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41763U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41763U
CN210241763U CN201890000376.4U CN201890000376U CN210241763U CN 210241763 U CN210241763 U CN 210241763U CN 201890000376 U CN201890000376 U CN 201890000376U CN 210241763 U CN210241763 U CN 2102417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wind direction
indoor unit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03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suke Hagiwara
萩原雄介
Hiroaki Makino
牧野浩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417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417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一个以上的上下风向板,其配置于吹出口;第一风道,其将吸入口与吹出口连通;以及第二风道,其形成于吹出口的左右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与第一风道相邻,上下风向板的左右宽度是到达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的长度,在上下风向板的送风引导面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边界具有沿第一风道的风的流动方向立设的肋。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吹出口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由于在壳体内部的右侧配置电气部件的关系,左右方向的吹出宽度变短。因此,在吹出口的右侧端部设置作为伪风道的第二风道,从与吸入口连通的第一风道横跨第二风道而扩大了上下风向板的左右方向长度。由此,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提高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并且缓和吹出口的外观的非对称性,从而提高了外观装饰性。
存在以下技术,即:为了如上述那样提高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而欲在上下风向板的送风引导面设置吹出风向引导部,并将吹出风进一步向左右方向外侧引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311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的风向引导部中,能够提高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的情况限定于确保某种程度吹出风速的位置。因此,在吹出风不吹出的第二风道的位置,无法期望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的改善效果。
另外,第二风道以缩短吹出口的第一风道的侧壁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一风道的风道长度较短,从第一风道的侧壁端连通第二风道。即,第一风道的侧壁由于第二风道的形成而变短。由此,在第一风道内静压不恢复,伴随第一风道内的动压的上升,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增加,从而送风性能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外观装饰性以及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变差,使第一风道内的静压恢复而使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降低,从而改善送风性能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一个以上的上下风向板,其配置于所述吹出口;第一风道,其将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连通;以及第二风道,其形成于所述吹出口的左右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与所述第一风道相邻,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左右宽度是到达所述第一风道以及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在所述上下风向板的送风引导面的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边界具有肋,该肋沿所述第一风道的风的流动方向立设,所述肋是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横跨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端和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的形状,所述肋以在上下风向板全闭的状态和全开的状态的转动范围内不与相邻部件干涉的最大形状,使分隔壁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向该侧壁的下风侧延长。
优选地,所述肋在所述边界上横跨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设置。
优选地,所述肋从上风侧向下风侧且朝向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外侧倾斜。
优选地,所述肋相对于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风侧至下风侧的假想线的倾斜角度θ满足50°<θ<90°。
优选地,所述肋是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不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重叠而从所述侧壁向所述壳体的正面方向连续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肋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使相对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端的对置边与所述侧壁端相邻且平行地形成。
优选地,所述肋形成于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的从上风端至下风端的整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形成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凹进的凹部空间,在所述第二风道内配置转动轴,该转动轴设置于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左右方向端部,所述转动轴以从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向所述壳体侧分离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以使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的上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端相邻的方式转动。
优选地,所述上下风向板设置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肋的双方是在两个所述上下风向板双方的转动范围内不干涉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在上下风向板的送风引导面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边界具有沿第一风道的风的流动方向立设的肋。由此,肋担负第一风道的侧壁的功能,由此能够使分隔壁从由于形成第二风道而变短的第一风道的侧壁向该侧壁的下风侧延长。因而在第一风道处静压能够恢复。因此能够不使外观装饰性以及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变差而使第一风道内的静压恢复,从而使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降低,改善送风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4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图2的A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从图4的箭头B观察的向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从图5的箭头C观察的向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从图4的箭头D观察的向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上下风向板全闭的状态的从图4的箭头D观察的向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上下风向板全闭的状态和全开的状态的转动范围的从图4的箭头D观察的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者与其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在剖视图的附图中,鉴于可视性而适当地省略剖面线。此外,说明书全文所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只不过是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空调装置100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图。在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00中,借助气体制冷剂配管103以及液体制冷剂配管104将室外机101与室内机102连接。
