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8199A - 叠层膜 - Google Patents

叠层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8199A
CN103958199A CN201280059267.7A CN201280059267A CN103958199A CN 103958199 A CN103958199 A CN 103958199A CN 201280059267 A CN201280059267 A CN 201280059267A CN 103958199 A CN103958199 A CN 1039581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crylate
gathering
methyl
mass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92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8199B (zh
Inventor
园田和卫
长田俊一
三村尚
增田嘉丈
三羽规文
桐本高代志
尾关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958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8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1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6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C08F2/48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by ultraviolet or visible light
    • C08F2/50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by ultraviolet or visible light with sensitis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 C08F29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 C08F299/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from polyurethanes
    • C08F299/065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from unsaturated polycondensates from polyurethanes from polyurethanes with side or terminal unsatur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9/00Adhes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e.g. glue stic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5/04Polyurethanes
    • C08J24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J2475/16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having terminal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要提供损伤修复性和耐污染性良好的、适合成型用途的叠层聚酯膜。因而提供了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侧具有A层的叠层膜,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和(2)氨基甲酸酯键,在微小硬度计测定中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2~0.5μm,将载荷解除到0mN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3~0.65μm。

Description

叠层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成型材料的成型追随性、耐损伤性、与树脂基材的密着性优异、并且在生产性、成本方面有利的叠层膜,涉及能够很好地用于装饰成型用途的叠层膜。
背景技术
装饰成型等的成型材料,为了防止成型时的损伤和在成型后的物品使用过程中的损伤而设置有表面硬化层。但表面硬化层,追随成型的伸展性不足,所以会在成型时发生破裂,在严重时,膜会破裂,表面硬化层剥离。因此,通常采用以下手段:在成型后形成表面硬化层,或在半硬化状态下成型,然后用加热、活性线照射等方式使其完全硬化等的手段。但是,由于成型后的物品已经被立体加工,所以要在后续加工中设置表面硬化层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在半硬化状态下成型时,有时会因成型条件而诱发模具污染。因此,人们期盼可追随成型的耐擦伤性材料,近年来人们的注意力从通过提高硬度来防止损伤转移到将轻度的损伤进行自我修复的“自愈合材料”上(专利文献1和2)。自愈合材料能够自己修复自身的弹性恢复范围内的变形,已知大致有热固化型和使用紫外线、电子束的活性能量线固化型这两种。
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热固化型的材料,尽管成型性和自愈合性优异,但耐污染性不良,所以与沾有化妆品的手指、添加有增塑剂的树脂后靠(resin back)接触,会引起各种问题。这里所说的耐污染性是指聚氯乙烯片中含有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基酯等)、化妆品、油性笔等的墨成分等渗入自愈合材料,引起着色、斑纹,仅靠擦表面不能消除,对此的耐性。
此外,专利文献3~4中记载的紫外线线固化型的自愈合材料,经管耐污染性比较优异,但自愈合性不良,兼有这两种特性的尚未得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136042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9264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7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36762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自愈合性和耐污染性优异的自愈合层的叠层膜。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叠层膜,是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侧具有A层的叠层膜,
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和(2)氨基甲酸酯键,
在用微小硬度计测定时,
施加0.5mN载荷10秒钟后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2~0.5μm,
将载荷解除到0mN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3~0.65μm。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叠层膜具有表面损伤的修复功能(自愈合性),具有优异的耐污染性。因此,本发明的叠层膜特别是在使用表面容易受到损伤的膜作为基材膜时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叠层膜使用正三角椎压入,进行负荷/除荷试验时的加重-压入深度图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基材膜(base film)>
本发明中构成基材膜的树脂可以是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中的任一种,既可以是均聚树脂,也可以是共聚树脂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构成基材膜的树脂,由于成型性良好,而更优选为热塑性树脂。
作为热塑性树脂的例子,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树脂、脂环族聚烯烃树脂、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树脂、芳族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芳酯树脂、聚缩醛树脂、聚苯硫醚树脂、四氟乙烯树脂、三氟乙烯树脂、三氟氯乙烯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1,1-二氟乙烯树脂等含氟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缩醛树脂、聚乙醇酸树脂、聚乳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优选为具有充分的伸展性和追随性的树脂。热塑性树脂,从强度、耐热性、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是聚酯树脂。
本发明中的聚酯树脂,是由酯键形成主链的主要结合链的高分子的总称,可以通过酸成分和其酯与二醇成分的缩聚得到。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此外,也可以是它们与作为酸成分或二醇成分的其它二元羧酸和其酯、二醇成分共聚的共聚物。在这些中,在透明性、尺寸稳定性、耐热性等方面,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本发明中的聚酯树脂,是由酯键形成主链的主要结合链的高分子的总称,可以通过酸成分和其酯与二醇成分的缩聚得到。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此外,也可以是它们与作为酸成分或二醇成分的其它二元羧酸和其酯、二醇成分共聚的共聚物。在这些中,在透明性、尺寸稳定性、耐热性等方面,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此外,在基材膜中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防静电剂、晶核剂、无机粒子、有机粒子、减粘剂、热稳定剂、增滑剂、红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用于调整折射率的掺杂剂等。
基材膜可以是单层结构的基材膜或叠层结构的基材膜中的任一种。
<聚酯基材膜(polyester base film)>
本发明中,在构成基材膜的树脂含有在基材膜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占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聚酯树脂时,将基材膜称作“聚酯基材膜”。
本发明中,构成聚酯基材膜的聚酯树脂,使用的聚酯的特性粘度(依照JIS K7367(2000)在25℃的邻氯苯酚中测定)优选为0.4~1.2dl/g,特别优选为0.5~0.8dl/g。
聚酯基材膜可以使用未拉伸(无取向)膜、单轴拉伸(单轴取向)膜、双轴拉伸(双轴取向)膜中的任一种,但优选使用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优异的双轴拉伸膜。双轴拉伸膜优选高度结晶取向的。本发明中,双轴取向是指在广角X射线衍射中显示双轴取向图案。
聚酯基材膜也可以是内部具有微细空洞的聚酯膜。
聚酯基材膜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叠层结构。
在聚酯基材膜为叠层结构时,使不同的聚酯树脂层叠,优选使含有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聚酯树脂C的层(C层)与含有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聚酯树脂D的层(D层)层叠。在聚酯基材膜为叠层结构时,本发明中,不同的聚酯树脂既指分子结构不同的聚酯树脂的情况,也指共聚聚酯树脂的一部分成分不同的情况。
<具有A层的叠层膜>
下面对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侧具有A层的叠层膜予以说明。
本发明的叠层膜是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侧具有A层的叠层膜,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和(2)氨基甲酸酯键,在用微小硬度计测定时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2~0.5μm,将载荷解除到0mN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3~0.65μm。
本发明的叠层膜,通过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侧具有A层,具有自愈合性优异的效果。
A层也可以在基材膜的两侧都设置,虽然也取决于其用途,但考虑到成本,优选仅在基材膜的一侧存在。这是由于,在许多用途中,仅当A层在基材膜的一侧存在时,叠层膜才具有充分的自愈合性的缘故。
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和、(2)氨基甲酸酯键,这很重要。并且,A层既可以含有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和(2)氨基甲酸酯键的树脂,也可以含有(1)具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树脂和(2)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树脂这样的多种树脂。下文中对A层中含有的成分予以说明。
