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4041B -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4041B
CN104024041B CN201380003720.7A CN201380003720A CN104024041B CN 104024041 B CN104024041 B CN 104024041B CN 201380003720 A CN201380003720 A CN 201380003720A CN 104024041 B CN104024041 B CN 104024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seat
seats
front passenger
passenge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37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4041A (zh
Inventor
菅间隆博
半田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24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4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0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60N2/0812Location of the latch
    • B60N2/0818Location of the latch inside the ra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60N2/0831Movement of the latch
    • B60N2/0837Movement of the latch pivoting
    • B60N2/0843Movement of the latch pivoting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02/948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the actuation of the positioning or locking mechanism for one seat part being dependent on the position of another seat part, e.g. the seats floor lock being unlocked when the back-rest is inclined or the backrest can be tilted only when the seat is in its rea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前排乘客座椅(18)的第一解锁部与后排座椅(19)的第二解锁部之间设有线缆(K5)、操作杠杆(341)、联动杠杆(345)、联动杆(350)、联动杠杆(38)、及线缆(K2)。当前排乘客座椅(18)进入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内并且前排乘客座椅(18)和后排座椅(19)处于滑动锁定状态时,线缆(K5)、操作杠杆(341)、联动杠杆(345)、联动杆(350)、联动杠杆(38)、及线缆(K2)操作第一解锁部以与通过第二解锁部进行的从所述滑动锁定状态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的方式解锁第二解锁部。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车辆包括座椅滑动装置,其能够使可移动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将所述座椅锁定在适当位置。
此类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述,用作可移动座椅的前排乘客座椅和后排座椅以可根据安装在车辆地板上的共用下轨道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将后排座椅移动至靠近位于后方的行李箱附近的位置之后,可将前排乘客座椅移动入后排座椅已经位于其中之范围(下文称为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的一部分。由此,可将前面乘客座椅移入后排座椅已经移入其中的述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的一部分中,并且通过锁定部将前排乘客座椅锁定至该范围中的适当位置。如专利文献1所述,允许前排乘客座椅移入所述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以保证前排乘客座椅具有更好的移动性以及使得乘客厢具有更佳的舒适度。
一般地,对于微型厢式车、旅行车及单厢式车辆等具有两排或三排座椅的车辆中,第二排座椅设为可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可移动座椅。当第二排座椅的椅背未向下折叠到座椅上时,第二排座椅锁定为不可滑动的状态。若向下折叠椅背,则解锁第二排座椅。这一类型的车辆中,在第二排座椅向下折叠,解锁,并且向前移动之后,使得乘客能够进出第三排座椅。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1:第2004-249928号日本专利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中,前排乘客座椅和第二排座椅设为可在共用的下轨上沿前后方向移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情况。这样,作为一种座椅布置形式,第二排座椅的位置可靠近第三排座椅以允许前排乘客座椅设于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内。
这一状态下,只要前排乘客座椅保持在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内,即使第二排座椅的一排向下折叠并由此能够向前滑动,也无法提供进出第三排座椅所必须的空间。