室外机101具有压缩机105、四通阀106、室外热交换器107以及膨胀阀108。
压缩机105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压缩机105例如可以是借助逆变器电路等使运转频率任意变化,使压缩机105的每单位时间送出制冷剂的容量变化。
四通阀106例如是根据制冷运转时与制热运转时而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阀。
室外热交换器107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 107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将制冷剂冷凝而使其液化。室外热交换器107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蒸发而使其气化。
膨胀阀108是流量控制阀,将制冷剂减压而使其膨胀。例如膨胀阀 108在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基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等的指示进行开度调整。
室内机102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09。室内热交换器109例如进行空调对象的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109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室内热交换器109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
通过以上那样构成空调装置100,能够借助室外机101的四通阀106 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
<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纵剖视图。
如图2、图3所示,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壳体1,该壳体 1具有吸入口1a和吹出口1b。壳体1由室内机主体2和作为装饰部件的正面板3构成。吸入口1a将室内机102周围的空气吸入室内机102内部。吹出口1b将吸入到室内机102内部的空气向室内机102外部吹出。
如图3所示,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将吸入口1a与吹出口 1b连通的第一风道4。第一风道4形成为被前侧吹出风道面部1c和后侧吹出风道面部1d隔出的空间。
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室内热交换器109,该室内热交换器 109进行从室内机102周围通过吸入口1a而吸入到室内机102内部的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另外,具备将借助室内热交换器109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向吹出口1b送出的横流风扇5。此外,具备使横流风扇5旋转的未图示的风扇马达。被风扇马达驱动的横流风扇5将在室内机102内部生成的空调空气朝室内机102外部吹送,实现安装有室内机102的室内的自由的空气调节。另外,在此作为送风风扇列举出横流风扇5。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送风风扇也可以是螺旋桨风扇等。
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第一上下风向板6a以及第二上下风向板6b。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配置于吹出口1b。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将从室内机102内部吹送的空调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的方向自由地变更。第一上下风向板6a配置于第二上下风向板6b的上侧。另外上下风向板6a、6b并不局限于两个,只要设置一个以上即可。
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左右风向板7。左右风向板7配置于比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靠里侧的吹出口1b。在左右风向板7沿左右方向并列地排列有多个送风板。左右风向板7将从室内机102内部吹送的空调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的方向自由地变更。
第一上下风向板6a能够以第一转动轴8a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自由转动。第一转动轴8a以从第一上下风向板6a的送风引导面6a1向壳体1侧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二上下风向板6b能够以第二转动轴8b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自由转动。第二转动轴8b以从第二上下风向板6b的送风引导面6b1 向壳体1侧分离的方式形成。
安装于壳体1的左右侧的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分别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第一、第二转动轴8a、8b一个一个地连接。驱动马达动作,由此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向上下方向自由地转动。由此,在室内机102内部生成的空调空气能够分别独立地向上下方向自由地分开吹出。
<吹出口1b的周边结构>
图4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图 2的A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吹出口1b的图示右端部形成有作为第二风道的第二风道9,该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4相邻且由吸入口1a遮挡,不供吹出风吹出。第二风道9形成有向壳体1的内侧凹进的凹部空间。在第二风道9内分别配置有设置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 6b的左右方向端部的第一、第二转动轴8a、8b。第一、第二转动轴8a、 8b分别以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经由沿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支承部10a、10b而向壳体1侧分离的方式形成。
由于在壳体1的内部右侧配置有电气部件箱的关系,在吹出口1b的右侧端部形成有吹出风不吹出的第二风道9。第二风道9缩短吹出口1b 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一风道4的长度变短。因较短的风道长度而存在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伴随动压上升而增加,送风性能变差的课题。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设置后述的肋12a、12b来解决该课题。
<肋12a、12b的结构>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从图4的箭头B观察的向视图。如图4、图5所示,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左右宽度是到达第一风道4以及第二风道9的长度。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第一风道4与第二风道 9的边界具有沿第一风道4的风的流动方向立设的肋12a、12b。在此送风引导面6a1、6b1是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从壳体1打开时的上表面。而且,如图4所示,肋12a、12b设置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 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双方。
如图5所示,双方的肋12a、12b的横剖面形状是梯形形状。双方的肋12a、12b形成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 的从上风端至下风端的整体。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从图5的箭头C观察的向视图。如图6所示,双方的肋12a、12b在第一风道4与第二风道9的边界上横跨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9设置。双方的肋12a、12b在俯视观察下从上风侧向下风侧且朝向壳体1的左右方向外侧倾斜。双方的肋12a、12b相对于从第一风道4的上风侧至下风侧且从壳体1的里侧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向正面侧笔直地延伸的假想线L 的倾斜角度θ满足50°<θ<90°。这样,通过扩宽正面侧的第一风道4 的宽度,由此具有扩散功能。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从图4的箭头D观察的向视图。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闭的状态的从图4的箭头D观察的向视图。
如图7所示,双方的肋12a、12b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是不与第一风道4的侧壁11重叠而从侧壁11向壳体1的正面方向连续的形状。双方的肋12a、12b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是横跨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和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 6b各自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形状。双方的肋12a、12b以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使相对于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的对置边6a2、6b2与侧壁端11a相邻且平行的方式形成。
