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48850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8850A
CN103648850A CN201280034108.1A CN201280034108A CN103648850A CN 103648850 A CN103648850 A CN 103648850A CN 201280034108 A CN201280034108 A CN 201280034108A CN 103648850 A CN103648850 A CN 1036488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absorbing
absorbing member
bumper
vehicle body
lighting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41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48850B (zh
Inventor
菊池裕二
柏濑优太
柏崎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48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48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60R19/1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vertically spa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 B60Q1/0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the devices being headlights
    • B60Q1/0491Shock absorbing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 B60Q1/0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the devices being headlights
    • B60Q1/18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the devices being headlights being additional front lights
    • B60Q1/20Fog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50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lights or registration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50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lights or registration plates
    • B60R2019/505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lights or registration plates with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10)中,在左前上部构件(13)的前弯曲部(42)上连结有前隔板(15)的下隔板构件(46),在保险杠外观件(18)上设有雾灯(33)。所述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连结前弯曲部(42)及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前连结部(25);配置在前连结部(25)及下隔板构件(46)之间的雾灯(33);设于前连结部(25)的上冲击吸收部件(27);设于下隔板构件(46)的下冲击吸收部件(31)。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左右的前侧车架沿车宽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在各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前上部构件,在左右的前上部构件的车身前方侧设有保险杠外观件。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技术,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保险杠梁的前表面设有上冲击吸收部,在下车架的前表面设有下冲击吸收部,在上下的冲击吸收部的车身前方设有保险杠外观件。
通过该车身前部构造,在保险杠外观件与对象物碰撞并从车身前方向保险杠外观件输入有冲击荷载的情况下,保险杠外观件向车身后方变形并与上下的冲击吸收部抵接。通过保险杠外观件与上下的冲击吸收部抵接,冲击荷载向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传递,上下的冲击吸收部压缩变形(压溃变形)。
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压缩变形,能够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承受冲击荷载。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承受冲击荷载,由此,能够使冲击荷载分散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的整个区域。这样,通过使冲击荷载分散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能够缓和冲击荷载地向对象物传递,从冲击荷载中保护对象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97726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因此,在车辆的车身前部中,会在保险杠外观件上设置雾灯(以下,称作照明部)。照明部是相对于保险杠外观件难以压缩变形的部件。因此,在保险杠外观件与对象物碰撞的情况下,仅照明部的周围的部位(以下,称作周围部位)变形,且照明部成为相对于周围部位突出的状态。因此,难以使冲击荷载向照明部的周围部位分散,难以使冲击荷载缓和并向对象物传递。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手段,考虑使保险杠外观件中的照明部的周围部位向车身前方方向鼓出。通过使照明部的周围部位鼓出,在通过冲击荷载使周围部位变形时,能够使变形的周围部位相对于照明部停止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因此,能够使冲击荷载分散至变形的周围部位的整个区域。这样,通过使冲击荷载分散至变形的周围部位的整个区域,能够使冲击荷载缓和地向对象物传递。但是,为了使冲击荷载分散至变形的周围部位的整个区域,需要使周围部位从照明部向车身前方鼓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无需使保险杠外观件中的照明部的周围部位从照明部向车身前方鼓出,就能够使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分散。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于车辆的前部左右侧、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前侧车架;设于所述各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对前上部构件;设于所述一对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前隔板;设于所述前隔板的车身前方侧的保险杠外观件,所述前上部构件的前部由向前下方弯曲的前弯曲部形成,以与所述前弯曲部的下端部连结的方式形成所述前隔板的下部的下隔板构件沿车宽方向延伸,具有:以连结所述前弯曲部及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的方式在车身宽度方向架设的前连结部;以位于所述前连结部及所述下隔板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前弯曲部的车身前方侧的方式,设于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照明部;设于位于所述照明部的上方的所述前连结部、通过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能够压缩变形的上冲击吸收部件;设于位于所述照明部的下方的所述下隔板构件、通过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能够压缩变形的下冲击吸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优选地,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凭借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能够与形成所述照明部的轮廓的照明部装饰件同样地压缩变形,并通过与所述照明部装饰件同种的树脂材料形成为箱形。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优选地,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设于所述前连结部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设于所述下隔板构件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优选地,在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形成上空隙,在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形成下空隙,在所述照明部装饰件及所述前弯曲部之间形成所述照明部能够向车身后方移动的照明部空隙,所述照明部空隙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形成为与所述上下的空隙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优选地,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具有: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侧壁部;设在所述侧壁部中的、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相反侧的底部,形成为与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相对的表面开口的箱形,在所述保险杠外观件因来自车身前方的冲击荷载而向车身后方变形时,变形后的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与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抵接从而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开口被封闭。