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2821A - 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2821A
CN103792821A CN201310520006.7A CN201310520006A CN103792821A CN 103792821 A CN103792821 A CN 103792821A CN 201310520006 A CN201310520006 A CN 201310520006A CN 103792821 A CN103792821 A CN 103792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ine resin
laser irradiation
fixing
resin pipe
ear mucos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200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原康弘
秋山直纪
杉本凡人
铃木健
吉田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92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28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5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 Y10T156/1082Partial cutting bonded sandwich [e.g., grooving or inci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包括:用振荡波长为120nm以上、10600纳米以下的激光照射弹性材料表面来形成激光照射区域的步骤;把粘合剂施加在形成了激光照射区域的弹性材料上的步骤;在粘合剂施加步骤之后用树脂管包覆弹性材料然后在纵向使弹性材料上的树脂管伸长的步骤;通过从树脂管上方加热激光照射区域从而在保持树脂管在纵向的伸长的同时局部固定弹性材料和树脂管的步骤;以及通过固化粘合剂把树脂管整体固定至弹性材料的步骤。

Description

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在与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机一起使用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部件,有带状的定影部件和辊状的定影部件。
作为这些定影部件,已经知晓通过在耐热树脂或金属制的带状或辊状基材(支撑件)上形成由耐热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并且然后通过在弹性层的表面上设置相对于调色剂具有良好分离性的含氟树脂层来制备的定影部件。
作为这种定影部件,日本特开专利(JP-A)2004-276290公开了一种含氟树脂管包覆辊,其通过把辊基材插入到扩径的含氟树脂管中并且然后用施加在含氟树脂管内周面和辊基材另一周面二者中至少一个上的粘合剂把含氟树脂管和辊基材固定而制成。
此外,JP-A2004-276290公开了使用挤塑形成的含氟树脂管。此外,JP-A2004-276290公开了从管变形的难度考虑含氟树脂管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下,从成型性、使用时作为辊的管的性能等考虑优选为20μm以上。
顺带地,近年来,在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中,为了减小热定影时的能耗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定影部件的传热效率。为此,对于含氟树脂管,使用薄壁含氟树脂管。
这里,能够利用挤塑形成厚度为大约10-50μm的薄壁无缝含氟树脂管。然而,随着进行热定影的片材数的增加,在用挤塑形成的薄壁无缝含氟树脂管包覆圆筒形弹性层并且然后用粘合剂固定管而制成的定影辊会在含氟树脂管的纵向产生裂纹或折痕。
对于产生裂纹或折痕的问题,在JP-A2010-143118中,推测了产生裂纹或折痕的原因是:在通过挤塑得到的薄壁无缝含氟树脂管中,含氟树脂分子很大程度上在管的纵向定向(排列)。通过对含氟树脂管退火(处理),试图减小含氟树脂分子在含氟树脂管纵向的定向程度。
然而,含氟树脂分子在含氟树脂管纵向的定向程度与含氟树脂管的结晶度相关。薄壁含氟树脂管具有含氟树脂(分子)的定向程度和结晶度二者都高的倾向。结晶度高本身是有利的特性,这是由于能够在含氟树脂管将会随着弹性层反复弯曲的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中抑制在含氟树脂管的表面产生折痕。
作为一种在使挤塑形成的薄壁无缝含氟树脂管的结晶度降低最小化的同时降低定向程度的方法,JP-A2010-143118公开了以下方法。
也就是说,利用挤塑形成含氟树脂管,使得含氟树脂管的内径比圆筒形弹性层的外径小。增大含氟树脂管的直径,然后用含氟树脂管包覆在圆筒形弹性层上,之后保持含氟树脂管的扩径状态。与此同时,在纵向使含氟树脂管伸长,在这种状态下,在弹性层上加热含氟树脂管。结果,即使长期使用,也不容易在含氟树脂管的表面上产生裂纹或折痕,使得含氟树脂管能够稳定地实现良好的定影性能。
此外,近年来,要求定影部件实现制造成本降低,并随着进一步减小初始成本和运行成本的需要,要求进一步提高耐久寿命。
此外,为了延长耐久寿命,要求定影部件即使在长期使用时也不容易在含氟树脂管的表面上产生裂纹或折痕。作为用于此的一种措施,在JP-A2010-143118中公开的制造方法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通过挤塑形成含氟树脂管,使其内径比圆筒形弹性层的外径小。然后,增大含氟树脂管的直径,然后用含氟树脂管包覆圆筒形弹性层。之后,保持含氟树脂管的直径增大状态,同时使含氟树脂管在纵向伸长,接着在这种状态下,在弹性层上加热含氟树脂管。JP-A2010-143119中公开了这种制造方法。
顺带地,在该制造方法中,使含氟树脂管在纵向伸长,因此在包覆后产生使含氟树脂管收缩的力。为此,在包覆步骤中,为了保持伸长,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要被固定在一起,但是作为用于此的固定方式,经由设置在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之间的粘合剂从含氟树脂管外侧加压加热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的方法是有效的。
然而,近年来,弹性层和含氟树脂管的材料类型变得多样化,因此,取决于这些材料的组合,有可能消除(解除)用于确保维持伸长量的状态的固定,使得存在制造出伸长比(百分比)小于目标伸长比的定影带的情况。因此,为了使含氟树脂管牢固地固定在伸长维持状态下,需要在固定时增大和延长对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加压加热的区域和时间,从而增强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之间的结合强度(粘合力)。
然而,为了制造具有相同产品长度的定影带,加压加热区域的增大导致圆筒形基材、弹性层和含氟树脂管的原材料表面积增大,因而导致原材料的成本增加。此外,延长加压时间导致制造时生产时间变长,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此外,当过度加压加热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时,还会存在薄壁含氟树脂管断裂以及削弱结合强度进而导致制造不良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能够实现良好定影性能的定影部件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包括:用振荡波长为120nm以上、10600纳米以下的激光照射弹性材料表面来形成激光照射区域的步骤;把粘合剂施加在形成了激光照射区域的弹性材料上的步骤;在粘合剂施加步骤之后用树脂管包覆弹性材料然后在纵向使弹性材料上的树脂管伸长的步骤;通过从树脂管上方加热激光照射区域从而在保持树脂管在纵向的伸长的同时局部固定弹性材料和树脂管的步骤;以及通过固化粘合剂把树脂管整体固定至弹性材料的步骤。
考虑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定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a)至(c)是定影带的示意图。
图4是使用环涂法的涂覆(涂布)装置的示意图。
图5(a)至(l)是用于示出实施例1(膨胀包覆法)中含氟树脂管的包覆步骤的示意图。
