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0822B - 电池布线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布线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0822B
CN103620822B CN201280030041.4A CN201280030041A CN103620822B CN 103620822 B CN103620822 B CN 103620822B CN 201280030041 A CN201280030041 A CN 201280030041A CN 103620822 B CN103620822 B CN 1036208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unit
connecting hole
protection lid
locking
link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00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0822A (zh
Inventor
木下优子
平光宏臣
平井宏树
高濑慎一
冈本怜也
中山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20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0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8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01R11/288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电池布线模块(14)具备:多个连结单元(16),保持对相邻的单电池(12)的电极端子(11)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17);开口端部,位于连结单元(16)中连结方向的一侧,在该开口端部形成有在连结方向开口的第一卡合孔(34);卡定端部,位于连结单元(16)中连结方向的另一侧,在该卡定端部形成有卡定部(31),所述卡定部(31)插通在连结方向上位于相邻位置的连结单元(16)的第一卡合孔(34)并卡定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以及变动限制片(36),设于开口端部和卡定端部的任意一方,变动限制片(36)插通以在连结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于开口端部和卡定端部的另一方的第二卡合孔(37),限制相邻的连结单元(16)向与连结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动。

Description

电池布线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单电池组的电池布线模块。
背景技术
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车用的电池模块构成为,并排排列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单电池,相邻的单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通过连接部件(母线)连接,从而将多个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在此,为了简化连接部件的安装作业等,如专利文献2所示,可以想到如下技术:在多个树脂制的连接单元中收纳连接部件,将这些连接单元彼此连结而成的电池布线模块(电池连接组件)一体地安装到多个单电池。
在该专利文献2中,通过在各连接单元的排列方向的一侧设置的卡合部和在各连接单元的排列方向的另一侧设置的被卡合部的卡合来连结各连接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0671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89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2的结构为,在连接单元的排列方向的一端侧设置卡合部的卡定孔,并使弯曲成U字状的卡定片从上方贯通卡定孔而卡定。然而,在使弯曲成U字状的卡定片卡定在卡定孔的孔缘部来对单元之间进行连结的情况下,存在连结强度容易变弱的问题。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布线模块,能够可靠地对单元之间进行连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池布线模块安装于由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单电池排列而成的单电池组,其中,该电池布线模块具备:多个连结单元,保持对相邻的所述单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并且该多个连结单元沿连结方向被连结;开口端部,位于所述连结单元中所述连结方向的一侧,在该开口端部形成有在所述连结方向开口的第一卡合孔;卡定端部,位于所述连结单元中所述连结方向的另一侧,在该卡定端部形成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插通在所述连结方向上位于相邻位置的所述连结单元的所述第一卡合孔并卡定于所述第一卡合孔的孔缘部;以及变动限制片,设于所述开口端部和所述卡定端部的任意一方,所述变动限制片插通以在所述连结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开口端部和所述卡定端部的另一方的第二卡合孔,限制相邻的所述连结单元向与所述连结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动。
根据本结构,由于卡定部与在连结单元的连结方向开口的第一卡合孔卡定,因此能够可靠地对连结单元之间进行连结。
在此,若仅靠卡定部与第一卡合孔卡定,则存在例如在一个连结单元以卡定部的前端侧为轴旋转的情况下使卡定部的卡定解除的危险,但在本结构中,除了卡定部之外,还使得变动限制片插通第二卡合孔来限制向与所述连结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变动,因而能够抑制连结单元以卡定部的前端侧为轴的旋转(变动)。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防止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更优选具有下述结构。
所述卡定部具备:板状的挠曲片;和卡定突部,在所述挠曲片的前端侧向与所述连结方向正交的一侧突出并卡定于所述第一卡合孔的孔缘部。
这样一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卡定部卡定于第一卡合孔的孔缘部。
所述变动限制片形成为在所述挠曲片的厚度方向上较厚的形状。
这样一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限制连结单元以卡定部的前端侧为轴的旋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对于电池布线模块,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对单元之间进行连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电池模块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池模块的将保护盖、第一端部保护盖和第二端部保护盖打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连结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连结单元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连结单元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连结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图16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示出保护盖卡合部与保护盖卡合承托部的卡定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9是示出第一端部连结单元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一端部连结单元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一端部连结单元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二端部连结单元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第二端部连结单元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第二端部连结单元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二端部连结单元的后视图。
