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2925B - 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2925B
CN103852925B CN201310636855.9A CN201310636855A CN103852925B CN 103852925 B CN103852925 B CN 103852925B CN 201310636855 A CN201310636855 A CN 201310636855A CN 103852925 B CN103852925 B CN 1038529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ubstrate mounting
light source
rear cov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368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2925A (zh
Inventor
余川明
藤川明弘
福本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na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na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na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52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2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2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2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63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55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chassis, e.g. for vary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tub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显示装置包括:由金属制成的散热部件,被配置为散发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后部罩壳,被设置在所述散热部件的后侧;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安装有电路基板;以及盖板部件,在后部罩壳的后表面暴露在外的状态下,盖板部件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的后侧覆盖所述基板安装部件,同时所述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接触。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尤其涉及分别包含了散热部件和后部罩壳的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散热部件由金属制成且被配置为散发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后部罩壳被设置于散热部件的后侧。
背景技术
如日本专利No.4589368中公开的,已知一种包含散热部件和后部罩壳的显示装置,散热部件由金属制成且被配置为散发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且后部罩壳被设置于散热部件的后侧。
日本专利No.4589368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含了LED的光源,从光源导光到显示面板的导光板,与光源固定的基板,安装在基板的与光源相反的表面上的散热片(散热部件),以及从后侧(与显示面板的相反的一侧)固定导光板和散热片的后盖(后部罩壳)。在这个液晶显示装置中,散热片被设置为与后盖的前表面(接近显示面板的那个表面)面接触。
然而,在日本专利No.458936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散热片被设置为与后盖的前表面面接触,因此从光源传递到散热片的热量容易被不利地传递到后盖。于是,可以想像,用户的手触摸到的那部分(后盖)的温度会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被提出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用户的手触摸到的那部分的温度升高的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部分;由金属制成的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光源部分接触,且被配置为散发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后部罩壳,被设置在散热部件的后侧;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安装在后部罩壳上,且安装有电路基板;以及盖板部件,在后部罩壳的后表面暴露在外的状态下,从基板安装部件后侧覆盖基板安装部件,同时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基板安装部件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被如上文所述那样配置,使得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通过由金属制成的散热部件被传递到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以进行散热,因此能够抑制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后部罩壳。因此,能够抑制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后部罩壳)的温度升高。更进一步地,基板安装部件被盖板部件覆盖,由此用户的手不能触及因连接到散热部件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因此可以抑制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盖板部件)的温度升高。
在如上述的根据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后部罩壳优选地包括一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而且,基板安装部件和盖板部件优选地安装在后部罩壳的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根据该结构,由于连接到散热部件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被设置在没有后部罩壳的区域(该区域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因此可以抑制从光源部分到后部罩壳的热量传递。
在该方案中,光源部分优选地被设置在散热部件的与基板安装部件相反的一侧,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优选地被设置为隔着从光源部分一侧到基板安装部件一侧的空间彼此相对。根据该结构,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之间设有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罩壳。
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中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被设置为隔着空间彼此相对,在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优选地设有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所述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与散热部件的后表面接触,使得从后部罩壳到散热部件的距离保持为一预设长度。根据该结构,保持预设长度的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能够有效地防止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间隙)的减少,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罩壳。
