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1902A - 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1902A
CN104011902A CN201380003957.5A CN201380003957A CN104011902A CN 104011902 A CN104011902 A CN 104011902A CN 201380003957 A CN201380003957 A CN 201380003957A CN 104011902 A CN104011902 A CN 104011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
finished product
processing department
time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39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泰仁
金龙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1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19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7Protection against reversal of polar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加工步骤(S1),通过冲切装置(110)将体积体形态的单一的被加工材料(G)第一次压力加工成不对称形状的半成品(G-1);半成品投入步骤(S2),拾取装置(120)把持在第一次加工的状态下连续供给的半成品(G-1),并向第一加工部(130)移送;第一次锻造步骤(S3),第一冲床(161)以不对称的方式对向上述第一加工部(130)投入的半成品(G-1)进行加压,来第一次锻造成型;第二次锻造步骤(S4),与上述第一冲床(161)联动地进行冲压动作的第二冲床(162)以不对称的方式对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半成品(G-1)加压,一边形成能够把持移送的拾取把持部件(G’),一边进行第二次锻造成型;第三次锻造步骤(S5),在使第二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状态下或从第一加工部(130)向第二加工部(140)移动的状态下,第三冲床(163)利用相对比第二次锻造步骤强的压力对半成品(G-1)加压,并以使半成品(G-1)的外围的断裂线被按压并填满的方式进行第三次锻造成型;以及修整步骤(S6),在使第三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二加工部(140)的状态下或向第三加工部(150)移动的状态下,由进行升降加压动作的切割修整部(170)进行冲压,来除去拾取把持部件(G’),并按照设计尺寸切割外围边缘部分,来加工成成品(G-2)。

Description

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涉及将工件,例如阶段性地加工基本形体不对称的电动汽车用电池端子板来制造成成品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制约的严格化,汽车市场的未来竞争力取决于环保汽车的研发。从1990年代开始兴起的环保汽车最初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car)的名称商用化并被研发。
尤其,最近由于高油价及环境问题等,对环保汽车的关心与日俱增,因此,上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市场增长率每年高达60%以上,预测今后的环保汽车的市场购买力将进一步增长。
如同意味着“杂种、混血”的“Hybrid”,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作为将内燃机和电动马达一同安装的复合车辆,在利用电动马达发动之后到加速到规定速度为止的低速行驶借助电动马达进行,而当加速时,引擎运转,电动马达提供辅助动力,从而增加加速性,当减速时,汽车利用行驶力运行发电机,使得车辆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于电池。
并且,当前也开发出了以利用电池内的电力驱动马达的方式行驶的电动汽车(专用)。
搭载于如上所述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的电池为通过在阳电极和阴电极发生的电解来获得电并进行充电的电池。即,上述电池是一种作为阳极(铜)和阴极(铝)这两个电极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浸在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的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此时,发生变形的物质可以为电极(活性物质),也可以为溶液的成分,并且还可能溶解于溶液中。电流(即,电子)进入到阴极,溶液中带有阳电荷的物质向该电极移动,并与电子相结合,而成为中性的元素或分子。溶液中带有阴电荷的成分向阳极移动,并失去电子,而变成中性的元素或分子。若所变化的物质为电极,则通常会发生电极失去电子并溶解于溶液中的反应。
在此,上述阳电极和阴电极与端子进行激光焊接,从而收容于外壳的内部,上述端子借助螺纹部固定于用于阻断电池的外壳(外罩)开放部的盖板。
此时,上述端子的一侧面以同一体的方式形成连接端子,阳电极以插入的方式固定于连接端子,在上述端子的另一面以同一体的方式形成螺纹部,上述螺纹部以与螺母相结合的方式固定于外壳,并提供与外部的电线相连接的端部。此时,上述阳电极和端子的连接端子部分通过激光焊接相结合。
如上所述的电池端子以组装于额外的电池端子板的方式被使用,而根据现有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将体积体形态的被加工材料一边移送至多个冲压机或多个锻造机,一边通过多次的冲压或锻造加工成型为基本形态之后,切除不必要的部分,并加工表面,来完成精加工。
