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2816B -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2816B
CN103792816B CN201310518355.5A CN201310518355A CN103792816B CN 103792816 B CN103792816 B CN 103792816B CN 201310518355 A CN201310518355 A CN 201310518355A CN 103792816 B CN103792816 B CN 1037928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cosa treated
ear mucosa
elastic layer
laser irradiation
fix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83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92816A (zh
Inventor
宫原康弘
秋山直纪
杉本凡人
铃木健
长谷川悠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92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2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92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28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both a stationary and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定影构件包括弹性层和调色剂分离层,所述弹性层包括激光照射区域,所述激光照射区域是通过在所述弹性层的纵向两端部处用激光照射除了弹性层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之外的部分而形成的,并且所述弹性层由所述调色剂分离层所包覆。

Description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与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诸如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传真机)的图像加热定影装置一起使用的定影构件,有带状定影构件和辊状定影构件。
作为这些定影构件,已知一种定影构件,它是通过在耐热树脂或者金属的带状或者辊状衬底(支承件)上形成耐热橡胶等的弹性层并且然后通过在弹性层的表面上设置针对调色剂而言具有卓越分离性能的含氟树脂层来制备的。
作为这种定影构件,日本公开专利(JP-A)2004-276290公开了一种含氟树脂管包覆辊,它是通过将辊衬底插入到扩径的含氟树脂管中并且然后使用施加到含氟树脂管内周面和辊衬底另一个周面二者中至少一个上的粘合剂固定含氟树脂管和辊衬底制备而成。
此外,JP-A2004-276290公开了可以优选地使用挤塑形成的含氟树脂管。此外,JP-A2004-276290公开了鉴于管变形的难度,含氟树脂管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下,并且鉴于成型性能以及在使用期间作为辊的管的性能等,含氟树脂管的厚度优选地为20μm以上。
顺便提及,近年来,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设备中,为了减小加热定影期间的能耗,已经要求进一步提高定影构件的导热效率。因此,对于含氟树脂管也要求使用薄的含氟树脂管。
在此,可通过挤塑来形成厚度为大约10-50μm的薄的无缝含氟树脂管。然而,随着承受热定影的片材数量的增加,通过用挤塑形成的薄的无缝含氟树脂管包覆筒状弹性层并且然后通过使用粘合剂固定管制备而成的定影辊易于相对于含氟树脂管纵向方向产生裂纹或者褶皱。
针对产生裂纹和褶皱的问题,在JP-A2010-143118中,推测了产生裂纹或者褶皱的原因是:在挤塑获得的薄的无缝含氟树脂管中,含氟树脂分子很大程度上沿着管的纵向方向定向(对齐)。因此,通过使得含氟树脂管退火(处理)来试图降低含氟树脂分子沿着含氟树脂管纵向方向定向的程度。
然而,含氟树脂分子沿着含氟树脂管纵向方向定向的程度与含氟树脂管的结晶度有相关性。薄的含氟树脂管具有含氟树脂(分子)定向程度和结晶度皆较高的趋势。结晶度较高本身是有利特征,这是因为在含氟树脂管将会随着弹性层反复挠曲的定影构件和加压构件中,能够抑制含氟树脂管表面上产生褶皱。
作为降低挤塑形成的薄无缝含氟树脂管的定向程度而同时使其结晶度降低最小化的方法,JP-A2010-143118公开了以下方法。
即,通过挤塑形成含氟树脂管,使得含氟树脂管的内径小于筒状弹性层的外径。使含氟树脂管的直径增加并且然后用含氟树脂管包覆筒状弹性层,之后保持含氟树脂管的扩径状态。同时,使得含氟树脂管沿着纵向方向伸长,并且在此状态中,在弹性层上加热含氟树脂管。结果,即使在长期使用期间,也不易于在含氟树脂管的表面上产生褶皱或者裂纹,使得含氟树脂管能够稳定地实现良好的定影性能。
此外,在近年来,随着进一步削减运行成本的需要,要求定影构件进一步提高耐用寿命。当旨在实现延长耐用寿命时,需要考虑抑制弹性层和含氟树脂管之间发生剥离的观点。作为导致弹性层和含氟树脂管之间发生剥离的原因,要考虑的是存在以下情况1)和2):
1)从产生上述褶皱或者裂纹的管表面层开始作为起始点产生剥离的情况,和
2)与情况1)不同的另一种情况,从弹性层和含氟树脂管之间的管界面处作为起始点在由于带横向偏移(移动)而导致的力易于直接施加在管界面上的带端部处发生剥离。
JP-A2010-143118中的构造对于抑制产生褶皱和裂纹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却不是针对从弹性层和含氟树脂管之间界面发生的管剥离具有直接抑制效果的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良好定影性能的定影构件以及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影构件,所述定影构件包括弹性层和调色剂分离层,其中,所述弹性层包括激光照射区域,所述激光照射区域是通过在所述弹性层的纵向两端部处用激光照射除了弹性层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之外的部分而形成的,并且其中,所述弹性层由所述调色剂分离层所包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其包括:通过用振荡波长λ为120nm≤λ≤10600nm的激光在弹性材料的纵向两端部处照射弹性材料来形成激光照射区域,同时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将粘合剂施加到已形成有激光照射区域的弹性材料上;将树脂管包覆在已施加有粘合剂的弹性材料上;和通过固化粘合剂来固定树脂管。
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定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a)至(b)是定影带的示意图;
图4是使用环涂法的涂覆(涂布)装置的示意图;
图5(a)至(j)是用于说明在实施例1(膨胀包覆方法)中含氟树脂管的包覆步骤的示意图;
图6(a)至(i)是图解了在实施例2(润滑包覆方法)中含氟树脂管的包覆步骤的示意图;
图7(a)和(b)是图解了用于评估本发明实施例的粘合性试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根据作为用于与定影装置一起使用的定影构件的定影带来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涵盖在没有影响本发明目的(目标)的范围内改变的实施例。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了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成像设备1是电子照相类型的激光打印机并且包括作为用于承载潜像的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2。以预定圆周速度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感光鼓2,以便使得感光鼓2的外表面均匀充电至预定极性和预定电势。通过激光扫描仪(光学装置)4用基于图像信息的激光5使感光鼓2的均匀充电的表面曝光。结果,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形成了对应于激光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通过显影装置6使得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在转印部处被相继转印到引入转印部中的记录材料(片材)S上,该转印部作为位于感光鼓2和转印辊7之间的接触部。
记录材料S的片材堆叠并且容纳在片材给送盒9中,所述片材给送盒9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下部处。在预定的片材给送时刻,当驱动片材给送辊10时,分离并且逐一供给片材给送盒9中的记录材料S的片材,然后,分离并且供给的记录材料S穿过传送通道10a抵达对齐辊对11。对齐辊对11接收记录材料S的前缘部,以便纠正记录材料S的倾斜运动。记录材料S与感光鼓2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被送至转印部,使得感光鼓2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部抵达转印部的时刻与记录材料S的前缘部抵达转印部的时刻一致。
