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7272A - 电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力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7272A
CN103707272A CN201310461824.4A CN201310461824A CN103707272A CN 103707272 A CN103707272 A CN 103707272A CN 201310461824 A CN201310461824 A CN 201310461824A CN 103707272 A CN103707272 A CN 103707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
housing
outstanding
shell
stato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18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7272B (zh
Inventor
熊谷龙之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205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379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205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374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07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7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7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7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电马达安装在具有成半分开结构的壳体中的电力工具中,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固定时,中间螺纹紧固部的位置位于前突出线圈部与后突出线圈部之间。换言之,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固定时,突出线圈部位于中间螺纹紧固部的位置的前侧或者后侧上。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可能形成在前突出线圈部与后突出线圈部之间的死角。

Description

电力工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2012-220555和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2012-220556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工具,其中,电马达安装在具有成半分开结构的壳体中。
背景技术
在电力工具中,驱动马达安装在形成外壳的壳体中(例如,参照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No.2012-011533)。壳体通过使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结合并成整体而形成。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通过螺纹连接彼此结合以形成一体的壳体(下文中,此螺纹连接称为“结合螺纹连接”)。螺钉定位的方向与(要结合的)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彼此面对的方向一致。即,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彼此接触并且螺纹连接以形成一体的壳体从而保持此结合的状态。为此,螺钉定位的方向设定成垂直于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的纵向方向。
在电力工具的前侧上,设置有动力传输机构,其转换旋转驱动的致动模式。动力传输机构包括锤机构。锤机构的致动转换成具有冲击力的旋转驱动。动力传输机构还包括转换扭矩输出的减速机构。动力传输机构附接至马达壳体使得其从马达壳体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两个方法将动力传输机构附接至马达壳体。一个方法是通过使用与当将成半分开的壳体螺纹连接在一起时所使用的螺钉相同的螺钉将动力传输机构螺纹连接至结合的壳体。另一方法是通过使用与当将成半分开的壳体螺纹连接在一起时所使用的螺钉不相同的螺钉将动力传输螺纹连接至结合的壳体(参照日本公开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No.H07-007876)。同时,当高功率驱动马达安装在壳体中时,马达壳体中需要高刚性。为此,当动力传输机构被附接至马达壳体时,动力传输机构优选地通过使用与用于使成半分开的壳体结合的螺钉不同的螺钉附接至马达壳体。
发明内容
考虑到适用性,已经减小了此电力工具的尺寸。但是,如果减小驱动马达的尺寸,那么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也被减小。因此,电力工具的功能可被削弱。因此,为了减小电力工具的尺寸,在不减小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的情况下,优选地通过减小形成电力工具的外壳的壳体尺寸来减小电力工具的尺寸。
另外,动力传输机构在与成半分开壳体由螺钉结合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下文中,此螺纹连接命名为“附接螺纹连接”)。在“附接螺纹连接”中,螺钉沿马达壳体的纵向方向定位。因此,用于“附接螺纹连接”的螺钉在与螺钉在“结合螺纹连接”中定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定位。因此,如日本公开实用新型申请号No.H07-007876中所描述,认为用于“结合螺纹连接”中的螺钉的位置与用于“附接螺纹连接”中的螺钉的位置相比向外偏离定位。
但是,当用于“结合螺纹连接”的螺钉的位置与用于“附接螺纹连接”的螺钉的位置相比向外偏离定位时,用于“结合螺纹连接”的间隔在横向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因此可能减弱电力工具的适用性。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并且本技术领域中需要通过减小形成电力工具的外壳的成半分开的壳体的尺寸来减小安装有电马达的整个电力工具的尺寸。同时,优选地保持线圈中足够的匝数使得能够充分地获得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
另外,在容置有驱动马达并且壳体包括分开的壳体的电力工具中,需要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整个电力工具的突出的长度,同时动力传输机构被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的前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力工具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马达壳体、位于马达壳体的前侧上的齿轮箱、从马达壳体向下延伸的手柄壳体、安装在马达壳体内部的电马达、位于齿轮箱内的动力传输机构部、以及输出轴,该输出轴从齿轮箱的前端向前伸出并且从动力传输机构部输出动力。另外,电马达包括固定至马达壳体的定子芯、与定子芯结合的线圈、以及设置在定子芯内周上并且相对于定子芯旋转的转子。线圈包括突出线圈部,该突出线圈部在径向方向上与定子线圈相比向外突出。马达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而形成。另外,突出线圈部位于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结合时螺钉固定的位置的前侧或者后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力工具,由于突出线圈部位于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结合时螺钉固定的位置的前侧或者后侧上,因此可以将突出线圈部定位在死角中。此死角由于当左壳体和右壳体彼此结合时螺钉固定的位置形成。因此,可能通过有效地利用此死角来减小马达壳体的尺寸。同时,能够充分地获得具有足够匝数的线圈以提供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力工具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马达壳体、位于马达壳体的前侧上的齿轮箱、从马达壳体向下延伸的手柄壳体、安装在马达壳体内部的电马达、安置在齿轮箱内的动力传输机构部、以及从齿轮箱的前端向前突出并且输出来自动力传输机构部的动力的输出轴。电马达包括固定至马达壳体的定子芯、与定子芯成一体的线圈、以及设置在定子芯的内周上并且相对于定子芯旋转的转子。线圈包括前突出线圈部,该前突出线圈部在定子芯的前侧上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并且线圈还包括后突出线圈部,该后突出线圈部在定子芯的后侧上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马达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而形成。另外,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结合时螺钉固定的位置位于前突出线圈部与后突出线圈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力工具,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结合。螺钉优选地位于前突出线圈部与后突出线圈部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在前突出线圈部与后突出线圈部之间的死角。因此,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可能形成在马达壳体中的死角来减小马达壳体的尺寸。同时,保持线圈中足够的匝数使得能够充分地获得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电力工具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马达壳体、位于马达壳体的前侧上的齿轮箱、从马达壳体向下延伸的手柄壳体、安装在马达壳体内部的电马达、位于齿轮箱内的动力传输机构部、以及从齿轮箱的前端向前突出并且输出来自动力传输机构部的动力的输出轴。另外,电马达包括固定至马达壳体的定子芯、与定子芯成一体的线圈、以及设置在定子芯的内周上并且相对于定子芯旋转的转子。线圈包括在定子芯的前侧上突出的前突出线圈部和在定子芯的后侧上突出的后突出线圈部。另外,后突出线圈部形成为大于前突出线圈部。
