置4包含沿着感光鼓21的轴向而布置的作为遮护部件的防护罩40。防护罩40具有包括顶板40a、侧板40b和40c的外形,并且在面向感光鼓21的下端部处具有开口,其中,长方形的顶板40a沿着感光鼓21的轴向延伸;侧板40b和40c从顶板40a的沿着纵向B延伸的长边部分垂下。支撑部件(未示出)分别安装在防护罩40的沿纵向B的两个端部(短边部分)处,并且一条或多条(在所示的实例中为两条)电晕放电丝(放电电极)41A和41B安装在支撑部件上,以便穿过防护罩40的内部空间沿着感光鼓21的轴向大致线性地拉伸。另外,充电装置4构成具有格状格栅电极(电场调节板)42的所谓的格栅电晕管型电晕放电器,该格栅电极42安装在防护罩40的下部开口处,位于放电丝41A和41B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之间。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40d等表示对布置有两条电晕放电丝41A和41B的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壁(分隔部件)。
另外,充电装置4布置成这样: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在以所需间隔(例如放电间隙)面向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下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轴线方向至少存在于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目标区域内。另外,充电装置4适于在形成图像时将充电电压从电源单元(未示出)施加至电晕放电丝41A和41B(电晕放电丝41A和41B与感光鼓21之间)。另外,在充电装置4中,用于调节感光鼓21的带电电位的电压从电源单元(未示出)施加至格栅电极42。
此外,随着对充电装置4的使用,诸如纸张9的碎屑、由电晕放电所产生的放电产物以及色调剂的添加物等物质(不希望的物质)会粘附至并污染电晕放电丝41和格栅电极42,并且使电晕放电不能足够长时间地执行或不能均匀地执行。结果,可能会发生诸如不均匀充电等不良充电。因此,为了防止或抑制不希望的物质粘附到电晕放电丝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上,与充电装置4一并设置有用于向电晕放电丝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吹送空气的吹送装置(未示出)。另外,充电装置4的防护罩40的顶板40a形成有用于将来自吹送装置5的空气引入的开口43。开口43形成为使得开口形状为长方形。另外,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吹送装置5。
纸张供给装置30包括:托盘型或盒型等的纸张收容体31,其收容具有所需尺寸、所需类型等的用于形成图像的呈堆叠状态的多页纸张9;以及输送装置32,其朝向传送路径逐页地输送收容在纸张收容体31中的纸张9。如果纸张供给的定时到来,则逐页地传输纸张9。根据使用模式来设置多个纸张收容体31。图1中带有箭头的双点划线示出了传送路径,纸张9主要沿该传送路径传送和穿行。该用于纸张9的传送路径由多个纸张传送辊对33a和33b以及传送引导部件(未示出)等构成。
定影装置35在形成有供纸张9通过的引入口和排出口的壳体36的内部包括:辊状或带状的加热旋转体37,其表面温度被加热单元加热至所需温度并被保持在该温度;以及辊状或带状的加压旋转体38,其在大致沿着加热旋转体37的轴线方向以所需压力与加热旋转体37接触的同时被旋转驱动。定影装置35允许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被引入并穿过形成在加热旋转体37与加压旋转体38之间的定影处理部分,由此执行定影。
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而执行的图像形成如下文所述。这里,将以在纸张9的一面上形成图像时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作为实例来进行描述。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果控制装置等接收到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指令,则在图像形成单元20中,由充电装置4以预定的极性和电位对开始旋转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此时,在充电装置4中,在充电电压施加在电晕放电丝41上并且在放电丝41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电场的状态下产生电晕放电,并且由此将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充电至所需电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格栅电极42调节感光鼓21的带电电位。
接着,在带电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因基于来自曝光装置23的图像信息执行曝光而构造有所需电位差的静电潜像。然后,当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4时,静电潜像由从显影辊24a供应并带有所需极性的电荷的色调剂所显影,并且被可视化为色调剂图像。
接下来,如果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感光鼓21的旋转而被传送至面向转印装置25的转印位置,则由转印装置2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根据该定时而从纸张供应装置30经过传送路径供应来的纸张9上。由清洁装置26清洁经过该转印后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
接着,传送已在图像形成单元20中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使得纸张9在与感光鼓21分离之后被引入定影装置35中,在定影装置35中,纸张9在加热旋转体37与加压旋转体38之间通过的同时被加热和加压,由此使色调剂图像熔化并定影到纸张9上。纸张9在该定影完成之后从定影装置35排出,并且被传送到例如形成在壳体10的外部的纸张收容部分(未示出)中并被收容在该纸张收容部分中。
如上文所述,由单色色调剂形成的单色图像形成在一页纸张9的一面上,并且该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完成。当存在针对多页纸张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对该多页纸张类似地重复上述一系列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吹送装置5。
如图1、图3等所示,吹送装置5包括:吹送器50,其包括吹出空气的旋转风扇;以及吹送通道51,其引入从吹送器50吹出的空气,并将空气引导并吹出至作为被吹送对象的充电装置4。
作为吹送器50,例如采用径流型吹风扇并且控制该吹风扇的驱动以吹出所需体积的空气。另外,如图3至图6所示,吹送通道51形成为具有入口52、出口53和主体部分54的形状,其中入口52将从吹送器50吹出的空气引入;出口53布置成面向细长的充电装置4的沿着纵向B的部分(防护罩40的顶板40a)的状态,从入口52引入的空气朝向充电装置4的该沿着纵向B的部分吹送,并且从出口53吹出的空气沿着与该纵向B垂直的方向流动;主体部分54形成有将入口52和出口53连接起来以使空气从其中流过的通道空间54a。
