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4239A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4239A
CN103814239A CN201180073580.1A CN201180073580A CN103814239A CN 103814239 A CN103814239 A CN 103814239A CN 201180073580 A CN201180073580 A CN 201180073580A CN 103814239 A CN103814239 A CN 1038142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element
stepless speed
rolling member
rotation key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35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津有希
村上新
小川裕之
友松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14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42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4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5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503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two members co-operate by means of balls or rollers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not mounted o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4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5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52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noth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6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 F16H61/664Friction gearings
    • F16H61/6648Friction gearings controlling of shifting being influenced by a signal derived from the engine and the main cou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0/00Purpose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 B60Y230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Y2300/192Power-up or power-down of the driveline, e.g. start up of a cold eng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04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06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 F16H15/26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in which the member B has a spherical friction surface centered on its axis of revolution
    • F16H15/28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in which the member B has a spherical friction surface centered on its axis of revolution with external friction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12/00Driving activities
    • F16H2312/20Start-up or shut-dow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riction Gearing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级变速器。具备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该无级变速机构具有:成为旋转中心的轴(60);在轴(60)上对置配置,且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R2),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且由第一以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夹持的行星球(50);以及通过使各行星球(50)相对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偏转来改变发动机侧的输入轴(11)与驱动轮侧的输出轴(21)之间的变速比的限制板(80),当启动发动机时,将变速比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控制。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备: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要素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转中心轴;以及滚动部件,所述滚动部件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且所述滚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中心轴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通过使由第一旋转要素和第二旋转要素夹持的各个的滚动部件偏转而使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无级地变化。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器之一,公知有具备作为第一旋转要素的输入盘、作为第二旋转要素的输出盘、以及作为滚动部件的动力辊(power roller)的环形的无级变速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环形的无级变速器:当检测出点火钥匙的插入等与发动机的启动相关的预备操作时,对牵引油的供给机构进行控制,使该供给机构的电动马达进行驱动,由此,在发动机启动前供给牵引油。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环形的无级变速器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分别设置离合器,当发动机启动时,断开输入侧的离合器,从而防止处于不充分的润滑状态下的无级变速器的驱动。此外,在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当被其他车辆牵引时,断开输入侧和输出侧的各个的离合器,由此,无论发动机是否启动都防止处于不充分的润滑状态下的无级变速器的驱动。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环形的无级变速器的输出侧设置油压式的起步离合器,当因该起步离合器的接合不良而导致车辆无法起步时,将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利用起步离合器的离心油压使起步离合器接合。并且,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空档(N档)等非行驶档位,相比车辆起步时的变速比,将环形的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使无级变速器的惯性增大,由此来抑制车身振动。并且,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当检测出驾驶员的制动操作时,加快环形的无级变速器朝目标变速比变速的变速速度,且直到停车为止都增大减速比,准备下一次的起步。
此外,关于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器,公知有如下的具备所谓的牵引行星齿轮机构(行星球式无级变速机构)的无级变速器,该牵引行星齿轮机构具备:与第一旋转中心轴同心的变速器轴;作为第一旋转要素的第一旋转部件(第一盘或者第一环);作为第二旋转要素的第二旋转部件(第二盘或者第二环);以及作为滚动部件的滚动部件(行星球),此外,还具有:第三旋转要素(太阳辊),各滚动部件配置在该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以及保持各滚动部件的保持要素(行星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327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5-280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2-171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06318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184837号公报
然而,在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器中,经由旋转要素和滚动部件这两个旋转体之间的润滑油的油膜进行动力传递,因此,为了进行顺畅的动力传递,需要使二者之间夹有规定的膜厚(必要最小油膜厚度)以上的润滑油。但是,在旋转要素和滚动部件之间,旋转要素的周速度变得越慢则最小油膜厚度变得越薄,因此,在该周速度慢的情况下,直到能够确保必要最小油膜厚度为止的旋转要素的某一点处的相对于各滚动部件的累计接触次数变多。因而,对于以往的无级变速器,未曾考虑到该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最小油膜厚度的关系,因此存在使耐久性降低的忧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上述现有例所存在的不良情况、且能够提高耐久性的无级变速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级变速器具备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该无级变速机构具有:变速器轴,上述变速器轴成为旋转中心;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上述第二旋转要素在上述变速器轴上对置配置,且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转中心轴;滚动部件,上述滚动部件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上述滚动部件以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且由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上述第二旋转要素夹持;以及变速装置,上述变速装置通过使上述各滚动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偏转来改变发动机侧的输入轴与驱动轮侧的输出轴之间的变速比,以相比最大程度减速靠增速侧的变速比启动上述发动机。
此处,优选在从点火开关接通到发动机启动为止的期间将上述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
并且,优选在从发动机停止后到点火开关接通为止的期间、或者在发动机停止前,将上述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
