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01021U -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01021U
CN205801021U CN201620622224.0U CN201620622224U CN205801021U CN 205801021 U CN205801021 U CN 205801021U CN 201620622224 U CN201620622224 U CN 201620622224U CN 205801021 U CN205801021 U CN 205801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allation portion
air bag
base plate
housing
ba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2222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厚林
王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feng KSS Shanghai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feng KSS Shanghai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feng KSS Shanghai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2222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01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01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01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被动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壳体、气囊袋、气体发生器、下安装部、保持架,壳体底板上设有一组圆形开口组件,前壁和后壁的顶部各设有一个安装部,前壁表面左右两端各设有相互独立的前开口部,前开口部内的材料沿壳体外侧向后弯折并形成前端壁,后壁表面左右两端各设有相互独立的后开口部,后开口部的材料沿壳体外侧向前弯折并形成后端壁,前端壁、后端壁的端部搭接铆合形成侧壁。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壳体结构改进,凸起结构和支架的设置,在保证了与现有技术等同的性能的情况下。节约了原来与底板连接的侧壁所耗费的材料,减轻了产品重量,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被动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安全气囊从仪表板中展开,在乘员与车内部件之间形成缓冲气垫,避免前排乘员与仪表板发生直接撞击而受伤。一般乘员安全气囊包含有一个形成缓冲垫的气囊袋、一个产生气体的气体发生器、一个容纳气囊袋和气体发生器的壳体,以及与仪表板塑料部件和横梁进行安装连接的安装部。常见的设计之一是采用薄钢板材料,经剪裁、弯折、焊接形成壳体。壳体上部边缘设置上安装部,与仪表板塑料部件连接,壳体下部设置下安装部,与仪表板横梁通过螺栓螺母紧固。为了容纳安全气囊袋和气体发生器,并在安全气囊工作时对气囊袋提供支撑和导向,壳体一般设计为顶部一个面开口的箱体,箱体上的五个非开口面均由金属或塑料材料形成,整个壳体耗费材料多,重量大。
公开号为CN101821136A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组件,其安全气囊收纳箱采用底板构件和卡合构件组合形成,同时在安全气囊收纳箱内部设置织布外罩,用以保持安全气囊。该实用新型安全气囊收纳箱侧壁虽然节约一些壳体侧壁的材料,从而得以减轻资源和重量。但壳体结构复杂,且需额外引入织布外罩来辅助支撑和导向气囊袋,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重量和成本。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在保证安全气囊现有性能的同时,又能够较少重量和成本的轻量化安全气囊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保证安全气囊现有性能的同时,又能够较少重量和成本的轻量化安全气囊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壳体、气囊袋、气体发生器、下安装部、保持架,气囊袋设在壳体内,保持架设在气囊袋中,气体发生器和下安装部设在壳体的底部,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和安装部,底板上设有一组圆形开口组件,前壁和后壁的顶部各设有一个安装部,前壁表面左右两端各设有相互独立的前开口部,前开口部内的材料沿壳体外侧向后弯折并形成前端壁,后壁表面左右两端各设有相互独立的后开口部,后开口部的材料沿壳体外侧向前弯折并形成后端壁,前端壁的端部与后端壁的端部搭接铆合形成侧壁,侧壁与底板之间设有缺口部。
所述的前端壁的端部设有向内的台阶弯折部,后端壁的端部搭接在台阶弯折部。
所述的底板设有开口部,开口部内的材料向下弯折并形成下安装部,下安装部上设有下安装孔。
所述的前开口部和所述的后开口部均为两个及以上,相邻的两个前开口部之间设有前连接部,相邻的两个后开口部之间设有后连接部。
所述的安装部为法兰形结构,安装部上设有安装孔,安装部和前壁上设有联通的加强凸起,安装部和后壁上设有联通的另一加强凸起。
所述的安装部由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卷边结构组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卷边结构分别设在前壁和后壁的顶部,卷边结构套入仪表板塑料部件墙体的窗口,卷边结构上设有增强凸起。
所述的前壁上设有前工形增强凸起,一条横向筋位于前开口部与安装部之间,另一条横向筋位于前开口部与底板之间,竖向筋位于两个前开口部之间,所述的后壁上设有后工形增强凸起,一条横向筋位于后开口部与安装部之间,另一条横向筋位于后开口部与底板之间,竖向筋位于两个后开口部之间。
底板的左右两端各设有支架,支架的底部与底板搭接铆合,支架的中部与侧壁搭接铆合,支架的顶部设有上安装孔。
