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7446A - 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7446A
CN103717446A CN201180045044.0A CN201180045044A CN103717446A CN 103717446 A CN103717446 A CN 103717446A CN 201180045044 A CN201180045044 A CN 201180045044A CN 103717446 A CN103717446 A CN 103717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rest
seat
vehicle
center rod
control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50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7446B (zh
Inventor
广川正人
藤田智史
饭田敬介
三户沙织
道田奈奈江
芦原友惟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17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7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7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74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06Plurality of transmitting means, e.g. two or more parallel "Bowden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96Central command actuator to selectively switch on or engage one of several special purpose circuits or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30Seat or sea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plural parts or pieces
    • B60N2205/35Seat, bench or back-rests being split laterally in two or more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40Dual or redundant actuating means, e.g. backrest tilting can be actuated alternatively by a lever at the backrest or a lever in the luggage compar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396Hand operated
    • Y10T74/20402Flexible transmitter [e.g., Bowden cable]
    • Y10T74/2042Flexible transmitter [e.g., Bowden cable] and hand operator
    • Y10T74/20438Single rotatable lever [e.g., for bicycle brake or deraille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在两个靠背的操作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的情况下,不会损害杆操作性,并且能够使该两个靠背的操作杆紧凑地汇集在行李厢的壁面等上。所述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的特征在于:两个操作杆(31、32)分别经由操作缆索(22、23)与邻接的至少两个靠背(11B)的锁定机构联接,各操作杆(31、32)包括中央杆(32)及设置在该中央杆外侧的外侧杆(31),中央杆和外侧杆具有形同的转动支点,在两杆(31、32)的臂部的自由端侧设有操作部,并且设有能够让两杆(31、32)分别被操作的操作空间(X、Y、Z)。

Description

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该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利用设置在行李厢的车身侧的多个操作杆的操作,能够使相对于车身在车宽方向上分成多个的靠背向前倾倒。
背景技术
以往,后座椅的靠背有在车宽方向的左侧与右侧按6∶4的比例分割的6∶4分割结构和在车宽方向的左侧、中央与右侧按4∶2∶4的比例分割的4∶2∶4分割结构。
上述的6∶4分割结构中,进行使左侧靠背向前倾倒的操作的操作杆设置在行李厢侧壁的左侧,进行使右侧靠背向前倾倒的操作的操作杆设置在行李厢侧壁的右侧,尽管这样设置没有特别的问题,但在上述的4∶2∶4分割结构中便需要合计三个操作杆,即,左侧的靠背的前倒操作的操作杆、中央的靠背的前倒操作的操作杆以及右侧的靠背的前倒操作的操作杆。
在此情况下,左靠背前倒用的操作杆和右靠背前倒用的操作杆可分别设置在行李厢的左右两侧壁,但中央靠背前倒用的操作杆的安装位置则成问题,假设将中央靠背前倒用的操作杆设置在相对于左右的任一靠背前倒用的操作杆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位置,则存在以下问题:难以紧凑地汇集合计三个操作杆,外观性恶化,设计上不理想。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后座椅的左侧靠背与右侧靠背在车宽方向上按6∶4的比例分割的6∶4分割结构的后座椅,并且公开了将进行使这些左右的各靠背向前倾倒的操作的操作部(相当于操作杆)分别设置在行李厢的左右侧面且利用缆索联接左右的操作部与靠背侧的锁定部的结构。
