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6539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539B
CN103676539B CN201310428617.9A CN201310428617A CN103676539B CN 103676539 B CN103676539 B CN 103676539B CN 201310428617 A CN201310428617 A CN 201310428617A CN 103676539 B CN103676539 B CN 103676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gear
gear
rotation
upstream side
downstream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86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539A (zh
Inventor
藤原崇史
吉川彰
吉川彰一
大本昇
十都善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遍及更宽的输入振动频带抑制旋转体的振动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感光体滚筒(110),其载持图像;马达(21),其生成驱动力;传递机构(22),其将马达(21)生成的驱动力向感光体滚筒(110)传递,且包括上游侧齿轮、和从该上游侧齿轮接受驱动力的下游侧齿轮;编码器(25),其输出表示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状态的信号;控制电路(28),其基于来自编码器(25)的输出信号,生成与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对应的控制信号;以及压电元件(27),其基于控制电路(28)生成的控制信号,使传递机构(22)的旋转轴摇动,从而变更上游侧齿轮推动下游侧齿轮的旋转的力以消除感光体滚筒的旋转不均。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了载持图像的旋转体、和将驱动源生成的驱动力向该旋转体传递的传递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传递机构具备滚筒驱动齿轮、耦合盘、编码器头、以及控制电路。
滚筒驱动齿轮配置在与作为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的感光体滚筒的旋转轴相同的轴上。另外,耦合盘与感光体滚筒和滚筒驱动齿轮卡合。编码器头检测耦合盘的旋转信息。控制电路基于通过编码器头检测出的旋转信息,控制感光体滚筒的旋转。
这里,上述滚筒驱动齿轮与上述耦合盘经由粘弹性体卡合。通过使用了粘弹性体的消极减振,使感光体滚筒等的共振频率偏移,使特定输入振动频率的传递倍率减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2247号公报
然而,根据消极减振,仅使共振频率偏移,所以其他的频带(例如,低频带)残留共振特性。因残留共振特性,所以以往的驱动力传递机构针对难以预测的输入振动,存在不能够抑制感光体滚筒(也就是旋转体)的振动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遍及更宽的输入振动频带抑制旋转体的振动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是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旋转体,其载持图像;第一驱动源,其生成驱动力;传递机构,其将上述第一驱动源生成的驱动力向上述旋转体传递,且包括上游侧齿轮和从该上游侧齿轮接受驱动力的下游侧齿轮;传感器,其输出表示上述旋转体的旋转状态的信号;控制单元,其基于来自上述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生成与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不均对应的控制信号;以及致动器,其基于上述控制单元生成的控制信号,使上述第一驱动源或者上述传递机构的旋转轴摇动,从而变更上述上游侧齿轮推动上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的力以消除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不均。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提供能够遍及更宽的输入振动频带抑制旋转体的振动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感光体滚筒的驱动系统的第一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驱动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驱动系统的动作的概要的图。
图5是表示感光体滚筒的旋转不均的抑制的图。
图6是表示图2的驱动系统、以往的驱动系统以及没有减振的驱动系统中的频率响应函数的图表。
图7是表示图1的感光体滚筒的驱动系统的第二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驱动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感光体滚筒的驱动系统的第三构成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感光体滚筒的驱动系统的第四构成例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感光体滚筒的驱动系统的第五构成例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中符号说明:
