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6256A -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6256A
CN103226256A CN2013100392605A CN201310039260A CN103226256A CN 103226256 A CN103226256 A CN 103226256A CN 2013100392605 A CN2013100392605 A CN 2013100392605A CN 201310039260 A CN201310039260 A CN 201310039260A CN 103226256 A CN103226256 A CN 103226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ed component
component
duplexer
applying station
lay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392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6256B (zh
Inventor
由良友和
峠田彰
小盐智
中园拓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16593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14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26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6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6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6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Abstract

一种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贴合装置,放出连续带状的三个不同的层状部件并切断成所期望的长度方向尺寸,将得到的三个不同的层状部件片体依次贴合在面板部件上。本发明的贴合装置具有用于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将三个层状部件贴合在四边形的面板部件上的、相邻地并列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将贴合工序所需的全部构成要件排列在这些并列地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内。

Description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光学薄膜片体连续三次贴合在矩形的面板部件上的贴合装置。尤其,虽然没有限定的意图,但本发明涉及一种贴合装置,适用于如下装置,该装置将由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构成的片体通过三次贴合而贴合在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上,由此来连续地制造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采用TN模式、VA模式或IPS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使用TN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分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偏光片体由相对于其延伸方向以45°方向裁切成的偏光膜的片体构成。而且,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的偏光片体以其延伸方向相互大致正交的关系,即,成为正交尼科耳(クロスニコル)关系的方式配置。由此,通常情况下,采用偏光膜的片体与其他膜部件重叠结构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该偏光膜的片体以形成长边或短边相对于延伸方向成45°方向或135°方向的长方形的方式被冲压。而当前成为主流的、作为液晶显示面板使用VA模式或IPS模式的结构中,偏光膜的片体是沿相对于延伸方向垂直或水平方向裁切而形成的。而且,如此形成的偏光膜的片体以吸收轴相互正交,即,成为正交尼科耳的关系的方式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由此,在使用VA模式或IPS模式的结构中,通过将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裁切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而形成多个片体,能够将这些多个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以支承在载体膜上的状态送入到层叠体与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贴合的贴合工位,在该工位从载体膜剥离该片体,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这些多个片体包括所谓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
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依次贴合到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多个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以被支承在连续带状的剥离膜或载体膜上的状态被送入贴合工位,在贴合工位从该载体膜被剥离,而连续地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由于这些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是连续的贴合装置,所以为与独立贴合系统相区别,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连续贴合”或“卷筒到面板”系统,即“RTP”系统,所述独立贴合系统是预先准备以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作成的多个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并将这些多个片体按每个液晶显示面板一片体一片体地贴合来制造液晶显示装置。
日本专利第4307510号(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51924号(专利文献2)及日本专利第4669070号(专利文献3)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以透射轴相互正交的方式将偏光膜的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装置。这些专利文献的图1及图2中作为具体例示出的制造系统具有配置在直线状的路径上的第一及第二贴合工位,在该直线状的路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将连续带状的包含偏光膜的第一及第二光学薄膜层叠体朝向该路径放出的放出线。另外,设置有:沿与该路径的第一贴合工位正交的方向送入长方形的面板部件的面板部件送入线;将两面贴合有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的面板部件沿与该路径的第二贴合工位正交的方向送出的送出线。而且,在第一及第二贴合工位之间,设置有使单面以支承在载体膜上的状态贴合有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的面板部件在包含该面板部件在内的平面内旋转90°的机构。
日本特开2009-122641号公报(专利文献4)及日本特开2005-37417号公报(专利文献5)也公开了以透射轴相互正交的方式将偏光膜的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装置。例如专利文献4的图7或专利文献5的图6及图7所示的系统具有相互正交的两个路径。而且,在该两个路径中的第一路径内,矩形的液晶显示面板以长边为前端被连续地输送。在该第一路径内,通过将在偏光膜上层叠有其他光学薄膜的结构的、连续带状光学薄膜层叠体切断成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对应的尺寸,由此形成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被贴合在沿该路径送来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个面上。一个面贴合有该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的液晶显示面板沿与该第一路径正交的第二路径正反面翻转地被输送。在该第二路径上,液晶显示面板以短边为前端被连续地输送,与上述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相同结构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个面上。
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贴合装置都是通过两次贴合工序将两片体偏光膜的片体以其透射轴相互正交的方式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的贴合装置。而日本特开2009-271516号公报(专利文献6)公开了通过三次贴合工序将光学部件贴合在光学显示单元上的贴合装置。参照专利文献6的图3,这里公开了依次将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贴合在能够作为液晶显示面板构成的光学显示单元上的贴合装置。该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分别是例如偏光片体保护膜、偏光片体、偏光片体保护膜。专利文献6还记载了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的与上述不同的组合。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分别作为将粘接剂层和脱模膜层叠在该光学部件上而成的层叠带状体被制造,该层叠带状体以被卷绕成卷筒状的原料卷筒的形态被准备。在该贴合装置中,设置有将光学显示单元向一方向输送的输送路径,沿该输送路径在该路径的上部设置有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的放出线,自从此处放出的层叠带状体剥离脱模膜,然后,各个光学部件通过粘接剂层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被贴合在光学显示单元上。这里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被贴合的第一、第二、第三光学部件构成了层叠这些光学部件而实现所期望的光学功能的光学薄膜层叠体。
另一方面,近年来,作为电池内置的多功能便携终端,智能电话及平板电脑终端等广泛在市场流通。这些便携终端被称为平板电脑,大多情况下,作为光学显示装置使用了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而且,开发了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反射型偏光膜的结构。其理由是着眼于以下优点,即,反射型偏光膜能够通过将反射或吸收的光切换成透射光,来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从对电池充电的电力的有效活用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这些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一般情况下包括5~10英寸(120~250mm)左右大小的液晶(LC)单元,在该液晶(LC)单元的可见侧配置彩色滤光片(CF),而在非可见侧配置薄膜晶体管(TFT),液晶单元的厚度为0.5mm左右,重量为15~40g左右。与其相应地,TV用LC单元是小型的情况下具有18英寸(450mm)的尺寸,大型的情况下超过60英寸(1500mm)。与平板电脑的液晶单元相比,厚度也是其3倍以上即1.4mm,重量为300~3500g。
在平板电脑所使用的这些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要求具有TV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无法达到的处理能力。例如,液晶显示面板和贴合在其两面的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之间的贴合精度、贴合速度、用于减轻重量的处理的容易度或难度、以及作为在无尘室中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措施,要求使死角最小、使所使用的连续带状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处理容易而使处理台维持在的适当等级等、要求具有与TV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不同的功能。而且,使用反射型偏光膜的情况下,谋求连续地执行如下工序,即,以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的吸收轴和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的反射轴相互平行的方式将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重合地贴合在吸收型偏光膜的面上的工序,该吸收型偏光膜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
反射型偏光膜也称为亮度提高膜。该反射型偏光膜与一般的偏光膜即吸收型偏光膜的构造及功能不同。美国专利6113811号说明书(专利文献7)及日本特表平9-507308号公报(专利文献8)公开了反射型偏光膜的制造及功能。为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关于反射型偏光膜的制造及功能进行以下简单说明。
反射型偏光膜是如下制造的,作为交替地重叠通过延伸显现强的双折射性的高双折射材料和即使通过延伸也几乎没有双折射性的零双折射材料而成的多个层,以相等的温度同时挤出,并使被挤出的多层体沿与挤出方向正交的横向延伸三倍至五倍左右。通常,形成由100层以上的交替层构成的多层体,通过延伸使其薄膜化直到相邻的层之间发生光学干涉的干涉厚度,从而作成连续带状的光学薄膜。这样地、构成的反射型偏光膜的挤出方向即长度方向成为透射轴,延伸方向即横向成为反射轴。即,与长度方向上具有与反射轴相当的吸收轴、且横向上具有透射轴的长度方向一轴延伸的吸收型偏光膜相比,透射轴的朝向相对于延伸方向成为相反的关系。关于反射型偏光膜的功能进行说明,入射到该膜的光中的与入射光量的约50%相当的沿透射轴的光分量透射,与剩余的约50%相当的光分量交替被折射率不同的相邻的层的界面反射。该反射光在相邻的界面再次被反射,与其中的约25%相当的光分量沿透射轴通过。像这样,反复进行透射及反射的结果,从光利用效率来看,通过使用反射型偏光膜,被利用的光不是通过该膜的光的50%,而是接近100%的光。该反射型偏光膜非常昂贵,但亮度提高的效果显著,近年存在大量使用的倾向。
像这样,反射型偏光膜与由PVA单层膜形成的一般的吸收型偏光膜相比,无论构造还是功能都完全不同。使该反射型偏光膜与吸收型偏光膜组合而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偏光膜的构造及功能与吸收型偏光膜不同,所以在包含向液晶显示面板的贴合在内的制造工序中,带来一定的制约。例如,吸收型偏光膜彼此的吸收轴或透射轴处于相同的朝向,从而通过连续的工序将它们依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如专利文献1至5所示,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要以各自的透射轴一致的方式将反射型偏光膜贴合在吸收型偏光膜上时,这些膜的透射轴关于延伸方向处于相反的关系,从而连续地进行它们的贴合是困难的。由此,将反射型偏光膜贴合在吸收型偏光膜上来制造双层构造层叠体的连续带状体的情况下,将分别包含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的两个连续带状的光学薄膜层叠体从各自的卷筒放出,沿相互正交的方向使各个光学薄膜层叠体重合,并通过粘接剂贴合,从而形成双层构造层叠体,并裁切该双层构造层叠体而形成矩形的母片体。
日本特开2010-32900号公报(专利文献9)或日本特开平11-231129号公报(专利文献10)公开了制造这样形成的矩形多层构造的光学薄膜层叠体构成的母片体的方法、及由该母片体冲压或裁切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来制造贴合在该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组的方法。
通过使用这些专利文献记载的方法,能够事先准备由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和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重叠而成的双层构造的、大量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并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贴合的制造工序。该情况下,在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贴合装置中,必须事先准备大量的双层构造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07,510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51,924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669,070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22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37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9-271516号公报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6,113,81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8:日本特表平9-507308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10-3290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平11-231129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专利第4,551,477号
专利文献12:日本专利第4,377,961号
专利文献13:日本专利第4,361,10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将分别形成为连续带状体且卷绕成卷筒状的三个不同的层状部件分别从各自的卷筒放出,并切断成所期望的长度方向尺寸,将切断后得到的层状部件片体依次贴合在四边形状的面板部件上,在这样构成的贴合装置中,提供该装置的构成部件的排列,以使装置所占的空间小,卷筒的操作容易。
本发明的其他课题是提供贴合装置的有效率的构成部件的排列,通过使以多层结构被制成的连续带状的膜沿宽度方向延伸,将由此制成的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再连续地重叠贴合在另外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上。
本发明的更具体的课题是提供贴合装置的有效率的构成部件的排列,对于将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通过连续的两个阶段的工序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两面上而成的液晶显示面板,以使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的吸收轴和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的反射轴成为相互平行的配置关系的方式,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将反射型偏光膜的片体再重叠地贴合在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上。
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是用于将三个层状部件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贴合在四边形的面板部件上的装置,具有相邻地并列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贴合工序所需的全部构成要件被排列在这些并列地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内。