如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中布置有具有预设长度的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具有预设长度且向散热部件凸起以接触散热部件的后表面的空间确保肋优选地一体成型在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与采用隔离件的方案不同,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抑制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罩壳,而无需增加部件的数量。
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中设有保持预设长度的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电路基板优选地被安装在基板安装部件的后侧,并且优选地被设置为与盖板部件间隔一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比预设长度长。根据该结构,除了散热部件后表面与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以外,基板安装部件的后表面的电路基板与盖板部件之间也设有空间,因此能够有效抑制热量从因连接到散热部件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传递到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盖板部件),而且也抑制了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罩壳。
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中后部罩壳包括具有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后部罩壳优选地具有矩形外形,光源部分优选地沿着具有矩形外形的后部罩壳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布置;基板安装部件优选地被设置在后部罩壳的中央部分的附近,散热部件优选地被形成为从光源部分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到基板安装部件一侧。根据该结构,在光源部分沿着后部罩壳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布置的侧光式显示装置中,来自光源部分的热量能够通过从光源部分一侧沿水平方向(传递方向)延伸到基板安装部件一侧的散热部件,而被有效地传递到后部罩壳的中央部分的附近的基板安装部件。
在该方案中,后部罩壳的包含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优选地具有矩形形状,散热部件优选地被形成为:沿具有矩形外形的后部罩壳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延伸,从光源部分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到基板安装部件一侧,并且沿着包含开口或者缺口的具有矩形形状的区域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与散热部件仅仅被形成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案不同,根据该结构,散热部件也被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散热部件的散热区域能够被增加,因此,能够提升散热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中后部罩壳的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具有矩形形状,基板安装部件优选地具有与后部罩壳的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具有矩形形状的区域相对应的矩形形状;而且散热部件优选地沿着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板安装部件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而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以长于基板安装部件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根据该结构,散热部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为长于基板安装部件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使得基板安装部件和散热部件之间能够容易地获得更大的接触面积。因此,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能够被可靠地传递到基本固定部件而被散发。
在上述的根据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在散热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到后部罩壳的状态下,通过将基板安装部件保持在散热部件和后部罩壳之间,散热部件优选地被设置为与基板安装部件接触。根据该结构,基板安装部件被保持在散热部件和后部罩壳之间,因此散热部件和基板安装部件可以稳固地相互接触。因此,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能够被可靠地传递到基板安装部件而被散发。
在该方案中,保持在散热部件和后部罩壳之间的基板安装部件以及散热部件的被紧固部件固定的部分的附近优选地被设置为彼此面接触。与散热部件和基板安装部件相互之间点接触的方案不同,根据该结构,散热部件和基板安装部件相互面接触,使得用于热传递的热传递区域被增大。因此,热量能够被从光源部分高效地传递到基板安装部件。
在上述的根据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与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分离而不会接触的加强肋优选地在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上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根据该结构,与散热部分分离的后部罩壳的强度能够被有效提高,而且抑制热量从散热部件传递到后部罩壳。
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中散热部件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在散热部件的后表面上优选地一体成型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从散热部件的后表面的上端附近延伸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的下端附近,而且在后部罩壳上对应散热鳍片的上端和下端的各个位置优选地形成有通风孔。根据该结构,散热部件的散热区域能够通过散热鳍片的表面区域被进一步地增大。更进一步地,通风孔被形成在后部罩壳的对应散热鳍片的上端和下端的各个位置,由此,在散热鳍片附近的相对较热的气流通过后部罩壳上部的通风孔流出后部罩壳,而相对较凉的气流通过后部罩壳下部的通风孔流入后部罩壳(烟囱效应),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
在该方案中,散热鳍片优选地被形成为从散热部件的后表面朝向后部罩壳凸起并延伸,而且散热鳍片的接近后部罩壳的一端优选地被形成为与后部罩壳的前表面分离而不会接触。根据该结构,散热鳍片被形成为从散热部件的后表面朝向后部罩壳凸起并延伸,由此散热部件的散热区域能够被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升散热部件的散热效果。更进一步地,散热鳍片的接近后部罩壳的一端被形成为与后部罩壳的前表面分离而不会接触,由此,在设置散热鳍片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部件传递到后部框架。
在上述根据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散热部件的与基板安装部件相反的一侧优选地具有呈L型弯曲的端部,并且散热部件还具有被配置为在L型弯曲的端部安装光源部分的光源安装部分,而且光源部分优选地通过散热带安装在散热部件的光源安装部分以散热。根据该结构,光源部分通过散热带被安装在散热部件的光源安装部分,使得热量能够从光源部分高效地传递到散热部件。在导光板的侧端面接受光的侧光式薄型显示装置中,例如,光源部分能够被安装在散热部件的沿导光板L型弯曲的光源安装部分,因此,在散热性能提高的同时,能够抑制显示装置厚度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薄型电视是一种接收电视广播的薄型电视,包括:光源部分;由金属制成的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光源部分接触,且被配置为散发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后部罩壳,被设置在散热部件的后侧;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安装在后部罩壳上,且安装有电路基板;以及盖板部件,在后部罩壳的后表面暴露在外的状态下,该盖板部件从基板安装部件的后侧覆盖基板安装部件,同时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基板安装部件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薄型电视如上文所述那样配置,由此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通过由金属制成的散热部件被传递到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以散热,因此能够抑制从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后部罩壳。因此,能够抑制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后部罩壳)的温度升高。更进一步地,基板安装部件被盖板部件覆盖,从而用户的手不能触及因连接到散热部件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因此可以抑制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盖板部件)的温度升高。