图16是示出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将电池布线模块组装到单电池组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利用副铰接件将第一端部保护盖和第二端部保护盖打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利用副铰接件将第一端部保护盖和第二端部保护盖打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利用副铰接件将第一端部保护盖和第二端部保护盖关闭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利用副铰接件将第一端部保护盖和第二端部保护盖关闭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22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14的电池模块10搭载于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等车辆(未图示)中,作为用于驱动车辆的电源使用。
电池模块10具有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具备电极端子11的单电池12排列配置而成的单电池组13。单电池组13通过电池布线模块14电连接。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以箭头X示出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详细来说,以图1中的朝向右近前侧的方向为右方、朝向左进深侧的方向为左方。而且,将图1中以箭头Y示出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详细来说,以图1中的朝向左近前侧的方向为前方、朝向右进深侧的方向为后方。而且,将图1中以箭头Z示出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详细来说,将图1中的下方作为下方、上方作为上方。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多个相同的部件,对一个部件标以标号,而对其他部件则省略标号。
(单电池12)
单电池12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单电池12的内部收纳未图示的发电元件。在单电池12的上表面,在靠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电极端子11、11。电极端子11的一方为正极端子,另一方为负极端子。在电极端子11的外表面形成有螺纹牙。单电池12以使相邻的电极端子11极性不同的方式配置。多个单电池12沿左右方向排列构成单电池组13。
(电池布线模块14)
将配置在图1中的前侧并将相邻的单电池12彼此连接的电池布线模块14作为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14A,将配置在图1中的后侧并将相邻的单电池12彼此连接且将单电池组13与配置于车辆中的电力导体15连接的电池布线模块14作为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14B。作为电力导体15,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电线、母线等任意的导体。
(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14A)
如图2所示,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14A具备沿左右方向连结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连结单元16。连结单元16的排列方向与单电池组13中的单电池12的排列方向一致。
(连结单元16)
在连结单元16安装有对相邻的单电池12的电极端子11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件17。连接部件17是将由铜、铜合金、SUS等构成的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的形状而成的。连接部件17从上方观察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在连接部件17,贯通连接部件17地形成有供电极端子11贯通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A。
如图3所示,在连结单元16形成有收纳连接部件17的合成树脂制的收纳部19。收纳部19从上方观察呈长方形,并且是比连接部件17稍大的形状。在收纳部19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20A,从该开口部20A将连接部件17收纳到收纳部19内。
电极端子11通过在贯通到连接部件17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A内的状态下与螺母21螺合来与连接部件17电连接。在通过连接部件17连接的相邻的电极端子11的一方,在螺母21与连接部件17之间夹持有电压检测端子22。由此,电压检测端子22与电极端子11电连接。电压检测线23的一个端部通过压接等公知的方式与电压检测端子22连接。电压检测线23的另一个端部与未图示的ECU连接。
如图3所示,在连结单元16形成有收纳电压检测线23并使其沿左右方向排布的合成树脂制的电线排布部24A。电线排布部24A从左右方向观察呈大致槽状,能够收纳电压检测线23。电线排布部24A与收纳部19通过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25A连结(连接)在一起。
连结部25A形成为由板状的底部71和夹着底部71左右地设置的一对槽壁72A、72B构成的槽状,在底部71配置与电压检测端子22连接的电压检测线23的末端部。在一对槽壁72A、72B的上端部向内方侧突出有一对爪部73,利用该一对爪部73能够将电压检测线23保持在连结部25A内。
在收纳部19,从与连结部25A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经由铰接件26一体地形成有合成树脂制的保护盖27。保护盖27形成为能够以铰接件26为中心转动。保护盖27从上方观察呈大致长方形状。保护盖27被设定成能够覆盖收纳部19、连结部25A以及电线排布部24A的大小。保护盖27形成为通过使在保护盖27形成的保护盖锁定部28和在电线排布部24形成的保护盖锁定承托部29弹性地卡合,被保持成覆盖收纳部19、连结部25A及电线排布部24A的状态。
在保护盖27形成有肋部30,所述肋部30在保护盖27被关闭的状态下位于收纳部19侧的面上向收纳部19侧突出。肋部30形成为呈大致长方形的闭合的环状。肋部30形成为在保护盖27被关闭的状态下进入到收纳部19内。详细来说,肋部30形成为比收纳部19的开口部20A的口缘稍小的形状。
(连结单元16的卡合结构)
在连结单元16的(连结部25A的)左端部(相当于卡定端部),形成有向外侧(连结方向)突出的卡定部31。如图4所示,卡定部31由板状的挠曲片31A和在挠曲片31A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并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卡定的卡定突部32构成。另外,上述下方是指与连结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与连接部件17的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7所示,挠曲片31A的基端部31B侧向上方弯曲,该基端部31B与连结部25A的槽壁72A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卡定突部32形成为呈台阶状地向下方突出、且突出尺寸朝向前端侧呈倾斜状地减小的形状。