但上述利用现有冲压机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由于要将以金属线形态连续供给的被加工材料切割成预定的长度之后,一边将被切割的被加工材料移送到多个冲压机,一边进行加工,因而不仅使被加工材料的移动途径变长,而且使加工装置的移动途径变长,由此存在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并且,在现有的压力加工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在加工途中,作为从被加工材料中制作金属产品时所产生的金属屑或产品的废品,即铁屑的废料大量产生,并且,在断裂面或断裂线,即当切割机的模具下降以切割被加工材料时,在切割被加工材料的1/2的地点,借助模具的下降压力而实现完整的切割的同时,在被切割的面部分以剥落形态产生粗糙面或带形态的粗糙线。这如同图1所示。
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锻造机制造电池端子板的方法,由于在将以金属线形态连续供给的被加工材料切割成预定的长度之后,一边将被切割的被加工材料移送到多个冲压机,一边进行加工,因而不仅使被加工材料的移动途径变长,而且使加工装置的移动途径变长,由此存在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并且,在现有的锻造加工的情况下,由于以展开的方式进行加工,因而在加工成不对称形状的情况下,例如,加工成具有一侧厚而另一侧薄的高度差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将被加工材料加工成规定形状或者根据尺寸无法进行加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工件,例如基本形体不对称的电动汽车用电池端子板进行阶段性加工,来制造成成品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步骤进行,即:预加工步骤S1,通过冲切装置110将体积体形态的单一的被加工材料G第一次压力加工成不对称形状的半成品G-1;半成品投入步骤S2,拾取装置12把持在第一次加工的状态下连续供给的半成品G-1,并向第一加工部130移送;第一次锻造步骤S3,第一冲床161以不对称的方式对向上述第一加工部130投入的半成品G-1进行加压,来第一次锻造成型为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第二次锻造步骤S4,与上述第一冲床161联动地进行冲压动作的第二冲床162以不对称的方式对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半成品G-1加压,一边在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形成具体结构物,一边进行第二次锻造成型;第三次锻造步骤S5,在使第二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状态下或从第一加工部130向第二加工部140移动的状态下,第三冲床163利用相对比第二次锻造步骤强的压力对半成品G-1加压,并以使半成品G-1的外围的断裂面或断裂线被按压并填满的方式进行第三次锻造成型;以及修整步骤S6,在成型的半成品G-1位于第二加工部140的状态下或向第三加工部150移动的状态下,由进行升降加压动作的切割修整部170进行冲压,并按照设计尺寸切割剩余断裂面或断裂线部分和外围边缘部分,来加工成成品G-2。
发明的效果
基于如上所述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的本发明在加工工件,例如,电动汽车用电池端子板的过程中,以并行压力加工和锻造加工的方式对体积体形态的单一的被加工材料进行阶段性的加工,来制造成成品,由此获得除去在压力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断裂面或断裂线,并将在锻造加工过程中难以解决或不可能的不对称成型变为可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为示出现有电动汽车用电池端子的加工状态(形成断裂面或断裂线)的结构图。
图3为以阶段性的方式简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框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预加工步骤及作用的结构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半成品投入步骤及作用的结构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次锻造成型步骤及作用的结构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次成型步骤及作用的结构图。
图8及图9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次成型步骤及作用的结构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次成型步骤及作用的结构图。
图11为示出借助本发明完成的电池端子板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2为示出借助本发明最终完成的电池端子板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所提出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如下。
首先,本发明如附图的图3所示,能够按如下步骤进行,即:预加工步骤S1,通过冲切装置110将体积体形态的单一的被加工材料G第一次压力加工成不对称形状的半成品G-1;半成品投入步骤S2,拾取装置12把持在第一次加工的状态下连续供给的半成品G-1,并向第一加工部130移送;第一次锻造步骤S3,第一冲床161以不对称的方式对向上述第一加工部130投入的半成品G-1进行加压,来第一次锻造成型为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第二次锻造步骤S4,与上述第一冲床161联动地进行冲压动作的第二冲床162对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半成品G-1加压,一边在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形成具体结构物,一边进行第二次锻造成型;第三次锻造步骤S5,在使第二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状态下或从第一加工部130向第二加工部140移动的状态下,第三冲床163利用相对比上述第二次锻造步骤强的压力对半成品G-1加压,并以使半成品G-1的外围的断裂面或断裂线被按压并填满的方式进行第三次锻造成型;以及修整步骤S6,在成型的半成品G-1位于第二加工部140的状态下或向第三加工部150移动的状态下,由进行升降加压动作的切割修整部170进行冲压,并按照设计尺寸切割剩余断裂面或断裂线部分和外围边缘部分,来加工成成品G-2。
