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0833A - 转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30833A CN103930833A CN201280056179.1A CN201280056179A CN103930833A CN 103930833 A CN103930833 A CN 103930833A CN 201280056179 A CN201280056179 A CN 201280056179A CN 103930833 A CN103930833 A CN 1039308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
- link component
- image carrier
- cam part
- form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Aesculin Natural products OC[C@@H]1[C@@H](O)[C@H](O)[C@@H](O)[C@H](O)[C@H]1Oc2cc3C=CC(=O)Oc3cc2O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印装置,抑制转矩的增大并且抑制向凸轮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容量不足、并且防止单色用、彩色用连杆构件脱落。将防止作为彩色用连杆构件的第2连杆构件(22)脱落的防脱落部(第2、第3防脱落部(236)、237)设于单色用凸轮部(第1凸轮部(233)。换句话说,不必在需要较大转矩的、作为彩色用凸轮部的第2凸轮部(234)设置防脱落部。由此,在凸轮(23)通过驱动源旋转时,第2凸轮部(234)的防脱落部不会作用于第2连杆构件(22),抑制了转矩的增大并且抑制向凸轮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产生容量不足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多个图像承载体经由中间转印带向纸张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中间转印方式的转印装置,其搭载于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用于自多个图像承载体依次向中间转印带重合调色剂像而进行一次转印,并将调色剂像自中间转印带向纸张进行二次转印。
在图像形成装置之中具有单色转印模式、全色转印模式、以及不进行图像形成的待机模式这些动作模式。中间转印带在单色转印模式中仅与单色用图像承载体接触,在全色转印模式中与全部的图像承载体接触,在待机模式中离开全部的图像承载体。
例如,通过使隔着中间转印带而与多个图像承载体对置的多个一次转印辊向分离、接近方向移动,进行中间转印带相对于图像承载体的分离、接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转印装置具有使与黑色的调色剂像相对应的一个单色用一次转印辊向分离、接近方向移动的单色用连杆构件、使与三原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的调色剂像相对应的三个彩色用一次转印辊向分离、接近方向移动的彩色用连杆构件、使单色用连杆构件以及彩色用连杆构件分别移动的凸轮、以及包括使凸轮旋转的驱动源的转印构件移动机构。凸轮由偏心凸轮形成,其通过以相同的凸轮轴为中心旋转的单色用凸轮部和彩色用凸轮部沿凸轮轴向移动并相互固定而成。单色用、彩色用各凸轮部在周面的一个部位与彩色用各连杆构件的一端抵接。
凸轮部的周面由凸轮自旋转中心的距离(直径)最大的圆弧部分(以下,称为压接形成面。)和直径短于该圆弧部分的部分(以下,称为释放形成面。)构成。在连杆构件与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抵接期间,连杆构件沿长度方向向离开凸轮轴的方向移动,一次转印辊向靠近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中间转印带向图像承载体压接。另一方面,在连杆构件与凸轮部的释放形成面抵接期间,连杆构件沿长度方向向靠近凸轮轴的方向移动,一次转印辊向离开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中间转印带自图像承载体释放。这样,通过单色用连杆构件沿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中间转印带压接于单色用图像承载体、释放,通过彩色用连杆构件沿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中间转印带压接于彩色用图像承载体、释放。
在单色转印模式中,单色用连杆构件保持与单色用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彩色用连杆构件保持与彩色用凸轮部的释放形成面抵接的状态,从而单色用一次转印辊向靠近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在全色转印模式中,单色用、彩色用连杆构件一起保持与对应的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抵接的状态,从而单色用、彩色用所有的一次转印辊向压接方向移动。在待机模式中,单色用、彩色用连杆构件一起保持与对应的凸轮部的释放形成面抵接的状态,从而单色用、彩色用所有的一次转印辊向分离方向移动。
在各模式中,使凸轮旋转的驱动源停止。因此,有时存在如下所述的不良情况:在凸轮部的周面与连杆构件之间产生滑动,凸轮意外地旋转,从而连杆构件自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向释放形成面脱落。由于产生这样的连杆构件的脱落,故存在如下问题:连杆构件的移动量、即一次转印辊的移动量不稳定,中间转印带向图像承载体压接的状态变化,对调色剂像的转印产生负面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4149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通过在单色用、彩色用凸轮部的周面设置由突起等形成的防脱落部来防止单色用、彩色用连杆构件的脱落。
彩色用连杆构件对应于三原色而负责三个彩色用一次转印辊的移动。因此,彩色用连杆构件的移动需要比单色用连杆构件的移动更大的力。连杆构件的移动所需的力通过凸轮的转矩而施加。
在上述以往技术中,由于在各个单色用凸轮部、彩色用凸轮部设置防脱落部,因此在凸轮通过驱动源而旋转、特别是在彩色用凸轮部的防脱落部作用于彩色用连杆构件时将产生较大的负载,存在转矩增大并且向凸轮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产生容量不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转矩的增大并且抑制向凸轮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容量不足、并且防止单色用、彩色用连杆构件脱落的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其构成环状的移动路径;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一个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其与所述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相对置,并在与所述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分离、接近