第一路径具有:第一贴合工位,被设置在从该路径的一端以规定距离离开的位置;面板输送线,在从第一路径的该一端到第一规定距离的范围内被设置在第一路径内,并将面板部件向第一贴合工位输送;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隔着该第一贴合工位而被配置在与该面板输送线相反的一侧,并将第一层状部件向第一贴合工位输送。在第一贴合工位上,设置有将被送入该第一贴合工位的面板部件和第一层状部件的片体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的第一贴合机构。
而且,在第一及第二路径之间,设置有在接受侧端部接受在该第一贴合工位形成的第一中间层叠体,并将该第一中间层叠体向第二路径移送,在交接侧端部向第二路径交接的第一路径间移送部。
第二路径具有:第二贴合工位,以从第一路径间移送部的交接端部接受第一中间层叠体的方式配置;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在第二路径的一端和第二贴合工位之间,处于与设置在第一路径内的面板输送线并列的位置,并将第二层状部件从第二路径的一端向第二贴合工位输送。在第二贴合工位,设置有将被送入第二贴合工位的第一中间层叠体和第二层状部件的片体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的第二贴合机构。
而且,在第二路径上,在相对于第二贴合工位与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贴合工位,在第二贴合工位和第三贴合工位之间,设置有将第二中间层叠体从第二贴合工位送入第三贴合工位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在相对于第三贴合工位与第二贴合工位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以将第三层状部件向第三贴合工位输送的方式构成的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在第三贴合工位上,设置有将被送入该第三贴合工位的第二中间层叠体和第三层状部件的片体彼此贴合而形成层叠体产品的第三贴合机构,而且,还设置有将在第三贴合工位形成的层叠体产品向第一路径移送的产品送出线。
在该贴合装置中,在将层叠体产品向第一路径移送的产品送出线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出产品的第三路径,其构成为在将该层叠体产品移送到第一路径之后,沿第一路径向与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相反的方向输送该层叠体产品。
该贴合装置还能够采用将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例如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依次重叠地贴合在面板部件的同一侧的结构。例如,本发明的贴合装置还能够适用于将从卷筒放出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即三个层状部件的片体连续地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贴合在有机EL显示面板的一面上的RTP系统的贴合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使用具有长边及短边的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具有用于从第一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第一层状部件并输送的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第一层状部件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例如长边对应的宽度,并包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个面例如非可见侧的面上的吸收型偏光膜。该吸收型偏光膜通过粘接剂层被层叠在第一载体膜上。
在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上配置有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其对从第一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的第一层状部件,以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例如短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直到仅保留第一载体膜的深度。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以被第一载体膜连续地支承的状态形成多个第一层状部件的片体。
在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上还具有:第一输送机构,将第一层状部件的多个片体以被第一载体膜支承的状态向第一贴合工位输送;第一剥离机构,在第一贴合工位,将第一层状部件的片体从第一载体膜剥离。
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具有从第二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第二层状部件并输送的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第二层状部件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包含第二载体膜、和通过粘接层被层叠在其上的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例如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该吸收型偏光膜通过粘接层被层叠在第二载体膜上。
在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上配置有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其对从第二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的第二层状部件,以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或短边中的一方例如长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直到仅保留第二载体膜的深度。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以被第二载体膜连续地支承的状态形成多个第二层状部件的片体。
在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上还具有:第二输送机构,将第二层状部件的多个片体以被第二载体膜支承的状态向第二贴合工位输送;第二剥离机构,在该第二贴合工位上,将第二层状部件的片体从第二载体膜剥离。
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具有从第三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第三层状部件并输送的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第三层状部件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该另一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包含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例如非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反射型偏光膜。该反射型偏光膜通过粘接层被层叠在第三载体膜上。
在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上配置有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其对从第三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的第三层状部件,以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例如长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直到仅保留第三载体膜的深度。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以被第三载体膜连续支承的状态形成多个第三层状部件的片体。
在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上还具有:第三输送机构,将第三层状部件的多个片体以被第三载体膜支承的状态向第三贴合工位输送;第三剥离机构,在该第三贴合工位,将第三层状部件的片体从第三载体膜剥离。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及可见侧的任意一方或双方所使用的、包含吸收型偏光膜的第一、第二层状部件能够采用已经完成了内部缺陷检查的部件。而且,在该贴合装置中的形成第一、第二层状部件的片体的工序中,切入线形成机构基于缺陷的位置,对于该偏光膜,在从缺陷的位置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施加切入线直到仅保留载体膜的深度,由此,能够在该切入线和该切入线的前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不良层状部件片体。该情况下,为了将该不良层状部件片体排除,使其不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可以设置排除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使用具有长边及短边的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又一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
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是使用了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一层状部件的卷筒的结构,并具有从该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一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该第一层状部件的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一层状部件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例如长边对应的宽度,并包含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个面例如非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该吸收型偏光膜通过粘接剂层被层叠在第一载体膜上。该偏光膜和粘接剂层以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例如短边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通过相对于输送方向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切入线,以被连续地支承在第一载体膜上的状态,被分割成多个第一层状部件片体。这样施加了切入线的结构的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一层状部件以上述的卷筒状卷绕。由此,该贴合装置不需要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的机构。
该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具有:输送机构,将从第一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的第一层状部件向第一贴合工位输送;第一剥离机构,在第一贴合工位,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从第一载体膜剥离。
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是使用了第二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二层状部件的卷筒的结构,并具有从该第二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该第二层状部件的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第二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二层状部件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包含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面例如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该吸收型偏光膜通过粘接剂层被层叠在第二载体膜上。该偏光膜和粘接剂层以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例如长边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通过相对于输送方向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切入线,以被连续支承在第二载体膜上的状态,被分割成多个第一层状部件片体。像这样施加了切入线的结构的第二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二层状部件以上述卷筒状被卷绕。由此,该贴合装置不需要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的机构。
该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具有:输送机构,将从第二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的第二层状部件向第二贴合工位输送;第二剥离机构,在第二贴合工位,将第二层状部件从第二载体膜剥离。
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是使用了第三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三层状部件的卷筒的结构,并具有从该第三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该第三层状部件的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第三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三层状部件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并包含用于向该液晶显示面板的上述的一个面例如非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反射型偏光膜。该反射型偏光膜通过粘接剂层被层叠在第三载体膜上。该偏光膜和粘接剂层以与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例如长边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通过相对于输送方向形成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切入线,以被连续地支承在第三载体膜上的状态,被分割成多个第三层状部件片体。像这样施加了切入线的结构的第三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三层状部件以上述卷筒状被卷绕。由此,该贴合装置不需要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的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的机构。
该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具有:输送机构,将从第三层状部件的卷筒放出的第三层状部件向第三贴合工位输送;第三剥离机构,在第三贴合工位,将第三层状部件片体从第三载体膜剥离。
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吸收型偏光膜是已经完成了内部缺陷检查的部件,在第一、第二层状部件的制造工序中,内部存在的缺陷被检测,基于检测出的缺陷的位置,对于层状部件,在从缺陷的位置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施加切入线,由此,在该切入线和该切入线的前一个切入线之间,形成不良层状部件片体。而且,在该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中,还设置有包含排除装置的排除机构,其将该不良层状部件片体排除,使其不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
在使用液晶显示面板的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可以构成为从配置有液晶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TFT)的非可见侧依次贴合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的“卷筒至面板”方式。在该装置中,在第一贴合工位,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在第二贴合工位,将第二层状部件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该情况下,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从第一贴合工位向第二贴合工位输送的第一路径间移送部中,可以设置用于使第一中间层叠体的方向向在第二贴合工位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时所要求的方向旋转的旋转机构。
在该贴合装置中,在将第二中间层叠体从第二贴合工位送入第三贴合工位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上还可以设置剥离机构,其从该第一层状部件剥离为保护与液晶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第一层状部件的面而预先设置的表面保护膜,使第一层状部件的与液晶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面露出。而且,在第二路径上也可以设置将交接到第二路径的第一中间层叠体向第二贴合工位输送的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
该贴合装置可以采用仅从第一及第二路径的下面将各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结构的贴合装置。在该贴合装置中,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通过第一路径间移送部从第一贴合工位向第二贴合工位输送的线上,在设置在该线上的旋转机构的靠第一中间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用于使第一中间层叠体正反面翻转的第一翻转机构,在将在被正反面翻转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贴合有第二层状部件片体的第二中间层叠体从第二贴合工位送入第三贴合工位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上,在设置在该线上的剥离机构的靠第二中间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还可以设置用于使第二中间层叠体再次正反面翻转的第二翻转机构。
在该贴合装置中,在将液晶显示面板向第一贴合工位输送的面板输送线上还可以设置用于使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向向在第一贴合工位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时所要求的方向旋转的旋转机构。
该贴合装置能够采用仅从第一及第二路径的上面将各层状部件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结构的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可以具有:第一翻转机构,在将液晶显示面板向第一贴合工位输送的所述面板输送线上,将液晶显示面板相对于其输送方向正反面翻转,而使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成为朝上的状态;第二翻转机构,在比配置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的用于第一中间层叠体的旋转机构更靠第一中间层叠体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使第一中间层叠体正反面翻转,而使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成为朝上的状态。另外,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三翻转机构,在相对于用于剥离表面保护膜的剥离机构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第二中间层叠体再次正反面翻转,而使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成为朝上的状态。
