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8627A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08627A CN103608627A CN201280029782.0A CN201280029782A CN103608627A CN 103608627 A CN103608627 A CN 103608627A CN 201280029782 A CN201280029782 A CN 201280029782A CN 103608627 A CN103608627 A CN 1036086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wind direction
- direction change
- blow
- change bla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空气调节机中,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设置在室内机、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左右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摆动支点配置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的大致延长线上,由此将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旋转轴位置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配置成适当的位置关系,扩大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提供左右风向变更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设置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特别涉及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与左右变更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位置关系。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气调节机中,设置有变更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左右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通常由多个叶片构成。空气调节机停止时,左右风向变更叶片被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等覆盖,收纳在室内机主体内。另一方面,空气调节机运转时,左右风向变更叶片利用控制室内机的遥控器(遥控操作装置)被倾斜成所期望的角度,左右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风。
另外,提案有关于构成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多个叶片,对左右各一组的每个叶片进行独立控制,由此将从吹出口吹出的风送到房间的宽范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796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为了美观,需要左右风向变更叶片被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覆盖并收纳在室内机主体内。因此,一般而言,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轴配置在比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驱动轴)更靠上风侧。
在空气调节机运转时,即使左右风向变更叶片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相互独立地驱动的情况,也需要两者不干扰。因此,需要为了不进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轨迹,使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形状变小。其结果,产生左右风向的变更性能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通过将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配置成适当的位置关系,能够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面积,提高风向变更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设置用于吸入吹出室内空气的风扇和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上述风向变更叶片具有:上下变更从上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左右变更从上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上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上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将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所以能够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面积,提高风向变更性能。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和特征通过对附图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相关的下面的描述更加明显。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进深方向的纵截面图。
图2A是图1的室内机的概略图。
图2B是图1的室内机的吹出口的放大图。
图2C是图1的室内机的吹出口的放大图。
图3是沿着图2A的线III-III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A的线IV-IV的截面图。
图5是吹出口的两侧壁向着下游侧扩展时的沿着图2A的线III-III的截面图。
图6是吹出口的两侧壁向着下游侧扩展时的沿着图2A的线IV-IV的截面图。
图7是空气调节机停止时的上下叶片的放大图。
图8是空气调节机运转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
图9是空气调节机停止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
图10是沿着图8的线X-X的截面图。
图11是沿着图9的线XI-XI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左右叶片的左右变更性能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左右叶片的左右变更性能的另一个曲线图。
图14是组合多个直线部和多个圆弧形状的左右的侧壁的放大图。
图15是具有图14的侧壁的室内机的正面图。
图16是利用一个圆弧形状形成侧壁时的室内机的正面图。
图17是利用一个直线形状形成侧壁时的室内机的正面图。
图18的(a)是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放大图,(b)是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设置用于吸入吹出室内空气的风扇;和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风向变更叶片具有: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左右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
如上所述,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驱动轴)配置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所以能够减小左右风向变更叶片旋转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干扰,所以能够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面积,其结果,能够不泄露吹出风、利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进行变更,能够提高变更性能。
