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2899B - 履带行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履带行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02899B CN103802899B CN201310438364.3A CN201310438364A CN103802899B CN 103802899 B CN103802899 B CN 103802899B CN 201310438364 A CN201310438364 A CN 201310438364A CN 103802899 B CN103802899 B CN 1038028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awler belt
- pair
- mobile devices
- link
- belt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291564 Allium cep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732 Allium cepa var. cep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00626 Daucus caro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767 Daucus caro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09140 Tritic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307 Triti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167 banque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40 harves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084—Endless-track units or carriages mounted separably, adjustably or extensibly on vehicles, e.g. portable track units
- B62D55/0847—Track block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frame; Track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4—Arrangement, location, or adaptation of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3—Reducing we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履带行驶装置,该行驶装置能够容易且轻松地拆下履带导向件。在绕摆动轴芯(P)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20)的支承体(60)中,具有:连结轮毂部(61),其旋转自如地与履带架(20)连结;支承体主体(64),其将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62、63)连结,所述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62、63)在相对于摆动轴芯(P)向行驶装置前后侧分开设置的部位,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在履带导向件(40)中具有连结部(42),所述连结部(42)从履带导向件主体(41)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并与支承体主体(64)连结。连结部(42)装卸自如地与支承体主体(64)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面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履带行驶装置,该履带行驶装置具有:支承体,其绕沿行驶装置横向的摆动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前后一对接地转轮,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并且绕所述摆动轴芯相对于所述履带架自如摆动;履带导向件,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并且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一体地绕所述摆动轴芯相对于所述履带架自如摆动。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如下履带行驶装置,其具有:左右两个摆动板,其经由摆动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前后一对作为接地转轮的转轮,其支承在摆动板的下部,并且绕摆动轴相对于履带架自如摆动;作为履带导向件的导向体,其支承在摆动板的下部,并且与前后一对转轮一体地绕摆动轴相对于履带架自如摆动。导向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的安装脚,该安装脚在位于左右两个摆动板之间的状态下利用安装螺栓与摆动板连结,从而使导向体与摆动板连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9834号公报
在上述履带行驶装置中,履带导向件容易由于与履带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磨耗,往往需要更换履带导向件。如果不从履带架上拆下支承体,就能够从支承体(左右两个摆动板)上拆下履带导向件的话,则能够廉价地更换履带导向件,这是有利的。在为了能够相对于支承体装卸履带导向件而采用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履带导向件的拆卸往往比较费事。
也就是说,在采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设置于履带导向件以便能够与支承体连结的连结部插入支承体的内部,所以履带导向件的履带导向件主体与履带卡合,因此,即使解除连结部与支承体之间的连结,也不能从支承体沿行驶装置横向或者行驶装置上下方向拆下连结部,不能拆下履带导向件。因此,需要进行将履带切换为能够向下方松弛的状态等的操作,使履带导向件相对于支承体下降,将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从支承体上向行驶装置横向外侧取出,之后,提升履带导向件,将履带导向件主体从履带向行驶装置横向外侧取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轻松地拆下履带导向件的履带行驶装置。
本发明的履带行驶装置具有:支承体,其绕沿行驶装置横向的摆动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前后一对接地转轮,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并且绕所述摆动轴芯相对于所述履带架自如摆动;履带导向件,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并且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一体地绕所述摆动轴芯相对于所述履带架自如摆动;在所述支承体中,具有:连结轮毂部,其旋转自如地与所述履带架连结;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其在相对于所述摆动轴芯向行驶装置前后侧分开设置的部位,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支承体主体,其将所述连结轮毂部与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连结;在所述履带导向件中,具有:履带导向件主体;连结部,其从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并与所述支承体主体连结;所述连结部装卸自如地与所述支承体主体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面连结。
