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5369B -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5369B
CN102375369B CN201110086429.3A CN201110086429A CN102375369B CN 102375369 B CN102375369 B CN 102375369B CN 201110086429 A CN201110086429 A CN 201110086429A CN 102375369 B CN102375369 B CN 102375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discharge
corona discharger
pressure fan
air
electric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64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5369A (zh
Inventor
西川聪
市川雄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5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5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5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5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送风机包括风扇,其吹送空气;以及送风管道,在其中形成有通道,送风管道引导空气导并且使空气吹到电晕放电器上。送风管道包括:宽度扩大部分,其中通道宽度沿着气流方向向下游逐渐扩大;高度缩小部分,其中通道高度沿着气流方向向下游逐渐缩小;延伸部分,其从高度缩小部分的下游端延伸到电晕放电器附近的位置;弯曲部分,其从延伸部分的下游端向电晕放电器弯曲;开口,其沿着气流方向形成在弯曲部分的下游端;以及板状部件,其布置在通道的位于高度缩小部分和延伸部分中的任何部分的内壁上的位置。

Description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利用电子照相法或类似方法在诸如纸张、纸板或信封等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这些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部分使用了电晕放电器,该电晕放电器包括用于对诸如感光鼓或记录介质等物体充电和放电的成直线延伸的放电电线。使用了这种电晕放电器的一部分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送风机,并且送风机通过管道将空气从风扇吹到放电电线上或者其他需要的位置,从而防止可能由于电晕放电器上的污迹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不均匀放电。
利用送风机将空气吹到电晕放电器的所需区域的现有技术实例包括如下实例。
一个实例是以下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将空气吹到充电器的放电电线上的管道,管道呈倒U形并且其中的开口形成为朝向放电电线(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2001-235930)。管道的位于管道进气口附近的部分具有渐缩部分,该渐缩部分朝着放电电线逐渐缩小,使得空气可以平稳地供应至放电电线的位于管道进气口附近的部分。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设置有通风口,以便将已经通过进气口供应至管道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导向放电电线。利用这种构造,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将空气平稳地供应至放电电线的位于管道进气口附近的部分。
另一个实例是以下电晕放电器,该电晕放电器包括送风管道、防护罩、放电电线和送风风扇(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10-198128)。送风管道将空气导入电晕放电器,防护罩包围放电电线,在防护罩中沿着放电电线形成出气口。沿着防护罩的纵向设置分隔壁,使得在分隔壁前面暂时增加流向密封防护罩的空气的压力。在电晕放电器中,分隔壁沿着送风管道的整个宽度突起并延伸,从而阻挡送风管道的通道上半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机,该送风机能够使空气相对于电晕放电器的放电电线延伸方向、以基本均匀的速度从风扇通过送风管道吹到电晕放电器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防止由电晕放电器的不均匀放电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一种送风机包括:风扇,其吹送空气;以及送风管道,在其中形成有通道,送风管道将风扇吹出的空气导向电晕放电器并且使空气吹到电晕放电器上,电晕放电器包括在其中延伸的放电电线。送风管道包括:宽度扩大部分,其中通道宽度沿着气流方向向下游逐渐扩大,通道宽度是沿着放电电线延伸方向的通道的尺寸;高度缩小部分,其中通道高度沿着气流方向向下游逐渐缩小,通道高度是通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距离,高度缩小部分包括在宽度扩大部分的区域内,或者包括在包括宽度扩大部分的区域内;延伸部分,其从高度缩小部分的下游端延伸到电晕放电器附近的位置,通道在整个延伸部分的通道高度与通道在高度缩小部分的下游端处的通道高度相同;弯曲部分,其从延伸部分的下游端向电晕放电器弯曲,以连接在电晕放电器上;开口,其形成在弯曲部分的沿着气流方向的下游端,开口的宽度至少相当于放电电线的有效长度;以及板状部件,其布置在通道内且位于高度缩小部分和延伸部分中的任何部分的内壁上的位置,内壁位于电晕放电器侧,板状部件在整个通道宽度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板状部件布置在延伸部分的在气流方向上的中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板状部件的形状设置为其距离内壁的高度沿着通道宽度不恒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板状部件在其沿着通道宽度的两端具有低位部分,每个低位部分在内壁上方的高度都低于板状部件的与通道宽度的中心相对应的部分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板状部件包括在气流方向上与弯曲部分的开口的距离变化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放电电线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电晕放电器,其具有延伸的放电电线;以及送风机,其将空气吹到电晕放电器上,其中,送风机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放电电线的位置。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送风机,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情况相比,当空气从风扇通过送风管道吹到电晕放电器上时,空气相对于放电电线延伸方向以大致均匀的速度吹到放电电线上。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送风机,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情况相比,通过风扇吹出的空气相对于放电电线延伸方向以更加大致均匀的气流速度吹到放电电线上。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送风机,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情况相比,通过风扇吹出的空气相对于放电电线延伸方向以更加大致且适当均匀的气流速度吹到放电电线上。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送风机,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情况相比,通过风扇吹出的空气以更高的速度吹到放电电线的沿着放电电线延伸方向的端部,使得空气相对于放电电线延伸方向以更加大致均匀的速度吹到整个放电电线上。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送风机,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情况相比,通过风扇吹出的空气相对于放电电线延伸方向以更加大致且适当均匀的气流速度吹到放电电线上。
