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3464A -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3464A
CN104023464A CN201410071816.3A CN201410071816A CN104023464A CN 104023464 A CN104023464 A CN 104023464A CN 201410071816 A CN201410071816 A CN 201410071816A CN 104023464 A CN104023464 A CN 104023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terminal
electrode
main body
electronic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18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3464B (zh
Inventor
三上裕基
板桥徹
白石亮一
西山茂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23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3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24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fuse and another component or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63High current adaptations, e.g. printed high current conductors or using auxiliary non-printed means; Fine and coarse circuit patterns on one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24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fuse and another component or apparatus
    • H01H2085/027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055Fusible members
    • H01H85/08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fusible member
    • H01H85/10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fusible member with constriction for localised fu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1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81Fus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61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non-printed components, e.g. special leads
    • H05K2201/10742Details of leads
    • H05K2201/10886Other details
    • H05K2201/10946Leads attached onto leadless component after manufacturing the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4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soldering
    • H05K3/341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 H05K3/3421Leaded components
    • H05K3/3426Leaded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uses (AREA)
  • Structures For Moun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REA)

Abstract

电子部件(28a)的主体(46)具有多个电极(50),多个端子(48)连接于此。端子(48)包括普通端子(58)和熔丝端子(56),其每个从形成于印刷板(26)中的焊盘(40a)延伸以便将主体(46)保持于位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熔丝端子(56)具有宽度小于熔丝端子(56)的其它部分的切除部(60),以使得当过载电流在熔丝端子(56)中流动时切除部(60)被熔化。普通端子(58)甚至在切除部(60)被熔化的情况下将主体(46)保持于板表面(26a)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以及具有所述电子部件的电子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具有图面熔丝(pattern fuse,其是形成于印刷板中的布线图(wiringpattern)的一部分)的印刷板是现有技术已知的,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7-311467所公开的。
图面熔丝通常形成为比布线图的其余部分要窄。因此,例如,在电子设备内部或电子部件中发生短路并且从而过载电流流过时,图面熔丝由于生热而熔化从而切断电气通路。
在图面熔丝的情况下,在图面熔丝用于不同类型电子部件时或在图面熔丝用于相同类型电子部件但电子部件的额定值彼此不同时,必须个别地设计图面熔丝。于是,对于不同类型电子控制单元,难以通用化或标准化印刷板。换言之,难以通用化印刷板和简单地改变将要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以便对于不同类型电子控制单元(不同产品)使用相同类型的印刷板。
另外,难以使得印刷板以及电子控制单元的尺寸更小,因为图面熔丝(或多个图面熔丝)作为布线图的一部分形成于印刷板中。
另外,由于图面熔丝形成于印刷板的板表面上,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图面熔丝的熔化部分可能会在图面熔丝熔化之后再次连接。尤其,熔化部分的重新连接会由于印刷板的密度增长而更容易发生s。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在考虑到以上问题的情况下做出的。本公开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电子部件以及具有这种电子部件的电子控制单元,由此能使安装电子部件的印刷板通用化和/或标准化,并且使得印刷板的尺寸更小。另外,防止了熔丝部分的熔化部分的重新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特点,一种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以及对应于所述电子元件的多个电极。电子部件具有布置于印刷板的板表面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的主体。电子部件还具有多个端子,它们分别在端子的每个一端处连接至每个电极并且在端子的每个另一端处连接至形成于印刷板中的每个焊盘(land),其中每个端子从主体朝着板表面的方向延伸以便在每个端子电连接至各个电极和各个焊盘的情况下将主体保持于板表面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每个端子具有电连接至主体的相应电极的电极连接部以及电连接至形成于印刷板中的相应焊盘的焊盘连接部。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熔丝端子和至少一个普通端子。
熔丝端子具有形成于电极连接部和焊盘连接部之间的切除部。切除部的宽度形成为小于熔丝端子的其它部分的宽度。切除部构造为根据切除部处由于过载电流所产生的热而熔化从而切断相应电极和焊盘之间的电连接。
在以上结构的电子部件中,当至少一个熔丝端子通过切除部的熔化而切断相应电极和焊盘之间的电连接时,至少一个普通端子将主体保持于板表面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
根据以上结构,这些端子设置于电子部件中并且其中一个端子由具有切除部的熔丝端子组成。因此,能将印刷板通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子控制单元中。另外,由于图面熔丝没有设置于印刷板中,能将印刷板的尺寸减小并且因此将电子控制单元的尺寸减小对应于图面熔丝的体积,在本公开中能取消图面熔丝。
另外,即使在连接至熔丝端子的电极由于切除部的熔化而与相应焊盘断开时,能由其余端子(被熔化的熔丝端子之外的)将主体保持于板表面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因此,能避免主体由于熔丝端子的熔化而相对于板表面倾斜以及切除部的熔化部分被重新连接的情形。