优选上述无级变速机构是行星球式无级变速机构,还具备:上述滚动部件的支承轴,上述支承轴具有上述第二旋转中心轴、且两端从上述滚动部件突出;第三旋转要素,上述各滚动部件配置在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且上述第三旋转要素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旋转;以及第四旋转要素,上述第四旋转要素经由上述支承轴的各个的突出部将上述滚动部件保持为偏转自如,且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变速器轴以及上述第一至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旋转。
优选上述无级变速机构是全环形或者半环形的无级变速机构。
此外,优选在从上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将上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此处,优选在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的情况下,将上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并且,优选在自发动机启动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将上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并且,优选在从上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或者上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将上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并且,优选在从上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或者上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将上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并且,优选在从上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上述第一旋转要素和上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与上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或者上述第三旋转要素与上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将上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并且,优选基于将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上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将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上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或者将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上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算出各个的上述油膜厚度。
并且,优选在从上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与上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或者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与上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将上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并且,优选基于将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上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或者将上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上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算出各个的上述油膜厚度。
并且,优选在上述输出轴与上述驱动轮之间设置有离合器,该离合器能够传递扭矩或者切断扭矩的传递。
此处,优选在上述发动机的启动时,相比上述发动机即将开始启动时的变速比,将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通过以相比最大程度减速靠增速侧的变速比使发动机启动,滚动部件的周速度增大,能够减少第一旋转要素相对于各滚动部件的累计接触次数、第二旋转要素相对于各滚动部件的累计接触次数,因此,能够在该较少的累计接触次数下使它们之间的润滑状态到达流体润滑区域。因而,该无级变速器能够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行星球式无级变速机构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对行星架中的支承轴的引导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对限制板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周速度与最小油膜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搭载有上述无级变速器的传动系统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示出发动机的启动时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7是针对每个变速比示出图6的启动时特性中的累计接触次数与最小油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对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对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进行说明的时序图。
图10是对基于本实施例的变速比的增速控制实现的累计接触次数的减少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对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变形例的变速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2是对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变形例的变速控制进行说明的时序图。
图13是对基于变形例的变速比的减速控制实现的累计接触次数的减少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示出发动机的停止时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15是对基于变形例的变速比的增速控制实现的累计接触次数的减少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示出发动机的启动时特性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7是示出对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环形无级变速机构的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
基于图1至图17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最初,使用图1对本实施例的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对具备牵引行星齿轮机构(行星球式无级变速机构)的无级变速器进行说明。图1的标号1表示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
构成该无级变速器1的主要部分的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牵引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且彼此间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要素至第四旋转要素10、20、30、40;以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作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分别具有在后述的基准位置处与上述第一旋转中心轴R1平行的另外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的滚动部件50;以及配置于第一旋转要素至第四旋转要素10、20、30、40的旋转中心的作为变速器轴的轴60。该无级变速器1使第二旋转中心轴R2相对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倾斜,使滚动部件50偏转,由此来改变输入输出间的变速比γ。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言及,将沿着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第二旋转中心轴R2的方向称作轴线方向,将绕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方向称作周方向。并且,将与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其中,将朝向内侧的一侧称作径向内侧,将朝向外侧的一侧称作径向外侧。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利用对置配置的第一旋转要素10和第二旋转要素20夹持各个滚动部件50,并且将该各个滚动部件50配设在第三旋转要素30的外周面上,利用第四旋转要素40将各个滚动部件50保持为偏转自如。此处,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将第一旋转要素至第四旋转要素10、20、30、40中的任一个形成为无法相对于轴60相对旋转的固定要素。该轴60固定于未图示的框体、车身等无级变速器1的固定部,是构成为相对于该固定部不能相对旋转的圆筒状或者圆柱状的固定轴。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第一旋转要素至第四旋转要素10、20、30、40中的并不成为固定要素的旋转要素之间进行经由各滚动部件50进行的扭矩传递。因而,第一旋转要素至第四旋转要素10、20、30、40的并未成为固定要素的要素中的任一个成为扭矩(动力)的输入部,与此不同的另一个成为扭矩的输出部。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成为输入部的任一个旋转要素与成为输出部的任一个旋转要素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为变速比γ。例如,该无级变速器1配设在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此时,该输入部与发动机、马达等动力源侧连结,该输出部与驱动轮侧连结。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将朝作为输入部的旋转要素输入扭矩的情况下的各旋转要素的旋转动作称作正向驱动,将朝作为输出部的旋转要素输入与正向驱动时相反方向的扭矩的情况下的各旋转要素的旋转动作称作反向驱动。例如,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根据先前的车辆的例示,如加速等那样从动力源侧将扭矩输入至作为输入部的旋转要素而使该旋转要素旋转时成为正向驱动,如减速等那样从驱动轮侧朝作为输出部的旋转中的旋转要素输入与正向驱动时反方向的扭矩时成为反向驱动。
