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2762B - 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及防振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及防振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2762B
CN103802762B CN201310552306.3A CN201310552306A CN103802762B CN 103802762 B CN103802762 B CN 103802762B CN 201310552306 A CN201310552306 A CN 201310552306A CN 103802762 B CN103802762 B CN 103802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component
wall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outer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523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02762A (zh
Inventor
江口寿成
桐谷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477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242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18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04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02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2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02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2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防振构件以及防振构件的安装方法。在电子装置(10、110)的固定构造中,在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与托架(40、130)之间夹装着防振构件(70、80、140)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通过固定构件(90、132),托架被固定于被安装体的壁部,电子装置被安装于托架。固定构件具有能够从外部操作的操作部(90a、132b),操作部或者在操作部与托架之间夹装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电子装置的壳体(11、112)与托架之间。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及防振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及能够在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中使用的防振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对发动机安装托架、通过该托架来对他部件进行保持的构造。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平9-184427号所公开的配件安装用托架为,将固定安装有配件的固定安装部、紧固于发动机主体的缸盖侧的第一紧固部和紧固于缸体侧的第二紧固部一体成型,通过第一及第二紧固部而将该配件安装用托架跨及缸盖和缸体地紧固的构造。
此外,已知有为了使从发动机等被安装体传递来的振动衰减而被安装于电子装置的托架上、使从被安装体向电子装置传递的振动衰减的防振构件。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12-92854号所公开的防振衬套(bush)具备(刚性内筒)以及具有中央贯通孔且固定于内筒部的橡胶制的外筒部(防振橡胶),并且,具备隔着中央贯通孔而配置的一对压入构件。
然而,在发动机的周围配置有各种各样的部件,因此上述托架、电子装置的配置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托架被要求进一步减小尺寸。为了减小托架的尺寸,优选将电子装置配置成与用于将托架固定于发动机的固定构件或者防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如果这样配置,则成为固定构件或者防振构件不会比电子装置的外缘向外侧过分地伸出的结构,容易减小托架的尺寸。
其中,若这样成为固定构件或防振构件的一部分隐藏在电子装置的背面侧的构造,则在将电子装置固定于托架之后,很难将托架向发动机安装。因而,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更容易地将托架安装于发动机,优选的是,需要先将托架安装于发动机,然后再将电子装置安装于托架。然而,在向已经安装于发动机的托架组装电子装置的情况下,很难正确且容易地进行电子装置相对于托架的定位。
此外,防振构件可能会因外力的施加等而劣化、从而不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振动衰减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稳定地进行电子装置向托架的安装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具备电子装置、托架、防振构件和固定构件。电子装置具有构成外壁部的壳体。托架具有对电子装置的壳体进行支撑的壳体支撑壁部,该托架以壳体支撑壁部的相反面侧与被安装体的壁部对置的方式安装于被安装体的壁部。防振构件使从被安装体向电子装置传递的振动衰减。固定构件具有能够从外部操作的操作部,在被安装体的壁部与托架之间夹装着防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对托架和被安装体的壁部进行固定。固定构件的操作部或者在操作部与托架之间夹装的防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电子装置的壳体与托架之间。
托架具有至少2个突起部,突起部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壳体支撑壁部,在电子装置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该突起部与壳体的各周缘部分别对置。进而,托架具有嵌合部,嵌合部形成于壳体支撑壁部,在电子装置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该嵌合部与壳体的位于托架侧的外壁部所形成的被嵌合部嵌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构成为,固定构件的操作部或者在操作部与托架之间夹装的防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壳体与托架之间。因此,相比于将这些操作部及防振构件整体都配置在外侧区域(壳体与托架之间的空间的外侧区域)的结构,能够容易实现托架的小型化。并且,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容易地将托架安装于发动机而需要在将电子装置安装于托架之前将托架固定于发动机,在此基础上将电子装置安装于托架。在第一方式中,在以这样的顺序进行组装的结构中,进而在壳体支撑壁部形成有至少2个突起部,在电子装置相对于托架配置到了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这些2个突起部与壳体的各周缘部以分别对置的位置关系而配置。此外,壳体支撑壁部形成有嵌合部,在电子装置相对于托架配置到了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成为该嵌合部与壳体的位于托架侧的外壁部所形成的被嵌合部嵌合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配置成使嵌合部嵌合到被嵌合部,某种程度地限制电子装置的相对移动,由此,能够容易接近标准的安装位置。进而在标准的安装位置附近,在2个突起部之间配置电子装置而限制电子装置的相对移动的话,能够将电子装置正确地定位于托架,能够容易且高效地进行向托架的电子装置的安装。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防振构件相对于被螺钉固定于被安装体的电子装置,安装于电子装置的托架,以使从被安装体传递的振动衰减,并具备内筒部、外筒部和垫圈部。
内筒部使用金属来形成,具有供螺钉的柱部插入的贯通孔。外筒部使用橡胶来形成,固定于内筒部的外表面。垫圈部固定于外筒部的与螺钉的头部对置的一面。
外筒部在外表面沿周方向而设置,具有供托架插入配置的槽部。垫圈部在螺钉被配置到了内筒部的贯通孔中的状态下,在与内筒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外筒部的一面的与螺钉的头部重叠的整个区域内,并且,设置成与托架重叠。
通过螺钉的紧固,外筒部在内筒部的轴向上,经由垫圈部而在螺钉的头部与被安装体之间压缩变形,槽部的底壁面及侧壁面当中的侧壁面紧贴于托架的两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外筒部在其外表面具有槽部,槽部中配置有托架。此外,外筒部在与螺钉的头部对置的对置面,固定有垫圈部。由此,在将电子装置相对于被安装体进行螺钉固定时,外筒部经由垫圈部而在头部与被安装体之间沿轴向压缩变形,通过该压缩变形,槽部的侧壁面紧贴于托架的两表面。因此,即使不如以往那样使用一对压入构件,也能够使防振衬套紧贴于托架。
此外,垫圈部在与内筒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外筒部的一面的与螺钉的头部重叠的整个区域内,并且设置成与托架重叠。因此,外筒部的在与内筒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位于内筒部与托架之间的部分,经由垫圈部而在螺钉的头部与被安装体之间以压缩状态被保持。由此,即便由于橡胶的劣化或外力的施加等而在与内筒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外筒部上产生亀裂,也能够抑制外筒部的有助于振动衰减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脱落。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振动衰减功能。
另外,也能够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固定构造中使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防振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例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固定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概略地说明将图1的固定构造中使用的托架向发动机安装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4是概略地说明在图1的固定构造中向固定于发动机后的托架安装电子装置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5是概略地示例在图1的固定构造中使用的托架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托架的侧视图。
图7是图5的托架的与图6相反一侧的侧视图。
图8是图5的托架的后视图。
图9(A)是将图5的托架的线束固定部附近放大的立体图,图9(B)是将图5的托架的线束固定部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10(A)是将图5的托架的周围壁附近放大的立体图,图10(B)是对图5的A-A剖面省略了一部分而示出的剖视图,图10(C)是概略地表示图5的A-A剖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11(A)是概略地示例图1的固定构造中使用的电子装置的俯视图,图11(B)是该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概略地示例图1的固定构造中使用的电子装置的仰视图。
图13是概略地示例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固定构造的侧视图。
图15是概略地示例图13的固定构造中使用的托架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托架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5的托架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电子装置的侧视图,为了方便而省略了被安装体进行图示。
图20是沿图18的XX-XX线的剖视图,示出了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
图21是表示防振衬套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示出了螺钉紧固前的状态。
图22是表示使防振衬套配置于托架的配置工序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衬套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使用了图23所示的防振衬套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
图25是使用了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衬套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