根据本公开的特点,这些端子设置于电子部件中以便由普通端子单独地将主体保持于板表面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
由于主体能由普通端子单独地保持于板表面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即使在所有切除部被熔化时也能防止熔丝端子的重新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特点,普通端子具有从焊盘连接部延伸至电极连接部的第一壁部,以及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的方向上连接至第一壁部的水平侧的第二壁部。普通端子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弯曲预定角度,其中第二壁部的厚度方向不同于第一壁部的厚度方向。
根据以上结构,由于第一和第二壁部的厚度方向彼此不同,每个壁部用作抵抗不同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因此,与普通端子仅具有第一壁部的情况相比,普通端子得到增强。因此,即使在熔丝端子被熔化的情况下外部振动施加于电子部件,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作托梁。因此,能稳定地保持主体。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目标、特点和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中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A-0016]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示意性横截视图;
图3是示出印刷板的一部分(安装至印刷板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放大顶视平面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示意性横截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电子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电子部件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熔丝端子的结构的展开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普通端子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电子部件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所述电子部件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中;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的普通端子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子控制单元中使用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的普通端子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变型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变型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三变型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四变型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五变型的熔丝端子的结构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变型的普通端子的结构的透视图;并且
图19是示出根据第六变型的电子部件的示意性横截视图,其中图19对应于图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公开将以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说明。为了避免重复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各个实施例中赋予至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和/或结构。
在本说明书中,垂直于印刷板的板表面的方法称之为竖直方向。平行于板表面并且与连接电子部件相对电极的虚线重合的方向称之为第一方向(或元件纵向方向)。平行于板表面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称之为第二方向(或元件宽度方向)。
(第一实施例)
图1和2所示的电子控制单元10具有作为其主要部件的电路板12。电子控制单元10还具有用于容纳电路板12的壳体14和密封元件16。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单元10形成为用于控制车辆发动机操作的水密性电子控制单元(ECU)。
电子控制单元10的轮廓结构将在下文中说明。
壳体14由金属(比如铝、铁等)或者树脂材料制成,用于在其中容纳电路板12以保护其免受水、灰尘等。用于形成壳体的部件的数目不限于特定数目,因此壳体14可由一个或多个构件组成。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壳体14由两个部件组成,也就是,具有上端开口的浅盒形下壳体18以及用于封闭下壳体18的上端开口的上壳体20。上壳体20由多个螺钉22(或螺栓)固定至下壳体18以形成壳体14的内部空间,用于容纳电路板12。在壳体14的组装状况下,电路板12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夹置于下壳体18和上壳体20之间,以使得电路板12牢固地保持于壳体14内部的预定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4在竖直方向(电路板12的厚度方向)上分为下壳体18和上壳体20。但是,壳体14的部件(下壳体18和上壳体20)的分开方向不限于竖直方向。
多个通孔24(在本实施例中为4个)形成于下壳体18的每个角处以使得螺钉或螺栓(未示出)分别插入通孔24以将电子控制单元10固定至预定位置,例如发动机缸体。孔隙形成于壳体14中以使得连接器30的一部分从壳体14内部向外伸出。
密封元件16具有防止水进入壳体14的内部空间的功能。如图2所示,密封元件16布置于上壳体18和下壳体20的外周边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密封元件16还布置于壳体14和连接器30彼此相对的位置处。
电路板12由印刷板26构成,多个电力或电子部件和/或零件28(下文中统称为电子部件28),比如微型计算机、功率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等,安装于印刷板26上以形成电路。电子部件28安装至印刷板26的板表面(前侧板表面26a和后侧板表面26b)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子部件28安装至前侧板表面26a和后侧板表面26b这两者。
例如,多个电子部件28a安装至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其中每个电子部件28a具有熔丝端子56(图5),如下说明。电子部件28a对应于常规设备中需要图面熔丝的那些电子部件。为了方便的缘故,除了电子部件28a(具有熔丝端子56)之外的电子部件在附图中标识为28b。
除了电子部件28a,连接器30也安装至印刷板26,用于将形成于电路板12中的电子电路电连接至外部设备(未示出)。在图2中,连接器30的多个销30a通过通孔安装工艺(through-hole mountingprocess)安装至印刷板26。但是,销30a可替代地通过表面安装工艺或表面安装结构安装至印刷板26。
图2中的附图标记32表示布置于一些电子部件28b和下壳体18之间并且与它们相接触的散热凝胶,以便将电子部件28b的热传输至下壳体18。
在上述电子控制单元10中,外部连接器(未示出)装配至连接器30(连接器30的销30a),以使得电子控制单元10电连接至线束(wireharness,未示出)。连接器30经由主熔丝34电连接至电池36(直流电源),用于保护电子控制单元10以免过载电流。电池36还连接至其它电子控制单元(未示出),比如制动控制ECU、转向控制ECU、本体ECU、导航设备等。
由于主熔丝34提供于用于供应操作各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控制单元10)所必须的电能的路径中,大尺寸熔丝(例如,用于15A、20A等的熔丝元件)用于主熔丝34。当任何一个电子设备(包括电子控制单元10)中出现任何缺陷或问题并且从而过载电流流过主熔丝34时,主熔丝34被大于预定值的过载电流所熔化。那么,经由主熔丝34的电能供应被切断以阻止对其它电子设备的不利影响。
