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4002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4002B
CN104024002B CN201280065990.6A CN201280065990A CN104024002B CN 104024002 B CN104024002 B CN 104024002B CN 201280065990 A CN201280065990 A CN 201280065990A CN 104024002 B CN104024002 B CN 1040240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 portion
cutter groove
tire
land
sid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59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4002A (zh
Inventor
加地与志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81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61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904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091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24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0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4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0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11/1263Dep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inusoidal or zigzag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having different shape within the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出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具有刀槽的陆部,使得在单个陆部内能够同时均以高水平获得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具有陆部(2),该陆部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的刀槽(5)。相对于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的深度方向,刀槽(5)包括: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其从陆部表面(S)沿轮胎周向弯折;以及陆部底侧部分(5a2),其沿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不同的方向弯折或者以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位移不同的位移沿轮胎周向弯折。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上包括陆部,陆部设置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的刀槽。本发明特别地涉及一种能够同时以高水平提供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雪路上的制动性能和牵引性能,用于在雪路上行驶的轮胎通常在胎面部上设置的陆部中设置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以形成边缘成分的多条刀槽。这种刀槽的一示例是二维刀槽,该二维刀槽在胎面表面上具有Z字形形状或波形形状且构造有在沿深度方向维持形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胎面表面垂直延伸的切口。
作为改善边缘效应的有效方法,已知应该增加陆部内的刀槽的数量。然而,过度地增加陆部内的刀槽的数量会导致陆部的细分化,造成陆部的刚性的降低。因此,尽管改善了雪路面性能,但是减小了陆部的接地面积,并且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会变差。
鉴于以上情况,近年来,提出了三维刀槽,该三维刀槽的沿深度方向的形状也是变化的并且被细分化的陆部的内壁彼此发生接触,从而防止陆部的倒塌(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99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使用三维刀槽时,尽管如上所述确保了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 性能,但是由于陆部的变形受到抑制而使得边缘效应变差。因此,三维刀槽的使用与使用二维刀槽的情况相比反过来有使雪路面性能变差的趋势。
因此,由于二维刀槽和三维刀槽具有权衡的关系,难以在同一陆部中同时全部改善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因此,强烈地期望对传统的充气轮胎的进一步改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陆部设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中在单一陆部内同时以高水平获得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本发明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轮胎转动时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内的变形在雪路面上转动与在干燥路面或湿滑路面(以下被称为“通常路面”)上转动相比显著地不同。具体地,当装配有在陆部内设置有刀槽的轮胎的车辆在雪路面上行驶时,作为路面侧的雪侧产生变形,如图1的(a)所示,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经受弯折变形,在该弯折变形处陆部呈现朝向踏入侧的一凸状。另一方面,根据发现,当装配有相同轮胎的车辆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陆部表面受到路面约束,如图1的(b)所示,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经受弯折变形,在该弯折变形处陆部呈现从轮胎的径向内侧向轮胎的径向外侧朝向踏入侧的凸状并且随后通过拐点相反地呈现朝向蹬出侧的凸状。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着眼于上述沿轮胎深度方向发生的弯折变形的不同且通过根据刀槽的深度位置适当地设定刀槽的形状,使得可以在单个陆部中确保诸如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的各种性能。因此,可以实现本发明。
具体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包括陆部,该陆部设置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的刀槽,其中,在从陆部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深度方向上,所述刀槽包括:陆部表面侧部分,所述陆部表面侧部分从该陆部表面朝向轮胎周向弯折;以及陆部底侧部分,所述陆部底侧部分沿与 该陆部表面侧部分不同的方向弯折或者伴有与该陆部表面侧部分的位移不同的位移朝向轮胎周向弯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与路面接触的表面(胎面表面)上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和沿轮胎周向取向的边缘成分。因此,在雪路面上行驶期间,产生边缘效应(由于掘起形成的摩擦力)。此外,位于陆部表面附近的刀槽在深度方向上沿与刀槽的长度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轮胎周向)弯折,因此,当刀槽打开且边缘掘起路面上的雪时,增大了陆部的进入雪中的贯入量,进一步改善了雪路面性能。另一方面,在比陆部表面附近靠轮胎径向内侧的深度区域(陆部底侧部分)中,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的内壁面彼此接触。由于所导致的邻接相互作用使得防止了陆部的倒塌。因此,充分地确保了陆部的接地面积,并且确保了良好的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因此,本发明使得在陆部内设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中在单个陆部同时以高水平获得了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在雪路面上行驶时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的变形状态的图,图1的(b)是示出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的变形状态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示例的胎面部的局部展开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刀槽5a的、深度方向的状态的一示例的截面立体图。