根据第三方面的电力工具,由于在定子芯后侧上突出的后突出线圈部形成为大于在定子芯前侧突出的前突出线圈部,因此能够减小前突出线圈部的尺寸。同时,能够提供足够匝数的线圈使得能够充分地获得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前突出线圈部所处的前侧结构能够制成细长的从而能够获得具有细长且易于握持的前部的冲击驱动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电力工具包括:驱动马达;壳体,该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而形成并且驱动马达安装在该壳体中;形成在结合的壳体中的手柄;在结合的壳体的前侧上一体地连接至结合的壳体的前箱体;位于前箱体的后侧上的轴承箱;动力传输机构,该动力传输机构接受来自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并且被容置在前箱体中;以及砧部,动力从动力传输机构传输到砧部中,并且该砧部从前箱体的前端向前突出。另外,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由在结合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螺纹连接在一起。成半分开的左壳体由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的左上螺钉和左下螺钉螺纹连接至前箱体。螺钉可以沿前箱体的延伸方向定位。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由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的右上螺钉和右下螺钉螺纹连接至前箱体。螺钉可以沿前箱体的延伸方向定位。第一结合螺钉构造成位于轴承箱的上方并位于左上螺钉和右上螺钉的下方。另外,第二结合螺钉构造成位于轴承箱的下方并位于左下螺钉和右下螺钉的上方。
根据上述电力工具,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定位成不与轴承箱相互干涉。另外,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位于左上螺钉和右上螺钉的下方并且位于左下螺钉和右下螺钉的上方。以此方式,左上螺钉和右上螺钉位于马达壳体的上侧上,并且因此,能够减小左上螺钉和右上螺钉的突出的长度。另外,左下螺钉和右下螺钉位于马达壳体的下侧上,并且因此,也能够减小左下螺钉和右下螺钉的突出的长度。因此,能够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整个电力工具的突出的长度同时动力传输机构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的前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电动冲击工具包括:驱动马达;壳体,该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而形成,并且驱动马达安装在该壳体中;形成在结合的壳体中的手柄;锤箱体,该锤箱体在结合的壳体的前侧上一体地连接至结合的壳体;位于结合的壳体的后侧上的轴承箱;锤部,该锤部接受来自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并且被容置在该锤箱体中;以及砧部,砧部在旋转方向上由锤部锤击并且从锤箱体的前端向前突出。另外,连接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的第一结合螺钉位于轴承箱的上侧上。连接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的第二结合螺钉位于轴承箱的下侧上。成半分开的左壳体由左上螺钉和左下螺钉螺纹连接至锤箱体。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由右上螺钉和右下螺钉螺纹连接至锤箱体。另外,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位于左上螺钉与左下螺钉之间,并且还位于右上螺钉与右下螺钉之间。
根据上述电动冲击工具,由于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位于左上螺钉与左下螺钉之间和右上螺钉与右下螺钉之间,因此能够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的突出的长度。能够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整个电动冲击工具的尺寸,同时动力传输机构能够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的前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电动冲击工具包括:驱动马达;壳体;形成在壳体中的手柄;固定连接至壳体的前侧的锤箱体;位于锤箱体的后侧上的轴承箱;锤部,该锤部接受来自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并且被容置在锤箱体中;以及砧部,砧部在旋转方向上由锤部锤击并且从锤箱体的前端向前突出。另外,轴承箱包括暴露部,该暴露部暴露于外部并且连接至锤箱体的后侧。另外,盖设置成覆盖暴露部和锤箱体的外周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电动冲击工具,盖设置成覆盖锤箱体的外周的一部分和暴露部。因此,甚至当锤箱体的外周的一部分或者暴露部偶然撞击工件时,盖能够防止工件免受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当从右上侧观察的冲击驱动器的外部立体图。
图2为示出当从右侧观察的冲击驱动器的右侧视图。
图3为示出当从上方观察的冲击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4为示出当从前侧观察的冲击驱动器的前视图。
图5为示出当从后侧观察的冲击驱动器的后视图。
图6为示出盖已经从冲击驱动器除去的冲击驱动器的外部立体视图。
图7为成半地分成左右部分的冲击驱动器的截面图。
图8为图7中示出的马达驱动单元的放大图。
图9为图7中示出的驱动转换机构的放大图。
图10为沿图2的X-X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文和下文中公开的各个额外的特征和教导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特征和教导相结合以提供电力工具。现将参照附图,对该教导的代表性示例进行具体描述,该示例利用彼此独立和相结合的多个这些额外的特征和教导。此具体描述仅意在教导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具体的细节来实践本教导的优选方面并且无意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仅权利要求限定了所要求的发明的范围。因此,在下列具体描述中公开的特征和步骤的结合可以不必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实践本发明,而是仅教导于特定地描述本发明的代表性示例。另外,代表性示例和从属权利要求的多个特征可以以不特定地列举的方式进行结合从而提供本教导的额外的有用示例。
下文中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工具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至图9中示出的冲击驱动器10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工具。冲击驱动器10还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旋转工具。
基于冲击驱动器10的常规使用情况,在下列描述中,对冲击驱动器10的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进行限定。即,冲击驱动器10的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由附图中示出的方向进行限定。具体地,考虑到冲击驱动器10的常规使用情况,冲击驱动器的指向工件的方向被限定为前侧。另外,与其相反的一侧被限定为冲击驱动器10的后侧。另外,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下述假设进行限定:冲击驱动器10由使用者以与手枪相同的方式进行握持。
如图1至图6中所示,冲击驱动器10包括工具本体11、电线18、以及钩19。另外,工具本体11包括驱动结构12和手柄16。驱动结构12和手柄16以使得工具本体11类似于手枪的方式进行定位。如图7中所示,驱动结构12包括马达驱动单元13和驱动转换机构部14。马达驱动单元13设置有马达21作为驱动源并且构造成生成旋转驱动力。手柄16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另外,驱动转换机构部14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转换机构部。另外,马达21还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驱动马达。
电马达21通过将电力转换成旋转驱动力而生成驱动力。转换成驱动力的电力从AC电源(交流电源)、例如家用电源通过电线18供给。如图1中所示,电线18从手柄端部60的下端向外延伸。冲击驱动器10通过将从AC电源供给的电力转换成由电马达21给出的旋转驱动力而用作电力工具。
