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8377A - 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8377A
CN103848377A CN201310626008.4A CN201310626008A CN103848377A CN 103848377 A CN103848377 A CN 103848377A CN 201310626008 A CN201310626008 A CN 201310626008A CN 103848377 A CN103848377 A CN 103848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arm
operation post
state
arm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260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条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c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c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04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416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205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351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chi Corp filed Critical Aic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48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83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11/00Lif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6F11/04Lif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movable platforms or cabins, e.g. on vehicles, permitting workmen to place themselves in any desired position for carrying out required operations
    • B66F11/044Working platforms suspended from boo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64Jibs
    • B66C23/68Jibs foldable or otherwise adjustable in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2700/00Capstans, winches or hoists
    • B66D2700/01Winches, capstans or piv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支臂装置(70),其中副支臂支撑部件(79)具有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和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拆掉副支臂部件(74),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通过向下方摇动副支臂支撑部件(79),将副支臂部件(74)收纳于沿作业台(40)的侧面的收纳位置。

Description

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与作业台一起被设置于设在车体上的支臂的前端部。
背景技术
已知用于在所需高空位置作业的高空作业车具有:至少可上下动作地安装于车体上的支臂;经作业台支撑部件安装于该支臂前端部的作业台;和设置于作业台支撑部件的上部的副支臂装置。副支臂具有,可水平转动地设置于作业台支撑部件上部的转动部;安装于该转动部的副支臂支撑部件;和安装于副支臂支撑部件上端部的副支臂部件。上述副支臂装置还具有绞车机构,利用该绞车机构对绕过副支臂部件前端的滑轮的绳索进行卷绕和放出,而可用于对作业用的部件等进行吊装作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间接带电作业中,副支臂装置用于临时支撑架设于电柱间的电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第2002-321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第2003-1112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副支臂装置被设置为位于比作业台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为了避免在高空作业车行驶时副支臂装置与其他物体接触而损坏,有人提出了如下的副支臂装置,其将副支臂部件从副支臂支撑部件拆除并收纳于支臂的侧面或车体上等,进而放倒副支臂支撑部件,将副支臂装置收纳为形成与作业台大致相同的高度。但是,在该结构的副支臂装置中,由于需要将从副支臂支撑部件拆除的副支臂部件搬送到支臂的侧面或车体上等的收纳场所,因此收纳作业相当费时费力、作业效率低下。另外,还有人提出了如下的副支臂装置,其通过在副支臂支撑部件上设置改变副支臂部件指向的转动机构,从而不从副支臂支撑部件拆掉副支臂部件即可将其收纳到作业台近旁,但是,在这样的副支臂装置中,因为需要新设计转动机构等,存在增加结构部件,高成本化的问题。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结构简单,并能够将副支臂部件收纳于作业台的附近。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在具有至少可被上下起降地被设置于车体的支臂、和被安装于设在所述支臂前端部的作业台支撑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垂直柱32和作业台支架38)的侧部的矩形箱形的作业台的高空作业车上,被设置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的上部,具有:转动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转动体71),其可水平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副支臂支撑部件,其以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摇动轴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摇动销72a)为中心,可摇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动部件;和长条形的副支臂部件,其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包括:作业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沿着与所述摇动轴部件垂直的方向延伸(例如,实施方式的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和收纳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在不同于被所述作业用支撑部支撑时的方向上延伸,(例如,实施方式的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在将所述副支臂部件从所述作业用支撑部拆除并使其支撑于所述收纳用支撑部,转动所述转动部件,以使所述摇动轴部件的端部指向所述作业台侧的状态下,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向下方摇动,由此将所述副支臂部件收纳于沿所述作业台的侧面的收纳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结构的副支臂装置中,在转动所述转动部件,使所述摇动轴部件的端部指向所述作业台侧,以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向上方摇动的状态下,所述收纳用支撑部具有开口于所述作业台侧的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将所述副支臂部件插入所述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而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在所述作业台的上方的位置,向所述作业台的前端侧延伸,并能够从该状态开始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向下方摇动,使所述副支臂部件移动到沿着所述作业台的侧面的收纳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结构的副支臂装置中,在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向下方摇动时,所述收纳用支撑部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在沿着所述作业台侧面的所述收纳位置,向斜下方延伸。