在上述的根据第二方面的薄型电视中,后部罩壳优选地包括一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而且基板安装部件和盖板部件优选地安装在后部罩壳的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根据该结构,因与散热部件接触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被设置于不存在后部罩壳的区域(该区域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因此可以抑制从光源部分到后部罩壳的热量传递。
在该方案中,光源部分优选地被设置在散热部件的与基板安装部件相反的一侧;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被设置为隔着从光源部分一侧到基板安装部件一侧的空间彼此相对。根据该结构,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之间设有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罩壳。
在上述的薄型电视中,其中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被设置为隔着空间彼此相对,在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优选地设有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与散热部件的后表面接触,使得从后部罩壳到散热部件的距离保持为一预设长度。根据该结构,具有预设长度的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能够有效地防止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间隙)的减少,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罩壳。
在上述的薄型电视中,其中设有具有预设长度的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空间确保肋优选地一体成型在后部罩壳的前表面,该空间确保肋具有预设长度且向散热部件凸起以接触散热部件的后表面。与采用隔离件的方案不同,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抑制从光源部分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罩壳,而无需增加部件的数量。
根据如上的本发明,能够抑制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的温度升高。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概况以及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后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前视分解立体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后视分解立体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水平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散热片的前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后部框架的前视图;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基板安装部件的前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散热片被螺接到固定有基板安装部件的后部框架的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水平方向的示意性剖视图;以及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液晶电视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100的结构。液晶电视100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
如图1和图2所示,液晶电视100包括:前部罩壳1,其形成为框型且从前侧(Y1侧)来看具有矩形形状;显示面板2,具有包括显示画面的显示单元(液晶单元)的显示部分2a;以及从下方(Z2侧)支撑液晶电视100的支架部件3。前部罩壳1和支架部件3都是由树脂制成的。
如图2至图4所示,由树脂制成的后部框架4从后侧保持显示部分2a,该后部框架4设置在前部罩壳1的后侧(Y2侧)。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后部框架4被形成为具有与前部罩壳1对应的矩形外形的框型。尤其是,用于安装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5(稍后介绍)的矩形开口4a形成于后部框架4的中央部分的附近((Z2侧)稍低于中央部分的那部分)。
如图3和图4所示,基板安装部件5具有与后部框架4的开口4a对应的矩形外形。该基板安装部件5被安装在后部框架4上,以从前侧(Y1侧)封闭后部框架4的开口4a。更进一步地说,供电基板6a和信号处理基板6b沿水平方向(X方向)安装在基板安装部件5的后表面(Y2侧的表面)。供电基板6a和信号处理基板6b通过螺丝部件31固定(紧固)到基板安装部件5的后表面,以通过基板安装部件5接地。供电基板6a和信号处理基板6b都是本发明中“电路基板”的例子。
如图3和图4所示,由树脂制成的盖板部件7从后侧(Y2侧)安装在R区域,该R区域包含后部框架4中央部分的附近的开口4a。盖板部件7具有比后部框架4小的矩形外形。因此,在后部框架4的后表面暴露的状态下,盖板部件7被配置为从后侧覆盖基板安装部件5。以这种方式,根据第一实施例,与前部罩壳1对应的后部罩壳是由后部框架4和盖板部件7构成。换言之,后部框架4在本发明中是“后部罩壳”的一个例子。前部罩壳1通过螺丝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后部框架4上。
如图3和图5所示,由金属片制成的散热片9安装有包含多个发光LED(lightemitting diodes)8a的光源部分8(稍后介绍),且散热片9设置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散热片9是本发明中“散热部件”的例子。
如图3和图5所示,散热片9通过螺丝部件32被安装(固定)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尤其是,如图6所示,供螺丝部件32插入的三个螺丝插入孔9a沿竖直方向(Z方向)间隔地设置在散热片9的接近光源部分8的一端(X2侧)。除此以外,供螺丝部件32插入的两个螺丝插入孔9a也沿竖直方向间隔地设置在散热片9的与光源部分8相反的一端(X1侧)。如图7所示,与螺丝部件32接合的螺丝孔4d形成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的对应于所有五个螺丝插入孔9a的位置。
如图5所示,散热片9具有L型截面,该L形截面包括沿后部框架4的水平方向(X方向)延伸的长边部分,以及从长边部分上的与基板安装部件5相反的一端(X2侧)垂直地直立(垂直于Y1侧)的短边部分。弹性支撑部件11被配置为从后侧支撑反射片10(稍后介绍)且被设置在散热片9的具有L型截面的长边部分的前表面上。用于安装光源部分8的光源安装部分9b被形成在散热片9的具有L型截面的短边部分的接近光源部分8的表面(X1侧的表面)上。
如图3至图5所示,从LED8a反射光到显示部分2a的反射片10,从LED8a导光到显示部分2a的导光板12,包括光扩散片、透视片等的多个光学片13,形成为框型的矩形树脂框架14,具有矩形形状的显示部2a,以及四个沿具有矩形外形的显示部分2a的四边延伸的镶条(bezel)15,都设置在散热片9的前侧(Y1侧)和前部壳体1的后侧(Y2侧)。
如图3和图4所示,四个镶条15都通过多个螺丝部件33安装(固定)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因此,安装有光源部分8的散热片9、反射片10、导光板12、多个光学片13、树脂框架14以及显示部分2a都被保持在四个镶条15和后部框架4之间。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显示面板2是一个由安装有光源部分8的散热片9、反射片10、导光板12、多个光学片13、树脂框架14、显示部分2a、四个镶条15和后部框架4组成的模块。
