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2875B - 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2875B
CN104062875B CN201310629685.1A CN201310629685A CN104062875B CN 104062875 B CN104062875 B CN 104062875B CN 201310629685 A CN201310629685 A CN 201310629685A CN 104062875 B CN104062875 B CN 1040628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toner image
image
secondary transfer
transf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296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2875A (zh
Inventor
松本泰岳
重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62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2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2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2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载体,该载体承载由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包括调色剂本体和外部添加剂,该外部添加剂的圆形度为大约0.5至大约0.9;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将被转印体保持在该转印构件与所述载体之间,该转印构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以及去除构件,该去除构件包括接触部,该接触部接触所述转印构件,该去除构件去除从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附着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所述接触部由满足下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A≥‑2.5×B+102(1)其中A表示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B表示在23℃下的100%模量(MPa)。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removing member)。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的示例,存在一种包括清洁构件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构件与待清洁构件的表面接触,从而刮去待清洁构件的表面上的残留物。清洁构件与待清洁构件抵接的部分由满足以下关系的弹性橡胶体制成:A≥-2.5×B+102(其中A表示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B表示在23℃下的100%模量(Mpa))(参见日本特开2006-301564号公报)。
作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示例,存在树脂粒子,该树脂粒子包括树脂粒子本体以及附着到树脂粒子本体的表面的二氧化硅粒子。二氧化硅粒子包括体积平均粒径不小于80nm且不大于300nm、粒度分布指数不小于1.10且不大于1.40、平均圆形度不小于0.70且不大于0.92、并且圆形度分布指数不小于1.05且不大于1.50的一次粒子。圆形度不小于0.95的一次粒子的比例不大于10个%(参见日本特开2012-1491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其减少从载体附着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的清洁故障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载体,该载体承载由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包括调色剂本体和外部添加剂,该外部添加剂的圆形度为大约0.5至大约0.9;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将被转印体保持在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载体之间,所述转印构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以及去除构件,该去除构件包括接触部,该接触部接触所述转印构件,所述去除构件去除从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附着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所述接触部由满足下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
A≥-2.5×B+102 (1)
其中A表示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B表示在23℃下的100%模量(MPa)。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包括被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的第一调色剂图像以及没有被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的第二调色剂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接触部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为大约82°至101°,所述接触部在23℃下的100%模量为大约4MPa至大约11Mpa。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调色剂的所述调色剂本体和所述外部添加剂具有相同的电荷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转印构件具有涂覆有氟树脂的表面,并且所述去除构件的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使用载体的电子照相术的去除构件,所述载体承载由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包括调色剂本体和外部添加剂,所述外部添加剂的圆形度为大约0.5至大约0.9,所述去除构件包括接触转印构件的接触部。所述去除构件去除从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附着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并且所述接触部由满足下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
A≥-2.5×B+102 (1)
其中A表示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B表示在23℃下的100%模量(MPa)。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去除构件中,所述接触部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为大约82°至101°,所述接触部在23℃下的100%模量为大约4MPa至大约11Mpa。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不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相比,附着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的清洁故障的发生可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不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相比,载体与转印构件之间的放电可减少,更多调色剂可用于研磨转印构件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不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相比,附着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的清洁故障的发生可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不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相比,调色剂本体的充电和转印不太可能受外部添加剂的阻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不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相比,转印构件与去除构件之间的摩擦可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不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相比,附着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的清洁故障的发生可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不采用上述构造的情况相比,附着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的清洁故障的发生可减少。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图1所示的二次转印部的放大图;
图3示出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示例;
图4示出为检查清洁刀片的卷起的发生而进行的测试(清洁刀片的卷起测试)的结果;
图5示出清洁刀片的纯水接触角(A)(°)与100%模量(B)(MPa)之间的关系;
图6示出为检查清洁刀片的清洁性能而进行的测试(清洁测试)的结果;以及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1]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是采用通常为串联类型的中间转印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一次转印部10、二次转印部20和定影部60。在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中,通过电子照相术形成各种颜色分量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部10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形成的各种颜色(颜色分量)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是载体的示例)上(一次转印)。二次转印部20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图像(各种颜色叠加的调色剂图像)一起转印到纸P(是被转印体的示例)上(二次转印)。定影部60将向纸P上的二次转印之后获得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图像形成设备1还具有控制各种装置(各部)的操作的图像形成控制部80。
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当无需在这些图像形成单元之间进行区分时将被称作图像形成单元2。
在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中的每一个中,在箭头a的方向上旋转的光导鼓11周围依次设置诸如充电单元12、激光曝光单元13、显影单元14、一次转印辊16和鼓清洁器17的电子照相装置。充电单元12使对应的光导鼓11带电。激光曝光单元13将静电潜像写到光导鼓11上(在图1中曝光光束由符号Bm表示)。显影单元14储存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并用对应的颜色使光导鼓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见。一次转印辊16在一次转印部10中将形成在光导鼓11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鼓清洁器17去除残留在光导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开始按照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顺序布置。
作为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的示例,下面的描述假设调色剂带负极性(负)。