优选地,在上述结构的副支臂装置中,具有固定保持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锁紧销80、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第1锁紧销插入孔、副支臂部件74的第2锁紧销插入孔和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第3锁紧销插入孔83),其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分别固定在使所述副支臂部件支撑于被所述作业用支撑部的作业支撑状态和支撑于所述收纳用支撑部的收纳支撑状态下;绞车机构,其对绕过设于所述副支臂部件前端部的滑轮的绳索进行卷绕和放出;和警报单元,其在所述作业支撑状态下,仅在由所述固定保持单元固定保持所述副支臂部件时,允许所述绞车机构动作,在所述作业支撑状态下,在未由所述固定保持单元固定保持所述副支臂部件的状态下,当进行使所述绞车机构动作的操作时进行警报动作。在本说明书中,进行警报动作的含义,包括调节该装置操作的动作、和使用警报蜂鸣器、警报灯等发出警报的动作。
优选地,在上述结构的副支臂装置中,在所述收纳支撑状态下,在未由所述固定保持单元固定保持所述副支臂部件的状态下,在进行使所述高空作业车行驶的行驶操作时,所述警报单元进行警报动作。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副支臂装置中,所述作业台经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安装于所述支臂的前端部并可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转动部件安装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可与所述作业台的转轴在同轴上转动。另外,优选具有切换连动状态和非连动状态的切换单元(例如,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100),在所述连动状态下,使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结合,所述副支臂装置与所述作业台一起转动,在所述非连动状态下,解除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的结合,所述副支臂装置可与所述作业台相对转动。
优选地,在上述结构的副支臂装置中,具有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的转动驱动装置,所述切换单元在所述非连动状态下切换自由转动状态和驱动转动状态,在所述自由转动状态下,不将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动部件,所述副支臂装置可自由转动,在所述驱动转动状态下,将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动部件,所述副支臂装置在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副支臂支撑部件具备作业用支撑部和收纳用支撑部,从作业用支撑部拆除副支臂部件、并使其支撑于收纳用支撑部,再使副支臂支撑部件向下方摇动,由此,将副支臂部件收纳于沿作业台的侧面的收纳位置。因此,与将副支臂部件运到支臂的侧面或车体上等的收纳场所收纳的现有的副支臂装置相比,能够在作业台内进行收纳作业,可以提高收纳作业的作业效率。
另外,在向下方摇动副支臂支撑部件时,如果收纳用支撑部支撑副支臂部件,使得副支臂部件在沿作业台的侧面的收纳位置向斜下方延伸,则能够将副支臂部件的长度设定得较长,可以将吊装位置设定得较高。由此而能,例如,在间接带电作业中,确保与临时支撑的电线的距离大,因此能提高位于作业台上的作业员的安全性。
另外,仅在由固定保持单元使副支臂部件固定在副支臂部件被支撑于作业用支撑部的作业支撑状态下时,允许绞车机构动作;如果当在所述作业支撑状态下,在未由固定保持单元固定保持副支臂部件的状态下,在进行绞车机构的动作操作时进行警报动作,则可以防止在副支臂部件未被固定保持于作业用支撑部,即,在副支臂装置未被设定为正确的作业姿态的状态下不经意地使用绞车机构进行作业,能够提高此类作业的安全性。
如果,在未由固定保持单元使副支臂部件固定在副支臂部件被支撑于收纳用支撑部的收纳支撑状态的状态下,在进行使高空作业车行驶的行驶操作时进行警报动作,则能够防止在副支臂部件未被固定保持于收纳用支持部,即,在副支臂装置保持作业姿态的状态下,或在未注意到副支臂装置未被正确设定于收纳姿态的状态下行驶高空作业车,可以提高高空作业车的安全性。
另外,若是利用切换单元使转动部件和作业台支撑部件结合,能够切换到使副支臂装置与作业台一起转动的连动状态,则即使在保持副支臂装置处于收纳的状态下,也可使作业台摇摆动作。因此,由于不使用副支臂装置时能够保持收纳状态而进行高空作业,因此能够提供作业性提高、使用便利的副支臂装置。
另外,如果在将切换单元切换至副支臂装置可与作业台相对转动的非连动状态时,使得副支臂装置可自由转动的自由转动状态,和利用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使副支臂装置转动的驱动转动状态切换,则能够利用一个切换单元进行副支臂装置与作业台的连动和与转动驱动装置的连接。因此,由于能够仅设置一个切换操作部,所以能够消除例如在设置有多个切换操作部时作业人员迷惑于不知该操作哪个操作部的烦恼。另外,如上述地,由于不仅能切换成与作业台连动,还能切换成可由作业人员手动转动的状态、和可由转动驱动装置驱动转动的状态,因此可选择适合当时作业的转动方法来作业,进一步提高副支臂装置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的高空作业车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上述高空作业车的驱动结构的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从操作姿态到收纳姿态的顺序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的收纳姿态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的姿态保持用的锁紧销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的转动驱动装置和切换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上述转动驱动装置和切换装置100(连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13为表示上述转动驱动装置和切换装置100(非连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14为表示用于防止拔出上述锁紧销的的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从作业姿态到收纳姿态的顺序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高空作业车
2   车体
30  支臂
32  垂直柱(作业台支撑部件)
38  作业台支架(作业台支撑部件)
40  作业台
50  控制器
52  警报部(警报单元)
70、170副支臂装置
71  转动体(转动部件)
72  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作业用支撑部)
72a 摇动销(摇动轴部件)
73  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收纳用支撑部)
74  副支臂部件
75  绞车机构
80  锁紧销(固定保持单元)
83  锁紧销插入孔(固定保持单元)
100 切换装置
101 限位板
102 限位部件
103 连动切换销
104 驱动切换销
106 齿轮支架
110 连接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副支臂装置的高空作业车1。高空作业车1以卡车为基础,在车体2的前部有驾驶室7,可利用配置在车体2前后侧的左右一对的前轮5f和后轮5r行驶。车体2包括,由车底盘和安装在车底盘上的副车架形成的车架。
在车体2的前后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前支腿10f和后支腿10r,其用于,在使用后述支臂30等进行高空作业时,顶起车辆使车辆稳定。前后支腿10f、10r,可在设置于内部的支腿油缸11(参照图4)的驱动下向下方伸长,顶起并支撑车体2,使得车辆稳定。车体2还设置有支腿操作装置15,其具有对各支腿10f、10r动作进行操作的操作杆等(参照图4)。
