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3902A - 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73902A
CN103873902A CN201310684311.XA CN201310684311A CN103873902A CN 103873902 A CN103873902 A CN 103873902A CN 201310684311 A CN201310684311 A CN 201310684311A CN 103873902 A CN103873902 A CN 103873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current location
physical channel
reception area
signal str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43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73902B (zh
Inventor
木村亚纪
白须贺惠一
高木和也
松本壮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73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3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73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39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5Management operations performed by the client for facilitating the reception of or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content or administrating data related to the end-user or to the client device itself, e.g. learning user preferences for recommending movies, resolving scheduling conflicts
    • H04N21/4508Management of client data or end-user data
    • H04N21/4524Management of client data or end-user data involving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cli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6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applications with a direct linking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broadcast space-time; Broadcast-related systems
    • H04H60/35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 H04H60/38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time or space
    • H04H60/41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time or space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pace, i.e. broadcast channels, broadcast stations or broadcast areas
    • H04H60/42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time or space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pace, i.e. broadcast channels, broadcast stations or broadcast area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are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14Specialised client platforms, e.g. receiver in car or embedded in a mobile appliance
    • H04N21/41422Specialised client platforms, e.g. receiver in car or embedded in a mobile appliance located in transportation means, e.g. personal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 H04N21/42607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the incoming bitstream
    • H04N21/4263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the incoming bitstream involving specific tuning arrangements, e.g. two tun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originating from a server, e.g. retriev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packets from an IP network
    • H04N21/4383Accessing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2Monitoring of processes or resources, e.g. detecting the failure of a recording device, monitoring the downstream bandwidth, the number of times a movie has been viewed, the storage space available from the internal hard disk
    • H04N21/44209Monitoring of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originating from a server, e.g. bandwidth variations of a wireless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能够有效扩大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搭载于移动体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具有:接收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调谐部;对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检测的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移动体的当前位置的当前位置检测部;检测移动体的移动方向的移动方向检测部;控制调谐部来判定物理信道可否接收的信道扫描控制部;对表示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进行存储的广播区图存储部;以及广播区图生成部,其在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检测到的信号强度,将沿移动方向离开当前位置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以将可接收区扩大到可接收位置的方式对可接收区信息进行更新。

Description

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了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移动体从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正在接收的物理信道(将特定频带作为1个单位进行定义的频道)的可接收区内移动到不可接收区的情况下,无法对曾正常接收的物理信道所提供的广播服务进行视听。该情况下,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使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执行信道扫描,从而检测可接收的物理信道,用户从中对提供相同广播服务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不需要上述手动操作的、具有物理信道自动选台功能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该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在用第1调谐/解调部进行用于节目视听的选台时,用第2调谐/解调部进行依次对物理信道进行选台的信道扫描来检测可接收的物理信道,从而生成表示各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并进行存储。并且,在当前接收中的物理信道的接收状态恶化时,根据可接收区信息和当前位置,自动切换为在当前位置可接收的其他物理信道。
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中,用多边形表示可接收区,在当前位置处的执行信道扫描的结果是在当前位置可接收的情况下,在当前位置处于已有的可接收区外时,将以当前位置为顶点的新区追加到已有的可接收区,进行可接收区的扩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1753号公报
另外,在搭载于移动体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中,期望更有效地扩大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扩大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本发明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是一种搭载于移动体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调谐部,其接收通过数字广播发送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信号强度检测部,其对由所述调谐部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检测;当前位置检测部,其对所述移动体的当前位置进行检测;移动方向检测部,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进行检测;可否接收判定部,其控制所述调谐部来判定所述物理信道可否接收;区信息存储部,其对表示所述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进行存储;以及区信息更新部,其在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由所述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强度,将沿所述移动方向检测部检测到的移动方向离开所述当前位置检测部检测到的当前位置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将由所述区信息存储部所存储的可接收区信息更新为,由该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所述可接收位置。
本发明的信息更新方法是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信息更新方法,该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搭载于移动体,并具有接收通过数字广播发送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调谐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更新方法包含:信号强度检测步骤,对由所述调谐部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检测;当前位置检测步骤,对所述移动体的当前位置进行检测;移动方向检测步骤,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进行检测;可否接收判定步骤,控制所述调谐部来判定所述物理信道可否接收;以及区信息更新步骤,当在所述可否接收判定步骤中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在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信号强度,将沿在所述移动方向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移动方向离开在所述当前位置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当前位置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将表示所述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更新为,由该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所述可接收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扩大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的一例的图。
