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5271A -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75271A
CN103975271A CN201380004019.7A CN201380004019A CN103975271A CN 103975271 A CN103975271 A CN 103975271A CN 201380004019 A CN201380004019 A CN 201380004019A CN 103975271 A CN103975271 A CN 1039752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ing film
sheet material
absorption
type light
light polar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40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由良友和
峠田彰
小盐智
中园拓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5601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563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75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52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07Heat-activated adhe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6Reflective polariz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a sequence of laminating steps, e.g. by adding new layers at consecutive laminating stations
    • B32B37/025Transfer 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0Removing layers, or parts of layers, mechanically or chemical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1/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lamination processes; Safety arrangements
    • B32B2041/04Detecting wrong registration, misalignment, deviation, fail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8Weight, e.g. weight per square me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9/00Parameters for the laminating or treatment process; Apparatus details
    • B32B2309/08Dimensions, e.g. volume
    • B32B2309/10Dimensions, e.g. volume linear, e.g. length, distance,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9/00Parameters for the laminating or treatment process; Apparatus details
    • B32B2309/08Dimensions, e.g. volume
    • B32B2309/10Dimensions, e.g. volume linear, e.g. length, distance, width
    • B32B2309/105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04Cutting, tearing or severing, e.g. bursting; Cutter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准备将包括吸收型偏光膜的两条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和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的一条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分别卷成卷筒状的三个卷,从这些各个卷放出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贴合从一吸收型偏光膜按照所需的带状物长度方向尺寸切出形成的片材,对该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将按照所需的带状物长度方向尺寸切出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以该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彼此平行的方式贴合,进而将按照所需的带状物长度方向尺寸形成的另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以其透射轴与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正交的方式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制造在具有长边和短边的长方形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至少配置吸收型偏光膜,而在非可视侧至少配置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TN(扭曲向列)模式、VA(垂直排列)模式或IPS(板内切换)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在使用TN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分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的偏光片由沿相对于其偏光膜的延伸方向成45°的方向被裁切的偏光膜片材构成。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的偏光片配置为彼此的延伸方向处于正交的关系,即处于正交尼科尔关系。因此,通常使用将被冲裁成长边或短边相对于延伸方向朝45°方向或135°方向的长方形偏光膜片材与其他膜部件重叠而构成的光学膜层叠体片材。
与之相对,在使用当前成为主流的VA模式或IPS模式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构成中,偏光膜片材是通过沿相对于延伸方向正交或平行的方向裁切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偏光膜片材以吸收轴彼此正交的方式即以处于正交尼科尔关系的方式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因此,在使用VA模式或IPS模式的构成中,在长条带状的承载膜上按照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裁切包括长条带状偏光膜的长条带状光学膜层叠体,由此在该承载膜上形成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将这些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以支撑在长条承载膜上的状态送入与液晶显示面板贴合的贴合站,在贴合站将这些光学膜层叠体片材从承载膜剥离,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这些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包括所谓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以支撑在长条带状剥离膜即承载膜上的状态,被送入贴合站,在该贴合站从该承载膜被剥离,连续地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这些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是连续贴合的贴合装置,为了与预先准备按照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制作的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并将这些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逐片贴合在各个液晶显示面板上而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非连续贴合系统区别,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之为“连续贴合”或“卷到面板(roll to panel)”系统即“RTP”系统。
在日本特许第4307510号(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51924号(专利文献2)及日本特许第4669070号(专利文献3)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以透射轴彼此正交的方式贴合偏光膜片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装置。在这些专利文献的图1和图2中作为具体例被图示的制造系统,具有在直线状的路径上沿长度方向分开配置的第一贴合站和第二贴合站,并且在该直线状路径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朝向该路径放出包括偏光膜的长条带状的第一光学膜层叠体和第二光学膜层叠体的放出线。另外,在第一贴合站设有沿与该路径正交的方向送入长方形面板部件的面板部件搬入线和将两面贴合有包括偏光膜的光学膜层叠体片材的面板部件,从第二贴合站向与该路径正交的方向送出的搬出线。而且,在第一贴合站与第二贴合站之间设有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在包括面板部件的平面内将以支撑在承载膜上的状态单面贴合有第一光学膜层叠体片材的该面板部件旋转90°。
在日本特开2009-122641号公报(专利文献4)和日本特开2005-37417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还公开了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以透射轴彼此正交的方式贴合偏光膜片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装置。例如,专利文献4的图7或专利文献5的图6和图7所示的系统包括彼此正交的两条路径。在该两条路径中的第一路径上,矩形液晶显示面板以长边为前端被连续地输送。在该第一路径内,在偏光膜上层叠其他光学膜而构成的长条带状的光学膜层叠体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对应的尺寸被裁切而形成的光学膜层叠体片材,被贴合在沿该路径被输送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一面上。一面上贴合有光学膜层叠体片材的该液晶显示面板被正反面反转而被移送到与该第一路径正交的第二路径上。在第二路径上,液晶显示面板以短边为前端被连续地输送,具有与上述光学膜层叠体片材相同结构的光学膜层叠体片材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上。
在上述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贴合装置均为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利用两次贴合工序,以透射轴彼此正交的方式依次贴合两片偏光膜片材。
与之相对,日本特开2009-271516号公报(专利文献6)公开了利用三次贴合工序,将光学部件贴合在光学显示单元上的贴合装置。如专利文献6的图3所示,在这里公开了在能够构成为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显示单元上依次贴合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的贴合装置。这些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是例如偏光片和用于从两面保护该偏光片的一对偏光片保护膜。
在专利文献6中,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还记载了与上述不同的组合。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分别制造为具有光学部件、层叠在该光学部件上的粘合剂层、离型膜的层叠体带状物,该层叠体带状物以卷成卷筒状的原料卷的形态准备。在该贴合装置中,设有用于将光学显示单元向一个方向输送的输送路径,沿该输送路径,在该路径的上部设有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的放出线,从自放出线放出的层叠体带状物剥离离型膜,接着,利用粘合剂层将各个光学部件通过三个阶段工序依次贴合在光学显示单元上。在这里通过三个阶段工序贴合的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经过层叠而构成能够实现所需的光学功能的光学膜层叠体。
一方面,近年来,作为内置电池的高性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在市场上普遍流通。这些移动终端被称为平板电脑,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光学显示装置使用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而且,开发出了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反射型偏光膜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理由着眼于以下优点:反射型偏光膜具有通过将反射或吸收的光切换为透射光而使显示画面的辉度提高的功能,并且从有效利用充电到电池中的电能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在这些中型或小型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一般包括大小在5~10英寸(120~250mm)左右的液晶(LC)单元,在该液晶(LC)单元的可视侧配置有彩色滤光片(CF),而在非可视侧配置有薄膜晶体管(TFT),其厚度在0.5mm左右,重量在15~40g左右。与此相对,即使是小型的TV用LC单元,尺寸也有18英寸(450mm),在大型TV用LC单元的情况下,尺寸超过60英寸(1500mm)。与平板电脑的液晶单元相比,TV用LC单元的厚度在三倍以上的1.4mm,重量为300~3500g。
在平板电脑中所使用的这些中型或小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要求具有在TV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不能要求的处理能力。例如,在液晶显示面板与包括贴合在该液晶面板两面的偏光膜的光学膜层叠体片材的贴合精度、贴合速度,减轻处理的容易度或难度,无尘室中尽量减少污染的措施,死区最小化,使所使用的长条带状光学膜层叠体的处理容易化的处理台的维持适当的水平等方面,要求与TV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不同的功能。此外,在使用反射型偏光膜的情况下,要求连续地执行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面上,以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彼此平行的方式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工序。
反射型偏光膜也被称作辉度提高膜。该反射型偏光膜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作为一般的偏光膜的吸收型偏光膜不同。美国专利6113811号说明书(专利文献7)及日本特表平9-507308号公报(专利文献8)公开了反射型偏光膜的制造及功能。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下面对反射型偏光膜的制造及功能进行简要说明。
反射型偏光膜通过以下工序制造:通过延伸而呈现强双折射性的高双折射材料与通过延伸而几乎不呈现双折射性的零双折射材料交替重叠而构成的多个层在相等的温度同时挤出,将挤出后的多层体沿与挤出方向正交的横向延伸三倍到五倍左右。通常,形成由一百层以上的交替层构成的多层体,通过延伸将其减薄到邻接的层之间产生光学干涉的干涉厚度,从而成为长条带状的光学膜。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反射型偏光膜中,挤出方向即长度方向成为透射轴,而延伸方向即横向成为反射轴。即,对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当于反射轴的吸收轴而在横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度方向单轴延伸的吸收型偏光膜而言,透射轴的方向与延伸方向处于相反的关系。
对反射型偏光膜的功能说明如下:入射到反射型偏光膜的光中,相当于入射光量的约50%的沿透射轴的光成分透射,相当于剩余的约50%的光成分被交替配置的折射率不同的邻接的层的界面反射。该反射光在相邻的界面再次反射,相当于其中约25%的光成分沿透射轴通过。这样,在使用反射型偏光膜的构成中,作为透射与反射反复的结果,从光利用效率来看,所利用的光不是通过反射型偏光膜的光的50%,而是接近100%。虽然该反射型偏光膜非常昂贵,但是由于其提高辉度的效果显著,因此近年来趋于普遍使用。
这样,反射型偏光膜与一般通过PVA单层膜形成的吸收型偏光膜相比在结构和功能上完全不同。在将该反射型偏光膜与吸收型偏光膜组合而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反射型偏光膜的结构及功能与吸收型偏光膜不同,所以在包括向液晶显示面板贴合的贴合工序的制造工序中伴随着一定的限制。例如,在贴合吸收型偏光膜彼此时,由于延伸方向与吸收轴或透射轴的关系相同,因此如专利文献1至5所示,以连续的工序将它们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如果想要在吸收型偏光膜上以各自的透射轴一致的方式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由于这些膜的透射轴与延伸方向处于相反的关系,因此连续地贴合这些是困难的。
因此,在吸收型偏光膜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而制造两层结构层叠体的长条带状物的情况下,从各个卷放出分别包括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的两个长条带状的光学膜层叠体,利用粘合剂在彼此正交的方向上重叠贴合各个光学膜层叠体,从而形成两层结构层叠体,对该两层结构层叠体进行裁切,形成矩形母片材。
在日本特开2010-32900号公报(专利文献9)或日本特开平11-231129号公报(专利文献10)中,公开了由以如上所述方式形成的矩形多层结构的光学膜层叠体构成的母片材的制造方法,以及按照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对该母片材进行冲裁或裁切而制造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的方法。通过使用在这些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方法,预先准备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与吸收型偏光膜片材重叠的两层结构的多个光学膜层叠体片材,将其应用在液晶显示面板上贴合的制造工序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贴合装置中,必须预先准备多个两层结构的光学膜层叠体片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3075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4519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66907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22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37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9-271516号公报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第611381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8:(日本)特表平9-507308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10-3290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平11-231129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许第4551477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许第4377961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许第4361103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许第4377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准备将三个不同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分别卷成卷筒状的三个卷,从这些各个卷分别放出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并且按照所需的长度方向尺寸进行切断,对长方形的VA模式或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依次或同时贴合通过切断而得到的光学层叠体膜片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另一个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对贴合在长方形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重叠贴合使构成为多层结构的长条带状膜沿宽度方向延伸而制成的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对具有长边和短边的长方形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准备三条不同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即包括吸收型偏光膜的两条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和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的一条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分别卷成卷筒状的三个卷,从各个卷放出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从一条吸收型偏光膜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任一边对应的所需的带状物长度方向尺寸切出而形成片材,将该片材贴合在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对贴合在非可视侧的该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将同样地按照上述所需的带状物长度方向尺寸切出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以该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彼此平行的方式重叠贴合,并且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以透射轴与贴合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正交的方式贴合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对应的形成为所需的带状物长度方向尺寸的另一个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将这样的工序连续地进行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别将具有与VA模式或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宽度和与短边对应的宽度且包括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吸收型偏光膜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卷成卷筒状而成,第三卷将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一边对应的宽度且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反射型偏光膜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卷成卷筒状而成,从该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一边对应的宽度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卷放出该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对应的第一长度方向间隔,在放出的该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形成切入线,由此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条切入线之间形成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并且从该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另一边对应的宽度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卷放出该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一边对应的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在放出的该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形成切入线,由此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条切入线之间形成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以使彼此的透射轴正交的方式在依次输送来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依次贴合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而在可视侧的表面依次贴合该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从第三卷放出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按照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在放出的该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形成切入线,由此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条切入线之间形成反射型偏光膜片材,以使彼此透射轴平行的方式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与液晶显示面板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重叠贴合该反射型偏光膜片材。
为此所准备的第一卷可以是包括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一边例如长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和在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的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层叠的第一承载膜的形态,或者是在该第一承载膜的基础上,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的另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进一步层叠表面保护膜的形态。
所准备的第二卷可以是包括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和在该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的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层叠的第二承载膜的形态,或者是在该第二承载膜的基础上,在该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的另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进一步层叠表面保护膜的形态。
所准备的第三卷可以是包括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反射型偏光膜,和在该反射型偏光膜的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层叠的第三承载膜的形态,或者是在该第三承载膜的基础上,在反射型偏光膜的另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进一步层叠表面保护膜的形态。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在一体地形成有表面保护膜片材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上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阶段,还可以包括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剥离所述表面保护膜片材的阶段。
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将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相对定位,使得在上下方向上,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和短边、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和短边对准的各个阶段。
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可以检查在所准备的第一及第二卷中的在一侧或两侧形成有粘合剂层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内部存在的缺陷。在使用这样的卷的情况下,该方法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贴合阶段,包括在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形成第一吸收型膜片材,另一方面,将在比该缺陷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要形成的切入线形成在从该缺陷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将在该切入线与该切入线的靠近下游侧的下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的片材作为第一不良片材的阶段,在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贴合阶段,包括在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形成第二吸收型膜片材,另一方面,将在比该缺陷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要形成的切入线形成在从该缺陷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将在该切入线与该切入线的靠近下游侧的下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的片材作为第二不良片材的阶段,在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贴合阶段中,还可以包括在形成有第一不良片材时,将第一不良片材不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贴合而排除的阶段,在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贴合阶段中,还可以包括在形成有第二不良片材时,将第二不良片材不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贴合而排除的阶段。
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准备包括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卷、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卷和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三卷的三个不同的卷,