另外,通过将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运转时的上风端附近,在空气调节机运转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打开时),进入吹出口内的上风侧的部分变小,所以不只能够减少相对于吹出的空气的阻力,也能够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面积,其结果,能够提高左右风向变更性能。
另外,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上形成防止运转时的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干扰的凹形状,由此能够避免运转时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轨迹并能够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面积。
另外,其凹形状与上风侧相比,下风侧的相对于凹形状的底边的倾斜角度大,由此能够确保对风向变更性能产生大影响的上风侧的面积,能够提高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设计性。
另外,连结构成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多个叶片的连结条,比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更靠近下风侧而配置,由此能够抑制送风性能的降低,并关系到消费电力的降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普通家庭中使用的空气调节机通常由制冷剂配管相互连接的室外机和室内机构成,图1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室内机具有室内机主体2和自由开闭室内机主体2的前面开口部2a的可动前面板(以下,简单称为前面板)4,空气调节机停止时,前面板4与室内机主体2紧贴,关闭前面开口部2a,而空气调节机运转时,前面板4向背离室内机主体2的方向移动,打开前面开口部2a。另外,图1表示前面板4关闭前面开口部2a的状态。
另外,在室内机主体2的内部具有:室内热交换器6;用于将从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吸入的室内空气用室内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并将其吹出到室内的室内风扇8;开闭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10并上下变更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以下,简单称为“上下叶片”)12;和左右变更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以下,简单称为“左右叶片”)14,在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与室内热交换器6之间设置有过滤器16,该过滤器16用于除去从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吸入的室内空气所含有的尘埃。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包括:开闭吹出口10的下叶片18和设置于下叶片18的上方且与下叶片18协动控制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上叶片20。另外,下叶片18与驱动轴22连结,另一方面,上叶片20与驱动轴24连结,各驱动轴22、24与驱动电动机等的驱动源(未图示)连结。
如图10和图11所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包括从室内机的正面看位于左侧的一组叶片14a和位于右侧一组叶片14b,一组叶片14a或14b包括由连结条15、15b隔着的多个(例如,4个)叶片。另外,各组叶片14a、14b与各自的驱动源(例如,驱动电动机)26连结,由驱动源26独立地控制。
空气调节机开始运转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控制为开,打开吹出口10,驱动室内风扇8,由此室内空气通过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被取入到室内机的内部。被取入的室内空气利用室内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通过室内风扇8,并通过形成在室内风扇8的下游侧的通风路28,由吹出口10吹出。
另外,来自吹出口10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由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控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上下方向的角度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左右方向的角度由控制室内机的遥控器(遥控操作装置)控制。
另外,位于吹出口10的上游侧的通风路28,由位于室内风扇8的下游侧的作为通风路28的后部壁的后引导件30、位于风扇的下游侧与后引导件30相对的作为通风路28的前部壁的稳定器(stabilizer)32、和室内机主体2的两侧壁34(参照图3)形成。
另外,上述的用于“稳定器”可以分为位于室内风扇8的下游附近,使在室内风扇8的前部附近产生的涡流稳定的稳定器和位于该稳定器的下游侧担负由室内风扇8输送的空气的压力恢复的扩散器的前部壁部分,但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将这些统称为“稳定器”。
另外,前面板4作为可动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固定式的。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形状>
这里,对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形状进行详细地阐述。
图2A表示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概略图,图3是沿着图2A的线III-III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A的线IV-IV的截面图。
图3是下叶片18打开吹出口10时从室内机的前方看上叶片20的图,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上叶片20从前方看呈大致T字状的形状。
即,上叶片20的横宽不是一定的,具有:与驱动轴24连结、位于室内机主体2的两侧壁34之间(吹出口10)的宽度狭部20a;和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位于宽度狭部20a的上方覆盖吹出口10的上方的室内机主体2的宽度宽部20b。宽度狭部20a的横宽(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吹出口10的横宽设定得稍微短,宽度宽部20b的横宽比吹出口10的横宽设定得长。
同样,下叶片18的横宽也不是一定的,具有:与驱动轴22连结、位于室内机主体2的两侧壁34之间(吹出口10)的宽度狭部18a;和空气调节机停止时、覆盖吹出口10的宽度宽部18b。宽度狭部18a的横宽(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吹出口10的横宽设定得稍微短,宽度宽部18b的横宽设定得比吹出口10的横宽长。
另外,在图1和图3中,以空气调节机停止时用下叶片18覆盖吹出口10的全部的方式设定形状,但没有必要一定覆盖吹出口10的全部,也可以以覆盖吹出口10的一部分的方式设定形状。
这里,将空气调节机停止时、利用下叶片18覆盖吹出口10、利用上叶片20覆盖吹出口10的上方的室内机主体2的状态下的、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前表面定义为“设计面”,在空气调节机的运转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打开的状态下,由设计面向前方突出的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部位(宽度宽部18b、20b)的宽度,比设计面的内侧的部位(宽度狭部18a、20a)的宽度扩大。