图26是使用了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衬套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构成图26所示的防振衬套的外筒部当中的第一构件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构成图26所示的防振衬套的外筒部当中的第二构件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对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进行组装的组装工序を示す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2是沿着图31的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使用了图33所示的防振衬套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具现化了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1构成为,具备:电子装置10,由壳体11构成了外壁部;和托架40,安装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通过多个固定构件90将托架4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通过向该托架40固定电子装置10而将电子装置10搭载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另外,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概念地示出了各固定构件90。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安装体180为车辆的发动机。
电子装置10例如作为发动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或者其它的车辆用ECU而构成,具有如图11、图12、图13所示那样的外形。该电子装置10在箱状的壳体11的内部收容有1个或者多个基板,由在该基板上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的结构来构成电子电路。此外,在由基板及电子部件构成的电路结构体上连接有连接器14,该连接器14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在壳体11的周缘形成的开口而向该电子装置10的外部露出。
壳体11由压铸铝等(例如ADC12等)公知的金属材料构成,如图1、图2、图11、图12所示,在与面对被安装体180(图2)的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上表面部(上壁部)11a、在托架40侧(即被安装体180侧)设置有与上表面部11a相对的下表面部(下壁部)11b。此外,通过与上表面部11a及下表面部11b的周缘部附近相连续的结构,而配置有一对侧壁部11c、11d及后壁部11e,通过这些一对侧壁部11c、11d及后壁部11e,围起壳体11的内部空间的三方。此外,在壳体11的前端部11h设置有开口部,通过该开口部使得壳体内外连通,在图11、图12的例子中构成为,在形成于前端部11h的开口部中嵌入连接器14,连接器14向比前端部11h靠前侧延伸。
另外,在图2中,用附图标记180概念地示出了车辆用发动机的一部分,用附图标记181概念地示出其壁部,但在本结构的固定构造1中,只要具有可将后述的托架40固定的壁部181即可,作为安装对象的发动机的形状或构造没有限定,能够对各种发动机固定电子装置1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电子装置10的厚度方向(即上表面部11a与下表面部11b相对的朝向)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侧壁部11c、11d相对的方向为左右方向(横方向)。并且,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朝向为前后方向,在电子装置10中将连接器14露出的侧设为前方侧,将设置有后壁部11e的侧设为后方侧。此外,将电子装置10向发动机搭载的方向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是使电子装置10的上述上下方向几乎为铅垂方向的搭载方法(即横向配置),也可以是使上述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几乎正交的搭载方法(即纵向配置)。或者,也可以搭载成使上述上下方向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
进而,电子装置10的壳体11在两侧壁部11c、11d各自的外侧(左右方向外侧)延设有板状的周缘部(伸出部)11f、11g。这些周缘部11f、11g构成当如图11(A)那样对壳体11进行俯视时的、该壳体11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如图11(A)所示那样,周缘部11f的外缘部构成壳体11的左右方向一方侧的外缘部(一个侧缘部),周缘部11g的外缘部构成壳体11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外缘部(另一个侧缘部)。此外,两周缘部11f、11g都是以板面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结构而在水平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方向)上延伸。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壳体11的下表面部11b(托架40侧的外壁部),夹着中央部而在左右两侧,以肋状设置有多个散热片12。具体地说,在下表面部11b的靠近左右方向一端(靠近周缘部11f)处,以规定的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有向下方侧突出的多根散热片12,而且各散热片12与相邻的散热片12隔开间隔而配置。此外,在下表面部11b的靠近左右方向另一端(靠近周缘部11g)处也是,以规定的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有向下方侧突出的多根散热片12,而且各散热片12与相邻的散热片12隔开间隔而配置。并且,在这样在左右侧分别形成有多根的散热片12中,在相邻的散热片12之间形成有朝向上方(壳体内部侧)凹陷的孔部13。各孔部13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长孔形状,这些孔部13当中规定位置的2个孔部13作为被嵌合部13a、13b发挥功能。另外,关于被嵌合部13a,留待后述。
托架40由压铸铝等(例如ADC12等)公知的金属材料构成,俯视的形状如图5所示为左右两侧的前端部分别向前侧延伸、前端部中央向后方凹陷的形状。此外,侧面视的形状为如图6、图7那样的前端上升状。此外,背面视的形状如图8所示为大致板状且左右两端突出的形状。如图1、图2所示,该托架40具备对电子装置10的壳体11进行支撑的壳体支撑壁部46,并且作为将电子装置10安装的安装对象而构成,该该托架40以壳体支撑壁部46的相反面侧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对置的方式,安装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在本结构中,托架40中的上表面部(上表面侧的壁部)作为壳体支撑壁部46来构成,如图1、图2所示,成为壳体支撑壁部46的一部分与壳体11接触并且对该壳体11进行支撑的结构。
托架40的对后述的4个夹装构件70进行支撑的各支撑位置(支撑面)的高度为大致相同高度。具体地说,对前方侧的第二夹装构件72、第四夹装构件74进行承载的支撑部62的上表面高度与对后方侧的第二夹装构件71、第三夹装构件73进行承载的支撑部48d的上表面高度是大致相同的高度。与电子装置10的壳体11抵接的抵接部48a、48b被垫高成比对各夹装构件70进行支撑的各支撑位置(支撑部48d及支撑部62的位置)更高的位置。并且,通过对抵接部48a、48b和后方侧的支撑部48d进行连结的结构,来设置后方下沉的连结部48g。
更具体地说,壳体支撑壁部46的靠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抵接部48a、48b。抵接部48a、48b的除了后述的嵌合部41及突起部42之外的区域的壁面整体构成为几乎相同高度的平坦面,在相对于托架40安装了壳体11的状态下,壳体11的下表面部11b(更具体地说散热片12的下端部等)与这些抵接部48a、48b的平坦面接触而被支撑。此外,在壳体支撑壁部46中,在抵接部48a与抵接部48b之间在通过壳体11的一部分(下表面部11b的中央附近)而被覆盖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部48c,在凹部48c与壳体11之间构成空气可通过的空间。更具体地说,凹部48c构成为前端部及后端部开放的槽状,在托架40上固定了壳体11的标准状态下,凹部48c作为前后连通的孔而构成,使空气前后流通。
此外,托架40的上表面部(壳体支撑壁部46)在四角附近,以夹装在各固定构件90的操作部90a与托架40之间的结构而设置有夹装构件70(防振构件)。这些夹装构件70都是由比托架40更软质的构件构成的,例如,由橡胶材料构成而作为防振橡胶发挥功能。或者,夹装构件70也可以由橡胶材料以外(例如软质的树脂材料)构成。各夹装构件70被夹着保持在固定构件90的操作部90a与托架40之间,主要发挥吸收或者缓和从被安装体180传递到各固定构件90的振动等的功能。如图5所示,在俯视托架40的结构中,在靠近右端且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安装有夹装构件70(第一夹装构件71),在靠近右端且靠近前端的位置处也安装有夹装构件70(第二夹装构件72)。进而,在靠近左端且靠近后端的位置处也安装有夹装构件70(第三夹装构件73),在靠近左端且靠近前端的位置处也安装有夹装构件70(第四夹装构件74)。如图5等所示,各夹装构件70构成为圆环状,在中心部形成有供固定构件90的轴部90b(图3)插通的孔部,夹装构件70的各孔部的直径以与固定构件90的轴部90b同程度且比操作部90a的直径小的尺寸来构成。此外,在各夹装构件70与操作部90a之间,夹入保持有圆环状的垫圈。
此外,在托架40的下表面侧(被安装体180侧),在各夹装构件70的背面侧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软质构件80(防振构件)。这些软质构件80都是由比托架40更软质的构件构成的,例如,由橡胶材料构成而作为防振橡胶发挥功能。或者,软质构件80也可以由橡胶材料以外(例如软质的树脂材料)构成。每个软质构件80都被夹着保持在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与托架40之间,主要发挥吸收或者缓和要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向托架40传递的振动的功能。具体地说,在靠近右端且靠近前端的位置处,在比第一夹装构件71的正下方的位置,安装有软质构件80(第一软质构件81),在靠近左端且靠近前端的位置处,在第二夹装构件72的正下方的位置,也安装有软质构件80(第二软质构件82)。进而,在靠近右端且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在第三夹装构件73的正下方的位置,安装有软质构件80(第三软质构件83),在靠近左端且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在第四夹装构件74的正下方的位置,也安装有软质构件80(第四软质构件84)。各软质构件80也是,构成为圆环状,在中心部形成有供固定构件90的轴部90b(图3)插通的孔部。这些软质构件80的各孔部的直径也是,以与固定构件90的轴部90b同程度且比操作部90a的直径小的尺寸来构成。
并且,在本结构中,软质构件80与夹装构件70通过图10(C)那样的结构而被连结。另外,图10(C)概略地示出了图5的A-A位置的切剖面,任意位置的软质构件80与夹装构件70的组都是,通过与图10(C)同样的结构而被连结,通过与图10(C)同样的结构而被保持于托架40。在该结构中,在软质构件80的中心部附近形成有以筒状突出的筒状突出部80a,该筒状突出部80a被插通到形成于托架40的贯通孔63,从而嵌入到在夹装构件70的中央部形成的孔部70a中而与其嵌合。此外,在筒状突出部80a的外周部形成的凸缘部80b与贯通孔63嵌合。此外,在软质构件80的上表面部,在比该软质构件80的外周缘稍微靠内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上方以环状突出的环状凸部80c,该环状凸部80c的前端与托架40的下表面部接触,对该下表面部进行按压。此外,在夹装构件70的下表面部,在比该夹装构件70的外周缘稍微靠内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下方以环状突出的环状凸部70c,该环状凸部70c的前端与托架40的上表面部接触,对该上表面部进行按压。
此外,在本结构中,靠近左右方向一端配置的前后的软质构件80的前后间隔与靠近左右方向另一端配置的前后的软质构件80的前后间隔为几乎同间隔,靠近前端配置的左右的软质构件80的左右间隔与靠近后端配置的左右的软质构件80的左右间隔为几乎同间隔。进而,4个软质构件80的下表面(被安装体180侧的面)以配置在相同的虚拟平面上的方式位于同一面内,4个软质构件80的上表面也是,以配置在相同的虚拟平面上的方式位于同一面内。并且,4个软质构件80的厚度为几乎同程度。通过这样非常平衡地配置4个软质构件80,使得从托架40经由软质构件80向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施加的负载更加均衡,防振橡胶的劣化也更加均衡地进展,不易因历时劣化产生不均匀的振动。
如图3、图4所示,在各夹装构件70的位置处对托架40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90具备:能够从外部操作的凸缘状的操作部90a;和从该操作部90a突出的轴部90b。这些固定构件90例如作为螺钉、螺栓等紧固构件而构成,在图3等中示出了固定构件90作为六角螺栓而构成,六角形状的头部作为操作部90a而构成的例子。图3等所示的各固定构件90的在轴部90b的前端侧(头部的相反侧)形成的螺纹部,与在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图2)形成的未图示的螺纹孔(螺纹槽)嵌合,从而各固定构件90与壁部181连结。这样被连结的固定构件90构成为,通过在操作部90a与壳体支撑壁部46之间夹装着夹装构件70、在托架40与壁部181之间夹装着软质构件80的结构而使得使轴部90b被插通到这些夹装构件70的孔部70a、软质构件80的孔部80d、以及托架40的贯通孔63(图10)中,从而将托架4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
