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5292A -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5292A
CN103625292A CN201310416083.8A CN201310416083A CN103625292A CN 103625292 A CN103625292 A CN 103625292A CN 201310416083 A CN201310416083 A CN 201310416083A CN 103625292 A CN103625292 A CN 103625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
fascia panel
split type
right body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1608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晶
徐君文
李伟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MA BUSINESS AUTOMOBILE CO Ltd
HAIMA CAR CO Ltd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MA BUSINESS AUTOMOBILE CO Ltd
HAIMA CAR CO Ltd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MA BUSINESS AUTOMOBILE CO Ltd, HAIMA CAR CO Ltd,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MA BUSINESS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1608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252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3625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52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包括副仪表板,中部支架,以及后部支架;所述副仪表板包括左本体和右本体,所述左本体的前端和所述右本体的前端通过前部支架相连,所述左本体的中部和所述右本体的中部通过所述中部支架相连,所述左本体的后端和所述右本体的后端通过所述后部支架相连。该副仪表板结构包括左本体、右本体、前部支架、中部支架,以及后部支架,可见分块比较多,而且组装时可以在同一个工装上实现安装、避免了搬动、翻转,故其易组装且制造成本低;此外,通过所述前部支架、所述中部支架和所述后部支架把所述左本体与所述右本体连接在一起,保证了所述副仪表板的结构强度,故本副仪表板结构不易发生变形。

Description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副仪表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用副仪表板是车辆内部的一个重要部件,副仪表板的后部比前部高,其主要通过注塑成型。副仪表板位于汽车仪表板中间偏下部位。副仪表板通过螺钉与车身板件连接,它主要起到装饰的作用,并可用于盛放杂物、水杯等,由于副仪表板位于车内容易被关注的地方,以及由于副仪表板是处于两个前排座椅的中间,且空间位置较小,产生变形后很容易就会使副仪表板与座椅靠背之间产生干涉摩擦,影响副仪表板上部的储物盒的正常开启和关闭。因此,要求副仪表结构具有很高的外观质量和较高机械强度。
副仪表板可分为简单的整体式结构和带有整体骨架的分体式结构。整体式结构的副仪表板的造型较简单、形式单一且内部强度不足易变形。带有整体骨架的分体式副仪表板虽然能够充分满足造型、整体强度要求,然而,由于需要整体式骨架,在组装时必须采用摩擦震动焊或超声波焊接等后处理工艺,造成加工成本较高。
中国专利ZL201120462347.X公开了汽车副仪表板组件,它包括副仪表板、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为U形支架,U形支架两侧壁与副仪表板中部固定,底部与车身固定;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顶部与副仪表板后部固定,底部与车身固定。虽然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能够使得副仪表板与车身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能一定程度上防止副仪表板发生变形和移位的问题,然而,由于副仪表板前部没有支架,其机械强度相对不高,时间久了容易发生副仪表板或支架变形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其不仅易组装、制造成本低,且结构强度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包括副仪表板,中部支架,以及后部支架;所述副仪表板包括左本体和右本体,所述左本体的前端和所述右本体的前端通过前部支架相连,所述左本体的中部和所述右本体的中部通过所述中部支架相连,所述左本体的后端和所述右本体的后端通过所述后部支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支架的左端与所述左本体以及所述前部支架的右端与所述右本体分别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第一螺钉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支架的左、右端面均呈V形。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支架的左端与所述左本体以及所述中部支架的右端与所述右本体分别通过第二螺钉相连。
进一步地,中部支架呈船形。
进一步地,所述后部支架包括一体成型的两个侧板和连接所述两个侧板的连接板,两个所述侧板通过卡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本体、右本体相连,所述连接板顶面通过第三螺钉连接有一储物盒。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支架和所述中部支架上均设有加强筋。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副仪表板结构包括左本体、右本体、前部支架、中部支架,以及后部支架,可见分块比较多,组装时,通过后部支架把所述左本体的后端和右本体的后端连接在一起,再通过前部支架把所述左本体的前端和右本体的前端连接在一起,以及通过所述中部支架把所述左本体的中部和右本体的中部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轻松完成组装,而且整个组装过程可以在同一个工装上实现安装、避免了搬动、翻转,故其易组装且制造成本低;此外,通过所述前部支架、所述中部支架和所述后部支架把所述左本体与所述右本体连接在一起,保证了所述副仪表板的结构强度,故本副仪表板结构不易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的等轴视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的右视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的左本体的俯视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的右本体的俯视图。