图3是以表形式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广播区图存储部所存储的广播区图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接收信息存储部所存储的接收信息表的一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广播区图生成部进行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广播区图生成部进行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广播区图生成部进行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广播区图生成部进行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选台操作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选台中的广播台变为了不可接收时的自动选台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当前位置与可接收区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广播区图信息的更新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比较例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图。
图15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
图19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另一具体示例的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接收信息表的一例的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3: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1:第1天线;12:第1调谐部;13:第1信号强度检测部;19:选台控制部;21:第2天线;22:第2调谐部;23: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6:信道扫描控制部;31:当前位置检测部;32:移动方向检测部;33:广播区图存储部;35:广播区图生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该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是搭载于车辆或便携式终端等移动体、且接收数字广播的广播信号的装置。
在图1中,作为与节目视听相关的结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具有第1天线11、第1调谐部12、第1信号强度检测部13、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视频/音频解码部15、视频输出部16、音频输出部17、操作输入部18和选台控制部19。
第1天线11和第1调谐部12构成1个系统的广播接收部。第1调谐部12经由第1天线11对用数字广播进行广播的多个物理信道中的所选择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进行选台并接收。具体而言,第1调谐部12依照来自后述的选台控制部19的指示,对所指示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对所选台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进行解调,并将所得到的信号输出到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此处,物理信道是指将特定的频带定义为1个单位的频道。
第1信号强度检测部13检测由第1调谐部12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并将表示该信号强度的信息通知给选台控制部19。
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对来自第1调谐部12的信号进行解复用处理,并将所得到的信号输出到视频/音频解码部15。
视频/音频解码部15对来自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来生成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并将所得到的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分别输出到视频输出部16和音频输出部17。
视频输出部16利用显示部(未图示)显示基于从视频/音频解码部15输出的视频信号的视频、或者从输出端子(未图示)输出视频信号。另外,视频输出部16也可以将在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的内部生成的图形数据叠加到基于从视频/音频解码部15输出的视频信号的视频并进行显示或输出。
音频输出部17从扬声器(未图示)输出基于从视频/音频解码部15输出的音频信号的音频、或从输出端子(未图示)输出音频信号。
操作输入部18是受理由用户对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的操作的操作按钮或触摸面板等用户界面。
选台控制部19控制第1调谐部12来进行节目视听用的选台。具体而言,选台控制部19从多个物理信道中选择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并控制第1调谐部12进行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的选台。例如,选台控制部19依照输入到操作输入部18的来自用户的选台指示,使第1调谐部12对进行了选台指示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
此外,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具有第2天线21、第2调谐部22、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接收模式切换部24、第2多路信号分离部25和信道扫描控制部(或可否接收判定部)26作为与信道扫描相关的结构。
第2天线21和第2调谐部22构成与由上述第1天线11和第1调谐部12构成的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的广播接收部,能够与第1天线11和第1调谐部12构成的系统独立地进行动作。第2调谐部22经由第2天线21对用数字广播进行广播的多个物理信道中的所选择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进行选台并接收。具体而言,第2调谐部22依照来自后述的接收模式切换部24的指示,对物理信道进行选台,对所选台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进行解调,并将所得到的信号输出到第2多路信号分离部25或接收模式切换部24。
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检测由第2调谐部22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并将表示该信号强度的信息通知给选台控制部19等。
接收模式切换部24在双调谐模式与单调谐模式之间对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的接收模式进行切换。双调谐模式是分别从两个系统(或第1调谐部12和第2调谐部22)输出解调后的信号的模式,单调谐模式是由第1调谐部12对两个系统的天线接收信号进行分集处理并合成,而从第1调谐部12输出接收稳定性高的1个信号的模式。接收模式切换部24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通过切换控制信号指示了切换时、或由用户经由操作输入部18输入了接收模式切换指示时进行接收模式的切换。以下更详细地说明单调谐模式和双调谐模式。
在单调谐模式中,第2调谐部22依照来自接收模式切换部24的指示,对由第1调谐部12进行了选台的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并经由接收模式切换部24将接收到的信号输出到第1调谐部12。第1调谐部12经由第1天线11接收从选台控制部19指示的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并对该接收到的广播信号、和从第2天线21经由第2调谐部22和接收模式切换部24而输入的广播信号执行分集处理,生成稳定性高的1个信号。经由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和视频/音频解码部15将所生成的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并分别从视频输出部16和音频输出部17输出该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另外,在单调谐模式中,不使用第2多路信号分离部25。
在双调谐模式中,第1调谐部12对由选台控制部19指示的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并对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进行解调。经由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和视频/音频解码部15将解调后的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并分别从视频输出部16和音频输出部17输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另一方面,第2调谐部22在第1调谐部12进行上述节目视听用的选台时,依照来自接收模式切换部24的指示,进行依次对多个物理信道进行选台的信道扫描。此时,第2调谐部22将接收结果输出到信道扫描控制部26和第2多路信号分离部25。第2多路信号分离部25对来自第2调谐部22的信号进行解复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输出到信道扫描控制部26。另外,基于第2调谐部22的信道扫描与基于第1调谐部12的节目视听用的选台并行地,在视听者未察觉的状态下执行(或者在节目视听的后台执行),因此也称作“后台信道扫描”。以下仅在特别需要区分的情况下称作“后台信道扫描”,在除此以外的不需要与通常的信道扫描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两方均称作“信道扫描”。
信道扫描控制部26控制第2调谐部22,在进行依次对多个物理信道进行选台的信道扫描的同时,判定可否接收各物理信道,由此检测可接收的物理信道。例如,信道扫描控制部26通过向接收模式切换部24指示切换到双调谐模式,而在后台信道扫描时进行可接收的物理信道的检测。但是,信道扫描控制部26也可以在不进行节目视听用的选台的期间进行信道扫描。信道扫描的执行时机可以适当决定,例如可以为每隔预先确定的时间(例如15分钟)、或由用户进行了指示时。
并且,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具有当前位置检测部31、移动方向检测部32、广播区图存储部(或区信息存储部)33、接收信息存储部34和广播区图生成部(或区信息更新部)35作为与可接收区信息相关的结构。
当前位置检测部31检测移动体或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的当前位置。在图1的例子中,当前位置检测部31根据来自当前位置检测用的天线(例如GPS天线)31a的信号检测移动体的当前位置。
移动方向检测部32检测移动体或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的移动方向。例如,移动方向检测部32根据由当前位置检测部31检测到的位置的历史记录确定移动方向,具体而言,将从之前的时刻检测到的位置向当前位置的矢量确定为移动方向。
广播区图存储部33按照每个物理信道对表示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域即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进行存储。在本示例中,可接收区用多边形表示,可接收区信息包含用于确定表示可接收区的多边形的多边形信息。此外,可接收区信息除了多边形信息以外,还包含表示与物理信道对应的广播台的信息、表示该广播台的联播台和中继台的信息、和用于对该广播台进行选台的选台信息。广播区图存储部33所存储的信息由广播区图生成部35生成并更新。但是,也可以在广播区图存储部33中预先登记可接收区信息的初始信息。另外,可接收区也称作“广播区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广播区图存储部33所存储的信息整体称作“广播区图信息”。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可接收区和广播区图信息。
图2是示出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的一例的图。
在图2中,用斜线阴影表示的区域200示出广播台A发送传输流名(TS名)为“EEEE”的广播信号的广播服务的可接收区的例子。广播台A被分配了物理信道“13ch”,区域200是广播台A的可接收区,并且是物理信道“13ch”的可接收区。
如图2所示,用多边形表示可接收区的形状,广播台A的可接收区是依次用边连接m个(m为3以上的整数)顶点P10(x10,y10)、P11(x11,y11)、P12(x12,y12)、…、P1m(x1m,y1m),并用边连接P1m(x1m,y1m)和P10(x10,y10)而得到的多边形的内侧区域。
图3是用表形式示出广播区图存储部33所存储的广播区图信息的一例的图。
在图3中,广播区图信息300包含每个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301、302、…。各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包含物理信道编号(物理CH)、网络名、TS名、服务名、顶点列表(多边形信息)、未连接顶点列表、中继台的物理信道编号(中继台CH)和联播台的物理信道编号(联播台CH)。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可接收区信息中的、除顶点列表和未连接顶点列表以外的信息称作“广播台信息”。