马达驱动单元13包括壳体20、电马达21、以及冷却风扇29。马达驱动单元13的壳体20具有类似于工具本体11的外壳的形状。即,壳体20构造成具有能安装有电马达21和冷却风扇29的壳体结构并且还具有手柄16的手柄结构。为此,壳体20包括马达壳体120和手柄壳体160,马达壳体120形成马达驱动单元13的壳体,手柄壳体160形成手柄16的手柄结构。壳体20由分成左侧和右侧的树脂模塑制品形成。如图1中所示,壳体20通过结合分开的部件、即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形成。为此,马达壳体120和手柄壳体160中的每一者也通过结合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形成。马达壳体120和手柄壳体160具有能够安装有适当电部件的空心结构。壳体20相当于结合的壳体。
马达壳体120以空心形状和基本上圆柱形底部形成从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如图7中所示,电马达21和冷却风扇29安装在马达壳体120中。马达壳体120设置有通风口121和122,用于冷却马达的气体通过通风口121和122由冷却风扇29从马达壳体120外部吸入到马达壳体120内部并且排出到马达壳体120外部。即,外部气体由冷却风扇29通过吸入侧通风口121吸入到马达壳体120中。接下来,用于冷却马达的气体由冷却风扇29通过排出侧通风口122排出到马达壳体120外部。
电马达21由所谓的电刷马达(brush motor)形成。具体地,电马达21包括马达轴22、转子23、整流器24、电刷25、以及定子26。马达轴22由后轴承56和前轴承55可旋转地支撑,后轴承56设置在电马达21的后端处,前轴承55设置在电马达21的前端位置处。如下文所述,前轴承55安装在由齿轮箱140支撑的轴承箱51中。后轴承56以与下文将描述的定子26相同的方式固定至马达壳体120。转子23设置在马达轴22的外周上。转子23包括多个齿231,导线围绕多个齿231适当地缠绕。转子23绕用作旋转轴的马达轴22旋转同时由马达轴22支撑。为此,转子23与马达轴22一体地旋转同时由马达轴22支撑。转子23相对于定子26旋转。另外,整流器24如在常规电刷马达中一样设置在转子23的后部处。另外,与整流器24接触的电刷25位于整流器24的外周上的上部和下部处。
定子26围绕上述转子23设置。定子26和上述轴承56固定至马达壳体120。定子26用作电磁体,其产生转子23旋转所必要的磁通量。定子26包括定子芯27和励磁线圈28。定子芯27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芯。定子芯27通过由励磁线圈28激励产生磁通量。定子芯27可以固定至马达壳体120。在电马达21中,位于定子芯27的内周侧上的转子23相对于定子芯27旋转。
如图8中所示,斜切成平面形状的上外周平面271设置在定子芯27上方。类似地,斜切成平面形状的下外周平表面272也设置在定子芯27下方。上外周平面271和下外周平面272能够在竖直方向上限制定子芯27的庞大(bulkiness)。横向突出的第一突出接触部123设置在马达壳体120的面对上外周平表面271的内周表面上。第一突出接触部123形成为具有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平表面。第一突出接触部123用于与上外周平表面271面接触并且支撑上外周平表面271。另外,横向突出的第二突出接触部124也设置在马达壳体120的面对下外周平面272的内周表面上。第二突出接触部124还形成为具有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平表面。第二突出接触部124还用作与下外周平表面272面接触并且支撑下外周平表面272。以此方式,第一突出接触部123和第二突出接触部124用作防止定子芯27相对于马达壳体120旋转。
励磁线圈28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线圈。励磁线圈28如常规励磁线圈一样激励定子线圈27。励磁线圈28位于定子芯27的外周上,并且固定至马达壳体120。导线围绕励磁线圈28缠绕。励磁线圈28与定子芯27一体地固定。励磁线圈28通过利用电力产生磁场激励定子芯27。此电力可以从AC电源供应。
励磁线圈28由缠绕的导线形成。当激励定子芯27时,励磁线圈28激励定子芯27使得磁极形成在上位置和下位置处。即,励磁线圈28定位成使得磁极形成在上位置和下位置处。更具体地,励磁线圈28设置成使得磁极形成在定子芯27的上外周平表面271和下外周平表面272上。
励磁线圈28以此方式延伸:其从定子芯27的前部和后部向外突出。如图8中所示,励磁线圈28的前端部位于定子芯27的前侧上。励磁线圈从定子芯27的前部向外突出,并且被称为前突出线圈部281。前突出线圈部281在定子线圈27的前侧上突出,并且还在径向方向上在定子芯27的外侧上突出。另外,励磁线圈28的后端部位于定子芯27的后侧上。励磁线圈28的后端部延伸使得励磁线圈从定子线圈27的后部向外突出并且被称为后突出线圈部282。后突出线圈部282在定子芯27的后侧上突出并且还在径向方向上从定子芯27的外侧突出。后突出线圈部282优选地形成为大于前突出线圈部281。即,从定子芯27向外突出的后突出线圈部282的突出体积设定成大于从定子芯27向外突出的前突出线圈部281的突出体积。
冷却风扇29安装在电马达21的马达轴22的前端上。冷却风扇29是以多叶片式风扇(离心式风扇)的形式。冷却风扇29在马达轴22的轴向方向上吸入空气并且在马达轴22的离心方向上排出空气。更具体地,冷却风扇29通过吸入侧通风口121将用作冷却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到壳体20中。冷却风扇29将已经经历热交换的气体通过排出侧通风口122排到外面。气体从壳体20的后部流向壳体的前部。热交换在此流动的过程中由电马达21实施。考虑到冷却风扇29,排出侧通风口122位于壳体20上。
如图7中所示,成半分开的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通过在九个点处彼此螺纹连接相互结合。另外,在马达壳体120中,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通过在六个点处彼此螺纹连接相互结合。下文描述中,左壳体201可以通过将外螺纹部710和720紧固在左上螺纹紧固部71和左下螺纹紧固部72处而连接至齿轮箱140。另外,右壳体202通过将外螺纹部730和740紧固在右上螺纹紧固部73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处而连接至齿轮箱140。
在马达壳体120中进行螺纹连接的六个点以下列方式设置。马达壳体120的后部通过在两点处,即,在后螺纹紧固部41和42处由外螺纹部410和420进行螺纹连接。后螺纹紧固部41和42位于马达壳体120处支撑后轴承56的位置附近。后螺纹紧固部41和42位于相对于马达轴22彼此对称的位置处。另外,马达壳体120的前部由在两个点处,即,在前螺纹紧固部43和44处的外螺纹部430和440螺纹连接。前螺纹紧固部43和44位于马达壳体120处支撑前轴承55的位置处。前螺纹紧固部43和44还位于相对于马达轴22彼此对称的位置处。
另外,马达壳体120的中部由在两点处,即,在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处的外螺纹部450和460螺纹连接。两个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位于上述前突出线圈部281与后突出线圈部282之间。即,两个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位于上述定子芯27的外周侧上。
如上文所述,第一中间螺纹紧固部45位于定子芯27上方。第一中间螺纹紧固部45定位成面对定子芯27的斜切的上外周平表面271。换言之,第一中间螺纹紧固部45位于第一突出接触部123上方。第一中间螺纹紧固部45的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定子芯27的位置对应于定子芯27的基本上中间位置。第一中间螺纹紧固部45位于上侧上使得其与第一突出接触部123适当地分隔开。为此,适当的间隔保持在第一突出接触部123与第一中间螺纹紧固部45之间。
另外,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位于定子芯27下方。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定位成面对定子芯27的斜切的下外周平表面272。换言之,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位于第二突出接触部124下方。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的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定子芯27的位置更接近于定子芯27的后端侧。同时,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位于手柄端部60的后端附近。这两个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位于前突出线圈部281的后侧上。同时,两个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位于后突出线圈部282的前侧上。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位于下侧上使得其与第二突出接触部124适当地分开。为此,适当的间隔保持在第二突出接触部124与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之间。
接下来,关于手柄壳体160,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通过在三个点处彼此螺纹连接而彼此结合,并且保持结合的状态。在手柄壳体160中进行螺纹连接的三个点以下述方式进行设置。上螺纹紧固部47位于由使用者握住的手柄16中的操作触发器77附近。上螺纹紧固部47由外螺纹部470螺纹连接。中间螺纹紧固部48位于手柄端部60的上部处。中间螺纹紧固部48由外螺纹部480螺纹连接。下螺纹紧固部49位于手柄端部60的下部处。下螺纹紧固部49由外螺纹部490螺纹连接。
外螺纹部410至490位于沿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彼此结合的方向的上述对应螺纹紧固部41至49中。以此方式,马达壳体120由在下述的六个点处的螺钉固定:在后螺纹紧固部41和42、前螺纹紧固部43和44、以及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另外,手柄壳体160螺纹固定在三个点处:上螺纹紧固部47处、上螺纹紧固部48处、以及上螺纹紧固部49处。因此,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彼此结合并且形成壳体20。