此外,在本结构中,成为各夹装构件70的一部分分别配置在壳体11的四角的下方且进入到壳体11与托架40之间的结构。并且,各固定构件90的各操作部90a的一部分分别配置在壳体11的四角的下方或者四角的附近,成为进入到壳体11与托架40之间的结构,或者与壳体11和托架40之间的空间接近的结构。即,在如图1所示那样俯视时,各夹装构件70的至少一部分隐藏在壳体11的背面侧,各操作部90a成为至少一部分隐藏在壳体11的背面侧的结构或者与壳体11的外周缘极其接近的结构。
此外,本结构中,如图2等所示,通过在托架40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之间夹装着4个软质构件80的结构而使得托架40被垫高,从而托架40的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面对的壁面,相对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隔开空间而分离地配置。具体地说,托架40的被软质构件80支撑的位置是最低位置(靠近发动机的位置),托架40的下表面部在被第一软质构件81及第三软质构件83支撑的区域与被第二软质构件82及第四软质构件84支撑的区域之间,形成向上侧凹陷的凹部48h。该凹部48作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而构成,该凹部48作为托架40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通气路发挥功能。
接下来,说明用于将电子装置10相对于托架40定位的构造。如图5~图8所示,在托架40的壳体支撑壁部46,以突出形态形成有2个嵌合部41。更具体地说,通过从壳体支撑壁部46的一个抵接部48a的内侧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结构来形成第一嵌合部41a,通过从另一个抵接部48b的内侧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结构来形成第二嵌合部41b。并且,如图1所示,在电子装置10配置在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这些第一嵌合部41a及第二嵌合部41b都被壳体11的下表面部11b(托架40侧的外壁部:参照图12)覆盖,成为与在该下表面部11b形成的槽构造的被嵌合部13a、13b嵌合的结构。在本结构中,如上述那样,在电子装置10的壳体11的下表面部11b(托架40侧的外壁部)设有多个散热片12,散热片12之间形成的多个槽状的孔部13的一部分作为被嵌合部13a、13b发挥功能,托架40的各嵌合部41作为嵌入到这些被嵌合部13a、13b(孔部)中的凸部而构成。
第一嵌合部41a、第二嵌合部41b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是以在散热片12间构成的被嵌合部13a、13b(孔部)的槽宽度的同程度或者比其稍小的程度来构成的。并且,这些第一嵌合部41a、第二嵌合部41b作为“定位用突起”发挥功能,在电子装置10被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这些第一嵌合部41a、第二嵌合部41b分别插入到被嵌合部13a、13b内而与它们嵌合,通过该嵌合,电子装置10相对于托架40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所以能够将电子装置10相对于托架40粗略地定位。
进而,如图5~图8所示,在托架40的壳体支撑壁部46,左右隔开间隔地形成有2个突起部42。在如图1所示那样电子装置10被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这些2个突起部42与壳体11的各周缘部11f、11g相邻接,成为与各周缘部11f、11g分别对置的结构。更具体地说,通过从壳体支撑壁部46的一个抵接部48a的平坦面突出的结构来形成第一突起部42a,通过从另一个抵接部48b的平坦面突出的结构来形成第二突起部42b。
并且,该第一突起部42a与第二突起部42b的间隔是与在电子装置10被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这些第一突起部42a与第二突起部42b之间的部分的宽度相同程度的间隔或者比该部分更宽的间隔来构成的。2个突起部42作为“动作限制用突起”来发挥功能,在如图1所示那样电子装置10被配置到了2个突起部42之间的状态下,发挥限制该电子装置10向左右移动的功能。即,通过作为“定位用突起”发挥功能的2个嵌合部(第一嵌合部41a、第二嵌合部41b)的嵌合来进行粗略定位,通过作为“动作限制用突起”发挥功能的2个突起部(第一突起部42a、第二突起部42b)来防止固定位置偏移,由此,如图1所示,能够使形成于电子装置10的插入用各孔16a、16b、16c、16d的位置(供紧固构件插入的孔的位置:参照图11(A))与形成于托架40的固定用各孔46a、46b、46c、46d的位置(用于将紧固构件固定的螺孔的位置:参照图5)正确地对位。在这样使电子装置10的各孔16a、16b、16c、16d的位置与形成于托架40的各孔46a、46b、46c、46d的位置正确地对位了的状态下,在各孔46a、46b、46c、46d的位置处旋入螺栓等紧固构件21、22、23、24,由此,能够将电子装置10和托架40可靠地固定。另外,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概念地示出了紧固构件21、22、23、24。
此外,在本结构中,如图1、图2等所示,通过与电子装置10的连接器14连结的结构来设置铠装线(wire harness)(第一线束(harness)36、第二线束37)。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0的连接器14从壳体11向前侧延伸,第一线束36与连接器14的一部分连结并且从该连接器14的前方位置朝向左右方向一方侧沿横方向延伸。此外,第二线束37与连接器14的另外的一部分连结并且从该连接器14的前方位置朝向左右方向另一方侧沿横方向延伸。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关于第一线束36及第二线束37,省略了延伸突出目的地。
并且,在托架40形成了安装有这些线束(第一线束36、第二线束37)的线束固定部(第一线束固定部43、第二线束固定部44)。如图5、图6所示,第一线束固定部43在托架40的左右方向一端部,以向前方侧且稍微向上方延伸的结构来配置,在第一线束固定部43的上表面部,形成有用于收容且支撑第一线束36的一部分的第一凹部43a。如图5、图7所示,第二线束固定部44在托架40的左右方向另一端部,以向前方侧且稍微向上方延伸的结构来配置,在第二线束固定部44的上表面部,形成有用于收容且支撑第二线束37的一部分的第二凹部44a。
第一凹部43a作为横方向的槽而构成,如图1、图7所示,在第一凹部43a上载置了剖面圆形形状的第一线束36的状态下,在该第一凹部43a中通过捆束器39(将线束和线束固定部捆束起来的捆束构件)将第一线束36固定和保持。此外,第二凹部44a也是,作为横方向的槽而构成,在第二凹部44a上载置了剖面圆形形状的第二线束37的状态下,在该第二凹部44a中通过捆束器39(将线束和线束固定部捆束起来的捆束构件)将第二线束37固定和保持。
例如,如图9(A)、(B)所示,在第二凹部44a内,前后分离地形成有横方向长的长条状的开口形状的贯通孔51、53,在贯通孔51的长边方向中间位置(例如,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形成有从贯通孔51的内壁部51a朝向该贯通孔51的内部突出的突起52。具体地说,突起52在贯通孔51中形成在与另一个贯通孔53靠近的壁部上,而且以向远离贯通孔53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这样,贯通孔51被突起52分隔成长边方向一方侧的区域和另一方侧的区域。另外,突起52的前端相对于内壁部51a的与该突起52对置的位置隔开距离地配置,成为其前端不与内壁部51a接触的结构。此外,在贯通孔53的长边方向中间位置(例如,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也是,形成有从贯通孔53的内壁部53a朝向该贯通孔53的内部突出的突起54。具体地说,突起54在贯通孔53中形成在与另一个贯通孔51靠近的壁部上,而且以向远离贯通孔51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这样,贯通孔53也是,被突起54分隔成长边方向一方侧的区域和另一方侧的区域。另外,突起54的前端也是,相对于内壁部53a的与该突起54对置的位置隔开距离地配置,成为其前端不与内壁部53a接触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将两贯通孔51、53的开口部在横方向上较宽地形成,构成为两贯通孔51、53中间被突起分隔,因此,在如图1所示那样将各线束分别通过2根捆束器39固定于线束固定部的情况下,能够安装成将用于固定各线束的2根捆束器39分别配置在由突起分隔的各区域中。具体地说,在第二凹部44a内配置了第二线束37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能够通过2根捆束器39将第二线束37和第二线束固定部44捆束起来。在该捆束结构中,将第二线束固定部44的两贯通孔51、53之间的部分与第二线束37,利用插通到被分隔成两贯通孔51、53的长边方向一方侧的区域中的一个捆束器39、以及插通到被分隔成两贯通孔51、53的长边方向另一方侧的区域中的另一个捆束器39,分别进行缠绕而捆束,由此,能够稳固地进行捆束和固定。特别是在该结构中,能够较大地确保使捆束器39插通的开口区域,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线束固定操作的操作性。另外,在图9(A)、(B)中示例了第二凹部44a内的贯通孔51、53,但是第一凹部43a内的贯通孔51、53也是与这些同样的结构,并具有与这些同样的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结构中,成为与第一线束36的直径相比第二线束37的直径更大、与第一线束36相比第二线束37更粗的结构。并且,在将电子装置10的厚度方向((图7、图8等的例子中为与从4个软质构件80的下表面穿过的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如图7所示,成为与第一凹部43a的内壁下端(即第一凹部43a的底部的最低位置)的高度相比,第二凹部44a的内壁下端(即第二凹部44a的底部的最低位置)的高度更低的结构。即,在第一凹部43a及第二凹部44a中,通过与第一线束36的下端相比而第二线束37的下端更低的结构来对这些第一线束36及第二线束37进行保持。并且,成为与第一线束36的被第一凹部43a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相比而第二线束37的被第二凹部44a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更高的结构,成为第一线束36的中心位置与第二线束37的中心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会太远离的结构。
此外,在托架40中,在壳体支撑壁部46的至少某个夹装构件70的周围,形成有从用于支撑该夹装构件70的支撑部62立起的周围壁61。具体地说,在靠近托架40的前端而设置的第二夹装构件72及第四夹装构件74的周围(至少这些第二夹装构件72及第四夹装构件74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周围),通过从用于支撑这些夹装构件70的支撑部62向上方立起的结构来分别形成周围壁61。
在本结构中,托架40的左右两端部附近分别向前方延伸,通过安装于这些延伸部分的结构,来分别形成靠近前端的第二夹装构件72及第四夹装构件74。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第二夹装构件72及第四夹装构件74的周围分别设置周围壁61,由此,能够在托架40中确保第二夹装构件72附近及第四夹装构件74附近的厚度。进而,如图10所示,在支撑第四夹装构件74的支撑部62,在从供固定构件90插通的贯通孔63离开的位置处,形成有从对夹装构件70进行支撑的一侧的面向另一面(下表面)贯通的孔部64。该孔部64作为在被夹装构件70覆盖的支撑区域62a与周围壁61之间的区域62b内沿着周围壁6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而构成,在支撑区域62a附近(例如支撑区域62a与周围壁61之间的区域62b)存在有液体(油、水等)的情况下,以使该液体向下方侧(发动机侧)排出的方式发挥功能。此外,该结构中,例如在托架40被水平地安装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时(即以电子装置10的厚度方向成为铅垂方向的结构进行了安装时),在支撑部62构成为,与被夹装构件70覆盖的区域(支撑区域62a)相比,孔部64处于更低的低位置。
此外,在该结构中,以成为从图10(B)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后的状态的方式按照孔部64成为下方侧的纵向配置将电子装置10安装到了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的情况下(具体地说例如将上述上下方向(电子装置10的厚度方向)设为水平方向(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线束36向上方延伸,第二线束37向下方延伸那样进行了安装的情况),周围壁61的内壁部以越靠前端侧(上述的上下方向中的上端侧)则越成为铅垂下方的方式倾斜。换句话说,在这样的纵向配置中,在孔部64附近存在有液体的情况下,该液体由于周围壁61的倾斜而容易向周围壁61的前端侧排出。此外,在这样的纵向配置中,孔部64的内周壁的铅垂下端侧的部分以越靠背面侧(发动机侧)则越成为铅垂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这样的纵向配置中,在孔部64附近存在有液体的情况下,该液体也由于孔部64内的倾斜而容易向背面侧(发动机侧)排出。
另外,图5所示的托架40中,除了第一线束固定部43及第二线束固定部44以外的部分成为以中心线C为中心而左右对称的构造,在第二夹装构件72的周围,也设置有与上述的第四夹装构件74的周围构造(周围壁61、孔部64、支撑部62等的构造)同样的构造,同样地发挥功能。这样,第二夹装构件72的周围的构造由于是与第四夹装构件74的周围构造同样的构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结构的主要效果)