图6(a)至(j)是用于示出实施例2(润滑包覆法)中含氟树脂管的包覆步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基于作为定影部件与定影装置一起使用的定影带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顺带地,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后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能够用已知的结构替换各种结构。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图1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成像设备1是电子照相式激光打印机,包括作为承载潜像的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2。以预定的圆周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感光鼓2,使得感光鼓2的外表面均匀地充电成预定极性和预定电位。通过激光扫描仪(光学装置)4,使感光鼓2的均匀充电表面暴露在基于图像信息的激光5下。结果,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激光的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6显影为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2和转印辊7之间作为接触部的转印部处依次转印在引入转印部的记录介质(片材)S上。
记录介质S的片材堆叠容纳在设置于成像设备下部的片材给送盒9中。在预定的片材给送时刻,在驱动片材给送辊10时,片材给送盒9中的记录材料S片材被一张一张地分离给送,然后被分离给送的记录材料S穿过输送通道10a到达对齐辊对11。对齐辊对11接收记录材料S的前缘部以校正记录材料S的倾斜移动。与感光鼓2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把记录材料S输送至转印部,使得感光鼓2上调色剂图像的前端部到达转印部的定时与记录材料S的前缘部刚到达转印部的定时一致。
穿过转印部的记录材料S从感光鼓2的表面分离,然后输送到图像定影装置A中。利用定影装置A,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把记录材料S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表面上定影为定影图像。然后,记录材料S穿过输送通道10b,然后通过排出辊对12将其排出并放置在设于成像设备上部的排出托盘13上。此外,通过用清洁装置8去除残留的沉积物质如转印残留调色剂来清洁在记录材料分离后感光鼓2的表面,从而反复地进行成像。
(2)定影装置A
图2是示出了图像加热定影装置A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定影装置A是双带-电磁感应加热型的装置。
这里,对于定影装置A和构成定影装置A的部件,纵向表示在记录材料输送通道平面中与垂直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对于定影装置,前(侧或面)表示记录材料引入侧的一侧或表面。左和右表示从定影装置的前侧来看的左和右。带宽度表示带在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即带在纵向的尺寸。记录材料的宽度表示在记录材料平面中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记录材料尺寸。此外,上游和下游表示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定影装置A包括作为第一环形带的定影带(加热部件)20和作为第二环形带的加压带(加压部件)30。
在后面的(3)中将具体描述定影带20的结构。定影带20围绕作为带张紧部件彼此平行地间隔设置的张紧辊31和定影辊32以及作为第一加压部件设置在辊31和32之间的向下定影垫33而伸展张紧。张紧辊31和定影辊32均可旋转地由轴支撑在定影装置壳体(未示出)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定影垫33支撑布置在定影装置壳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
张紧辊31是外径为20mm、内径为18mm、厚度为1mm的铁制中空辊,并为定影带20提供张力。
定影辊32是具有高滑动性的弹性辊,其通过在外径为20mm、内径为18mm、厚度为1mm的铁合金制的中空芯金属上形成作为弹性层的硅橡胶弹性层而制成。定影辊32用作驱动辊,通过未示出的驱动齿轮系把驱动力从驱动源(马达)M输入给定影辊,因而以预定速度沿箭头所示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该定影辊。
通过如上所述地为定影辊32设置弹性层,能够令人满意地把输入到定影辊32的驱动力传递给定影带20,同时,能够形成用于确保记录材料S从定影带20的分离性的定影夹持部。硅橡胶的硬度为JIS-A硬度15度。由于也减小了向内部的热传导量,因此硅橡胶弹性层在缩短升温时间方面也是有效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铸镍的基层上设置30μm厚的PFA管即含氟树脂材料管作为表面分离层,制备出加压带30。在图2中,加压带30设置在定影带20下方并以以下方式布置。也就是说,加压带30围绕作为带张紧部件彼此平行地间隔设置的张紧辊34和加压辊35以及作为第二加压部件设置在辊34和35之间的向上定影垫36而伸展张紧。张紧辊34和加压辊35均可旋转地由轴支撑在定影装置壳体(未示出)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
张紧辊34是通过在外径为20mm、内径为16mm、厚度为2mm的铁合金制中空芯金属上形成通过降低热传导而减小从加压带30的热传导程度的硅胶海绵层制成。加压辊35是铁合金制的中空刚性辊,其具有低的滑动性,且外径为20mm、内径为16mm、厚度为2mm。加压辊35支撑布置在定影装置壳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
此外,为了在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之间形成作为图像加热部的定影夹持部40,通过加压机构(未示出)在加压辊35的旋转轴的左右两端部对其进行加压以沿箭头F方向以预定压力将其朝定影带20加压。
此外,为了在不扩大定影装置尺寸的条件下得到宽的定影夹持部40,采用加压垫36。也就是说,利用定影垫33把定影带20朝加压带30加压,同时用加压垫36把加压带30朝定影带20加压。通过加压机构(未示出)沿箭头G方向以预定压力把加压垫36朝定影垫33加压。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在定影垫33和加压垫36之间彼此压接触,使得在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形成宽的定影夹持部40。
定影垫33包括垫基材和与定影带内表面接触的滑动片(低摩擦片)38。加压垫36包括垫基材和与加压带内表面接触的滑动片39。这是因为,在带基层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会发生在带内周面上滑动的垫部分的磨耗(磨损)量大的问题。通过把滑动片38和39插入带和垫基材之间,能够防止垫磨耗,也能够减小滑动阻力,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带行进性能和良好的带耐久性。
作为定影带20的加热方式,采用具有高能量效率的电磁感应加热式加热源(感应加热部件、励磁线圈)。作为加热源的感应加热部件37设置成以微小间隙与定影带20的上侧带部的外表面相对。
感应加热部件37由感应线圈37a、励磁芯37b和保持线圈和芯的芯支架37c构成。通过使用绞合线,感应线圈37a以长圆扁平状地卷绕,并设置在励磁芯37b中,该励磁芯形成为朝感应线圈37a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突出的向下E形。通过使用具有高透磁率和低残留磁通量密度的材料如铁氧体或坡莫合金而制成励磁芯,因此能够抑制感应线圈37a和励磁线圈的损耗,从而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
定影操作如下。控制电路部43至少在执行成像过程中驱动马达M。此外,高频电流从励磁电路44流过感应加热部件37的感应线圈37a。
通过驱动马达M来旋转地驱动定影辊32。结果,沿与定影辊32相同的方向旋转地驱动定影带20。定影带20的圆周速度略低于从成像部输送的记录材料(片材)S的输送速度,以便在定影夹持部40的记录材料进入侧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拱形。在本实施例中,定影带20的圆周速度为300mm/sec,使得能够以70张/分钟的速度在A4片材上形成全色图像。