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优选地,所述照明部装饰件具有装饰肋,所述装饰肋形成在相对于所述前弯曲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位上。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优选地,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设于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半部分的下方,在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中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半部分的下方,与所述下隔板构件中的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相邻地设有下支承部位,所述下支承部位的前表面相对于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通过前连结部连结前上部构件的前弯曲部及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在前连结部上设置上冲击吸收部件。另外,在前连结部的下方中,在前弯曲部的下端部连结下隔板构件,并在下隔板构件上设置下冲击吸收部件。而且,在前连结部及下隔板构件之间配置照明部(作为一例为雾灯),由此将照明部配置在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之间。
由此,在保险杠外观件与对象物碰撞从而冲击荷载从车身前方输入保险杠外观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抑制保险杠外观件变形。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抑制保险杠外观件的变形,由此,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中的照明部的上下的部位停止在相对于照明部大致同一面的位置。由于使照明部的上下的部位停止在相对于照明部大致同一面的位置上,由此,能够通过照明部的上下的部位及照明部支承冲击荷载。
通过照明部的上下的部位及照明部支承冲击荷载,由此,能够使冲击荷载分散于照明部的上下的部位及照明部的整个区域并支承。由此,能够不如现有技术那样使保险杠外观件中的照明部的周围部位从照明部向车身前方鼓出,就能够使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分散。这样,通过使冲击荷载分散至照明部的上下的部位及照明部的整个区域,能够使冲击荷载缓和地向对象物传递,能够从冲击荷载中保护对象物。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能够使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与照明部装饰件同样地压缩变形。由此,通过使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与照明部装饰件同样地压缩变形,由此,能够吸收冲击荷载,并且能够使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及照明部装饰件保持为大致同一面。由此,能够将分散至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及照明部装饰件的整个区域的冲击荷载抑制得更小,能够从冲击荷载中更好地保护对象物。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将上冲击吸收部件设在前连结部及保险杠外观件之间。而且,将下冲击吸收部件设在下隔板构件及保险杠外观件之间。由此,在冲击荷载从车身前方输入保险杠外观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支承输入的冲击荷载,防止照明部从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间突出。
由此,能够使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配置在与照明部大致同一面上,通过大致同一面的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及照明部来支承对象物。因此,能够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及照明部防止对象物折曲,能够更好地保护对象物。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在上冲击吸收部件及保险杠外观件之间形成上空隙。另外,在下冲击吸收部件及保险杠外观件之间形成下空隙,而且,在照明部装饰件及前弯曲部之间形成照明部空隙。而且,使照明部空隙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形成为与上下的空隙相等。
这样,通过形成上空隙、下空隙及照明部空隙,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向车身后方适当地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荷载。由此,能够将作用在对象物上的荷载抑制得更小,能够更好地保护对象物。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使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分别形成为箱形,并使与保险杠外观件相对的面开口。在保险杠外观件因冲击荷载变形时,变形后的保险杠外观件与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抵接从而封闭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开口。由此,在与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抵接后,能够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抑制保险杠外观件的变形并保持保险杠外观件为大致平坦。
由此,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中的照明部的上下侧的部位相对于照明部以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因此,能够使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更好地分散于保险杠外观件中的照明部的上下侧的部位及照明部从而从冲击荷载中保护对象物。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在照明部装饰件中的、相对于前弯曲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位上形成装饰肋。在照明部装饰件的重叠部位与前弯曲部抵接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装饰肋支承保险杠外观件。
通过装饰肋支承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由此,能够更大地确保对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进行支承的区域。这样,通过更大地确保支承冲击荷载的区域,能够使冲击荷载更好地分散从而从冲击荷载中更好地保护对象物。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与下隔板构件中的下冲击吸收部件相邻地设置下支承部位。使该下支承部位的前表面相对于下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大致相同的位置。由此,在冲击荷载输入到保险杠外观件中的与下支承部位相当的部位的情况下,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抵接于下支承部位。
通过使保险杠外观件抵接于下支承部位,能够使抵接的保险杠外观件相对于照明部保持在大致同一面上。由此,能够使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良好地分散于保险杠外观件中的与下支承部位抵接的部位及照明部从而从冲击荷载中保护对象物。这样,通过在下隔板构件上设置下支承部位,能够将下冲击吸收部件的形状抑制得比上冲击吸收部件小。
这里,通过将下隔板构件的下支承部位放大到例如下冲击吸收部件,能够省略下冲击吸收部件。这样,通过省略下冲击吸收部件能够削减零件数量,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3-3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沿图3所示的车身前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1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放大图3的区域6的图。
图7是沿图1的7-7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车身前部的分解剖视图。
图9是沿图1的9-9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车身前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图10所示的上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图11(b)是斜后方观察上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