穿过转印部的记录材料S与感光鼓2的表面分离,并且然后被传送到图像定影装置A中。通过定影装置A,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将记录材料S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为记录材料表面上的定影图像。然后,记录材料S穿过传送通道10b,并且之后通过排出辊对12排出并且放置在设于成像设备上部处的排出托盘13上。此外,通过清理装置8清除残留沉积物质(诸如转印残留调色剂)来清理在记录材料分离之后的感光鼓2的表面,从而重复进行成像。
(2)定影装置A
图2是示出了图像加热定影装置A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定影装置A是双带类型并且是电磁感应加热类型。
在此,针对定影装置A和构成定影装置A的构件,纵向方向指的是与垂直于在记录材料传送通道平面中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针对定影装置,前(侧或者表面)指的是在记录材料引入侧的一侧或者表面。左和右指的是当从定影装置的前侧观察时的左和右。带的宽度指的是带的相对于垂直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的方向的尺寸,即带相对于纵向方向的尺寸。记录材料的宽度指的是记录材料的相对于垂直于记录材料平面中记录材料传送方向的方向的尺寸。此外,上游和下游指的是相对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而言的上游和下游。
定影装置A包括作为第一环形带的定影带(加热构件)20和作为第二环形带的加压带(加压构件)30。
稍后将在(3)中具体描述定影带20的结构。定影带20围绕张紧辊31和定影辊32以及向下的定影垫33延伸和张紧,张紧辊31和定影辊32作为带张紧构件设置成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开,向下的定影垫33作为第一加压构件设置在辊31和32之间。张紧辊31和定影辊32皆可旋转地由轴支撑在定影装置壳体(未示出)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定影垫33被支撑且布置在定影装置壳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
张紧辊31是铁制中空辊,其外径为20mm,内径为18mm且厚度为1mm,并且向定影带20提供张力。
定影辊32是弹性辊,其具有较高的滑动性能,通过在外径为20mm、内径为18mm且厚度为1mm的铁合金制的中空芯金属上形成作为弹性层的硅橡胶弹性层来制备所述定影辊32。定影辊32用作驱动辊,从驱动源(马达)M经由未示出的驱动齿轮系将驱动力输入到所述驱动辊,从而将其以预定速度沿着箭头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
通过使得定影辊32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弹性层,能够将输入到定影辊32中的驱动力满意地传递到定影带20,并且同时能够形成定影夹持部,以确保记录材料S与定影带20分离开的分离性能。按照JIS-A硬度,硅橡胶的硬度为15度。硅橡胶弹性层还有效地缩短了预热时间,这是因为减小了向内部传导的热量。
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在电铸成型镍的底层上设置30μm厚的PFA(含氟树脂材料)管作为表面分离层来制备加压带30。在图2中,加压带30位于定影带20下方并且以以下方式布置。即,加压带30围绕张紧辊34和加压辊35以及向上的加压垫36延伸且张紧,张紧辊34和加压辊35作为带张紧构件设置成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开,向上的加压垫36作为第二加压构件设置在辊34和35之间。张紧辊34和加压辊35皆可旋转地由轴支撑在定影装置壳体(未示出)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
通过在铁合金制的中空芯金属上形成硅胶海绵层来制备张紧辊34,硅胶海绵层用于通过减小导热率来减小从加压带30导热的程度,铁合金制中空芯金属的外径为20mm,内径为16mm且厚度为2mm。加压辊35为具有较低滑动性能的铁合金制中空刚性辊,其外径为20mm、内径为16mm且厚度为2mm。加压辊35被支撑并且布置在定影装置壳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
此外,为了形成位于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之间的作为图像加热部的定影夹持部40,通过加压机构(未示出)以预定压力沿着箭头F的方向在加压辊35旋转轴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把加压辊35朝向定影带20加压。
此外,为了获得宽的定影夹持部40而不扩大定影装置的尺寸,采用了加压垫36。即,由定影垫33将定影带20压向加压带30,并且同时,由加压垫36将加压带30压向定影带20。由加压机构(未示出)以预定压力沿着箭头G方向将加压垫36压向定影垫33。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在定影垫33和加压垫36之间相互压接触,以便相对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形成宽的定影夹持部40。
定影垫33包括垫衬底和可滑动片(低摩擦片)38,所述低摩擦片38接触定影带内表面。加压垫36包括垫衬底和可滑动片39,所述可滑动片39接触加压带内表面。这是因为,在带底层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中,会有在带内周面上滑动的垫部分的磨损(磨耗)量较大的问题。通过将可滑动片38和39均插置在带和垫衬底之间,能够防止垫磨损,并且还能够减小滑动阻力,并且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带行进性能和良好的带耐用性。
作为用于定影带20的加热装置,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类型的热源(感应加热构件,励磁线圈),其具有高能量效率。作为热源的感应加热构件37设置成以小间隙与定影带20的上侧带部的外表面对置。
感应加热构件37由感应线圈37a、励磁芯37b和线圈保持架37c构成,所述线圈保持架37c用于保持线圈和芯。通过使用绞合线将感应线圈37a卷绕成长圆形和扁平状,并且感应线圈37a设置在励磁芯37b中,励磁芯37b形成为向感应线圈37a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突出的向下的E状。通过使用具有高导磁率和低残余磁通密度的材料(诸如铁氧体或者坡莫合金)形成励磁芯,并且因此能够抑制感应线圈37a和励磁芯的损耗,以便能够有效加热定影带20。
定影操作如下。控制电路部43至少在实施成像期间驱动马达M。此外,高频电流从励磁电路44流过感应加热构件37的感应线圈37a。
通过驱动马达M,定影辊32被旋转驱动。结果,以与定影辊32相同的方向旋转驱动定影带20。定影带20的圆周速度略微慢于从成像部传送的记录材料(片材)S的传送速度,以在定影夹持部40的记录材料进入侧中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拱形。在这个实施例中,定影带20的圆周速度为300mm/sec,以便能够以70张/分的速率在A4片材上形成全色图像。
在定影夹持部40处,借助定影带20的摩擦力而通过定影带20的旋转来旋转加压带30。在此,通过采用将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夹持在辊对32和35之间而传送定影夹持部40的最下游部分的构造,能够防止带打滑。定影夹持部40的最下游部分是这样的部分,在所述部分处,获得在定影夹持部40处的最大压力分布(相对于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
另一方面,通过使得高频电流从励磁电路44流过感应加热构件37的感应线圈37a,定影带20的金属层产生热量,以便加热定影带20。通过诸如热敏电阻的温度检测元件42来检测定影带20的表面温度。关于由温度检测元件42检测到的定影带20的温度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电路部43中。控制电路部43控制从励磁电路44供应到感应线圈37a的电力,以便将由温度检测元件42输入的温度信息保持在预定定影温度,从而将带20的温度控制在预定的定影温度。
在驱动定影带20旋转并且定影带20升高到预定定影温度进行温控的状态下,把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S传送到位于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之间的定影夹持部40中。把记录材料S以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表面朝向定影带20的状态引入。然后,夹持记录材料S并且将其传送通过定影夹持部40,与此同时记录材料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紧密接触定影带20的外周面,以便从定影带20向记录材料S供应热量和压力,并且从而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定影在记录材料S的表面上。