通过定影带20的旋转,利用在定影夹持部40处与定影带20的摩擦力使加压带30旋转。这里,通过采用把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夹在辊32和35之间来输送定影夹持部40的最下游部的结构,能够防止带打滑。定影夹持部40的最下游部是在定影夹持部40处压力分布(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最大的部分。
另一方面,通过使高频电流从励磁电路44流过感应加热部件37的感应线圈37a,定影带20的金属层发热,使得定影带20被加热。定影带20的表面温度由诸如热敏电阻的温度检测元件42检测。把与温度检测元件42检测的定影带20的温度相关的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部43。控制电路部43控制从励磁电路44供给到感应线圈37a的电力,使得从温度检测元件42输入的温度信息保持在预定定影温度,从而把带20的温度控制在预定定影温度。
在定影带20被旋转驱动并升高到要受温控的预定定影温度的状态下,把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S输送到在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之间的定影夹持部40中。在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表面朝向定影带20的情况下导入记录材料S。然后,在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的同时,记录材料S被夹持输送通过定影夹持部40,使得从定影带20向记录材料S供给热和压力,从而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定影在记录材料S的表面上。
此外,定影带20中的定影辊32是具有橡胶层的弹性辊,加压带30中的加压辊35是铁合金制的刚性辊,因此定影辊32的变形程度在定影带20和加压带30之间的定影夹持部40的出口处较大。结果,定影带20的变形也更大,使得载有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因其自身的弹性而与定影带20弯曲分离。分离辅助爪部件41设置在定影夹持部出口。
(3)定影带20
图3(a)是示出了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0的层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定影带20包括圆筒形基体20b、设置在圆筒形基体20b的内周面上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包覆在圆筒形基体20a的外周面上的底漆层20c和设置在底漆层20c上的圆筒形弹性层20d。作为含氟树脂表面层的含氟树脂管20f通过硅橡胶粘合剂层20e而设置在弹性层20d上。
在本实施例中定影带20是具有上述6层的层压复合层部件,它是整体上具有挠性和低热容量的薄壁部件。此外,定影带20在其自由状态下保持大体上圆筒形状。下面将具体描述各构成层。
(3-1)圆筒形基体20b
定影带20需要耐热(性),因此优选地圆筒形基体20b可由考虑到耐热性和耐挠曲性的材料构成。例如,作为材料能够使用金属如铝、铁、镍或铜;这些金属的合金;耐热树脂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醚醚酮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以及这些树脂的聚合物合金。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内径为55mm、厚度为65μm、长度为420mm的电铸镍带作为圆筒形基体20b。
(3-2)内表面滑动层20a
作为内表面滑动层20a的材料,具有高耐久性和高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如聚酰亚胺树脂是合适的。在本实施例中,在圆筒形基体20b的内表面上施加通过在有机极性溶剂中使芳族四羧酸二酐或其衍生物与大体上等分子量的芳香族二胺反应得到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之后,对溶液进行干燥和加热,利用脱水环化反应形成聚酰亚胺树脂层,从而制得内表面滑动层20a。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从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对苯二胺得到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作为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然后,厚度为15μm的内表面滑动层20a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
(3-3)弹性层20d
弹性层20d用作由定影部件承载的弹性层,用于在定影时把均匀的压力施加给在调色剂图像和片材(记录材料)之间产生的不平(凹凸)部分。为了实现该功能,弹性层20d不受特别限制,但是考虑到加工性,优选地是可通过固化加成固化型硅橡胶来制备弹性层20d。这是因为,通过根据后述填料的类型和添加量调节硅橡胶的交联程度能够调节弹性层20d的弹性。
一般地,加成固化型硅橡胶包含带有不饱和脂族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带有与硅结合的活性氢的有机聚硅氧烷、以及作为交联催化剂的铂化合物。
带有与硅结合的活性氢的有机聚硅氧烷在铂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通过与带有不饱和脂族基的有机聚硅氧烷(成分)的烯基反应而形成交联结构。
硅橡胶弹性层20d可以包含用于提高定影部件热传导性、增强性和耐热性的填料。
特别地,为了提高热传导性,填料优选具有高的热传导性。具体地,作为填料,能够使用无机物质,特别是金属和金属化合物。
高导热性填料的具体示例可包括碳化硅(SiC)、氮化硅(Si3N4)、氮化硼(BN)、氮化铝(AlN)、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镁(MgO)、硅石(SiO2)、铜(Cu)、铝(Al)、银(Ag)、铁(Fe)、镍(Ni)等等。
这些材料可以单独地或以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使用。从处理和分散性的角度来看,高导热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50μm以下。此外,作为填料的形状,可以使用球形、粉末状、针状、板状、须状等等,但是从分散性的角度来看球形是优选的。
从有助于定影部件的表面硬度和定影时向未定影调色剂的传热效率的角度来看,硅橡胶弹性层20d的厚度的优选范围是100μm以上、600μm以下,特别地是200μm以上、500μm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施加(涂布)厚度为450μm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并在200℃烘烤3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以下成分(a)和(b)混合使得乙烯基与Si-H基(H/Vi)的数量比为0.45,然后把催化剂用量的铂化合物加入到混合物中,得到加成固化型硅橡胶原液。
(a)每个分子带有两个以上乙烯基的乙烯化聚二甲基硅氧烷(重量平均分子量:100000(在聚苯乙烯的基础上))
(b)每个分子带有两个以上Si-H键的氢有机聚硅氧烷(重量平均分子量:1500(在聚苯乙烯的基础上))
(3-4)底漆层20c
底漆处理是指在圆筒形基体20b的表面上形成底漆,以用于在实现粘合性能的状态下结合圆筒形基体20b和弹性层20d。
构成底漆层20c的材料需要其软化温度和熔化温度比内表面滑动层20a、圆筒形基体20b和含氟树脂表面层20f的材料低,以及具有与硅橡胶弹性层20d相比针对圆筒形基体20b的良好浸润性。例如,作为底漆层20c的材料,能够使用羟基(Si-H基)有机硅底漆、乙烯基有机硅底漆、烷氧基有机硅底漆等等。对于羟基(Si-H基)有机硅底漆和乙烯基有机硅底漆,通过加聚交联把底漆结合在硅橡胶弹性层20d上。对于烷氧基有机硅底漆,通过缩聚交联把底漆结合在硅橡胶弹性层20d上。
更加具体地,有机硅底漆是作为硅烷偶联剂的底漆组合物与有机溶剂的混合物。
在很多情况下,底漆组合物分为粘合剂成分和成膜成分。粘合剂成分的示例包括带烯基的有机烷氧基硅烷、有机烷氧基聚硅氧烷树脂等等。
具体地,粘合剂成分是在下述分子中具有化学地结合到无机物质上的反应基(如烷氧基或硅烷醇基)和化学地结合到有机材料上的反应基(如乙烯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酸基、丙烯酸基、氨基或巯基)的有机硅化合物。
该分子的示例包括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成膜成分的示例包括带大量烷氧基、硅烷醇基等的有机硅化合物,具体地包括四乙氧基硅烷等等。底漆中的硅烷醇基(在这种情况下,烷氧基通过水解转化为硅烷醇基)通过化学地结合到底漆层自身的硅烷醇基、硅橡胶弹性层的硅烷醇基或无机物质上来执行成膜的作用。
