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07012B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07012B
CN108507012B CN201710105873.2A CN201710105873A CN108507012B CN 108507012 B CN108507012 B CN 108507012B CN 201710105873 A CN201710105873 A CN 201710105873A CN 108507012 B CN108507012 B CN 1085070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unit
air
wall
air conditioner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58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07012A (zh
Inventor
代展波
潘杰
姚永林
杨贝贝
陈彬
廖小青
韩伟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0587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070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07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7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07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7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顶板、底板、侧围板和前板,顶板与底板相对,顶板、底板、侧围板和前板构成中空内腔,中空内腔中布置风扇组件和热交换器;其中,风扇组件包括限定风道的纵向导风壁,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位于前板上,纵向导风壁通过附壁部过渡到出风口的纵向边缘,附壁部引导通过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贴附前板的外表面行进,附壁部包括至少一个弧形面。根据本发明空调室内机可布置在房间角落中,利用附壁部起到的附壁效应,使得气流可以沿房间壁面流动,气流分别可以更均匀,人体的舒适度更高。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同时,本发明还涉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分为落地式和壁挂式。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常被放置在房间的角落里,然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相对占地面积较大。一种常见的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通常被水平安装在墙壁靠近天花板的位置处。水平安装的壁挂式室内机尺寸较小,然而,水平安装壁挂式室内机占居墙面中间的一块面积,美观度较差。
已有通过壁挂的方式安装在墙角的立式空调室内机被开发出来。中国授权专利CN103727585B中公开了这样一种立式空调机,该空调机的壳体包括用于分别安装至形成竖直墙面转角的二个墙面的二个安装板及连接到两个安装板的出风板,每一个安装板开设有进风口,出风板开设有出风口。空调机的壳体内设有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包括共同排布成U形的若干换热器,换热器组件靠近一块安装板的进风口。
然而,现有的这些空调设备,气流从前面板上的出风口直接流向室内空间中央中,体感舒适度差,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空调设备作出改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壳体包括顶板、底板、侧围板和前板,顶板与底板相对,顶板、底板、侧围板和前板构成中空内腔,中空内腔中布置风扇组件和热交换器;其中,风扇组件包括构成风道的纵向导风壁,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位于前板上,纵向导风壁通过附壁部过渡到出风口的纵向边缘,附壁部引导通过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贴附前板的外表面行进,附壁部包括至少一个外凸的弧形面。较佳地,弧形面包括纵向导风壁相连的外凸的第一弧形面以及与前板的外表面相连的外凸的第二弧形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附壁部还包括连接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过渡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附壁部的过渡段为平面部。或者,过渡段包括至少一段外凸的曲面部。该至少一段的外凸的曲面部其曲率半径通常优选地设置在150-650mm之间。
第一弧形面的曲率半径R1在2mm-50mm之间,第二弧形面的曲率半径R2在2mm-50mm之间。当附壁部的过渡段为外凸的曲面部时,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为R3通常大于100mm,优选地在150-650mm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出风口设有垂直叶片,垂直叶片可枢转到闭合位置和附壁导流位置,当垂直叶片位于闭合位置时,垂直叶片基本遮蔽出风口,当垂直叶片位于附壁导流位置时,垂直叶片将气流导向附壁部以提升附壁效应。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当垂直叶片位于附壁导流位置时,垂直叶片的朝向壳体的附壁部的表面构造成内凹的弧形。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当垂直叶片位于附壁导流位置中时,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的连线与前板的外表面的夹角α1在10°-70°之间。较佳地,上述连线相对风道的纵向导风壁的角度α2在10-8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附壁部连接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过渡段,该过渡段为平面部,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的连线与过渡段之间的角度α3在0°-3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垂直叶片为两片,两片垂直叶片沿相反的方向翻转,当两块垂直叶片枢转到附壁导流位置时,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之间的夹角α4为大于60°。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垂直叶片为两块,该垂直叶片还能进一步枢转到前向导流位置,当垂直叶片枢转到前向导流位置时,两块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为小于60°。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前板的外表面内凹形成弧面。较佳地,前板的外表面的弧面的曲率半径R5在1300-1600mm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风道还包括下侧导风壁,下侧导风壁通过下侧附壁部过渡到出风口的下侧水平边缘,下侧附壁部用于引导沿下侧水平边缘流出的气流贴附前板的外表面向下行进,下侧附壁部包括至少一个外凸的弧形面。优选地,该弧形面包括与下侧导风壁相连的第一弧形面以及与外表面相连的第二弧形面。