此外,定影带20中的定影辊32是具有橡胶层的弹性辊且加压带30中的加压辊35为铁合金制成的刚性辊,并且因此在位于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之间的定影夹持部40的出口处定影辊32的变形程度较大。结果,定影带20也发生更大的变形,从而承载有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因其自身弹性而弯曲地与定影带20分离开。在定影夹持部出口处,设置有分离辅助爪构件41。
(3)定影带20
图3(a)是示出了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带20的层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定影带20包括:筒状衬底20b;设置在筒状衬底20b的内周面上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底漆层20c,所述底漆层20c包覆筒状衬底20a的外周面;和设置在底漆层20c上的筒状弹性层20d。作为含氟树脂表面层的含氟树脂管20f经由硅橡胶粘合剂层20e而设置在弹性层20d上。此外,激光照射区域L设置在定影带20两端部处的弹性层20d上。图3(b)是示出了弹性层20d的激光照射区域L的示意图。
在这个实施例中,定影带20是具有上述6个层的层压复合层构件,并且是具有整体挠性和低热容量的薄构件。此外,定影带20在其自由状态中保持大体筒状。在下文将详细描述各个构成层。
(3-1)筒状衬底20b
要求定影带20具有耐热性(性能),并且因此筒状衬底20b可以优选地由依照耐热性和抗弯曲性来考虑的材料形成。例如,作为所述材料,能够使用诸如铝、铁、镍或者铜的金属;这些金属的合金;诸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醚醚酮树脂或者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耐热树脂;和这些树脂的聚合物合金。
在这个实施例中,作为筒状衬底20b,使用电铸成型的镍带,其内径为55mm、厚度为65μm且长度为420mm。
(3-2)内表面滑动层20a
作为用于内表面滑动层20a的材料,具有高耐用性和高耐热性的树脂材料(诸如聚酰亚胺树脂)是适当的。在这个实施例中,将通过芳香族四羧酸二酐或者其衍生物与基本等分子量的芳香族二胺在有机极性溶液中反应获得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施加到筒状衬底20b的内表面上。之后,使该溶液干燥并且加热,以通过脱水环化反应形成聚酰亚胺树脂层,从而制备内表面滑动层20a。
具体地,在这个实施例中,作为聚酰亚胺前体溶液,使用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对位苯二胺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获得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然后,由聚酰亚胺树脂形成15μm厚的内表面滑动层20a。
(3-3)弹性层20d
弹性层20d用作由定影构件承载的弹性层,以便在定影期间将均匀压力施加到产生在调色剂图像和片材(记录材料)之间的不平整(凹凸)部。为了实现这种功能,弹性层20d并不受特别限制,而是从加工性能考虑可以优选地通过固化加成固化型硅橡胶来制备弹性层20d。这是因为,能够通过根据稍后描述的填充物类型和添加量调整硅橡胶的交联程度来调整弹性层20d的弹性。
通常,加成固化型硅橡胶包含具有不饱和脂烃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具有结合到硅的活性氢的有机聚硅氧烷以及作为交联催化剂的铂化合物。
具有结合到硅的活性氢的有机聚硅氧烷在铂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通过与具有不饱和脂烃基的有机聚硅氧烷(成分)的烯基反应而形成交联结构。
硅橡胶弹性层20d可以包含用于提高定影构件的导热性能、增强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填充物。
特别地,为了提高导热性能,填充物可以优选地具有高导热性能。具体地,作为填充物,可使用无机物质,尤其是金属和金属化合物。
高导热性填充物的具体示例可以包括碳化硅(SiC)、氮化硅(Si3N4)、氮化硼(BN)、氮化铝(AlN)、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镁(MgO)、硅石(SiO2)、铜(Cu)、铝(Al)、银(Ag)、铁(Fe)、镍(Ni)等。
这些材料可单独使用或者以两种或者更多种材料的混合物使用。就处理和分散性而言,高导热性填充物的平均粒径可以优选地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此外,作为填充物的形状,可使用球状、粉末状、针状、板状、须状等,但是就分散性而言球状是优选的。
从有助于定影期间对定影构件的表面硬度和向未定影调色剂的导热效率而言,硅橡胶弹性层20d的厚度的优选范围是100μm以上且600μm以下,特别是2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在这个实施例中,加成固化型硅橡胶以450μm的厚度施加并且在200℃烘培30分钟。在这种情况中,通过混合以下成分(a)和(b)以便乙烯基与硅-氢基(H/Vi)个数之比是0.45,并且然后通过将催化剂量的铂化合物添加到该混合物中,从而获得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的原液。
(a)乙烯化聚二甲基硅氧烷,每个分子具有两个或者更多个乙烯基(重量平均分子量:100000(在聚苯乙烯的基础上))
(b)氢有机聚硅氧烷,每个分子具有两个或者更多个硅-氢键(重量平均分子量为:1500(在聚苯乙烯的基础上))。
(3-4)底漆层20c
底漆处理指的是在筒状衬底20b的表面上形成底漆,以便在能够实现粘合性的状态下结合筒状衬底20b和弹性层20d。
构成底漆层20c的材料要求软化点和熔融点低于用于内表面滑动层20a、筒状衬底20b和含氟树脂表面层20f的材料的软化点和熔融点,并且比硅橡胶弹性层20c而言具有针对筒状衬底20b的良好浸润性。例如,作为用于底漆层20c的材料,可使用羟基(硅-氢基)有机硅底漆、乙烯基有机硅底漆、烷氧基有机硅底漆等。就羟基(硅-氢基)有机硅底漆和乙烯基有机硅底漆而言,底漆通过加聚交联反应而结合到硅橡胶弹性层20d。就烷氧基有机硅底漆而言,底漆通过缩聚交联反应结合到硅橡胶弹性层20d。
更加具体地,有机硅底漆是作为硅烷偶联剂的底漆组合物与有机溶剂的混合物。
在多种情况中,底漆组合物分成粘合剂成分和成膜成分。粘合剂成分的例子可以包括具有烯基的有机烷氧基硅烷、有机烷氧基聚硅氧烷树脂等。
具体地,粘合剂成分是有机硅化合物,其在下文示出的分子中具有将要化学结合到无机物质的反应基(诸如烯基或者硅烷醇基)和将要化学结合到有机材料的反应基(诸如乙烯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酸基、丙烯酸基、氨基或者巯基)。
该分子的例子可以包括: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成膜成分的例子可以包括具有大量烷氧基、硅烷醇基等的有机硅化合物,并且可以具体包括四乙氧基硅烷等。底漆中的硅烷醇基(在这种情况中,烷氧基通过水解作用转换成硅烷醇基)起到通过化学结合到底漆层自身的硅烷醇基、硅橡胶弹性层的硅烷醇基或者无机物质来形成膜的功能。
作为底漆组合物的溶剂,易挥发的溶剂是优选的。溶剂的例子可以包括诸如甲醇、乙醇和异丙醇的醇类;芳烃溶剂,诸如甲苯;脂肪族烃溶剂,诸如庚烷、n-己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己烷;酮溶剂,诸如丙酮、甲基乙基酮;和酯溶剂,诸如乙酸乙酯。
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以两种或者更多种的混合物使用。针对溶剂的添加量,根据底漆组合物的涂覆方法可以适当地调整添加量,以便提供适当浓度的底漆组合物。在重量基础上,底漆组合物中的溶剂量可以理想地是除溶剂之外的成分量的两倍以上,以便在用有机硅底漆涂覆筒状衬底20b时使得厚度不均匀性较低。
在这个实施例中,以5.0μm的预期厚度施加羟基有机硅底漆(由DowCorningTorayCo.,Ltd.制造的DY39-051A/B”),并且之后在200℃烘焙5分钟。
(3-5)硅橡胶弹性层的形成
图4示出了在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底漆层20c的筒状衬底20b上形成硅橡胶弹性层(筒状弹性层)20d的步骤,并且图4是用于图示使用所谓环涂(法)的方法的示意图。
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其中,加成固化型硅橡胶和填充物相混合)被装到缸式泵57中,并且然后从缸式泵57将所述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加压供应至环状涂覆头53。结果,从设置在环状涂覆头53内部的涂覆液体供应喷嘴(未示出)将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施加到底漆层20c(在图4中未示出,但是形成在筒状衬底20b的表面上)的周面上。涂覆头53由固定的涂覆头保持部54所保持。缸式泵57由马达M1驱动,以便将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经由管56加压供给到涂覆头53。