图12(a)是从斜前方观察图10所示的下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图12(b)是从斜后方观察下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保险杠外观件中的雾灯的灯主体的位置与对象物碰撞的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对输入保险杠外观件的冲击荷载进行支承的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及下支承部位保护对象物的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保险杠外观件中的雾灯的重叠部位的位置与对象物碰撞的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对输入保险杠外观件的冲击荷载进行支承的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保护对象物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车身前部10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设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的前上部构件13;设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前隔板15;设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前保险杠梁17;设在前保险杠梁17的车身前方的保险杠外观件18。
而且,车身前部10具有:设在左前上部构件1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的前挡泥板21;设在左右的前挡泥板21之间的发动机盖(发动机罩)22;设在前隔板1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的前照灯(含有方向指示器等)23。
车身前部10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因此,以下,对车身前部10的左侧的部件(包含部位)及右侧的部件(包含部位)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右侧的部件(部位)的说明。
而且,车身前部10具有:架设在左前侧车架12及左前上部构件13上的前连结部25;设于前连结部25的上冲击吸收部件27;设于前隔板15的下隔板构件46的下冲击吸收部件31;设于保险杠外观件18的雾灯(照明部)33。
左前侧车架12,在车辆的前部左侧中,相对于右前侧车架12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右前侧车架12设于车辆的前部右侧。该左前侧车架12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由此,是后端部12b经由悬臂梁连结于左下纵梁的骨架部件。
如图3所示,左前上部构件13设于左前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外侧(左侧),后端部13a连结于左前柱38(图2)。该左前上部构件13具有:从左前柱38向车身前方以向下的倾斜度延伸的后倾斜部(上构件)41;从后倾斜部41向前下方形成为弯曲状的前弯曲部(前部,下构件)42。前弯曲部42从后倾斜部41向前下方以弯曲状形成,由此设置成大致铅直状。
如图2所示,前隔板15配置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之间,形成为主视大致矩形。该前隔板15具有:设于左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左侧支柱44;设于右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右侧支柱44;架设在左右的侧支柱44的上端部的上隔板构件45;架设于左右的侧支柱44的下端部的下隔板构件46。
在前隔板15上作为冷却系统部件设有散热器(未图示)、冷凝器48(参照图4)。该散热器是用于通过外气(空气)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冷凝器48是对例如空调用的冷却介质气体进行冷却并液化的装置。
下隔板构件46是沿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左右的侧支柱44的下端部从而形成前隔板15的下部的部件。如图4、图5所示,下隔板构件46中,左端部46a连结于左前上部构件13(前弯曲部42)的下端部42a。而且,下隔板构件46中,图2所示的右端部46b连结于右前上部构件13(前弯曲部42)的下端部42a。
在下隔板构件46的支承部位46c上设有左侧支柱44的下端部。下隔板构件46的支承部位46c是从下隔板构件46的左端部46a向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离开规定距离L1的部位。而且,下隔板构件46的左端后部46d设于前弯曲部42的下端前部42b。
如图5~图7所示,下隔板构件46中,左侧支柱44的车宽方向外侧附近的部位(以下,称作“下支承部位”)46e形成为宽度尺寸W1,左端部46a形成为宽度尺寸W2。下支承部位46e的宽度尺寸W1形成得比左端部46a的宽度尺寸W2大。因此,下隔板构件46的左端部46a形成为向车身后方侧凹陷的状态。
如图5、图6所示,下冲击吸收部件31通过上下的夹持件52安装在左端部46a的前表面46f。该下冲击吸收部件31设于上冲击吸收部件27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半部分27a的下方(还参照图4)。
如图5、图7所示,下支承部位46e设于上冲击吸收部件27中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半部分27b的下方(还参照图4)。而且,下支承部位46e为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车宽方向内侧相邻的部位。
通过使该下支承部位46e的宽度尺寸W1形成得比左端部46a的宽度尺寸W2大,能够将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相对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配置在大致同一面上。换言之,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相对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大致相同的位置P1。
下支承部位46e是能够通过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而压缩变形(压溃变形)的部件。这样,通过在下隔板构件46上设置下支承部位46e,能够将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形状抑制得比上冲击吸收部件27小。
在下隔板构件46(前隔板15)的车身前方侧设有保险杠外观件18。如图2所示,保险杠外观件18是设于前隔板15的车身前方侧并由此覆盖前隔板15、前保险杠梁17的树脂制的部件。该保险杠外观件18,例如,通过聚丙烯(PP)等的合成树脂形成。在保险杠外观件18的左右的端部18a设有雾灯33。
如图6所示,雾灯33在保险杠外观件18的左端部18a中通过向背面18b侧突出的突起34及螺丝35(还参照图4)设置。该雾灯33以位于前连结部25及下隔板构件46之间、且位于前弯曲部42的车身前方侧的方式配置。
如图4、图8所示,雾灯33具有:能够照射车身前方的灯主体55;覆盖灯主体55的照明部装饰件57。照明部装饰件57是例如通过聚丙烯(PP)等的合成树脂形成雾灯33的轮廓(外部)的部件。
该照明部装饰件57具有:覆盖灯主体55的透镜56外周的圆筒部61;设在圆筒部61中的车身后方侧的端部(即,后端部)的底部62;设在底部62的外周的周壁部63;设在周壁部63及圆筒部61之间的上下的装饰肋64。在照明部装饰件57上具有底部62及周壁部63,由此,照明部装饰件57形成为箱状。该箱状的照明部装饰件57中,周壁部63的前端部63a开口。
圆筒部61形成为能够覆盖灯主体55的透镜56外周、且能够收纳灯主体55的筒状。通过该圆筒部61开口,能够使灯主体55的透镜56位于圆筒部61的开口中。因此,能够使由灯主体55发出的光经过透镜56及圆筒部61的开口向车身前方照射。
底部62设于圆筒部61的后端部,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状。灯主体55的灯泡后端部55a从底部62的后表面62a向车身后方突出。灯泡后端部55a配置成相对于左前上部构件13的前弯曲部42向车宽方向中心侧偏置的状态。因此,在雾灯33向车身后方移动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灯泡后端部55a与前弯曲部42干涉。
周壁部63沿底部62的外周设置,由此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该周壁部63中,例如,相对于圆筒部61的前端部61a,周壁部63的前端部63a位于车身前方侧。即,圆筒部61的前端部61a稍微从周壁部63的前端部63a向车身前方侧突出。
这里,照明部装饰件57通过周壁部63及底部62形成为箱状,且周壁部63的前端部63a开口。该照明部装饰件57以车宽方向的外侧半部分57a相对于前弯曲部42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形成(还参照图10)。以下,将照明部装饰件57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半部分57a作为重叠部位57a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照明部装饰件57(即,重叠部位57a)的后表面及前弯曲部42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照明部空隙66。由此,在因从车身前方输入到保险杠外观件18的冲击荷载使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时,能够使雾灯33向车身后方移动。照明部空隙66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2形成得与上空隙67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3以及下外空隙(下空隙)68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4相等。
而且,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配置在保险杠外观件18的装饰件部位74(图2)的车身后方侧。装饰件部位74与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照明部装饰件57的重叠部位57a对应。因此,在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时,装饰件部位74与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抵接。