在图1~图12所示的本结构中,构成为固定构件90的操作部90a或者在操作部90a与托架40之间夹装的构件(夹装构件7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壳体11与托架40之间。因此,与将这些操作部90a及夹装构件70全部配置在外侧区域(壳体11与托架40之间的空间的外侧区域)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实现托架40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便预先将托架40与电子装置10一体地组装也很难向被安装体180进行安装。即,为了容易地将托架40向被安装体180安装,而需要如图3、图4所示那样在将电子装置10向托架40安装之前将托架4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之后再将电子装置10安装于托架40。在本发明中,在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组装的结构中,在如图5~图8所示那样在壳体支撑壁部46形成有至少2个突起部42(图3、图4中省略了图示)、电子装置10相对于托架40配置到了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这些2个突起部42以与壳体11的各周缘部11f、11g(具体地说伸出部的各外缘部)分别对置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此外,在图5~图8所示那样在壳体支撑壁部46形成有2个嵌合部41(图3、图4中省略了图示)、电子装置10相对于托架40配置到了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这些嵌合部41与壳体11的形成在托架40侧外壁部上的被嵌合部13a、13b嵌合。该结构中,使嵌合部41与被嵌合部13a、13b嵌合地进行配置,某种程度地限制电子装置10的相对移动,由此,能够容易接近标准的安装位置。进而在标准的安装位置附近,在2个突起部42之间配置电子装置10来进一步限制电子装置10的相对移动的话,能够将电子装置10正确地定位于托架40,能够容易且高效地进行电子装置10向托架40的安装。
此外,在本结构中,通过在该托架40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之间夹装着多个软质构件80的结构来将托架40垫高,托架40的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面对的壁面相对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隔开空间而分离地配置。通过这样还在被安装体180与电子装置10之间构成空间,使得被安装体180的热不易直接传递至电子装置10,通过该空间的通风,能够产生进一步的散热效果。
此外,托架40中,通过具备用于支撑与电子装置10连接的线束(第一线束36、第二线束37)的凹部(第一凹部43a、第二凹部44a)、以及分别形成于这些凹部内且形成为长条状的开口形状的贯通孔51、53的结构,来形成线束固定部(第一线束固定部43、第二线束固定部44)。并且,在形成于各凹部的贯通孔51、53的长边方向中间位置,形成有从贯通孔51、53的内壁部51a、53a朝向该贯通孔51、53的内部突出的突起52、54。根据该结构,在针对各线束安装2根以上捆束器来确保足够的保持性的情况下是有利的。特别是,与设置2个以上的捆束器固定用孔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2根以上捆束器通过所需要的宽度(线束支持部的宽度),能够抑制外形尺寸。此外,能够更宽地确保供捆束器通过的开口部(贯通孔),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操作性。
此外,托架40形成有:第一线束固定部43,具备用于支撑与电子装置10连接的第一线束36的第一凹部43a,安装有第一线束36;以及第二线束固定部44,具备用于支撑与电子装置10连接且直径比第一线束36大的第二线束37的第二凹部44a,安装有第二线束37。并且,当将电子装置10的厚度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成为与第一凹部43a的内壁下端的高度相比而第二凹部44a的内壁下端的高度更低的结构,成为与第一线束36的被第一凹部43a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相比而第二线束37的被第二凹部44a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更高的结构。进而,能够使第一线束36的被第一凹部43a保持的部分的中心与第二线束37的被第二凹部44a保持的部分的中心接近,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线束36与第二线束37的上下之差,能够减少因过大的上下差而引起的应力集中等。
此外,在本结构中,沿着与水平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接近的朝向将线束引出,由此能够减少对连接器14附近施加的应力,进而,能够使线束的振动与电子装置10的振动同步,所以,不会对连接器14施加过大的应力。
此外,在本结构中,具备在固定构件90的操作部90a与壳体支撑壁部46之间夹装的夹装构件70。并且,固定构件90是通过在操作部90a与壳体支撑壁部46之间夹装着夹装构件70的结构来将托架4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的结构,成为夹装构件7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壳体11与托架40之间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夹装构件70来减少要从操作部90a向托架40传递的振动等,并且,由于能够使这样的夹装构件7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壳体11与托架40之间地配置,所以能够在托架40中容易地减少周缘侧(电子装置10的区域的外侧)的尺寸。
此外,在本结构中,夹装构件70设有多个,托架40中在壳体支撑壁部46的至少某个夹装构件70的周围,形成有从用于支撑该夹装构件70的支撑部62立起的周围壁61。并且,支撑部62形成有从用于支撑夹装构件70的一侧的面向另一面贯通的孔部64。如本结构那样将电子装置10直接搭载于发动机的情况下,与在车室内来使用相比,存在夹装构件70及软质构件80(防振橡胶)容易沾到液体(油类、清洗水等附着于发动机的液体)的问题。特别是,橡胶等软质构件若沾到液体(油类、清洗水等附着于发动机的液体)则恐怕性能会劣化,高温下的使用会进一步导致性能的劣化。此外,在夹装构件70及软质构件80的安装部附近设置立起壁(周围壁61)以确保托架强度的情况下,液体容易滞留在夹装构件70及软质构件80的附近。关于该点,在本结构中,由于能够通过孔部64将存在于周围壁61附近的液体(油类、清洗水等附着于发动机的液体)排出,因此能够有效地消除上述问题。
此外,当托架40被安装到了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时,在支撑部62中只要是与被夹装构件70覆盖的支撑区域62a相比而孔部64处于更低位置的结构,就能够将支撑部62附近的液体通过孔部64高效地排出。
此外,电子装置10的壳体11在托架40侧的外壁部(下表面部11b)设置有多个散热片12,在散热片12之间形成的孔部作为被嵌合部13a、13b而构成。另一方面,托架40的嵌合部41在电子装置10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作为嵌入到孔部中的凸部而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散热片12的一部分用作被嵌合部13a、13b,所以不用将被嵌合部作为专用部分来形成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只是托架4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电子装置1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电子装置10的各部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3、图14等所示的固定构造1中也是具备:由壳体11构成了外壁部的电子装置10;将该电子装置10安装的托架40;夹着保持在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与托架40之间的软质构件80;以及固定构件90。进而,通过在固定构件90的操作部90a与壳体支撑壁部46之间夹装着的结构来设置软质的夹装构件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90、夹装构件70、软质构件80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稍许不同,但固定构件90的结构、夹装构件70及软质构件80的各结构、夹装构件70与软质构件80连结的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因此,对这些固定构件90、夹装构件70、软质构件80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关于2个突起部42、2个嵌合部41、第一线束固定部43、第二线束固定部44,虽然配置场所的结构是不同的,但是这些的各部分的各结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因此,对它们也是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托架40具备对电子装置10的壳体11进行支撑的壳体支撑壁部46(面向与被安装体180相反一侧的上表面部),并且作为将电子装置10安装的安装对象而构成。并且,如图14所示,该托架40成为通过壳体支撑壁部46的相反面侧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对置的结构而被安装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的结构。
固定构件90具备可从外部操作的操作部90a,成为在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与托架40之间夹装着软质构件80的状态下将托架40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固定的结构。此外,固定构件90成为通过在操作部90a与壳体支撑壁部46之间夹装着夹装构件70的结构来将托架40向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固定的结构。另外,在图13的例子中,用双点划线概念地示出了各固定构件90。
并且,成为如下结构:一部分的夹装构件70(具体地说靠近后端的第一夹装构件71及第三夹装构件73)的至少一部分与对这些第一夹装构件71及第三夹装构件73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90的操作部90a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壳体11与托架40之间。即,成为在如图13所示那样俯视时、靠近后端的第一夹装构件71及第三夹装构件73的至少一部分与对这些第一夹装构件71及第三夹装构件73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90的操作部90a的至少一部分被隐藏在壳体11的背面侧的结构。
并且,在本结构中也是,在托架40的壳体支撑壁部46分别形成有2个突起部42和2个嵌合部41。2个突起部42在壳体支撑壁部46中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构成为在如图13所示那样电子装置10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与壳体11的各周缘部11f、11g(伸出部的各外缘部)分别对置而能够抵接。此外,2个嵌合部41形成于壳体支撑壁部46,成为在电子装置10被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与壳体11的在托架40侧外壁部(下表面部11b)形成的被嵌合部13a、13b(图12)嵌合的结构。
本结构中也是,如图12所示,在电子装置10的壳体11的下表面部11b(托架40侧的外壁部)设有多个散热片12,在散热片12之间形成的多个孔部的一部分作为被嵌合部13a、13b而构成。并且,托架40的嵌合部41在电子装置10配置到了相对于托架40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作为嵌入到被嵌合部13a、13b(孔部)中的凸部而构成。
并且,在该结构中也是,在将电子装置10向发动机组装时,需要与图3、图4同样在将电子装置10向托架40安装之前将托架4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在此基础之上再将电子装置10向托架40安装。并且,在该结构中也是,如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托架40设有2个嵌合部41,因此,使嵌合部41与壳体11的被嵌合部13a、13b嵌合地进行配置,某种程度地限制电子装置10的相对移动,由此,使得容易接近标准的安装位置。进而在标准的安装位置附近,在2个突起部42之间配置电子装置10来进一步限制电子装置10的相对移动的话,能够将电子装置10正确地定位于托架40,能够容易且高效地进行电子装置10向托架40的安装。
此外,在本结构中也是,通过在托架40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之间夹装有多个软质构件80的结构来垫高托架40,从而托架40的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面对的壁面相对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隔开空间而分离地配置。
进而,托架40形成有第一线束固定部43和第二线束固定部44。这些第一线束固定部43及第二线束固定部44分别就各自的配置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14的前方位置处,第一线束固定部43与第二线束固定部44一体构成。并且,以支撑从连接器14向前方侧延伸的第一线束36及第二线束37(参照图17)的方式将第一凹部43a作为前后方向的槽而构成,将第二凹部44a也作为前后方向的槽而构成。此外,第一凹部43a及第二凹部44a的内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都各自的凹部内都分别形成有长条状的开口形状的贯通孔51、53,在贯通孔51、53的长边方向中间位置,形成有从贯通孔51、53的内壁部51a、53a朝向该贯通孔51、53的内部突出的突起52、54。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将2个捆束器分配配置在由突起分隔的各区域,能够将第一线束36及第二线束37分别使用2个捆束器来稳定地固定。另外,在图17中,用双点划线概念地示出了第一线束36及第二线束37。此外,在图13中,省略了第一线束36及第二线束37的图示。