如图3和图6所示,在连结单元16的右端部(相对于开口端部)形成有与卡定部31卡定的卡定承托部33。卡定承托部33形成为上表面侧开口的U字状,在该卡定承托部33设置的第一卡合孔3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形状。
如图7所示,卡定突部32贯通第一卡合孔34的内部并且卡定突部32的台阶部分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卡定承托部33的连结方向的端部)抵接。在卡定承托部33(第一卡合孔34)与卡定突部32之间形成有预定的余隙35A。预定的余隙35A是指,一般在采用将卡定突部卡定于卡合孔的孔缘部的卡定结构的情况下,形成于卡合孔与卡定突部之间的余隙。若未形成该余隙35A,则即使是微小的尺寸误差,也会产生卡定突部无法与卡合孔的孔缘部卡定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与卡定突部32之间形成的余隙35A为0.2mm。该余隙35A的尺寸范围可根据需要而任意地设定。
如图3所示,在连结单元16的左端部(相对于卡定端部),形成有与卡定部31在前后方向(图3中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并列并向外侧(连结方向)突出的变动限制片36。如图3和图5所示,变动限制片3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图3中以箭头Y示出的方向)扁平的板状。换言之,变动限制片3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厚度尺寸较大(较厚的)形状。由此,卡定部31的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变动限制片36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成为正交的关系。变动限制片36的前端与卡定部31的前端在连结方向上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3和图6所示,在连结单元16的右端部(相当于开口端部)将收纳部19和电线排布部24连结,在该连结起来的部分与第一卡合孔34前后并列地设有第二卡合孔37,所述第二卡合孔37与沿左右方向(连结单元16的连结方向)插通的变动限制片36卡合。
第二卡合孔37为可供变动限制片36插通的、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当将变动限制片36插通后(嵌入后),限制了相邻的连结单元16之间以卡定部31的前端侧为轴的(超过预定范围的)旋转,在能够限制该旋转(变动)的范围内设定变动限制片36与第二卡合孔37之间的余隙。
(保护盖27的卡合结构)
如图3所示,在保护盖27的左端部(左右两侧缘的一方)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保护盖卡合部38。保护盖卡合部38分为两股地形成,在各前端部,向前后方向(图3中以箭头Y示出的方向)的外侧分别突出地形成有保护盖卡合爪39。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与形成有保护盖卡合部38的侧缘相反的一侧的侧缘形成有与保护盖卡合部38卡合的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沿左右方向贯通形成有供保护盖卡合爪39贯通的保护盖卡合孔41。
如图8所示,保护盖卡合爪39贯通保护盖卡合孔41的内部并从保护盖卡合爪39贯通保护盖卡合孔41的方向的前侧与保护盖卡合孔41的孔缘部抵接。在保护盖卡合孔41与保护盖卡合爪39之间形成有预定的余隙35B。预定的余隙35B是指,一般在采用将卡合爪卡定于卡合孔的孔缘部的卡定结构的情况下,形成于卡合孔与卡合爪之间的余隙。若未形成该余隙35B,则即使是微小的尺寸误差,也会产生卡合爪无法与卡合孔的孔缘部卡定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盖卡合孔41的孔缘部与保护盖27卡定爪之间形成的余隙35B为0.2mm。该余隙35B的尺寸范围可根据需要而任意地设定。
如图2所示,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14A是通过将卡定部31与第一卡合孔34(卡定承托部33)、变动限制片36与第二卡合孔37以及保护盖卡合部38与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卡合来将连结单元16沿左右方向连结而形成的。
(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14B)
在图2中配置于后侧的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14B具备沿左右方向连结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连结单元16、与连结起来的多个连结单元16的左端部连结的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以及与连结起来的多个连结单元16的右端部连结的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连结单元16以及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排列方向与单电池组13中的单电池12的排列方向相同。
(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
如图2所示,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具有将位于单电池组13的左端部的单电池12的后侧的电极端子11与配置于车辆中的电力导体15连接起来的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是将由铜、铜合金、SUS等构成的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的形状而成的。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从上方观察呈在上下方向细长地弯曲的形状。在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的后端部形成有供电极端子11贯通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B,在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的前端部形成有供未图示的螺栓贯通的螺栓贯通孔45A。通过将插通到螺栓贯通孔45A内的螺栓与未图示的螺母螺合,将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与电力导体15固定成被夹于螺栓的头部与螺母之间的状态。
如图9所示,在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形成有收纳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从上方观察呈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相仿的形状,并且形成为稍大的形状。在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形成有在上方开口的开口部20B,从该开口部20B将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收纳到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内。
电极端子11通过在贯通到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B内的状态下与螺母21螺合来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电连接。在电极端子11,在螺母21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之间夹持有电压检测端子22。由此,电压检测端子22与电极端子11电连接。电压检测线23的一个端部通过压接等公知的方式与电压检测端子22连接。电压检测线23的另一个端部与未图示的ECU连接。