利用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送风机,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情况相比,通过风扇吹出的空气相对于放电电线延伸方向以大致均匀的速度吹到平行的放电电线中的每一根放电电线上。
利用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情况相比,防止了由于电晕放电器的不均匀放电而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
利用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没有使用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情况相比,即使电晕放电单元包括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放电电线,也可以防止由于电晕放电器的不均匀放电而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局部示意性视图,示出送风机以及该送风机所适用的图像形成单元;
图3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和该送风机所适用的充电装置的部分透明的透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取下电晕放电器和顶板的图3所示送风机的透视图;
图6是图5所示送风机的平面图(俯视图);
图7是送风机所适的用的电晕放电器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图5所示送风机的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和放电器连接端部分的结构的剖视透视图;
图9示出图4所示的送风管道的位于电晕放电器附近的部分的结构和尺寸;
图10A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构造的示意性视图,图10B是示出图10A所示送风机的送风速度分布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11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修改形式的示意性视图(其中改变了调整板的位置),图11B是示出图11A所示送风机的送风速度分布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12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修改形式的示意性视图(其中改变了调整板的端部高度),图12B是示出图12A所示送风机的送风速度分布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13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修改形式的示意性视图(其中未提供调整板),图13B是示出图13A所示送风机的送风速度分布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14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修改形式的示意性视图(其中改变了调整板在内壁上的位置),图14B是示出图14A所示送风机的送风速度分布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15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修改形式的示意性视图(其中改变了调整板的位置),图15B是示出图15A所示送风机的送风速度分布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16是送风机的局部剖视图,该送风机包括改变了调整板位置的送风管道;
图17示出调整板的示例性构造,该调整板包括具有不同高度的部分;
图18示出调整板的示例性构造,该调整板包括距弯曲部分中的开口的距离变化的部分;以及
图19A和图19B示出送风管道的示例性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简称“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至图3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或送风机5。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意性视图。图2示出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送风机5以及送风机5的附近部分。图3示出送风机5以及其他部件。
参考图1,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0、送纸装置40、定影装置45、控制装置(未示出),这些装置布置在由支撑部件、外盖等组成的壳体10内。图像形成装置20用色调剂(显影剂)形成色调剂图像,并且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12(记录介质)上。送纸装置40包含记录纸张12并且将记录纸张12馈送到图像形成装置20。定影装置45使已经转印到记录纸张12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12上。控制装置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部件的操作进行整体控制。
图像形成装置20包括图像形成部分21和中间转印部分31。图像形成部分21使用已知的电子照相法形成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部分21接收通过中间转印部分31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且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12上。
图像形成部分21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其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成直线地并且基本水平地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空间内。参考图2等,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都包括可旋转的感光鼓22、布置在感光鼓22附近的充电装置23、曝光装置24、显影装置25、一次转印装置26、清洁装置27和静电消除器28。
感光鼓22包括圆筒形基体部件和形成在圆筒形基体部件的外周表面上的感光层。圆筒形基体部件被可旋转地支撑,并且是导电的和接地的。通过电动机(未示出)使感光鼓22沿着所需方向(箭头所指)以所需速度旋转。清洁装置27包括清洁部件和回收容器。清洁部件是完成转印之后接触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的弹性板等。回收容器保持已经被清洁部件去除的色调剂和其他附着物。静电消除器28在完成转印之后使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放电。例如,静电消除器28是通过将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曝光而使外周表面放电的静电消除灯。