此外,出风口设有多个水平叶片,水平叶片被分成至少两组,至少两组水平叶片能被独立驱动打开或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空调室内机的前板上设有出风口,并且前板上还设有相对打开的两个活动板,两个活动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两个活动板相互彼邻并遮盖出风口,在第二位置中,两个活动板彼此分开露出出风口。较佳地,活动板的外表面内凹形成弧面,弧面的曲率半径R6在1300-1600mm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两个活动板大致紧贴前板设置,活动板在靠近附壁部的外表面上设有附壁部延伸面,当活动板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附壁部延伸面移动到附壁部外侧,使附壁部的表面与附壁部延伸面连续。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为立式挂壁室内机,侧围板具有固定到竖直墙面的固定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被直立安装在室内的角落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设有两片垂直叶片,方法控制垂直叶片枢转以使空调室内机以环抱模式运转,在环抱模式中,从出风口引出的气流分别分成两股沿相反的方向朝向两个墙面流动。
此外,控制方法控制垂直叶片枢转以使空调室内机还能在以下的至少一种模式中运转:
回旋模式,在回旋模式中,出风口引出的气流形成一股朝向单侧墙面流动;
三向模式,在三向模式中,出风口引出的气流在两片垂直叶片的引导下分成三股沿不同方向引出;
强力模式,在强力模式中,出风口引出的气流朝同一方向引出;以及
除湿模式,在除湿模式中,垂直叶片枢转使两股沿相反方向流出的气流直接回流到空调室内机的侧围板上的吸风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当空调室内机以环抱模式运转时,两片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大于6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除湿模式中,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大于90°,同时风扇组件的转速相比环抱模式时减小。
根据本发明空调室内机可布置在房间角落中,利用附壁部起到的附壁效应,使得气流可以沿房间壁面流动,气流分别可以更均匀,人体的舒适度更高。结合垂直叶片的使用,附壁部的附壁效应作用得以进一步优化。
利用附壁效应使气流沿前板的表面流向相对两个墙面,相比于现有的直接用转向板将气流导向两侧墙面,气流速度受到的影响较小,相对制冷制热的效率更高,同时噪音得以下降。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立体图,其中顶板被去除。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立体图,其中部分构件去除以示出其中的风道。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的局部俯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出风口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6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附壁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附壁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部分局部放大视图。
图9示出了具有下侧附壁部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10A、图10B、图10C和图10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气流模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是一种利用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适于布置在房间的角落中。所谓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是指流体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利用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气流能够更均匀,使用者能够有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包括顶板11、底板12、包括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的侧围板和前板17。前板17分别连接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顶板11和底板12彼此相对设置,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和前板17的两端,从而围设形成一个中空内腔。室内机1的中空内腔中布置有风扇组件20、热交换器30以及控制装置(未示出)。
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可以直接相连,从而使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大致成直角连接。或者,如图2所示,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可以通过连接板18彼此相连,连接板18大致平行于前板17。连接板18可以大致平坦或者弯曲。
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吸风面,较佳地,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两者均形成有吸风面。吸风面由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上的敞开部形成,敞开部上通常设置有滤网(未示出)以过滤进入的气流。出风口设置在前板17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口大致呈矩形。前板17可以是平面的,优选地可以内凹形成弧面,该弧面的曲率半径R5可以设定在1300-1600mm的范围内,这样进一步有利于气流在附壁效应下流动。