如图3所示,吹送通道51的主体部分54的一个端部设置有入口52并且敞开,而主体部分54的另一个端部封闭,并且主体部分由带棱角的管状引入通道部分54A、带棱角的管状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以及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构成,其中,带棱角的管状引入通道部分54A整体形成为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延伸;带棱角的管状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形成为这样:在通道空间的宽度从引入通道部分54A的另一个端部附近的部分起增大的状态下,带棱角的管状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在几乎以直角弯曲至大致水平方向(与坐标轴X大致平行的方向)之后延伸;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形成为这样:在通道空间的宽度从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的一个端部起保持恒定的状态下,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在沿竖直向下的方向(与坐标轴Y大致平行的方向)弯曲之后朝向充电装置4延伸。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的终端部分形成出口53,出口53具有与终端部分的通道空间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开口形状。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和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二者的通道空间54a的宽度(沿纵向B的尺寸)被设定为彼此几乎相同。
吹送通道51的入口52形成为使得入口52的开口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用于连接吹送通道51和吹送器50的连接通道55安装在入口52上(图3)以便将空气从吹送器50送入吹送通道51的入口52。另外,吹送通道51的出口53形成为使得出口53的开口形状为与充电装置4的沿纵向B的部分平行的细长形(例如长方形)。因此,吹送通道51的入口52和出口53具有这样的关系: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具有彼此不同的开口形状。另外,即使在入口52和出口53具有相同形状的情况下,入口和出口形成为具有彼此不同的开口面积(当入口和出口具有类似的形状时)的情况也包括在入口和出口形成为具有彼此不同的开口形状的关系之中。
这里,在其中入口52和出口53以这种方式形成为具有彼此不同的开口形状的吹送通道51中,在连接在入口52与出口53之间的主体部分54中存在通道空间54a横截面形状中途改变的部分。顺便提及,在吹送通道51中,引入通道部分54A的大致为正方形的通道空间54a的横截面形状在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中改变为仅沿水平方向(不考虑高度)扩展的长方形的通道空间54a的横截面形状。换言之,引入通道部分54A的通道空间54a的横截面形状是在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中突然变宽的通道空间54a的横截面形状。
另外,在吹送通道51中存在通道空间54a的横截面形状突然改变的部分的情况下,在横截面形状改变的部分中的气流里会产生诸如气流分离或涡流等气流紊流。因此,即使从入口52引入具有均匀风速的空气,从出口53排出的空气的风速也趋于变得不均匀。另外,无论是否存在通道空间54a的横截面形状的改变,只要吹送通道51中的空气的流动(行进)方向发生改变,从出口53排出的空气的风速以这种方式最终变得不均匀的趋势就会类似地产生。
因此,如图3、图5等所示,吹送装置5具有作为多个分流部件的分流板611至616,分流板611至616在吹送通道51的主体部分54的通道空间54a中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布置。另外,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以相等间隔将吹送通道51的出口53划分成多个(在所示实例中为六个)吹出区域621至626。上述各个分流板611至616使得从入口52引入的空气这样流动:空气被分配到沿充电装置4的纵向B所划分的多个吹出区域621至626中的一个吹出区域62及该一个吹出区域62下游的各区域中。多个分流板611至626在主体部分54的通道空间54a中设置为与多个吹出区域621至626对应。沿着纵向,每个分流板的边缘位置彼此不同。另外,由于在上述各个分流板61之间设定有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的所需间隙G,因此各个分流板61布置为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彼此位置偏移而不重叠。
如图5所示,由于通过将相邻的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保持为不在沿纵向的同一位置处彼此重叠而消除了窄的流动通道,因此减小了压力损失。
如图6所示,在吹送通道51的主体部分54的通道空间54a中从引入通道部分54A到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设置上述每个分流板611至616,并且每个分流板611至616包括:分配部分61a,其布置成与通过将入口52的开口形状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T垂直,并且分配从入口52引入的空气;以及改变部分61b,其将由分配部分61a所分配的空气流的方向(风向)改变为朝向多个吹出区域621至626中与所关注的分流板61对应的一个吹出区域62。
每个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形成为平板形状,竖直地竖起在构成主体部分54的通道空间54a的引入通道部分54A的底面上以便与通过将入口52的开口形状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T垂直,并且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而布置。结果,引入通道部分54A被存在于引入通道部分54A的底面与顶面之间的分配部分61a所分隔。
另外,如图5所示,各个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设置为以沿着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方向(X向)彼此间隔所需距离X的方式彼此平行,并且随着分流板61接近下游侧而布置在与出口63分离的位置。尽管距离X在各个分流板61中被设定为例如相同的值,但是所有距离不必被设定为相同的值,并且部分或所有距离可以被设定为不同的值。上述相邻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的距离X确定了待被分配至与位于相邻两个分流板61的下游侧的分流板61对应的吹出区域62的空气的量。
另外,如图3至图6所示,各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布置成位于引入通道部分54A与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之间,并且设置为与分配部分61a的下游侧一体地相连续。更具体地说,与分配部分61a类似地,每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布置在形成通道空间54a的底面与顶面之间从而分隔通道空间54a。另外,每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在平面图中形成为例如弯曲形(诸如大致圆弧形等),以便将由分配部分61a所分配的空气的方向(风向)改变为朝向多个吹出区域621至626中的一个相应的吹出区域62。另外,各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被设定成这样:随着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的方向向下游侧行进,改变部分61b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另外,由于与其它分流板61相比,位于最接近下游侧的分流板616不需要向其下游分配空气,因此,该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与形成主体部分54的引入通道部分54A的侧壁71形成为一体(引入通道部分54A的侧壁71也用作分配部分61a)。