在车体2的驾驶室7后方的架装区域的后部,设置有可在旋转马达24(参照图4)的驱动下水平旋转的旋转台20。在从该旋转台20向上方延伸的支柱21、21上,利用座架销22安装可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自由起降)的支臂30。在车体2的架装区域上方左右侧,配置有用于收纳作业工具及作业器材等的多个工具箱26。
支臂30由,用座架销22自由起降地安装于支柱21、21的基端支臂30a、中间支臂30b和前端支臂30c以嵌套方式进行组合而构成。对于支臂30,通过驱动设置于其内部的伸缩缸31(参照图4)而能够使支臂30在长边方向上做伸缩动作。另外,对于支臂30,通过驱动跨设于基端支臂30a和支柱21之间的起降缸23而能使其在上下面内做起降动作。
在前端支臂30c的前端部,如图2和图3所示,用摇动销33在上下方向可自由摇动地安装有垂直柱32。利用跨设在与前端支臂30c前端部之间的上部调平油缸(图中未表示)和跨设于基端支臂30a与支柱21之间的下部调平油缸25(参照图1)对垂直柱32进行摇动控制(调平控制),使得无论支臂30的起降角度如何,其总是保持垂直姿态。
在垂直柱32的上部可相对垂直柱32转动(可水平转动)地安装有作业台支架38(参照图8),通过作业台升降装置36将箱形的作业台40安装于该作业台支架38的侧部。垂直柱32的上部和作业台支架38被壳体35覆盖其周边。摇摆马达34(参照图8)设置于壳体35的内部,通过驱动该摇摆马达34,而能够通过未图示的蜗齿和齿轮等形成的转动传动机构,使作业台支架38和作业台40绕垂直柱32水平转动(摇摆动作)。
如上所述,由于对垂直柱32进行调平控制使其总是保持垂直姿态,因此不管支臂30的起降角度如何,作业台40的地面总是保持水平。作业台升降装置36具有升降缸37(参照图4),通过驱动该升降缸37使作业台相对于作业台支架38升降移动。在作业台40上设置有作业操作装置45,其具有用于对旋转台20、支臂30和作业台40进行动作操作的操作杆及各种操作开关等。
如图4所示,利用从设置于车体2内的油压泵60排出并经由控制阀群63而供给的动作油,来驱动支脚11、旋转马达24、伸缩缸31、起降缸23、摇摆马达34和升降缸37。控制阀群63包括对应各缸和马达设置的多个控制阀V1~V6。油压泵60被泵驱动马达61驱动。利用从搭载于车体2的架装电池65经泵驱动用转换器62而供给的电力,对泵驱动马达61进行旋转驱动。支脚11在设置于车体2的支腿操作装置15的操作下进行动作控制。旋转马达24、伸缩缸31、起降缸23、摇摆马达34和升降缸37在设置于作业台40内的作业操作装置45的操作下进行动作控制。
作业操作装置45包括进行旋转台20的转动操作的旋转操作杆、进行支臂30的起降操作的起降操作杆、进行支臂30的伸缩操作的伸缩操作杆、进行作业台40的摇摆操作的摇摆操作杆、以及进行作业台40的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杆。各操作杆分别可从垂直状态的中间位置向前后方向倾斜操作,当从倾斜操作状态放手时,利用内置的弹簧的弹力自动恢复到中间位置。在分别操作各操作杆时,分别向控制器50的作业控制部51输入与以中间位置为基准的操作方向(倾斜方向)和操作量(倾斜量)相应的作业操作信号,作为各作业操作信号。另外,在对设置于车体2的支腿操作装置15进行操作时,支腿操作信号输入到作业控制部51。
操作控制部51根据输入的作业操作信号(支腿操作信号)的方向和量,对相应的控制阀V1~V6的线圈进行电磁驱动,控制从油压泵60供给到各缸和马达的动作油的供给方向和供给量,控制各缸和马达的动作方向和动作速度。另外,作业控制部51根据输入的作业操作信号,经由泵驱动用转换器62,控制从架装电池65向泵驱动马达61供给的电力,而控制从油压泵60排出的动作油的量。
以下,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70。副支臂装置70,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包括,可水平转动地设置于垂直柱32的上端部的转动体71、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安装于转动体71的上部的副支臂支撑部件79、可拆装地安装于副支臂支撑部件79的长条形的副支臂部件74。
通过驱动设置于内部的副支臂转动马达92(参照图4),转动体71可水平转动于垂直柱32的上端部。在转动体71的上端部设置有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摇动销72a,以该摇动销72a为中心可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安装副支臂支撑部件79。
副支臂支撑部件79包括在上下方向可自由摇动地安装于转动体71的上部的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和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前端部(图2等中的上端部)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通过驱动设置于转动体71的内部的摇动缸77(参照图4),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可相对于转动体71以摇动销72a为中心摇动。
在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中,形成有在与摇动销72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作业用副支臂插入孔72b,副支臂部件74被插入该作业用副支臂插入孔72b,副支臂部件74以在垂直于摇动销72a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如图2和图3所示,在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处于仰起的状态时,副支臂部件74形成在垂直于摇动销72a的方向、且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在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侧面,形成有与作业用副支臂插入孔72b连通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图中未表示)。在副支臂部件74上,在与该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对准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锁紧销插入孔(图中未表示)。通过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锁紧销插入孔中插入棒状的锁紧销80,,副支臂部件74在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状态下被固定保持。在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侧面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的附近,设置有保持锁紧销80的限位机构84(参照图5),使得插入第一和第二锁紧销插入孔的锁紧销80无法被轻易拔出。锁紧销80在形成为棒状的端部上具有环状的把手部,在图2等中图示了该把手部。
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前端部(图2等中的上端部)。在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上形成有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在该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中插入副支臂部件74,副支臂部件74,以在比平行于摇动销72a的方向稍向图2的右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被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如图2和图3所示,在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处于仰起的状态时,副支臂部件74,形成比平行于摇动销72a的方向更向如上所述的倾斜方向且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在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侧面,当副支臂部件74被插入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时,在与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对准的位置上,形成有与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连通的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通过在上述第二和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中插入锁紧销80,将副支臂部件74固定并保持于被安装在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状态。