在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形成有收纳电压检测线23并使其沿左右方向排布的合成树脂制的电线排布部24B。电线排布部24B从左右方向观察呈大致槽状,能够收纳电压检测线23。电线排布部24B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通过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25B连结在一起。将电压检测端子22保持于连结部25B。
在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从与连结部25B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经由主铰接件48A一体地形成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端部保护盖47。第一端部保护盖47形成为能够以主铰接件48A为中心转动。第一端部保护盖47从上方观察呈大致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连结部25B以及电线排布部24B相仿的形状。第一端部保护盖47被设定成能够覆盖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连结部25B以及电线排布部24B的大小。
在第一端部保护盖47还形成有副铰接件49A。第一端部保护盖47形成为能够以该副铰接件49A为中心转动。通过该副铰接件49A,第一端部保护盖47中与将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和电力导体15连接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形成为能够开闭。
如图10所示,第一端部保护盖47形成为通过使在第一端部保护盖47形成的第一端部保护盖锁定部50和在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形成的第一端部保护盖锁定承托部51弹性地卡合,被保持成覆盖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连结部25B及电线排布部24B的状态。
如图9所示,在第一端部保护盖47形成有第一端部侧肋部52,所述第一端部侧肋部52在第一端部保护盖47被关闭的状态下位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侧的面上向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侧突出。第一端部侧肋部52形成为在第一端部保护盖47被关闭的状态下进入到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内。
(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卡合结构)
在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右侧缘形成有第一端部卡定承托部53,所述第一端部卡定承托部53与在配置于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右侧的连结单元16形成的卡定部31卡合。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第一端部卡定承托部53沿左右方向贯通形成有供卡定突部32贯通的第一端部第一卡合孔54。
卡定部31与第一端部卡定承托部53(第一端部第一卡合孔54)的卡合结构和图7所示的卡定部31与卡定承托部33(第一卡合孔34)的卡合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右侧缘形成有第一端部第二卡合孔55,所述第一端部第二卡合孔55与在配置于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右侧的连结单元16形成的变动限制片36卡合。第一端部第二卡合孔55形成为可供变动限制片36贯通的、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第一端部保护盖47的卡合结构)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第一端部保护盖47的右侧缘形成有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56,该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56与在位于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右侧的连结单元16的保护盖27形成的保护盖卡合部38卡合。在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56沿左右方向贯通形成有供保护盖卡合爪39贯通的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孔57。
保护盖卡合部38与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56的卡合结构和图8所示的保护盖卡合部38与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的卡合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与连结起来的多个连结单元16的左端部连结。详细来说,利用卡定部31与第一端部卡定承托部53卡合的结构以及保护盖卡合部38与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56卡合的结构,将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与连结单元16连结在一起。
(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
如图2所示,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具有将位于单电池组13的右端部的单电池12的后侧的电极端子11与配置于车辆中的电力导体15连接的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是将由铜、铜合金、SUS等构成的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的形状而成的。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从上方观察呈沿左右方向细长地弯曲的形状。在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的左端部形成有供电极端子11贯通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C,在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的右端部形成有供未图示的螺栓贯通的螺栓贯通孔45B。通过将插通到螺栓贯通孔45B内的螺栓与未图示的螺母螺合,将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与电力导体15固定成被夹于螺栓的头部与螺母之间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在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形成有收纳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从上方观察呈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相仿的形状,并且形成为稍大的形状。在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形成有在上方开口的开口部20C,从该开口部20C将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收纳到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内。
电极端子11通过在贯通到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C内的状态下与螺母21螺合来与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电连接。在电极端子11,在螺母21与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之间夹持有电压检测端子22。由此,电压检测端子22与电极端子11电连接。电压检测线23的一个端部通过压接等公知的方式与电压检测端子22连接。电压检测线23的另一个端部与未图示的ECU连接。