<(聚)己内酯链段>
本发明中,A层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通过A层具有(聚)己内酯链段,能够赋予A层弹性恢复性(自愈合性)。
本发明中、(聚)己内酯链段是指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链段。
...化学式1
n是1~35的整数
通过使用含有具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树脂的组合物形成A层,能够使A层具有(聚)己内酯链段。含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树脂,优选具有至少1个以上的羟基。羟基优选位于含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树脂的末端。
通过使A层含有具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成分,能够使A层具有自愈合性。即、即使A层表面受到损伤,也可以在几秒的短时间内将损伤消灭(自愈合)。
作为含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树脂,特别优选具有2~3官能度羟基的(聚)己内酯。具体地、可以使用(聚)己内酯二醇、和
...化学式2
m+n是4~35的整数
R:C2H4、C2H4OC2H4、C(CH3)2(CH2)2
(聚)己内酯三醇、以及
...化学式3
I+m+n是3~30的整数
R:CH2CHCH2、CH3C(CH2)3、CH3CH2C(CH2)3
和、(聚)己内酯改性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以及
...化学式4
R是H或CH3,n是1~25的整数
等自由基聚合性己内酯。
自由基聚合性是指能够通过活性能量线进行交联的性质,具有丙烯酸酯基的(CH2=)官能基的化合物相当于自由基聚合性的。作为其它的自由基聚合性己内酯的例子,可以列举出(聚)己内酯改性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己内酯改性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等。
此外,本发明中、含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树脂,除了(聚)己内酯链段以外,也可以含有(或共聚)其它链段、单体。例如,可以含有(或共聚)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聚硅氧烷链段。
此外,本发明中、含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树脂中的、(聚)己内酯链段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0~2500,更优选重均分子量为1000~1500。(聚)己内酯链段的重均分子量是500~2500时更能够发挥自愈合性的效果,此外耐损伤性更提高。
无论是在(聚)己内酯链段共聚的情况,还是另行添加的情况,在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聚)己内酯链段的量为5~50质量%时,这在自愈合性、耐污染性方面优选。这里,在组合物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不包括不参与反应的溶剂。包括参与反应的单体成分。
<氨基甲酸酯键>
本发明中,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2)氨基甲酸酯键。
通过使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含有市售的氨基甲酸酯改性树脂,能够使A层具有氨基甲酸酯键。此外,在形成A层之际,通过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进行反应而生成氨基甲酸酯键,也能够使A层具有氨基甲酸酯键。
本发明中,优选通过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来生成氨基甲酸酯键,使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氨基甲酸酯键。通过使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键,能够提高A层的强韧性、同时提高弹性恢复性(自愈合性)。
此外,在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或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带羟基时,能够通过热等使这些树脂与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之间生成氨基甲酸酯键。通过使用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含有带羟基的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或含有带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来形成A层,能够进一步提高A层的强韧性和弹性恢复性(自愈合性)以及表面平滑性,所以优选。
本发明中、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是指带异氰酸酯基的树脂、带异氰酸酯基的单体或低聚物。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例如,甲撑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物、1,6-己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物、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物、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体、1,6-己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体、1,6-己二异氰酸酯的缩二脲等多元异氰酸酯、和上述异氰酸酯的封闭体等。
在这些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中,与脂环族、芳香族的异氰酸酯相比,脂肪族的异氰酸酯的自愈合性高,所以优选。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为1,6-己二异氰酸酯。此外,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具有异氰脲酸酯环的异氰酸酯在耐热性的方面特别优选,最优选1,6-己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具有异氰脲酸酯环的异氰酸酯,能够形成兼有自愈合性和耐热特性的A层。
在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烷氧基羟甲基三聚氰胺等三聚氰胺交联剂、3-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等酸酐系交联剂、二乙基氨基丙胺等胺系交联剂等其它交联剂。根据需要,为了促进氨基甲酸酯键的形成反应,还可以使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乙基己酸二丁基锡等交联催化剂。
<(聚)烷撑二醇链段>
本发明中,A层优选具有(3)(聚)烷撑二醇链段。本发明中、(聚)烷撑二醇链段是指以下化学式所示的链段。
...化学式5
n是2~4的整数
m是2~11的整数
其中,n为2~4的整数、m为2~11的整数。
如上文所述,烷撑二醇为其碳原子数n为2~4的二醇。进而,烷撑二醇的重复单元数m为2~11,优选为3~6。烷撑二醇的碳原子数n大于4时或烷撑二醇的重复单元数m大于11时,烷撑二醇的分子链变长,固化物的交联密度变低,其硬度变低,涂膜强度、耐擦伤性等降低。另一方面、当烷撑二醇的重复单元数m少于2时,固化物的自修复性降低,进而加工性也降低。
通过使用含有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的树脂的组合物形成A层,能够使A层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
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的树脂优选具有至少1个以上的羟基(羟基)。优选羟基位于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的树脂的末端。
作为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的树脂,为了赋予弹性,优选是末端具有丙烯酸酯基的(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酯官能基(或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基)数没有限定,但从固化物的自愈合性的方面考虑,最优选是单官能度。
作为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含有的(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列举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丁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分别以以下通式表示。
(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CH2=CRCOO(C2H4O)mH
(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CH2=CRCOO(CH2CH2CH2O)mH
该(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的羟基是伯羟基、即与1级碳结合的羟基。
(聚)丁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CH2=CRCOO(C4H8O)mH
其中,R为氢(H)或甲基(-CH2),m为2~11的整数。
这些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中,特别优选乙二醇时的(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由于化学式5中的碳原子数n最小,所以能够有助于得到的固化物兼有耐化妆品性和耐擦伤性。
本发明中,优选使上述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的羟基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而用于A层中,由此能够使A层具有(2)氨基甲酸酯键和(3)(聚)烷撑二醇链段,结果,在能够使A层的强韧性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使自愈合性提高,所以优选。
在使前述的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之间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之际,还能够配合(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长链醇等。通过配合(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能够提高作为固化物的A层的硬度。通过配合长链醇,能够提高作为固化物的A层的表面滑性,其结果能够提高耐擦伤性。此外、该长链醇是所述带长链烷基的化合物的概念所包括的化合物。
作为在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之际同时配合的(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可以例示(甲基)丙烯酸羟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丙基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丁基酯等。
作为在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之际同时配合的长链醇,可以列举出十三碳醇、肉豆蔻醇、鲸蜡醇、硬脂醇、山醇、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鲸蜡基醚、聚氧乙烯硬脂基醚、甘油单硬脂酸酯等。作为特别优选的长链醇,可以列举出聚醚改性鲸蜡基醇等的聚醚改性了的长链醇。这是由于,如果使用被聚醚改性了的长链醇,则能够赋予作为固化物的A层防静电效果的缘故。
所述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之间进行的氨基甲酸酯化反应,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剂、阻聚剂等的存在下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中的反应温度优选为常温~100℃,反应时间优选为1~10小时。在反应温度低于常温或反应时间短于1小时时,反应进行慢,目标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收率容易降低。另一方面、在反应温度大于100℃或反应时间长于10小时时,显示出副反应容易发生的倾向。