所述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卷包括在具有与VA模式或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宽度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形成在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尺寸相当于与液晶显示面板的短边对应的第一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所述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卷包括在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短边对应的宽度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形成在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尺寸相当于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所述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三卷包括在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短边对应的宽度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形成在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尺寸相当于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
使用所准备的三个卷,在依次输送来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依次贴合构成从第一卷放出的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具有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透射轴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而在可视侧的表面上依次贴合构成从第二卷放出的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具有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透射轴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与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透射轴彼此正交,在贴合于该非可视侧的表面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以彼此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式重叠贴合构成从第三卷放出的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
所准备的第一卷可以是在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一边例如长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网状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和经由贴合剂层层叠在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上的第一承载膜的,或者包括在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的另一表面上经由贴合剂层进一步层叠有表面保护膜的第一承载膜的任一第一光学层叠体网上,沿着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例如短边对应的第一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第一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达到所述贴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包括形成在第一光学层叠体网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且尺寸相当于第一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或者包括一体地形成有表面保护膜片材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任一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网的卷。
所准备的第二卷可以是在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第二吸收型偏光膜上的第二承载膜的,或者包括在该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的另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进一步层叠有表面保护膜的第二承载膜的任一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一边例如长边对应的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第二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包括形成在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且尺寸相当于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或者包括一体地形成有表面保护膜片材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任一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卷。所准备的第三卷可以是在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反射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反射型偏光膜上的第三承载膜的,或者包括在该反射型偏光膜的另一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进一步层叠有表面保护膜的第三承载膜的任一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第三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包括形成在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且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或者包括一体地形成有表面保护膜片材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任一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卷。
作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在经由粘合剂层层叠有表面保护膜片材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上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阶段,还包括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剥离所述表面保护膜片材的阶段。
作为本发明其他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将第一、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及反射型偏光膜片材进行相对定位,使得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和短边、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和短边、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和短边对准的各个阶段。
作为本发明其他另一实施方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可以使用已经检查出在一侧或两侧形成有粘合剂层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内部存在的缺陷的带有第一及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卷作为要准备的第一及第二卷。在使用这样的卷的情况下,要准备的带有第一及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除在第一及第二承载膜上经由粘合剂层层叠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之外,还包括第一及/或第二不良片材。预先检查在形成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前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及/或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的形成在一侧或两侧的任一粘合剂层的内在的缺陷,基于该缺陷或这些缺陷,在比各缺陷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该缺陷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另一切入线,第一及/或第二不良片材是该另一切入线与该另一切入线的靠近下游侧的下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的片材。该方法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贴合阶段,还包括在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第一不良片材输送来时,将第一不良片材不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贴合而排除的阶段,在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贴合阶段,还包括在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第二不良片材输送来时,将第二不良片材不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的表面贴合而排除的阶段。
这些第一~第三卷装备在具有例如第一~第三贴合站的贴合装置上。通过使用该贴合装置,能够一边卷放这些卷,一边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及非可视侧的表面,分别贴合在各个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按照所需的长度方向尺寸形成的膜片材,或者各个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所需长度方向尺寸的膜片材,从而能够连续地进行贴合工序。该贴合装置可以作为用于实施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的装置。该装置由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构成,第一路径包括一端的用于依次送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搬入路和另一端的装备有例如第一卷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放出部,第二路径包括在一端的装备有例如第二卷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放出部和另一端的装备有例如第三卷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三放出部,另外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来控制为第一~第三卷的放出与向上述搬入路送入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输送联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将包括吸收型偏光膜的光学膜层叠体和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的光学膜层叠体分别形成的两个母卷所形成的两层结构层叠体作为母片材,将其按照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裁切而制造多个两层结构层叠体片材S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构成包括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阶段、在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阶段、在非可视侧贴合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表面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阶段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中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卷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从侧面看到的图5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图。
图7是从侧面看到的图5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其他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从侧面看到的图8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图。
图10是从侧面看到的图8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另一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从侧面看到的图11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图。
图13是从侧面看到的图11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其他另一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从侧面看到的图14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图。
图16是从侧面看到的图14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图。
图17是在图5、图8、图11及图14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包括筛选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一不良片材的工序,及将筛选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18是在图5、图8、图11及图14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包括筛选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二不良片材的工序,及将筛选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19是在图5、图8、图11及图14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包括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露出的表面上贴合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0是在图5、图8、图11及图14所示的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包括判定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一不良片材的工序,及将判定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非可视侧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1是在图5、图8、图11及图14所示的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包括判定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二不良片材的工序,及将判定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非可视侧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2是在图5、图8、图11及图14所示的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包括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露出的表面上贴合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3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又一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24是从侧面看到的图23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图。
图25是从侧面看到的图23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图。
图26是在图23的贴合装置中,包括筛选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一不良片材的工序,及将筛选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7是在图23的贴合装置中,包括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露出的表面上贴合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8是在图23的贴合装置中,包括筛选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二不良片材的工序,及将筛选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9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其他另一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30是从侧面看到的图29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图。
图31是从侧面看到的图29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图。
图32是在图29的贴合装置中,包括筛选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一不良片材的工序,及将筛选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非可视侧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33是在图29的贴合装置中,同时进行筛选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第二不良片材并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输送到第二贴合站的工序,和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或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输送到第二贴合站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34是在图29的贴合装置中,同时进行将筛选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表面的工序,和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露出的表面上贴合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依次贴合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而形成重叠结构的工序中,对从宽度不同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和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控制沿宽度方向形成的相邻的切入线的长度而分别形成相同或相似形状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工序的一部分控制流程的概念图。
图36是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从侧面看到的在构成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的第一输送线1000的第一路径,和包括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的第二输送线2000及完成层叠体制品的第三输送线3000的第二路径上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贴合的贴合工序的各工序的图。
图37是控制形成图36所示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上的第一输送线1000的各工序的流程图。
图38是控制形成图36所示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上的第三输送线3000的各工序的流程图。
图39是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中,控制图37及图38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从在第一路径上的安装有第一卷的第一输送线1000经过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通过在第二路径的两端安装有第二卷及第三卷的第二输送线2000及第三输送线3000时,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形成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重叠结构的各工序的流程图。
图40是在图39所示的构成贴合装置的第一输送线1000及第三输送线3000上,不同时更换所使用的一对或一组第一卷和第三卷,例如在第一输送线1000的第一卷被更换而第三卷正在使用时,计算与更换后的第一卷连接的更换前的第一卷上所形成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剩余片数,将更换后的第一卷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测量出的宽度反映在从使用中的第三卷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形成的对应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上的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的是在平板电脑中所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典型结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由液晶层L、与该液晶层L的一面接合的彩色滤光片基板CF和与与该液晶层L的另一面接合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LC,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侧为非可视侧。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上接合非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1,而在彩色滤光片基板CF上接合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2。非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1具有由普通的吸收型偏光膜构成的非可视侧偏光膜P1和经由粘合剂层A1与该非可视侧偏光膜P1接合的反射型偏光膜RP。非可视侧偏光膜P1的与反射型偏光膜RP相反侧的面经由粘合剂层A2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接合。在反射型偏光膜RP的与非可视侧偏光膜P1相反侧的面上通常经由粘合剂层A3接合表面保护膜PF1。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2具有可视侧偏光膜P2,该可视侧偏光膜P2的一面经由粘合剂层A4与液晶显示面板LC接合,而在另一面上通常经由粘合剂层A5接合表面保护膜PF2。可视侧偏光膜P2由普通的吸收型偏光膜构成。
在制造图1所示的层叠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时,至少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非可视侧,需要对依次被输送到贴合站的液晶显示面板LC,首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非可视侧的面上贴合吸收型偏光膜,接着在该吸收型偏光膜上以透射轴彼此平行的方式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然而,对于一边从形成为长条带状(ウェブ状)的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各个卷分别连续地放出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一边进行贴合工序而言,由于在长条带状的这些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中它们的长度方向与透射轴的关系是相反的,因此所述贴合工序的实现较为困难。
另外,在平板电脑中所使用的中型或小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LC的大小是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且重量在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二十分之一以下,与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小而轻。另外,对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上的包括偏光膜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ウェブ)的卷而言,其卷宽也较小,重量为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三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左右。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卷的大小例如直径为500mm左右,卷宽约为100~150mm,重量为30~70kg。这样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卷绕长度在900m左右。对于这样的中型或小型液晶显示装置而言,其制造速度即生产节拍与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被要求成倍左右,并且对贴合精度的要求极为严格。
以往,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方法。图2是表示将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以各自的透射轴彼此平行的方式重叠而成的偏光性层叠体切断为与液晶显示面板LC对应的尺寸而形成光学膜层叠体片材的现有方法的示意图。
在图2(a)所示的现有方法中,以卷R1的形态准备利用包括长度方向延伸阶段的制造工序所制造的现有的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的长条带状物,以卷R2的形态准备利用包括横向延伸阶段的制造工序所制造的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的长条带状物。如图2(b)所示,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由吸收型偏光膜a和经由粘合剂层b与该偏光膜a接合的离型膜c构成。与之相对,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具有反射型偏光膜d和通常经由粘合剂层e与反射型偏光膜d接合的表面保护膜f,在反射型偏光膜d的与表面保护膜f相反侧的面上经由粘合剂层g接合有离型膜h。如图2(a)所示,吸收型偏光膜a在长条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吸收轴AA,因此,在与该吸收轴AA正交的方向即横向上具有透射轴TA,而反射型偏光膜d在长条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TA。
如图2(a)所示,向相对于从卷R1放出的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正交的方向,输送从卷R2放出的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此时,从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剥离离型膜h,反射型偏光膜d经由粘合剂层g重叠在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的吸收型偏光膜a上。其结果是,反射型偏光膜d经由粘合剂层g与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接合,形成如图2(c)所示层叠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层叠体是一边具有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的宽度,而另一边具有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的宽度的长方形。将该长方形的层叠体切断为与液晶显示面板LC大小相当的大小,能够形成多个长方形层叠体片材S。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层叠体片材S一边被逐片剥离离型膜c,一边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面上,形成液晶显示装置。图1的贴合在非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1片材是经过上述工序而形成的,具有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TA与反射型偏光膜RP的吸收轴TA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贴合的结构。
图3示意性地表示将包括吸收型偏光膜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和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分别以长条带状的卷的形态准备,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一边将这些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从各个卷分别放出一边将其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各个面上的适于制造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的工序1至工序5。
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非可视侧的光学层叠体PL1被分割为图3(a)所示的包括吸收型偏光膜P1的层叠体PL1-1和如图3(c)所示的包括反射型偏光膜RP的层叠体PL1-2,并以第一及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3的卷R1,R3的形态准备。图3(a)所示的层叠体PL1-1包括如图1所示的非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1中的粘合剂层A2和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P1,在粘合剂层A2上接合有承载膜c1。图3(c)所示的层叠体PL1-2包括图1所示的非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1中的反射型偏光膜RP和其两侧的粘合剂层A1,A3及表面保护膜PF1,在粘合剂层A1上接合有承载膜c3。在图3(a)所示的层叠体PL1-1上层叠承载膜c1而构成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从第一卷R1放出并且被切断为规定长度,从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剥离第一承载膜c1,利用粘合剂层A2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T侧接合。接着,从层叠体PL1-1剥离粘合剂层A1-1和表面保护膜PF1-1。同样地,从在图3(c)所示的层叠体PL1-2上层叠承载膜c3而构成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剥离第三承载膜c3,剩下的层叠体利用粘合剂层A1与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P1接合,得到液晶显示装置的非可视侧的层叠结构。
