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00228A - 步行式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步行式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00228A
CN106900228A CN201610391314.8A CN201610391314A CN106900228A CN 106900228 A CN106900228 A CN 106900228A CN 201610391314 A CN201610391314 A CN 201610391314A CN 106900228 A CN106900228 A CN 1069002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ickboard
scaffold
walk
support rails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13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00228B (zh
Inventor
大井幸和
福岛茂雄
小林顺子
清水孝式
松村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00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0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00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0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对于站在秧苗插植装置后侧的作业者而言,本发明的步行式插秧机能够使步行更容易。该步行式插秧机在右车轮(8)和左车轮(8)之间具有中央浮板(9),在右车轮(8)和左车轮(8)的外侧具有右侧浮板(10)和左侧浮板(10)。在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沿着左右方向支承有支承框架(19),中央浮板(9)的后部以绕支承框架(19)的横轴心(P4)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右侧浮板(10)的后部和左侧浮板(10)的后部以绕支承框架(19)的横轴心(P4)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俯视时,中央浮板(9)的后端部(9d)配置在支承框架(19)的前侧,右侧浮板(10)的后端部(10d)和左侧浮板(10)的后端部(10d)配置在支承框架(19)的后侧。

Description

步行式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步行式插秧机的浮板。
背景技术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机体后部具有秧苗插植装置(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的30),在秧苗插植装置的后侧具有操纵手柄(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的4),在秧苗插植装置的前侧具有右车轮和左车轮(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的1)。
就专利文献1的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在右车轮和左车轮之间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央浮板(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的5),在右车轮的外侧和左车轮的外侧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右侧浮板和左侧浮板(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的6)。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作业者站在秧苗插植装置的后侧,一边扶持操纵手柄一边随着机体行驶而步行从而追随机体。
由此,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在使站在秧苗插植装置后侧的作业者易于步行的方面尚有待改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06-23882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使站在秧苗插植装置后侧的作业者步行更容易。
(解决问题的方案)
[I](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步行式插秧机。
在机体后部具有秧苗插植装置,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后侧具有操纵手柄,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前侧具有右车轮和左车轮,
在所述右车轮和左车轮之间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央浮板,在所述右车轮的外侧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右侧浮板,在所述左车轮的外侧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左侧浮板,
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沿着左右方向支承有支承框架,
所述中央浮板的后部以绕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右侧浮板的后部和所述左侧浮板的后部以绕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
俯视时,所述中央浮板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所述右侧浮板的后端部和所述左侧浮板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后侧。
(作用和发明效果)[I]-1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当在右车轮和左车轮之间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央浮板,且在右车轮的外侧和左车轮的外侧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右侧浮板和左侧浮板时,在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沿着左右方向支承有支承框架,中央浮板的后部、右侧浮板的后部以及左侧浮板的后部以绕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
[I]-2
在上述[I]-1所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俯视时中央浮板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框架的前侧。
由此,位于作业者前侧的中央浮板的后端部与支承框架相比向前侧偏离,因此,对于站在秧苗插植装置后侧的作业者而言,步行时中央浮板的后端部不会妨碍作业者步行。
[I]-3