在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形成有收纳电压检测线23并使其沿左右方向排布的合成树脂制的电线排布部24C。电线排布部24C从左右方向观察呈大致槽状,能够收纳电压检测线23。电线排布部24C与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通过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25C连结在一起。将电压检测端子22保持于连结部25C。
在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从与连结部25C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经由主铰接件48B一体地形成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二端部保护盖60。第二端部保护盖60形成为能够以主铰接件48B为中心转动。第二端部保护盖60从上方观察呈大致与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连结部25C以及电线排布部24C相仿的形状。第二端部保护盖60被设定成能够覆盖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连结部25C以及电线排布部24C的大小。
如图14所示,第二端部保护盖60形成为通过使在第二端部保护盖60形成的第二端部保护盖锁定部61和在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形成的第二端部保护盖锁定承托部62弹性地卡合,被保持成覆盖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的一部分、连结部25C及电线排布部24C的状态。
如图15所示,在第二端部保护盖60还形成有副铰接件49B。第二端部保护盖60形成为能够以该副铰接件49B为中心转动。通过该副铰接件49B,第二端部保护盖60中与将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和电力导体15连接的区域对应的部分形成为能够开闭。
如图13所示,第二端部保护盖60形成为通过使在第二端部保护盖60形成的第二端部保护盖副锁定部63和在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形成的第二端部保护盖副锁定承托部64弹性地卡合,被保持成覆盖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中与将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和电力导体15连接的区域对应的部分的状态。
在第二端部保护盖60形成有第二端部侧肋部65,所述第二端部侧肋部52在第二端部保护盖60被关闭的状态下位于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侧的面上向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侧突出。第二端部侧肋部65形成为在第二端部保护盖60被关闭的状态下进入到收纳部19内。
(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卡合结构)
如图12所示,在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左侧缘形成有第二端部卡定部66,所述第二端部卡定部66与在配置于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左侧的连结单元16形成的卡定承托部33卡合。如图12所示,第二端部卡定部66向左方突出地形成。而且,如图15所示,在第二端部卡定部66的前端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端部单元卡合爪67。
第二端部卡定部66与卡定承托部33(第一卡定孔34)的卡合结构与图7所示的卡定部31与卡定承托部33(第一卡定孔34)的卡合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在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左侧缘,形成有与卡定部31在前后方向(图12中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并列并向左方突出的第二端部变动限制片68。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端部变动限制片68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图12中以箭头Y示出的方向)扁平的板状。第二端部变动限制片68贯通第二卡合孔37,所述第二卡合孔37形成于在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左侧配置的连结单元16。
(第二端部保护盖60的卡合结构)
如图12所示,在第二端部保护盖60的左侧缘形成有向左方突出的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部69。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部69分为两股形成,在各前端部,向前后方向(图12中以箭头Y示出的方向)的外侧分别突出地形成有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爪70。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部69与在配置于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左侧的连结单元16形成的保护盖27的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卡合。
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部69与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的卡合结构和图8所示的保护盖卡合部38与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的卡合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所示,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与连结起来的多个连结单元16的右端部连结。详细来说,利用第二端部卡定部66与卡定承托部33(第一卡合孔34)卡合的结构以及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部69与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卡合的结构,将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与连结单元16连结在一起。
(关于组装方法和安装方法)
接下来,下面说明电池布线模块14的组装方法和安装方法的一例。首先,准备6个连结单元16,从左右方向依次将一个连结单元16的卡定部31与另一个连结单元16的卡定承托部33卡合,并且从左右方向依次将一个连结单元16的保护盖卡合部38与另一个连结单元16的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卡合。由此,5个连结单元16被沿左右方向连结起来。此时,将卡定部31卡定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并且将变动限制片36嵌入第二卡合孔37从而限制两个单元16之间的连结方向以外的相对移动,因此,成为不易产生会导致卡定部31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的卡定被解除的以卡定部31的前端侧为轴的旋转(变动)的状态,因此两个连结单元16之间成为比较牢固地连结起来的状态。
接着,将连接部件17收纳到各连结单元16的收纳部19内。
接下来,将电压检测端子22压接到电压检测线23的一个端部,将电压检测线23与电压检测端子22连接。将电压检测线23排布于连结起来的连结单元16的电线排布部24A,在各连结部25A保持各电压检测端子22,将各电压检测端子22配置到各收纳部19内。由此,如图16所示,完成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14A。