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具有L形的位置调整部件73c,其被设置于插入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的副支臂部件74侧的对侧,将副支臂部件74插入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连接于位置调整部件73c后,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和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的位置形成对准状态。在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侧面的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的附近设置有保持锁紧销80的限位机构(未图示),使得插入第二和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的锁紧销80无法轻易拔出。
在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前端部(图2等中的上端部)安装有绞车机构75,其进行绕过设置于副支臂部件74的前端部的滑轮74a的绳索75a的卷绕和放出。通过驱动内藏的绞车马达78(参照图4),绞车机构75进行绳索75a的卷绕和放出。
根据对设置于作业台40内的作业操作装置45的副支臂转动操作杆、副支臂摇动操作杆和绞车操作杆所做的操作动作,控制副支臂转动马达92、摇动缸77和绞车马达78。这些操作杆也与上述起降操作杆等结构相同。若对各操作杆进行倾斜操作,则输出与以中间位置为基准的操作方向(倾斜方向)和操作量(倾斜量)对应的电压信号,并输入到各副支臂操作信号的控制器50的作业控制部51(参照图4)。作业控制部51通过和输入的副支臂操作信号相应的方向和量对相应控制阀V7~V9的线圈进行电磁驱动,控制从油压泵60供给到各马达92、78和摇动缸77的动作油的供给方向和供给量,控制各马达92、78和摇动缸77的动作方向和动作速度。
在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上,设置有作业侧锁紧检测器85(参照图4),其检测锁紧销80是否插入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在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上,设置有收纳侧锁紧检测器86(参照图4),其检测锁紧销80是否插入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作业侧和收纳侧锁紧检测器85、86例如由限位传感器构成,将表示锁紧销80是否插入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器50的警报部52(参照图4)。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副支臂装置70中,如图2和图3所示,将副支臂部件74插入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作业用副支臂插入孔72b,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并且,利用摇动缸77使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相对于转动体71向上方摇动,设定副支臂装置70的作业姿态。此时,锁紧销80插入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副支臂部件74在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状态下被固定保持。如此设定的副支臂装置70的作业姿态中,作业员将被吊物(作业用的部件等,)悬挂在安装于绳索75a前端部的吊钩75b上,使绞车机构75(绞车马达78)运作来进行绳索75a的卷绕和放出,能够将被吊物从地上吊起或降落到地上。在该作业姿态中,使转动体71(副支臂转动马达92)运作,能够使副支臂部件74从副支臂部件74的前端部朝向作业台40的前端侧的状态向左右两侧转动最大各90度(共计180度)。
在使用副支臂装置70的作业完成后,副支臂装置70被转换为收纳姿态。将副支臂装置70从上述作业姿态转换为收纳姿态的操作,如图6(a)所示,首先,使副支臂转动马达92运作来转动转动体71,使得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副支臂部件74朝向作业台40的侧方一侧(使摇动销72a的端部朝向作业台侧)。此时,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形成在作业台40一侧开口的状态。然后,拔出插入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的锁紧销80,形成可将副支臂部件74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拆除的状态。
此时,由作业侧锁紧检测器85向控制器50的警报部52输入表示锁紧销80已从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拔出的信号(信息)。然后,警报部52进行以下控制,即使从作业操作装置45的绞车操作杆向控制器50的作业控制部51输入操作信号(即使进行绞车机构75的动作操作),也限制绞车马达78(绞车机构75)的运作。另外,警报部52进行以下控制,即使从作业操作装置45的副支臂摇动操作杆向控制器50的作业控制部51输入操作信号(即使进行摇动缸77的动作操作),也限制摇动缸77的动作。另外,警报部52还进行以下控制,即使从作业操作装置45的副支臂转动操作杆向控制器50的作业控制部51输入操作信号(即使进行转动体71的转动操作),也限制副支臂转动马达92(转动体71)的运作。另外,警报部52可使用设置于作业操作装置45的警报蜂鸣器、警报灯等(图中未显示),进行提示锁紧销80未插入第二和第一锁紧销插入孔的警报。
这里,警报部52可以不必全部实施绞车机构75的动作限制、摇动缸77的动作限制、副支臂转动马达92的动作限制,以及使用警报蜂鸣器等的警报,可以实施任意一种。警报部52可以仅在由作业侧锁紧检测器85向警报部52输入表示锁紧销80插入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的信号时,允许绞车机构75的动作和副支臂转动马达92的运作(转动体71的转动动作)。
接下来,如图6(b)所示,将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拆除的副支臂部件74插入到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此时,使副支臂部件74的基端部连接于位置调整部件73c,使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和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的位置对准。这里,副支臂部件74形成在作业台40上方的位置向作业台40的前端侧延伸的状态。然后,将锁紧销80插入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将副支臂部件74保持在被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状态。
此时,由收纳侧锁紧检测器86向控制器50的警报部52输入表示锁紧销80插入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的信号(信息)。然后,警报部52解除摇动缸77的动作限制,另一方面,继续进行限制绞车马达78(绞车机构75)运作的控制和限制副支臂转动马达92(转动体71)运作的控制。
其次,从图6(b)所示的状态开始,如图7所示,使摇动缸77做短缩动作,并使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相对于转动体71向下方摇动,设定副支臂部件74为在沿作业台40侧面的收纳位置向斜下方延伸的副支臂装置70的收纳姿态。在该收纳姿态下,因为副支臂装置70的高度位置控制在与作业台40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高空作业车1可以在将副支臂装置70安装于支臂30的前端部(垂直柱32的上方)的状态下行驶。
