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0127A - 正极活性物质层、隔板和含其至少一种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活性物质层、隔板和含其至少一种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0127A
CN103840127A CN201310596243.1A CN201310596243A CN103840127A CN 103840127 A CN103840127 A CN 103840127A CN 201310596243 A CN201310596243 A CN 201310596243A CN 103840127 A CN103840127 A CN 103840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film formation
protection film
chemical formula
electrode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962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0127B (zh
Inventor
高瀬浩成
横辻北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564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067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40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0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0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0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and layers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7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Inorganic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4Fluorinated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H01M2300/004Three solv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其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和保护膜形成材料。还公开了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其包括基底和位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侧且包括保护膜形成材料的多孔层。可再充电锂电池可包括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隔板的至少一个。

Description

正极活性物质层、隔板和含其至少一种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隔板、或两者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背景技术
可再充电锂电池具有比铅蓄电池或镍镉电池高的能量密度且被广泛使用。然而,可再充电锂电池经常具有短的循环寿命。
日本专利公布No.2011-171293公开了使用高介电溶剂例如γ-丁内酯、碳酸亚丙酯等并同时将锂化合物例如四氰基硼酸锂(LiTCB)等溶解在所述高介电溶剂中的方法。换言之,所述锂化合物例如四氰基硼酸锂(LiTCB)被用作用于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质以改善循环寿命。
然而,由于所述锂化合物经常以少量存在,例如0.7mol/L溶解在所述高介电溶剂中,因此电池循环寿命改善(例如在1mA/cm2的电流密度下)是不足的。另外,所述高介电溶剂可提供不足的电流密度。为了解决该问题,已考虑了将所述锂化合物溶解在代替高介电溶剂的低介电溶剂例如碳酸二乙酯中的另一方法,但所述锂化合物不溶解于所述低介电溶剂中。
另外,近来再充电锂电池已在大于或等于约4.3V的工作电压下使用,但是基于日本专利公布No.2011-171293中的公开内容,在可再充电锂电池中需要低的工作电压。该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通过使用具有低电势的电极例如石墨作为负极提高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工作电压。然而,所述锂化合物在所述负极上容易地分解。
因此,已知可用的有限类型的溶剂和负极,提高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电流密度和工作电压已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公开的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用于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具有优异的循环寿命特性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涉及用于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具有优异的循环寿命特性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公开内容的另外的方面涉及可再充电锂电池,其包括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隔板的至少一个。
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其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和由以下化学式4-6表示的锂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保护膜形成材料。
化学式4
LiB(CN)4-n1(X1)n1
化学式5
LiP(CN)6-n2(X2)n2
化学式6
LiC(CN)3-n3(X3)n3
在以上化学式4-6中,
n1为范围0-3的整数,n2为范围0-5的整数,n3为范围0-2的整数,和X1-X3独立地为配体,其中所述配体可选自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氟烷基、线型羧基、和磺酰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包括由以下化学式1-3表示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固溶体氧化物。
化学式1
LiaMnxCoyNizO2
在以上化学式1中,1.150≤a≤1.430,0.45≤x≤0.6,0.10≤y≤0.15,和0.20≤z≤0.28。
化学式2
LiMnxCoyNizO2
在以上化学式2中,0.3≤x≤0.85,0.10≤y≤0.3,和0.10≤z≤0.3。
化学式3
LiMn1.5Ni0.5O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0.1重量%-约6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以上化学式4表示的锂化合物时,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0.5重量%-约6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以上化学式5表示的锂化合物时,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0.3重量%-约2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以上化学式6表示的锂化合物时,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0.5重量%-约3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可包括:基底;和位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侧的多孔层,其中所述多孔层包括由以上化学式4-6表示的锂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保护膜形成材料。
基于所述多孔层的总量,可以约10重量%-约90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再充电锂电池可包括:正极,其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上并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隔板,其包括基底和位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侧的多孔层;和电解质,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多孔层的至少一个包括由以上化学式4-6表示的锂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保护膜形成材料。
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多孔层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保护膜的材料、或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与所述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保护膜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膜可包括由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聚合形成的聚合物。
所述电解质可包括锂盐、溶剂和添加剂,和所述添加剂可包括负极作用化合物、正极作用化合物、基于酯的化合物、基于碳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硫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磷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硼酸酯的化合物、基于酸酐的化合物、基于电解质的化合物、或其组合。
另外的实施方式包括在以下详细描述中。