在使用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还可以设置第一旋转机构,在第一贴合工位,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在第二贴合工位,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的情况下,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从第一贴合工位向第二贴合工位输送的第一路径间移送部中,使第一中间层叠体的方向向在第二贴合工位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时所要求的方向旋转。
在该贴合装置中,在将第二中间层叠体从第二贴合工位送入第三贴合工位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上,还可以设置使第二中间层叠体的方向向在第三贴合工位形成层叠体产品时所要求的方向旋转的第二旋转机构;在该第二旋转机构的下游侧还可以设置剥离机构,将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非可见侧的表面保护膜剥离,并使第二层状部件的与液晶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面露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将三个层状部件贴合在面板部件上的连续的贴合装置所需的构成要件能够全部排列在并列地配置的第一及第二路径内,能够大幅度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层状部件以卷筒的方式被准备,能够将第一、第二、第三卷筒全部以相同的等级配置,从而具有操作作业变得容易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光学显示面板使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将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依次三次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来制造中小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工序及该制造工序中的各片体的构造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贴合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从侧面观察图3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示意图。
图5是从侧面观察图3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贴合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从侧面观察图6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示意图。
图8是从侧面观察图6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贴合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从侧面观察图9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示意图。
图11是从侧面观察图9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贴合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3是从侧面观察图12的贴合装置的第一路径的示意图。
图14是从侧面观察图12的贴合装置的第二路径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将由包含吸收型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和包含反射型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构成的两个母卷筒形成的双层构造层叠体作为母片体,裁切成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来制造多个双层构造层叠体片体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作为光学显示面板使用有机EL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将包含1/4波长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包含1/2波长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贴合在有机EL显示面板上来制造有机EL显示装置的方法的、与图2同样的概要图。
图18是表示对于可贴合在面板部件的两面上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和不能贴合在面板部件上而被排除的不良层状部件片体进行分拣的工序、以及将该第一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面板部件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对可贴合在面板部件的两面上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和不能贴合在面板部件上而被排除的不良层状部件片体进行分拣的工序、以及将该第二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面板部件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0是表示贴合在面板部件的两面上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以及将该第三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面板部件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1是表示对构成施加了切入线的第一层状部件的可贴合在面板部件的两面上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和不能贴合在面板部件上而被排除的不良层状部件片体进行分拣的工序、以及将该第一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面板部件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2是表示对构成被施加了切入线的第一层状部件中的可贴合在面板部件的两面上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和不能贴合在面板部件上而被排除的不良层状部件片体进行分拣的工序、以及将该第二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面板部件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构成施加了切入线的第一层状部件的、被贴合在面板部件的两面上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以及将该第三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面板部件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w面板部件
L液晶层
LC液晶显示面板
CF彩色滤光片基板
T薄型晶体管基板
PL1非可见侧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偏光性层叠体)
PL1-1层叠体
PL1-2层叠体
PL2可见侧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偏光性层叠体)
P1非可见侧的吸收型偏光膜
P2可见侧的吸收型偏光膜
RP反射型偏光膜
PF1非可见侧的表面保护膜
PF1-1层叠体PL1-1的表面保护膜
PF2可见侧的表面保护膜
f1、f2、f3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
f1’、f2’、f3’第一、第二、第三被施加了切入线的层状部件
s1、s2、s3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片体
d1、d2第一、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
c1、c2、c3第一、第二、第三载体膜
1本发明的贴合装置
10第一路径
20第二路径
30第一路径间移送部
31接受侧端部
32交接侧端部
33旋转机构
34剥离机构
35、36第一、第二翻转机构
37旋转机构
38、39、40、4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翻转机构
42、43第一、第二旋转机构
44剥离机构
50排出路径
101第一贴合工位
102面板输送线
103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
104第一贴合机构
110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
111第一缺陷检查机构
120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
120’第一切入线读取机构
130第一输送机构
140第一剥离机构
150第一排除机构
201第二贴合工位
202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
203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
204第二贴合机构
210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
211第二缺陷检查机构
220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
220’第二切入线读取机构
230第二输送机构
240第二剥离机构
250第二排除机构
301第三贴合工位
302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
303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
304第三贴合机构
305产品送出线
310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
320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
320’第三切入线读取机构
330第三输送机构
340第三剥离机构
400控制装置
410信息处理装置
420存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平板电脑所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典型构造。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由液晶层L、被接合在该液晶层L的一个面上的彩色滤光片基板CF和被接合在另一个面上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LC,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侧成为非可见侧。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上接合有非可见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1,在彩色滤光片基板CF上接合有可见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2。非可见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1具有:由通常的吸收型偏光膜构成的非可见侧偏光膜P1;通过粘接剂层A1被接合在该非可见侧偏光膜P1上的反射型偏光膜RP。非可见侧偏光膜P1的与反射型偏光膜RP相反侧的面通过粘接剂层A2被接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上。在反射型偏光膜RP的与非可见侧偏光膜P1相反侧的面上通过粘接剂层A3接合有表面保护膜PF1。可见侧的偏光性层叠体PL2具有可见侧偏光膜P2,该可见侧偏光膜P2的一个面通过粘接剂层A4被接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上,在另一个面上通过粘接剂层A5接合有表面保护膜PF2。可见侧偏光膜P2由通常的吸收型偏光膜构成。
制造图1所示的层叠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时,需要至少在液晶面板LC的非可见侧,对于依次送到贴合工位的液晶显示面板,首先,在该面板的非可见侧的面上贴合吸收型偏光膜,然后,在其上以透射轴相互平行的方式贴合反射型偏光膜。而且,需要从形成为连续带状的各个偏光膜的卷筒分别连续地放出吸收型及反射型偏光膜,同时进行该贴合工序,但由于在连续带状的这些偏光膜中,其长度方向和透射轴的关系相反,所以难以实现。
另外,平板电脑所使用的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的大小为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重量也为二十分之一以下,与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小型且重量轻。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卷筒的宽度也窄,重量也成为三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左右。其大小为例如直径500mm左右,卷筒宽度为约100~150mm,重量为30~70kg。这样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连续带状体成为卷长度900m左右。而制造速度即生产节拍时间与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要求成倍增加,并且要求极其严格的贴合精度。
为应对这样的要求,以往采用图15所示的方法。图15是表示将由吸收型偏光膜和反射型偏光膜以各自的透射轴相互平行的方式重叠而成的偏光性层叠体切断成与液晶面板对应的尺寸而形成光学薄膜层叠体片体的现有方法的概要图。
如图15(a)所示,在这里所示的现有方法中,以卷筒R1的形态准备通过包含长度方向延伸阶段的制造工序制造的现有的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的连续带状体,并以卷筒R2的形态准备通过包含横向延伸阶段的制造工序制造的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的连续带状体。如图15(b)所示,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由吸收型偏光膜a和隔着粘接剂层b与该偏光膜a接合的脱模膜c构成。而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具有反射型偏光膜d和隔着粘接剂层e与该反射型偏光膜d接合的表面保护膜f,在反射型偏光膜d中的与表面保护膜f相反侧的面上隔着粘接剂层g接合有脱模膜h。如图15(a)所示,吸收型偏光膜a在连续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吸收轴AA,因此,在与该吸收轴AA正交的方向即横向上具有透射轴。另外,反射型偏光膜d在连续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透射轴TA。
如图15(a)所示,沿与从卷筒R1放出的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正交的方向,输送从卷筒R2放出的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此时,从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剥离脱模膜h,反射型偏光膜d成为隔着粘接剂层g重叠在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的吸收型偏光膜a上的状态。其结果,反射型偏光膜d通过粘接剂层g被接合在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上,而形成图15(c)所示的层叠体。这样得到的层叠体成为一边具有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Po1的宽度、且另一边具有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Po2的宽度的长方形。将该长方形的层叠体切断成与液晶显示面板LC的大小相当的尺寸,能够形成多个长方形层叠体的片体S。
这样形成的层叠体片体S在逐片剥离脱模膜c的同时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面上,从而形成液晶显示装置。贴合在图1的非可见侧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的片体经由上述工序形成,是以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和反射型偏光膜RP的反射轴相互平行的方式贴合的结构。
图2概要地表示下述方法的工序,即分别作为连续带状体的卷筒准备吸收型偏光膜层叠体和反射型偏光膜层叠体,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中,分别从各自的卷筒放出这些膜层叠体,同时,将其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各个面上,由此,制造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非可见侧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被分割成包含吸收型偏光膜P1的层叠体PL1-1、和包含反射型偏光膜RP的层叠体PL1-2,并作为连续带状体的层状部件f1、f3的卷筒R1、R3被准备。层叠体PL1-1包含图1所示的非可见侧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中的粘接剂层A2和非可见侧吸收型偏光膜P1,在粘接剂层A2上接合有载体膜c1。层叠体PL1-2包含图1所示的非可见侧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中的反射型偏光膜RP、其两侧的粘接剂层A1、A3及表面保护膜PF1,在粘接剂层A1上接合有载体膜c3。将载体膜c1层叠在层叠体PL1-1上而构成的层状部件f1从其卷筒R1被放出,并被切断成规定长度,剥离载体膜c1,通过粘接剂层A2被接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薄膜晶体管T侧。然后,从层叠体PL1-1剥离粘接剂层A1-1和表面保护膜PF1-1。同样地,从将载体膜c3层叠在层叠体PL1-2上而构成的作为连续带状体的层状部件f3剥离载体膜c3,通过粘接剂层A1将剩余的层叠体接合在非可见侧吸收型偏光膜P1,从而得到图1所示的层叠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
而可见侧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2作为将载体膜c2接合在粘接剂层A4上而构成的连续带状的层状部件f2的卷筒R2被准备,在向液晶显示面板LC贴合的阶段中,被切断成规定长度,并剥离载体膜c2,而被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LC的彩色滤光片基板CF上。像这样通过采用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能够通过卷筒到面板方式将两片吸收型偏光膜和一片反射型偏光膜贴合在液晶显示面板上。
(实施方式1)
平板电脑的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不限于此,但典型的结构是具有中间装填有液晶层L的两片玻璃基板,可见侧的基板是具有彩色滤光片(CF)的层的彩色滤光片基板CF,非可见侧的基板是具有薄膜晶体管(TFT)的薄膜晶体管基板T,由尺寸为5~10英寸(120~250mm)左右、厚度为0.5mm左右、重量为15~40g左右的液晶(LC)单元构成。通常,两片玻璃基板的大小不同,TFT侧的长边及短边比CF侧的长边及短边长几个毫米(mm)左右。在几毫米左右的TFT侧的长边及短边的缘部,如公知的那样,配置有用于连接的端子等。图3~图5表示长方形状的可见侧基板和非可见侧基板上下重叠的构造的液晶显示面板。