作为参照,在进行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即,进行制造步骤的装置中,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第二加工部140或第一加工部130、第二加工部140及第三加工部150为以上/下或左/右隔开间隔的固定模具,构成成型部160的第一冲床161、第二冲床162或第一冲床161、第二冲床162及第三冲床163可固定于一个固定体,并借助一个加压用驱动装置(未图示)分别在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第二加工部140或第一加工部130、第二加工部140及第三加工部150加压被加工材料G和半成品G-1,并且,也可借助额外的移送装置(未图示)使上述半成品G-1移动,以变更成型位置。
此时,上述各模具的中央部分设置借助额外的驱动装置工作的推动件(形成于各加工部的内侧,并向被加工材料G及半成品G-1的方向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销),从而推动被加工材料1使其从模具脱离,而这种结构可以适用通常结构。
并且,上述第一冲床161、第二冲床162及第三冲床163可以为在外部的外罩的前端部形成有加压体(位于前端部的模具体)的加压锻造装置。
在上述内容中,第一冲床161、第二冲床162及第三冲床163的加压用驱动装置及移动用驱动装置可以为进行活塞动作的气缸,但只要是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即可。
在上述内容中,推动件可借助气缸驱动,也可借助其他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装置驱动。
然后,以阶段性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4所示,本发明中的上述预加工步骤S1中,可通过冲切装置110将由具有长轴和短轴的体积体形成的被加工材料G切割成不对称形状,例如切割成以一侧厚而另一侧薄的方式按阶梯形态具有高度差的形状,来加工成半成品G-1。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本发明中的上述半成品投入步骤S2中,位于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的一侧的拾取装置120可把持沿着轨道依次供给的单一的半成品G-1的一部分,并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成型位置。
此时,上述拾取装置120可以为与借助气缸的活塞往复运动或马达而旋转的小齿轮相啮合的齿条通过直线往复运动而驱动的把持单元。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本发明中的上述第一次锻造步骤S3中,第一冲床161可对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的被加工材料G进行冲压,来锻造成型为在第一冲床161的前端部形成的模具形状和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形状。
此时,上述成型的状态可以为一侧呈体积体部分而另一侧成板体部分的不对称状态。
还有一方面,如图7所示,本发明中的上述第二次锻造步骤S4中,第二冲床162可通过冲压将以向第一加工部130的位置移动并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的状态锻造成型的半成品G-1锻造成型为在第二冲床162的前端部形成的模具形状和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形状。
此时,上述成型的状态可以为在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分别以突出形状或槽形形成预先设计的结构物的状态,在本发明中,可以为在板体部分的面突出成型当向其他加工部移送时能够由移送装置(未图示)把持的拾取把持部件G’的状态。
又一方面,如图8、图9所示,本发明中的上述第三次锻造步骤S5中,可在使第二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状态或从第一加工部130向第二加工部140移动的状态下,第三冲床163向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位置移动,并通过冲压将以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固定模具的状态锻造成型的半成品G-1锻造成型为在第三冲床162的前端部形成的模具形状和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固定模具形状。此时,上述第三次锻造步骤S5与第二次锻造步骤相比,以相对较强的压力进行加压,使得半成品G-1的外围的断裂线被按压而填满模具的内侧。
此时,以上述第二次锻造步骤中的加压力为例,每单位面积(1cm3)可以为200Ton,第三次锻造步骤可以为比上述第二次锻造步骤提高15%的加压力。
又一方面,如图10所示,本发明中的上述整修步骤S6中,可在使第三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二加工部140的状态或由移送装置拾取并向第三加工部150移动的状态下,由切削修整部170对半成品G-1进行冲压,除去在半成品G-1的板体部分形成的拾取把持部件G’,并按照预先设计的尺寸切割外围边缘部分,来加工成成品G-2。
此时,上述成品G-2意味着已成型的状态,这与图11所示的一样,并且,如图12所示,是额外的边缘部分通过嵌件注塑的方式相结合的状态,这属于后加工,因而从成品的意义中排除。