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多个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其与所述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相对置,并在与所述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分离、接近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凸轮,其由偏心凸轮形成,该凸轮通过以相同的凸轮轴为中心旋转的第1凸轮部与第2凸轮部在所述凸轮轴向上移动并相互固定而成;第1连杆构件,其与所述一个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相连结,被朝向所述凸轮施力,并且抵接于所述第1凸轮部的周面,沿长度方向在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以及第2连杆构件,其与所述多个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相连结,被朝向所述凸轮施力,并且抵接于所述第2凸轮部的周面,沿长度方向在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对置配置的所述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和所述一个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以及对置配置的所述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和所述多个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依次沿所述中间转印带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配置,所述转印装置能够根据所述凸轮的旋转角度而选择性得到如下模式:待机模式,所述第1连杆构件以及所述第2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1凸轮部以及所述第2凸轮部的释放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分别使所述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以及所述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离开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自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释放;单色转印模式,所述第1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1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使所述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靠近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压接于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另一方面,所述第2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2凸轮部的释放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使所述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离开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自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释放;以及全色转印模式,所述第1连杆构件以及所述第2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1凸轮部以及所述第2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分别使所述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以及所述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靠近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压接于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在所述第1凸轮部的周面上并列设置有:第1防脱落部,其在所述单色转印模式中,防止所述第1连杆构件自所述第1凸轮部的所述压接形成面向所述释放形成面脱落;以及第2防脱落部,其在所述全色转印模式中,防止所述第2连杆构件自所述第2凸轮部的所述压接形成面向所述释放形成面脱落。
根据该结构,将防止作为彩色用连杆构件的第2连杆构件脱落的防脱落部设于作为单色用凸轮部的第1凸轮部233。换句话说,不必在需要较大转矩的、作为彩色用凸轮部的第2凸轮部设置防脱落部。由此,在凸轮通过驱动源旋转时,彩色用凸轮部的防脱落部不作用于彩色用连杆构件,抑制了转矩的增大并且抑制向凸轮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产生容量不足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转矩的增大并且抑制向凸轮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容量不足、并且防止单色用、彩色用连杆构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表示转印装置的示意结构的主视图,(A)示出待机模式的状态,(B)示出单色转印模式的状态,(C)示出全色转印模式的状态。
图3的(A)是表示张力辊的结构的图,(B)是表示一次转印辊的结构的图。
图4是转印装置的示意的俯视图。
图5是转印装置的局部放大图,(A)示出一次转印辊处于分离位置的状态,(B)示出一次转印辊处于压接位置的状态。
图6是表示凸轮的构造的图,(A)示出凸轮的主视图,(B)示出第1凸轮部的剖视图,(C)示出第2凸轮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凸轮的配置状态的图,(A)示出待机模式的状态,(B)示出单色转印模式的状态,(C)示出全色转印模式的状态。
图8是说明设于第1凸轮部的防脱落部的作用的图,(A)示出第1防脱落部的作用,(B)示出第2防脱落部的作用,(C)示出第3防脱落部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有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自原稿读取的图像数据而在规定的纸张上形成多色或者单色的图像。作为纸张,可列举普通纸、厚纸,相纸、OHP胶片等的片状的记录介质。图像形成装置100大体由四块构成。即,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主体之上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20,在主体中具有图像形成部110、供纸部80以及排纸部90。本发明是涉及转印装置的发明,因此,以下仅对作为转印装置10所包含的块的图像形成部110的示意结构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110包括中间转印单元40、图像形成位置30A、30B、30C、30D、二次转印单元50、曝光单元60、定影单元70。