110感光体滚筒(旋转体);21马达(第一驱动源);21a安装板;22、41传递机构;22a齿轮;22b小径齿轮;22c、41a二级齿轮;22d、42b大径齿轮;25编码器;26、31、61铰链部件;26a、31a第一贯穿孔;26b、31b第二贯穿孔;31c齿条;27、42、51压电元件;28、33、43、52控制电路;32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
首先,定义一些附图所示的X轴、Y轴以及Z轴。X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左右方向(横方向),Y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前后方向。另外,Z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
另外,一些构成在参照符号之后还附加标记A、B、C、D。A、B、C、D表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例如,成像单元11A表示Y用成像单元11。另外,能够附加上述标记,但未附加到参照符号的情况下,该参照符号表示对各颜色用进行总称。例如,成像单元11表示为Y、M、C、Bk各颜色用的成像单元。
(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
图1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是采用了电子照相方式以及串联方式的MFP,在薄片(例如,纸张)S上形成全彩色图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大致具备供给单元1、图像形成单元2、以及排出托盘3。
在供给单元1中,未图示的供给托盘装载有未打印的薄片S。通过旋转的供给辊(未图示)薄片S从该供给托盘从上按顺序一张一张地被取出,并依次被送出至输送路径P(参照点划线)的最上游。
图像形成单元2包括成像单元11A~11D。图像形成单元2还具备扫描光学系统12、一次转印辊13A~13D、中间转印带14、辊15、16、二次转印辊17、以及定影单元18、排出辊对19。
各成像单元11以在后述的中间转印带14的正下方,并在左右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进行配置。各成像单元11具有作为旋转体的典型例的感光体滚筒110。各感光体滚筒110的周围各配置一个带电器以及显像器。各带电器使对应颜色的感光体滚筒110的圆周面带电。在带电的感光体滚筒110的圆周面上照射通过扫描光学系统12生成的对应颜色的光束。由此,各感光体滚筒的圆周面上形成并载持有对应颜色的静电潜像。各显像器向对应颜色的感光体滚筒的圆周面供给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像。由此,各感光体滚筒的圆周面上形成并载持有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14环状地架设于辊15、16等,以与各感光体滚筒的圆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该中间转印带14通过辊15、16向箭头α的方向旋转,辊15、16通过从未图示的马达给予的驱动力而旋转。
各一次转印辊13被配置为夹着中间转印带14与对应颜色的感光体滚筒的圆周面在上下方向对置。一次转印辊13将载持于对应颜色的感光体滚筒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向箭头α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4的大致同一位置(也就是一次转印)。由此,中间转印带14的表面上生成重合了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合成调色剂图像(也就是全彩色图像)。另外,合成调色剂图像在被载持于中间转印带14的状态下被输送至后述的转印辊隙的位置。
另外,二次转印辊17被配置为夹着中间转印带14与辊16对置。二次转印辊17与中间转印带14抵接,由此,形成转印辊隙。在该转印辊隙被导入通过上述的供给单元1送出的薄片S。另外,二次转印辊17被施加转印偏压,合成调色剂图像通过该转印偏压被吸引至二次转印辊17侧,并转印至被导入转印辊隙的薄片S(二次转印)。二次转印完成的薄片S从转印辊隙向定影单元18送出。
定影单元18若被导入二次转印完成的薄片S,则对该薄片S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使合成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薄片S。定影完成的薄片S作为打印物从旋转的定影单元18送出,其后,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排出辊对19送出至设于图像形成单元2的上方的排出托盘3。
(驱动系统的第一构成例)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感光体滚筒110的驱动系统的第一构成例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驱动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
在图2中,驱动系统具备作为第一驱动源的典型例的马达21、传递机构22、接合部件23、以及连轴部件24。
马达21固定于图像形成单元2的框架等。该马达21在控制电路28的控制下,使自身的旋转轴旋转。
另外,为了削减部件数等,存在马达21被多种颜色的感光体滚筒110共用的情况。该情况下,面向Y、M、C、Bk的至少一种颜色的驱动系统具有图2所示的构成,面向余下的颜色的驱动系统不具备马达21,经由齿轮等接受其他的驱动系统所具备的马达21的驱动力。
传递机构22由设于上述马达21的旋转轴的齿轮22a、小径齿轮22b、二级齿轮22c、以及大径齿轮22d构成。
齿轮22a设于上述马达21的旋转轴,与该旋转轴同步旋转。由此,马达21生成的驱动力输入至传递机构22。齿轮22a是设在传递机构22的最上游的齿轮,将从马达21输入的驱动力向下游传递。该驱动力至少用于使对应颜色的感光体滚筒110旋转。
小径齿轮22b设于齿轮22a的紧接着的下游,与上述齿轮22a啮合。该小径齿轮22b通过从齿轮22a传递过来的驱动力以自身的轴为中心旋转。