在本示例中,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是接收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遵循ARIB标准的接收装置,网络名、TS名和服务名是在ARIB标准中进行了规定的网络名、TS名和服务名。在ARIB标准中,物理信道由网络单位确定,对1个广播台分配1个网络。因此,物理信道与网络一一对应,网络与广播台一一对应,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能够通过网络名识别广播信号的发送方的广播台。此外,在ARIB的地面数字电视运用规定中,规定为1个网络送出1个TS名的广播信号。
在顶点列表中,以能够唯一确定该多边形的顺序,记录表示可接收区的多边形的各顶点的坐标。此处,各顶点的坐标按照多边形的顺时针方向的顺序进行记录。例如在图3中,在物理信道“13ch”(广播台A)的可接收区信息301的顶点列表中,按可接收区200的顺时针方向顺序,记录有图2所示的可接收区200的各顶点的坐标。顶点的坐标在将经度作为X坐标、纬度作为Y坐标的正交坐标系中进行示出。登记在顶点列表的起始的顶点可以用适当的方法确定,例如设为X坐标值最小的顶点、Y坐标值最小的顶点、或者设想为时钟时最接近0时的方向的顶点(即顶点的位置矢量与Y坐标轴的正侧所成的角最小的顶点)。顶点的位置矢量是从正交坐标系的原点到顶点的矢量。另外,顶点列表所记录的顺序不限于顺时针方向的顺序,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的顺序。此外,可接收区的形状可以用上述以外的方法表现。
在未连接顶点列表中记录有相互连接的两点的坐标、或未与其他点连接的未连接的1点的坐标。未连接顶点列表所记录的点在当前阶段不构成多边形,但今后可与其他点连接而构成多边形。
在各物理信道的中继台CH和联播台CH的栏中分别记录有与该物理信道对应的广播台的中继台和联播台的物理信道编号。在图3中,在物理信道“13ch”(广播台A)的可接收区信息301中,登记有“20ch”和“32ch”作为广播台A的中继台的物理信道编号,登记有“25ch”作为广播台A的联播台的物理信道编号。
另外,在图3的例子中,针对1个物理信道记录1个TS名,针对1个TS名记录1个服务名,但也可以针对1个物理信道记录多个TS名,还可以针对1个TS名记录多个服务名。
此外,表示TS或服务的信息不限于这些名称,只要是识别这些TS或服务的信息即可,例如可以是TS_ID或SV_ID等数值信息。
此外,在广播区图信息中还可以记录能够从广播波取得的上述以外的信息,例如可以记录与广播内容相关的广播服务信息。
此外,广播区图信息所包含的信息不限于上述信息,可以根据广播标准适当变更。例如,在ISDB-T(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服务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VB-T(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地面数字视频广播)、DVB-H(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Handheld,手持数字视频广播)、DTMB(Digital Terrestrial Multimedia Broadcast,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和ATSC(Advanced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的各数字广播标准的情况下,如图3那样记录TS名。另一方面,在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数字音频广播)、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 plus,数字音频广播加)和DMB(Digital MultimediaBroadcasting,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各数字广播标准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记录TS名,而记录集合名等表示集合的信息。并且例如在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记录TS名而记录表示MF(Multiplex Frame:复用帧)的信息,不记录服务名而记录表示MSF(Multiplex SubFrame:复用子帧)的信息。
上述广播区图信息用于在视听中的物理信道的接收状态由于移动体的移动等而恶化时,自动将信道切换为提供与视听中的节目相同的节目的其他物理信道。
具体而言,选台控制部19在判断为视听中的物理信道的接收状态恶化的情况(或变为不可接收的情况)下,参照广播区图信息,搜索提供与视听中的物理信道所提供的视听中的节目相同节目的可能性高、且在当前位置可接收的替代物理信道,在找到了替代物理信道的情况下,控制第1调谐部12对替代物理信道进行选台。此处,作为提供与视听中的节目相同节目的可能性高的物理信道,例如有视听中的广播台的中继台或联播台的物理信道、提供与视听中的服务相同服务名的服务的物理信道。因此,从实现短时间内的信道的自动切换的观点出发,期望在广播区图信息中记录表示中继台或联播台的物理信道的信息、和服务名等的表示服务的信息。
更具体而言,作为用于掌握接收状态的信息,从第1调谐部12向选台控制部19通知C/N、误比特率、调谐的PLL(Phase Locked Loop:锁相环)锁定信息、OFDM(正交频分复用)帧的锁定信息等。此外,向选台控制部19通知来自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的段数据(例如、PSI(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节目专用信息)/SI(Service Information:服务信息)信息等)的中断、和来自视频/音频解码部15的解码错误率的信息等。并且,选台控制部19在根据这些通知判断为视听中的广播信号的接收状态恶化时,参照广播区图信息,检索广播与视听中的节目相同节目的可能性高、且在当前位置可接收的广播台(例如中继台和联播台)或服务。并且,当找到了这种广播台或服务时,从广播区图信息中取得与该广播台或服务相关的选台信息,并使用该选台信息进行广播台或服务的选台。
再次参照图1,接收信息存储部34按照每个物理信道,对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该物理信道可接收时的表示移动体的位置、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和日期时刻的接收信息进行存储。
图4是示出接收信息存储部34所存储的接收信息表的一例的图。在图4中,在接收信息表400中,按照每个物理信道记录有物理信道编号(物理CH)、网络名、TS名(或集合名)、服务名、接收地点、接收强度和接收日期时刻。如后所述,接收信息表400的信息在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时被用作上次接收时的信息。
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信道扫描时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任意一个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即检测到了可接收的物理信道的情况)下,以由广播区图存储部33所存储的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的方式,对该可接收区信息进行更新。之后将详细说明该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
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信道扫描时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任意一个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通过在信道扫描时由第2调谐部22或第2多路信号分离部25从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取得的信息,对该物理信道的广播台信息进行更新。例如,广播区图生成部35通过从广播信号取得的段数据(例如PSI/SI信息),对网络名、TS名、服务名、中继台的物理信道编号(中继台CH)和联播台的物理信道编号(联播台CH)进行更新。
此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在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已经存储在广播区图存储部33中时,进行该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在未存储时,新生成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并存储到广播区图存储部33中。
此外,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进行了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后,对接收信息存储部34所存储的该物理信道的接收信息进行更新。该情况下,将接收信息表中的接收地点更新为在接收判定时由当前位置检测部31检测到的当前位置,将接收强度更新为在接收判定时由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检测到的信号强度,将接收日期时刻更新为接收判定时的日期时刻。
以下说明广播区图生成部35进行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
在信道扫描时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某个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由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检测到的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将沿移动方向检测部32检测到的移动方向离开当前位置检测部31检测到的当前位置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以将由广播区图存储部33所存储的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上述可接收位置的方式,对该可接收区信息进行更新。但是,在所确定的可接收位置处于由已有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内的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可以不进行可接收区的扩大。此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可以构成为在当前位置处于由已有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内的情况下,不进行可接收区的扩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延长距离,求出从当前位置沿移动方向离开延长距离后的第1位置,并将该第1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具体而言,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参照接收信息存储部34所存储的该物理信道的接收信息,根据由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此次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与上次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确定延长距离。但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也可以仅根据此次检测到的信号强度确定延长距离,例如可以以此次的信号强度越大延长距离越长的方式来确定延长距离。
此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对可接收区信息进行更新的情况下,以由顶点列表(多边形信息)确定的多边形进行扩大的方式对该顶点列表进行更新。该情况下,扩大后的多边形是对扩大前的多边形结合以可接收位置为顶点的追加的多边形而得到的多边形。追加的多边形是由连接可接收位置与扩大前的多边形的两个顶点的两条边、和扩大前的多边形的至少1条边形成的多边形。在本例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由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来确定阈值距离,在扩大前的多边形的顶点中存在两个以上与可接收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的顶点的情况下,从该两个以上的顶点中确定上述两个顶点。具体而言,将两个以上的顶点中的两端的顶点确定为上述两个顶点。但是,与可接收位置连接的扩大前的多边形的两个顶点也可以用其他方法确定,例如可以从扩大前的多边形的顶点中选择与可接收位置最接近的两个顶点。
图5是用于说明广播区图生成部35进行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图。以下,参照图5,说明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示例。
在图5中,反L字状的区域A1表示实际可接收广播台B的广播信号的区域、即广播台B的实际可接收区。由顶点P1~P5确定的五边形的区域A2表示由广播台B的更新前的可接收区信息示出的可接收区。因此,在广播台B的更新前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中依次登记有顶点P1、P2、P3、P4、P5。点C1表示移动体的当前位置。在该当前位置C1实施此次的信道扫描,将广播台B检测为可接收的广播台。点C0表示上次通过信道扫描检测到广播台B作为可接收的广播台的位置即上次接收位置。将该上次接收位置C0的坐标、位置C0处的广播台B的信号强度和位置C0处的信道扫描的日期时刻登记到接收信息表中。
当在当前位置C1处的信道扫描中检测到广播台B作为可接收的广播台时,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取得当前位置C1处的广播台B的信号强度SI1,并确定与信号强度SI1相应的阈值距离δ。阈值距离δ以信号强度SI1越强阈值距离δ的值越大的方式进行确定。
接着,广播区图生成部35对当前位置C1处的广播台B的信号强度SI1、与上次接收位置C0处的广播台B的信号强度SI0进行比较,判断当前位置C1处的信号强度是否比上次接收位置C0强、即两信号强度之差ΔSI(=SI1-SI0)是否大于0。