但是,在未从收纳侧的锁紧检测器86输入表示已将锁紧销80插入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3和副支臂部件74的第二锁紧销插入孔的信号(信息)时,在做出使高空作业车1行驶的操作的情形下,控制器50的警报部52使用设置于作业操作装置45的警报蜂鸣器、警报灯等(未图示)进行副支臂装置70未被正常收纳的警报。此时,可以限制高空作业车1行驶。可以在做出使高空作业车1行驶的操作时,通过检测如下状态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来判断是否进行行驶操作,即,例如,前后支腿11f、11r未接触地面状态,驻车制动器(未图示)关闭状态(解除),以及在具有用于从发动机输出驱动油压泵60的动力的PTO机构时、该PTO机构关闭状态。在设定副支臂装置70从收纳姿态到作业姿态时,通过与上述相反的顺序来进行。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副支臂装置70中,副支臂支撑部件79包括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和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拆除副支臂部件74,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并使副支臂支撑部件79向下方摇动,由此将副支臂部件74收纳到沿作业台40侧面的收纳位置。因此,与将支臂部件搬送到支臂的侧面或车体上等的收纳场所来进行收纳的现有的副支臂装置相比,能够在作业台40内进行副支臂装置70的收纳作业,可提高收纳作业的作业效率。另外,由于副支臂支撑部件79由作业用和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73两个部件构成,因此在现有的支臂装置中,通过追加安装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可使现有的副支臂装置变更为容易进行收纳作业的结构。
另外,在副支臂装置70中,在收纳姿态下,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副支臂部件74在沿作业台40侧面的收纳位置向斜下方延伸而被收纳。因此,可以将副支臂部件74的长度设定得较长,吊装位置可以提高。由此,例如,在间接带电作业时,能够确保与临时支撑的电线的距离大,因此可以提高位于作业台40上的作业员的安全性。
另外,在副支臂装置70中,仅在由锁紧销80将副支臂部件74固定保持在被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状态时,才允许绞车机构75动作,当在未由锁紧销80将副支臂部件74固定保持在被安装于作业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的状态而进行绞车机构75的动作操作时,进行用于限制绞车机构75动作的控制,并使用设置于作业操作装置45的警报蜂鸣器、警报灯等进行警报。因此,能够防止因未注意到副支臂装置70未被设定为正确的作业姿态,而使用绞车机构75进行作业,可以提高此类作业的安全性。
另外,在副支臂装置70中,在未由锁紧销80将副支臂部件74固定保持在被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状态而进行使高空作业车1行驶的行驶操作时,使用设置于作业操作装置45的警报蜂鸣器、警报灯等进行警报。因此,能够防止因未注意到副支臂装置70未被设定于正确的收纳姿态而行驶高空作业车,能够提高高空作业车的安全性。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170。以下,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副支臂装置70相同的结构部件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针对副支臂装置170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8和图9所示,副支臂装置170包括,可水平转动地设置于垂直柱32的上端部的转动体71、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安装于转动体71上部的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在与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的摇动面垂直的方向上自由摇动地安装于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的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和可拆装地安装于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的上部的长条形的副支臂部件74。
转动体71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垂直柱32的上端部的转动部件71a和覆盖转动部件71a的周围的壳体71b。转动部件71a被设置成,与作业台40(作业台支架38)的转动轴A在同轴上转动。在转动部件71a的上部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摇动销72a,并以该第一摇动销72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安装有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
通过驱动设置于转动体71的壳体71b内部的摇动缸77(参照图10),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可以相对转动部件71a以第一摇动销72a为中心摇动。在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上,设置有沿与第一摇动销72a垂直的方向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摇动销173a,以该第二摇动销173a为中心,自由摇动地安装有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即,在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处于仰起状态时,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
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可通过作业人员的手动而相对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以第二摇动销173a为中心摇动。在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的上部形成有与第二摇动销173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副支臂安装孔,将副支臂部件74插入该副支臂安装孔,并利用固定单元(未图示)固定,副支臂部件74以与第二摇动销173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状态被安装于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
在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的上端部安装有绞车机构75。如图10所示,在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的基端部,形成有与第二摇动销173a大致平行延伸的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对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在后述的副支臂装置170的作业姿态下与该第一锁紧销插入孔对准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锁紧销插入孔181。通过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锁紧销插入孔184、181中插入棒状的锁紧销180,使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相对于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的摇动位置固定保持在作业姿态。另外,对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在后述副支臂装置170的收纳姿态下与上述第一锁紧销插入孔184对准的位置形成有第三锁紧销插入孔182。通过在上述第一和第三锁紧销插入孔84、82中插入锁紧销80,使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相对于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的摇动位置固定保持在收纳姿态。另外,对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配置有保持锁紧销180的限位机构183、183,以使在将锁紧销180插入到第一和第二锁紧销插入孔184、181,或插入到第一和第三锁紧销插入孔184、182时,锁紧销180不能轻易拔出。
如图11和图12所示,副支臂装置170包括转动驱动装置90,其使转动体71相对垂直柱32转动;和切换装置100,其切换利用转动驱动装置90使转动体71转动的驱动转动状态和转动体71可自由转动的自由转动状态。