如图9中所示,驱动转换机构部14包括对电马达21的马达轴22的旋转驱动力进行转换的机构。更具体地,驱动转换机构部14包括齿轮箱140和动力传输机构部31。齿轮箱140形成驱动转换机构部14的外壳,并且位于马达壳体120的前侧上。动力传输机构部31安装在齿轮箱140中。齿轮箱140在马达壳体120的前侧上与壳体20一体地结合。另外,形成动力传输机构部31的输出轴的砧部37从齿轮箱140的前端向前突出。齿轮箱140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前箱体,并且还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锤箱体(hammer case)。砧部37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输出轴。
如从图1和图6可以看到的,由树脂制成的盖15组装在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上。盖15定位成覆盖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141并且防止齿轮箱140暴露于外部。如图6中所示,盖15设置成使得盖15覆盖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141并且还覆盖轴承箱51的外露部511,在下文中将其进行描述。同时,当除去盖15时,齿轮箱140的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未示出)暴露于外部。外螺纹部710、720、730、以及740(未示出)位于这些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中。另外,用于螺钉的紧固的凹槽142形成在这些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前面的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141上。当外螺纹部710、720、730、以及740被紧固至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时放置螺丝刀的空间由凹槽142所实现。
由树脂制成的盖15具有与齿轮箱140的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的突出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具体地,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形成为在砧部37的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如图10所示。即,如图1中所示,由树脂制成的盖15具有覆盖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的凸出形部151。另外,盖15的凸出形部151的前表面152由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几乎平的并且面对工件。盖15的凸出形状部151的前表面152在竖直方向和横向方向上延伸。因此,甚至当这些凸出形部151撞到例如工件上时,冲击能够由前表面152充分地吸收。以此方式,螺纹紧固部71、72、73、以及74能受到有利地保护免受意外冲击。
下文将参照图9进行描述。安装在齿轮箱140中的动力传输机构部31从电马达21接受旋转驱动力。在接受此旋转驱动力之后,动力传输机构部31将旋转驱动力传输至砧部37。砧部37从齿轮箱140的前端向前突出。动力传输机构部31包括行星齿轮机构32、冲击机构33、以及砧部37。行星齿轮机构32包括齿轮传动链,齿轮传动链减小电马达21的旋转驱动力。行星齿轮机构32通过将行星齿轮传动链321安装在内齿轮320中形成。冲击机构33包括中间轴34、偏压弹簧35、以及锤部36。中间轴34由中间轴轴承57可旋转地支撑。中间轴34接受通过行星齿轮机构32传输的旋转驱动力,然后旋转。偏压弹簧35推压锤部36从而向前侧偏压。锤部36撞击一体地连接至砧部37的冲击件38。砧部37设置有卡盘机构,螺丝刀头部B能够附接至该卡盘机构。螺丝刀头部B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尖端工具。冲击机构33的砧部37在紧固螺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螺丝刀头部B接受等于或者大于设定扭矩的外部扭矩(螺纹拧紧阻力)。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锤部36旋转同时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中间轴34向前和向后运动。然后,锤部36在旋转方向上撞击冲击件38,并且将大拧紧扭矩输出至一体地连接至冲击件38的砧部37。
下文还将参照图9进行描述。轴承箱51设置在上述驱动转换机构部14的后部处。轴承箱51设置成联接至齿轮箱140的后部。轴承箱51包括支撑壳体52、前轴承55、以及中间轴轴承57。支撑壳体52包括支撑的伸出部53和轴承保持部54。支撑的伸出部53置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2的内齿轮320与驱动转换机构部14的齿轮箱140之间并且由上述行星齿轮机构32的内齿轮320和驱动转换机构部14的齿轮箱140支撑。即,支撑的伸出部53位于齿轮箱140的内周上同时位于内齿轮320的外周上。支撑的伸出部53支撑在齿轮箱140的内周与内齿轮320的外周之间同时置于齿轮箱140的内周与内齿轮320的外周之间。O环541插置在支撑的伸出部53与齿轮箱140之间。
轴承保持部54与支撑的伸出部53一体地形成为从上述支撑的伸出部53向后突出。即,轴承保持部54从齿轮箱140的后部向后突出使得支撑的伸出部53由齿轮箱140支撑。轴承保持部54保持上述前轴承55和中间轴轴承57。另外,第一支撑凹部531形成在轴承保持部54的后部处使得能够支撑前轴承55,前轴承55能够配合进第一支撑凹部531中。前轴承55由第一支撑凹部531支撑并且支撑上述马达轴22。O环542插置在第一支撑凹部531与前轴承55之间。然后,第二支撑凹部532形成在轴承保持部54的前部从而能够支撑中间轴轴承57,中间轴轴承57能够配合进第二支撑凹部532中。第二支撑凹部532定位成与上述第一支撑凹部531的前侧相邻。中间轴轴承57由第二支撑凹部532支撑并且支撑上述中间轴34。同时,在轴承箱140的后侧上暴露于外部的外露部511和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一起形成在轴承箱51的外周表面上。
如图6中所示,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螺纹连接至齿轮箱140。即,左壳体201在左上螺纹紧固部73和左下螺纹紧固部74处螺纹连接至齿轮箱140。这些部分定位成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分隔开。外螺纹部710和720位于沿齿轮箱140的延伸方向的左上螺纹紧固部71和左下螺纹紧固部72处使得左壳体201和齿轮箱140彼此螺纹连接。即,在左上螺纹紧固部71和左下螺纹紧固部72处,齿轮箱140由外螺纹部710和720连接至马达壳体120。如图10中所示,内螺纹部分711和721形成在马达壳体120中,外螺纹部710和720紧固至内螺纹部分711和721。
类似于左壳体201,右壳体202在右上螺纹紧固部73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处螺纹连接至齿轮箱140。这些部分定位成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分隔开。外螺纹部730和740位于沿齿轮箱140的延伸方向的右上螺纹紧固部73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处使得右壳体202和齿轮箱140彼此螺纹连接。即,在右上螺纹紧固部73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处,齿轮箱140通过外螺纹部730和740连接至马达壳体120。如图10中所示,内螺纹部分731和741形成在马达壳体120中,外螺纹部730和740紧固至内螺纹部分731和741。
如图10中所示,分别位于两个前螺纹紧固部43和44处的两个外螺纹部430和440相当于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即,相当于第一结合螺钉的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位于轴承箱51的轴承保持部54所处的位置的上方。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位于左上螺纹紧固部71(外螺纹部710)和右上螺纹紧固部73(外螺纹部730)所处的位置的下方。同时,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的外螺纹部430与左壳体201的内螺纹部431以及右壳体202的内螺纹部432接合。
相比之下,相当于第二结合螺钉的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位于轴承箱51的轴承保持部54所处的位置的下方。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位于左下螺纹紧固部72(外螺纹部720)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外螺纹部740)所处的位置的上方。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的外螺纹部440与左壳体201的内螺纹部441以及右壳体202的内螺纹部442接合。
如图8和9中所示,缓冲空间50形成在轴承箱51的支撑的伸出部53的后侧上并且在两个前螺纹紧固部43和44的外周上。缓冲空间50具有抑制在上述动力传输机构部31中产生的、可以传递至手柄16的振动的作用。即,当使用者用手握住冲击驱动器10的手柄16时,可以抑制传递至手柄16的振动。因此,能够提高冲击驱动器10的适用性。
手柄16设置在上述驱动结构12的下方。手柄16由手柄壳体160形成,手柄壳体160与马达壳体120一体地形成。手柄壳体160也称为把手壳体,并且类似于手枪手柄形成使得使用者能够握住它。更具体地,手柄壳体160形成为从马达壳体120的下部向下延伸。就像例如棒球棒的手柄端一样突出的手柄端部60形成在手柄16的下部处。手柄端部60形成手柄壳体160的一部分从而形成手柄壳体160的下部。手柄端部60基本上形成箱体形状使得手柄端部60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截面区域大于手柄16的手柄壳体160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截面区域。电线18设置在手柄端部60的下部处,并且其从手柄端部60的下部向外延伸。附图中的附图标记181示出覆盖电线18的导向构件。用于钩挂的钩19通过使用螺钉191附接至手柄端部60的右侧面。钩19能够通过松开螺钉191从工具本体11上除去。