如图4所示,在照明部装饰件57的重叠部位57a上,上下的装饰肋64在上下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上下的装饰肋64从重叠部位57a的底部62向车身前方伸出,从周壁部63中的车身外侧的外侧壁63b大致水平地延伸直到圆筒部61。
上装饰肋64及下装饰肋64,其各前端部64a以相对于周壁部63的前端部63a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形成。因此,照明部装饰件57的重叠部位57a即使与前弯曲部42抵接,通过周壁部63及上下的装饰肋64也能够支承保险杠外观件18(装饰件部位74(图2))。由此,能够通过重叠部位57a抑制保险杠外观件18的装饰件部位74的变形从而保持保险杠外观件18大致平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照明部装饰件57设有重叠部位57a,照明部装饰件57通过聚丙烯(PP)等的合成树脂形成为箱状。由此,在冲击荷载从车身前方向雾灯33输入的情况下,雾灯33向车身后方移动距离L2的量从而重叠部位57a与前弯曲部42抵接。在该状态下,冲击荷载继续作用在雾灯33上,由此,能够使照明部装饰件57压缩变形(压溃变形)。
如图9、图10所示,前连结部25以连结左前上部构件13的前弯曲部42及左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方式沿车身宽度方向架设。如图6所示,前连结部25具有:前平坦部71、上折曲片72、下折曲片73,通过前平坦部71、上折曲片72及下折曲片73形成截面大致U字状。
如图6、图10所示,前平坦部71是配置成大致铅直、且形成为大致平坦的板材。上冲击吸收部件27通过上下的卡定爪84(参照图11(b))及上下的夹持件76安装在前平坦部71的前表面。
上折曲片72从前平坦部71的上边向车身后方折曲。该上折曲片72中,后端边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接合端部72a被接合于前弯曲部42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42c。
下折曲片73从前平坦部71的下边向车身后方折曲。该下折曲片73中,后端边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接合端部73a被接合于前弯曲部42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42c。在前连结部25上设有上冲击吸收部件27。前连结部25位于雾灯33的上方,由此,上冲击吸收部件27设于雾灯33的上方。
上冲击吸收部件27设于前连结部25,由此,以与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上部位77相对的方式配置。以下,将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上部位77称作“灯上部位77”。上冲击吸收部件27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于前连结部25及保险杠外观件18(灯上部位77)之间。
而且,在上冲击吸收部件27被连接于前连结部25的状态下,在上冲击吸收部件27及灯上部位77之间形成有上空隙67。该上空隙67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3形成为与照明部空隙66的距离L2、下外空隙68的距离L4相等。
如图10、图11所示,上冲击吸收部件27与雾灯33的照明部装饰件57同样地,例如,由聚丙烯(PP)等的合成树脂形成。即,该上冲击吸收部件27是通过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而能够压缩变形(压溃变形)的部件。
具体来说,上冲击吸收部件27具有: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侧壁部81;设于侧壁部81的底部82;设于底部82的格子状的加强肋83。该上冲击吸收部件27通过侧壁部81及底部82形成为箱形,与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上部位77(图6)相对的面(即,前表面)27c开口。
底部82具有:设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上下的卡定爪84;与上下的卡定爪84相比设于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的上下的贯穿孔85。上下的卡定爪84形成为能够与上下的支承接受部87的各卡定孔87a卡定。上下的支承接受部87、上下的卡定孔87a形成于前连结部25的前平坦部71。上下的贯穿孔85相对于上下的安装孔88分别形成在同轴上。上下的安装孔88形成于前连结部25的前平坦部71。
上下的卡定爪84卡定于上下的支承接受部87的各卡定孔87a。在上贯穿孔85及上安装孔88中插入有上夹持件76的状态下被卡定。而且,在下贯穿孔85及下安装孔88中插入有下夹持件76的状态下被卡定。由此,通过上下的卡定爪84及上下的夹持件76,上冲击吸收部件27被安装在前连结部件25上。
在该状态下,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底部82与前连结部件25的前平坦部71接触(图9)。这样,在上冲击吸收部件27被安装于前连结部件25上的状态下,以上冲击吸收部件27(即,前表面27c)的开口与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上部位77(图6)相对的方式配置。
通过使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开口与灯上部位77相对,能够通过灯上部位77封闭开口。即,在冲击荷载从车身前方向保险杠外观件18输入时,通过输入的冲击荷载使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侧变形。
因此,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上部位77(图6)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前表面27c抵接,通过灯上部位77封闭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开口。由此,能够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前表面27c抑制灯上部位77的变形从而使灯上部位77保持为大致平坦。而且,由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具有格子状的加强肋83,所以,能够更好地使灯上部位77保持为平坦。
在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下方设有下隔板构件46,在下隔板构件46上设有下冲击吸收部件31。如图6所示,下隔板构件46配置在雾灯33的下方。下隔板构件46由于位于雾灯33的下方,所以,下冲击吸收部件31设于雾灯33的下方。
如图6、图10所示,下冲击吸收部件31设于下隔板构件46的左端部46a,由此以与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下部位78相对的方式配置。以下,将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下部位78称作“灯下外部位78”。该下冲击吸收部件3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于下隔板构件46及保险杠外观件18(灯下外部位78)之间。
而且,在下冲击吸收部件31设于下隔板构件46的状态下,在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及灯下外部位78之间形成有下外空隙68。下外空隙68位于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图9)的下方。该下外空隙68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4形成为与照明部空隙66的距离L2、上空隙67的距离L3相等。
如图10、图12所示,下冲击吸收部件31与雾灯33的照明部装饰件57、上冲击吸收部件27同样地,例如,由聚丙烯(PP)等的合成树脂形成。即,该下冲击吸收部件31是能够通过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而压缩变形(压溃变形)的部件。
具体来说,下冲击吸收部件31具有: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侧壁部91;设于侧壁部91的底部92;设于底部92的格子状的加强肋93。该下冲击吸收部件31通过侧壁部91及底部92形成为箱形,与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下外部位78(图6)相对的面(即,前表面)31a开口。
底部92具有上下的贯穿孔95。如图10所示,上下的贯穿孔95相对于下隔板构件46所形成的上下的安装孔97而分别形成在同轴上。上下的安装孔97在下隔板构件46的左端部46a中形成在前表面46f。
在上贯穿孔95及上安装孔97中插入有上夹持件52的状态下被卡定。在下贯穿孔95及下安装孔97中插入有下夹持件52的状态下被卡定。因此,通过上下的夹持件52,下冲击吸收部件31被安装在下隔板构件46(左端部46a)的前表面46f。
在该状态下,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底部92与下隔板构件46(左端部46a)的前表面46f接触(图5)。这样,在下隔板构件46上安装有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状态下,下冲击吸收部件31(即,前表面31a)的开口以与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下外部位78(图6)相对的方式配置。
通过使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开口与灯下外部位78相对,由此,能够通过灯下外部位78封闭开口。即,在冲击荷载从车身前方输入保险杠外观件18时,通过输入的冲击荷载使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侧变形。
因此,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下外部位78(图6)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抵接,且通过灯下外部位78封闭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开口。由此,能够通过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抑制灯下外部位78的变形从而将灯下外部位78保持为大致平坦。而且,由于下冲击吸收部件31上具有格子状的加强肋93,由此,能够使灯下外部位78更好地保持为平坦。
