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1230B - 车辆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1230B
CN103661230B CN201310392337.7A CN201310392337A CN103661230B CN 103661230 B CN103661230 B CN 103661230B CN 201310392337 A CN201310392337 A CN 201310392337A CN 103661230 B CN103661230 B CN 103661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ir bag
distal face
backrest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923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1230A (zh
Inventor
深渡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61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1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安全装置(10),包括:车辆座椅(12)、充气装置(32)、远侧面安全气囊(30)以及张力绳(34)。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被构造为通过供给到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气体从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相对于所述车辆座椅向前和向上膨胀且展开。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膨胀且展开状态时,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突出得高于头枕(20)。在膨胀且展开状态下,所述张力绳从座椅靠背框架(22)的上端部的预定部向上延伸并且从所述车辆座椅后面钩在所述头枕上。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头枕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上表面延伸,并且在膨胀且展开状态下,张力绳相对于远侧面安全气囊在车辆内侧上进一步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延伸。

Description

车辆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安全装置,在车辆遭遇侧面撞击时,所述车辆安全装置通过远侧面安全气囊保护位于撞击侧的相反一侧的车辆乘员。
背景技术
在公开号为2005-306377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306377A)中描述的安全装置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内侧的侧部上。该安全装置设置有安全气囊(远侧面安全气囊),该安全气囊通过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紧邻车辆乘员(的一侧)膨胀和展开。张力带的一端连接至该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前端。而且,张力带的另一端连接至座椅靠背前部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当车辆乘员由于侧面撞击的冲击力而撞到远侧面安全气囊时,该张力带通过承受张力而支承远侧面安全气囊。其结果是,防止或减少了远侧面安全气囊的横向(侧方)运动。
在如上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中,张力带由于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而在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前端与座椅靠背前部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之间延伸。如果此时正倚靠在座椅靠背的车辆乘员撞到张力带,则来自张力带的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拉力(张力)将被施加至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前端。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曲,并且其结果是,乘员约束性能由于远侧面安全气囊而可能受到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远侧面安全气囊提供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的车辆安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车辆安全装置,其设置有车辆座椅、充气装置、远侧面安全气囊以及张力绳。在所述车辆座椅中,头枕与座椅靠背一体形成或与座椅靠背分离。所述充气装置设置在所述车辆座椅中并且通过激活产生气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布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定位在车辆内侧上的座椅靠背内侧部中。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被构造为通过供给到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所述气体从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相对于所述车辆座椅向前和向上膨胀且展开。并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的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突出得高于所述头枕。所述张力绳形成为长形并且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所述张力绳的第一纵向端部和第二纵向端部连接至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框架。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的预定部向上延伸并且从所述车辆座椅后面钩在所述头枕上。所述预定部定位在与所述头枕相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靠车辆外侧处。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头枕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上表面延伸,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在车辆内侧上进一步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延伸。
利用本发明的该方案,例如,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侧面撞击时,所述充气装置激活并且产生气体。该气体被供给到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上的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其结果是,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从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相对于所述座椅向前和向上膨胀且展开,并且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突出得高于所述头枕。
连接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张力绳的第一纵向端部和第二纵向端部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此张力绳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的预定部向上延伸并且从所述座椅后面钩在所述头枕上,并且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头枕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上表面延伸,并且所述张力绳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通过所述车辆内侧进一步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延伸。所述预定部定位在与所述头枕相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靠车辆外侧处。
因此,当就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由于侧面撞击的冲击力而撞到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时,所述张力绳的一部分挂在所述头枕上并且通过所述张力绳从所述车辆内侧支承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其结果是,抑制了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由于来自所述乘员的负荷而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而且,抑制了突出得高于所述头枕的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通过所述张力绳而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因此有效地抑制了所述乘员的头部通过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