底板设有开口部,开口部内的材料沿壳体外侧向上弯折并形成支架,支架的中部与侧壁搭接铆合,支架的顶部设有上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壳体结构的改进,并通过凸起结构和支架的设置,在保证了与现有技术等同的性能的情况下。节约了原来与底板连接的侧壁所耗费的材料,减轻了产品重量,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安全气囊装置视角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安全气囊装置视角二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壳体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安全气囊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壳体整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壳体视角一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壳体视角二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壳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壳体视角一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壳体视角二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壳体视角一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壳体视角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本例中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壳体1、气囊袋2、气体发生器3、下安装部4、保持架5及螺母6。当安全气囊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时,其气囊袋2压缩折叠成一个包裹,由其外侧自带的包覆薄膜包住,放置在壳体1的箱形内腔中。保持架5放置在气囊袋2中。气体发生器3和下安装部4设在壳体1的底部。本例中,下安装部4为单独零件,保持架5的螺栓依次穿过气囊袋2、壳体1、下安装部4和气体发生器3后,与螺母6连接紧固。下安装部4上设有安装孔41,以通过螺栓将安全气囊装置固定到仪表板横梁上。
参见图3,壳体1包括底板11、前壁12、后壁14、两个侧壁16和安装部13,底板11上设有一组圆形开口组件111,圆形开口组件111包括一个大孔和若干个小孔,大孔用于安置气体发生器3,若干个小孔用于安装保持架5的螺栓。
前壁12和后壁14的顶部各设有一个安装部13,安装部13为法兰形结构,安装部13上设有安装孔131,以通过螺栓将安全气囊装置与仪表板塑料部件连接固定。安装部13和前壁12上设有联通的加强凸起132,安装部13和后壁14上设有联通的另一加强凸起152,以对壳体1进行加强。
前壁12表面左右两端设有一组相互独立的前开口部121,两个前开口部121之间不联通,前壁12上原来位于前开口部121内的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后弯折并形成前端壁161。后壁14表面左右两端设有一组相互独立的后开口部141,两个后开口部141之间不联通,后壁14上原来位后开口部141的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前弯折并形成后端壁162,前端壁161的端部与后端壁162的端部搭接铆合形成侧壁16,侧壁16与底板11不连接,从而形成缺口部163。
前端壁161的端部设有台阶弯折部1611,朝向壳体1的内侧弯折。后端壁162的端部搭接在台阶弯折部1611上,从而使前端壁161和后端壁162搭接铆合后形成的侧壁16在外侧面上具有平整的表面。
在与本例安装方式相当的现有常规设计中,两个侧壁与底板相连。相应的壳体平铺展开时可见其耗用的原材料板为近似十字形。其中的竖条经弯折形成壳体的底板、前壁、后壁和两个安装部,其中的横条经弯折形成两个侧壁。
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平铺展开时可见其耗用的原材料板只有一条竖条,相比于现有常规设计节约了形成两个侧壁部分的材料。
实施例2
本例仅说明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4和图5,本例中下安装部4不是独立零件,而是用底板11上的材料弯折形成。具体实施方式为:在底板1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开口部112。开口部112与圆形开口组件111均不联通。壳体底板11上原来位于开口部112的材料向下弯折,伸展于壳体1的底面,形成下安装部4,下安装部4上设有下安装孔41,以通过螺栓将安全气囊装置固定到仪表板横梁上。
相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取消了独立式下安装部4,进一步降低了安全气囊装置的重量和成本。本实施例可应用于下安装部空间较小的应用场合。
实施例3
本例仅说明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6和图7,本例中前壁12左端和右端相对的设有两组前开口部121。两个前开口部121之间不联通,相邻的两个前开口部121之间设有前连接部123。后壁14上也设有两组后开口部141,相邻的两个后开口部141之间设有后连接部143。
壳体前壁12上原来位于开口部121的两块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后弯折并形成两组前端壁161,壳体后壁14上原来位于开口部121的两块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前弯折并形成两组后端壁162。两组前端壁161和两组后端壁162对应搭接铆合,形成两组侧壁16。侧壁16与底板11不连接,形成缺口部163,两个相邻的侧壁16之间也形成缺口部163。
本例中,缺口部163的尺寸比实施例1中的缺口部163尺寸更小,因此能对气囊袋2提供更好的支撑。另外,由于前连接部123和后连接部143的设置,壳体的前壁12和后壁14的强度更高,且能对气囊袋2提供更好的支撑。
实施例4
本例仅说明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与实施例1相同部分,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8,本例中的安装部13由若干个互相独立的卷边结构组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卷边结构分别设在前壁12和后壁14的顶部,在安全气囊装置装配于汽车仪表板时,呈卷边结构的安装部13分别套入仪表板塑料部件墙体上的窗口,起到连接作用。