如前所述,当设于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内时,前排乘客座椅锁定为非滑动状态。由此,在向前移动第三排座椅之前,前排乘客座椅必须解锁和前移从而移出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外,这样就很麻烦。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这样一种车用座椅滑动装置,即,当前排乘客座椅位于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时,其能够容易地确保进出第三排座椅而不会受前排乘客座椅干扰。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所述车辆包括前排乘客座椅、第二排座椅、及第三排座椅。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设有上轨。所述上轨能够沿安装在乘客厢的地板上的共用下轨滑动。所述上轨可在可滑动状态与滑动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可移入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分别包括第一解锁部和第二解锁部,其解锁相对于所述下轨形成的滑动锁定状态。所述第一解锁部与所述第二解锁部之间设有联动部。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处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锁定在所述滑动锁定状态时,所述联动部操作所述第一解锁部以这样的方式将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从所述滑动锁定状态解锁,即,所述解锁与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从所述滑动锁定状态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位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外时,所述联动部与所述第一解锁部分离,由此,无论所述第二排座椅处于何位置,都阻止所述联动部与所述第一解锁部的联动操作。此外,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处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与所述第二排座椅之间的距离达到允许联动动作的距离时,所述联动部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以与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的方式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联动部包括容纳在所述下轨中的联动部件。所述联动部通过所述联动部件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以与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的方式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所述车辆包括位于乘客厢中的前排乘客座椅、第二排座椅、及第三排座椅。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以位置可调的方式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排座椅在所述第二排座椅之后的位置处固定至所述乘客厢。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包括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共用的下轨、上轨、第一滑动锁定机构、第二滑动锁定机构、第一解锁部、第二解锁部、及联动部。所述下轨设于所述乘客厢中。所述上轨设于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各所述上轨能够在可沿前后方向在所述下轨上滑动的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滑动锁定机构相对于所述下轨锁定所述前排乘客座椅的上轨。所述第二滑动锁定机构相对于所述下轨锁定所述第二排座椅的上轨。所述第一解锁部将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从由所述第一滑动锁定机构形成的锁定状态解锁。所述第二解锁部将所述第二排座椅从由所述第二滑动锁定机构形成的锁定状态解锁。所述联动部设于所述第一解锁部与所述第二解锁部之间。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处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锁定时,所述联动部操作所述第一解锁部以这样的方式将所述前排乘客座椅解锁,即,所述解锁与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当前排乘客座椅设于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时,可容易地保证乘客进出第三排座椅的空间,而不受前排乘客座椅的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若第二解锁部在前排乘客座椅位于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之外时进行解锁动作,则可防止第一解锁部对前排乘客座椅进行解锁动作。
此外,若第二解锁部在前排乘客座椅位于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前排乘客座椅与第二排座椅之间等距达到允许联动的距离时进行解锁动作时,则允许第一解锁部解锁前排乘客座椅。由此,可容易地确保乘客进出第三排座椅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联动部件容纳在前排乘客座椅和第二排座椅共用的下轨。由此,无须将联动部件安装在车辆地板上。由此,联动部件不会干扰坐在第二排座椅上的客人的脚。
本发明第四方面包括与根据第一方面的联动部相同的联动部,并且具有与第一方面相同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第二排座椅设于P1范围内;
图2为第二排座椅设于P2范围内这一情况下的示意侧视图;
图3为车辆的示意俯视图;
图4为第二排座椅位于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后部这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斜靠机构和第二排座椅的第二解锁部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另一剖视图;
图8为第二排座椅的斜靠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9(a)为前排乘客座椅的斜靠机构的侧视图;
图9(b)为操作杠杆的示意图;
图10(a)、(b)、及(c)为示出图9(a)所示斜靠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1为联动部的示意图;
图12(a)和12(b)为下轨的剖视图;及
图13为与上轨120相对应一侧的下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图1~1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滑动装置。