并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如上所述延伸,因此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所述乘员将不会接触所述张力绳。其结果是,可以防止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由于来自所述张力绳的拉力而非期望地弯曲。因而,能够稳定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并且其结果是,能够通过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提供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所述头枕的后表面可以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所述车辆座椅的前方倾斜或弯曲。而且,所述张力绳可以被构造为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和展开时沿着所述头枕的所述后表面向上滑动。
在上述结构中,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由于膨胀和展开而突出得高于所述头枕时,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所述张力绳沿着所述头枕的所述后表面向上滑动。所述头枕的所述后表面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所述座椅的前方倾斜或弯曲。因此,所述张力绳能够平滑地向上滑动至所述头枕的上表面。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当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张力绳的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定位于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在所述车辆内侧上的一部分可以经过与就座在所述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肩部的中心重叠的位置,或者经过与所述中心相比更靠所述车辆座椅的前方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如上所述,所述张力绳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因此由于侧面撞击的冲击力而撞到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乘员的肩部能够经由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而被所述张力绳很好地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乘员的头部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可以固定至所述预定部。并且,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可以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处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张力绳为使得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上端部的所述预定部,所述预定部与所述头枕相比更靠所述车辆外侧处。并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从固定部向上延伸并且从所述座椅后面钩在所述头枕上,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头枕的所述上表面朝向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所述上表面延伸。此外,所述张力绳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经过所述车辆内侧并且朝向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延伸。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用于将所述充气装置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现有部件可以用于这种固定,因此所述张力绳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可以固定至所述预定部。并且,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可以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处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端部。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张力绳为使得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上端部的预定部,所述预定部比所述头枕更靠所述车辆外侧。而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固定部向上延伸并且从所述座椅后面钩在所述头枕上,并且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头枕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上表面延伸。此外,所述张力绳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经过所述车辆内侧并且朝向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延伸。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处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下端部。因此,所述张力绳的纵向主部在所述下端部与在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定位的侧表面(即,内侧表面)之间竖直地延伸。所述纵向主部定位在所述第一纵向端部与所述第二纵向端部之间。其结果是,例如,乘员的头部、肩部和胸部由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从所述车辆内侧支承。并且,所述乘员的腹部区域和腰部区域由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纵向主部从所述车辆内侧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乘员的上部身体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因此甚至还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所述乘员的头部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可以固定至所述预定部。而且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纵向主部可以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从所述车辆内侧朝向所述车辆座椅的后面延伸,并且所述纵向主部可以钩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后表面上并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车辆外侧延伸。另外,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可以被固定至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上端部的预定部,所述预定部与所述头枕相比更靠所述车辆外侧。并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固定部向上延伸并且从所述座椅后面钩在所述头枕上,并且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头枕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上表面延伸。此外,所述张力绳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经过所述车辆内侧并且朝向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延伸。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纵向主部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所述车辆内侧延伸至所述座椅的后面,并且所述纵向主部钩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后表面上并且朝向车辆外侧延伸。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固定至所述张力绳的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因此,乘员撞到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时作用在所述张力绳上的张力不仅能够通过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固定部支承,也能够通过被所述张力绳钩住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所述后表面的一部分支承。