此外,在该结构中也是,如图17所示构成为,与第一线束36相比而第二线束37的直径更大,在将电子装置10的厚度方向(图17的例子中为与从4个软质构件80的下表面穿过的虚拟平面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与第一凹部43a的内壁下端的高度相比,第二凹部44a的内壁下端的高度更低。进而,成为与第一线束36的被第一凹部43a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相比而第二线束37的被第二凹部44a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更高的结构。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是,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同样的特征,并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嵌合部41作为凸部而构成、被嵌合部13a、13b作为凹部而构成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嵌合部作为凹部而构成,被嵌合部作为凸部而构成。
在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中,将嵌合部41的数量设为了2个,但是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在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中,将突起部42的数量设为2个,但是也可以是3个以上。
接下来,说明能够替代夹装构件70及软质构件80来使用的作为防振构件的防振衬套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共用或关连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将内筒部的轴向仅表示为轴向,将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表示为正交方向。
(第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18及图19来说明使用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衬套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
图18及图19所示的电子装置110作为对车辆的发动机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ECU)而构成。
电子装置110具备壳体112。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2由上壳114及下壳116这2个构件构成,通过螺钉118对上壳114和下壳116进行组装而形成壳体112。在该壳体112的内部空间,收容有未图示的电路基板。此外,电路基板上安装有连接器120,连接器120的一部分从壳体112向外部露出。该连接器120经由车辆侧的外部连接器122与铠装线124电连接。
上壳114具有一面开口的箱形状,在其底部安装有呼吸过滤器126。另一方面,下壳116具有一面开口的浅底的箱形状。上壳114及下壳116在开口周缘分别具有凸缘,在使凸缘彼此对置的状态下,通过螺钉118被组装。此外,电子装置110为了向被安装体180安装而具有托架130。如图18所示,下壳116的凸缘116a比上壳114的凸缘更向外侧延伸地设置,在该延伸设置部分,通过螺钉128固定有托架130。
托架130配置在作为被安装体180的发动机的(block)缸体上,通过螺钉132的紧固而被固定。这样,电子装置110通过螺钉132而被固定于被安装体180。此外,托架130为了使从被安装体180向电子装置110传递的振动衰减而安装有防振衬套140。
接下来,使用图20及图21来说明防振衬套140的构造、防振衬套140的安装构造及电子装置110的固定构造。
如图20及图21所示,防振衬套140作为主要部位,具有内筒部142和外筒部146这2个筒状构件。内筒部142使用金属来形成,也称作金属套环。该内筒部142具有供螺钉132的柱部132a插入的贯通孔144。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贯通孔144的轴向正交的剖面为圆形。
另一方面,外筒部146使用橡胶而形成,粘合固定在内筒部142的外表面。该外筒部146也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148,也可以说在该贯通孔148内收容有内筒部14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1所示的螺钉132紧固前的状态(以下表示为紧固前的状态)下,在轴向上,内筒部142与外筒部146的长度几乎相等。此外,在图20所示的螺钉132的紧固状态(以下表示为紧固状态)也是,在轴向上,内筒部142与外筒部146的长度几乎相等。换言之也可以说,通过内筒部142的长度来规定螺钉132的旋入量。
在外筒部146的外表面,沿着周方向设置有槽部150。在该槽部150,如图21所示,插入配置有托架13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外筒部146的轴向中央部分设置有槽部150。并且,在剖面大致“コ”字状的外筒部146,隔着槽部150的两端部分的轴向的长度相互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130具有防振衬套安装用的孔部134(贯通孔)。外筒部146与孔部134相对应地,在周方向整周上具有槽部150。因此,在托架130的孔部134中配置有防振衬套140,并且,托架130的孔部周缘在整周上配置有槽部150。
槽部150具有底壁面150a和侧壁面150b、150c。侧壁面150b对置于与托架130的轴向正交的两表面130a、130b当中的一面130a的孔部周缘部位。此外,侧壁面150c对置于背面130b的孔部周缘部位。此外,底壁面150a对置于构成孔部134内壁的托架130的端面130c。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紧固前的状态下,轴向上的槽部150的宽度W1比托架130的厚度T1短。另外,在图21中,作为参考,以虚线示出了托架130。并且,在紧固状态下,通过外筒部146的轴向的压缩变形,使得侧壁面150b与一面130a紧贴、侧壁面150c与背面130b紧贴。即,在轴向上,通过外筒部146夹持着托架130。
在此,在紧固前的状态下,将外筒部146的底壁面150a上的外径的最大值设为D1。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将托架130的孔部134的直径设为D2。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紧固前的状态下,底壁面150a的外径的最大值D1小于孔部134的直径D2。此外,在紧固状态下也是,底壁面150a的外径的最大值D1比孔部134的直径D2小。因而,在螺钉132的紧固前及紧固后的哪个状态下都是,底壁面150a相对于端面130c处于非接触。
此外,在外筒部146中,与托架130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表面粗糙度比不与托架130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小。具体地说,侧壁面150b、150c的表面粗糙度比底壁面150a及槽部150的壁面以外的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振衬套140具有垫圈部152。该垫圈部152固定于外筒部146的作为端面的一面146a及背面146b当中的与螺钉132的头部132b对置的一面146a上。此外,垫圈部152在正交方向上,设置在一面146a的与螺钉132的头部132b重叠的整个区域中,并且,设置成必然与配置于槽部150的托架130重叠。另外,垫圈部152设置成只要是托架130相对于槽部150的安装位置的公差的范围内,则必然与托架130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部152粘合固定于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此外,垫圈部152形成为圆环状,在紧固前的状态下,其内周与内筒部142的内周面几乎一致,外周与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的外周端几乎一致。即,在内筒部142的一端面整面和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整面上配置有垫圈部152。另外,垫圈部152还被粘合固定于内筒部142的一端面。这样的垫圈部152也能够与内筒部142使用相同的材料来一体地形成。
这样,防振衬套140具有垫圈部152,因此,在紧固状态下,螺钉132的头部132b与垫圈部152接触。此外,外筒部146将背面146b作为接触面配置在被安装体180上,并且,经由垫圈部152在头部132b与被安装体180之间被压缩变形。由此,外筒部146与托架130紧贴,被安装于托架130。另外,图20所示的附图标记182是在被安装体180设置的螺钉132用的螺纹孔。
接下来,使用图20~图22对上述的防振衬套140的安装方法、换言之电子装置11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图21所示的防振衬套140。在该准备工序中,如上述那样,准备具有内筒部142、外筒部146及垫圈部152的防振衬套140。此外,准备在壳体112上固定了托架130的电子装置110。
接着,如图22所示,对准备好的防振衬套140的槽部150,插入配置托架130。在该配置工序中,换言之,一边使外筒部146弹性变形一边将防振衬套140嵌入到托架130的孔部13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紧固前的状态下,轴向上的槽部150的宽度W1比托架130的厚度T1短。因此,若向托架130安装防振衬套140,则通过托架130使得外筒部146被沿轴向按压,外筒部146沿轴向变形。然后,外筒部146的轴向的长度变为比内筒部142的轴向的长度长,外筒部146成为相对于内筒部142沿轴向突出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部146沿轴向变长2mm。
接着,将螺钉132紧固,将电子装置110向被安装体180固定。在该紧固工序中,柱部132a从内筒部142的贯通孔144及外筒部146的贯通孔148插通,以使头部132b与垫圈部152接触的方式,相对于防振衬套140配置螺钉132。并且,以使向外筒部146的背面146b侧突出的柱部132a的前端被插入到被安装体180的螺纹孔182中的方式定位。在该定位状态下,旋入螺钉132。伴随着该旋入,与头部132b一起,垫圈部152也向被安装体180侧位移,在垫圈部152与被安装体180之间外筒部146被压缩变形。并且,当外筒部146的轴向的长度与内筒部142的长度几乎相等,即头部132b与被安装体180的距离几乎等于内筒部142的长度与垫圈部152的厚度之和时,旋入结束。即,外筒部146被压缩在向托架130安装时所伸长的2mm的量。具体地说,主要是,位于托架130的一面130a上的部分和位于背面130b上的部分被压缩。在螺钉132的紧固结束了的状态下,如图20所示,成为侧壁面150b与一面130a紧贴、侧壁面150c与背面130b紧贴的状态。即,成为在轴向上通过剖面大致“コ”字状的外筒部146来夹着托架130的状态。这样,能够将防振衬套140安装于托架130,并且,能够将电子装置11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
另外,也可以是,将一体化有托架130的防振衬套140以使贯通孔144与螺纹孔182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被安装体180上,之后将螺钉132从贯通孔144插通。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筒部146的外表面设置槽部150,在该槽部150中插入配置托架130。此外,在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设置有垫圈部152。因此,在将电子装置110螺钉固定于被安装体180时,能够使外筒部146经由垫圈部152而在螺钉132的头部132b与被安装体180之间沿轴向压缩变形。并且,通过该压缩变形,能够使槽部150的侧壁面150b、150c与托架130的两表面130a、130b紧贴。因此,即使不像以往那样使用一对压入构件,也能够用同一工序来进行向被安装体180的电子装置110的固定、以及向托架130的防振衬套140的紧贴。
此外,垫圈部152在正交方向上,设置在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的与螺钉132的头部132b重叠的整个区域内,并且,设置成与托架130重叠。因此,外筒部146当中的在正交方向上位于内筒部142与托架130之间的部分,经由垫圈部152而在螺钉132的头部132b与被安装体180之间,以压缩状态被保持。由此,即使由于橡胶的劣化或外力的施加等而沿轴向在外筒部146上产生了亀裂,也能够抑制外筒部146中的有助于振动衰减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脱落。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振动衰减功能。
另外,由于将槽部150的宽度W1设成比托架130的厚度T1短,因此,即使在托架130上安装了防振衬套140的状态下,外筒部146沿轴向虽然很少但会变形。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而利用螺钉132的紧固,来使槽部150的侧壁面150b、150c与托架130的两表面130a、130b紧贴。因此,如果将外筒部146对托架130的保持力设为相同,那么能够使外筒部146本身的保持力减少与螺钉132的紧固相当的量。该情况下,容易相对于托架130安装防振衬套140。另一方面,如果将外筒部146本身的保持力设为相同,那么能够使外筒部146对托架130的保持力增大与螺钉132的紧固相当的量。该情况下,如图20所示,即使托架130的端面130c与槽部150的底壁面150a非接触,也能够抑制伴随着被安装体180的正交方向的振动、而由于相位偏移引起托架130相对于外筒部146微滑动。此外,即使不使用粘合剂,也能够相对于托架130将防振衬套140牢固地固定。