图4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A-A截取的图3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视图(arrowview)。
图5是图2所示的刀槽5a的、深度方向的状态的另一示例的截面立体图。
图6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A-A截取的图5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视图。
图7是示出在陆部2内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在刀槽之间不同的配置例的图。
图8的(a)-图8的(f)是说明图3所示的刀槽5a的在各深度方向位置处的刀槽的平面图形状和位置的图。
图9是图3的截面立体图所示的刀槽的一变型例的截面立体图。
图10是图5的截面立体图所示的刀槽的一变型例的截面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另一示例的胎面部的局部展开图。
图12的(a)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B-B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B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图12的(b)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C-C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A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
图13的(a)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B-B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B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图13的(b)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C-C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A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
图14的(a)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B-B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B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图14的(b)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C-C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A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
图15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B-B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
图16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C-C截取的图11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截面图的一示例。
图17的(a)是示出传统例轮胎的刀槽的截面立体图,图17的(b)是示出比较例轮胎1的刀槽的截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图1的(a)是示出在雪路面上行驶时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的变形状态的图,图1的(b)是示出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由刀槽细分化的陆部的变形状态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以下可以被称为“轮胎”)的一示例的胎面部的局部展开图。图3是图2所示的刀槽5a的、深度方向的状态的一示例的截面立体图。图4是在 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A-A截取的图3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视图。在图4中,省略了对刀槽的图示。图5是图2所示的刀槽5a的、深度方向的状态的另一示例的截面立体图。图6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A-A截取的图5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视图。在图6中,省略了对刀槽的图示。图7是示出在陆部2内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在刀槽之间不同的配置例的图。图8的(a)-图8的(f)是说明图3所示的刀槽5a的在各深度方向位置处的刀槽的平面图形状和位置的图。图9是图3的截面立体图所示的刀槽的一变型例的截面立体图,且图10是图5的截面立体图所示的刀槽的一变型例的截面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以下可以被称为“轮胎”)的胎面部1的局部展开图。
胎面部1包括花纹块状或肋状的陆部2。在图示的示例中,多个花纹块状陆部2由沿轮胎周向(图2所示的方向Y)延伸的周向槽3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图2所示的方向X)延伸以与周向槽3交叉的横向槽4限定,从而沿轮胎宽度方向形成4列花纹块列。
尽管图2示出了由周向槽3和横向槽4限定的花纹块状陆部2,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陆部可以为仅由周向槽限定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肋状陆部。
此外,尽管周向槽3在图2中均具有直线状,但是周向槽3也可以是诸如Z字形、锯齿状和波状等的非直线状。
陆部2设置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刀槽5,即,在图示的示例中的4条刀槽5a-5d。如图2示出的平面图形状那样,各刀槽5a-5d具有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f的Z字形形状。此处的“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刀槽”包括相对于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以60°以下的角度倾斜地延伸的刀槽。因此,尽管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各刀槽均沿完全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轮胎周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刀槽例如可以以胎面中心线CL为分界线在图的右侧区域中的陆部中向上倾斜且在图的左侧区域中的陆部中向下倾斜。
此外,尽管在图2中,各刀槽5均在平面图中具有Z字形形状,但是刀槽5的平面视图形状仅需要是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刀槽可以在平面图中具有波形形状等。此外,尽管单个陆部2设置有4条刀槽5a-5d,但是刀槽的数量可以为1条至3条或者5条以上。此外,尽管在图示的示例中刀槽5的两端向对应的周向槽3或胎面端开口,但是刀槽5的两端可以终止在陆部2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重要的是,刀槽5在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深度方向上包括陆部表面侧部分和陆部底侧部分,该陆部表面侧部分从陆部表面S开始沿轮胎周向弯折,该陆部底侧部分沿与陆部表面侧部分不同的方向弯折或者以与陆部表面侧部分的位移不同的位移沿轮胎周向弯折。在本说明书中,“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弯折”包括沿相对于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弯折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刀槽5指切口(incision),利用该切口使得当陆部2接地时刀槽的槽壁至少部分地封闭且当陆部2未接地时该切口具有0.3mm-1.0mm的开口宽度。