与之相对,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可视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2,以在图3(b)所示的层叠体PL2的粘合剂层A4上接合承载膜c2而构成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卷R2的形态准备,在向液晶显示面板LC贴合的阶段被切断为规定的长度,剥离第二承载膜c2,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彩色滤光片基板CF上。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能够利用卷到面板(roll topanel)的方式将两片吸收型偏光膜和一片反射型偏光膜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上。利用图3所示的工序1~工序5对贴合工序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工序1表示液晶显示面板LC以长边为前端被输送的状态。在工序2中,从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剥离第一承载膜c1后将层叠体PL1-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非可视侧。工序3表示在将液晶显示面板LC旋转90°并使液晶显示面板LC以短边为前端被输送的状态下,从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剥离第二承载膜c2后将层叠体PL2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可视侧的状态。利用工序1~工序3,分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非可视侧和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配置为它们的透射轴彼此处于正交的关系。
工序4表示从层叠体PL1-1剥离粘合剂层A1-1和表面保护膜PF1-1片材后的状态。在工序5中,从在层叠体PL1-2上层叠承载膜c3而构成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剥离第三承载膜c3,使剩下的层叠体即由反射型偏光膜RP、粘合剂层A3和表面保护膜PF1构成的层叠体利用粘合剂层A1与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P1接合。由此在非可视侧重叠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P1和反射型偏光膜RP配置为它们的透射轴彼此处于平行的关系。工序5表示得到图1所示的层叠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
图4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的方法的贴合装置所装备的三个不同的第一~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第一~第三卷R1,R2,R3,或者表示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第一~第三卷R1’,R2’,R3’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d)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A及短边B。
图4(a)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长边对应的宽度A且隔着与液晶显示面板的短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B,沿宽度方向将要形成切入线的包括吸收型偏光膜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展开图,或者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长边对应的宽度A且隔着与液晶显示面板的短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B,沿宽度方向形成有切入线的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展开图,具体地说,是在层叠体PL1-1的粘合剂层A2上接合有承载膜c1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者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展开图。
图4(b)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短边对应的宽度B且隔着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A,沿宽度方向将要形成切入线的包括吸收型偏光膜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展开图,或者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短边对应的宽度B且隔着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A,沿宽度方向形成有切入线的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展开图,具体地说,是在层叠体PL2的粘合剂层A4上接合有承载膜c2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或者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展开图。
图4(c)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短边对应的宽度B且隔着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A,沿宽度方向将要形成切入线的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展开图,或者是以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短边对应的宽度B且隔着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A,沿宽度方向形成有切入线的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展开图,具体地说,是在层叠体PL1-2的粘合剂层A1上接合有承载膜c3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或者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展开图。
此外,图4(a)及图4(b)表示含有图3所示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中及/或吸收型偏光膜的一侧或两侧所形成的粘合剂层A1,A2,A4,A5的任一层中存在的缺陷的,由相邻的切入线划定的不良片材区域。图4(a)所示的不良片材区域相当于第一不良片材,第一不良片材的宽度为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对应的宽度A且长度方向间隔划定在从缺陷所在的位置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所形成的切入线与该切入线的前一条切入线之间且长度为x1(通常,x1<B)。图4(b)所示的不良片材区域相当于第二不良片材,第二不良片材的宽度为与液晶显示面板的短边对应的宽度B且长度方向间隔划定在从缺陷所在的位置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所形成的切入线与该切入线的前一条切入线之间且长度为x2(通常,x2<A)。需要说明的是,后文将对这些不良片材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在平板电脑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不限于以上结构,典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将液晶层L装填在中间的两片玻璃基板,可视侧的基板是包括彩色滤光片(CF)层的彩色滤光片基板CF,非可视侧的基板是包括薄膜晶体管(TFT)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由尺寸为5~10英寸(120~250mm)左右、厚度为0.5mm左右、重量为15~40g左右的液晶(LC)单元构成。通常,两片玻璃基板的大小不同,TFT侧的长边及短边比CF侧的长边及短边长数mm左右。众所周知,数mm左右的TFT侧的长边及短边的边缘部配置有用于连接的端子等。图5~图7中示出了长方形可视侧基板和非可视侧基板上下重叠的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LC(以下,以“w”表示“LC”)。
图5~图7是表示用于实施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为对象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卷到面板(RTP)贴合系统中的贴合装置1的示意图。图5为俯视图,粗线箭头表示液晶显示面板w的搬运路径。图6及图7是侧视图。
在贴合装置1中执行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由三个阶段构成,该三个阶段包括: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和可视侧依次贴合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阶段、在非可视侧所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表面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阶段。具体地说,在第一及第二贴合站101,201,将包括吸收型偏光膜的第一及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切断为规定的长度而作为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从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剥离相当于图3所示的层叠体PL1-1,PL2片材s1,s2,将片材s1,s2依次贴合在被送入各贴合站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和可视侧的两面上。此外,在第三贴合站301,将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切断为规定的长度而作为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相当于图3所示的层叠体PL1-2片材s3,将片材s3贴合在于第一贴合站101所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
如图6所示,在将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的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中,设有第一缺陷检查机构111,利用该第一缺陷检查机构111来检查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偏光膜P1及其两面的粘合剂层A1,A2中是否存在缺陷。通过该检查所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信息被发送到具有存储装置420及信息处理装置410的控制装置400。在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上比第一缺陷检查机构111靠近带状物输送方向下游侧还设有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0的控制信号,在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由粘合剂层A2和偏光膜P1构成的光学膜层叠体PL1-1上,或者进一步经由粘合剂层A1-1在偏光膜P1的表面上层叠有表面保护膜PF1-1的光学膜层叠体PL1-1上,沿着相对于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即横向形成切入线,在输送方向上邻接的两条切入线之间形成光学膜层叠体PL1-1的片材s1即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两条切入线的间隔相当于与贴合片材s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对应的长度B。然而,在两条切入线之间存在缺陷时,形成在比该缺陷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切入线优选形成在从该缺陷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这些相邻的切入线之间通常形成比片材s1的长度B小的含有缺陷的缺陷片材。这些缺陷片材成为第一不良片材d1。
贴合装置1具有并排邻接配置的两条直线状路径10,20,该路径的宽度在5~10m左右、长度在15~30m左右,但不限于此。优选两条路径的高度被设定为操作者能够看到从第一路径10的右端被送入的液晶显示面板w,并且能够看到经由第二路径20从搬出路径50的左端被搬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下,称为“层叠体制品”。)的高度。该两条路径的高度为1.5m左右,装置整体的高度在2.5m左右。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该装置配置在无尘室内。此外,在无尘室内,优选利用具有门或窗的箱型容器覆盖该装置,使其维持高级别的无尘状态。这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作业人员、操作人员所带来的尘土附着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两面及被贴合的片材的露出面上。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贴合装置1更优选的是在与两条路径10,20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其他路径,以及为了避免将路径配置为分层结构即液晶显示面板w通过光学膜层叠体的上方等,使光学膜层叠体的片材s1,s2,s3的输送、液晶显示面板w的输送以及以满足两者的配置关系的方式贴合的贴合站101,201,301以能够发挥所需的功能的关系收纳在上述箱型容器内的最佳结构。
如上所述,为了实施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包括并排邻接的直线状第一路径10和第二路径20。如果以平板电脑中所使用的中型或小型液晶显示装置为例,第一路径10由第一贴合站101、面板输送线102和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构成,其中,第一贴合站101由设置在距该路径10一端有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的优选具有规定宽度的搬入台、贴合机构104及搬出台构成;面板输送线102构成为向该贴合站101输送液晶显示面板w,优选具有与该搬入台具有相等宽度的搬入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隔着该贴合站101配置在面板输送线102的相反侧,优选朝向该贴合站101输送包括第一偏光膜P1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相当于图3所示的长条带状的光学膜层叠体PL1-1)。
面板输送线102的一端能够与具有公知的构成的面板洗净线(未图示)连接。被搬入面板输送线102的长方形液晶显示面板w通常经由面板洗净线被搬入,因此优选液晶显示面板w以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状态且非可视侧朝下的状态被输送。在以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状态被输送的情况下,优选利用旋转机构等将液晶显示面板w的朝向改变为纵向而送入面板输送线102。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朝向为纵向且非可视侧为朝下状态下被搬入面板输送线102的工序是基于贴合装置1中的合理的处理工序而进行的,后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上配置有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和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具有从卷R1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功能,卷R1是包括用于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面上的吸收型偏光膜P1和第一承载膜c1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卷。如上所述,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对从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卷R1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在输送方向上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一承载膜c1的方式形成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输送方向上邻接的两条切入线之间形成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
在比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第一搬送机构130和第一剥离机构140。第一搬送机构130具有将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搬送到第一贴合站101的作用。第一剥离机构140在第一贴合站101内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在第一剥离机构140上还可以配置有与第一剥离机构140联动的第一排除机构150。第一排除机构150将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不良片材d1排除而使该第一不良片材d1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
由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配置有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视侧,因此优选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配置在构成第一路径10的面板输送线102的台高度或该台的下方,但并不限于此。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上,沿直线状路径配置有从卷R1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搬送机构130和第一剥离机构140。
在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后,在第一贴合站101,利用第一贴合机构104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下表面上,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构成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配置有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视侧。
第一中间层叠体100进一步被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在第二贴合站201,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视侧贴合从包括吸收型偏光膜P2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切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如图5所示,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第一贴合站101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路径形成为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
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配置为,在接收侧端部31,从第一贴合站101的搬出台接收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将接收到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朝向第二路径20移送,从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交接侧端部32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交接给第二贴合站201的搬入台。
同样地,以在平板电脑中所使用的中型及小型液晶显示装置为例,在第二路径20上设有第二贴合站201,在该第二贴合站201上,从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交接端部32接收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二贴合站201上设有第二贴合机构204,利用该第二贴合机构204,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贴合从包括第二吸收型偏光膜P2的第二光学膜层叠体带状物f2(相当于图3所示的长条带状光学膜层叠体PL2)切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从交接端部32接收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部分可以由第二路径20的接收台构成,也可以由第二贴合站201的搬入台构成。在第二路径20的一端与第二贴合站201之间,第二路径20还具有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构成为与设置在第一路径10内的面板输送线102并排地将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从第二路径20的一端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
如图7所示,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上配置有第二带状物输送机构210和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第二带状物输送机构210从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卷R2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包括第二缺陷检查机构211,在比第二缺陷检查机构211靠近带状物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对从卷R2放出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在输送方向上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二承载膜c2的方式切割出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输送方向上邻接的两条切入线之间,以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形成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
从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看,在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第二搬送机构230和第二剥离机构240。第二搬送机构230具有将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搬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作用。第二剥离机构240在第二贴合站201上,从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
由于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视侧,因此优选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配置在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二贴合站201的台高度或该台的上方,但不限于此。优选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上,沿直线状路径配置有从卷R2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带状物输送机构210、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第二搬送机构230和第二剥离机构240。在第二剥离机构240上还可以配置有与第二剥离机构240联动的第二排除机构250。第二排除机构250将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的第二不良片材d2排除而使第二不良片材d2不与上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贴合。
在第二贴合站201,利用第二贴合机构204将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被送入第二贴合站201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上表面上,形成上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视侧,按照以在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吸收轴的方式配置偏光膜P2的朝向贴合有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但不限于此。由此,贴合在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与贴合在可视侧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2的吸收轴处于彼此正交的配置关系。
为使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配置为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与贴合在可视侧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2的吸收轴处于相互正交的关系,优选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经由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从第一贴合站101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线上还设有用于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旋转90°的旋转机构33,以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向在第二贴合站201成为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时所要求的方向,但不限于此。
优选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在第二路径20内经由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进一步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在第三贴合站301,在贴合于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面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该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是从包括反射型偏光膜RP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即相当于图3所示的长条带状光学膜层叠体PL1-2的层叠体中切出的。
如上所述,优选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面被表面保护膜PF1-1保护。如图3所示,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在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前,表面保护膜PF1-1与粘合剂层一起从吸收型偏光膜P2被剥离。优选在第二路径20上还设有用于该剥离的剥离机构34。由此,从图3可知,能够连续地贴合包括反射型偏光膜RP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
从图5及图7可知,在第二路径20上,在相对于第二贴合站201与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相反一侧设有第三贴合站301。在该第三贴合站301,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通过第三贴合机构304相互贴合,形成层叠体制品300。在第二路径20上还设有: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其位于第二贴合站201与第三贴合站301之间,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第二贴合站201送入第三贴合站301;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其在相对于第三贴合站301与第二贴合站201相反的方向构成为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
如图7所示,从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方向看,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依次配置有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和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从卷R3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卷R3是包括用于贴合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面上的反射型偏光膜RP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卷。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对从卷R3放出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在输送方向上按照与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三承载膜c3的方式切割出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输送方向上邻接的两条切入线之间,以支撑在第三承载膜c3上的状态形成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
在比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靠近带状物输送方向下游侧,配备有:第三搬送机构330,其将具有第三承载膜c3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搬送到第三贴合站301;第三剥离机构340,其在第三贴合站301,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
由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配置有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视侧,因此优选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配置在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三贴合站301的台高度或该台的下方,但不限于此。优选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从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放出卷R3的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第三搬送机构330和第三剥离机构340沿第二路径20直线状地配置。
在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第三承载膜c3被剥离后,在第三贴合站301,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所贴合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表面上,利用第三贴合机构304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形成层叠体制品300。
在层叠体制品300中,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重叠贴合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RP的反射轴彼此平行。