如图3和图5所示,光源部分8包括发光的LED8a和用于安装LED8a的LED基板8b。光源部分8被设置在散热片9的与基板安装部件5相反的一侧(X2侧)。尤其是,如图3所示,光源部分8被设置为沿着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后部框架4的端侧(在X2侧的端部的沿Z方向延伸的侧面)。换而言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100是一种光源部分8布置在侧面的侧光式显示装置。
如图6所示,多个LED8a沿LED基板8b的延伸方向(Z方向)间隔地固定在LED基板8b的接近导光板12的表面(X1侧)。因此,如图5所示,多个LED8a被配置为向矩形导光板12的接近散热片9的端面(X2侧)发光。
如图5所示,LED基板8b的与LED8a相反的后表面(X2侧)通过散热带8c安装(黏合)到散热片9的光源安装部分9b。因此,散热片9的光源安装部分9b被设置为通过散热带8c连接到光源部分8(LED8a和LED基板8b),LED8a被配置为在正常使用液晶电视100时(在LED8a向导光板12发光以在显示部分2a上显示画面的状态下)产生热量。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图3至图5所示,散热片9被设置为通过从光源部分8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到基板安装部件5一侧,接触基板安装部件5。尤其是,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片9被形成为沿布置了后部框架4的光源部分8的一侧(X2侧)的端侧延伸,从光源部分8一侧沿水平方向向基板安装部件5一侧延伸,以及沿后部框架4的开口4a的接近散热片9(X2侧)的端侧的竖直方向(Z方向)延伸。更进一步地说,散热片9被形成为:散热片9的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接近基板安装部件5的端侧(X1侧)长于基板安装部件5的接近光源部分8的端侧(X2侧)。
换言之,根据第一实施例,如图5和图7所示,两个缺口5a形成在基板安装部件5的接近光源部分8(X2侧)的端部附近,这两个缺口5a对应于两个螺丝插入孔9a(见图6)和后部框架4的两个螺丝孔4d(见图7),其中两个螺丝插入孔9a形成于散热片9的与光源部分8相反(X1侧)的端部,两个螺丝孔4d对应这两个螺丝插入孔9a。如图5和图9所示,在散热片9通过螺丝部件32安装(固定)到后部框架的状态下,基板安装部件5的缺口5a的附近被保持在散热片9的螺丝插入孔9a附近和后部框架4之间。因此,基板安装部件5的缺口5a的附近和散热片9的螺丝插入孔9a的附近被设置为彼此面接触。因此,如图9所示(见中空箭头),在从光源部分8的LED8a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片9被传递到基板安装部件5之后,该热量通过基板安装部件5散发。
如图5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散热片9的后表面(Y2侧的表面)和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被设置为隔着从光源部分8一侧到基板安装部件5一侧的空间S1(具有沿前后方向(Y方向)的间隙d1的空间)彼此相对。肋条4b向散热片9(Y1侧)凸起以与散热片9的后表面接触,肋条4b一体成型于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设置该肋条4b是为了使散热片9的后表面和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S1的间隙d1保持基本恒定。除了肋条4b,还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一体成型多个肋条4c,肋条4c被配置为增加后部框架4的刚性。肋条4c被形成为沿后部框架4的端侧的竖直方向延伸。间隙d1是本发明中“预设长度”的例子。肋条4b是本发明中“空间确保肋”的例子。肋条4c是本发明中“加强肋”的例子。
如图5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当供电基板6a和信号处理基板6b被安装在基板安装部件5的后侧(Y2侧)的状态下,供电基板6a和信号处理基板6b都被设置为与盖板部件7间隔一间隙d2,间隙d2比间隙d1长。因此,在基板安装部件5的后侧(Y2侧),供电基板6a和盖板部件7之间以及信号处理基板6b和盖板部件7之间形成有空间S2。间隙d2是本发明中“预设距离”的例子。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散热片9被设置为与基板安装部件5接触,由此,从光源部分8(LED8a)产生的热量通过金属片制成的散热片9传递到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5而被散发,因此能够抑制从光源部分8产生的热量传输到后部框架4。因此,能够抑制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后部框架4)的温度升高。进一步来说,基板安装部件5被盖板部件7罩盖,从而用户的手不会触摸到因与散热片9接触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5,因而能够抑制用户的手触摸的那部分(盖板部件7)的温度升高。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基板安装部件5和盖板部件7被安装在后部框架4的包括开口4a的R区域。因此,由于接触散热片9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5被设置在没有后部框架4的区域(包括开口4a的R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热量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后部框架4。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散热片9的后表面(Y2侧的表面)和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被设置为隔着沿水平方向从光源部分8一侧到基板安装部件5一侧的空间S1彼此相对。因此,散热片9的后表面和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之间设有空间S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散热片9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框架4。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与散热片9的后表面接触的肋条4b被设置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从后部框架4到散热片9之间的距离为间隙d1。因此,具有间隙d1的肋条4b能够有效地抑制散热片9的后表面和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S1(间隙d1)的减少,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散热片9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框架4。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肋条4b一体成型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上,而且肋条4b向散热片9(Y1侧)凸起以与散热片9的后表面接触且具有间隙d1。因此,与采用隔离件的方案不同,在不增加部件的数量的情况下,就能够可靠地抑制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散热片9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框架4。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供电基板6a和信号处理基板6b安装在基板安装部件5的后侧(Y2侧),并设置为与盖板部件7间隔的间隙d2长于间隙d1。因此,除了散热片9的后表面到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之间的空间S1,还在基板安装部件5的后侧(Y2侧)的供电基板6a与盖板部件7之间以及基板安装部件5的后侧(Y2侧)的信号处理基板6b与盖板部件7之间设有空间S2,因此,能够有效抑制因接触散热片9而温度升高的基板安装部件5的热量被传递到用户的手触摸的部分(盖板部件7),同时还能够抑制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散热片9的热量被传递到后部框架4。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光源部分8沿具有矩形外形的后部框架4的竖直方向延伸的端侧(在X2侧的端部的沿Z方向延伸的一侧)设置,基板安装部件5被设置于后部框架4的中央部分的附近,并且,散热片9被形成为从光源部分8一侧沿水平方向(X方向)向基板安装部件5一侧延伸。