筒状衬底20b(也就是由层20a、20b和20c构成的结构)从外部装配在由芯金属保持工具(夹具)51保持的筒状芯金属周围并且由筒状芯金属保持。芯金属保持工具51由涂覆台52保持成轴线是水平的,并且因此能够水平运动。环状涂覆头53围绕筒状衬底20b同轴地装配在其外部。通过马达M2使得涂覆台52以预定速度沿着芯金属保持工具51的水平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与涂覆头53实施的涂覆同步,通过使得筒状衬底20b朝着图4中的右侧方向运动(往复运动),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的涂覆膜(层)55能够成筒状形成在筒状衬底20b的外周面上。
可通过涂覆液体供应喷嘴和筒状衬底20b之间的间隙、硅橡胶组合物的供应速度(供给速度)、筒状衬底20b的运动速度等来控制涂覆膜55的厚度。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将涂覆液体供应喷嘴和筒状衬底20b之间的间隙设定为0.8mm、硅橡胶组合物的供应速度设定为2.9mm/sec以及筒状衬底20b的运动速度设定为40mm/sec来获得450μm厚的硅橡胶组合物层55。
通过诸如电炉的加热装置把形成在底漆层20c(形成在筒状衬底20b)上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层55加热一段时间以引起交联反应,使得能够形成硅橡胶弹性层20d。
(3-6)含氟树脂表面层20f
作为定影构件的表面层20f,从成型性能和调色剂分离性能而言,使用挤塑形成的含氟树脂管。
作为用作含氟树脂管的原料的含氟树脂材料,适当地使用耐热性卓越的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含氟树脂管的厚度可以优选为50μm以下。这是因为,当层压表面层20f时能够保持形成在表面层20f下方的硅橡胶弹性层20d的弹性,并且因此能够抑制定影构件的表面硬度过高。
通过接受钠处理、准分子激光处理、氨处理等,能够提高含氟树脂管的内表面的粘附性能。
通过挤塑来形成所使用的含氟树脂管。用于PFA的原料的共聚作用的类型并不受特别限制,而是可以包括例如无规共聚作用、嵌段共聚作用、接枝共聚作用等。
此外,作为PFA原料的四氟乙烯(TFE)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之间的含量摩尔比不受特别限制。例如,TFE/PAVE的含量摩尔比可以适当地为94/6至99/1。
作为其它含氟树脂材料,能够使用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聚偏氟乙烯(PVDF)等。这些含氟树脂材料能够单独使用或者以两种或者多种组合的方式使用。
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挤塑获得的PFA管。管的厚度为40μm。管的内径小于弹性层20d的外径,且为52mm。管的内表面接受氨处理,以提高粘附性能。
(3-7)粘合剂层20e
用于把作为表面层20f的含氟树脂管固定在作为弹性层20d的固化硅橡胶弹性层上的粘合剂层20e是由以1-10μm的厚度均匀施加在弹性层20d的表面上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的固化材料构成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包含混合有自粘成分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
具体地,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包含:有机聚硅氧烷,具有由乙烯基所代表的不饱和烃基;氢有机聚硅氧烷;和作为交联催化剂的铂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来固化(硬化)粘合剂20e。能够使用已知的粘合剂作为这样的粘合剂20e。
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由DowCorningTorayCo.,Ltd.制造的″SE1819CVA/B)。
(3-8)激光照射
为了抑制在定影带20的两端部处从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作为起始点的界面发生的管剥离,优选地是增加结合强度(粘合力)。该步骤的特征在于:激光照射区域L形成在定影带两端部处,以实现足够的结合强度,结果是抑制了管从带两端部剥离。
激光照射区域L可以优选地形成为相对于定影带20的圆周方向有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以允许在稍后描述的挤出步骤(即,在该步骤中挤出无助于粘合的过多粘合剂以及包覆期间带入(夹杂)的空气)中容易地挤出(移除)粘合剂和空气。当相对于整个圆周方向未设置非激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从激光器连续输出激光时,会发生制备好的定影带20产生厚度不均匀的情况。激光能够局部并且容易地实施表面处理,并且因此容易控制上述激光照射区域。
在激光照射中使用的振荡(发射)波长λ可以优选地处于120nm≤λ≤10600nm的范围内。在λ<120nm的情况中,需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实施重复输出,从而降低了制造步骤中的生产率。此外,在λ=10600nm的情况中,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减小了表面处理能力。
用于通过激光照射来增加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结合强度的机理是基于以下效果1)和2),以便能够增强含氟树脂管20f和弹性层20d之间的结合强度。
1)通过使得弹性层20d的表面变粗糙而得到的锚固效果;
2)通过改变弹性层20d的官能团而获得的在弹性层20d表面层部分上的粘合剂保留效果(通过亲水化作用而实现的粘合剂表面保留,或通过交联结构形成来抑制加成固化型粘合剂渗入弹性层深处部分)。
通过使用能够发射处于120nm≤λ≤10600nm范围内的任何振荡波长(λ)的激光的激光器也获得了效果1)。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当激光照射区域L中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处于0.5μm≤Ra≤10μm时,获得进一步增强结合强度的效果。
在具有短振荡波长的准分子激光等情况中,效果2)是显著的。通过激光照射,切断弹性层表面处的分子间键(或附着到待处理物体表面的物质分子之间的键),以便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水和毗邻的分子链反应,使得羟基(具有根据FT-IR由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的接近3400cm-1的峰值)引入到弹性层20d的表面,并且在弹性层表面处进行交联。弹性层表面处的羟基加快了与粘合剂中的硅烷偶联剂等发生的脱水缩合反应,并且因此能够增加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之间的结合强度。
此外,在硅橡胶用作弹性层20d的材料的情况中,进行表面层的交联(硅氧键(通过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接近1020cm-1的峰值))。在这种情况中,如在JP-A2009-244887中描述的那样,也实现了抑制加成固化类型粘合剂渗透到弹性层深部中的效果。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因弹性层表面部处粘合剂耗尽而导致的粘合不当。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振荡波长为10600nm、输出为20W并且振荡频率为25kHz的条件下,用从CO2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照射弹性层,以便15mm宽的激光照射区域形成有四个非激光照射区域(部)a,各个非激光照射区域均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5mm的长度(每隔90度)。
上述激光照射概括如下。
a:当筒状弹性层20d的初始表面粗糙度为Ra(前)并且筒状弹性层20d在激光照射区域L中的表面粗糙度为Ra(后)时,满足Ra(前)<Ra(后)。
b:Ra(后)是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c:在硅橡胶用作筒状弹性层20d的材料的情况中,相对于用激光照射之前的筒状弹性层20d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1020cm-1左右由硅氧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左右由硅碳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α(前),并且相对于筒状弹性层20d在激光照射区域L中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1020cm-1左右由硅氧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左右由硅碳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α(后)时,满足α(前)<α(后)。