接着,在第三贴合站301上形成的层叠体制品300经由制品送出线305从贴合装置1被搬出。优选层叠体制品300在朝向第一路径10被移送后,被输送到用于制品排出的路径50而从贴合装置1被搬出,用于制品排出的路径50构成为沿第一路径10向与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层叠体制品300。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及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中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是已经对缺陷的有无进行过检查的偏光膜。这些包括吸收型偏光膜P1,P2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从卷R1,R2放出,以支撑在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上的状态形成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时,第一及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基于缺陷的位置,对第一及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在从缺陷的位置向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以仅保留承载膜c1,c2的方式切割出其他切入线。由此,在其他切入线与位于其他切入线前方最近的一条切入线之间进一步形成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因此,贴合装置1还可以设有包括第一及第二排除机构的排除机构150,250,该排除机构150,250能够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排除这些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
图6所示的第一排除机构150可以采用例如特许第4551477号(专利文献11)或特许第4377961号(专利文献12)的说明书及附图所公开的形式的机构。另外,图7所示的第二排除机构可以采用例如特许第4361103号的说明书及附图所记载的形式的机构。
如上所述,作为第一及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优选使用包括已经对缺陷的有无进行过检查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在吸收型偏光膜内存在的损伤或打痕等缺陷对在液晶显示装置上所形成的图像造成的影响不小,因此通常在液晶显示面板w上贴合吸收型偏光膜前,必须排除在吸收型偏光膜内存在的损伤或打痕等缺陷。与之相对,对反射型偏光膜RP而言,其功能在于通过反复透射及反射来使光利用效率提高,所以在反射型偏光膜RP内存在的损伤或打痕等缺陷对图像形成造成的影响较小。因此,作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可以使用包括没有对缺陷的有无进行检查的反射型偏光膜RP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
图17及图18是表示筛选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两面的第一及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和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被排除的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的工序,以及将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另外,如图5~图7以及图17~图19所示,构成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的所有结构部件的动作都被控制装置400所包括的信息处理装置410控制。
另外,用于控制贴合装置1的结构部件的动作所使用的数据,例如在第一及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内存在的缺陷位置信息、自第一~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前端的基准位置偏离的偏离量等各种数据,保存在控制装置400所包括的存储装置420中,根据需要,进行向存储装置420的写入或者从存储装置420的读取。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式中,利用信息处理装置410进行的结构部件动作的控制及利用存储装置410进行的数据保存是相同的。
从筛选构成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来看,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上,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已经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信息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接着,通过步骤2,读取各个缺陷的位置信息。通过步骤5,指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切入线的位置和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切入线的位置。通过步骤6~步骤8调整切入线的位置。图6所示的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一不良片材时,第一排除机构150动作,将第一不良片材d1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将被剥离的第一不良片材回收。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时,进一步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将其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通过步骤11,使第一剥离机构140动作,在第一贴合站101进行基于第一剥离机构140的动作的第一承载膜c1的卷取,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在被剥离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经由面板输送线102被送入第一贴合站1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
在筛选构成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和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中,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上,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已经检查出缺陷的位置信息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与上述工序同样地,通过步骤2读取各个缺陷的位置信息。通过步骤5指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切入线的位置和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切入线的位置。通过步骤6至步骤8调整切入线的位置。图7所示的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二不良片材时,第二排除机构250动作,将第二不良片材d2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第二不良片材d2。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时,进一步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将其送到第二贴合站201。在第二贴合站,在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被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旋转90°送入第二贴合站201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上侧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
图19是表示将构成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第三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如图5及图7所示,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和可视侧的表面依次贴合有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并且从第二贴合站201经由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作为第一~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在其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及反射型偏光膜RP上层叠有各自的表面保护膜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上贴合第三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工序需要步骤17,即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从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上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利用剥离机构34与粘合剂层A1-1一起剥离表面保护膜PF1-1的工序。
如图19所示,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通过步骤1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接着,通过步骤3及步骤4调整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量,指示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切入线的位置。通过步骤5,使图7所示的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在步骤6至步骤8中,使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动作以确认在第三承载膜c3上所形成的切入线位置,并且向第三贴合站输送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在第三贴合站,通过步骤9至步骤11,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在被剥离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相对于经由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的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重叠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通过连续执行的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所制造出的是层叠体制品300。
图5~图7所示的贴合装置1是设有第一~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320的例子,第一~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320与分别装备有第一~第三带状物输送线103,203,303的第一~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第一~第三卷R1,R2,R3对应。
<第二实施方式>
图5~图7所示的贴合装置1是用于实施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装置1,可以使用在各个卷制造工序中形成切入线的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第一~第三卷R1’,R2’,R3’。
用于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而实施的贴合装置1,例如在第一~第三带状物输送线103,203,303上设有用于放出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第一~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110,210,310以及第一~第三搬送机构130,230,330和第一~第三剥离机构140,240,340。
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的作用是从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卷R1’放出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第一搬送机构130将从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卷R1’放出的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搬送到第一贴合站101。在第一贴合站101,第一剥离机构140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在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后,在第一贴合站101,利用第一贴合机构104从下侧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第二带状物输送机构210的作用是从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卷R2’放出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第二搬送机构230将从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卷R2’放出的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搬送到第二贴合站201。在第二贴合站201,第二剥离机构240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在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后,在第二贴合站201,利用第二贴合机构204从上侧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的作用是从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卷R3’放出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第三搬送机构330将从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卷R3’放出的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搬送到第三贴合站301。在第三贴合站301,第三剥离机构340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支撑在第三承载膜c3上的状态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在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后,在第三贴合站301,利用第三贴合机构304从下侧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重叠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
优选该贴合装置1在相当于使用第一~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贴合装置1内配置第一~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320的位置,设有用于读取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各个切入线的位置的第一~第三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120’,220’,230’,后文将对此做出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也使用包括图3所示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的光学膜层叠体PL1-1,PL2。然而,作为该贴合装置1所使用的第一及第二卷R1’,R2’,如图4所示,使用基于已经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信息,在这些卷R1’,R2’的制造工序中形成切入线,并且在彼此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和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支撑在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上的状态的带有第一及第二切入线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这一点与使用上述第一及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的情况不同。另外,作为该贴合装置1所使用的第三卷R3’,使用在其制造工序中形成切入线,在其相邻的切入线之间,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支撑在第三承载膜c3上的状态的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成为包括反射型偏光膜RP的光学膜层叠体PL1-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基于通过预先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利用在宽度方向上形成的相邻的切入线划分形成为液晶显示面板w尺寸的不包括缺陷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包括缺陷的不良片材,从而形成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对于这样的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卷的制造,例如可以采用在特许第4377965号(专利文献14)的说明书及附图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图20及图21是表示在第一及第二卷R1’,R2’的制造工序中,筛选在仅使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留下地形成切入线的带有第一及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的相邻切入线之间处于支撑在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上的状态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与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的工序,以及在液晶显示面板w上依次贴合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另外,如图5~图7及图20~图22所示,构成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其他贴合装置1的结构部件的动作均被控制装置400所包括的信息处理装置410控制。
另外,用于控制贴合装置1的结构部件的动作所使用的数据,例如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切入线的位置信息、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相邻切入线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即用于判定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及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的各种数据,保存在控制装置400所包括的存储装置420中,根据需要,进行向存储装置420的写入或者从储存装置420读取。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所有贴合装置中,利用信息处理装置410进行的结构部件的动作的控制及利用存储装置410进行的数据的保存是相同的。
从筛选构成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来看,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切入线的位置信息、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信息等的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接着,在步骤2中,读取各个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具体地说,读取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的距离信息。
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调整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图6所示的第一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1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在步骤9中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一不良片材d1时,第一排除机构150动作,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不良片材d1,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一不良片材d1。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时,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将其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
在第一贴合站101,通过步骤11使第一剥离机构140动作,进行基于第一剥离机构140的动作的第一承载膜c1的卷取,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在被剥离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相对于经由面板输送线102被送入第一贴合站1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
筛选构成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与上述工序同样地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上,通过步骤1放出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进一步通过步骤2读取各个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具体地说,读取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的距离信息。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与上述工序同样地调整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图6所示的第二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2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在步骤9中进行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二不良片材d2时,第二排除机构250动作,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第二不良片材d2,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二不良片材d2。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时,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将其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
在第二贴合站201,通过步骤11使第二剥离机构240动作,基于第二剥离机构240的动作进行第二承载膜c2的卷取,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在被剥离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相对于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被旋转90°而被送入第二贴合站201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上侧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
图22是表示将构成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第三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如图5及图7所示,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和可视侧的表面依次贴合有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第二贴合站201经由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作为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在其所包括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及反射型偏光膜RP上分别层叠有表面保护膜的情况下,与使用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的情况同样地需要执行图22所示的步骤17,即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利用剥离机构34将表面保护膜PF1-1与粘合剂层A1-1一起剥离的工序。
如图22所示,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通过步骤1放出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调整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由此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将其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图6所示的第三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3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在第三贴合站301,通过步骤11使第三剥离机构340动作,进行第三承载膜c3的卷取,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三承载膜c3上的状态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在被剥离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相对于经由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送入第三贴合站301的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重叠贴合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通过连续执行的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所制造出的是层叠体制品300。
由图20~图22所示的各步骤可知,在第一~第三带状物输送线103,203,303上,基于分别处于支撑在第一~第三承载膜c1,c2,c3上的状态下的相邻切入线之间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及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信息、同样处于支撑在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上的状态下的相邻切入线之间的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信息等,放出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
由于该贴合装置1使用了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因此不需要第一~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320。优选该贴合装置1代替第一~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320而配备有用于读取这些切入线信息的第一~第三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120’,220’,230’。
此外,该贴合装置1所配备的第一及第二排除机构150,250与使用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的情况同样地动作,分别从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剥离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一及第二不良片材d1,d2。与之相对,在分别从第一及第二承载膜c1,c2被剥离的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及可视侧依次贴合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贴合装置1中,以在平板电脑所使用的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重量轻且易损坏的液晶显示面板w经由构成第一路径10的面板搬送线102,以长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被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在第一贴合站101,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贴合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接着,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被旋转90°,以短边相对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被送入第二路径20的第二贴合站201。在第二贴合站201,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以吸收型偏光膜P1,P2的吸收轴彼此正交的方式贴合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第二中间层叠体200进一步经由第二路径20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同样地以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被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在第三贴合站301,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以吸收型偏光膜P1与反射型偏光膜RP的吸收轴彼此平行的方式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而形成层叠体制品300。
<其他贴合装置>
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其他贴合装置,可以使用连续执行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的卷到面板式的贴合装置1,所述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包括: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且非可视侧朝下的状态下,适宜地进行使液晶显示面板w旋转90°的动作,不使液晶显示面板w表里翻转地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接着,在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表里翻转的同时使其旋转90°,在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且可视侧朝下的状态下,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进一步相对于输送方向保持相同方向地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表里再次翻转,在处于非可视侧朝下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面板w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从下侧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
图8~图10所示的贴合装置1是用于对液晶显示面板w均从下侧即从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的下方贴合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装置,能够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其他贴合装置1安装。在该贴合装置1中,所有的结构部件能够与上述贴合装置1同样地被控制装置400控制。