可实现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具有优异的循环寿命特性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示意性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为显示根据实施例1和2以及对比例1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次数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为显示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锂化合物的添加量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为显示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锂化合物的添加量与放电容量保持率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为显示根据实施例23-26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次数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为显示根据实施例27-29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次数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详细描述实施方式。然而,这些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且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
在下文中,参照图1描述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当未另外提供具体定义时,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取代”是指被选自如下的取代基代替化合物的至少一个氢而被取代:卤素原子(F、Cl、Br或I)、羟基、C1-C20烷氧基、硝基、氰基、胺基、亚氨基、叠氮基、脒基、肼基、腙基、羰基、氨基甲酰基、硫醇基、酯基、醚基、羧基或其盐、磺酸基或其盐、磷酸基或其盐、C1-C20烷基、C2-C20烯基、C2-C20炔基、C6-C30芳基、C3-C20环烷基、C3-C20环烯基、C3-C20环炔基、C2-C20杂环烷基、C2-C20杂环烯基、C2-C20杂环炔基、或其组合。
图1为显示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示意性结构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可再充电锂电池10包括正极20、负极30、和隔板层40a。正极20包括集流体2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2,和隔板40a包括基底41和位于基底41的至少一侧上的多孔层42。隔板40a用电解质浸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2和多孔层42的至少一个可包括保护膜形成材料。在随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和多孔层42的描述中详细描述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可具有大于或等于约4.3V且小于或等于约5.0V、和特别地大于或等于约4.5V且小于或等于约5.0V的充电截止电压(氧化还原电势)(相对于Li/Li+)。
可再充电锂电池10对于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和例如可具有例如圆柱、棱柱、层叠袋型、硬币型等的形状。
正极20包括集流体2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2。
集流体21可为任何导电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不锈钢、镀镍的钢等。
正极活性物质层22包括正极活性物质且进一步包括导电材料和粘结剂。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为例如含锂的固溶体氧化物,但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材料电化学地嵌入或脱嵌锂离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溶体氧化物可为由以下化学式1-3表示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
化学式1
LiaMnxCoyNizO2
在以上化学式1中,1.150≤a≤1.430,0.45≤x≤0.6,0.10≤y≤0.15,和0.20≤z≤0.28。
化学式2
LiMnxCoyNizO2
在以上化学式2中,0.3≤x≤0.85,0.10≤y≤0.3,和0.10≤z≤0.3。
化学式3
LiMn1.5Ni0.5O4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85重量%-约96重量%和优选地约88重量%-约94重量%的量包括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当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含量包括在所述范围内时,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和正极的能量密度可增加。例如,所述正极的能量密度可增加直到约530Wh/l(180Wh/kg)或更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2可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在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充电期间、和特别地在其第一次循环充电期间形成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可使电解质43中的锂离子通过并同时抑制其中的溶剂通过。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即,添加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改善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的电池循环寿命特性。
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为包括锂离子、带负电的核(中心,core)原子、和与所述核原子配位的氰基的锂化合物。换言之,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为锂离子与包括氰基的阴离子络合物的锂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核原子可选自硼、磷、和碳。
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特别地为由以下化学式4-6表示的锂化合物的至少一种。
化学式4
LiB(CN)4-n1(X1)n1
化学式5
LiP(CN)6-n2(X2)n2
化学式6
LiC(CN)3-n3(X3)n3
在以上化学式4-6中,
n1为范围0-3的整数,
n2为范围0-5的整数,
n3为范围0-2的整数,和
X1-X3为除氰基之外的配体,例如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氟烷基、线型羧基、磺酰基等。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晶体结构且因而具有多个活性位点。在充电期间在各活性位点周围的保护膜形成材料由氰基的氮原子的孤立电子为活性位点提供电子。因此,当所述氰基的氮原子变成阳离子基团时,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分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活性位点可供应有构成氰基的三键构成的电子之一。所述阳离子基团可不仅与所述活性位点相邻,还可与另外的保护膜形成材料的氰基键合。特别地,所述阳离子基团攻击氰基的孤立电子且可附着到氰基。因此,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自身可聚合。
另外,所述阳离子基团可攻击氰基的三键。当所述另外的保护膜形成材料具有多个氰基时,自由的氰基中的氮原子可为新的阳离子基团。于是,在活性位点上重复相同的聚合反应且形成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聚合物,即,保护膜。
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在比电解质中的溶剂的分解低的电势下分解和聚合。换言之,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分解和聚合可比所述溶剂的分解早发生。这样,所述保护膜可抑制所述溶剂通过。
然而,所述保护膜包括阴离子络合物且可使锂离子通过,因为锂离子插入所述阴离子络合物的核原子之中。
因此,所述保护膜可使所述电解质中的锂离子通过,但同时抑制所述溶剂通过。换言之,所述保护膜促进在两次循环之后在充电期间所述活性位点与所述锂离子的反应并抑制另外的所述活性位点与所述溶剂的反应,即,所述溶剂的分解。因此,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可改善。
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包括多个氰基时,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并同时形成具有稳定的结构的保护膜。另外,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几乎不溶解在所述溶剂中和在负极上更少地分解。
特别地,在立体化学结构方面,在以上化学式4-6中n1和n3可为0,和n2可为3。由于具有磷元素作为核原子的络合物具有正八面体结构,因此具有三个氰基的络合物可为立体化学稳定的。另外,当n1-n3具有以上值时,氰基可插入核原子之中且彼此相对地安置,且因而使保护膜稳定。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添加量可为约0.1重量%-约6重量%,和取决于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组成,所述添加量可不同。当在所述量范围内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时,可抑制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洗脱到所述电解质中且可形成具有适当厚度的保护膜,且因而抑制所述溶剂通过但使锂离子通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以上化学式4表示的锂化合物时,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0.5重量%-约6重量%、和优选地约0.5重量%-约4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特别地,包括越多的氰基,可添加越多的由化学式1表示的锂化合物。当保护膜形成材料具有更多的氰基时,更少量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溶解在电解质中,即使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包括大量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特别地,当n1为0时,表示由以上化学式4表示的锂化合物的上限量的w1为6,和当n1较大时,w1较小。特别地,当n1为1时,w1为4,当n1为2时,w1为3,和当n1为3时,w1为2。这样,随着氰基的数量增加,可添加更多的保护膜形成材料。随着氰基的数量增加,更少量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溶解在电解质中,即使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添加大量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特别地,当n1为0时,可以大于或等于约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约5重量%、和特别地大于或等于约1.5重量%且小于或等于约4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另外,当n1为1时,可以大于或等于约0.7重量%且小于或等于约2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当在所述范围内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时,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可改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以上化学式5表示的锂化合物时,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0.3重量%-约2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当n2为3时,表示由以上化学式5表示的锂化合物的上限量的w2为3,和│3-n2│越大,w2可越小。特别地,当│3-n2│为1时,w2为2,当│3-n2│为2时,w2为1.5,和当│3-n2│为3,w2可为1.0。当n2为3时,可以最大的量添加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当氰基的数量为3时,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为结构稳定的。