下文将描述设于车辆地板上的座椅,其采用本实施例的座椅滑动装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具有三排座椅,其设于乘客厢的地板10上并且沿前后方向对齐。在车辆的沿宽度方向的右侧,设有驾驶员座椅14,第二排的后座椅15,及长凳型的第三排座椅16。参考图1,2,及3,在与前排乘客座相对应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地板10上设有相互平行延伸的细长下轨17A,17B,并且所述细长下轨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所示,各下轨17A,17B的前端部位于驾驶员座椅14的左侧并且位于车辆地板10的前部。各下轨17A,17B的后端部设在第三排座椅16的前方并且靠近第三排座椅16。驾驶员座椅14和后排座椅15的位置通过相应的公知滑动机构(皆未示出)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通过此类位置调节,可分别将驾驶员座椅14和后排座椅15切换至可由锁定机构锁定的状态。
用作可移动座椅的前排乘客座椅18和用作第二排座椅的后排座椅19安装在下部导轨17A,17B上。座椅14,15,16,18,及19具有坐垫14a,15a,16a,18a,及19a以及分别以可倾斜地方式附接至坐垫14a,15a,16a,18a,及19a的椅背14b,15b,16b,18b,及19b。第三排座椅16在第二排座椅19之后的位置固定至乘客厢的地板10。
前排乘客座椅18的构造
下文将描述作为可移动座椅的前排乘客座椅18的用于实现滑动功能、滑动锁定功能、及滑动解锁功能的构造。
如图1所示,一对上轨20固定至前排乘客座椅18的坐垫18a的下部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开。各上轨20容纳在相应的一条下轨17A、17B中。由此,前排乘客座椅18设为可沿前后方向滑动。
参考图3,下轨17A,17B具有从前部开始依次对齐的第一范围P1、第三范围P3、第二范围P2及第四范围P4。后排座椅19可在与第二范围P2和第四范围P4相对应的范围内移动,如图3所示。第二范围P2和第四范围P4由此与第二排座椅(后排座椅19)移动范围相对应。第二范围P2与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的前部相对应,而第四范围P4与第二排座椅移动范围的后部相对应。
参考图3,前排乘客座椅18的移动范围与除第四范围P4之外的移动范围相对应,在各下轨17A,17B全长度中第四范围P4中的后排座椅19位置最靠近第三排座椅16。换言之,前排乘客座椅18的移动范围与第一范围P1,第三范围P3,及第二范围P2相对应。
第三范围P3为连接第一范围P1和第二范围P2的范围并且为非锁定范围。第一范围P1不必与驾驶员座椅14的移动范围相重合,而是可沿前后方向偏离驾驶员座椅14的移动范围。
由于下轨17A,17B的构造相同,因此下文仅描述下轨17B而省略下轨17A。
如图12(a)和12(b)所示,下轨17B具有底壁部111,一对侧壁部112,一对悬伸壁部113,及一对折叠壁部114。底壁部111沿前后方向延伸。各侧壁部112沿车辆宽度方向从底壁部111的相对两端中的相应一端凸出。各悬伸壁部113从相应的一个侧壁部112的上端部延伸出,沿宽度方向面向内侧。各折叠壁部114在相应一个伸出壁部113的末端向下折叠。底壁部111、侧壁部112,悬伸壁部113,及折叠壁部114形成为整体。下轨17B具有开口113a,其在折叠壁部114之间的位置处面向上方。
参考图1和2,在各折叠壁部114上与第一范围P1和第二范围P2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多个沿纵向(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隔开的矩形锁孔114a。出于图示的目的,相关附图仅示出了第一范围P1或第二范围P2中的某些锁孔114a。
如图12(a)和12(b)所示,前排乘客座椅18的上轨20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中空壁部121a。中空壁部121a具有闭合的下端并且包括一对延伸壁部121b,其从中空壁部121a的下端向下凸出并且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中空壁部121a包括本体壁部121,其沿前后方向沿着开口113a延伸。中空壁部121a还具有一对悬伸壁部122和折叠壁部123。悬伸壁部122从相应延伸壁部121b的下端凸出并且沿相对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各折叠壁部123从相应一个悬伸壁部122的末端向上折叠并且周围绕有下轨17B的相应一个侧壁部112,相应一个悬伸壁部113,及相应一个折叠壁部114。壁部121a,121b,121,122,123相互形成为一体。
下轨17B通过未示出的轴承对上轨20进行支撑,所述轴承固定在折叠壁部123的外侧并且在底壁部111上滚动。具体地,通过底壁部111上的轴承以可相对于下轨17B沿纵向方向(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上轨20。
各延伸壁部121b具有多个插入孔121c(见图12(a)和12(b),其沿纵向(前后)方向以与锁孔114a的间距相匹配的间距间隔。插入孔121c的位置设为,各插入孔121c可沿下轨17B的纵向方向与相邻的一个锁孔114a重合。各折叠壁部123并且还具有类似的插入孔123a,其沿预定的间距间隔以面向相应的插入孔121c。插入孔123a沿宽度方向与插入孔121c相对。
参考图12(a)和12(b),锁定杠杆126绕着沿上轨2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枢转轴(未示出)枢转地连接至上轨20。锁定杠杆126具有多个(例如,三个)锁定爪126a,其向下延伸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折叠。锁定爪126a以预定间距间隔。锁定爪126a穿通本体壁部121并且容纳在开口113a中。通过使得锁定杠杆126枢转,锁定爪126a可选择地与相应的插入孔121c,123a(图12(a)所示)卡合和分离。当锁定杠杆126的锁定爪126a容纳在锁定孔114a和插入孔121c,123a时,可限制下轨17b和上轨20之间的相互移动。由此,可定位并且锁定由下轨17B和上轨20支撑的前排乘客座椅18。通过弹簧之类弹性部件(未示出)不间断地推压锁定杠杆126从而沿锁定爪126a插入到插入孔121c,123a的方向枢转,该方向为限制下轨17B和上轨20之间相对移动的方向。当锁定杠杆126抵抗弹性部件的推压力枢转以使得锁定爪126a与插入孔123a和锁定孔114a分离时,完成解锁以允许下轨17B和上柜20B可相对移动。
锁定杠杆126及其未示出的弹性部件之类的附件形成为乘客座椅18的滑动锁定机构。
下文将通过分别描述前排乘客座椅18的构造和后排座椅19的构造的方式来描述用以通过锁定杠杆126保证解锁的装置和机构。
如图9(a)所示,前排乘客座椅18的斜靠装置201具有固定至坐垫18a的下臂203以及固定至椅背18b的上臂202。下臂203的上部和上臂202的下部以可通过连接销204相互枢转的形式连接在一起。
图9(a)中,图的左侧对应于与座椅前侧,并且图的右侧对应于后排座椅。上臂202的下端部形成为绕连接销204的弓形。这一弓形部包括闩销部202a,其设于绕连接销204的虚拟圆上的某一区域。其上形成有闩锁部202a的虚拟圆位于相对于弓形部的外周端而言的内部。这一结构形成了沿闩锁部202a的枢转方向位于闩锁部202a的相对两个端部上的一对卡合部202b。