电路板12,尤其是电子部件28a,将参照图3至8更详细地说明。图3和4示出电路板12的相关部分,包括一个电子部件28a和电路板12的邻近安装至印刷板26的电子部件28a的部分。在图3中,为了方便的缘故,去除了抗蚀层(resist)42(图4中示出)。
印刷板26由树脂或陶瓷作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绝缘板38、以及由导电材料(比如铜)制成并且布置于绝缘板38上的布线图40组成。尽管附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布线图40在绝缘板38上形成为多层结构并且布线图40形成于绝缘板38的两个板表面上。
抗蚀层42布置于绝缘板38的板表面上(对应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以覆盖布线图40。抗蚀层42在预定位置处具有开口42a。布线图40的经由每个开口42a暴露于印刷板26外部的部分形成经由焊料44连接至电子部件28a的焊盘40a。
抗蚀层(42,未示出)还布置于绝缘板38的与印刷板26的后侧板表面26b相应的板表面上,以使得焊盘(40a,未示出)通过相应开口(42a,未示出)暴露于外部。
如图3至6所示,电子部件28a具有电子元件主体46和多个端子48。电子元件主体46(下文中,主体46)具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电容器,如下所述)以及电连接至所述电子元件并且布置于主体46外表面处的多个电极50。主体46布置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的上方。换言之,主体46保持于与板表面分离(在本实施例中,与前侧板表面26a分离)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部件28a的主体46仅具有一个作为电子元件的电容器(例如,陶瓷型层压电容器)。如图4所示,电子部件28a(陶瓷型层压电容器)的主体46具有导电层54和由钛酸钡型(barium-titanate types)高介电陶瓷制成的介电层52,其中介电层52和导电层54在竖直方向上交替地层压。电极50连接至导电层54。换言之,导电层54对应于内侧电极,而电极50对应于外侧电极。
如图6所示,电子部件28a的主体46的外形在平行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的平面上形成为矩形。主体46在第一方向上(在元件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纵向端部处均具有电极50。每个电极50形成于主体46的外表面上,即,在面对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的下侧表面、与所述下侧表面相反的上侧表面、以及在下侧表面和上侧表面之间的侧表面(或多个侧表面)上。每个电极50经由焊料(未示出)连接至每个端子48。用于将电极50连接至端子48的焊料具有比用于将端子48连接至焊盘40a的焊料44高的熔点,因此电极50处的焊料在回流焊工艺(reflow soldering process)中不会熔化。
每个端子48将电子部件28a的各个电极50电连接至相应的焊盘40a。更准确地,如图6所示,主体46具有四个侧表面46a、46b、46c和46d(第一侧表面46a至第四侧表面46d)。每个端子48分别连接至第一侧表面46a和第二侧表面46b,它们对应于形成于主体46的纵向端部处的侧表面。每个端子48具有经由焊料(未示出)连接至电极50的电极连接部48a以及经由焊料44连接至焊盘40a的焊盘连接部48b。每个端子48在竖直方向上(在朝着印刷板26的向下方向上)从主体46延伸,以使得这些端子48在每个端子48电连接至印刷板26的相应焊盘40a的情况下在前侧板表面26a上方(在前侧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所述前侧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支撑主体46。一个端子48对应于具有切断过载电流功能的熔丝端子56,而另一端子48对应于不具有切断过载电流功能的普通端子58。
如图5至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每个表面安装型的端子48由金属板通过以预定二维形状冲压金属板并将冲压出的板弯曲为预定三维形状而制成。在电子部件28a中,熔丝端子56连接至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a处的电极50,而普通端子58连接至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b处的电极50。
提供多个端子48(至少一个熔丝端子56和一个普通端子58),但主体46在熔丝端子56被熔化的情况下能仅由普通端子58支撑在前侧板表面26a上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以上支撑功能可通过所述多个端子48(包括多个普通端子58)的布局(layout)和/或普通端子58的形状来实现。
熔丝端子56通过将预定形状的冲压金属板弯曲为字母L形状而形成。如图5和7所示,熔丝端子56具有切除部60和大宽度部62。切除部60形成于熔丝端子56的位于电极连接部48a和焊盘连接部48b之间的部分处并且切除部60的宽度形成为小于熔丝端子56的其它部分(例如,大宽度部62)的宽度。切除部60根据由过载电流所产生的热而熔化,从而切断相应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熔丝端子56的宽度对应于熔丝端子56在第二方向上(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和第一方向(元件纵向方向)。竖直方向对应于其中电流在熔丝端子56中流动的方向,而第一方向(元件纵向方向)对应于熔丝端子56的厚度方向。因此,第二方向(元件宽度方向)垂直于熔丝端子56的厚度方向但平行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在熔丝端子56焊接至印刷板26的焊盘40a的情况下,切除部60由熔丝端子56(作为其部分)支撑在前侧板表面26ad上方。
大宽度部62对应于熔丝端子56的位于切除部60和熔丝端子在焊盘40a一侧的一端之间的部分。大宽度部62包括焊接至焊盘40a的焊盘连接部48b。大宽度部62的至少一部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定位于前侧板表面26a的上方以便将切除部60支撑在前侧板表面26a上方且与前侧板表面26a分离的位置处。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熔丝端子56具有在切除部60和大宽度部62之间的锥形部62a,其中锥形部62a的宽度在从切除部60朝着焊盘连接部48b的方向上增大。大宽度部62具有从锥形部62a延伸至焊盘连接部48b的矩形形状,其中矩形部分的宽度大于锥形部62a的最大宽度。大宽度部62的矩形形状的中间部分弯曲以在熔丝端子56的一端处形成焊盘连接部48b。矩形部分的宽度具有用于熔丝端子56的最大宽度。
另外,熔丝端子56具有形成于切除部60和电极连接部48a之间并且将它们彼此连接的连接部6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64形成为锥形形状,其宽度在从切除部60朝着电极连接部48a的方向上增大。
电极连接部48a形成为矩形形状,其宽度大于连接部64的锥形形状的最大宽度。电极连接部48a的矩形形状的宽度等于大宽度部62的焊盘连接部48b的宽度。
弯曲为字母L形状的熔丝端子56的下端(其平行于前侧板表面26a)形成将连接至焊盘40a的焊盘连接部48b。熔丝端子56的其余部分(其在垂直于前侧板表面26a的竖直方向上延伸)由大宽度部62(焊盘连接部48b除外)、锥形部62a、切除部60、连接部64以及电极连接部48a组成。换言之,熔丝端子56的将电极连接部48a连接至焊盘连接部48b的部分在垂直于前侧板表面26a的竖直方向上延伸。因此,熔丝端子56的将电极连接部48a连接至焊盘连接部48b的部分的厚度方向对应于电极连接部48a的厚度方向。
对于普通端子58的整个长度,普通端子58的横截面积形成为大于熔丝端子56的切除部60的横截面。在本实施例中,普通端子58的厚度形成为等于熔丝端子56的厚度,而普通端子58对于其整个长度而言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大于熔丝端子56的切除部的宽度。普通端子58被弯曲为使得普通端子58能自身站立于前侧板表面26a上。更准确地,如图6和8所示,普通端子58具有第一壁部66和第二壁部68,它们形成于普通端子58除了焊盘连接部48b之外的部分中,即,在从焊盘连接部48b延伸至电极连接部48a的部分中。
第一壁部66包括作为其一部分的电极连接部48a。第一壁部66的厚度方向对应于元件纵向方向(第一方向),其垂直于主体46的第二侧表面46b。第一壁部66在竖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上端部)形成电极连接部48a,而第一壁部66的另一端部(下端部)连接至焊盘连接部48b。在本实施例的普通端子58中,矩形形状的金属板在第一壁部66和焊盘连接部48b之间的边界线处弯曲90度。
第二壁部68以90度的角度连接至焊盘连接部48b的侧端并且与焊盘连接部48b一起形成字母L形状,因此第二壁部68在竖直方向上从焊盘连接部48b向上延伸。第二壁部68的厚度方向对应于与前侧板表面26a平行地延伸但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元件宽度方向(第二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壁部68在朝着第一壁部66的内表面66a的方向上弯曲,内表面66a与主体46的第二侧表面46b相对。第二壁部68以90度的角度连接至第一壁部66。第二壁部68连接至第一壁部66的一个侧端,其中第一壁部66的这个侧端在垂直于前侧板表面26a的竖直方向上延伸。