并且,在接收信号强度比上次强的(ΔSI>0)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确定与差值ΔSI相应的延长距离R1。具体而言,延长距离R1以差值ΔSI越大其越长的方式进行确定。此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求出从上次接收位置C0到当前位置C1的矢量v1作为移动体的移动方向。并且,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从当前位置C1沿矢量v1的方向离开延长距离R1而得到的位置E1确定为可接收位置。接着,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的顶点P1~P5中提取与可接收位置E1之间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顶点。此处,距离P1E1<δ、距离P5E1<δ,从而提取出了顶点P1和P5。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连接可接收位置E1和上述两个顶点P1、P5而得的两条边P1E1、P5E1以及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的边P1P5构成的三角形的区域A3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由具有顶点P1~P5和E1的六边形表示的更新后的可接收区(A2+A3)。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追加新顶点E1,并依次记录顶点P1、P2、P3、P4、P5、E1。
另一方面,在接收信号强度比上次弱或不变(ΔSI≤0)的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当前位置C1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且,从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的顶点P1~P5中提取与可接收位置C1之间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顶点。此处,距离P1C1<δ、距离P5C1<δ,从而提取出了顶点P1和P5。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由连接可接收位置C1和上述两个顶点P1、P5而得的两条边P1C1、P5C1以及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的边P1P5构成的三角形的区域A4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由具有顶点P1~P5和C1的六边形表示的更新后的可接收区(A2+A4)。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追加新顶点C1,并依次记录了顶点P1、P2、P3、P4、P5、C1。
并且,参照图6~图8,示出其他情况下的扩大更新处理。
在图6~图8中,与图5同样,由顶点P1~P5确定的五边形的区域A2表示由广播台B的更新前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
在图6中,将点E1a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提取顶点P1、P2、P5,作为与该可接收位置E1a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顶点。该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由连接3个顶点P1、P2、P5中的两端的顶点P2、P5和可接收位置E1a而得的两条边P2E1a、P5E1a以及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的边P1P2、P1P5构成的多边形的区域A3a与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由具有顶点P2~P5和E1a的五边形表示的更新后的可接收区(A2+A3a)。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中追加新顶点E1a,并且删除包含在更新后的可接收区中的顶点P1,并依次记录了顶点P2、P3、P4、P5、E1a。
在图7中,将点E1b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提取顶点P1、P2、P5,作为与该可接收位置E1b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顶点。该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由于线段E1bP5(虚线)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的边交叉,因此排除3个顶点P1、P2、P5中的顶点P5。并且,将连接剩余的两个顶点P1、P2和可接收位置E1b而得的两条边P1E1b、P2E1b以及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的边P1P2构成的多边形区域A3b与更新前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由具有顶点P1~P5和E1b的六边形表示的更新后的可接收区(A2+A3b)。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追加新顶点E1b,并依次记录了顶点P1、E1b、P2、P3、P4、P5。
在图8中,将点E1c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提取顶点P1、P2,作为与该可接收位置E1c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顶点。该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由于线段E1cP1(虚线)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的边交叉,因此排除两个顶点P1、P2中的顶点P1。由此,剩余的顶点仅为1个。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不扩大可接收区的情况下,将顶点E1c追加到未连接顶点列表中。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中的选台操作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需要特别区分中继台和联播台的情况下,将它们总称为“中继台/联播台”。
选台控制部19在经由操作输入部18接收到来自用户的选台指示时(S100),从当前位置检测部31取得当前位置(S101),控制第1调谐部12进行对被指示选台的广播台的选台(S102),并确认该广播台是否可接收(S103)。并且,在可接收的情况下(S103:是),选台控制部19结束选台操作(S113),进行被指示选台的广播台的视听。另外,在步骤S101中取得的当前位置信息实际上包含天线性能带来的观测误差,因此例如可以舍去小数点以后的数字。
在被指示选台的广播台处于不可接收的情况下(S103:否),选台控制部19从广播区图存储部33所存储的广播区图信息中检索被指示选台的广播台的中继台/联播台的可接收区信息(S104),确认是否存在中继台/联播台的可接收区信息(S105)。并且,当不存在可接收区信息时(S105:否),开始后述的信道搜索(S111)。
当存在中继台/联播台的可接收区信息时(S105:是),选台控制部19确认在检索到的中继台/联播台的可接收区信息所登记的可接收区中,是否存在包含在步骤S101中取得的当前位置的可接收区(S106)。并且,当不存在该可接收区时(S106:否),开始后述的信道搜索(S111)。另外,在步骤S106中,实际上天线性能导致当前位置坐标存在观测误差,因此可以不严格判断可接收区的内部是否包含当前位置,而判断从可接收区的外周起几米的范围内是否包含当前位置。
在找到了包含当前位置的可接收区的情况下(S106:是),选台控制部19从与包含当前位置的可接收区对应的中继台/联播台中,将可接收的可能性最高的广播台确定为作为选台对象的广播台(S107)。该情况下,例如针对包含当前位置的各个可接收区,求出该可接收区的重心位置与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将与该距离最小的可接收区对应的中继台/联播台确定为可接收的可能性最高的广播台。
接着,选台控制部19进行在步骤S107中确定的作为选台对象的广播台的选台(S108),确认是否可接收(S109)。并且,在可接收的情况下(S109:是),结束选台操作(S113),进行选台切换后的广播台的视听。
在作为选台对象的广播台处于不可接收的情况下(S109:否),选台控制部19确认与包含当前位置的可接收区对应的全部中继台/联播台的选台是否已完成(S110),在已完成的情况下(S110:是),开始信道搜索(S111)。另一方面,在未完成的情况下(S110:否),从与包含当前位置的可接收区对应的未选台的中继台/联播台中,将可接收的可能性最高的广播台确定为作为选台对象的广播台(S107),并进行该作为选台对象的广播台的选台(S108)。
在步骤S111中,选台控制部19使用第1调谐部12进行信道搜索,即依次对物理信道进行选台,检测作为被选台指示的广播台的中继台/联播台且是在当前位置可接收(或可视听)的广播台。并且,选台控制部19在信道搜索中检测到了可接收的中继台/联播台的情况下(S112:是),结束选台操作(S113),进行选台切换后的广播台的视听。另一方面,在信道搜索中对全部物理信道进行选台也未能检测到可接收的中继台/联播台的情况下(S112:否),再次开始信道搜索(S111)。
另外,当在信道搜索中对全部物理信道进行选台也未检测到可接收的中继台/联播台的情况下,选台控制部19也可以替代再次开始信道搜索,而在对用户提示未找到广播台的情况后,进行预先确定的替代广播台的选台。替代广播台例如有物理信道编号最小的可接收广播台、或在此之前视听的广播台。此外,选台控制部19也可以不进行对替代广播台的选台,而在信道搜索结束后变为等待来自用户的操作的状态。
作为步骤S111的信道搜索中的选台顺序,例如有按物理信道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该情况下,也可以变更顺序以对被选台指示的广播台的全部中继台/联播台进行优先选台。该情况下,还可以对中继台/联播台赋予优先度,并按照优先度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中继台/联播台的选台。关于优先度的赋予方法,例如存在以下等的使用中继台/联播台的可接收区信息所登记的可接收区与当前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可接收区的顶点中的最接近当前位置的顶点与当前位置的距离越短越提高优先度;可接收区的边中的最接近当前位置的边与当前位置的距离越短越提高优先度;以及可接收区的重心与当前位置的距离越短越提高优先度。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中的、选台中的广播台变为了不可接收时的自动选台处理的流程图。
选台控制部19在从第1调谐部12接收到了选台中的广播台的不可接收通知的情况下,或者在检测到了来自第1调谐部12的接收信号的中断的情况下,开始不可接收时的自动选台处理(S200),从当前位置检测部31取得当前位置(S201)。该处理与图9中的步骤S101相同。然后,选台控制部19从广播区图存储部33所存储的广播区图信息中检索变为不可接收的广播台的中继台/联播台的可接收区信息(S204)。该处理与图9中的步骤S104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作为基准的广播台不是被选台指示的广播台而是变为了不可接收的广播台。在步骤S204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05。
图10的步骤S105之后的处理与图9的步骤S105之后的处理相同,通过该处理,找出在当前位置处可接收的替代的广播台,并进行替代的广播台的选台。由此,用户能够继续视听。
另外,上述自动选台处理不限于当前视听中的广播台变为了不可接收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估计为当前视听中的广播台马上要变为不可接收的情况下执行。具体而言,也可以是,选台控制部19在根据由视听中的广播台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与当前位置之间的关系,检测到当前位置处于可接收区的边界线附近,且根据当前位置的变化历史记录检测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正在朝向可接收区的外侧的情况下,估计为当前视听中的广播台马上要变为不可接收,进行上述自动选台处理来对作为选台对象的广播台进行切换。
图11是示出当前位置与可接收区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以下,参照图11说明用于在图9和图10的步骤S106中判断当前位置是否包含在可接收区内的处理的具体示例。
定义从当前位置C0到可接收区的各顶点P10~P14的5个矢量,求出相邻的两个矢量所成的角θ01、θ12、θ23、θ34、θ40。例如,在求出P10、C0、P11所成的角θ01的情况下,求出从C0到P10的矢量和从C0到P11的矢量的内积和外积,并根据内积和外积求出正切、正弦、余弦中的任意一个,由此求出所成的角θ01的值。将这样求出的所成的角θ01、θ12、θ23、θ34、θ40全部相加,并根据其运算结果是否为360度,来判断当前位置C0是否在可接收区的内部。
更具体而言,例如在求出所成的角θ01的情况下,对于从C0到P10的矢量、和从C0到P11的矢量,求出用((x10-xc0)×(x11-xc0)+(y10-yc0)×(y11-yc0))表示的内积的值α、和用((x10-xc0)×(y11-yc0)-(x11-xc0)×(y10-yc0))表示的外积的值β,进而通过计算α/β求出正切。此外,在进一步计算出从C0到P10的长度L010、从C0到P11的长度L011后,能够通过计算α/(L010×L011)求出正弦,通过计算β/(L010×L011)求出余弦。通过对此处求出的正切、正弦和余弦中的任意一个使用反函数,求出处于0度~360度的范围内的两个角度作为所成的角θ01的候选值。能够根据内积α和外积β的符号,如下述那样确定所成的角θ01包含在怎样的角度范围内。在内积α和外积β均为正的情况下,所成的角θ01处于0度~90度的范围,在内积α为正且外积β为负的情况下,所成的角θ01处于90度~180度的范围,在内积α和外积β均为负的情况下,所成的角θ01处于180度~270度的范围,在内积α为负且外积β为正的情况下,所成的角θ01处于270度~360度的范围。由此,求出上述两个候选值中的1个值作为所成的角θ01。对于其他所成的角也能够同样求出。这样分别求出P10和P11、P11和P12、P12和P13、P13和P14、P14和P10的顶点与当前位置C0所成的角θ01、θ12、θ23、θ34、θ40,并将全部相加后,根据其运算结果是否为360度,而能够判断当前位置是否在可接收区内。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中的广播区图信息的更新处理的流程图。
