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78255B - 空调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78255B
CN107278255B CN201680003271.XA CN201680003271A CN107278255B CN 107278255 B CN107278255 B CN 107278255B CN 201680003271 A CN201680003271 A CN 201680003271A CN 107278255 B CN107278255 B CN 107278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late
wind direction
guide surfac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32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78255A (zh
Inventor
代田光宏
池田尚史
完户岳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78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8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78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8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该空调的室内机使吹出风朝向预期的方向,并且防止在上下风向板上结露。本发明的空调的室内机具有:框体,其背面侧安装于室内的壁;吸入口;吹出口;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内送风机,其配置于从吸入口到吹出口的风路;上下风向板,其能够转动地配置于吹出口,在吹出口的下部形成吹出风的吹出流路,并且上下变更吹出风的方向;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其在吹出口相比上下风向板位于框体的前表面侧,形成吹出流路,并且上下变更吹出风的方向。上下风向板具有:上游侧导向面,其引导吹出风的流动;以及下游侧导向面,其相比上游侧导向面配置于吹出流路的下游侧且吹出流路的外侧,并且引导吹出风的流动。在上下风向辅助板中上游侧端部相比下游侧导向面位于吹出流路的内侧,并且相比在下游侧导向面中吹出流路的下游侧的端部即下游侧导向面前端部位于上游侧。

Description

空调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的室内机,尤其涉及在上下方向上调整吹出风的方向的风向板。
背景技术
以往的空调的室内机具有配置于从吸入口到吹出口的空气流路的送风风扇和配置于送风风扇的周围的热交换器。并且,具有风向板,该风向板将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方向从室内机的前方到下方自如地进行控制,并且上下调整为防止在制冷运转中结露而进行应对的吹出风的方向。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调的室内机,在框体的下部具有吹出口。在吹出口具有上下调整吹出风的方向的两块风向板,构成为在运转停止时由两块上下风向板覆盖吹出口。并且,在运转时,上下风向板向下方打开,由此吹出口打开,并且向前方或下方送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8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在空调的室内机的制冷运转时,为了使从送风风扇吹出的吹出风例如在水平方向上流动,需要使上下调整吹出风的方向的两块风向板朝向水平。此时,两块风向板在吹出口的出口以各自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另外,为了使吹出风沿着各上下风向板的正反两面流动,使得在各上下风向板上不产生结露,需要将两块风向板配置在吹出口的开口的范围内。因此,当两块风向板在吹出口的开口部的内侧朝向水平时,会导致吹出口被缩小。由此,存在如下问题:风路阻力变大,吹出风的风量降低,从而导致空调的空气调节能力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提供一种抑制两块风向板的结露的空调的室内机,所述两块风向板使吹出风朝向预期的方向,并确保吹出口的开口面积,并且上下调整吹出风的方向。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的室内机具有:框体,所述框体的背面侧安装于室内的壁面;吸入口,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框体;吹出口,所述吹出口设置于所述框体;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内送风机,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内送风机配置于从所述吸入口到所述吹出口的风路;上下风向板,所述上下风向板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所述吹出口,并且上下变更吹出风的方向;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在从所述吹出口的下端向下部突出的位置上下变更所述吹出风的方向,所述上下风向板具有:上游侧导向面,所述上游侧导向面引导所述吹出风的流动;下游侧导向面,所述下游侧导向面相比所述上游侧导向面配置于所述吹出风的下游侧且吹出流路的外侧,并且引导所述吹出风的流动;以及台阶,所述台阶形成在所述上游侧导向面与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之间,在所述吹出风向所述框体的前方吹出的状态下,所述上下风向板向所述吹出口的下方打开,形成所述吹出风的所述吹出流路,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相比所述上下风向板位于所述框体的前面侧,并且与所述上下风向板一同形成所述吹出流路,在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中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端部相比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内侧,并相比所述下游侧导向面的前端位于上游侧,并且相比所述台阶位于下游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的所述上游侧端部位于将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上游侧导向面向所述吹出风的气流的下游侧延长的假想面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上游侧端部与所述上游侧导向面隔开规定的距离地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下游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与所述上游侧导向面之间由曲面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的所述上游侧端部的沿着所述吹出流路的方向的切线与所述下游侧导向面平行。