在所述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和(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进行的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甲苯、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烃系溶剂;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环己酮等的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丁酯等酯系溶剂。作为催化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乙基己酸二丁基锡、二丁基硫化锡等。作为阻聚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氢醌单甲基醚等。
<(聚)硅氧烷链段>
本发明中,优选A层具有(4)(聚)硅氧烷链段和/或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本发明中、(聚)硅氧烷链段是指以下化学式所示的链段。此外、下述式中R是OH和碳原子数1~8的烷基中的任一种,式中至少各具有1个以上。
...化学式6
R是OH、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n是3~100的整数
由于A层具有(聚)硅氧烷链段和/或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所以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就能够含有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
本发明中,能够使用含有水解性甲硅烷基的硅烷化合物的部分水解物、有机硅溶胶、或该有机硅溶胶与具有自由基聚合物基的水解性硅烷化合物加成而得的组合物作为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
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可以例示出四烷氧基硅烷、甲基三烷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烷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烷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烷基二烷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烷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烷基二烷氧基硅烷等具有水解性甲硅烷基的硅烷化合物的完全或部分水解物,以及分散在有机溶剂中的有机硅溶胶、在有机硅溶胶的表面上附加具有水解性甲硅烷基的水解硅烷化合物的有机硅溶胶。
此外,本发明中、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除了含有(聚)硅氧烷链段以外,还可以含有(共聚)其它链段等。例如,可以含有(共聚)具有(聚)己内酯链段、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单体成分。
本发明中,作为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优选共聚上了具有能够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羟基的单体等。若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与具有能够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羟基的单体等共聚,则能够提高A层的强韧性。
在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是带羟基的共聚物时,若使用含有具有带羟基的(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共聚物)、和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组合物形成A层,则能够有效地形成具有(聚)硅氧烷链段和氨基甲酸酯键的A层。
(聚)硅氧烷链段,无论是在被共聚时还是在被另行添加时,若在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聚)硅氧烷链段有1~20质量%,则在自愈合性、耐污染性、耐气候性、耐热性方面优选。在组合物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不包括不参与反应的溶剂。包括参与反应的单体成分。
<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
本发明中、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是指下式所示的链段。
...化学式7
m是10~300的整数
在A层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时,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就会在A层的表面上存在。通过使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在A层的表面上存在,能够使A层表面的润滑性提高、摩擦阻力降低。结果能够抑制损伤性。
为了使A层具有(聚)硅氧烷链段和/或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能够通过使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含有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来实现。本发明中,作为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优选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与乙烯基单体共聚而成的共聚物。
出于提高A层的强韧性的目的,优选使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与具有能够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羟基的单体等共聚。在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为带羟基的共聚物时,使用含有具有带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共聚物)和带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组合物形成A层,就能够有效地形成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和氨基甲酸酯键的A层。
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在是与乙烯基单体的共聚物时,可以是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无规共聚物中的任一种。在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是与乙烯基单体的共聚物时,将其称作“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共聚物”。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共聚物能够通过活性聚合法、高分子引发剂法、高分子链转移法等进行制造,但考虑到生产性,优选使用高分子引发剂法、高分子链转移法。
在使用高分子引发剂法时,可以使用下述化学式所示的高分子偶氮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来与其它乙烯基单体共聚。此外,也可以进行以下的二步聚合:使过氧单体与具有不饱和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低温进行共聚而合成侧链导入过氧基的预聚物,再使该预聚物与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
在使用高分子链转移法时,例如,可以使下述化学式所示的硅油与HS-CH2COOH、HS-CH2CH2COOH等加成形成具有SH基的化合物,然后利用SH基的链转移使该硅氧烷化合物与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从而合成嵌段共聚物。
要合成聚二甲基硅氧烷系接枝共聚物,可以通过例如,使下述化学式所示的化合物、即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与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从而容易地得到接枝共聚物。
作为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形成的共聚物中使用的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出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月桂基酯、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正丙基乙烯基醚、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酸乙烯基酯、氯乙烯、1,1-二氯乙烯、氟乙烯、1,1-二氟乙烯、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缩水甘油基烯丙基醚、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巴豆酸、马来酸、马来酸酐、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双丙酮丙烯酰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基酯、烯丙醇等。
此外,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共聚物,优选在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系溶剂、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等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系溶剂、乙醇、异丙醇等醇系溶剂等的单独或混合溶剂中通过溶液聚合法而制造。
根据需要,可以并用过氧化二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等聚合引发剂。聚合反应优选在50~150℃下进行3~12小时。
本发明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共聚物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量,在A层的润滑性、耐污染性方面,优选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共聚物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占1~30质量%。此外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30000。
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无论是被共聚时,还是被另行添加时,若在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二甲基硅氧烷链段占1~20质量%,则在自愈合性、耐污染性、耐气候性、耐热性方面优选。组合物的全部成分100质量%中不包括不参与反应的溶剂。包括参与反应的单体成分。
本发明中、作为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在使用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时,除了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以外,还可以含有(共聚)其它链段等。例如,可以含有(共聚)(聚)己内酯链段、聚硅氧烷链段。
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可以使用(聚)己内酯链段与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共聚物、(聚)己内酯链段与聚硅氧烷链段的共聚物、(聚)己内酯链段与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与聚硅氧烷链段的共聚物等。使用这些组合物而得到的A层,能够具有(聚)己内酯链段、与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和/或聚硅氧烷链段。
具有(聚)己内酯链段、聚硅氧烷链段和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共聚物和(聚)己内酯和聚硅氧烷的反应,可以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共聚物合成时适宜地添加(聚)己内酯链段和聚硅氧烷链段而使它们共聚。
<其它添加剂>
在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优选含有引发剂、固化剂、催化剂。引发剂和催化剂用于促进A层的固化。作为引发剂,优选能够引发或促进涂料组合物通过阴离子、阳离子、自由基反应等进行聚合、缩合或交联反应的物质。