对这种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下。
首先,本发明通过将由具有长轴和短轴的体积体形成的被加工材料G单独投入于冲切装置110所处的部分,并通过冲压切割成不对称形状,例如切割成以一侧厚而另一侧薄的方式按阶梯形态具有高度差的形状,并加工成半成品G-1。
像这样加工的被加工材料G沿着移送轨道依次向拾取装置120所处的位置供给。
位于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的一侧的拾取装置120把持以如上所述方式供给的被加工材料G,来将上述被加工材料G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成型位置。
若被加工材料G插入于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则由第一冲床161进行冲压,来锻造成型为在第一冲床161的前端部形成的模具形状和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形状。
此时,借助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和第一冲床161的前端部的模具成型的被加工材料G的形状被成型为一侧为具有体积的块体而另一侧为厚度比块体薄的板体形状,在板体部分的面突出地成型拾取把持部件G’,当向其他加工部移送时,移送装置(未图示)能够把持上述拾取把持部件G’。
如上所述,若在第一次锻造步骤锻造成型了半成品G-1,则第二冲床162向第一加工部130的位置移动,并通过冲压将以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的状态进行了第一次锻造成型的半成品G-1第二次锻造成型为在第二冲床162的前端部形成的模具形状和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形状。
此时,借助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和第一冲床161的前端部的模具而成型的半成品G-1的形状与通过第一次锻造步骤形成的形状相比,具有体积的上述块体的形状更加明显,且另一侧的成型为板体形状的部分更加扩张,从而相比第一次锻造步骤,上述拾取把持部件G’的形状更加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于半成品G-1的外围的断裂面或断裂线被按压,并除去一部分。
之后,如上所述,在使第二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状态或从第一加工部130向第二加工部140移动的状态下,第三冲床163通过冲压将以向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位置移动并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固定模具的状态锻造成型的半成品G-1锻造成型为在第三冲床162的前端部形成的模具形状和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固定模具形状。
此时,上述第三次锻造步骤S5以相对比第二次锻造步骤强的压力加压,使半成品G-1的外围的断裂面或断裂线被按压并被填满,由此使断裂面或断裂线的形状几乎被除去。
此时,借助上述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固定模具和第三冲床163的前端部的模具而成型的半成品G-1的形状与通过第二次锻造步骤形成的形状相比,具有体积的上述块体的形状更加明显,另一侧的成型为板体形状的部分更加扩张,且上述拾取把持部件G’的形状比第二次锻造步骤更加明显,从而实现接近成品G-2的成型。
最后,在使第三次锻造成型的半成品G-1位于第二加工部140的状态或由移送装置拾取并向第三加工部150移动的状态下,由前端部形成有具有预先设计的尺寸(大小)和形状的切削部的切削修整部170对半成品G-1进行冲压,从而除去形成于半成品G-1的板体部分的拾取把持部件G’,并切割外围边缘部分,来切削为成品G-2,由此完成与设计的尺寸相匹配的成品G-2。
这种本发明在加工电动汽车用电池端子板的过程中,以并行压力加工和锻造加工的方式对体积体形态的单一的被加工材料G进行阶段性的加工,来制造成成品,由此获得除去在压力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断裂面或断裂线,并将在锻造加工过程中难以解决或不可能的不对称成型变为可能。
尤其,以不对称,例如一侧厚而另一侧薄的方式将尺寸大的工件成型的工序,以往在锻造加工中是无法进行的,但在本发明中可以进行这种成型。
如上所述,在锻造加工中无法将工件以不对称,即一侧厚而另一侧薄的方式成型的理由在于,由于锻造为以敲打工件的方式成型的方式,因而在向某一侧施加过大的力量的情况下,难以成型为准确的形状,且在成型过程中频繁发生不良。
以上,以与用于例示本发明的原理的优选实施例相关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和图示,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这种方式图示及说明的结构及作用。
除此之外,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没有脱离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思想及范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多种变更及修改。
因此,应视为这种所有适当的变更、修改及等同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电池端子板制造装置        110:冲切装置
120:拾取装置                  130:第一加工部
140:第二加工部                  150:第三加工部
160:成型部                      161:第一冲床
162:第二冲床                    163:第三冲床
170:切削修整部                  G:被加工材料
G-1:半成品                      G-2:成品
G’:拾取把持部件

Claims (7)