此处,再次参照图1的(a)和图1的(b),对当装配有包括设置有刀槽50的陆部20的轮胎的车辆在雪路面上行驶和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陆部的变形状态进行说明。陆部20由刀槽50细分化为子陆部20a。
首先,当车辆在雪路面上行驶时,作为路面侧的雪侧变形,如图1的(a)所示,由刀槽细分化的子陆部20a经受单纯的弯折变形,各子陆部20a呈现朝向踏入侧的单一的凸状。另一方面,当车辆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路面侧不变形,由路面限制陆部表面。因此,在看到沿轮胎径向从内侧至外侧的变形的情况下,如图1的(b)所示,由刀槽50细分化的子陆部20a受到二重弯折变形,其中各子陆部20a呈现朝向踏入侧的凸状,并且随后通过拐点呈现朝向蹬出侧的凸状。采用这种方式,由刀槽细分化的子陆部20a的变形状态根据路面的状态而显著不同。
因此,通过考虑由于路面状态使得子陆部的弯折变形不同且根据深度位 置适当地配置刀槽形状,本发明使得可以提供能够在单个陆部中应对各种路面状态的充气轮胎。
具体地,对于在雪路面上行驶而子陆部20a受到单纯的弯折变形(图1的(a))时,将对雪路面性能有效的刀槽配置在轮胎转动期间经常接触路面的陆部表面附近。作为将这种刀槽配置在陆部表面附近的结果,细分化的子陆部20a的角部6贯入雪中,使得边缘有效地起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在通常路面上行驶而子陆部20a受到二重弯折变形(图1的(b))时,将对防止子陆部20a的倒塌有效的刀槽配置在位于比陆部表面附近靠轮胎径向内侧的陆部的深度方向中央区域7内。由于细分化的子陆部20a的内壁在陆部的深度方向中央区域7中彼此接触,特别地,在有效防止子陆部20a倒塌的区域内配置这种刀槽。因此,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确保了陆部20的整个接地面积,结果改善了牵引性能和制动性能。
以下,参照一些实施方式,对考虑了上述弯折变形的根据本发明的刀槽的特征结构进行具体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图2所示的刀槽5a的、深度方向的状态的一示例的截面立体图。
如上所述,刀槽5a在陆部表面S上的平面图形状为具有振幅f的Z字形形状。在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深度方向(方向Z)上,刀槽5a在沿轮胎周向(方向Y)和沿轮胎宽度方向(方向X)移位的状态下弯折并且延伸。具体地,刀槽5a在陆部表面附近沿轮胎周向(方向Y)移位的状态下弯折。刀槽5a还在比陆部表面附近深的区域内沿轮胎宽度方向(方向X)移位的状态下弯折并且延伸。在这方面,刀槽5a在维持与陆部表面S上的Z字形形状(振幅形状)相同的形状的状态下沿轮胎径向延伸。
尽管图3示出了多个刀槽5之中的特别是刀槽5a的截面状态,但是在图示的示例中刀槽5a-5d彼此平行地配置并且具有相同的刀槽形状。
图4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A-A截取的图3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视图。更具体地,图4示出了陆部2的截面图的一示例,其中当假设点P被定义为图2 所示的陆部表面S上的Z字形形状的刀槽5a的振幅的中心线L和刀槽5a的交点(即刀槽5a的振幅为0的位置)的情况下,沿着与陆部表面S垂直的平面以使得该平面穿过点P且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地延伸的方式截取陆部2。此处,刀槽5a的振幅的中心线L是指表示沿轮胎周向变位的刀槽5a的轮胎周向平均位置的假想线。换句话说,中心线L是指穿过刀槽5a的轮胎周向最大位置(即轮胎周向最外侧位置)且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两条直线之间的轮胎周向等分线。
陆部2由4条刀槽5a-5d细分化为5个子陆部2a。此处,假设沿着与陆部表面S平行的平面截取陆部2,图4中的附图标记8表示在轮胎径向上连接在该截面上具有Z字形形状的刀槽5的振幅的中心线所形成的平面(以下被称为刀槽中心面8)。也就是说,附图标记8表示在维持陆部表面S上的Z字形形状的状态下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刀槽5的振幅的中心线的在截面A-A上的轨迹。由虚线表示的附图标记9是指当沿着陆部2的截面A-A透视刀槽5a-5d的情况下刀槽的弯折点,即表示刀槽的最大振幅位置。因此,在具有振幅f的刀槽5的示例中,从刀槽中心面8至虚线9的距离是f。
如前面所述,刀槽5a的特征在于包括在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深度方向上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周向弯折的陆部表面侧部分5a1。换句话说,在图4所示的截面中,刀槽5a的特征在于中心面8从陆部表面S立刻开始变位并且在陆部表面附近沿图中的右方或左方(在图示的示例中为沿图中的右方)变位成凸状,然后返回到与在陆部表面S上的轮胎周向位置相同的位置。
采用这种方法,根据本发明的轮胎在陆部表面附近包括陆部表面S上的平面图形状为Z字形形状的刀槽,并且该轮胎还包括在深度方向上、沿与刀槽的长度方向(在图示的示例中为轮胎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示的示例中为轮胎周向)弯折的刀槽。结果,自然地,在陆部表面S形成边缘成分,改善了雪路面上的接地区域内的牵引性能,此外,改善了陆部的深度方向的雪路面性能。也就是说,利用上述结构,当刀槽打开且陆部掘起在路面上的雪时,增大了陆部的贯入雪内的部分,并且还增大了与雪的接触面积以及掘起的雪量。因此,进一步改善了在陆部表面附近的雪路面性能。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刀槽5a的特征在于包括比陆部表面侧部分5a1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中的陆部底侧部分5a2,该陆部底侧部分5a2沿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折且延伸。换句话说,在图4所示的截面中,刀槽5a的特征在于刀槽中心面8为不沿图中的左右方向移位的直线状。
更具体地,如图8的(a)-图8的(f)所示,从陆部表面侧看刀槽5a的平面图形状在刀槽5a的深度方向上变化。具体地,如图8的(a)示出了刀槽5a在陆部表面位置处的平面图形状,图8的(b)示出了刀槽5a在图3中的位置I-I处的平面图形状,图8的(c)示出了刀槽5a在图3中的位置II-II处的平面图形状,图8的(d)示出了刀槽5a在图3中的位置III-III处的平面图形状,图8的(e)示出了刀槽5a在图3中的位置IV-IV处的平面图形状,以及图8的(f)示出了刀槽5a在图3中的位置V-V处的平面图形状,刀槽5a沿深度方向变形(弯折)。在图8中,线P’表示穿过位于陆部表面上的中心线L且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平面的位置。
从图8的(a)-图8的(c)可见,在从陆部表面侧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的方向上、在陆部表面侧部分5a1中,刀槽5a在维持平面图形状(Z字形形状)的状态下朝向轮胎周向一侧(图8中为向下)移位,随后返回初始的(与在陆部表面上相同的)轮胎周向位置。还从图8的(c)-图8的(f)可见,在从陆部表面侧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的方向上、在陆部底侧部分5a2中,刀槽5a在维持平面图形状(Z字形形状)的状态下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图8中为右侧)移位,随后返回初始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由于在陆部底侧部分5a2中,刀槽5a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图8中为右侧)移位而不改变轮胎周向的位置,所以在图4所示的截面中,刀槽中心面8是不沿图中的左右方向移位的直线状。
当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向陆部2施加力的情况下,在由刀槽细分化的子 陆部2a中发生倒塌。在这种情况下,如之前参照图1的(b)说明地,子陆部在陆部的深度方向中央区域彼此接触。因此,通过使得刀槽5a至少在上述区域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折(即,在维持刀槽5a的平面图形状的状态下通过使刀槽5a在陆部底侧部分沿轮胎宽度方向移位),相邻的子陆部2a的弯折部分彼此接合。因此,充分地防止了子陆部的倒塌。因此,充分地确保了陆部的接地面积,改善了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的牵引性能和制动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图2所示的刀槽5a的、深度方向的状态的另一示例的截面立体图。
刀槽5a在陆部表面S上的平面图形状为具有振幅f的Z字形形状。在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深度方向(方向Z)上,刀槽5a在沿轮胎周向(方向Y)移位的状态下弯折并且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刀槽5a在维持与在陆部表面S上的Z字形形状相同的形状的状态下沿轮胎径向延伸。