引发剂、固化剂和催化剂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此外,引发剂、固化剂和催化剂既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将多种引发剂、固化剂和催化剂同时使用。进而也可以合并使用酸性催化剂、热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作为酸性催化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盐酸水溶液、甲酸、乙酸等。作为热聚合引发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此外,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烷基苯甲酮系化合物、含硫系化合物、酰基氧化膦系化合物、胺系化合物等。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从固化性方面考虑,优选烷基苯甲酮系化合物。作为烷基苯甲酮系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1-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1-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苯基)-1-丁烷、2-(二甲基氨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苯基)-1-丁烷、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代苯基)-1-丁烷、2-(二甲基氨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4-吗啉基)苯基]-1-丁烷、1-环己基-苯基甲酮、2-甲基-1-苯基丙-1-酮、1-[4-(2-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1-酮等。
此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限度内,在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也可以加入流平剂、紫外线吸收剂、增滑剂、防静电剂等。由此能够使得A层含有流平剂、紫外线吸收剂、增滑剂、防静电剂等。作为流平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丙烯酸共聚物或硅氧烷系、氟系的流平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出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草酰二苯胺系、三嗪系和阻胺系的紫外线吸收剂。作为防静电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锂盐、钠盐、钾盐、铷盐、铯盐、镁盐、钙盐等的金属盐。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A层是通过活性能量使含有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A层,且所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至少具有(聚)己内酯链段,所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至少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通过采用这种构造,能够使自愈合性和耐污染性优异。
通常、自愈合材料,通过所含有的软链段成分发挥缓冲作用来使轻微的损伤弹性恢复,所以能够通过增加软链段成分的量来使自愈合性提高。具体地说,通过增加A层中的(1)(聚)己内酯链段、和/或(3)(聚)烷撑二醇链段,能够实现优异的自愈合性。但是,若采用这种改良方法使A层的自愈合性提高,则构成A层的分子的自由体积的比率变大,所以油分、药品容易浸透到分子间,A层的耐污染性恶化。另一方面,通过使A层中的(1)(聚)己内酯链段、(3)(聚)烷撑二醇链段减少,虽然A层的耐污染性提高,但自愈合性恶化。因此,自愈合性和耐污染性是对立的特性,要得以两全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兼有自愈合性和耐污染性这些特性,用紫外线、电子束等的活性能量线使含有自愈合性优异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耐污染性优异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固化这很重要。
<A层的性能>
本发明的叠层膜重要的是:在用微小硬度计的测定中,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2~0.5μm,将载荷解除到0mN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3~0.65μm。
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进而优选为1.2~3.0μm。此外,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更优选为0.3~0.4μm。此外,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进而优选为0.4~0.6μm。通过使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2~0.5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3~0.65μm,能够发挥优异的自愈合性。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A层的破坏伸长率优选为50%以上。在A层的破坏伸长率为50%以上的情况,成型追随性优异,所以能够在成型装饰用途使用。为了使A层的破坏伸长率为50%以上,优选A层中含有0.05~2质量%平均粒径0.3μm以下的粒子。A层中含有的粒子的平均粒径大于0.3μm时A层的透明性受到破坏,所以不优选。此外,A层中的粒子含量少于0.05质量%时,容易引起二次凝聚,此外在大于2质量%时,A层表面变粗,透明性受损,所以不优选。
作为A层中使用的粒子,可以列举出干式二氧化硅、湿式二氧化硅等的二氧化硅微粒、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铈、氧化锑、铟锡混合氧化物和锑锡混合氧化物等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丙烯酸、苯乙烯等的有机微粒等,也可以使用以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各种市售品。微粒的形状,优选使用球状、念珠状,但并不特别限于这些。尤其是,由于得到的叠层膜的透明性低、以及混到涂布剂之际的分散性良好等因素,而优选采用二氧化硅微粒。
本发明的叠层膜,在A层表面涂布化妆品,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优选为2.9质量%以下。
特别是、前述条件下的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更优选为0.3质量%以上1.5质量%以下。在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2.9质量%以下时耐污染性良好,如果为1.5质量%以下,则几乎不会产生源于污染性的问题。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越低越好,但在A层含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情况,使化妆品溶解浓度小于0.3质量%很困难,因此可以认为下限为0.3质量%左右。耐污染性是指与膏剂、油性笔、聚氯乙烯片接触时不容易表面变色、不容易发生斑纹的性质。
本发明的叠层膜,在A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环境中保持1小时后的A层的质量增加率优选为10质量%以下。
特别是、在前述条件下的A层的质量增加率更优选为0.3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为0.3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若A层的油酸引起的质量增加率为10.0质量%以下,则耐污染性良好,若为3.0质量%以下,则几乎不会发生源于污染性的问题。A层的油酸引起的质量增加率越低越好,但在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时,使油酸引起的质量增加率少于0.3质量%很困难,所以可以认为下限为0.3质量%左右。耐污染性是指与膏剂、油性笔、聚氯乙烯片接触时不容易表面变色、不容易发生斑纹的性质。
本发明的叠层膜优选:在A层表面涂布化妆品、然后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2.9质量%以下、或在A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下保持1小时后的A层的质量增加率为10质量%以下,在用微小硬度计测定时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05~0.5μm,载荷变为0mN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残存位移量为0.2~0.65μm。这样能够兼有耐化妆品性和自愈合性。
该实现方法中重要是的,通过用紫外线、电子线等的活性能量使含有下述所示的自愈合性优异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耐污染品性优异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组合物固化而形成A层。
<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
自修复性优异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是指:将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的混合物用由照度400mW/cm2的高压汞灯发出的紫外线固化成厚度30μm的层(下文中称作B)的物性在以下范围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在B层表面涂布化妆品、然后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B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4.0质量%以下,或在B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下保持1小时后的B层的质量增加率为45质量%以下,在微小硬度计测定中、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B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B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4~0.7μm。
<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
耐化妆品性优异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是指,用照度400mW/cm2的高压汞灯发出的紫外线将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的混合物固化成厚度30μm的层(下文中称作C层)的物性在以下范围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在C层表面涂布化妆品、然后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2.5质量%以下,或在C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下保持1小时后的C层的质量增加率为5.0质量%以下,在微小硬度计测定中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C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C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05~0.35μm。
进而、通过将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之间的含有比率(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质量/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质量)设定在70/30~30/70的范围,使该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固化,这样能够能够得到以下叠层膜:所得的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2.9质量%以下,或A层的油酸质量增加率为10质量%以下,微小硬度计测定时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2~0.5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3~0.65μm,能够兼有耐化妆品性和自愈合性。当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含有比率(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质量/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质量)在70/30~30/70的范围外时,难以兼有自愈合性和耐化妆品性这些特性。
这里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组成,只要任一者是含有(聚)己内酯链段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即可,没有特殊限定。