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化学式6表示的锂化合物时,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以约0.5重量%-约3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当n3为0时,表示由以上化学式6表示的锂化合物的上限量的w3为3,和w3越小,n3越大。特别地,当n3为1时,w3为2,而当n3为2时,w3可为1。
这样,当存在越多的氰基时,可包括越多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随着氰基的数量增加,更少量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溶解在电解质中,即使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添加大量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所述导电材料可包括,例如,炭黑例如科琴黑、乙炔黑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但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任何材料增加正极的导电性。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可为约3重量%-约10重量%、和特别地约4重量%-约6重量%。当在该范围内包括所述导电材料时,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和能量密度可改善。
所述粘结剂可包括,例如,聚偏氟乙烯、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氟橡胶、聚乙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硝基纤维素等,但没有特别的限制且可包括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导电材料粘结在集流体21上的任何材料。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可在约3重量%-约7重量%、和特别地约4重量%-约6重量%的范围内包括所述粘结剂。当所述粘结剂的量落在该范围内时,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和能量密度可改善。
正极活性物质层22的密度没有特别限制,但可为在约2.0g/cm3-约3.0g/cm3的范围内、和特别地在约2.5g/cm3-约3.0g/cm3的范围内。当正极活性物质层22的密度在所述范围内时,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未被破坏,且因而对颗粒之间的电接触的破坏未发生,且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增加的利用率,电池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可增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2的密度可通过如下获得:将压缩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的表面密度除以压缩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的厚度。
正极活性物质层22可如下制造:例如,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所述导电材料和所述粘结剂干混以获得混合物,并将所述混合物和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干混以获得干混合物。然后,将所述干混合物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以制备浆料,并将所述浆料涂覆在集流体21上,随后对其进行干燥和压缩。或者,将所述混合物分散以形成浆料,然后将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溶解在所述浆料中。即,不限制将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添加到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溶剂可能够溶解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其可均匀地分散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这样的有机溶剂可为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等。
涂覆方法可包括任何合适的方法,例如刮刀涂覆、凹版涂覆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20可通过使用压力机对正极活性物质层22加压并对其进行真空干燥而制造。
可将正极活性物质层22与相对于所述粘结剂总量的约1/10重量或更多的量的作为增稠剂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一起涂覆在集流体21上。
负极30包括集流体31和负极活性物质层32。
集流体31可为任何导体,例如铝、不锈钢、镀镍的钢等。
负极活性物质层32可为用在可再充电锂电池中的任何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层32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另外的粘结剂。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可没有特别限制且可为电化学嵌入或脱嵌锂离子的任何材料。例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可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的混合物、包覆有人造石墨的天然石墨、硅、含硅合金、氧化硅、锡、含锡合金、氧化锡、氧化硅与石墨材料的混合物、氧化锡与石墨材料的混合物、基于氧化钛的化合物例如Li4Ti5O12等。
所述氧化硅可由SiOx(0≤x≤2)表示。
基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可在约90重量%-约98重量%的范围内。当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在所述范围内时,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和能量密度可改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材料可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所述导电材料相同。
基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包括所述增稠剂的所述粘结剂的量可在约1重量%-约10重量%的范围内。当包括所述增稠剂的所述粘结剂的量在所述范围内时,电池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可改善。
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密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例如在约1.0g/cm3-约2.0g/cm3的范围内。当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密度在所述范围内时,电池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可增加。
负极活性物质层32可例如通过如下形成:将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和所述粘结剂分散在溶剂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水等中以制备浆料,并将所述浆料涂覆在集流体31上,随后对其进行干燥。随后,可通过使用压力机压缩负极活性物质层32以提供负极30。
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密度可通过如下获得:将压缩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表面密度除以压缩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厚度。
隔板层40a可包括基底41和位于基底41的至少一侧上的多孔层42。
基底41可由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材料构成,且可包括多个第一孔41a。
在图1中,第一孔41a具有球形形状,但所述第一孔可具有各种形状而没有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孔可具有约0.1μm-约0.5μm的直径。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可为当所述第一孔被认为是球形形状时的直径。
所述第一孔可通过例如自动孔隙率计(AutoporeIV)(SHIMADZUCorporation,Kyoto,Japan)测量。使用所述测量设备例如测量第一孔41a的直径分布,并计算具有最高分布的直径的代表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在于基底41的表面层中的第一孔41a的直径可使用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060,JEOL Ltd.,Tokyo,Japan)测量。所述测量设备可测量第一孔41a的例如在表面层处的直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底41可具有约38体积%-约44体积%的孔隙率。当所述基底的孔隙率在该范围内时,电池循环寿命可增加。基底41的孔隙率可通过将第一孔41a的总体积除以所述基底的总体积而获得。基底41的孔隙率可使用自动孔隙率计(AutoporeIV)(SHIMADZU Corporation,Kyoto,Japan)测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底41可具有在约6μm-约19μm范围内的厚度。当基底41具有在该范围内的厚度时,循环寿命改善。