卷边结构上设有增强凸起134,前壁12上设有前工形增强凸起125,后壁14上设有后工形增强凸起145,分别对前壁12和后壁14进行增强。本例的工形增强凸起125具有两条横向筋和一条竖向筋,一条横向筋位于前开口部121与安装部13之间,另一条横向筋位于前开口部121与底板11之间,两条横向筋能在安全气囊装置工作时,抑制前壁12以其两端为基点向外侧的扩张变形,竖向筋位于两个前开口部121之间,能在安全气囊装置工作时,抑制前壁12以其下边缘也即前壁12与底板11结合边缘为基点向外侧的扩张变形。横向筋与竖向筋结合能大幅增强前壁12的整体强度。同理,后工形增强凸起145的一条横向筋位于后开口部141与安装部13之间,另一条横向筋位于后开口部141与底板11之间,竖向筋位于两个后开口部141之间,能大幅增强后壁14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5
本例仅说明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与实施例4相同部分,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9和图10,本例中底板11的左右两端各设有支架18。支架18由独立材料单独制作,并连接到壳体1上。支架18的底部与底板11搭接铆合,支架18的中部与侧壁16搭接铆合,从而形成两个缺口部163,支架18的顶部设有上安装孔181,以通过螺栓与仪表板塑料部件连接固定。
相比实施例4而言,因为单个缺口部的面积更小,因此壳体1能对气囊袋2提供更好的支撑。同时,支架18能进一步增强侧壁16及壳体1的整体强度。
在与本例安装方式相当的现有常规设计之一中,支架采用底板材料延伸弯折形成,原材料裁剪排版时废料较大,不符合节约资源的技术发展趋势。
在与本例安装方式相当的另一种现有常规设计中,因为侧壁与底板相连,本身强度高。支架仅起到与仪表板塑料部件连接固定的作用,而对于增强侧壁没有显著影响,没有达成用最少的材料实现同样功能的技术发展目标。
实施例6
本例仅说明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与实施例5相同部分,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11和图12,本例中支架18不是采用独立材料单独制作而成,而是由底板11的材料弯折形成。具体实施方法为:在底板1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开口部112。开口部112与圆形开口组件111均不联通。底板11上原来位于开口部112内的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上弯折,伸展于壳体1的左右两端,形成支架18。支架18的中部与侧壁16搭接铆合,顶部设有上安装孔181,以通过螺栓与仪表板塑料部件连接固定。
相比于实施例5,本实施例取消了独立式的支架,并实现了等同的功能,进一步降低了安全气囊装置的重量和成本。

Claims (8)

1.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壳体、气囊袋、气体发生器、下安装部、保持架,气囊袋(2)设在壳体(1)内,保持架(5)设在气囊袋(2)中,气体发生器(3)和下安装部(4)设在壳体(1)的底部,其特征在于:壳体(1)包括底板(11)、前壁(12)、后壁(14)、两个侧壁(16)和安装部(13),底板(11)上设有一组圆形开口组件(111),前壁(12)和后壁(14)的顶部各设有一个安装部(13),前壁(12)表面左右两端各设有相互独立的前开口部(121),前开口部(121)内的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后弯折并形成前端壁(161),后壁(14)表面左右两端各设有相互独立的后开口部(141),后开口部(141)的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前弯折并形成后端壁(162),前端壁(161)的端部设有向内的台阶弯折部(1611),后端壁(162)的端部搭接在台阶弯折部(1611),前端壁(161)的端部与后端壁(162)的端部搭接铆合形成侧壁(16),侧壁(16)与底板(11)之间设有缺口部(16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1)设有开口部(112),开口部(112)内的材料向下弯折并形成下安装部(4),下安装部(4)上设有下安装孔(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开口部(121)和所述的后开口部(141)均为两个及以上,相邻的两个前开口部(121)之间设有前连接部(123),相邻的两个后开口部(141)之间设有后连接部(14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部(13)为法兰形结构,安装部(13)上设有安装孔(131),安装部(13)和前壁(12)上设有联通的加强凸起(132),安装部(13)和后壁(14)上设有联通的另一加强凸起(1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部(13)由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卷边结构组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卷边结构分别设在前壁(12)和后壁(14)的顶部,卷边结构套入仪表板塑料部件墙体的窗口,卷边结构上设有增强凸起(1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壁(12)上设有前工形增强凸起(125),一条横向筋位于前开口部(121)与安装部(13)之间,另一条横向筋位于前开口部(121)与底板(11)之间,竖向筋位于两个前开口部(121)之间,所述的后壁(14)上设有后工形增强凸起(145),一条横向筋位于后开口部(141)与安装部(13)之间,另一条横向筋位于后开口部(141)与底板(11)之间,竖向筋位于两个后开口部(14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11)的左右两端各设有支架(18),支架(18)的底部与底板(11)搭接铆合,支架(18)的中部与侧壁(16)搭接铆合,支架(18)的顶部设有上安装孔(18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11)设有开口部(112),开口部(112)内的材料沿壳体(1)外侧向上弯折并形成支架(18),支架(18)的中部与侧壁(16)搭接铆合,支架(18)的顶部设有上安装孔(181)。
CN201620622224.0U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205801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2224.0U CN205801021U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2224.0U CN205801021U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01021U true CN205801021U (zh) 2016-12-14

Family