此外,为了实现:在A层表面涂布化妆品、然后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1.5质量%以下,或在A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下1小时保持后的A层的质量增加率为3.0量%以下,在用微小硬度计测定时作用0.5mN载荷10秒钟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2~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3~0.4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4~0.6μm,
必要的是: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至少具有(聚)己内酯链段,且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至少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此外,能够通过使B层和、C层的物性在下述范围内来实现。
(B层的物性)
在B层表面涂布化妆品、然后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B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2.9质量%以下,或在B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下保持1小时后的B层的质量增加率为5.0质量%以下,B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2~3.0μm、B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4~0.5μm。(C层的物性)
在C层表面涂布化妆品、然后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C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化妆品溶解浓度1.4质量%以下,或在C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下保持1小时后的C层的质量增加率为3.0质量%以下,C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2~3.0μm、C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1~0.25μm。
进而、通过使将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以二者含有比率为70/30~30/70的方式混合在一起的、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固化,能够得到上述叠层膜,耐化妆品性和自愈合性非常优异。若在该范围外,则不能兼有自愈合性和耐化妆品性的特性。
通过使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中含有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该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具有(聚)己内酯链段,该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具有(聚)烷撑二醇(甲基)丙烯酸酯链段,能够得到自愈合性和耐化妆品性非常优异的A层。这可以认为是由于,耐化妆品性优异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由于表面张力和分子间力的差别而在固化时偏聚于表面,自愈合性优异的(聚)己内酯链段偏聚于内层,由此使得效果变得更为显著的缘故。
特别、A层中含有的树脂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A层中含有的树脂中的(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优选满足、0.3n≦m≦10n,进而优选满足0.3n≦m≦5n,更进而优选满足0.65n≦m≦1.20n。A层中含有的树脂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A层中含有的树脂中的(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满足0.3n≦m≦10n时,前述的固化时的各链段的偏聚发生得更为显著,能够得到自修复性和耐化妆品性更优异的A层。A层中含有的树脂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A层中含有的树脂中的(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不满足0.3n≦m≦10n时,有时在前述的固化时各链段的分散性提高,偏聚变弱。
(A层的厚度)
本发明的叠层膜,为了得到自修复性和耐化妆品性好的叠层膜,A层的厚度优选为10~30μm。通过使A层的厚度为10~30μm,能够制得具有自修复效果且耐污染性好的叠层膜。进而优选使A层的厚度为10~20μm,这样能够使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或A层的质量增加率变少、耐污染性提高。
(A层的动摩擦系数)
本发明的叠层膜,A层的动摩擦系数(μk)优选为0.45以下。动摩擦系数(μk)为0.45以下时,触摸时触感优异。此外,动摩擦系数(μk)为0.12以上0.30以下时,不仅触感优异,而且耐伤性更优异。为了使A层的动摩擦系数降低,为0.45以下,优选具有(聚)硅氧烷链段的树脂和/或具有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的树脂在构成A层的总成分100质量%中占1~5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叠层膜,A层的静摩擦系数(μs)和动摩擦系数(μk)的差(μs-μk)优选为0.05以下。0.05以下还包括负数的情况,即动摩擦系数比静摩擦系数大的形态。通过使(μs-μk)为0.05以下,例如在将本叠层膜用于直接用笔或手指触摸的片部件表面时,能够顺畅地书写文字,所以优选。(μs-μk)优选为0.04以下,进而优选0.03以下。作为(μs-μk)的下限,为-0.15,在这种情况,由于能够顺畅地书写文字而优选。作为调整(μs-μk)为0.05以下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例如以下的方法。
I)使自修复性树脂层中含有具有通过己内酯和异氰酸酯的反应形成的氨基甲酸酯键的树脂。
II)使自修复性树脂层中含有有机硅化合物和/或氟系化合物。
III)调整自修复性树脂层的自修复性(伤的消失时间)。
IIIV)添加粒子。
上述手段能够单独或组合使用,但具有前述(聚)硅氧烷链段和/或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是最优选手段。
<A层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A层例如,能够通过依次进行后述的叠层工序、加热工序、能量线照射工序而制造。
(叠层工序)
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侧叠层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和(2)氨基甲酸酯键的层(A层)。在基材膜上叠层A层时,例如将含有能够形成A层的材料、和根据需要而含有的溶剂的涂液涂布到基材膜的至少一侧的方法。此外,作为涂布方法,可以使用凹版涂布法、微凹版涂布法、模涂法、反向涂布法、刀式涂布法、棒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加热工序)
通过进行加热,能够使层中的溶剂挥发,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方法,从加热效率的方面考虑,优选用热风进行,可以使用公知的热风干燥机、或或能够进行辊传送、悬浮等连续传送的热风炉等。通过使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能够使溶剂的挥发充分。此外,考虑到由基材膜的热收缩造成的褶皱发生等,优选加热温度为180℃以下,但为了提高与基材膜的密着性,优选在12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
加热时间为1分钟以上、优选为2分钟以上、更优选为3分钟以上。从生产性、基材膜的尺寸稳定性、透明性的维持方面考虑,加热时间优选为5分钟以下。
(能量线照射工序)
通过照射能量线,能够使用于形成A层的组合物固化。通过能量线进行的固化,从通用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电子束(EB线)或紫外线(UV线)。此外,作为在照射紫外线之际使用的紫外线灯的种类,可以列举出例如,放电灯方式、闪烁方式、激光方式、无电极灯方式等。在使用放电灯方式的高压汞灯进行紫外线固化时,紫外线的照度为100mW/cm2以上3000mW/cm2以下。为了兼有自愈合性和耐污染性,紫外线的照度优选为200mW/cm2以上1000mW/cm2以下。这里的紫外线照度是指单位面积受到的照射强度,根据灯功率、发射光谱效率、发光灯泡的直径、反射镜的设计、和被照射物与光源的距离而变化。但照度不会因为移送速度而变化。此外,紫外线累积光量是指单位面积所受到的照射能量,是达到其表面上的光量子的总量。累积光量与从光源下通过的照射速度成反比例,与照射次数和灯数成正比例。
本发明的叠层膜的优选用途是在个人电脑、手机电话等的壳上使用的装饰成型用途、触摸面板、防反射板等的画面保护用途。本发明的叠层膜可以通过使用注射成型、压缩空气成型、真空成型、热成型、压制成型等成型方法制成成型体。特别是,能够很好地用于在成型时被加热到80℃~180℃的用途。
[特性的测定方法和效果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中的特性的测定方法和效果的评价方法如下。
(1)A层的厚度
在冻结后用切片机(日本ミクロトーム制、RMS-50)的金刚石刀进行切削,得到叠层膜的截面。将得到的截面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到100倍~300倍的倍率范围,根据能够看到基材膜和A层之间清晰的界面的图像相片来测定A层的层厚度。此外测定取3样品的平均值。
(2)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
从叠层膜切出200mm×200mm,将该膜的质量记作A(g)。固定在电木板,在A层上涂布花王(株)制アトリックス“手霜A”(NO413)和蒸馏水的1:1(质量基准)混合液,在表面上放置95mm×95mm、厚度3mm的玻璃板(此时,尽量使叠层膜和玻璃板之间没有空气进入,将从玻璃板挤出的化妆品全部擦去)。将其在60℃·95RH%的气氛的高温高湿烘箱保存6小时。保存后、用棉纱布擦去A层的化妆品直至变为透明,然后在23℃的气氛中保存24小时。然后将测定出的膜的质量记作B(g)。通过以下计算式求出此时的化妆品溶解浓度(质量%)。
(B-A)/(400×t×d)×100
t:A层厚度(cm)
d:A层的比重(g/cm3)。
(3)A层的油酸质量增加率
从叠层膜切出200mm×200mm,将该叠层膜的质量记作A(g)。固定在电木板上,在A层侧的100mm×100mm的范围涂布油酸。在涂布之际用塑料围起来,尽量使油酸不能够流出。将其在加热到60℃的烘箱中保存1小时。保存后、使用棉纱布擦叠层膜直至其变为透明,然后在23℃的气氛中保存24小时。将之后测定出的膜的质量记作B(g)。通过以下计算式求出此时的油酸导致的质量增加率。测定分别进行3次,取它们的平均值。(B-A)/(100×t×d)×100
t:A层厚度(cm)
d:A层的比重(g/cm3)。
(4)A层的比重
用单刃刀从叠层膜切出A层的切片,依照以溴化钠水溶液作为介质的密度梯度管法(JIS K7112JIS手册(1999年度版))进行测定。此时测定进行n数5次,取它们的平均值。
(5)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蠕变位移量、和永久位移量
在平滑的金属板(模具钢(die steel):SKD-11)上涂布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社制“ハイバキュームグリース(高真空用润滑油)”1g,在其上将叠层膜的基材膜侧贴在涂布部分,在表面夹着滤纸用手压机进行挤压以使得尽量不进入空气。针对由该方法得到的静置的试样,使用正三角椎并将其压入,进行负荷/除荷试验,获得加重-压入深度图线(参照图1)。
根据该图线,求出从作用载荷到除去载荷为止的厚度方向的位移量(最大位移量)、以及在达到0.5mN后继续保持10秒钟时的厚度方向的位移量(蠕变位移量)、以及在保持10秒钟后除去载荷直至变为0mN时的厚度方向的位移量(永久位移量)。测定分别进行3次,取它们的平均值。
装置:金刚石超微小硬度计“DUH-201”(岛津制作所制)
使用压头:金刚石制正三角椎压头(棱角115°)
测定模式:2
最大载荷:0.5mN
达到10mN载荷后的保持时间:10秒
施加载荷速度、除去载荷速度:0.1422mN/s。
(6)耐化妆品性
在切成5cm见方的试样上涂布花王(株)制アトリックス“手霜A”(NO413)0.5g,在温度60℃、相对湿度95%的气氛中放置6小时,然后在25℃相对湿度65%的气氛中放置30分钟,用纱布将表面擦干净。在温度25℃、相对湿度65%的气氛中放置24小时,然后观察表面状态,依照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优):无白斑发生。
●(良):几乎无白斑发生。
△(可):有白斑发生,但能够擦干净。
×(不可):有白斑发生。即使擦了,在温度25℃、相对湿度65%的气氛中放置24小时后也会再次发生。
(7)A层的自愈合性
用黄铜刷子(TRUSCO制)对A层表面以500g的载荷在水平上刮擦,依照下述基准目视评价此时的损伤的修复状态。
◎(优):所有的损伤在3秒以内修复。
○(良):所有的损伤在4~10秒以内修复。
●(可):所有的损伤在11~30秒以内修复。
×(不可):其他(所有的损伤的修复用31秒以上,或存在不能被修复的损伤)。
(8)A层的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