因此,在光源部分8沿后部框架4的竖直方向的端侧设置的侧光式液晶电视100中,来自光源部分8的热量能够通过从光源部分8一侧沿水平方向(横向方向)延伸到基板安装部件5一侧的散热片9而被有效地传递到在后部框架4的中央部分附近的基板安装部件5。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散热片9被形成为沿具有矩形外形的后部框架4的竖直方向延伸的端侧(在X2侧的端部沿Z方向延伸的侧面)延伸,从光源部分8一侧沿水平方向(X方向)向基板安装部件5一侧延伸,并且,沿后部框架4的包含了矩形开口4a的R区域的竖直方向延伸的端侧在竖直方向(Z方向)上延伸。因此,与散热片9被形成为仅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方案不同,散热片9被形成为还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能够增大散热片9的散热区域。因而,能够提升散热片9的散热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基板安装部件5具有与后部框架4的包含有矩形开口4a的R区域对应的矩形外形,并且散热片9沿矩形形状的基板安装部件5的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长于基板安装部件5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因此,散热片9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长于基板安装部件5的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使得能够更容易在基板安装部件5与散热片9之间获得更大的接触面积。因此,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散热片9的热量能够被可靠地传递到基板安装部件5以被散发。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通过由螺丝部件32将散热片9固定到后部框架4并且使基板安装部件5保持在散热片9和后部框架4之间,散热片9被设置为接触基板安装部件5。如此,基板安装部件5被保持在散热片9和后部框架4之间,因此散热片9和基板安装部件5能够稳固地相互接触。因此,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散热片9的热量能够可靠地传递到基板安装部件5以被散发。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被保持在散热片9和后部框架4之间的基板安装部件5以及散热片9的被螺丝部件32固定的那部分的附近被设置为彼此面接触。因此,与散热片9和基板安装部件5彼此点接触的方案不同,散热片9与基板安装部件5彼此面接触,从而能够增加用于热传递的热传递面积。因此,热量能够被高效地从光源部分8传递到基板安装部件5。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肋条4c被形成为在后部框架4的前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散热片9的后表面分离而不接触。因此,能够容易增加与散热片9分离的后部框架4的强度,而且抑制热量从散热片9传递到后部框架4。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散热片9的与基板安装部件5相反的一侧具有L型弯折的端部,散热片9还具有被配置为在L型弯折的端部安装光源部分8的光源安装部分9b,并且光源部分8通过散热带8c被安装在散热片9的光源安装部分9b上以散热。因此,光源部分8通过散热带8c被安装在散热片9的光源安装部分9b上,使得热量能够从光源部分8高效地传递到散热片9。在导光板12的侧端面接受光的侧光式液晶电视100中,光源部分8能够沿导光板12被固定在L型弯曲的散热片9的光源安装部分9b,因此,在散热性能提高的同时,能够抑制液晶电视100厚度的增加。
第二实施例
图10和图11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液晶电视200的散热片29的结构。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散热片9的后表面(Y2侧的表面)被设置为与基板安装部件5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接触以外,散热鳍片29a一体成型于散热片29的后表面上。液晶电视200和散热片29分别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和“散热部件”的例子。
如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散热鳍片29a被形成于散热片29的后表面(Y2侧的表面),从散热片29的上端沿竖直方向(Z方向)线性延伸到散热片29的下端。如图10所示,这些散热鳍片29a被形成为从散热片29的后表面向由树脂制成的后部框架24(Y2侧)凸起延伸,散热鳍片29的接近后部框架24的末端不接触后部框架24的前表面。后部框架24是本发明中“后部罩壳”的例子。散热鳍片29a被设置在不会干扰从后部框架24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向散热片29(Y2侧)延伸的肋条4b和4c的位置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类似,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后部框架24的肋条4c被形成在后部框架24的前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延伸。因此,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后部框架24的肋条4c不仅具有增加后部框架24强度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将散热鳍片29a附近的较热空气引导到稍后介绍的通风孔24e(见图11)的功能。
如图11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通风孔24e和通风孔24f被分别形成在后部框架24上的对应于散热鳍片29a的上端(Z1侧的端部)和下端(Z2侧的端部)的位置。因此,后部框架24和散热片29之间的空间S1(见图10)被配置为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烟囱的形状,通风孔24e作为上端,通风孔24f作为下端。
根据第二实施例,从包含LED8a的光源部分8(见图10)到散热片29的热传递,不仅通过被设置为与散热片29接触的基板安装部件5,而且也通过散热鳍片29a被散发,因此,散热鳍片29a附近的空气变得相对较热。在该方案中,根据第二实施例,如上所述,如图11所示,后部框架24与散热片29之间的空间S1(见图10)被配置为沿竖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烟囱形状,因此,散热鳍片29a附近的相对较热的空气流通过后部框架24的上部通风孔24e流出后部框架,而且后部框架24外部的相对较凉的空气通过后部框架24的下部通风孔24f进入后部框架24。因此,后部框架24和散热片29之间的空间S1中的空气被交换,从而冷却后部框架24。通过烟囱状的空间由冷空气取代热空气的上述现象被称为烟囱效应。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电视200的其余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电视100相似。
根据第二实施例,如上所述,散热鳍片29a一体成型于散热片29的后表面(Y2侧的表面),从散热片29的后表面的上端沿竖直方向(Z方向)延伸到散热片29的后表面的下端,而且通风孔24e和24f被分别形成在后部框架24上的对应于散热鳍片29a的上端和下端的位置。因此,通过散热鳍片29a的表面能够进一步增大散热片29的散热区域,因此能够提高散热片29的散热效果。更进一步地说,通风孔24e和24f被分别形成在后部框架24上的对应于散热鳍片29a的上端和下端的位置,通过散热鳍片29a附近的相对较热的空气流通过后部框架24的上部通风孔24e流出后部框架,而且后部框架24外部的相对较凉的空气通过后部框架24的下部通风孔24f进入后部框架24(烟囱效应),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例,如上所述,散热鳍片29a被形成为从散热片29的后表面(Y2侧的表面)凸起并向后部框架24延伸,散热鳍片29a的接近后部框架24的末端不会接触后部框架24的前表面(Y1侧的表面)。因此,散热鳍片29a被形成为从散热片29的后表面凸起并向后部框架24延伸,能够进一步增加散热片29的散热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片29的散热效果。更进一步地说,散热鳍片29a的接近后部框架24的末端不会与后部框架24的前表面接触,由此,即使在具有散热鳍片29a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从光源部分8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片29传递后部框架24。
第二实施例的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