中间转印单元40包括作为无接头带的中间转印带41、第1架设辊42、第2架设辊43、以及张力辊44。中间转印带41架设于第1架设辊42、第2架设辊43、以及张力辊44。作为一个例子,第1架设辊42是驱动辊,第2架设辊43是从动辊。张力辊44用于调整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
图像形成位置30A~30D分别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调色剂进行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位置30A~30D以与中间转印带41的规定区域对置的方式彼此并列设置。图像形成位置30B~30D构成为与图像形成位置30A相同。
图像形成位置30A包括承载黑色的调色剂的单色用感光鼓31A。图像形成位置30B、30C、30D分别包括承载彩色的调色剂的彩色用感光鼓31B、31C、31D。感光鼓31A~31D中的各个构成图像承载体。
图像形成位置30A在感光鼓31A的周围具有带电器32A、显影器33A、一次转印辊34A、以及清洁装置35A。同样,图像形成位置30B、30C、30D具有一次转印辊34B、34C、34D。
感光鼓31A通过自未图示的驱动源驱传递动力而向规定方向旋转。带电器32A在规定的电位使感光鼓31A的周面带电。
曝光单元60根据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图像数据驱动半导体激光,从而将各色调的激光配光于图像形成位置30A~30D的各自的感光鼓31A~31D。在感光鼓31A~31D的周面形成有基于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显影器33A对感光鼓31A的周面供给作为图像形成位置30A的色调的黑色的调色剂,从而静电潜像被显像化而成为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依次与感光鼓31A~31D相对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而与感光鼓31A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34A。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而与感光鼓31B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34B。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而与感光鼓31C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34C。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而与感光鼓31D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34D。
一次转印辊34A被施加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例如负)与反极性(例如正)的一次转印偏流,从而将承载于感光鼓31A的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一次转印。中间转印单元40以及一次转印辊34A~34D包含于转印装置10。
残存于感光鼓31A的外周面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35A去除。
在单色转印模式中,仅在单色用图像形成位置30A进行上述的图像形成处理。另外,在全色转印模式中,除了图像形成位置30A之外还在图像形成位置30B~30D对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进行与图像形成位置30A相同的图像形成处理。通过对图像形成位置30A~30D的一次转印辊34A~34D施加一次转印偏流,从而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调色剂像被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并重合成一个。
二次转印单元50具有二次转印辊50A。对二次转印辊50A施加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例如负)与反极性(例如正)的二次转印偏流,从而将承载于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至纸张。二次转印单元50包含于转印装置10。
定影单元70通过对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
接下来,对转印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的(A)~图2的(C)所示,中间转印带41架设于第1架设辊42与第2架设辊43之间,构成规定的环状的移动路径构成。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从与感光鼓31A~31D对置的区域中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的上游侧依次配置有感光鼓31D、感光鼓31C、感光鼓31B、以及感光鼓31A。在移动方向93上,第1架设辊42配置于下游侧,第2架设辊43配置于上游侧。如上述那样,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而与感光鼓31A~31D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34A~34D。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41配置于感光鼓31A~31D的上方。
如图3的(A)所示,张力辊44压接于中间转印带41的内周面。张力辊44被臂441的顶端部支承为旋转自如。臂441的基端部被中间转印单元40的未图示的支架支承为旋转自如。臂441被弹簧442向使张力辊44压接于中间转印带41的内周面的方向施力。由此,中间转印带41通过待机模式、单色转印模式、以及全色转印模式而保持一定的张力。
一次转印辊34A~34D分别构成为向相对于对置的感光鼓31A~31D分离、接近方向移动自如。由此,一次转印辊34A至少在使中间转印带41压接于对置的感光鼓31A的压接位置、以及使中间转印带41离开对置的感光鼓31A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对于一次转印辊34B~34D,也与一次转印辊34A相同。
如图2的(A)所示,在待机模式中,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A~34D分别配置于分离位置,使中间转印带41自感光鼓31A~31D释放。
如图2的(B)所示,在单色转印模式中,单色用一次转印辊34A配置于压接位置,使中间转印带41压接于感光鼓31A。另一方面,彩色用一次转印辊34B~34D配置于各自的分离位置,使中间转印带41自感光鼓31B~31D释放。
如图2的(C)所示,在全色转印模式中,所有一次转印辊34A~34D配置于各自的分离位置,使中间转印带41压接于感光鼓31A~31D。
通过转印构件移动机构20进行一次转印辊34A~34D向分离、接近方向的移动。
如图4所示,转印构件移动机构20包括第1连杆构件21、第2连杆构件22、凸轮23、以及第1~第4摆动构件24A、24B、24C、24D。