如图5、图7所示,下隔板构件46(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相对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配置在大致同一面上。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以与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下内部位79相对的方式配置。
灯下内部位79是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与前表面46g相当的部位。由此,在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及灯下内部位79之间形成有下内空隙(下空隙)69。该下内空隙69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5形成为与照明部空隙66的距离L2、上空隙67的距离L3、下外空隙68的距离L4相等。
在冲击荷载从车身前方输入保险杠外观件18时,通过输入的冲击荷载使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侧变形,由此,保险杠外观件18的灯下内部位79与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抵接。
上空隙67、下外空隙68、下内空隙69及照明部空隙66的各距离L3、L4、L5、L2形成为相等。如图2所示,灯下内部位79位于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还参照图9)的下方。而且,灯下外部位78位于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还参照图9)的下方。
因此,如图7所示,在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因冲击荷载而向车身后方侧移动时,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的前表面27c抵接。在该状态下,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的前表面27c支承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能够抑制内侧半部分77b向车身后方变形。
灯下内部位79与下隔板构件46(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大致同时抵接。该状态下,通过下隔板构件46(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支承灯下内部位79,能够抑制灯下内部位79向车身后方变形。
而且,雾灯33向车身后方移动,从而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与前弯曲部42大致同时抵接。该状态下,雾灯33的前部33a配置在相对于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灯下内部位79大致同一面上。
即,能够使灯上部位77(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停止在相对于雾灯33大致同一面的位置上。由此,能够使冲击荷载向灯上部位77(内侧半部分77b)、灯下内部位79及雾灯33分散并进行支承。
由此,能够不如现有技术那样使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周围部位从雾灯33向车身前方侧鼓出地就能够使冲击荷载分散。具体来说,能够不使雾灯33的周围部位,即灯上部位77(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从雾灯33向车身前方鼓出地使冲击荷载分散。这样,通过分散冲击荷载,能够在缓和冲击荷载的状态下向对象物传递,从冲击荷载中保护对象物。这样,通过在下隔板构件46上设置下支承部位46e,由此,能够将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参照图4)的形状抑制得比上冲击吸收部件27小。
而且,能够使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及下隔板构件46(下支承部位46e)与照明部装饰件57同样地压缩变形。由此,通过使内侧半部分27b及下支承部位46e与照明部装饰件57同样地压缩变形,能够吸收冲击荷载,并且,能够使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及照明部装饰件57保持为大致同一面。由此,能够将分散于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及照明部装饰件57的整个区域的冲击荷载抑制得更小,能够更好地从冲击荷载中保护对象物。
而且,通过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对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进行支承,由此,能够防止雾灯33从内侧半部分27b及下支承部位46e突出。由此,能够使内侧半部分27b及下支承部位46e配置在与雾灯33大致同一面上,能够通过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及雾灯33支承对象物。由此,能够通过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及雾灯33防止对象物折曲,进一步良好地保护对象物。
而且,使照明部空隙6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2形成为与上空隙67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3、下内空隙69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5相等。这样,通过形成上空隙67、下内空隙69及照明部空隙66,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适当地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荷载。由此,能够将作用在对象物上的荷载抑制得更小,能够更好地保护对象物。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因冲击荷载而向车身后方移动时,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的前表面27c抵接。在该状态下,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的前表面27c支承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能够抑制外侧半部分77a向车身后方变形。
而且,灯下外部位78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大致同时抵接。该状态下,通过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支承灯下外部位78,能够抑制灯下外部位78向车身后方变形。
同时,雾灯33向车身后方移动,从而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与前弯曲部42抵接。该状态下,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相对于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灯下外部位78被配置在大致同一面上。
即,能够使灯上部位77(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停止在相对于雾灯33大致同一面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冲击荷载分散于灯上部位77(外侧半部分77a)、灯下外部位78及雾灯33并进行支承。
由此,能够不如现有技术那样使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周围部位从雾灯33向车身前方侧鼓出地就能够使冲击荷载分散。具体来说,能够不使雾灯33的周围部位,即灯上部位77(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从雾灯33向车身前方侧鼓出地而使冲击荷载分散。这样,通过分散冲击荷载,能够在缓和了冲击荷载的状态下向对象物传递,能够从冲击荷载中保护对象物。
形成雾灯33的周围部位的一部分的装饰件部位74也与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同样,能够不从雾灯33向车身前方鼓出地使冲击荷载分散。
而且,能够使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及下冲击吸收部件31与照明部装饰件57同样地压缩变形。由此,通过使外侧半部分27a及下冲击吸收部件31与照明部装饰件57同样地压缩变形,而能够吸收冲击荷载,并且能够使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及照明部装饰件57保持在大致同一面上。由此,能够使分散于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及照明部装饰件57的整个区域的冲击荷载被抑制得更小,能够更好地从冲击荷载保护对象物。
而且,通过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来支承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由此能够防止雾灯33从外侧半部分27a及下冲击吸收部件31突出。因此,外侧半部分27a及下冲击吸收部件31被配置在与雾灯33大致同一面上,能够通过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及雾灯33支承对象物。由此,能够通过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及雾灯33防止对象物折曲,能够更好地保护对象物。
使照明部空隙6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2形成为与上空隙67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3、下外空隙68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L4相同。这样,通过形成上空隙67、下外空隙68及照明部空隙66,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适当地变形而吸收冲击荷载。由此,能够将作用在对象物上的荷载抑制得更小,能够更好地保护对象物。