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将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10、20中的至少一方朝滚动部件50推压,在第一旋转要素至第三旋转要素10、20、30与滚动部件40之间产生适当的切线力(牵引力)。并且,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使各个滚动部件50在包含自身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和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偏转平面上偏转,改变输入输出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
此处,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第一旋转要素10以及第二旋转要素20起到行星齿轮机构中的齿圈的功能。并且,第三旋转要素30以及第四旋转要素40分别作为牵引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太阳辊发挥功能。并且,滚动部件50作为牵引行星齿轮机构中的球型小齿轮发挥功能。以下,将第一旋转要素10以及第二旋转要素20分别称作“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并且,将第三旋转要素30称作“太阳辊30”,将第四旋转要素40称作“行星架40”。将滚动部件50称作“行星球50”。在以下的例示中,将行星架40形成为固定要素,并固定于轴60。
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是中心轴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一致的圆盘部件(盘)、圆环部件(环),在轴线方对置,且以夹着各行星球50的方式配设。在该例示中,双方均为圆环部件。
该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具有与在后面详细叙述的各行星球50的径向外侧的外周曲面接触的接触面。该各个接触面例如形成与行星球50的外周曲面的曲率相等曲率的凹圆弧面、与该外周曲面的曲率不同曲率的凹圆弧面、凸圆弧面或者平面等形状。此处,以在后述的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到各行星球50的接触点的距离为相同长度的方式形成各个接触面,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相对于各行星球50的各个接触角θ为相同角度。该接触角θ是指从基准到各行星球50的接触点为止的角度。此处,将径向设为基准。该各个接触面相对于行星球50的外周曲面点接触或者面接触。并且,各个接触面形成为,当从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朝行星球50施加轴线方向的力(推压力)时,对该行星球50施加朝向径向内侧且为倾斜方向的力(法线力)。
在该例示中,使第一旋转部件10作为无级变速器1的正向驱动时的扭矩输入部发挥作用,使第二旋转部件20作为无级变速器1的正向驱动时的扭矩输出部发挥作用。因而,在该第一旋转部件10连结有输入轴(第一旋转轴)11,在第二旋转部件20连结有输出轴(第二旋转轴)21。该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的周方向的相对旋转。并且,该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在彼此之间也能够经由轴承B1、推力轴承TB进行周方向的相对旋转。
在该输入轴11和第一旋转部件10之间设置有产生轴力的轴力产生部71。该轴力是用于将第一旋转部件10朝各行星球50推压的推压力。此处,作为该轴力产生部71利用扭矩凸轮。因而,对于该轴力产生部71,通过输入轴11侧的卡合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10侧的卡合部件卡合,在输入轴11和第一旋转部件10之间产生轴力并传递转矩,使输入轴11与第一旋转部件10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在输出轴21和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配设有用于产生将第二旋转部件20朝各行星球50推压的推压力(轴力)的轴力产生部72。作为该轴力产生部72,使用与轴力产生部71相同的扭矩凸轮。该轴力产生部72经由环状部件22与输出轴21连接。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该第一旋转部件10和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下方的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被溅起。该溅起后的润滑油直接或者从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框体的内壁滴下,例如被供给至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
另外,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将第一旋转部件10形成为扭矩输出部,并将第二旋转部件20形成为扭矩输入部,在该情况下,将作为输入轴11设置的部件用作输出轴,并将作为输出轴21设置的部件用作输入轴。并且,在将太阳辊30、行星架40作为扭矩输入部、扭矩输出部使用的情况下,在太阳辊30、行星架40连结另行构成的输入轴、输出轴。
太阳辊30与轴60配置在同心上,进行相对于该轴60朝周方向的相对旋转。在该太阳辊30的外周面,呈放射状地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行星球50。因而,在该太阳辊30中,该外周面成为行星球50自转时的滚动面。该太阳辊30只要能够借助自身的旋转动作使各个行星球50滚动(自转)即可,也能够伴随着各个行星球50的滚动动作(自转动作)旋转。
在该例示中,将太阳辊30形成为第一分割构造体31和第二分割构造体32的被分割为两部分的构造,第一分割构造体31和第二分割构造体32的各个具有与各行星球50接触的接触点。其原因在于:通过使太阳辊30和行星球50之间的接触力分散而减少面压力,能够使自旋损失减少,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耐久性。该各个接触点存在于距离各行星球50的重心的距离相同、且距离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距离也相同的位置。
第一分割构造体31经由径向轴承RB1、RB2安装于轴60,能够进行相对于该轴60的周方向的相对旋转。例如,该第一分割构造体31可以由一体成形的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是多个部件借助螺栓、销等固定部件连接而一体化的部件、或者多个部件通过压入、敛缝而一体化的部件。该第一分割构造体31夹着包括各个行星球50的中心的平面形成,且一方的外径大于另一方。该第一分割构造体31在其外径大的一方的外周面上具备与各行星球50接触的一方的接触点。并且,在该第一分割构造体31的小径的另一方的外周面上经由例如角接触轴承AB配置有具备与各行星球50接触的另一方的接触点的第二分割构造体32。由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第一分割构造体31和第二分割构造体32能够相互在周方向相对旋转,且该角接触轴承AB吸收推力负荷,太阳辊30与行星球50之间的损失能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降低。
行星球50是在太阳辊30的外周面上滚动的滚动部件。该行星球50优选是完全的球状体,但也可以是至少在滚动方向上呈球形的部件,例如橄榄球那样的截面椭圆形状的部件。该行星球50由贯通其中心的支承轴51支承为旋转自如。例如,行星球50借助配设在该行星球50与支承轴51的外周面之间的轴承而形成为能够进行以第二旋转中心轴R2为旋转轴的相对于支承轴51的相对旋转(即自转)。该行星球50能够以支承轴51为中心在太阳辊30的外周面上滚动。该支承轴51的两端从行星球50突出。
如图1所示,作为该支承轴51的基准的位置是第二旋转中心轴R2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平行的位置。该支承轴51在包括在该基准位置形成的自身的旋转中心轴(第二旋转中心轴R2)和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偏转平面内,能够在基准位置和自该基准位置倾斜的位置之间与行星球50一起摆动(偏转)。该偏转在该偏转平面内以行星球50的中心作为支点进行。
行星架40以不妨碍各个行星球50的偏转动作的方式保持支承轴51的各个突出部。该行星架40例如具有中心轴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一致的第一圆盘部41以及第二圆盘部42。该第一圆盘部41以及第二圆盘部42相互对置,且以在其间能够配置太阳辊30、行星球50的方式隔开间隔地配置。该行星架40构成为将第一圆盘部41以及第二圆盘部42中的至少一方的内径侧固定在轴60的外径侧,从而不进行相对于该轴60朝周方向的相对旋转、朝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此处,将第一圆盘部件41固定于轴60,并且,将该第一圆盘部41与第二圆盘部42利用未图示的多根支承轴相连,将行星架40形成为笼状。
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置有用于在各个行星球50偏转时将支承轴51朝偏转方向引导的引导部43、44。在该例示中,将该引导部43、44设置于行星架40。引导部43、44是将从行星球50突出的支承轴51朝偏转方向引导的径向的引导槽、引导孔,在第一圆盘部41以及第二圆盘部42的各个的对置的部分针对每个行星球50形成(图2)。即,从轴线方向(例如图1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所有的引导部43、44分别形成为放射状。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当各个行星球50的偏转角处于基准位置、即为0度时,第一旋转部件10和第二旋转部件20以相同的旋转速度(相同的转速)旋转。即,此时,第一旋转部件1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比(旋转速度或者转速之比)为1,变速比γ为1。例如,当将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速度分别设为“V1”、“V2”时,该旋转比为“V1/V2”。另一方面,当使各个行星球50从基准位置偏转时,从支承轴51的中心轴(第二旋转中心轴R2)到与第一旋转部件10接触的接触点的距离变化,并且从支承轴51的中心轴到与第二旋转部件20接触的接触点的距离变化。因此,第一旋转部件10或者第二旋转部件20中的任一方相比处于基准位置时高速旋转,另一方低速旋转。例如,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当使行星球50朝一方偏转时,第二旋转部件20相比第一旋转部件10低速旋转(减速),当使行星球50朝另一方偏转时,第二旋转部件20相比第一旋转部件10高速旋转(增速)。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改变该偏转角,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1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比(变速比γ)无级地变化。另外,当此处的增速时(γ<1),使图1中的上侧的行星球50朝纸面逆时针方向偏转、且使下侧的行星球50朝纸面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且,当减速时(γ>1),使图1中的上侧的行星球50朝纸面顺时针方向偏转、且使下侧的行星球50朝纸面逆时针方向偏转。
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置有改变该变速比γ的变速装置。变速比γ伴随着行星球50的偏转角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作为该变速装置,使用使各个行星球50偏转的偏转装置。此处,该变速装置具备圆盘状的限制板(偏转要素)80。
该限制板80例如经由径向内侧的轴承安装于轴60,相对于该轴60进行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在该相对旋转中,使用未图示的马达等致动器(驱动部)。该驱动部的驱动力经由图3所示的蜗轮81传递至限制板80的外周部分。
该限制板80配置在各个行星球50的输入侧(与第一旋转部件10接触的接触部侧)或者输出侧(与第二旋转部件20接触的接触部侧)、且是行星架40的外侧或者内侧。在该例示中,配置于输出侧、且是行星架40的内侧,即配置于太阳辊30以及各行星球50与第二圆盘部42之间。在该限制板80形成供支承轴51的一方的突出部插入的收缩孔(限制孔)82。对于该收缩孔82,在假定以径向内侧的端部为起点的径向作为基准线L的情况下,形成为随着从径向内侧趋向径向外侧而从基准线L沿周方向离开的弧状(图3)。另外,该图3是从图1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的图。
