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6751B -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6751B
CN103666751B CN201310493453.8A CN201310493453A CN103666751B CN 103666751 B CN103666751 B CN 103666751B CN 201310493453 A CN201310493453 A CN 201310493453A CN 103666751 B CN103666751 B CN 103666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tea
green tea
seed
tea s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934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6751A (zh
Inventor
裘晓云
胡红旗
沈国新
魏佳
陈琳
陈小龙
陈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if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aifan Fruit Cultivation Co ltd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aifan Fruit Cultivation Co ltd,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aifan Fruit Cultiv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934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667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66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6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6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6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包括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绿茶籽去壳、茶仁的低温干燥、茶仁与稻壳预混合、机械低温压榨及过滤净化等主要步骤。压榨后茶籽的出油率为茶籽总含油量的90%以上,残油率10%以内,克服了传统的绿茶籽油压榨方法出油率低的问题,比传统的压榨技术压榨出油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这种直接压榨的方法提高了生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加工时间,没有废水及废气产生。生产的压榨绿茶籽商品油色泽适中,杂质少,没有苦涩味,可以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态的脂肪酸成分、茶多酚和天然活性有益成分的同时,确保成品绿茶叶籽油的质量达到国家食用油标准。

Description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籽油的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树和油茶树为同目、同科、同属植物,即山茶属植物(Genuscamellia L.)。山茶属植物可分为22个组,其中,茶组作为茶叶饮品应用最广,油茶组作为高档食用油开发迅猛,茶花组植物因花色艳丽被作为观赏植物大量种植。茶叶籽是茶组茶叶树生长的种子,一直以来,茶叶籽被作为废弃副产品,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被利用。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茶叶籽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茶园180多万公顷。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省份有茶叶产业,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有8000万人左右。在以生产茶叶为产品的耕作和剪伐条件下,每年还可生产400多万吨茶叶籽,理论上可生产优质茶叶籽油60余万吨,这几乎比目前的油茶籽油总产量还要高,采油量相当于60万公顷油菜籽的产油量。如能合理开发,可以变废为宝,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茶叶籽仁中含有25%~35%的油脂,与进口大豆相当。