如上,在本实施例中,普通端子58(第一和第二壁部66和68,焊盘连接部48b除外)在平行于前侧板表面26a的横截面中形成为V字母形状,或更准确地为字母L形状。第二壁部68的内表面68a(其连接至第一壁部66的内表面66a)与主体46的第三侧表面46c相对并且通过焊料(未示出)电连接至形成于第三侧表面46c上的电极50。
第二壁部68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与第一壁部66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二壁部68在竖直方向上整个长度上在其侧端处连接至第一壁部66。第二壁部68的下端68b端接于基本等于焊盘连接部48b的与焊盘40a相对的下侧面的平面处。第二壁部68的下端68b连接至焊盘连接部48b的侧端,如上已经说明的。
如图3所示,电子部件28a的熔丝端子56经由焊盘40a和连接布线图40c电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电源布线图40b对应于布线图40的共用于多个电子部件28(包括电子部件28a)的部分。电源布线图40b经由连接器30的销30a电连接至电池36。
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28a和电子控制单元10的优点将在下面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部件28a的电极50不是经由焊料44直接连接至印刷板26的焊盘40a。而是,多个端子48设置于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以使得电极50经由相应端子48间接地连接至焊盘40a。另外,用于电子部件28a的端子48的其中之一由具有切除部60的熔丝端子56组成。因此,当电子部件28a中出现短路并且因而过载电流(短路电流)流动时,热根据过载电流在具有更小宽度的切除部60处产生。并且在切除部60处的温度变得高于预定值时,切除部60被熔化并且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被切断。因此,当过载电流流过熔丝端子56时,能快速地切断电极50和焊盘40a(它们在熔化之前由熔丝端子56彼此连接)之间的电连接。
如上,用于切断由电子部件28a的短路故障所引起的过载电流(短路电流)的功能不是由形成于印刷板26中的图面熔丝实现,而是由用于电子部件28a的熔丝端子56实现。于是,能将印刷板26通用化和/或标准化,其能通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子控制单元。因此,能提供变化产品,从而能使用相同印刷板26但将不同的电子部件28a安装至印刷板26。
另外,能将印刷板26以及电子控制单元10的尺寸形成为小对应于图面熔丝的体积,图面熔丝在本实施例中不是必要的。
普通端子58不仅具有第一壁部66,而且还具有第二壁部68,其中这些壁部66和68的厚度方向彼此不同。壁部66和68的每个具有作为在其平行于板表面26a的壁延伸方向上的托梁的功能。更准确地,第二壁部68用作抵抗在第一方向上(在元件纵向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而第一壁部66用作抵抗在第二方向上(在元件宽度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因而,普通端子58相对于仅具有一个壁部(例如,仅第一壁部66)的端子被增强。
因此,即使在熔丝端子56被熔化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普通端子58被弯曲并防止熔丝端子56的熔化部分被重新连接。另外,即使在熔丝端子56被熔化的情况下任何振动力施加至电子部件28a时,也能稳定地支撑主体46,因为第一和第二壁部66和68的每个用作托梁。从而能提高电子部件28a的安全性以防止被熔化的熔丝端子56的重新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用于电极50连接至熔丝端子56的电连接由于切除部60的熔化而与相应焊盘40a切断时,能由其余端子48(不包括熔化的熔丝端子56)支撑主体46,以使得主体46继续地保持在前侧板表面26a上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因此,能防止主体46由于熔丝端子56的熔化而相对于板表面26a倾斜并且因此防止切除部60(其被熔化)被重新连接。于是,能防止过载电流可能会再次流动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能由普通端子58单独地将主体46支撑于前侧板表面26a上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因此能防止熔丝端子56被熔化后的再次连接。换言之,对熔化部分的重新连接而言,能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电极50分别设置于第一侧表面46a和第二侧表面46b处,这些侧表面定位于主体46在元件纵向方向(第一方向)上的纵向端部处。熔丝端子56连接至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a处的电极50,而普通端子58连接至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b处的电极50。元件纵向方向(第一方向)对应于垂直于第二侧表面46b的方向。根据以上结构,当熔丝端子56被熔化时,熔丝端子56的一端很可能会在竖直方向上位移并且从而主体46很可能会相对于板表面26a倾斜。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第二壁部68用作防止主体46倾斜的托梁。因此,能将主体46稳定地支撑和保持于板表面26a的上方。
另外,在熔丝端子56连接至焊盘40a的状况下,切除部60保持于与印刷板26的前侧板表面26a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切除部60处的热不直接传输至印刷板26。
另外,用于支撑切除部60的大宽度部62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前侧板表面26a的上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切除部60处的热不容易经由大宽度部62传输至印刷板26。因此,能缩短从电子部件28a的短路故障到切除部60熔化的时间。换言之,能提高响应。
在通过图面熔丝提高响应的情况下,必须将图面熔丝形成为比布线图的其它部分薄或者用相比布线图的其它部分而言更易于熔化的材料形成图面熔丝。但是,以上方法增加了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切除部60的热不易于传输至印刷板26,不仅能提高响应,而且还能降低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切除部60的热不易于传输至印刷板26,能使印刷板26的耐热性能的设计比较宽松。制造成本也相应地进一步降低。
在具有图面熔丝的印刷板中,邻近一个图面熔丝的电子部件处产生的热和/或邻近所述图面熔丝的另一图面熔丝处产生的热经由绝缘板和布线图传输至这个图面熔丝。由于图面熔丝受到在围绕所述图面熔丝的部分处产生的热,在高密度封装的情况下,图面熔丝可能会在电子部件中出现短路故障之前熔化。
根据本实施例,但是,由于切除部60保持于印刷板26的板表面上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切除部60不易于受到其它电子部件28的热的影响。因此,能实现高密度封装。换言之,印刷板26的尺寸能减小并且从而制造成本能相应地降低。
在电子控制单元10中,具有熔丝端子56的这些电子部件28a中的至少一些经由焊盘40a和连接布线图40c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如上已经说明的,当一个电子部件28a中发生短路故障并且过载电流在熔丝端子56中流动时,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连接由于熔丝端子56的切除部60(其在熔化之前已经连接电极50和焊盘40a)的熔化而立即被切断。因此,能保护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的其它电子部件28免受过载电流。
用于切断所述切除部60的在熔丝端子56中流动的过载电流没有用于切断主熔丝34的过载电流那么大。因此,能抑制由于在熔丝端子56中流动的过载电流所可能引起的对其它电子设备供电的不利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部件28a包括陶瓷型层压电容器。在使用层压结构的电子部件28a的情况下,电子部件28a的尺寸能更小并且能实现印刷板26的高密度封装。但是,另一方面,具有层压结构的电子部件可能会存在导电层54(其以多层层压)很可能会由于车辆振动和/或热应力而短路的问题。但是,在具有层压结构的电子部件28a的本实施例中,如果发生短路故障的话,能快速地切断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