通过限制板80朝图3的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支承轴51的一方的突出部沿着收缩孔82朝限制板80的中心侧移动。此时,由于支承轴51的各个突出部插入到行星架40的引导槽43、44中,因此插入到收缩孔82中的一方的突出部朝径向内侧移动。并且,通过限制板80朝图3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该一方的突出部沿着收缩孔82朝限制板80的外周侧移动。此时,该一方的突出部借助引导槽43、44的作用而朝径向外侧移动。这样,支承轴51能够借助引导槽43、44和收缩孔82沿径向移动。因而,行星球50能够进行上述的偏转动作。
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1在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太阳辊30、各行星球50之间进行经由润滑油的油膜进行的扭矩的传递。
此处,滚动面彼此接触的两个旋转体间的润滑状态能够利用下述的式1所示的膜厚比(所谓的油膜参数)Λ评价。“σ1”和“σ2”表示各个旋转体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
Λ = h min σ 1 2 + σ 2 2 . . . . ( 1 )
一般情况下,当膜厚比Λ大于3(Λ>3)时,两个旋转体间的润滑状态为流体润滑,各个旋转体在隔着润滑油的非接触状态下旋转。与此相对,当膜厚比Λ在3以下(Λ≤3)时,润滑状态不是流体润滑,成为在各个旋转体之间产生突起间干涉(interference betweenprojections)的边界润滑、混合润滑。因而,根据该式1可以判断:最小油膜厚度hmin越薄则膜厚比Λ变得越小,产生突起间干涉的可能性变得越高。此处,将膜厚比Λ=3时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称作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作为用于形成流体润滑区域的必要最小油膜厚度hmin1,要求比该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厚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该润滑状态与突起间干涉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无级变速器1的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
在无级变速器1中,如图4所示,旋转要素、行星球50的周速度V变得越低,在与此之间滚动面彼此接触的部分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变得越薄。该图4基于Hamrock-Dawson公式(综合润滑技术。山本雄二。兼田祯宏,理工学社,p28以及124-126,1998),能够使用该公式而根据旋转要素、行星球50的周速度V求出最小油膜厚度hmin。在该Hamrock-Dawson公式中,用将夹着油膜的两个部件的平均周速度作为参数的函数,即将第一旋转部件10的周速度与行星球50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将第二旋转部件20的周速度与行星球50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将太阳辊30的周速度与行星球50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来表示油膜厚度。例如,在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一旋转部件10及各行星球50的周速度V变得越低,则其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变得越薄。并且,在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及各行星球50的周速度V变得越低,则其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变得越薄。并且,在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太阳辊30及各行星球50的周速度V变得越低,则其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变得越薄。特别地,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与第一旋转部件10及第二旋转部件20相比较,在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突起间干涉的产生频率高。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如果周速度V低、最小油膜厚度hmin未超过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即膜厚比Λ在3以下的情况下),则在其间产生突起间干涉。进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周速度V的上升越慢,则到最小油膜厚度hmin超过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为止越需要时间,因此,在旋转要素(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或者太阳辊30)的滚动面的某一点处的各行星球50中,突起间干涉的产生频率变高。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优选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流体润滑区域。以下,针对该各个的累计接触次数,分别简称为第一旋转部件10的累计接触次数、第二旋转部件20的累计接触次数、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
然而,如图5所示,应用该无级变速器1的车辆具备:连结在该无级变速器1的输入侧的发动机ENG;以及连结在该无级变速器1的输出侧的离合器CL。另外,在该车辆中,例如也可以在该无级变速器1与发动机ENG之间夹设有其他的离合器等,并且,也可以在无级变速器1与离合器CL之间夹设有齿轮组。该离合器CL在将发动机ENG的输出扭矩朝驱动轮传递时接合。另一方面,当启动发动机ENG时,断开该离合器CL,使得在发动机ENG启动的同时传递至无级变速器1的发动机ENG的输出扭矩不会朝驱动轮传递。
当该车辆起步时,期望使驱动轮产生用于起步的足够的驱动扭矩。为此,当车辆起步时,将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控制成最大程度减速(即最大变速比γmax),确保足够的加速力。因此,以往,当自发动机停止状态起的车辆起步时,断开离合器CL,在将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控制成最大程度减速之后启动发动机ENG。
但是,在变速比γ为最大程度减速的情况下,与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靠增速侧的情况相比,第二旋转部件20的周速度V最快,但第一旋转部件10及太阳辊30的周速度V慢。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如果与以往同样自停止状态起进行发动机启动,则在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以及在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变速比γ越靠减速侧则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越多。例如,在图6中示出发动机ENG的启动中的上升特性的一例。该启动时特性是每单位时间发动机转速(无级变速器1的输入转速)均匀上升的例子。在图7中作为一例示出该启动时特性下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与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之间的关系。在该图7中,示出最大程度减速(最大变速比γmax)和最大程度增速(最小变速比γmin)以及它们之间的变速比γ下的关系。
在发动机启动中的无级变速器1中,输入扭矩在发动机ENG启动的同时从0开始逐渐变大,与之对应,输入轴11即第一旋转部件10的转速也从0开始逐渐上升。进而,在发动机启动中,最小油膜厚度hmin不会因变速比γ的大小而大幅改变。因此,无论变速比γ如何,都从相同程度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开始进行发动机启动控制,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在将变速比γ与最大程度减速相比朝增速侧控制之后开始发动机启动控制,能够减少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相比最大程度减速靠增速侧的变速比γ启动发动机ENG。即,在本实施例中,使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发动机启动前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靠增速侧,在使与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相比突起间干涉的产生频率高的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时减少的状态下,使发动机控制装置EECU进行发动机启动控制。由此,对于无级变速器1,能够以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时少的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使得膜厚比Λ变得大于3,即、使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
但是,在发动机启动前的当前的变速比γ已经相比最大程度减速靠增速侧的情况下,无论目标变速比的设定的方法如何,都存在当前的变速比γ相比目标变速比靠增速侧的可能性。此时,朝目标变速比的变速控制成为减速控制,使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的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时少,但相比当前的变速比γ增加。例如,如果这样的目标变速比是根据某个要件(比抑制行星球50等的滚动面的损伤重要的要件)设定的,则即便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相比当前的变速比γ增加,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时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该累计接触次数,因此,只要原封不动地进行朝目标变速比的变速控制即可。但是,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要件,则在进行减速控制之前,无需特意使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增加。因此,在该例示中,使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发动机启动前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相比当前靠增速侧。
以下,具体地使用图8的流程图和图9的时序图进行说明。
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当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时(步骤ST1),将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控制成增速侧的目标变速比(步骤ST2)。在该例示中,将最小变速比γmin设定为目标变速比,以变速比γ成为最大程度增速的方式进行变速比控制(图9)。
该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判定变速比γ是否已被控制成目标变速比(步骤ST3),如果尚未成为目标变速比,则继续进行变速比控制。另一方面,当变速比γ成为目标变速比时,该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使将控制交接给发动机控制装置EECU,使该发动机控制装置EECU执行发动机启动控制(步骤ST4)。