本次公开的实施例必须被视为对所有特点的说明,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例的描述来显示,而是由专利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来显示,而且还包括与专利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等效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
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中,虽然本发明被应用到以液晶电视为例的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被应用到普通的显示装置,例如液晶电视以外PC(个人电脑)显示器。
虽然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中,本发明被应用于光源部分布置在侧边的测光式液晶电视,但是本发明也适合于一种光源部分布置在背侧的背光式液晶电视。
虽然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中,基板安装部件和盖板部件被设置在后部框架的包含开口的区域,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缺口也可以选择形成在后部框架中,基板安装部件和盖板部件也可以设置在后部框架的包含缺口的区域中。
虽然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中,散热片(散热部件)被形成为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散热片也可以形成为仅仅沿水平方向延伸,只要散热片和基板安装部件能够相互接触。
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散热鳍片形成在散热片(散热部件)的后表面上,从散热片的上端沿竖直方向延伸到散热片的下端,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倾斜的。例如,随着散热鳍片从散热片的下端延伸到散热片的上端,散热鳍片也可以被形成为从光源部分一侧倾斜地向基板安装部件一侧延伸。例如,散热鳍片的倾斜方向与散热片的散热方向完全相同(从光源部分一侧到基板安装部件一侧的方向),因此,能够提升散热效果。
虽然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中,通过在后部框架(后部罩壳)的前表面设置接触散热片(散热部件)后表面的肋条,而在后部框架的前表面和散热片的后表面之间提供一空间,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也可以通过在后部框架的前表面和散热片的后表面之间设置隔离件,而在后部框架的前表面和散热片的后表面之间提供一空间。
虽然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每一个中,通过将散热片固定到后部框架(后部壳体)并且使基板安装部件保持在散热片和后部框架之间,散热片(散热部件)和基板安装部件被设置为彼此接触,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基板安装部件可以不被保持在散热片和后部框架之间,只要散热片和基板安装部件能够被设置为相互接触。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光源部分;
由金属制成的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光源部分接触,且被配置为散发从所述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
后部罩壳,被设置在所述散热部件的后侧;
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后部罩壳上,且安装有电路基板;以及
与所述后部罩壳分开设置的盖板部件,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后表面暴露在外的状态下,所述盖板部件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的后侧覆盖所述基板安装部件,其中,
所述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接触,
所述基板安装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分开设置,并且被保持在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后部罩壳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后部罩壳包括一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而且
所述基板安装部件和所述盖板部件都被安装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所述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源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散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相反的一侧;
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被设置为隔着从光源部分侧到基板安装部件侧的空间彼此相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上设有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所述空间确保肋或者所述隔离件与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接触,具有如同从所述后部罩壳到所述散热部件的距离的一预设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空间确保肋被一体成型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上,所述空间确保肋向所述散热部件凸起以接触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且具有所述预设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电路基板被安装在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的后侧,并且被设置为与所述盖板部件间隔一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比所述预设长度长。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后部罩壳具有矩形外形;
所述光源部分沿着具有矩形外形的所述后部罩壳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被设置;
所述基板安装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后部罩壳的中央部分的附近;而且
所述散热部件被形成为从光源部分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到基板安装部件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后部罩壳的包含开口或者缺口的所述区域具有矩形形状,而且
所述散热部件被形成为沿着具有矩形外形的所述后部罩壳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而延伸,从该光源部分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到该基板安装部件侧,并且所述散热部件被形成为沿着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具有矩形形状的所述区域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而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安装部件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与所述后部罩壳的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具有矩形形状的所述区域的形状相对应;而且