茶叶籽油属不干性油,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茶叶籽油特定的气味;茶叶籽油含25%的亚油酸,比普通油茶油的6-10%高很多,是普通油茶油的3倍,橄榄油的5-6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83%,也略高于普通油茶油(约78%),其含量都远远高于其它植物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在活性成分方面,茶叶籽油含超高的维生素E,维E含量达356mg/L,是普通油茶油的3倍,更是橄榄油的15倍。维E是天然抗氧化剂,能通过阻止自由基的破坏作用,减少过氧化物的生成,延缓机体的衰老,被称“长寿油”。茶叶籽油含有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茶叶籽油是唯一天然富含茶多酚的高端食用油,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茶多酚还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和抗过敏、抗炎、保护视力等功效。茶叶籽油中含有茶碱和亚麻酸,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临界性高血压。茶叶籽油中所含有的胡萝卜素具有维持生殖和泌尿系统机能。茶叶籽油富含与皮肤亲和力极佳的角鲨烯和人体必需脂肪酸,吸收迅速,可有效保持皮肤弹性和润泽,有“美容酸”之称。所以,茶叶籽油如能合理开发,可以变废为宝,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由于绿茶籽油在加工过程中受2个技术瓶颈的制约,绿茶籽的利用比率还相当低,利用率不到实际生产量的10%。这2个瓶颈一是绿茶籽油压榨技术较落后,压榨出油率在总含油量的80%左右。第一次压榨后的油饼若再次压榨,提高出油率所需的技术更高,同时,二次压榨容易使第一次压榨油饼中的一些不良成分进入压榨油中,从而影响压榨油的质量。而采用浸提法抽提,由于残油量不多而增加成本。而如果不进行第二次压榨或抽提,则会造成大的浪费并增加运营成本。二是传统的压榨方法生产的压榨油的质量指标达不到国家压榨油标准而不能直接成为商品,通常需要精练工艺生产精练油,精练过程会导致绿茶油中大量的活性营养(如茶多酚,维生素E等)流失,同时,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规模化开发茶叶籽油还存在多个重大问题:
(1)压榨法是获得绿茶籽油的主要方法,但目前普遍采用的机械压榨法,如带种壳压榨,只能压榨出茶叶籽总含油量的80%左右,而且带种壳压榨时,种壳中的许多不良成分和固体颗粒在压榨时进入压榨的油脂中,严重影响了压榨油的质量。如用去除种壳的茶籽仁压榨,只能压榨出茶叶籽总含油量的60%左右,压榨效率非常低。
(2)压榨法获得的茶叶籽油作为食用油的一个缺点是,其毛油色泽过深、皂素等一些固体杂质含有量较高,直接食用时有苦涩味,一些指标不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市场上尚没有压榨绿茶籽商品油。
(3)目前市场上的绿茶籽油主要是精炼油。生产上普遍采用普通食用油(如菜籽油等)的精制加工工艺,这种以高温(达250度以上)为基础的加工工艺,造成油茶油等高档食用油中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解,同时造成几乎所有的天然活性有益成分的破坏,使原本高档的木本油经过加工后成为普通油一样价值的食用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压榨后茶籽的出油率为茶籽总含油量的90%以上,残油率10%以内,克服了传统的绿茶籽油压榨方法出油率低的问题,比传统的压榨技术压榨出油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这种直接压榨的方法提高了生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加工时间,没有废水及废气产生。生产的压榨绿茶籽商品油色泽适中,杂质少,没有苦涩味,可以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态的脂肪酸成分、茶多酚和天然活性有益成分的同时,确保成品绿茶叶籽油的质量达到国家食用油标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采集成熟的绿茶籽,在室内存放后,晾晒或日晒干燥。
(2)绿茶籽去壳:将步骤(1)处理后的绿茶籽用剥壳机去除籽壳,得到茶仁。
(3)茶仁的低温干燥:对得到的茶仁进行挑选,去除杂质及霉变、有虫蛀、畸形的不良茶仁,对挑选后的茶仁晾晒干燥或采用烘烤机低温干燥,干燥后的茶仁含水率控制在4-8%范围内;茶仁含水率控制在4-8%是为了避免储存期间发生霉变,同时可以降低压榨后得到的油脂的含水率,保证压榨油的品质、提高压榨成品油的储存货架期。
(4)茶仁与稻壳预混合:将步骤(3)干燥后的茶仁与稻壳混合均匀,混合的重量比为茶仁:稻壳=12-16:1。控制茶仁:稻壳=12-16:1的目的是可以用最少的稻壳量得到最高的出油率。