掣爪205通过铰链销205a沿上下方向枢转附接至下臂203。与闩锁部202a啮合的锯齿部205b形成在掣爪205末端处的上部。联动销205c在与掣爪205的末端相对应的一侧连接至掣爪205。由此,掣爪205通过联动销205c连接至释放臂206。
独立于上臂202和下臂203,通过连接销204沿前后方向枢转支撑释放臂206。大致在释放臂206的中部形成细长槽孔206a,所述细长槽孔大致在其中部发生弯曲。掣爪205的联动销205c容纳在细长槽孔206a中。参考图9(a),细长槽孔206a的后部206r在绕连接销204的虚拟圆上延伸。细长槽孔206a的前部206f对应于该虚拟圆向外延伸,换言之,逐渐与连接销204分离。下文中,所述后部称为锁定范围206r,并且所述前部称为解锁范围206f。
联动销205c被插入细长槽孔206a。由此,当释放臂206沿前后方向绕连接销204枢转时,联动销205c相对于细长槽孔206a在细长槽孔206a中移动。由此,掣爪205沿上下方向枢转。换言之,当释放臂206向前枢转以使得联动销205c移动进入细长槽孔206a的锁定范围206r时,掣爪205向上枢转以使得锯齿部205b与闩锁部202a啮合。相反,当释放臂206如图所示地向后枢转以使得联动销205c相对于细长槽孔206a朝向细长槽孔206a的解锁范围206f中的前端部移动时,掣爪205绕铰链销205a渐渐向下枢转并由此与闩锁部202a分离。最终,掣爪205回缩位于至上臂202的弓形部外部的位置。
下文中,当掣爪205与闩锁部202a啮合时掣爪205所在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如图10(a)所示。当掣爪205一经与闩锁部202a分离即刻所在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如图10(b)所示。下文将描述当掣爪205进一步向下枢转至沿径向位于上臂202的弓形部之外的位置或枢转至位于两个接合部202b之间位置之外的位置时掣爪205所在的位置,如图10(c)所示。具体地,当掣爪205设于第二位置时,闩锁部202a解锁并且允许上臂202枢转。由此,可进行椅背18b的斜靠调节,或者换言之,可使得椅背18b倾斜。
释放臂206的下部与下臂203的前端部之间安装有张力弹簧207。由此向前推压释放臂206,即,沿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变得与闩锁部202a啮合的方向。由此,当闩锁部202a与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分离时,释放臂206抵抗张力弹簧207向后(沿解锁方向)枢转。
下臂203具有斜靠杠杆209。如图所示,斜靠杠杆209大致为L形,并且通过安装于斜靠杠杆209的后端部中的铰链销209a以沿上下方向枢转的方式支撑。下臂203的前端部中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上端211和下端212的槽部210。斜靠杠杆209的末端部通过槽部210相对于下臂203向外凸出并且由此可从下臂203的外部进行操控。
按压销209b大致安装在斜靠杠杆209的中部并且保持为与释放臂206的前端部形成接触,张力弹簧207向前推压所述前端部。由此,张力弹簧207通过释放臂向下推压斜靠杠杆209。
通过抵抗张力弹簧207使得斜靠杠杆209向上枢转,按压销209b可绕铰链销209a在虚拟圆上向后移动。由此,向后推动释放臂206以枢转,并由此使得掣爪205的联动销205c相对于细长槽孔206a从细长槽孔206a的锁定范围206r移动至解锁范围206f。由此,掣爪205向下枢转使闩锁部202a与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分离。由此,可对座椅18b进行斜靠调节。
槽部210的上端211设于预定位置,从而以如下所述的方式限制斜靠杠杆209的向下操控量。即,当斜靠杠杆209向下枢转时,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与上臂的闩锁部202a一经分离,斜靠杠杆209即刻接触上端211。
因此,当通过槽部210的上端211限制斜靠杠杆209并由此阻止斜靠杠杆209进一步向下枢转时,释放臂206无法枢转至后枢转端。由此,参考图10(b),掣爪205的联动销205c稍微进入细长槽孔206a的前端部的解锁范围206f,但未抵达细长槽孔206a的前端部。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由此与闩锁部202a分离但保持容纳于两个卡合部202b之间的空间中的状态,所述两个卡合部202b形成在闩锁部202a的相对两端。
由此,上臂202和椅背18b能够在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不接触卡合部202b的范围内枢转。由此,椅背18b无法斜靠至椅背18b大致与座椅表面交叠的最大倾斜位置。因此,槽部210的上端211用作挡块部,以限制斜靠杠杆209的操控量。
然而,当释放臂206通过线缆K2(下文将详述)向后枢转时,联动销205相对于细长槽孔206a被移动至细长槽孔206a的解锁范围206f的前端部或者靠近所述前端部的位置。由此,相对于所述卡合部202b之间的位置,掣爪205枢转足够的距离以进一步径向向外地移动锯齿部205b。最终在这一阶段,掣爪205完全与上臂202分离,由此使得椅背18b可倾斜至最大倾斜位置。
如图9(a)所示,插入外管Ka的线缆K1的首部连接至释放臂206的前端部。通过使得释放臂206向后旋转而操作线缆K1。参考图9(b),用于线缆K1的外管Ka的端部通过托架35固定至坐垫18a的下部。以在操作杠杆36的中部处绕轴36a旋转的方式将操作杠杆36支撑至坐垫18a的下部。线缆K1的尾部连接至操作杠杆36的上端。
当操作线缆K1时,操作杠杆36绕轴36a逆时针枢转,如图9(b)所示。通过操作线缆K1,操作杠杆36的下端36b能够在等待位置R1与操作位置R2之间来回往复,所述等待位置R1为在操作杠杆36如前所述地逆时针旋转之前下端36b所在的位置,所述操作位置R2为操作杠杆36逆时针枢转之后下端36b所在的位置。如图9(b)所示,操作位置R2位于等待位置R1的下方。
通过将操作杠杆36从等待位置R1枢转至操作位置R2,致使下端36b克服未示出的弹性部件提供的推压而向下按压并且移动锁定杠杆126的上端,如图12(a)所示。由此,锁定杠杆126从限制上轨120相对于下轨17B移动的状态切换至锁定爪126a与插入孔123a和锁定孔114a分离的状态。下轨17B和上轨20由此能够相对移动。
若释放臂206在已经相互枢转之后向前枢转,则未示出的返回弹簧使得操作杠杆36通过线缆K1绕轴36a顺时针枢转。由此,操作杠杆36的下端36a从操作位置R2返回至等待位置R1,如图9(b)所示。由此,参考图12(b),锁定杠杆126的锁定爪126a通过未示出的弹性部件提供的推压力插入到插入孔121c、锁定孔114a、和插入孔123a中。由此,限制下轨17B和上轨20的相对移动。
前排乘客座椅18的联动部
下文将描述前排乘客座椅18的联动部。
如图9(a)所示,穿过外管Kb的线缆K2的首端连接至释放臂206的后端部。参考图11,线缆K2的外管K的端部通过托架37固定至坐垫18a的下部。线缆K2的尾部连接至联动杠杆38的上端,以绕联动杠杆38的中部处的轴38a相对于上轨20枢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联动杠杆38。