如图7、图8所示,第一、第二转动轴8a、8b以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经由沿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支承部10a、10b而向壳体1侧分离的方式形成。第一、第二转动轴8a、 8b以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使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上风端亦即对置边6a2、6b2与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相邻的方式转动。这样,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 6b在吹出压损最小的全开状态的上下风向位置,与第一风道4的侧壁11 相连,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恢复静压,使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降低。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闭的状态和全开的状态的转动范围13a、 13b的从图4的箭头D观察的向视图。如图9所示,双方的肋12a、12b 是不干涉相邻部件的最大形状。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 的双方的肋12a、12b是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双方的转动范围13a、13b内不干涉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以确保与形成各自的转动范围13a、13b的外轮廓的转动轨迹为3mm的间隙的方式转动。
<实施方式1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壳体1,该壳体1 具有吸入口1a和吹出口1b。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配置于吹出口1b的一个以上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 102具备将吸入口1a与吹出口1b连通的第一风道4。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具备形成于吹出口1b的左右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且与第一风道4 相邻的第二风道9。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左右宽度是到达第一风道4以及第二风道9的长度。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第一风道4与第二风道9的边界,具有沿第一风道4的风的流动方向立设的肋12a、12b。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功能,由此能够将分隔壁从由于第一风道4与第二风道9连通而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延长。因此,第一风道4的吹出气流进一步被整流而减速,并在第一风道4处静压能够恢复。另一方面,横跨第二风道 9而扩大了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左右方向长度的状态能够维持原样。由此,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能够维持提高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的状态,并且维持缓和吹出口1b的外观的非对称性而提高了外观装饰性的状态。因此,能够以不使外观装饰性以及向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变差的方式使第一风道4内的静压恢复,使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降低,从而改善送风性能。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在边界上横跨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9 设置。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功能,由此能够使分隔壁以从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在该侧壁11的下风侧的边界上与侧壁11连续的方式延长。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从上风侧向下风侧且朝向壳体1的左右方向外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朝向壳体1的左右方向外侧扩展,吹出气流能够沿着肋12a、12b而朝向壳体1的左右方向外侧。由此能够有效地使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降低。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相对于从第一风道4的上风侧至下风侧的假想线L的倾斜角度θ满足50°<θ<90°。
根据该结构,倾斜角度θ满足50°<θ,从而吹出气流不从肋12a、12b剥离,不产生湍流漩涡且不增加输入损失。另外,倾斜角度θ满足θ<90°,由此吹出气流能够沿着肋12a、12b而朝向壳体1的左右方向外侧,有效地使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降低。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是不与第一风道4的侧壁11重叠而从侧壁11向壳体1的正面方向连续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功能,由此能够使分隔壁从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以不过分变大的方式连续地延长。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是横跨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 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功能,由此能够使分隔壁从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以不过分变大的方式连续地延长。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以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使相对于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的对置边6a2、6b2与侧壁端11a相邻且平行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功能。而且,能够从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朝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以在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到肋12a、12b之间尽可能不留间隙的方式连续地延长分隔壁。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形成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 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从作为上风端的对置边6a2、6b2到下风端的整体。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能够形成得较大,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功能。而且,能够使分隔壁从由于形成第二风道9而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连续地以较宽的面积延长。由此,第一风道4的吹出气流进一步被整流而减速,静压能够进一步恢复。
根据实施方式1,肋12a、12b是不干涉相邻部件的最大形状。
根据该结构,肋12a、12b形成得较大,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 的侧壁11的功能。而且,能够使分隔壁从由于形成第二风道9而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连续地以较宽的面积延长。由此,第一风道4的吹出气流进一步被整流而减速,静压能够进一步恢复。
根据实施方式1,第二风道9形成有向壳体1的内侧凹进的凹部空间。在第二风道9内配置有设置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左右方向端部的第一、第二转动轴8a、8b。第一、第二转动轴8a、8b以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向壳体1侧分离的方式形成,且以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全开的状态下使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上风端亦即对置边6a2、6b2 与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相邻的方式转动。
根据该结构,若第一、第二转动轴8a、8b使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 6a、6b转动为全开的状态,则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送风引导面6a1、6b1的上风端亦即对置边6a2、6b2与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相邻。由此,能够使分隔壁借助肋12a、12b从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以在第一风道4的侧壁端11a与肋12a、12b之间最大限度地减少间隙的方式连续地延长。
根据实施方式1,设置有两个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的双方的肋12a、12b是在第一、第二上下风向板6a、6b双方的转动范围13a、13b内不干涉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双方的肋12a、12b担负第一风道4的侧壁11的功能,由此能够使分隔壁从变短的第一风道4的侧壁11向该侧壁11的下风侧连续地以进一步扩宽面积的方式延长。由此,第一风道4的吹出气流进一步被整流而减速,静压能够进一步恢复。