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强度,因此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能够经由所述张力绳被很好地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乘员的上部身体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因此甚至还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所述乘员的头部朝向所述车辆内侧的运动。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在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之前,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和所述张力绳可以被所述座椅靠背的罩覆盖。而且,沿着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的前边缘部的第一撕裂用缝合部和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部的后边缘部的第二撕裂用缝合部可以设置在所述罩上。所述第一撕裂用缝合部被构造为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和展开时通过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撕裂。并且,所述第二撕裂用缝合部被构造为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和展开时通过来自所述张力绳的力而撕裂。
在此结构中,通常由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罩覆盖的所述张力绳被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二撕裂用缝合部的撕裂而朝向所述罩的外侧被拉出。所述第二撕裂用缝合部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上端部的所述座椅后边缘部而设置,因此以这种方式拉出的所述张力绳能够被更好地朝向所述头枕的所述后表面引导。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安全装置可以通过远侧面安全气囊提供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将在下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与工业显著性进行描述,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观察时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设置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中的远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设置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中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上部和头枕的结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立体图;
图9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平面图;以及
图10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张力绳的第一纵向端部和第二纵向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结合图1至图6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10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箭头FR(前)表示相对于车辆的前方(即,前进)方向,箭头UP(上)表示相对于车辆的向上方向,并且箭头IN(内)表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方向。在下文中,在关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描述中,除非特别说明,前和后是在车辆纵向(即,前后)方向上,并且上和下是在车辆竖直(上下)方向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10包括车辆座椅12(此处,右方驾驶车辆的驾驶员座椅)以及远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4。车辆座椅12包括:乘员P就坐在其上的座垫16;座椅靠背18,其连接至座垫16的后端部并且用作乘员P的靠背;以及头枕20,其连接至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并且支承乘员P的头部H。头枕20的后表面20A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座椅的前方弯曲。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辆座椅12的前后(纵向)方向、左右(横向)方向以及上下(竖直)方向分别对应车辆的前后(纵向)方向、左右(横向)方向以及上下(竖直)方向。并且,在图1至图4中,代替真人的碰撞试验用假人P就坐在车辆座椅12上。例如,此假人P可以是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eImpactDummy):WorldSID。在下文中,假人P将被称作为“乘员P”以方便理解说明书。
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18包括作为框架构件的座椅靠背框架22。此座椅靠背框架22包括内侧框架24、外侧框架26以及上框架28,并且当从座椅纵向方向观察时,座椅靠背框架22形成为大致倒U形状。此内侧框架24在座椅靠背18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车辆内侧)上的侧部18A(即,座椅靠背内侧部)中沿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延伸。外侧框架26在座椅靠背18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即,车辆外侧)上的侧部18B(即,座椅靠背外侧部)中沿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延伸。上框架28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将内侧框架24的上端部连接至外侧框架26的上端部。内侧框架24的下端部和外侧框架26的下端部连接至座垫框架(未示出,其是座垫16的框架构件)的后端部。
在车辆的侧面撞击中,远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4是用于保护在撞击侧相反侧上的乘员的装置。此远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4主要包括远侧面安全气囊30(在下文中,简称为“安全气囊30”)、充气装置32(气体发生器件)以及张力绳34(张力带:长带状构件)。安全气囊30被布置在座椅靠背18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侧部18A中。充气装置32在安全气囊30内部产生气体。张力绳34在安全气囊30与座椅靠背框架22之间延伸。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每个结构构件。
安全气囊30与充气装置32和张力绳34一体形成(形成单一单元),并且安全气囊30以与张力绳34一起折叠的状态布置(即,贮藏)在侧部18A的内部。此安全气囊30通过由充气装置32产生的气体的压力从侧部18A向座椅的前方和上方(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乘员P的内侧)膨胀且展开(参见图1图4)。在下面说明书中描述的安全气囊30的前、后、上、下的方向并不被特别地限制,并且也在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状态时表示方向。这些方向基本上对应车辆的前、后、上、下的方向。
例如,此安全气囊30通过缝合在一起的一块或多块底布(其由尼龙或聚酯布剪裁形成)以袋形状形成。安全气囊30的制造方法并不限于缝合。例如,侧面安全气囊也可以根据所谓的使用自动织布机的一片式编织(OnePieceWoven,OPW)结构方法而制造。
如图2所示,此安全气囊30形成为当从侧面观察处于膨胀且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30时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形成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大致椭圆形状),并且安全气囊30形成的尺寸使得能够至少约束乘员P的头部H、肩部S和胸部C。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充气装置32是所谓的气缸式充气装置并且容纳在安全气囊30内部的下端部的后端部侧上。此充气装置32形成为筒状并且其轴向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8的高度方向布置。一对上下双头螺栓36和38(参见图5)从充气装置32的外周部朝向座椅的后面突出出来。这些双头螺栓36和38穿过安全气囊30的基布和座椅靠背框架22的内侧框架24,并且将螺母(未示出)拧到每个螺栓36和38的末端侧上。其结果是,充气装置32被紧固和固定至安全气囊30和内侧框架24两者。
安装在车辆中的侧面撞击ECU40电连接至上述的充气装置32。检测车辆的侧面撞击的侧面撞击传感器42电连接至此侧面撞击ECU40。侧面撞击ECU40和侧面撞击传感器42是远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4的结构构件。
侧面撞击ECU40被构造为在基于来自侧面撞击传感器42的信号当检测到车辆的侧面撞击时(即,当预测到车辆的侧面撞击是不可避免时)激活充气装置32。根据此示例性实施例的远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4安装在车辆座椅12(其为右方驾驶车辆的驾驶员座椅)中。因此,当侧面撞击ECU40检测到另一车辆等已经碰撞到车辆的副驾驶员座椅侧上的侧部(即,左侧部)时,充气装置32被激活。当预测(预报)侧面撞击的预碰撞传感器电连接至侧面撞击ECU40时,充气装置32可以被构造为当侧面撞击ECU40基于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预测到侧面撞击时而激活。