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在其与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之间隔开规定的距离地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的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下游侧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所述框体的前表面方向。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作为所述上下风向板及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进行转动的中心的旋转轴配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具有对所述吹出风进行引导且形成所述吹出流路的板状部,该板状部相比所述吹出口突出地位于下方。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在运转停止时收纳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上下风向板在运转停止时覆盖所述吹出口。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室内机中,所述吹出口在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开口,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从所述吹出口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空调的制冷运转时,上下风向辅助板的上游侧端部相比下游侧导向面配置于吹出流路的内侧,并且上下风向辅助板与下游侧导向面互相重叠地配置。由此,吹出风由上下风向板的导向面和上下风向辅助板相连地形成的吹出流路引导,向框体的前表面方向吹出。由此,能够抑制吹出风的风路阻力。另外,除了向框体前方方向吹出的吹出风的主流以外,吹出风的一部分还沿着上下风向板的导向面和下游侧导向面流动,并且还沿着处于其下游侧的上下风向辅助板的不是吹出风的吹出流路侧的面的表面流动。因此,吹出风向上下风向辅助板的两面流动,暖湿的室内空气不会与上下风向辅助板的下侧面接触,所以能够得到抑制结露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制冷剂回路的概略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室内机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室内机的运转状态下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室内机的吹出口结构部的外观的图。
图6是图4的吹出口周边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相对于图4的室内机变更了上下风向板的板状部的形状的比较例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8是图7的吹出口22周边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相对于图8变更了上下风向板的角度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设备等表示相同的或与其相当的设备,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通用。另外,说明书全文所表示的结构元件的形态仅为例示,本发明并不仅仅限定于说明书内的记载。尤其结构元件的组合并不仅仅限定于各实施方式的组合,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元件适用于另外的实施方式。而且,对于由添标进行区别等的多个同种的设备等而言,在不需要特别区别或特别指定的情况下,有时会省略添标地进行记载。另外,在附图中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的情况不同。
实施方式1.
<空调1的制冷剂回路13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1的制冷剂回路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在空调1中,室内机2和室外机3由气体侧联络配管11及液体侧联络配管12互相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3。室内机2在内部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与室内机2的外部相连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室内热交换器4。室外机3在内部具有四通切换阀9、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6以及膨胀阀10,并且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如上所述,在制冷剂回路13中,室内热交换器4、四通切换阀9、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6以及膨胀阀10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循环。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附近配置有室内送风机5,在室外热交换器6附近设置有室外送风机7。
<室外机3的结构>
在室外机3的内部,膨胀阀10、室外热交换器6以及四通切换阀9由制冷剂配管串联地连接。四通切换阀9与连着室外热交换器6、压缩机8的吸入口及排出口、以及气体侧联络配管1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四通切换阀9通过切换排出口及吸入口的连接对象,能够切换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在图1中由实线表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与气体侧联络配管11相连的制冷剂配管和压缩机8的吸入口连接,压缩机8的排出口和室外热交换器6连接。此时,空调1进行制冷运转。另一方面,在图1中由虚线表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6和压缩机8的吸入口连接,压缩机的排出口和与气体侧联络配管11相连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此时,空调1进行制热运转。