充电装置23使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的围绕轴向的有效图像形成区域充电到所需电压。使用非接触式充电器的电晕放电器23K和接触式充电器的充电单元23Y、23M和23C作为充电装置23。每个充电单元23Y、23M和23C都向充电辊施加由电源(未示出)供应的充电电压,该充电辊在与至少感光鼓22的有效图像形成区域接触的同时旋转。向充电辊施加DC电压或叠加AC电压的DC电压作为充电电压。曝光装置24根据已经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信息用光束B照射感光鼓22,从而形成静电潜像。例如,使用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和诸如多棱镜等光学部件的扫描曝光装置,和包括发光二极管和光学部件的非扫描曝光装置作为曝光装置24。曝光装置24可以独立地设置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上,或者可以与所有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或其中的一部分形成一体。
显影装置25向朝着感光鼓22的显影区域施加显影剂(色调剂)并使静电潜像显影,其中显影剂(色调剂)已经充有适合该显影方法的所需极性。例如,使用双组份显影装置作为显影装置25。双组份显影装置使用包括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进行接触反转显影。图2示出示出装置主体25a、显影剂搅拌部件25b和圆筒形显影辊25c。装置主体25a具有开口、用于保持双组份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等。显影剂搅拌部件25b在显影剂容器中旋转以搅拌双组份显影剂并使色调剂摩擦起电。在旋转的显影辊25c中确定并设置所需的磁极。显影辊25c在显影剂容器中以预定厚度保持色调剂和载体并且将色调剂和载体传送到朝向感光鼓22的显影区域。显影电源(未示出)在显影辊25c与感光鼓22之间施加显影电压(显影偏压)。使用叠加有AC电压的DC电压作为显影电压。一次转印装置26使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12上。一次转印装置26包括转印辊,该转印辊在与至少感光鼓22的在轴向上的充电区域接触的同时旋转。电源(未示出)向转印辊施加转印电压。使用极性与显影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作为转印电压。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因为显影剂带负电,所以施加正DC电压作为转印电压。
参考图1和图2,中间转印部分31在壳体10中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0(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下方。中间转印部分31包括中间转印带32、支撑辊33、34和35、二次转印辊36以及带清洁装置(未示出)。中间转印带32沿着箭头所指方向旋转,同时经过感光鼓22与位于一次转移位置的一次转印装置26(一次转印辊)之间的空间。支撑辊33、34和35使中间转印带32的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在所需状态。二次转印辊36以预定压力接触由支撑辊35支撑的中间转印带32,从而旋转。在中间转印带32经过二次转印辊36之后,带清洁装置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2上的剩余色调剂。
使用例如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带32,该环形带具有预定厚度并且由散布有电阻调节剂(例如碳)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等)制成。支撑辊33是驱动辊。在所需时刻向支撑辊35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同的DC电压作为二次转印电压。作为选择,可以向二次转印辊36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DC电压作为二次转印电压。
送纸装置40包括纸张容器41和送纸机构42。纸张容器41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并且保持具有所需类型和所需尺寸的一叠记录纸张12。送纸机构42从纸张容器41一张一张地送出记录纸张12。在记录纸张12被送纸机构42从送纸装置40的纸张容器41送出之后,每张记录纸张12经过送纸路径到达图像形成装置20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位置位于中间转印部分31的中间转印带32与二次转印辊36之间)。沿着在送纸装置40的送纸机构42与二次转印位置之间延伸的送纸路径布置几对传送辊43a至43d和导向部件。
定影装置45包括布置在壳体46中的旋转加热部件47和旋转加压部件48。辊状或带状的旋转加热部件47沿着箭头所指方向旋转,同时通过加热部件使表面温度保持在所需水平。辊状或带状的旋转加压部件48以所需压力基本沿着旋转加热部件47的轴向与旋转加热部件47接触,从而随着旋转加热部件47的旋转而旋转。在二次转印位置与定影装置45之间布置有纸张传送装置49。纸张传送装置49是在完成二次转印之后将记录纸张12传送到定影装置45的带机构。输出托盘13安装在壳体10的位于定影装置45附近的侧表面上并从壳体10突出来。输出托盘13保持上面形成有图像并且已经从壳体10输出的记录纸张12。在定影装置45与输出托盘13(纸张输出狭缝)之间形成纸张输出路径。纸张输出路径包括几对纸张传送辊44a和44b以及导向部件。
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外部存储装置和输入/输出装置。控制装置根据存储在存储器或外部存储装置中的程序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部件。控制装置与例如输入图像信息的通讯单元(输入单元)、各种检测器、对图像信息进行所需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单元以及设置和显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模式和条件的操作输入单元连接。
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的方式基本如下。
当控制装置收到来自例如通讯单元或操作输入单元的进行图像形成操作的请求(例如,打印全彩色图像的请求)时,图像形成装置20的图像形成部分21(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形成色调剂图像。
也就是说,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中,充电装置23使有效图像形成区域充电到所需电势(充电电势),该有效图像形成区域是沿着箭头所指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然后,曝光装置24利用根据基于图像信息(信号)的各种颜色成分发射的光束B照射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的充电区域。因此,在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具有电势差的各种颜色的静电潜像。接下来,在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中,使用供应自显影装置25Y、25M、25C和25K的显影辊25c的、带负极电荷的彩色色调剂,使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反转)显影,并且在感光鼓22上独立形成具有四种颜色(Y,M,C,K)的色调剂图像。