(5)机械低温压榨:将步骤(4)所得混合料输送到压榨机进行低温压榨获得绿茶籽原油,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以防止绿茶籽中所含的茶多酚、维生素E等活性成分受到破坏,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6)过滤净化:绿茶籽原油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得到压榨绿茶籽油。
稻壳是生产稻米时产生的副产物,来源丰富。稻壳中含有45%左右的纤维素、15%左右的半纤维素和25%左右的木质素。其纤维素成分主要是葡萄糖基构成的不溶于水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这种物质在受到外来压力时,容易成型结块,相互解压力大,容易使所含的水和油被挤出;结块密度高,很难使所含的水和油保留下来或保持量非常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挤压辅助物质。本发明将绿茶籽去壳后,加入稻壳辅助对茶仁压榨,达到提高压榨出油率、减少压榨时绿茶籽壳中不良成分进入成品油,使获得的成品油杂质少、营养价值高、成本低。质量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
作为优选,步骤(1)中在室内存放7-10天。在室内存放7-10天目的是使绿茶籽所含油脂进行充分的采后续反应,提高压榨出油率。
作为优选,步骤(1)中晾晒或日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晾晒或日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是为了避免储存期间发生霉变,影响品质,同时易于绿茶籽去壳。
作为优选,步骤(3)中烘烤机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60℃以内。烘烤机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60℃以内是为了防止绿茶籽中所含的茶多酚、维生素E等活性成分受到破坏,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作为优选,步骤(4)中所述稻壳为洁净且干燥的稻壳,稻壳的含水率在10%以内。这样污染少,出油率高。
作为优选,步骤(6)中压滤温度35℃-40℃,压力0.3-0.4Mpa。这样过滤效率高,除去绿茶籽油中的杂质和部分色素的效果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压榨后茶籽的出油率为茶籽总含油量的90%以上,残油率10%以内,克服了传统的绿茶籽油压榨方法出油率低的问题,比传统的压榨技术压榨出油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这种直接压榨的方法提高了生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加工时间,没有废水及废气产生。生产的压榨绿茶籽商品油色泽适中,杂质少,没有苦涩味,可以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态的脂肪酸成分、茶多酚和天然活性有益成分的同时,确保成品绿茶叶籽油的质量达到国家食用油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左侧视图)与绿茶籽茶仁直接压榨生产方法(右侧视图)未经过滤时所得的绿茶籽油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采用的原料和设备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1
(1)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采集成熟的绿茶籽,在室内存放8天后,日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
(2)绿茶籽去壳:将步骤(1)处理后的绿茶籽用剥壳机去除籽壳,得到茶仁。
(3)茶仁的低温干燥:对得到的茶仁进行挑选,去除杂质及霉变、有虫蛀、畸形的不良茶仁,对挑选后的茶仁采用烘烤机低温干燥,烘烤机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60℃以内,干燥后的茶仁含水率控制在4-8%范围内。
(4)茶仁与稻壳预混合:将步骤(3)干燥后的茶仁与稻壳混合均匀,混合的重量比为茶仁:稻壳=12:1,稻壳为洁净且干燥的稻壳,稻壳的含水率在10%以内。
(5)机械低温压榨:将步骤(4)所得混合料输送到压榨机进行低温压榨获得绿茶籽原油,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
(6)过滤净化:绿茶籽原油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压滤温度37℃,压力0.35Mpa,除去其中的杂质和部分色素,得到压榨绿茶籽油。
压榨后茶籽的出油率为茶籽总含油量的93.2%,残油率6.8%。成品油的质量指标符合国家二级压榨油标准,部分指标符合国家一级压榨油标准.
对所获得的过滤油进行质量测试,结果如下:
折光指数/n40:1.469。相对密度/:0.915。碘值:88g/100g。皂化值:193.1(KOH mg/g)。不皂化物:5.3g/kg。棕榈酸C16:0:15.1%。硬脂酸C18: 0:0.22%。油酸C18:161.8%。亚油酸C18:219.4%。亚麻酸C18:3:0.85%。茶多酚0.85%。
理化指标:
色泽(罗维朋比色槽25.4mm):黄10、红1.5。气味、滋味:有绿茶籽油固有的气味、滋味,无异味,口感良好。透明度:澄清、透明。水分和挥发物:0.08%。不溶性杂质:0.03%。酸值:0.6mg.KOH/g。过氧化值:1.5mmol/kg。总砷(以AS计):0.04mg/kg。铅(Pb):0.03(mg/kg)。黄曲霉毒素B1:0μg/kg。苯并芘(a):0μg/kg。加热试验/280℃:有微量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增加0.25。烟点:211(C0)。含皂量:0.02(%)。溶剂残留量:0。农药残留:符合国家GB2763的规定标准。
活性营养含量,天然维生素E:26.6mg/100g。
实施例2
(1)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采集成熟的绿茶籽,在室内存放7天后,晾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
(2)绿茶籽去壳:将步骤(1)处理后的绿茶籽用剥壳机去除籽壳,得到茶仁。
(3)茶仁的低温干燥:对得到的茶仁进行挑选,去除杂质及霉变、有虫蛀、畸形的不良茶仁,对挑选后的茶仁晾晒干燥,干燥后的茶仁含水率控制在4-8%范围内。
(4)茶仁与稻壳预混合:将步骤(3)干燥后的茶仁与稻壳混合均匀,混合的重量比为茶仁:稻壳=16:1,稻壳为洁净且干燥的稻壳,稻壳的含水率在10%以内。
(5)机械低温压榨:将步骤(4)所得混合料输送到压榨机进行低温压榨获得绿茶籽原油,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
(6)过滤净化:绿茶籽原油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压滤温度35℃℃,压力0.4Mpa,除去其中的杂质和部分色素,得到压榨绿茶籽油。
压榨后茶籽的出油率为茶籽总含油量的91.3%,残油率8.7%。成品油的质量指标符合国家二级压榨油标准,部分指标符合国家一级压榨油标准。对所获得的过滤油进行质量测试,测试结果与实施例1相近,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3
(1)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采集成熟的绿茶籽,在室内存放10天后,日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
(2)绿茶籽去壳:将步骤(1)处理后的绿茶籽用剥壳机去除籽壳,得到茶仁。
(3)茶仁的低温干燥:对得到的茶仁进行挑选,去除杂质及霉变、有虫蛀、畸形的不良茶仁,对挑选后的茶仁采用烘烤机低温干燥,烘烤机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60℃以内,干燥后的茶仁含水率控制在4-8%范围内。
(4)茶仁与稻壳预混合:将步骤(3)干燥后的茶仁与稻壳混合均匀,混合的重量比为茶仁:稻壳=14:1,稻壳为洁净且干燥的稻壳,稻壳的含水率在10%以内。
(5)机械低温压榨:将步骤(4)所得混合料输送到压榨机进行低温压榨获得绿茶籽原油,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
(6)过滤净化:绿茶籽原油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压滤温度40℃,压力0.3Mpa,除去其中的杂质和部分色素,得到压榨绿茶籽油。
压榨后茶籽的出油率为茶籽总含油量的92.4%,残油率7.6%。成品油的质量指标符合国家二级压榨油标准,部分指标符合国家一级压榨油标准。对所获得的过滤油进行质量测试,测试结果与实施例1相近,在此不作赘述。
对比例1
绿茶籽仁直接压榨生产绿茶籽油:
(1)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采集成熟的绿茶籽,在室内存放8天后,日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
(2)绿茶籽去壳:将步骤(1)处理后的绿茶籽用剥壳机去除籽壳,得到茶仁。
(3)茶仁的低温干燥:对得到的茶仁进行挑选,去除杂质及霉变、有虫蛀、畸形的不良茶仁,对挑选后的茶仁采用烘烤机低温干燥,烘烤机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60℃以内,干燥后的茶仁含水率控制在4-8%范围内。
(4)机械低温压榨:将步骤(3)所得茶仁输送到压榨机进行低温压榨获得绿茶籽原油,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
(5)过滤净化:绿茶籽原油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压滤温度37℃,压力0.35Mpa,除去其中的杂质和部分色素,得到压榨绿茶籽油。
压榨后茶仁的出油率为茶仁总含油量的55.1%,残油率44.9%。成品油的部分质量指标符合国家二级压榨油标准,部分指标不符合压榨油标准.