图3~图5是表示将这样的液晶显示面板作为对象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卷筒到面板(RTP)贴合系统中的贴合装置的排列的概要图,图3是俯视图,粗线箭头表示液晶显示面板w的输送路径。图4及图5是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装置中,在第一及第二贴合工位101、201,将包含吸收型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1、PL2切断成规定长度而形成片体s1、s2,将该片体s1、s2从各自的载体膜c1、c2剥离,并连续地贴合在各液晶显示面板w的两面。而且,在第三贴合工位301,如图2所示,将包含反射型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2切断成规定长度而作为片体s3,从该片体s3剥离其载体膜c3,并将该片体s3贴合在在第一贴合工位101被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的片体s1的面上。
如图4所示,在将载体膜c1层叠在层叠体PL1-1而构成的连续带状的层状部件f1向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的机构中,具有第一缺陷检查机构111,通过该第一缺陷检查机构111,对于第一层状部件f1的偏光膜P1及其两面的粘接剂层是否存在缺陷进行检查。与通过该检查被检测出的缺陷的位置相关的信息被发送到具有存储装置420及信息处理装置410的控制装置400。在将第一层状部件f1向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的该机构中,在比第一缺陷检查机构111更靠带状体输送方向下游侧,还设置有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0的控制信号,在由第一层状部件f1的粘接剂层A1-1、A2和偏光膜P1构成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1、以及层叠在其表面上的表面保护膜PF1-1上,在与第一层状部件f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横向形成切入线,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形成光学薄膜层叠体PL1-1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两个切入线的间隔通常与贴合有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短边对应。但是,在两个切入线之间存在缺陷时,形成在比该缺陷更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切入线能够形成在从该缺陷的位置以规定距离分离的位置。这样的包含缺陷的不合格片体成为第一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
贴合装置具有并列地相邻配置的两个直线状的路径10、20,该路径的大小不限于此,但宽度为5~10m左右,长度为15~30m左右。两个路径优选设定成操作者能够观察到从第一路径10的右端送入的液晶显示面板w的高度,更优选设定成能够观察到经由第二路径20从送出路径50的左端送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下称为“层叠体产品”)的高度。该高度为1.5m左右,装置整体的高度为2.5m左右。该装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地被配置在无尘室。而且,在无尘室中,优选通过具有操作门或窗的箱型的容器覆盖该装置,具有高等级的无尘状态。这是因为,在液晶显示面板w的两面及所贴合的片体的露出面上,尽可能消除作业者、操作者带来的灰尘等的附着。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的是,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s1、s2、s3的输送线、液晶显示面板w的输送线、和以满足双方的配置关系的方式进行贴合的工位101、201、301,具有以能够发挥满意的功能的关系收纳于上述箱型容器中的最佳结构,以避免沿与两个路径10、20正交的方向配置其他路径、或者将路径配置成级层构造,即,避免液晶显示面板w通过光学薄膜层叠体的上方等。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如上所述地具有并列地相邻的直线状的第一路径10和第二路径20。以平板电脑所使用的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时,第一路径10由以下部件构成:被设置在与该路径10的一端相距规定距离的位置的、优选具有规定宽度的、由送入台、贴合机构104和送出台构成的第一贴合工位101;向该工位101输送液晶显示面板等面板部件(以下称为“面板部件”)w的、优选具有与该送入台相同宽度的、具有送入部的面板输送线102;隔着该工位101配置在与面板输送线102相反的一侧的、优选将包含第一吸收型偏光膜P1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1(以下称为“第一层状部件”,用附图标记“f1”表示)向该工位101输送的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
在面板输送线102的一端能够连接公知结构的面板清洁线(未图示)。被送入该面板输送线102的长方形的面板部件w通常经由面板清洁线被送入,从而优选以相对于输送方向短边为正交的横置状态、且非可见侧朝下的状态输送。以相对于输送方向短边为正交的横置状态被输送的情况下,优选通过旋转机构等将面板部件w变更成纵向而送入面板输送线102。面板部件w以纵向且非可见侧朝下的状态被送入面板输送线102的工序是基于贴合装置1中的合理的处理工序,其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
在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上,如图4所示,配置有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和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从包含用于向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面进行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P1、和第一载体膜c1在内的、连续带状的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R1,放出该第一层状部件f1。如上所述,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对于从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R1放出的第一层状部件f1,沿输送方向以与面板部件w的短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一载体膜c1的方式接收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形成被第一载体膜c1支承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
在比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第一输送机构130和第一剥离机构140。第一输送机构130发挥将被第一载体膜c1支承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向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的作用。第一剥离机构140在第一贴合工位101内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从第一载体膜c1剥离。而且,在第一剥离机构140中,能够配置后述的与该剥离机构140连动地工作的第一排除机构150。该第一排除机构150如下所述地将由根据需要形成的第一载体膜c1支承的第一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排除,使其不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
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不限于此,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下侧即配置有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见侧,从而优选配置在构成第一路径10的面板输送线102的台高度处或配置在该台的下方。在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中,沿直线状的路径配置有将第一层状部件f1从卷筒放出的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第一输送机构130和第一剥离机构140。
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从第一载体膜c1被剥离后,在第一贴合工位101,通过第一贴合机构104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下表面,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是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相对于面板部件w贴合在配置有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见侧的结构。
第一中间层叠体100还被输送到第二贴合工位201,因此,在面板部件w的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见侧,贴合有从包含吸收型偏光膜P2的第二层状部件f2切出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第一贴合工位101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路径如图3所示地形成为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
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配置成在接受侧端部31处,从第一贴合工位101的送出台接受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并将接受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向第二路径20移送,并从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交接侧端部32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交接到后述的第二贴合工位201的送入台。
同样地,以平板电脑所使用的中型及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时,在第二路径20上设置有第二贴合工位201,在该第二贴合工位201,从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交接端部32接受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二贴合工位201设置有第二贴合机构204,并通过该第二贴合机构204将从包含第二吸收型偏光膜P2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2(以下称为“第二层状部件”,用附图标记“f2”表示)切出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贴合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从交接端部32接受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部分可以由第二路径20的接受台构成,也可以由第二贴合工位201的送入台构成。第二路径20还具有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其在该第二路径20的一端和第二贴合工位201之间,与设置在第一路径10内的面板输送线102并列地将第二层状部件f2从第二路径20的一端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
在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上,如图5所示,配置有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和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从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第二层状部件f2。该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具有第二缺陷检查机构211,在比第二缺陷检查机构211更靠层状部件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该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对于从卷筒放出的第二层状部件f2,沿输送方向以与面板部件w的长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二载体膜c2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形成被第二载体膜c2支承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
从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观察时,在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第二输送机构230和第二剥离机构240。第二输送机构230发挥将第二层状部件f2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作用。第二剥离机构240在第二贴合工位201上从第二载体膜c2剥离第二层状部件s2。
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不限于此,但由于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上侧即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见侧,所以优选配置在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二贴合工位201的台高度处或配置在该台的上方。在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上,优选沿直线状路径配置从卷筒放出第二层状部件f2的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第二输送机构230和第二剥离机构240。而且,在第二剥离机构240中,可以配置后述的与该剥离机构240连动地工作的第二排除机构250。该第二排除机构250如下所述地将根据需要形成的第二载体膜c2所支承的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2排除,使其不贴合在上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
在第二贴合工位201上,被送入第二贴合工位201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通过第二贴合机构204被贴合在从第二载体膜c2剥离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该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被贴合在该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的上表面,从而形成上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不限于此,但在该面板部件w的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见侧,以吸收轴沿着与该面板部件w的短边正交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吸收型偏光膜P2,并以该偏光膜P2的方向贴合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由此,贴合在非可见侧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所含有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和贴合在可见侧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所含有的吸收型偏光膜P2的吸收轴处于相互正交的配置关系。
为使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所含有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和贴合在可见侧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所含有的吸收型偏光膜P2的吸收轴以相互正交的关系配置,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面板部件w优选在借助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第一贴合工位101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输送线上,还设置有旋转机构33,其用于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向成为在第二贴合工位201上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时要求的方向而实施90°旋转;但输送线的结构不限于此。
第二中间层叠体200还优选在第二路径20内经由后述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输送到第三贴合工位301。在该第三贴合工位301上,在被贴合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所含有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与面板部件w相反侧的面上,贴合有包含反射型偏光膜RP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2(以下称为“第三层状部件”,用附图标记“f3”),即从第三层状部件f3切出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
以平板电脑所使用的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时,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所含有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与面板部件w相反侧的面优选如上所述地被表面保护膜PF1-1保护。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该表面保护膜PF1-1在贴合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之前,从吸收型偏光膜P2被剥离。在第二路径20上优选还设置有用于实现剥离的剥离机构34。由此,从图2可知,能够连续地贴合包含反射型偏光膜RP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
在第二路径20上,从图5可知,在相对于第二贴合工位201的与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相反侧设置有第三贴合工位301。在该第三贴合工位301,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和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通过第三贴合机构304被相互贴合,从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在第二路径20上还设置有:在第二贴合工位201和第三贴合工位301之间,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第三贴合工位301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沿相对于第三贴合工位301的与第二贴合工位201相反的方向将第三层状部件f3向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地构成的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