对于上述[I]-2所述的中央浮板,由于右侧浮板和左侧浮板位于站在秧苗插植装置后侧的作业者的右侧和左侧,因此,对于站在秧苗插植装置后侧的作业者而言,右侧浮板和左侧浮板不会妨碍作业者步行。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俯视时,右侧浮板的后端部和左侧浮板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框架的后侧,从而能够确保右侧浮板和左侧浮板的长度,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右侧浮板和左侧浮板的功能(确保功能的稳定性以及平整农田地面等)。
[II](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步行式插秧机。
在所述中央浮板的后部连结有支承托架,所述支承托架以绕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连接,
所述支承托架从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向前侧延伸,并在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的前侧位置连结在所述中央浮板的后部。
(作用和发明效果)
如上述[I]-2所述,当在俯视时中央浮板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框架的前侧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通过将连接中央浮板的后部和支承框架的可以说是现有部件的支承托架设计成从支承框架的横轴心向前侧延伸的形状,能够容易地实现使中央浮板的后端部在俯视时配置在支承框架前侧的状态。
[III](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特征的步行式插秧机。
所述支承框架的宽度被设定成:俯视时所述支承框架的右端部位于比所述右侧浮板的后部的右缘部偏靠右侧的位置,并且,俯视时所述支承框架的左端部位于比所述左侧浮板的后部的左缘部偏靠左侧的位置。
(作用和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支承框架的右端部(左端部)位于与右(左)侧浮板的后部的右缘部(左缘部)相比偏靠右侧(左侧)的位置。
由此,例如在行驶于田埂边或田壁边等时,支承框架的右端部(左端部)能够用作右(左)侧浮板的护体,从而减少右(左)侧浮板接触田埂或田壁等的情况。
[IV](结构)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的步行式插秧机。
载秧台被沿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引导并支承所述载秧台的下部,所述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
俯视时,所述支承框架的右端部和所述支承导轨的右端部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支承框架的左端部和所述支承导轨的左端部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作用和发明效果)[IV]-1
就秧苗插植装置而言,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配置,通过支承导轨支承被沿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载秧台的下部,并沿着左右方向引导该载秧台的下部。
此时,由于支承导轨的宽度较大,因此,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通常位于整个步行式插秧机的右端部(左端部),可能导致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接触田埂或田壁等的情况。
[IV]-2
在上述[IV]-1所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支承框架的前侧配置有支承导轨(在支承导轨的后侧配置有支承框架),支承框架和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由此,当步行式插秧机后退时,支承框架用作支承导轨的护体,特别是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受到支承框架的右端部(左端部)的保护,从而减少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接触田埂或田壁等而破损的情况。
[V](结构)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特征的步行式插秧机中的任一个。
载秧台被沿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引导并支承所述载秧台的下部,所述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
在所述右车轮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右防护部件,在所述左车轮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左防护部件,
所述右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导轨的右端部附近,所述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导轨的左端部附近。
(作用和发明效果)[V]-1
就秧苗插植装置而言,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配置,通过支承导轨支承被沿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载秧台的下部,并沿左右方向引导载秧台的下部。
此时,由于支承导轨的宽度较大,因此,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通常位于整个步行式插秧机的右端部(左端部),可能导致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接触田埂或田壁等的情况(参照上述[IV]-1)。
[V]-2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对于位于秧苗插植装置(支承导轨)前侧的右车轮和左车轮,在右车轮和左车轮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右防护部件和左防护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上述[V]-1所述的状态下,右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导轨的右端部附近,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导轨的左端部附近。
由此,右(左)防护部件用作支承导轨的护体,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受到右(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的保护,从而减少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接触田埂或田壁等而破损的情况。
[VI](结构)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的步行式插秧机。
所述右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偏靠外侧的位置,所述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支承导轨的左端部偏靠外侧的位置。(作用和发明效果)