根据实施方式1,空调装置100具备上述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
根据该结构,在具备上述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2的空调装置100 中,能够以不使外观装饰性以及朝左右分开吹出的分开吹出性能变差的方式,使第一风道4内的静压恢复而使风扇马达输入或者噪声降低,从而改善送风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a…吸入口;1b…吹出口;1c…前侧吹出风道面部;1d…后侧吹出风道面部;2…室内机主体;3…正面板;4…第一风道;5…横流风扇;6a…第一上下风向板;6a1…送风引导面;6a2…对置边;6b…第二上下风向板;6b1…送风引导面;6b2…对置边;7…左右风向板;8a…第一转动轴;8b…第二转动轴;9…第二风道;10a…支承部;10b…支承部;11…侧壁;11a…侧壁端;12a…肋;12b…肋;13a…转动范围;13b…转动范围;100…空调装置;101…室外机;102…室内机; 103…气体制冷剂配管;104…液体制冷剂配管;105…压缩机;106…四通阀;107…室外热交换器;108…膨胀阀;109…室内热交换器。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一个以上的上下风向板,其配置于所述吹出口;
第一风道,其将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连通;以及
第二风道,其形成于所述吹出口的左右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并与所述第一风道相邻,
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左右宽度是到达所述第一风道以及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
在所述上下风向板的送风引导面的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边界具有肋,该肋沿所述第一风道的风的流动方向立设,
所述肋是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横跨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端和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的形状,
所述肋以在上下风向板全闭的状态和全开的状态的转动范围内不与相邻部件干涉的最大形状,使分隔壁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向该侧壁的下风侧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所述边界上横跨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从上风侧向下风侧且朝向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外侧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相对于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风侧至下风侧的假想线的倾斜角度θ满足50°<θ<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是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不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重叠而从所述侧壁向所述壳体的正面方向连续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使相对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端的对置边与所述侧壁端相邻且平行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形成于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的从上风端至下风端的整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道形成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凹进的凹部空间,
在所述第二风道内配置转动轴,该转动轴设置于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左右方向端部,
所述转动轴以从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向所述壳体侧分离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上下风向板全开的状态下以使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送风引导面的上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端相邻的方式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板设置两个,
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肋的双方是在两个所述上下风向板双方的转动范围内不干涉的形状。
10.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201890000376.4U 2018-03-19 2018-03-19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Active CN2102417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0806 WO2019180781A1 (ja) 2018-03-19 2018-03-19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41763U true CN210241763U (zh) 2020-04-03

Family

ID=67986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0376.4U Active CN210241763U (zh) 2018-03-19 2018-03-19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180781A1 (zh)
CN (1) CN210241763U (zh)
WO (1) WO20191807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6832B2 (ja) * 1993-04-05 2001-0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3520882B2 (ja) * 1995-10-18 2004-04-1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ルーバー
JP4947227B1 (ja) * 2011-06-30 2012-06-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3053796A (ja) * 2011-09-02 2013-03-21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6391416B2 (ja) * 2014-10-17 2018-09-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80781A1 (ja) 2020-12-17
WO2019180781A1 (ja)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91155B (zh) 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US20120015599A1 (en) Air conditioner, casing, and decorative panel
CN108027161B (zh) 空气调节机
JP200401206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9073266B (zh) 空气调节机
JP2002061944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化粧パネル、吹出口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362481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化粧パネル、吹出口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10772705U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KR20050022680A (ko) 에어컨 실내기
JP200130460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0241763U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JP201602079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418972U (zh) 一种多面出风卡式空调机
JP4986696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359642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KR100765163B1 (ko) 공기조화기
JPH11237076A (ja) 天吊型空気調和機
JP673961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0882427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317178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23002956A1 (ja) 空気調和機
JPWO2019030824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9990070389A (ko) 창문형 에어콘의 팬케이싱
US20230213213A1 (en) Air conditio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