根据本结构,如果解除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与支承体主体的连结,就能够从支承体主体向行驶装置横向外侧拆卸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使履带导向件相对于支承体向上方滑移。因此,在解除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与支承体主体之间的连结后,通过提升履带导向件,就能够拆开履带导向件主体与履带之间的卡合而从履带上向行驶装置横向外侧拆下履带导向件主体,向行驶装置横向外侧取出整个履带导向件。
因此,根据本发明,不但能够在不从履带架上拆下支承体的情况下仅拆下履带导向件,而且还能够通过对解除连结部相对于支承体主体的连结的状态下的履带导向件进行提升操作,从履带行驶装置上操作简单地拆下履带导向件,能够廉价且轻松地更换履带导向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使所述支承体主体中的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部位相对于所述接地转轮在行驶装置横向的中心偏向行驶装置横向内侧。
根据本结构,使支承体主体中的与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连结的部位相对于履带导向件主体偏向行驶装置横向内侧,所以能够增厚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在行驶装置横向的壁厚,并且,能够使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的从行驶装置前后方向上观察的形状形成为弯曲、凹凸少的上下简单的形状,同时能够使连结部与支承体主体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面连结。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与支承体主体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面连结,同时能够构成厚壁且形状简单的结构,使履带导向件主体相对于支承体的连结牢固。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连结部设置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从下方与所述支承体主体中的和所述连结部连结的部位抵接。
根据本结构,支承体主体与连结部的接触部抵接而承接支承履带导向件,所以能够使利用支承体来抵抗履带导向件的接地反作用力的支承牢固。
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向履带导向件主体施加强的接地反作用力,也利用支承体牢固地支承履带导向件,容易避免履带导向件的破损和变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连结座部,所述连结座部能够装卸自如地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端部。
根据本结构,即使由于履带导向件主体相对于履带架发生倾斜等而导致向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端侧、后端侧施加强的接地反作用力,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也将与支承体连结而被牢固地支承。
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向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端侧及后端侧施加强的接地反作用力,也难以使履带导向件主体变形、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连结座部具有连结螺栓,所述连结螺栓装卸自如地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端部,设置于前侧的所述支承轮毂部的所述连结座部被构成为,使所述连结螺栓从所述支承轮毂部的前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联接,设置于后侧的所述支承轮毂部的所述连结座部被构成为,使所述连结螺栓从所述支承轮毂部的后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联接。
根据本结构,只要从支承轮毂部的前外侧和后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对使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相对于支承体装卸的连结螺栓进行拧入或者拧出操作即可,能够容易地操作连结螺栓相对于连结座部的紧固和拆卸。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使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相对于支承体装卸时,能够容易地操作连结螺栓的紧固和拆卸,轻松且迅速地进行。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的外周面中的、比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端部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向所述支承轮毂部供给润滑油的注油口。
根据本结构,导轨主体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与注油口为在行驶装置上下方向上错位的位置关系,导轨主体难以妨碍注油口的润滑油供给。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向支承轮毂部供给润滑油时,导轨主体难以成为障碍,能够轻松且迅速地进行润滑油供给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注油口比所述接地转轮的旋转轴芯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
根据本结构,注油口位于从处于接地转轮下侧的履带向行驶装置上方侧偏移的位置,履带难以妨碍向注油口供给润滑油。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向支承轮毂部供给润滑油时,履带难以成为障碍,能够轻松且迅速地进行。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注油座部,所述注油座部形成向所述支承轮毂部供给润滑油的注油口,所述注油座部中的安装润滑油注入嘴的注入嘴安装座面、与所述连结座部中的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的导向连结座面共面。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支承轮毂部中的具有注油座部及连结座部的部位的形状为注入嘴安装面与导向连结座面共面的简单形状的状态下,将注油座部及连结座部设置在支承轮毂部上。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支承轮毂部的外周面上连结有履带导向件主体的端部并且设置有注油口,同时支承轮毂部中的具有注油座部及连结座部的部位的形状为简单的形状,难以在该部位残留泥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有将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支承体主体连结的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的连结螺栓,所述连结螺栓位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的旋转轴芯之间。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进入支承体中的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之间的部位而进行连结的紧凑的状态下,将支承体、接地转轮及履带导向件装备在履带行驶装置上。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支承体、接地转轮及履带导向件紧凑地装备在履带行驶装置上,简化履带行驶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有将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支承体主体连结的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的连结螺栓,所述连结螺栓比所述摆动轴芯更位于行驶装置下方。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使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从履带导向件主体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长度变短的同时,使履带导向件与支承体主体连结。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在连结部的突出长度较短的紧凑的状态下得到履带导向件,从而实现轻量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连结螺栓比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的旋转轴芯更位于行驶装置下方。