在上述[V]-2所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右(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比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偏靠外侧的位置,由此,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进一步受到右(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的良好保护,从而减少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左端部)接触田埂或田壁等而破损的情况。
[VII](结构)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五或第六特征的步行式插秧机。
所述右防护部件和左防护部件具有:前半部,从机体的前部向斜外后侧延伸;以及后半部,从所述前半部的后部向后侧延伸,
右引导部件引导所述右侧浮板的前部的上下移动,所述右引导部件支承在所述右防护部件的前半部,
左引导部件引导所述左侧浮板的前部的上下移动,所述左引导部件支承在所述左防护部件的前半部。
(作用和发明效果)[VII]-1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当如上述[I]-1所述地右侧浮板的后部和左侧浮板的后部以绕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时,有时会配置引导右(左)侧浮板的前部的上下移动的右(左)引导部件。
[VII]-2
当如上述[V]-2所述地在右(左)车轮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右(左)防护部件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右(左)防护部件具有从机体前部向斜外后侧延伸的前半部和从前半部的后部向后侧延伸的后半部,右(左)防护部件的前半部比后半部偏靠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通过使上述[VII]-1所述的右(左)引导部件支承在右(左)防护部件的前半部,从而能够使右(左)引导部件几乎不会向外侧露出,因此,能够减少右(左)引导部件接触田埂或田壁等而破损的情况。
[VIII](结构)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的步行式插秧机。
在从侧面观察时,支承所述右车轮的车轴部的车轴箱与所述右引导部件重叠,
在从侧面观察时,支承所述左车轮的车轴部的车轴箱与所述左引导部件重叠。
(作用和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右(左)车轮的车轴部和右(左)引导部件(右(左)侧浮板的前部)位于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有利于提高行驶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插植行与各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中央浮板和右(左)侧浮板与各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中央浮板的后部附近的左视图。
图5是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左侧浮板的后部附近的左视图。
图6是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中央浮板和右(左)侧浮板附近的后视图。
图7是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右侧浮板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步行式插秧机(4行插植式)的中央浮板和右(左)侧浮板与各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的步行式插秧机(6行插植式)的中央浮板和右(左)侧浮板与各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秧苗插植装置
6:操纵手柄
7a:车轴箱
8:车轮
8a:车轮的车轴部
9:中央浮板
9c:中央浮板的后部
9d:中央浮板的后端部
10:侧浮板
10a:侧浮板的前部
10d:侧浮板的后端部
10e:右侧浮板的后部的右缘部
10f:左侧浮板的后部的左缘部
14:载秧台
19:支承框架
19c:支承框架的右端部
19d:支承框架的左端部
27:支承托架
32:支承导轨
32a:支承导轨的右端部
32b:支承导轨的左端部
34:防护部件
34a:防护部件的前半部(前半部)
34b:防护部件的后半部(后半部)
34c:防护部件的后端部(后端部)
37:引导部件
P4:横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图3以及图9中,F表示机体的“前方”,B表示机体的“后方”,U表示机体的“上方”,D表示机体的“下方”。在朝向机体前方的状态下,R表示机体的“右方”,L表示机体的“左方”。
[1]
下面对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机体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具有传动箱1,在传动箱1的前部连结有发动机框架2,在发动机框架2支承有发动机3。方管状的机体框架4连结在传动箱1的后部并向后侧延伸,在机体框架4的后部连结有秧苗插植装置5和操纵手柄6,在机体框架4支承有预备载秧台15。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右(左)支承箱7以绕传动箱1的右部(左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横轴心P1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并向后侧延伸。在右支承箱7的后部的车轴箱7a的右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行驶用右车轮8(车轴部8a),在左支承箱7的后部的车轴箱7a的左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行驶用左车轮8(车轴部8a)。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机体的下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右车轮8和左车轮8之间)沿着前后方向支承有中央浮板9。在机体的下部的右部(右车轮8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支承有右侧浮板10,在机体的下部的左部(左车轮8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支承有左侧浮板10。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为4行插植式,具有:供给箱11,在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配置于中央浮板9的上侧;中央插植箱12,连结在供给箱11的下部;右(左)插植箱12,配置在右(左)侧浮板10的上侧;设置在中央插植箱12的下部的右部和左部的插植臂13;设置在右(左)插植箱12的下部的左部(右部)的插植臂13;以及载秧台14等。