接下来,在位于图像形成部分21与中间转印部分31之间的图像形成单元21Y、21M、21C和21K的一次转印位置,由于一次转印装置26形成的转印电场,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彩色色调剂图像顺序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分31的中间转印带32上。在完成一次转印之后,清洁装置27去除残留在各个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上的附着物,并且静电消除器28使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放电。接下来,在中间转印部分31中,由于二次转印辊36产生的转印电场,已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的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同时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12上,其中记录纸张12已经从送纸装置40经过送纸路径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在完成二次转印之后,记录纸张12从中间转印带32剥离并且通过纸张传送装置49传送到定影装置45。定影装置45使上面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12经过旋转加热部件47与旋转加压部件48之间的接触位置,在该接触位置记录纸张12被加热和加压,从而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熔融并定影在记录纸张12上。当在记录纸张12上进行简单打印时,在完成定影之后,记录纸张12经过纸张输出路径到达壳体10的外侧,并且被输出托盘13所接收。
因此,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结合以在记录纸张12上形成全彩色图像。
参考图2和图3,使用电晕放电器23K(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格栅电晕管放电器)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单元21K的充电装置23。此外,图像形成单元包括送风机5,其用于向电晕放电器23K(具体向放电电线)吹送空气。
参考图3至图6等,送风机5包括吹送空气的风扇6和送风管道7。在送风管道7中形成通道,以将来自风扇6的空气导向电晕放电器23K并且将空气吹到横穿电晕放电器23K延伸的放电电线上。
参考图4和图7等,安装有送风机5的电晕放电器23K包括防护框架230、两根放电电线(第一放电电线231和第二放电电线232)、格栅电极233和清洁装置240(图7)。防护框架230沿着感光鼓22的轴向延伸并且呈长度与感光鼓22基本相同的盒状。第一放电电线231和第二放电电线232沿着纵向穿过防护框架230的内部空间成直线延伸,并且固定在防护框架230上。格栅电极233安装在防护框架230的朝向感光鼓22的下侧。清洁装置240清洁至少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
防护框架230为矩形盒状结构。防护框架230的朝向感光鼓22的下侧是打开的(下部开口234)。防护框架230上侧的沿着纵向的中间部分是打开的。在平面图中,防护框架230的长度在轴向上与感光鼓22的长度基本相同。防护框架230具有上侧部分237,该上侧部分从沿着纵向延伸的侧表面的上部向防护框架230的中部弯曲,从而在中部形成矩形缝隙238。防护框架230的内部空间被沿着纵向延伸的分隔板239分成两部分。
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以一定间距沿着感光鼓22的轴向成直线(平行)地延伸,并且固定在防护框架230的纵向端部上。放电电线231和232设置成以相同的距离与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分离。格栅电极233是形成有规则图案的网孔或通孔的薄板。格栅电极233设置成覆盖防护框架230的下部开口234,并且以相同的距离与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分离。
当向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施加充电电压时,电晕放电器23K由于电晕放电而产生电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阴离子)。电荷经过格栅电极233内的空间转移到感光鼓22的外周表面,从而为感光鼓22充电。
参考图7,电晕放电器23K的清洁装置240构造成通过使清洁部件接触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并且使清洁部件沿着放电电线231和232延伸的方向E往复运动(由箭头E1和E2所指)来清洁这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移动支撑件242支撑清洁部件并往复运动。
移动支撑件242包括支撑体243、圆筒形连接部分245和滑动支撑件246。支撑体243支撑安装在其上面的清洁部件。圆筒形连接部分245布置在支撑体243上方,并且安装在螺旋心轴244上,该螺旋心轴沿着放电电线延伸并在防护框架230的上部开口(中部的缝隙238)的上方旋转。滑动支撑件246从支撑体243或圆筒形连接部分245沿着与移动支撑件242的往复运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滑动支撑件246接触防护框架230的上侧部分237的表面并且在该表面上方滑动。螺旋心轴244包括圆柱轴244a和螺旋部件244b,该螺旋部件是缠绕在轴244a的外周上的线。螺旋心轴244的轴244a的端部通过轴承247可旋转地支撑,该轴承247布置在防护框架230的端部。电动机(未示出)的旋转传递至轴244a的端部之一。
当螺旋心轴244沿着所需方向(沿着正常方向以及沿着反转方向)旋转时,螺旋心轴244的螺旋部件244b的旋转被转换成圆筒形连接部分245的直线运动,因此移动支撑件242沿着螺旋心轴244往复运动。因此,通过移动支撑件242支撑并与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接触的清洁部件沿着放电电线231和232往复运动,并且清洁放电电线231和232的表面。
送风机5的风扇6包括外罩60、叶轮61和使叶轮61旋转的电动机。外罩60具有矩形(在本实施例中为正方形)并且具有穿过外罩延伸的圆柱形空间。叶轮61被支撑为在外罩60的圆柱形空间内旋转。叶轮61包括圆柱形转子61a和多个(呈螺旋桨形状的)叶片61b。转子61a布置成其轴线沿着空气运动方向延伸。叶片61b以相对于轴向的所需倾角沿着径向从转子61a的外周表面伸出。叶轮61例如直接安装在布置于转子61a内部的电动机的驱动轴上,并且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旋转。
风扇6是所谓的轴流式风扇,利用该风扇,当叶轮61旋转时,叶片61b使转子61a周围的空气旋动并且使空气沿着轴向直线移动。图3等所示的支撑框架63可旋转地支撑转子61a。支撑框架63包括环行部分63a和臂63b。环行部分63a支撑转子61a的一端。臂63b以臂与臂之间的所需距离从环行部分63a的外周表面斜向延伸,并且以相等间隔连接在外罩60上。
风扇6布置成靠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10的侧面板10A,使得风扇6能够从壳体10外面吸入空气。参考图2,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气管道65布置成使形成在壳体10的侧面板10A上的进气口11与风扇6连接。过滤器(未示出)布置在进气口11内,以去除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