多孔层42可由不同于基底41的材料例如树脂如聚偏氟乙烯、聚酰胺酰亚胺、芳族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等形成。多孔层42可包括多个第二孔42a。
第二孔42a可具有如图1中所示的球形形状,但也可具有各种另外的形状。
第二孔42a的形状和尺寸可不同于第一孔41a。
特别地,第二孔42a的直径和孔隙率可大于第一孔41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孔42a可具有约1μm-约2μm的直径。
第二孔42a的直径为当第二孔42a被认为具有球形形状时的直径,且可使用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060(JEOL Ltd.,Tokyo,Japan)测量。
多孔层42中使用的聚偏氟乙烯的实例可为由KUREHA Co.,Tokyo,Japan制造的KF聚合物#1700、#9200、#9300等。
所述聚偏氟乙烯可具有范围约500,000-约1,000,000的重均分子量。
隔板40a可具有范围约39%-约58%的孔隙率。当隔板40a具有在该范围内的孔隙率时,电池循环寿命增加。
这里,隔板40a的孔隙率可通过如下获得:将第一孔41a和第二孔42a的体积和除以隔板40a的总体积,即,基底41的第一孔41a和树脂以及多孔层42的第二孔42a和树脂的体积和。
隔板40a的孔隙率可使用自动孔隙率计(Autopore IV)(SHIMADZUCorporation,Kyoto,Japan)测量。
由于隔板40a的孔隙率大于基底41的孔隙率,因此多孔层42的孔隙率即第二孔42a的孔隙率高于基底41的孔隙率即第一孔41a的孔隙率。
多孔层42的厚度可在约1μm-约5μm的范围内。隔板40a的厚度,即基底41和多孔层42的厚度和,可在约10μm-约25μm的范围内。当多孔层42和隔板40a分别具有在所述范围内的厚度时,循环寿命特性可增加。
多孔层42可形成于基底41的两侧,即,基底41的面对正极20的一侧和其面对负极30的另一侧上,但不限于此。特别地,多孔层42可位于所述基底的面对至少负极30的一侧上。为了增加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形成于基底41的两侧上的多孔层42可为优选的。
基底41可具有范围约250秒/100cc-约300秒/100cc的空气渗透(特别地如JIS P8117标准限定的),但不限于此。隔板40a可具有范围约220秒/100cc-约340秒/100cc的空气渗透,但不限于此。当基底41和隔板40a分别具有在所述范围内的空气渗透时,电池循环寿命可增加。
基底41和隔板40a的空气渗透可使用GURLEY空气渗透计G-B2(Toyobesq Co.Ltd.,Tokyo,Japan)测量。
隔板40a可如下制造。
将构成多孔层42的树脂和水溶性有机溶剂以约5-10:约90-95的重量比混合以制备涂覆液。所述水溶性有机溶剂可为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缩三丙二醇(TPG)等。
随后,将涂覆液在基底41的两侧或一侧上涂覆至在约1μm-约5μm厚的范围内。然后,将经涂覆的基底41用凝固溶液处理以使所述涂覆液中的树脂凝固。这里,用凝固溶液处理经涂覆的基底41的方法可为例如,将经涂覆的基底41浸在所述凝固溶液中或将所述凝固溶液猛烈地倒在所述经涂覆的基底上的方法。因此,可制造隔板40a。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凝固溶液可通过将所述水溶性有机溶剂与水混合而获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于所述凝固溶液的总体积,水可以约40体积%-约80体积%的量混合。
随后,将隔板40a用水冲洗并干燥以从隔板40a除去水和所述水溶性有机溶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孔层42可包括以上保护膜形成材料。
当将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添加到所述多孔层时,所述保护膜可在多孔层42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2之间的界面处形成。特别地,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添加到面对正极20的多孔层42。分散于所述多孔层中的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接触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材料在充电期间可分解和聚合,且因此在多孔层42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2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保护膜。即,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可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和所述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保护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膜可包括通过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聚合形成的聚合物。
另外,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还可添加到面对所述负极的多孔层42。
基于所述多孔层的总量,可以约10重量%-约90重量%、和约40重量%-约90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当在这里所述的范围内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时,接触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可增加,且可容易地控制多孔层的孔隙率。
所述隔板可通过如下形成:将可包括构成所述多孔层的树脂、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和所述水溶性有机溶剂的涂覆溶液涂覆在基底41上,使所述树脂固化,并除去所述水溶性有机溶剂。所述水溶性有机溶剂可溶解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2和多孔层42两者可包括以上保护膜形成材料。
当将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添加到所述电解质或所述负极时,难以形成保护膜,且当将其添加到所述负极时,其可在所述负极上分解,且因此产生的分解产物可对在所述负极上的反应具有不利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质43可包括锂盐、溶剂和添加剂。
所述锂盐可为电解质43的电解质盐。
所述锂盐可包括LiPF6、LiClO4、LiBF4、LiAsF6、LiSbF6、LiSO3CF3、LiN(SO2CF3)2、LiN(SO2CF2CF3)2、LiC(SO2CF2CF3)3、LiC(SO2CF3)3、LiI、LiCl、LiF、LiPF5(SO2CF3)、LiPF4(SO2CF3)2等。在它们之中,LiPF6、LiClO4、LiBF4、LiAsF6、LiSbF6等可为优选的。所述锂盐可单独地或者作为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溶解。
所述锂盐溶解在电解质43中,且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可增加。
所述锂盐(当多种锂盐溶解在所述电解质中时锂盐的和)的浓度可在约1.15mol/L-约1.5mol/L、和特别地约1.3mol/L-约1.45mol/L的范围内。当所述锂盐的浓度在所述范围内时,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电池循环寿命可增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溶剂可包括其中氢的至少一个被氟原子代替的氟化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氟化醚为其中氢被氟代替的醚且可提高抗氧化性。
考虑到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电压和对电流密度的抗性,所述氟化醚的实例可包括,但不限于,2,2,2-三氟乙基甲基醚、2,2,2-三氟乙基二氟甲基醚、2,2,3,3,3-五氟丙基甲基醚、2,2,3,3,3-五氟丙基二氟甲基醚、2,2,3,3,3-五氟丙基-1,1,2,2-四氟乙基醚、1,1,2,2-四氟乙基甲基醚、1,1,2,2-四氟乙基乙基醚、1,1,2,2-四氟乙基丙基醚、1,1,2,2-四氟乙基丁基醚、1,1,2,2-四氟乙基异丁基醚、1,1,2,2-四氟乙基异戊基醚、1,1,2,2-四氟乙基-2,2,2-三氟乙基醚、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六氟异丙基甲基醚、1,1,3,3,3-五氟-2-三氟甲基丙基甲基醚、1,1,2,3,3,3-六氟丙基甲基醚、1,1,2,3,3,3-六氟丙基乙基醚、2,2,3,4,4,4-六氟丁基二氟甲基醚等。这些可单独地或者作为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使用。
基于所述溶剂的总体积,所述氟化醚的量可在约10体积%-约60体积%、和特别地约30体积%-约50体积%的范围内。当所述氟化醚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可另外增加循环寿命特性。所述氟化醚具有比基于碳酸亚乙酯的有机溶剂低的对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溶解性,且因而可抑制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洗脱到电解质溶液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溶剂可进一步包括单氟碳酸亚乙酯。
基于所述溶剂的总体积,可以约10体积%-约30体积%、和特别地约15体积%-约20体积%的量包括所述单氟碳酸亚乙酯。当在以上范围内包括所述单氟碳酸亚乙酯时,可另外改善循环寿命特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溶剂可进一步包括用在可再充电锂电池中的非水溶剂。
所述添加剂可为负极作用化合物、正极作用化合物、基于酯的化合物、基于碳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硫酸酯的化合物、基于亚硫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磷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硼酸酯的化合物、基于酸酐的化合物、基于电解质的化合物等。这些可单独地或者作为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使用。
所述负极作用化合物可为例如由Central glass Co.,Ltd,Tokyo,Japan制造的WCA-1、WCA-2、WCA-3等。