通过这样设定,在吹出口10的内侧,吹出风被夹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与左右的侧壁34之间,不会发生上下左右的泄露地进行变更,从吹出口10吹出,另一方面,在吹出口10的外侧,左右变更的吹出风即使从吹出口10的左右的端部进一步向左右吹出,也不会通过比吹出口10的左右的侧壁34向外侧延长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而扩散,能够维持上下和左右的变更方向。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横宽越长,维持吹出风的上下的变更方向的效果越大,考虑室内机的设计等,宽度宽部18b、20b的横宽优选设定为与室内机主体2的横宽大致相等。
特别而言,在供暖时,希望在室内机的内部变暖的空气从吹出口10向上方浮起,该动作由上叶片20控制,进一步通过扩大上叶片20的横宽,能够防止暖气的向上方泄露。
另外,图3和图4表示安装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驱动轴22、24的吹出口10的左右的侧壁34相互大致平行的情况,但如图5和图6所示,以吹出口10的左右的侧壁34向着下游侧、直线地或曲线地扩展的方式形成扩散器的情况,以下叶片18的宽度狭部18a和上叶片20的宽度狭部20a的横宽向着下游侧缓慢变长的方式设定形状,以使得侧壁34的扩散器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左右的端部之间的间隙不向着下游侧变宽。
通过这样设定形状,利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左右变更的吹出风沿着侧壁34的扩散器向左右吹出时,能够降低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和侧壁34之间的间隙向上方或下方的泄露,能够提高上下或左右的变更性能。
另外,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以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进深方向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将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进深方向的长度设定得较长,由此能够提高上方和下方的变更性能。
图7是空气调节机停止时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在上叶片20的宽度狭部20a的外表面形成有与下叶片18的相对部(前端部)的形状互补的形状的凹部20c,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下叶片18的相对部接近上叶片20的凹部20c而配置,由此在重叠部分没有阶段差(设计面均匀),能够提高空气调节机停止时的室内机的外观。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形状>
图8表示空气调节机运转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图9表示空气调节机停止时的室内机的概略图。另外,图10是沿着图8的线X-X的截面图,图11是沿着图9的线XI-XI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其长度方向的长度比稳定器32的长度设定得长,通过由后引导件30和稳定器32所夹的通风路28的吹出风不泄露地由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变更。
另外进行详细说明的是,在图8的截面中,从流过通风路28的空气的气流来看,将稳定器32的下游侧的端缘部设为A、将上游侧的端缘部设为A’,将从下游侧端缘部A到上游侧端缘部A’的距离设为L时,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向着正面时,通过其前端部B,沿着与稳定器32平行的线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长度(以下,简单称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长度”)设定得比后引导件30的长度L长,如图8和图10所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前端部B比设计面向前方突出。
即,如图1或图8所示,上叶片20的摆动支点(驱动轴24)侧的端缘部接近稳定器32的下游侧端缘部A而配置,下叶片18的摆动支点(驱动轴22)侧的端缘部接近后引导件30的下游侧端缘部C而配置,2个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打开时,其上游侧的端缘部接近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下游侧的端部的状态下被夹入,由此能够使通过由后引导件30和稳定器32所夹的通风路28的吹出风,不泄露地通过2个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之间,能够以原样维持吹出风的左右变更状态,使之向下方向变更。
图12和图13表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左右变更性能,表示吹出风的左右变更角度相对于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变更角度的比例。
如图12的曲线图所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长度为L/3、L/2时,左右变更性能分别为30%、50%,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长度为L时,左右变更性能为90%,可知优选将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长度设定得比后引导件30的长度L长。另外,图12的曲线图所示的L’表示比稳定器32的上游侧端缘部A’更向上游侧延伸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长度(参照图8),图12的曲线图表示即使比稳定器32的上游侧端缘部A’更向上游侧延伸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左右变更性能也不太提高。
另外,在图8的截面中,从在通风路28流动的空气的气流来看,将后引导件30的下游侧的端缘部作为C,图13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向着正面时,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相对于通风路28的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单称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率”),该通风路28的面积为通过A和C的直线和通过A’并与通过A和C的直线平行的直线所包围的、沿着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叶片面的通风路28的面积,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率为20%、30%时,左右变更性能分别为30%、50%,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率为70%时,左右变更性能为90%,可知优选将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率设定得比70%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确定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形状时,尽量地使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进深方向的长度变长,确保不受周围的部件(后引导件30、稳定器32等)的干扰的最小间隙,由此将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率设定得比70%大。