送风管道7为管形结构,其包括主体部分70、风扇连接部分71和放电器连接部分72。主体部分7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通道。位于主体部分70一端的风扇连接部分71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开口,并且风扇6的外罩60的沿着送风方向的端部配合并连接在该开口上。位于主体部分70另一端的放电器连接部分72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开口,并且电晕放电器23K的接受送风的部分连接在该开口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送风管道7沿着基本水平方向从风扇6向电晕放电器23K延伸,并且连接在电晕放电器23K的上部。送风管道7例如由合成树脂通过适当的模塑方法制成。
参考图5、图6等,主体部分70内的通道包括宽度扩大部分73、高度缩小部分74、延伸部分75、弯曲部分76和开口77。在宽度扩大部分73中,通道宽度W,即通道的沿着放电电线231(232)延伸的方向E的尺寸,沿着空气流动方向S向下游逐渐扩大。高度缩小部分74是宽度扩大部分73的一部分。在高度缩小部分74中,通道高度H,即通道的高度,沿着空气流动方向S向下游减小。延伸部分75从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下游端74b延伸到靠近电晕放电器23K的位置。延伸部分75具有与下游端74b的高度相同的恒定高度H2。弯曲部分76从延伸部分75的下游端75b向电晕放电器23K弯曲,从而与电晕放电器23K连接。开口77形成在弯曲部分76的沿着空气流动方向S的下游端。开口具有宽度W3,该宽度W3与至少放电电线231的在放电电线231延伸方向E上的有效部分的长度相对应。当送风管道7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10的安装部分时,图4等示出的定位突部79插入定位孔中。
宽度扩大部分73构造成使通道宽度W从四边形的风扇连接部分71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S线性并横向对称地增加。通道高度H减小的高度缩小部分74由顶板和布置在顶板下方的斜板形成。顶板是主体部分70的上部板70B的一部分。(至少顶板的内表面是平的。)斜板是主体部分70的位于宽度扩大部分73中部的下部板70C,并且斜板朝着上部板70B成直线地倾斜。(至少斜板的内表面是平的。)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上游端74a具有高度H1,下游端74b具有高度H2(<H1)。高度H恒定的延伸部分75是从高度缩小部分74(作为宽度扩大部分73的一部分)的下游端74b延伸到其位于电晕放电器23K(防护框架230)附近的端部的通道。延伸部分75具有长度L(图6)。延伸部分75由顶板和布置在顶板下方的第二底板形成。顶板是上部板70B的一部分。第二底板是主体部分70的第二下部板70D,其基本平行于顶板延伸并且距顶板的距离与通道高度H2一致。(至少第二底板的内表面是平的。)
参看图4和图8,弯曲部分76形成为从延伸部分75的下游端75b基本上以直角向下弯曲。在弯曲部分76内,通道高度H2基本上恒定。弯曲部分76是由下部弯曲板70E和上部弯曲板70F所包围的通道。弯曲部分76的开口77的形状设定为使开口77可以与电晕放电器23K的上部连接,具体地说,至少可以与上部的进气口部分(缝隙238)连接。参考图4和图8,在放电器连接部分72上形成连接开口78,该连接开口从上方覆盖接受送风的、包括放电电线231的电晕放电器23K的整个上部。弯曲部分76的开口77包括在连接开口78之内。侧面板位于通道的主体部分70的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S的两侧。侧面板基本竖直地竖立,并且至少侧面板的内表面是平的。
在送风管道7的通道内,在延伸部分75的电晕放电器23K侧的内壁(第二下部板70D的内表面)上布置有调整板8。调整板8为板状部件,其沿着放电电线231延伸方向E并且在整个通道宽度W上延伸。
参考图9等,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调整板8布置在通道的延伸部分75的上游端75a(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下游端74b)的沿着空气流动方向S的下游并且位于与延伸部分75的上游端75a相距La的位置(延伸部分75的中部的略微偏向上游的位置)。延伸部分75具有高度H2,调整板8具有高度h1(即,调整板8从第二下部板70D的内表面突出的高度)。调整板8的高度h1的范围例如在延伸部分75的高度H2的50-70%内。调整板8的厚度例如与构成送风管道7的板的厚度大致相同。调整板8的沿着通道宽度W的形状是矩形。调整板8基本垂直地竖立在第二下部板70D的内表面上。
调整板8的整体可以是平板。作为选择,调整板8的形状可以为其下部的厚度大于其上部的厚度。调整板8可以独立于送风管道7。在这种情况下,调整板8通过使用所需的紧固件安装在延伸部分75的第二下部板70D的内壁上。作为选择,调整板8可以与送风管道7形成一体。
在所需时刻,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图像形成操作时或者当图像形成装置1待机时,驱动送风机5。在这些时刻,驱动送风机5的风扇6并且使叶轮61旋转。因此,风扇6吹送空气,空气经过送风管道7的通道,然后空气被吹到电晕放电器23K的放电电线231和232上。
也就是说,风扇6吹送的空气经过送风管道7的通道的宽度扩大部分73、高度缩小部分74、延伸部分75和弯曲部分76,然后从弯曲部分76的开口77吹出。此后,从开口77吹出的空气经过形成在电晕放电器23K的防护框架230的上侧部分237之间的缝隙238,流动到防护框架230的内部空间内,然后吹到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上。
具体地说,当来自风扇6的空气经过送风管道7的宽度扩大部分73时,空气朝着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S的两侧散开。当空气经过送风管道7的高度缩小部分74时,空气逐渐被压缩。当空气经过空间基本均匀的延伸部分75时,空气处于基本均匀状态。当空气经过弯曲部分76时,空气方向变为向下,然后空气经过开口77和电晕放电器23K的防护框架230的缝隙238。最后,空气被吹到防护框架230的内部空间。
此时,从风扇6吹出的空气处于上面所述的旋动状态。然而,因为一部分空气与送风管道7的延伸部分75中的调整板8相碰撞,所以减小了空气的旋动(旋涡流),并且空气相对于放电电线231和232的延伸方向E以基本均匀的速度吹到放电电线231和232上。
结果,送风机5平稳地将空气吹到电晕放电器23K的放电电线231和232上。因此,防止了空气中的灰尘(例如,电晕副产品和纸末等)沿着放电电线延伸方向E不均匀地附着在放电电线上。因此,电晕放电器23K防止了不均匀放电,如果灰尘沿着放电电线231和232延伸的方向不均匀地附着在放电电线231和232上,那么就会出现不均匀放电。此外,在包括电晕放电器23K的图像形成单元21K中,感光鼓22由电晕放电器23K均匀地并且适当地充电,因而防止了由于图像缺陷(例如,不均匀的浓度和多余的线条)而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所述图像缺陷可能由不均匀充电产生。
图10A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5的构造的示意性视图,图10B是示出送风机5的气流特征的测量结果的图。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包括外罩60和叶轮61的轴流式风扇作为送风机5的风扇6,其中外罩60的尺寸为60mm×60mm,叶轮61具有七个叶片61b。在测量过程中,驱动风扇以产生大约0.4m3/min的气流。
参考图6、图9等,使用具有以下尺寸的送风管道作为送风机5的送风管道7。主体部分70、风扇连接部分71和放电器连接部分72的总长度AL为大约360mm。宽度扩大部分73的最小通道宽度W1(与风扇连接部分71的宽度相同)为大约60mm。宽度扩大部分73的最大通道宽度W2(与弯曲部分76的通道宽度相同)为大约360mm。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上游端74a的高度H1为大约60mm。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下游端74b的高度H2为大约16mm。延伸部分75的第二下部板70D沿着空气流动方向S的长度L为大约40mm。使用高度h1为大约10mm、长度为大约340mm、厚度为大约2mm的矩形平板作为送风管道7的调整板8。该平板布置在延伸部分75的上游端75a的沿着空气流动方向S下游且位于与延伸部分75的上游端75a的距离La为大约13mm的位置。该平板基本垂直地竖立在第二下部板70D的内表面上。