对所获得的过滤油进行质量测试,结果如下:
特征指标:
折光指数/n40:1.752。相对密度/:0.920。碘值:88.5g/100g。皂化值:195(KOH mg/g)。不皂化物:9.1g/kg。棕榈酸C16:0:16.3%。硬脂酸C18:0:0.21%。油酸C18:1:59.8%。亚油酸C18:220.1%。亚麻酸C18:3:0.85%。茶多酚0.83%。
理化指标:
色泽(罗维朋比色槽25.4mm):黄11、红2.8。气味、滋味:有绿茶籽油固有的气味、滋味,无异味,口感良好。透明度:略混浊、透明。水分和挥发物:0.08%。不溶性杂质:0.09%。酸值:0.7mg.KOH/g。过氧化值:1.6mmol/kg。总砷(以AS计):0.03mg/kg。铅(Pb):0.06(mg/kg)。黄曲霉毒素B1:0μg/kg。苯并芘(a):0μg/kg。加热试验/280℃:有微量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增加0.38。烟点:209(C0)。含皂量:0.02(%)。溶剂残留量:0。农药残留:符合国家GB2763的规定标准。
活性营养含量,维生素E:27.5mg/100g。
通过观察附图1可以发现,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压榨获得的绿茶籽油在未经过滤时其澄清度要明显优于绿茶籽茶仁直接压榨法获得的未经过滤的绿茶籽油,可见本发明加加入稻壳作为辅料压榨时可以明显减少成品油的杂质。
对比例2
绿茶籽带壳直接压榨生产绿茶籽油:
(1)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采集成熟的绿茶籽,在室内存放8天后,日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
(2)茶籽的低温干燥:步骤(1)处理后的绿茶籽进行挑选,去除杂质及霉变、有虫蛀、畸形的不良绿茶籽,对挑选后的绿茶籽采用烘烤机低温干燥,烘烤机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60℃以内,干燥后的绿茶籽含水率控制在4-8%范围内。
(3)机械低温压榨:将步骤(2)所得绿茶籽输送到压榨机进行低温压榨获得绿茶籽原油,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
(4)过滤净化:绿茶籽原油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压滤温度37℃,压力0.35Mpa,除去其中的杂质和部分色素,得到压榨绿茶籽油。
压榨后茶仁的出油率为茶仁总含油量的82.1%,残油率17.9%。成品油的部分质量指标符合国家二级压榨油标准,部分指标不符合国家一级压榨油标准.
对所获得的过滤油进行质量测试,结果如下:
特征指标:
折光指数/n40:1.485。相对密度/:0.912。碘值:89g/100g。皂化值:235(KOH mg/g)。不皂化物:9.5g/kg。棕榈酸C16:0:15.9%。硬脂酸C18: 0:0.23%。油酸C18:1:58.2%。亚油酸C18:219.9%。亚麻酸C18:3:0.80%。茶多酚0.87%。
理化指标:
色泽(罗维朋比色槽25.4mm):黄14、红2.9。气味、滋味:有绿茶籽油固有的气味、滋味,有异味,口感良好。透明度:澄清、透明。水分和挥发物:0.15%。不溶性杂质:0.09%。酸值:0.9mg.KOH/g。过氧化值:1.9mmol/kg。总砷(以AS计):0.06mg/kg。铅(Pb):0.08(mg/kg)。黄曲霉毒素B1:0μg/kg。苯并芘(a):0μg/kg。加热试验/280℃:有微量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增加0.56。烟点:214(C0)。含皂量:0.08(%)。溶剂残留量:0。农药残留:符合国家GB2763的规定标准。
活性营养含量,维生素E:26.1mg/100g。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1)

1.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绿茶籽的收集和干燥:采集成熟的绿茶籽,在室内存放后,晾晒或日晒干燥;
(2)绿茶籽去壳:将步骤(1)处理后的绿茶籽用剥壳机去除籽壳,得到茶仁;
(3)茶仁的低温干燥:对得到的茶仁进行挑选,去除杂质及霉变、有虫蛀、畸形的不良茶仁,对挑选后的茶仁晾晒干燥或采用烘烤机低温干燥,干燥后的茶仁含水率控制在4-8%范围内;
(4)茶仁与稻壳预混合:将步骤(3)干燥后的茶仁与稻壳混合均匀,混合的重量比为茶仁:稻壳=12-16:1;
(5)机械低温压榨:将步骤(4)所得混合料输送到压榨机进行低温压榨获得绿茶籽原油,控制压榨机压榨腔的温度≤70℃;
(6)过滤净化:绿茶籽原油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得到压榨绿茶籽油;
步骤(1)中在室内存放7-10天;步骤(1)中晾晒或日晒干燥至含水率在12%以内;步骤(3)中烘烤机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60℃以内;步骤(4)中所述稻壳为洁净且干燥的稻壳,稻壳的含水率在10%以内;步骤(6)中压滤温度35℃-40℃,压力0.3-0.4Mpa。
CN201310493453.8A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Active CN1036667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93453.8A CN103666751B (zh)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93453.8A CN103666751B (zh)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6751A CN103666751A (zh) 2014-03-26
CN103666751B true CN103666751B (zh) 2015-05-20

Family

ID=50305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93453.8A Active CN103666751B (zh)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667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7998B (zh) * 2016-07-13 2019-10-25 甘肃长清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亚麻籽油的冷榨生产方法