图2示出了布置有热交换器30和风扇组件20的空调室内机1的俯视立体图。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热交换器30呈一体式的结构。从立体图上看,热交换器布置成U形。具体而言,一体式U形热交换器30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侧热交换器31、第二侧热交换器32和第三侧热交换器33。第一侧热交换器31和第三侧热交换器33大致平行,第二侧热交换器32连接在第一侧热交换器31和第三侧热交换器33之间。第一侧热交换器31和第二侧热交换器32的连接部分靠近连接板18。第一侧热交换器31沿第一侧板15,第二侧热交换器32沿第二侧板16延伸,而第三侧热交换器33则垂直于第二侧热交换器32延伸到靠近前板的位置。
风扇组件20设置在U形热交换器30中,用于引导气流从吸风面进入流向前板17上的出风口。如图4所示,风扇组件20包括构成风道的第一纵向导风壁21和第二纵向导风壁22,这两个纵向导风壁21、22从室内机内部向着前板17上的出风口延伸。根据本发明,纵向导风壁21、22通过附壁部26过渡到前板17的出风口的纵向边缘。附壁部26的设置使得气流在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作用下沿着纵向导风壁21、22紧沿前板17的外表面行进。
如图6A所示,在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中,附壁部26至少包括两段弧形面261、262,第一段弧形面261连接到纵向导风壁22,第二段弧形面262连接到前板17。两段弧形面261、262分别具有曲率半径R1和曲率半径R2,这两个曲率半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1和R2的范围较佳在2mm-50mm之间,具体可以根据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的大小设定。两段弧形面261、262之间的过渡段263可以是平面部,也可以包括至少一段外凸的曲面部。当附壁部26具有过渡段263包括至少一段外凸的曲面部时,曲面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100mm,优选地在150-650mm之间。
在一个特殊的实施例中,附壁部26的两段弧形面直接相连,此外,如图6B所示,附壁部26由一个弧形面构成,该弧形面的外凸形状构造成引起附壁效应,使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贴附壳体的外表面行进。
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到纵向导风壁22的第一弧形面261的曲率半径R1在2mm-5mm之间,优选为3mm,连接到前板17的第二弧形面262的曲率半径R2在2mm-5mm之间,优选为3mm。连接两面弧形面261、262之间的过渡段263为直线。
在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到纵向导风壁22的第一弧形面261的曲率半径R1在2mm-5mm之间,优选为3mm,连接到前板17的第二弧形面262的曲率半径R2在2mm-5mm之间,优选为3mm。连接到两个弧形面261、262之间的过渡段263构造成外凸的弧形面,其曲率半径R3在200-300mm之间,优选地约为240mm。
在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到纵向导风壁22的第一弧形面261的曲率半径R1在10mm-20mm之间,优选为15mm,连接到前板17的第二弧形面262的曲率半径R2在8mm-15mm之间,优选为10mm。连接到两个弧形面之间中间段构造成外凸的弧形面,其曲率半径在R3在500-600mm之间,优选地约为550mm。
此外,如图2和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壳体10的前板17上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垂直叶片50。优选地,垂直叶片50的内表面构造成内凹的弧形面。需要说明的是,垂直叶片50的内表面指运转状态下垂直叶片50打开到如附壁导流位置、朝向附壁部的那个表面。该弧形面的曲率半径R4大致在200-280mm之间,较佳地在220-260mm之间,更优地约为240mm。将垂直叶片50的内表面构造成内凹的弧形,将进一步有利于气流流过附壁部26时产生附壁效应,紧贴壳体的外表面行进。
垂直叶片5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根据较佳地实施例,如图5所示,出风口优选地设有两个垂直叶片50,两个垂直叶片50分别沿相反的方向枢转。垂直叶片50在驱动器的驱动下至少可以枢转到闭合位置和附壁导流位置,如图5所示。当两个垂直叶片50位于其闭合位置时,垂直叶片50大致与前板在同一平面上并基本遮蔽出风口。垂直叶片50可进一步枢转并停留在附壁导流位置,当两个垂直叶片50在附壁导流位置时,两个垂直叶片50使大部分气流分别导向两个附壁部26,从而优化附壁部26的附壁效应。此外,垂直叶片50还可进一步枢转并停留在前向导流位置。当两个垂直叶片50枢转到前向导流位置时,两个垂直叶片50的后侧缘(气流上游侧的边缘)之间分开一定距离以使至少一部分的气流从其中通过。
在垂直叶片50打开并停止在附壁导流位置时,其可以将大部分气流导向附壁部26,从而使这些气流在附壁部26的康达作用下沿前板17的外表面行进。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当垂直叶片50位于附壁导流位置时,如图5的水平截面位置所示,垂直叶片50的内表面的横截面中两个端点的连线相对于前板17的外表面角度α1在10°-70°之间;该连线相对于风道的纵向导风壁21、22的角度α2在10°-80°之间;当过渡段263为平面部时,该连线相对于附壁部26的过渡段263的表面之间的角度α3在0°-35°之间。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垂直叶片50位于附壁导流位置时,α1为41°,α2为52°,α3为4°。
两个垂直叶片50在附壁导流位置时呈八字形,两个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内表面的两个端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4通常大于60°,优选地在170°-60°之间。两个垂直叶片50在前向导流位置时,两个垂直叶片50的横截面中内表面的两个端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4在0°-60°之间。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中,出风口内还安装有水平叶片60,参见图9。优选地,水平叶片60分成上部水平叶片和下部水平叶片,它们可通过驱动器单独控制。根据需要,水平叶片60可以分成更多组,分别单独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两片垂直叶片50也可以单独控制,即每片垂直叶片50的枢转位置可以独立控制。这样,配合上下分别单独控制的水平叶片60,空调室内机1的出风口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具体要求分区域控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在出风口的下侧水平边缘处还可设置下侧附壁部26’,如图3和图9所示。具体而言,除纵向导风壁21和22之外,风道较佳地还包括下侧导风壁23,下侧附壁部26’连接下侧导风壁23和前板17,使下侧导风壁23过渡到出风口的下侧水平边缘。