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在第1连杆构件21与第2连杆构件22之间配置有凸轮23。第1连杆构件21以及第2连杆构件22沿长度方向在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并分别被朝向凸轮23施力。
第1连杆构件21、第2连杆构件22、以及凸轮23配置于第1架设辊42与第2架设辊43之间、并且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面侧以及背面侧各处。一次转印辊34A支承于配置在前面侧的第1连杆构件21与配置在背面侧的第1连杆构件21。一次转印辊34B~34D分别支承于配置在前面侧的第2连杆构件22与配置在背面侧的第2连杆构件22。
前面侧的凸轮23与背面侧的凸轮23固定于单一的凸轮轴231,并以凸轮轴231为中心彼此以相同相位旋转。通过自驱动源232传递动力,凸轮轴231旋转。例如,使用步进电机作为驱动源232。
如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第1~第4摆动构件24A~24D分别呈弯曲成L字形的形状。第2~第4摆动构件24B~24D除了安装于移动方向93上的第2连杆构件22的安装方向之外与第1摆动构件24A相同地构成。
第1摆动构件24A的第1端部241A在比第1连杆构件21更靠感光鼓31A侧,被中间转印单元40的未图示的支架支承为旋转自如。第1摆动构件24A的第2端部242A将一次转印辊34A支承为旋转自如。同样,第2~第4摆动构件24B~24D的各自的第1端部在比第2连杆构件22更靠感光鼓31B~31D侧,被中间转印单元40的未图示的支架支承为旋转自如。第2~第4摆动构件24B~24D的各自的第2端部将一次转印辊34B~34D支承为旋转自如。如图3的(B)所示,第1摆动构件24A被弹簧244A向离开感光鼓31A的方向施力。同样,第2~第4摆动构件24B~24D分别被弹簧向离开感光鼓31B~31D的方向施力。此外,在图5的(A)以及图5的(B)中省略了弹簧244A的记载。
第1连杆构件21在与一次转印辊34A相对应的位置,沿与移动方向93正交的方向,具有较长的狭缝25。第2连杆构件22在与一次转印辊34B~34D的各个对应的位置,沿与移动方向93正交的方向具有较长的狭缝。
第1摆动构件24A在弯曲部具有沿一次转印辊34A的旋转轴向突起的突起部243A。突起部243A在第1连杆构件21的狭缝25内沿狭缝25的长度方向移动。第2~第4摆动构件24B~24D的突起部在第2连杆构件22的各个狭缝内沿各个狭缝的长度方向移动。
由此,如图5的(B)所示,若第1连杆构件21向离开凸轮轴231的方向、即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上的下游侧移动,则突起部243A克服弹簧244A的弹力而在狭缝25内下降,一次转印辊34A下降而向压接位置移动。由此,中间转印带41压接于感光鼓31A。另一方面,如图5的(A)所示,若第1连杆构件21向靠近凸轮轴231的方向、即移动方向93上的上游侧移动,则突起部243A在弹簧244A的弹力作用下在狭缝25内上升,一次转印辊34A上升而向分离位置移动。由此,中间转印带41自感光鼓31A释放。
同样,若一次转印辊34B~34D向第2连杆构件22离开凸轮轴231的方向、即移动方向93上的上游侧移动,则一次转印辊34B~34D下降而向各自的压接位置移动,若第2连杆构件22向靠近凸轮轴231的方向、即移动方向93上的下游侧移动,则一次转印辊34B~34D上升而向各自的分离位置移动。
如图6的(A)所示,凸轮23由第1凸轮部233以及第2凸轮部234构成。第1凸轮部233与第2凸轮部234在凸轮轴231方向上使位置移动并以相互固定的状态一体地形成。凸轮23以凸轮轴231中心为旋转。
如图6的(B)所示,第1凸轮部233的周面由距凸轮轴231的距离(直径)相对较长的大致圆弧部分(以下,称为压接形成面)2331和直径短于压接形成面的直径的释放形成面2332构成。
如图6的(C)所示,第2凸轮部234的周面由距凸轮轴231的距离(直径)相对较长的大致圆弧部分(以下,称为压接形成面。)2341和距凸轮轴231的距离短于压接形成面的释放形成面2342构成。
第1凸轮部233、第2凸轮部234的压接形成面2331、2341的直径R1、R2大致一定。R1与R2大致相等。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的角度范围作为一个例子设定为90°。第2凸轮部234的压接形成面2341的角度范围被设定为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的角度范围的一半左右,作为一个例子设定为45°。因此,压接形成面的周长为,第1凸轮部233具有第2凸轮部234的约2倍的长度。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与第2凸轮部234的压接形成面2341的相位差θ被设定为180°以内,作为一个例子设定为135度。
第1连杆构件21、凸轮23、以及第2连杆构件22如图1那样在自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面侧观察时排列成大致一条直线。即,以凸轮轴231为中心的第1连杆构件21、第2连杆构件22以彼此的长度方向称为反向的方式配置成直线状。换句话说,第1连杆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与凸轮轴231所成的角度和第2连杆构件22的长度方向与凸轮轴231所成的角度为180°。在凸轮23的旋转下,第1连杆构件21、第2连杆构件22以保持一条直线的状态沿水平方向移动。
如图7的(A)所示,在待机模式中,凸轮23以规定的第1角度配置。由此,第1凸轮部233与第2凸轮部234一起分别用距凸轮轴231的距离较短的释放形成面2332、2342抵接于第1连杆构件21、第2连杆构件22。其结果,第1连杆构件21以及第2连杆构件22这两者靠近凸轮轴231。因此,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A~34D配置于分离位置,中间转印带41自全部的感光鼓31A~31D释放。
如图7的(B)所示,在单色转印模式中,凸轮23呈以待机模式的状态即第1角度为基准配置成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规定的第2角度配置。由此,第1凸轮部233用距凸轮轴231的距离较长的压接形成面2331抵接于第1连杆构件21,第2凸轮部234用距凸轮轴231的距离较短的释放形成面2342抵接于第2连杆构件22。其结果,第1连杆构件21离开凸轮轴231,第2连杆构件22靠近凸轮轴231。因此,单色用一次转印辊34A向压接位置移动,中间转印带41压接于感光鼓31A。另一方面,彩色用一次转印辊34B~34D配置于分离位置,中间转印带41自彩色用感光鼓31B~31D释放。然后,每当单色图像形成的任务结束时,凸轮23配置为都以上述第2角度为基准顺时针方向旋转90°而成的上述第1角度,并返回图7的(A)所示的待机模式的状态。
如图7的(C)所示,在全色转印模式中,凸轮23配置为以待机模式的状态即第1角度为基准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而成的、规定的第3角度。由此,第1凸轮部233与第2凸轮部234一起分别用距凸轮轴231的距离较长的压接形成面2331、2341抵接于第1连杆构件21、第2连杆构件22。因此,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A~34D配置于压接位置,中间转印带41压接于所有的感光鼓31A~31D。然后,每当全色图像形成的任务结束时,凸轮23配置为都以上述第2角度为基准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而成的上述第1角度,并返回图7的(A)所示的待机模式的状态。