使用具有缝隙238的电晕放电器作为电晕放电器23K,该缝隙238形成在防护框架230上部并且呈尺寸为20mm×360mm的矩形形状。测量吹到电晕放电器23K的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上的空气的速度作为气流特征。在内侧(设备的后侧)与外侧(设备的前侧)之间的各个放电电线231和232的划分区域中的多个位置进行测量。图10B示出了测量结果。在图10B中,“第一放电电线”是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1K的静电消除器28附近的放电电线231,“第二放电电线”是布置在利用由曝光装置24发出的光束B照射图像形成单元21K的感光鼓22的位置附近的放电电线232。
参考图10B,来自风扇6的空气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吹到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上。此外,空气相对于电线延伸方向E以基本均匀的速度吹到各个电线上(内侧与外侧之间的区域)。对于送风机5,吹到放电电线231和232上的空气的速度例如等于或大于0.8m/s。图10A示出了通过风扇6吹送的空气的估算流动。具体地说,据估算,在空气经过调整板8之后,一部分空气被不均匀地扰动以产生小旋涡,因此,无论空气经过弯曲部分76的内部或外部,空气都以大致相同的速度从送风管道7的弯曲部分76的开口77中吹出。
参考图13A和图13B,出于参考的目的,测量包括送风管道7而没有调整板8的送风机5的气流特征。图13A示出送风机5,图13B示出测量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B清晰示出,来自风扇6的空气几乎集中地吹到第二放电电线232上。这可能是因为通过风扇6吹送的空气沿着送风管道7的弯曲部分76的外侧的内表面集中地流动,并且沿着弯曲部分76的内侧(电晕放电器侧)的内表面分散地流动。此外,吹到第二放电电线232上的空气的速度相当不均匀。这可能是因为在风扇6吹送空气时所产生的空气旋动没有被抑制并且直接影响气流。
参考图14A和图14B,出于参考的目的,测量以下送风机5的气流特征,其中该送风机5包括送风管道7,在送风管道7中调整板8布置在延伸部分75的内壁的与电晕放电器23K侧相反的一侧(通道的主体部分70的上部板70B的内壁)。图14A示出送风机5,图14B示出测量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B清晰示出,虽然来自风扇6的空气被吹向第一放电电线231和第二放电电线232,但是气流速度低(慢)。此外,对于大部分电线区域而言,吹到放电电线231和232上的空气的速度低于作为允许限度的0.8m/s。
参考图11A,制备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5,该送风机5包括送风管道7,在该送风管道7中调整板8布置在延伸部分75的上游端75a(换句话说,高度缩小部分的下游端74b)。测量送风机5的气流特征,图11B示出测量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B清晰示出,通过风扇6吹出的空气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吹到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上。然而,在放电电线的沿着电线延伸方向E的端部的气流速度低于在放电电线的中部的气流速度。
参考图12A,制备包括具有下述结构的送风管道7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5。在该送风管道7中,如图11A所示,调整板8布置在延伸部分75的上游端75a。此外,调整板8的两端具有高度为h2(与延伸部分75的内壁的距离)的低位部分82,高度h2低于调整板8的中央部81的高度h1。每个低位部分82都具有倾斜的顶表面,该倾斜的顶表面从调整板8的两端向内延伸大约20mm的宽度,并且低位部分82的最低高度h2为9mm。也就是说,低位部分82内的高度差大约1mm。测量送风机5的气流特征,图12B示出测量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B清晰示出,与图11B所示结果相比,通过风扇6吹送的空气的速度在放电电线的沿着电线延伸方向E的两端(内侧和外侧)得到提高,这显示了改进。
参考图15A,制备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5,该送风机5包括送风管道7,在送风管道7中调整板8布置在延伸部分75的下游端75b(换句话说,弯曲部分的上游端)。测量送风机5的气流特征,图15B示出测量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B清晰示出,通过风扇6吹到放电电线231(第一放电电线)上的空气的速度是吹到放电电线232(第二放电电线)上的空气的速度的1.2-1.4倍。也就是说,通过风扇6吹送的空气不是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吹到两根放电电线231和232上。具有这种气流特征的送风机5是不合适的。
其他示例性实施例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送风机5中,调整板8布置在送风管道7的延伸部分75中。然而,参考图16,在送风机5中,调整板8例如可以布置在送风管道7的高度缩小部分74中。
可以在送风机5的送风管道7中布置多个调整板8。一个调整板8可以布置在延伸部分75中,其他调整板8可以布置在高度缩小部分74中。
参考图17,布置在送风机5的送风管道7中的调整板8可以具有高度h沿着通道宽度W(沿着方向E)变化的形状。
图17所示的、高度h变化的调整板8包括低位部分85和高位部分86。低位部分85的高度h4低于h1(调整板8的标准(参考)高度)。高位部分86的高度h5高于h1。例如,可以根据在使用具有标准高度h1的调整板8时测量电晕放电器23K上的气流(分布)而获得的气流数据来形成低位部分85和高位部分86。低位部分85形成为位于调整板8的一部分上的倒置三角形切口,该部分基本上与放电电线的在放电电线延伸方向E上的气流速度低于目标气流速度的区域相对应。高位部分86形成为位于调整板8的一部分上的三角形突起,该部分基本上与放电电线的气流速度高于目标气流速度的区域相对应。
具有低位部分85和高位部分86的调整板8具有针对在调整板8的高度h均匀的情况下实际产生的气流速度的不均匀性进行调整的形状。因此,当使用具有这种调整板8的送风管道7时,通过风扇6吹出的空气以更加大致且适当均匀的(改进的)气流速度吹到电晕放电器23K上。低位部分85和高位部分86的数量和类型(高度、形状等)不限于图17所示的实例,并且可以进行适当变化。
参考图18,布置在送风机5的送风管道7上的调整板8可以具有在空气流动方向S上与弯曲部分76的开口77的间隔距离J变化的部分。
图18所示的调整板8包括平面板部分87A和87B以及曲面板部分88。平面板部分87A和87B布置在调整板8的沿着通道宽度W的方向E的两端。曲面板部分88布置在平面板部分87A与87B之间并且朝着开口77弯曲。各个平面板部分87A和87B与开口77(调整板附近的长边77a,见图7等)之间的间隔距离J4恒定。曲面板部分88与开口77之间的距离在曲面板部分88的沿着通道宽度W的中心88a处具有最小值J1。随着曲面板部分中的位置距中心88a变得更远,距离逐渐增加到J2和J3(J2<J3)。曲面板部分88的中心88a比平面板部分87A和87B更靠近(突向)开口77,如图所示,曲面板部分88的中心88a与开口77的距离比平面板部分87A和87B与开口77的距离小距离K(即,例如大约10mm)。当使用这种调整板时,空气以更加大致且适当均匀的速度吹到电晕放电器23K的放电电线231和232上。
参考图19A,例如,在送风机5的送风管道7中,连接在主体部分70的宽度扩大部分73上的风扇连接部分71不必一定为直线管道,而是可以沿着所需方向弯曲。参考图19B,例如,送风管道7的宽度扩大部分73的形状在平面图上不必为通道宽度W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S向两侧对称扩大。例如,宽度扩大部分73的形状可以为通道宽度W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S向一侧扩大。在以上描述中,送风管道7的通道的宽度扩大部分73的端部超过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下游端74b延伸到延伸部分75。然而,宽度扩大部分73的端部可以终止于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下游端74b。高度缩小部分74不必一定包括在宽度扩大部分73内。作为选择,高度缩小部分74的一部分可以包括在宽度扩大部分73内,而其余部分可以位于宽度扩大部分73外部。