之后,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对膜厚比Λ进行运算,判定该膜厚比Λ是否大于3(步骤ST5)。此处,虽然可以求出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各个的膜厚比Λ,但仅求出与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相比突起间干涉的产生频率高的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膜厚比Λ。由于能够预先掌握太阳辊30与行星球50的均方根粗糙度σ1、σ2,因此,在该步骤ST5中,取得太阳辊30的周速度V的信息,根据如图4那样的映射求出与该周速度V相应的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然后根据式1运算膜厚比Λ。
当该膜厚比Λ在3以下的情况下,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反复进行步骤ST5的判定,以等待太阳辊30的周速度V进一步上升。进而,当该膜厚比Λ变得大于3时,该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将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控制成减速侧的目标变速比(步骤ST6)。即,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膜厚比Λ大于3的情况下,进行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在该例示中,将最大变速比γmax设定为目标变速比,以变速比γ成为最大程度减速的方式进行减速控制(图9)。
对于该车辆,在该朝减速侧的变速控制后,当检测出驾驶员的加速操作时,使离合器CL接合,车辆起步。
这样,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在发动机启动前将变速比γ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各行星球50的周速度V增大,能够减少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因此,能够在更少的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下使各行星球50之间的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此时,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也能够进一步减少其累计接触次数而使各行星球50之间的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当发动机启动时,与执行朝增速侧的变速控制前相比,能够减少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各个的滚动面的损伤的产生比例,因此能够提高它们的耐久性。特别地,在该例示中,将发动机启动前的变速比γ控制成最小变速比γmin(最大程度增速),如图10所示以最少的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将润滑状态引导至流体润滑区域,因此,无级变速器1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在当前的变速比γ为最大程度减速的情况下,通过朝最大程度增速进行变速控制,该累计接触次数的减少量变得最大,因此耐久性的提高量最大。另外,该图10是后述的图15的局部放大图。
此外,对于该无级变速器1,在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膜厚比Λ变得大于3、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的情况下,将变速比γ朝减速侧控制。即,对于该无级变速器,在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比规定值(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厚的情况下,将变速比γ朝减速侧控制。因此,在车辆中,与保持将变速比γ朝增速侧控制的状态比较,能够使驱动轮产生起步所需要的驱动扭矩。特别地,在该例示中,将变速比γ控制成最大变速比γmax,因此能够使驱动轮产生用于起步的足够的驱动扭矩。
此处,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代替该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膜厚比Λ、而使用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膜厚比Λ或者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膜厚比Λ进行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即,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或者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中的任一方的膜厚比Λ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此时,在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使用3作为与膜厚比Λ进行比较的规定值,在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或者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将太阳辊30侧的膜厚比Λ为3时的各个膜厚比Λ作为各个规定值(>3)加以使用。
与此相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代替该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使用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或者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进行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即,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或者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中的任一方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进行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在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当判断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的开始时机时,将最小油膜厚度hmin与规定值(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进行比较。在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或者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将太阳辊30侧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成为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时的各个最小油膜厚度hmin设定为各个规定值。
此外,如上所述,在该最小油膜厚度hmin与周速度V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或者太阳辊30中的任一方的周速度V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进行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上述的周速度V能够基于发动机转速和变速比γ运算。对于与各个周速度V进行比较的规定速度,设定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成为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时的各个周速度V。并且,此处,也可以在行星球50的周速度V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开始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对于该情况下的规定速度,也设定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成为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时的行星球50的周速度V。
此外,上述的周速度V与发动机转速(变速器输入转速)之间也具有相关关系。因此,对于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发动机转速(变速器输入转速)超过规定转速的情况下,将变速比γ朝减速侧控制。作为该规定转速,设定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成为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时的发动机转速(变速器输入转速)。
[变形例]
对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该变形例通过在由与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构成的无级变速器1中改变控制方式而得到。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发动机ENG即将启动之前,将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但是,据此,在从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到发动机ENG实际启动为止的期间,发动机启动至少延迟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控制所需要的时间。在该变形例中,通过在发动机停止时预先进行该变速控制,消除发动机启动的延迟。该发动机停止时不仅包括发动机停止动作中,还包括发动机ENG的停止前后。
此处,例如当在发动机ENG与无级变速器1之间夹设有离合器的情况下,能够在发动机停止后进行该变速控制(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进而,当在从发动机停止后到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为止的期间进行该变速控制的情况下,该变形例能够消除下一次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后的发动机启动的响应性的恶化。
但是,例如当在以相比最大程度增速靠减速侧的变速比γ、特别是最大程度减速进行运转的过程中进行发动机停止控制的情况下,在发动机ENG的转速降低的同时,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周速度V也降低,因此,各行星球50之间的润滑状态变得不是流体润滑,产生突起间干涉。进而,在从变得不是流体润滑区域起(即从膜厚比Λ成为3起)到无级变速器1停止为止的期间,变速比γ越靠减速侧则第一旋转部件1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越多。因此,期望在发动机停止前执行变速控制(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的控制)。
以下,具体地使用图11的流程图和图12的时序图进行说明。此处,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发动机停止前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相比当前靠增速侧。
当检测不到点火开关接通信号时、或者检测出点火开关断开信号时(步骤ST11),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将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控制成增速侧的目标变速比(步骤ST12)。在该例示中,将最小变速比γmin设定为目标变速比,以变速比γ成为最大程度增速的方式进行变速比控制(图12)。