如图5所示,在上述吹送通道51的主体部分54的引入通道部分54A中,入口52的沿着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X向的一个侧壁71从入口52侧端部到深度侧上的封闭端部形成为平板形状。与之对比,在入口52的沿着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X向的另一个侧壁72中,在从引入通道部分54A到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的范围的区域内最接近入口52的区域是引入通道部分54A的开口宽度突然增大的区域,并且该区域变为从入口52引入的空气与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的内壁面分离开的区域,从而容易产生涡流等。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从引入通道部分54A到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开口宽度突然增大的区域设置有倾斜壁73,倾斜壁73布置成从引入通道部分54A的侧壁72经由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延伸至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倾斜壁73布置在从第一弯曲通道部分54B到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的范围内从而相对于引入通道部分54A而倾斜,并且倾斜壁73的后端部73a在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内形成为沿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方向而弯曲的形状。通过以这种方式在吹送通道51内设置倾斜壁73,出口53的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的开口长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的总长度短相当于设置有倾斜壁73的区域的长度。另外,吹出区域62是在考虑到设置有倾斜壁73的区域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区域。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各个分流板的构造。
在上述多个分流板611至616中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位于最接近上游侧处的第一分流板611将从入口52引入的空气分配成从第一吹出区域621吹出的空气和流入第一吹出区域621的下游的区域(第二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的空气,并且该第一分流板611所分配的空气的方向改变为朝向相应的第一吹出区域621从而使空气流入第一吹出区域621。
如图5所示,第一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形成为比其他分流板的分配部分61a长,并且第一分流板的端部延伸至与倾斜壁73的中间部分对应的位置。另外,第一分流板611的分配部分61a的沿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方向的位置被设定为使得该分配部分61a将从入口52引入的空气按例如1:5的比例分配成从第一吹出区域621吹出的空气和流入第一吹出区域621的下游的区域(第二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的空气。
另外,第一分流板611的改变部分61b与其它改变部分61b相比具有最小的曲率半径。此外,与其它分流板类似地,第一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的后端部61b'形成为朝向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垂直的方向的短的平板形状。
另外,第二分流板612布置成相对于第一分流板611的改变部分61b的下游端部具有间隙G。第二分流板612的分配部分61a设置在沿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分流板611的分配部分61a具有距离X的位置处。另外,第二分流板612的分配部分61a的沿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方向的位置被设定为使得该分配部分61a将由第一分流板611所分配的空气按例如1:4的比例分配成从第二吹出区域622吹出的空气和流入第二吹出区域622的下游的区域(第三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的空气。
另外,第三分流板之后的分流板也基本上类似地构造。
下面将描述吹送装置5的操作。
如果吹送装置5到达诸如图像形成定时等驱动设定定时,则首先,吹送器50被旋转驱动以吹送出所需体积的空气。从启动的吹送器50吹出的空气通过连接通道55从吹送通道51的入口52被引入主体部分54的通道空间54a内。
随后,如图4和图5所示,空气(E)被引入吹送通道51内,被布置在引入通道部分54A的通道空间54a中的第一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分配成向对应于第一分流板61的第一吹出区域621流动的空气和向第一吹出区域621的下游的吹出区域(第二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流动的空气。
由第一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分配至第一吹出区域621的空气沿着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改变方向,并且从出口53吹出第一吹出区域621。
另外,由第一分流板611的分配部分61a分配至下游吹出区域(第二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的空气被第二分流板612的分配部分61a分配成向对应于第二分流板612的第二吹出区域622流动的空气和向第二吹出区域622的下游的吹出区域(第三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流动的空气,第二分流板612的分配部分61a以间隙G布置在第一分流板61的下游侧。被分配至第二吹出区域622的空气沿着分流板612的改变部分61b改变方向,并且从出口53吹出第二吹出区域622。
然后,类似地,由第二分流板612的分配部分61a分配至下游吹出区域(第三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的空气被位于下游侧的第三分流板613至第五分流板615分配成向对应于第三分流板613至第五分流板615的第三吹出区域623至第五吹出区域625流动的空气和向位于第三吹出区域623至第五吹出区域625的下游的吹出区域(第四吹出区域至第六吹出区域)流动的空气,沿着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改变方向,然后从出口53吹出第三吹出区域623至第六吹出区域626。