下侧附壁部26’的具体结构与纵向侧上的附壁部26类似,下侧附壁部26’可以包括与下侧导风壁相连的外凸的第一弧形面和与前板的外表面相连的外凸的第二弧形面。下侧附壁部26’构造成引导沿下侧边缘流出的气流在气流附壁效应的作用下贴附前板17的外表面向下行进。这样,特别在制热模式中,下侧附壁部26’有助于将气体向下侧引导,使气流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室内的整个空间中。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在前板17前方还设有活动板81和82,较佳地,活动板81、82成对设置。活动板81、82至少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时两个活动板81、82相互彼邻并遮盖出风口,在第二位置中,两个活动板81、82彼此分开露出出风口。从图8中可以看到,活动板82紧贴着前板17设置,当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基本不会有气流从前板17和活动板81、82之间流过。较佳地,活动板81、82的外表面内凹形成弧面,弧面的曲率半径R6可以设置在1300-1600mm的范围内。通常,活动板81、82的曲率半径R6比前板17的外表面的弧面的曲率半径R5略小。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前板17前增设的活动板81和82不会影响附壁部26的附壁效应,与附壁部26相匹配地,活动板81和82靠近出风口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附壁部延伸面821,如图8所示,附壁部延伸面821为一段外凸的弧形面。当活动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活动板82向外侧移动,直到活动板82上的附壁部延伸面821与附壁部26的表面连续。这样,气流将在附壁部26和附壁部延伸面821的共同作用下贴附着外表面流动。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安装在角落中,其围板上设置有固定到竖直墙面的固定部,从而使空调室内机以挂壁的方式固定到竖直墙面。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可以被以多种气流模式运转。
如图10A所示,当两个枢转的垂直叶片50打开到附壁导流位置中时,此时,两块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内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大于60°,如图10所示,室内气流将以环抱模式流动。一侧的气流在出风口纵向边缘的附壁部26的附壁效应作用下沿着前板17的外表面流向一侧墙面,另一侧的气流则在另一侧的附壁部26的作用下沿着前板17的外表面流向垂直的另一侧墙面,两股气流从相反的方向沿着墙面汇合环抱,这样的流体流向使冷/热气流更均匀地散布到整个室内,不会直接将冷/热气流打到人的身上,因此,人体的舒适度显著提高。
如图10C所示,当一个垂直叶片50枢转打开到附壁导流位置、另一个垂直叶片50处于闭合位置中时,或者一个垂直叶片50位于附壁导流位置且另一与之平行时,室内气流将以回旋模式流动。气流将单向地沿墙面循环绕转。
图10B示出了一种强力模式,在该模式中,两个垂直叶片50枢转进入前向导流位置,并且两个垂直叶片50基本平行且平行于风道出口处的气流方向时,此时,气流将达到最大。这时,在垂直叶片的导流作用下,气流被直接引向室内的中间位置,可满足将冷热气流引向更远区域的特定需求。
如图10D所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的运转模式还包括三向模式,在该模式中,垂直叶片50枢转到前向导流位置中,并且出风口引出的气流在垂直叶片50的引导下分成三股,沿不同方向引出。
此外,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的运转模式还包括除湿模式,垂直叶片50至少枢转到α4大于90°的附壁导流位置,并且风扇组件20的转速相比环抱模式减小,从而使出风口的风量或风速减小,使得流出出风口的气流直接回流到空调室内机的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的吸风面上。
根据本发明空调室内机可布置在房间角落中,利用附壁部26、26’起到的附壁效应,使得气流可以沿房间壁面流动,气流可以更均匀,人体的舒适度更高。结合垂直叶片50的使用,附壁部26的附壁效应得以进一步优化。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附壁部26设有两个,但仅单侧设置附壁部26也是可行的。
利用附壁效应使气流沿前板的表面流向两个墙面,相比于现有的直接用转向板将气流导向两侧墙面,气流速度受到的影响较小,相对制冷制热的效率更高,同时噪音得以下降。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顶板、底板、侧围板和前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侧围板和所述前板构成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中布置风扇组件和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风扇组件包括构成风道的纵向导风壁,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前板上,所述纵向导风壁通过附壁部过渡到所述出风口的纵向边缘,所述附壁部引导通过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贴附所述前板的外表面行进,所述附壁部包括至少一个外凸的弧形面,
所述前板上还设有相对打开的两个活动板,所述两个活动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两个活动板相互彼邻并遮盖所述出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两个活动板彼此分开露出所述出风口,
所述两个活动板大致紧贴所述前板设置,所述活动板在靠近所述附壁部的外表面上设有附壁部延伸面,当所述活动板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附壁部延伸面移动到所述附壁部外侧,使所述附壁部的表面与所述附壁部延伸面连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弧形面包括与所述纵向导风壁相连的外凸的第一弧形面以及与所述前板的外表面相连的外凸的第二弧形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壁部还包括连接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过渡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壁部的所述过渡段为平面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壁部的所述过渡段包括至少一段外凸的曲面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面的曲率半径R1在2mm-50mm之间,所述第二弧形面的曲率半径为R2在2mm-50mm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壁部的所述过渡段为外凸的曲面部,所述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为R3大于100m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部的曲率半径R3在150-650mm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有垂直叶片,所述垂直叶片可枢转到闭合位置和附壁导流位置,