接着,准备一个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5个连结单元16及一个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从左右方向将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第一端部卡定承托部53与连结单元16的卡合部卡合,并且从左右方向将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56与连结单元16的保护盖卡合部38卡合。而且,从左右方向将一个连结单元16的卡定部31与另一个连结单元16的卡定承托部33(第一卡合孔34)卡合,并且从左右方向将一个连结单元16的保护盖卡合部38与另一个连结单元16的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卡合。而且,从左右方向将连结单元16的卡定承托部33与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第二端部卡定部66卡合,并且从左右方向将连结单元16的保护盖卡合承托部40与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第二保护盖卡合部38卡合。
接着,将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收纳到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的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的内部。接下来,将连接部件17收纳到各连结单元16的收纳部19内。进而,将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收纳到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的内部。
接下来,将电压检测端子22压接到电压检测线23的一个端部,将电压检测线23与电压检测端子22连接。将电压检测线23排布于连结起来的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连结单元16以及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的电线排布部24A、24B、24C,在各连结部25A、25B、25C保持各电压检测端子22,将各电压检测端子22分别配置在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收纳部19以及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的内部。由此,如图17所示,完成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14B。
接下来,将12个单电池12以使形成有电极端子11的面朝上的方式排列。以使一个单电池12的电极端子11沿前后方向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12个单电池12。接下来,将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14A从上方安装到位于单电池组13的前侧的电极端子11。此时,电极端子11贯通连接部件17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A、18B、18C。
接着,将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14B从上方安装到位于单电池组13的后侧的电极端子11。此时,电极端子11贯通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B、连接部件17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A以及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的电极端子贯通孔18C(参照图18)。
然后,将螺母21与各电极端子11螺合。由此,如图2所示,12个单电池12串联连接。
接下来,对于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14A,使连结起来的多个保护盖27以铰接件26为中心转动而关闭来覆盖收纳部19、连结部25A以及电线排布部24A。此时,通过使保护盖锁定部28与保护盖锁定承托部29弹性地卡合,将保护盖27保持成关闭状态。
接下来,对于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14B,使连结起来的第一端部保护盖47、多个保护盖27以及第二端部保护盖60以主铰接件48A、48B以及铰接件26为中心转动而关闭来覆盖收纳部19、连结部25A、25B、25C以及电线排布部24A、24B、24C。此时,通过使保护盖锁定部28与保护盖锁定承托部29弹性地卡合,并且使第二端部保护盖锁定部61与在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形成的第二端部保护盖锁定承托部62弹性地卡合,将连结起来的第一端部保护盖47、多个保护盖27以及第二端部保护盖60保持成关闭状态。
在该状态下,对于第一端部连结单元42中与将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和外部导体连接的部分对应的区域以及第二端部连结单元43中与将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和外部导体连接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形成为能够以副铰接件49为中心开闭(参照图19和图20)。
接下来,通过螺栓紧固将配置于车辆的电力导体15与第一端部连接部件44连接。而且,通过螺栓紧固将电力导体15与第二端部连接部件58连接。然后,使第一端部保护盖47以副铰接件49A为中心转动,并使第一端部保护盖锁定部50与第一端部保护盖锁定承托部51弹性地卡合。由此,第一端部保护盖47被保持成覆盖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46的状态。而且,使第二端部保护盖60以副铰接件49B为中心转动,并使第二端部保护盖副锁定部63与第二端部保护盖副锁定承托部64弹性地卡合。由此,第二端部保护盖60被保持成覆盖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59的状态(参照图1、图21以及图22)。由此,完成电池模块10。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一种电池布线模块14,安装于由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11的单电池12排列而成的单电池组13,其中,该电池布线模块14具备:多个连结单元16,保持对相邻的单电池12的电极端子11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17;开口端部,位于连结单元16中连结方向的一侧,在该开口端部形成有在连结方向开口的第一卡合孔34;卡定端部,位于连结单元16中连结方向的另一侧,在该卡定端部形成有卡定部31,所述卡定部31插通在连结方向上位于相邻位置的连结单元16的第一卡合孔34并卡定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以及变动限制片36,设于开口端部和卡定端部的任意一方,变动限制片36插通以在连结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于开口端部和卡定端部的另一方的第二卡合孔37,限制相邻的连结单元16向与连结方向(插通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卡定部31与在连结单元16的连结方向开口的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卡定,因此能够可靠地对连结单元16之间进行连结。
在此,若仅靠卡定部31与第一卡合孔34卡定,则存在例如在一个单元以卡定部31的前端侧为轴旋转的情况下使卡定部31的卡定解除的危险,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卡定部31之外,还使得变动限制片36插通第二卡合孔37来限制向与连结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变动,能够抑制连结单元16以卡定部31的前端侧为轴的旋转(变动)。因而,能够以简易的结构防止卡定部31的卡定被解除。