尽管图5示出了多个刀槽5之中的特别是刀槽5a的截面状态,但是在图示的示例中刀槽5a-5d彼此平行地配置并且具有相同的刀槽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6,图6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直线A-A截取的图5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视图。更具体地,图6示出了当如图2所示地沿着与陆部表面S垂直的平面以使得该平面穿过点P且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地延伸的方式截取陆部2的情况下陆部2的截面图的另一示例。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刀槽5a的特征在于包括在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深度方向上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周向弯折(变位)的陆部表面侧部分5a1。换句话说,在图6所示的截面中,刀槽5a的特征在于中心面8在陆部表面附近沿图中的左方向或右方向(在图示的示例中为沿图中的右方向)变位成凸状,然后,中心面8返回到与在陆部表面S上的轮胎周向位置相同的位置。
利用上述结构,如上所述,改善了在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能,并且还增大 陆部的进入雪中的贯入量和掘起的雪量。因此,进一步改善了雪路面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刀槽5a的特征是包括:在比陆部表面侧部分5a1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中的陆部底侧部分5a2,该陆部底侧部分5a2沿轮胎周向弯折而伴有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位移m不同的位移n。换句话说,在图6所示的截面中,刀槽5的特征在于:尽管刀槽中心面8在比陆部表面附近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中呈现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同样的沿图中的左右方向的弯折形状,但是陆部底侧部分5a2的轮胎周向的位移n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轮胎周向的位移m不同。注意,“位移”等于轮胎周向截面内刀槽中心面8的振幅的2倍(即,振动宽度)。
利用上述结构,在子陆部2a倒塌时,子陆部的弯折部在子陆部的相互接触的区域内彼此接合,因此,充分地防止子陆部的倒塌。此外,通过在沿轮胎周向弯折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和陆部底侧部分5a2两者的同时使得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和陆部底侧部分5a2的位移不同,同时满足在雪路面上的性能和在通常路面上的性能。因此,充分地确保了陆部的接地面积,改善了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的牵引性能和制动性能。
优选地,陆部底侧部分5a2的沿轮胎周向的位移n大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沿轮胎周向的位移m(m<n)。原因在于,利用上述结构,增大了子陆部2a之间的接合程度,即增大了子陆部之间的相互支撑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其它结构和刀槽5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优选地,刀槽5的刀槽宽度方向两端的刀槽深度小于刀槽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刀槽深度。具体地参照图3和图5进行说明。例如,在陆部2上形成的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刀槽5a的两端处,优选地,仅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形成为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另一方面,在刀槽中央,在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向上,除了陆部表面侧部分5a1以外,优选地,还在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轮胎径向内侧设置陆部底侧部分5a2。“刀槽宽度方向”是指刀槽的 长度方向,并且“刀槽宽度方向两端”是指刀槽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如上所述,由于设置在陆部上的刀槽细分化了陆部,与没有刀槽的情形相比,陆部的刚性变差。鉴于以上情况,通过使得刀槽在陆部2的宽度方向两端处的深度浅,确保了陆部的刚性,防止了陆部的倒塌。因此,进一步改善了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的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此外,由于陆部表面侧部分5a1设置在陆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处,因此同时确保了在雪路面上行驶时的雪路面性能。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地,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深度H1为刀槽的最大深度H的20%-40%,更优选地,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深度H1为刀槽的最大深度H的25%-35%。
通过将陆部表面侧部分5a1配置在上述范围,使得该陆部部分易于在雪路面上行驶时贯入雪中。因此,充分地发挥了陆部表面附近的刀槽的作用,并且改善了雪路面性能。另一方面,如图1的(b)所示,在通常路面上行驶时由刀槽细分化的子陆部在陆部的深度方向中央区域内彼此接触。因此,通过将陆部底侧部分5a2配置在距离陆部表面S比刀槽的最大深度H的20%-40%大的深度的区域内,充分地防止陆部的倒塌,并且改善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将陆部表面侧部分5a1配置在上述范围,最有效地发挥了在陆部表面侧部分5a1中刀槽对雪路面性能的改善和在陆部底侧部分5a2中防止倒塌对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的改善。
刀槽的最大深度H可以为周向槽的深度的60%-90%。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包括1个弯折点。
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那样,当在陆部表面附近刀槽5a沿轮胎周向仅大弯折一次时,增大了贯入雪中的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相对于路面的抵抗力。因此,由于边缘效应,使得增大了陆部的进入雪中的贯入量和掘起的雪量,进一步改善了雪路面性能。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地,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刀槽 中心面8的在陆部表面S上的刀槽中心面8的起点和弯折点之间的轮胎周向的位移m是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深度方向的距离(尺寸)H1的0.2倍-0.4倍。
通过将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弯折的程度调整在上述范围,增大了子陆部2a的进入雪中的贯入量和掘起的雪量。因此,进一步改善了雪路面性能。
尽管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6所示,陆部2的多条刀槽5的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均沿相同方向弯折,但是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仅必须具有上述的刀槽形状。如图7所示,例如,在陆部2中陆部表面侧部分5a1可以沿不同方向弯折。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刀槽5a,如图3和图5所示,在刀槽宽度方向两端处的刀槽深度比在刀槽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刀槽深度小。在刀槽宽度方向两端处,沿从陆部表面S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向仅设置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还可以在刀槽宽度方向的至少一端上设置从陆部表面S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的垂直部分。“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意味着垂直部分以相对于与轮胎径向平行的方向成10°以下的角度延伸。垂直部分和陆部表面S所成的角度可以是80°-90°。