所述散热部件沿着具有矩形形状的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而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长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端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散热部件通过紧固部件被固定到所述后部罩壳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基板安装部件保持在所述散热部件和所述后部罩壳之间,使得所述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被保持在所述散热部件和所述后部罩壳之间的所述基板安装部件以及所述散热部件的被紧固部件固定的那部分的附近被设置为彼此面接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分离而不会接触的加强肋,所述加强肋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上一体成型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从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的上端附近延伸到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的下端附近,而且在所述后部罩壳上的对应所述散热鳍片的上端和下端的各个部分中形成有通风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散热鳍片被形成为从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朝向所述后部罩壳凸起并延伸,而且所述散热鳍片的接近所述后部罩壳的一端被形成为与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分离而不会接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散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相反的一侧具有呈L型弯曲的端部,并且所述散热部件包括被配置为将所述光源部分安装在呈L型弯曲的端部上的光源安装部分,而且
所述光源部分通过用于散热的散热带而被安装在所述散热部件的光源安装部分上。
16.一种接收电视广播的薄型电视,包括:
光源部分;
由金属制成的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光源部分接触,且被配置为散发从所述光源部分产生的热量;
后部罩壳,被设置在所述散热部件的后侧;
由金属片制成的基板安装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后部罩壳上,且安装有电路基板;以及
与所述后部罩壳分开设置的盖板部件,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后表面暴露在外的状态下,所述盖板部件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的后侧覆盖所述基板安装部件,其中:
所述散热部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接触,
所述基板安装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分开设置,并且被保持在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后部罩壳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薄型电视,其中:
所述后部罩壳包括一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区域;而且
所述基板安装部件和所述盖板部件都被安装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包含了开口或者缺口的所述区域。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薄型电视,其中:
所述光源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散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安装部件相反的一侧;
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和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被设置为隔着从光源部分侧到基板安装部件侧的空间彼此相对。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薄型电视,其中:
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上设有空间确保肋或者隔离件,所述空间确保肋或者所述隔离件与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接触,具有如同从所述后部罩壳到所述散热部件的距离的一预设长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薄型电视,其中:
所述空间确保肋被一体成型在所述后部罩壳的前表面上,所述空间确保肋向所述散热部件凸起以接触所述散热部件的后表面且具有所述预设长度。
CN201310636855.9A 2012-11-30 2013-12-02 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 Active CN1038529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1879A JP5955753B2 (ja) 2012-11-30 2012-11-30 表示装置
JP2012-261879 2012-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2925A CN103852925A (zh) 2014-06-11
CN103852925B true CN103852925B (zh) 2020-01-24

Family

ID=50825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36855.9A Active CN103852925B (zh) 2012-11-30 2013-12-02 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538118B2 (zh)
JP (1) JP5955753B2 (zh)
CN (1) CN1038529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29048B1 (ko) * 2011-12-19 2019-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955753B2 (ja) 2012-11-30 2016-07-20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GB2545199A (en) * 2015-12-08 2017-06-14 Esc Digital Media Ltd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JP6752830B2 (ja) * 2016-02-09 2020-09-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2600981B1 (ko) * 2016-04-29 2023-1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6189016A (ja) * 2016-06-15 2016-11-0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10398876A (zh) * 2018-04-25 2019-11-01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承载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及光学投影模组
CN109491140B (zh) * 2018-11-30 2021-06-08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US11528831B2 (en) * 2019-12-31 2022-12-13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JP7332498B2 (ja) * 2020-02-19 2023-08-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389A (zh) * 2006-03-13 2007-09-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板组件及具有该液晶板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676768A (zh) * 2008-09-18 2010-03-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256619A (ja) * 2009-04-24 2010-11-11 Canon Inc 薄型画像表示装置の放熱構造
US8089582B2 (en) * 2007-05-31 2012-01-03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groove having an end portion that stops short of the non-adjacent opposite side surfaces and extends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non-adjacent side surfa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072A (ja) 1997-07-01 1999-01-29 Denso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4801890B2 (ja) 2004-08-20 2011-10-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型表示装置