该贴合装置1在经由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第一贴合站101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线上还配备有第一翻转机构35,该第一翻转机构35在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旋转90°的旋转机构3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表里翻转,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处于朝下的状态。由此,在第二贴合站201,从下侧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表里翻转的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还配备有第二翻转机构36,该第二翻转机构36在剥离表面保护膜的剥离机构3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再次表里翻转,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处于朝下的状态。
对于液晶显示面板w,该贴合装置1使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在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的输送线上表里翻转,对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及非可视侧,均以朝下的状态依次贴合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能够将第一~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或带有第一~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2’,f3’均配置在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的台高度或该台的下方位置,因此存在能够使作业人员的操作变得容易的优点,并且,利用第一~第三贴合机构104,204,304,能够均以液晶显示面板w的两面朝下的状态贴合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因此在这些贴合工序中,存在能够使尘土等异物难以附着的优点。
图11~图13所示的贴合装置1是对液晶显示面板w从上侧即从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的上方贴合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装置1,能够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另一贴合装置1安装。在该贴合装置1中,所有的结构部件能够与上述贴合装置1同样地被控制装置400控制。
该贴合装置1在面板输送线102上配备有第一翻转机构38,该第一翻转机构38用于使以长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被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的液晶显示面板w表里翻转,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处于朝上的状态。在第一贴合站101,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旋转机构3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配备有第二翻转机构39,该第二翻转机构39用于使所形成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再次表里翻转而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处于朝上的状态。在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旋转90°的同时使其表里再次翻转,由此在第二贴合站201,从上侧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的剥离表面保护膜的剥离机构34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还配备有第三翻转机构40。由此,使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再次表里翻转,以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处于朝上的状态,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上侧贴合在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
对于液晶显示面板w,该贴合装置1在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的输送线上,必须要进行至少三次、根据需要进行四次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表里翻转的动作。然而,从图12及图13可知,在第一~第三带状物输送线103,203,303上,对液晶显示面板w的两面,均从上侧即从第一及第二路径的上方依次贴合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因此,在这些贴合工序中,存在操作者容易监视的优点。
图14~图16所示的贴合装置1能够连续地执行从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开始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贴合,接着经过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贴合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阶段,在该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表面依次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阶段。
如上所述,通常,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首先,以长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将液晶显示面板w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并且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输送到该第一贴合站101,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长度相当于与从图4(a)所示的第一卷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所包括的短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于是,从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开始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对液晶显示面板w的贴合。
与之相对,在该贴合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首先,液晶显示面板w以其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被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接着,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输送到该第一贴合站101,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长度相当于与从第一卷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所包括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于是,从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开始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对液晶显示面板w的贴合。
显然,该装置所使用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相当于从图4(b)所示的第二卷放出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或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因此,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相当于图4(b)所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s2。该贴合装置1的制造工序在从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开始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贴合这一点与通常的制造工序不同,但是作为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工序,则与上述贴合装置1同样地不存在任何障碍。因此,该装置能够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其他另一贴合装置1安装。在该贴合装置1中,所有的结构部件能够与上述贴合装置1同样地被控制装置400控制。
在该贴合装置1中,首先,以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将液晶显示面板w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贴合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接着,第一中间层叠体100被旋转90°,以长边相对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被送入第二贴合站201,并且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贴合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上配备有第一旋转机构42,在向第一中间层叠体100输送第二贴合站201时,该第一旋转机构42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向旋转为与最初成90°。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被送入第三贴合站301时,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配备有第二旋转机构43,该第二旋转机构43用于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长边相对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换为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外,还可以设有剥离机构44,该剥离机构44在比第二旋转机构43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从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剥离表面保护膜。在第三贴合站301,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表面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而形成层叠体制品300。
由图15及图16可知,该贴合装置1的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相当于上述贴合装置1的第二路径20的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第二路径20的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相当于第一路径10的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第二路径20的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具有与上述贴合装置1同样的构成。因此,除了需要进行两次旋转工序之外,该贴合装置1能够不使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里翻转地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w连续地执行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
在该贴合装置1中,包括液晶显示面板w沿图14的箭头所示的线以其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且可视侧朝上的状态向面板输送线102搬入的工序,除了需要使液晶显示面板w旋转两次90°之外,能够不使液晶显示面板w的表里翻转地从上侧将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处于朝上的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接着,以处于朝下的状态且长边相对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从下侧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使处于朝下的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w旋转90°,以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从下侧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重叠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表面上。
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贴合装置,在图5、图8、图11、图14所示的贴合装置1中,至少剥离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第一或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上的表面保护膜而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或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上形成露出的表面的剥离机构34,44优选由具有黏着力超过第一或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与表面保护膜之间的黏着力的剥离部件构成,使得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以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朝下的状态输送到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或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在此从第一或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剥离表面保护膜。
<第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是连续执行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三个阶段包括: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一吸收型偏光膜s1的阶段;接着,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或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表面上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露出的表面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阶段;进一步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或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二吸收型偏光膜s2的阶段。
图23~图25是表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的俯视图和构成该贴合装置1的第一路径10及第二路径20的侧视图。
图26是在该贴合装置1中,包括筛选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所包括的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和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被回收的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以及将筛选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7是在该贴合装置1中,包括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或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露出的表面上,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工序,以及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上,剥离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的表面保护膜PF1-1,形成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露出的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8是在该贴合装置1中,包括筛选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或带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所包括的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和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被回收的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以及将筛选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形成层叠体制品300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如图26所示,从筛选构成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来看,在步骤1中,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上放出附有已经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信息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接着,在步骤2中,读取各个缺陷的位置信息。在步骤5中,指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切入线的位置和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切入线的位置。通过步骤6~步骤8调整切入线的位置。图24所示的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一不良片材d1时,第一排除机构150动作,将第一不良片材d1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一不良片材d1。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时,进一步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将其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
在第一贴合站101,通过步骤11使第一剥离机构140动作,基于第一剥离机构140的动作进行第一承载膜c1的卷取,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在被剥离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相对于经由面板输送线102被送入第一贴合站1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从下侧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另一方面,从图26所示的筛选构成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来看,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上,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切入线的位置信息、相邻切入线之间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信息等的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接着,在步骤2中,读取各个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具体地说,读取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的距离信息。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调整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图24所示的第一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1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一不良片材d1时,第一排除机构150动作,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不良片材d1,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一不良片材d1。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时,进一步从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放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将其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
在第一贴合站101,通过步骤11使第一剥离机构140动作,基于第一剥离机构140的动作进行第一承载膜c1的卷取,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在被剥离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相对于经由面板输送线102被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如图27所示,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被旋转90°,从第一贴合站101被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与之相对,从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在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s1的表面上贴合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工序,即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工序来看,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上,通过步骤1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接着,通过步骤3及步骤4调整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量,指示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切入线的位置。在步骤5中,图25所示的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在步骤6至步骤8中,使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动作以确认在第三承载膜c3上形成的切入线位置并且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送入第二贴合站201。
在第二贴合站201,通过步骤9~步骤11,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在被剥离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相对于经由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被送入第二贴合站201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重叠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另一方面,从图27所示的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在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s1的表面上贴合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工序,即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工序来看,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通过步骤1放出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调整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由此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将其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图25所示的第二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2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在第二贴合站201,通过步骤11使第二剥离机构240动作,进行第三承载膜c3的卷取,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三承载膜c3上的状态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在被剥离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相对于经由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被送入第二贴合站201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重叠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在第二贴合站201所形成的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重叠贴合有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具有与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及可视侧的两面依次贴合有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s2的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不同的结构。
因此,在使用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上经由粘合剂层层叠有第一表面保护膜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情况下,在第二贴合站201,在利用第二贴合机构204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之前,必须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将表面保护膜与粘合剂层一体剥离,使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面露出。如图25所示,优选这样的剥离机构34适宜地配备在比第二贴合机构204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上。
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中间层叠体200’被直接输送到图25或图28所示的第三贴合站301。另一方面,在筛选构成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中,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已经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信息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与上述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中的工序同样地通过步骤2读取缺陷的位置信息。在步骤5中,指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切入线的位置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切入线的位置。通过步骤6~步骤8调整切入线的位置。图25所示的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和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二不良片材d2时,第二排除机构250动作,从第二不良片材d2剥离第二承载膜c2,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二不良片材d2。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时,进一步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将其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
在第三贴合站301,通过步骤11使第三剥离机构340动作,基于第二剥离机构240的动作进行第二承载膜c2的卷取,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在被剥离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相对于被送入第三贴合站3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上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层叠体制品300。
另一方面,从图25或图28所示的筛选构成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来看,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切入线的位置信息、相邻切入线之间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信息等的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接着,在步骤2中,读取各个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具体地说,读取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的距离信息。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来调整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图25所示的第二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3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二不良片材d2时,第二排除机构250动作,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第二不良片材d2,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二不良片材d2。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时,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将其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