二级齿轮22c设于上述小径齿轮22b的紧接着的下游,具有输入侧齿轮和输出侧齿轮。输入侧齿轮以及输出侧齿轮设于同一轴。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输入侧齿轮具有比输出侧齿轮大的直径。该输入侧齿轮与上述小径齿轮22b啮合,通过从该小径齿轮22b传递的驱动力以二级齿轮22c的轴为中心旋转。另一方面,输出侧齿轮以二级齿轮22c的轴为中心,以与输入侧齿轮相同的角速度旋转。
大径齿轮22d设于上述二级齿轮22c的紧接着的下游。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齿轮22d设于传递机构22的最下游。该大径齿轮22d与二级齿轮22c的输出侧齿轮啮合,通过从该输出侧齿轮传递的驱动力以自身的轴为中心旋转。
接合部件23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接合部件23的一端侧固定于大径齿轮22d的轴。另外,接合部件23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突起或者槽。接合部件23以与大径齿轮22d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
连轴部件24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连轴部件24的一端侧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接合部件23的突起或者槽嵌合的槽或者突起。另外,连轴部件24的另一端侧固定于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轴。
根据上述构成,马达21所生成的驱动力经由传递机构22、接合部件23以及连轴部件24传递至感光体滚筒110。感光体滚筒110通过传递过来的驱动力,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
在这样的驱动系统中成为课题的是起因于传递机构22所产生的齿轮22a~22d的啮合振动、感光体滚筒110的一个旋转周期的振动的旋转不均(也就是说,旋转速度的变动)。
为了抑制上述旋转不均,如图2以及图3所示,驱动系统具备编码器25、铰链部件26、作为致动器的典型例的压电元件27、以及控制电路28。
编码器25是输出表示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状态的信号的传感器。更具体地说,编码器25输出表示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的信号。这样的编码器25安装于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轴。
铰链部件26是规定形状(在图2的例子中是椭圆型)的板状部件。该铰链部件26上形成有与下游侧的大径齿轮22d的轴大致相同直径的第一贯穿孔26a、和与相对于大径齿轮22d在上游侧的二级齿轮22c的轴大致相同直径的第二贯穿孔26b。第一贯穿孔26a插入有大径齿轮22d的轴。另外,第二贯穿孔26b插入有二级齿轮22c的轴。这里,大径齿轮22d的轴未被固定于第一贯穿孔26a,二级齿轮22c的轴未被固定于第二贯穿孔26b。
压电元件27例如是层叠型压电元件,若被施加电压则在层叠方向上伸缩。这里,压电元件27的伸缩量为5μm左右。优选该压电元件27如下述那样配置。在压电元件27中,层叠方向的一端例如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等。另一方面,在压电元件27中,层叠方向的另一端固定于铰链部件26。除此之外,压电元件27配置为压电元件27在与将贯穿孔26a、26b的中心彼此连接的线β垂直的方向γ上伸缩。
根据上述配置,铰链部件26与压电元件27的伸缩同步地以大径齿轮22d的轴为中心,如箭头δ所示地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振动。通过该振动,瞬间加强或者减弱二级齿轮22c的输出侧齿轮的齿推动大径齿轮22d的齿的力。其结果,大径齿轮22d、进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瞬间加快或者减慢。这里,压电元件27的伸缩量为5μm左右的情况下,感光体滚筒110在旋转方向在±1μm左右的范围内瞬间提前或者延迟。
控制电路28由处理器以及RAM等构成。控制电路28为了旋转不均的抑制,接收来自编码器25的输出信号。控制电路28从接收信号读取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控制电路28生成成为与读取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控制信号,并施加给压电元件27。
另外,控制信号也可以不是旋转不均的相位完全相反的信号,致动器(也就是压电元件27)实际上能够消除旋转不均,是与该旋转不均对应的信号即可。这点也同样地适用于后述的第二~第五构成例。
另外,控制信号可以按照感光体滚筒110每个旋转周期更新,也可以在认为旋转不均的变动十分小的多次旋转期间不进行更新。
(第一构成例的动作)
在本驱动系统中,通过铰链部件26以及压电元件27的配置、和来自控制电路28的控制信号,与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旋转变动被赋予传递机构22。其结果,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通过赋予传递机构22的旋转变动而被抵消,由此,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被抑制。
这里,设想没有上述那样的铰链部件26、压电元件27以及控制信号的情况。该情况下,如图4的上段右列所示,二级齿轮的输出侧齿轮的各齿与大径齿轮的各齿不相互推动或者分离地啮合。另外,如图4的上段中央的列所例示,在感光体滚筒的一个旋转周期,可能产生旋转不均(旋转速度的变动)。
与此相对,根据图2以及图3所示的驱动系统,如图4的中段、中央的列所例示,在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产生了延迟的情况下,控制电路28使用控制信号使压电元件27伸长(参照图4的中段左列),使铰链部件26旋转。由此,上游侧的输出侧齿轮的一个齿推动下游侧的大径齿轮22d的一个齿的力被增强(参照图4的中段右列),使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的延迟消除。