作为底漆组合物的溶剂,易挥发的溶剂是优选的。溶剂的示例包括:醇类,如甲醇、乙醇和异丙醇;芳烃溶剂如甲苯;脂肪族烃溶剂,如庚烷、n-己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己烷;酮溶剂,如丙酮和甲基乙基酮;以及酯溶剂,如乙酸乙酯。
这些溶剂可以单独或以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使用。对于溶剂的添加量,根据底漆组合物的涂覆方法,可以适当地调节添加量,从而提供合适浓度的底漆组合物。理想地,底漆组合物中的溶剂量可为溶剂以外成分按重量基准为两倍以上的量,使得在把有机硅底漆涂覆在圆筒形基体20b上时能够使厚度不均匀更小。
在本实施例中,以5.0μm的预计厚度施加基于羟基的有机硅底漆("DY39-051A/B",由Dow Corning Toray有限公司制造),然后在200℃烘烤5分钟。
(3-5)硅橡胶弹性层的形成
图4示出了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底漆层20c的圆筒形基体20b上形成硅橡胶弹性层(圆筒形弹性层)20d的步骤的示例,它是示出了使用所谓环涂(法)的方法的示意图。
把混合了加成固化型硅橡胶和填料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装入缸式泵57中,然后将其从缸式泵57压力给送到环状涂覆头53。结果,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从设置在环状涂覆头53内部的涂覆液供给喷嘴(未示出)施加到底漆层20c(未在图4中示出,但形成在圆筒形基体20b的表面上)的周面上。涂覆头53由固定的涂覆头保持部54保持。缸式泵57由马达M1驱动,以通过管子56把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压力给送到涂覆头53。
圆筒形基体20b(准确地说是由层20a、20b和20c组成的结构)从外部围绕圆筒形芯金属装配并保持,该芯金属由芯金属保持工具(夹具)51保持。芯金属保持工具51由涂覆台52保持,使得其轴线是水平的,因而可水平地移动。环状涂覆头53同轴地从外部围绕圆筒形基体20b装配。通过马达M2使涂覆台52以预定速度沿芯金属保持部51的水平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与涂覆台53的涂覆同时地,通过朝图4中右方向移动(往复移动)圆筒形基体20b,能够在圆筒形基体20b的周面上圆筒状地形成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的涂覆膜(层)55。
可通过涂覆液供给喷嘴和圆筒形基体20b之间的间隙、硅橡胶组合物的供给(给送)速度、圆筒形基体20b的移动速度等等来控制涂覆膜55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把涂覆液供给喷嘴和圆筒形基体20b之间的间隙设定为0.8mm、硅橡胶组合物的供给速度设定为2.9mm/sec、圆筒形基体20b的移动速度设定为40mm/sec,得到厚度为450μm的硅橡胶组合物层55。
利用加热装置如电炉来把形成在底漆层20c上(形成在圆筒形基体20b上)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组合物层55加热一定的时间,以导致交联反应,从而能够形成硅橡胶弹性层20d。
(3-6)含氟树脂表面层20f
作为定影部件的表面层20f,从成型性和调色剂分离性的角度来看,使用挤塑形成的含氟树脂管。
作为含氟树脂管原材料的含氟树脂材料,合适地使用耐热性优异的四氟乙烯(TFE)/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优选地含氟树脂管的厚度为50μm以下。这是因为,在层压表面层20f时能够保持形成在表面层20f下方的硅橡胶弹性层20d的弹性,因而能够抑制定影部件的表面硬度过高。
通过对含氟树脂管的内表面进行钠处理、准分子激光处理、氨处理等等,能够提高其粘着性。
所用的含氟树脂管通过挤塑形成。PFA的原材料的共聚类型不作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可以包括无规共聚、嵌段共聚、接枝共聚等等。
此外,作为PFA原材料的四氟乙烯(TFE)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之间的含量摩尔比不作特别限制。例如,TFE/PAVE的含量摩尔比合适地为94/6至99/1。
作为其他含氟树脂材料,可使用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聚偏氟乙烯(PVDF)等等。这些含氟树脂材料能够单独或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通过挤塑得到的PFA管。管的厚度为40μm。管的内径比弹性层20d的外径小,为52mm。为了提高粘着性,对管的内表面进行氨处理。
(3-7)粘合剂层20e
用于把作为表面层20f的含氟树脂管固定在作为弹性层20d的固化硅橡胶弹性层上的粘合剂层20c由以厚度为1-10μm均匀施加在弹性层20d表面上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的固化材料构成。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包含混合了自粘合成分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
具体地,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包含带以乙烯基为代表的不饱和烃基的有机聚硅氧烷、氢有机聚硅氧烷和作为交联催化剂的铂化合物。粘合剂20e通过加成反应固化(硬化)。能够使用已知的粘合剂作为此粘合剂20e。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SE1819CV A/B,由Dow Corning Toray有限公司制造)。
(3-8)激光照射
在后述的含氟树脂管的包覆步骤中,在使含氟树脂管伸长时,产生收缩力,因此为了保持伸长状态,优选的是经由粘合剂从外侧加压加热含氟树脂管。然而,为了实现足够的结合强度(粘合力),需要通过增大加压加热区域和加压加热时间来提高含氟树脂管和硅橡胶弹性层之间的结合强度。
在本发明中,为了在不增大加压加热区域和加压加热时间的条件下实现足够的结合强度,在弹性层20d的每一端部形成激光照射区域L(图3(b))。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区域L用作含氟树脂管20f和弹性层20d之间的固定部。
激光能够局部且容易地实行表面处理。为此,激光适于通过减小粘着结合所需的部件表面积而减小材料成本以及基于生产时间的改进而减小制造成本。
如图3(b)所示,可以利用激光在圆筒形弹性层20d的全圆周部分(对于照射区域L)进行连续输出处理而形成激光照射区域L。此外,为了允许在后述的挤出(去除)步骤(即挤出无助于粘合的过量粘合剂和在包覆时带入(夹杂)的空气的步骤)容易地去除空气和粘合剂,如图3(c)所示,也可以通过激光的脉冲输出照射相对于圆周方向在多个激光照射区域L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部)a
优选地,在激光照射中使用的振荡(发射)波长λ的范围为120nm≤λ≤10600nm。在λ<120nm的情况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实行重复输出,使得制造步骤的生产率降低。此外,在λ=10600nm的情况下,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使得表面处理能力降低。
用于通过激光照射来增大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结合强度的机理基于以下效果1)和2),使得能够增强含氟树脂管20f和弹性层20d之间的结合强度。
1)通过使弹性层20d的表面粗糙化而得到锚固效果
2)利用弹性层20d的官能基变化而得到在弹性层20d的表面层部分的粘合剂保持效果(利用亲水作用实现粘合剂的表面保持,或者利用交联结构而抑制加成固化型粘合剂浸透到弹性层的深部)。
通过使用能够发射振荡波长(λ)在120nm≤λ≤10600nm范围内的激光的激光器也可以得到效果1)。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在激光照射区域L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介于0.5μm≤Ra≤10μm的范围时,可以获得进一步增大结合强度的效果。
在具有短振荡波长的准分子激光等的情况下,效果2)是显著的。通过照射激光,切断在弹性层表面的分子间结合(或粘着在待处理目标表面的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结合),使得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水以及相邻分子链反应,从而把羟基(用根据FT-IR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在3400cm-1附近具有峰值)引入弹性层20d的表面,在弹性层表面进行交联。弹性层表面的羟基加速了与粘合剂中的硅烷偶联剂等的脱水缩合反应,因此结果,能够增大含氟树脂管和弹性层之间的结合强度。