如图11所述,联动杠杆38大致为L形并且联动杠杆38的上端面向后。联动杠杆38的下端面向下并且穿过下轨17B的开口113b插入下轨17B。通过使得联动杠杆38绕轴38a顺时针枢转,联动杠杆38的下端向前枢转并且联动杠杆38的上端向下枢转以使得线缆K2向下移动。线缆K2的这一向下移动使得释放臂206向后枢转,如图9(a)所示。
本实施例中,线缆K2和联动杠杆38形成前排乘客座椅18的联动部。本实施例的释放臂206、线缆K1、及操作杠杆36形成第一解锁部。
后排座椅19的相关构造。
下文将描述作为可移动座椅的后排座椅19的用于实现滑动功能、滑动锁定功能、及滑动解锁功能的结构。
前排乘客座椅18中,上轨20及其附件保证实现滑动功能。后排座椅19的上轨20及其附件构造为与前排乘客座椅18的相应组件相同。由此,省略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
前排乘客座椅18中,锁定杠杆126及其附件形成滑动锁定机构。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由未示出的与前排座椅18的相应组件相同的锁定杠杆及其附件形成。由此,省略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
因此,主要参考图5~7描述与后排座椅19的斜靠装置301、第二锁定部、及联动部相关的构造。
如图5所示,后排座椅19的斜靠装置30具有固定至坐垫19a的下臂303以及固定至椅背19b(见图4)的上臂302。下臂303的上部和上臂302的下部通过连接销以可相互枢转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绕连接销304安装有平面蜗卷弹簧305,其一端接合至上臂302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下臂303。平面蜗卷弹簧的推压力如图5所示地逆时针推压上臂302,由此沿向前倾斜方向推压椅背19b。
连接销304具有斜靠操控杠杆306,其相对于座椅向前延伸(图5所示的左侧)。操控杠杆306绕连接销304安装,并且可操控所述操控杠杆306以使之绕连接销304枢转。通过如虚线所示的向上抬起操控杠杆306的末端,公知的结构可使得上臂302和下臂303相互分离。由此,可使得椅背19b斜靠并且向前倾斜。
连接销304具有以可相对于连接销304旋转的方式安装的滑动解锁杠杆307。滑动解锁杠杆307由片弹簧形成并且具有三个径向向外凸出的腿部308、309、310。
如图5所示,线缆K3的首端连接至腿部308。线缆K3的尾端连接至位于座椅19b下部的中继杠杆314,其以可绕轴314a枢转的方式支撑。两根线缆K4,K5的首端连接至中继杠杆314。当滑动解锁杠杆307逆时针旋转以拉动线缆K3时,中继杠杆314逆时针枢转以通过线缆K4解锁滑动锁定机构。换言之,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的解锁方式与通过操控操作杠杆36解锁前排座椅18的锁定杠杆126的方式相同。
用于解锁线缆K3,K4、中继杠杆314及滑动锁定机构的操作杠杆构成后排座椅19的第二锁定部。用于解锁滑动锁定机构的操作杠杆136形成为与前排乘客座椅18的第一解锁部的操作杠杆36相同。因此,为了图示的目的,图9(b)使用括号内的标号图示带有作为第二解锁部组件的组件136a、136b,和线缆K4的操作杠杆136。
如图5所示,腿部309向上凸出下臂303的上外周端,并且形成为当座椅19b向前倾斜时位于形成与上臂302中的凸出件312的移动路径中。腿部310设于联动板315的附近,下文将描述。
如图5所示,联动板315固定至步入式操控杠杆316的轴的底端部316a,联动板315从下臂303向下延伸并且斜向地向后延伸。参考图6,操控杠杆316的基端部316a朝向下臂303弯曲并且以可旋转方式延伸通过构成下臂303的板。大致为弓形的联动板315在其中部绕操控杠杆316的基端部316a安装。一对销体317、318设于联动板315的外周部并且相互隔开。滑动解锁杠杆307的腿部310设于销体317、318之间。
参考图5和8,联动臂320的一端经由铰链销321可旋转地连接至联动板315的一端。沿联动臂32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320a形成在联动臂320的另一端。安装在斜靠操控杠杆306的凸出部306a中的销体322可移动地容纳在细长孔320a中。销体322一般位于细长孔320a的上端。
如图5所示,通过将斜靠操控杠杆306抬起至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连接至凸出部306a的销体322在细长孔320a中向下移动并且与细长孔320a的下端接合。由此,联动臂320顺时针枢转,从而使得联动板315顺时针枢转。
后排座椅19的联动部
下文将描述后排座椅19的联动部。
如图11所示,用于线缆K5的外管Kc的一端通过托架340固定至坐垫19a的下部。以在操作杠杆341的中部处绕轴341a旋转的方式将操作杠杆341支撑至上轨120。细长孔341b形成在操作杠杆341的上端并且以可滑动的方式容纳滑动部件342。线缆K5的尾端连接至滑动部件342。
参考图11,操作杠杆341具有面朝上的上端,并且朝向操作杠杆341的末端变宽。操作杠杆341的下端面朝下。操作杠杆341整体为大致的L形。当操作线缆K5时,向前拉动滑动部件342以使之接触细长孔341b的前端。由此,操作杠杆341绕轴341a逆时针枢转,从而使得操作杠杆341的下端向下枢转。
联动杠杆345以可绕轴345a枢转的方式支撑至上轨120。参考图11,联动杠杆345为大致的L形。联动杠杆345的上端面朝后并且联动杠杆345的下端面朝下。当联动杠杆345绕轴345a顺时针枢转时,联动杠杆345的下端向前移动。联动杠杆345的上端位于操作杠杆341的下端的枢转路径上。
如图11所示,联动杆350通过轴345b枢转连接至联动杠杆345的下端。参考图13,联动杆350容纳在下轨17B中并且具有向前延伸的前端。联动杆350的长度设定如下文所述。
联动杆350的长度设为这样的值,即,当如图11所示后排座椅19设于如图3所示的第四范围P4内且由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锁定并且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第二范围P2内的最靠近位置(前排座椅18最靠近后排座椅19处)内且由前排乘客座椅18的滑动锁定机构锁定时,联动杆350保持为与联动杠杆38的下端形成接触或者仅与联动杠杆38隔开稍许的间隙。参考图11,前排乘客座椅的最靠近位置设为这样的位置,即,空间不足以使得乘客能够步入车辆而坐入后排座椅19中。然而,前排乘客座椅的最靠近位置不限制为这一位置。
联动杆350的长度设为这样的值,即,当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第一范围P1而后排座椅19处于第二范围P2的最远位置(滑动锁定允许的最远位置)时,联动杆350的前端未到达前排乘客座椅18的联动杠杆38。
联动杆350的长度决定了前排乘客座椅18与后排座椅19之间能够进行联动的距离。换言之,当前排乘客座椅18与后排座椅19之间的距离达到前排乘客座椅18与后排座椅19能够进行联动的距离时,前排乘客座椅18的联动部与后排座椅的联动部可相互联动。
本实施例中,线缆K5、操作杠杆341、联动杠杆345及联动杆350形成后排座椅19的联动部。前排乘客座椅18的联动部和后排座椅19的联动部为根据本发明的联动部的例子。