如图7中所示,驱动开关75设置在手柄16的上部处。驱动开关75包括开关主体76、操作触发器77、以及旋转方向转换按钮78。开关主体76连同控制器79一起安装在手柄壳体160中。开关主体76构造成根据来自控制触发器77和旋转方向转换按钮78的输入信息将输入信号发送至控制器79。控制器79构造成基于来自开关主体76的输入信号和来自下文描述的速度模式转换器61的另一输入信号将电力供应至电马达21。操作触发器77构造成能够在使用者当握住手柄16时通过手指拉动操作触发器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另外,操作触发器77设置成在纵向方向上可相对于手柄16滑动。旋转方向转换按钮78设置成在横向方向上可相对于手柄16滑动。当从右侧推动旋转方向转换按钮78时,输入示出正方向(顺时针方向)的数据。当从左侧推动旋转方向转换按钮78时,输入示出反方向(逆时针方向)的数据。
如图5中所示,速度模式转换器61和LED(发光二极管)指示器65设置在手柄端部60的位于手柄壳体160的下部中的后表面上。LED指示器65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指示器。速度模式转换器61和LED指示器65两者在竖直方向上排列地设置在手柄端部60的后表面上。
速度模式转换器61以一定的方式构造使得使用者可以随意地对其进行操作。即,使用者能选择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模式。速度模式转换器61可以转换成低速模式或者高速模式。同时,低速模式是旋转速度被设定成低速的模式,并且高度模式是旋转速度被设定成高速的模式。如图7中所示,速度模式转换器61包括模式转换器本体62和操作部63。模式转换器本体62设置在手柄端部60中并且将关于与操作部63的输入相对应的输入数据的信息发送至控制器79。操作部63设置在手柄端部60的后表面上。操作部63能够通过使其在横向方向上滑动而转换成高速模式或者低速模式之一。
在手柄端部60的后表面上,开口64通过切割手柄壳体160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操作部63通过开口64操作性地暴露于外部使得操作能够被输入到模式转换器本体62。具体地,开口64通过将手柄端部60的后表面切割成基本上矩形形成。示出低速模式的数字“1”优选地刻在开口64的左侧边缘上。另外,示出高速模式的数字“2”优选地刻在开口64的右侧边缘上。通过开口64操作性地暴露于外部的操作部63形成为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突出形状使得操作部能够通过使用手指在横向方向上滑动。使用者能够通过使用手指将操作部63滑向左侧来将操作部63设定在左侧上,或者能够通过用手指将操作部63滑向右侧将操作部63设定在右侧上。当操作部63位于(刻在左侧上的)“1”位置时,模式转换器本体62输入使得马达21在低速下驱动。另外,当操作部63位于(刻在右侧上的)“2”位置时,模式转换器本体62输入使得马达21在高速下驱动。同时,模式转换器本体62将输入信号从操作部63发送至上述控制器79。
如图5中所示,LED指示器65包括两个LED灯66和67。两个LED灯66和67对应于能够选择两个模式的上述速度模式转换器61。即,两个LED灯66和67分别表示低速和高速,并且两个模式能够通过滑动速度模式转换器61进行选择。示出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的两个LED灯66和67的指示通过打开LED灯来执行。两个LED灯66和67相当于根据本发明的多个灯。从LED灯66和67发射的光的颜色构造成彼此不同。优选地,从左LED灯66上发射的光的颜色是红的,并且从右LED灯67上发射的光的颜色是蓝的。LED指示器65的指示根据速度模式转换器61的输入操作由控制器79进行控制。即,当在上述速度模式转换器61中选择低速时,控制器79打开LED指示器65的左LED灯66。当在上述速度模式转换器61中选择高速时,控制器79打开LED指示器65的右LED灯66。
另外,两个LED灯66和67构造成打开使得其能够从它们的外观上判断电力是否供应至冲击驱动器10。即,当上述电线18连接至AC电源时,无论操作触发器77致动与否,上述两个LED灯66和67中的其中一者可以总是打开。由此,当电线18未连接至AC电源时,LED灯66和67两者都不打开。
上述LED指示器65的发光情况可以以下列方式进行改进。在上述示例中,左LED灯66构造成发射红光,并且右LED灯67发射蓝光。但是,发射的光的颜色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是相同颜色。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左LED灯66或者右LED灯67的其中之一根据从速度模式转换器61输入的输入操作打开。但是,根据速度模式转换器61的致动,左LED灯66和右LED灯67中的仅一者可以打开或者左LED灯66和右LED灯67两者都可以打开。
另外,LED灯66或者67的明亮等级(亮度等级)可以变化。即,当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根据速度模式转换器61的操作而阶段变化时,从LED灯66和67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发射的灯的明亮(亮度)等级也可以阶段变化。另外,LED灯66和67的频率可以根据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阶梯式变化进行变化。另外,从LED灯66和67上发射的光的颜色可以根据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逐步变化而变化。另外,从各自的LED灯66和67上发射的光的颜色可以彼此不同或者可以根据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逐步变化而联合变化。即,能够选择可以在视觉上辨识的适当的指示形式用于LED指示器65的控制,并且可以使用多个指示形式。
如上所述,LED灯66和67构造成打开使得能够判断电力是否被供应至冲击驱动器10。即,当电线18未连接至AC电源时,LED灯66和67两者都不打开。相比之下,当上述电线18连接至AC电源时,无论是否拉动上述操作触发器77,上述两个LED灯66和67中的至少一者构造成打开使得使用者能够看见打开的灯。上述LED指示器65的发光(LED灯66和67的光发射)由控制器79进行控制。即,控制器79构造成通过兼顾来自驱动开关75的信号输入、来自速度模式转换器61的信号输入、以及电线18与AC电源的电连接等而独立地控制LED指示器65的各自的LED灯66和67。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速度模式转换器61和LED指示器65构造成分开的部件。但是,速度模式转换器61和LED指示器65可以结合在相同的电路板上。另外,LED指示器65通过控制器79进行控制,控制器79由与LED指示器65分开的部件形成,但是,LED指示器65可以构造成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直接进行控制。另外,电容器或者二极管电桥可以安装在此电路板上。另外,电容器或者二极管电桥可以安装在控制器79上。另外,用作上述控制器79的电路可以安装在电路板上,速度模式转换器61和LED指示器65通过该电路板彼此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冲击驱动器10(电力工具和电动冲击工具),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例如,设置在手柄壳体160中的LED指示器65能够显示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低速模式或者高速模式之一。相对速度模式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进行选择。因此,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确定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因此,使用者容易地且方便地确定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由于LED指示器65指示电力是否被供应至冲击驱动器10,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确定电力是否被供应至冲击驱动器10。因此,使用者容易地且方便地确定冲击驱动器10是否连接至AC电源。另外,根据冲击驱动器10,指示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LED指示器65用作示出冲击驱动器是否连接至AC电源的电源灯。因此,LED指示器65和电源灯两者的功能能够结合在一个装置中,这能够减小制造成本。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由于LED指示器65通过从LED灯66和67上发射光来指示,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定灯是否打开并且能够有利地产生视觉确认。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LED指示器65包括两个灯,即,左LED灯66和右LED灯67。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能够阶段变化,并且通过光发射的指示被控制使得LED灯66和67的发光的频率能够根据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进行变化。在此情形中,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LED灯66和67的发光的频率做出视觉确认,并且能够容易地得知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通过光发射的指示具有在颜色上的不同。因此,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能够阶段变化,并且通过光发射的指示能够被控制使得具有不同颜色的光根据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进行发射。在此情形中,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LED灯66和67的颜色进行视觉确认。因此,使用者能够方便地得知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通过光发射的指示能够具有在亮度上的不同。因此,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能阶段变化,并且通过光发射的指示能够被控制使得具有不同亮度的光根据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进行发射。在此情形中,使用者能够通过在视觉上确认LED灯66和67的亮度得知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且方便地确定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