具体地,如图9示出了图3的截面立体图所示的刀槽的一变型例,图10示出了图5的截面立体图所示的刀槽的一变型例,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垂直部分10可以设置在刀槽宽度方向两端处。垂直部分10可以向周向槽或胎面端开口。通过设置垂直部分10,当利用配置在硫化模具的内周面(胎面成型面)上的刀槽形成用的刀具形成刀槽时,简化了在硫化模具的内周面上的刀槽形成用刀具的配置(植入)。因此,便于轮胎的制造。
从通过确保陆部刚性来改善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并且充分地改善雪路面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垂直部分10的深度小于刀槽宽度方向中央的刀槽深度。此外,从简化硫化模具的制造和充分地确保雪路面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垂直部分10的刀槽延伸方向的宽度为0.1mm-0.5mm。此外,从充分地确保雪路面性能的观点出发,如图9和图10所示,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轮胎在刀槽宽度方向两端处包括:具有比刀槽宽度方向中央小的刀槽 深度的仅设置有垂直部分10的部分;和具有比刀槽宽度方向中央小的刀槽深度的陆部表面侧部分5a1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将如上所述的刀槽适当地配置在胎面部上,进一步整体改善了充气轮胎的各性能。具体地,本发明人发现考虑到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通过将如上所述的刀槽配置在陆部上,同时获得了均处于高水平的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对能够同时提供高水平的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的刀槽配置花纹进行说明。
与图2所示的示例同样地,具有以下说明的配置花纹的示例的充气轮胎包括沿轮胎周向成列配置以形成陆部列的花纹块状陆部,并且沿轮胎宽度方向配置4列陆部列(参照图11)。各陆部均设置有两条以上(图示的示例为4条)的刀槽。
充气轮胎具有在轮胎正向转动期间由图11的箭头表示的转动方向。设置在各陆部中的刀槽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和图4所示的包括沿轮胎周向弯折的陆部表面侧部分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折的陆部底侧部分的刀槽相同。
以下,在胎面部1上配置的多个陆部2之中,位于靠近胎面端TE的陆部被称为肩部侧陆部RS,位于比肩部侧陆部RS靠近轮胎赤道线CL的陆部被称为中心侧陆部RC。肩部侧陆部RS位于更靠近胎面端处。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肩部侧陆部RS对应于与陆部2A在相同的轮胎周向线上以形成对应的陆部列的所有陆部和与陆部2D在相同的轮胎周向线上以形成对应的陆部列的所有陆部。另一方面,中心侧陆部RC位于比肩部侧陆部RS靠近轮胎赤道处。在如图11所示的示例中,中心侧陆部RC对应于与陆部2B在相同的轮胎周向线上以形成对应的陆部列的所有陆部和与陆部2C在相同的轮胎周向线上以形成对应的陆部列的所有陆部。
<第一配置花纹>
在第一配置花纹中,重要的是相对于陆部2配置刀槽5,使得多个刀槽 的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在轮胎周向上成列配置陆部的同一陆部列中均为相同方向。也就是说,在沿着轮胎周向截取图11中所示的陆部2的箭头截面图(图12的(a)和图12的(b))中,刀槽中心面8在陆部表面附近仅沿图中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弯折。
在第一配置花纹中,设置在肩部侧陆部RS内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与设置在中心侧陆部RC内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不同。
对于雪路面性能来说,重要的是起步加速性能。因此,雪路面性能很大程度受到在胎面中心区域中的陆部的刚性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来说,重要的是制动性能。因此,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受到在胎面肩部区域中的陆部的刚性极大影响。就这一点而言,具有根据第一配置花纹的刀槽配置,特别地在中心区域中改善了雪路面性能,同时特别地在肩部区域中改善了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如在图12的(a)中在轮胎周向上沿着B-B截取陆部2B的箭头截面图所示,当刀槽5以使得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与轮胎的转动方向相反、也就是朝向蹬出侧的方式配置在中心侧陆部RC中的情况下,这样的性能改善尤其明显。另一方面,如在图12的(b)中在轮胎周向上沿线C-C截取陆部2A的箭头截面图所示,当刀槽5以使得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指向轮胎的转动方向、即朝向踏入侧的方式配置在肩部侧陆部RS中的情况下,这样的性能改善尤其明显。
利用以上配置,在对雪路面性能有效的中心区域中,当轮胎正向(positive)转动期间踏入时,在陆部表面侧部分中的刀槽是打开的。因此,边缘掘起在路面上的雪,增大了陆部的进入雪中的贯入量。另一方面,在对于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有效的肩部区域中,由于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凸部与踏入侧对应,因此防止了制动输入期间的肩部区域的上浮和变形,并且确保了接地面积。
尽管图11示出了仅最靠近胎面端的陆部被认为是肩部侧陆部RS并且中 央2列的陆部被认为是中心侧陆部RC的示例,但是在胎面陆部具有5列陆部列的情况下,在靠近胎面端的陆部列中的陆部可以被认为是肩部侧陆部RS,在中央3列的陆部可以被认为是中心侧陆部RC。可选择地,仅在中央1列的陆部可以被认为是中心侧陆部RC,并且剩余的陆部可以被认为是肩部侧陆部RS
尽管图11示出了具有花纹块状陆部2的情况,但是第一配置花纹也可以适用于肋状陆部2。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相对于陆部2配置刀槽5,使得多个刀槽的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在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同一肋状陆部中均为相同方向。
<第二配置花纹>
在第二配置花纹中,与第一配置花纹同样地,重要的是相对于陆部2配置刀槽5,使得多个刀槽的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在沿轮胎周向成列配置陆部的同一陆部列中均为相同方向。
在第二配置花纹中,设置在肩部侧陆部RS中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与设置在中心侧陆部RC中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相同。
也就是说,在第二配置花纹中,设置在胎面部1上的刀槽5的各陆部表面侧部分均沿相同的方向弯折。
利用上述配置花纹,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在胎面部上的所有区域内具有相同的弯折方向。因此,在整个胎面部上改善了特别需要被改善的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或湿路面性能中的任意一方。
具体地,当刀槽配置为使得在中心侧陆部RC中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指向轮胎的转动方向(图13的(a))并且在肩部侧陆部RS中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也指向轮胎的转动方向(图13的(b))的情况下,特别地改善了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原因是防止了在胎面部的所有区域中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凸部的制动输入时的上浮和变形,充分地确保了接地面积。
当刀槽被配置成使得在中心侧陆部RC中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 指向与轮胎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4的(a))并且在肩部侧陆部RS中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也指向与轮胎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4的(b))的情况下,特别地改善了雪路面性能。
当陆部在路面上接地时,在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刀槽在胎面部上的所有区域均打开。因此,边缘掘起在路面上的雪,增大了陆部的进入雪中的贯入量。
尽管图11示出了具有花纹块状陆部2的情况,但是第二配置花纹也可以适用于肋状陆部。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相对于陆部2配置刀槽5,使得多个刀槽的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在任意肋状陆部中均沿相同方向。