当充气装置32被激活时,来自设置于充气装置32的上部中的喷气口的气体被喷出,并且该气体被供应给安全气囊30。其结果是,安全气囊30相对于乘员P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膨胀且展开。
同时,张力绳34由挠性的但不易伸长的材料形成为长带状。张力绳34的第一纵向端部34A固定至托架46,托架46设置在上框架28(即,座椅靠背框架22的上端部)的一部分(预定部)上,该部分与头枕20相比更靠车辆外侧。例如,此托架46通过如焊接的方法固定至上框架28,并且例如,张力绳34的第一纵向端部34A通过如螺母和螺栓的紧固件(未示出)固定至托架46。将第一纵向端部34A固定至上框架28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方法并且可以适当修改。
而且,张力绳34包括第一纵向主部34B和第二纵向主部34C。第一纵向主部34B邻接第一纵向端部34A,并且第二纵向主部34C邻接第二纵向端部34D。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通过缝合而连接至安全气囊30的内侧表面30A,即,当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的状态时安全气囊30的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上内侧的表面(参见图5中的缝合部T)。将张力绳34连接(固定)至安全气囊30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的方法,即,其它的如粘合或热焊接的方法也可以使用。此外,在充气装置32的下侧上的双头螺栓38穿过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端部34D,并且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端部34D被夹在充气装置32与内侧框架24之间。其结果是,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端部34D固定至充气装置32和内侧框架24两者。
此处,当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的状态时,张力绳34的第一纵向主部34B从座椅靠背框架22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向上延伸,该部分与头枕20相比更靠车辆外侧,并且第一纵向主部34B从座椅后面钩在头枕20上,并且从头枕20的上表面朝向安全气囊30的上表面延伸,如图1至图4所示。并且,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经过安全气囊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内侧并且朝向内侧框架24延伸。并且,第二纵向主部34C被缝合至安全气囊30并且从安全气囊30的上端部基本上竖直地延伸至下端部。
当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此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于膨胀且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时,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即,相对于安全气囊30定位在车辆内侧的一部分)竖直地延伸,经过与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O相比更靠座椅的前方的位置,如图2所示。例如,中心O的位置可以是在WorldSID的肩部中设置的螺栓的轴向中心的位置。
并且,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安全气囊30膨胀且展开之前,安全气囊30和张力绳34被座椅靠背18的罩48覆盖。此罩48由被缝合在一起的多个罩形成,包括前罩50、一对左右前侧罩52、一对左右侧罩54(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罩54在图6中未示出)以及后罩56的。
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侧罩54与前侧罩52的缝合部用作为第一撕裂用缝合部58(撕裂用接缝)。并且,前罩50、后罩56以及左右前侧罩52的各自上端边缘部的缝合部用作为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撕裂用接缝)。特别地,后罩56的上端边缘部由第一后上端边缘部561和第二后上端边缘部562形成。因而,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是由前罩50的上端边缘部与第一后上端边缘部561的缝合部,以及第二后上端边缘部562与左右前侧罩52的上端边缘部的缝合部构成。第一撕裂用缝合部58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端部与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的上端部连续。
第一撕裂用缝合部58沿着侧部18A的前端边缘部在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上延伸。此第一撕裂用缝合部58在安全气囊30膨胀且展开时通过安全气囊30的膨胀压力而撕裂。因此,用于安全气囊30朝向座椅靠背18的外侧膨胀和展开的开口被形成。并且,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沿着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的座椅后边缘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此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在安全气囊30膨胀且展开时通过随安全气囊30的膨胀且展开而伸展的张力绳34的力而撕裂。因此,用于朝向座椅靠背18的外侧拉动张力绳34的开口被形成。并且,已经被朝向座椅靠背18的外侧拉动的张力绳34被构造为沿着头枕20的后表面20A向上滑动。
接下来,将对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进行描述。
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辆安全装置10,当侧面撞击ECU40基于来自侧面撞击传感器42的信号而检测到车辆的侧面撞击时,侧面撞击ECU40激活充气装置32。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从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被供应给安全气囊30,并且安全气囊30因而从座椅靠背18的侧部18A相对于座椅向前和向上膨胀且展开,并且突出得高于头枕20。张力绳34连接至安全气囊30,其中张力绳34的两个纵向端部34A和34D均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22,所述安全气囊30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对乘员P的头部H、肩部S和胸部C。因而,在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的状态时,此张力绳34从座椅靠背框架22的上端部(即,上框架28)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并且从座椅后面钩在头枕20上。并且,张力绳34从头枕的上表面20朝向安全气囊30的上表面延伸,在安全气囊3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经过车辆内侧,并且朝向座椅靠背框架22延伸。此处,上框架28的上述部分与头枕20相比更靠车辆外侧。
因此,当乘员P由于侧面撞击的冲击力而撞到安全气囊30时,安全气囊30通过其一部分钩在头枕20上的张力绳34而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支承。于是,能够抑制安全气囊30由于来自乘员P的负荷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而且,因为抑制了突出得高于头枕20的安全气囊30通过张力绳34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所以通过安全气囊30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员P的头部H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
另外,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的状态时张力绳34以上述的方式延伸,因此乘员P在安全气囊30膨胀且展开时不容易接触张力绳34。因此,由于来自张力绳34的拉力可以防止安全气囊30的展开方向非期望地弯曲,因此能够稳定安全气囊30的展开方向,并且其结果是,能够通过安全气囊30提供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
并且,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安全气囊30由于膨胀和展开突出得高于头枕20时,连接至安全气囊30的张力绳34沿着头枕20的后表面20A向上滑动。头枕20的后表面20A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座椅的前方弯曲,因此张力绳34能够平滑地向上滑动至头枕20的上表面。
此外,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的状态时,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时,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竖直地延伸,经过与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O相比更靠座椅的前方的位置。因此,由于侧面撞击的冲击力而撞到安全气囊30的乘员P的肩部S能够经由安全气囊30被张力绳34很好地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头部H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