转动驱动装置90包括:以固定状态安装于垂直柱32上端部的齿轮衬板(ギヤライナ)91;安装在转动体71的转动部件71a上的副支臂转动马达92;和连接齿轮衬板91与副支臂转动马达92的齿轴(splineshaft)92a的行星齿轮(pinion gear)93。副支臂转动马达92以固定状态安装于转动部件71a的底部,从上下方向贯通形成于底部的贯通孔向下方伸出齿轴92a,使其位于齿轮衬板91的侧方。行星齿轮93形成为环形,包括与副支臂转动马达92的齿轴92a啮合的内齿和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外齿,并且总是与齿轴92a啮合。行星齿轮93被切换装置100移动(切换)至与齿轮衬板91啮合而使齿轮衬板91和齿轴92a连接的连接位置,和不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非连接位置。转动部件71a经齿轮衬板91可转动地安装于垂直柱32。
切换装置100包括:设置于转动部件71a和齿轮衬板91之间并可相对转动部件71a和齿轮衬板91转动的限位板101;以固定状态安装在作业台支架38的限位部件102;分别设置于转动部件71a并可在上下方向上直线动作的连动切换销103和驱动切换销104;可转动地支撑安装于驱动切换销104下端部的行星齿轮93的齿轮支架106;和分别使连动切换销103和驱动切换销104上下移动的连接机构110。
限位板101在端部形成有嵌合限位部件102的嵌合槽101a,通过使限位部件102嵌合于该嵌合槽101a,来限制对作业台支架38的相对转动。另外,在限位板101上形成连动切换销103能够嵌入的嵌入孔101b。该嵌入孔101b形成在,当副支臂装置70处于后述收纳姿态时与连动切换销103在上下方向上对准的位置。
连动切换销103设置于转动部件71a,可在上下方向上做直线动作,在利用连接机构110向下方移动时,穿过贯通形成于转动部件71a的底部的第一通孔76a,嵌入到限位板101的嵌入孔101b内(参照图12)。另外,在利用连接机构110向上方移动时,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从嵌入孔101b伸出,位于第一插通孔76a内(参照图13)。
驱动切换销104设置于转动部件71a,可在上下方向上做直线动作,驱动切换销104的下部穿过贯通形成于转动部件71a底部的第二通孔76b,从转动部件71a底部下方突出。另外,驱动切换销104,在利用连接机构110使其上方移动时,使安装于驱动切换销104下端部的齿轮支架106向上移动,将行星齿轮93移动到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连接位置(参照图13(b))。另外,在利用连接机构110向下移动时,使齿轮支架106向下移动,将行星齿轮93移动到不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非连接位置(参照图12)。
连接机构110包括设置于转动部件71a的侧面、以第一支点f1为中心可在上下面内转动的第一链接部件111;设置于转动部件71a的侧面、以第二支点f2为中心可在上下面内转动的第二链接部件112;连接第一链接部件111的一个端部111a和驱动切换销104的上端部的第三链接部件113;和安装于第一链接部件111,使第一链接部件111转动的切换操作杆115。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个端部111b和第二链接部件112的一个端部112a可相对转动地连结。在第二链接部件112的一个端部112a形成有长孔112c,利用该长孔112c,使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个端部111b和第二链接部件112的一个端部112a也可相对直线运动地连结。第二链接部件112的另一个端部112b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连动切换销103的上端部。第三链接部件113分别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第一链接部件111的一方端部111a和驱动切换销104的上端部。
在连接机构110中,若以在大致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定位切换操作杆115(如图12所示状态),则第一和第二链接部件111、112使连动切换销103向下方移动,由此使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嵌入限位板101的嵌入孔101b。此时,第一和第三链接部件111、113使驱动切换销104(齿轮支架106)向下方移动,由此使行星齿轮93移动到不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非连接位置。
另外,在连接机构110中,若从竖直方向向连动切换销103侧摇动切换操作杆115的上部(如图13(a)所示的状态),则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个端部111b向下转动,且第二链接部件112的一个端部112a向上转动,由此使连动切换销103向上移动,使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从嵌入孔101b拔出而位于第一插通孔76a内。此时,第一连接部件111的一个端部111a向上转动,但该转动被第三链接部件113吸收,不会使驱动切换销104上方移动,即,维持行星齿轮93不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非连接位置。
若使切换操作杆115的上部进一步向连动切换销103侧摇动(如图13(b)所示的状态),则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个端部111b向下方转动,但该转动被第二链接部件112的长孔112c吸收,不会使连动切换销103继续向上方移动,即,使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从嵌入孔101b拔出,并维持位于第一插入孔76a内的状态。此时第一链接部件111的一个端部111a向上转动(该转动不会被第三连接部件103吸收),由此使驱动切换销104向上移动,而使行星齿轮93移动到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连接位置。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如上结构的副支臂装置170中,在使用该装置时,使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相对于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摇动到与第一摇动销72a大致垂直的位置(竖立)。另外,利用摇动缸77使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相对于转动体71向上方摇动,而设定副支臂装置170的作业姿态。此时,锁紧销180插入到第一和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2、173的第二和第一锁紧销插入孔181、184,在作业姿态中固定保持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相对于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的摇动位置。如图14所示,覆盖此时的锁紧销180基端侧端部的锁紧销壳体88被设置于转动体71(壳体71b)的上部,利用该锁紧销壳体88能够防止在作业姿态中将锁紧销180从第二和第一锁紧销插入孔181、184拔出。
这样设定的作业姿态下,可使副支臂装置170相对垂直柱32(作业台40)转动,而使副支臂部件74的前端部朝向所需方向。这里,作业人员经形成于转动体71的壳体71b上部的操作孔78对操作切换装置100的切换操作杆115进行操作,而能够切换设定为,副支臂装置170可利用转动驱动装置90转动的驱动转动状态,和例如由作业人员手动使副支臂装置170转动的自由转动状态。
如图13(b)所示,在最大限度对切换操作杆115的上部向连动切换销103侧进行摇动操作时,第一链接部件111的一方端部111a向上转动,驱动切换销104和齿轮支架106经第三连接部件113向上方移动。在向上方移动齿轮支架106时,行星齿轮93移动到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连接位置,利用行星齿轮93使副支臂转动马达92的齿轴92a和齿轮衬板91连接,可在副支臂转动马达92和齿轮衬板91之间传递动力。从而,设定为驱动转动状态,即可通过驱动副支臂转动马达92使副支臂装置170转动。此时,使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个端部111b向下方转动,经第二链接部件112向上方移动切换销103,而使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从限位板101的嵌入孔101b拔出。
另一方面,在对切换操作杆115的上部进行从如图13(b)所示的位置返回到如图13(a)所示的位置的摇动操作时,第一链接部件111的一个端部111a向下方转动,经由第三链接部件113使驱动切换销104和齿轮支架106向下方移动。若向下方移动齿轮支架106,则行星齿轮93移动到不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非连接位置,不能在副支臂转动马达92和齿轮衬板91之间传递动力。从而,设定为能够由例如作业人员手动使副支臂装置170转动的自由转动状态。此时,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个端部111b向上方转动,但该转动被第二链接部件112的长孔112c吸收,因此不会使连动切换销103向下方移动,维持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从限位板101的嵌入孔101b拔出的状态。