这里,若将大径齿轮22d的旋转角度的量设为Y,将铰链部件26的旋转角度的量设为X,则Y以下式(1)表示。
Y=(Z4/Z3)·(Z2/Z1)·X···(1)
这里,Z1是大径齿轮22d的齿数,Z2是二级齿轮22c的输出侧齿轮的齿数,Z3是二级齿轮22c的输入侧齿轮的齿数,Z4是小径齿轮22b的齿数。
如图4的下段、中央列所例示,在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产生了提前的情况下,控制电路28通过控制信号使压电元件27缩短(参照图4的下段左列),使上游侧的输出侧齿轮的一个齿推动下游侧的大径齿轮22d的力减弱(参照图4的下段右列)。其结果,消除了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的提前。
另外,在图4的下段右列所示的状态下,减弱了推动力的结果,上游侧的输出齿轮的一个齿离开下游侧的大径齿轮22d,推动力瞬间成为零。
(效果)
在没有减振的驱动系统中,如图5的上段所示,容易产生感光体滚筒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速度变动)。然而,通过将上述那样的驱动系统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如图5的下段所示,能够抑制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
另外,一般来说,驱动系统具有振动传递水平根据输入振动频率而改变的频率特性。将该频率特性定量化称为频率响应函数。在频率响应函数中,振动传递水平最大的频率是共振频率,共振频率下的振动传递水平称为共振倍率。这里,图6是表示将输入设为马达的振动,将输出设为感光体滚筒的振动的情况下的频率响应函数的图表。图中,曲线C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曲线C2表示以往的消极减振的频率响应函数,曲线C3表示没有减振的情况下的频率响应函数。
没有减振的情况下,如曲线C3所示,驱动系统的振动传递水平在共振频率保持峰值。在以往的消极减振中,如曲线C2所示,使驱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例如向低频率侧偏移,并且使振动传递水平降低。因此,在消极减振中,若输入设计上设想外的振动,则存在不能完全抑制振动的情况。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系统中,如曲线C1所示,控制电路28从编码器25的输出信号读取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控制电路28将与读取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旋转变动经由压电元件27赋予传递机构22。由此,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针对较宽的频率的振动适当地抑制振动。
另外,在本驱动系统中,以编码器25、压电元件27以及控制电路28等简单的构成对驱动系统进行减振,所以也能够为图像形成装置的降低成本做贡献。
(驱动系统的第二构成例)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感光体滚筒110的驱动系统的第二构成例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的驱动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框图。
在图7中,若与图2所示的第一构成例相比较,则第二构成例在代替铰链部件26、压电元件27以及控制电路28,而具备铰链部件31、作为第二驱动源的典型例的马达32以及控制电路33的点不同。除此以外两构成例之间没有不同点,所以在图7中,赋予与图2所示的构成相当的构成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各自的说明。
铰链部件31是规定形状的板状部件。在该铰链部件31形成有插入下游侧的大径齿轮22d的轴的第一贯穿孔31a、插入相对于大径齿轮22d在上游侧的二级齿轮22c的轴的第二贯穿孔31b。大径齿轮22d的轴未被固定于第一贯穿孔31a,二级齿轮22c的轴未被固定于第二贯穿孔31b。
这里,将从贯穿孔31a的中心朝向贯穿孔31b的中心的方向设为β。在铰链部件31中β方向的端面被切齿。以下,将形成于该端面的齿称为齿条31c。
设想驱动系统输入高频率振动的情况,优选马达32为超声波马达。马达32对来自控制电路33的控制信号进行响应,使自身的旋转轴旋转。该旋转轴设有齿轮32a。该齿轮32a与上述齿条31c啮合。这里,齿轮32a以及齿条31c的尺寸、齿数设计为能够将感光体滚筒110在旋转方向提前或者延迟1μm左右的值。
根据上述构成,铰链部件31与马达32的正转、反转同步地以大径齿轮22d的轴为中心,如箭头δ所示地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摇动。通过该摇动,与第一构成例的说明相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瞬间加快、减慢。
控制电路33由处理器以及RAM等构成。控制电路33为了旋转不均的抑制,基于编码器25的输出信号,生成成为与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控制信号,并输出给马达32。
(第二构成例的动作、效果)
本驱动系统根据来自控制电路33的控制信号,将与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旋转变动经由铰链部件31以及马达32赋予传递机构22。其结果,与第一构成例相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通过赋予传递机构22的旋转变动而被抵消,由此,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被抑制。