根据本结构,能够在使履带导向件的连结部从履带导向件主体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长度更短的同时,使履带导向件与支承体主体连结。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在连结部的突出长度更短的更为紧凑的状态下得到履带导向件,从而实现轻量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从行驶装置侧面观察时,所述连结螺栓相对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位于向外周侧偏移的部位。
根据本结构,在连结螺栓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不存在接地转轮,接地转轮难以成为连结螺栓的旋转操作时的障碍。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进行履带导向件的更换作业时,接地转轮难以成为障碍,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连结螺栓的装卸,高效地进行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的后部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摆动操作臂与升降缸之间的连结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面向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面向视图。
图8是表示接地转轮及履带导向件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接地转轮及履带导向件的支承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支承体及履带导向件的纵断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支承体及履带导向件的横断主视图。
图12是表示支承体及履带导向件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支承体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履带导向件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前侧的连结座部及注油座部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履带导向件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履带导向件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接近前支承部的状态下的解除连杆(キャンセルリンク)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前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解除连杆与履带架之间的连结部的供油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剖面向视图。
图22是图20的XXII-XXII剖面向视图。
图23是表示具有其他实施方式的履带导向件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 履带架
23 接地转轮
23CL 中心
40 履带导向件
41 履带导向件主体
41a 端部(前)
41b 端部(后)
42 连结部
42a 接触部
60 支承体
61 连结轮毂部
62 支承轮毂部(前侧)
63 支承轮毂部(后侧)
64 支承体主体
64A 部位
71 连结座部(前侧)
71a 导向连结座面
72 连结座部(后侧)
72a 导向连结座面
73 注油座部
73a 注入嘴安装座面
74 注油口
75 润滑油注入嘴
85 连结螺栓
86 连结螺栓
P 摆动轴芯
X 旋转轴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装备有本发明实施例的履带行驶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联合收割机具有行驶机体、收割部4、脱粒装置5及谷粒箱6,行驶机体具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1,并利用来自设置在驾驶坐席2下方的发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驱动该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1而自动行驶,收割部4与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3的前部连结,脱粒装置5及谷粒箱6设置在机体框架3的后部。
该联合收割机使收割部4以被液压缸7摆动升降操作至下降作业位置和上升非作业位置的状态设置,通过使收割部4位于下降作业位置并使行驶机体行驶,进行稻子、麦子等的收获作业。
即,收割部4一边利用扶禾装置4a拉起植立谷杆一边利用推子形的收割装置4b进行收割,并利用输送装置4c将收割谷杆向机体后方侧输送,供给至脱粒装置5所具有的脱粒输送链5a。脱粒装置5利用脱粒输送链5a夹持收割谷杆的茎根侧而进行输送,将该收割谷杆的穗稍侧供给至脱粒室(未图示)并利用旋转的脱粒筒(未图示)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6回收从脱粒装置5输送来的脱落谷粒并存留,并利用绞龙8将存留的脱落谷粒输出。
对履带行驶装置1进行说明。
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1具有相同的结构,故省略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图示。
图2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整体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俯视图。如图2、3所示,履带行驶装置1具有经由前后一对支承臂10、10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履带架20、在履带架20的前方部位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履带驱动轮体21、支承于履带架20的后端部的履带张紧轮体22、在履带驱动轮体21与履带张紧轮体22之间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支承于履带架20的八个接地转轮23、24、在履带驱动轮体21与履带张紧轮体22之间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前后一对上导向轮体25、25和横跨所有的轮体21、22、25及所有的接地转轮23、24而卷绕的橡胶制的履带26。
履带驱动轮体21经由设置在机体框架3的前部的变速箱11(参照图1)支承于机体框架3。详细地说,履带驱动轮体21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筒状的履带驱动箱部11b,该履带驱动箱部11b以从变速箱主体的横向侧部向机体横向外侧延伸出的状态设置于变速箱11。履带驱动轮体21被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11的驱动力驱动。
履带张紧轮体22支承在设置于履带架20的后端部的张紧架部27。通过使张紧架部27被调节丝杠28伸缩调节并且固定在调节位置,从而使履带张紧轮体22相对于履带架20在行驶装置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调节并且固定在调节位置,进行履带26的张力调节。
前侧及后侧的上导向轮体25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从机体框架3向机体横向外侧延伸出的支轴29(参照图4)。
前后一对支承臂10、10经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于支承臂10的基端部的旋转支轴10a,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机体框架3的支承部3a。如图2所示,横跨摆动操作臂12与设置于机体框架3的缸支承部(未图示),连结由液压缸构成的升降缸13,摆动操作臂12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前侧的支承臂10的旋转支轴10a的机体内侧端部。