在23℃、50%(相对湿度)的气氛中使用顶端形状为半径0.8mmR的半球状的聚缩醛树脂制电容笔(touch pen)(スタイラス制),以载荷200g、速度100mm/sec在片部件表面移动,使用新东科学(株)制的表面性测定机(商品名“トライボギア”、型“14FW”)测定此时的动摩擦系数(μk)。测定分别进行3次,取它们的平均值。
<测定条件>
·测定长度:100mm
·输出机:用计算机自动检测
·载荷变换器容量:2000g
·取样速度:2ms
·静摩擦系数:根据最初峰值点的载荷计算
·动摩擦系数:根据测定长度100mm中的最后20mm的平均载荷计算。
(9)A层的破坏伸长率
从叠层膜切出10mm宽×200mm长,用夹子沿着长度方向把持,使用英斯特朗(instron)型拉伸试验机(インストロン公司制超精密材料试验机MODEL5848)以拉伸速度100mm/分钟使其伸长。此时的测定气氛为23℃·65RH%。在拉伸之际,观察拉伸过程中的样品,目视有裂痕(龟裂)发生就停止(将停止时的伸长率调整成是5的整数)。接下来,测定的样品依次采用其拉伸伸长率比停止时的伸长率以5%的单位减少的样品,最终进行到目视没有裂痕产生的伸长率为止。
切出选取样品的裂痕部分的薄膜截面,观察的A层的厚度,是在透射电镜的观察画面中、以能够成为30mm以上的倍率观察A层,在A层的平均厚度的50%以上发生裂痕的情况视为有裂痕(A层有破坏),将在视为有裂痕的样品中、具有最低伸长率的样品的伸长率值作为破坏伸长率。
并且进行同一测定共3次,将它们的破坏伸长率的平均值作为A层的破坏伸长率。
(10)A层中的粒径
针对使用切片机切出叠层膜的截面而得到的样品,通过电镜观察求出A层中的粒径。即、使用透射电镜H-7100FA型((株)日立制作所制),以加速电压75kV将膜的截面放大到20,000倍进行观察,拍摄截面相片,测定层结构和各层厚度。此外,根据情况,有时为了能够提高反衬度,也可以采用公知的用RuO4、OsO4等染色的技术。
实施例
(B层和C层的形成)
相对于下述所示的原料1~10、原料12~14的各组合物100质量份,混合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棒涂机涂布到厚度100μm的聚酯基材膜(东丽(株)制、“ルミラー”U46)上,使干燥后的层的膜厚能够为30μm。将其从80℃的干燥炉中通过,进行1分钟干燥处理,接下来,通过采用了功率400mW/cm2的高压汞灯的紫外线(UV)干燥炉,以传送带速度4m/分使其一边移动一边固化,从而得到叠层膜。得到的结果如表1和2所示。
“原料”
(原料1)
将甲苯5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改性型(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タケネートD-170N)50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丙烯酸羟基乙酯(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プラクセルFA5)76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混合在一起,在70℃下保持5小时。然后,加入甲苯79质量份,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混合物。
(原料2)
将甲苯5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缩二脲改性型(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デュラネート24A-90CX、不挥发量:90质量%、异氰酸酯含量:21.2质量%)50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丙烯酸羟基乙酯(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プラクセルFA2D)92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混合在一起,在70℃下保持5小时。然后,加入甲苯82质量份,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此外、该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中的平均每个丙烯酸酯单体残基的己内酯单元的重复数量为2。
(原料3)
将甲苯5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改性型(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タケネートD-170N)25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丙烯酸羟基乙酯(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プラクセルFA10)162.8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混合在一起,在70℃下保持5小时。然后,加入甲苯137.8部,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此外、该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中的平均每个丙烯酸酯单体残基的己内酯单元的重复数量为10。
(原料4)
加入甲苯5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改性型(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タケネートD-170N)50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丙烯酸羟基乙酯(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プラクセルFA3)114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在70℃下保持3小时。然后,加入甲苯118.2质量份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此外、该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中的平均每个丙烯酸酯单体残基的己内酯单元的重复数量为3。
(原料5)
将甲苯100质量份、甲基-2,6-二异氰酸酯己酸酯(协和发酵工业社制LDI)50质量份和聚碳酸酯二醇(ダイセル化学工业社制プラクセルCD-210HL)119质量份混合在一起,升温到40℃,保持8小时。然后加入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共荣社化学社制ライトエステルHOA)28质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东亚合成社制M-400)5份、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在70℃下保持30分钟,然后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在80℃下保持6小时。最后加入甲苯97质量份,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原料6)
加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改性体(武田药品工业制タケネートD-170N、异氰酸酯基含量:20.9质量%)50质量份、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日本油脂制ブレンマーAE-90、羟值:332(mgKOH/g))42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然后在70℃下保持5小时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丁酮(MEK)92质量份,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原料7~9)
除了使原料6中、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变为ブレンマーAE-150(羟值:264(mgKOH/g))53质量份、将反应液的MEK变为102质量份以外,与原料6同样地得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原料7)。
此外,除了将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变为ブレンマーAE-200(羟值:205(mgKOH/g))68质量份、将反应液的MEK变为118质量份以外,与原料6同样地得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原料8)。
此外,除了将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变为ブレンマーAE-400(羟值:98(mgKOH/g))142份、将反应液的MEK变为192质量份以外,与原料6同样地得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原料9)。
(原料10)
将甲苯5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改性型(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タケネートD-170N)50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丙烯酸羟基乙酯(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プラクセルFA5)70质量份、聚二甲基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社制X-22-160AS)8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混合在一起,在70℃下保持5小时。然后,加入甲苯79质量份,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混合物。
(原料11)
<聚硅氧烷(a)的合成>
向具有搅拌机、温度计、冷凝器和氮气体导入管的500ml的烧瓶中添加乙醇106质量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270质量份、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23质量份、去离子水100质量份、1质量%盐酸1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1质量份,在80℃下反应3小时而合成聚硅氧烷(a)。将其用甲基异丁基甲酮调整到50质量%。
<聚二甲基硅氧烷系接枝共聚物(a)的合成>
与聚硅氧烷(a)的合成使用同样的装置,加入甲苯50质量份、和甲基异丁基甲酮50质量份、聚二甲基硅氧烷系高分子聚合引发剂(和光纯药株式会社制、VPS-0501)2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8质量份、甲基丙烯酸丁酯38质量份、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3质量份、甲基丙烯酸1重量份和1-硫甘油0.5质量份,在180℃下反应8小时,从而得到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嵌段共聚物(a)。得到的嵌段共聚物的固体成分50质量%。
(由原料11的组合物形成的层的形成)
使用绕线棒将原料11的组合物以陈化工序后的层的厚度能够变为30μm的方式进行涂布。在厚度100μm的聚酯基材膜(东丽(株)制、“ルミラー”U46)上以干燥后的层的膜厚能够变为30μm的方式用棒涂机实施涂布。涂布后、用热风干燥机在160℃下加热2分钟(加热工序)。然后,在40℃下加热(陈化)2天(陈化工序),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3。
(原料12)
将甲苯5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改性型(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タケネートD-170N)34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丙烯酸羟基乙酯(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プラクセルFA10)57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丙烯酸羟基乙酯(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プラクセルFA3)57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氢醌单甲基醚0.02质量份混合在一起,在70℃下保持5小时。然后,加入甲苯137.8质量份,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原料13)
添加1,3-双异氰酸酯基甲基环己烷50质量份、丙烯酸羟基烷基酯100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5质量份、氢醌2质量份,在70℃下保持3小时。然后在85℃下进行2小时陈化,从而得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
(原料14)
将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制U5201)50质量份在80℃下溶解在MEK50质量份中,从而得到原料14。
“实施例”