中间转印带15由在诸如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的树脂中包含诸如炭黑的适量导电剂的膜状环形带制成。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至1014Ωcm,厚度为(例如)大约0.1mm。中间转印带15被各种辊驱动为在图1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上以预定速度循环(旋转)。所述各种辊包括驱动辊31、支撑辊(support roller)32、张力辊33、支承辊(backuproller)25和清洁支承辊34。驱动辊31由具有优良恒速性的马达(未示出)驱动,并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支撑辊32支撑沿着各个光导鼓11的布置方向基本上线性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5。张力辊33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预定张力,起到防止中间转印带15蛇行的校正辊的作用。支承辊25设置在二次转印部20中。清洁支承辊34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相对地设置,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刮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
一次转印部10由一次转印辊16构成,一次转印辊16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光导鼓11相对地设置。一次转印辊16包括轴以及围绕该轴固定的作为弹性体层的海绵层。所述轴是由诸如铁或SUS的金属制成的圆柱棒。海绵层由NBR、SBR和EPDM的共混橡胶形成,其中共混有诸如炭黑的导电剂。海绵层是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至109Ωcm的海绵状圆筒辊。一次转印辊16被隔着中间转印带15压向光导鼓11。
另外,向一次转印辊16施加正电压(一次转印偏压),其极性与调色剂上的电荷极性(负)相反。因此,各个光导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静电吸引到中间转印带15上,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一次转印)。
二次转印部20由二次转印辊22构成,二次转印辊22是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支承辊25相对地设置的转印构件的示例。二次转印辊22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一侧,并且接地。由金属制成的供电辊26与支承辊25接触地设置。
二次转印辊22被隔着中间转印带15压向支承辊25。
供电辊26连接到二次转印电源27。当二次转印电源27向供电辊26供应负电压时,该电压被施加到支承辊25。因此,在二次转印部20中(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生成二次转印电场(二次转印偏压)。
当在这种状态下纸P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时,调色剂图像(稍后描述的图3中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被静电吸引并转印(二次转印)到纸P上。
尽管二次转印偏压是隔着中间转印带15形成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的电场,但是本文中将表述为二次转印电源27供应二次转印偏压。
如稍后将描述的,根据定时,代替作为负电压的二次转印偏压,二次转印电源27供应相反极性的非转印电场(非转印偏压),即,正电压。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中将表述为二次转印电源27供应非转印偏压。将稍后描述非转印偏压。
支承辊25的表面由分散有碳的EPDM和NBR的共混橡胶的管子构成。支承辊25的内部由EPDM橡胶构成。支承辊25的表面电阻率为107Ω/平方至1010Ω/平方。支承辊25的硬度被设置为例如70°(ASKER C)。
二次转印辊22包括轴、围绕该轴固定的弹性层以及防粘层。轴是由诸如铝、铁或SUS的金属制成的圆柱棒。弹性层由共混有诸如炭黑的导电剂的NBR、SBR和EPDM的共混橡胶形成。弹性层是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至109Ωcm的海绵状圆筒辊。防粘层由氟树脂、氟橡胶等制成,并覆盖弹性层的表面。作为防粘层,氟树脂由于其优异的防粘性而为优选的。
防粘层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不大于2μm(Rz≤2μm)。
设置辊清洁器40,该辊清洁器40去除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调色剂。辊清洁器40包括清洁刷41和清洁刀片42。清洁刷41按照可旋转地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的方式设置。清洁刀片42是在二次转印辊22的旋转方向上设置在清洁刷41的下游的去除构件的示例。
辊清洁器40还包括润滑剂块43、清洁器壳体44和支撑构件45。润滑剂块43与清洁刷41接触地设置,并保持供应给清洁刷41的润滑剂。清洁器壳体44容纳清洁刷41、清洁刀片42和润滑剂块43。支撑构件45将清洁刀片42固定到清洁器壳体44,从而将清洁刀片42支撑在适当位置。另外,辊清洁器40在清洁器壳体44的内部具有储存部46。储存部46储存废调色剂。
清洁刷41由成螺旋状植入由金属等制成的轴的表面中的毛发束制成。所述毛发由绝缘聚丙烯等制成,其容易带有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同的极性(负极性)的电。
清洁刷41由驱动马达(未示出)按照预定速度旋转地驱动。
由于润滑剂块43与清洁刷41接触地设置,所以由润滑剂块43保持的润滑剂被供应给清洁刷41,随着清洁刷41旋转,润滑剂被进一步供应到二次转印辊22上。润滑剂是例如硬脂酸锌。
润滑剂降低二次转印辊22与清洁刀片42之间的摩擦,并减少清洁刀片42的卷起。将稍后描述清洁刀片42的卷起。
清洁刀片42是由诸如聚氨酯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细长板状构件。当从横截面观察时,清洁刀片42被设置为使得其矩形的一个角(边缘)在与二次转印辊22的旋转方向(箭头c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接触二次转印辊22。因此,随着二次转印辊22旋转,附着在二次转印辊22上的调色剂被清洁刀片42的一角刮去。
支撑构件45按照使得清洁刀片42以预定压力(接触压力)接触二次转印辊22的方式将清洁刀片42固定到清洁器壳体44。
被清洁刀片42刮去的调色剂落到清洁器壳体44内的储存部46中,并作为废调色剂储存。
在中间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设置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能够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和分离。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去除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或纸粉,从而清洁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基准传感器(原位置传感器)81设置在针对黄色Y的图像形成单元2Y的上游侧。基准传感器42生成基准信号,所述基准信号用作在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中的每一个中建立图像形成定时的基准。用于调节图像质量的图像密度传感器82设置在针对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2K的下游侧。
基准传感器81识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里侧的预定标记,并生成基准信号。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依据基于此基准信号的识别来自图像形成控制部80的指令开始图像形成。
图像密度传感器82检测稍后描述的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调色剂补片(tonerpatch))。基于由图像密度传感器82检测的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图像形成控制部80调节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的操作条件,从而调节稍后描述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稍后描述的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的密度。
另外,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纸储存部50、拾取辊51、传送辊52、纸张传送路径53、传送带55和入口引导件56。纸储存部50储存纸P。拾取辊51按照预定定时拾取并传送储存在纸储存部50中的纸P。传送辊52传送由拾取辊51放出的纸P。纸张传送路径53将传送辊52所传送的纸P运送到二次转印部20。传送带55将由二次转印辊22通过二次转印传送到传送带55的纸P传送到定影部60。入口引导件56将纸P朝着定影部60引导。
定影部60包括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加热辊61具有内置的加热源,例如卤素灯。加压辊62压向加热辊61。随着带有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纸P通过加热辊61与加压辊62之间,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纸P上。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除了通过二次转印转印到纸P上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之外,还形成在连续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之间的空间(间隙)中形成的诸如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调色剂补片)的间隙调色剂图像(稍后描述的图3所示的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在中间转印带15的端部中形成的端部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带)(稍后描述的图3所示的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等。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和端部调色剂图像当不在这些调色剂图像之间进行区分时将被称作调色剂图像。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基本图像形成处理。下面将描述使用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间隙调色剂图像和端部调色剂图像将稍后描述。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由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对从图像读取装置(未示出)、个人计算机(PC)(未示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应用预定图像处理。随后,由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执行图像形成。图像处理装置对输入的图像数据应用预定图像处理。所述预定图像处理包括各种类型的图像编辑,例如阴影校正、重合失调校正、亮度/颜色空间转换、伽马校正、帧删除、颜色编辑和运动编辑。施加有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被转换成四个颜色Y、M、C和K的色材层次数据,然后输出给激光曝光单元13。
激光曝光单元13根据输入的色材层次数据,来将从(例如)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曝光光束Bm辐射到图像形成单元2Y、2Y、2M和2K中的每一个的光导鼓11。图像形成单元2Y、2Y、2M和2K的相应光导鼓11的表面通过充电单元12进行充电,然后通过激光曝光单元13进行扫描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所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的相应显影单元14分别显影为颜色Y、M、C和K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
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的光导鼓11上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在各个光导鼓11与中间转印带15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中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更具体地讲,在一次转印部10中,一次转印辊16对中间转印带15的基材施加正电压(一次转印偏压),即,极性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上的电荷的极性(负)相反的电压,并执行一次转印,由此将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依次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