所述正极作用化合物可为例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等。
所述基于酯的化合物可为乙酸二氟甲酯、三氟乙酸乙酯、乙酸乙烯酯、乙酸二氟乙酯、3-环丁烯砜等。
所述基于碳酸酯的化合物可为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基亚乙酯、碳酸二氟亚乙酯、碳酸二烯丙酯、2,5-二氧杂己烷二酸二乙基酯等。
所述基于硫酸酯的化合物或基于亚硫酸酯的化合物可为亚硫酸亚乙酯、亚硫酸二甲酯、硫酸二甲酯、硫酸亚乙酯、1,3-丙磺酸内酯、1,4-丁磺酸内酯、丙烯磺酸内酯等。
所述基于磷酸酯的化合物可为磷酸三甲基酯、磷酸三辛基酯、磷酸三甲基甲硅烷基酯等。
所述基于硼酸酯的化合物可为硼酸三甲基酯、硼酸三甲基甲硅烷基酯等。
所述基于酸酐的化合物可为琥珀酸酐、烯丙基琥珀酸酐、乙二磺酸酐等。
所述基于电解质的化合物可为双(草酸-O,O')硼酸锂、二氟(草酸-O,O')硼酸锂、二氟双(草酸-O,O')磷酸锂等。
基于所述电解质溶液的总量,所述添加剂的量可在约0.01重量%-约5.0重量%的范围内。当在所述范围内包括所述添加剂时,循环寿命特性可改善。
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可如下制造。
将隔板40a设置在正极20和负极30之间以形成电极组件。当多孔层42在基底41的仅一侧上形成(保护膜形成材料未添加到多孔层42)时,负极30面对多孔层42。随后,将所述电极组件加工成具有所需形状,例如圆柱、棱柱、层叠袋型、硬币型等,然后插入到容器中。然后,将以上电解质注入所述容器中,使得隔板40a的孔可浸渍有所述电解质。因此,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
在下文中,参照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然而,这些实施例不应在任何意义上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此外,本公开内容中省略的内容可被具有本领域中的知识的技术人员充分地理解且将不在此说明。
实施例1
(正极的制造)
将90重量%的固溶体氧化物Li1.20Mn0.55Co0.10Ni0.15O2、6重量%的科琴黑、4重量%的聚偏氟乙烯和1重量份的LiTCB(LiB(CN)4)(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固溶体氧化物、科琴黑和聚偏氟乙烯)分散到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浆料。将所述浆料在铝集流箔上涂覆和干燥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随后,将正极活性物质层压缩以制造正极。这里,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具有2.3g/cm3的密度。
(负极的制造)
将96重量%的人造石墨和4重量%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分散到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浆料。将所述浆料在铝集流箔上涂覆和干燥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随后,将负极活性物质层压缩以制造负极。这里,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具有1.45g/cm3的密度。
(隔板的制造)
将芳族聚酰胺(聚[N,N'-(1,3-亚苯基)间苯二甲酰胺],Sigma-Aldrich JapanK.K.)与水溶性有机溶剂以5.5:94.5的重量比混合以制备涂覆液。所述水溶性有机溶剂是通过将二甲基乙酰胺和二缩三丙二醇以50:50的重量比混合制备的。
另外,使用多孔聚乙烯膜(13μm的厚度,42体积%的孔隙率)作为基底。
将所述涂覆液在所述基底的两侧上涂覆到2μm厚。随后,将经涂覆的基底浸渍在凝固溶液中以使所述涂覆液中的树脂凝固以制造隔板。这里,所述凝固溶液是通过将水、二甲基乙酰胺和二缩三丙二醇以50:25:25的重量比混合制备的。
随后,将所述隔板用水洗涤并干燥以除去水和水溶性有机溶剂。
(电解质溶液的制备)
通过如下制备电解质溶液:将碳酸单氟亚乙酯(FE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和HCF2CF2OCH2CF2CF2H以15:5:45:35的体积比混合,并将六氟磷酸锂以1.00mol/L的浓度溶解在混合溶剂中。
(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制造)
将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正极和负极之间以制造电极组件。将所述电极组件插入到测试容器中,并向其中引入所述电解质溶液以将所述隔板的各个孔浸在所述电解质溶液中且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
实施例2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基于100重量份的溶剂与所述六氟磷酸锂组合使用1.6重量份的二氟-O,O'-草酸硼酸锂以制备电解质溶液之外。
对比例1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在正极的制造期间不使用LiTCB之外。
评价1-1:循环寿命特性
将根据实施例1和2以及对比例1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充电和放电,并评价它们的循环寿命特性。结果提供在下表1和图2中。
化成过程:将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在0.2mA/cm2下恒定电流充电直至3V的电压并使其静置12小时。因此,LiTCB分解和聚合以形成保护膜。然后,将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在0.2mA/cm2下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至4.65V的电压并在0.2mA/cm2下恒定电流放电至2.00V的电压作为一个充电和放电循环。
循环步骤:将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在3mA/cm2下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至4.55V的电压并恒定电流放电至2.40V的电压,且重复所述充电和放电循环500次。
然后,将容量保持力作为通过将在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除以在第一次循环的初始放电容量的百分数计算。
测试均在25℃下进行。
通过使用TOSCAT3000仪器(Dongyang System Co.,Ltd.,Tokyo,Japan)测量放电容量。
图2为显示根据实施例1和2以及对比例1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次数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表1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171
参照表1和图2,与对比例1相比,使用保护膜的实施例1显示出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优异的循环寿命特性。另外,实施例2显示,当在电解质溶液中包括添加剂时,容量保持力显著增加。
实施例3-21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下表2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另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各种量的LiB(CN)3(OCH3)(LiMCB)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另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另外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下表2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B(CN)3(OCH2CH3)(LiECB)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表2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181
-表2中的重量份是基于100重量份的固溶体氧化物、科琴黑和聚偏氟乙烯的总重量的单位。
评价1-2:循环寿命特性
通过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实施例3-21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电池循环寿命特性,在下表3以及图3和4中提供根据实施例3-21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容量保持力(%)。这里,容量保持力(%)作为在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相对于初始容量的百分数获得。LiTCB、LiMCB和LiECB均显示出175mAh的初始容量。
图3为显示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锂化合物的添加量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和图4为显示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锂化合物的添加量与放电容量保持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表3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191
参照表3以及图3和4,使用LiTCB作为保护膜形成材料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显示出最大增加的循环寿命特性。LiTCB具有包含氰基作为全部配体的结构,且因而形成稳定的保护膜。另外,LiTCB可以0.5重量%-6重量%的量使用,和LiMCB或LiECB可以0.5重量%-4重量%的量使用。
对比例2
根据与对比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使用0.02mol/l的LiECB以制备电解质溶液代替如在对比例1的程序中描述的那些之外。
评价1-3: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对比例2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于下表4中。
表4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01
参照表4,包括保护膜形成材料的电解质溶液呈现出恶化的循环寿命特性。原因是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溶解在所述电解质溶液中并在负极上分解且因而阻碍在负极上的反应。
另一方面,当阴离子络合物的氰基被另外的配体代替(例如在像LiECB和LiTCE的化合物中)时,LiECB溶解在溶剂中,但LiTCB几乎不溶解在其中。
对比例3
根据与对比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对比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0.5重量份LiTCB(100重量份的人造石墨和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以制造负极之外。