(实施例1)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2 50质量份、邻苯二甲酸单羟基乙基丙烯酸酯(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M-5400)10质量份、甲苯10质量份、和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即、将该组合物以干燥后的层的膜厚能够变为30μm的方式用棒涂机涂布在厚度100μm的聚酯基材膜(东丽(株)制、“ルミラー”U46)上。然后从80℃的干燥炉中通过,干燥处理1分钟,接下来,通过采用功率400mW/cm2的高压汞灯的紫外线(UV)干燥炉,将其一边以传送带速度4m/分移动一边固化,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2)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3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4 50质量份、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3)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3 7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4 30质量份、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4)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5 3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4 70质量份、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5)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5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2 50质量份、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6)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6 5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
此外,该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的比率为m=0.46n。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7~9)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7~9各5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
此外,该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的比率分别为,m=0.67n、m=0.88n、m=1.6n。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0)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0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7 5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
此外,该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中的(1)(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3)(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的比率为m=0.65n。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1)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47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7 47质量份、二氧化硅粒子的MEK分散液(日挥催化剂化成制:スフェリカスラリー120、平均粒径120nm、SiO2浓度5质量%)5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10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
此外,该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中的(1)(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3)(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的比率为m=0.67n。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2)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2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8 8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
此外,该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的比率为m=3.5n。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3)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2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9 8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
此外,该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的比率为m=6.3n。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4)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1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9 9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
此外,该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中的(聚)烷撑二醇链段的质量m和(聚)己内酯链段的质量n的比率为m=14n。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
将聚二甲基硅氧烷系嵌段共聚物(a)75质量份、聚硅氧烷(a)10质量份和具有羟基的(聚)己内酯三醇(ダイセル化学工业(株)制プラクセル308、重均分子量850)15质量份配合(混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原料11。添加原料1110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武田药品工业(株)制、タケネートD-170N)25质量份,进而使用丁酮进行稀释,从而得到固体成分40质量%的热固化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由所述原料11的组合物形成的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2)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 10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3)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3 10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4)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2 100质量份、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5)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3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1 5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6)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5 8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4 2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2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7)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5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3 5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8)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3 100质量份、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9)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14 100质量份、光引发剂(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混合在一起,从而调制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比较例10)
将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的原料5 50质量份、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原料14 5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チバガイギー社制イルガキュア184)3质量份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固体成分50质量%的自由基聚合性组合物。使用得到的组合物,与所述B层或C层的形成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形成A层,从而得到叠层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表5。
表3
附图标号说明
1加重
2保持
3除荷
a最大位移量
b蠕变位移量
c永久位移量

Claims (9)

1.一种叠层膜,是在基材膜的至少一侧具有A层的叠层膜,
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1)(聚)己内酯链段和(2)氨基甲酸酯键,
在用微小硬度计测定时,
施加0.5mN载荷10秒钟后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量为1.0~3.0μm,A层的厚度方向的蠕变位移量为0.2~0.5μm,
将载荷解除到0mN时的、A层的厚度方向的永久位移量为0.3~0.65μ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膜,其特征在于,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3)(聚)烷撑二醇链段。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膜,其特征在于,A层是通过活性能量线使含有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的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
所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B至少具有(聚)己内酯链段,
所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C至少具有(聚)烷撑二醇链段。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膜,A层的破坏伸长率为50%以上。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膜,其特征在于,在A层表面涂布化妆品、并在60℃环境中保持6小时后的A层的化妆品溶解浓度为2.9质量%以下。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膜,其特征在于,在A层表面涂布油酸、并在60℃环境中保持1小时后的A层的质量增加率为10质量%以下。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膜,其特征在于,A层中含有的树脂具有(4)(聚)硅氧烷链段和/或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膜,A层的动摩擦系数μk为0.45以下。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膜,其特征在于,A层的静摩擦系数μs和动摩擦系数μk之差μs-μk为0.05以下。
CN201280059267.7A 2011-12-21 2012-12-14 叠层膜 Active CN1039581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9465 2011-12-21
JP2011279465 2011-12-21