使用副支臂装置170的作业完成后,使副支臂装置170为收纳姿态。从副支臂装置170的上述作业姿态到收纳姿态的操作,如图15所示,首先,使摇动缸77伸长,相对于转动体71使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向下方摇动,到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沿大致水平延伸、并且第二摇动销173a和副支臂部件74大致垂直地延伸状态的位置为止,使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向下方摇动。从第一和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2、173的第二和第一锁紧销插入孔181、184拔出锁紧销180(也参照图10),形成可相对于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摇动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的状态。
接着,由作业人员手动使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相对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摇动(水平转动)到大致与第一摇动销72a平行的位置。此时,由于使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在大致水平面内摇动(转动),因此即使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副支臂部件74和绞车机构75为重物,也不会对作业人员造成很大负担,通过手动就可以摇动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然后,将锁紧销180插入第一和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2、173的第三和第一锁紧销插入孔182、184,固定并保持第二副支臂支撑部件173的摇动位置。
接着,使动作摇动缸77缩短,使第一副支臂支撑部件172相对转动体71向上摇动,以使第二摇动销173a大致水平,来设定使副支臂部件74位于作业台40侧方的副支臂装置170的收纳姿态。在该收纳姿态下,将副支臂装置170的高度位置控制在与作业台40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高空作业车1可以在将副支臂装置170安装于支臂30的前端部(垂直柱32上端部)的状态下行驶。在将副支臂装置170设定成从收纳姿态到作业姿态时,通过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
如上所述设定的收纳姿态下,经形成于转动体71的壳体71b的上部的操作孔78,操作切换装置100的切换操作杆115,由此能够设定成切换使副支臂装置170与作业台40(作业台支架38)一起转动的连动状态,和使副支臂170可相对作业台40转动的非连动状态。
如图12所示,在使切换操作杆115位于沿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时,使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个端部111b向上转动,经第二链接部件112使连动切换销103向下移动,而使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嵌入限位板101的嵌入孔101b。即,形成经限位板101和限位部件102使副支臂装置170和作业台支架38(作业台40)结合的状态。因此,若驱动摇摆马达34使作业台支架38和作业台40绕垂直柱32水平转动(摇摆动作),则该转动驱动力传递至限位部件102、限位板101和连动切换销103,从而设定成副支臂装置170与作业台40(作业台支架38)一起转动的连动状态。此时,使第一链接部件111的一方端部111a向下方转动,经第三链接部件113使驱动切换销104和齿轮支架106向下方移动。然后,使行星齿轮93移动到不与齿轮衬板91啮合的非连接位置,形成不能在副支臂转动马达92和齿轮衬板91之间传递动力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若向连动切换销103侧对切换操作杆115的上部进行摇动操作,则第一链接部件111的另一方端部111b向下方转动,经第二链接部件112,使连动切换销103向上方移动,形成连动切换销103的下端部从限位板101的嵌入孔101b拔出的状态。即,形成解除经限位板101和限位部件102结合副支臂装置170和作业台支架38(作业台40)的状态。因此,即使驱动摇摆马达34使作业台支架38和作业台40绕垂直柱32水平转动(摇摆动作),也不会使副支臂装置170转动,设定为副支臂装置170可相对作业台40转动的非连动状态。此时,根据切换操作杆115距竖直方向的摇动操作量,如上所述,可设定为切换利用转动驱动装置90使副支臂装置170转动的驱动转动状态,和例如可由作业人员手动转动副支臂装置170的自由转动状态。
如上述说明,在副支臂装置170中,可利用切换装置100切换为使副支臂装置170和作业台40(作业台支架38)结合,而使副支臂装置170与作业台40一起转动的连动状态,因此,即使在收纳了副支臂装置170的状态下,也可使作业台40做摇摆动作。因此,可在不使用副支臂装置170时,保持收纳状态而进行高空作业,从而能够实现作业性好且使用方便的副支臂装置。
另外,在副支臂装置170切换为可相对作业台转动的非连动状态时,切换装置100切换可使副支臂装置170自由转动的自由转动状态、和利用转动驱动装置90的驱动力使副支臂装置170转动的驱动转动状态。因而只要一个切换装置就能够实现副支臂装置170与作业台40连动和与转动驱动装置90连接。由于切换操作部也仅有一个,所以消除了例如在设置有多个切换操作部时作业人员迷惑于不知该操作哪个操作部的烦恼。另外,不仅如上所述地可切换与作业台40的连动,也可切换为由作业人员手动转动的状态、和利用转动驱动装置90转动的状态,因此可以选择适合当时的作业的转动方法来进行作业,能够提供进一步提高作业性的副支臂装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副支臂支撑部件79由作业用和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73两个部件构成,但是副支臂支撑部件79也可由一个部件(作业用和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2、73为一个部件)构成。另外在副支臂支撑部件79中,将作业用副支臂插入孔72b设置于与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相比离转动体71更近的一侧,但是也可以将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设置在离转动体71较近的一侧。甚至,作业用副支臂插入孔72b和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73b也可以在相同高度位置形成交叉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副支臂装置70的收纳姿态下,安装于收纳用副支臂支撑部件73的副支臂部件74沿作业台40的侧面向斜下方延伸而收纳于收纳位置,但是,副支臂部件74也可以在沿作业台40的侧面的收纳位置上大致水平地延伸并被收纳。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切换装置100在副支臂装置170与作业台40连动和与转动驱动装置90连接二者间切换,但是也可以分别设置用于切换与作业台40连动的切换装置,和用于切换与转动驱动装置90连接的切换装置。另外,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副支臂装置70也可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动驱动装置90和切换装置100。

Claims (7)

1.一种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在具有至少可上下起降地设置于车体的支臂;和安装于设在所述支臂前端部的作业台支撑部件的侧部的矩形箱形的作业台的高空作业车上,被设置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的上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动部件,其可水平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
副支臂支撑部件,其以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摇动轴部件为中心,可摇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动部件;
长条形的副支臂部件,其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