d:在含氟树脂管用作筒状弹性层20d的材料的情况中,当相对于在用激光照射之前的筒状弹性层20d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3400cm-1左右由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左右由C-F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β(前),并且相对于筒状弹性层20d在激光照射区域L中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3400cm-1左右由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左右由C-F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β(后)时,满足β(前)<β(后)。
(4)在实施例1中的含氟树脂管包覆方法(膨胀包覆方法)
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这样的方法(膨胀包覆方法),在所述方法中,作为表面层20f的含氟树脂管从其外侧膨胀,并且然后经由粘合剂层20e用含氟树脂管包覆到弹性层20d上。
图5(a)至(j)是当通过膨胀包覆方法用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层压有硅橡胶弹性层20d的筒状衬底20b时的示意性步骤视图。层压有底漆层20c和硅橡胶弹性层20d的筒状衬底20b设置在芯上(未示出),并且然后用布置在管膨胀模具K的内表面上的含氟树脂管20f来包覆硅橡胶弹性层20d。将参照图5(a)至(j)描述膨胀包覆方法的流程,图5(a)至(j)分别示出了以下的步骤(a)至(j)。
(a)橡胶涂覆
在这个步骤中,作为弹性层20d的硅橡胶弹性层以上述方法形成在筒状衬底20b的外周表面上,在筒状衬底20b的内周面处设置有内表面滑动层20a和在筒状衬底20b的外周表面处设置有底漆层20c。
(b)激光照射
在这个步骤中,以上述方式在预定部分处用激光照射硅橡胶弹性层20d,以便形成预定的激光照射区域L。
(c)粘合剂涂覆(涂布)
在这个步骤中,以上述方式用加成固化型粘合剂层20e均匀涂覆接受了激光照射的硅橡胶弹性层20d。
(d)管插入
在这个步骤中,作为表面层的含氟树脂管20f布置(插入)到金属制的管膨胀模K内部,金属制管膨胀模具K的内径大于筒状衬底20b的外径,所述筒状衬底20b设置有在步骤(a)至(c)中获得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底漆层20c、硅橡胶弹性层20d和粘合剂层20e。然后,通过使用保持构件Fu和Fl在两端部处保持含氟树脂管20f。
(e)增加管直径
在这个步骤中,使含氟树脂管20f的外表面和膨胀模具K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间隔)的一部分处于真空状态(相对于环境压力为负压状态)。在真空状态(5KPa)中,使含氟树脂管20f膨胀(直径增加),以便含氟树脂管20f的外表面紧密接触膨胀模具K的内表面。
(f)插入
在这个步骤中,把具有在步骤(a)至(c)中获得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底漆层20c、硅橡胶弹性层20d和粘合剂层20c的筒状衬底20b设置在芯(未示出)上,并且然后在通过在步骤(e)中由膨胀模具K增加了含氟树脂管20f的直径的状态下把所得到的结构插入到含氟树脂管20f中。
当内径处于能够顺畅插入上述结构(包括筒状衬底20b)的范围中时,不特别限制金属制管膨胀模具K的内径。
(g)管包覆
在这个步骤中,在插入步骤(f)之后,消除(去除)含氟树脂管20f的外表面和膨胀模具K的内表面之间间隙部的真空状态(相对于环境压力为负压状态)。通过消除真空状态,含氟树脂管20f增加的直径减小至与结构(包括层20a至20e)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结果,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借助粘合剂层20e而相互结合,以便产生紧密涂层状态。
之后,如在JP-A2010-143118中所述,还能够插入这样的步骤,在所述步骤中,沿着纵向方向伸长含氟树脂管20f,以便提供预定的伸长率(百分比)。当伸长含氟树脂管20f时,布置在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之间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层20e实施润滑剂的功能,使得能够顺畅地伸长含氟树脂管20f。
(h)挤出步骤
从膨胀模具K拉出包括构件(层)20a至20f的结构。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存在无助于结合的多余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层)20e和在包覆期间带入(夹杂)的空气。因此,可以优选地实施用于挤出(移除)过多粘合剂和空气的挤出步骤。
内径略微大于筒状衬底20b外径的空气喷射环R围绕筒状衬底20b(含氟树脂管20f经由粘合剂层20e固定在筒状衬底20b上)装配在外部。然后,空气喷射环R沿着含氟树脂管20f的纵向方向从筒状衬底20b的上端部运动,与此同时将空气(空气压力:0.5MPa)喷射到含氟树脂管20f的表面上。
结果,挤出(去除)了存在于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无助于结合的过多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和在包覆期间带入的空气。
在此,在激光照射区域中L中,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结合程度较强,并且因此,如图3(b)所示,当相对于全圆周方向用激光连续照射弹性层20d时,在该部分处待挤出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和空气受到阻力。然而,在这个实施例中,实施激光照射,以便相对于圆周方向有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非激光照射部)a,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和空气能够穿过非激光照射区域a,以便减轻上述阻力。
作为挤出方法,除了使用空气压力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喷射液体或者半固体。此外,也可通过使用伸缩环来实施挤出,伸缩环的直径小于包覆有含氟树脂管20f的筒状衬底20b的外径。
(i)加热(处理)
在挤出步骤(h)之后,通过实施加热(在电炉中在200℃加热30分钟),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固化(硬化),以便含氟树脂管20f和弹性层20d经由固化的粘合剂20e而固定在整个区域上。
(j)切割成产品长度(切割和抛光)
在这个步骤中,在加热之后,在自然冷却之后将得到的结构(20a-20f)切割成预定长度以便激光照射区域L位于两端部处,并且然后抛光(研磨),以完成定影带20的制备。
(5)实施例1的比较例
作为实施例1的比较例,通过上述膨胀包覆方法来制备比较例1-1至1-3中的定影带(定影构件),其中,除了含氟树脂管之外,层结构的其它制备条件相同,并且其中,如下文的表格1中所示,仅仅改变了含氟树脂管20f的包覆步骤中的就“激光照射”(有无激光照射或者激光照射范围)和“粘合剂数量”而言的条件。
在比较例1-1中,使用了未用激光照射弹性层20d而制备成的定影构件。在比较例1-2中,使用了未用激光照射弹性层20d且通过将粘合剂数量增加至实施例1中粘合剂数量的两倍即6g而制备成的定影构件。在比较例1-3中,使用了在相对于弹性层20d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中用激光照射弹性层20d且没有非激光照射区域的情况下制备而成的定影构件。
(6)厚度测量
通过使用千分尺(由MitsutoyoCorp.制造的高精度数显千分尺MDH-25M),在距离定影带(定影构件)每个纵向端部20mm的位置处测量带厚度,以便计算出通过从最大值减去最小值获得的值,在此,距离20mm的位置是与实施例1中和比较例1-3中的激光照射区域相邻的位置,也就是在上述挤出步骤(h)中很可能存留粘合剂的区域。在表格1中也示出了结果。
在实施例1中(激光照射区域L相对于圆周方向设置有非激光照射区域a),仅仅获得了与无激光照射的比较例1-1和1-2中相当的10μm的厚度不均匀性,以便高精度地加工完成定影带。
在比较例1-3中(相对于全圆周方向连续实施激光照射),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结合强度在激光照射部处较强。因此,不能令人满意地挤出(移除)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观察到有3305μm(近似等于3.3mm)的显著的厚度不均匀性。
(7)粘合性测试
通过使用剥离测量机(由ImadaCo.,Ltd.制造的“Vertical-Auto-MeasuringstandMV-1000N”)来评估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粘合性。
具体地,用企口凿(feathercutter)在定影带的端部处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界面处进行切割。然后,在拉动速度为1mm/sec和样品宽度为10mm的状态下由试验机(剥离测量机)在切割部处拉动含氟树脂管20f,从而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界面处测量90度的剥离强度。
拉动方向设定为在实机中从带端部处剥离,并且通过沿着如图7(a)中所示的拉动方向拉动含氟树脂管20f来实施测量,以便如图7(a)和(b)所示沿着纵向方向进行剥离。在表格1中也示出了结果。