(驱动系统的第三构成例)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感光体滚筒110的驱动系统的第三构成例的主要部分的图。在图9中,若与图2所示的第一构成例相比较,则第三构成例在代替传递机构22、铰链部件26、压电元件27以及控制电路28,而具备传递机构41、压电元件42以及控制电路43的点不同。除此之外两构成例之间没有不同点,所以在图9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成相当的构成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各自的说明。另外,图9示出传递机构41以及压电元件42的俯视图。
若与图2的传递机构22相比较,则在传递机构41代替二级齿轮22c以及大径齿轮22d而包括二级齿轮41a以及大径齿轮41b的点不同。
二级齿轮41a具有输入侧齿轮和输出侧齿轮。输入侧齿轮以及输出侧齿轮设于同一轴。输入侧齿轮与相对于自身设于上游侧的小径齿轮22b啮合,通过从该小径齿轮22b传递的驱动力,以二级齿轮41a的轴为中心旋转。另一方面,输出侧齿轮是以二级齿轮41a的轴为中心,以与输入侧齿轮相同的角速度旋转的斜齿轮。这样的二级齿轮41a以能够向自身的旋转轴方向进行位移的方式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等。该位移量为5μm左右。
大径齿轮42b是与相对于自身设于上游侧的二级齿轮41a的输出侧齿轮啮合的斜齿轮,通过从该输出侧齿轮传递的驱动力,以自身的轴为中心旋转。这里,大径齿轮42b与二级齿轮41a不同,以不向自身的旋转轴方向进行位移的方式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等。
压电元件42例如是层叠型压电元件,根据施加电压在层叠方向(图中,以箭头β表示)上伸缩。该压电元件42的伸缩量为5μm左右。优选这样的压电元件42如下述那样配置。首先,在压电元件42中,层叠方向的一端例如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等。另一方面,在压电元件42中,沿层叠方向的另一端固定于二级齿轮41a。此外,压电元件42以在二级齿轮41a的旋转轴方向(箭头γ的方向)伸缩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二级齿轮41a与压电元件42的伸缩同步地在自身的旋转轴方向上振动。通过该振动,上游侧的二级齿轮41a的输出侧齿轮的齿使下游侧的大径齿轮41b的齿瞬间向该大径齿轮41b的旋转方向推动、或者瞬间从该大径齿轮41b的齿分离。另外,大径齿轮41b的向旋转轴方向的位移被限制。上述的结果,大径齿轮41b、进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瞬间加快、减慢。这样,第三构成例也与第一构成例的说明相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瞬间加快、减慢。
控制电路43由处理器以及RAM等构成。控制电路43为了旋转不均的抑制,基于编码器25的输出信号,生成成为与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控制信号,并施加给压电元件42。
(第三构成例的动作、效果)
本驱动系统根据来自控制电路43的控制信号,将与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旋转变动经由压电元件42赋予传递机构41。其结果,与第一构成例相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通过赋予传递机构41的旋转变动而被抵消,由此,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被抑制。
(驱动系统的第四构成例)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感光体滚筒110的驱动系统的第四构成例的主要部分的图。在图10中,若与图2所示的第一构成例相比较,则第四构成例在代替铰链部件26、压电元件27以及控制电路28而具备压电元件51以及控制电路52的点不同。除此之外两构成例之间没有不同点,所以在图10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成相当的构成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各自的说明。
压电元件51例如是层叠型压电元件,根据施加电压在层叠方向(图中,以箭头β表示)上伸缩。该压电元件51的伸缩量为5μm左右。优选这样的压电元件51如下述那样配置。首先,在压电元件51中,层叠方向的一端例如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等。另一方面,在压电元件51中,沿层叠方向的另一端固定于马达21的安装板21a。
根据上述构成,安装板21a与压电元件51的伸缩同步地以与齿轮22a相比设于下游侧的小径齿轮22b的旋转轴为中心摇动。通过该摇动,上游侧的齿轮22a的齿使下游侧的小径齿轮22b的齿瞬间向小径齿轮22b的旋转方向推动、或瞬间从该小径齿轮22b的齿分离。通过该振动的小径齿轮22b的速度变动向大径齿轮22d、进而向感光体滚筒110传递。由此,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瞬间加快、减慢。换句话说,第四构成例也与第一构成例的说明相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速度瞬间加快、减慢。
控制电路52由处理器以及RAM等构成。控制电路52为了旋转不均的抑制,基于编码器25的输出信号,生成成为与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控制信号,并施加给压电元件51。
(第四构成例的动作、效果)
本驱动系统根据来自控制电路52的控制信号,将与感光体滚筒110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均相位相反的旋转变动经由压电元件51赋予传递机构22。其结果,与第一构成例相同,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通过赋予传递机构22的旋转变动而被抵消,由此,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被抑制。
(驱动系统的第五构成例)