卡定部31由板状的挠曲片31A和在挠曲片31A的前端侧向与连结方向正交的一侧突出并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卡定的卡定突部32构成。这样一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卡定部31卡定于第一卡合孔34的孔缘部。
变动限制片36形成为在挠曲片31A的厚度方向上较厚的形状。这样一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限制连结单元16以卡定部31的前端侧为轴的旋转。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卡合孔34和第二卡合孔37设于连结单元16的右端侧(连结方向的一侧,开口端部),卡定部31和变动限制片36设于所述连结单元16的左端部(连结方向的另一侧,卡定端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卡定部31和变动限制片36(第一卡合孔34和第二卡合孔37)设于连结单元16的连结方向的不同侧。具体来说,也可以是第一卡合孔34和变动限制片36设于连结单元16的连结方向的一侧(开口端部侧),第二卡合孔37和卡定部31设于连结单元16的连结方向的另一侧(卡定端部侧)。
(2)也可以是卡定部31与第一卡合孔34不带有余隙地卡合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卡定部压入第一卡合孔34的结构。
(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12个电池串联连接,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2~11、或13个以上的电池串联连接,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
(4)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5个或6个连结单元16连结,但不限于此,根据需要,也可以构成为将2个~4个、或者7个以上的任意个数的连结单元16连结。
标号说明
10:电池模块;
11:电极端子;
12:单电池;
14A:连结用电池布线模块(电池布线模块14);
14B:外部连接用电池布线模块(电池布线模块14);
15:电力导体;
16:连结单元;
17:连接部件;
19:收纳部;
26:铰接件;
27:保护盖;
30:肋部;
31:卡定部;
31B:基端部;
32:卡定突部;
33:卡定承托部;
34:第一卡合孔;
36:变动限制片;
38:保护盖卡合部;
39:保护盖卡合爪;
40:保护盖卡合承托部;
41:保护盖卡合孔;
42:第一端部连结单元;
43:第二端部连结单元;
44:第一端部连接部件;
46:第一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
47:第一端部保护盖;
48A、48B:主铰接件;
49A、49B:副铰接件;
52:第一端部侧肋部;
53:第一端部卡定承托部;
54:第一端部第一卡合孔;
56: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承托部;
57:第一端部保护盖卡合孔;
58:第二端部连接部件;
59:第二端部连接部件收纳部;
60:第二端部保护盖;
65:第二端部侧肋部;
66:第二端部卡定部;
67:第二端部单元卡合爪;
69: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部;
70:第二端部保护盖卡合爪;
71:底部;
72A、72B:槽壁部。

Claims (3)

1.一种电池布线模块,安装于由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单电池排列而成的单电池组,其中,
该电池布线模块具备:多个连结单元,保持对相邻的所述单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并且该多个连结单元沿连结方向被连结;
开口端部,位于所述连结单元中所述连结方向的一侧,在该开口端部形成有在所述连结方向开口的第一卡合孔;
卡定端部,位于所述连结单元中所述连结方向的另一侧,在该卡定端部形成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插通在所述连结方向上位于相邻位置的所述连结单元的所述第一卡合孔并卡定于所述第一卡合孔的孔缘部;以及
变动限制片,与所述卡定部并列地形成于所述卡定端部,
所述变动限制片插通以在所述连结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开口端部的第二卡合孔,限制相邻的所述连结单元向与所述连结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中,
所述卡定部具备:板状的挠曲片;和卡定突部,在所述挠曲片的前端侧向与所述连结方向正交的一侧突出并卡定于所述第一卡合孔的孔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中,
所述变动限制片形成为在所述挠曲片的厚度方向上较厚的形状。
CN201280030041.4A 2011-07-05 2012-06-15 电池布线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08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9074A JP5733061B2 (ja) 2011-07-05 2011-07-05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1-149074 2011-07-05
PCT/JP2012/065339 WO2013005558A1 (ja) 2011-07-05 2012-06-15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0822A CN103620822A (zh) 2014-03-05
CN103620822B true CN103620822B (zh) 2016-06-29

Family

ID=47436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04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0822B (zh) 2011-07-05 2012-06-15 电池布线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88040B2 (zh)
EP (1) EP2713421A4 (zh)
JP (1) JP5733061B2 (zh)
CN (1) CN103620822B (zh)
WO (1) WO20130055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3630B2 (ja) * 2011-12-06 2015-11-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032978B2 (ja) * 2012-07-09 2016-11-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JP6220547B2 (ja) * 2013-05-08 2017-10-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JP6130733B2 (ja) * 2013-05-27 2017-05-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JP6186922B2 (ja) * 2013-06-18 2017-08-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配線モジュール
FR3017023B1 (fr) * 2014-01-29 2017-01-06 Hypertac Sa Systeme pour connecter electriquement au moins un premier equipement et un deuxieme equipement entre eux
US10431924B2 (en) * 2015-09-16 2019-10-01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Terminal and wiring module