<第三配置花纹>
在下述的第三配置花纹中,首先,重要的是相对于陆部2配置刀槽5,使得多个刀槽的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在靠近一花纹块状陆部的沿轮胎周向的一侧的区域内和在靠近该花纹块状陆部的沿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区域内为相反方向。
图15和图16是在轮胎周向上沿着C-C截取陆部2A的箭头截面图或在轮胎周向上沿着B-B截取陆部2B的箭头截面图。同时,在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示例中,沿着B-B截取的箭头截面图和沿着C-C截取的箭头截面图具有相同的形状。
参照图15,给出了具体说明。当沿轮胎周向截取陆部2时,在轮胎周向一侧的陆部表面附近的刀槽中心面8朝向图中右侧(朝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弯折,并且在轮胎周向另一侧的刀槽中心面8朝向图中左侧(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弯折。也就是说,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凸部指向陆部2的轮胎周向中间。可选地,如图16所示,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凸部指向陆部2的轮胎周向两端。
利用上述配置花纹,由于同一陆部设置有陆部表面侧部分具有彼此相反的弯折方向的刀槽5,因此在同一陆部中全体均匀地确保了雪路面性能、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
特别地,如图16所示,通过将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凸部构造成指向陆部的轮胎周向两端,在输入力输出侧的小花纹块组比在输入力输入侧的小花纹块组对各种性能贡献多。在这种情况下,在雪路面上,在输入力输出侧的边缘变得容易贯入雪中,并且防止了在干燥路面/湿路面上输入力输出侧的上浮和变形,进一步均匀地改善了雪路面性能、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
在第三配置花纹中,优选地,在整个胎面部1上配置设置有图15和图16所示的刀槽的陆部2。
利用以上结构,在胎面部1上的所有区域中,全体均匀地确保了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实施例1
接下来,试制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例轮胎1-发明例轮胎6、根据传统技术的传统例轮胎和比较例轮胎1,对各轮胎的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进行评价。
发明例轮胎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胎具有195/65R15的尺寸、适用轮辋为6J×15并且适用内压为200kPa,该子午线轮胎包括如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以及具有图3所示的刀槽截面和图4所示的刀槽中心面8的陆部。在以下的表1中示出了发明例轮胎1的规格。
发明例轮胎2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包括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以及具有图5所示的刀槽截面和图6所示的刀槽中心面8的陆部。除了在以下的表1中示出的规格以外发明例轮胎2与发明例轮胎1大致相同。
发明例轮胎3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包括配置有如下刀槽的陆部:使得刀槽5a和5b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与刀槽5c和5d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相反。除了在以下表1中示出的规格以外发明例轮胎3与发明例轮胎1大致相同。
发明例轮胎4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包括设置有如下刀槽的陆部:在刀槽宽度方向两端的刀槽深度与刀槽宽度方向中央的刀槽 深度相同。除了在以下的表1中示出的规格以外发明例轮胎4与发明例轮胎1大致相同。
发明例轮胎5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包括设置有如下刀槽的陆部:该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深度H1比刀槽的最大深度H的20%小,发明例轮胎6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包括设置有如下刀槽的陆部:该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深度H1比刀槽的最大深度H的40%大。除了在以下的表1中示出的规格以外发明例轮胎5和发明例轮胎6与发明例轮胎1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17的(a)所示,传统例轮胎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包括设置有如下刀槽的陆部:该刀槽为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的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Z字形形状且沿轮胎径向直线状地延伸的二维刀槽。
如图17的(b)所示,比较例轮胎1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其中发明例轮胎1中的刀槽的位于距陆部表面的深度为H1的区域处的部分被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的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Z字形形状且沿轮胎径向直线状地延伸的二维刀槽所代替。
[表1]
发明例轮胎1-发明例轮胎6、传统例轮胎、比较例轮胎1均安装于车辆,并且进行各种评价试验。在试验中,发明例轮胎1、发明例轮胎2和发明例轮胎4-发明例轮胎6以及比较例轮胎1以使得刀槽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弯折点处的方向)指向陆部的蹬出侧的方式安装于车辆。
通过进行雪上加速试验来评价雪路面性能,在雪上加速试验中,将车辆停放在雪路面上并且使得车辆从静止状态转变为全速状态,测量行驶50m需要的时间(加速时间)。通过进行湿路面制动试验来评价湿路面性能,在湿路面制动试验中,将车辆停放在湿路面上并且测量车辆从具有80km/h的初始速度状态转变为静止的完全制动状态需要的制动距离。通过进行干燥路面制动试验来评价干燥路面性能,在干燥路面制动试验中,将车辆停放在干燥路面上并且测量车辆从具有100km/h的初始速度状态转变为静止的完全制动状态需要的制动距离。
在表2中示出了结果。对于各性能来说,以传统例轮胎的测量值为100(基准)时的指数值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表示各性能越优越。
[表2]
基于表2的结果,发现:在雪路面性能、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任意一方上,发明例轮胎1-发明例轮胎6都表现了比传统例轮胎好的结果。
还发现:发明例轮胎1与比较例轮胎1相比伴随更好的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提供了更好的雪路面性能。
实施例2
接下来,试制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例轮胎7-发明例轮胎11和比较例轮胎2,对各轮胎的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进行评价。
具体地,发明例轮胎7-发明例轮胎11均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胎的尺寸为195/65R15、适用轮辋为6J×15并且适用内压为200kPa,该子午线轮胎包括图11所示的胎面花纹以及图3和图4所示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刀槽。
发明例轮胎7是根据第一配置花纹在整个胎面部上配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此处,以使得中心侧陆部RC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与轮胎的转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朝向蹬出侧的方式配置刀槽(图12的(a))。另一方面,以使得肩部侧陆部RS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朝向轮胎的转动方向、也就是说朝向踏入侧的方式配置刀槽(图12的(b)))。
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深度H1=2.0mm,并且刀槽最大深度H=7.0mm,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刀槽中心面的位移m=0.5mm,并且陆部底侧部分5a2的刀槽中心面的位移n=0mm。