信道扫描控制部26控制第2调谐部22和第2多路信号分离部25,以与第1调谐部12的节目视听用的选台独立地或并行地执行信道扫描,进行可接收物理信道的检测。
此处,在该信道扫描中,设为检测到广播台C作为可接收的广播台,参照图12说明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
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信道扫描中从信道扫描控制部26接收到已检测到广播台C的通知时,开始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处理(S300)。
广播区图生成部35首先从当前位置检测部31取得当前位置(S301)。
接着,广播区图生成部35进行图13所示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确定可接收位置(S302)。
在图13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取得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确定与该信号强度相应的阈值距离δ(S401)。例如,参照把被分类成数级的信号强度的等级和阈值距离的值对应起来的表,确定与广播台C的信号强度等级对应的值作为阈值距离δ。但是,阈值距离δ的值也可以用其他方法确定。
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接收信息表,进行广播台C的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和当前位置处的广播台C的信号强度的比较(S402),在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相对于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减弱或不变的情况下(S403:否),将当前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404),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
另一方面,在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相对于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增强的情况下(S403: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接收信息表,求出从上次接收位置到当前位置的矢量作为移动方向(S405),进而根据从上次接收时起的信号强度的增加量确定延长距离(半径)R1(S406)。延长距离R1以信号强度的增加量越大其越大、增加量越小其越小的方式进行确定。并且,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移位了延长距离R1后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407),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例如,把以当前位置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与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延伸的射线的交点确定为可接收位置。
返回图12,在步骤S302中确定可接收位置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广播区图存储部33中检索与广播台C对应的可接收区(S303),并判断是否登记有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S304)。该情况下,当存在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且在该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中登记有多边形的顶点时,判断为登记有可接收区。另一方面,当不存在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或虽然存在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但在该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中未登记多边形的顶点时,判断为未登记可接收区。
在登记有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的情况下(S304: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判断当前位置是否在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内(S305),在当前位置不处于可接收区内的情况下(S305:否),进一步判断可接收位置是否在可接收区内(S306)。然后,在当前位置和可接收位置中的至少1个处于可接收区内的情况下(S305:是或S306:是),进入到步骤S310,在当前位置和可接收位置均不处于可接收区内的情况下(S305:否且S306:否),进入到步骤S307。
在步骤S307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中的顶点列表所记录的顶点中,检测与可接收位置的距离小于在步骤S401中确定的阈值距离δ的顶点。例如,检测以可接收位置为中心的半径为δ的圆的内部所包含的顶点。在步骤S307的处理中,从检测对象中排除顶点列表所记录的顶点中的、与可接收位置之间的线段和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的边交叉的顶点(例如图7的顶点P5和图8的顶点P1)。
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判断是否在步骤S307中检测到两点以上的顶点(S308),在检测到了两点以上的顶点的情况下(S308:是),以扩大可接收区的方式更新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S309)。具体而言,将连接检测到的两点以上的顶点中的两端的顶点和可接收位置而得的两条线段设为新边,将由该两条新边、和在已有的多边形的边中由两条新边切出的部分(或由两条新边夹着的至少1条边)构成的多边形与已有的多边形结合,确定扩大后的多边形。并且,在广播台C的顶点列表中按顺时针方向的顺序记录扩大后的多边形的顶点。此时,在顶点列表中追加可接收位置作为新顶点。此外,从顶点列表中删除包含在扩大后的多边形内部的已有的多边形顶点。当可接收区的扩大处理结束后,进入到步骤S310。
在步骤S310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所包含的广播台信息更新为在信道扫描时从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取得的最新信息,并结束处理。
在步骤S304中判断为未登记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的情况下(S304:否),以及在步骤S308中未检测到两点以上的顶点的情况下(S308:否),广播区图生成部35判断在广播台C的未连接顶点列表中是否已记录完可接收位置以外的两点以上的顶点(S311)。并且,在判断为未记录完两点以上的顶点的情况下(S311:否),向广播台C的未连接顶点列表追加可接收位置(S315)。此时,可以在未连接顶点列表中已记录可接收位置以外的1个顶点、且从可接收位置到该顶点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情况下,以将其与该顶点连接的方式追加可接收位置。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所包含的广播台信息更新为在信道扫描时从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取得的最新信息(S310),并结束处理。但是,在步骤S310中不存在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情况下,使用在信道扫描时从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取得的信息,新生成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并存储到广播区图存储部33中。
在步骤S311中判断为未连接顶点列表中已记录可接收位置以外的两点以上的顶点的情况下(S311: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该两点以上的顶点中,检测与可接收位置的距离小于在步骤S401中确定的阈值距离δ的点(S312),并判断是否检测到两点以上的顶点(S313)。进而,在未检测到两点以上的顶点的情况下(S313:否),广播区图生成部35向广播台C的未连接顶点列表追加可接收位置(S315)。此时,也可以在未连接顶点列表中存在1点与可接收位置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顶点的情况下,以将其与该顶点连接的方式追加可接收位置。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所包含的广播台信息更新为在信道扫描时从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取得的最新信息(S310),并结束处理。
当在步骤S313中判断为检测到两点以上的顶点的情况下(S313: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进行广播台C的顶点列表和未连接顶点列表的更新(S314)。具体而言,判断在上述两点以上的顶点中是否存在相互连接的两个顶点,当不存在相互连接的两个顶点时,以将可接收位置分别与上述两点以上的顶点连接的方式将可接收位置登记到未连接顶点列表中。另一方面,当存在相互连接的两个顶点时,将由该两个顶点和可接收位置构成的三角形新登记到广播台C的顶点列表中,或者与广播台C的顶点列表所登记的已有的多边形结合。此外,伴随于此,从未连接顶点列表中删除上述两个顶点。在步骤S314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广播台C的可接收区信息所包含的广播台信息更新为在信道扫描时从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取得的最新信息(S310),并结束处理。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沿移动方向从当前位置离开的位置作为可接收位置,并以将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可接收位置的方式对该可接收区信息进行更新。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扩大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具体而言,能够将可接收区扩大到实际尚未移动到的位置,与将可接收区扩大到当前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扩大可接收区。其结果,例如在视听中的物理信道变为了不可接收的情况下,参照可接收区信息,搜索在当前位置可接收的替代物理信道,并对替代物理信道进行选台的结构中,能够更快地检测到替代的物理信道并进行选台。此外,在执行将全部物理信道作为对象的信道搜索前,从可接收区信息找到替代物理信道的可能性增高,不可接收时的信道搜索的执行频率降低,由此能够增加基于分集接收的节目视听的期间。
此外,虽然是不论基于实际移动的扫描结果如何,而将即使是尚未移动到的场所也追加到可接收区,但是该扩展方式是基于信号强度和移动状况的,因此能够生成与实际的可接收区的误差小的可接收区信息。因此,例如在视听中的物理信道变为了不可接收的情况下,参照可接收区信息,搜索在当前位置可接收的替代物理信道,并对替代物理信道进行选台的结构中,能够适当地检测到替代物理信道并进行选台。具体而言,假设在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比实际的可接收区范围大的情况下,产生将在当前位置实际不可接收的中继台/联播台错误识别为在当前位置可接收的中继台/联播台这样的、对中继台/联播台的无用的选台。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生成与实际的误差小的可接收区信息,因此能够抑制对中继台/联播台的无用的选台,而进行对在当前位置实际可接收的中继台/联播台的选台,从而能够缩短节目的不可视听期间。
并且,沿移动体的移动方向扩大可接收区,因此能够向今后移动体要移动到的可能性高的方向扩展可接收区,从而浪费较少。此外,能够生成有用性高的可接收区信息。
图14是用于说明比较例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图。在图14中,与图5同样,示出了广播台B的实际的可接收区A1、由广播台B的更新前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A2、当前位置C1和上次接收位置C0。
比较例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构成为,在通过信道扫描检测到了可接收的广播台的情况下,以将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当前位置的方式对该广播台的该可接收区信息进行扩大。
在比较例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中,在通过当前位置C1处的信道扫描将广播台B检测为可接收的广播台的情况下,将由当前位置C1和已有的顶点P1、P5构成的三角形的区域A4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结合,更新后的可接收区成为由顶点P1~P5和C1确定的六边形区域(A2+A4)。
在这种比较例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中,即使当前位置C1处的广播台B的信号强度非常强,也识别为可接收区的端部。因此,点E1那样的实际可接收的地点被判断为处于可接收区外。其结果,可接收的广播台的自动选台耗费的时间增长。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比较例相比,能够减小由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与实际的可接收区之间的差异,能够缩短自动选台耗费的时间。其结果,例如能够以较少的天线有效地进行分集接收。
实施方式2.