在上述第四构成例中,压电元件51伸缩使马达21的安装板21a振动。然而,并不限于此,如图11所示,压电元件51也可以使固定于安装板21a的铰链部件61振动。该情况与第四构成例的情况相同,也能够抑制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
(附记)
在上述,对抑制作为旋转体的典型例的感光体滚筒110的旋转不均进行了说明。然而,同样的技术课题也产生在载持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4。因此,上述各构成例也可以为了抑制作为旋转体的其他的例子的中间转印带14的旋转不均而设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遍及更宽的输入振动频带抑制旋转体的振动,除了MFP以外还适用于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机等。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备:
旋转体,其载持图像;
第一驱动源,其生成驱动力;
传递机构,其将所述第一驱动源生成的驱动力向所述旋转体传递,且包括上游侧齿轮和从该上游侧齿轮接受由所述第一驱动源生成并传递来的驱动力的下游侧齿轮;
传感器,其输出表示所述旋转体的旋转状态的信号;
控制单元,其根据来自所述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生成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不均对应的控制信号;以及
致动器,其根据所述控制单元生成的控制信号,使所述第一驱动源、所述上游侧齿轮或者所述下游侧齿轮移动以使所述上游侧齿轮的位置以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移动,由此改变所述上游侧齿轮推动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的力以便消除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不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铰链部件,该铰链部件形成有插入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轴的第一贯穿孔和插入所述上游侧齿轮的旋转轴的第二贯穿孔,
所述致动器固定于所述铰链部件,若被所述控制单元施加控制信号则所述致动器进行直线运动,使所述上游侧齿轮以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轴为中心摇动,由此改变该上游侧齿轮推动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铰链部件,该铰链部件形成有插入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轴的第一贯穿孔和插入所述上游侧齿轮的旋转轴的第二贯穿孔,
所述致动器具有:
与将所述下游侧齿轮以及所述上游侧齿轮的旋转中心彼此连接的线交差的、形成于所述铰链部件的端面的齿条;以及
第二驱动源,该第二驱动源具备具有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的旋转轴,并响应来自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来使该旋转轴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上游侧齿轮以及所述下游侧齿轮分别是斜齿轮,
所述致动器固定于所述上游侧齿轮,若被施加来自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则所述致动器进行直线运动,使该上游侧齿轮在其旋转轴方向摇动,由此改变该上游侧齿轮推动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上游侧齿轮是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源的旋转轴的齿轮,所述下游侧齿轮是与所述第一驱动源的齿轮啮合的齿轮,
所述致动器若被施加来自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则进行直线运动,使所述第一驱动源的齿轮以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轴为中心摇动,由此改变该上游侧齿轮推动所述下游侧齿轮的旋转的力。
CN201310428617.9A 2012-09-20 2013-09-1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676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6690A JP5772774B2 (ja) 2012-09-20 2012-09-2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6690 2012-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539A CN103676539A (zh) 2014-03-26
CN103676539B true CN103676539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274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8617.9A Active CN103676539B (zh) 2012-09-20 2013-09-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35707B2 (zh)
JP (1) JP5772774B2 (zh)
CN (1) CN10367653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55381A (ja) * 1989-11-08 1991-07-03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回転体の振動制御方法
JPH03213750A (ja) * 1990-01-19 1991-09-19 Hitachi Ltd 歯車装置