此外,在轴向上,经由垫圈部152,通过螺钉132的头部132b和被安装体180,从两端侧夹着保持外筒部146。这样,由头部132b和被安装体180进行按压以不使外筒部146的槽部150不外扩,因此,由此也能够相对于托架130将防振衬套140牢固地固定。特别是,由于“T1>W1”,所以虽然槽部150容易张开但能够抑制其张开。
此外,外筒部146构成为剖面大致“コ”字状,与托架130的对置距离较长,而且,对置的方向也是多个方向的组合。因此,即使外筒部146产生了亀裂等,也能够通过整个防振衬套140来抑制电子装置110脱落。
此外,在托架130设置孔部134,使外筒部146在周方向整周上与托架130的孔部周缘紧贴。因此,在螺钉132的紧固状态下,不易在防振衬套140与托架130之间产生位置偏移。此外,能够抑制防振衬套140从托架130脱落,换言之能够抑制包含托架130的电子装置110从防振衬套140脱落。
此外,在外筒部146中,与托架130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表面粗糙度比不与托架130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小。因此,即使产生了上述的托架130的微滑动,也能够抑制外筒部146的磨损。因而,防振衬套140能够长期地确保所希望的振动衰减性。然而,也可以将与托架130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设为与不与托架130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示出过的防振衬套140、防振衬套140的安装方法(电子装置110的安装方法)及具备防振衬套140的电子装置110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紧固前的状态下,图23所示的外筒部146的底壁面150a的外径的最大值D1比图24所示的托架130的孔部134的直径D2大。除此之外的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具有这样的外筒部146的防振衬套140也是,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一边使外筒部146弹性变形一边将其安装于托架130的孔部周缘。如上述那样,最大值D1>直径D2,因此,外筒部146的与托架130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在正交方向上被压缩。并且,在对托架130安装了防振衬套140的状态下,底壁面150a与托架130的端面130c紧贴。因此,外筒部146的底壁面150a的外径的最大值D1与孔部134的直径D2几乎相等。进而,通过螺钉132的紧固,外筒部146在轴向上压缩变形,在正交方向上虽然很小但要扩径。即,通过托架130的端面130c来紧贴。
这样,在图24所示的紧固状态下,即将电子装置110固定到了被安装体180的状态下,外筒部146的与底壁面150a对应的薄壁部分在正交方向上压缩变形,底壁面150a与托架130的端面130c以整周紧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振衬套140与托架130的两表面130a、130b及端面130c分别以整周紧贴。由此,与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正交方向上的托架130的微滑动。
(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示出过的防振衬套140、防振衬套140的安装方法(电子装置110的安装方法)、以及具备防振衬套140的电子装置110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槽部150设置有突起部154、156a、156b。除此之外的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5所示,外筒部146具备作为槽部150的底壁面150a的一部分而相对于该底壁面150a的其他部分而言突出的第一突起部154。该第一突起部154设置成与托架130的端面130c的、从轴向的两端起除去规定范围的部分后的中央部130ca以整周接触。另外,外筒部146的底壁面150a的外径在第一突起部154的前端面处最大,其最大值D1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比托架130的孔部134的直径D2大。因此,第一突起部154在紧固前的状态下,即在将防振衬套140安装到了托架130的状态下,与托架130的端面130c紧贴。
此外,具有作为侧壁面150b、150c的一部分而相对于该侧壁面150b、150c的其他部分突出的第二突起部156a、156b。第二突起部156a从侧壁面150b突出,设置成至少在紧固状态下,与托架130的一面130a的从内周端起除去规定范围的部分后的部分以整周接触。此外,第二突起部156b从侧壁面150c突出,设置成至少在紧固状态下,与托架130的背面130b的从内周端起除去规定范围的部分后的部分以整周接触。并且,外筒部146在与托架130的边缘130d对应的部分,具有将第一突起部154和第二突起部156a、156b连接的凹部158。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将槽部150的宽度W1设为比托架130的厚度T1短,因此,在对托架130安装了防振衬套140的状态下,第一突起部154在轴向上压缩变形,与托架130的端面130c紧贴。此外,第二突起部156a、156b也是同样地在轴向上压缩变形,与托架130的两表面130a、130b紧贴。另一方面,外筒部146相对于托架130的边缘130d分离。换言之,凹部158的部分为空隙。进而旋入螺钉132,由此,经由垫圈部152而在螺钉132的头部132b与被安装体180之间,外筒部146被压缩变形。具体地说,主要来讲,位于托架130的一面130a上的部分与位于背面130b上的部分被压缩。在该紧固状态也是,外筒部146相对于托架130的边缘130d分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避开应力容易集中的托架130的边缘130d,使外筒部146与托架130的3面130a、130b、130c紧贴。因此,与使外筒部146也与边缘130d紧贴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提高外筒部146的耐久性。此外,与使外筒部146也与边缘130d紧贴的结构相比较,外筒部146容易变形,所以能够提高振动衰减性。另外,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使外筒部146与托架130的3面130a、130b、130c紧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正交方向上的托架130的微滑动。
(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示出过的防振衬套140、防振衬套140的安装方法(电子装置110的安装方法)及具备防振衬套140的电子装置110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外筒部146由第一构件160和第二构件166这2个筒状构件构成。第一构件160如图26及图27所示,具有上述的贯通孔148,并被固定于内筒部142的外表面。此外,具有在轴向上设置在螺钉132的头部132b侧的厚壁部162和设置在被安装体180侧的薄壁部164。另外,图27中还图示了内筒部142和垫圈部152。
另一方面,第二构件166如图26及图28所示,具有贯通孔168,以在轴向上只与薄壁部164的从被安装体180侧的端部起的一部分对置的方式安装于薄壁部164的外表面。
此外,第一构件160在薄壁部164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部170。另一方面,第二构件166在其内表面具有第二凸部172。这些第一凸部170及第二凸部172是用于向第一构件160安装第二构件166的突起。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周方向整周上。并且,在第二构件166的贯通孔168内配置了第一构件160的薄壁部164的状态下,使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66沿轴向相对地移动。于是,在轴向上,第二凸部172越过第一凸部170而成为比第一凸部170更靠近垫圈部152的位置,从而第二构件166被安装于第一构件160。
此外,在对第一构件160安装了第二构件166的状态下,薄壁部164的外表面当中的不与第二构件166对置的部分构成槽部150的底壁面150a,厚壁部162的位于薄壁部164侧的端面及第二构件166的位于厚壁部162侧的端面构成侧壁面150b、150c。除此之外的方面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
即,第一构件160的厚壁部162在轴向上位于头部132b侧的面构成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并且,一面146a上固定有垫圈部152。此外,在薄壁部164的外表面当中的不与第二构件166对置而构成底壁面150a的部分,形成有第一突起部154。此外,厚壁部162在构成侧壁部150b的位于薄壁部164侧的端面,形成有第二突起部156a。此外,第二构件166在构成侧壁部150c的位于厚壁部162侧的端面,形成有第二突起部156b。进而,槽部150的宽度W1比托架130的厚度T1短,外筒部146的底壁面150a的外径的最大值D1比托架130的孔部134的直径D2大。
这样的防振衬套140也能够在将第一构件160和第二构件166组装、并形成外筒部146、进而防振衬套140之后安装于托架130。即,也能够采用与第五实施方式(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安装方法。然而,优选采用以下说明的安装方法。
首先,分别准备固定到了内筒部142的第一构件160、以及第二构件166。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在一面146a上固定了垫圈部152的第一构件160。此外,准备在壳体112上固定了托架130的电子装置110。
接着,以使托架130位于槽部150内的方式,将第一构件160和第二构件166组装。在该组装工序中,以使托架130的孔部周缘位于槽部150内的方式将第一构件160和第二构件166组装。具体地说,如图29所示,以使端面130c与第一突起部154紧贴、一面130a与第二突起部156a接触的方式,将托架130配置于第一构件160。并且,在第二构件166的贯通孔168内配置了第一构件160的薄壁部164的状态下,以使第二构件166向垫圈部152接近的方式使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66沿轴向相对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130的厚度T1>槽部150的宽度W1,因此,即使施加外力而使第二凸部172到了比第一凸部170更接近垫圈部152的位置,若将外力除去,通过橡胶的反作用力,第二凸部172也能够返回到比第一凸部170更远离垫圈部152的位置。即,在组装工序结束的时刻,第一构件160与第二构件166成为虚装的状态。因此,第一突起部154在正交方向上被压缩变形,然而第二突起部156a、156b成为在轴向上未被压缩变形地与托架130的表面130a、130b接触的状态。
接着,通过螺钉132,将电子装置11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该紧固工序与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紧固工序相同。具体地说,将螺钉132紧固,将电子装置110固定于被安装体180。在该紧固工序中也是,通过螺钉132的紧固,与头部132b一起,垫圈部152向被安装体180侧位移,在垫圈部152与被安装体180之间外筒部146被压缩变形。具体地说,在轴向上,第一构件160的主要是第二突起部156a、156b被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分别被压缩1mm。由此,第二凸部172越过第一凸部170而成为比第一凸部170更接近垫圈部152的位置,从而第二构件166被安装于第一构件160。即,形成了外筒部146。此外,在轴向上,外筒部146的长度与内筒部142的长度几乎相等。换言之,头部132b与被安装体180的距离几乎等于内筒部142的长度和垫圈部152的厚度之和,结束旋入。
在螺钉132的紧固结束的状态下,如图26所示,成为第一突起部154与端面150c紧贴、第二突起部156a与一面130a紧贴、第二突起部156b与背面130b紧贴的状态。这样,根据上述安装方法,虽然采用由2个构件160、166构成的外筒部146但能够不增加工序地进行安装。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构件166的贯通孔168内配置了第一构件160的薄壁部164的状态下,使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66沿轴向相对地移动,由此,对第一构件160安装第二构件166。此外,在该安装时,在槽部150中配置托架130,向托架130安装防振衬套140。因此,可以如将具备由单一部件构成的外筒部146的防振衬套140安装于托架130的情况那样,不使外筒部146变形。因此,特别是对于具有孔部134的托架130,能够容易安装防振衬套140。
另外,关于由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66构成的外筒部146,也能够应用于第三实施方式或者第四实施方式示出过的结构。在对第三实施方式或者第四实施方式示出过的结构进行了应用的情况下,在螺钉132的紧固时,主要是托架130的位于一面130a上的部分和位于背面130b上的部分被压缩。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能够在不脱落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第一变形例)
构成为,槽部150在外筒部146的外表面上以周方向的整周而设置,在正交方向当中的一个方向上,在外筒部146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同一托架130,而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图30所示,在形成有缺口174且具备2条腿部176的大致U字状的托架130的情况下,成为在螺钉132的柱部132a的两侧、托架130的腿部176被外筒部146夹持的结构。该情况下也是,在多处,防振衬套140被固定于托架130,因此,不易在托架130与防振衬套140之间产生相对的位置偏移。此外,能够使得在正交方向当中的一个方向上防振衬套140不易从托架130脱落。