<室内机2的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1的室内机2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室内机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图2的室内机2的运转状态下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室内机2运转停止状态下的说明图。在图2中,顶棚面T是设置了室内机2的室内的顶棚面。壁面K是设置有室内机2的壁面。在室内机2中,使处于壁面K侧的面为室内机2的背面。在构成室内机2的外观的面中,将与背面相向的相反侧的面称为前表面。使室内机2的处于顶棚面T侧的面为顶面,在构成室内机2的外观的面中,使与顶面相向的相反侧的面为下表面,使图2的右侧的侧面为右侧面,使与右侧面相向的相反侧的面为左侧面。另外,对室内机2的内部零件也进行同样的说明。
如图2所示,室内机2具有形成为横向长的长方体状的框体60。框体60由前表面面板63覆盖前表面,由侧面面板64覆盖左右侧面,由背面面板65覆盖背面。前表面面板63构成为与壁面K平行,并且从顶面直到下表面为平坦的一个平面(除了形成有作为吸入口21的凹部以外)。另外,前表面面板63的下端63a构成框体60的下表面的前表面侧的端部。下表面由背面面板65、下表面面板66以及上下风向板27覆盖。顶面由顶面面板68覆盖,顶面面板68具有格子状的开口部,该开口部为吸入口21a。在前表面面板63的框体60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也形成有狭缝,该狭缝为吸入口21b。下表面面板66与室内的地板面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机2的框体60不限定于横向长的长方体状,只要是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21和用于吹出空气的吹出口22分别设置于一个部位以上的箱状即可,并不限定于图2的形状。吸入口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根据所需的风量、以及外观等的需要,仅设置于顶面、或仅设置于前表面。另外,对于吹出口22而言,也不限定于在框体60的正下方开口的形态,也可以是朝向框体60的前表面侧倾斜地开口。
但是,如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那样地,在使室内机2为横向长的长方体状,将吹出口22仅设置于框体60的下表面,并且靠近前表面面板侧地配置吹出口的情况下,在从前表面看运转停止时的室内机2时不会看到吹出口22,能够提高美观性。而且,在运转时,容易使吹出空气的角度向下,能够使空气到达地板面。
如图3所示,在框体60的内部收纳有室内送风机5,该室内送风机5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的驱动来产生空气的流动。室内送风机5的顶面侧及前表面侧的周围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内送风机5的下侧形成有与吹出口22相连的风路40。在吹出口22的前表面壁22b上,在风路40的到达吹出口22跟前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调整左右风向的左右风向板30。在吹出口22分别设置有用于调整上下风向的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上游配置有过滤器37,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下方配置排水盘38,对由室内热交换器4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回收。
<风路40及吹出口22>
风路40具有处于背面侧的背面壁22a和处于前表面侧的前表面壁22b。背面壁22a形成为从室内送风机5的背面侧向下方延伸,并且绕到室内送风机5的下侧而到达吹出口22。即,背面壁22a从室内送风机5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方向地形成斜面,背面壁22a的末端22ab位于与下表面面板66的内部侧接触的位置。
另一方面,对于吹出口22的前表面壁22b而言,其起点22ba位于室内送风机5的正下方的靠近前表面的位置,从该处朝向前表面侧而向斜下方延伸,到达吹出口22。前表面壁22b的末端22bb即吹出口22侧的端部位于室内机2的前表面面板63的下端63a的紧靠背侧的位置。
图5是表示图1的室内机2的吹出口结构部的外观的图。图5是从吹出口结构部取下上下风向板27、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状态下的外观图,并且是从室内机2的下表面侧看到的状态下的图。在吹出口22设置有多个左右风向板30。多个左右风向板30利用左右风向板连结杆72、连结部76以及左右风向板驱动用马达连结杆75与左右风向板驱动用马达54连结。左右风向板驱动用马达54可以通过旋转使左右风向板连结杆72左右移动,来变更左右风向板30的方向。上下风向板驱动用马达51使上下风向板27转动。上下风向辅助板驱动用马达53驱动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能够分别通过各自的马达进行独立的旋转动作。
<上下风向板27>
上下风向板27安装于旋转轴32a,并且被支承为能够以旋转轴32a为中心进行转动。旋转轴32a位于吹出口22的背面侧,并且配置在吹出口22的背面壁22a附近,与背面壁22a的末端22ab隔开间隙29地被配置。另外,旋转轴32a配置在吹出口22的内部。在运转时上下风向板27向吹出口22的下方打开,吹出风从吹出口22和间隙29这双方吹出。上下风向板27与吹出口22的内部的前表面壁22b相向地配置,相向的它们之间的空间成为吹出风的主流F1的吹出流路。上下风向板27具有沿着吹出口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27a和从该板状的部分凸出的支承部件32。支承部件32安装于旋转轴32a。上下风向板27经由支承部件32使板状部27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变更从吹出口22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如图4所示,上下风向板27在运转时以旋转轴33为中心向下侧旋转,从而打开吹出口22,并调整旋转的角度,从而调整吹出的风的上下方向。将从吹出口22吹出的吹出风称为主流F1,将从间隙29吹出的吹出风称为副流F2。在上下风向板27打开时,上下风向板27在吹出口22的下部对吹出风的主流F1进行导向。