随着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彼此叠加,叠加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拾取辊51与叠加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时的定时同步地旋转,从纸储存部50供应预定尺寸的一张纸P。从拾取辊51供应的纸P通过传送辊52传送,并经由纸张传送路径53到达二次转印部20。在到达二次转印部20之前,纸P在传送期间停止一次。此时,配准辊(未示出)与承载叠加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定时同步地旋转,从而执行纸P与叠加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之间的配准。
在二次转印部20中,二次转印辊22经由中间转印带15压向支承辊25。此时,按照同步的定时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的纸P被夹在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此时,从二次转印电源27经由供电辊26将负电压(二次转印偏压),即,极性与调色剂上的电荷的极性(负)相同的电压供应给支承辊25。然后,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并执行二次转印,由此将中间转印带15上承载的叠加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一起转印到纸P上。
随后,带有叠加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的纸P在通过二次转印辊22从中间转印带15剥离的同时被传送,并被传送到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2的纸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传送带55。传送带55根据定影部60的传送速度将纸P传送到定影部60。随着传送到定影部60的纸P上的各个未定影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在由定影部60加热和加压的情况下经受定影处理,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纸P上成为定影图像。然后,带有定影图像的纸P被传送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输出部中的纸输出储存部(未示出)。
在向纸P的转印完成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而被传送,并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而从中间转印带15去除。
然后,通过辊清洁器40将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调色剂从二次转印辊22去除。
[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的卷起]
下面将描述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的卷起。
图2A和图2B是图1所示的二次转印部20的放大图。图2A示出在图1所示的二次转印辊22处于中心的情况下的中间转印带15、支承辊25、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刷41、清洁刀片42、润滑剂块43、支撑构件45和纸P。图2B示出从图2A中的箭头IIB所指示的方向沿其宽度观察时的二次转印辊22。图2B示出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辊22、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和纸P。
如图2A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是长板状构件。在沿横向截取的截面图中清洁刀片42的矩形的一角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另外,清洁刀片42具有包括接触层42a和非接触层42b的两层结构。接触层42a的一角接触二次转印辊22。非接触层42b层叠在接触层42a的顶部,并且不接触二次转印辊22。即,清洁刀片42被布置为使得接触层42a(作为接触部的示例)的一角与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紧密接触(由实线指示的状态α)。
然而,当清洁刀片42的远端部分承受不住二次转印辊22的旋转力时,在清洁刀片42的横向上的远端部分卷起,并在二次转印辊22的旋转方向上向下游侧移动(由虚线指示的状态β)。清洁刀片42的远端部分是指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的那部分接触层42a以及层叠在此部分接触层42a上的那部分非接触层42b。
当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卷起时,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的接触变得不良,使得出现间隙。然后,清洁刀片42变得无法去除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调色剂,结果是调色剂仍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当在这种状态下纸P通过二次转印辊22与中间转印带15之间时,仍附着在二次转印辊22上的调色剂将纸P的背面弄脏。即,发生未能去除附着在二次转印辊22上的调色剂的清洁故障。结果,附着在二次转印辊22上而未被去除的调色剂附着到纸P的背面,将纸P的背面弄脏。
即,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的卷起导致二次转印辊22的清洁故障。
因此,为了减轻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清洁刀片42的卷起,经由清洁刷41将润滑剂供应给二次转印辊22。
然而,即使将润滑剂供应给二次转印辊22,清洁刀片42仍易于卷起。
接下来,将参照图2B描述从图2A中的箭头IIB所指示的方向沿其宽度观察时的二次转印辊22。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示例,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Wbe被设置为大于二次转印辊22的宽度Wro,使得二次转印辊22落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Wbe内。另外,二次转印辊22的宽度Wro被设置为大于清洁刀片42的宽度Wbr,使得清洁刀片42落在二次转印辊22的宽度Wro内。
因此,为了通过清洁刀片42去除移到二次转印辊22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图像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的与清洁刀片42的宽度Wbr对应的区域中。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的宽度等于清洁刀片42的宽度Wbr。
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Wbe、二次转印辊22的宽度Wro和清洁刀片42的宽度Wbr可为图2B所示的关系以外的关系,并且二次转印辊22的宽度Wro可为最大。另选地,清洁刀片42的宽度Wbr可为最大。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可被设置为使得通过清洁刀片42去除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调色剂。
就此而言,纸P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宽度Wbr)内。即,纸P的宽度小于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的宽度Wbr。因此,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被分成纸P通过的纸通过部RP以及纸P不通过的非纸通过部RN。
根据情况,图2A所示的卷起状态β可发生于整个清洁刀片42中,或者可发生于清洁刀片42的一部分中,例如,发生于清洁刀片42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端部中。
如上所述,在将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转印到纸P上时,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隔着中间转印带15施加作为负电压的二次转印偏压。
此时,尽管在纸通过部RP中在这些辊之间存在纸P,但是在非纸通过部RN中不存在纸P。因此,相比纸通过部RP,在非纸通过部RN中更有可能发生放电,因为在非纸通过部RN中中间转印带15和二次转印辊22彼此直接相对。
当发生放电时,诸如氮氧化物(NOx)的放电产物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和中间转印带15上。这些放电产物的附着使得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能增大,从而导致二次转印辊22与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之间的接触摩擦增大。因此,清洁刀片42的远端部分承受不住二次转印辊22的旋转力,导致清洁刀片42卷起。
如上所述,由于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卷起而导致二次转印辊22的清洁故障。由于二次转印辊22与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之间的接触摩擦的增大而导致清洁刀片42的卷起,当由非纸通过部RN中发生的放电而引起的放电产物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时,发生所述接触摩擦的增大。
因此,如果非纸通过部RN中的放电减小,则清洁故障的发生减少。此外,即使发生放电并且放电产物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时,如果放电产物被去除,则也可降低二次转印辊22与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之间的接触摩擦的增大,从而降低清洁故障的发生。
[清洁刀片42]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清洁刀片42包括接触二次转印辊22的接触层42a以及层叠在接触层42a的顶部并且不接触二次转印辊22的非接触层42b。
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由满足下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
A≥-2.5×B+102 (1)
其中A表示在23℃和55%RH下与纯水的接触角(°),B表示在23℃下的100%模量(Mpa)。下文中,与纯水的接触角将称作纯水接触角(A),100%模量将称作100%模量(B)。
纯水接触角(A)如下测量。即,在23℃和55%RH的环境下,将纯水滴到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的表面,放置10秒之后,用接触角测量仪CA-X ROLL型(由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测量接触层42a的接触角。在改变测量位置的同时测量接触角五次之后,将五个测量值的平均值确定为纯水接触角(A)。
100%模量(B)是指100%延伸下的应力。在此示例中,通过遵照JIS K6254:92(硫化橡胶物理测试方向)进行测量而在23℃的环境下获得的值被确定为100%模量(B)。
例如,作为可用于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的弹性材料的类型,存在以下弹性橡胶体: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氯丁橡胶和聚丁橡胶。在这些材料当中,由于其优异的耐磨性,优选使用聚氨酯橡胶(聚氨酯弹性体)。
作为聚氨酯弹性体,通常使用通过异氰酸盐酯、多元醇和各种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反应合成的聚氨酯。聚氨酯弹性体如下生成。即,通过使用诸如聚丙二醇或聚甲二醇的聚醚基多元醇、或者诸如己二酸基多元醇、聚己内酰胺基多元醇或聚碳酸酯基多元醇的聚酯基多元醇作为多元醇组分,使用诸如二异氰酸甲苯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聚亚甲基聚苯基异氰酸酯或甲苯胺二异氰酸酯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或者诸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乐酮二异氰酸酯、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或二环己甲烷二异氰酸酯的脂肪族聚异氰酸酯作为聚异氰酸酯组分,来制备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将固化剂添加到此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将所得氨基甲酸酯预聚物注入预定模具中以用于交联和固化,随后在室温下老化。