后侧的支承臂10的前端侧与履带架20经由解除连杆14连结。如图2所示,横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后侧的支承臂10的旋转支轴10a的机体内侧端部的摆动操作臂12与设置于机体框架3的缸支承部3b,连结由液压缸构成的升降缸15。
也就是说,通过利用由升降缸13确定的前侧的摆动操作臂12的摆动操作对前侧的支承臂10进行摆动升降操作,并利用由升降缸15确定的后侧的摆动操作臂12的摆动操作对后侧的支承臂10进行摆动升降操作,履带架20与机体框架3的连结高度将变化,能够调节机体框架3的左侧对地高度。
因此,通过适当对用于左侧及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升降缸13、15进行伸缩操作,将左侧及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履带架20与机体框架3的连结高度变更调节至相同的连结高度,能够相对于地面平行地升降调节机体框架3,或者,将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履带架20与机体框架3的连结高度和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履带架20与机体框架3的连结高度变更调节至不同的连结高度,能够相对于地面向左右倾斜调节机体框架3。
图5是表示摆动操作臂12与升降缸13及升降缸15之间的连结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剖面向视图。图7是图5的VII-VII剖面向视图。如图5、图6、图7所示,摆动操作臂12与升降缸13、15之间的连结结构具有与升降缸13、15的活塞杆13a、15a的端部连结的叉形的连结件31,并利用连结销32将连结件31与摆动操作臂12相对旋转自如地连结,连结销32横跨摆动操作臂12的端部与一对连结臂部31a、31a而插入,摆动操作臂12的该端部进入到设置于连结件31的一对连结臂部31a、31a之间。
连结件31在一端部具有安装螺纹部件而形成的连结螺纹部31b,通过将该连结螺纹部31b与设置于活塞杆13a、15a的端部的螺纹轴部螺合,从而将连结件31与活塞杆13a、15a连结。
利用安装螺钉34将用于连结销32的防脱体33紧固在连结件31的一侧面。防脱体33具有作用于连结销32的防脱边部33a和作用于连结件31的一对防转边部33b、33b。在防脱边部33a设置有注油孔36,该注油孔36供设置于连结销32的头部32a的润滑油注入嘴35穿过。润滑油注入嘴35构成为,通过向设置于连结销32内部的供油路37注入润滑油,从供油路37向连结销32与摆动操作臂12之间供给润滑油。
也就是说,防脱体33被一个安装螺钉34紧固于连结件31。但是,通过将一对防转边部33b、33b与连结件31的连结臂部31a的上下侧卡合,阻止防脱体33绕安装螺钉34相对于连结件31旋转。防脱体33允许连结销32相对于摆动操作臂12及连结件31旋转,同时又通过使防脱边部33a与连结销32的头部32a抵接来进行连结销32的防脱。
如图2、图3、图10所示,八个接地转轮23、24分别具有左右一对轮体23a、23a、24a、24a,所述左右一对轮体23a、23a、24a、24a向左右一对芯骨突起30a、30a的两横向外侧分开并支承作用于履带26的内周面,所述左右一对芯骨突起30a、30a分别设置于埋设在履带26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的芯骨30。八个接地转轮23、24分别构成为所谓的外转轮。
在以下说明中,将由八个接地转轮23、24中的从行驶装置前侧起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3、23构成的转轮对称为第一转轮对,将第一个和第二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3、23称为第一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将由第三个和第四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3、23构成的转轮对称为第二转轮对,将第三个和第四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3、23称为第二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将由第五个和第六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3、23构成的转轮对称为第三转轮对,将第五个和第六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3、23称为第三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将由第七个和第八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4、24构成的转轮对称为第四转轮对,将第七个和第八个这两个接地转轮24、24称为第四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4、24。
如图2、图4所示,在第一~第三转轮对各自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的下方配备履带导向件40,在第四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4、24的下方配备履带导向件50。
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一~第三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一个支承体60,通过与履带26的内周面接触而绕旋转轴芯X旋转,并且一边利用施加于履带26的接地反作用力绕摆动轴芯P相对于履带架20升降,一边支承履带26,支承体60绕沿行驶装置横向的摆动轴芯P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履带架20。
配备在第一~第三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下方的履带导向件40以固定状态支承于所述支承体60,相对于履带架20绕摆动轴芯P与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一体摆动,并且引导履带26以使该履带26一边维持与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的卡合状态一边旋转。
第四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4、24构成为,仅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20,通过与履带26的内周面的接触而绕旋转轴芯Y旋转,并且以相对于履带架20不发生升降的方式支承履带26。
配备在第四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4、24下方的履带导向件50以固定状态支承于履带架20,并且引导履带26以使该履带26一边维持与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4、24的卡合状态一边旋转。
对第一~第三转轮对的支承体6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图13所示,支承体60具有连结轮毂部61、前后一对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的支承轮毂部62、63和支承体主体64,连结轮毂部61以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位于支承体6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支承轮毂部62、63相对于由连结轮毂部61的轴芯构成的摆动轴芯P向行驶装置前后侧分开设置,支承体主体64将连结轮毂部61与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62、63连结。
支承体主体64具有扁平的横板部65和纵板部66,横板部65以横跨连结轮毂部61的外周面与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而连结的状态位于连结轮毂部61的前后侧,纵板部66横跨前侧的横板部65下方与后侧的横板部65下方,以与连结轮毂部61及前后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连结的状态设置。纵板部66的上端部与前后的横板部65的下表面连结。前后的横板部65的上表面比摆动轴芯P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下表面比摆动轴芯P更位于行驶装置下方。在前后的横板部65的上表面突出设置加强肋67。