图15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的结构的框图。该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除了使用地图信息确定可接收位置的方面以外,与实施方式1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处理,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说明。
在图15中,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除了图1所示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1的结构以外,还具有地图信息提供部36。
地图信息提供部36将地图信息提供给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地图信息包含表示对于广播信号而言的障碍物(例如山或大厦)的位置或大小的信息,例如包含表示地形的地形信息。地图信息提供部36可以是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的一部分,也可以设置于外部。此处,地图信息提供部36是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导航装置等GPS接收装置。GPS接收装置可以是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与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连接的外部装置,也可以与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一体。此外,GPS接收装置也可以包含当前位置检测部31或当前位置检测用的天线31a,也可以向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提供当前位置信息。地图信息提供部36也可以是内置于智能手机中的GPS接收装置,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可以通过(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等外部输入取得该GPS接收装置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地图信息提供部36取得地图信息,并根据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确定可接收位置。具体而言,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延长距离,求出沿移动方向从当前位置离开延长距离得到的第1位置。并且,根据地图信息判断在当前位置与第1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物体,在判断为不存在的情况下将第1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在判断为存在的情况下,将相比第1位置更靠当前位置侧的位置(即离开第1位置而靠近当前位置侧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的流程图。以下,参照图16说明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此处,以在信道扫描中检测到广播台C作为可接收的广播台的情况为例。
与图13的步骤S401同样,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取得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确定与该信号强度相应的阈值距离δ(S501)。
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接收信息表,进行广播台C的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和当前位置处的广播台C的信号强度的比较(S502),在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相比于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减弱或不变的情况下(S503:否),将当前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504),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
另一方面,在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相比于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增强的情况下(S503:是),与图13的步骤S405、S406同样,广播区图生成部35求出从上次接收位置到当前位置的矢量作为移动方向(S505),并根据信号强度的增加量确定延长距离(半径)R1(S506)。并且,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移位延长距离R1而得到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候选(S507)。例如,将以当前位置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和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延伸的射线的交点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候选。
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地图信息提供部36取得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S508)。例如,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取得以当前位置为中心的半径为R1的圆的内部及其周边的地图信息。
接着,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所取得的地图信息,判断在当前位置与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或障碍物)(S509)。此处,在当前位置与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比两位置高、且距离当前位置的高度为阈值H以上的地点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断为不存在。阈值H是与预先设定为不可接收情况的山的高度对应的阈值。
在当前位置与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不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的情况下(S509:否),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可接收位置候选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510),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
另一方面,在当前位置与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的情况下(S509: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以当前位置为基准的高度为H1的等高线、和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延伸的射线的交点中的最靠近当前位置侧的交点(即在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移动时,距离当前位置的高度最先达到高度H1的地点)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511),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此处,高度H1是预先设定的与成为不可接收情况的山的高度对应的阈值,例如被设定为阈值H以下。
图17和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图。以下,参照图17和图18,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例子。
与图5同样,在图17和图18中,示出了广播台B的实际的可接收区A1、由广播台B的更新前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A2(由顶点P1~P5确定的五边形区域)、当前位置C1和上次接收位置C0。
在图17和图18的例子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当前位置C1处的信号强度确定阈值距离δ,求出从上次接收位置C0到当前位置C1的矢量v1,根据当前位置C1处的信号强度与上次接收位置C0处的信号强度的差值求出延长距离R1,并将沿矢量v1方向从当前位置离开延长距离R1而得到的位置E1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候选。此处,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从地图信息提供部36提供的地图信息。图17和图18中分别示出了地图信息所包含的等高线。
在图17的例子中,根据等高线可知,当前位置C1与可接收位置候选E1之间基本不存在高度差,在位置C1与位置E1之间不存在特别高的山。因此,广播区图生成部35判断为在当前位置C1与可接收位置候选E1之间不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而将可接收位置候选E1确定为可接收位置。接着,广播区图生成部35提取顶点P1和P5作为与可接收位置E1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已有的顶点,将由顶点P1、P5和E1构成的三角形区域A3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扩大后的可接收区(A2+A3)。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追加新顶点E1,并依次记录顶点P1、P2、P3、P4、P5、E1。
在图18的例子中,根据等高线可知,在当前位置C1与可接收位置候选E1之间存在山,从当前位置C1观察可接收位置候选E1位于山的另一侧,变为不可接收情况的可能性高。因此,广播区图生成部35判断为在位置C1与位置E1之间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额将位置E2确定为可接收位置,该位置E2位于从当前位置C1到可接收位置候选E1的线段上、且从当前位置C1观察处于山的近前侧(或相比山的顶峰靠当前位置C1的一侧)。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提取顶点P1和P5作为与可接收位置E2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已有的顶点,将由顶点P1、P5和E2构成的三角形区域A5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扩大后的可接收区(A2+A5)。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追加新顶点E2,并依次记录顶点P1、P2、P3、P4、P5、E2。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2,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本实施方式2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根据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确定可接收位置,因此能够考虑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形和障碍物等确定可接收位置,从而能够生成更准确的可接收区信息。具体而言,能够避免把由于障碍物等的影响而实际无法接收广播信号的位置估计为可接收位置的情况,能够生成更接近实际的接收状况的可接收区信息。
实施方式3.
图19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3的结构的框图。该数字广播接收装置3除了使用发送处信息进行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的方面以外,与实施方式2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和处理,使用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说明。
在图19中,数字广播接收装置3除了图15所示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2的结构以外,还具有发送处信息提供部37。
发送处信息提供部37将发送处信息提供给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发送处信息包含表示发送广播信号的1个以上的发送处的位置的信息,在本例中,还包含表示1个以上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的信息。发送电波强度是指从发送处发送的电波的强度。在图19的例子中,发送处信息提供部37对由第1多路信号分离部14从广播信号中得到的选台信息中的、表示发送处的位置和发送电波强度的信息进行存储,并将该信息提供给广播区图生成部35。
在本实施方式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发送处信息提供部37取得发送处信息,并根据该发送处信息确定可接收位置。具体而言,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该物理信道的信号强度确定延长距离,求出沿移动方向从当前位置离开延长距离而得到的第1位置。并且,根据表示发送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1个以上发送处的位置的发送处信息,判断是否存在第2位置,其中,该第2位置相比第1位置更靠近1个以上的发送处中的最接近当前位置的发送处、且相比第1位置沿移动方向进一步离开当前位置。并且,当不存在第2位置时将第1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当存在时将第2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
此外,当存在第2位置时,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判断在当前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物体,当存在时,不将第2位置而将相比第2位置更靠当前位置侧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此外,当存在第2位置时,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判断在最接近的发送处与第2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物体,当存在时,不将第2位置而将相比第2位置更靠当前位置侧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
此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基于表示发送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1个以上的发送处的位置和发送电波强度的信息,根据当前位置与1个以上的发送处中的最接近当前位置的发送处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最接近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来确定阈值距离。具体而言,广播区图生成部35求出与最接近的发送处到当前位置的距离以及最接近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相应的乘数,并通过对由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乘以该乘数来确定阈值距离。该乘数例如被设定为从最接近的发送处到当前位置的距离越小其越大、并且最接近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越强其值越大。另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也可以根据当前位置与其最接近的发送处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最接近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中的一方来确定阈值距离。例如,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可以在与实施方式1或2同样地求出与信号强度相应的阈值距离后,对该阈值距离乘以与发送电波强度相应的乘数x来确定最终的阈值距离。此时的乘数x例如被设定为,在发送电波强度为预先确定的强度的情况下是x=1,在发送电波强度比上述预先确定的强度强的情况下是x>1,在发送电波强度比上述预先确定的强度弱的情况下是x<1。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的流程图。以下,参照图20说明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此处,以在信道扫描中检测到广播台C作为可接收的广播台的情况为例。
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取得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S601)。
接着,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发送处信息提供部37取得发送处信息,并确定发送广播台C的广播信号的发送处中的最接近当前位置的发送处的位置、和该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S602)。
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在步骤S601中取得的信号强度、和在步骤S602中确定的与发送处相关的信息,确定阈值距离δ(S603)。具体而言,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最接近的发送处与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最接近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求出乘数x,并对信号强度乘以乘数x来计算阈值距离δ。乘数x例如可以使用对距发送处的距离和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的组合定义了乘数x的表求出,也可以用利用计算式的计算等其他方法求出。
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进行广播台C的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和当前位置处的广播台C的信号强度之间的比较(S604),在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相比于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减弱或不变的情况下(S605:否),将当前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606),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
另一方面,在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相比于上次接收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增强的情况下(S605:是),与图13的步骤S405、S406同样,广播区图生成部35求出从上次接收位置到当前位置的矢量作为移动方向(S607),并根据信号强度的增加量确定延长距离(半径)R1(S608)。并且,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移位延长距离R1而得到的位置确定为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S609)。
并且,广播区图生成部35使用发送处信息求出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S610)。具体而言,求出在经过当前位置并沿上述矢量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离最接近的发送处最近的地点(即经过当前位置并沿矢量方向延伸的直线与从最接近的发送处的位置向该直线做的垂线的交点),并判断该地点是否满足如下条件:即处于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延伸的射线上,且从当前位置到该地点的距离比从当前位置到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的距离大。并且,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将所求出的地点确定为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不确定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