作为固化剂,通常,组合使用诸如1,4-丁二醇的二元醇以及具有三个以上羟基的多元醇(例如,三羟甲基丙烷或季戊四醇)。
通过调节多元醇材料、多元醇的分子量以及二异氰酸酯和交联剂的材料和组成来获得满足上述式(1)的聚氨酯弹性体。
一般来说,低分子量的多元醇导致交联点之间的分子链长度较短并且微布朗运动降低,从而导致较高的模量。然而,极性变高,与水的接触角变低。尽管可通过增加交联剂的量来增大交联密度,从而实现较高的模量,但是这同样趋于导致与水的接触角较低。
难以仅通过改变多元醇的分子量或通过调节交联密度来使纯水接触角(A)和100%模量(B)在满足式(1)的范围内。然而,可在确保物理性质之间的平衡的同时,通过上述多元醇材料、多元醇的分子量以及二异氰酸酯和交联剂的材料和组成的组合来生成上述聚氨酯弹性体。
接触层42a的100%模量(B)在满足式(1)的同时优选地被设置为4Mpa至11Mpa。
另外,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A)在满足式(1)的同时优选地被设置为82°至101°。如果纯水接触角(A)低于82°,则当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的摩擦由于放电产物的附着而变得非常高时,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完全防止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的摩擦的增大。高于101°的纯水接触角(A)往往会由于橡胶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减小而导致磨损加速。
与接触层42a相比,清洁刀片42的非接触层42b由具有低100%模量(B)的弹性材料制成。
由于清洁刀片42包括100%模量(B)不同的接触层42a和非接触层42b,所以清洁刀片42的远端部分的振动可被吸收。另外,可调节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的压力,从而可控制清洁刀片42的远端部分的变形。
优选的是,非接触层42b在23℃下的100%模量(B)为3Mpa至6Mpa。
包括层叠在一起的接触层42a和非接触层42b的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的厚度优选地不大于清洁刀片42的总厚度的25%,更优选地不大于20%。
清洁刀片42的总厚度优选为1.0mm至4.0mm,更优选为1.5mm至3.0mm。
尽管图2A将清洁刀片42示出为接触层42a和非接触层42b的多层体,但是清洁刀片42可为仅包括接触层42a的单层体。需要注意的是,接触层42a由满足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
然而,如上所述,调节接触层42a和非接触层42b的相应100%模量使得容易调节清洁刀片42的远端部分的变形或动态跟踪性能。因此,清洁刀片42可形成为多层体。
另外,清洁刀片42可形成为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多层体。
如图1所示,清洁刀片42通过支撑构件45固定到清洁器壳体44。通过支撑构件45控制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的接触压力。支撑构件45被配置为提供稳定的接触压力,而不受由使用环境或长期储存引起的松垂的影响。
附接到支撑构件45的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的角度优选为5°至30°。
此外,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的接触压力优选为9.8kPa至49.0kPa。
[调色剂图像]
图3示出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示例。图3示出从二次转印辊22一侧观察时,二次转印部20中的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的一部分。中间转印带15在箭头b的方向上移动。在图像形成设备1支撑(例如)A3尺寸(例如,329mm×483mm)纸P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的宽度Wbr被设置为大于329mm,例如,380mm。
如图3所示,除了将通过二次转印转印到纸P上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之外,中间转印带15承载设置在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之间(间隙中)的诸如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的间隙调色剂图像102以及作为调色剂带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相对端部中的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如上所述,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间隙调色剂图像102以及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当不在这些调色剂图像之间进行区分时将被称作“调色剂图像”。
在图3中,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b的尺寸不同。即,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的面积被示出为小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b的面积。尽管这些调色剂图像将转印到纸P上,但是这些调色剂图像对应于不同尺寸的纸P。例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对应于A4尺寸(210mm×297mm)的纸P,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b对应于A3尺寸(297mm×420mm)的纸P。
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当不在这些调色剂图像之间进行区分时将被称作“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
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可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靠近一端侧设置。
间隙调色剂图像102设置在连续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之间的间隙中。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可以是可由图像密度传感器82读取以用于调节图像质量的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或者可包括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
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可不必设置在连续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之间的每一个间隙中,而是可在需要密度控制时设置。
即使在不设置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类似稍后描述的端部调色剂图像103,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可设置作为用于降低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的卷起的调色剂图像。
在当前示例中,设置在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之间的间隙中的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和用于降低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的卷起的调色剂图像中的每一个将被称作间隙调色剂图像102。
在图3中,从中间转印带15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宽度Wbr)的一个端部到另一端部连续设置间隙调色剂图像102。间隙调色剂图像102沿着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方向(箭头b的方向)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例如)3mm和380mm。然而,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可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和纵向方向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上分成多段。
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设置在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的外侧,位于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端部中。在图3中,具有相同形状的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关于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这是因为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中。
例如,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方向(箭头b的方向)离散地设置。
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分别对应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的宽度。与对应于A3尺寸纸P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b相比,对应于A4尺寸纸P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较小。因此,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对应的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被设置为大于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b对应的端部调色剂图像103b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即,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被设置为覆盖中间转印带15上未被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占据的区域。
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当不在这些调色剂图像之间进行区分时将被称作“端部调色剂图像103”。
在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一个端部的情况下,端部调色剂图像103可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中。
接下来,将描述如图3所示由二次转印电源27施加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的电场(偏压)。
当将转印到纸P上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中的每一个通过二次转印部20时,二次转印电源27经由供电辊26将作为负电压的二次转印偏压供应给支承辊25。在支承辊2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隔着中间转印带15形成二次转印偏压。
在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供应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中的每一个对应的纸P。因此,作为负电压的二次转印偏压将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中的每一个的带负电的调色剂压向纸P一侧。
此二次转印偏压还作用于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形成分别平行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设置的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中的每一个的调色剂。然而,由于在与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对应的位置没有纸P,二次转印偏压将形成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中的每一个的调色剂压向二次转印辊22。因此,形成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中的每一个的调色剂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上。