图2B和图2C为运转时的吹出口10周边的放大图。如图2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的延长线与下叶片18的驱动轴22的旋转中心的距离α,在下风侧设为约5mm。在空气调节机运转时打开下叶片18时,与其驱动轴22相比,上风侧的区域接近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所以有时下叶片18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发生干扰。因此,为了两者不干扰,需要切割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等而确定其形状。因此,为了将其切割设定为最小,将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设定为最大,优选距离α为0(下叶片18的驱动轴22存在于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的延长线上)。另一方面,下叶片18的空气的流路方向的长度越长,驱动下叶片18所需要的转矩越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离α设为约5mm,以使得抑制需要的转矩,并能够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风侧,将距离α设定为约5mm,但在下风侧如果为10mm以内,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进一步而言,设定在比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的延长线更靠上风侧的情况下,虽然驱动下叶片18所需要的转矩大,但在吹出口内部,能够使进入上风侧的部分变小,所以对确保送风性能是有效的。该情况下,α如果为-10mm(距离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为上风侧10mm)以内,在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方面,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图2C所示,将下叶片18的摆动支点(驱动轴22)的旋转中心与下叶片18的上风端的距离β设定为约10mm。这样将下叶片18的驱动轴22配置在大致上风端,由此在空气调节机运转时(下叶片打开时),在下叶片18中,进入吹出口10内的上风侧的部分变小,所以不只能够减小下叶片18相对于吹出的空气产生的阻力,也能够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离β设定为10mm,但如果为20mm以内,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图18a和图18b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放大图。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的边的对边,设置有运转时防止下叶片18的干扰的凹形状48。如此设置凹形状48,能够避免运转时的下叶片18的轨迹并确保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面积。
另外,如图18b所示,在凹形状48中,其形状与上风侧相比,下风侧更缓和(θμ<θL)。即,在凹形状48中,与上风侧相比,下风侧的相对于凹形状48的底边的倾斜角度(其他例如,相对于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旋转轴47的倾斜角度、相对于从吹出口10吹出的风的吹出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大。由此,能够确保对风向变更性能更有影响的上风侧的面积,并且提高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设计性。
进一步而言,连结构成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多个叶片的连结条15比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47更靠下风侧而配置。由此,通过吹出的空气,能够减小成为阻力的连结条15对送风性能产生的影响。
另外,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向着正面时,其前端部B比设计面向前方突出,所以空气调节机运转停止时,在该原样的状态,关闭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干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
因此,在本发明中,空气调节机运转停止时,如图11所示,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中,使左侧的一组叶片14a向左侧倾斜的同时,使右侧的一组叶片14b向右侧倾斜之后(以二组叶片14a、14b的前端部打开的方式倾斜之后),以利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关闭吹出口10的方式进行控制,避免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与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干扰。
即,空气调节机运转时,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打开的状态下,通风路28内的气流方向上长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不受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干扰,能够自由进行吹出风的左右变更,不只如此,也能够提高左右的风向变更性能,在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使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倾斜之后,以利用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关闭吹出口10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将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收纳在室内机主体2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使左侧的一组叶片14a向左侧倾斜,使右侧的一组叶片14b向右侧倾斜,也可以使二组叶片14a、14b向着相同的方向倾斜。
另外,也可以代替独立控制的二组叶片14a、14b,由同时控制的多个叶片构成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
<吹出口10的侧壁形状>
这里所说的“吹出口10的侧壁形状”是指,利用使下叶片18为最下方向的状态时的沿着下叶片18的面的截面(与设计面大致垂直的截面),从正面看吹出口10的左右的侧壁34的情况的形状,即沿着图2A的线IV-IV的截面中的左右的侧壁34的形状,与上述截面平行的截面呈现相同的形状。
左右的侧壁34在通风路28内,具有向着吹出口10在外侧方向变宽的截面形状,其截面形状如图14所示,向着吹出口10,组合多个直线部36、40和多个圆弧部38、42。
参照图14进行更详细地阐述,左右的侧壁34的各自具有:形成在室内风扇8的正下游侧,与室内风扇8的旋转中心轴大致正交的直线部36;以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形成在直线部36的下游侧,与直线部36连接的圆弧部38;以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形成在圆弧部38的下游侧,与圆弧部38连接的直线部40;和以向外侧变宽的方式形成在直线部40的下游侧,与直线部40连接的圆弧部42,圆弧部42与室内机主体2的前表面下部的直线部46连接。
如图16所示,使与大致平面形状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相对的侧壁34形成为一个圆弧形状的情况下,在侧壁34与最外侧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之间的通风路28a产生局部的狭窄部44,通风路28a的宽度从上游侧向狭窄部44缓缓地变狭,进一步而言从狭窄部44向下游侧缓缓地变宽,所以通风阻力变大。
相对于此,图14和图15的形状,从室内风扇8吹出的风通过向左右倾斜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与侧壁34的直线部40之间的封闭空间时,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与侧壁34之间的通风路28a没有局部地变狭,所以能够减小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与侧壁34之间向左右变更的吹出风的通风阻力。
进一步而言,如图17所示,使与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相对的侧壁34形成为一个直线形状的情况,从吹出口10向开放空间吹出吹出风时,从吹出口10吹出的风与壁面分离,沿着物体改变流动方向的所谓“附壁效果”不能期待。
相对于此,图14和图15的形状的情况,从直线部40的下游侧的吹出口10向开放空间吹出吹出风时,从侧壁34到室内机主体2的前面的左右端部,吹出风不与壁面分离,向左右正侧面吹出,能够产生沿着左右的靠壁方向的气流,能够提高附壁效果。