发明例轮胎8是根据第二配置花纹在整个胎面部上配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此处,以使得中心侧陆部RC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和肩部侧陆部RS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两者均指向轮胎的转动方向的方式配置刀槽(图13的(a)和图13的(b))。发明例轮胎8的其它结构与发明例轮胎7大致相同。
与发明例轮胎8同样地,发明例轮胎9是根据第二配置花纹在整个胎面部上配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此处,以使得中心侧陆部RC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和肩部侧陆部RS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两者均指向与轮胎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刀槽(图14的(a)和图14的(b))。发明例轮胎9的其它结构与发明例轮胎7大致相同。
发明例轮胎10是根据第三配置花纹在整个胎面部上配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此处,对于单个陆部来说,以使得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 向指向陆部2的中央的方式配置多个刀槽(图15)。发明例轮胎10的其它结构与发明例轮胎7大致相同。
与发明例轮胎10同样地,发明例轮胎11是根据第三配置花纹在整个胎面部上配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此处,对于单个陆部来说,以使得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指向陆部2的轮胎周向两端的方式配置多个刀槽(图16)。发明例轮胎11的其它结构与发明例轮胎7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比较例轮胎2为如下的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胎在中心侧陆部RC包括在陆部的胎面上成Z字形形状、沿轮胎径向直线状地延伸且图17的(a)所示的传统的二维刀槽,该子午线轮胎还在肩部侧陆部RS包括在陆部的胎面上成Z字形形状、相对于轮胎径向在陆部表面附近直线状地延伸、在位于比陆部表面附近深的区域内沿轮胎宽度方向移位且图17的(b)所示的传统的三维刀槽。比较例轮胎2的其它结构与发明例轮胎大致相同。
发明例轮胎7-发明例轮胎11和比较例轮胎2均安装于车辆,并且进行与发明例轮胎1-发明例轮胎6一样的各种评价试验。此处,发明例轮胎7-发明例轮胎9均以使得各区域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指向如上所述的轮胎的转动方向的方式安装于车辆。在表3中显示了结果。对于各性能来说,以比较例轮胎2的测量值为100(基准)时的指数值表示值,数值越大表示性能越优越。
[表3]
基于表3的结果,发现:在雪路面性能、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任意一方上,发明例轮胎7-发明例轮胎11都表现了比比较例轮胎2好的结果。
首先,发现发明例轮胎7的雪路面性能、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都被明显地改善。
还发现发明例轮胎8的特别是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被显著地改善。还发现发明例轮胎9的特别是雪路面性能被显著地改善。
还发现发明例轮胎10和发明例轮胎11的雪路面性能、湿路面性能和干燥路面性能均被均匀地改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陆部设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能够在单个陆部中同时均以高水平提供雪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胎面部
2 陆部
2a 子陆部
3 周向槽
4 横向槽
5 刀槽
5a1 陆部表面侧部分
5a2 陆部底侧部分
6 子陆部2a的角部
7 陆部2的深度方向中央区域
8 刀槽中心面
9 刀槽的最大振幅位置
10 垂直部分
P 在陆部表面S上的中心线L和刀槽5的交叉点
S 陆部表面
L 刀槽的振幅的中心线
f 最大振幅
m 陆部表面侧部分5a1的轮胎周向位移
n 陆部底侧部分5a2的轮胎周向位移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包括陆部,该陆部设置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伴有轮胎周向的振幅的刀槽,其中,
在从陆部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深度方向上,所述刀槽包括:
陆部表面侧部分,所述陆部表面侧部分从该陆部表面朝向轮胎周向弯折;以及
陆部底侧部分,所述陆部底侧部分伴有比该陆部表面侧部分的位移大的位移朝向轮胎周向弯折,
位于胎面端侧的肩部侧陆部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与比该肩部侧陆部靠近轮胎赤道侧的中心侧陆部的刀槽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弯折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槽的刀槽宽度方向两端处的刀槽深度比刀槽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刀槽深度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深度是刀槽的最大深度的20%-4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陆部表面侧部分包括1个弯折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槽包括在刀槽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处从所述陆部表面沿轮胎径向向内延伸的垂直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部分的刀槽深度比刀槽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刀槽深度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陆部是由周向槽划分出的多个肋状陆部和/或是由周向槽和与该周向槽交叉的横向槽划分出的多个花纹块状陆部,
在所述陆部设置多条所述刀槽,并且
所述刀槽的各陆部表面侧部分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弯折方向在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同一所述陆部内和在沿轮胎周向成列设置的同一所述陆部的列内均为相同的方向。
CN201280065990.6A 2011-11-04 2012-10-31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40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2638 2011-11-04
JP2011-242638 2011-11-04
JP2011-248104 2011-11-11
JP2011248104A JP5956139B2 (ja) 2011-11-11 2011-11-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90490 2012-04-11
JP2012090490A JP5909141B2 (ja) 2011-11-04 2012-04-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12/006999 WO2013065304A1 (ja) 2011-11-04 2012-10-3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4002A CN104024002A (zh) 2014-09-03
CN104024002B true CN104024002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266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599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4002B (zh) 2011-11-04 2012-10-3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9482B2 (zh)
EP (1) EP2774782B1 (zh)
CN (1) CN104024002B (zh)
RU (1) RU2577422C2 (zh)
WO (1) WO20130653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09980C2 (en) * 2012-12-13 2014-06-16 Ct Voor Tech Informatica B V A method of producing glass products from glass product material and an assembly for performing said method.
