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80014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80014U
CN205980014U CN201620701476.2U CN201620701476U CN205980014U CN 205980014 U CN205980014 U CN 205980014U CN 201620701476 U CN201620701476 U CN 201620701476U CN 205980014 U CN205980014 U CN 205980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oard
attached wall
air conditioner
indoor apparatus
tooth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014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展波
姚永林
陈彬
朱宝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014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80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80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800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室内机,能增强附壁效果,且容易避免附壁面板的上表面产生凝露。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在前表面侧安装有前面板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比所述前面板靠下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在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前面板包括位于上方的前面板主体和位于下方的附壁面板,所述附壁面板由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附壁面板设置成: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转状态下,所述附壁面板的末端能与所述壳体抵接,并且所述附壁面板能以所述末端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尤其涉及具有附壁面板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的空调室内机在壳体的出风口前方设置有附壁面板(也叫做康达效应导流板),以增强对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引导效果。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在附壁模式下,可利用附壁面板的下表面形成附壁气流,以将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朝向空气调节对象的天花板等引导,另一方面,在送风模式下,附壁面板可作为普通的导流板对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上述空调室内机通常采用图8所示的结构,也就是说,附壁面板22X以转动轴23X为支点相对于壳体10X进行转动,随着附壁面板22X的转动打开,在附壁面板22X的转动轴23X侧的端部221X与壳体10X之间会产生间隙,因此,在附壁模式下,会有少量空气经由该间隙而漏到附壁面板的上表面,这导致不仅附壁效果变弱,还会在附壁面板的上表面产生凝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能增强附壁效果,且容易避免附壁面板的上表面产生凝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在前表面侧安装有前面板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比所述前面板靠下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在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前面板包括位于上方的前面板主体和位于下方的附壁面板,所述附壁面板由驱动装置驱动,其中,所述附壁面板设置成: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转状态下,所述附壁面板的末端能与所述壳体抵接,并且所述壳体能以所述末端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面板转动时,其末端始终与壳体抵接,在附壁面板与壳体之间不产生缝隙,因此,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不会有空气泄漏到附壁面板的上方,藉此,能防止气流短路,提高附壁效果,并且,能避免附壁面板的上表面产生凝露。此外,通过以附壁面板的末端为转轴,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附壁面板能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发挥导流或附壁作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齿轮,该齿轮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齿条,该齿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附壁面板,该齿条的另一端侧与所述齿轮连接;以及导轨,所述齿条设置成能沿所述导轨滑动。此处,所谓“齿条的另一端侧与齿轮连接”,是指齿条的另一端侧直接与齿轮啮合,或者齿条的另一端侧与齿轮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齿轮等构件而相互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驱动装置,有助于降低空调室内机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齿条和所述导轨分别呈弧形,所述齿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附壁面板,所述齿条设置成能沿以所述转动轴线为弧形的中心的所述导轨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只需使齿条沿导轨滑动很小的量,就能使附壁面板变动较大的角度,从而能使附壁面板具有较大的转动范围,并且,与采用直线形齿条的情况相比,还能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个所述电机和至少两个所述传动机构,两个所述传动机构通过连杆而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减少作为驱动源的电机,有助于降低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设在所述附壁面板紧贴所述壳体的状态下的所述附壁面板的角度为0°,所述附壁面板能在0°~135°之间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有助于增强附壁面板在制冷运转时的附壁效果,并且,有助于增强附壁面板在制热运转时对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引导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附壁面板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使得所述附壁面板的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上方,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附壁面板处于第二角度范围内,使得所述附壁面板的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运转时,通过将附壁面板驱动至第二角度范围,能增强附壁面板对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引导效果,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时,通过将附壁面板驱动至第一角度范围,能增强附壁面板的附壁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附壁面板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所述附壁面板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检测单元是温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或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或设置在遥控器内。