对于实施例1中的定影构件,获得了6.5N的剥离强度,证实了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经由粘合剂层20e牢固地结合。
对于无激光照射的比较例1-1和1-2中的定影构件,获得了4.0N左右的剥离强度,因而获得的结合强度较弱。此外,粘合剂数量从比较例1-1中的粘合剂数量增加到比较例1-2中的粘合剂数量的结果是,该增加没有对结合强度造成直接影响。
针对在全圆周方向连续实施激光照射的比较例1-3中的定影构件,剥离强度为6.0N,略微弱于实施例1中的剥离强度。这大概是因为,与实施例1相比,由于在粘合剂滞留部处的厚度不均匀性而产生的残余应力,所以管易于剥离。
表格1
*1:“EX”表示实施例或者比较例,“CE1-1”至“CE1-3”分别是比较例1-1至比较例1-3。
*2:“CM”表示包覆方法,“EC”是膨胀包覆。
*3:“LI”表示激光照射。“NLIR”表示每隔90度有非激光照射区域a地实施激光照射。“N”表示没有实施激光照射。“FULL”表示相对于全圆周方向连续实施激光照射。
*4:“AA”表示粘合剂量(8)
*5:“TN”表示厚度不均匀性(μm)
*6:“BS”表示结合强度(N)。
【实施例2】
在这个实施例中,除了改变含氟树脂管20f的包覆步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定影带20。
(1)在实施例2中的含氟树脂管包覆方法(润滑包覆方法)
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粘合剂层20e作为润滑剂来实施在弹性层20d上包覆含氟树脂管20f的方法(润滑包覆方法)。
图6(a)至(j)是在通过润滑包覆方法用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层压有硅橡胶弹性层20d的筒状衬底20b的示意性步骤视图。
(a)橡胶涂覆、(b)激光照射和(c)粘合剂涂覆的步骤与实施例1中在图5中示出的那些步骤相同。
(d)管包覆
在这个步骤中,把具有在步骤(a)至(c)中获得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底漆层20c、硅橡胶弹性层20d和粘合剂层20c的筒状衬底20b设置在芯(未示出)上,并且然后用作为表面层的含氟树脂管20f包覆(从外部接合)得到的结构。
(e)上侧管固定
在这个步骤中,在结构(20a-20f)的上端部侧(一个端部侧)在激光照射区域L中从含氟树脂管20f的外侧用金属块体M来加压加热该结构。结果,经由粘合剂层20e把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固定在上侧(一侧)。
(f)挤出
之后,为了调整粘合剂层20e的厚度,通过用空气喷射环R挤出来移除存留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过多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在这种情况中,也可同时实施挤出步骤和管伸长步骤。
(g)下侧管固定
然后,在这个步骤中,通过与在上述上侧管固定步骤(e)中类似的加压加热而将含氟树脂管20f固定在下侧(另一侧)。当含氟树脂管20f用作定影带时,从除了片材通过区域之外的其它部分中适当地选择两端部处的固定位置。
(h)加热(处理)
然后,在这个步骤中,通过用诸如电炉的加热装置把该结构加热预定时间,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固化(硬化),以便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经由固化的粘合剂20e而固定在整个区域上。
(i)切割成产品长度
最后,在这个步骤中,把得到的结构(20a-20f)在两端部处切割成所需长度,以便能够获得在本发明中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带20。
(2)实施例2的比较例
作为实施例2的比较例,通过上述膨胀包覆方法制备比较例2-1至2-3中的定影带(定影构件),其中,除了含氟树脂管之外,其它层结构的制备条件相同,并且,仅仅在含氟树脂管20f的包覆步骤中改变就“激光照射(有无激光照射或者激光照射的范围)”和“粘合剂数量”而言的条件,如在下文中的表格1中示出的那样。
在比较例2-1中,使用了未用激光照射弹性层20d制备而成的定影构件。在比较例2-2中,使用了未用激光照射弹性层20d并且通过将粘合剂量增加到实施例2中粘合剂数量的两倍即10g制备而成的定影构件。在比较例2-3中,使用了通过在弹性层20d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中利用激光连续照射弹性层20d且没有非激光照射区域而制备成的定影构件。
(3)厚度测量
通过使用与在实施例1中的(6)相同的方法来测量厚度。在表格2中也示出了结果。
在实施例2中(激光照射区域L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非激光照射区域a),仅仅获得了与无激光照射的比较例2-1和2-2相当的13μm的厚度不均匀性,从而以高精度加工完成定影带。
在比较例2-3中(相对于全圆周方向连续进行激光照射),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结合强度在激光照射部处较强。因此,不能被令人满意地挤出(移除)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观察到4395μm(近似等于4.4mm)的显著的厚度不均匀性。
(4)粘合性测试
通过使用与在实施例1中的(7)中相同的方法来实施粘合性测试。
对于实施例2中的定影构件,获得6.8N的剥离强度,证实了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经由粘合剂层20e牢固地结合。
对于无激光照射的比较例2-1和2-2中的定影构件,剥离强度近似为4.0N,获得较弱的结合强度。此外,粘合剂数量从比较例2-1中的数量增加到比较例2-2中的数量的结果是,该增加没有直接影响结合强度。
对于在全圆周方向连续实施激光照射的比较例2-3,剥离强度为5.8N,略微弱于实施例2中的强度。这可能是因为,与实施例2相比较,由于在粘合剂滞留部处的厚度不均匀性而产生的剩余应力,因此易于剥离管。
表格2
*1:“EX”表示实施例或者比较例,并且“CE2-1”至“CE2-3”分别表示比较例2-1至比较例2-3。
*2:“CM”表示包覆方法,“LC”是润滑包覆
*3:“LI”表示激光照射。“NLIR”示出了每隔90度有非激光照射区域a地实施激光照射。“N”表示没有实施激光照射。“FULL”示出了相对于全圆周方向连续实施激光照射。
*4:“AA”代表粘合剂数量(8)
*5:“TN”表示厚度不均匀性(μm);
*6:“BS”代表结合强度(N)。
【其它实施例】
(1)在实施例1和2中,作为用于图像加热定影装置的定影构件,描述了作为加热装置的加热构件20用于与记录材料的图像承载表面相接触地加热图像。此外,对于用于与加热构件20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40的另一定影构件的加压构件30,在采用包括筒状弹性层和包覆在筒状弹性层上的含氟树脂管的构造的情况中,也能够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所述构造来获得类似效果。
(2)在实施例1和2中,作为定影构件,描述了环形带构件,但是定影构件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定影构件,还可以使用:辊状构件,所述辊状构件包括具有刚性的辊状或者中空辊状基底;筒状弹性层20d,其形成在基底的外周面上;和含氟树脂管,其包覆在弹性层20d的表面上。
(3)在图像加热定影装置A中,除了用于通过使用定影构件加热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来把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显现的图像或者显影剂图像)定影或暂时定影为定影图像的装置之外,还包括用于通过再加热定影调色剂图像以修改表面特性(诸如光泽度)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这样的定影构件,即使在定影构件反复使用的情况下也不易于在其表面上产生折痕和裂纹。
尽管已经参照在此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陈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旨在涵盖处于改进目的或者随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修改或者改变。

Claims (13)

1.一种定影构件,所述定影构件包括:
弹性层;和
调色剂分离层,所述弹性层由所述调色剂分离层所包覆,