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当速度模式转换器61和LED指示器65连接至相同的电路板时,电马达21和LED指示器65两者的控制的同步控制可以通过使用来自速度模式转换器61的输入而容易地且有效地实现。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电容器、二极管电桥和/或控制器可以安装在电路板上。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设置在马达壳体120或者手柄壳体160中的LED指示器65能够指示两阶段旋转速度即低速模式或者高速模式中的一者。模式对应于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因此,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确认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定的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且方便地得知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由于LED指示器65指示电力是否供应至冲击驱动器10,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确认电力是否供应至冲击驱动器10。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且方便地确认冲击驱动器10是否连接至AC电源。另外,根据冲击驱动器10,指示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LED指示器65还用作冲击驱动器是否连接至AC电源的电源灯的作用。因此,LED指示器65和电源灯两者的功能能够结合在一个装置中,并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由于LED指示器65设置在手柄端部60的后表面上,使用者能够仅通过握持冲击驱动器10而在视觉上确认示出电马达21的旋转速度的LED指示器65。以此方式,当使用者使用冲击驱动器10时,能够有利地做出视觉上的确认。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由于速度模式转换器61设置在与LED指示器65相同的表面上,在完成速度模式转换器61的操作之后,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确认LED指示器65的指示。因此,当使用者操作速度模式转换器61时,能够有利地做出视觉确认。
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由于当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通过螺钉彼此固定时,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的位置位于前突出线圈部281与后突出线圈部282之间,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可能形成在前突出线圈部281与后突出线圈部282之间的死角(dead space)。因此,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可能形成在马达壳体120中的死角来减小马达壳体120的尺寸,同时,保持线圈中足够的匝数使得能够充分地获得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以此方式,能够减小冲击驱动器10的尺寸。另外,当左壳体201和右壳体202通过螺钉彼此固定时,突出线圈部281和282可以位于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的位置的前侧和后侧中的至少一者上。以此方式,可以将突出线圈部281和282设置在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固定时由于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的位置所形成的死角中。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第一中间螺纹紧固部45位于上侧上使得其与第一突出接触部123适当地分隔开,并且第二中间螺纹紧固部46位于下侧上使得其与第二突出接触部124适当地分隔开。因此,甚至当冲击驱动器10掉落并且受到来自地面的冲击时,来自定子芯27的碰撞力由第一突出接触部123和第二突出接触部124接受并支承。即,第一突出接触部123和第二突出接触部124不仅用作防止定子26相对于马达壳体120旋转而且用作接受定子26的冲撞力。因为受到冲撞力的定子26由第一突出接触部123和第二突出接触部124支撑。以此方式,当冲击驱动器10掉落并且受到来自地面的冲击时,定子26不与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发生干涉。因此,可以保护中间螺纹紧固部45和46的两部分免受损坏。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由于在定子芯27的后侧上突出的后突出线圈部282形成为大于在定子芯27的前侧上突出的突出线圈部281,因此可以减小前突出线圈部281所处的部分的尺寸,同时保持线圈中足够的匝数使得能够充分地获得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因此,前突出线圈部281所处的前侧结构能够制成细长的使得冲击驱动器10能够被容易地握持。
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和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定位成不与轴承箱51相互干涉。另外,位于轴承箱51附近的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和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位于左上螺纹紧固部71和右上螺纹紧固部73的下方,并且还位于左下螺纹紧固部72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的上方。由于左上螺纹紧固部71和右上螺纹紧固部73位于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和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的上方,因此能够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左上螺纹紧固部71和右上螺纹紧固部73的突出的长度。另外,由于左下螺纹紧固部72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位于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和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的下方,因此能够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左下螺纹紧固部72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的突出的长度。即,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可以将包括动力传输机构部31的齿轮箱140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120的前端部并且还减小了在横向方向上的整个冲击驱动器10的长度。这包括如上述的螺纹连接的动力传输机构部31。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和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位于左上螺纹紧固部和右上螺纹紧固部71、73与左下螺纹紧固部和右下螺纹紧固部、74之间。为此,可以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第一前螺纹紧固部43和第二前螺纹紧固部44的突出的长度。因此,可以将包括动力传输机构部31的齿轮箱140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120的前端部并且还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整个冲击驱动器10的长度。另外,根据上述冲击驱动器10,盖15设置成覆盖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141和轴承箱51的外露部511。以此方式,可以通过使用盖15覆盖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141和轴承箱51的外露部511。因此,甚至当冲击驱动器10意外撞击工件时,盖15能够通过齿轮箱140的外周表面141和轴承箱51的外露部511保护工件免受损坏。
另外,安装在齿轮箱140中的轴承箱51的前部从马达壳体120的前端突出。因此,积聚在齿轮箱51中的热量能够被容易地传送至齿轮箱140。轴承箱51的前部的外露部511从马达壳体120的前端突出,并且其覆盖有由树脂制成的上述盖15。因此,在不将热量传送至驱动结构12的暴露的圆周表面的情况下,可以将积聚在轴承箱51中的热量释放到齿轮箱140的前侧。