即,在施加二次转印偏压期间,在二次转印辊22的中央部分(纸通过部RP),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被转印到纸P上,在二次转印辊22的任一端部(非纸通过部RN),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附着到(被转印到)二次转印辊22。如图3所示,在中间转印带15的宽度方向上纸通过部RP和非纸通过部RN的相应宽度随着纸P的宽度而变化。
尽管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附着到(被转印到)二次转印辊22,但是端部调色剂图像103a和103b并未100%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而是部分地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
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a和101b也未100%转印到纸P上,而是部分地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
当间隙调色剂图像102通过二次转印部20时,二次转印电源27将作为正电压的非转印偏压供应给支承辊25。因此,形成在二次转印部20中的非转印偏压进行作用,以将形成间隙调色剂图像102的调色剂压向中间转印带15一侧。即,间隙调色剂图像102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
然而,由于在与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对应的位置没有纸P,间隙调色剂图像102与二次转印辊22接触。因此,一部分间隙调色剂图像102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
如上所述,二次转印电源27在负电压(二次转印偏压)和正电压(非转印偏压)之间切换,并供应所述电压中的一个。
例如,二次转印偏压为-12kV,非转印偏压为1kV。
现在,将描述设置端部调色剂图像103的原因。
如上所述,在纸通过部RP,经由纸P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由于在非纸通过部RN中不存在纸P,所以二次转印偏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22与中间转印带15之间。二次转印辊22与中间转印带15之间的间隙对应于纸P的厚度。
由于二次转印偏压为例如-12kV,所以在存在与纸P的厚度对应的间隙的非纸通过部RN中趋于发生放电。
因此,在非纸通过部RN中设置端部调色剂图像103,调色剂移动到二次转印辊22,将包括无机外部添加剂等的调色剂供应给清洁刀片42。通过以这样的方式使得二次转印辊22与清洁刀片42之间存在外部添加剂,清洁刀片42的接触摩擦减小,更容易去除附着的放电产物,从而减少放电产物的沉积。结果,由于二次转印辊22与清洁刀片42之间的摩擦增大而引起的清洁刀片42的卷起可降低,从而降低了二次转印辊22的清洁故障。
通过设置端部调色剂图像103,形成端部调色剂图像103的调色剂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与非纸通过部RN对应的表面。由于端部调色剂图像103附着到(移动到)二次转印辊22上,所以通过辊清洁器40去除端部调色剂图像103。
将描述设置间隙调色剂图像102的原因。
由于在连续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之间的间隙中没有纸P,所以该间隙中的状态与设置有端部调色剂图像103的非纸通过部RN的状态相同。然而,在间隙调色剂图像102通过二次转印部20期间,正的非转印偏压施加在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非转印偏压为(例如)1kV,其绝对值与二次转印偏压(-12kV)相比较小。然而,存在发生放电的可能性。因此,设置间隙调色剂图像102,从而减少放电的发生以及诸如氮氧化物(NOx)的所得放电产物的生成。
因此,即使在未设置密度控制用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也可设置间隙调色剂图像102。
如上所述,为了减少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的放电的发生并降低清洁刀片42的卷起而设置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和端部调色剂图像103。因此,可考虑可实现的清洁刀片42卷起的降低效果以及调色剂的消耗量来设置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和端部调色剂图像103。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3所示,端部调色剂图像103沿着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方向(箭头b的方向)离散地设置,从而减少调色剂的消耗量。
即,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是转印到纸P的第一调色剂图像的示例,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和端部调色剂图像103是未转印到纸P的第二调色剂图像的示例。
[调色剂]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包括调色剂本体以及附着到调色剂本体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术语“调色剂本体”是指除了外部添加剂之外的那部分调色剂。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外部添加剂具有不小于70nm且不大于400nm的体积平均粒径以及不小于0.5且不大于0.9的平均圆形度。由于平均圆形度偏离1(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小于1,所以外部添加剂将被称作异形外部添加剂。
利用异形外部添加剂,作为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放电产物的氮氧化物(NOx)等被研磨并被去除。
作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异形外部添加剂,在调色剂本体被充电为负极性的情况下,可使用(例如)具有相同电荷极性并易于带负电的二氧化硅,在调色剂本体被充电为正极性的情况下,可使用(例如)具有相同电荷极性并易于带正电的二氧化铈或钛酸锶。
如果调色剂本体和外部添加剂具有相同的电荷极性,则调色剂本体和外部添加剂被同时充电,因此容易一起被转印,而不会彼此分离。
由于本文中假设调色剂被充电为负极性,所以可使用易于带负电的二氧化硅作为调色剂。因此,本文中,将描述由二氧化硅制成的二氧化硅粒子作为外部添加剂的示例。
以下,将描述二氧化硅粒子作为异形外部添加剂的示例。二氧化硅粒子可以是主成分为SiO2的任何粒子,可为结晶的和非结晶的中的任一种。另外,所述粒子可以是通过使用诸如水玻璃或烷氧基硅烷的硅化合物作为原料生成的粒子,或者可以是通过磨碎石英而获得的粒子。
<二氧化硅粒子>
二氧化硅粒子具有不小于70nm且不大于400的体积平均粒径。如果二氧化硅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70nm,则二氧化硅粒子往往会由于显影单元14内施加在调色剂上的剪切应力而被埋入调色剂本体的表面中。结果,即使在将调色剂供应到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时,可能也无法用清洁刀片42使二氧化硅粒子从调色剂脱离,使得调色剂粒子难以施加研磨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的力(研磨力)。如果二氧化硅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超过400nm,则二氧化硅粒子由于显影单元14内施加的剪切应力或者在一次转印或二次转印期间施加的电场而易于从调色剂本体脱离,使得难以在二氧化硅粒子被调色剂本体保持的状态下将调色剂传送到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因此,调色剂粒子难以施加研磨二次转印辊22的力(研磨力)。
可利用LS Coulter(由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制造的粒度分析仪)测量二氧化硅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将所测量的粒度分布分成多个粒度范围(通道),对于分成的各个粒度范围,针对各个单独的粒子的体积从小直径侧绘制累积分布,将50%累积频率下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D50v)。
二氧化硅粒子优选地具有不小于0.5且不大于0.9的平均圆形度。如果平均圆形度超过0.9,则二氧化硅粒子具有球状,并且在调色剂本体的凹陷中不均匀地分布。因此,即使在将调色剂供应到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时,也难以用清洁刀片42使二氧化硅粒子从调色剂本体脱离。即使在将调色剂供应到辊清洁器40的部分时,二氧化硅粒子接近球状,因此二氧化硅粒子难以施加研磨二次转印辊22的力(研磨力)。如果平均圆形度小于0.5,则二氧化硅粒子不均匀地研磨(削切)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导致磨痕(削痕)。
在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体积平均粒径为100μm的树脂粒子本体(例如,重量平均分子量Mw=50,000的聚酯树脂)上之后,从通过用SEM观察而获得的图像,作为由下式(2)计算出的“100/SF2”获得二氧化硅粒子的圆形度:
圆形度(100/SF2)=4π×(S/I2) (2)
其中I表示图像中的二氧化硅粒子的周长,S表示投影面积。
作为通过图像分析获得的100个二氧化硅粒子的圆形度的累积频率下的50%圆形度获得二氧化硅粒子的平均圆形度。
接下来,将描述调色剂本体。
<调色剂本体>
作为调色剂本体,可使用由各种类型的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制成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单独或组合使用以下树脂:聚烯烃树脂,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聚苯乙烯树脂,例如聚苯乙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丙烯酸丁酯;橡胶类聚合物(共聚物),例如聚丁二烯或聚异戊二烯;聚酯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树脂;乙烯基芳烃树脂;共轭二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缩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热塑性聚氨酯树脂;和氟树脂。
通常,单独或组合使用重量平均分子量不小于5,000且不大于100,000的环氧树脂、苯丙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丁二烯树脂等。
在这些材料当中,聚酯树脂和丙烯酸类树脂是更优选的。
调色剂本体可包含添加剂,例如除了作为异形外部添加剂的二氧化硅粒子之外的无机粒子、紫外线吸收剂和抗氧化剂。
<调色剂制备方法>
调色剂制备方法包括二氧化硅粒子制备方法、调色剂本体制备方法以及将二氧化硅粒子附着到调色剂本体的二氧化硅粒子附着方法。以下,将按照所述顺序描述这些方法。
-二氧化硅粒子制备方法-
制备二氧化硅粒子的方法不受特别限制,只要通过此方法获得的二氧化硅粒子具有不小于70nm且不大于400nm的体积平均粒径以及不小于0.5且不大于0.9的平均圆形度即可。
例如,二氧化硅粒子可通过干法或所谓的湿法来制备,在干法中,体积平均粒径超过300nm的二氧化硅粒子被磨碎并分级,在湿法中,从作为原料的诸如烷氧基硅烷的硅化合物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粒子。除了溶胶-凝胶法之外,湿法的示例包括利用水玻璃作为原料来获得硅溶胶的方法。
作为示例,下面将描述利用烷氧基硅烷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粒子的方法。
制备碱催化剂在含醇溶剂中的碱催化剂溶液。当将四烷氧硅烷和碱催化剂供应给此溶液时,供应到碱催化剂溶液中的四烷氧硅烷反应,生成核粒子。如果此时碱催化剂溶液中的碱催化剂的浓度不小于0.6mol/L且不大于0.85mol/L,则在抑制诸如二次聚集体的粗聚集体的生成的同时生成异形核粒子。
然后,随着四烷氧硅烷的供应和碱催化剂的供应继续,由于四烷氧硅烷的反应,生成的核粒子生长,结果获得异形二氧化硅粒子。
-调色剂本体制备方法-
调色剂本体可通过(例如)以下方法中的任一种来制备:对将成为调色剂本体的树脂进行热熔融混炼,然后磨碎并分级的方法(混炼磨碎法);使通过把将成为调色剂本体的树脂溶解于水溶性有机溶剂中而获得的油相悬浮并分散于含分散剂的水相中,然后去除溶剂的方法(溶解悬浮法);以及使通过乳液聚合等从将成为调色剂本体的树脂的单体获得的树脂凝结成粒子形式的方法(乳液聚合凝结法)。
在调色剂本体中将包含诸如无机粒子的各种组分的情况下,将成为调色剂本体的树脂和所述各种组分可预先混合在一起。在采用乳液聚合凝结法的情况下,将成为调色剂本体的树脂的单体和所述各种组分可预先混合在一起以进行乳液聚合。
-二氧化硅粒子附着方法-