另外,在第1凸轮部233的周面并列设置有第1防脱落部235、第2防脱落部236、以及第3防脱落部237。作为一个例子,防脱落部235~237形成为具有无角度的光滑曲面的凸部。凸部既可以是沿凸轮轴231方向延伸压接形成面2331的突条,也可以是局部凸设于压接形成面2331的凸轮轴231方向中央部等的突起。另外,也可以将防脱落部235~237作为凹部形成于第1凸轮部233的周面,并设置能够自连杆构件21的一端嵌合于该凹部的凸部。
作为一个例子,第1、第3防脱落部235、237形成于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的周向两端部。对于凸轮23的半时针方向的旋转换言之,第1防脱落部235位于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第3防脱落部237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第2防脱落部236在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的周向上形成于第1、第3防脱落部235、237之间。作为一个例子,第2防脱落部236位于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的周向大致中央部。
第1防脱落部235在图7的(B)所示的单色转印模式中起到防止第1连杆构件21自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向释放形成面2332脱落的作用。即,如图8的(A)所示,即使在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与第1连杆构件21之间产生滑动,凸轮23意外地顺时针方向旋转,第1防脱落部235也会成为障碍物使得第1连杆构件21不会超越。因此,阻止了凸轮23的进一步旋转。其结果,防止了第1连杆构件21的脱落,使得黑色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41的转印变得稳定。
第2防脱落部236在图7的(C)所示的全色转印模式中起到防止第2连杆构件22自第2凸轮部234的压接形成面2341向释放形成面2342脱落的作用。即,如图8的(B)所示,即使在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与第1连杆构件21之间产生滑动,凸轮23意外地顺时针方向旋转,第2防脱落部236也会成为障碍物使得第1连杆构件21不会超越。因此,阻止了凸轮23的进一步旋转。该一点在第2凸轮部234侧起到防止第2连杆构件22的脱落的作用。由此,使得彩色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41的转印变得稳定。
第3防脱落部237在图7的(C)所示的全色转印模式中起到防止第1连杆构件21自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向释放形成面2332脱落的作用。即,如图8的(C)所示,即使在第1凸轮部233的压接形成面2331与第1连杆构件21之间产生滑动,凸轮23意外地半时针方向旋转,防脱落部236也会成为障碍物使得第1连杆构件21不会超越。因此,阻止了凸轮23的进一步旋转。其结果,防止了第1连杆构件21的脱落,使得黑色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41的转印变得稳定。
此外,第3防脱落部237在图7的(C)所示的全色转印模式中起到防止第2连杆构件22自第2凸轮部234的压接形成面2341向释放形成面2342脱落的作用(参照图8的(C)。)。第3防脱落部237可以不兼作全色图像形成模式中的第2连杆构件22的防脱落部,也可以将这样的防脱落部作为第4防脱落部而另外形成。
如此,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止作为彩色用连杆构件的第2连杆构件22的脱落的防脱落部(第2、第3防脱落部236、237)设于单色用凸轮部(第1凸轮部233)。换句话说,不必在需要较大转矩的、作为彩色用凸轮部的第2凸轮部234设置防脱落部。由此,在凸轮23通过驱动源旋转时,彩色用凸轮部的防脱落部不作用于彩色用连杆构件,抑制了转矩的增大并且抑制向凸轮轴传递驱动力的离合器产生容量不足的情况。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所有的点为例示,应该考虑为不被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实施方式,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希望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包含有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转印装置;20...转印构件移动机构;21...第1连杆构件(单色用连杆构件);22...第2连杆构件(彩色用连杆构件);23...凸轮;231...凸轮轴233...第1凸轮部(单色用凸轮部);2331...压接形成面2332...释放形成面;234...第2凸轮部(彩色用凸轮部)2341...压接形成面;2342...释放形成面;235...第1防脱落部;236...第2防脱落部;237...第3防脱落部;31A...单色用感光鼓(单色用图像承载体);31B、31C、31D...彩色用感光鼓(彩色用图像承载体);34A...单色用一次转印辊(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34B、34C、34D...彩色用一次转印辊(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41...中间转印带;100...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6)
1.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印装置包括:
中间转印带,其构成环状的移动路径;
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
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
一个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其与所述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相对置,并在与所述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分离、接近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多个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其与所述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相对置,并在与所述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分离、接近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凸轮,其由偏心凸轮形成,该凸轮通过以相同的凸轮轴为中心旋转的第1凸轮部与第2凸轮部在所述凸轮轴向上移动并相互固定而成;
第1连杆构件,其与所述一个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相连结,被朝向所述凸轮施力,并且抵接于所述第1凸轮部的周面,沿长度方向在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以及