JP6329010B2 (ja) * 2014-06-13 2018-05-2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872724B1 (ko) * 2014-10-07 2018-07-31 요코하마 고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입 타이어
JP6650216B2 (ja) * 2015-05-26 2020-02-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828386B2 (ja) * 2016-11-11 2021-02-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013878B2 (ja) 2018-01-11 2022-02-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IT201800003994A1 (it) * 2018-03-27 2019-09-27 Bridgestone Europe Nv Sa Battistrada per pneumatico e pneumatico
JP7099085B2 (ja) * 2018-06-27 2022-07-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44590B2 (ja) 2018-07-09 2021-03-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9217819A1 (de) * 2019-11-19 2021-05-20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7352459B2 (ja) * 2019-12-12 2023-09-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61602A1 (fr) * 1979-07-24 1981-02-06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destine a rouler sur la neige
JPS63137003A (ja) * 1986-11-29 1988-06-0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雪氷路用タイヤ
FR2612129B1 (fr) * 1987-03-10 1989-09-29 Michelin & Cie Bande de roulement pour pneumatique radial dont les elements en relief sont pourvus d'incisions presentant des traces en ligne brisee ou ondulee dans le sens de leurs profondeurs
JP3686112B2 (ja) * 1995-02-06 2005-08-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249917B2 (ja) 1996-07-11 2002-0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9650701A1 (de) * 1996-12-06 1998-06-10 Continental Ag Fahrzeugluftreifen
DE19812778C2 (de) * 1998-03-24 2002-07-04 Continental Ag Hochstabile Lamelle, Vulkanisationsform mit solchen Lamellen, Fahrzeugreifen mit Lauffläche, in die Einschnitte mittels solcher Lamellen gebracht sind
US6427737B1 (en) * 1998-04-22 2002-08-0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having at least four sipes
JP4278770B2 (ja) * 1998-04-22 2009-06-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177329A (ja) 1998-12-14 2000-06-27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タイヤトレッド
JP2002029227A (ja) * 2000-07-18 2002-01-2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48179B2 (ja) * 2001-07-18 2005-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金型
JP2004314758A (ja) * 2003-04-15 2004-11-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669217B1 (en) * 2003-09-29 2012-02-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4377649B2 (ja) * 2003-10-15 2009-12-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898692B2 (ja) * 2003-12-03 2007-03-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193770A (ja) * 2004-01-07 2005-07-2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加硫成形モールド
JP4285609B2 (ja) * 2004-09-06 2009-06-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298055A (ja) * 2005-04-18 2006-11-0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347255A (ja) 2005-06-14 2006-12-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並びに空気入りタイヤのタイヤ成型用金型及び製造方法
JP2008049971A (ja) 2006-08-28 2008-03-0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38743B2 (ja) * 2007-03-15 2009-10-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78414B1 (ja) * 2008-05-28 2009-12-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97956B1 (ja) * 2008-07-02 2010-01-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65304A1 (ja) 2013-05-10
EP2774782B1 (en) 2018-06-06
US10179482B2 (en) 2019-01-15
RU2014122530A (ru) 2015-12-10
US20140299245A1 (en) 2014-10-09
RU2577422C2 (ru) 2016-03-20
EP2774782A1 (en) 2014-09-10
EP2774782A4 (en) 2015-07-15
CN104024002A (zh) 201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4002B (zh) 充气轮胎
CN106183642B (zh) 充气轮胎
CN106414112B (zh) 充气轮胎
JP579016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1660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3511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1938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481410B (zh) 轮胎的硫化模具以及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00469605C (zh) 充气轮胎
CN103722986B (zh) 摩托车用轮胎
CN102770286B (zh) 充气轮胎
CN104773038B (zh) 充气轮胎
CN105644275A (zh) 充气轮胎
JP595613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1930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23215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成形金型
JP650770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23264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11941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70190222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8025598A (zh) 充气轮胎
CN106573500A (zh) 充气轮胎
WO201804358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602390A (zh) 充气轮胎
JP436972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