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以往结构是利用分别设置的各操作部分别进行使各分割靠背向前倾倒的操作的结构,该专利文献1中,对将两个操作杆紧凑地汇集这一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既无任何公开也无任何暗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18456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通过两个操作杆分别经由操作缆索与邻接的至少两个靠背的锁定机构联接,所述的各操作杆包括中央杆及设置在该中央杆外侧的外侧杆,中央杆和外侧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且通过在上述两杆的臂部的自由端侧设置操作部,并且通过设置能够让两杆分别被操作的操作空间,从而能够在两个靠背的操作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的情况下,不会损害杆操作性,并且能够使该两个靠背的操作杆紧凑地汇集在行李厢的壁面等上。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的特征在于:利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的行李厢的车身侧的多个操作杆的操作,能够使相对于车身在车宽方向上分成多个的靠背向前倾倒,两个操作杆分别经由操作缆索与邻接的至少两个靠背的锁定机构联接,所述的各操作杆包括中央杆及设置在该中央杆外侧的外侧杆,所述中央杆和所述外侧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所述的两杆分别具有能够绕所述转动支点摆动的臂部及位于该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所述的两杆之间形成有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能够让所述的两杆分别被操作。
上述操作空间只要存在一个以上即可。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中央杆与外侧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在所述各杆的臂部的自由端侧设有操作部,且设有能够让两杆分别被操作的操作空间,因此能够在两个靠背的操作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的情况下,不会因操作部及操作空间的形成而损害杆操作性,并且能够将两操作杆紧凑地汇集在行李厢的壁面等上。
根据本发明,两个操作杆分别经由操作缆索与邻接的至少两个靠背的锁定机构联接,所述的各操作杆包括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的中央杆及设置在该中央杆外侧的外侧杆,在上述两杆的臂部的自由端侧设有操作部,并且设有能够让两杆分别被操作的操作空间,因此具有下述效果:在两个靠背的操作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的情况下,不会损害杆操作性,并且能够使该两个靠背的操作杆紧凑地汇集在行李厢的壁面等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锁定机构的设置结构在从车辆后上方被观察时的状态下的背视图。
图3是将两个操作杆单元化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杆单元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操作杆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操作杆单元的第三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操作杆单元的第四实施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详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附图表示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图1是表示该操作机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分割座椅结构和锁定机构的设置结构在从车辆后上方被观察时的状态下的背视图。
首先,参照图2说明后座椅的分割结构,该后座椅10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左侧的左侧座椅11、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座椅12及位于车宽方向右侧的右侧座椅13,将所述各座椅11、12、13以车宽方向的长度成为4∶2∶4的比例的方式进行分割,以构成4∶2∶4分割结构。
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作为外侧座椅的左侧座椅11具备形成乘员的就座面的座垫11C、形成乘员的背靠面的靠背11B及保持乘员的头部的头枕11H,靠背11B构成为能够向前倾倒至座垫11C上。
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车宽方向的宽度比外侧座椅窄的作为内侧座椅的中央座椅12也具备形成乘员的就座面的座垫12C、形成乘员的背靠面的靠背12B及保持乘员的头部的头枕12H,靠背12B构成为能够独立地,或者与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一同向前倾倒至座垫12C上。
同样地,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作为外侧座椅的右侧座椅13具备形成乘员的就座面的座垫13C、形成乘员的背靠面的靠背13B及保持乘员的头部的头枕13H,靠背13B构成为能够向前倾倒至座垫13C上。
通过上述后座椅10的4∶2∶4分割结构,靠背11B、12B、13B相对于车身而在车宽方向上分(一分为三)为多个。另外,座垫11C、12C、13C既可为分割结构,或者也可为长凳式的非分割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锁定机构的结构。
作为外侧靠背的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以相对于车身进行其竖立锁定卡合状态的方式,而在左侧车身与靠背11B的左侧部间,设置有包括插销及撞针的锁定机构14。
此处所述的“插销”例如是指能够在从靠背的侧面方向的端部突出的状态与不突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操作的卡合部。此外,此处所述的“撞针”是指在所述插销(卡合部)从端部突出的状态时接纳该插销的被卡合部。即,所述插销(卡合部)与撞针(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为锁定状态,两者非卡合的状态为非锁定状态(自由状态)。