评价1-4: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对比例3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在下表5中。
表5
参照表5,当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保护膜形成材料时,循环寿命特性恶化。原因是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在负极上分解并阻碍其上的反应。
实施例22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在实施例1中不使用LiTCB制造正极和以40:60的重量比添加聚偏氟乙烯和LiTCB以制备用于隔板的涂覆液之外。
对比例4
根据与对比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对比例1的程序中所述,以40:60的重量比使用聚偏氟乙烯和Al2O3以制备用于隔板的涂覆液之外。
评价1-5: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据实施例22和对比例4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在下表6中。
表6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11
参照表6,即使当在多孔层中包括保护膜形成材料时,电池循环寿命特性也通过保护膜改善。
实施例23-26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添加下表7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PF3(CN)3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和以1.2mol/L的浓度添加六氟磷酸锂以制备电解质溶液之外。
评价1-6: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实施例23-26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在下表7和图5中。
图5为显示实施例23-26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次数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表7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12
-表7中的重量份是基于100重量份的固溶体氧化物、科琴黑和聚偏氟乙烯的总重量使用的。
参照表7和图5,作为保护膜形成材料的LiPF3(CN)3分解和聚合,形成保护膜,且该保护膜增加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的循环寿命特性。
实施例27-29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在实施例1中以下表8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C(CN)3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和以1.2mol/L的浓度的六氟磷酸锂制备电解质溶液之外。
评价1-7: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实施例27-29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在下表8和图6中。
图6为显示根据实施例27-29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次数和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表8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21
参照表8和图6,作为保护膜形成材料的LiC(CN)3分解和聚合以形成保护膜,且所述保护膜增加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的循环寿命特性。
实施例30-34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下表9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B(CN)2(OCH3)2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另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下表9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BCN(OCH3)3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表9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22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31
评价1-8: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实施例30-34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在下表10中。
表10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32
参照表10,作为保护膜形成材料的LiB(CN)2(OCH3)2和LiBCN(OCH3)3分解和聚合以形成保护膜,且该保护膜增加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的循环寿命特性。
实施例35-47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下表11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PF2(CN)4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另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下表11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PF(CN)5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此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下表11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P(CN)6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表11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33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41
评价1-9: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实施例35-47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在下表12中。
表12
参照表12,作为保护膜形成材料的LiPF2(CN)4、LiPF(CN)5和LiP(CN)6分解和聚合以形成保护膜,且该保护膜增加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的循环寿命特性。
实施例48-53
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如下表13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C(CN)2OCH3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另外,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除了如在实施例1的程序中所述,使用如下表13中提供的各种量的LiCCN(OCH3)2代替LiTCB以制造正极之外。
表13
评价1-10:循环寿命特性
根据与评价1-1相同的方法评价根据实施例48-53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单元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结果提供在下表14中。
表14
Figure BDA0000420052520000252
参照表14,作为保护膜形成材料的LiC(CN)2OCH3和LiCCN(OCH3)2分解和聚合以形成保护膜,且该保护膜增加在高的电流密度和高的电压下的循环寿命特性。
尽管已结合目前认为是实践性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内容,但将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而是相反,意图涵盖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中包括的各种变型和等同布置。

Claims (11)

1.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
正极活性物质;和
由以下化学式4-6表示的锂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保护膜形成材料:
化学式4
LiB(CN)4-n1(X1)n1
化学式5
LiP(CN)6-n2(X2)n2
化学式6
LiC(CN)3-n3(X3)n3
其中,
n1为范围0-3的整数,
n2为范围0-5的整数,
n3为范围0-2的整数,和
X1-X3独立地选自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氟烷基、线型羧基、和磺酰基。
2.权利要求1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由以下化学式1-3表示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固溶体氧化物:
化学式1
LiaMnxCoyNizO2
其中,1.150≤a≤1.430,0.45≤x≤0.6,0.10≤y≤0.15,和0.20≤z≤0.28,
化学式2
LiMnxCoyNizO2
其中,0.3≤x≤0.85,0.10≤y≤0.3,和0.10≤z≤0.3,和
化学式3
LiMn1.5Ni0.5O4
3.权利要求1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其中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量在0.1重量%-6重量%的范围内。
4.权利要求1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其中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化学式4表示的锂化合物时,
化学式4
LiB(CN)4-n1(X1)n1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以0.5重量%-6重量%的量包括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
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化学式5表示的锂化合物时,
化学式5