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分别独立控制。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面板转动时,其末端始终与壳体抵接,在附壁面板与壳体之间不产生缝隙,因此,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不会有空气泄漏到附壁面板的上方,藉此,能防止气流短路,提高附壁效果,并且,能避免附壁面板的上表面产生凝露。此外,通过以附壁面板的末端为转轴,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附壁面板能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发挥导流或附壁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的示意侧剖图,且表示附壁面板关闭的状态。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侧视图,且表示齿条滑动至附壁面板关闭的位置的状态。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的示意侧剖图,且表示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模式的状态。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的示意侧剖图,且表示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模式的状态。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侧视图,且表示齿条滑动至附壁面板最大程度地打开的位置的状态。
图6是与图5对应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变形例的示意立体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局部示意侧剖图。
(符号说明)
1 空调室内机
10 壳体
11 出风口
12 导风板
20 前面板
21 前面板主体
22 附壁面板
221 附壁面板的末端
30 驱动装置
31 电机
32 传动机构
321 齿轮
323 齿条
324 导轨
322a 中间齿轮
322b 中间齿轮
40 连杆
L 转动轴线
T、T’ 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进行说明。
另外,为方便起见,在此,以图1中的X1-X2方向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前后方向、以图1中的Y1-Y2方向作为空调室内机的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并且,以X1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前方侧,以X2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后方侧,以Y1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上方侧,以Y2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下方侧。此外,与X1-X2方向和Y1-Y2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当于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具有在前表面侧安装有前面板20的壳体10,在壳体10的比前面板20靠下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11,在出风口11处设置有导风板12。并且,如图1所示,前面板20包括位于上方的前面板主体21和位于下方的附壁面板22,其中,附壁面板22由驱动装置30驱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附壁面板22设置成:在空调室内机1的运转状态下,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1能与壳体10抵接,并且附壁面板22能以末端221为转动轴线L(参照图2)进行转动。
此处,虽未图示,但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对附壁面板22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例如与导风板12的转动独立地对附壁面板22的转动进行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6所示,驱动装置30包括电机31和传动机构32,其中,传动机构32包括:齿轮321,该齿轮321安装在电机31的输出轴(未图示)上;齿条323,该齿条323的一端连接于附壁面板22,该齿条323的另一端侧与齿轮321连接;以及导轨324,并且,齿条323设置成能沿导轨324滑动。更具体而言,齿条323和导轨324分别呈弧形,齿条323的一端固定于附壁面板22,齿条323的另一端经由中间齿轮322a、322b而与齿轮321连接,并且,齿条323设置成能沿以转动轴线L为弧形的中心的导轨324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条323可在附壁面板22关闭的位置(参照图1、图2)与附壁面板22最大程度地打开的位置(参照图4、图5、图6)之间沿导轨324滑动。
此处,若设在附壁面板22紧贴壳体10的状态(即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附壁面板22的角度(即附壁面板22相对于壳体10打开的角度)为0°,则通过电机31驱动而使齿条323沿导轨324滑动,附壁面板22能在0°~135°之间转动。顺便提一下,在本申请中,附壁面板22的转动角度均是以附壁面板22紧贴壳体10时附壁面板22的远离壳体10的一端处的切线T(参照图1)为基准的,例如,附壁面板22转动到135°是指附壁面板22的远离壳体10的一端处的切线T’(参照图4)与图1中的切线T所成的角度为13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室内机1具有第一模式(例如是制冷模式)和第二模式(例如是制热模式),其中,在第一模式下,附壁面板22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图3示出了附壁面板22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的一例),使得附壁面板22的远离壳体10的一端位于出风口11的前上方,在第二模式下,附壁面板22处于第二角度范围内,使得附壁面板22的远离壳体10的一端位于出风口11的前下方(图4示出了附壁面板22处于第二角度范围内的一例)。
顺便提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范围为30°~45°,第二角度范围为100°~135°,但并不局限于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附壁面板22转动时,其末端始终与壳体10抵接,在附壁面板22与壳体10之间不产生缝隙,因此,在空调室内机1工作时,不会有空气泄漏到附壁面板22的上方,藉此,能防止气流短路,提高附壁效果,并且,能避免附壁面板22的上表面产生凝露。此外,通过以附壁面板22的末端为转轴,在空调室内机1工作时,附壁面板22能在整个宽度方向(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方向)上发挥导流或附壁作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驱动装置可包括一个电机和至少两个传动机构,两个传动机构通过连杆40而连接在一起。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条的另一端侧经由中间齿轮322a、322b而与齿轮321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要,也可省去中间齿轮322a、311b。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条323和导轨324均呈弧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直线形状的齿条和导轨。在这种情况下,将导轨的一端能转动地与附壁面板连接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室内机还可包括检测单元,空调室内机的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附壁面板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此处,检测单元可以是温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检测单元可以设置在壳体内,也可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还可设置在遥控器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30使附壁面板22以末端221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但并不局限于此,驱动装置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先使附壁面板移动一定量,然后使附壁面板与壳体抵接,并以其末端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具有在前表面侧安装有前面板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比所述前面板靠下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在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前面板包括位于上方的前面板主体和位于下方的附壁面板,所述附壁面板由驱动装置驱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壁面板设置成: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转状态下,所述附壁面板的末端能与所述壳体抵接,并且所述附壁面板能以所述末端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传动机构,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齿轮,该齿轮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