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包括激光照射区域,所述激光照射区域是通过在所述弹性层的纵向两端部处用激光照射除了弹性层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之外的部分而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调色剂分离层由含氟树脂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当在用激光照射之前所述弹性层的表面粗糙度为Ra(前)并且所述弹性层在所述激光照射区域中的表面粗糙度为Ra(后)时,满足以下条件:Ra(前)<Ra(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Ra(后)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在硅橡胶用作所述弹性层的材料的情况中,当相对于用激光照射之前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1020cm-1左右由硅氧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左右由硅碳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α(前),并且相对于所述弹性层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1020cm-1左右由硅氧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左右由硅碳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α(后)时,满足以下条件:α(前)<α(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在含氟橡胶用作所述弹性层的材料的情况中,当相对于在用激光照射之前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3400cm-1左右由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左右由C-F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β(前),并且相对于所述弹性层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3400cm-1左右由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左右由C-F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β(后)时,满足以下条件:β(前)<β(后)。
7.一种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其包括:
通过用振荡波长λ为120nm≤λ≤10600nm的激光在弹性材料的纵向两端部处照射弹性材料来形成激光照射区域,同时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
将粘合剂施加到已形成有激光照射区域的弹性材料上;
将树脂管包覆在已施加有粘合剂的弹性材料上;和
通过固化粘合剂来固定树脂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构件制造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切割定影构件的形成有激光照射区域的纵向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其中,当在用激光照射之前弹性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为Ra(前)并且弹性材料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的表面粗糙度为Ra(后)时,满足以下条件:Ra(前)<Ra(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其中,Ra(后)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其中,在硅橡胶用作弹性材料的情况中,当相对于用激光照射之前弹性材料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1020cm-1左右由硅氧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左右由硅碳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α(前),并且相对于弹性材料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1020cm-1左右由硅氧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左右由硅碳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α(后)时,满足以下条件:α(前)<α(后)。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其中,在含氟橡胶用作弹性材料的情况中,当相对于在用激光照射之前弹性材料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3400cm-1左右由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左右由C-F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β(前),并且相对于弹性材料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在3400cm-1左右由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左右由C-F键导致的吸收)的强度比是β(后)时,满足以下条件:β(前)<β(后)。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其中,树脂管由含氟树脂材料形成。
CN201310518355.5A 2012-10-29 2013-10-29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28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7942 2012-10-29
JP2012237942A JP6041623B2 (ja) 2012-10-29 2012-10-29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2816A CN103792816A (zh) 2014-05-14
CN103792816B true CN103792816B (zh) 2016-05-25

Family

ID=50547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835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2816B (zh) 2012-10-29 2013-10-29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09119B2 (zh)
JP (1) JP6041623B2 (zh)
CN (1) CN1037928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5371B2 (ja) 2012-08-02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177055B2 (ja) 2012-10-29 2017-08-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塗工装置、塗工方法、定着部材の製造装置、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041623B2 (ja) * 2012-10-29 2016-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R3004671B1 (fr) * 2013-04-22 2015-05-22 Pakea Machine pour la fabrication en continu de corps tubulaires de boites notamment a base de carton ou similaire
US9162250B2 (en) 2013-10-28 2015-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forming coating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fixing member
WO2015118810A1 (ja) 2014-02-05 2015-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6437B2 (ja) * 2016-01-14 2020-06-10 シンジ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753148B2 (ja) * 2016-05-31 2020-09-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
US10838332B2 (en) * 2016-07-21 2020-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device