该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判定变速比γ是否已被控制成目标变速比(步骤ST13),如果尚未成为目标变速比,则继续进行变速比控制。另一方面,当变速比γ成为目标变速比时,该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将控制交接给发动机控制装置EECU,使该发动机控制装置EECU执行发动机停止控制(步骤ST14)。
当之后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时(步骤ST15),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将控制交接给发动机控制装置EECU,使该发动机控制装置EECU执行发动机启动控制(步骤ST16)。
之后,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运算膜厚比Λ,并判定该膜厚比Λ是否变得大于3(步骤ST17)。当该膜厚比Λ在3以下的情况下,该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反复进行步骤ST17的判定,以等待太阳辊30的周速度V进一步上升。进而,当该膜厚比Λ变得大于3时,该变速器控制装置TECU将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控制成减速侧的目标变速比(步骤ST18)。在该例示中,将最大变速比γmax设定为目标变速比,以变速比γ成为最大程度减速的方式进行变速比控制(图12)。另外,对于该朝减速侧的变速控制的开始判断,可以基于在实施例中示出的任一方式进行。
对于该车辆,当在该朝减速侧的变速控制后检测出驾驶员的加速操作时,使离合器CL接合,车辆起步。
对于该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通过在发动机停止前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能够在更少的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下使发动机ENG停止。进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该发动机停止时,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成为其累计接触次数更少的状态。因此,在该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中,当发动机停止时,与执行朝增速侧的变速控制前相比,能够减少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各个滚动面的损伤的产生比例,因此能够提高它们的耐久性。特别地,在该例示中,将发动机停止前的变速比γ控制成最小变速比γmin(最大程度增速),如图13所示能够以最少的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使发动机ENG停止,因此无级变速器1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该图13作为一例示出图14所示的发动机ENG的停止时特性中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与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当前的变速比γ为最大程度减速的情况下,通过朝最大程度增速进行变速控制,该累计接触次数的减少量最大,因此耐久性的提高量最大。
此外,对于该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由于在发动机停止时预先将变速比γ朝增速侧控制,因此,在之后的发动机启动时,能够在更少的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下使各行星球50之间的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当发动机启动时,与执行发动机停止时的朝增速侧的变速控制前相比,能够减少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球50之间、太阳辊30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各个滚动面的损伤的产生比例,因此能够提高它们的耐久性。特别地,在该例示中,在发动机启动前将变速比γ控制成最小变速比γmin(最大程度增速),如图15所示那样以最少的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将润滑状态引导至流体润滑区域,因此无级变速器1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该图15作为一例示出图16所示的发动机ENG的启动时特性中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与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发动机停止时的变速控制前的变速比γ为最大程度减速的情况下,通过朝最大程度增速进行变速控制,该累计接触次数的减少量最大,因此耐久性的提高量最大。
根据以上示出的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通过在发动机停止前预先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能够在发动机停止中和之后的发动机启动中的各个中减少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太阳辊30的累计接触次数,因此与上述的实施例相比能够大幅减少它们与各行星球50之间的各个滚动面的损伤的产生比例,能够提高它们的耐久性。此外,根据该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不需要在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后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进行变速控制,因此与上述的实施例相比,能够提高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后的发动机启动的响应性。
然而,在上述的实施例、变形例中,对停车状态下的发动机启动时(在变形例中,进一步为停车状态下的发动机停止时)的变速控制进行了说明,但在这些实施例、变形例中说明了的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控制也可以应用于行驶中的发动机启动时、发动机停止时。该行驶中的发动机启动、发动机停止例如相当于为了提高燃料利用率而在使发动机ENG停止的状态下行驶的所谓惯性行驶时进行的发动机启动、发动机停止。当结束惯性行驶时,启动停止中的发动机ENG。因而,对于无级变速器1,通过在发动机启动前进行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控制(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或者通过在惯性行驶开始时的发动机停止时进行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控制(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根据与实施例、变形例相同的理由,当惯性行驶结束时也能够提高耐久性。并且,当开始惯性行驶时,在行驶中使发动机ENG停止。因而,对于无级变速器1,通过在该发动机停止时进行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控制,在惯性行驶的开始时也能够提高耐久性。此外,当惯性行驶结束时,想要尽可能减少发动机启动的响应延迟。因此,优选在惯性行驶中应用变形例的发动机停止时的变速控制,由此,能够在不牺牲发动机启动的响应性的情况下提高无级变速器1的耐久性。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例、变形例中,基于最小油膜厚度hmin(膜厚比Λ)、发动机转速等,在从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进行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此处,对于该最小油膜厚度hmin、发动机转速等,需要用于获得它们的周速度、发动机转速的检测传感器等。因而,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也可以在自发动机启动(例如发动机启动开始时)起经过规定时间后进行。该规定时间例如是预先通过实验、仿真而得到的值,只要设定为从发动机启动到膜厚比Λ超过3为止的时间即可。据此,即便无法检测周速度、发动机转速等,也可以执行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变形例中,对具有行星球式无级变速机构的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控制进行了说明,但与此相同的变速控制也可以应用于具有作为第一旋转要素的输入盘、作为第二旋转要素的输出盘、以及作为滚动部件的动力辊的环形的无级变速器。并且,作为该环形的无级变速器,可以具有全环形或者半环形的任一方的无级变速机构。
图17的标号100是该环形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示出其主要部分。该无级变速器100具备:作为第一旋转要素的输入盘111、112;作为第二旋转要素的输出盘121、122;作为滚动部件的动力辊131、132;以及作为输入轴的轴150,发动机ENG的输出扭矩传递到轴150。
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输入盘111、112、输出盘121、122、轴150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转中心轴R1,并且,各个动力辊131、132分别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R2。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和第二旋转中心轴R2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该同一平面针对每个动力辊131、132分别形成。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通过在该同一平面上使动力辊131、132相对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偏转,使输入输出间的变速比γ变化。
在将图5的无级变速器1替换成无级变速器100的车辆中,该无级变速器100如上述的实施例或者变形例那样,在从点火开关接通到发动机启动为止的期间、或者在发动机停止时,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控制、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由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例或者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相同的效果。即,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能够使输入盘111的滚动面的某一点处的相对于动力辊131的累计接触次数(输入盘111的累计接触次数)、输入盘112的滚动面的某一点处的相对于动力辊132的累计接触次数(输入盘112的累计接触次数)、输出盘121的滚动面的某一点处的相对于动力辊131的累计接触次数(输出盘121的累计接触次数)、输出盘122的滚动面的某一点处的相对于动力辊132的累计接触次数(输出盘122的累计接触次数)更少,能够使它们之间的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能够减少它们之间的各个滚动面的损伤的产生比例,因此能够提高它们的耐久性。
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如上述的变形例那样,通过在发动机停止时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不需要在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后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进行变速控制,因此能够避免检测出点火开关接通信号后的发动机启动的响应性的降低。