此时,锁定机构14的插销与撞针中的插销设置在靠背11B中,撞针设置在车身侧。
同样地,作为外侧靠背的右侧座椅13的靠背13B以相对于车身进行其竖立锁定卡合的方式,而在右侧车身与靠背13B的右侧部之间,设置有包括插销及撞针的锁定机构15。
此时,锁定机构15的插销与撞针中的插销设置在靠背13B中,撞针设置在车身侧。
此外,作为内侧靠背的中央座椅12的靠背12B以相对于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进行其竖立锁定卡合状态的方式,而在所述两靠背11B、12B间设置有包括插销及撞针的锁定机构16。
此时,锁定机构16的插销与撞针中的插销设置在靠背12B的左侧部,撞针设置在靠背11B的右侧部。
在上述后座椅10的后方,如图1、图2所示,形成有行李厢17,并设置对该行李厢17的后部开口部18进行开闭的掀背门(未图示),当使该掀背门向上方抬升而开放后部开口部18时,能够对行李厢17进行存取,例如从车辆后方对行李厢17进行行李的取出放入等。
而且,在上述行李厢17的左右两侧部,设置有作为行李厢装饰件的后侧装饰件19、20,利用所述左右的各后侧装饰件19、20,从行李厢17侧覆盖后侧面板及后轮室罩内件等左右的后部车身侧面。
另一方面,在作为右侧的行李厢侧壁的后侧装饰件20上,设有操作杆(未图示),利用操作缆索21来联接该操作杆与右侧座椅13的靠背13B的锁定机构15之间,在该操作杆(未图示)的操作时,使锁定机构15解除锁定,使靠背13B向前倾倒。
另外,上述的操作杆以能够从后部开口部18侧操作的方式,设置在靠近该后部开口部18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将邻接的两个靠背设为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与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车宽方向的宽度比靠背11B窄的中央座椅12的靠背12B。
并且,使两个操作杆31、32分别经由操作缆索22、23联接于邻接的两个靠背11B、12B的锁定机构14、16。
详细而言,操作杆31经由操作缆索22联接于锁定机构14,操作杆32经由操作缆索23联接于锁定机构16。
如图1所示,所述两个操作杆31、32利用单元罩壳33而被一体单元化,并设置在作为左侧行李厢侧壁的后侧装饰件19上。
另外,上述单元罩壳33经由未图示的托架而接合固定于左侧的后侧而板。
上述单元罩壳33以能够从后部开口部18侧操作两个操作杆31、32的方式,设置在靠近该后部开口部18的位置。
即,将两个操作杆31、32一体单元化的单元罩壳33设置在作为外侧靠背的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所处的车辆左侧的行李厢侧壁(后侧装饰件19)上。
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杆单元:
图3是以从行李厢17侧观察的状态表示图1中所示的包括单元罩壳33及各杆31、32的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杆单元的正视图。如图3所示,上述两个操作杆31、32包括具有相同的作为转动支点的杆支轴34的中央杆32及设置在其外侧的外侧杆31。
如图3所示,中央杆32具备:安装于杆支轴34的基部32a;从该基部32a向后方延伸的两个臂部32b、32b;以及一体地形成在臂部32b的自由端侧的作为操作部的把手32c(Knob、拉手)。
设置在中央杆32外侧的外侧杆31具备:安装于杆支轴34的上下的基部31a、31a;从所述各基部31a、31a向后方延伸的两个臂部31b、31b;以及一体地形成在臂部31b、31b的自由端侧的作为操作部的把手31c(Knob、拉手)。
此处,上述外侧杆31的把手31c以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设置,中央杆32的把手32c以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方式设置。
上述单元罩壳33具备:将前片33a、后片33b、上片33c及下片33d一体连接成方形框状的法兰部33F;一体形成在比该法兰部33F更靠车身侧的纵深位置的纵壁部33e;以及保持杆支轴34的上下一对凸部33g、33g。
在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中央杆32正面观察形成为方形框状(四边形的框状),而且,外侧杆31正面观察形成为车辆前方侧开放的U字状。
并且,在中央杆32的把手32c与基部32a之间,形成杆操作用的操作空间X,而且,在中央杆32的把手32c与外侧杆31的把手31c之间,也形成杆操作用的操作空间Y,此外,在外侧杆31的把手31c与单元罩壳33的后片33b之间,也形成杆操作用的操作空间Z,当乘员用手指搭扣把手31c、32c进行杆操作时,可扩大手指对把手31c、32c的搭扣方式的自由度,并且通过多个操作空间X、Y、Z的形成,可实现外侧杆31、中央杆32的轻量化的提高。
此外,如图1、图2所示,外侧杆31经由操作缆索22联接于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的锁定机构14,中央杆32经由操作缆索23联接于中央座椅12的靠背12B的锁定机构16。
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外侧杆31的操作,经由操作缆索22对锁定机构14解除锁定,以将各靠背11B、12B一同向前倾倒。
此处,上述操作缆索22的后端部22b如图1所示,对应于外侧杆31的前侧上部位置而设置,该缆索22在通过后侧车身与后侧装饰件19之间而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之后,如图1、图2所示,通过靠背11B内而与锁定机构14的插销联接。
而且,上述操作缆索23的后端部23b如图1所示,对应于中央杆32的前侧中间位置而设置,该缆索23与操作缆索22大致平行地通过后侧车身与后侧装饰件19之间而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之后,如图2所示,通过靠背12B内而与锁定机构16的插销联接。
上述各操作缆索22、23通过后侧装饰件19、靠背11B、12B及设置在行李厢地板面上的行李厢板(未图示),无法从行李厢17侧目测地设置,以确保外观性。
另一方面,在4∶2∶4分割结构的各靠背11B、12B、13B的指定部例如肩部,设置有用于从车室内侧而非行李厢侧操作所述各靠背11B、12B、13B向前倾倒的锁定解除操作部件(未图示)。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内”表示车辆内侧,箭头“外”表示车辆外侧。
图示实施例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对作用进行说明。