图13示出了后排座椅19的上轨120。上轨120的组件与前排乘客座椅18的上轨20的相应组件相同。由此,上轨120组件的标号与上轨20组件的标号相同。如图11和13所示,下轨17B的相应折叠部114和侧壁部112之间(其中容纳有联动杆350)的伸出壁部中形成有开孔113b。联动杠杆38的下端和联动杠杆345的下端部可穿过开孔113b
使得后排座椅19的椅背19b向前倾斜所必须的滑动解锁杠杆307的枢转量设为,当滑动解锁杠杆307的枢转量转换为形成所示联动部的各组件的移动量并且传递至前排乘客座椅18时,前排乘客座椅18的椅背18b能够向前倾斜。
实施例的操作
下文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为了进行图示,假设后排座椅19设于如图3所示的第四范围P4的后端并且由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锁定,并且假设前排乘客座椅18位于第二范围P2(设于最靠近后排座椅19的位置)且由前排乘客座椅18的滑动锁定机构锁定,如图11所示。
当前排乘客座椅18的斜靠杠杆209处于如图9(a)所示的非操作状态时,如图10(a)所示,释放臂206通过张力弹簧307设于最前位置。掣爪205的联动销205c由此容纳在细长槽孔206a的锁定范围206r内。掣爪205位于其最远位置,所述最远位置为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与闩销部202a相啮合的第一位置。这一状态下,可阻止上臂202枢转并且将椅背18b锁定在预定的倾斜位置。
此外,这一状态下,阻止后排座椅19的上臂320的枢转并且将椅背19b锁定在预定倾斜位置。保持在这一状态下的车辆座椅中,通过如图5所示地按压进入操控杠杆316或者将斜靠操控杠杆306抬起至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则联动板315如图所示地顺时针枢转。由此,可通过公知的技术解锁上臂302和下臂303,从而上臂302(或者椅背19b)被弹簧305推压而逆时针枢转,该方向为椅背19b向前倾斜的方向,见图4。
此外,当上臂302进行枢转时,上臂302的凸出件312与滑动解锁杠杆307的腿部309形成接触,由此使得滑动解锁杠杆逆时针枢转。由此,线缆K3通过如图5所示的中继杠杆314拉动线缆K4,从而解锁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
当拉动线缆K4时,也通过中继杠杆314拉动线缆K5。由此,图11所示的操作杠杆341逆时针枢转。操作杠杆341这样的逆时针枢转使得操作杠杆341的下端按压联动杠杆345。联动杠杆345由此顺时针枢转以使得联动杆350向前移动。
由于联动杆350使得前排乘客座椅18的联动杠杆38顺时针枢转,线缆K2因此向下回缩。图9(a)示出的释放臂206由此逆时针枢转。当释放臂206如图10(c)所示的枢转至后枢转端时,掣爪205的联动销205c容纳在细长槽孔206a的解锁范围206f中并且到达细长槽孔206a的前端部。掣爪205由此枢转至起最下位置并且掣爪205的锯齿部205b从两个卡合部202b之间的位置向外移动至第三位置。上臂202由此被释放至自由状态,从而使得椅背18b可通过未示出的推动部件倾斜至最大向前倾斜位置。
由于释放臂206移动至后枢转端,图9(b)所示操作杠杆36通过线缆K1绕轴36a逆时针枢转并且由此从等待位置R1移动至操作位置R2。这使得操作杠杆36的下端36b按压锁定杠杆126的上端,并且由此如图12(a)所示地抵抗由未示出的弹性部件所施加的推动力使得锁定杠杆126向下移动。这样,锁定杠杆126从限制上轨20与下轨17B之间相对移动的状态,由于锁定爪126a与插入孔123a和锁定孔114a分离而切换至使得上轨20与下轨17B之间可进行相对移动的状态。
如前所述,当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第二移动范围P2)内时,通过操控后排座椅19的步入式操控杠杆316或斜靠操控杠杆306中的一个来同时解锁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和前排乘客座椅18的滑动锁定机构。由此,通过使得前排乘客座椅18和后排座椅19向前移动,可容易地保证进出第三排座椅所必须的空间。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施例的座椅滑动装置中,联动部安装在第一解锁部和第二解锁部之间。第一解锁部由释放臂206、线缆K1、和前排乘客座椅18的斜靠装置201的操作杠杆36构成。第二解锁部由线缆K3、K4、中继杠杆314、和后排座椅19的斜靠装置301的操作杠杆341构成。联动部由线缆K5、操作杠杆341、联动杠杆345,联动杆350,联动杠杆38,和线缆K2构成。当前排乘客座椅18设于后排座椅19和前排乘客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后排座椅19被滑动锁定时,联动部操作第一解锁部将前排乘客座椅18从滑动锁定状态解锁,这一解锁方式与第二解锁部从滑动锁定状态的解锁互相关联。由此,当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内时,无论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什么位置,都可容易的保证乘客出入第三排座椅所必须的空间。
(2)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滑动装置的联动部的联动杆350配置为,可与第一解锁部分离,由此,当前排乘客座椅18在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之外,无论后排座椅处于何位置,都可阻止第一解锁部的联动部的联动动作。
因此,若第二解锁部在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之外而进行解锁时,可阻止第一解锁部解锁前排乘客座椅18。此外,当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内并且前排乘客座椅18与后排座椅19之间的距离达到允许联动的距离时,联动部操作第一解锁部以与通过第二解锁部进行的解锁互联的方式进行解锁。由此,可容易地保证乘客进出第三排的空间。
(3)根据本发的车用座椅滑动装置的联动部包括容纳在下轨17B中的联动部件,即,联动杆350。联动部操作第一解锁部以将前排乘客座椅18从滑动锁定状态解锁,这一解锁方式通过联动部件与第二解锁部的解锁互联。由此,本实施例中,联动部所包括的联动杆350容纳在前排乘客座椅18和后排座椅19共用的下轨17B中。由此,无需在车辆地板上安装联动杆350。联动杆350由此不会妨碍坐在后排座椅19上的乘客的脚。
可对本发明作如下修改。
上述实施例的线缆K5可直接连接至滑动解锁杠杆307的腿部308。
尽管联动杆350连接至联动杠杆345,联动杆350可枢转地连接至联动杠杆38,并且联动杆350的后端处于可与联动杠杆345的下端形成接触的状态。这样,联动杆350的长度必须设为这样的值,即,如图11所示,当后排座椅19设于如图3所示的第四范围P4内且由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锁定并且前排乘客座椅18处于第二范围P2内(处于最靠近后排座椅19的位置)且由前排乘客座椅18的滑动锁定机构锁定时,联动杆350保持为与联动杠杆38的下端形成接触或稍稍隔开。