以这种方式,每个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可以简便地将空气分配成向相应的吹出区域62流动的空气和向位于该吹出区域62的下游的吹出区域流动的空气,每个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形成为相对短的平板形状,并且不延伸至吹送通道51的入口52。结果,可以避免分配部分61a变成空气的流动阻力并且压力损失增大的情况。
另外,由每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将由每个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所分配的空气的气流(E)方向改变成朝向相应的吹出区域62。结果,可以从相应的吹出区域62以大致均匀的状态将空气吹出。另外,由于每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改变空气的流向,因此即使在改变部分61b中也可避免压力损失增大的情况。
根据以上描述,从吹送通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所有空气以下述状态吹出:空气的行进方向为与出口的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并且空气的风速处于大致均匀的状态。
因此,可以使将要附着到两条放电丝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上的诸如纸张碎屑、色调剂的添加剂以及放电产物等不希望的物质远离放电丝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结果,由于在充电装置4中不希望的物质极少粘附在放电丝41A和41B或格栅电极42上,因此可以抑制在充电性能中发生诸如不均匀等劣化,并且,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可以被更均匀地充电(沿轴向以及沿着旋转方向的周向都均匀)。另外,在包括充电装置4的图像形成单元20中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以及最终形成在纸张9上的图像获得为减少了因诸如不均匀充电等不良充电所导致图像缺陷(浓度不均匀等)的发生的优异的图像。
(实验例)
图7A和图7B示出了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所获得的吹送装置5的性能特性的实验结果。
当将图5所示的吹送通道51的形状和尺寸输入执行模拟的程序时,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来获得当从吹送通道51的入口52引入均匀速度的空气时沿出口53的纵向的风速分布,以此执行实验。另外,风速是在沿与纵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央部分处、距出口53的下部2mm的位置处的值。
作为吹送通道51,采用这样的吹送通道:其整个形状如图3至图6所示,入口52具有22mm×23mm的大致方形的开口形状,并且出口53具有17.5mm×350mm的长方形的开口形状。
如图8所示,尽管沿吹送通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风速示出为具有对应于分流板61的窄的节距的波峰和波谷(增大和减小),但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风速在大约1至3m/s的范围内,并且在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的一个端部不会变大,并且获得了优异的结果。
另外,在吹送通道51的出口53处或比出口53更接近下游侧的部分处,具有对应于分流板61的窄的节距的波峰和波谷(增大和减小)可变平为大致均匀的状态。与之对比,在示出风速在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B的一个端部处变大的趋势的风速分布中,难以使风速在比出口53更接近下游侧的部分处变均匀,并且风速保持如此。因此,这造成了问题。
(比较例)
如图7A所示,比较例的吹送通道具有这样的构造:各个分流板61的分配部分61a沿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垂直的方向布置在相同的位置,而不是沿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垂直的方向而偏置。
图9是示出当测量从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速(风速)时的结果。
从图9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比较例的吹送通道51中,入口52侧的风速相对慢,而在最接近下游侧处风速突然变快,结果,风速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具有大的斜率。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吹送装置,并且示出了吹送装置的吹送通道。
如图10A所示,在吹送通道51中,最接近入口52的第一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的后端部61b'布置为从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朝向出口53延伸。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第一分流板61布置在最接近入口52的位置,并且由第一分流板61所分配的空气的流速(风速)比由其它分流板所分配的空气的流速快。因此,即使在第一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将由第一分流板分配至第一吹出区域62的空气的方向改变为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垂直的方向之后,沿充电装置4的纵向的气流分量也保持为强。
结果,如果获得吹送通道51的出口53的风速,则存在对应于第一分流板611的区域的风速与对应于其它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相比变得相对慢的趋势。
因而,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最接近入口52的第一分流板的改变部分的后端部布置为从第二弯曲通道部分延伸至出口53。由此,可以保证由第一分流板所分配的空气的气流不会向下游区域偏离,并且可以避免对应于第一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与对应于其它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相比变得相对慢的情况。
图10B示出了通过模拟而获得的在采用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吹送通道51的情况下从出口53流出的空气的风速的结果的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分流板611的改变部分61b的后端部61b'布置为从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朝向出口53而延伸。因此,可以避免对应于第一分流板611的区域的风速与对应于其它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相比变得相对慢的情况。
另外,在图10B所示的实例中,对应于第一分流板611的区域的风速相对地快于对应于其它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然而,通过调节第一分流板的改变部分的后端部的延伸长度(使之变短),可以使对应于第一分流板611的区域的风速大致等于对应于其它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