就供电能力而言,锂电池系统优于铅电池。另一方面,锂电池具有这样的缺点,即,当超过额定输出电流的电流供应至电负载时其将快速地恶化。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在电子部件28a中发生短路的情况下,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立即被熔丝端子56切断。因此能将对电池的不利影响抑制到最小值。
(第二实施例)
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将参照图9和10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或相同的那些部分(包括电子部件28a、电子控制单元10等)的说明将省略。
如图9和10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普通端子58在第一壁部66在元件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处具有一对第二壁部68。第二壁部68的一个标识为68s1(第二壁部68的第一部分),而另一个标识为68s2(第二壁部68的第二部分)。
第二壁部68的第一部分68s1对应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壁部68。第二壁部68的第二部分68s2设置于第一壁部66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部分68s1相对的水平侧处。
第二部分68s2还如第一部分68s1那样,在水平侧处相对于第一壁部66的内表面66a向外弯曲几乎90度。普通端子58,焊盘连接部48b除外,在由第一和第二方向限定的平面上具有U字母形状的横截面。第二部分68s2的内表面68a(其连接至第一壁部66的内表面66a)与主体46的第四侧表面46d相对并且由焊料(未示出)电连接至形成于第四侧表面46d处的电极50。
第二部分68s2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与第一壁部66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二部分68s2在其整个长度上连接至第一壁部66的水平侧。第二部分68s2的下端68b端接于几乎等于焊盘连接部48b的与焊盘40a相对的下侧表面的平面处。第二部分68s2的下端68b连接至焊盘连接部48b的另一水平侧。
根据以上结构,普通端子58具有用作抵抗在第一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的两个第二壁部68(68s1,68s2)。在与具有一个第二壁部的情况(第一实施例)相比时,在熔丝端子56被熔化时,能更有效地防止熔丝端子56在朝着前侧板表面26a的方向上位移以及防止主体46倾斜。如上,能由普通端子58更稳定地支撑主体46并且从而能有效地防止已熔化部分重新连接。
另外,由于普通端子58在第一壁部66的两个水平侧处具有一对第二壁部68(68s1,68s2),普通端子58不大可能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都扭曲。因此,主体46能得到进一步稳定地支撑。
(第三实施例)
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将参照图11和12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或相同的那些部分(包括电子部件28a、电子控制单元10等)的说明将省略。
如图11和12所示,普通端子58在第一壁部66在元件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处具有一对凸形部70。每个凸形部70具有从第一壁部66在元件纵向方向(第一方向)上与熔丝端子56相反地延伸的第二壁部68(为凸形部70的一部分)。
设置于第一壁部66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处的凸形部70每个在第一壁部66的外表面66b的一侧上向外突出,即在与主体46相反的第一方向上突出。每个凸形部70与主体46的第二侧表面46b相对。
每个凸形部70具有U字母形状的横截面并且由第二壁部68、第三壁部72和第四壁部74组成,其中第二壁部68和第三壁部72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其间有间隔。第四壁部74设置于第二壁部68和第三壁部72之间用于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第三壁部72布置为与第二壁部68平行。第三壁部72的厚度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第三壁部72的宽度(在第一方向上)和高度(在竖直方向上)基本上与第二壁部68的宽度和高度相等。
第四壁部74布置为与第一壁部66平行。第四壁部74的厚度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第四壁部7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二和第三壁部68和72的高度相等。第四壁部74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水平侧在竖直方向上其整个长度上连接至第二壁部68的一个水平侧(其是第一壁部66的相反侧),而第四壁部74的另一水平侧在竖直方向上其整个长度上连接至第三壁部72的一个水平侧。
根据以上结构,普通端子58不仅具有第二壁部68,而且还具有第三壁部72,它们都用作抵抗第一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另外,普通端子58不仅具有第一壁部66,而且还具有第四壁部74,它们都用作在抵抗第二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由于普通端子58如上被增强,能防止普通端子58被弯曲以及防止熔丝端子56在其被熔化时重新连接。另外,即使在熔丝端子56被熔化的情况下任何振动从外部施加至主体46时,也能更加稳定地支撑主体46,因为根据施加至主体46的振动分量的方向,第一壁部66与第四壁部74中的至少一个和/或第二壁部68与第三壁部72中的至少一个用作托梁。
在本实施例中,凸形部70具有第二壁部68、第三壁部72和第四壁部74。但是,凸形部70的结构不应限制于上述结构(U字母形状)。上述凸形部可变形为这样的凸形部,即,其至少具有第二壁部,第二壁部的厚度方向不同于第一壁部66的厚度方向并且其从第一壁部66向外突出。而且,凸形部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数量(两个)。这个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于两个。
本公开不应限于以上实施例,而是能在不背离本公开精神之下以各种方式变形。
(第一变型)
电子部件28a的电极50的数量不应限于两个。在图13中,电子部件28a由具有三个电极50a、50b和50c的晶体管组成。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b处的电极50a是漏极,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a的一部分处的电极50b是源极,并且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a的另一部分处的电极是栅极。熔丝端子56连接至源极50b,而普通端子58分别连接至漏极50a和栅极50c。在图13中,普通端子58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根据以上结构,当形成于主体46中的晶体管出现故障并且从而过载电流在漏极50a和源极50b之间的电路中流动时,连接至源极50b的熔丝端子56的切除部60被熔化以从而切断过载电流。即使在熔丝端子56熔化时,也能由其余端子48(也就是,连接至电极50a的普通端子58和连接至电极50c的普通端子58)将主体46保持于前侧板表面26a上方且与之分离的位置处。
还能将熔丝端子56连接至漏极50a以及将普通端子58连接至源极50b。但是,在两个普通端子58分别连接至形成于主体46的两个侧表面(彼此相反)处的电极50a和50c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能更稳定地支撑主体46。
还能将熔丝端子56连接至栅极50c以及将普通端子58连接至漏极50a和源极50b。另外,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普通端子58能用于图13的变型中。
(第二变型)
在以上实施例中,普通端子58具有第一壁部66和第二壁部68。但是,在提供多个端子(多于两个)时,不是总是需要提供第二壁部68,这取决于这些端子的布局。
例如,如图14所示,普通端子58分别连接至电极50a和50c。每个普通端子58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并且普通端子58不具有对应于第二壁部68的结构。换言之,普通端子58仅具有第一壁部66和焊盘连接部48b。除了以上要点之外,图14的结构与图13相同。
根据以上结构,由于普通端子58分别连接至在第一方向上形成于彼此相反的第一和第二侧表面46a和46b处的电极50a和50c,因此能将主体46稳定地支撑于前侧板表面26a上方的位置处,即使在连接至电极50b的熔丝端子56被熔化时。
(第三变型)