在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上,如图5所示,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和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从层状部件输送方向观察时按该顺序配置。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从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放出该第三层状部件f3。该第三层状部件f3包含用于贴合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面上的反射型偏光膜RP。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对于从卷筒放出的第三层状部件f3,沿输送方向以与面板部件w的长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三载体膜c3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形成被第三载体膜c3支承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
在从输送方向观察时比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更靠下游侧配置有:将具有第三载体膜c3的第三层状部件f3向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的第三输送机构330;在第三贴合工位301上将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从第三载体膜c3剥离的第三剥离机构340。
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不限于此,但由于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下侧即配置有薄膜晶体管基板T的非可见侧,所以优选配置在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三贴合工位301的台高度处或配置在该台的下方。在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上,优选沿第二路径20以直线状配置将第三层状部件f3从其卷筒放出的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第三输送机构330和第二剥离机构340。
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从第三载体膜c3剥离后,在第三贴合工位301上,通过第三贴合机构304被贴合在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所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片体aps1的、与面板部件w相反侧的面上,从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
在层叠体产品300中,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以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所含有的吸收型偏光膜P1的吸收轴和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所含有的反射型偏光膜RP的反射轴相互平行的方式被贴合。
在第三贴合工位301形成的层叠体产品300然后经由产品送出线305从贴合装置1被排出。该层叠体产品300优选在朝向第一路径10移送之后,被送向沿第一路径10朝向与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地构成的、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并从贴合装置1被排出。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中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是已经完成了有无缺陷的检查的部件。这些层状部件f1、f2被放出,在各自的载体膜c1、c2上形成包含吸收型偏光膜片体aps1、aps2的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时,第一及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基于缺陷的位置,对于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以在从缺陷的位置向层状部件f1、f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以规定距离分离的位置仅保留载体膜c1、c2的方式施加其他的切入线。由此,在该切入线和该切入线的前一个切入线之间还形成有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由此,在贴合装置1中,还能够设置排除机构150、250,它们包含将这些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排除,使其不会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第一及第二排除装置。
图4所示的第一排除机构150能够采用例如日本专利第4,551,477号(专利文献11)或专利第4,377,961号(专利文献12)的说明书及附图公开的形式的机构。另外,图5所示的第二排除机构能够采用例如专利第4,361,103号的说明书及附图记载的形式的机构。
如上所述,作为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优选使用包含已经完成了了有无缺陷的检查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1、PL2。由于吸收型偏光膜内部存在的伤痕或凹痕等缺陷对于由液晶显示装置形成的图像带来的影响不小,所以通常在向面板部件贴合之前,必须将其排除。另一方面,由于反射型偏光膜RP作为其功能是通过反复进行透射及反射提供所产生的光利用效率,所以反射型偏光膜RP内部存在的伤痕或凹痕等的缺陷成为问题的情况变少。由此,作为第三层状部件f3,能够使用包含未检查有无缺陷的反射型偏光膜RP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2。
图18及图19是表示对可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的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和不能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而被排除的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进行分拣的工序、以及将这些层状部件片体s1、s2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此外,如图3至图5、图18和图19所示,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的上述构成要件全部通过控制装置400所含有的信息处理装置410进行动作的控制。另外,控制这些构成要件的动作所使用的数据例如层状部件的缺陷信息、层状部件的前端的从基准位置的偏移量等这样的各种数据被存储在控制装置400所含有的存储装置420中,根据需要,进行相对于存储装置420的写入、读取。关于通过信息处理装置410控制装置的构成要件的动作、以及通过存储装置410进行数据的存储,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式中都是相同的。
从对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和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进行分拣的工序来看,被赋予了已经完成检查的缺陷位置信息的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在步骤1中分别被放出。然后,在步骤2中,读取各个缺陷位置信息。在步骤5中,指示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的切入线的位置和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d1、d2的切入线的位置。图4及图5所示的第一及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基于这些指示开始工作。再在步骤9中,第一及第二排除机构150、250工作,将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从各个载体膜c1、c2剥离,不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而被排除。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在步骤16中进行了与各自的面板部件w之间的位置调整之后,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各个面上。
图20是表示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以及将该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在第三贴合工位301,放出第三层状部件f3,在步骤5中,通过图5所示的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形成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然后,在步骤11中,从第三载体膜c3剥离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在步骤16中,进行位置调整的同时连续地被贴合在构成中间层叠体200的、贴合在非可见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片体aps1的露出面上。
实施方式1的贴合装置1是在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上设有第一及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的例子,但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预先在连续带状的层状部件上形成切入线的结构。为了方便,对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标注附图标记f1’、f2’、f3’来说明该情况下的实施方式。即,第一层状部件f1’具有与面板部件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例如长边对应的宽度,通过沿输送方向以与面板部件w的短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一载体膜c1的方式预先施加第一层状部件f1’的宽度方向的切入线,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以被第一载体膜c1支承的状态,形成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具有用于放出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即第一层状部件f1’的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第一输送机构130和第一剥离机构140。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从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放出第一层状部件f1’。第一输送机构130将从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放出的第一层状部件f1’输送到第一贴合工位101。第一剥离机构140在第一贴合工位101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从第一载体膜c1剥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与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相当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读取预先形成在第一层状部件f1’上的切入线的位置的第一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120’。
第二层状部件f2’具有与面板部件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通过沿输送方向以与面板部件w的长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并以仅保留第二载体膜c2的方式预先施加第二层状部件f2’的宽度方向的切入线,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以被第二载体膜c2支承的状态,形成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具有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第二输送机构230和第二剥离机构240。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从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第二层状部件f2’。第二输送机构230将从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的第二层状部件f2’输送到第二贴合工位201。第二剥离机构240在第二贴合工位201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从第二载体膜c2剥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与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相当的位置,设置用于读取预先形成在第二层状部件f2’上的切入线的位置的第二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220’。
第三层状部件f3’具有与面板部件w的上述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例如短边对应的宽度,通过沿输送方向以与面板部件w的长边的尺寸对应的间隔以仅保留第三载体膜c3的方式预先接收第三层状部件f3’的宽度方向的切入线,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入线之间,以被第三载体膜c3支承的状态,形成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具有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第三输送机构330和第三剥离机构340。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从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放出该第三层状部件f3’。第三输送机构330将从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放出的第三层状部件f3’输送到第三贴合工位301。第三剥离机构340在第三贴合工位301上将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从第三载体膜c3剥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与实施方式1中的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相当的位置,设置用于读取预先形成在第三层状部件f3’上的切入线的位置的第三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320’。
作为该独立的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103、203、303所使用的层状部件f1’、f2’,已经完成了有无缺陷的检查,而且,基于完成检查的缺陷位置信息,在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的制造工序中,使用了对第一、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和第一、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进行区分的、包含施加了切入线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1、PL2。另外,作为第三层状部件f3’,使用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被第三载体膜c3支承的状态的、即包含施加了切入线的反射型偏光膜RP的光学薄膜层叠体PL1-2。
图21及图22是表示对于在施加了切入线的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上通过该切入线形成的能够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和不能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而被排除的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进行分拣的工序、以及将该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
从图21至图23所示的各步骤可知,在各个层状部件输送线103、203、303中,各个层状部件f1’、f2’、f3’基于形成了各个层状部件片体s1、s2、s3的切入线之间的距离信息、或形成了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的切入线之间的距离等的信息,被放出到各个载体膜c1、c2、c3上。在使用被施加了切入线的层状部件f1’、f2’、f3’的情况下,不需要图4及图5所示的切入线形成机构120、220、320。该贴合装置优选配置代替它们的用于读取这些信息的切入线位置读取机构120’、220’、230’。而且,该装置的第一及第二排除机构150、250与使用层状部件f1、f2的情况同样地工作,将第一及第二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从各个载体膜c1、c2剥离,被剥离的各个不良层状部件片体d1、d2不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而是被排除。另一方面,从各个载体膜c1、c2剥离的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是在进行了与各个面板部件w之间的位置调整之后,被贴合在各个面板部件w上。
图23是表示构成施加了切入线的第三层状部件f3’的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以及将该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工序的控制流程图。在该第三贴合工位301上,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从载体膜c3被剥离,进行位置调整的同时连续地被贴合在构成中间层叠体200的被贴合在非可见侧的吸收型偏光膜片体aps1的露出面上。
在实施方式1中,以平板电脑所使用的中型或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时,重量轻且容易损坏的面板部件w经由构成第一路径10的面板输送线102被输送到第一贴合工位101,在该工位101上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然后,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是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中,仅旋转90°一次再被送入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二贴合工位201。在该工位201,通过将第二层状部件贴合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由此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同样地经由设置在第二路径20上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输送到第三贴合工位301。在该工位301,将第三层状部件贴合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上,从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最后,层叠体产品300被送向沿第一路径10向与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地构成的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而从贴合装置1被排出。