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吹出风的主流F1侧的面具有引导吹出风的两个面,形成吹出流路。在引导吹出风的两个面中,将配置于吹出风的主流F1的上游侧的面称为上游侧导向面26a,将相对于上游侧导向面26a配置于下游侧的面称为下游侧导向面26b。下游侧导向面26b相对于上游侧导向面26a配置于吹出流路的内侧。上下风向板27在上游侧导向面26a与下游侧导向面26b之间形成台阶28。台阶28例如利用斜面、曲面或它们的组合,形成为平缓的面。在实施方式1中,台阶28连接曲率大的曲面而形成为S字形状,以便能够使沿着上游侧导向面26a流动的吹出风不从表面脱离地向下游侧导向面26b引导。台阶28相比板状部27a的中央配置于下风侧。另外,上下风向板27在前端具有锥面25。锥面25在上下风向板27中处于吹出风的主流F1侧的面,并且与下游侧导向面26b平缓地连接。在实施方式1中,下游侧导向面26b与锥面25由曲面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中,上游侧导向面26a及下游侧导向面26b作为平面被示出,但只要能够引导吹出风,也可以是曲面。
图3所示的室内机2为运转停止状态,上下风向板27构成为覆盖吹出口22。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前端部被构成为在室内机2的运转停止状态下,到达吹出口22的开口部的前表面侧的端部即前表面壁22b的末端22bb。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构成为关闭吹出口22,从而不能看到内部。另外,作为上下风向板27的转动中心的旋转轴32a在运转停止状态下配置于板状部27a的上部。
该上下风向板27由图5所示的上下风向板驱动用马达51驱动,能够以旋转轴32a为中心在从接触上侧构造(全闭状态)到接触下侧构造(全开状态)为止的范围进行转动。上下风向板27的前端以旋转轴32a为中心而描绘圆形轨道地进行转动。
<上下风向辅助板31>
前表面壁22b位于吹出口22的前表面侧,并且相对于上下风向板27位于上方。在前表面壁22b的空气流路侧的面附近配置有使上下风向辅助板31旋转的旋转轴33。旋转轴33配置于从吹出口22的开口部进入框体内部侧的位置,并且在上下风向板27覆盖吹出口22时位于其上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设置于从旋转轴向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臂部34的前端。上下风向辅助板31设置成使板状部31a的面与沿着绕旋转轴33的旋转方向的方向大致平行。即,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将面朝着旋转轴33的方向。
上下风向辅助板31能够绕旋转轴33在框体60的前后方向上进行转动。如图3所示,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运转停止状态下收纳于吹出口22的内部,板状部31a以将端部朝向下方而闭塞风路40的一部分的方式被收纳,如图4所示,在运转状态下能够使板状部31a的整体突出且板状部31a成为大致水平地位于从吹出口22的下端向下部突出的位置。另外,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中,其板状部31a沿着吹出口22的长度方向即室内机2的左右方向延伸,能够变更从吹出口22吹出的吹出风的主流F1的上下方向的风向。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一同形成吹出流路。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形成为具有曲面的板状,但只要能够引导吹出风,也可以是平板状。
该上下风向辅助板31由图5所示的上下风向辅助板驱动用马达53驱动,能够以旋转轴33为中心在从图3所示的收纳状态即接触后侧构造状态到接触前侧构造状态为止的范围进行转动。接触前侧构造状态是如下状态:从图4所示的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进一步向前侧转动,从而臂部34与前表面壁22b的末端22bb接触。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前端以旋转轴33为中心而描绘圆形轨道地进行转动。
<上下风向板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关系>
如图3及图4所示,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旋转轴33位于吹出口22内部的前侧,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轴32a位于吹出口22内部的背面侧。如图3所示,在运转停止状态下,上下风向板27使其板状部27a水平,从而覆盖吹出口22。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使其板状部31a向背面侧移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整体收纳在吹出口22的内部。在运转停止状态下,上下风向辅助板31配置于上下风向板27的上部,旋转轴33位于上下风向板27的前端侧的上部。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在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轴32a的前侧位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上部。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如上所述,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收纳于吹出口22,所以不会堆积室内的灰尘。
上下风向板27从上述运转停止状态使前端从框体60的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地转动,从而成为吹出口22打开的状态。在上下风向板27转动到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进行旋转的圆形轨道不交叉的位置后,上下风向辅助板31使前端从框体60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地转动。上下风向板27进行旋转的轨道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进行旋转的轨道互相交叉,因此在进行吹出口22的开闭动作、或变更风向等情况下,需要使它们以互相不接触的方式进行动作。但是,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两块风向板收纳于狭窄的空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自由地调节吹出风,另外,也能够在室内机2运转时较大地获取吹出流路。