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如上述的变形例那样,通过在发动机停止前将变速比γ相比最大程度减速朝增速侧、或者相比当前朝增速侧控制,能够在更少的输入盘111、112和输出盘121、122的累计接触次数下使发动机ENG停止。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当发动机停止时,也能够减少输入盘111和动力辊131之间、输入盘112和动力辊132之间、输出盘121与动力辊131之间、或者输出盘122与动力辊132之间的各个滚动面的损伤的产生比例,因此能够提高它们的耐久性。
此外,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如上述的实施例或者变形例那样,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输入盘111与动力辊131之间、输入盘112与动力辊132之间、输出盘121与动力辊131之间、或者输出盘122与动力辊132之间中的任一方的膜厚比Λ变得大于3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润滑状态达到流体润滑区域,因此,将变速比γ朝减速侧控制。因而,在车辆中,与保持将变速比γ朝增速侧控制的状态相比较,能够使驱动轮产生起步所需要的驱动扭矩。
此外,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也可以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输入盘111与动力辊131之间、输入盘112与动力辊132之间、输出盘121与动力辊131之间、或者输出盘122与动力辊132之间的任一方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比规定值(边界最小油膜厚度hmin0)厚的情况下,进行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并且,也可以在从发动机ENG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输入盘111、输入盘112、输出盘121、或者输出盘122中任一方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进行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并且,也可以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发动机转速(变速器输入转速)超过规定转速的情况下,进行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并且,也可以在从发动机ENG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且自发动机启动起经过规定时间后,进行该变速比γ的减速控制。
并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对于该变速比γ的增速控制、减速控制,不仅可以在停车状态进行,也可以在惯性行驶时进行。
标号说明:
1、100:无级变速器;10:第一旋转部件(第一旋转要素);11:输入轴;20:第二旋转部件(第二旋转要素);21:输出轴;30:太阳辊(第三旋转要素);40:行星架(第四旋转要素);50:行星球(滚动部件);51:支承轴;60:轴(变速器轴);80:限制板;111、112:输入盘(第一旋转要素);121、122:输出盘(第二旋转要素);131、132:动力辊(滚动部件);CL:离合器;EECU:发动机控制装置;ENG:发动机;R1:第一旋转中心轴;R2:第二旋转中心轴;TECU:变速器控制装置。

Claims (16)

1.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备牵引驱动方式的无级变速机构,
该无级变速机构具有:
变速器轴,所述变速器轴成为旋转中心;
能够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要素以及第二旋转要素,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要素在所述变速器轴上对置配置,且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转中心轴;
滚动部件,所述滚动部件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所述滚动部件以所述第一旋转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且由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要素夹持;以及
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通过使所述各滚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中心轴偏转来改变发动机侧的输入轴与驱动轮侧的输出轴之间的变速比,
以相比最大程度减速靠增速侧的变速比启动所述发动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从点火开关接通到发动机启动为止的期间将所述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从发动机停止后到点火开关接通为止的期间、或者在发动机停止前,将所述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无级变速机构是行星球式无级变速机构,还具备:所述滚动部件的支承轴,所述支承轴具有所述第二旋转中心轴、且两端从所述滚动部件突出;第三旋转要素,所述各滚动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三旋转要素能够进行相对于所述变速器轴、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要素的相对旋转;以及第四旋转要素,所述第四旋转要素经由所述支承轴的各个的突出部将所述滚动部件保持为偏转自如,且能够进行相对于所述变速器轴以及所述第一至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相对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无级变速机构是全环形或者半环形的无级变速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从所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将所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发动机转速超过规定转速的情况下,将所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自发动机启动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将所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从所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或者所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将所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从所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或者所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超过规定速度的情况下,将所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从所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所述第一旋转要素和所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与所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或者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将所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基于将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所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将所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所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或者将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所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算出各个的所述油膜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从所述发动机启动到车辆起步为止的期间,并且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或者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与所述各滚动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比规定值厚的情况下,将所述变速比朝减速侧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基于将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所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或者将所述第二旋转要素的周速度与所述滚动部件的周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参数的函数,算出各个的所述油膜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输出轴与所述驱动轮之间设置有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能够传递扭矩或者切断扭矩的传递。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的启动时,相比所述发动机即将开始启动时的变速比,将变速比朝增速侧控制。
CN201180073580.1A 2011-09-22 2011-09-22 无级变速器 Pending CN1038142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1688 WO2013042259A1 (ja) 2011-09-22 2011-09-22 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4239A true CN103814239A (zh) 2014-05-21

Family

ID=47914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3580.1A Pending CN103814239A (zh) 2011-09-22 2011-09-22 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28163A1 (zh)
EP (1) EP2759746A1 (zh)
JP (1) JP5842921B2 (zh)
CN (1) CN103814239A (zh)
WO (1) WO201304225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8399B (zh) * 2015-02-19 2017-06-21 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潤滑結構及變速箱
CN109311472A (zh) * 2016-06-14 2019-02-0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在配有无级变速器的机动车辆中操作无级变速器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6464B (zh) 2005-12-09 2013-04-17 福博科技术公司 一种用于变速器的轴向力产生机构
EP1811202A1 (en) 2005-12-30 2007-07-25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 transmission
US8738255B2 (en) * 2007-02-01 2014-05-27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and/or prime mover