在从图2所示的通常状态仅使中央座椅12的靠背12B向前倾倒至座垫12C上时,若在跟前拖拉操作设置在行李厢侧面的中央杆32的把手32c,则锁定机构16的插销将经由操作缆索23而解除锁定,因此靠背12B通过向倒伏方向压靠的弹力向前倾倒。
在图2所示的通常状态(三个靠背11B、12B、13B均竖立的通常状态)下,设置在靠背11B的右侧部的撞针通过设置在靠背12B的左侧部的插销而受到卡合。
因此,在从该图所示的通常状态使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与中央座椅12的靠背12B一同向前倾倒至座垫11C、12C时,若在跟前拖拉操作设置在行李厢侧面的外侧杆31的把手31c,则锁定机构14的插销将经由操作缆索22而解除锁定,因此靠背11B通过向倒伏方向压靠的弹力而向前倾倒。
此时,锁定机构16的插销仍维持锁定状态,因此靠背11B将伴随邻接的靠背12B而向前倾倒,仅通过一个外侧杆31的操作便能够使两个靠背11B、12B同时向前倾倒。
也可取代该结构而采用如下结构:外侧杆31仅能够实现靠背11B的向前倾倒,中央杆32仅能够实现靠背12B的向前倾倒。
这样,图1~图3中所示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能够通过在行李厢17的车身侧设置的多个操作杆31、32的操作,来向前倾倒相对于车身而在车宽方向上分成多个的靠背11B、12B、13B,其中,两个操作杆31、32经由操作缆索22、23分别联接于邻接的至少两个靠背11B、12B的锁定机构14、16,所述各操作杆31、32包括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参照杆支轴34)的中央杆32及设置在其外侧的外侧杆31,在上述两杆31、32的臂部31b、32b的自由端侧具有操作部(参照把手31c、32c),并且设有能够独立操作两杆31、32的操作空间X、Y、Z(参照图1、图2、图3)。
根据该结构,中央杆32与外侧杆31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参照杆支轴34),在所述各杆31、32的臂部31b、32b的自由端侧具有操作部(参照把手31c、32c),且设置有能够独立操作两杆31、32的操作空间X、Y、Z,因此在两个靠背11B、12B的操作杆31、32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的情况下,不会因操作部(参照把手31c、32c)及操作空间X、Y、Z的形成而有损杆操作性,能够将两操作杆31、32紧凑地汇集在行李厢17的壁面等上。
而且,邻接的两个靠背11B、12B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靠背11B与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宽度比上述外侧靠背11B窄的内侧靠背12B,上述外侧杆31联接于外侧靠背11B,上述中央杆32联接于内侧靠背12B(参照图1~图3)。
根据该结构,能够采用与外侧靠背11B及内侧靠背12B的各靠背11B、12B的大小对应的杆尺寸,乘员容易区分要向前倾倒的靠背11B、12B的杆31、32,从而能够实现使用便利性的提高。
此外,相对于车身进行上述外侧靠背11B的竖立锁定卡合,相对于上述外侧靠背11B进行上述内侧靠背12B的竖立锁定卡合,通过上述外侧杆31的操作来将两靠背11B、12B向前倾倒(参照图2、图3)。
根据该结构,既能够维持内侧靠背12B的独立向前倾倒,又能够仅通过外侧杆31的操作来进行两个靠背11B、12B的向前倾倒,从而能够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并且,邻接的两个靠背11B、12B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靠背11B与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靠背12B,上述两个操作杆31、32设置在上述外侧靠背11B所处的车辆的行李厢侧壁,并且以外侧杆31的操作部(参照把手31c)位于车辆后方侧且中央杆32的操作部(参照把手32c)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方式而设置(参照图1~图3)。
根据该结构,能够沿着从要利用操作杆31、32来向前倾倒的对象靠背(外侧靠背11B与内侧靠背12B)的平面观察的位置关系来排列两个操作杆31、32,能够在感觉上直观地进行向前倾倒的靠背11B、12B的杆31、32的区分,杆选择变得更为容易。
除此以外,上述中央杆32及外侧杆31均具有一对臂部32b、32b、31b、31b及连接于其自由端侧的操作部(参照把手32c、31c),且至少在各杆31、32的操作部间(把手31c、32c间)与中央杆32的操作部(把手32c)的基端侧具有操作空间Y、X。
根据该结构,至少在各杆31、32的操作部间(把手31c、32c)与中央杆32的操作部(参照把手32c)的基端侧形成有多个上述操作空间Y、X,因此能够扩大乘员用手指搭扣操作部(把手31c、32c)的手指对操作部(把手31c、32c)的搭扣方式的自由度,通过多个操作空间(X、Y)的形成,能够实现操作杆31、32的轻量化的提高。
第二实施例的操作杆单元:
图4表示上述操作杆单元的第二实施例。
即,图4中所示的操作杆单元为了省略操作空间X而将中央杆32形成为板状,以实现该中央杆32的加工的容易化,另一方面,为了省略操作空间Z而使单元罩壳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图3的第一实施例形成得较短,从而实现该单元罩壳33的轻量化。
在图4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仅形成有一个操作空间Y,利用该操作空间Y,从后方将手指搭扣于中央杆32的把手32c,或者,从前方将手指搭扣于外侧杆31的把手31c,以进行杆选择。
在图4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对于其他结构、作用、效果,也与图1~图3所示的之前的第一实施例大致同样,因此在图4中,对于与前图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三实施例的操作杆单元:
图5表示操作杆单元的第三实施例。
即,在图3的第一实施例中,采用了方形框状的中央杆32与U字的外侧杆31,但在图5所示的该第三实施例中,采用了将臂部32b与把手32c一体地连接成L字状的中央杆32与将基部31a、臂部31b及把手31c一体地连接成L字状的外侧杆31。
并且,在第三实施例中,也在中央杆32的基部32a与把手32c之间形成操作空间X,在各杆31、32的把手31c、32c相互间也形成操作空间Y,此外,在外侧杆31的把手31c与单元罩壳33的后片33b之间也形成操作空间Z,与图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同样地,构成为具有合计三个操作空间X、Y、Z的操作杆单元。