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地图信息提供部36取得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S611)。
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所取得的地图信息,与图16的步骤S509同样,判断在当前位置与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S612)。
在当前位置与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不存在山的情况下(S612:否),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地图信息,判断在最接近的发送处与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S613)。具体的判断条件与图16的步骤S509相同。
在最接近的发送处与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不存在山的情况下(S613:否),广播区图生成部35判断是否在步骤S610中确定了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S614),在未确定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的情况下(S614:否),将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615),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
在确定了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的情况下(S614: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地图信息,判断是否在当前位置与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或者在最接近的发送处与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S616)。具体的判断条件与图16的步骤S509相同。
在当前位置与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不存在山、且在最接近的发送处与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不存在山的情况下(S616:否),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617),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
另一方面,在当前位置与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山、或者在最接近的发送处与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山的情况下(S616: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615),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
当在步骤S612中判断为当前位置与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山的情况下(S612:是),与图16的步骤S511同样,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以当前位置的高度为基准时的高度为H1的等高线、和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延伸的射线的交点中的最靠当前位置侧的交点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618),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此处,高度H1是预先设定的与不会成为不可接收状态的山的高度对应的阈值,例如被设定为阈值H以下。
当在步骤S613中判断为最接近的发送处与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之间存在山的情况下(S613:是),广播区图生成部35与图16的步骤S511同样,将以当前位置的高度为基准时的高度为H2的等高线、和从当前位置沿上述矢量方向延伸的射线的交点中的最靠当前位置侧的交点确定为可接收位置(S618),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但是,当不存在上述那样的交点时,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当前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结束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上述高度H2是预先设定的与不会成为不可接收状态的山的高度对应的阈值,例如被设定为阈值H以下,可以与上述高度H1不同也可以相同。
另外,步骤S612、S613、S616中的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的判断基准(例如高度的阈值)可以彼此不同也可以相同。
图21和图2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示例的图。以下,参照图21和图22,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扩大更新处理的具体例子。
在图21和图22中,与图5同样,示出了广播台B的实际的可接收区A1、由广播台B的更新前的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A2(由顶点P1~P5确定的五边形区域)、当前位置C1和上次接收位置C0。并且,在图21和图22中,还示出了送出广播台B的广播信号的发送处中的最接近当前位置C1的发送处的位置S1。
在图21和图22的例子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当前位置C1处的信号强度、当前位置C1与发送处位置S1之间的距离、以及发送处位置为S1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来确定阈值距离δ。此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求出从上次接收位置C0到当前位置C1的矢量v1,根据当前位置C1处的信号强度与上次接收位置C0处的信号强度的差值求出延长距离R1,并将从当前位置沿矢量v1方向离开延长距离R1而得到的位置E1确定为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并且,广播区图生成部35求出经过当前位置C1且沿矢量v1方向的直线、与从发送处位置S1向该直线引出的垂线交叉的位置E3。在图例中,位置E3处于从当前位置C1到矢量v1方向的射线上、且从当前位置C1到位置E3的距离比从当前位置C1到位置E1的距离大,因此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位置E3确定为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
此处,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参照从地图信息提供部36提供的地图信息。图21和图22中分别示出了地图信息所包含的等高线。
在图21的例子中,根据等高线可知,当前位置C1、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E1、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E3以及发送处位置S1之间基本不存在高度差,在各位置之间不存在特别高的山。因此,广播区图生成部35判断为在各位置之间不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山,并将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E3确定为可接收位置。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提取顶点P1和P5作为与可接收位置E3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已有的顶点,将由顶点P1、P5和E3构成的三角形区域A6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扩大后的可接收区(A2+A6)。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追加新顶点E3,并依次记录顶点P1、P2、P3、P4、P5、E3。
在图22的例子中,根据等高线可知,在当前位置C1与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E1之间存在山,从当前位置C1观察第1可接收位置候选E1位于山的另一侧,变为不可接收状态的可能性高。此外,在发送处位置S1与第2可接收位置候选E3之间也存在山,位置E3尽管处于较接近发送处位置S1的位置处,但仍存在不可接收的可能性。因此,广播区图生成部35将位置E4确定为可接收位置,该位置E4位于从当前位置C1到位置E1的线段上、且从当前位置C1观察处于山的近前侧(或者说相比山的顶峰靠当前位置C1侧)。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提取顶点P1和P5作为与可接收位置E4的距离小于阈值距离δ的已有的顶点,将由顶点P1、P5和E4构成的三角形区域A7与已有的可接收区A2结合,得到扩大后的可接收区(A2+A7)。其结果,向广播台B的可接收区信息的顶点列表追加新顶点E4,并依次记录顶点P1、P2、P3、P4、P5、E4。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3,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和2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本实施方式3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根据表示发送处的位置或发送电波强度的发送处信息来确定可接收位置,因此能够考虑发送处的位置或发送电波强度来确定可接收位置,从而能够生成更准确的可接收区信息。例如,能够避免将实际无法接收广播信号的位置估计为可接收位置的情况,能够生成更接近实际接收状况的可接收区信息。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将使用发送处信息的结构应用到了实施方式2的结构的情况,但这种结构(即实施方式3的特征)也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4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除了根据天气信息校正信号强度的方面以外,与实施方式3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3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结构和处理,使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根据表示检测到由第2信号强度检测部23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时的天气的天气信息,校正该信号强度,并使用校正后的信号强度进行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具体而言,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以消除天气对信号强度的影响的方式校正信号强度。例如,对于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根据检测时的天气估计基准天气(例如晴天)时的信号强度。此外,广播区图生成部35可以在使用信号强度的全部处理中使用校正后的信号强度,也可以在一部分处理中使用校正后的信号强度。
以下示出本实施方式4的一个具体例子。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接收信息表的一例的图。图23的接收信息表2300除了按照每个物理信道保存天气信息的方面以外,与图4的接收信息表400相同。
广播区图生成部35在由信道扫描控制部26判定为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作为上次接收时的信息,参照接收信息表2300的信息,并在进行了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后,对接收信息表2300中的该物理信道的接收信息进行更新。该情况下,天气信息被更新为表示接收判定时的天气的信息。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的流程图。以下,参照图24说明可接收位置估计处理。此处,以在信道扫描中检测到广播台C作为可接收的广播台的情况为例。
图24的处理除了步骤S704的处理以外,与图20的处理相同。
在步骤S704中,广播区图生成部35从接收信息表中取得广播台C的上次接收时的信号强度和天气信息,并根据上次接收时的天气信息校正上次接收时的信号强度。例如,在上次接收时的天气是雨天的情况下,作为上次接收时的信号强度比通常(或晴天时)弱的情况,校正为使上次接收时的信号强度的值提高。然后,广播区图生成部35进行校正后的上次接收时的信号强度与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之间的比较。在之后的步骤S605和S608中,也使用基于天气信息的校正后的信号强度,作为上次接收时的信号强度。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仅对上次接收时的信号强度进行了基于天气信息的校正,但也可以对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进行基于当前的天气信息的校正。例如,在步骤S601中,可以根据当前的天气信息校正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在步骤S602之后使用校正后的信号强度作为当前位置处的信号强度。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4,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3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本实施方式4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根据检测时的天气信息对检测到的信号强度进行校正,并使用校正后的信号强度进行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因此,能够考虑天气导致的接收状态的变化或恶化来确定可接收位置,从而能够生成更准确的可接收区信息。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将根据天气信息校正信号强度的结构应用到了实施方式3的结构的情况,但这种结构(即实施方式4的特征)也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1或2。
此外,在实施方式1~4中,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功能可以仅通过电路等硬件资源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资源与软件协作而实现。在通过硬件资源与软件的协作而实现的情况下,通过使计算机执行例如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功能。更具体而言,更新可接收区信息的功能等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功能通过将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记录介质所记录的计算机程序读出到主存储装置并由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执行而实现。可以将计算机程序记录在光盘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来提供,也可以经由互联网等通信线路来提供计算机程序。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根据信道扫描时的可否接收的判定结果更新可接收区信息的情况,但可否接收的判定不限于信道扫描时,例如也可以根据节目视听用选台时的可否接收的判定结果来更新可接收区信息。

Claims (21)

1.一种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搭载于移动体,该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调谐部,其接收通过数字广播发送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
信号强度检测部,其对由所述调谐部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检测;
当前位置检测部,其对所述移动体的当前位置进行检测;
移动方向检测部,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进行检测;
可否接收判定部,其控制所述调谐部来判定所述物理信道可否接收;
区信息存储部,其对表示所述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进行存储;以及
区信息更新部,其在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由所述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强度,将沿所述移动方向检测部检测到的移动方向离开所述当前位置检测部检测到的当前位置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将由所述区信息存储部中存储的可接收区信息更新为,由该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所述可接收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信道是通过数字广播发送的多个物理信道中的1个,
所述调谐部对所述多个物理信道中被选择出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而接收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
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控制所述调谐部来进行依次对所述多个物理信道进行选台的信道扫描,判定所述各物理信道可否接收,
所述区信息存储部按照每个所述物理信道对表示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进行存储,