并且,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端部34D固定至充气装置32和内侧框架24两者。这(即,这种固定)能够利用将充气装置32固定至座椅靠背框架22的螺母和双头螺栓38而实现,因此张力绳34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容易地固定至座椅靠背框架22。
另外,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安全气囊30膨胀且展开之前,安全气囊30和张力绳34被座椅靠背18的罩48覆盖。并且,当安全气囊30膨胀且展开时,设置在罩48上的第一撕裂用缝合部58被安全气囊30的膨胀压力撕裂,并且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通过张力绳34的力撕裂。因此,通常被罩48覆盖的张力绳34能够通过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的撕裂而朝向座椅靠背18的外侧拉出。此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沿着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的座椅后边缘部设置,因此如上所述被拉出的张力绳34能够被更好地朝向头枕20的后表面20A引导。
在下文中,将给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补充描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头枕20与座椅靠背18分离形成然后头枕20连接至座椅靠背18的结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头枕也可以与座椅靠背一体形成(即,头枕不能够从座椅靠背移除),也就是说,头枕可以一体地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部上。
并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张力绳34通常被座椅靠背18的罩48覆盖,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张力绳34的一部分可以通常布置在座椅靠背18的外侧上。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张力绳34被构造为使得:当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状态时定位在安全气囊30的车辆内侧上的一部分(即,第二纵向主部34C:在下文中被称作为“内主部”)竖直地延伸,当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时,经过与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O相比更靠座椅的前方的位置,但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当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的状态时张力绳34的内主部的位置可以被适当地修改。例如,张力绳34的内主部可以竖直地延伸,当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时,经过与肩部S的中心重叠的位置。也在这种情况下,肩部S能够很好地被张力绳34约束,因此基本上显示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头枕20的后表面20A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座椅的前方弯曲,但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头枕的后表面也可以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座椅的前方倾斜。并且,例如,用于挂住张力绳的形状可以设置在头枕上,或者头枕的形状可以适当地修改。
上述的补充说明也可以应用于在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和操作将由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种结构和操作的描述将被省略。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70的结构的立体图。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张力绳34形成得比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更长。并且,张力绳34的在第一纵向主部34B与第二纵向主部34C之间的纵向中间主部34E被缝合至安全气囊30的内侧表面30A。纵向中间主部34E定位在张力绳34的第一纵向主部34B与第二纵向主部34C之间。并且,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在安全气囊30下面延伸,并且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端部34D通过螺栓72和螺母(未示出)固定至内侧框架24的下端部。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安全气囊30处于膨胀且展开的状态时,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在安全气囊30的内侧表面30A与内侧框架24的下端部之间竖直地延伸(伸展)。因此,乘员P的头部H、肩部S和胸部C能够通过安全气囊30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支承,而乘员P的腹部区域B和腰部区域L能够通过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员P的上部身体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因此甚至还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头部H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安全装置80的结构的立体图。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张力绳34形成得比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更长,并且在张力绳34的第一纵向主部34B与第二纵向主部34C之间的纵向中间主部34E被缝合至安全气囊30的内侧表面30A。并且,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从安全气囊30的内侧表面30A延伸至座椅的后面,并且钩在(即,缠绕在)内侧框架24的后表面上,并且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如图9所示。如图10所示,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端部34D与第一纵向端部34A重叠,并且通过螺栓82和螺母(未示出)固定至托架46(图10中未示出)。加强板84附接至第一纵向端部34A和第二纵向端部34D。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与其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张力绳34的第一纵向端部34A和第二纵向端部34D与头枕20相比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固定至上框架28,并且张力绳34的第二纵向主部34C钩在内侧框架24的后表面上。因此,当乘员P撞到已经膨胀且展开的安全气囊30时作用在张力绳34上的张力不仅能够通过上框架28支承,也能够通过内侧框架24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利用座椅靠背框架22的强度,因此安全气囊30能够经由张力绳34很好地被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员P的上部身体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因此甚至还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乘员P的头部H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运动。
虽然已经结合三个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条件下以任何多种修改方法的模式而实施。

Claims (15)

1.一种车辆安全装置(10;70;8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座椅(12),其中头枕(20)与座椅靠背(18)一体形成或与所述座椅靠背(18)分离;
充气装置(32),其设置在所述车辆座椅中并且通过激活产生气体;
远侧面安全气囊(30),其布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定位在车辆内侧上的座椅靠背内侧部(18A)中,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被构造为通过供给到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所述气体从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相对于所述车辆座椅向前和向上膨胀且展开,并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的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突出得高于所述头枕;以及