而且,在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前表面27c、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抵接有保险杠外观件18的状态下,通过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27、31抑制保险杠外观件18(灯上部位77、灯下外部位78)的变形从而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18保持为大致平坦。
由此,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上下侧的部位(灯上部位77及灯下外部位78)以相对于雾灯33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因此,能够将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更好地分散于灯上部位77、灯下外部位78及雾灯33从而从冲击荷载保护对象物。
而且,通过图4所示的照明部装饰件57的重叠部位57a抑制保险杠外观件18的装饰件部位74(图2)的变形从而能够使保险杠外观件18保持为大致平坦。这样,使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通过重叠部位57a来支承,由此,能够更大地确保对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进行支承的区域。通过更大地确保支承冲击荷载的区域,能够使冲击荷载更好地分散从而更好地从冲击荷载保护对象物。
接下来,关于保险杠外观件18与对象物102碰撞的例子,基于图13~图18进行说明。对象物102例示了沿铅直方向立设的棒状部件。图13(a)、图16(a)中为了容易理解而通过假想线表示保险杠外观件18及雾灯33。首先,基于图13~图15说明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灯主体55(图6)的位置与对象物102碰撞的例子。
如图13(a)、(b)所示,车辆的前进行驶中,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与对象物102接触。因此,从车身前方向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输入冲击荷载F1。同时,还从车身前方向雾灯33的前部33a输入冲击荷载F1。由此,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如箭头A所示向车身后方移动,雾灯33如箭头A所示向车身后方移动。
如图14(a)所示,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的前表面27c抵接。灯下内部位79大致同时地与下隔板构件46(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抵接。同时,雾灯33向车身后方移动,雾灯33(照明部装饰件57)的重叠部位57a与前弯曲部42抵接。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由此能够吸收冲击荷载F1的一部分。
通过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的前表面27c抵接,能够封闭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开口。由此,能够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抑制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的变形并保持为大致平坦。能够使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相对于雾灯33的前部33a以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
通过将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灯下内部位79及雾灯33的前部33a保持为大致同一面,能够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及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来支承冲击荷载F1。由此,能够防止雾灯33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及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之间突出。因此,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及雾灯33支承对象物102,由此,能够防止对象物102折曲从而良好地保护对象物102。
而且,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相对于雾灯33的前部33a以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由此,能够使冲击荷载F1更好地分散于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灯下内部位79及雾灯33的前部33a。这样,能够在使冲击荷载F1分散的状态下向对象物102传递,所以,能够从冲击荷载F1中保护对象物102。
如图14(b)所示,通过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的前表面27c抵接,由此,内侧半部分27b进行压缩变形。通过灯下内部位79与下隔板构件46(下支承部位46e)的前表面46g抵接,下支承部位46e进行压缩变形。而且,通过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与前弯曲部42抵接而使照明部装饰件57压缩变形。
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及照明部装饰件57发生压缩变形,能够吸收剩余的冲击荷载F1。由此,能够将分散于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内侧半部分27b、灯下内部位79及雾灯33的前部33a的分散荷载f1(未图示)抑制得更小,从而更好地从冲击荷载F1保护对象物102。
如图15所示,能够使灯上部位77的内侧半部分77b及灯下内部位79相对于雾灯33的前部33a以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由此,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内侧半部分27b)、下支承部位46e及雾灯33来支承对象物102,由此,能够防止对象物102折曲,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护对象物102。
接下来,关于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的位置与对象物102碰撞的例子,基于图16~图18进行说明。
如图16(a)、(b)所示,车辆的前进行驶中,保险杠外观件18中的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与对象物102接触。由此,从车身前方向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输入冲击荷载F2。
因此,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如箭头A那样向车身后方移动。另外,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由此,雾灯33如箭头A那样向车身后方移动。
如图17(a)、(b)所示,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的前表面27c抵接。大致同时,灯下外部位78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抵接。同时,雾灯33向车身后方移动,且雾灯33(照明部装饰件57)的重叠部位57a与前弯曲部42抵接。通过保险杠外观件18向车身后方变形,能够吸收冲击荷载F2的一部分。
由于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的前表面27c抵接,由此能够封闭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开口。由此,能够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抑制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的变形并保持为大致平坦。
由于灯下外部位78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抵接,所以能够封闭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开口。因此,能够通过下冲击吸收部件31抑制灯下外部位78的变形并保持为大致平坦。因此,能够以使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相互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
通过将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保持为大致同一面,能够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及下冲击吸收部件31来支承冲击荷载F2。即,能够以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及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大范围的平坦面支承对象物102。由此,能够防止对象物102折曲,从而良好地保护对象物102。
而且,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以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被保持为平坦,由此,能够使冲击荷载F2更好地分散于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及灯下外部位78。这样,能够在使冲击荷载F2分散的状态下向对象物102传递,所以,能够从冲击荷载F2中保护对象物102。