在所述信道扫描时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判定为任意一个物理信道可接收的情况下,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由所述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该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将沿所述移动方向检测部检测到的移动方向离开所述当前位置检测部检测到的当前位置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将由所述区信息存储部中存储的该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更新为,由该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所述可接收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所述当前位置的周边的地图信息确定所述可接收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发送处信息确定所述可接收位置,该发送处信息表示发送所述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1个以上的发送处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所述信号强度确定延长距离,求出沿所述移动方向与所述当前位置离开所述延长距离的第1位置,并将该第1位置确定为所述可接收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所述信号强度确定延长距离,求出沿所述移动方向与所述当前位置离开所述延长距离的第1位置,并根据所述地图信息,判定在所述当前位置与所述第1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物体,当判断为不存在时,将所述第1位置确定为所述可接收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判断为在所述当前位置与所述第1位置之间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物体的情况下,所述区信息更新部将相比所述第1位置更靠所述当前位置侧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可接收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所述信号强度确定延长距离,求出沿所述移动方向与所述当前位置离开所述延长距离的第1位置,并根据所述发送处信息判断是否存在第2位置,该第2位置相比所述第1位置更靠近所述1个以上的发送处中的最接近所述当前位置的发送处、且在所述移动方向上比所述第1位置更远离所述当前位置,当不存在所述第2位置时将所述第1位置确定为所述可接收位置,当存在所述第2位置时将所述第2位置确定为所述可接收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存在所述第2位置时,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所述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判断在所述当前位置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物体,当存在时,不将所述第2位置,而将相比所述第2位置更靠所述当前位置侧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可接收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存在所述第2位置时,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所述当前位置周边的地图信息,判断在所述最接近的发送处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的物体,当存在时,不将所述第2位置,而将相比所述第2位置更靠所述当前位置侧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可接收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此次由所述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与上次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该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时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来确定所述延长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接收区信息包含多边形信息,所述多边形信息确定表示所述可接收区的多边形,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在对所述可接收区信息进行更新的情况下,以扩大由该多边形信息确定的多边形的方式对所述多边形信息进行更新,
扩大后的多边形是对扩大前的多边形结合以所述可接收位置为顶点的追加多边形而得到的多边形,
所述追加多边形是由连接所述可接收位置与所述扩大前的多边形的两个顶点的两条边、和所述扩大前的多边形的至少1条边而形成的多边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由所述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来确定阈值距离,在所述扩大前的多边形的顶点中存在两个以上与所述可接收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阈值距离的顶点的情况下,从该两个以上的顶点中确定所述两个顶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表示发送所述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1个以上的发送处的位置的信息、或表示所述1个以上的发送处的位置和所述1个以上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的信息,确定所述阈值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求出和所述当前位置与所述1个以上的发送处中最接近所述当前位置的发送处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最接近的发送处的发送电波强度中的一方或双方相对应的乘数,并对由所述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乘以所述乘数,由此来确定所述阈值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将所述扩大前的多边形的顶点中的最接近所述可接收位置的两个顶点确定为所述扩大前的多边形的两个顶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信息更新部根据表示检测到由所述信号强度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时的天气的天气信息来校正该信号强度,并使用该校正后的信号强度进行所述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所述区信息更新部在所述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已经存储于所述区信息存储部中时,进行所述可接收区信息的更新,在未存储时,新生成所述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信息并将其存储到所述区信息存储部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具有选台控制部,所述选台控制部控制所述调谐部来对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
所述选台控制部在判断为所述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的接收状态恶化的情况下,参照所述区信息存储部所存储的信息,搜索提供与所述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所提供的视听中节目相同的节目的可能性高、且在由所述当前位置检测部检测到的当前位置处可接收的替代物理信道,在找到了所述替代物理信道的情况下,控制所述调谐部对所述替代物理信道进行选台。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具有选台控制部,所述选台控制部控制所述调谐部来对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进行选台,
所述调谐部包含第1调谐部和第2调谐部,
在所述选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1调谐部而进行作为视听对象的物理信道的选台时,所述可否接收判定部控制所述第2调谐部而进行所述信道扫描。
21.一种数字广播接收装置的信息更新方法,该数字广播接收装置搭载于移动体,并具有接收通过数字广播发送的物理信道的广播信号的调谐部,所述信息更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信号强度检测步骤,对由所述调谐部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检测;
当前位置检测步骤,对所述移动体的当前位置进行检测;
移动方向检测步骤,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进行检测;
可否接收判定步骤,控制所述调谐部来判定所述物理信道可否接收;以及
区信息更新步骤,当在所述可否接收判定步骤中将所述物理信道判定为可接收的情况下,根据在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信号强度,将沿在所述移动方向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移动方向离开在所述当前位置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当前位置的位置确定为可接收位置,并将表示所述物理信道的可接收区的可接收区信息更新为,由该可接收区信息表示的可接收区扩大到所述可接收位置。
CN201310684311.XA 2012-12-13 2013-12-13 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73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1973A JP6016606B2 (ja) 2012-12-13 2012-12-13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及びその情報更新方法
JP2012-271973 2012-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3902A true CN103873902A (zh) 2014-06-18
CN103873902B CN103873902B (zh) 2017-04-26

Family

ID=50821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431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73902B (zh) 2012-12-13 2013-12-13 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43858B2 (zh)
JP (1) JP6016606B2 (zh)
CN (1) CN103873902B (zh)
DE (1) DE10201322590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9121B2 (ja) * 2011-04-26 2014-04-09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
CN104469472B (zh) * 2013-09-25 2018-04-27 珠海扬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视频道的切换装置及其方法
US9686032B2 (en) * 2014-05-30 2017-06-2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Local channels anywhere
JP5731083B1 (ja) * 2014-06-13 2015-06-10 株式会社日立システムズ 作業記録装置、作業記録システム、作業記録プログラムおよび作業記録方法
EP3276970A4 (en) * 2015-03-27 2018-03-2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Digital broadcast reception device
DE102015015918B4 (de) 2015-12-09 2018-10-25 Audi Ag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einer Region mit bestimmten Eigenschaften anhand von Fahrzeug-Sensordaten
WO2017208303A1 (ja) * 2016-05-30 2017-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ラジオ妨害局除去装置、受信機、及び、ラジオ妨害局除去方法
EP3580932B1 (de) * 2017-02-10 2024-04-03 Hirschmann Car Communication GmbH Sendererkennung bei fahrten von fahrzeugen durch tunnel
US10939367B1 (en) * 2020-01-28 2021-03-02 Dell Products, L.P. Predictive scanning and handover
US11153811B2 (en) * 2020-01-28 2021-10-19 Dell Products, L.P. Variable scan interval using contex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20818A1 (en) * 2006-05-18 2010-09-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gital broadcast reception device
CN102110136A (zh) * 2009-12-25 2011-06-29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数据库构建系统和广播接收系统
US8000400B2 (en) * 2001-09-14 2011-08-16 Fujitsu Limited OFDM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18575B2 (ja) * 2001-09-19 2006-09-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6067489A (ja) 2004-08-30 2006-03-09 Xanavi Informatics Corp 移動体用受信装置
JP4311345B2 (ja) 2004-12-17 2009-08-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移動体用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07019920A (ja) 2005-07-08 2007-01-25 Sharp Corp 移動型放送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状態算出装置
JP2007142719A (ja) * 2005-11-17 2007-06-07 Toyota Motor Corp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8060769A (ja) * 2006-08-30 2008-03-13 Fujitsu Ten Ltd 放送受信装置
JP5144972B2 (ja) 2007-06-20 2013-0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9081558A (ja) 2007-09-25 2009-04-16 Nec Personal Products Co Ltd 通信装置、予約転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332264B1 (en) * 2008-10-22 2012-12-1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visualizing and analyzing spectrum assets
DE102009000465A1 (de) 2009-01-29 2010-08-05 Robert Bosch Gmbh Empfangsverbesserung in einem Gleichwellennetz
WO2011030475A1 (ja) 2009-09-11 2011-03-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方法
JP2011061753A (ja) * 2009-10-08 2011-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5557323B2 (ja) 2010-08-27 2014-07-23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自動選局方法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放送自動選局プログラム
JP5392205B2 (ja) 2010-08-27 2014-01-22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デジタル放送送信装置、デジタル放送送受信システム、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方法、及びデジタル放送送受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00400B2 (en) * 2001-09-14 2011-08-16 Fujitsu Limited OFDM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00220818A1 (en) * 2006-05-18 2010-09-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gital broadcast reception device
CN102110136A (zh) * 2009-12-25 2011-06-29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数据库构建系统和广播接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225901A1 (de) 2014-06-18
DE102013225901B4 (de) 2019-01-31
JP6016606B2 (ja) 2016-10-26
US20140173679A1 (en) 2014-06-19
CN103873902B (zh) 2017-04-26
JP2014120781A (ja) 2014-06-30
US9043858B2 (en) 2015-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73902A (zh) 数字广播接收装置及其信息更新方法
US9584857B2 (en) Digital broadcast receiver and information updating method therefor
JP4544212B2 (ja) 地上デジタルテレビ放送の受信機
US20120133840A1 (en) Digital broadcast reception device and digital broadcast reception method
EP2432217B1 (en) Digital broadcast reception apparatus
US9015770B2 (en) Digital broadcasting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digital broadcasting reception method
JP2007312052A (ja)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3174376A (ja) 放送受信装置
JP5281802B2 (ja)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方法
JP4654789B2 (ja)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5241672B2 (ja) 車両用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9111602A (ja)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EP2866363B1 (en) Digital broadcast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digital broadcast receiving method
JP2013236312A (ja) 放送エリア情報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放送エリア情報生成方法
JP5132186B2 (ja)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4952832B2 (ja)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2009159212A (ja) 携帯型放送受信装置
JP2007235434A (ja) 地上波ディ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H04372209A (ja) 車載用放送受信装置
JP5310822B2 (ja)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6230556B2 (ja)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及びチャンネルスキャン方法
JP2009164675A (ja) 自動選局受信装置および現在位置自動検出方法
JP5361512B2 (ja)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5334684B2 (ja) 放送受信装置及び放送受信方法
JP2008211288A (ja) 移動体放送受信装置及び移動体放送受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