根据上述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发动机3的动力经由传动带(未图示)传递至传动箱1,来自传动箱1的动力经由右(左)支承箱7的内部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右(左)车轮8。来自传动箱1的动力经由机体框架4的内部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
[2]
下面,对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的摆动操作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液压缸23以朝后的状态支承在发动机框架2的内部,在液压缸23的活塞23a的顶端部,以绕上下方向的纵轴心P2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有连结部件2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的基部连结有臂部26。横跨连结部件24的右端部和右臂部26连接有连结部件29,横跨连结部件24的左端部和左臂部26连接有连结部件29。
由此,当液压缸23伸长动作时,连结部件24向后方移动,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被向下侧摆动操作。当液压缸23收缩动作时,连结部件24向前方移动,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被向上侧摆动操作。
具有升降控制机构(未图示),该升降控制机构操作控制阀(未图示),所述控制阀用于向液压缸23供排工作油。为了实现无论右车轮8和左车轮8接触的犁底(位于农田面下侧的坚硬部分)是否有凹凸都能够使机体相对于接触追随农田面的中央浮板9维持在设定的高度,通过升降控制机构操作控制阀,从而使液压缸23伸缩动作。由此,使机体(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农田面维持在设定的高度,从而使插植臂13对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在设定的深度。
如图1和图2所示,连结部件24以绕液压缸23的活塞23a的纵轴心P2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横跨连结在右支承箱7的托架25和左支承箱7的托架25,连结有板簧状的弹簧部件30。
由此,当因犁底的凹凸导致机体欲向左右方向倾斜时,右(左)侧浮板10构成对机体倾斜的阻力,通过使连结部件24绕纵轴心P2摆动,例如使右车轮8上升,使左车轮8下降,使得在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之间产生高度差,从而抑制机体的倾斜。
此时,弹簧部件30抑制在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之间急剧产生高度差的状态、以及在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之间产生较大的高度差的状态,从而在右支承箱7和左支承箱7之间逐渐产生适当的高度差。
[3]
下面,对中央浮板9的后部9c、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右插植箱12和左插植箱12连结有支承部件16,支承部件16向后侧延伸。连结在机体框架4的后部的手柄框架17从载秧台14的下侧向后侧延伸,并从载秧台14的后侧向上侧延伸,在手柄框架17的后部的上部连结有操纵手柄6。在手柄框架17的下部连结有支承部件18。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圆管构成的支承框架19以绕支承部件16、18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3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支承框架19位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部。3个支承臂19a连结在支承框架19并向前侧延伸。在支承框架19连结有安装部19b,在安装部19b安装有插植深度杆20,插植深度杆20插入连结在手柄框架17的杆引导体21。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中央浮板9的后部9c连结有支承托架27,在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连结有支承托架28。中央浮板9和右(左)侧浮板10的支承托架27、28以绕支承框架19的支承臂19a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4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由此,中央浮板9和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9c、10b以绕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横轴心P4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通过使插植深度杆20卡合并固定在杆引导体21,能够固定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角度(上下位置),通过改变插植深度杆20在杆引导体21的卡合位置,能够改变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角度(上下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改变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角度(上下位置)从而在上下方向上改变横轴心P4的位置,由此,能够改变机体相对于中央浮板9的设定高度(参照上述[2])。
当使横轴心P4的位置相对于机体上升(接近)时,设定高度变低,因此,插植臂13穿过农田面的较深位置,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变深。当使横轴心P4的位置相对于机体下降(分离)时,设定高度变高,因此,插植臂13穿过农田面的较浅位置,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变浅。
[4]
下面,对中央浮板9、右(左)侧浮板10和支承框架19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支承托架27由板材弯折而成,在从侧面观察时,支承托架27从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横轴心P4向前侧延伸。在比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横轴心P4偏靠前侧的位置,支承托架27通过螺栓22连结在中央浮板9的后部9c。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支承托架28由板材弯折而成,在从侧面观察时,支承托架28从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横轴心P4向下侧延伸。在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横轴心P4的下侧,支承托架28通过螺栓22连结在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俯视以及侧视时,中央浮板9的后端部9d配置在支承框架19的前侧。如图3和图5所示,在俯视以及侧视时,右(左)侧浮板10的后端部10d配置在支承框架19的后侧。
如图3和图6所示,在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和左端部19d安装有橡胶制(合成树脂制)的盖体31。