此外,在使用硅橡胶作为弹性层20d的材料的情况下,进行表面层的交联(Si-O键(用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在1020cm-1附近具有峰值)。在这种情况下,如JP-A2009-244887中所公开地,也可以实现抑制加成固化型粘合剂浸透到弹性层深部的效果。为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粘合剂在弹性层表面部分耗尽所导致的粘着结合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在振荡波长为10600nm、输出为20W、振荡频率为25kHz的条件下,用CO2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照射弹性层。
本发明中上述激光照射概括如下:
a:在圆筒形弹性层20d的初始表面粗糙度为Ra(前)、圆筒形弹性层20d在激光照射区域L的表面粗糙度为Ra(后)时,满足Ra(前)<Ra(后)。
b:Ra(后)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
c:在使用硅橡胶作为圆筒形弹性层20d的材料的情况下,相对于激光照射前圆筒形弹性层20d的表面而言,在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1020cm-1附近因Si-O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附近因Si-C键导致的吸收)为α(前),以及相对于圆筒形弹性层20d在激光照射区域L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1020cm-1附近因Si-O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附近因Si-C键导致的吸收)为α(后)时,满足α(前)<α(后)。
d:在使用含氟橡胶作为圆筒形弹性层20d的材料的情况下,相对于激光照射前圆筒形弹性层20d的表面而言,在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3400cm-1附近因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附近因C-F键导致的吸收)为β(前),以及相对于圆筒形弹性层20d在激光照射区域L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3400cm-1附近因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附近因C-F键导致的吸收)为β(后)时,满足β(前)<β(后)。
(4)实施例1中含氟树脂管包覆方法(膨胀包覆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这样一种方法(膨胀包覆方法),其中,从外侧使作为表面层20f的含氟树脂管膨胀,然后通过粘合剂层20e把含氟树脂管包覆在弹性层20d上。
图5(a)-(l)是利用膨胀包覆方法把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在层压了硅橡胶弹性层20d的圆筒形基体20b上的示意性步骤图。将层压了底漆层20c和硅橡胶弹性层20d的圆筒形基体20b设置在芯(未示出)上,然后把布置在管膨胀模具K内表面上的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在硅橡胶弹性层20d上。将分别参考示出了以下步骤(a)至(l)的图5(a)-(l)描述膨胀包覆方法的流程。
(a)橡胶涂覆
在该步骤中,以上述方式在圆筒形基体20b的外周面上形成作为弹性层20d的硅橡胶弹性层,该圆筒形基体20b的内周面具有内表面滑动层20a,该圆筒形基体20b的外周面具有底漆层20c。
(b)激光照射
在该步骤中,以上述方式用激光照射硅橡胶弹性层20d的预定部分,从而形成预定的激光照射区域L。
(c)粘合剂涂覆
在该步骤中,以上述方式把加成固化型粘合剂层20e均匀地涂覆在经过激光照射的硅橡胶弹性层20d上。
(d)管插入
在该步骤中,作为表面层的含氟树脂管20f布置(插入)在金属制的管膨胀模具K内部,该管膨胀模具的内径比圆筒形基体20b的外径大,该圆筒形基体具有在步骤(a)至(c)得到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底漆层20c、硅橡胶弹性层20d和粘合剂层20e。然后,通过使用保持部件Fu和Fl保持含氟树脂管20f的两端部。
(e)增大管直径
在该步骤中,在含氟树脂管20f的外表面和膨胀模具K的内表面之间间隙(间隔)的一部分布置在真空状态下(相对于环境压力为负压的状态)。在真空状态下(5kPa),使含氟树脂管20f膨胀(增大直径),使得含氟树脂管20f的外表面紧密地接触膨胀模具K的内表面。
(f)插入
在该步骤中,把圆筒形基体20b设置在芯(未示出)上,该圆筒形基体具有在步骤(a)至(c)得到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底漆层20c、硅橡胶弹性层20d和粘合剂层20e,然后在利用步骤(e)中的膨胀模具K将含氟树脂管20扩径的状态下把得到的结构插入到含氟树脂管20f中。
在金属制的管膨胀模具K的内径处于能够把以上结构(包括圆筒形基体20b)顺畅插入的范围时,金属制的管膨胀模具K的内径不作特别限制。
(g)管包覆
在该步骤中,在插入步骤(f)之后,消除(去除)含氟树脂管20f的外表面和膨胀模具K的内表面之间间隙部的真空状态(相对环境压力为负压的状态)。通过消除真空状态,使含氟树脂管20f的增大直径减小到与所述结构(包括层20a至20e)的外径相同的直径。结果,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通过粘合剂层20e而结合,从而形成紧密的包覆状态。
(h)管伸长
在该步骤中,在使用保持部件Fu和Fl或使用其他伸长卡盘保持两端部的同时,使含氟树脂管20f沿其纵向伸长,从而提供预定的伸长率(百分比)。在伸长含氟树脂管20f时,布置在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之间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层20e执行润滑剂的作用,使得能够顺畅地伸长含氟树脂管20f。
在本实施例中,含氟树脂管20f在纵向的伸长率为8%(以包覆于形成在圆筒形弹性层20d上的粘合剂层20e上的含氟树脂管20f的全长为基准)。通过沿纵向伸长含氟树脂管20f,不容易在含氟树脂管20f上产生折痕,使得能够制备具有高耐久性的定影带。
可以在把包括各部件(层)20a至20f的结构从膨胀模具K拔出之前或之后执行管伸长。
(i)管固定
在该步骤中,含氟树脂管20f在纵向伸长8%,然后把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在层压了底漆层20c、硅橡胶弹性层20d和粘合剂层20e的圆筒形基体20b上。因此,用于使含氟树脂管20f的长度回复到初始长度的力作用在含氟树脂管20f上。
为此,为了保持伸长状态,利用内含有加热器的金属块M等在激光照射区域L从含氟树脂管20f的外侧对结构(20a-20f)加压加热,从而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通过粘合剂层20e粘着地结合。该步骤是通过粘合剂层20e把圆筒形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局部固定的步骤。
加压加热时的温度为200℃,加压加热时间为20秒。进行结合的每一端部距通过粘合剂层20e把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在弹性层20d上的包覆部分的纵向端部为大约50mm以下,然后在后面的步骤中切断。
可以在把经过管伸长的结构(20a-20f)从膨胀模具K拔出之前或之后执行管固定步骤。
(j)挤出
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存在对结合没有帮助的过量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层)20e和在包覆时带入(夹杂)的空气。为此,优选的是执行挤出(去除)过量粘合剂和空气的挤出步骤。
如上所述地,通过粘合剂层20e把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在弹性层20d上,然后固定含氟树脂管20f。内径略大于固定有含氟树脂管20f的圆筒形基体20b外径的喷气环R从外部围绕圆筒形基体20b装配。然后,喷气环R在把空气(空气压力:0.5MPa)喷射到含氟树脂管20f的表面上的同时,从圆筒形基体20b的上端部开始沿含氟树脂管20f的纵向移动该喷气环。