1.一种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加工步骤(S1),通过冲切装置(110)将体积体形态的单一的被加工材料(G)第一次压力加工成不对称形状的半成品(G-1);
半成品投入步骤(S2),拾取装置(120)把持在第一次加工的状态下连续供给的半成品(G-1),并向第一加工部(130)移送;
第一次锻造步骤(S3),第一冲床(161)以不对称的方式对向上述第一加工部(130)投入的半成品(G-1)进行加压,来第一次锻造成型为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
第二次锻造步骤(S4),与上述第一冲床(161)联动地进行冲压动作的第二冲床(162)以不对称的方式对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半成品(G-1)加压,一边在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形成具体结构物,一边进行第二次锻造成型;
第三次锻造步骤(S5),在使第二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状态下或从第一加工部(130)向第二加工部(140)移动的状态下,第三冲床(163)利用相对比上述第二次锻造步骤强的压力对半成品(G-1)加压,并以使半成品(G-1)的外围的断裂面或断裂线被按压并填满的方式进行第三次锻造成型;
修整步骤(S6),在成型的半成品(G-1)位于第二加工部(140)的状态下或向第三加工部(150)移动的状态下,由进行升降加压动作的切割修整部(170)进行冲压,并按照设计尺寸切割剩余断裂面、断裂线部分和外围边缘部分,来加工成成品(G-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加工步骤(S1)中,通过冲切装置(110)将由具有长轴和短轴的体积体形成的被加工材料(G)切割成不对称形状,即切割成以一侧厚而另一侧薄的的方式按阶梯形态具有高度差的形状,来加工成半成品(G-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半成品投入步骤(S2)中,位于上述第一加工部(130)的一侧的拾取装置(120)把持沿着轨道依次供给的单一的半成品(G-1)的一部分,并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成型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次锻造步骤(S3)中,第一冲床(161)对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的被加工材料(G)进行冲压,来将被加工材料(G)锻造成型为一侧为体积体部分而另一侧为板体部分的不对称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次锻造步骤(S4)中,第二冲床(162)对以向第一加工部(130)的位置移动并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的固定模具的状态锻造成型的半成品(G-1)进行冲压,在体积体部分和板体部分分别以突出形状或槽形状成型预先设计的结构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次锻造步骤(S5)中,在使第二次锻造成型的上述半成品(G-1)位于第一加工部(130)的状态或从第一加工部(130)向第二加工部(140)移动的状态下,第三冲床(163)对向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位置移动并以插入于第一加工部(130)或第二加工部(140)的固定模具的状态锻造成型的半成品(G-1)进行冲压,一边使半成品(G-1)在模具内被按压,一边除去断裂面或断裂线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修整步骤(S6)中,在使成型的半成品(G-1)位于第二加工部(140)的状态或由移送装置拾取并向第三加工部(150)移动的状态下,由切削修整部(170)对半成品(G-1)进行冲压,除去在半成品(G-1)的板体部分形成的拾取把持部件(G’),除去断裂面或断裂线,并按照预先设计的尺寸切割外围边缘部分,来加工成成品(G-2)。
CN201380003957.5A 2012-01-31 2013-01-09 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40119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09447A KR101240459B1 (ko) 2012-01-31 2012-01-31 배터리 터미널 플레이트의 제조방법
KR10-2012-0009447 2012-01-31
PCT/KR2013/000153 WO2013115494A1 (ko) 2012-01-31 2013-01-09 배터리 터미널 플레이트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1902A true CN104011902A (zh) 2014-08-27

Family

ID=48181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3957.5A Pending CN104011902A (zh) 2012-01-31 2013-01-09 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66366A1 (zh)
KR (1) KR101240459B1 (zh)
CN (1) CN104011902A (zh)
WO (1) WO201311549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1874A (zh) * 2013-08-29 2014-03-05 塞里姆株式会社 汽车用电池端子夹锻造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9937492A (zh) * 2016-11-01 2019-06-25 新乡能源电子有限公司 多品种盖组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90192B1 (ko) 2013-08-21 2015-02-06 주식회사 세림티앤디 동시 트리밍 및 피어싱 방식의 자동차용 배터리 단자 클램프 단조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1183A (en) * 1995-05-17 1998-08-11 Tul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ld forming a ring on a lead alloy battery terminal including an anti-torque structure