如图3所示,通过以下方式设定支承框架19的宽度。即,在俯视时,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盖体31)位于比右侧浮板10的后部10b的右缘部10e偏靠右侧的位置,并且,支承框架19的左端部19d位于比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的左缘部10f偏靠左侧的位置。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就秧苗插植装置5而言,载秧台14被沿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插植臂13从载秧台14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面。具有支承导轨32,支承导轨32沿左右方向引导并支承载秧台14的下部,支承导轨32分别经由4个支承杆33支承在支承部件16和手柄框架17,并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支承框架19的前侧。
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盖体31)和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在俯视时,支承框架19的左端部19d(盖体31)和支承导轨32的左端部32b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5]
下面,对右(左)防护部件34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右(左)防护部件34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在右(左)车轮8的外侧。右(左)防护部件34由圆管弯曲构成,右(左)防护部件34的前端部连结在发动机框架2的右侧面(左侧面)。
如图1和图3所示,右(左)防护部件34具有:前半部34a,从发动机框架2向斜外后侧延伸;以及后半部34b,从前半部34a的后部向后侧延设。
在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半部34b连结有托架35,托架35连结在右(左)插植箱12,在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半部34b,托架35的后侧部分向斜外后侧延伸。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俯视时,右防护部件34的后端部34c配置在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附近,并且,配置在比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偏靠外侧的位置。在俯视时,左防护部件34的后端部34c配置在支承导轨32的左端部32b附近,并且,配置在比支承导轨32的左端部32b偏靠外侧的位置。
[6]
下面,对右(左)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右(左)防护部件34的前半部34a(右(左)防护部件34的比前半部34a与后半部34b的连接部分偏靠前侧的部分),以朝向外侧的方式连结有支承杆36。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右(左)侧浮板10的前部10a以前后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引导部件37,支承杆36插入引导部件37的上下朝向的长孔。
由此,当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以绕支承框架19(支承臂19a)的横轴心P4上下摆动时,引导部件37沿着支承杆36上下移动,从而引导右(左)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上下移动。
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右支承杆36和引导部件37配置在比右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右缘部10e偏靠左侧(机体中央侧)的位置。在俯视时,左支承杆36和引导部件37配置在比左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左缘部10f偏靠右侧(机体中央侧)的位置。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右支承箱7的车轴箱7a与右支承杆36和引导部件37重叠,左支承箱7的车轴箱7a与左支承杆36和引导部件37重叠。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右(左)侧浮板10的底面部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凹部10g,随着机体的行进,通过右(左)侧浮板10的凹部10g使农田面的泥土向后侧流动。用于将引导部件37螺栓连结在右(左)侧浮板10的连结板38安装在右(左)侧浮板10的凹部10g的前部的顶棚面。
如图7所示,在右(左)侧浮板10的凹部10g的后部,形成有从凹部10g向外侧(右侧)(左侧)凸出的凹部10h。用于使支承托架28螺栓连结在右(左)侧浮板10的连结板39安装在右(左)侧浮板10的凹部10h的顶棚面。
[7]
下面,对插植行L1至L4与中央浮板9和右(左)侧浮板1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插植行L1至L4为通过插植臂13插植在农田面的秧苗沿着机体行进方向形成的队列,与4个插植行L1至L4相对应,存在4个插植臂13。此时,插植臂13的后侧为插植秧苗后的插植行L1至L4,插植臂13的前侧为插植秧苗前的插植行L1至L4。
如图2和图3所示,插植行L1的插植臂13为支承在左插植箱12的插植臂13。插植行L2、L3的插植臂13为支承在中央插植箱12的插植臂13。插植行L4的插植臂13为支承在右插植箱12的插植臂13。
如图2所示,对应于4个插植行L1至L4,存在3个插植行距W1、W2。4个插植臂13按以下方式沿左右方向配置。即,作为机体中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L2和右侧相邻的插植行L3的间隔的中央插植行距W1为比除中央插植行距W1以外的2个插植行距W2大的间隔,且除中央插植行距W1以外的2个插植行距W2为彼此相同的间隔。
如图2所示,就中央浮板9而言,中央浮板9的中间部9b的宽度比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宽度窄,中央浮板9的后部9c的宽度比中央浮板9的中间部9b的宽度窄。插植臂13位于中央浮板9的中间部9b的右部和左部的后侧(中央浮板9的后部9c的右侧和左侧)。
如图2所示,就右(左)侧浮板10而言,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的宽度比右(左)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宽度窄。就右(左)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左部(右部)而言,在比车轮8的车轴部8a偏靠后侧的位置具有倾斜延伸的倾斜部分10c。插植臂13位于侧浮板10的倾斜部分10c的后侧(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的左侧(右侧))。
如图2所示,就中央浮板9而言,在俯视时,中央浮板9的前部9a和中间部9b与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2、L3重叠,中央浮板9的后部9c从秧苗插植后的插植行L2、L3向机体中央侧偏离。
如图2所示,就右(左)侧浮板10而言,在俯视时,右(左)侧浮板10的倾斜部分10c与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1、L4稍微重叠。在俯视时,右(左)侧浮板10的后部10b从秧苗插植后的插植行L1、L4向外侧偏离。