如图17(b)所示,通过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与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的前表面27c抵接,由此,外侧半部分27a发生压缩变形。通过灯下外部位78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前表面31a抵接,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发生压缩变形。
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开始压缩变形,由此,保险杠外观件18沿箭头A方向继续向车身后方移动。由此,保险杠外观件18的装饰件部位74(图2)与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抵接。
在保险杠外观件18的装饰件部位74与雾灯33的重叠部位57a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以使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灯下外部位78及装饰件部位74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通过保险杠外观件18的装饰件部位74与重叠部位57a抵接,照明部装饰件57发生压缩变形。
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的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及照明部装饰件57发生压缩变形,能够吸收剩余的冲击荷载F2。而且,能够使剩余的冲击荷载F2分散于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灯下外部位78及装饰件部位74的大范围。这样,通过使剩余的冲击荷载F2分散于大范围,能够更好地从冲击荷载F2中保护对象物102。
如图18所示,能够使灯上部位77的外侧半部分77a、灯下外部位78及装饰件部位74(图2)以成为大致同一面的方式保持为平坦。由此,通过上冲击吸收部件27(外侧半部分27a)、下冲击吸收部件31及照明部装饰件57(重叠部位57a)(图17(a))支承对象物102,由此,能够防止对象物102折曲,能够良好地保护对象物102。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能够适当地变更、改良等。例如,所述实施例中,作为设于保险杠外观件18的照明部例示了雾灯33,但不限于此,还可以为方向指示器等其他的照明部。
实施例中,对使下隔板构件46的下支承部位46e与下冲击吸收部件31的车宽方向内侧相邻地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下支承部位46e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将下隔板构件46的下支承部位46e放大到下冲击吸收部件31,由此能够省略下冲击吸收部件31。这样,通过省略下冲击吸收部件31而能够削减零件数量,谋求组装工时的削减。
而且,实施例中,说明了通过突起34及螺丝35将雾灯33设于保险杠外观件18的背面18b侧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还能够通过卡定爪等其他的机构将雾灯33设于保险杠外观件18。
而且,另外,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身前部10、左右的前侧车架12、左右的前上部构件13、前隔板15、保险杠外观件18、前连结部25、上冲击吸收部件27、下冲击吸收部件31、雾灯33、前弯曲部42、下隔板构件46、照明部装饰件57、重叠部位57a及装饰肋64等的形状以及构成不限于例示的内容,能够适当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设有左右的前侧车架及左右的前上部构件、且在左右的前侧车架上设有保险杠外观件的汽车。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车身前部构造,12…左右的前侧车架(一对前侧车架),12a…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端部,13…左右的前上部构件(一对前上部构件),15…前隔板,18…保险杠外观件,25…前连结部,27…上冲击吸收部件,27a…外侧半部分,27b…内侧半部分,27c…上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与保险杠外观件相对的面),31…下冲击吸收部件,31a…下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与保险杠外观件相对的面),33…雾灯(照明部),42…前弯曲部,42a…前弯曲部的下端部,46…下隔板构件,46e…下支承部位,46g…下支承部位的前表面,57…照明部装饰件,57a…重叠部位,64…装饰肋,66…照明部空隙,67…上空隙,68…下外空隙(下空隙),69…下内空隙(下空隙),81、91…侧壁部,82、92…底部,F1、F2…冲击荷载,L2、L3、L4、L5…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

Claims (7)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于车辆的前部左右侧、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前侧车架;设于所述各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对前上部构件;设于所述一对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前隔板;设于所述前隔板的车身前方侧的保险杠外观件,所述前上部构件的前部由向前下方弯曲的前弯曲部形成,以与所述前弯曲部的下端部连结的方式形成所述前隔板的下部的下隔板构件沿车宽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具有:
以连结所述前弯曲部及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的方式在车身宽度方向架设的前连结部;
以位于所述前连结部及所述下隔板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前弯曲部的车身前方侧的方式,设于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照明部;
设于位于所述照明部的上方的所述前连结部、通过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能够压缩变形的上冲击吸收部件;
设于位于所述照明部的下方的所述下隔板构件、通过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能够压缩变形的下冲击吸收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凭借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荷载,能够与形成所述照明部的轮廓的照明部装饰件同样地压缩变形,并通过与所述照明部装饰件同种的树脂材料形成为箱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设于所述前连结部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设于所述下隔板构件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形成上空隙,在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及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之间形成下空隙,在所述照明部装饰件及所述前弯曲部之间形成所述照明部能够向车身后方移动的照明部空隙,
所述照明部空隙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距离形成为与所述上下的空隙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具有: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侧壁部;设在所述侧壁部中的、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相反侧的底部,形成为与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相对的表面开口的箱形,在所述保险杠外观件因来自车身前方的冲击荷载而向车身后方变形时,变形后的所述保险杠外观件与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抵接从而所述上下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开口被封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部装饰件具有装饰肋,所述装饰肋形成在相对于所述前弯曲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位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设于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半部分的下方,在所述上冲击吸收部件中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半部分的下方,与所述下隔板构件中的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相邻地设有下支承部位,所述下支承部位的前表面相对于所述下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CN201280034108.1A 2011-07-30 2012-05-08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36488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7868 2011-07-30
JP2011-167868 2011-07-30
PCT/JP2012/061732 WO2013018409A1 (ja) 2011-07-30 2012-05-08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8850A true CN103648850A (zh) 2014-03-19
CN103648850B CN103648850B (zh) 2015-12-23

Family