JP2575587Y2 (ja) * 1991-09-20 1998-07-02 株式会社ハーモニック・ドライブ・システムズ 調和変速機を備えた駆動装置の出力特性補正装置
JP2003241540A (ja) * 2002-02-15 2003-08-29 Toshiba Mach Co Ltd オフセット転写装置およびオフセット転写方法
JP2005176467A (ja) * 2003-12-10 2005-06-30 Hitachi Ltd 回転体駆動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476A (ja) * 2004-05-06 2005-11-17 Ricoh Co Ltd 回転体駆動装置、及び、その回転体駆動装置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653543B2 (ja) * 2005-04-07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0687A (ja) 2006-03-07 2007-09-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9224A (ja) * 2008-03-28 2009-11-05 Canon Inc 回転体駆動装置
JP2009265177A (ja) * 2008-04-22 2009-11-1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イナーシャ調整装置
JP2009276650A (ja) * 2008-05-16 2009-11-2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7219B2 (ja) * 2008-06-30 2013-08-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減速装置、回転体駆動装置、像担持体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02247A (ja) 2008-10-27 2010-05-06 Canon Inc 像担持体の駆動力伝達機構、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像担持体の駆動力伝達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72774B2 (ja) 2015-09-02
CN103676539A (zh) 2014-03-26
JP2014062955A (ja) 2014-04-10
US20140079436A1 (en) 2014-03-20
US9335707B2 (en) 2016-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27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23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速度補正装置ならびに速度補正方法
JP55416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240B2 (ja) ベルトテンション調整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386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367653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199867A1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479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942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3844179A (en) Gear drive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JP6398933B2 (ja) 駆動伝達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22188A (ja) ギヤトレイン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320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56731A (ja) 回転駆動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25986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そのベルト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US95418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251349A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23762B2 (ja)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33488A (ja) 遊星変速機構、回転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4079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115106B2 (ja)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20150B2 (ja) 回転速度検出装置
JP20081459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35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17474A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