[8]
下面,对插植行L1至L4和车轮8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车轮8具有:车轴部8a;多个轮辐部8b,连结在车轴部8a,从车轴部8a向车轮8的半径方向外侧且向朝支承箱7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环状的轮辋部8c,连结在轮辐部8b的外端部;凸耳部8d,从轮辋部8c向左右凸出,比轮辋部8c宽,且连结在轮辋部8c。在俯视时,车轮8的车轴部8a的端部与右(左)侧浮板10的倾斜部分10c的间隔W3较小。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2所示,车轮8的轮辐部8b从车轮8的车轴部8a向车轮8的半径方向外侧且向朝支承箱7侧倾斜的方向延伸。
由此,在俯视时,右车轮8的轮辋部8c和凸耳部8d位于插植行L3、L4之间,充分与插植行L4分离。在俯视时,左车轮8的轮辋部8c和凸耳部8d位于插植行L1、L2之间,呈足够远离插植行L1的状态。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也可以使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半部34b延伸到托架35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半部34b的后部连结有托架35,进而使托架35连结在右(左)插植箱12。
在上述情况下,如图8所示,将除右(左)防护部件34以外的右(左)防护部件40连结在托架35。俯视时,右防护部件40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附近,并且,配置在比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偏靠外侧的位置。俯视时,左引导部件40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导轨32的左端部32b附近,并且,配置在比支承导轨32的左端部32b偏靠外侧的位置。
(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下面对6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就6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的秧苗插植装置5而言,在中央插植箱12的下部的右部和左部具有插植臂13,在右(左)插植箱12的下部的右部和左部具有插植臂13(共计6个插植臂13)。
如图9所示,就6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的秧苗插植装置5而言,载秧台14和支承导轨32的宽度较大,相当于6行量的宽度。
6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的中央浮板9、右侧浮板10和左侧浮板10与4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的中央浮板9、右侧浮板10和左侧浮板10的形状稍有不同,俯视时中央浮板9的后端部9d位于支承框架19的后侧。
如图9所示,具有右(左)防护部件34,右(左)防护部件34的前端部连结在发动机框架2的右侧面(左侧面),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半部34b的后端部连结在托架35,托架35连结在右(左)插植箱12。
如图9所示,在右插植箱12和左插植箱12连结有支承部件16,在手柄框架17的下部连结有支承部件18,支承框架19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支承部件16、18。中央浮板9和右(左)侧浮板10的支承托架27、28以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框架19的支承臂19a。
如图9所示,相对于支承框架19,6行插植式的支承导轨32的宽度较大。此时,具有托架35,该托架35具有延伸到外侧的安装部35a,并且具有由圆管弯折而成的右(左)保护部件41。
如图9所示,通过在右(左)托架35的安装部35a连结右(左)保护部件41的前部,在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插入并支承右(左)保护部件41的后部(支承框架19相对于右(左)保护部件41自由旋转),从而横跨右(左)托架35的安装部35a和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安装右(左)保护部件41。
由此,如图9所示,在与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大致相同的高度,且在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附近,配置有右(左)保护部件41,使得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受到保护。
此时,右(左)保护部件41的前部也可以不连结在右(左)托架35的安装部35a,而直接连结在右(左)托架35。也可以不在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插入右(左)保护部件41的后部,而是在比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稍微靠近右(左)侧浮板10侧的支承框架19的部分,以使支承框架19相对于右(左)保护部件41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右(左)保护部件41的后部。
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位于比右侧浮板10的后部的右缘部靠近右侧(外侧)的位置,支承框架19的左端部19d位于比左侧浮板10的后部的左缘部靠近左侧(外侧)的位置。
由此,例如在行驶于田埂边或田壁边等时,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能够用作右(左)侧浮板10的护体,从而减少右(左)侧浮板10接触田埂或田壁等的情况。
就6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而言,由于支承导轨32具有较大的宽度,因此,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通常位于整个步行式插秧机的右端部(左端部),从而可能导致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接触田埂或田壁等。
如图9所示,在右车轮8和左车轮8的外侧,右防护部件34和左防护部件34沿前后方向配置,用于保护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的右(左)保护部件41以横跨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部和支承框架19的右部(左部)且绕过右端部32a(左端部32b)的外侧的方式安装。
由此,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受到右(左)保护部件41的保护,从而能够减少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接触田埂或田壁等而破损的情况。