CN106221889A (zh) * 2016-07-26 2016-12-14 玉林市武宁油茶种植有限公司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
CN106566650A (zh) * 2016-11-11 2017-04-19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一种天然茶叶籽油的生产加工方法
CN106867655B (zh) * 2017-02-08 2020-07-07 浙江佰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压榨香榧油的生产方法
CN114806702A (zh) * 2022-05-17 2022-07-29 江西神州通油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65℃冷榨醇香山茶油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0398A (zh) * 2007-05-16 2007-10-10 徐海波 以松籽为原料压榨制取松籽油的新方法
CN102559379A (zh) * 2012-01-10 2012-07-11 武汉工业学院 低温制备茶籽油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活化稻壳灰和制备
CN103053712A (zh) * 2012-12-19 2013-04-24 汪金小 一种含雨生红球藻的木通籽油的生产工艺
CN103305340A (zh) * 2012-03-06 2013-09-18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降低油脂中胆固醇含量的方法、油脂组合物及油脂制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0398A (zh) * 2007-05-16 2007-10-10 徐海波 以松籽为原料压榨制取松籽油的新方法
CN102559379A (zh) * 2012-01-10 2012-07-11 武汉工业学院 低温制备茶籽油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活化稻壳灰和制备
CN103305340A (zh) * 2012-03-06 2013-09-18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降低油脂中胆固醇含量的方法、油脂组合物及油脂制品
CN103053712A (zh) * 2012-12-19 2013-04-24 汪金小 一种含雨生红球藻的木通籽油的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6751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6749B (zh) 一种菜籽油的加工工艺
CN103666751B (zh) 一种压榨绿茶籽油的生产方法
CN101692854B (zh) 一种食用红花茶油的制备方法
CN102041160B (zh) 一种油茶籽常温压榨方法
CN102766524B (zh) 一种食用茶叶籽油的常温压榨方法
CN101851551A (zh) 以茶籽为原料制取食用油的方法
CN104560366A (zh) 液压冷榨非精炼原香茶油的制作方法
CN104450164A (zh) 利用高油分优质油菜籽在低温低水分条件下制油的方法
CN101851552B (zh) 一种黑莓籽油的提取方法
CN103421612A (zh) 采用茶油油渣榨油的方法
CN108659954B (zh) 一种茶叶籽精炼油的生产方法
CN106147998B (zh) 一种亚麻籽油的冷榨生产方法
CN103396878A (zh) 一种低温冷榨花生油的制备方法
CN105670778A (zh) 一种牡丹籽中提取牡丹籽油的方法
CN106916624A (zh) 一种毛叶山桐子油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方法
CN106867655B (zh) 一种低温压榨香榧油的生产方法
CN101606676A (zh) 一种鲜花椒油的生产工艺
CN105462680A (zh) 山茶油冷榨及分子蒸馏设备及制油方法
CN102533436A (zh) 保健山茶油的加工方法
CN103181418A (zh) 一种混榨食用油的方法
CN102311509A (zh) 一种红薯茎叶多糖的提取方法
CN102613639A (zh) 基于榨前分离的苹果加工方法
CN101601430A (zh) 低温物理压榨原生花生油
CH695979A5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ektin aus Zitrusfrüchten und bio-zertifizierbares Pektin.
CN105394752A (zh) 一种红薯叶咀嚼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2455 No. 58, West Road, Huangze Town, Shengzhou Ci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BAIF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2400 Times Business Plaza, Yijing Road, Shengzhou Development Zone,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19

Co-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BAIFAN FRUIT CULTIVATIO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2455 No. 58, West Road, Huangze Town, Shengzhou Ci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Baif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312455 No. 58, West Road, Huangze Town, Shengzhou Ci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BAIF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