图7显示为本发明的前部支架的主视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的前部支架的俯视图。
图9显示为本发明的前部支架的左视图。
图10显示为本发明的中部支架的主视图。
图11显示为本发明的中部支架的俯视图。
图12显示为本发明的后部支架的主视图。
图13显示为本发明的后部支架的俯视图。
图14显示为本发明的后部支架与左、右本体的组装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副仪表板   11左本体
2中部支架   12右本体
3后部支架   61第一螺钉
31连接板    62第二螺钉
32侧板      63第三螺钉
4前部支架   64卡扣
5储物盒     7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包括副仪表板1,中部支架2,以及后部支架3;所述副仪表板1包括左本体11和右本体12,见图5和图6,所述左本体11的前端和所述右本体12的前端通过前部支架4相连,具体地说,所述左本体11的前端与所述前部支架4的左端相连,所述右本体12的前端与所述前部支架4的右端相连。所述左本体11的中部和所述右本体12的中部通过中部支架2相连,具体地说,所述左本体11的中部与所述中部支架2的左端相连接,所述右本体12的中部与所述中部支架2的右端相连接。优选地,所述中部支架2呈船形,见图10和图11;最好,所述中部支架2的左端与所述左本体11通过第二螺钉62相连,以及所述中部支架2的右端与所述右本体12通过第二螺钉62相连。此外,为了增强所述中部支架2的机械强度,所述中部支架2上设有加强筋7,见图2。在所述中部支架2的机械强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进而提高了所述副仪表板1的整体结构强度,故本副仪表板结构不易发生变形。所述左本体11的后端和右本体12的后端通过后部支架3相连。可见,通过所述前部支架4、所述中部支架2和所述后部支架3把所述左本体11与所述右本体12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副仪表板1的前、中、后的强度比较高,从而提高了所述副仪表板1的整体结构强度,故本副仪表板结构不易发生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见图7至图9,以及图3,为了使得所述前部支架4与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连接的更加牢固,所述前部支架4的左端与所述左本体11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第一螺钉61相连,所述前部支架4的右端与所述右本体12也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第一螺钉61相连。最好,所述前部支架4的左、右端面均呈V形。由于所述前部支架4与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连接的比较牢固,所述前部支架4可以增加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的前部强度,当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前部受到挤压或冲击时,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不易发生变形。当然,所述前部支架4的左端与所述左本体11以及所述前部支架4的右端与所述右本体12也可以分别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的螺栓、卡扣等相连。
另外,为了增强所述前部支架4的机械强度,所述前部支架4上设有加强筋7,见图2。在所述前部支架4的机械强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进而提高了所述副仪表板1的整体结构强度,故本副仪表板结构不易发生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见图3和图4,以及图12和图13,所述后部支架3包括一体成型的两个侧板32和连接所述两个侧板32的连接板31,所述连接板31顶面通过第三螺钉63连接有一储物盒5,具体地说,所述连接板31顶面与所述储物盒5的底面通过几个第三螺钉63相连,两个所述侧板3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分别通过卡扣64相连,见图14。具体地说,一个所述侧板32与所述左本体11通过卡扣64相连,另一个所述侧板32与所述右本体12也通过卡扣64相连。可见,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通过后部支架3相连接,大大增加了所述副仪表板1的后部强度,当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后部受到挤压或冲击时,本副仪表板结构也不易发生变形;另外,所述储物盒5与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不是一体成型的,便于制造结构比较复杂的所述储物盒5,及结构比较复杂的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
当然,为了增强所述后部支架3的机械强度,在所述后部支架3上也可以设置加强筋,见图2,在所述后部支架3的机械强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进而提高了所述副仪表板1的整体结构强度,故本副仪表板结构不易发生变形。
见图1至图3,组装时,通过后部支架3把所述左本体11的后端和右本体12的后端连接在一起,再通过前部支架4把所述左本体11的前端和右本体12的前端连接在一起,以及通过中部支架2把所述左本体11的中部和右本体12的中部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轻松完成组装,而且整个组装过程可以在同一个工装上实现安装、避免了搬动、翻转,故其易组装且制造成本低;此外,通过所述前部支架4、所述中部支架2和所述后部支架3把所述左本体11与所述右本体12连接在一起,保证了所述副仪表板1的结构强度,故本副仪表板结构不易发生变形。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不仅易组装、制造成本低,且结构强度高。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包括副仪表板(1)、中部支架(2)、以及后部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仪表板(1)包括左本体(11)和右本体(12),所述左本体(11)的前端和所述右本体(12)的前端通过前部支架(4)相连,所述左本体(11)的中部和所述右本体(12)的中部通过所述中部支架(2)相连,所述左本体(11)的后端和所述右本体(12)的后端通过所述后部支架(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支架(4)的左端与所述左本体(11)以及所述前部支架(4)的右端与所述右本体(12)分别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第一螺钉(6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支架(4)的左、右端面均呈V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架(2)的左端与所述左本体(11)以及所述中部支架(2)的右端与所述右本体(12)分别通过第二螺钉(6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架(2)呈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支架(3)包括一体成型的两个侧板(32)和连接所述两个侧板(32)的连接板(31),两个所述侧板(32)通过卡扣(64)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本体(11)、右本体(12)相连,所述连接板(31)顶面通过第三螺钉(63)连接有一储物盒(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支架(4)、和所述中部支架(2)上均设有加强筋(7)。