第2连杆构件,其与所述多个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相连结,被朝向所述凸轮施力,并且抵接于所述第2凸轮部的周面,沿长度方向在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
对置配置的所述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和所述一个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以及对置配置的所述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和所述多个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依次沿所述中间转印带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配置,
所述转印装置能够根据所述凸轮的旋转角度而选择性得到如下模式:
待机模式,所述第1连杆构件以及所述第2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1凸轮部以及所述第2凸轮部的释放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分别使所述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以及所述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离开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自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释放;
单色转印模式,所述第1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1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使所述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靠近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压接于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另一方面,所述第2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2凸轮部的释放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使所述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离开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自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释放;以及
全色转印模式,所述第1连杆构件以及所述第2连杆构件保持与所述第1凸轮部以及所述第2凸轮部的压接形成面相抵接的状态,从而分别使所述单色用一次转印构件以及所述彩色用一次转印构件向靠近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方向移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压接于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
在所述第1凸轮部的周面上并列设置有:
第1防脱落部,其在所述单色转印模式中,防止所述第1连杆构件自所述第1凸轮部的所述压接形成面向所述释放形成面脱落;以及
第2防脱落部,其在所述全色转印模式中,防止所述第2连杆构件自所述第2凸轮部的所述压接形成面向所述释放形成面脱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装置还在所述第1凸轮部的周面上设有第3防脱落部,该第3防脱落部在所述全色转印模式中,防止所述第1连杆构件自所述第1凸轮部的所述压接形成面向所述释放形成面脱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防脱落部兼作在所述全色转印模式中防止所述第2连杆构件自第2凸轮部的所述压接形成面向所述释放形成面脱落的防脱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脱落部以及所述第2防脱落部由具有光滑曲面的凸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脱落部、所述第2防脱落部以及所述第3防脱落部由具有光滑曲面的凸部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脱落部、所述第2防脱落部以及所述第3防脱落部由具有光滑曲面的凸部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1338A JP5095002B1 (ja) | 2011-09-15 | 2011-09-15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01338 | 2011-09-15 | ||
PCT/JP2012/069838 WO2013038834A1 (ja) | 2011-09-15 | 2012-08-03 | 転写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30833A true CN103930833A (zh) | 2014-07-16 |
CN103930833B CN103930833B (zh) | 2016-11-16 |
Family
ID=47469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617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30833B (zh) | 2011-09-15 | 2012-08-03 | 转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76433B2 (zh) |
JP (1) | JP5095002B1 (zh) |
CN (1) | CN103930833B (zh) |
WO (1) | WO20130388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68925B2 (ja) * | 2013-09-03 | 2017-07-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175615B1 (en) * | 2017-09-08 | 2019-01-0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154781B2 (ja) * | 2018-03-13 | 2022-10-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7318266B2 (ja) * | 2019-03-28 | 2023-08-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86756A (ja) * | 2005-09-16 | 2007-04-05 | Ashu Kogaku Kofun Yugenkoshi | ヒンジ装置 |