连结轮毂部61、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62、63、支承体主体64及前后的加强肋67通过铸造一体成形。支承体60是通体铸造的铸造制的。
也就是说,如图3、图4、图8、图9所示,支承体60以位于履带架20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的状态,利用连结轮毂部61经由连结轴80绕摆动轴芯P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履带架20。支承体60利用前侧的支承轮毂部62经由支轴81绕旋转轴芯Y旋转自如地支承前侧的接地转轮23,利用后侧的支承轮毂部63经由支轴81绕旋转轴芯Y旋转自如地支承后侧的接地转轮23。
对配备在第一~第三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下方的履带导向件4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图14所示,配备在第一~第三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下方的履带导向件40具有履带导向件主体41和连结部42,履带导向件主体41形成为在行驶装置前后方向上长的杆形,进入多个芯骨30的左右一对芯骨突起30a、30a之间,连结部42以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在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在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端部41a具有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前连结部43,在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后端部41b具有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后连结部44。在履带导向件主体41中的位于连结部42的前后侧的部位,设置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加强肋45。前侧的加强肋45以横跨连结部42的前端部与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端部而进行连结的状态设置。后侧的加强肋45以横跨连结部42的后端部与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后端部41b而进行连结的状态设置。
履带导向件主体41、连结部42、前连结部43、后连结部44及前后的加强肋45通过铸造一体形成。履带导向件40是通体铸造的铸造制的。
即,如图8、图9、图11、图12所示,履带导向件40利用连结部42装卸自如地连结在支承体60的支承体主体64中的、位于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62、63之间的部位64A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面。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端部41a利用前连结部43装卸自如地连结在设置于支承体60的前端部的连结座部71。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后端部41b利用后连结部44装卸自如地连结在设置于支承体60的后端部的连结座部72。
如图10、图11所示,支承体主体64的所述部位64A配备在纵板部66上。所述部位64A相对于被支承体60支承的接地转轮23的行驶装置横向上的中心23CL,以偏向行驶装置横向内侧的状态进行配置。
在履带导向件40的连结部42与支承体主体64的所述部位64A连结的状态下,在连结部42中的行驶装置横向内侧的侧部形成台阶部而设置成的朝向行驶装置上方的接触部42a构成为,从下方与所述部位64A的下端部64t抵接。即,支承体60通过使下端部64t承接支承于接触部42a,抵抗接地反作用力而牢固地支承履带导向件40。
在支承体主体64的所述部位64A设置前后一对沿行驶装置横向且带内螺纹的螺栓孔64b、64b,履带导向件40的连结部42构成为,利用前后一对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的连结螺栓85、85,与支承体主体64的部位64A紧固连结,连结螺栓85、85穿过设置于该连结部42的前后一对螺栓孔42b、42b而与支承体主体64的螺栓孔64b联接。
支承体主体64的一对所述螺栓孔64b、64b被配置为,处于使联接的连结螺栓85相比支承体60的摆动轴芯P位于行驶装置下方的状态。而且,支承体主体64的一对所述螺栓孔64b、64b被配置为,处于使联接的连结螺栓85相比支承于支承体60的接地转轮23的旋转轴芯X位于行驶装置下方的状态。而且,支承体主体64的一对所述螺栓孔64b、64b被配置为,处于使联接的连结螺栓85位于被支承体60支承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的旋转轴芯X之间的状态。而且,支承体主体64的一对所述螺栓孔64b、64b被配置为,处于使联接的连结螺栓85相对于被支承体60支承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位于向外周侧偏移的部位的状态。
支承体60的前侧的连结座部71通过与支承轮毂部62的一体铸造而设置在前侧的支承轮毂部62的外周面。在前侧的连结座部71设置带内螺纹的螺栓孔71b,在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连结部43设置螺栓孔43b。通过将穿过螺栓孔43b的连结螺栓86与螺栓孔71b联接,使前连结部43与连结座部71的导向连结座面71a紧固连结。由此,将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端部41a装卸自如地连结在连结座部71。连结座部71的螺栓孔71b以如下姿态设置,即,将连结螺栓86设定成从支承轮毂部62的前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联接的状态的姿态。
支承体60的后侧的连结座部72通过与支承轮毂部63的一体铸造而设置在后侧的支承轮毂部63的外周面。在后侧的连结座部72设置带内螺纹的螺栓孔72b,在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后连结部44设置螺栓孔44b。通过将穿过螺栓孔44b的连结螺栓86与螺栓孔72b联接,使后连结部44与连结座部72的导向连结座面72a紧固连结。由此,将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后端部41b装卸自如地连结在连结座部72。连结座部72的螺栓孔72b以如下姿态设置,即,将连结螺栓86设定成从支承轮毂部63的后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向的姿态联接的状态的姿态。
在支承体60的前后的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中的比所述连结座部71、72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的部位,设置注油座部73。在前后的支承轮毂部62、63的注油座部73,形成向支承轮毂部62、63与支轴81之间供给润滑油的注油口74,在设置于前后的支承轮毂部62、63的注油座部73的注入嘴安装座面73a,安装向所述注油口74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注入嘴75。
形成于前后的支承轮毂部62的注油座部73上的注油口74,比支承于支承轮毂部62、63的接地转轮23的旋转轴芯X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形成于前侧的支承轮毂部62的注油座部73上的注油口74,比连结于连结座部71的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端部41a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形成于后侧的支承轮毂部63的注油座部73上的注油口74,比连结于连结座部72的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后端部41b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
图15是表示设置于前侧的支承轮毂部62上的连结座部71及注油座部73的主视图。设置于后侧的支承轮毂部63上的连结座部72及注油座部73具有与设置于前侧的支承轮毂部62上的连结座部71及注油座部73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设置于后侧的支承轮毂部63上的连结座部72及注油座部73的主视图。如图13、图15所示,设置于前侧及后侧的支承轮毂部62、63上的注油座部73及连结座部71、72设置成如下状态,即注油座部73的注入嘴安装座面73a与连结座部71、72的导向连结座面71a、72a共面。