当所述垂直叶片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垂直叶片基本遮蔽出风口,当所述垂直叶片位于所述附壁导流位置时,所述垂直叶片将气流导向附壁部以提升附壁效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垂直叶片位于所述附壁导流位置时,所述垂直叶片的朝向所述附壁部的表面构造成内凹的弧形。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垂直叶片位于所述附壁导流位置中时,所述垂直叶片在横截面中朝向所述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与前板的外表面的夹角α1在10°-70°之间。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垂直叶片位于所述附壁导流位置中时,所述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所述附壁部表面的两个端点的连线相对所述风道的所述纵向导风壁的角度α2在10°-80°之间。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壁部还包括连接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过渡段,所述附壁部的所述过渡段为平面部,所述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的连线与所述过渡段之间的角度α3在0°-35°之间。
14.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叶片为两块,两块所述垂直叶片沿相反的方向翻转,当所述两块垂直叶片枢转到附壁导流位置时,两块所述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所述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为大于60°。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叶片为两块,所述垂直叶片还能进一步枢转到前向导流位置,当所述垂直叶片枢转到前向导流位置时,两块所述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所述附壁部的一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为小于60°。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有多个水平叶片,所述水平叶片被分成至少两组,至少两组所述水平叶片能被独立驱动打开或关闭。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的外表面是平面的或内凹形成弧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的外表面内凹形成弧面,并且所述前板的外表面的所述弧面的曲率半径R5在1300-1600mm的范围内。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还包括下侧导风壁,所述下侧导风壁通过下侧附壁部过渡到所述出风口的下侧水平边缘,所述下侧附壁部用于引导沿所述下侧水平边缘流出的气流贴附前板的外表面向下行进,所述下侧附壁部包括至少一个外凸的弧形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附壁部的所述至少一个外凸的弧形面包括下侧导风壁相连的外凸的第一弧形面以及与所述外表面相连的外凸的第二弧形面。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的外表面内凹形成弧面,所述弧面的曲率半径R6在1300-1600mm的范围内。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为立式挂壁室内机,所述侧围板具有固定到竖直墙面的固定部。
2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被直立安装在室内的角落中,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所述出风口设有两片垂直叶片,所述方法控制所述垂直叶片枢转以使所述空调室内机以环抱模式运转,在所述环抱模式中,从所述出风口引出的气流分别分成两股沿相反的方向朝向两个墙面流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控制所述垂直叶片枢转以使空调室内机还能在以下的至少一种模式中运转:
回旋模式,在所述回旋模式中,所述出风口引出的气流形成一股朝向单侧墙面流动;
三向模式,在所述三向模式中,所述出风口引出的气流在所述两片垂直叶片的引导下分成三股沿不同方向引出;
强力模式,在所述强力模式中,所述出风口引出的气流朝同一方向引出;以及
除湿模式,在所述除湿模式中,所述垂直叶片枢转使两股沿相反方向流出的气流直接回流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侧围板上的吸风面上。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空调室内机以所述环抱模式运转时,两片所述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所述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大于60°。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湿模式中,所述垂直叶片的横截面中朝向所述附壁部的表面的两个端点连线彼此之间的夹角α4大于90°,同时所述风扇组件的转速相比所述环抱模式时减小。
CN201710105873.2A 2017-02-24 2017-02-24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5070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5873.2A CN108507012B (zh) 2017-02-24 2017-02-24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05873.2A CN108507012B (zh) 2017-02-24 2017-02-24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7012A CN108507012A (zh) 2018-09-07
CN108507012B true CN108507012B (zh) 2022-05-17

Family