CN201310416083.8A 2013-09-12 2013-09-12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Pending CN1036252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16083.8A CN103625292A (zh) 2013-09-12 2013-09-12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16083.8A CN103625292A (zh) 2013-09-12 2013-09-12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5292A true CN103625292A (zh) 2014-03-12

Family

ID=50206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16083.8A Pending CN103625292A (zh) 2013-09-12 2013-09-12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252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0369A (zh) * 2016-08-10 2016-12-21 天津华夏联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副仪表板装配总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1098B1 (en) * 1998-06-17 2001-05-15 Daimlerchrysler Ag Tunnel covering for a motor vehicle
EP1595747A1 (de) * 2004-05-12 2005-11-16 Seeber Aktiengesellschaft & Co. Mittelkonsole mit Basisteil aus zweiteiligem Innenteil und wenigstens einem Seitenelement
CN201342950Y (zh) * 2008-12-25 2009-11-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仪表板组件
CN201825125U (zh) * 2010-10-18 2011-05-11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控台
CN202389222U (zh) * 2011-11-18 2012-08-22 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副仪表板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1098B1 (en) * 1998-06-17 2001-05-15 Daimlerchrysler Ag Tunnel covering for a motor vehicle
EP1595747A1 (de) * 2004-05-12 2005-11-16 Seeber Aktiengesellschaft & Co. Mittelkonsole mit Basisteil aus zweiteiligem Innenteil und wenigstens einem Seitenelement
CN201342950Y (zh) * 2008-12-25 2009-11-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仪表板组件
CN201825125U (zh) * 2010-10-18 2011-05-11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控台
CN202389222U (zh) * 2011-11-18 2012-08-22 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副仪表板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0369A (zh) * 2016-08-10 2016-12-21 天津华夏联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副仪表板装配总成
CN106240369B (zh) * 2016-08-10 2019-01-01 天津华夏联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副仪表板装配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7039467A (ja) 車両骨格構造
CN205801021U (zh)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3625292A (zh) 分体式副仪表板结构
CN204476615U (zh) 一种空气滤清器固定总成及汽车
CN202686535U (zh) 一种新型翼子板梁结构
CN202827023U (zh) 一种汽车前减震器支架结构
CN201833888U (zh) 车用副仪表板
CN204527355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横梁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01272242Y (zh) 一种塑料燃油箱吊带固定结构
CN203418999U (zh) 用于固定hvac和副仪表板的支架
CN203497016U (zh) 仪表板横梁与车身前围连接结构
CN203186272U (zh) 一种车门下防撞杆加固板结构
CN203628035U (zh) 用于汽车发动机舱内管路及线束的固定支架
CN203920684U (zh) 仪表板除霜风管结构及汽车
CN203528613U (zh) 一种汽车前围板
CN203472478U (zh) 天窗安装加强板及汽车
CN202138419U (zh) 一种汽车前碰撞横梁总成
CN207683629U (zh) 一种车辆防侧撞框架及汽车
CN200992234Y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
CN204895595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支架
CN202686509U (zh) 一种前柱内板连接结构
CN204915825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支架
CN103738399A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其制造方法
CN207072311U (zh) 一种卡扣结构及汽车
CN203945960U (zh) 连接结构改进的发动机悬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