因此,流过左右的侧壁34的吹出风在通风路28a内不减弱其气流,另外从吹出口10吹出后,维持其气流强度,在左右进行更大大的变更而吹出。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直线部40的上游侧设置向外侧变宽的圆弧部38,由此从室内风扇8向前方吹出的风,向着沿着向外侧变宽的侧壁34的直线部40的方向引导,不只在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与侧壁34的直线部40之间的流动更顺利,而且下游侧的圆弧部42的末端以与室内机主体2前表面的直线部46大致连接的方式设定形状,由此吹出风的气流沿着室内机主体2前表面而流动。
另外,这里所说的“大致连接”是指,从圆弧部42的曲率中心直到直线部46的距离与圆弧部42的曲率半径相等,或者比圆弧部42的曲率半径稍微小。
另外,从吹出口10向开放空间吹出的气流,容易与侧壁34分离,使下游侧的圆弧部42的曲率半径(例如,R45)设定得比上游侧的圆弧部38的曲率半径(例如,R10)大时,提高附壁效果,从吹出口10向开放空间吹出的气流难以从侧壁34分离。
除此以外,使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最倾斜的情况,以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与直线部40之间的通风路28a向着下游侧稍微变狭的方式设定形状,通过向着下游侧变狭,增速的吹出风的气流由于附壁效果附着在圆弧部42和直线部46,进一步沿着室内机主体2前表面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由2个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由除此以外的个数构成的情况。
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各自具有的效果。
本发明中,参照附图充分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很明确,能过对其作出各种变形和修正。这样的变形、修正,只要不超出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表现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被理解为包含在其中。
2011年6月1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134884号的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所公开的内容,被整体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通过使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变长,能够扩大叶片面积、提高变更性能,对包括普通家庭中使用的空气调节机的各种空气调节机有用。
附图符号说明
2 室内机主体
2a 前面开口部
2b 上面开口部
4 前面板
6 室内热交换器
8 室内风扇
10 吹出口
12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
14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14a 左侧的叶片
14b 右侧的叶片
15 连结条
15a 左侧的连结条
15b 右侧的连结条
16 过滤器
18 下叶片
18a 宽度狭部
18b 宽度宽部
20 上叶片
20a 宽度狭部
20b 宽度宽部
20c 凹部
22 驱动轴
24 驱动轴
26 驱动源
28、28a 通风路
30 后引导件
32 稳定器
34 侧壁
36 直线部
38 圆弧部
40 直线部
42 圆弧部
44 狭窄部
46 直线部
47 旋转轴
48 凹形状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在室内机中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取入吹出的风扇和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
所述风向变更叶片具有:上下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左右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
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运转时的上风端附近,
连结构成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多个叶片的连结条,配置在比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更靠下风侧,
而且,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在具有其旋转轴的边的对边具有凹形状,所述凹形状由上风侧的边、下风侧的边和连结它们的对边形成,形成为所述下风侧的边与所述对边的角度比所述上风侧的边与所述对边的角度大的形状,
而且,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由设定得比所述吹出口的横宽短的宽度狭部和在所述宽度狭部的下游侧、设定得比所述吹出口的横宽长的宽度宽部形成。
Claims (6)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在室内机中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取入吹出的风扇和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
所述风向变更叶片具有:上下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左右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摆动支点配置在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运转时的上风端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形成有防止运转时与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干扰的凹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所述凹形状中,下风侧相比上风侧,相对于所述凹形状的底边的倾斜角度较大。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连结构成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多个叶片的连结条,配置在比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更靠下风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具有:开闭所述吹出口的下叶片;和设置在所述下叶片的上方,与所述下叶片协动,控制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上叶片,
配置在所述左右风向变更叶片的旋转轴的大致延长线上的摆动支点,是所述下叶片的摆动支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34884 | 2011-06-17 | ||
JP2011134884A JP4947224B1 (ja) | 2011-06-17 | 2011-06-17 | 空気調和機 |
PCT/JP2012/003222 WO2012172727A1 (ja) | 2011-06-17 | 2012-05-17 | 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08627A true CN103608627A (zh) | 2014-02-26 |
CN103608627B CN103608627B (zh) | 2016-06-08 |
Family
ID=46498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29782.0A Active CN103608627B (zh) | 2011-06-17 | 2012-05-17 | 空气调节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47224B1 (zh) |
CN (1) | CN103608627B (zh) |