在本第三实施例中,对于其他结构、作用、效果,也与图1~图3中所示的之先的第一实施例大致同样,因此在图5中,对于与前图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四实施例的操作杆单元:
图6表示操作杆单元的第四实施例。
在本第四实施例中,取代图3所示的方形框状的中央杆32而采用了如下的中央杆32。
即,图6的中央杆32具备:安装于作为转动支点的杆支轴34上的基部32a;从该基部32a的后部中央向后方延伸的臂部32b;以及以与该臂部32b正交的方式而一体地连接于该臂部32b的自由端侧的把手32c,将上述臂部32b与把手32c连接成横向的T字状。
并且,在图6所示的该第四实施例中,也在中央杆32的基部32a与把手32c之间,形成隔着臂部32b而上下设置的操作空间X、X,在各杆31、32的把手31c、32c相互间也形成操作空间Y,此外,在外侧杆31的把手31c与单元罩壳33的后片33b之间也形成有操作空间Z,与图3、图5中所示的各实施例同样地,构成为具有多个操作空间X、Y、Z的操作杆单元。
在图6所示的该第四实施例中,对于其他结构、作用、效果,也与图1~图3中所示的之前的第一实施例大致同样,因此在图6中,对于与前图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之间的对应为,本发明的邻接的两个靠背对应于实施例的左侧座椅11的靠背11B与中央座椅12的靠背12B,以下同样地,外侧靠背对应于靠背11B,内侧靠背对应于靠背12B,转动支点对应于杆支轴34,操作杆的操作部对应于外侧杆31的把手31c、中央杆32的把手32c。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当然,本案发明也可适用于例如将邻接的两个靠背设定为右侧座椅13的靠背13B与中央座椅12的靠背12B,并且将操作杆单元设置于右侧的行李厢侧壁的结构。
[实施例的总结]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的特征在于:利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的行李厢的车身侧的多个操作杆的操作,能够使相对于车身在车宽方向上分成多个的靠背向前倾倒,两个操作杆分别经由操作缆索与邻接的至少两个靠背的锁定机构联接,所述的各操作杆包括中央杆及设置在该中央杆外侧的外侧杆,所述中央杆和所述外侧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所述的两杆分别具有能够绕所述转动支点摆动的臂部及位于该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所述的两杆之间形成有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能够让所述的两杆分别被操作。
上述操作空间只要存在一个以上即可。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中央杆与外侧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在所述各杆的臂部的自由端侧设有操作部,且设有能够让两杆分别被操作的操作空间,因此能够在两个靠背的操作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的情况下,不会因操作部及操作空间的形成而损害杆操作性,并且能够将两操作杆紧凑地汇集在行李厢的壁面等上。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邻接的两个靠背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靠背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宽度比所述外侧靠背窄的内侧靠背,所述外侧杆与所述外侧靠背联接,所述中央杆与所述内侧靠背联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采用与外侧靠背及内侧靠背的各靠背的大小对应的杆尺寸,乘员容易区分要向前倾倒的靠背的杆,从而能够实现使用便利性的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靠背以竖立状态进行对车身的锁定卡合,所述内侧靠背以竖立状态进行对所述外侧靠背的锁定卡合,利用所述外侧杆的所述操作来解除所述外侧靠背的对所述车身的所述锁定卡合,使得所述两靠背能够向前倾倒。
根据上述结构,既能够维持内侧靠背的独立向前倾倒,又能够仅通过外侧杆的操作来进行两个靠背的向前倾倒,从而能够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邻接的两个靠背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靠背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靠背,所述两个操作杆是与所述外侧靠背联接的外侧杆和与所述内侧靠背联接的内侧杆,这两个操作杆设置于所述外侧靠背所处的车辆的行李厢侧壁,并且以所述外侧杆的操作部位于车辆后方侧且所述中央杆的操作部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方式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两个操作杆沿着从要利用操作杆来向前倾倒的对象靠背(外侧靠背与内侧靠背)的平面观察时的位置关系来排列,能够在感觉上直观地进行向前倾倒的靠背的杆的区分,使杆选择变得更为容易。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杆及所述外侧杆均具有臂部及设置在该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至少在各杆的操作部之间设有操作空间(Y)。(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杆及所述外侧杆均具有臂部及连接于该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在所述外侧杆的操作部的车辆方向上的后端部侧设有操作空间(Z)。(第一、第三、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杆的操作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操作空间(X)。(第一、第三、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杆及所述外侧杆均具有一对臂部及连接于该一对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至少在各杆的操作部之间(Y)和在中央杆的操作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操作空间(X)。根据该结构,至少在各杆的操作部相互之间和在中央杆的操作部的基端侧形成有多个上述操作空间,因此能够扩大乘员用手指搭扣操作部的手指对操作部的搭扣方式的自由度,并且通过形成多个操作空间,能够实现操作杆的轻量化的提高。