张力绳(34),其形成为长形并且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所述张力绳的第一纵向端部(34A)和第二纵向端部(34D)连接至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框架(22),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的预定部向上延伸并且从所述车辆座椅后面钩在所述头枕上,所述预定部定位在与所述头枕相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靠车辆外侧处,并且所述张力绳从所述头枕的上表面朝向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上表面延伸,且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所述张力绳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在车辆内侧上进一步朝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
所述头枕的后表面(20A)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所述车辆座椅的前方倾斜或弯曲;并且
所述张力绳被构造为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和展开时沿着所述头枕的所述后表面向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时,当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张力绳的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定位于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在所述车辆内侧上的一部分经过与就座在所述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肩部(S)的中心(O)重叠的位置,或者经过与所述中心相比更靠所述车辆座椅的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处于所述膨胀和展开状态且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就座在所述车辆座椅上时,当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张力绳的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定位于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在车辆内侧上的一部分经过与所述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的肩部(S)的中心(O)重叠的位置,或者经过与所述中心相比更靠所述车辆座椅的前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10),其中
所述第一纵向端部被固定至所述预定部;并且
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处被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70),其中
所述第一纵向端部被固定至所述预定部;并且
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处被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80),其中
所述第一纵向端部被固定至所述预定部;
所述张力绳的纵向主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从所述车辆内侧朝向所述车辆座椅的后面延伸,并且所述纵向主部钩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后表面上并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车辆外侧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纵向端部被固定至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
在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和展开之前,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和所述张力绳被所述座椅靠背的罩(48)覆盖;
沿着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的前边缘部的第一撕裂用缝合部(58)和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部的后边缘部的第二撕裂用缝合部(60)设置在所述罩上;
所述第一撕裂用缝合部被构造为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和展开时通过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撕裂;并且
所述第二撕裂用缝合部被构造为当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和展开时通过来自所述张力绳的力而撕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
所述罩由被缝合在一起的前罩(50)、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前罩的两侧相邻的前侧罩(52)、与所述前侧罩相邻的侧罩(54)以及与所述侧罩相邻的后罩(56)形成;
所述后罩的上端边缘部由第一后上端边缘部(561)和第二后上端边缘部(562)形成;并且
所述第一撕裂用缝合部是所述前侧罩之一与对应的所述侧罩之一的缝合部,并且
所述第二撕裂用缝合部是所述前罩的上端边缘部与所述第一后上端边缘部的缝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后上端边缘部与所述前侧罩的上端边缘部的缝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还包括:
托架(46),其设置在所述预定部上,其中
所述第一纵向端部固定至所述托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
所述张力绳由所述第一纵向端部、所述第二纵向端部、第一纵向主部(34B)和第二纵向主部(34C)构成,
所述第一纵向主部邻接所述第一纵向端部,
所述第二纵向主部邻接所述第二纵向端部,并且
所述第二纵向主部通过缝合而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内侧表面(30A),所述内侧表面被定位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车辆内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还包括:
紧固件(38),其被构造为将所述充气装置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其中,所述第二纵向端部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
所述张力绳由所述第一纵向端部、所述第二纵向端部、第一纵向主部(34B)、第二纵向主部(34C)以及纵向中间主部(34E)构成,
所述第一纵向主部邻接所述第一纵向端部,
所述第二纵向主部邻接所述第二纵向端部,
所述纵向中间主部被定位在所述第一纵向主部与所述第二纵向主部之间,并且
所述纵向中间主部通过缝合而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内侧表面(30A),所述内侧表面被定位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车辆内侧上。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内侧框架(24)、外侧框架(26)以及上框架(28),
所述内侧框架在所述座椅靠背内侧部中沿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延伸,
所述外侧框架在座椅靠背外侧部(18B)中沿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座椅靠背外侧部被定位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侧上,
所述上框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将所述内侧框架的上端部连接至所述外侧框架的上端部,并且
所述第二纵向端部通过紧固件(72)固定至所述内侧框架的下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安全装置,其中
所述纵向主部由第一纵向主部(34B)、第二纵向主部(34C)以及纵向中间主部(34E)构成,
所述纵向中间主部被定位在所述第一纵向主部与所述第二纵向主部之间,并且
所述纵向中间主部通过缝合而连接至所述远侧面安全气囊的内侧表面(30A),所述内侧表面被定位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车辆内侧上。
CN201310392337.7A 2012-09-05 2013-09-02 车辆安全装置 Active CN103661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5309 2012-09-05
JP2012195309A JP5594340B2 (ja) 2012-09-05 2012-09-05 車両用安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1230A CN103661230A (zh) 2014-03-26
CN103661230B true CN103661230B (zh) 2016-05-11

Family

ID=50186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92337.7A Active CN103661230B (zh) 2012-09-05 2013-09-02 车辆安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90187B2 (zh)