JP6536314B2 (ja) * 2015-09-16 2019-07-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658122B2 (ja) * 2016-03-10 2020-03-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と制御機器との接続構造
CA3023941C (en) 2016-06-01 2019-10-22 Termaco Ltee Battery connector
JP6699464B2 (ja) * 2016-09-05 2020-05-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JP6772937B2 (ja) * 2017-04-10 2020-10-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パックのベースプレート構造、および蓄電パック
CN109390536B (zh) * 2017-08-04 2021-04-23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模块
CN111771293A (zh) * 2018-02-14 2020-10-13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JP7184606B2 (ja) * 2018-11-20 2022-12-06 日本メ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支持部材及び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KR20230102738A (ko) * 2021-12-30 2023-07-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버스 바 홀더, 버스 바 조립체 및 전지 모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56750A2 (en) * 2008-11-12 2010-05-20 Johnson Controls - 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Llc Battery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r
JP2010225449A (ja) * 2009-03-24 2010-10-07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接続ユニット
JP2011077031A (ja) * 2009-09-07 2011-04-14 Yazaki Corp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JP2011124176A (ja) * 2009-12-14 2011-06-23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3025B2 (ja) 1997-08-22 2004-04-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間接続用バスバー
US7972185B2 (en) * 2009-03-16 2011-07-05 Sb Limotive Co., Ltd. Battery module having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JP5500336B2 (ja) 2009-06-23 2014-05-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5550290B2 (ja) * 2009-09-17 2014-07-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配索体、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DE102009041894A1 (de) * 2009-09-18 2011-03-31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Elektrisches Kontaktieren eines elektrischen Bauteils
JP2011091003A (ja) * 2009-10-26 2011-05-06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KR101137365B1 (ko) * 2010-05-20 2012-04-20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56750A2 (en) * 2008-11-12 2010-05-20 Johnson Controls - 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Llc Battery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r
JP2010225449A (ja) * 2009-03-24 2010-10-07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接続ユニット
JP2011077031A (ja) * 2009-09-07 2011-04-14 Yazaki Corp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JP2011124176A (ja) * 2009-12-14 2011-06-23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88040B2 (en) 2015-07-21
JP2013016379A (ja) 2013-01-24
US20140134894A1 (en) 2014-05-15
WO2013005558A1 (ja) 2013-01-10
JP5733061B2 (ja) 2015-06-10
EP2713421A4 (en) 2015-04-15
CN103620822A (zh) 2014-03-05
EP2713421A1 (en)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822B (zh) 电池布线模块
CN103907221B (zh) 电池配线模块
JP5720530B2 (ja) 電池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241671B2 (ja) 温度検知部材のバスバーへの取付構造および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3891007B (zh) 电池模块以及配线模块
CN104247091B (zh) 电池用配线模块
JP6233654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772524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818105B2 (ja) 配線用モジュール
CN103548180B (zh) 电池布线模块
CN104871345A (zh) 配线用模块
CN103548182B (zh) 电池布线模块
CN107078246B (zh) 蓄电模块
JP5769007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604270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787140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4254932B (zh) 电池用配线模块
CN105074959A (zh) 配线模块
US9281581B2 (en) Wiring module for a battery module that has detection terminal for detecting state of electric cells
JP2011258413A (ja)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CN105431965B (zh) 配线模块
CN106233504B (zh) 布线模块
CN107836051A (zh) 布线模块
CN104285316B (zh) 配线模块
CN105493311A (zh) 配线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