WO (1) | WO201217272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97820A (zh) * | 2018-01-12 | 2018-08-1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73084B (zh) * | 2012-09-24 | 2016-05-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CN114111014A (zh) * | 2018-03-09 | 2022-03-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57931A (en) * | 1963-12-09 | 1966-06-28 | Whirlpool Co | Air conditioner louver mechanism |
CN86104721A (zh) * | 1985-07-08 | 1987-02-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 |
JPH0579690A (ja) * | 1991-09-20 | 1993-03-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整装置 |
CN2438040Y (zh) * | 2000-08-02 | 2001-07-04 | Tcl集团有限公司 | 分体挂壁式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0426U (ja) * | 1984-06-26 | 1986-01-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節装置 |
JPS6210552A (ja) * | 1985-07-08 | 1987-01-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
JPS6340756U (zh) * | 1986-08-29 | 1988-03-16 | ||
JP3438757B2 (ja) * | 1995-11-20 | 2003-08-18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H11173651A (ja) * | 1997-12-15 | 1999-07-02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ユニットおよびルーバ |
JP2001116343A (ja) * | 1999-10-22 | 2001-04-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3624813B2 (ja) * | 2000-09-06 | 2005-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化粧パネル、吹出口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2039609A (ja) * | 2001-06-22 | 2002-02-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風向調整装置 |
JP2003090593A (ja) * | 2001-09-20 | 2003-03-28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左右風向板 |
JP2008025880A (ja) * | 2006-07-19 | 2008-02-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4737137B2 (ja) * | 2007-05-07 | 2011-07-2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2009097762A (ja) * | 2007-10-16 | 2009-05-07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JP4547029B2 (ja) * | 2009-02-10 | 2010-09-2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
2011
- 2011-06-17 JP JP2011134884A patent/JP4947224B1/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5-17 WO PCT/JP2012/003222 patent/WO20121727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17 CN CN201280029782.0A patent/CN1036086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57931A (en) * | 1963-12-09 | 1966-06-28 | Whirlpool Co | Air conditioner louver mechanism |
CN86104721A (zh) * | 1985-07-08 | 1987-02-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 |
JPH0579690A (ja) * | 1991-09-20 | 1993-03-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整装置 |
CN2438040Y (zh) * | 2000-08-02 | 2001-07-04 | Tcl集团有限公司 | 分体挂壁式空调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97820A (zh) * | 2018-01-12 | 2018-08-1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CN108397820B (zh) * | 2018-01-12 | 2020-03-3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002747A (ja) | 2013-01-07 |
WO2012172727A1 (ja) | 2012-12-20 |
CN103608627B (zh) | 2016-06-08 |
JP4947224B1 (ja) | 2012-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762795B1 (en) |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 |
US9488381B2 (en) |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 |
CN101449106B (zh) | 空调 | |
CN102980284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03238032B (zh) | 空调机 | |
AU2016319451B2 (en) |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 |
EP2799790B1 (en) |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 |
WO2014199590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AU2016320945B2 (en) |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 |
CN105135527A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755848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03608627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03261808B (zh) | 空调机 | |
CN108507012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JP4864159B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7081106U (zh) | 空调器 | |
CN109964041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210241763U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
CN21662003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134551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结构 | |
CN114110773A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