LiP(CN)6-n2(X2)n2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量在0.3重量%-2重量%的范围内,和
当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由化学式6表示的锂化合物时,
化学式6
LiC(CN)3-n3(X3)n3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总量,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量在0.5重量%-3重量%的范围内。
5.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包括
基底;和
位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侧上的多孔层,
其中所述多孔层包括由以下化学式4-6表示的锂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保护膜形成材料:
化学式4
LiB(CN)4-n1(X1)n1
化学式5
LiP(CN)6-n2(X2)n2
化学式6
LiC(CN)3-n3(X3)n3
其中,
n1为范围0-3的整数,
n2为范围0-5的整数,
n3为范围0-2的整数,和
X1-X3独立地选自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氟烷基、线型羧基、和磺酰基。
6.权利要求5的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其中基于所述多孔层的总量,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量在10重量%-90重量%的范围内。
7.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
正极,其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
隔板;和
电解质溶液,
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为权利要求1-4任一项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所述隔板为权利要求5-6任一项的隔板。
8.权利要求7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多孔层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保护膜的材料。
9.权利要求7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为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与所述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保护膜的材料。
10.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所述保护膜包括通过所述保护膜形成材料的聚合形成的聚合物。
11.权利要求7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其中
所述电解质溶液包括锂盐、溶剂和添加剂,和
所述添加剂包括负极作用化合物、正极作用化合物、基于酯的化合物、基于碳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硫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磷酸酯的化合物、基于硼酸酯的化合物、基于酸酐的化合物、基于电解质的化合物、或其组合。
CN201310596243.1A 2012-11-22 2013-11-22 正极活性物质层、隔板和含其至少一种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Active CN1038401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6429A JP6406795B2 (ja) 2012-11-22 2012-11-22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層、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層
JP2012-256429 2012-11-22
KR1020130100539A KR101845878B1 (ko) 2012-11-22 2013-08-23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013-0100539 2013-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0127A true CN103840127A (zh) 2014-06-04
CN103840127B CN103840127B (zh) 2018-05-25

Family

ID=49596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96243.1A Active CN103840127B (zh) 2012-11-22 2013-11-22 正极活性物质层、隔板和含其至少一种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660239B2 (zh)
EP (1) EP2736094B1 (zh)
CN (1) CN10384012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0097B (zh) * 2014-09-26 2017-04-21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非水性液態電解質及含彼之鋰二次電池
CN109792083A (zh) * 2016-07-15 2019-05-21 索尔维公司 非水性电解质组合物
CN110611123A (zh) * 2019-10-23 2019-12-24 东莞维科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CN112216864A (zh) * 2019-07-09 2021-01-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6729B (zh) 2013-04-04 2019-04-09 索尔维公司 非水电解质组合物
WO2014167035A1 (en) * 2013-04-12 2014-10-16 Lonza Lt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fluoro and chloro cyano compounds of the 15th group
JP6137554B2 (ja) 2014-08-21 2017-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該電池用のセパレータ
CN109980283A (zh) * 2019-04-27 2019-07-05 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US20220255133A1 (en) * 2021-02-03 2022-08-1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vehicle, and stationary power supply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6090A (en) * 1992-01-21 1995-07-25 Dai-Ichi Kogyo Seigaku Co., Ltd. Galvanic cell
US5759717A (en) * 1995-04-26 1998-06-02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y
US5792576A (en) * 1996-11-08 1998-08-11 Gould Electronics Inc. Limite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based on a cathode slurry
US20020018935A1 (en) * 2000-07-06 2002-02-14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US6660432B2 (en) * 2000-09-14 2003-12-09 Ili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thiated oxid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20070160906A1 (en) * 2006-01-06 2007-07-12 Tatsuya Tooyama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WO2011049184A1 (ja) * 2009-10-21 2011-04-28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電解液
JP2012028311A (ja) * 2010-06-22 2012-02-09 Nippon Synthetic Chem Ind Co Ltd:The 電解質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解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並びに新規なリチウム塩
WO2012070154A1 (ja) * 2010-11-26 2012-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2099259A1 (ja) * 2011-01-21 2012-07-26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イオン性化合物、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電解液、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JP2012216419A (ja) * 2011-03-31 2012-11-08 Nippon Shokubai Co Ltd 蓄電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0229B2 (ja) 1992-01-21 2002-06-10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電 池
JP4918740B2 (ja) 2001-02-02 2012-04-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表面被膜形成剤
KR100588288B1 (ko) 2004-02-16 2006-06-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EP1721349B1 (en) 2004-02-16 2013-05-29 LG Chem, Ltd.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4957944B2 (ja) 2005-11-29 2012-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4421570B2 (ja) * 2006-03-30 2010-02-24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JP5062526B2 (ja) * 2007-09-27 2012-10-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US8628885B2 (en) 2008-07-04 2014-01-14 Sony Corporat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273452B2 (ja) 2008-08-21 2013-08-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負極、正極および電解質