在第三贴合站301,通过步骤11使第三剥离机构340动作,基于第三剥离机构340的动作进行第二承载膜c2的卷取,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在被剥离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相对于被送入第三贴合站3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上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层叠体制品300。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贴合装置1中,对于处理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上的表面保护膜的工序,优选剥离机构34配备在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上。
<第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其他另一实施方式是连续进行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包括: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阶段之后,同时进行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或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阶段和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或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阶段。
图29~图31是表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的俯视图和构成该贴合装置1的第一路径10及第二路径20的侧视图。
图32是在该贴合装置1中,包括筛选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所包括的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和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被回收的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以及将筛选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33是在该贴合装置1中,筛选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或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所包括的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和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被回收的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以及同时进行将筛选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工序和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或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34是在该贴合装置1的第二贴合站201,同时进行将筛选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的表面的工序和将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如图32所示,从筛选构成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来看,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已经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信息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接着,通过步骤2读取缺陷的位置信息。在步骤5中,指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切入线的位置和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切入线的位置。通过步骤6~步骤8调整切入线的位置。图30所示的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一不良片材d1时,第一排除机构150动作,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不良片材d1,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一不良片材d1。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时,进一步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将其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
在第一贴合站101,通过步骤11使第一剥离机构140动作,基于第一剥离机构140的动作进行第一承载膜c1的卷取,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在被剥离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相对于经由面板输送线102被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另一方面,从图32所示的筛选构成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工序来看,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切入线的位置信息、相邻切入线之间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信息等的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接着,通过步骤2读取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具体地说,读取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的距离信息。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调整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图30所示的第一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1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第一不良片材d1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一不良片材d1时,第一排除机构150动作,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不良片材d1,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一不良片材d1。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时,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将其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
在第一贴合站101,通过步骤11使第一剥离机构140动作,基于第一剥离机构140的动作进行第一承载膜c1的卷取,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处于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状态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在被剥离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相对于经由面板输送线102被输送到第一贴合站1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本发明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图29所示的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被旋转90°,将其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与之相对,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所贴合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通过以下步骤被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
如图33所示,另一方面,在筛选构成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中,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上,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已经检查出的缺陷的位置信息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与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上的工序同样地通过步骤2读取缺陷的位置信息。通过步骤5指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切入线的位置和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切入线的位置。通过步骤6~步骤8调整切入线的位置。图31所示的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二不良片材d2时,第二排除机构250动作,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第二不良片材d2,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二不良片材d2。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时,进一步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将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
另一方面,从图33所示的筛选构成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工序来看,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通过步骤1放出附有切入线的位置信息、相邻切入线之间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信息等的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接着,通过步骤2,分别读取长度方向间隔的距离,具体地说,读取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的距离信息。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来调整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图31所示的第二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2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在步骤9中,进一步进行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与第二不良片材d2的判定,在判定为第二不良片材d2时,第二排除机构250动作,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第二不良片材d2,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回收被剥离的第二不良片材d2。与之相对,在步骤9中,在判定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时,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将其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
另外,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露出的表面上,该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通过以下步骤,与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输送同步地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
如图33所示,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被旋转90°,从第一贴合站101经由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被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一方面,从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露出的表面上的工序来看,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通过步骤1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接着,通过步骤3及步骤4,调整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量,指示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切入线的位置。在步骤5中,图31所示的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动作。在步骤6~步骤8中,使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动作以确认在第三承载膜c3上形成的切入线位置并且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送入第二贴合站201。
另一方面,从图33所示的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将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所包括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在相反侧露出的表面上的工序来看,在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通过步骤1放出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通过步骤3、步骤4和步骤7调整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量及输送速度,由此进一步放出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将其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图31所示的第三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320’基于这些指示动作。
如图31及图34所示,在构成该贴合装置1的第二贴合站201,同时进行将在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所筛选出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上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的工序和将从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被输送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的工序。
具体地说,一方面,从将构成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处于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的工序来看,在第二贴合站201,在步骤11中使图31所示的第二剥离机构240动作,基于第二剥离机构240的动作进行第二承载膜c2的卷取,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在被剥离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相对于被送入第二贴合站2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上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
与此同时,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构成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处于支撑在第三承载膜c3上的状态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将被剥离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重叠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这些动作如图34所示,在第二贴合站201,通过步骤11使图31所示的第三剥离机构340动作,基于第三剥离机构340的动作卷取第三承载膜c3,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将被剥离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表面上,从而完成层叠体制品300。
另一方面,从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构成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的处于支撑在第二承载膜c2上的状态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工序来看,在第二贴合站201,通过步骤11使图31所示的第二剥离机构240动作,基于第二剥离机构240的动作进行第二承载膜c2的卷取,从第二承载膜c2剥离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在被剥离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相对于被送入第二贴合站20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位置被调整后,通过步骤16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从上侧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
与此同时,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构成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处于支撑在第三承载膜c3上的状态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将被剥离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下侧重叠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露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层叠体制品300。
构成该贴合装置1的第二贴合站201兼做上述贴合装置1的第三贴合站301。如图31所示,包括该第二贴合站201的第二路径20在一端配置有第二带状物输送线203,在另一端配置有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贴合站201完成层叠体制品300。即,如图31所示,在第二贴合站201,利用第二贴合机构204,从上侧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利用第三贴合机构304,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露出的表面从下侧同时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而完成层叠体制品300。
在该贴合装置1中,在使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上经由粘合剂层层叠有表面保护膜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或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情况下,在利用第二贴合站201的第二贴合机构204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之前,必须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将表面保护膜与粘合剂层一体剥离,使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面露出。如图31所示,优选剥离机构34适宜地配备在比第二贴合站201靠近上游侧的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上。
<第五实施方式>
本发明其他另一技术课题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恰当地形成重叠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以避免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上重叠贴合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大小不一致而导致贴合层露出。
本发明其他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该方法在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并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阶段之后,一方面进行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并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表面上将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以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彼此透射轴正交的方式贴合的阶段,另一方面进行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并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面上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而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形成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重叠结构的阶段,在连续进行上述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时,使用一对或一组具有不同宽度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和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从而解决由于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与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各个卷宽度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形成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重叠结构中所产生的技术问题。
更具体地说,例如形成重叠结构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大小形成为宽度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A、长度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B。与此相对,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大小形成为宽度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B、长度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A。在连续的工序中,在被输送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从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切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接着,使被输送的液晶显示面板w旋转90°,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重叠地贴合从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切出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而在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形成重叠结构。此时,在贴合装置1中,通过控制在各个第一及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3上形成的相邻切入线间的距离,能够确定从各个第一及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3切出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或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输送方向的长度尺寸。然而,预先制造的第一及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f3的各个卷宽度不一致引起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或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不同,在贴合装置1中是不能控制的。如果在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大小超过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时,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贴合层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露出,在液晶显示装置上会导致性能上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其他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一对或一组具有不同宽度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和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测量从安装在贴合装置1的第一路径及第二路径上的第一卷R1及第三卷R3分别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及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各个宽度,将测量出的各个宽度作为宽度a1及宽度b1而存储在存储装置420内,控制在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及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上形成的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测量出的宽度a1成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方向的长度a1,或者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测量出的宽度b1成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输送方向的长度b1。以下,基于图35至图40对该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5及图36所示,准备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卷R1及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第三卷R3,其中,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卷R1安装在贴合装置1的第一输送线1000上,具有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A的宽度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延伸,在第一承载膜c1上经由贴合层至少层叠有具有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透射轴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P1,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第三卷R3安装在贴合装置1的第三输送线3000上,具有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B的宽度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延伸,在第三承载膜c3上经由贴合层至少层叠有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反射型偏光膜RP。安装在贴合装置1的第二输送线2000上且具有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B的宽度的第二卷,如后文所述可以使用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f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5至图38所示,包括以下存储步骤:从安装在第一输送线1000上的第一卷R1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测量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宽度,将测量到的宽度作为宽度a1而存储在存储装置420中,从安装在第三输送线3000上的第三卷R3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测量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宽度,将测量到的宽度作为宽度b1存储在存储装置420中的步骤。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贴合步骤。更具体地说,如图36及图37所示,在第一输送线1000上,在从第一卷R1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上,以从与第一承载膜c1相反一侧的面到达第一承载膜c1面的方式形成切入线,从而在第一承载膜c1上形成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预先设定为不低于测量出的宽度b1的尺寸的第一层叠体PL1,第一层叠体PL1至少包括含有贴合层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光学层叠体PL1,利用露出的贴合层,将包括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第一层叠体PL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
在这里,不低于测量出的宽度b1的尺寸是长度方向的长度与第三卷R3的测量出的宽度b1相等或者超过第三卷R3的测量出的宽度b1的尺寸。因此,包括贴合层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是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为第一卷R1的测量出的宽度a1,长度方向的长度为与第三卷R3的测量出的宽度b1相等或比第三卷R3的测量出的宽度b1大的尺寸的纵向长方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三贴合步骤。更具体地说,如图36及图38所示,在第三输送线3000上,在从第三卷R3放出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上,以从与第三承载膜c3相反一侧的面到达第三承载膜c3的面的方式形成切入线,从而在第三承载膜c3上形成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预先设定为不超过测量出的宽度a1的尺寸的第三层叠体RL,第三层叠体RL至少包括含有贴合层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第三层叠体RL,利用露出的贴合层将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第三层叠体RL以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透射轴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式,经由贴合层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所贴合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露出的面上。