本申请以2010年11月29日向日本专利厅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申第2010-264495号为基础,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全部包含在本申请中。
以上,根据上述记载及附图并通过实施方式对本案发明进行了恰当且充分的说明,但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是能够容易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添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的。因此,即便是进行了这些变更、改良,只要是不脱离由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所规定的范围,这些变更、改良即解释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利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车辆后方的行李厢的车身侧的多个操作杆的操作,能够使相对于车身在车宽方向上分成多个的靠背向前倾倒,
两个操作杆分别经由操作缆索与邻接的至少两个靠背的锁定机构联接,
所述的各操作杆包括中央杆及设置在该中央杆外侧的外侧杆,所述中央杆和所述外侧杆具有相同的转动支点,
所述的两杆分别具有能够绕所述转动支点摆动的臂部及位于该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
所述的两杆之间形成有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能够让所述的两杆分别被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邻接的两个靠背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靠背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宽度比所述外侧靠背窄的内侧靠背,
所述外侧杆与所述外侧靠背联接,
所述中央杆与所述内侧靠背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靠背以竖立状态进行对车身的锁定卡合,
所述内侧靠背以竖立状态进行对所述外侧靠背的锁定卡合,
利用所述外侧杆的所述操作来解除所述外侧靠背的对所述车身的所述锁定卡合,使得所述两靠背能够向前倾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邻接的两个靠背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靠背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靠背,
所述两个操作杆是与所述外侧靠背联接的外侧杆和与所述内侧靠背联接的内侧杆,这两个操作杆设置于所述外侧靠背所处的车辆的行李厢侧壁,并且以所述外侧杆的操作部位于车辆后方侧且所述中央杆的操作部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杆及所述外侧杆均具有臂部及设置在该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
至少在各杆的操作部之间设有操作空间(Y)。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杆及所述外侧杆均具有臂部及连接于该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
在所述外侧杆的操作部的车辆方向上的后端部侧设有操作空间(Z)。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杆的操作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操作空间(X)。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杆及所述外侧杆均具有一对臂部及连接于该一对臂部的自由端侧的操作部,至少在各杆的操作部之间(Y)和在中央杆的操作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操作空间(X)。
CN201180045044.0A 2010-11-29 2011-11-22 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17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4495A JP5625810B2 (ja) 2010-11-29 2010-11-29 車両用分割シートの操作機構
JP2010-264495 2010-11-29
PCT/JP2011/006494 WO2012073453A1 (ja) 2010-11-29 2011-11-22 車両用分割シートの操作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7446A true CN103717446A (zh) 2014-04-09
CN103717446B CN103717446B (zh) 2016-08-10

Family

ID=46171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504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17446B (zh) 2010-11-29 2011-11-22 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62706B2 (zh)
JP (1) JP5625810B2 (zh)
CN (1) CN103717446B (zh)
DE (1) DE112011103956B4 (zh)