CN101551626A (zh) * | 2008-04-02 | 2009-10-07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JP2010134149A (ja) * | 2008-12-04 | 2010-06-17 | Sharp Corp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04259A (ja) * | 2009-03-02 | 2010-09-1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251Y2 (ja) * | 1988-12-13 | 1994-01-26 | 極東工業株式会社 | 配管支持具 |
JPH08110587A (ja) * | 1994-10-12 | 1996-04-30 | Canon Inc | 変倍機構 |
JP3791366B2 (ja) * | 2001-08-21 | 2006-06-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992704B2 (ja) * | 2004-09-28 | 2007-10-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01338A (ja) | 2005-01-19 | 2006-08-03 | Seiko Epson Corp | タンデム型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19419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8056B2 (ja) | 2009-05-22 | 2014-01-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16810B2 (ja) * | 2010-06-30 | 2013-01-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49493B2 (ja) * | 2010-09-07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2794B2 (ja) * | 2011-09-12 | 2013-12-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30059991A (ko) * | 2011-11-29 | 2013-06-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사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
2011
- 2011-09-15 JP JP2011201338A patent/JP5095002B1/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03 CN CN201280056179.1A patent/CN10393083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8-03 US US14/344,537 patent/US91764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03 WO PCT/JP2012/069838 patent/WO20130388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86756A (ja) * | 2005-09-16 | 2007-04-05 | Ashu Kogaku Kofun Yugenkoshi | ヒンジ装置 |
CN101551626A (zh) * | 2008-04-02 | 2009-10-07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JP2010134149A (ja) * | 2008-12-04 | 2010-06-17 | Sharp Corp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04259A (ja) * | 2009-03-02 | 2010-09-1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95002B1 (ja) | 2012-12-12 |
US9176433B2 (en) | 2015-11-03 |
CN103930833B (zh) | 2016-11-16 |
WO2013038834A1 (ja) | 2013-03-21 |
US20150147100A1 (en) | 2015-05-28 |
JP2013061586A (ja) | 2013-04-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85777B2 (en) |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CN103930833A (zh) | 转印装置 | |
JP484879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14455B2 (ja)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08552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WO2014080809A1 (ja) | ユニット集合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2493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209234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83017B2 (ja)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0177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4270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8207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7785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45937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804041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6185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2750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006314B2 (ja) | 現像装置 | |
JP2014119531A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38335A (ja) | 固定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500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9397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KR20060083573A (ko) | 현상롤러의 축방향 양 단부가 구동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
JP200803279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12312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