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工具和电动冲击工具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冲击驱动器10的结构,并且可以适当地进行改进。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对电动冲击工具、例如冲击驱动器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工具的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工具和电动冲击工具不限于冲击驱动器10的示例并且可以应用于构造成使用电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力工具和冲击工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阶段的模式——即,使用了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能够由速度模式转换器61(速度改变转换器)进行转换。但是,由根据本发明的速度改变转换器实现的转换可以以三个或者四个阶段进行执行。另外,由速度改变转换器实现的转换不限于逐步转换,并且还包括连续地平滑转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旋转速度的指示器可以是LED指示器65的部分。根据本发明的指示器不限于此示例。还可以使用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装置。另外,速度模式转换器61和LED指示器65的位置不限于上述手柄端部60的后表面并且其可以位于壳体20的任何其它位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手柄端部60以基本上箱体形状形成为具有如下区域:在该区域处手柄端部60的在纵向方向上和横向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大于手柄16的在纵向方向上和在横向方向上的截面面积。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手柄端部不限于此示例,并且可以形成为具有与手柄16的截面面积相同的截面面积。但是,当手柄端部60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时,可以提高握住手柄的适用性,并且因此能够获得易于握持的电力工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斜切成平面形状的上外周平表面271设置在定子芯27的上方。斜切成平面形状的下外周平表面272设置在定子芯27的下方。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定子芯不限于此示例,并且适当的形状可以用于替代斜切成平面形状的外周平表面的形状。同时,当上外周平表面271和下外周平表面272如上述实施方式设置时,能够在竖直方向上限制定子芯27的庞大,并且因此可以使电力工具紧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电线18从例如家用电源的AC电源(交流电源)供应的电力用作供应至电马达21的电力。但是,供应至根据本发明的电马达的电力不限制于此示例,并且从适当地安装的可再充电电池供应的电力可以用作供应至电马达的电力。即,根据本发明的电力工具可以形成为安装有可再充电的电池的电力工具。另外,适当地供应至电力工具的气压还能够用作动力源。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电马达21形成为所谓电刷马达。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电马达不限于此示例,并且可以形成适当的无电刷马达。同时,当电马达形成如上述的无电刷马达时,永磁体用于形成转子。

Claims (6)

1.一种电力工具,包括:
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马达壳体;
位于所述马达壳体的前侧上的齿轮箱;
从所述马达壳体向下延伸的手柄壳体;
安装在所述马达壳体内部的电马达;
安置在所述齿轮箱内的动力传输机构部;以及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从所述齿轮箱的前端向前突出并且从所述动力传输机构部输出动力,其中:
所述电马达包括固定至所述马达壳体的定子芯、绕所述定子芯一体地缠绕的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上并且相对于所述定子芯旋转的转子;
所述线圈包括突出线圈部,所述突出线圈部在径向方向上从所述定子芯向外突出;
所述马达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结合而形成;
使用螺钉将所述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所述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并且
所述突出线圈部位于所述螺钉的前侧或者后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工具,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前突出线圈部,所述前突出线圈部在所述定子芯的前侧上沿径向方向从所述定子芯向外突出,并且所述线圈还包括后突出线圈部,所述后突出线圈部在所述定子芯的后侧上沿径向方向从所述定子芯向外突出;并且
所述螺钉位于所述前突出线圈部与所述后突出线圈部之间以结合所述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所述成半分开的右壳体。
3.一种电力工具,包括:
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马达壳体;
位于所述马达壳体的前侧上的齿轮箱;
从所述马达壳体向下延伸的手柄壳体;
安装在所述马达壳体内部的电马达;
安置在所述齿轮箱内的动力传输机构部;以及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从所述齿轮箱的前端向前突出并且从所述动力传输机构部输出动力,其中:
所述电马达包括固定至所述马达壳体的定子芯、绕所述定子芯一体地缠绕的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上并且相对于所述定子芯旋转的转子;
所述线圈包括在所述定子芯的前侧上突出的前突出线圈部和在所述定子芯的后侧上突出的后突出线圈部;并且
所述后突出线圈部形成为大于所述前突出线圈部。
4.一种电力工具,包括:
驱动马达;
结合的壳体,所述结合的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而形成并且所述驱动马达安装在所述结合的壳体中;
位于所述结合的壳体中的把手;
在所述结合的壳体的前侧上一体地连接至所述结合的壳体的前箱体;
位于所述前箱体的后侧上的轴承箱;
动力传输机构,所述动力传输机构接受来自所述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并且安置在所述前箱体中;以及
从所述前箱体的前端向前突出的输出轴;
所述动力传输机构将动力传输到所述砧部中,并且其中:
所述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所述成半分开的右壳体通过第一结合螺钉和第二结合螺钉螺纹连接在一起;
所述成半分开的左壳体通过左上螺钉和左下螺钉螺纹连接至所述前箱体,所述左上螺钉和所述左下螺钉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并且沿所述前箱体的延伸方向定位;
所述成半分开的右壳体通过右上螺钉和右下螺钉螺纹连接至所述前箱体,所述右上螺钉和所述右下螺钉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定位并且沿所述前箱体的延伸方向定位;
所述第一结合螺钉构造成位于所述轴承箱的上方并且位于所述左上螺钉和所述右上螺钉的下方;并且
所述第二结合螺钉构造成位于所述轴承箱的下方并且位于所述左下螺钉和所述右下螺钉的上方。
5.一种电动冲击工具,包括:
驱动马达;
结合的壳体,所述结合的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而形成,并且所述驱动马达安装在所述结合的壳体中;
形成在所述结合的壳体中的把手;
锤箱体,所述锤箱体在所述结合的壳体的前侧上一体地连接至所述结合的壳体;
位于所述结合的壳体的后侧上的轴承箱;
锤部,所述锤部从所述驱动马达接受旋转驱动力并且安置在所述锤箱体中;以及
砧部,所述砧部在旋转方向上由所述锤部锤击并且从所述锤箱体的前端向前突出,其中:
使所述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所述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结合的第一结合螺钉位于所述轴承箱的上侧上;
使所述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所述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结合的第二结合螺钉位于所述轴承箱的下侧上;
所述成半分开的左壳体由左上螺钉和左下螺钉螺纹连接至所述锤箱体;
所述成半分开的右壳体由右上螺钉和右下螺钉螺纹连接至所述锤箱体;并且
所述第一结合螺钉和所述第二结合螺钉位于所述左上螺钉与所述左下螺钉之间,并且还位于所述右上螺钉与所述右下螺钉之间。
6.一种电动冲击工具,包括:
驱动马达;
壳体;
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把手;
固定地连接至所述壳体的前侧的锤箱体;
位于所述锤箱体的后侧上的轴承箱;
锤部,所述锤部从所述驱动马达接受旋转驱动力并且安置在所述锤箱体中;以及
砧部,所述砧部在旋转方向上由所述锤部锤击并且从所述锤箱体的前端向前突出,其中:
所述轴承箱包括暴露部,所述暴露部暴露于外部并且连接至所述锤箱体的后侧;并且
盖设置成覆盖所述暴露部和所述锤箱体的外周的一部分。
CN201310461824.4A 2012-10-02 2013-09-30 电力工具 Active CN103707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0556A JP5937940B2 (ja) 2012-10-02 2012-10-02 電動工具
JP2012220555A JP5937479B2 (ja) 2012-10-02 2012-10-02 電動工具
JP2012-220555 2012-10-02
JP2012-220556 2012-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7272A true CN103707272A (zh) 2014-04-09
CN103707272B CN103707272B (zh) 2016-06-08

Family