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包括:作业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沿着与所述摇动轴部件垂直的方向延伸;和收纳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在不同于被所述作业用支撑部支撑时的方向上延伸,
在将所述副支臂部件从所述作业用支撑部拆除并使其支撑于所述收纳用支撑部,转动所述转动部件,以使所述摇动轴部件的端部指向所述作业台侧的状态下,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向下方摇动,由此将所述副支臂部件收纳于沿所述作业台侧面的收纳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转动所述转动部件,使所述摇动轴部件的端部指向所述作业台侧,以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向上方摇动的状态下,
所述收纳用支撑部具有开口于所述作业台侧的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将所述副支臂部件插入所述收纳用副支臂插入孔而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在所述作业台的上方的位置,向所述作业台的前端侧延伸,并能够从该状态开始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向下方摇动,使所述副支臂部件移动到沿着所述作业台的侧面的收纳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副支臂支撑部件向下方摇动时,所述收纳用支撑部支撑所述副支臂部件,以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在沿着所述作业台侧面的所述收纳位置,向斜下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保持单元,其使所述副支臂部件分别固定在使所述副支臂部件支撑于所述作业用支撑部的作业支撑状态和支撑于所述收纳用支撑部的收纳支撑状态下;
绞车机构,其对绕过设于所述副支臂部件前端部的滑轮的绳索进行卷绕和放出;和
警报单元,其在所述作业支撑状态下,仅在由所述固定保持单元固定保持所述副支臂部件时,允许所述绞车机构动作,在所述作业支撑状态下,在未由所述固定保持单元固定保持所述副支臂部件的状态下,当进行使所述绞车机构动作的操作时进行警报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支撑状态下,在未由所述固定保持单元固定保持所述副支臂部件的状态下,在进行使所述高空作业车行驶的行驶操作时,所述警报单元进行警报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经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安装于所述支臂的前端部并可在水平面内转动,
所述转动部件安装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可与所述作业台的转轴在同轴上转动,
并具有,切换连动状态和非连动状态的切换单元,
在所述连动状态下,使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结合,所述副支臂装置与所述作业台一起转动,
在所述非连动状态下,解除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作业台支撑部件的结合,所述副支臂装置可与所述作业台相对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空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的转动驱动装置,
所述切换单元在所述非连动状态下切换自由转动状态和驱动转动状态,
在所述自由转动状态下,不将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动部件,所述副支臂装置可自由转动,
在所述驱动转动状态下,将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转动部件,所述副支臂装置在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转动。
CN201310626008.4A 2012-11-29 2013-11-28 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 Pending CN1038483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0444 2012-11-29
JP2012260444A JP6041639B2 (ja) 2012-11-29 2012-11-29 高所作業車のサブブーム装置
JP2013-020529 2013-02-05
JP2013020529A JP6113518B2 (ja) 2013-02-05 2013-02-05 高所作業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8377A true CN103848377A (zh) 2014-06-11

Family

ID=50856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26008.4A Pending CN103848377A (zh) 2012-11-29 2013-11-28 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981340B1 (zh)
CN (1) CN10384837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9482B (zh) * 2017-06-15 2023-01-20 叶子豪 姿态控制平台及物流运输系统
KR102037305B1 (ko) * 2018-07-31 2019-10-29 주식회사 진보 고소작업대
CN110240094B (zh) * 2019-05-29 2024-02-20 宁夏大学 一种篱架起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7691B2 (ja) * 1999-12-20 2010-05-26 株式会社タダノ 高所作業車
JP2002321894A (ja) 2001-04-26 2002-11-08 Aichi Corp 高所作業車の吊り上げ装置
JP4837182B2 (ja) * 2001-05-07 2011-12-14 株式会社アイチ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高所作業車の走行規制装置
JP2003111228A (ja) 2001-09-26 2003-04-11 Aichi Corp 高所作業車の活線仮支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81340B1 (ko) 2019-05-22
KR20140070379A (ko) 2014-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K2694423T3 (en) Portal vows with electric drive
CN202415028U (zh) 起重机
DK2694424T3 (en) Portal vows with electric drive
CN103086286B (zh) 起重机
CN105621041B (zh) 一种自动引导运输车
CN109132887A (zh) 一种具有伸缩调节功能的货物搬运机械吊臂
CN102134043A (zh) 履带式液压支架安装机
CN103848377A (zh) 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
CN102092634A (zh) 轮距可变式万向轮式电控门吊车
CN105152081A (zh) 侧后向旋转作业伸缩式叉车
CN105502231A (zh) 一种液压万向四驱叉车
CN205045775U (zh) 一种液压万向四驱叉车
RU2526019C2 (ru) Портальный погрузчик
SE449091B (sv) Kombinationstruck av typen grensletruck
JP2012171775A (ja) クレーンシステム
CN105151636A (zh) 车载式伸缩皮带机
CN103803458A (zh) 高空作业车的副支臂装置
CN100497042C (zh) 货柜装卸车及货柜装卸方法
CN208856836U (zh) 一种龙门式构件运输车
CN104443082B (zh) 一种牵引车
CN203603505U (zh) 一种轮式混凝土泵车
KR20160032898A (ko) 지게차
CN108016518A (zh) 一种新式麦轮履带车
RU154207U1 (ru)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вилочный электропогрузчик
CN103924988B (zh) 盾构机仰拱块运输系统中的旋臂吊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