另外,当对应于多个分流板61的区域的风速与对应于其它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相比变得相对慢时,将所述多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的后端部布置为从第二弯曲通道部分54C朝向出口53延伸。由此,可以保证由所述多个分流板61的改变部分61b所分配的空气的气流不会向下游区域偏离,并且可以避免对应于所述多个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与对应于其它分流板的区域的风速相比变得相对慢的情况。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吹送装置,包括:
吹送器,其吹送空气;
吹送管道,其具有:入口,其引入从所述吹送器吹出的空气;出口,其布置为面向细长的目标结构的沿着纵向的部分,从所述入口引入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沿着纵向的部分吹送,并且所述出口形成为与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沿着纵向的部分平行的细长的开口形状;以及主体部分,其将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连接起来以使空气从中流过;以及
多个分流板,每个分流板具有:分配部分,其具有边缘并且布置成与所述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大致平行,并且所述分配部分分配从所述入口引入的空气;以及改变部分,其布置成与所述细长的目标结构的纵向大致垂直,并且改变由所述分配部分所分配的空气的气流方向,其中,
沿着纵向,每个分配部分的边缘位置彼此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沿着纵向,从所述主体部分的壁到每个分流板的分配部分的边缘的距离彼此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流板中,相邻分流板的分配部分不会在纵向上的相同位置处彼此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流板中,除最接近下游侧的分流板之外的至少一个分流板的改变部分的后端部从通道空间朝向出口侧而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吹送装置,
其中,在所述多个分流板中最接近上游侧的分流板的改变部分的后端部从通道空间朝向出口侧而延伸。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细长的目标结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以及
吹送装置,其朝向所述目标结构的沿着纵向的部分吹送空气,
其中,所述吹送装置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吹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63583A JP6003756B2 (ja) | 2013-03-26 | 2013-03-26 |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63583 | 2013-03-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76668A true CN104076668A (zh) | 2014-10-01 |
Family
ID=51598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51825.8A Pending CN104076668A (zh) | 2013-03-26 | 2013-11-07 |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28592B2 (zh) |
JP (1) | JP6003756B2 (zh) |
CN (1) | CN104076668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9241A (zh) * | 2016-10-31 | 2017-02-0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后视镜 |
CN111198487A (zh) * | 2018-11-16 | 2020-05-26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N112303784A (zh) * | 2019-07-31 | 2021-02-02 | 浙江琦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排风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89418B2 (ja) * | 2015-07-08 | 2019-10-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7202415B (zh) * | 2016-03-17 | 2019-07-19 |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稳流结构及应用该稳流结构的通风设备 |
JP6465067B2 (ja) * | 2016-04-27 | 2019-02-0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2130949A (ja) | 2021-02-26 | 2022-09-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28832A (ja) * | 1986-03-31 | 1987-10-07 | Kojima Press Co Ltd | 空調用ダクトの空気流偏向装置 |
CN1302364A (zh) * | 1999-03-08 | 2001-07-04 | 川野通彦 | 涡流通风方法 |
JP2006276175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Fuji Xerox Co Ltd | 空気吹付け清掃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10121510A1 (en) * | 2009-11-25 | 2011-05-26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2375369A (zh) * | 2010-08-23 | 2012-03-1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34532A (ja) * | 1993-11-09 | 1995-05-23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DE69520700T2 (de) * | 1994-02-10 | 2001-08-09 | Michihiko Kawano | Rohrkrümmer mit Leitschaufeln |
JP2706222B2 (ja) * | 1994-02-10 | 1998-01-28 | 通彦 川野 | 案内羽根入りエルボ |
JPH11143259A (ja) * | 1997-11-06 | 1999-05-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2000055435A (ja) * | 1998-08-06 | 2000-02-25 |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 工場建屋の排気装置 |