实施方式1的贴合装置1是卷筒到面板方式的贴合装置,其包括控制装置400沿着图3的箭头所示的线将面板部件w以长边相对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纵向且非可见侧为朝下的状态送入面板输送线102的工序,并具有如下的连续的三个阶段的工序,即,适当地进行使面板部件w旋转90°的操作,不使面板部件w的正反面翻转地从下侧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贴合在朝下状态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然后,从上侧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贴合在朝上状态的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然后,以与朝下状态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重叠的方式从下侧贴合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
(实施方式2)
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能够以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作为其一例,实施方式2的贴合装置如图6~图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2的贴合装置1中,与实施方式1的贴合装置1同样地,通过控制装置400控制实施方式2的贴合装置1。即,沿着箭头所示的线,面板部件w经由构成第一路径10的面板输送线102被输送到第一贴合工位101。在该第一贴合工位101,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然后,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中,一次旋转90°再被送入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二贴合工位201。在该工位201,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贴合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同样地经由设置在第二路径20内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输送到第三贴合工位301。在该工位301,将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贴合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上,从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最后,该层叠体产品300被送向沿第一路径10向与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地构成的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而从贴合装置1被排出。
实施方式2的贴合装置1由以下工序构成:仅从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的下面将各层状部件片体s1、s2、s3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工序。由此,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通过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从第一贴合工位101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线上,在用于使设置在该线上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旋转90°的旋转机构33的面板部件w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用于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正反面翻转并使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成为朝下的状态的第一翻转机构35。在该第二贴合工位201上,将第二层状部件s2贴合在构成被翻转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然后,在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第三贴合工位301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在比用于剥离表面保护膜PF1-1的剥离机构34更靠面板部件w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用于使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再次翻转并使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成为朝下状态的第二翻转机构36。在第二路径20上,还可以设置有将交接到第二路径20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
实施方式2的贴合装置1对于重量轻且容易损坏的面板部件w,在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的输送线上,使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正反面翻转,并必须以使构成它们的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及非可见侧成为朝下的状态的方式进行两次正反面翻转。但是,从图7及图8可知,该贴合装置1在全部的层状部件输送线103、203、303上,全部是从下侧将层状部件片体s1、s2、s3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从而能够将层状部件f1、f2、f3或施加了切入线的层状部件f1’、f2’、f3’的卷筒全部配置在用于对构成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的面板w或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进行输送的线102、202、302的台高度处或配置在该台的下方位置,作业者的操作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2的贴合装置1包含面板部件w沿着图6的箭头所示的线成为纵向、且以非可见侧朝下的状态送入面板输送线102的结构,使面板部件w旋转90°的操作和两次正反面翻转动作是必须的,但由于面板部件w的两面全部成为朝下的状态,并能够将层状部件片体s1、s2、s3全部从下侧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所以具有以下优点,即,在贴合时,难以附着灰尘等异物,能够将层状部件f1、f2、f3或施加了切入线的层状部件f1’、f2’、f3’的卷筒全部配置在用于对面板部件w或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进行输送的线102、202、302的台高度处或配置在该台的下方位置。
(实施方式3)
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还能够通过其他实施方式实施。其一例即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如图9~图11所示。在该贴合装置1中,与实施方式1及2的情况同样地,通过控制装置400控制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1。即,沿着图9的箭头所示的线,面板部件w经由构成第一路径10的面板输送线102被输送到第一贴合工位101。在该第一贴合工位101,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然后,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中一次旋转90°再被送入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二贴合工位201。在该第二贴合工位201,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贴合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同样地经由设置在第二路径20上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而被输送到第三贴合工位301。在该第三贴合工位301,将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贴合在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上,从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最后,层叠体产品300被送向沿第一路径10向与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地构成的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而从贴合装置1被排出。
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1是仅从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的上面将各层状部件片体s1、s2、s3贴合在面板部件w上的结构。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通常情况下,面板部件w以非可见侧朝下的状态被输送,从非可见侧开始贴合包含偏光膜P1的层状部件f1或层状部件f1’的任意的层状部件片体s1。因此,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1的制造工序与通常情况不同。但是,能够与实施方式1及2的贴合装置1同样地制造液晶显示装置。即,在将面板部件w向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的、构成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1的面板输送线102上,还设置有以使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成为朝上的状态的方式使面板部件w正反面翻转并送入第一贴合工位101的第一翻转机构38。
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贴合工位101形成。在该贴合装置1中,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第一贴合工位101通过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线上,在设置于该线的用于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旋转90°的旋转机构33的靠面板部件w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用于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正反面翻转并使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成为朝上的状态的第二翻转机构39。
在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1中,还在第二贴合工位201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贴合在构成正反面翻转的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然后,在将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构成该贴合装置1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在用于剥离表面保护膜PF1-1的剥离机构34的靠面板部件w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用于使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再次正反面翻转并使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成为朝上的状态的第三翻转机构40。与实施方式1及2的贴合装置1同样地,为以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朝下的状态进行排出,还可以设置第四翻转机构41。
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1对于重量轻且容易损坏的面板部件w,在构成第一及第二中间层叠体100、200的面板部件w的输送线上,以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及非可见侧始终成为朝上的状态的方式,必须至少进行三次、根据需要进行四次使面板部件w正反面翻转的动作。而且,从图10及11可知,该贴合装置1在全部层状部件输送线103、203、303上,全部从朝向上侧的面将层状部件片体s1、s2、s3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由此,层状部件f1、f2、f3或施加了切入线的层状部件f1’、f2’、f3’的卷筒全部从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的面板部件w的输送线102、202、302的台高度位置放出地构成的情况下,它们也全部从该台的上方位置被输送。
实施方式3的贴合装置1包括以下工序,即,沿着图9的箭头所示的线,面板部件w以成为纵向且非可见侧成为朝下的状态被送入面板输送线102的工序,并且需要使面板部件w进行一次90°旋转和三次或四次的正反面翻转动作。而且,层状部件片体s1、s2、s3全部从上侧即贴合装置1的朝向上侧的面,被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该结构具有在贴合作业时操作者容易监视的优点。
(实施方式4)
本发明的贴合装置1还能够通过又一实施方式实施。作为例子,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如图12~图14所示通过控制装置400控制实施方式4的装置1。该实施方式的贴合装置1具有从液晶显示面板的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基板CF的可见侧依次贴合层状部件片体s1’、s2’、s3而成的结构。如上所述,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通常的情况下,面板部件w首先成为长边与输送方向正交的纵向状态,并被输送到第一贴合工位101。其次,在该第一贴合工位101,将包含偏光膜的层状部件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因此,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的制造工序与通常工序不同。但是,与实施方式1~3的贴合装置1同样地,制造液晶显示装置是没有问题的。
在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中,面板部件w首先以短边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状态,被输送到构成第一路径10的第一贴合工位101。其次,在该贴合工位101,将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从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由此可知,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所使用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与实施方式1~3的贴合装置所使用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相当。
然后,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配置在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之间的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中,最初旋转90°并被送入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二贴合工位201。在该第二贴合工位201,以长边与构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面板部件w的输送方向正交的纵向状态,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由此可知,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所使用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与实施方式1~3的贴合装置所使用的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相当。
在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中,在将第一中间层叠体100’通过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从第一贴合工位101向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线上,设置有第一旋转机构42,使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向最初旋转90°,而成为在第二贴合工位201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时要求的方向。
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经由构成第二路径20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被送入第三贴合工位301时,在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的靠面板部件w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切换成短边与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状态。由此,设置有第二旋转机构43,使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方向再旋转90°,而成为在第三贴合工位301形成层叠体产品300’时所要求的方向。在贴合装置1中,在比第二旋转机构43更靠面板部件w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还可以设置有剥离机构44,从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剥离表面保护膜,而使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相对于面板部件w的相反侧的面露出。
在第三贴合工位301上,将第三层状部件s3’贴合在构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从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这里,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与实施方式1~3的贴合装置所使用的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相当,所制造的层叠体产品300’具有与通过实施方式1~3的贴合装置制造的层叠体产品300相同的构造。
层叠体产品300’最终被送向沿第一路径10向与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地构成的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而从贴合装置1被排出。
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从图13及图14可知,第一路径10内的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与实施方式1的贴合装置1中的第二路径20内的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相当,第二路径20内的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与实施方式1的贴合装置1中的第一路径10内的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当。第二路径20内的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0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贴合装置1中的输送线相同的结构。因此,除了要求两次的旋转动作以外,不用正反面翻转就能够实现在面板部件w的两面上连续地进行三个阶段的贴合的贴合装置。