在这里,不超过测量出的宽度a1的尺寸是长度方向的长度与第一卷R1的测量出的宽度a1相等或低于第一卷R1的测量出的宽度a1的尺寸。因此,包括贴合层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是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为第三卷R3的测量出的宽度b1,长度方向的长度是与第一卷R1的测量出的宽度a1相等或比第一卷R1的测量出的宽度a1小的尺寸的横向长方形。
本实施方式的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形成的重叠结构,是与由尺寸与a1相等的长边和比b1大(≥b1)的短边构成的长方形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重叠地,经由贴合层贴合有由尺寸比a1小(≤a1)的长边和与b1相等的短边构成的长方形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形状。显然,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只要垂直及水平中心线一致,就能够使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贴合层不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露出地形成重叠结构。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贴合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剥离步骤。即,在所准备的第一卷R1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中,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P1的与第一承载膜c1相反一侧的面上经由贴合层至少层叠有第一表面保护膜PF1,在第一输送线1000上,在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承载膜c1上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形成第一层叠体PL1,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层叠体PL1,在经由露出的贴合层将第一层叠体PL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时,从第一层叠体PL1剥离包括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一体形成的贴合层的第一表面保护膜片材。
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可以将以下步骤作为第三贴合步骤:在所准备的第三卷R3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中,在反射型偏光膜RP的与第三承载膜c3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经由贴合层至少层叠第三表面保护膜PF3,在第三输送线3000上,在放出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第三承载膜c3上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入线之间形成第三层叠体PL3,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第三层叠体PL3,将具有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一体形成的包括贴合层的第三表面保护膜片材pf3的第三层叠体PL3经由贴合层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所贴合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露出的面上。
作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第一贴合步骤可以包括以下排除不良片材步骤。即,预先检查出在包括构成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贴合层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P1内存在的缺陷,在第一输送线1000上,在从第一卷R1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中,以从与第一承载膜c1相反一侧的面到达第一承载膜c1面的方式形成切入线,从而在第一承载膜c1上形成第一层叠体PL1,与之相对,在包括构成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贴合层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P1内存在缺陷d的情况下,在缺陷d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形成的切入线和在从缺陷d的位置向下游侧偏移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切入线,以在所述切入线与所述切入线的下游侧最近的切入线之间形成的层叠体作为不良片材d1,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将该不良片材d1从贴合装置1的第一输送线1000排除。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从图5所示的贴合装置1所使用的第一及第三卷R1及R3分别连续地放出图1所示的包括不带有切入线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PL1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及包括反射型偏光膜RP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在各个对应的第一输送线1000及第三输送线3000上,在第一承载膜c1上形成第一层叠体PL1,在第三承载膜c3上形成第三层叠体PL3,在被输送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贴合第一层叠体PL1,在第一层叠体PL1所包括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露出的面上重叠地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另一方面,例如从形态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形态相同的第二卷R2连续地放出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f2’),在对应的第二输送线2000上,将在第二承载膜c2上形成的第二层叠体PL2贴合在被输送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最终完成层叠体制品。其细节如图5及图36所示。
此时,如图35至图38所示,作为一个变形例,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使用至少具有不同宽度的一对或一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和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使在非可视侧形成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重叠结构恰当地形成。因此,与包括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第二层叠体PL2的大小同样地,使用包括图1所示的不带有切入线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PL2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2,在第二输送线上,可以与第三输送线同样地,控制所形成的相邻的切入线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与非可视侧不同,在可视侧不需要重叠结构,因此基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尺寸即长边为A及短边为B的尺寸来形成第二层叠体PL2即可。
如图5及图36所示,用于实施第五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包括并排邻接的直线状第一路径10和第二路径20。第一路径10包括:第一贴合站101,其构成第一输送线1000,设置在距第一路径10的一端有规定距离的位置,由具有规定宽度的搬入台、第一贴合机构104和搬出台构成;面板输送线102,其构成为向第一贴合站101输送液晶显示面板w,具有与搬入台宽度相等的搬入部;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其与面板输送线102将第一贴合站101夹在中间并且配置在面板输送线102的相反侧,朝向第一贴合站101输送包括第一吸收型偏光膜P1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
如图36所示,被搬入面板输送线102的长方形液晶显示面板w通常以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状态、非可视侧朝下的状态被输送。在以短边相对于输送方向正交地横向状态被输送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旋转机构使液晶显示面板w朝向纵向,从而送入面板输送线102。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包括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和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从用于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的包括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和第一承载膜c1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第一卷R1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进一步使第一测量装置1001动作,测量被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宽度,将测量出的宽度作为宽度a1存储在存储装置420中。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预先测量出第一卷R1的宽度a1,将其存储在存储装置420中。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在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上配备第一测量装置1001。
测量出从安装在第三输送线3000上的第三卷R3放出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宽度,将测量出的宽度作为宽度b1存储在存储装置420中,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对被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在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输送方向上,以预先设定的不低于存储装置420中存储的宽度b1的尺寸的间隔,在第一承载膜c1上形成相邻的切入线,从而形成第一层叠体PL1,第一层叠体PL1至少包括含有贴合层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
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同样地包括比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一搬送机构130和第一剥离机构140。第一搬送机构130将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吸收型偏光膜片材P1搬送到第一站101。第一剥离机构140在第一贴合站101内,将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可以配置与第一剥离机构140联动的第一排除机构150。第一排除机构150不与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地排除支撑在第一承载膜c1上的不良片材d1。
第一带状物输送线103不限于此,沿直线状的路径还配置有从第一卷R1放出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并且使第一测量装置1001动作的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搬送机构130和第一剥离机构140。显然,在预先测量出第一卷R1的宽度的情况下,不需要在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110上配备第一测量装置1001。
在从第一承载膜c1剥离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后,在第一贴合站101,利用第一贴合机构104将被剥离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构成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对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在配置有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视侧。第一中间层叠体100被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于是,如图5所示,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第一贴合站101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路径形成为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
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配置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一贴合站101接收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并将其向第二路径20移送,在第二贴合站201的搬入台交接。第二路径20构成第二输送线2000。如图36所示,在第二贴合站2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将构成第二输送线2000且包括在第二承载膜c2上形成的第二吸收型承载膜片材s2的第二层叠体PL2经由贴合层贴合在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视侧,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第二中间层叠体200构成为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对液晶显示面板w贴合在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视侧。由此,贴合在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吸收轴与贴合在可视侧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吸收轴处于彼此正交的配置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构成第二输送线2000的各工序的具体情况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二路径20还构成第三输送线3000。在第三输送线3000上配置有第三贴合站301、包括剥离机构34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和第三贴合机构304。如图36及图38所示,为了将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配置为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两面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透射轴与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2的透射轴处于正交的关系,优选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经由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从第一贴合站101输送到第二贴合站201的线上配置有用于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向旋转90°的旋转机构33。优选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在第三输送线3000上经由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在第三贴合站301,在贴合于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面上,贴合从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切出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
优选利用第一表面保护膜片材来保护在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与液晶显示面板w相反一侧的面。在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在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前,利用设置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的剥离机构34,与贴合层一起将第一表面保护膜片材从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剥离。由此,在第三输送线上,能够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上连续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
第三输送线3000包括第三贴合站301。在该第三贴合站301,利用第三贴合机构304相互贴合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从而完成层叠体制品300。第三输送线3000还包括: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其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送入第三贴合站301;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其在相对于第三贴合站301与第二贴合站201相反的方向构成为将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输送到第三贴合站301。
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包括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和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如图36及图38所示,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从包括第三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和第三承载膜c3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第三卷R3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进一步使第三测量装置3001动作,测量被放出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宽度,将测量出的宽度作为宽度b1存储在存储装置420中。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也是用于从第三卷R3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机构。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测量装置1001的情况相同,在预先测量出第三卷R3的宽度的情况下,在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上不配备第三测量装置3001。
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的作用是对被放出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在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输送方向上,按照预先设定为不超过存储在存储装置420内的宽度a1的尺寸的间隔,在第三承载膜c3上形成相邻的切入线而形成第三层叠体PL3,第三层叠体PL3至少包括含有贴合层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所述宽度a为从安装在第一输送线1000上的第一卷R1放出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1的宽度。
在比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靠近带状物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配备有:第三搬送机构330,其将具有第三承载膜RP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搬送到第三贴合站301;第三剥离机构340,其在第三贴合站301,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构成所形成的第三层叠体PL3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由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配置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视侧,因此在构成第三输送线3000的第三带状物输送线303上,优选沿第二路径20直线状地配置从第三卷R3放出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f3的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310、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第三搬送机构330和第三剥离机构340,但是不限于此。
在从第三承载膜c3剥离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后,在第三贴合站301,在贴合于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露出的面上,利用第三贴合机构304重叠贴合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由此完成层叠体制品300。在层叠体制品300中,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重叠贴合为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透射轴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透射轴彼此平行。
如图5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将在第三贴合站301形成的层叠体制品300经由制品送出线305从贴合装置1搬出。
图39是在图37和图38所示的贴合装置1中,在从安装有第一卷R1的第一输送线1000通过安装有第三卷R3的第三输送线3000时,控制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形成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与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重叠结构的各工序的流程图。如图39所示,在第一输送线1000上被输送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贴合以测量出的第三层叠体带状物f3的宽度b1从第一层叠体带状物f1切出的包括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第一层叠体PL1,在经由第二输送线2000被输送到第三输送线3000的第二中间层叠体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所贴合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的露出的面上,贴合以测量出的第一层叠体带状物f1的宽度a1从第三层叠体带状物f3切出的包括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的第三层叠体PL3,由此,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视侧的表面至少能够形成由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s1和反射型偏光膜片材s3构成的重叠结构。从图39可知,优选在贴合装置1的动作开始时,使用测量装置3001测量第三层叠体带状物f3的宽度,基于测量出的第三层叠体带状物f3的宽度b1从第一层叠体带状物f1切出第一层叠体PL1,开始向最初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贴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提前测量出第一卷R1及第三卷R3的宽度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第一测量装置1001及第三测量装置3001。
图40是在图39所示的贴合装置1的控制工序中,控制不同时更换所使用的一对或一组第一卷R1和第三卷R3而相伴的,例如在更换第一输送线的第一卷R1时,计算与更换后的第一卷R10连接的更换前的第一卷R1所形成有的第一层叠体PL1的剩余片数,并将更换后的第一卷R10的测量出的第一层叠体带状物的宽度a2反映在第三卷R3的第三层叠体PL3的形成上的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更具体地说,不需要同时更换在贴合装置1中所使用的第一卷R1和第三卷R3。通过这样地控制,贴合装置1在更换例如安装在贴合装置1的第一输送线上的第一卷R1时,计算与从更换后的第一卷R10放出的第一层叠体带状物f10连接的更换前的第一卷R1的第一层叠体带状物f1所形成有的第一层叠体PL1的剩余片数,并反映在从安装在第三输送线上的第三卷R3放出的第三层叠体带状物f3上的第三层叠体PL3的形成上,在完成贴合装置1内残存的第一卷R1的第一层叠体PL1的剩余片数的贴合动作时,能够将更换后的第一卷R10的测量出的第一层叠体带状物f10的宽度a2反映在第三层叠体带状物f3上的第三层叠体PL3的形成上。
本发明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实施各种变更,并且能够将相关结构部件替换为与其相等的结构部件。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为了实施本发明而考虑的作为最佳实施方式而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包括权利要求书所包括的所有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LC,w 液晶显示面板
L 液晶层
CF 彩色滤光片基板
T 薄膜晶体管基板
PL1 非可视侧的光学膜层叠体(偏光性层叠体)
PL1-1 层叠体
PL1-2 层叠体
PL2 可视侧的光学膜层叠体(偏光性层叠体)
P1 非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
P2 可视侧的吸收型偏光膜
RP 反射型偏光膜
PF1 非可视侧的表面保护膜
PF1-1 层叠体PL1-1的表面保护膜
PF2 可视侧的表面保护膜
f1,f2,f3 第一、第二、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
f1’,f2’,f3’ 带有第一、第二、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
s1,s2 第一、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s3 反射型偏光膜片材
d1,d2 第一、第二不良片材
c1,c2,c3 第一、第二、第三承载膜
1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贴合装置
10 第一路径
20 第二路径
30 第一路径间移送部
31 接收侧端部
32 交接侧端部
33 旋转机构
34 剥离机构
35,36 第一、第二翻转机构
37 旋转机构
38,39,40,41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翻转机构
42,43 第一、第二旋转机构
44 剥离机构
50 排出路径
100 第一中间层叠体
101 第一贴合站
102 面板输送线
103 第一带状物输送线
104 第一贴合机构
110 第一带状物输送机构
1001 第一测量装置
111 第一缺陷检查机构
120 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
120’ 第一切入线读取机构
130 第一搬送机构
140 第一剥离机构
150 第一排除机构
1000 第一输送线
200,200’ 第二中间层叠体
201 第二贴合站
202 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
203 第二带状物输送线
204 第二贴合机构
210 第二带状物输送机构
211 第二缺陷检查机构
220 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
220’ 第二切入线读取机构
230 第二搬送机构
240 第二剥离机构
250 第二排除机构
2000 第二输送线
300 层叠体制品
301 第三贴合站
302 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
303 第三带状物输送线
304 第三贴合机构
305 制品送出线
310 第三带状物输送机构
3001 第三测量装置
320 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
320’ 第三切入线读取机构
330 第三搬送机构
340 第三剥离机构
3000 第三输送线
400 控制装置
410 信息处理装置
420 存储装置

Claims (8)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液晶显示装置在具有长边和短边的长方形的垂直排列模式或板内切换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可视侧至少配置吸收型偏光膜,并且在非可视侧至少配置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准备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卷、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卷和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三卷,
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卷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一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上的第一承载膜,
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卷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第二吸收型偏光膜上的第二承载膜,
所述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三卷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另一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反射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反射型偏光膜上的第三承载膜;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贴合阶段,在从所述第一卷放出的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另一边对应的第一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所述第一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将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从所述第一承载膜剥离,并经由从所述第一承载膜剥离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而露出的所述粘合剂层依次贴合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
第二贴合阶段,在从所述第三卷放出的所述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一边对应的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所述第三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将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从所述第三承载膜剥离,并经由从所述第三承载膜剥离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而露出的所述粘合剂层依次贴合在于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已被贴合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表面上;