JP4840121B2 (ja) * 2006-04-20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
JP2008010361A (ja) 2006-06-30 2008-01-17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8130412A (ja) 2006-11-22 2008-06-05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JP4650743B2 (ja) 2006-12-20 2011-03-16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026798B2 (ja) 2007-01-04 2012-09-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Led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589368B2 (ja) 2007-05-31 2010-12-01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945325B2 (ja) * 2007-06-01 2012-06-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304630A (ja) 2007-06-06 2008-12-18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04858A (ja) 2007-10-23 2009-05-14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5245418B2 (ja) 2008-01-21 2013-07-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薄型表示装置
JP2009192728A (ja) 2008-02-13 2009-08-27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JP2010276857A (ja) 2009-05-28 2010-12-09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KR101651292B1 (ko) * 2009-11-30 2016-08-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방열을 위한 커버 버텀을 구비한 표시장치
US20120257107A1 (en) * 2009-12-28 2012-10-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device
KR101764191B1 (ko) * 2010-05-28 2017-08-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모듈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2034267A (ja) 2010-08-02 2012-02-16 Nec Corp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20130040661A (ko) * 2011-10-14 2013-04-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955753B2 (ja) 2012-11-30 2016-07-20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389A (zh) * 2006-03-13 2007-09-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板组件及具有该液晶板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8089582B2 (en) * 2007-05-31 2012-01-03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groove having an end portion that stops short of the non-adjacent opposite side surfaces and extends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non-adjacent side surfaces
CN101676768A (zh) * 2008-09-18 2010-03-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256619A (ja) * 2009-04-24 2010-11-11 Canon Inc 薄型画像表示装置の放熱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52906A1 (en) 2014-06-05
CN103852925A (zh) 2014-06-11
JP5955753B2 (ja) 2016-07-20
US9538118B2 (en) 2017-01-03
JP2014106497A (ja) 2014-06-09
US10085369B2 (en) 2018-09-25
US20170086338A1 (en)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2925B (zh) 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
US903921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12221787A (ja) 表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50098247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12099001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40218618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3015608A (ja) 表示器
JP2010101941A (ja) 表示パネルを備えた表示装置及び該表示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2014949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US10114169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00050050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19695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hin television set
JP2016128875A (ja) 表示装置
KR101905841B1 (ko) 표시 장치
JP7032997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2017050393A (ja) 光モジュール
JP6174799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201903677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542722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533505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2014170079A (ja) 表示装置
JP7397689B2 (ja) 表示装置
JP2016189016A (ja) 表示装置
JP2017044823A (ja) 表示装置
WO2019069400A1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Funai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City East

Patentee before: Funai Electric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3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Funai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nai Hold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12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nai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