在以上实施例中,主体46包括一个电子元件。但是,主体46可包括多个电子元件。晶体管、二极管等已知为电子部件28a,其主体46具有多个电子元件。在图15中,具有两个晶体管的多芯片晶体管示出为电子部件28a的示例。
电子部件28a具有用于两个晶体管的四个电极50d至50g。电极50d和50e对应于用于其中一个晶体管的电极50,而电极50f和50g对应于用于另一个晶体管的电极50。每个电极形成于具有矩形形状的主体46的每个角处。更详细地,电极50d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b和第四侧表面46d处,而电极50e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a和第四侧表面46d处。电极50f形成于第二侧表面46b和第三侧表面46c处,而电极50g形成于第一侧表面46a和第三侧表面46c处。
熔丝端子56分别连接至对角地布置的电极50e和50f,而普通端子58分别连接至也是对角地布置的电极50d和50g。
根据以上结构,在其中一个晶体管击穿并且因此连接至电极50e的熔丝端子56被熔化的情况下,其余三个端子56和58将主体46支撑于板表面上方的位置处。以类似的方式,在另一个晶体管击穿并且连接至电极50f的熔丝端子56被熔化的情况下,其余三个端子56和58将主体46支撑于板表面上方的位置处。
另外,即使在两个晶体管都击穿并且连接至电极50e和50f的熔丝端子56被熔化的情况下,对角地布置的其余两个端子58也能将主体46支撑于板表面的上方。尤其,在图15所示的示例中,由于每个普通端子58具有第一和第二壁部66和68,能由普通端子58单独更稳定地支撑主体46。
在图15中,熔丝端子56可替代地连接至电极50d和50f,而普通端子58可连接至电极50e和50g。但是,在普通端子58对角地布置时,如图15所示,能更稳定地支撑主体46。第二和/或第三实施例的普通端子58可用于图15的电子部件28a。
(第四变型)
在以上实施例中,一个端子58连接至一个电极50。但是,连接至一个电极50的端子48的数量不应限制于一个。如图16所示,根据本变型,多个熔丝端子56连接至其中一个电极50,而多个普通端子58连接至另一个电极50,电极50分别布置于主体46的两个侧表面46b和46a处。
多个突起50h分别设置于每个电极50中,其中突起50h的数量对应于端子48的数量并且每个端子48(每个熔丝端子56和每个普通端子58)连接至每个突起50h。多个焊盘臂从焊盘40a分叉,其中焊盘臂的数量对应于端子48的数量以使得每个端子48连接至每个焊盘臂。连接至相同电极50的焊盘臂彼此电力相同。第一实施例的普通端子58用于本变型中。
根据电子部件28a的以上结构,当主体46的电子元件击穿时,熔丝端子56根据击穿部分顺序地熔化并且最后连接至相同电极50的所有熔丝端子56被熔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连接至电极50的每个熔丝端子56由于切除部60的熔化而从相应焊盘臂切断的情况下,主体46由其余普通端子58保持于板表面上方的位置处。
在本变型中,不是总是需要将焊盘40a分叉为多个焊盘臂。也就是,这些端子48可分别连接至相同焊盘40a。另外,仅熔丝端子可由多个熔丝端子56组成。替代地,仅普通端子可由多个普通端子58组成。第二和/或第三实施例的普通端子58可用于本变型中。
(第五变型)
在以上实施例中,熔丝端子56具有一个切除部60或者普通端子58具有一个焊盘连接部48b。
但是,如本变型的图17和18所示,一个熔丝端子56可具有多个切除部60。另外,普通端子58可具有多个焊盘连接部48b。
在图17中,多个狭缝76形成熔丝端子56中,其中每个狭缝76从焊盘连接部48b的下端侧朝着相反侧延伸以使得形成多个腿部78。多个切除部60形成于每个腿部78中。
在图18中,多个狭缝76类似地形成于普通端子58中,其中每个狭缝76从焊盘连接部48b的下端侧延伸至相反侧以形成多个腿部78。这些焊盘连接部48b分别形成于每个腿部78中。换言之,一个普通端子58具有从普通端子58的上部分叉的多个第一壁部66。第二壁部68在普通端子58的水平侧处连接至每个最外腿部78。以上结构的普通端子58能应用于第一和/或第三实施例的普通端子58。
(第六变型)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变型,第五壁部82设置于普通端子58中在第一方向(元件纵向方向)上与第一壁部66相对的位置处,并且第五壁部82的上端经由连接壁部84连接至第一壁部66的上端。如图19所示,普通端子58的横截面具有倒U字母形状,其中第五壁部82在连接壁部84处相对于第一壁部66弯曲。焊盘连接部48b还形成于第五壁部82的下端处。普通端子58经由第一和第五壁部66和82的各自焊盘连接部48b连接至相应焊盘40a。
根据以上结构的普通端子58,连接壁部84用作抵抗第一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另外,第一和第五壁部66和82用作抵抗第二方向(元件宽度方向)上的振动分量的托梁。因此,能将主体46稳定地支撑于板表面上方。
(其它变型)
在以上实施例中(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陶瓷型层压电容器作为电子部件28a的示例进行说明。但是,电子部件的以上结构可应用于任何其它类型的电子元件。例如,层压电感器可用作具有层压结构的电子元件。
在以上实施例中,端子48(熔丝端子56和普通端子58)通过表面安装技术连接至印刷板26。端子48可替代地通过通孔安装技术连接至印刷板26。
在以上实施例中,具有熔丝端子56的电子部件28a经由焊盘40a和连接布线图40c电连接至电源布线图40b(连接至电池36)。但是,具有熔丝端子56的电子部件28a可电连接至电源布线图之外的其它布线图。
在以上实施例中,第一壁部66的厚度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侧表面46b的方向)。但是,第一壁部66的除了电极连接部48a之外的任何其它部分的厚度方向不限于第一方向。而且,第二壁部68的厚度方向不限于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

Claims (16)

1.一种安装至印刷板(26)的电子部件,其包括:
布置于所述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上方并且与所述板表面(26a)分离的主体(46),所述主体(46)具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52,54)以及用于所述电子元件的多个电极(50);以及
多个端子(48,56,58),所述多个端子在端子(48,56,58)的每个一端(48a)处分别连接至每个电极(50)并且在端子(48,56,58)的每个另一端(48b)处分别连接至形成于所述印刷板(26)中的每个焊盘(40a),每个所述端子(48,56,58)在朝着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从所述主体(46)延伸以便在每个端子(48,56,58)电连接至相应的电极(50)和相应的焊盘(40a)的情况下将所述主体(46)保持于所述板表面(26a)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26a)分离的位置处;
其中每个所述端子(48,56,58)具有与所述主体(46)的相应电极(50)电连接的电极连接部(48a)以及与形成于所述印刷板(26)中的相应焊盘(40a)电连接的焊盘连接部(48b),
其中所述端子(48,56,58)包括至少一个熔丝端子(56)和至少一个普通端子(58),
其中所述熔丝端子(56)具有形成于所述电极连接部(48a)和所述焊盘连接部(48b)之间的切除部(60),所述切除部(60)的宽度形成为小于所述熔丝端子(56)的其它部分的宽度,所述切除部(60)构造为根据在所述切除部(60)处由于过载电流所产生的热而熔化从而切断对应的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并且
其中当至少一个熔丝端子(56)通过所述切除部(60)的熔化而切断对应的电极(50)和焊盘(40a)之间的电连接时,至少一个普通端子(58)将所述主体(46)保持于所述板表面(26a)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26a)分离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普通端子(58)包括:
从所述焊盘连接部(48b)延伸至所述电极连接部(48a)的第一壁部(66);以及
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的方向上连接至所述第一壁部(66)的一个水平侧的第二壁部(68),
其中所述第二壁部(68)相对于第一壁部(66)弯曲预定角度以使得第二壁部(68)的厚度方向不同于第一壁部(66)的厚度方向,以便在所述熔丝端子(56)的所述切除部(60)被熔化时所述普通端子(58)自己将所述主体(46)保持于所述板表面(26a)上方且与所述板表面分离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主体(46)在与所述印刷板(26)的板表面(26a)平行的平面上形成为矩形形状,
所述主体(46)具有第一侧表面(46a)和第二侧表面(46b),所述第一侧表面(46a)和第二侧表面(46b)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反,
所述熔丝端子(56)连接至形成于所述第一侧表面(46a)上的电极(50)并且普通端子(58)连接至形成于所述第二侧表面(46b)上的电极(50),
所述第一壁部(66)的厚度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其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并且垂直于所述第二侧表面(46b),