图11所示的联动杆可分为两个联动杆件。这样,其中一个联动杆件枢转连接至联动杠杆38并且另一个联动杆件枢转连接至联动杠杆345,从而使得两个联动杆件的相对两端面朝对方。当后排座椅19的滑动锁定机构解锁时,联动杠杆345的操作通过连接至联动杠杆345的联动杆、连接至联动杠杆38的联动杆件、及联动杠杆38传递至线缆K2,从而对线缆K2进行操作。
尽管联动杆350以图11所示的方式连接至联动杠杆345,但联动杆350可在与联动杠杆345分离的状态下容纳并且安装在下轨17B中,联动杆350由此设于联动杠杆38的下端部与联动杆350的下端部之间。这样,当向前移动时,联动杠杆345的下端部使得联动杆向前移动,从而向前操作联动杠杆38的下端部。
所示实施例中,假设前排乘客座椅18位于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的前部。然而,前排乘客座椅18的位置不限于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的前部。即,只要前排乘客座椅如前所述地以通过联动部件与第二解锁部的解锁互联的方式将前排乘客座椅18从滑动锁定状态解锁,前排乘客座椅18就可设于后排座椅19的移动范围内除后排座椅19所处位置之外的位置。
尽管上述实施例中的联动杆350容纳在下轨17B中,但联动杆350不限于此。
联动杆350可设于任何下轨之外的其他合适组件,例如,设于形成在车辆地板中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中。这样,联动杠杆38、345的下端部必须也容纳在所述槽中。
第一和第二解锁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而是可替换为公知的结构。
标号说明
16第三排座椅,
17A,17B下轨
18前排乘客座椅
19后排座椅(第二排座椅)
20,120上轨
38,345联动杠杆
350联动杆
K2,K5线缆。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所述车辆包括前排乘客座椅、第二排座椅、及第三排座椅,其中,
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设有上轨,
所述上轨能够沿安装在乘客厢的地板上的共用下轨滑动,
所述上轨可在可滑动状态与滑动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可移入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
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分别包括第一解锁部和第二解锁部,其解锁相对于所述下轨形成的滑动锁定状态,
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部与所述第二解锁部之间设有联动部,其中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处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锁定在所述滑动锁定状态时,所述联动部操作所述第一解锁部以这样的方式将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从所述滑动锁定状态解锁,即,所述解锁与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从所述滑动锁定状态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位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外时,所述联动部与所述第一解锁部分离,由此,无论所述第二排座椅处于何位置,都阻止所述联动部与所述第一解锁部的联动操作,并且
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处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与所述第二排座椅之间的距离达到允许联动动作的距离时,所述联动部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以与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的方式进行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部包括容纳在所述下轨中的联动部件,
所述联动部通过所述联动部件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以与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的方式进行操作。
4.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所述车辆包括位于乘客厢中的前排乘客座椅、第二排座椅、及第三排座椅,其中,
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以位置可调的方式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
所述第三排座椅在所述第二排座椅之后的位置处固定至所述乘客厢,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包括:
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共用的下轨,所述下轨设于所述乘客厢中;
设于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的上轨,各所述上轨能够在可沿前后方向在所述下轨上滑动的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第一滑动锁定机构,其相对于所述下轨锁定所述前排乘客座椅的上轨;
第二滑动锁定机构,其相对于所述下轨锁定所述第二排座椅的上轨;
第一解锁部,其将所述前排乘客座椅从由所述第一滑动锁定机构形成的锁定状态解锁;
第二解锁部,其将所述第二排座椅从由所述第二滑动锁定机构形成的锁定状态解锁;及
设于所述第一解锁部与所述第二解锁部之间的联动部,其中,当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处于所述第二排座椅的移动范围内并且所述前排乘客座椅和所述第二排座椅被锁定时,所述联动部操作所述第一解锁部以这样的方式将所述前排乘客座椅解锁,即,所述解锁与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进行的解锁动作互相关联。
CN201380003720.7A 2012-06-04 2013-05-17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40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7179 2012-06-04
JP2012127179A JP5838917B2 (ja) 2012-06-04 2012-06-04 車両の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PCT/JP2013/063832 WO2013183424A1 (ja) 2012-06-04 2013-05-17 車両の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4041A CN104024041A (zh) 2014-09-03