ID=47628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4108.1A Active CN103648850B (zh) 2011-07-30 2012-05-08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738047B1 (zh)
JP (1) JP5651781B2 (zh)
CN (1) CN103648850B (zh)
WO (1) WO201301840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3106A (zh) * 2014-05-16 2015-11-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1313B2 (ja) 2013-09-27 2016-12-07 林テレンプ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及び、バンパーアブソーバー
JP6160464B2 (ja) * 2013-12-05 2017-07-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257395B2 (ja) * 2014-03-18 2018-01-1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636866B2 (ja) 2016-06-24 2020-0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360523B2 (ja) * 2016-07-20 2018-07-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WO2020049635A1 (ja) * 2018-09-04 2020-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端部構造
WO2020059158A1 (en) * 2018-09-21 2020-03-26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rear portion of vehicle body
WO2020066036A1 (en) * 2018-09-26 2020-04-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R3121885A1 (fr) * 2021-04-15 2022-10-21 Psa Automobiles Sa Pare-chocs de véhicule terrestre à bloc(s) optique(s) extractible(s)/installable(s) par la face avant
FR3143482A1 (fr) * 2022-12-19 2024-06-21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e Face ava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43140A (ja) * 1990-09-26 1992-05-1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JPH04159156A (ja) * 1990-09-07 1992-06-0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JPH05278539A (ja) * 1992-02-26 1993-10-26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ンパー取付け構造およびバンパー取付け方法
CN1751914A (zh) * 2004-09-22 2006-03-29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US20080088141A1 (en) * 2006-10-11 2008-04-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101633371A (zh) * 2008-07-24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2137787A (zh) * 2008-10-02 2011-07-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29782A1 (de) * 1972-06-19 1974-01-10 Volkswagenwerk Ag Fahrzeug,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aus gummi oder kunststoff bestehenden karosserie-endbereich
US4466646A (en) * 1983-02-25 1984-08-2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nergy absorbing bumper assembly for vehicles
JP4052567B2 (ja) * 2002-09-11 2008-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07016925A1 (de) * 2007-04-05 2008-10-09 Hbpo Gmbh Frontendmodul und Montageverfahre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9156A (ja) * 1990-09-07 1992-06-0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JPH04143140A (ja) * 1990-09-26 1992-05-1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JPH05278539A (ja) * 1992-02-26 1993-10-26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ンパー取付け構造およびバンパー取付け方法
CN1751914A (zh) * 2004-09-22 2006-03-29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US20080088141A1 (en) * 2006-10-11 2008-04-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101633371A (zh) * 2008-07-24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2137787A (zh) * 2008-10-02 2011-07-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3106A (zh) * 2014-05-16 2015-11-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构造
CN105083106B (zh) * 2014-05-16 2017-12-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38047A1 (en) 2014-06-04
EP2738047B1 (en) 2016-04-06
EP2738047A4 (en) 2015-01-07
CN103648850B (zh) 2015-12-23
JPWO2013018409A1 (ja) 2015-03-05
JP5651781B2 (ja) 2015-01-14
WO2013018409A1 (ja) 201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8850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864602B (zh) 前车体结构
US7552964B2 (en) Front windshield support structure of a vehicle
US10807644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3370221A (zh) 排座型全地形车辆
US9359016B2 (en) Cabin for work vehicles
JP201706536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22693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4968558A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985597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0857125A (zh)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JP201819943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RU2015148252A (ru) Система крепления бампера на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ом элементе легкового автомобиля, а также блок-фара для легкового автомобиля
JP2013010414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CN104724179B (zh) 用于车辆的前罩板横向构件安装组合
JP6873226B2 (ja)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の支持装置およびこのような支持装置を備えた車両
JP5056588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グリル構造
CN102862534B (zh) 车辆的保险杠装置
JP5690669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5636340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2014008875A (ja) 車両用バンパ
JP568839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WO2012073682A1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JP598615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54874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