所述第二壁部(68)的厚度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其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但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壁部(68)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并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连接至所述第一壁部(66)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普通端子(58)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一壁部(66)的两侧的一对第二壁部(68,68s1,68s2)。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普通端子(58)在平行于所述板表面(26a)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一壁部(66)的侧边的凸形部(70),
所述凸形部(70)在所述第一壁部(66)的外表面(66b)的一侧上向外突出,并且
所述凸形部(70)具有作为所述凸形部(70)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壁部(68)。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凸形部(70)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二壁部(68);
与第二壁部(68)相对的第三壁部(72);以及
用于将第二壁部(68)和第三壁部(72彼此连接的第四壁部(7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主体(46)包括由介电层(52)和导电层(54)组成的电容器,所述介电层(52)和导电层(54)交替层叠。
8.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所述电子部件(28a);以及
印刷板(26),其具有焊盘(40a),所述焊盘连接至所述电子部件(28a)的所述端子(48)。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电子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电子部件(28a)经由所述焊盘(40a)电连接至形成于所述印刷板(26)上的电源布线图(40b)。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电子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电源布线图(40b)连接至安装于车辆中的电池(36)。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48,56,58)包括:
一个熔丝端子(56),其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第一侧表面(46a)上的电极(50);
一个普通端子(58),其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第二侧表面(46b)上的电极(50);以及
另一个普通端子(58),其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第一侧表面(46a)上的电极(50)。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48,56,58)包括:
第一熔丝端子(56),其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第一侧表面(46a)上的电极(50e);
第一普通端子(58),其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第二侧表面(46b)上的电极(50d);
第二熔丝端子(56),其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第二侧表面(46b)上的电极(50f);以及
第二普通端子(58),其连接至形成于所述主体(46)的第一侧表面(46a)上的电极(50g),其中
所述所述第一和第二普通端子(58)相对于所述主体(46)对角地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48,56,58)包括:
连接至一个共同布线图(40)的多个熔丝端子(56);以及
连接至另一个共同布线图(40)的多个普通端子(58)。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熔丝端子(56)具有多个狭缝(76)以形成多个腿部(78),
其中所述切除部(60)形成于每个腿部(78)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普通端子(58)具有多个狭缝(76)以形成多个腿部(78),
其中所述焊盘连接部(48b)形成于每个腿部(78)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普通端子(58)包括:
第一壁部(66),其在垂直于所述板表面(26a)的竖直方向上从所述板表面(26a)延伸;
第五壁部(82),其在竖直方向上从所述板表面(26a)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一壁部(66)和所述第五壁部(82)彼此平行地延伸;以及
连接壁部(84),其用于在所述第一壁部(66)和所述第五壁部(82)的各自上端处将所述第一壁部(66)和所述第五壁部(82)彼此连接。
CN201410071816.3A 2013-02-28 2014-02-28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Active CN104023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8358 2013-02-28
JP2013038358A JP6048215B2 (ja) 2013-02-28 2013-02-28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3464A true CN104023464A (zh) 2014-09-03
CN104023464B CN104023464B (zh) 2017-05-03

Family

ID=51385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1816.3A Active CN104023464B (zh) 2013-02-28 2014-02-28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68309B2 (zh)
JP (1) JP6048215B2 (zh)
CN (1) CN104023464B (zh)
DE (1) DE102014203736B4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6356A (zh) * 2017-05-27 2017-08-01 蚌埠泰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翻转式接线装置的汽车点火器
CN108369864A (zh) * 2015-12-09 2018-08-03 凯米特电子公司 大容量mlcc电容器模块
CN110326368A (zh) * 2017-02-24 2019-10-1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路板、马达、控制装置以及电动泵
CN111383923A (zh) * 2018-12-25 2020-07-07 住友电工光电子器件创新株式会社 制造电子部件的方法和制造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CN112351629A (zh) * 2019-08-08 2021-02-09 索尼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05872B2 (en) * 2015-12-09 2017-10-31 Kemet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ple MLCC modules
JP7099295B2 (ja) * 2018-12-14 2022-07-12 株式会社明電舎 パルス電源用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JP2020136556A (ja) * 2019-02-22 2020-08-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蓄電ユニッ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1059A (en) * 1987-09-22 1991-02-05 Mitsubishi Denki K.K. Electric component