就如6行插植式等多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而言,由于支承导轨32的宽度较大,因此,对应于支承导轨32的宽度的右(左)保护部件41以横跨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部和支承框架19的右部(左部)并绕过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的外侧的方式安装,由此,即使支承框架19和右(左)防护部件34等位于比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偏靠机体左右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即使支承框架19的宽度比支承导轨32的宽度窄),也能够在不对右(左)防护部件34和支承框架19施加较大改变的情况下保护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
如图9所示,就保护部件41而言,由于保护部件41的前部的长度与保护部件41的后部的长度大致相同(保护部件41形成为大致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保护部件41,从而提高生产率。
(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就上述“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的4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而言,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即,废除图8所示的右(左)防护部件40,以横跨右(左)托架35和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并绕过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外侧的方式安装上述“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的图9所示的右(左)保护部件41。
此时,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即,不在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插入右(左)保护部件41的后部,而在比支承框架19的右端部19c(左端部19d)稍微偏靠右(左)侧浮板10侧的支承框架19的部分,以使支承框架19相对于右(左)保护部件41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右(左)保护部件41的后部。
(发明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就上述“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的6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而言,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即,废除图9所示的右(左)保护部件41,如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4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的图3所示,俯视时右(左)防护部件34的后端部34c配置在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附近,并且,配置在比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偏靠外侧的位置。
(发明的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就上述“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的6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而言,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即,废除图9所示的右(左)保护部件41,如上述“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的4行插植式步行式插秧机的图8所示,使除右(左)防护部件34以外的其他右(左)防护部件40连结在托架35,在俯视时,右(左)防护部件40的后端部配置在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附近,并且,配置在比支承导轨32的右端部32a(左端部32b)偏靠外侧的位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具有4行插植式秧苗插植装置的步行式插秧机,而且能够适用于设置有具有6个插植臂(5个插植行距)的6行插植式秧苗插植装置的步行式插秧机。

Claims (8)

1.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机体后部具有秧苗插植装置,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后侧具有操纵手柄,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前侧具有右车轮和左车轮,
在所述右车轮和左车轮之间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央浮板,在所述右车轮的外侧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右侧浮板,在所述左车轮的外侧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左侧浮板,
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沿着左右方向支承有支承框架,
所述中央浮板的后部以绕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右侧浮板的后部和所述左侧浮板的后部以绕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
俯视时,所述中央浮板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所述右侧浮板的后端部和所述左侧浮板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浮板的后部连结有支承托架,所述支承托架以绕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连接,
所述支承托架从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向前侧延伸,并在所述支承框架的横轴心的前侧位置连结在所述中央浮板的后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的宽度被设定成:俯视时所述支承框架的右端部位于比所述右侧浮板的后部的右缘部偏靠右侧的位置,并且,俯视时所述支承框架的左端部位于比所述左侧浮板的后部的左缘部偏靠左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载秧台被沿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引导并支承所述载秧台的下部,所述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
俯视时,所述支承框架的右端部和所述支承导轨的右端部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支承框架的左端部和所述支承导轨的左端部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载秧台被沿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引导并支承所述载秧台的下部,所述支承导轨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