ID=63373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5873.2A Active CN108507012B (zh) 2017-02-24 2017-02-24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070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6771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CN110068053A (zh) * 2019-05-27 2019-07-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设备的导流装置及空调设备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553A (ja) * 1985-07-08 1987-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2006057919A (ja) * 2004-08-20 2006-03-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機
CN102980284A (zh) * 2011-09-02 2013-03-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629802A (zh) * 2012-08-28 2014-03-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活动门柜式空调器
CN10372758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3823932U (zh) * 2014-05-16 2014-09-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203823894U (zh) * 2014-02-21 2014-09-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室内机
CN205156150U (zh) * 2015-11-27 2016-04-13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柱状柜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CN205980014U (zh) * 2016-07-05 2017-02-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206656428U (zh) * 2017-02-24 2017-11-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553A (ja) * 1985-07-08 1987-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2006057919A (ja) * 2004-08-20 2006-03-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機
CN102980284A (zh) * 2011-09-02 2013-03-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629802A (zh) * 2012-08-28 2014-03-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活动门柜式空调器
CN10372758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3823894U (zh) * 2014-02-21 2014-09-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室内机
CN203823932U (zh) * 2014-05-16 2014-09-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205156150U (zh) * 2015-11-27 2016-04-13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柱状柜式空调出风口结构
CN205980014U (zh) * 2016-07-05 2017-02-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206656428U (zh) * 2017-02-24 2017-11-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7012A (zh) 2018-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52264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ES2793969T3 (es) Unidad climatizadora interior
JP4945305B2 (ja) 空気調和機
US7204096B2 (en) Indoor apparatus for air conditioner
WO201010982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ケーシング、および化粧パネル
AU2016319451B2 (en)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WO2014199590A1 (ja) 空気調和機
EP3225932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er
JP201419917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7278255B (zh) 空调的室内机
AU2016320945B2 (en)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EP2821717B1 (en) Wind direction controlle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the same
CN108507012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JP5538621B2 (ja) 浴室乾燥機
EP1316760B1 (en) Decorative panel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ir outlet blow-off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5145740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186064A (zh) 一种出风组件和使用该出风组件的空调器
JP673961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0111131A (ja) 送風装置の空気吹出口構造
CN208901598U (zh) 一种出风组件和使用该出风组件的空调器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2001248853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CN110017601B (zh) 风暖换气一体机
KR20140004090A (ko) 공기 조화기
CN215675717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厨房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