结果,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存在的对结合没有帮助的过量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和包覆时带入的空气被挤出(去除)。
这里,在激光照射区域L中,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结合程度强。为此,如图3(b)所示,在全圆周方向用激光连续照射弹性层20d时,在该部分被挤出的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和空气受到阻力。作为用于此的对策,如图3(c)所示,通过采用在圆周方向设置至少一个非激光照射区域a而进行激光照射的形式,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和空气能够容易地穿过非激光照射区域a,从而减轻上述阻力。
作为挤出方法,除了使用空气压力的方法之外,也可以喷射液体或半固体。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用直径比包覆有含氟树脂管20f的圆筒形基体20b的外径小的伸缩环进行挤出。
(k)加热(处理)
在挤出步骤(j)之后,通过实行加热(在电炉中在200℃加热30分钟),使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固化(硬化),使得含氟树脂管20f和弹性层20d通过固化的粘合剂20e固定在整个区域上。该步骤是在整个区域上固定圆筒形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的步骤。
(l)切成产品长度(切断和抛光)
在该步骤中,在加热后,把得到的结构(20a-20f)自然冷却后在其两端部切成预定长度,然后进行抛光(研磨),完成定影带20的制备。
(5)实施例1的比较例
作为实施例1的比较例,通过上述膨胀包覆方法制备比较例1-1至1-7的定影带。在比较例1-1至1-7中,除含氟树脂管之外的层结构的制备条件相同,仅改变在含氟树脂管包覆步骤的条件,如下文中的表1所示,改变“激光照射(的有无)”、“加压加热时间”和“目标管伸长率(百分比)”。
在比较例1-1、1-2和1-4中,目标管伸长率分别为8%、8%和6%,而实际制备定影带后的管伸长百分比为1%。这是因为,在加压加热部没有激光照射,因此硅橡胶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结合强度弱,在后面的步骤如挤出步骤的途中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固定,从而不能保持伸长状态,结果含氟树脂管收缩。
在比较例1-3中,即使在没有激光照射时没有消除固定,但是为此加压加热的时间需要是实施例1中的六倍。
在目标管伸长百分比设定在较小值的比较例1-5和1-6中,能够制备出管伸长百分比为4%和2%(与目标管伸长百分比相同)的定影带。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中,尽管管伸长率较大为8%且加压加热时间较短为20秒,但没有消除固定,使得能够在保持伸长状态的同时以8%的目标管伸长率制备出带。
当加压加热时间如比较例1-7一样为零时,产生管收缩,但是在进行激光照射的比较例1-7中,管没有像比较例1-1、1-2和1-4那样收缩到1%。
(6)实机通纸耐久试验
把实施例1和比较例1-1至1-7中的每个定影带安装在全色复印机("iR-ADVANCE C7055",由Canon Kabushiki Kaisha制造)上,然后进行实机通纸耐久试验。条件设定成压力为80kgf,定影夹持部为8mm×310mm,定影温度为185℃,处理速度为300mm/sec。结果也在表1示出。
在实施例1中,即使在通过定影带传送400000张片材后,含氟树脂管也不会产生裂纹和折痕。在比较例中,除了延长加压加热时间且伸长率保持在8%的比较例1-3之外,所有定影带在通过定影带传送的片材数达到400000张前产生折痕,因此在中途结束试验。
在这种情况下,直到产生折痕为止通过定影带传送的片材数(“通纸数”)的顺序和实际管伸长率(百分比)的顺序显示出相似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实际管伸长率为5%的比较例1-7中通纸数为250000张。在实际管伸长率为4%的比较例1-5中通纸数为220000张。在实际管伸长率为2%的比较例1-6中通纸数为100000张。在实际管伸长率为1%的比较例1-1、1-2和1-4中通纸数分别为60000张、70000张和60000张。
表1
Figure BDA0000403648940000221
*1:"EX"表示实施例或比较例,"CE1-1"至"CE1-7"分别是比较例1-1至比较例-7。
*2:"CM"表示包覆方法,"EC"是膨胀包覆。
*3:"LI"表示激光照射。"Y"表示进行了激光照射,"N"表示没有进行激光照射。
*4:"PHT"表示加压加热时间(秒)。
*5:"TTE"表示目标管伸长率(%)
*6:"STE"表示实际管伸长率(%)。
*7:"PSN"表示通纸数(张)。"OVER"表示通纸数超过400000张。"6NG"、"7NG"、"22NG"、"10NG"和"25NG"分别表示在通纸数为60000张、70000张、220000张、100000张以及250000张时产生折痕。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改变含氟树脂管20f的包覆步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定影带20。
(1)实施例2的含氟树脂管包覆方法(润滑包覆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粘合剂层20e作为润滑剂,执行在弹性层20d上包覆含氟树脂管20f的方法(润滑包覆方法)。
图6(a)至(j)是利用润滑包覆方法把含氟树脂管20f包覆在层压了硅橡胶弹性层20d的圆筒形基体20b上的示意性步骤图。
步骤(a)涂覆橡胶、(b)激光照射和(c)涂覆粘合剂与实施例1中图5所示的相同。
(d)管包覆
在该步骤中,把圆筒形基体20b设置在芯(未示出)上,该圆筒形基体具有在步骤(a)至(c)得到的内表面滑动层20a、底漆层20c、硅橡胶弹性层20d和粘合剂层20e,然后把作为表面层的含氟树脂管20f包覆(从外部接合)在得到的结构上。
(e)上侧管固定
在该步骤中,利用金属块M在结构(20a-20f)的上端侧(一个端侧)的激光照射区域L从含氟树脂管20f的外侧对结构(20a-20f)加压加热。结果,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通过粘合剂层20e而在上侧(一侧)固定。
(f)管伸长
在该步骤中,朝另一侧(下侧)拉含氟树脂管20f,因而基于包覆后的管长度将其伸长至预定伸长率。
(g)挤出
之后,为了调节粘合剂层20e的厚度,通过用喷气环R进行挤出,去除残留在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过量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同时执行挤出步骤(g)和管伸长步骤(f)。
(h)下侧管固定
然后,在该步骤中,与上述的上侧管固定步骤(e)相似地通过加压加热而在下侧(另一侧)固定含氟树脂管20f。使用含氟树脂管20f作为定影带时,在两端部的固定位置适宜地从除通纸区域之外的部分选择。
(i)加热(处理)
然后,在该步骤中,通过利用加热装置如电炉把该结构加热预定的时间,使加成固化型硅橡胶粘合剂20e固化(硬化),使得含氟树脂管20f和硅橡胶弹性层20d通过固化的粘合剂20e在整个区域上固定。
(j)切成产品长度(切断和抛光)
最后,在该步骤中,把得到的结构(20a-20f)在其两端部切成期望的长度,使得能够得到本发明的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0。也就是说,该步骤是切割在步骤(a)至(i)得到部件(结构)的包括有激光照射区域L的两端部进而完成定影带20制备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激光照射区域L作为加压加热位置来实施上述润滑包覆,从而制备管伸长率为8%的定影带20。
(2)实施例2的比较例
作为实施例2的比较例,通过上述膨胀包覆方法制备比较例2-1至2-7的定影带。在比较例2-1至2-7中,除含氟树脂管之外的层结构的制备条件相同,仅改变在含氟树脂管20f包覆步骤的条件,如下文中的表2所示地,改变“激光照射(的有无)”、“加压加热时间”和“目标管伸长率(百分比)”。
在比较例2-1、2-2和2-4中,目标管伸长率分别为8%、8%和6%,而实际制备定影带后的管伸长百分比为1%。这是因为,在加压加热部没有激光照射,因此硅橡胶弹性层20d和含氟树脂管20f之间的结合强度弱,在后面的步骤如加热步骤的途中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固定,从而不能保持伸长状态,结果含氟树脂管20f收缩。
在比较例2-3中,即使在没有激光照射时也没有消除固定,但是为此加压加热的时间需要是实施例1中的六倍。
在目标管伸长百分比设定在较小值的比较例2-5和2-6中,能够制备管伸长率为4%和2%(与目标管伸长百分比相同)的定影带。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中,尽管管伸长率较大为8%且加压加热时间较短为20秒,也没有消除固定,使得能够在保持伸长状态的同时以8%的目标管伸长率制备带。