在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中,重量轻且容易损坏的面板部件w经由构成第一路径10的面板输送线102,被输送到第一贴合工位101,在该第一贴合工位101,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然后,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在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中,旋转90°,并被送入第二路径20内的第二贴合工位201。在该第二贴合工位201,将第二层状部件片体贴合在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上,从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同样地经由第二路径20内的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再旋转90°而被输送到第三贴合工位301。在该第三贴合工位301,对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实施最后的贴合工序,从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最后,层叠体产品300’被送向沿第一路径10向与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地构成的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而从贴合装置1被排出。
另外,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1包括以下工序,即,沿图12的箭头所示的线,面板部件w以短边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状态且可见侧朝上地被送入面板输送线102的工序,除了面板部件w被两次旋转90°以外,面板部件w不用正反面翻转,就能从上侧将第一层状部件s1’贴合在朝上的状态的面板部件w的可见侧,然后,从下侧将第二层状部件s2’贴合在朝下的状态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再与朝下的状态的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第二层状部件s2’重叠地从下侧贴合第三层状部件s3’。
如图5、图8、图11及图14所示,能够设置在实施方式1至4的贴合装置1中的、剥离表面保护膜而使贴合在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的层状部件s1、s2’相对于面板部件w的相反侧的面露出的剥离机构34、44优选为,以面板部件w的非可见侧为朝下的状态输送第二中间层叠体200、200’,同时,使用具有比层状部件s1、s2’和表面保护膜之间的粘接力高的粘接力的剥离部件,从层状部件s1、s2’剥离表面保护膜。
(实施方式5)
本发明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作为连续地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将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贴合在有机EL显示面板的一面上的贴合装置来实施。图16表示有机EL显示装置的构造。该有机EL显示装置是仅在有机EL显示面板的可见侧分别通过粘接层层叠1/4波长膜、1/2波长膜和吸收型偏光膜而成的结构。该有机EL显示面板是在薄膜晶体管侧基板和包含电极、彩色滤光片等的透明的上侧基板之间装填有机EL层而成的结构。
图17表示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的工序将1/4波长膜、1/2波长膜和包含偏光膜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贴合在有机EL显示面板上,由此制造有机EL显示装置的工序及该制造工序中的各片体的构造。
从图16及图17可知,有机EL显示装置能够使用连续地通过三个阶段的贴合工序将功能各不相同的光学薄膜层叠体的片体仅贴合在有机EL显示面板的一侧即可见侧的卷筒到面板方式的贴合装置制造。因此,优选使用不用正反面翻转有机EL显示面板就能够进行三个层的贴合的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4的贴合装置。
本发明关于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可以通过等同结构代替相关的要素。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为实施本发明而作为最佳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其包括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

Claims (17)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三次贴合阶段将三个层状部件贴合在四边形的面板部件(w)上,具有并列地相邻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及第二路径(10、20),
所述贴合装置具有:
第一贴合工位(101),在所述第一路径(10)内被设置在从所述第一路径(10)的一端以第一规定距离离开的位置;
面板输送线(102),在从所述第一路径(10)的所述一端到所述第一规定距离的范围内被设置在该第一路径(10)内,并构成为将所述面板部件(w)朝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
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隔着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被配置在与所述面板输送线(102)相反的一侧,并将第一层状部件(f1)朝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
第一贴合机构(104),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对被送入该第一贴合工位(101)的所述面板部件(w)和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的片体(s1)进行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一中间层叠体(100);
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利用接受侧端部(31)接受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形成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将所接受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向所述第二路径(20)移送,并在交接侧端部(32)向所述第二路径(20)交接;
第二贴合工位(201),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上,并以从所述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的所述交接端部(32)接受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方式配置;
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在所述第二路径(20)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之间以与所述面板输送线(102)并列的方式被配置在该第二路径(20)内,并构成为将第二层状部件(f2)从所述一端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
第二贴合机构(204),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将被送入该第二贴合工位(102)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和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片体(s2)彼此贴合而形成第二中间层叠体(200);
第三贴合工位(301),在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相反的一侧,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
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和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之间,并将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
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在相对于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相反的一侧,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20)内,并构成为将第三层状部件(f3)向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
第三贴合机构(304),被设置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将被送入该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和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的片体(s3)彼此贴合而形成层叠体产品(300);
产品送出线(305),将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形成的所述层叠体产品(300)向所述第一路径(10)移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产品送出线(305)上还配置有用于排出产品的路径(50),该路径(50)在所述层叠体产品(300)被移送到所述第一路径(10)之后,沿所述第一路径(10)向与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相反的方向送出所述产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层状部件(f1、f2、f3)的片体(s1、s2、s3)依次重叠地被贴合在所述面板部件(w)的同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
该贴合装置(1)使用具有长边及短边的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w)作为所述面板部件来制造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构成为使用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对应的宽度并用于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P1)、和通过粘接剂层层叠在该吸收型偏光膜(P1)上的第一载体膜(c1),
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构成为使用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对应的宽度并用于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吸收型偏光膜(P2)、和通过粘接剂层层叠在该吸收型偏光膜(P2)上的第二载体膜(c2),
所述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构成为使用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包括: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另一方对应的宽度并用于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非可见侧的面贴合的反射型偏光膜(RP)、和通过粘接剂层层叠在所述反射型偏光膜(RP)上的第三载体膜(c3),
所述贴合装置(1)具有:用于从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放出该第一层状部件(f1)的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用于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用于从第三层状部件(f1)的卷筒放出该第三层状部件(f3)的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
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具有:
第一切入线形成机构(120),对于从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所述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另一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以仅保留所述第一载体膜(c1)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一载体膜(c1)连续支承的多个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
第一输送机构(130),在被所述第一载体膜(c1)支承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
第一剥离机构(140),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将所述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从所述第一载体膜(c1)剥离;
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具有:
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220),对于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以仅保留所述第二载体膜(c2)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二载体膜(c2)连续支承的多个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
第二输送机构(230),将被所述第二载体膜(c2)支承的所述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
第二剥离机构(240),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将所述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从所述第二载体膜(c2)剥离;
所述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具有:
第三切入线形成机构(320),对于从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的尺寸对应的输送方向间隔,以仅保留所述第三载体膜(c3)的方式施加宽度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三载体膜(c3)连续支承的多个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
第三输送机构(330),将被所述第三载体膜(c3)支承的所述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向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
第三剥离机构(340),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将所述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从所述第三载体膜(c3)剥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为长边,所述另一方为短边。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包含已经完成了内部缺陷检查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
所述层状部件(f1、f2)被放出,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切入线形成机构(110、210)分别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载体膜(c1、c2)上形成所述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1、s2)时,所述切入线形成机构(110、210)基于所述缺陷的位置,对于所述层状部件(f1、f2),在从所述缺陷的位置距所述层状部件(f1、f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规定距离的位置,以仅保留所述载体膜(c1、c2)的方式形成切入线,由此,在该切入线和该切入线的前一个切入线之间还形成有不良层状部件的片体(d1、d2),
还设置有包含排除装置的排除机构(150、250),该排除装置用于将该不良层状部件的片体(d1、d2)排除,使其不贴合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上。
7.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
贴合装置(1)使用具有长边及短边的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w)作为所述面板部件来制造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构成为使用由第一光学薄膜层叠体(s1)构成的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具有:吸收型第一偏光膜(P1),其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一方对应的宽度,并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连续带状;连续带状的第一载体膜(c1),其通过粘接剂层被层叠在该第一偏光膜(P1)上;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中,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所述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保留所述第一载体膜(c1),并在所述第一偏光膜(P1)和所述粘接剂层上施加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以被所述第一载体膜(c1)连续支承的状态形成多个第一偏光膜(P1)的片体,
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构成为使用由第二光学薄膜层叠体(s2)构成的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具有:吸收型第二偏光膜(P2),其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所述长边及短边中的另一方对应的宽度,并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连续带状;第二载体膜(c2),其通过粘接剂层被层叠在该第二偏光膜(P2)上;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中,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保留所述第二载体膜(c2),并在所述第二偏光膜(P2)和所述粘接剂层上施加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以被所述第二载体膜(c2)连续支承的状态形成多个第二偏光膜(P2)的片体,
所述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303)构成为使用由第三光学薄膜层叠体(s3)构成的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具有:反射型偏光膜(RP),其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另一方对应的宽度,并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连续带状;第三载体膜(c3),其通过粘接剂层被层叠在该反射型偏光膜(RP)上,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中,以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方向间隔,保留所述第三载体膜(c3),并在所述反射型偏光膜(RP)和所述粘接剂层上施加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切入线,由此,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切入线之间,以被所述第三载体膜(c3)连续支承的状态,形成多个反射型偏光膜(RP)的片体,