PCT/JP2012/082509 WO2013094532A1 (ja) 2011-12-21 2012-12-14 積層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8199A true CN103958199A (zh) 2014-07-30
CN103958199B CN103958199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668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9267.7A Active CN103958199B (zh) 2011-12-21 2012-12-14 叠层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469789B2 (zh)
EP (1) EP2796291B1 (zh)
JP (1) JP6236783B2 (zh)
KR (1) KR102048801B1 (zh)
CN (1) CN103958199B (zh)
TW (1) TWI673166B (zh)
WO (1) WO20130945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5810A (zh) * 2018-05-31 2018-10-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金属线、显示屏、金属线制作方法和金属线修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4395B2 (ja) * 2013-09-24 2018-09-2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6481607B2 (ja) * 2014-01-31 2019-03-13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6582862B2 (ja) * 2014-10-20 2019-10-02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6596852B2 (ja) * 2015-03-16 2019-10-30 日油株式会社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積層構造体
GB201508727D0 (en) 2015-05-21 2015-07-01 Croda Int Plc Polyurethane
EP3103846B1 (en) 2015-06-10 2018-01-31 UBE Corporation Europe, S.A.U. Self-healing polyurethane polymers
JP6565612B2 (ja) * 2015-11-05 2019-08-28 日油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2501A (ja) * 2002-04-12 2003-10-24 Natoko Kk レンズシート
JP2006137780A (ja) * 2004-11-10 2006-06-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成形シート
JP2007009218A (ja) * 2006-08-22 2007-01-18 Natoko Kk 塗料組成物
US20100010113A1 (en) * 2006-10-09 2010-01-14 Basf Se Radiation-curable compoun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7979A (en) * 1977-10-05 1980-10-14 Ppg Industries, Inc. Radiation-curable coa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mide acrylate compounds
US4780487A (en) * 1986-10-22 1988-10-25 Thomas Kurpiewski Radiation curable coating compositions
US4762887A (en) * 1987-01-15 1988-08-09 Wacker Silicone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eparing acrylate-functional organopolysiloxane-urethane copolymers
JP3926461B2 (ja) 1998-02-13 2007-06-06 ナトコ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
JP2001002744A (ja) 1999-06-21 2001-01-09 Natoko Kk 紫外線硬化性組成物及び表面機能材料
JP3676260B2 (ja) 2000-12-28 2005-07-27 ナトコ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ウレタン(メタ)アクリレート及び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らの用途
JP4778634B2 (ja) * 2001-07-04 2011-09-21 ナトコ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04244426A (ja) 2002-02-01 2004-09-02 Natoko Kk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その用途
JP2005162908A (ja) * 2003-12-03 2005-06-23 Natoko Kk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ウレタン(メタ)アクリレート、それを含有する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機能性部材
JP2006138879A (ja) * 2004-11-10 2006-06-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
JP2008106253A (ja) * 2006-09-29 2008-05-08 Daisan Kogyo Kk コンベア用潤滑剤
US20080085947A1 (en) * 2006-10-10 2008-04-10 Ward Jeanette L Radiation curable matrix composition
US8911655B2 (en) * 2008-03-14 2014-12-16 Toray Industries, Inc. Production method and production device of film having fine irregular pattern on surface
CN102076498B (zh) * 2008-04-30 2014-12-17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粘接性改性基材膜和硬涂膜
JP4766122B2 (ja) * 2009-02-12 2011-09-07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成型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4623239B1 (ja) * 2009-09-29 2011-02-02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EP2565029B1 (en) 2010-04-27 2018-08-15 Toray Industries, Inc. Multilayer film and molded body
EP2711182B1 (en) * 2011-05-16 2021-06-23 Toray Industries, Inc. Laminated film and molded bod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2501A (ja) * 2002-04-12 2003-10-24 Natoko Kk レンズシート
JP2006137780A (ja) * 2004-11-10 2006-06-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成形シート
JP2007009218A (ja) * 2006-08-22 2007-01-18 Natoko Kk 塗料組成物
US20100010113A1 (en) * 2006-10-09 2010-01-14 Basf Se Radiation-curable compound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5810A (zh) * 2018-05-31 2018-10-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金属线、显示屏、金属线制作方法和金属线修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3166B (zh) 2019-10-01
CN103958199B (zh) 2016-08-17
KR20140103901A (ko) 2014-08-27
US9469789B2 (en) 2016-10-18
WO2013094532A1 (ja) 2013-06-27
EP2796291B1 (en) 2016-10-05
EP2796291A1 (en) 2014-10-29
TW201331035A (zh) 2013-08-01
JP6236783B2 (ja) 2017-11-29
US20140303316A1 (en) 2014-10-09
EP2796291A4 (en) 2015-08-19
KR102048801B1 (ko) 2019-11-26
JPWO2013094532A1 (ja) 2015-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8199A (zh) 叠层膜
TWI580708B (zh) 聚碳酸酯二醇之製造方法及聚碳酸酯二醇暨使用其之聚胺基甲酸酯
JP6308774B2 (ja)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コーティング剤
CN103517808B (zh) 叠层膜和成型体
WO2015129593A1 (ja) 表面調整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物品
EP2578554A1 (en) Mono-component polyurethane resin compound to prevent peeling of concrete sheets and tile and peeling prevention method for concrete sheets and tiles using same
JP7028184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含有組成物、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ウレタン
CN103703036A (zh) 单层膜及包括该单层膜的亲水性材料
JP6528681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3056531A (zh) 自修复性涂敷组合物及利用其的片
ES2687569T3 (es) Composiciones filmógenas endurecibles y método para mitigar la acumulación de suciedad sobre un sustrato
JP7468573B2 (ja) 積層体
TWI510530B (zh) 製備塑膠膜的方法
JP6276848B2 (ja) 水系組成物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キシエチレンブロック共重合体、及びそれを含む水系組成物、水系塗料組成物、水系インキ組成物、水系粘着剤組成物
CN101228248B (zh) 密封用材料、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密封用材料的密封垫
JP2007291223A (ja) 一液型ウレタン系湿気硬化性組成物
JP2015124265A (ja) ウレタン(メタ)アクリレート系化合物、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コーティング剤
KR102102639B1 (ko) 열교환 도료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도막의 형성방법
JP6427923B2 (ja) 水性複合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ーティング剤
JP2010180319A (ja) ウレタン(メタ)アクリレート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コーティング剤
JP6531392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6911648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ES2266825T3 (es) Mezcla de sustancias endurecibles termicamente y con radiacion actinica, procedimiento para su preparacion y utilizacion de dicha mezcla.
TWI708792B (zh) 胺基甲酸乙酯改性(甲基)丙烯醯胺化合物及含有該化合物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JP2013244650A (ja) 積層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