当加压加热时间如比较例2-7一样为零时,产生管收缩,但是在进行激光照射的比较例2-7中,管没有像比较例2-1、2-2和2-4那样收缩到1%。
(3)实机通纸耐久试验
利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实机通纸耐久试验。结果也如表2所示。
在实施例2中,即使在通过定影带传送400000张纸后,含氟树脂管也不会产生裂纹和折痕。在比较例中,除了延长加压加热时间且伸长率保持在8%的比较例2-3,所有定影带在通过定影带传送的片材数达到400000张前产生折痕,因此在中途结束试验。
在这种情况下,直到产生折痕为止通过定影带传送的片材数(“通纸数”)的顺序和实际管伸长率(百分比)的顺序显示出相似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实际管伸长率为5%的比较例2-7中通纸数为300000张。在实际管伸长率为4%的比较例2-5中通纸数为250000张。在实际管伸长率为2%的比较例2-6中通纸数为110000张。在实际管伸长率为1%的比较例2-1、2-2和2-4中通纸数分别为90000张、100000张和110000张。
表2
Figure BDA0000403648940000261
*1:"EX"表示实施例或比较例,"CE2-1"至"CE2-7"分别是比较例2-1至比较例2-7。
*2:"CM"表示包覆方法,"LC"是润滑包覆。
*3:"LI"表示激光照射。"Y"表示进行了激光照射,"N"表示没有进行激光照射。
*4:"PHT"表示加压加热时间(秒)。
*5:"TTE"表示目标管伸长率(%)。
*6:"STE"表示实际管伸长率(%)。
*7:"PSN"表示通纸数(张)。"OVER"表示通纸数超过400000张。"9NG","10NG","24NG","11NG"and"30NG"分别表示在通纸数为90000张、100000张、240000张、110000张以及300000张时产生折痕。
[其他实施例]
(1)在实施例1和2中,作为图像加热定影装置的定影部件,描述了作为用于与记录材料的图像承载表面接触地加热图像的加热装置的加热部件20。对于作为用于与加热部件20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40的另一个定影部件的加压部件30,在采用包括圆筒形弹性层和包覆在圆筒形弹性层上的含氟树脂管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把本发明应用于该结构能够获得相似的效果。
(2)在实施例1和2中,描述了环形带部件作为定影部件,但是定影部件不限于此。作为定影部件,也可以使用辊形部件,其包括具有刚性的辊形或中空辊形基体、形成在基体外周面上的圆筒形弹性层20d和包覆在弹性层20d表面上的含氟树脂管。
(3)在图像加热定影装置A中,除了使用定影部件加热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来把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显现图像或显影剂图像)定影或暂时定影为定影图像的装置之外,还包括用于通过再加热定影调色剂图像来改进表面特性如光泽度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即使反复使用定影部件时在表面上也不易产生折痕和裂纹的定影部件。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本申请旨在涵盖落入改进目的或随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7)

1.一种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包括:
用振荡波长为120nm以上、10600纳米以下的激光照射弹性材料表面来形成激光照射区域的步骤;
把粘合剂施加在形成了激光照射区域的弹性材料上的步骤;
在粘合剂施加步骤之后用树脂管包覆弹性材料然后在纵向上使弹性材料上的树脂管伸长的步骤;
通过从树脂管上方加热激光照射区域从而在保持树脂管在纵向的伸长的同时局部固定弹性材料和树脂管的步骤;以及
通过固化粘合剂把树脂管整体固定至弹性材料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部件制造方法,还包括切割定影部件的具有激光照射区域的纵向端部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其中,在用激光照射前弹性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为Ra(前)以及弹性材料在激光照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为Ra(后)时,满足以下条件:Ra(前)<Ra(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其中,Ra(后)大于等于0.5μm且小于等于1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其中,在使用硅橡胶作为弹性材料的情况下,相对于激光照射前弹性材料的表面而言,在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1020cm-1附近因Si-O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附近因Si-C键导致的吸收)为α(前),以及相对于弹性材料在激光照射区域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1020cm-1附近因Si-O键导致的吸收/在1260cm-1附近因Si-C键导致的吸收)为α(后)时,满足以下条件:α(前)<α(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其中,在使用含氟橡胶作为弹性材料的情况下,相对于激光照射前弹性材料的表面而言,在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3400cm-1附近因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附近因C-F键导致的吸收)为β(前),以及相对于弹性材料在激光照射区域的表面而言,由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测量的强度比(在3400cm-1附近因羟键导致的吸收/在1210cm-1附近因C-F键导致的吸收)为β(后)时,满足以下条件:β(前)<β(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部件制造方法,其中,树脂管由含氟树脂材料构成。
CN201310520006.7A 2012-10-29 2013-10-29 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7928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7941A JP2014089255A (ja) 2012-10-29 2012-10-29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2-237941 2012-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2821A true CN103792821A (zh) 2014-05-14

Family

ID=50545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20006.7A Pending CN103792821A (zh) 2012-10-29 2013-10-29 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16599A1 (zh)
JP (1) JP2014089255A (zh)
CN (1) CN10379282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5371B2 (ja) 2012-08-02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177055B2 (ja) 2012-10-29 2017-08-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塗工装置、塗工方法、定着部材の製造装置、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041623B2 (ja) 2012-10-29 2016-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162250B2 (en) 2013-10-28 2015-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forming coating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fixing member