JP2006024825A (ja) * 2004-07-09 2006-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部品
CN1794525A (zh) * 2004-12-24 2006-06-2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配电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JP2013030746A (ja) * 2011-06-22 2013-02-07 Murata Mfg Co Ltd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8137U (zh) * 1981-02-02 1982-08-10
JPH0740634B2 (ja) * 1986-01-24 1995-05-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の電源供給装置
JPH0625951Y2 (ja) 1988-06-29 1994-07-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H0621225Y2 (ja) * 1988-09-26 1994-06-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集合体
JPH0290507A (ja) 1988-09-27 1990-03-30 Nec Corp 電子部品実装用保護回路部品
JPH11102837A (ja) 1997-09-25 1999-04-13 Marcon Electron Co Ltd 電子部品
US6510032B1 (en) * 2000-03-24 2003-01-21 Littelfuse, Inc. Integrated overcurrent and overvoltage apparatus for use in th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circuits
JP2002057063A (ja) 2000-08-11 2002-02-22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JP4702174B2 (ja) 2006-05-17 2011-06-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制御装置
JP5003735B2 (ja) 2009-08-18 2012-08-15 Tdk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US8632911B2 (en) * 2010-01-15 2014-01-21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JP2012164755A (ja) 2011-02-04 2012-08-30 Denso Corp 電子制御装置
JP2015156445A (ja) * 2014-02-20 2015-08-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及び積層型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1059A (en) * 1987-09-22 1991-02-05 Mitsubishi Denki K.K. Electric component
JP2006024825A (ja) * 2004-07-09 2006-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部品
CN1794525A (zh) * 2004-12-24 2006-06-2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配电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JP2013030746A (ja) * 2011-06-22 2013-02-07 Murata Mfg Co Ltd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9864A (zh) * 2015-12-09 2018-08-03 凯米特电子公司 大容量mlcc电容器模块
CN110326368A (zh) * 2017-02-24 2019-10-1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路板、马达、控制装置以及电动泵
CN106996356A (zh) * 2017-05-27 2017-08-01 蚌埠泰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翻转式接线装置的汽车点火器
CN106996356B (zh) * 2017-05-27 2018-10-12 蚌埠泰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翻转式接线装置的汽车点火器
CN111383923A (zh) * 2018-12-25 2020-07-07 住友电工光电子器件创新株式会社 制造电子部件的方法和制造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CN112351629A (zh) * 2019-08-08 2021-02-09 索尼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351629B (zh) * 2019-08-08 2022-05-24 索尼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11375605B2 (en) 2019-08-08 2022-06-28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65477A (ja) 2014-09-08
CN104023464B (zh) 2017-05-03
US9368309B2 (en) 2016-06-14
JP6048215B2 (ja) 2016-12-21
US20140240941A1 (en) 2014-08-28
DE102014203736A1 (de) 2014-09-11
DE102014203736B4 (de) 2024-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3464A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N104021933A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US8310085B2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for vehicle
CN104021932A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US9224563B2 (en) Electronic part and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CN104021934A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CN101064419B (zh) 接线盒
US8681480B2 (en) Internal circuit structural element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using the same
CN103477724A (zh) 具有高载流能力的印刷电路板和制造这种印刷电路板的方法
US10653020B2 (en) Electron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electronic module
KR200400294Y1 (ko) 정션박스용 인쇄회로기판 연결장치
KR100435914B1 (ko) 정션박스 및 인쇄회로기판의 납땜방법
JP4728776B2 (ja) バスバー付き回路基板
JP5568974B2 (ja) 回路構成体
JP5488449B2 (ja) ジャンパ線付プリント基板
JP5973070B2 (ja) 回路アッセンブリ
JP2024056251A (ja) 端子、電気部品接続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KR200388110Y1 (ko) 정션 박스
JP6350867B2 (ja) バスバー回路体の電子部品実装構造
JP2024056252A (ja) 電気部品接続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16012591A (ja) 電子回路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309525A (ja) 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の内部回路とリレーの接続構造
JP2002134843A (ja) 樹脂成形配線板
KR20140050272A (ko) 하이브리드 pcb 블록을 적용한 정션박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