JP2000137425A (ja) | 1998-10-30 | 2000-05-16 | Fuji Xerox Co Ltd | 送風装置及びこの送風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送風用ダクト部材、並びにこの送風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26962B2 (ja) | 2000-02-24 | 2007-06-06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31016A (ja) | 2000-05-19 | 2001-11-3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491199B2 (ja) * | 2000-10-05 | 2004-01-26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冷却装置 |
JP2003270911A (ja) * | 2002-03-15 | 2003-09-25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05334B2 (ja) * | 2004-08-31 | 2009-07-29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10277969A1 (en) * | 2007-09-28 | 2011-11-17 | Neng Tyi Precision Industries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hich is pre-built with an air vent structure |
JP5150522B2 (ja) * | 2009-01-22 | 2013-02-2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3-26 JP JP2013063583A patent/JP600375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9-26 US US14/038,170 patent/US92285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1-07 CN CN201310551825.8A patent/CN10407666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28832A (ja) * | 1986-03-31 | 1987-10-07 | Kojima Press Co Ltd | 空調用ダクトの空気流偏向装置 |
CN1302364A (zh) * | 1999-03-08 | 2001-07-04 | 川野通彦 | 涡流通风方法 |
JP2006276175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Fuji Xerox Co Ltd | 空気吹付け清掃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10121510A1 (en) * | 2009-11-25 | 2011-05-26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2375369A (zh) * | 2010-08-23 | 2012-03-1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9241A (zh) * | 2016-10-31 | 2017-02-0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后视镜 |
CN111198487A (zh) * | 2018-11-16 | 2020-05-26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N112303784A (zh) * | 2019-07-31 | 2021-02-02 | 浙江琦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排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294580A1 (en) | 2014-10-02 |
JP2014191018A (ja) | 2014-10-06 |
US9228592B2 (en) | 2016-01-05 |
JP6003756B2 (ja) | 2016-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76668A (zh) |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375369B (zh) |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9158275B2 (en) | Blower pipe,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3088731A (ja) |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658558B2 (en) | Blower pipe,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942411B2 (ja) |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044788B2 (en) | Blowing target struc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236289B (zh) |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US9075336B2 (en) | Blower pipe,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003761B2 (ja) |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557709B1 (en) | Blower duct, blow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4119476A (ja) | コロナ放電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44349B2 (ja) | 導風体、放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7239018B (zh) | 吹送管、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5900396B2 (ja) |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184533A (ja) | 吸気管、吸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766570B2 (en) | Blower duct, blow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5081933A (ja) | 吸気管、吸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69180B2 (ja) |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02620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04145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65980A (ja) | コロナ放電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175925A (ja) |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