WO2015118810A1 (ja) 2014-02-05 2015-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9174B2 (ja) * 2014-03-07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87193B2 (ja) 2018-07-10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6290A (ja) * 2003-03-13 2004-10-07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
JP2006071962A (ja) * 2004-09-02 2006-03-1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定着部材および定着装置
CN101563658A (zh) * 2006-12-21 2009-10-21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定影构件、生产其的方法、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1657763A (zh) * 2007-04-09 2010-02-24 住友电工超效能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氟树脂包覆辊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43518A (zh) * 2007-07-20 2010-06-16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设备、定影设备辊、定影设备挠性套、以及定影设备辊和定影设备挠性套的制造方法
JP2010143118A (ja) * 2008-12-19 2010-07-01 Canon Inc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2168475A (ja) * 2011-02-16 2012-09-06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弾性ローラ、弾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ゴム製管体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6290A (ja) * 2003-03-13 2004-10-07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
JP2006071962A (ja) * 2004-09-02 2006-03-1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定着部材および定着装置
CN101563658A (zh) * 2006-12-21 2009-10-21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定影构件、生产其的方法、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1657763A (zh) * 2007-04-09 2010-02-24 住友电工超效能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氟树脂包覆辊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43518A (zh) * 2007-07-20 2010-06-16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设备、定影设备辊、定影设备挠性套、以及定影设备辊和定影设备挠性套的制造方法
JP2010143118A (ja) * 2008-12-19 2010-07-01 Canon Inc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2168475A (ja) * 2011-02-16 2012-09-06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弾性ローラ、弾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ゴム製管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9255A (ja) 2014-05-15
US20140116599A1 (en)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2821A (zh) 定影部件制造方法
JP6041623B2 (ja) 定着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38662B2 (ja) 定着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10579952B (zh) 定影构件和热定影设备
JP6921649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92136B2 (ja) 定着ユニット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定着ユニット用部材
US9857739B2 (en) Coating apparatus, coating method, fixing mem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ixing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fixing member
US20060171749A1 (en) Fixing method, a fixing apparatus, an image formation method, and a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20080199233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fixing me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fix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14300B2 (ja) 定着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223089B2 (ja) 定着用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262038B2 (ja) チューブ被覆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加熱定着装置
EP3550376B1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2037568B1 (ko) 정착 부재, 정착 장치,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정착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US20190294090A1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71424B2 (ja) 基材へのチューブ被覆方法
JP6004893B2 (ja) 基材へのチューブ被覆方法
US9248610B2 (en) Methods of making belts for apparatus useful in printing
JP7000756B2 (ja) 無端ベルト、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無端ベルト用部材、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33266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207994B2 (ja) 定着部材、加熱定着装置、及び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9168675A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9391A (ja)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921955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