ID=49274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1824.4A Active CN103707272B (zh) 2012-10-02 2013-09-30 电力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91648A1 (zh)
EP (1) EP2716412B1 (zh)
CN (1) CN103707272B (zh)
RU (1) RU201314392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7708A (zh) * 2017-04-07 2018-10-23 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冲击工具
CN113369537A (zh) * 2020-03-10 2021-09-10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2400B2 (ja) * 2012-08-15 2016-11-30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ソー
US10046343B2 (en) * 2012-10-01 2018-08-14 Graco Minnesota Inc. Alternator indicator for electrostatic spray gun
JP6857871B2 (ja) * 2017-03-31 2021-04-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10889474B2 (en) * 2017-12-08 2021-01-12 Hall Labs Llc Battery cell shifting in rotational motor applications
DE102018217155A1 (de) * 2018-10-08 2020-04-09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JP7337530B2 (ja) * 2019-04-05 2023-09-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動力工具および工具保持具
JP7426831B2 (ja) * 2020-01-09 2024-02-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工具
US11685036B2 (en) 2020-07-27 2023-06-27 Techtronic Cordless Gp Motor mounting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932A (zh) * 2003-07-25 2005-02-0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移动式电动工具
US20060090913A1 (en) * 2004-10-28 2006-05-04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CN1820898A (zh) * 2005-02-14 2006-08-23 株式会社牧田 击打工具
CN201012401Y (zh) * 2007-01-10 2008-01-30 李坚钢 对分结构快速更换电刷的电钻
US20080265695A1 (en) * 2007-04-27 2008-10-30 Kenichirou Yoshida Power Tool
US20090114412A1 (en) * 2007-11-05 2009-05-07 Black And Decker Inc. Power tool having housing with enhanced impact resistance
US20090126964A1 (en) * 2007-11-21 2009-05-21 Black & Decker Inc. Mid-handle drill construction and assembly process
CN101543967A (zh) * 2008-03-28 2009-09-30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带冷却系统的电钻
CN101656454A (zh) * 2008-06-26 2010-02-24 创科电动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包括混合型电动机设计的电动工具
CN101767328A (zh) * 2008-12-26 2010-07-07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876U (ja) 1993-06-30 1995-02-03 淑霞 黄陳 ネジ着脱電動工具
US7588095B2 (en) * 2005-04-19 2009-09-15 Black & Decker Inc. Outer bearing retention structures for ratchet hammer mechanism
US8508084B2 (en) * 2008-06-26 2013-08-13 Techtronic Power Tools Technology Limited Power tool including hybrid electric motor design
JP5436943B2 (ja) * 2009-06-04 2014-03-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5583500B2 (ja) 2010-07-05 2014-09-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5762097B2 (ja) 2011-04-05 2015-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2220556A (ja) 2011-04-05 2012-11-12 Jsr Corp 反射防止膜、該反射防止膜の高屈折層形成用組成物および屋外設置用ディスプレイ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932A (zh) * 2003-07-25 2005-02-0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移动式电动工具
US20060090913A1 (en) * 2004-10-28 2006-05-04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CN1820898A (zh) * 2005-02-14 2006-08-23 株式会社牧田 击打工具
CN201012401Y (zh) * 2007-01-10 2008-01-30 李坚钢 对分结构快速更换电刷的电钻
US20080265695A1 (en) * 2007-04-27 2008-10-30 Kenichirou Yoshida Power Tool
US20090114412A1 (en) * 2007-11-05 2009-05-07 Black And Decker Inc. Power tool having housing with enhanced impact resistance
US20090126964A1 (en) * 2007-11-21 2009-05-21 Black & Decker Inc. Mid-handle drill construction and assembly process
CN101543967A (zh) * 2008-03-28 2009-09-30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带冷却系统的电钻
CN101656454A (zh) * 2008-06-26 2010-02-24 创科电动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包括混合型电动机设计的电动工具
CN101767328A (zh) * 2008-12-26 2010-07-07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7708A (zh) * 2017-04-07 2018-10-23 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冲击工具
CN113369537A (zh) * 2020-03-10 2021-09-10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CN113369537B (zh) * 2020-03-10 2024-01-09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6412A2 (en) 2014-04-09
EP2716412B1 (en) 2019-10-30
EP2716412A3 (en) 2016-11-16
US20140091648A1 (en) 2014-04-03
RU2013143929A (ru) 2015-04-10
CN103707272B (zh)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7272A (zh) 电力工具
JP5936302B2 (ja) 電動工具
US11090784B2 (en) Screw-tightening power tool
CN105313064B (zh) 电动工具及转动冲击工具
JP6768751B2 (ja) 電動工具
JP2007283447A (ja) 電動工具
JP6245367B2 (ja) 打撃工具
CN102825585A (zh) 电动工具
JP5679512B2 (ja) 電動工具
JP7210291B2 (ja) 電動ドライバドリル
JP2014113664A (ja) 電動工具
WO2019150651A1 (ja) 電動工具
JP6803364B2 (ja) 電動工具
JP5937940B2 (ja) 電動工具
JP2011109799A (ja) 充電工具における充電池の残量表示方法
JP6013929B2 (ja) 電動工具
JP5844970B2 (ja) 電動工具
JP2015107554A (ja) 電動工具
JP6138997B2 (ja) 電動工具
JP2014073535A (ja) 電動工具
JP5937479B2 (ja) 電動工具
WO2021220991A1 (ja) 作業機及び作業機システム
JP6417250B2 (ja) 電動工具
JP2008279564A (ja) 電動工具
WO2021220992A1 (ja) 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