ID=57505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22224.0U Active CN205801021U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0102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2964A (zh) * 2016-06-22 2016-09-07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WO2017133365A1 (zh) * 2016-02-02 2017-08-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壳体和安全气囊组件
CN110382309A (zh) * 2017-02-02 2019-10-25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发生器支架和气囊模块
JPWO2021106396A1 (zh) * 2019-11-25 2021-06-03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33365A1 (zh) * 2016-02-02 2017-08-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壳体和安全气囊组件
CN105922964A (zh) * 2016-06-22 2016-09-07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CN105922964B (zh) * 2016-06-22 2018-11-30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CN110382309A (zh) * 2017-02-02 2019-10-25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发生器支架和气囊模块
CN110382309B (zh) * 2017-02-02 2022-05-10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发生器支架和气囊模块
JPWO2021106396A1 (zh) * 2019-11-25 2021-06-03
WO2021106396A1 (ja) * 2019-11-25 2021-06-0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7214009B2 (ja) 2019-11-25 2023-01-27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US11787362B2 (en) 2019-11-25 2023-10-1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modu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01021U (zh)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JP5871983B2 (ja) 車体の後部に搭載される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の保護構造
CN103010145B (zh) 用于车辆的中央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US11046156B2 (en) Reinforced vehicle door against side impact
CN107000791B (zh) 车辆用车架
US9714052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9914480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EP2792526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4724180A (zh) 机动车辆后部
JP201706536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922964A (zh)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US3595335A (en) Front en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602448B2 (en) Frontal center curtain airbag for vehicle
JP2015071327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9318994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59664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JP3807325B2 (ja) 車体骨格構造
CN211568107U (zh) 车辆的前端模块框架
US20140008899A1 (en) Airbag module case
JP2014213762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5383562A (zh) 一种车辆的前舱纵梁总成
CN210337847U (zh)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JP2015036281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22083565A (ja) 車体構造
US20200079432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6

Address after: 200120 Building 8, No. 88, Shengro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Co-patentee after: Yanfeng Automobile Intelligent Safety System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315 No. 426 Pu Pu Road, Cambridge Industrial Zon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Patentee before: Yanfeng Bailide (Shanghai)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