第三贴合阶段,在从所述第二卷放出的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一边对应的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所述第二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将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从所述第二承载膜剥离,并经由从所述第二承载膜剥离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而露出的所述粘合剂层依次贴合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的表面上;
所述第三贴合阶段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前,或者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与所述第二贴合阶段之间,或者在所述第二贴合阶段后进行,或者与所述第二贴合阶段同时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要准备的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在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的与所述第一承载膜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至少层叠有表面保护膜;
所述第二贴合阶段还包括从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并且贴合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所述第一吸收型膜片材,剥离与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一体形成的表面保护膜片材的阶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对准,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短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短边对准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相对定位的阶段;
在所述第二贴合阶段,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已被贴合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表面上,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对准,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短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短边对准的方式,对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和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相对定位的阶段;
在所述第三贴合阶段,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的表面,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对准,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短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短边对准的方式,对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相对定位的阶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预先检查出要准备的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一侧或两侧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内部存在的缺陷,以及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一侧或两侧形成有粘合剂层的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内部存在的缺陷;
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还包括:
在从所述第一卷放出的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按照所述第一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所述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间隔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并且在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及/或形成在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的一侧或两侧的任一所述粘合剂层内存在所述缺陷的情况下,将在比所述缺陷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要形成的所述切入线形成在从所述缺陷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将在所述切入线与所述切入线的靠近下游侧的下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的片材作为第一不良片材的阶段;
在所述第三贴合阶段,还包括:
在从所述第二卷放出的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按照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所述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二吸收型膜片材,并且,在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包括的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及/或形成在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的一侧或两侧的任一所述粘合剂层内存在所述缺陷的情况下,将在比所述缺陷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要形成的所述切入线形成在从所述缺陷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将在所述切入线与所述切入线的靠近下游侧的下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的片材作为第二不良片材的阶段;
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还包括:
在形成有所述第一不良片材时,将所述第一不良片材不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贴合而排除的阶段;
在所述第三贴合阶段,还包括:
在形成有所述第二不良片材时,将所述第二不良片材不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贴合而排除的阶段。
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液晶显示装置在具有长边和短边的长方形的垂直排列模式或板内切换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可视侧至少配置吸收型偏光膜,并且在非可视侧至少配置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准备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卷、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卷和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三卷,
所述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一卷形成为,在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一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第一吸收型偏光膜上的第一承载膜的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另一边对应的第一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所述第一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一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所述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二卷形成为,在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另一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第二吸收型偏光膜上的第二承载膜的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一边对应的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所述第二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二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所述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第三卷形成为,在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另一边对应的宽度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条带状的反射型偏光膜,和经由粘合剂层层叠在该反射型偏光膜上的第三承载膜的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上,沿着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按照与所述长边和短边中的所述一边对应的第二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深度为从所述第三承载膜的相反侧的面至少到达所述粘合剂层的面的切入线,由此在所述第三光学层叠体带状物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尺寸相当于所述第二长度方向间隔的反射型偏光膜片材;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贴合阶段,从所述第一承载膜剥离从所述第一卷放出的所述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形成有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经由从所述第一承载膜剥离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而露出的所述粘合剂层依次贴合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第二贴合阶段,从所述第三承载膜剥离从所述第三卷放出的所述带有第三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形成有的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已被贴合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表面上,经由从所述第三承载膜剥离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而露出的所述粘合剂层依次贴合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
第三贴合阶段,从所述第二承载膜剥离从所述第二卷放出的所述带有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所形成有的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的表面上,经由从所述第二承载膜剥离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而露出的所述粘合剂层依次贴合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
所述第三贴合阶段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前,或者所述第一贴合阶段与所述第二贴合阶段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贴合阶段后进行,或者与所述第二贴合阶段同时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要准备的所述带有第一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中,在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与所述第一承载膜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经由粘合剂层至少层叠有表面保护膜片材;
所述第二贴合阶段还包括从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已被贴合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所述第一吸收型膜片材剥离所述表面保护膜片材的阶段。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的表面上,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对准,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短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短边对准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相对定位的阶段;
在所述第二贴合阶段,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已被贴合的所述第一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表面上,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对准,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的短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短边对准的方式,对所述反射型偏光膜片材和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相对定位的阶段;
在所述第三贴合阶段,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的表面,以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长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长边对准,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的短边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短边对准的方式,对所述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和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相对定位的阶段。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要准备的所述带有第一及第二切入线的光学层叠体带状物除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承载膜上经由粘合剂层层叠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之外,还包括第一及/或第二不良片材,
在预先检查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片材前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及/或所述第一及第二吸收型偏光膜的形成在一侧或两侧的任一所述粘合剂层的内在的缺陷,在检查出所述缺陷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缺陷,在比所述缺陷靠近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所述缺陷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另一切入线,所述第一及/或第二不良片材是在该另一切入线与该另一切入线的靠近下游侧的下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的片材;
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贴合阶段形成有所述第一不良片材时,将所述第一不良片材不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视侧贴合而排除的阶段;
在所述第三贴合阶段形成有所述第二不良片材时,将所述第二不良片材不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视侧贴合而排除的阶段。
CN201380004019.7A 2012-03-30 2013-03-27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9752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60106.0A CN107656389B (zh) 2012-03-30 2013-03-27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1294 2012-03-30
JP2012081294 2012-03-30
PCT/JP2013/059004 WO2013146883A1 (ja) 2012-03-30 2013-03-27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065289A JP5307947B1 (ja) 2012-03-30 2013-03-27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065289 2013-03-2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60106.0A Division CN107656389B (zh) 2012-03-30 2013-03-27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5271A true CN103975271A (zh) 2014-08-06

Family

ID=49260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4019.7A Pending CN103975271A (zh) 2012-03-30 2013-03-27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25747B2 (zh)
JP (1) JP5307947B1 (zh)
KR (1) KR101493475B1 (zh)
CN (1) CN103975271A (zh)
TW (1) TWI481926B (zh)
WO (1) WO201314688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3430A (zh) * 2020-03-18 2020-06-05 杭州富阳浮想电脑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贴偏光膜装置
CN111542943A (zh) * 2017-12-21 2020-08-14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显示单元的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6494B1 (ja) * 2013-07-04 2014-10-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体基板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2182888B1 (ko) * 2013-10-11 2020-11-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 필름 절단용 나이프 및 이를 이용한 편광판 제조 방법
JP6478599B2 (ja) * 2014-12-03 2019-03-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切込線形成方法及び切込線形成装置
JP6256664B6 (ja) * 2015-06-02 2018-06-2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2422770B1 (ko) * 2015-07-28 2022-07-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672683B2 (ja) * 2015-10-05 2020-03-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
KR101674354B1 (ko) * 2016-05-30 2016-11-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표시 소자의 제조 시스템 및 제조 방법
KR101674352B1 (ko) * 2016-05-30 2016-11-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표시 소자의 제조 시스템 및 제조 방법
US11493677B2 (en) * 2017-03-06 2022-11-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High contrast optical film having specified transmittance and reflectance of polarized ligh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576A (zh) * 2008-04-16 2009-10-2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辊状卷料
JP2011002596A (ja) * 2009-06-18 2011-0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978406A (zh) * 2008-04-14 2011-02-1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制造系统及光学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CN102057415A (zh) * 2008-04-07 2011-05-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226256A (zh) * 2012-01-31 2013-07-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36187B1 (en) 1993-12-21 2002-04-0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polarizer
JPH11231129A (ja) 1997-11-17 1999-08-27 Sumitomo Che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中間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学フィルム積層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US6113811A (en) 1998-01-13 2000-09-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chroic polarizing film and optical polarizer containing the film
KR20040002796A (ko) * 2002-06-28 2004-01-07 후지 샤신 필름 가부시기가이샤 편광판 점착방법 및 그 장치
JP2005037417A (ja) 2002-06-28 2005-02-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板貼合方法及び装置
US20070264447A1 (en) * 2004-08-30 2007-11-15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imited Optical Film Laminated Body
JP4775948B2 (ja) * 2005-11-17 2011-09-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L2093041T3 (pl) 2006-10-17 2013-08-30 Nitto Denko Corp Sposób przyklejania elementu optycznego i urządzenie wykorzystujące ten sposób
JP5202889B2 (ja) * 2007-06-29 2013-06-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WO2009054375A1 (ja) * 2007-10-22 2009-04-30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偏光板、そ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22641A (ja) 2007-10-25 2009-06-0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学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8366858B2 (en) * 2007-12-27 2013-02-05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ptical display device
JP4307510B1 (ja) 2007-12-27 2009-08-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EP2246835B1 (en) 2008-04-08 2014-01-01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system for an optica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an optical display device, removal device, and removal method
WO2009128115A1 (ja) 2008-04-15 2009-10-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ロール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559889B (zh) 2008-04-16 2011-06-0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辊状卷料组及辊状卷料的制造方法
KR100943404B1 (ko) * 2008-04-16 2010-02-19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롤 원반 세트 및 롤 원반의 제조 방법
JP4918530B2 (ja) 2008-07-30 2012-04-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5274929B2 (ja) * 2008-08-05 2013-08-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905438B2 (ja) * 2008-11-18 2012-03-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669070B2 (ja) 2009-05-21 2011-04-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JP4503691B1 (ja) * 2009-10-13 2010-07-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層表示素子の連続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7415A (zh) * 2008-04-07 2011-05-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1978406A (zh) * 2008-04-14 2011-02-1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制造系统及光学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CN101561576A (zh) * 2008-04-16 2009-10-2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辊状卷料
JP2011002596A (ja) * 2009-06-18 2011-0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226256A (zh) * 2012-01-31 2013-07-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2943A (zh) * 2017-12-21 2020-08-14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显示单元的方法和系统
CN111542943B (zh) * 2017-12-21 2023-06-30 杉金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显示单元的方法和系统
US11724484B2 (en) 2017-12-21 2023-08-15 Shanjin Opto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unit
CN111243430A (zh) * 2020-03-18 2020-06-05 杭州富阳浮想电脑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贴偏光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3169A (zh) 2014-01-16
US9625747B2 (en) 2017-04-18
JP2013228717A (ja) 2013-11-07
TWI481926B (zh) 2015-04-21
KR101493475B1 (ko) 2015-02-13
KR20140108543A (ko) 2014-09-11
US20150047766A1 (en) 2015-02-19
WO2013146883A1 (ja) 2013-10-03
JP5307947B1 (ja)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5271A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662468B (zh) 制造光学式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3226256B (zh)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CN103959145B (zh) 制造光学式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2405438B (zh) 偏振膜的贴合装置以及具有该贴合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
CN104023947B (zh) 制造光学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3959146B (zh) 制造光学式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JP4723044B1 (ja) 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製造方法
CN103460268B (zh) 光学构件层压体的制造系统、制造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4584108B (zh) 层叠体基板的形成方法以及装置
CN103548072B (zh) 光学显示面板的连续制造方法及光学显示面板的连续制造系统
CN104024927B (zh) 制造光学式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JP4729647B1 (ja) 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システム
CN105453161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TWI643169B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
CN107656389B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890827A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以及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