在所述右车轮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右防护部件,在所述左车轮的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左防护部件,
所述右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导轨的右端部附近,所述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所述支承导轨的左端部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支承导轨的右端部偏靠外侧的位置,所述左防护部件的后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支承导轨的左端部偏靠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防护部件和左防护部件具有:前半部,从机体的前部向斜外后侧延伸;以及后半部,从所述前半部的后部向后侧延伸,
右引导部件引导所述右侧浮板的前部的上下移动,所述右引导部件支承在所述右防护部件的前半部,
左引导部件引导所述左侧浮板的前部的上下移动,所述左引导部件支承在所述左防护部件的前半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从侧面观察时,支承所述右车轮的车轴部的车轴箱与所述右引导部件重叠,
在从侧面观察时,支承所述左车轮的车轴部的车轴箱与所述左引导部件重叠。
CN201610391314.8A 2015-12-22 2016-06-03 步行式插秧机 Active CN1069002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0250 2015-12-22
JP2015250250A JP2017112879A (ja) 2015-12-22 2015-12-22 歩行型田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00228A true CN106900228A (zh) 2017-06-30
CN106900228B CN106900228B (zh) 2021-09-24

Family

ID=59206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1314.8A Active CN106900228B (zh) 2015-12-22 2016-06-03 步行式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112879A (zh)
CN (1) CN10690022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3280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50808A (en) * 1979-05-15 1980-11-25 Kubota Ltd Walking type rice transplanter
JPH0420202A (ja) * 1990-05-11 1992-01-23 Kubota Corp 二輪歩行型田植機
JP2006081541A (ja) * 2005-05-17 2006-03-30 Kubota Corp 歩行型田植機
CN101606455A (zh) * 2009-06-11 2009-12-23 浙江理工大学 手扶乘坐式两轮驱动插秧机
CN202931775U (zh) * 2012-04-27 2013-05-1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步行式插秧机
CN104855019A (zh) * 2015-05-19 2015-08-26 陈勇 一种独轮驱动手扶插秧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50808A (en) * 1979-05-15 1980-11-25 Kubota Ltd Walking type rice transplanter
JPH0420202A (ja) * 1990-05-11 1992-01-23 Kubota Corp 二輪歩行型田植機
JP2006081541A (ja) * 2005-05-17 2006-03-30 Kubota Corp 歩行型田植機
CN101606455A (zh) * 2009-06-11 2009-12-23 浙江理工大学 手扶乘坐式两轮驱动插秧机
CN202931775U (zh) * 2012-04-27 2013-05-1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步行式插秧机
CN104855019A (zh) * 2015-05-19 2015-08-26 陈勇 一种独轮驱动手扶插秧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3280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CN110313280B (zh) * 2018-03-30 2022-11-15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12879A (ja) 2017-06-29
CN106900228B (zh)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70352B (zh) 切割机
CN203708823U (zh) 一种大蒜收获机
JP5984690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04427854B (zh) 改良的联接装置和包括这类联接装置的农业机械
KR102060841B1 (ko) 크롤러 주행 장치
JP6150715B2 (ja) 乗用水田作業機
CN106900228A (zh) 步行式插秧机
CN202354100U (zh) 联合收割机
JP6030535B2 (ja) 水田作業機
CN204652965U (zh) 前推滚动支撑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
CN106258118B (zh) 步行式插秧机
CN102084756B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
CN204796160U (zh) 前推双支撑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
CN204652968U (zh) 前推滚动支撑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支撑收获装置
CN204796158U (zh) 前推滚动支撑式地下块茎作物收获输送履带机
CN204796159U (zh) 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结构
CN204796164U (zh) 前推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机的双支撑式收获装置
CN204796157U (zh) 前推滑动支撑式地下块茎作物履带收获输送机
CN102577746B (zh) 甘蔗收割机双行仿地形收割装置
CN205213374U (zh) 步行式插秧机
CN110352670A (zh) 一种水田水稻直播机
JP6337928B2 (ja) 作業機
CN103583139A (zh) 一种铲土不堵塞的大蒜收获装置
CN204652994U (zh) 前推滑动支撑双震动式地下块茎作物收获履带机
KR20110126005A (ko) 땅속작물 수확장치용 굴착부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