齿条,该齿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附壁面板,该齿条的另一端侧与所述齿轮连接;以及
导轨,
所述齿条设置成能沿所述导轨滑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条和所述导轨分别呈弧形,
所述齿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附壁面板,
所述齿条设置成能沿以所述转动轴线为弧形的中心的所述导轨滑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个所述电机和至少两个所述传动机构,两个所述传动机构通过连杆而连接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设在所述附壁面板紧贴所述壳体的状态下的所述附壁面板的角度为0°,
所述附壁面板能在0°~135°之间转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附壁面板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使得所述附壁面板的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上方,
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附壁面板处于第二角度范围内,使得所述附壁面板的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附壁面板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检测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所述附壁面板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是温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或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或设置在遥控器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分别独立控制。
CN201620701476.2U 2016-07-05 2016-07-05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5980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01476.2U CN205980014U (zh) 2016-07-05 2016-07-05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01476.2U CN205980014U (zh) 2016-07-05 2016-07-05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80014U true CN205980014U (zh) 2017-02-22

Family

ID=58022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01476.2U Active CN205980014U (zh) 2016-07-05 2016-07-05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8001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4565A (zh) * 2017-08-28 2017-1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天井机
CN108507012A (zh) * 2017-02-24 2018-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92646A (zh) * 2020-05-25 2020-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07012A (zh) * 2017-02-24 2018-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07012B (zh) * 2017-02-24 2022-05-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04565A (zh) * 2017-08-28 2017-1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天井机
CN111692646A (zh) * 2020-05-25 2020-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1692646B (zh) * 2020-05-25 2024-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2786B (zh) 空调器中的导风板
CN20598001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2937325A (zh) 具有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
CN106369788A (zh) 一种空调器用柔性挡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CN102937319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1153740B (zh) 空调器出风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2252407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装置
CN106352413A (zh) 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驱动装置
CN204404472U (zh) 送风装置及其空调
CN10388405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2384566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装置
CN206247587U (zh) 一种导风板组件及含有其的落地式空调器
CN111016585A (zh) 一种汽车隐形出风口
CN105065686B (zh) 多档调节风阀、通风管路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09605360U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191867U (zh) 空调室内机双导风板的传动机构与空调室内机
CN208765211U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8779652U (zh) 一种用于冷暖型空调扇的风道装置
CN204693627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20143536A1 (zh) 一种无前部叶片的出风口机构及其出风方法
CN207674703U (zh) 一种空调器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06247445B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
CN206572729U (zh) 空调内机及其机壳装置
CN202204122U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装置
CN220269635U (zh) 一种双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