对配备在第四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4、24下方的履带导向件5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图16、图17所示,配备在第四转轮对的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4、24下方的履带导向件50具有履带导向件主体51、前连结部52和后连结部53,履带导向件主体51为在行驶装置前后方向上长的杆形,前连结部52以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在履带导向件主体51的前端部,后连结部53以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在履带导向件主体51中的后端侧。履带导向件主体51、前连结部52及后连结部53通过铸造一体形成。
履带导向件50的履带导向件主体51的前端位于第六接地转轮23与第七接地转轮24之间,后端以位于与第八接地转轮24相同的前后方向部位的状态下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履带架20。
即,前连结部52利用两根连结螺栓58紧固连结于前支承部55,该前支承部55是在履带架20中的第六接地转轮23与第七接地转轮24之间的部位附设块体而形成的。后连结部53利用三根连结螺栓59紧固连结于后支承部56,该后支承部56是在履带架20中的第七接地转轮24与第八接地转轮24之间的部位附设块体而形成的。
图18是表示接近前支承部55的状态下的解除连杆14的侧视图。图19是表示前支承部55的立体图。如图18、图19所示,在前支承部55中的、从用于连结螺栓58的螺栓孔55b所位于的部位向前支承部55的基端侧偏移的部位设置缺口部55a,该缺口部55a供接近前支承部55的解除连杆14的履带架侧的端部进入。
图20是表示解除连杆14与履带架20之间的连结部的供油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0、图21所示,在解除连杆14与履带架20相连结的部位的供油结构中,具有环状供油槽91、供油路92和连通路93,环状供油槽91在将解除连杆14的叉形部14a与履带架20的轮毂部20a连结的连结轴90的外周面中的、与各叉形部14a的轴孔面对的部位,横跨连结轴90的全周而设置,供油路92设置在连结轴90的内部,并与连结轴90的轴芯为同芯状,连通路93在使该供油路92与各环状供油槽91连通的状态下沿连结轴90的半径方向设置在连结轴90的内部。使供油路92与各环状供油槽91连通的连通路93在连结轴90的周向上设置两处。
如图20、图22所示,在解除连杆14与履带架20相连结的部位的供油结构中,具有润滑油积存部94和连通路95,润滑油积存部94设置在连结轴90与轮毂部20a之间,连通路95在使供油路92与该润滑油积存部94连通的状态下沿连结轴90的半径方向设置在连结轴90的内部。
也就是说,若从安装在连结轴90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的端面上的润滑油注入嘴96注入润滑油,则所注入的润滑油流入供油路92,并从供油路92流入各连通路93、95。流入到连通路93的润滑油流入环状供油槽91,并且从环状供油槽91进入连结轴90与叉形部14a之间。流入到连通路95的润滑油流入润滑油积存部94,并且从润滑油积存部94进入轴套97与连结轴90以及轴套97与轮毂部20a之间。
〔其他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具有其他实施方式的履带导向件40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23所示,在具有其他实施方式的履带导向件40的支承结构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以如下状态设置连结螺栓85:在将履带导向件40的连结部42与支承体60的支承体主体64连结的一对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的连结螺栓85、85中,前侧的连结螺栓85在从行驶装置侧面观察时,与支承于支承体60的前侧的接地转轮23重合,一对连结螺栓85、85中的后侧的连结螺栓85在从行驶装置侧面观察时与后侧的接地转轮23重合。
〔其他实施例〕
(1)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设置八个接地转轮23、24,并且使八个接地转轮23、24中的六个接地转轮23的每两个经由支承体60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20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于或者少于八个的多个接地转轮23、24,并且使该多个接地转轮23、24中的一部分的每两个经由支承体60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20。
(2)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履带导向件主体4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及两端部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支承体60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与支承体60连结而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不与支承体60连结的结构,或者,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与支承体60连结,在前端部与后端部中的任一方与支承体60连结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采用一体形成履带导向件主体41及连结部42的履带导向件40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分别形成履带导向件主体41和连结部42之后,通过焊接等将它们连结而构成的履带导向件。
(4)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履带架20经由前后一对摆动操作自如的支承臂10、10升降操作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履带架20不能升降地连结于机体框架3的结构。
工业实用性
(1)本发明除了能够利用到具有半喂入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所装备的履带行驶装置中,还能够利用到具有将收割谷杆的茎根侧与穗稍侧一起投入脱粒室的脱粒装置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所装备的履带行驶装置中。
(2)本发明除了能够利用到联合收割机所装备的履带行驶装置中,还能够利用到以洋葱、胡萝卜等谷杆以外的作物为收获对象的收获机或者搬运车等收获机以外的作业车所装备的履带行驶装置中。
Claims (19)
1.一种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体(60),其绕沿行驶装置横向的摆动轴芯(P)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20);
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60),并且绕所述摆动轴芯(P)相对于所述履带架(20)自如摆动;
履带导向件(40),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60),并且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一体地绕所述摆动轴芯(P)相对于所述履带架(20)自如摆动;
在所述支承体(60)中,具有:连结轮毂部(61),其旋转自如地与所述履带架(20)连结;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62、63),其在相对于所述摆动轴芯(P)向行驶装置前后侧分开设置的部位,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支承体主体(64),其将所述连结轮毂部(61)与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连结;
在所述履带导向件(40)中,具有:履带导向件主体(41);连结部(42),其从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并与所述支承体主体(64)连结;
所述连结部(42)装卸自如地与所述支承体主体(64)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面连结,