US9891565B1 (en) * 2016-07-28 2018-02-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member, fix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87193B2 (ja) 2018-07-10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11467520B2 (en) 2020-09-08 2022-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45046A (ja) * 2022-03-28 2023-10-1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6398A (zh) * 2007-02-02 2008-08-06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辊、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00744A (zh) * 2010-03-23 2011-09-28 住友电工超效能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定影单元用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定影单元用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7487A (ja) * 1999-03-19 2000-09-2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用弾性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US6733943B2 (en) * 2001-09-07 2004-05-11 Xerox Corporation Pressure belt having polyimide outer layer
JP2004037666A (ja) * 2002-07-01 2004-02-05 Canon Inc 弾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弾性ローラ、および、この弾性ローラ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4094457B2 (ja) 2003-03-13 2008-06-04 住友電工ファイン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
JP4597641B2 (ja) * 2004-04-01 2010-12-1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98369B2 (ja) * 2006-02-14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可撓性スリーブ
JP4597245B2 (ja) * 2006-12-21 2010-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90474B2 (ja) 2006-12-21 2010-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57098A (ja) 2007-04-09 2008-10-23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90002B2 (ja) 2008-12-19 2011-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11013221A1 (ja) * 2009-07-29 2011-0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ベルトおよび定着装置
JP5163697B2 (ja) * 2010-06-02 2013-03-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3488B2 (ja) 2012-02-03 2016-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及び像加熱装置
JP6202918B2 (ja) 2012-07-2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部材、電子写真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425371B2 (ja) 2012-08-02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89255A (ja) 2012-10-29 2014-05-15 Canon Inc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041623B2 (ja) * 2012-10-29 2016-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14300B2 (ja) 2012-10-29 2017-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223089B2 (ja) 2012-10-29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238662B2 (ja) 2012-10-29 2017-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177055B2 (ja) 2012-10-29 2017-08-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塗工装置、塗工方法、定着部材の製造装置、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6398A (zh) * 2007-02-02 2008-08-06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辊、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00744A (zh) * 2010-03-23 2011-09-28 住友电工超效能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定影单元用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定影单元用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41623B2 (ja) 2016-12-14
CN103792816A (zh) 2014-05-14
US8909119B2 (en) 2014-12-09
US20140119789A1 (en) 2014-05-01
JP2014089256A (ja) 201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2816B (zh)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0579952B (zh) 定影构件和热定影设备
CN102087500B (zh) 电子照相用定影构件、生产其的方法、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3792821A (zh) 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JP6238654B2 (ja) 加圧回転体、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加圧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US9395666B2 (en)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nd heat fixing device
CN105278303B (zh) 定影构件
US9857739B2 (en) Coating apparatus, coating method, fixing mem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ixing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fixing member
CN103792819B (zh) 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和定影构件制造设备
JP4262038B2 (ja) チューブ被覆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加熱定着装置
CN103792820B (zh) 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和定影构件制造设备
US10901354B2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792818A (zh) 定影构件制造方法和定影构件制造设备
CN110579951A (zh) 定影构件和热定影装置
CN107077089A (zh) 电子照相用构件、图像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电子照相用构件的制造方法
JP4597245B2 (ja)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7185558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88470A (ja) 基材へのチューブ被覆方法、定着部材、および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