CN104024041B true CN104024041B (zh) 2016-05-18

Family

ID=49711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372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4041B (zh) 2012-06-04 2013-05-17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38917B2 (zh)
CN (1) CN104024041B (zh)
WO (1) WO20131834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85014A (ja) * 2017-11-08 2019-06-06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のスライドロック解除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9928A (ja) * 2003-02-21 2004-09-09 Tachi S Co Ltd 自動車
CN101311027A (zh) * 2007-05-25 2008-11-2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位置调节装置
JP2009179092A (ja) * 2008-01-29 2009-08-13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配設構造
JP2010126063A (ja) * 2008-11-28 2010-06-10 Toyo Seat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02227335A (zh) * 2008-12-19 2011-10-26 李尔公司 用于座椅轨道的内部全记忆模块
CN102398535A (zh) * 2010-09-15 2012-04-0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4033U (ja) * 1984-01-10 1985-08-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シ−ト装置
JP3783949B2 (ja) * 2002-08-26 2006-06-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
JP4555734B2 (ja) * 2005-05-27 2010-10-06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9928A (ja) * 2003-02-21 2004-09-09 Tachi S Co Ltd 自動車
CN101311027A (zh) * 2007-05-25 2008-11-2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位置调节装置
JP2009179092A (ja) * 2008-01-29 2009-08-13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配設構造
JP2010126063A (ja) * 2008-11-28 2010-06-10 Toyo Seat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02227335A (zh) * 2008-12-19 2011-10-26 李尔公司 用于座椅轨道的内部全记忆模块
CN102398535A (zh) * 2010-09-15 2012-04-0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38917B2 (ja) 2016-01-06
WO2013183424A1 (ja) 2013-12-12
CN104024041A (zh) 2014-09-03
JP2013249038A (ja) 201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86482B1 (en) Seat device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US7438339B2 (en) Vehicle Seat
US7527315B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US20050218683A1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KR20100062228A (ko) 시트의 워크인 및 폴딩장치
KR101884741B1 (ko) 래치회동형 리어시트 슬라이딩 장치
US7516999B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KR20210031037A (ko) 차량용 후석 시트
CN104024041B (zh)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EP1574390B1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collapsible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12140949B (zh) 座椅的辅助座椅存放装置
KR20180066648A (ko) 스트라이커 이동형 리어시트 슬라이딩 장치
CN212979970U (zh) 汽车座椅的滑轨解锁机构
JP455573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CN203805747U (zh) 座椅靠背联动型搁脚凳装置及具备它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KR20190138531A (ko) 쿠션시트 팁업과 동시에 슬라이딩하는 차량용 시트
JP75153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36527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7062595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5289137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KR102003986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워크인 장치
JP2007055550A (ja) 車両のシート配設構造
KR20240038408A (ko) 차량용 시트
JP470639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56116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