在所述连结部(42)设置有接触部(42a),所述接触部(42a)从下方与所述支承体主体(64)中的和所述连结部(42)连结的部位(64A)抵接,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连结座部(71、72),所述连结座部(71、72)能够装卸自如地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支承体主体(64)中的与所述连结部(42)连结的部位(64A)相对于所述接地转轮(23)在行驶装置横向的中心偏向行驶装置横向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座部(71、72)具有连结螺栓(86),所述连结螺栓(86)装卸自如地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
设置于前侧的所述支承轮毂部(62)的所述连结座部被构成为,使所述连结螺栓(86)从所述支承轮毂部(62)的前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联接,
设置于后侧的所述支承轮毂部(63)的所述连结座部被构成为,使所述连结螺栓(86)从所述支承轮毂部(63)的后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联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中的、比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向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供给润滑油的注油口(7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油口(74)比所述接地转轮(23)的旋转轴芯(X)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注油座部(73),所述注油座部(73)形成向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供给润滑油的注油口(74),
所述注油座部(73)中的安装润滑油注入嘴(75)的注入嘴安装座面(73a)、与所述连结座部(71、72)中的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的导向连结座面(71a、72a)共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连结部(42)与所述支承体主体(64)连结的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的连结螺栓(85),
所述连结螺栓(85)位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的旋转轴芯(X)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螺栓(85)比所述摆动轴芯(P)更位于行驶装置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螺栓(85)比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的旋转轴芯(X)更位于行驶装置下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行驶装置侧面观察时,所述连结螺栓(85)相对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位于向外周侧偏移的部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连结部(42)与所述支承体主体(64)连结的沿行驶装置横向的姿态的连结螺栓(85),
所述连结螺栓(85)位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的旋转轴芯(X)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螺栓(85)比所述摆动轴芯(P)更位于行驶装置下方。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螺栓(85)比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的旋转轴芯(X)更位于行驶装置下方。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行驶装置侧面观察时,所述连结螺栓(85)相对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位于向外周侧偏移的部位。
15.一种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体(60),其绕沿行驶装置横向的摆动轴芯(P)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履带架(20);
前后一对接地转轮(23、23),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60),并且绕所述摆动轴芯(P)相对于所述履带架(20)自如摆动;
履带导向件(40),其支承于所述支承体(60),并且与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一体地绕所述摆动轴芯(P)相对于所述履带架(20)自如摆动;
在所述支承体(60)中,具有:连结轮毂部(61),其旋转自如地与所述履带架(20)连结;前后一对支承轮毂部(62、63),其在相对于所述摆动轴芯(P)向行驶装置前后侧分开设置的部位,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前后一对所述接地转轮(23、23);支承体主体(64),其将所述连结轮毂部(61)与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连结;
在所述履带导向件(40)中,具有:履带导向件主体(41);连结部(42),其从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向行驶装置上方突出并与所述支承体主体(64)连结;
所述连结部(42)装卸自如地与所述支承体主体(64)的行驶装置横向外侧面连结,
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连结座部(71、72),所述连结座部(71、72)能够装卸自如地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座部(71、72)具有连结螺栓(86),所述连结螺栓(86)装卸自如地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设置于前侧的所述支承轮毂部(62)的所述连结座部被构成为,使所述连结螺栓(86)从所述支承轮毂部(62)的前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联接,
设置于后侧的所述支承轮毂部(63)的所述连结座部被构成为,使所述连结螺栓(86)从所述支承轮毂部(63)的后外侧以沿行驶装置前后方向的姿态联接。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中的、比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向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供给润滑油的注油口(74)。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油口(74)比所述接地转轮(23)的旋转轴芯(X)更位于行驶装置上方。
19.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履带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一对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注油座部(73),所述注油座部(73)形成向所述支承轮毂部(62、63)供给润滑油的注油口(74),
所述注油座部(73)中的安装润滑油注入嘴(75)的注入嘴安装座面(73a)、与所述连结座部(71、72)中的连结所述履带导向件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1a、41b)的导向连结座面(71a、72a)共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50518A JP5951452B2 (ja) | 2012-11-14 | 2012-11-14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2012-250518 | 2012-11-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02899A CN103802899A (zh) | 2014-05-21 |