JP (1) JP5594340B2 (zh)
CN (1) CN1036612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9603B (zh) * 2011-12-28 2017-02-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JP5594327B2 (ja) * 2012-07-10 2014-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10155495B2 (en) * 2014-06-30 2018-12-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nd seat-back airbag
US9156426B1 (en) * 2014-07-30 2015-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drest-mounted vehicle airbag
WO2016039160A1 (ja) * 2014-09-08 2016-03-17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DE112015005589T5 (de) 2014-12-10 2017-09-28 Tk Holdings Inc. Airbag-modul
JP6512693B2 (ja) * 2015-03-12 2019-05-15 株式会社Subaru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CN106314350B (zh) * 2015-06-26 2021-01-1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组件及装有该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
PL3319843T3 (pl) * 2015-07-07 2020-12-14 Toyota Boshoku America, Inc. Wsporniki odporne na błędy do instalacji pasa poduszki powietrznej pokrycia wykończeniowego siedzenia na ramie siedzenia
DE102015016346A1 (de) 2015-12-17 2017-06-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Airbagkissen für eine Airbagvorrichtung
DE102017202256B4 (de) * 2016-02-29 2020-04-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hrzeugsitzteil
JP6504098B2 (ja) * 2016-04-08 2019-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0144385B2 (en) 2016-12-19 2018-1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curtain including a strip connected to an inboard panel
US9994181B1 (en) * 2017-03-31 2018-06-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including airbag
US10471920B2 (en) * 2017-07-31 2019-1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with airbag
KR102387636B1 (ko) * 2017-08-01 2022-04-18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KR102530685B1 (ko) 2017-08-18 2023-05-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KR102399622B1 (ko) * 2017-08-24 2022-05-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KR102452467B1 (ko) 2017-08-24 2022-10-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KR102454012B1 (ko) * 2017-09-22 2022-10-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KR102332056B1 (ko) * 2017-09-27 2021-11-2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6844483B2 (ja) 2017-09-27 2021-03-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7218338A1 (de) 2017-10-13 2019-04-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0503175B2 (en) 2017-10-26 2019-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idar signal compression
US10688954B2 (en) * 2017-11-29 2020-06-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assembly with tethered reaction surface and cushion configured to permit forward head rotation
US20190161045A1 (en) * 2017-11-29 2019-05-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assembly configured to deploy from a side wall of a vehicle to resist upward motion of the leg of an occupant, and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airbag assembly
KR102405507B1 (ko) * 2017-11-30 2022-06-08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승차인 구속 장치
WO2019107398A1 (ja) * 2017-11-30 2019-06-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WO2019107073A1 (ja) * 2017-11-30 2019-06-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KR102518180B1 (ko) * 2017-12-08 2023-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US10596993B2 (en) * 2018-01-15 2020-03-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anchored airbag tethers
US10632958B2 (en) * 2018-01-15 2020-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airbag tethers
JP6915561B2 (ja) 2018-02-14 2021-08-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9168887A1 (en) * 2018-03-01 2019-09-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at-mounte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KR102565349B1 (ko) * 2018-03-19 2023-08-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JP6670510B2 (ja) * 2018-03-30 2020-03-25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7089584B2 (ja) * 2018-04-09 2022-06-22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8114771B4 (de) * 2018-06-20 2020-07-09 Isi Automotive Holding Gmbh Rückhaltevorrichtung zur Reduzierung einer schlagartigen Seitwärts- als auch Vorwärtsbewegung eines Insassen
KR102558599B1 (ko) * 2018-07-02 2023-07-2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EP3868613A4 (en) * 2018-10-16 2022-07-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RESTRAINT DEVICE FOR VEHICLE OCCUPANTS
KR102605167B1 (ko) * 2018-11-22 2023-11-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JP7100163B2 (ja) * 2019-02-09 2022-07-12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641418B1 (ko) * 2019-02-26 2024-02-27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탑승자 보호 에어백 장치
US10960841B2 (en) 2019-04-10 2021-03-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airbag