所述贴合装置(1)具有:从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放出该第一层状部件(f1’)的第一层状部件放出机构(110)、从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该第二层状部件(f2’)的第二层状部件放出机构(210)、从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放出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的第三层状部件放出机构(310),
所述第一层状部件输送线(103)具有:
输送机构(130),将从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的卷筒放出的第一层状部件(f1’)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
第一剥离机构(140),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将所述第一层状部件片体(s1)从所述第一载体膜(c1)剥离;
所述第二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具有:
输送机构(230),将从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二层状部件(f2’)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
第二剥离机构(240),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将所述第二层状部件片体(s2)从所述第二载体膜(c2)剥离;
所述第三层状部件输送线(203)具有:
输送机构(330),将从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的卷筒放出的所述第三层状部件(f3’)向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输送;
第三剥离机构(340),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将所述第三层状部件片体(s3)从所述第三载体膜(c3)剥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长边及短边中的所述一方是长边,所述另一方是短边。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层状部件(f1’、f2’)的至少一方中的吸收型偏光膜(P1、P2)已经完成了内部缺陷的检查,
所述层状部件(f1’、f2’)在其制造工序中被施加所述切入线时,基于所述缺陷的位置,在从该缺陷的位置向所述层状部件(f1、f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施加切入线,由此,在该切入线和该切入线的前一个切入线之间,还形成有不良层状部件(d1、d2),
在所述贴合装置中,还设置有包含排除装置的排除机构(150、250),该排除装置用于将该不良层状部件(d1、d2)排除,使其不贴合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所述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上,还设置有旋转机构(33),该旋转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旋转,以使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朝向成为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的要求朝向。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f1’)在与所述面板部件(w)贴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具有表面保护膜(PF),
在将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还设置有剥离机构(34),其用于在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f1’)的片体(s1)被贴合在所述面板部件(w)上之前,剥离该表面保护膜(PF),并使所述第一层状部件(f1、f1’)的片体(s1)的相对于所述面板部件(w)的面露出。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20)上还设置有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202),该第一中间层叠体输送线将被交接到所述第二路径(20)的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中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旋转的旋转机构(33)、用于使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正反面翻转的第一翻转机构(35),
在将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还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再次正反面翻转的第二翻转机构(36)。
14.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的所述面板输送线(102)上,还设置有旋转机构(37),该旋转机构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旋转,以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朝向成为在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形成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时所要求的朝向。
15.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向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输送的所述面板输送线(102)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相对于其输送方向正反面翻转的第一翻转机构(38),
在将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所述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正反面翻转的第二翻转机构(39),
在将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还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正反面翻转的第三翻转机构(40)。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部件是长方形的液晶显示面板(w),
在将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从所述第一贴合工位(101)向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输送的所述第一路径间移送部(30)上,还设置有第一旋转机构(42),该第一旋转机构使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旋转,以使所述第一中间层叠体(100’)的朝向成为在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形成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时所要求的朝向。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贴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从所述第二贴合工位(201)送入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的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输送线(302)上,还设置有:
第二旋转机构(43),使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旋转,以使所述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朝向成为在所述第三贴合工位(301)形成所述层叠体产品(300)时所要求的朝向;
剥离机构(44),在所述第二旋转机构(43)的靠第二中间层叠体(20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将保护相反侧的面的表面保护膜(PF)剥离,并使所述第二层状部件(s2’)的相对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w)的相反侧的面露出。
CN201310039260.5A 2012-01-31 2013-01-31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Active CN1032262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65937.9A CN104714328B (zh) 2012-01-31 2013-01-3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7632 2012-01-31
JP2012017632A JP5425243B2 (ja) 2012-01-31 2012-01-31 光学フィルムシートの貼り合せ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65937.9A Division CN104714328B (zh) 2012-01-31 2013-01-3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6256A true CN103226256A (zh) 2013-07-31
CN103226256B CN103226256B (zh) 2015-07-01

Family

ID=488367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65937.9A Active CN104714328B (zh) 2012-01-31 2013-01-3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1310039260.5A Active CN103226256B (zh) 2012-01-31 2013-01-31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65937.9A Active CN104714328B (zh) 2012-01-31 2013-01-3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25243B2 (zh)
KR (1) KR101515547B1 (zh)
CN (2) CN104714328B (zh)
TW (1) TWI49950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271A (zh) * 2012-03-30 2014-08-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450202A (zh) * 2016-05-30 2017-12-0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光学显示元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07450200A (zh) * 2016-05-30 2017-12-0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光学显示元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07656389A (zh) * 2012-03-30 2018-02-0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1542943A (zh) * 2017-12-21 2020-08-14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显示单元的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38999A1 (ja) * 2015-09-04 2017-03-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101900551B1 (ko) * 2016-05-25 2018-09-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광학패널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KR102224043B1 (ko) * 2018-07-09 2021-03-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표시소자 제조 시스템 및 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80711A1 (en) * 2008-05-07 2009-11-12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method applied to optical display device production system
JP201023078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1925846A (zh) * 2008-04-15 2010-12-2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层积体卷筒及其制造方法与系统
CN102057415A (zh) * 2008-04-07 2011-05-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285527A (zh) * 2010-05-17 2011-12-21 株式会社日立工业设备技术 基板输送装置和基板的倾斜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97280A (ja) * 2010-03-18 2011-10-0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貼合装置及び貼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7415A (zh) * 2008-04-07 2011-05-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1925846A (zh) * 2008-04-15 2010-12-2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层积体卷筒及其制造方法与系统
US20090280711A1 (en) * 2008-05-07 2009-11-12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method applied to optical display device production system
JP201023078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285527A (zh) * 2010-05-17 2011-12-21 株式会社日立工业设备技术 基板输送装置和基板的倾斜校正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271A (zh) * 2012-03-30 2014-08-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656389A (zh) * 2012-03-30 2018-02-0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656389B (zh) * 2012-03-30 2021-07-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450202A (zh) * 2016-05-30 2017-12-0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光学显示元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07450200A (zh) * 2016-05-30 2017-12-0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光学显示元件的系统和方法
US10520760B2 (en) 2016-05-30 2019-12-31 Lg Chem,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display element
CN113109952A (zh) * 2016-05-30 2021-07-13 杉金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光学显示元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11542943A (zh) * 2017-12-21 2020-08-14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显示单元的方法和系统
CN111542943B (zh) * 2017-12-21 2023-06-30 杉金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显示单元的方法和系统
US11724484B2 (en) 2017-12-21 2023-08-15 Shanjin Opto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88732A (ko) 2013-08-08
JP2013156469A (ja) 2013-08-15
TWI499507B (zh) 2015-09-11
JP5425243B2 (ja) 2014-02-26
CN104714328A (zh) 2015-06-17
CN103226256B (zh) 2015-07-01
CN104714328B (zh) 2019-04-30
TW201343399A (zh) 2013-11-01
KR101515547B1 (ko) 2015-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6256B (zh) 光学薄膜片体的贴合装置
TWI481926B (z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067023B (zh)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以及制造方法
CN101923247B (zh)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系统及制造方法
CN102411226B (zh) 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
CN103547962B (zh) 光学薄膜卷组以及光学薄膜卷组的制造方法
CN102848588B (zh) 光学显示单元的制造系统及输送机构
CN103959145B (zh) 制造光学式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4023947B (zh) 制造光学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3959146B (zh) 制造光学式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KR101533959B1 (ko) 적층체 기판의 형성 방법 및 장치
CN202102204U (zh) 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系统
CN103548072B (zh) 光学显示面板的连续制造方法及光学显示面板的连续制造系统
CN101965605A (zh) 光学显示装置制造系统及光学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CN101960503B (zh)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系统
CN104024927B (zh) 制造光学式显示装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7656389B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