CN103802899B true CN103802899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0700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3836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02899B (zh) | 2012-11-14 | 2013-09-24 | 履带行驶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51452B2 (zh) |
KR (1) | KR102060841B1 (zh) |
CN (1) | CN10380289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39473B1 (ko) | 2015-09-01 | 2024-02-23 |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 콤바인 및 작업차의 크롤러 주행 장치 |
JP6555988B2 (ja) * | 2015-09-01 | 2019-08-0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CN105216890A (zh) * | 2015-10-27 | 2016-01-06 | 张学问 | 一种新型履带导轨 |
JP6895875B2 (ja) * | 2016-12-19 | 2021-06-30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CN110525527B (zh) * | 2019-08-01 | 2024-03-01 |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三角履带轮及轮齿导向限位装置 |
US20220212735A1 (en) * | 2021-01-06 | 2022-07-07 | Shengmin YAN | Crawler driving device |
JP7449883B2 (ja) * | 2021-02-04 | 2024-03-14 |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CA3230164A1 (en) * | 2021-09-13 | 2023-03-16 | Federico BONA | Tracked undercarriage for a tracked vehicl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19834A (ja) * | 1996-10-14 | 1998-05-12 | Iseki & Co Ltd | 走行クローラガイド |
JP2002037148A (ja) * | 2000-07-28 | 2002-02-06 | Seirei Ind Co Ltd | 乗用型作業車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2002096771A (ja) * | 2000-09-25 | 2002-04-02 | Kubota Corp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2007099159A (ja) * | 2005-10-06 | 2007-04-19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CN101224763A (zh) * | 2007-01-18 | 2008-07-23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履带式行驶装置 |
CN101583531A (zh) * | 2007-01-15 | 2009-11-18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履带行进装置 |
-
2012
- 2012-11-14 JP JP2012250518A patent/JP5951452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05 KR KR1020130092475A patent/KR10206084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24 CN CN201310438364.3A patent/CN10380289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19834A (ja) * | 1996-10-14 | 1998-05-12 | Iseki & Co Ltd | 走行クローラガイド |
JP2002037148A (ja) * | 2000-07-28 | 2002-02-06 | Seirei Ind Co Ltd | 乗用型作業車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2002096771A (ja) * | 2000-09-25 | 2002-04-02 | Kubota Corp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JP2007099159A (ja) * | 2005-10-06 | 2007-04-19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CN101583531A (zh) * | 2007-01-15 | 2009-11-18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履带行进装置 |
CN101224763A (zh) * | 2007-01-18 | 2008-07-23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履带式行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951452B2 (ja) | 2016-07-13 |
JP2014097731A (ja) | 2014-05-29 |
KR20140061952A (ko) | 2014-05-22 |
KR102060841B1 (ko) | 2019-12-30 |
CN103802899A (zh) | 2014-05-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02899B (zh) | 履带行驶装置 | |
CN108202776B (zh) | 履带行驶装置 | |
CN103826964B (zh) | 履带模块设备及其开放驱动轮 | |
CN101421150A (zh) | 履带的履带板连结用链带、履带用组件及履带 | |
CN102481967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03332228A (zh) | 拖拉机中的三角履带行走机构 | |
JP5006854B2 (ja) | 作業機 | |
CN108419506A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2841909U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5336960B2 (ja) | 作業車 | |
CN203120490U (zh) | 组合式随车装蔗机 | |
CN102577746B (zh) | 甘蔗收割机双行仿地形收割装置 | |
JP3658578B2 (ja) | 野菜移植機 | |
CN106900228A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CN204837026U (zh) | 乘用型水田作业机 | |
CN103354713B (zh) |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 |
CN205719537U (zh) | 一种链条磨损测试试验台 | |
JP5426862B2 (ja) |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CN108697049A (zh) |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 | |
CN205213379U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CN2832623Y (zh) | 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多轮结构行走机构 | |
JP2008173029A (ja) | 移植機 | |
CN205922058U (zh) | 玉米收割机 | |
CN101203419B (zh) | 行驶车辆 | |
JP5643604B2 (ja) | コンバイ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