WO2010052950A1 (ja) * 2008-11-04 2010-05-14 国立大学法人岩手大学 不定比チタン化合物、その炭素複合体、それら化合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ら化合物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595294B2 (ja) 2010-01-22 2014-09-24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蓄電デバイスの電解液用添加剤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解液
JP5375978B2 (ja) * 2010-01-29 2013-12-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双極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集電体
US8647768B2 (en) 2010-09-15 2014-02-11 Samsung Sdi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5950916B2 (ja) 2010-09-28 2016-07-13 メルク パテント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Merck Patent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enkter Haftung シアノ−アルコキシ−ボレートアニオンを含む電解質配合物
JP2012089402A (ja) 2010-10-21 2012-05-10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1147239B1 (ko) 2010-11-02 2012-05-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양극 보호막용 조성물, 상기 양극 보호막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297769B1 (ko) * 2011-04-08 2013-08-20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계 이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비수계 이차 전지
US9269958B2 (en) * 2012-12-07 2016-0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athode and all-solid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6090A (en) * 1992-01-21 1995-07-25 Dai-Ichi Kogyo Seigaku Co., Ltd. Galvanic cell
US5759717A (en) * 1995-04-26 1998-06-02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y
US5792576A (en) * 1996-11-08 1998-08-11 Gould Electronics Inc. Limite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based on a cathode slurry
US20020018935A1 (en) * 2000-07-06 2002-02-14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US6660432B2 (en) * 2000-09-14 2003-12-09 Ili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thiated oxid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20070160906A1 (en) * 2006-01-06 2007-07-12 Tatsuya Tooyama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WO2011049184A1 (ja) * 2009-10-21 2011-04-28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電解液
JP2012028311A (ja) * 2010-06-22 2012-02-09 Nippon Synthetic Chem Ind Co Ltd:The 電解質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解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並びに新規なリチウム塩
WO2012070154A1 (ja) * 2010-11-26 2012-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2099259A1 (ja) * 2011-01-21 2012-07-26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イオン性化合物、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電解液、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JP2012216419A (ja) * 2011-03-31 2012-11-08 Nippon Shokubai Co Ltd 蓄電デバイス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0097B (zh) * 2014-09-26 2017-04-21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非水性液態電解質及含彼之鋰二次電池
CN109792083A (zh) * 2016-07-15 2019-05-21 索尔维公司 非水性电解质组合物
CN112216864A (zh) * 2019-07-09 2021-01-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216864B (zh) * 2019-07-09 2024-03-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0611123A (zh) * 2019-10-23 2019-12-24 东莞维科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22256A1 (en) 2017-08-03
US9660239B2 (en) 2017-05-23
CN103840127B (zh) 2018-05-25
US9905882B2 (en) 2018-02-27
EP2736094A1 (en) 2014-05-28
US20140141313A1 (en) 2014-05-22
EP2736094B1 (en)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0127A (zh) 正极活性物质层、隔板和含其至少一种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KR101854718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946644B1 (ko) 축전 소자
KR101571990B1 (ko) 비수전해액 이차 전지와 그 제조 방법
CN104011914B (zh) 含有草酸锂的锂蓄电池电极
CN103855428A (zh)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电解质和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CN108140810A (zh) 二次电池用负极
EP1679760A1 (en) Electrolytes, cel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passivation layers
CN108172902A (zh) 丙烯酸乙酯类化合物用作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基于铝负极的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45878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3647108A (zh) 非水电解液以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CN102754268A (zh) 非水电解液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4919629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US20170187071A1 (en)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 solution containing ethyl (2,2,3,3-tetrafluoropropyl) carbonate
CN104412442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WO2017192425A1 (en) Electrolyte solution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US20170187072A1 (en)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 solution containing (2,2-difluoroethyl) ethyl carbonate
TWI786410B (zh) 電解液、鋰硫二次電池及模組
JP5499359B2 (ja) 非水電解質及び該非水電解質を含む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0010078A (ja) 非水電解液
JP201812521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電解液
CN103765664B (zh) 非水电解质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2490500A (zh) 蓄电设备用电解液和蓄电设备以及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KR102272267B1 (ko)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및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의 제조 방법
JP4432397B2 (ja)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