接下来,将所获得的二氧化硅粒子附着到调色剂本体的表面。
作为将二氧化硅粒子附着到调色剂本体的表面的二氧化硅粒子附着方法,存在(例如)以下方法:将二氧化硅粒子、调色剂本体和附着组分(根据需要)添加到V型混合器、亨舍尔(Henschel)混合机、莱迪克(Loedige)混合机等中并进行搅拌。可在多个步骤中将二氧化硅粒子附着到调色剂本体的表面。
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的调色剂在被清洁刀片42去除时摩擦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即,如果调色剂包括异形外部添加剂,则当清洁刀片42去除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的调色剂时,外部添加剂研磨(削切)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因此,即使由于放电,诸如氮氧化物(NOx)的放电产物附着到二次转印部20的二次转印辊22上,也可在通过清洁刀片42去除调色剂时通过包括在调色剂中的异形外部添加剂来削去放电产物。这样防止了附着在二次转印辊22上的放电产物与辊清洁器40的清洁刀片42彼此摩擦而导致清洁刀片42的远端部分磨损,从而形成不平整。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端部调色剂图像103由于二次转印偏压而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上。因此,形成端部调色剂图像103的调色剂可用作研磨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的研磨剂。由于端部调色剂图像103形成在非纸通过部RN中,所以可研磨二次转印辊22的可能发生放电的非纸通过部RN。
尽管间隙调色剂图像102不太可能由于非转印偏压而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上,但是间隙调色剂图像102的一部分附着到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因此,形成间隙调色剂图像102的调色剂可用作研磨二次转印辊22的表面的研磨剂,从而研磨二次转印辊22的纸通过部RP。
这样,减少了在非纸通过部RN的表面(例如二次转印辊22的任一端部)中形成大的不平整,从而降低了清洁刀片42的卷起。另外,减少了所谓的清洁故障的发生。清洁故障是指由于清洁刀片42的卷起所形成的间隙而附着到(移动到)二次转印辊22上的调色剂附着到纸P的背面,而没有被去除的情况。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例。
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六种清洁刀片42。这些清洁刀片42在接触二次转印辊22的接触层42a的纯水接触角(A)和100%模量(B)方面有所不同。
另外,通过上述方法制备五种调色剂。这些调色剂中的每一种在对应类型的调色剂中所包含的外部添加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和圆形度方面有所不同。
然后,针对六种清洁刀片40与五种外部添加剂的30种组合来评价是否发生清洁刀片42的卷起以及是否发生清洁故障。
[清洁刀片42的卷起测试]
图4示出为检查清洁刀片42的卷起的发生而进行的测试(清洁刀片42的卷起测试)的结果。在图4中,六种清洁刀片42(#1至#6)依据其100%模量(B)(在3.6Mpa至10.7Mpa的范围内)按照从最小到最大的顺序垂直排列。
由#1表示的清洁刀片42具有3.6Mpa的100%模量(B)和83.2°的纯水接触角(A)。由#2表示的清洁刀片42具有4.1Mpa的100%模量(B)和100.6°的纯水接触角(A)。由#3表示的清洁刀片42具有5.5Mpa的100%模量(B)和80.1°的纯水接触角(A)。由#4表示的清洁刀片42具有6.6Mpa的100%模量(B)和89.1°的纯水接触角(A)。由#5表示的清洁刀片42具有8.4Mpa的100%模量(B)和78.3°的纯水接触角(A)。由#6表示的清洁刀片42具有10.7Mpa的100%模量(B)和82.3°的纯水接触角(A)。
稍后将描述清洁刀片42的纯水接触角(A)与100%模量(B)之间的关系。
另外,作为五种调色剂中包含的外部添加剂的二氧化硅粒子(@1至@5)依据其圆形度(在0.46至0.92的范围内)按照从最小到最大的顺序水平排列。
由@1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具有0.46的圆形度和415nm的体积平均粒径。由@2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具有0.52的圆形度和391nm的体积平均粒径。由@3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具有0.75的圆形度和150nm的体积平均粒径。由@4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具有0.89的圆形度和72nm的体积平均粒径。由@5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具有0.92的圆形度和67nm的体积平均粒径。在这种情况下,二氧化硅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与圆形度成逆相关变化。即,圆形度越小,体积平均粒径越大,圆形度越大,体积平均粒径越小。当圆形度为0.46时,体积平均粒径为415nm,而当圆形度为0.92时,体积平均粒径为67nm。
在28℃和80%RH的环境下进行卷起测试。使用的纸P具有A4尺寸,定量为200g/m2。对于颜色Y、M、C和K中的每一个,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的网点百分比(Cin)为0.5%。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的接触压力为29.4kPa。在3,000张纸P上形成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检查是否发生清洁刀片42的卷起。
在评价中,清洁刀片42中未发生卷起的情况被评价为“○”,介于2,000至3,000张之间在清洁刀片42中发生卷起的情况被评价为“Δ”,介于500至2,000张之间在清洁刀片42中发生卷起的情况被评价为“×”,低于500张在清洁刀片42中发生卷起的情况被评价为“××”。另外,将被评价为“○”的情况定义为“实施例”,将被评价为“Δ”、“×”和“××”的情况定义为“比较例”。将清洁刀片42的识别符号(#1至#6)的相应编号与二氧化硅粒子的识别符号(@1至@5)的相应编号的组合添加到“实施例”和“比较例”以在这些示例之间进行区分。
如图4所示,对于由#1、#3和#5表示的清洁刀片42,当与由@1至@4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组合使用时,其评价为“×”(比较例11、12、13、14、31、32、33、34、51、52、53和54)。当由#1、#3和#5表示的清洁刀片42与由#5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组合使用时,其评价为“××”(比较例15、35和55)。
从这些发现将理解,随着二氧化硅粒子的圆形度变得越接近1(类似由@5表示的圆形度为0.92的二氧化硅粒子),清洁刀片42的卷起变得越可能发生。
对于由#2、#4和#6表示的清洁刀片42,当与由@1和@5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组合使用时,其评价为“×”(比较例21、25、41、45、61和65),而当与由@2至@4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组合使用时,其评价为“○”(实施例22、23、24、42、43、44、62、63和64)。
从这些发现将理解,当二氧化硅粒子的圆形度与1相比较小时(类似由@1表示的圆形度为0.46的二氧化硅粒子)以及当二氧化硅粒子的圆形度接近1时(类似由@5表示的圆形度为0.92的二氧化硅粒子),均可能发生清洁刀片42的卷起。
另外,将理解,当圆形度为0.52、0.75和0.89时(分别类似由@2、@3和@4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不太可能发生清洁刀片42的卷起。即,使用包含圆形度在0.50至0.90范围内的二氧化硅粒子的调色剂减少了清洁刀片42的卷起的发生。
图5示出清洁刀片42的纯水接触角(A)(°)与100%模量(B)(MPa)之间的关系。在图5中,示出式(1)中的等号时的关系。由#2、#4和#6表示的清洁刀片42满足式(1)。然而,由#1、#3和#5表示的清洁刀片42不满足式(1)。
从图4和图5,对于由#2、#4和#6表示的接触层42a满足式(1)的各个清洁刀片42,当与由@2至@4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组合使用时在清洁刀片42中不发生卷起。相比之下,对于由#1、#3和#5表示的不满足式(1)的各个清洁刀片42,发生清洁刀片42的卷起,而不管清洁刀片42与二氧化硅粒子@1至@5中的哪一个组合使用。
从上面的讨论,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减少了清洁刀片42的卷起的发生: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满足式(1);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的纯水接触角(A)不小于82°且不大于101°;使用包含100%模量(B)不小于4Mpa且不大于11Mpa、圆形度不小于0.5且不大于0.9的异形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
[清洁测试]
图6示出为检查清洁刀片42的清洁性能而进行的测试(清洁测试)的结果。在图6中,与图4中一样,六种清洁刀片(#1至#6)垂直排列,作为对应调色剂中包含的外部添加剂的五种类型的二氧化硅粒子(@1至@5)水平排列。
在10℃和20%RH的环境下进行清洁测试。使用的纸P具有A4尺寸,定量为200g/m2。对于颜色Y、M、C和K中的每一个,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的网点百分比(Cin)为8%。清洁刀片42与二次转印辊22的接触压力为29.4kPa。在这些条件下,在200,000张纸P上形成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按照预定间隔插入一张A3尺寸的纸P,检查A3尺寸纸P的背面的落在A4区域外侧的一部分上的污迹。
在评价中,背面上没有出现污迹的情况被评价为“○”,略微出现一些污迹的情况被评价为“Δ”,出现污迹的情况被评价为“×”。另外,将被评价为“○”的情况定义为“实施例”,将被评价为“Δ”和“×”的情况定义为“比较例”。将清洁刀片42的识别符号(#1至#6)的相应编号与二氧化硅粒子的识别符号(@1至@5)的相应编号的组合添加到“实施例”和“比较例”以在这些示例之间进行区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变得与图4所示的卷起测试的结果相同。
首先,在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的纯水接触角(A)与100%模量(B)之间的关系不满足式(1)的情况下(#1、#3和#5),清洁性能被评价为“×”。
另外,在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的纯水接触角(A)与100%模量(B)之间的关系满足式(1)的情况下(#2、#4和#6),当对应清洁刀片42与由@2至@4表示的二氧化硅粒子组合使用时,在测试条件下在背面上没有出现污迹。然而,当对应清洁刀片42与由@1表示的具有最小圆形度的二氧化硅粒子和由@5表示的具有最大圆形度的二氧化硅粒子组合使用时,在背面上出现污迹。
从上面的讨论将理解,当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满足式(1),并且使用包含圆形度为0.5至0.9的异形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时,纸P的背面上污迹的出现减少。
另外,当清洁刀片42的接触层42a满足式(1),并且使用包含圆形度为0.5至0.9的异形外部添加剂的调色剂时,清洁刀片42卷起的发生以及纸P的背面上污迹的出现减少。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是采用串联型中间转印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并且包括使用二次转印辊22的二次转印部20。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是采用串联型直接转印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示例的示意图。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符号来指代,将省略其描述,将描述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部分不同的部分。
类似于图1所示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定影部60以及图像形成控制部80。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中的每一个包括转印部70。转印部70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的相应光导鼓11上的各种颜色(颜色分量)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由转印/传送带71传送的纸P上。光导鼓11是载体的另一示例。转印/传送带71是转印构件的另一示例。