(第二变形例)
构成为,在槽部150中插入配置有托架130,通过螺钉132的紧固,使得外筒部146被压缩变形而与托架130紧贴,而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图31及图32所示的例子中,托架130具有与轴向正交的1条腿部176,与托架130的腿部176相对应地外筒部146仅在外表面的周方向一部分具有槽部150。另外,在图32中,外筒部146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具有第一突起部154及第二突起部156a、156b,但是也能够应用到其它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中。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托架130的厚度T1>槽部150的宽度W1的例子。然而,在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设为托架130的厚度T1≦槽部150的宽度W1。例如图33所示的例子中,在紧固前的状态下,托架130的厚度T1<槽部150的宽度W1。这样的情况下也是,通过螺钉132的紧固,如图34所示,能够使筒部146经由垫圈部152而在螺钉132的头部132b与被安装体180之间沿轴向压缩变形。并且,通过该压缩变形,能够使槽部150的侧壁面150b、150c与托架130的两表面130a、130b紧贴。另外,在图33及图34中,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示出了设为托架130的厚度T1<槽部150的宽度W1的例子。
另外,在T1≦W1的情况下,如图33所示,在对托架130安装了防振衬套140的状态下,外筒部146在轴向上不伸长。因此,在螺钉132的紧固时,为了不妨碍外筒部146的压缩变形,而需要将内筒部142的长度设为比外筒部146的长度短。在图33中,在紧固前的状态下,在从外筒部146的两端离开的中央部分,配设内筒部142。此外,垫圈部152在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上以整面而设置。
这样,也能够设为托架130的厚度T1≦槽部150的宽度W1。然而,在该结构中,也可以想到如下情况:在紧固前的状态下,异物侵入到槽150与托架130的间隙中,在紧固状态下,在夹入异物之处产生应力集中。与此相对,上述的设为托架130的厚度T1>槽部150的宽度W1的情况对于抑制异物的侵入是更优选的。此外,若设为T1>宽度W1,则能够使防振衬套140相对于托架130的暂时固定状态稳定化。
(第四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垫圈部152被固定于外筒部146、防振衬套140具备垫圈部152的例子。然而,能够将防振衬套140与垫圈部152设为不同构件。该情况下,在由内筒部142和外筒部146构成的防振衬套140的槽部150中配置了托架130的状态下,在外筒部146的一面146a上配置垫圈部152,进行螺钉132的紧固即可。
(第五变形例)
作为被安装体180,示出了车辆的发动机的例子,然而不限于上述例子。在将不同于发动机的其他车辆结构要素设为被安装体180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防振衬套140及其安装方法、电子装置110。此外,也能够在车辆结构要素以外的被安装体180中应用上述的防振衬套140及其安装方法、电子装置110。此外,电子装置110也不限于ECU。
(第六变形例)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由2个构件160、166构成的外筒部146的端面146a、146b当中的一面146a侧设置垫圈部152,在背面146b没有配置什么部件的例子。然而,也能够采用在背面146b固定有板状配件的结构,以防止贯通孔144、148堵塞。由此,能够防止外筒部(橡胶)与被安装体180直接接触。另外,通过使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66沿轴向相对地移动来形成外筒部146并且在托架130上安装外筒部146(防振衬套140),因此,即使在背面146b设置配件,也能够向托架130进行安装。

Claims (26)

1.一种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子装置(10、110),由壳体(11、112)构成外壁部;
托架(40、130),具备对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壳体进行支撑的壳体支撑壁部(46),并且作为安装所述电子装置的安装对象而构成,该托架以所述壳体支撑壁部的相反面侧与被安装体(180)的壁部(181)对置的结构安装于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
防振构件(70、80、140),使从所述被安装体向所述电子装置传递的振动衰减;以及
固定构件(90、132),具备能够从外部操作的操作部(90a、132b),在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与所述托架之间夹装着所述防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对所述托架和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进行固定;
该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构成为,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操作部或者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托架之间夹装的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壳体与所述托架之间,
所述托架具备:
至少2个突起部(42),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于所述壳体支撑壁部,在所述电子装置配置到了相对于所述托架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与所述壳体的各周缘部(11f、11g)分别对置;以及
嵌合部(41),形成于所述壳体支撑壁部,在所述电子装置配置到了相对于所述托架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与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托架侧的外壁部(11b)所形成的被嵌合部(13a、13b)嵌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构件具备软质构件(80),
所述软质构件配置在所述托架与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托架与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之间夹装着多个所述软质构件 的结构将所述托架垫高,所述托架的与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面对的壁面相对于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隔开空间地分离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备:凹部(43a、44a),用于支撑与所述电子装置连接的线束(36、37);和贯通孔(51、53),形成于所述凹部内并且形成为长条状的开口形状;并且所述托架形成了安装有所述线束的线束固定部(43、44),
在所述贯通孔的长边方向中间位置,形成有从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部(51a、53a)朝向该贯通孔的内部突出的突起(52、5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形成有:
第一线束固定部(43),具备用于支撑与所述电子装置连接的第一线束(36)的第一凹部(43a),并安装有所述第一线束;和
第二线束固定部(44),具备用于支撑与所述电子装置连接且直径比所述第一线束大的第二线束(37)的第二凹部(44a),并安装有所述第二线束;
在将所述电子装置的厚度方向设为高度方向时,该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是与所述第一凹部的内壁下端的高度相比而所述第二凹部的内壁下端的高度更低的结构,
是与所述第一线束的被所述第一凹部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相比而所述第二线束的被所述第二凹部支撑的部分的上端的高度更高的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构件具备在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壳体支撑壁部之间夹装的软质的夹装构件(70),
所述固定构件是通过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壳体支撑壁部之间夹装着所述夹装构件的结构来将所述托架固定于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的结构,
该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是所述夹装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壳体 与所述托架之间的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装构件设置有多个,
所述托架在所述壳体支撑壁部的位于至少某个所述夹装构件的周围处,形成有从用于支撑该夹装构件的支撑部(62)立起的周围壁(61),
所述支撑部形成有从对所述夹装构件进行支撑的一侧的面向另一面贯通的孔部(6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被安装到了所述被安装体的壁部时,在所述支撑部,与被所述夹装构件覆盖的支撑区域(62a)相比,所述孔部处于更低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壳体在所述托架侧的外壁部(11b)设置有多个散热片(12),在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的孔部作为所述被嵌合部而构成,
所述托架的所述嵌合部作为在所述电子装置配置到了相对于所述托架的标准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嵌入到所述孔部中的凸部而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为螺钉(132),
所述防振构件(140)具备内筒部(142)、外筒部(146)和垫圈部(152),
所述内筒部使用金属来形成,具有供所述螺钉的柱部(132a)插入的贯通孔(144),
所述外筒部使用橡胶来形成,固定于所述内筒部的外表面,
所述垫圈部固定于所述外筒部的与所述螺钉的头部(132b)对置的一面(146a),
所述外筒部在外表面沿周方向而设置,具有供所述托架插入配置的槽部(150),
所述垫圈部在所述贯通孔中配置了所述螺钉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内筒 部的轴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外筒部的一面的与所述螺钉的头部重叠的整个区域内,并且,设置成与所述托架重叠,
通过所述螺钉的紧固,所述外筒部在所述轴向上经由所述垫圈部而在所述螺钉的头部与所述被安装体之间压缩变形,从而所述槽部的底壁面(150a)及侧壁面(150b、150c)当中的所述侧壁面紧贴于所述托架的两表面(130a、130b)。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向上,所述槽部的宽度(W1)比所述托架的厚度(T1)短。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设置在所述周方向的整周上,
在所述正交方向当中的一个方向上,在所述外筒部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同一所述托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有孔部(134),
所述外筒部在所述周方向的整周上,紧贴于所述托架的孔部周缘。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部具备:
第一构件(160),形成为筒状,固定于所述内筒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设置在所述螺钉的头部侧的厚壁部(162)和设置在所述被安装体侧的薄壁部(164);以及
第二构件(166),形成为筒状,以在所述轴向上仅与所述薄壁部的从所述被安装体侧的端部起的一部分对置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薄壁部;
在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厚壁部固定有所述垫圈部,
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薄壁部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部(170),所述第二构件在内表面具有第二凸部(172),在所述轴向上,在所述第二凸部越过所述第一凸部而处于比所述第一凸部更接近所述垫圈部的位置的状态下, 所述第二构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构件,
所述薄壁部的外表面的不与所述第二构件对置的部分构成所述槽部的底壁面,所述厚壁部的位于所述薄壁部侧的端面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位于所述厚壁部侧的端面构成所述槽部的侧壁面。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面的外径的最大值(D1)设为在所述螺钉的紧固前的状态下比所述托架的孔部的直径(D2)大,
所述外筒部的所述槽部的底壁面以整周紧贴于所述托架的与所述槽部的底壁面对置的端面(130c)。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部具有:
第一突起部(154),作为所述底壁面的一部分,相对于该底壁面的其他部分突出,以整周接触于与所述底壁面对置的所述托架的端面的、从所述轴向的两端起除去规定范围的部分后的中央部(130ca);以及
第二突起部(156a、156b),作为所述侧壁面的一部分,相对于该侧壁面的其他部分突出,分别以整周接触于所述托架的两表面的、从内周端起除去规定范围的部分后的部分,
在所述螺钉被紧固的状态下,所述外筒部相对于所述托架的两表面和端面所构成的边缘(130d)分离。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托架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小于不与所述托架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体是车辆的发动机。
19.一种防振构件,相对于被螺钉固定于被安装体(180)的电子装置(110),安装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托架(130),以使从所述被安装体传递的振动衰减,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筒部(142),使用金属来形成,具有供所述螺钉(132)的柱部(132a)插入的贯通孔(144);
外筒部(146),使用橡胶来形成,固定于所述内筒部的外表面;以及
垫圈部(152),固定于所述外筒部的与所述螺钉的头部(132b)对置的一面(146a);
所述外筒部具有在外表面上沿周方向设置、供所述托架插入配置的槽部(150),
所述垫圈部在所述贯通孔中配置了所述螺钉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内筒部的轴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外筒部的一面的与所述螺钉的头部重叠的整个区域内,并且,设置成与所述托架重叠,
通过所述螺钉的紧固,所述外筒部在所述轴向上经由所述垫圈部而在所述螺钉的头部与所述被安装体之间压缩变形,所述槽部的底壁面(150a)及侧壁面(150b、150c)当中的所述侧壁面紧贴于所述托架的两表面(130a、130b),
所述槽部在所述周方向的整周上设置,
在所述正交方向当中的一个方向上,在所述外筒部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同一所述托架,
所述托架具有孔部(134),
所述外筒部在所述周方向的整周上,紧贴于所述托架的孔部周缘,
所述外筒部具备:
第一构件(160),形成为筒状,固定于所述内筒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所述螺钉的头部侧的厚壁部(162)和设置于所述被安装体侧的薄壁部(164);和
第二构件(166),形成为筒状,以在所述轴向上仅与所述薄壁部的从所述被安装体侧的端部起的一部分对置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薄壁部;
在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厚壁部固定有所述垫圈部,
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薄壁部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凸部(170),所述第二 构件在内表面具有第二凸部(172),在所述轴向上,在所述第二凸部越过所述第一凸部而处于比所述第一凸部更接近所述垫圈部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构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构件,
所述薄壁部的外表面的不与所述第二构件对置的部分构成所述槽部的底壁面,所述厚壁部的位于所述薄壁部侧的端面及所述第二构件的位于所述厚壁部侧的端面构成所述槽部的侧壁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振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向上,所述槽部的宽度(W1)比所述托架的厚度(T1)短。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振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面的外径的最大值(D1)设为在所述螺钉的紧固前的状态下比所述托架的孔部的直径(D2)大,
所述外筒部的所述槽部的底壁面以整周紧贴于所述托架的与所述槽部的底壁面对置的端面(130c)。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防振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部具有:
第一突起部(154),作为所述底壁面的一部分,相对于该底壁面的其他部分突出,以整周接触于与所述底壁面对置的所述托架的端面的、从所述轴向的两端起除去规定范围的部分后的中央部(130ca);和
第二突起部(156a、156b),作为所述侧壁面的一部分,相对于该侧壁面的其他部分突出,分别以整周接触于所述托架的两表面的、从内周端起除去规定范围的部分后的部分,
在所述螺钉被紧固的状态下,所述外筒部相对于所述托架的两表面和端面所构成的边缘(130d)分离。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振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托架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小于不与所述托架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24.如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体为车辆的发动机。
25.一种电子装置,螺钉固定于被安装体(180),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112),收容有电路基板;
托架(130),安装于所述壳体(112);
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记载的防振构件(140),安装于所述托架,以使从所述被安装体传递的振动衰减。
26.一种防振构件的安装方法,是权利要求19所记载的防振构件(140)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组装工序,以使所述托架(130)位于所述槽部(150)内的方式,对所述第一构件(160)和所述第二构件(166)进行组装;和
紧固工序,在所述组装工序后,在以使垫圈部(152)在所述正交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外筒部的一面(146a)的与所述螺钉的头部(132b)重叠的整个区域内并且与所述托架重叠的方式、将该垫圈部(152)夹装到所述外筒部与所述螺钉的头部之间的状态下,将所述螺钉的柱部(132a)插入到所述内筒部(142)的贯通孔(144)中并将所述电子装置(110)螺钉紧固于所述被安装体(180),由此,使所述外筒部经由所述垫圈部而在所述螺钉的头部与所述被安装体之间压缩变形,使所述第二凸部(172)处于比所述第一凸部更接近所述垫圈部的位置,使所述第二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所述外筒部,并且,使所述槽部的底壁面(150a)及侧壁面(150b、150c)当中的所述侧壁面紧贴于所述托架的两表面(130a、130b)。
CN201310552306.3A 2012-11-09 2013-11-08 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及防振构件 Active CN103802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7741 2012-11-09
JP2012247741A JP5924239B2 (ja) 2012-11-09 2012-11-09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電子装置
JP2012-261888 2012-11-30
JP2012261888A JP5850413B2 (ja) 2012-11-30 2012-11-30 電子制御装置の固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2762A CN103802762A (zh) 2014-05-21
CN103802762B true CN103802762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700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52306.3A Active CN103802762B (zh) 2012-11-09 2013-11-08 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及防振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027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1277A (zh) * 2014-06-15 2014-09-24 上海理工大学 金属橡胶晶振减振装置
FI126150B (fi) 2015-02-26 2016-07-15 Vacon Oy Järjestely tehoelektroniikkalaitteen, kuten taajuusmuuttajan, kiinnittämiseksi
EP3239665A1 (de) * 2016-04-25 2017-11-01 Weickmann & Weickmann PartmbB Sensorgehäuse
JP7207081B2 (ja) * 2019-03-28 2023-01-18 株式会社Soken 防振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65057Y (zh) * 1996-05-13 1997-10-15 明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安装装置
CN2549692Y (zh) * 2002-04-16 2003-05-07 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电路板的避震机构
CN1629768A (zh) * 2003-12-19 2005-06-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安装存储设备的装置、整体单元和电子设备
CN2914588Y (zh) * 2006-06-08 2007-06-20 上海澳柯林水暖器材有限公司 感应类洁具用电控盒结构
JP2012138474A (ja) * 2010-12-27 2012-07-19 Denso Corp 電子装置の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65057Y (zh) * 1996-05-13 1997-10-15 明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安装装置
CN2549692Y (zh) * 2002-04-16 2003-05-07 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电路板的避震机构
CN1629768A (zh) * 2003-12-19 2005-06-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安装存储设备的装置、整体单元和电子设备
CN2914588Y (zh) * 2006-06-08 2007-06-20 上海澳柯林水暖器材有限公司 感应类洁具用电控盒结构
JP2012138474A (ja) * 2010-12-27 2012-07-19 Denso Corp 電子装置の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2762A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2762B (zh) 电子装置的固定构造及防振构件
JP4755147B2 (ja) 防振装置
WO2010041749A1 (ja) 防振装置
JP6813998B2 (ja) 防振装置
JP2003254055A (ja) マフラハンガー
KR101846568B1 (ko) 엔진마운트 구조
JP2013057395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CN105074268B (zh) 隔振装置
KR101256860B1 (ko) 하이드로 트랜스미션 마운트
US9982744B2 (en) Liquid-sea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2006144931A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09115136A (ja) 防振装置
EP3115638B1 (e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CN109424680A (zh) 防振构造
JP2005036845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0091049A (ja) 防振装置
JP4205424B2 (ja) 防振装置
JP6055337B2 (ja) 防振ユニット
JP2009243645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ユニット及び液封入式防振装置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6220230A (ja) 樹脂ブラケット付き液封防振装置
JP2010159861A (ja) 防振装置
JP2006283951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1068208A (ja) 燃料タンク
JP6897300B2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装置
JP2002206581A (ja) 防振ゴ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