WO (1) WO20120734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7674A (zh) * 2017-02-10 2018-08-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8973784A (zh) * 2017-06-05 2018-12-11 株式会社塔捷斯 车辆用座椅及座椅操作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461392B1 (es) * 2012-11-16 2015-03-09 Seat Sa Accionador para el abatimiento sincronizado de asientos de un vehículo automóvil
DE102013016290B4 (de) * 2013-10-02 2022-07-14 Keiper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Entriegelungsvorrichtung und Fahrzeugsitz
DE102015200495A1 (de) * 2015-01-14 2016-07-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mit zwei integrierten Betätigungselementen
DE102015205779B4 (de) 2015-03-31 2021-02-2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Bedienelementengehäuse und Türinnenverkleidung mit einem solchen Bedienelementengehäuse
DE102016205485A1 (de) * 2016-04-04 2017-10-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zur Lehnenentriegelung mit zwei Betätigungselementen und einem Indikator zur Anzeige der Lehnenverriegelung
JP6841092B2 (ja) * 2017-03-07 2021-03-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レバー装置
GB201705188D0 (en) * 2017-03-31 2017-05-17 Acro Aircraft Seating Ltd Actuator
US11453317B2 (en) * 2020-10-06 2022-09-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08963C1 (de) * 2000-02-25 2001-05-10 Faure Bertrand Sitztech Gmbh Vorrichtung zum gleichzeitigen Betätigen mehrerer Kraftfahrzeug-Sitzelementbereiche
JP2006341680A (ja) * 2005-06-08 2006-12-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6347304A (ja) * 2005-06-15 2006-12-28 Mazda Motor Corp シート格納装置
JP2007216708A (ja) * 2006-02-14 2007-08-30 Toyota Boshoku Corp ロック解除操作用レバー装置
US20070296260A1 (en) * 2004-02-04 2007-12-27 Schukra Geratebau Ag Head Rest Assembly
CN100434307C (zh) * 2002-12-26 2008-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座椅的电动收纳系统
DE102009033295A1 (de) * 2008-08-18 2010-02-25 Lear Corp., Southfield Stellglied mit einer Kurbel und einer Stange zum Bewegen einer Sitzleh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6340A (en) * 1984-04-18 1991-09-10 The Eastern Company Latch and lock assemblies with spring-biased pivot bolts
US5117665A (en) * 1987-05-27 1992-06-02 Swan Jye P Vehicle door lock system
USD303620S (en) * 1987-07-10 1989-09-26 The Eastern Company Flush mounted latch assembly
USD303621S (en) * 1987-07-10 1989-09-26 The Eastern Company Flush mounted latch assembly
GB9019447D0 (en) 1990-09-06 1990-10-24 Rover Group A vehicle and split folding backrest for a seat thereof
DE19548400C2 (de) 1994-12-27 1999-02-11 Fuji Heavy Ind Ltd Fahrzeugrücksitz mit Kindersitz
JP3436016B2 (ja) * 1996-09-19 2003-08-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前倒し機構のレリーズノブ構造
US6023953A (en) * 1998-01-30 2000-02-15 Southco, Inc. Slam latch with opposing slides
JP4337292B2 (ja) 2001-10-17 2009-09-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前倒し装置
DE10223792C1 (de) 2002-05-29 2003-12-24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Ent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klappbare, unterteilte Rückenlehne