转印/传送带71由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15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转印/传送带71被各种辊驱动为在图7所示的箭头d的方向上以预定速度循环(旋转)。所述各种辊包括驱动辊72、支撑辊73、张力辊74、支承辊75和清洁支承辊76。驱动辊72由具有优良恒速性能的马达(未示出)驱动,并使转印/传送带71旋转。支撑辊73支撑沿着各个光导鼓11的布置方向基本上线性延伸的转印/传送带71。张力辊74对转印/传送带71施加预定张力,并且起到防止转印/传送带71蛇行的校正辊的作用。支承辊75设置在转印部70中。清洁支承辊76与带清洁器90相对地设置,带清洁器90刮去存在于转印/传送带71上的调色剂。
转印部70由支承辊75构成,支承辊75隔着转印/传送带71与光导鼓11相对地设置。支承辊75包括轴以及围绕该轴固定的作为弹性层的海绵层。轴是由诸如铁或SUS的金属制成的圆柱棒。海绵层由共混有诸如炭黑的导电剂的NBR、SBR和EPDM的共混橡胶形成。海绵层是海绵状圆筒辊,其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至109Ωcm。支承辊75隔着转印/传送带71压向光导鼓11。
另外,通过转印电源(未示出)向支承辊75施加极性与调色剂上的电荷的极性(负)相反的正电压(转印偏压)。因此,各个光导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静电吸引到转印/传送带71上的纸P上,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P上。
设置去除附着到转印/传送带71的调色剂的带清洁器90。类似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带清洁器90包括清洁刷91和清洁刀片92。清洁刷91设置在转印部70的下游侧,以便可旋转地与转印/传送带71接触。清洁刀片92是在转印/传送带71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在清洁刷91的下游的去除构件的另一示例。带清洁器90还包括润滑剂块93、清洁器壳体94和支撑构件95。润滑剂块93保持供应给清洁刷91的润滑剂。清洁器壳体94容纳清洁刷91、清洁刀片92和润滑剂块93。支撑构件95将清洁刀片92固定到清洁器壳体94,从而将清洁刀片92支撑在适当位置。另外,带清洁器90在清洁器壳体94的内部具有储存部96。储存部96储存废调色剂。
由于带清洁器90的各种部件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辊清洁器40的各种部件相同,所以省略其描述。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基本图像形成处理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处理相同。同样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参照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3所示,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K中的每一个形成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和端部调色剂图像103。
在转印部70中,支承辊75经由转印/传送带71压向光导鼓11。此时,按照同步的定时传送到转印部70的纸P被夹在光导鼓11与转印/传送带71之间。此时,从转印电源(未示出)向支承辊75供应正电压(转印偏压),即,极性与调色剂上的电荷的极性(负)相反的电压。然后,在光导鼓11与支承辊75之间隔着转印/传送带71形成转印偏压,并且光导鼓11上承载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被转印到纸P上。
此时,端部调色剂图像103被转印到转印/传送带71上。同样,间隙调色剂图像102也被转印到转印/传送带71上。因此,形成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和端部调色剂图像103中的每一个的调色剂附着到转印/传送带71。
已经依次转印有由图像形成单元2Y、2M、2C和2Y形成的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101的纸P被传送至定影部60。
然后,通过辊清洁器90去除附着到转印/传送带71的调色剂。
类似于图2A所示的清洁刀片42,清洁刀片92具有接触转印/传送带71的接触层以及层叠在接触层的顶部并且不接触转印/传送带71的非接触层。另外,接触层由纯水接触角(A)和100%模量(B)满足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非接触层由100%模量(B)低于接触层的弹性材料制成。其它特性与上面参照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的特性相同。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样,调色剂包括调色剂本体以及附着到调色剂本体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样,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外部添加剂是体积平均粒径不小于70nm且不大于400nm、平均圆形度不小于0.5且不大于0.9的异形外部添加剂。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转印偏压使得间隙调色剂图像102和端部调色剂图像103附着到转印/传送带71上。因此,形成这些调色剂图像中的每一个的调色剂可用作研磨转印/传送带71的表面的研磨剂。
因此,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也降低了清洁刀片42的卷起,从而减少了纸P的背面被弄脏的清洁故障的发生。
尽管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调色剂具有负极性的情况,但是在使用具有正极性的调色剂的情况下,转印偏压和非转印偏压的相应极性可反转。
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其并非旨在为穷尽性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化将是明显的。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而选择并描述了这些实施方式,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可以想到的特定用途的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以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载体,所述载体承载由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包括调色剂本体和外部添加剂,所述外部添加剂的圆形度为0.5至0.9;
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将被转印体保持在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载体之间,所述转印构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以及
去除构件,所述去除构件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转印构件,所述去除构件去除从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附着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所述接触部由满足下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
A≥-2.5×B+102 (1)
其中,A表示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B表示在23℃下的100%模量(MPa),
其中,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包括:
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所述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以及
间隙调色剂图像和端部调色剂图像,所述间隙调色剂图像和所述端部调色剂图像没有被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而被转印到所述转印构件上,以在附着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被去除时在所述被转印体不通过的所述转印构件的部分处减小所述去除构件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的摩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接触部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为82°至101°,并且所述接触部在23℃下的100%模量为4MPa至11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调色剂的所述调色剂本体和所述外部添加剂具有相同的电荷极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转印构件具有涂覆有氟树脂的表面,并且所述去除构件的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表面。
5.一种用于使用载体的电子照相术的去除构件,所述载体承载由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包括调色剂本体和外部添加剂,所述外部添加剂的圆形度为0.5至0.9,所述去除构件包括: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接触转印构件,
其中,所述去除构件去除从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附着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并且所述接触部由满足下式(1)的弹性材料制成:
A≥-2.5×B+102 (1)
其中,A表示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B表示在23℃下的100%模量(MPa),
其中,所述载体所承载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包括:
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所述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被转印体上;以及
间隙调色剂图像和端部调色剂图像,所述间隙调色剂图像和所述端部调色剂图像没有被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而被转印到所述转印构件上,以在附着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调色剂被去除时在所述被转印体不通过的所述转印构件的部分处减小所述去除构件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的摩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去除构件,其中,所述接触部在23℃和55%RH下的纯水接触角(°)为82°至101°,并且所述接触部在23℃下的100%模量为4MPa至11Mpa。
CN201310629685.1A 2013-03-18 2013-11-29 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 Active CN1040628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4713 2013-03-18
JP2013054713A JP2014182172A (ja) 2013-03-18 2013-03-1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2875A CN104062875A (zh) 2014-09-24
CN104062875B true CN104062875B (zh) 2018-11-06

Family

ID=51527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29685.1A Active CN104062875B (zh) 2013-03-18 2013-11-29 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39034B2 (zh)
JP (1) JP2014182172A (zh)
CN (1) CN1040628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63995A (ja) * 2013-02-21 2014-09-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772463B2 (ja) * 2016-01-15 2020-10-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25643A (ja) 2016-08-09 2018-02-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清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36134B2 (ja) * 2016-11-02 2021-0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調整方法