CN101057352A (zh) * 2004-11-17 2007-10-17 阿库马塑料有限公司 铅酸蓄电池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和设备及用其制造的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5749A (en) * 1989-10-30 1990-08-0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old forming dies and cold forming process
KR100210859B1 (ko) 1996-07-15 1999-07-15 김경탁 축전지의 전극단자 제조방법
US7628049B2 (en) * 2001-06-14 2009-12-08 Tulip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battery terminal with undercut rings
US6902095B2 (en) * 2003-07-03 2005-06-07 Water Gremlin Company Two part cold formed battery termina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1183A (en) * 1995-05-17 1998-08-11 Tul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ld forming a ring on a lead alloy battery terminal including an anti-torque structure
CN101057352A (zh) * 2004-11-17 2007-10-17 阿库马塑料有限公司 铅酸蓄电池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和设备及用其制造的端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1874A (zh) * 2013-08-29 2014-03-05 塞里姆株式会社 汽车用电池端子夹锻造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3611874B (zh) * 2013-08-29 2016-05-25 塞里姆株式会社 汽车用电池端子夹锻造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9937492A (zh) * 2016-11-01 2019-06-25 新乡能源电子有限公司 多品种盖组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其方法
CN109937492B (zh) * 2016-11-01 2022-02-11 新乡能源电子有限公司 多品种盖组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15494A1 (ko) 2013-08-08
KR101240459B1 (ko) 2013-03-11
US20140366366A1 (en) 2014-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3920A (zh) 电池端子板的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02189179B (zh) 一种自动化修边和整形二合一的汽车冲压模具及其冲压工艺
KR102100451B1 (ko) 리벳형 배터리 터미널 플레이트의 제조방법
CN203426263U (zh) 一种用于生产平板电脑外壳结构件的连续冲压模具
KR20120098001A (ko) 배터리 터미널 플레이트의 제조방법
CN202715697U (zh) 一种可去除小孔毛刺的模具
CN104011902A (zh) 电池端子板的制造方法
CN102989858A (zh) 一种汽车内水切自动成型机
CN107234174A (zh) 汽车纵梁的成形工艺方法
CN101673986B (zh) 一种电机胶粘式铁芯的制造方法
CN103357783A (zh) 汽车顶部内纵梁的加工方法
CN203343284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中央通道零件的生产线
KR101488328B1 (ko) 가공물 성형장치
CN207043162U (zh) 一种动力电池外壳生产工艺上的第一冲压模具
CN202079212U (zh) 垂直单向复动成形的复动化锻造模块
CN202079163U (zh) 一种自动化汽车盒子件三合一冲压模具
KR101323642B1 (ko) 배터리 터미널 플레이트의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CN110170607B (zh) 一种用于导电电极成型的冷墩机及冷镦工艺
CN202079164U (zh) 一种自动化修边和整形二合一的汽车冲压模具
CN206966410U (zh) 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管件端头成形加工装置
CN211248136U (zh) 一种双联齿轮零件竖式锻造用高效模具工装
CN110722084A (zh) 一种滑移齿轮零件锻造用锻压模具及其工作方法
KR101831796B1 (ko) 배터리 터미널 플레이트의 제조방법
CN205833965U (zh) 一种汽车前部加强板零件的模具
CN102049452B (zh) 折叠式卡带的生产方法及一次成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