US7959230B2 (en) * 2003-04-11 2011-06-1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ea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US7798540B1 (en) * 2004-06-30 2010-09-21 Southco, Inc. Load-floor latch
JP5515410B2 (ja) 2009-05-15 2014-06-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曲げ加工方法および加工装置
US8267458B2 (en) * 2010-03-25 2012-09-18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having a vertically extended striker mechanism
JP6204192B2 (ja) * 2010-08-23 2017-09-27 イリノイ トゥール ワー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スナップ固定式ドアハンドルとロックノブとの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08963C1 (de) * 2000-02-25 2001-05-10 Faure Bertrand Sitztech Gmbh Vorrichtung zum gleichzeitigen Betätigen mehrerer Kraftfahrzeug-Sitzelementbereiche
CN100434307C (zh) * 2002-12-26 2008-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座椅的电动收纳系统
US20070296260A1 (en) * 2004-02-04 2007-12-27 Schukra Geratebau Ag Head Rest Assembly
JP2006341680A (ja) * 2005-06-08 2006-12-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6347304A (ja) * 2005-06-15 2006-12-28 Mazda Motor Corp シート格納装置
JP2007216708A (ja) * 2006-02-14 2007-08-30 Toyota Boshoku Corp ロック解除操作用レバー装置
DE102009033295A1 (de) * 2008-08-18 2010-02-25 Lear Corp., Southfield Stellglied mit einer Kurbel und einer Stange zum Bewegen einer Sitzleh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7674A (zh) * 2017-02-10 2018-08-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8973784A (zh) * 2017-06-05 2018-12-11 株式会社塔捷斯 车辆用座椅及座椅操作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7446B (zh) 2016-08-10
WO2012073453A1 (ja) 2012-06-07
JP2012111456A (ja) 2012-06-14
US20130200678A1 (en) 2013-08-08
US9062706B2 (en) 2015-06-23
DE112011103956T5 (de) 2013-08-29
DE112011103956B4 (de) 2020-01-16
JP5625810B2 (ja)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7446A (zh) 车辆用分割座椅的操作机构
US7967100B2 (en) Utility vehicle
EP2117873B1 (en) Housing system and housing method for passenger seat
EP1829738B1 (en) Seat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05209289B (zh) 车用座椅
KR101305815B1 (ko) 다목적 차량용 후석 시트의 격납장치
CN102059966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201903473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1574390B1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collapsible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01445069B (zh) 紧凑型可收起座椅
CN205853930U (zh) 一种汽车座椅快进快出解锁装置及汽车座椅
JP201422699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1377053B2 (en) Extended slide vehicle seat with low profile adjustment control
JP5742537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位置調整装置
JP455573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GB2455295A (en) Vehicle seating configuration
US20230234482A1 (en) Vehicle and occupant support for a vehicle
US9597985B2 (en) Conveyance seat
JP2014210536A (ja) シート装置
JP4561619B2 (ja) 車両用荷室構造
JP2007230488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KR20240038408A (ko) 차량용 시트
JP5007521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574774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5017920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