送风机5的风扇6不限于以旋动状态吹送空气的轴流式风扇。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风扇,包括空气沿着垂直于轴线的方向流动的西洛可风扇(多叶片风扇)和例如涡轮风扇等径流式(离心)风扇。
应用送风机5的电晕放电器可以仅包括一根放电电线并且不必一定包括格栅电极、清洁装置等。电晕放电器不必一定用于为感光鼓22充电,而是可以用于其他用途。与电晕放电器包括两根放电电线的情况相比,在仅包括一根放电电线的电晕放电器中,送风机5能够相对于电线延伸方向更均匀地将空气吹向一根放电电线。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20包括四个图像形成部分(图像形成单元)21。然而,图像形成装置20可以包括不同数量的图像形成部分,或者仅包括一个图像形成部分。作为选择,图像形成装置20不必一定包括中间转印部分31。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本发明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

Claims (19)

1.一种送风机,包括:
风扇,其吹送空气;以及
送风管道,在其中形成有通道,所述送风管道将所述风扇吹出的空气导向电晕放电器并且使空气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上,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在其中延伸的放电电线,所述送风管道包括:
宽度扩大部分,在所述宽度扩大部分中,通道宽度沿着气流方向向下游逐渐扩大,所述通道宽度是所述通道的沿着所述放电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尺寸,
高度缩小部分,在所述高度缩小部分中,通道高度沿着气流方向向下游逐渐缩小,所述通道高度是所述通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高度缩小部分包括在所述宽度扩大部分的区域内,或者包括在包括所述宽度扩大部分的区域内,
延伸部分,其从所述高度缩小部分的下游端延伸到所述电晕放电器附近的位置,所述通道在整个所述延伸部分的通道高度与所述通道在所述高度缩小部分的下游端处的通道高度相同,
弯曲部分,其从所述延伸部分的下游端向所述电晕放电器弯曲,以连接在所述电晕放电器上,
开口,其形成在所述弯曲部分的沿着气流方向的下游端,所述开口的宽度至少相当于所述放电电线的有效长度,以及
板状部件,其布置在所述通道内且位于所述高度缩小部分和所述延伸部分中的任何部分的内壁上的位置,所述内壁位于所述电晕放电器侧,所述板状部件在整个通道宽度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布置在所述延伸部分的在气流方向上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的形状设置为其距离所述内壁的高度沿着所述通道宽度不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在其沿着所述通道宽度的两端具有低位部分,每个所述低位部分在所述内壁上方的高度都低于所述板状部件的与所述通道宽度的中心相对应的部分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在其沿着所述通道宽度的两端具有低位部分,每个所述低位部分在所述内壁上方的高度都低于所述板状部件的与所述通道宽度的中心相对应的部分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包括在气流方向上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开口的距离变化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包括在气流方向上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开口的距离变化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包括在气流方向上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开口的距离变化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板状部件包括在气流方向上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开口的距离变化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电晕放电器,其具有延伸的放电电线;以及
送风机,其将空气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上,
其中,所述送风机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多根放电电线,所述放电电线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送风管道的弯曲部分的开口位于使空气被吹到所述电晕放电器的平行的所述放电电线的位置。
CN201110086429.3A 2010-08-23 2011-04-07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375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6489A JP5585298B2 (ja) 2010-08-23 2010-08-23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86489 2010-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5369A CN102375369A (zh) 2012-03-14
CN102375369B true CN102375369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594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6429.3A Active CN102375369B (zh) 2010-08-23 2011-04-07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98548B2 (zh)
JP (1) JP5585298B2 (zh)
CN (1) CN1023753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8843A (ja) * 2010-02-03 2011-08-1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919813B2 (ja) * 2011-12-27 2016-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5888B2 (ja) * 2012-07-18 2014-12-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3395B2 (ja) * 2012-09-18 2017-05-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9454B2 (ja) * 2012-10-31 2016-07-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4846B2 (ja) * 2012-11-16 2016-08-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対象構造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70561B2 (en) * 2013-01-25 2015-10-27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003756B2 (ja) * 2013-03-26 2016-10-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761B2 (ja) * 2013-03-27 2016-10-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9011B2 (ja) * 2013-04-09 2016-09-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4533A (ja) * 2014-03-25 2015-10-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吸気管、吸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8431B2 (ja) * 2014-03-12 2016-12-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969569B2 (en) 2015-09-22 2018-05-15 Deere & Company Agricultural vehicle pneumatic distribution system
JP6662084B2 (ja) * 2016-02-18 2020-03-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64852B2 (ja) * 2017-11-30 2022-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20858A (ja) * 2018-01-10 2019-07-22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画像形成装置
KR20220049128A (ko) * 2020-10-14 2022-04-2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현상기 내부의 규제 블레이드 냉각 구조
JP2022130949A (ja) * 2021-02-26 2022-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8128A (ja) * 1997-01-14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JP2001235930A (ja) * 2000-02-24 2001-08-3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565A (ja) * 2005-05-30 2006-12-07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2659A (ja) * 1982-04-20 1983-10-25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における帯電方法
JPH0555159U (ja) * 1991-12-28 1993-07-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9007A (ja) * 2002-10-25 2004-07-15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883A (ja) * 2003-03-07 2004-09-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7172A (ja) * 2003-10-22 2005-05-19 Canon Inc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8128A (ja) * 1997-01-14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JP2001235930A (ja) * 2000-02-24 2001-08-3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565A (ja) * 2005-05-30 2006-12-07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2885A (ja) 2012-03-01
CN102375369A (zh) 2012-03-14
US8498548B2 (en) 2013-07-30
JP5585298B2 (ja) 2014-09-10
US20120045243A1 (en) 201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5369B (zh)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US5481339A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a printer
US76169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harger and intake/exhaust
JP2013088731A (ja)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880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49454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76668A (zh)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276175A (ja) 空気吹付け清掃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30681B2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76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00666B2 (ja) スコロトロン型帯電器及びこの帯電器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621995B1 (en) Image-forming machine having a development station with a dusting control system
JP5900396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3637B2 (ja) 微粒子の捕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4349B2 (ja) 導風体、放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947133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232917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1933A (ja) 吸気管、吸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211160B2 (zh)
JP20072863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80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62084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081B2 (ja) 帯電装置
JP20231744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清掃方法および清掃プログラム
JP2014143336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