JP7050723B2 (ja) * 2019-07-10 2022-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046280B2 (en) * 2019-07-22 2021-06-29 Autoliv Asp, Inc. Lateral occupant engagement cushions
WO2021024668A1 (ja) * 2019-08-07 2021-02-1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EP3792119B1 (en) * 2019-09-16 2022-09-1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hicle airbag system
KR20210070413A (ko) * 2019-12-04 2021-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트 내장형 에어백 장치
EP4071002A4 (en) * 2019-12-04 2023-12-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ASSENGER RESTRAINT DEVICE
US11203319B2 (en) * 2020-01-14 2021-12-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inflation restraint with releasable extension
WO2021176895A1 (ja) * 2020-03-04 2021-09-1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299186B2 (ja) * 2020-03-19 2023-06-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7351284B2 (ja) * 2020-10-22 2023-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US11247633B1 (en) * 2020-10-26 2022-02-15 Autoliv Asp,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including an inflatable tensioning member for an airbag
JPWO2022224992A1 (zh) 2021-04-21 2022-10-27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62030Y (zh) * 2007-07-09 2008-05-21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帘式气囊内外一体式拉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6862A (en) * 1995-09-07 1997-06-1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ir bag assembly with tether
JPH09136595A (ja) * 1995-11-15 1997-05-27 Tokai Rika Co Ltd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782529A (en) * 1997-02-20 1998-07-21 Alliedsignal Inc. Inflatable seat back
US6155598A (en) * 1999-09-01 2000-12-0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ide impact air bag
GB2357999B (en) 2000-01-05 2003-05-14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arrangement
JP2002362280A (ja) * 2001-06-01 2002-12-18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4020643A1 (de) * 2004-04-22 2005-11-17 Takata-Petri (Ulm) Gmbh Sicherheitsvorrichtung
US7240915B2 (en) * 2004-12-03 2007-07-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system with airbag-based occupant reaction surface
US20060119083A1 (en) * 2004-12-03 2006-06-08 Ford Motor Company Seat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US7703152B2 (en) * 2005-05-23 2010-04-27 Carrol Leon Rhodes Head and neck restraint system
US7431331B2 (en) * 2006-01-09 2008-10-07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Whiplash protection structure
JP4434193B2 (ja) * 2006-10-30 2010-03-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66680A (ja) * 2008-01-16 2009-07-30 Toyoda Gosei Co Ltd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83384A (ja) * 2008-10-01 2010-04-15 Toyota Motor Corp 乗員拘束装置
DE102009006688B4 (de) * 2009-01-29 2013-11-1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ahrzeugsitz
DE102009033181B3 (de) * 2009-07-13 2010-12-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ahrzeugsitz, Seitengassackeinrichtung und Sicherheitseinrichtung
WO2011016107A1 (ja) * 2009-08-03 2011-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62030Y (zh) * 2007-07-09 2008-05-21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帘式气囊内外一体式拉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1230A (zh) 2014-03-26
JP5594340B2 (ja) 2014-09-24
US20140062069A1 (en) 2014-03-06
JP2014051138A (ja) 2014-03-20
US8690187B2 (en) 2014-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1230B (zh) 车辆安全装置
JP5958129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8371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507760B (zh) 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限制结构
JP5817933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5284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085280B2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CN106394477A (zh)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JP6079765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33230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035988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8329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1178189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5652092U (zh) 车辆座椅
JP5594166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3326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740179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894359B2 (ja) 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内蔵し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
JP734475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598354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21776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22745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4369711B (zh) 侧气囊装置
JP202402246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3059670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