JP6833177B2 (ja) * 2017-03-17 2021-0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67931B2 (ja) * 2020-01-22 2024-04-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1564A (ja) * 2005-03-25 2006-11-02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904765A (zh) * 2005-07-25 2007-01-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清洁单元和成像设备
JP2007292841A (ja) * 2006-04-21 2007-11-08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07019A (zh) * 2009-02-12 2010-08-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成像方法和装置
JP2011145584A (ja) * 2010-01-18 2011-07-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
CN102608884A (zh) * 2011-01-19 2012-07-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调色剂盒、显影剂、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0930A (en) * 1994-08-18 1996-01-02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Fluorocarbon rubbers modified by silicone resins
JP2002116642A (ja) * 2000-10-11 2002-04-19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003236B2 (en) * 2002-09-27 2006-02-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evelopment apparatus, liquid development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liquid development
JP3870204B2 (ja) * 2004-06-09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471924B2 (en) * 2005-07-25 2008-12-30 Fuji Xerox Co., Ltd. Clea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832940B1 (en) * 2006-03-08 2010-10-0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Cleaning blade for use i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48912A (ja) * 2006-03-16 2007-09-27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950548B2 (ja) * 2006-04-13 2012-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6103B2 (ja) 2007-05-22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052A (ja) * 2007-06-14 2008-12-2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69752B2 (en) * 2007-06-23 2011-01-11 Ricoh Company Limited Clean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05103B2 (en) * 2007-06-26 2010-09-28 Synztec Co., Ltd. Cleaning blade for removing toner
US8019249B2 (en) * 2007-11-09 2011-09-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harging image carrier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83227B2 (ja) 2008-01-30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16552B2 (ja) * 2008-04-25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6591B2 (ja) * 2008-11-26 2013-07-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433221B2 (en) * 2008-12-04 2013-04-3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fer nip adjustment function
JP2010152197A (ja) * 2008-12-26 2010-07-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106B2 (ja) 2009-09-10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311A (ja) *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記録体搬送ユニット
US20120045716A1 (en) * 2010-08-23 2012-02-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g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634254B2 (ja) * 2010-12-24 2014-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用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41005B2 (ja) 2011-01-20 2015-07-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623581B2 (en) * 2011-03-17 2014-01-07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ing toner,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20085A (ja) * 2011-07-11 2013-01-31 Canon Inc 現像剤層規制部材及び現像装置
JP2013064899A (ja) * 2011-09-19 2013-04-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0642A (ja) * 2012-03-14 2013-09-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016457B2 (ja) * 2012-05-30 2016-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056227B2 (ja) * 2012-07-10 2017-01-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バイアス電源装置
JP5904088B2 (ja) * 2012-10-25 2016-04-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1564A (ja) * 2005-03-25 2006-11-02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904765A (zh) * 2005-07-25 2007-01-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清洁单元和成像设备
JP2007292841A (ja) * 2006-04-21 2007-11-08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07019A (zh) * 2009-02-12 2010-08-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成像方法和装置
JP2011145584A (ja) * 2010-01-18 2011-07-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
CN102608884A (zh) * 2011-01-19 2012-07-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调色剂盒、显影剂、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39034B2 (en) 2017-05-02
US20140270839A1 (en) 2014-09-18
JP2014182172A (ja) 2014-09-29
CN104062875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2875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去除构件
JP50942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519A (ja) 中間転写体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520A (ja) 中間転写体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13594B2 (en) Protective layer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15737B2 (en) Charge roll with axial end portions in contact with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250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transport device having a cleaning mechanism
JP2009300741A (ja) 転写ベルト用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55096C (zh) 成像装置
JP49462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47300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025052A (ja) 半導電性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353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5525B2 (ja) 転写部材用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315933B2 (ja) 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2015158574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367500B2 (ja) 転写ユニッ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804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4220304A1 (en) Cleaning blade for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214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0237715A (ja) 転写ベルト用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2169A (ja)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02650A (ja) 中間転写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533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26005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システム、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