CN101861482B (zh) 2007-11-16 2014-05-07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变速传动装置的控制器
JP5943040B2 (ja) * 2014-07-14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及び車両制御方法
WO2016164026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planetary transmission
US10047861B2 (en) 2016-01-15 2018-08-14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ollback i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US10023266B2 (en) 2016-05-11 2018-07-17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and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bicycles having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TWI637118B (zh) * 2017-07-04 2018-10-01 摩特動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滾動車輛之無段變速控制系統
US11215268B2 (en) 2018-11-06 2022-01-04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synchronous shifting, twin countershaft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same
WO2020176392A1 (en) 2019-02-26 2020-09-03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Reversible variable driv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in forward and reverse direction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0627A (ja) * 1992-03-31 1993-10-2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01099291A (ja) * 1999-09-30 2001-04-10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の発進時変速制御装置
CN101266195A (zh) * 2007-12-22 2008-09-1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Cvt无级变速器坡路起步性能的测试方法
JP2010036847A (ja) * 2008-08-08 2010-02-1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11153649A (ja) * 2010-01-26 2011-08-11 Toyota Motor Corp 駆動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1556A (ja) 1986-01-24 1987-07-28 Daihatsu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の緊急発進制御方法
JPH04285360A (ja) * 1991-03-14 1992-10-09 Nippondenso Co Ltd 変速機付圧縮機
US6007451A (en) * 1996-04-22 1999-12-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rt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with running electric motor
JP3716524B2 (ja) 1996-12-20 2005-11-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JP3713917B2 (ja) 1997-08-25 2005-1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3719055B2 (ja) * 1999-07-26 2005-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JP4370651B2 (ja) * 1999-12-20 2009-11-2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多段変速機
JP5035741B2 (ja) 2005-07-28 2012-09-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の給油装置
WO2008100792A1 (en) * 2007-02-12 2008-08-21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JP5098776B2 (ja) * 2008-04-18 2012-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10030349A (ja) * 2008-07-25 2010-02-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DE112010005429B4 (de) * 2010-03-30 2015-07-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rbrennungsmotorstart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 hybridfahrzeug
US8568272B2 (en) * 2011-11-09 2013-10-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starting an engin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0627A (ja) * 1992-03-31 1993-10-2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01099291A (ja) * 1999-09-30 2001-04-10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の発進時変速制御装置
CN1327524A (zh) * 1999-09-30 2001-12-1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起动时的小传动比探测与控制装置
CN101266195A (zh) * 2007-12-22 2008-09-1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Cvt无级变速器坡路起步性能的测试方法
JP2010036847A (ja) * 2008-08-08 2010-02-1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11153649A (ja) * 2010-01-26 2011-08-11 Toyota Motor Corp 駆動制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8399B (zh) * 2015-02-19 2017-06-21 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潤滑結構及變速箱
US10001210B2 (en) 2015-02-19 2018-06-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on structure and transmission
CN109311472A (zh) * 2016-06-14 2019-02-0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在配有无级变速器的机动车辆中操作无级变速器的方法
CN109311472B (zh) * 2016-06-14 2022-06-0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在配有无级变速器的机动车辆中操作无级变速器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42259A1 (ja) 2013-03-28
JPWO2013042259A1 (ja) 2015-03-26
US20140228163A1 (en) 2014-08-14
JP5842921B2 (ja) 2016-01-13
EP2759746A1 (en) 201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4239A (zh) 无级变速器
JP6175450B2 (ja) 無限可変変速機、連続可変変速機、方法、組立体、部分組立体およびその構成要素
US20150038285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3797274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2265063B (zh) 无级变速器
JP2018529568A (ja) 連続可変機械式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として使用されるボールバリエータを有するハイブリッド電気パワートレイン構成
US6514168B2 (en) Toroidal type continuous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US8672792B2 (en) Speed increasing/decreasing apparatus
CN105848949B (zh) 车辆的牵引系统
CN110936957B (zh) 用于具有高比率牵引驱动传动装置的电驱动动力系的打滑检测和减轻
CN104769327A (zh) 无级变速器
US11293531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method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20190031181A1 (en) Control Methods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Equipped With A Ball-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6514171B2 (en)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6662240B (zh) 变速器
JP2015227695A (ja) 無段変速機
JP2024051435A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1202701A (ja) 無段変速機
WO2019036324A1 (en) MOTORPOWER GROUPS COMPRISING A CONTINUOUS BALL-TYPE VARIATION TRANSMISSION AND A PLANETARY RAVIGNEAUX TRAIN
JP201420226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8128848A1 (en) Method for control of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drive having a ball planetary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KR20100033587A (ko) 연속 가변 변속기
JP2015227694A (ja) 無段変速機
JP2005226842A (ja) 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式無段変速機
JP2005226840A (ja) 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式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