<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的空气的流动>
以下,基于图3及图4对室内机2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在吸入口21a及吸入口21b附近示出的箭头记号A表示从吸入口引入到室内机2内的空气的流动。从配置于室内机2的顶面及前表面的吸入口21吸入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时与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的空气在空调1为制冷运转时被冷却,在制热运转时被加热。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而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调节空气到达室内送风机5。通过了室内送风机5的内部或者室内送风机5与背面面板65的间隙的空气通过风路40,并且由左右风向板30调整左右方向。通过了左右风向板30的空气沿着设置于吹出口22的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从吹出口22朝向室内机2的前方或下方吹出。
在室内机2为运转状态时,上下风向板27绕配置在吹出口22的开口的下端附近的旋转轴32a进行转动,使前端向吹出口22的下方移动,从而使前端朝向室内机2的斜下方。其板状部27a配置于靠近旋转轴32a的位置,因此即使是上下风向板27转动而吹出口22被打开的状态,板状部27a的上游侧端部27aa也位于吹出口22的开口部。因此,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成为以吹出口22的开口部为起点向框体60的斜下方突出的状态。上下风向辅助板31配置成从图3所示的收纳在吹出口22内的状态,绕配置在吹出口22的开口的下端附近的旋转轴33进行转动,从吹出口22的下端向下部突出,从而引导吹出风的板状部31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中,其板状部31a配置于远离旋转轴33的位置,因此在使其转动规定的角度时,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及下游侧端部31ab移动到从吹出口22的开口部突出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能够位于上下风向板27的前端附近的框体60前表面侧。即,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位于吹出流路的上游侧,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位于吹出流路的下游侧,并从吹出口22的开口部相连地配置,从而形成吹出流路。吹出风由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引导,并且朝向框体60的前表面侧吹出。需要说明的是,板状部31a从吹出口22突出,其与吹出口22内部的风路的前表面壁22b的末端22bb的距离越大,则吹出流路的面积变得越大,越能够减小形成水平方向的气流时的风路阻力。
上下风向板27不仅能够停止为图4所示的角度,还能够停止为从图3那样地闭塞吹出口22的状态到使前端朝向正下方的状态为止的每一个角度。上下风向辅助板31也能转动为从图3那样地收纳在吹出口22内部的状态到图4所示的大致水平的状态为止的每一个角度。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设置成能够如上述那样地转动,在运转时,不仅能够使吹出空气的角度朝向下方,还能朝向前侧。在图4所示的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的情况下,室内机2为向前方吹出的状态。吹出风的主流F1被上下风向板27的上游侧导向面26a、下游侧导向面26b、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引导,从而向室内机2的前表面方向吹出。
图6是图4的吹出口22周边的放大图。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与水平方向成角度γ地打开。吹出风在通过左右风向板30后,分成主流F1和副流F2,所述主流F1被上下风向板27的上侧的面即在运转停止时朝向框体内部的方向的面引导而改变风向,所述副流F2从背面壁22a的末端22ab与上下风向板27的旋转轴32a的周边部的间隙29出来。副流F2在从间隙29向室内机2外出来后,因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而沿着上下风向板27的外侧的面即在运转停止时闭塞吹出口22而成为外观面的一侧的面流动。另一方面,主流F1与上下风向板27的上游侧导向面26a接触,从而流动变更为沿着上游侧导向面26a及下游侧导向面26b的表面的方向。变更了流动方向的主流F1在朝向大致水平的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上方通过而向室内机2的前表面方向吹出。这里,上下风向板27的下游侧导向面26b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设置间隙50地配置,使得吹出风向上下风向板27的前端所朝向的方向流入。沿着上下风向板27的表面流动的主流F1的一部分在沿着下游侧导向面26b流动后成为副流G1而向间隙50流入。流入到间隙50的副流G1因康达效应而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的面即不朝向旋转轴33的一侧的面流动。
此时,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相比下游侧导向面26b的下游侧的端部即下游侧导向面前端部26bb位于上游侧。即,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与下游侧导向面26b在吹出风的流动方向上以图6所示的尺寸B互相重叠。另外,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的面中,在上游侧端部31aa,其切线与下游侧导向面26b大致平行。通过这样构成,流入到间隙50的副流G1变得容易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面流动。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位于将上游侧导向面26a向吹出流路的下游方向延长的假想面上。通过这样构成,吹出风的主流F1流经由上下风向板27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形成的吹出流路,不会有过多的流量的副流G1流向间隙50。
如上所述,副流F2及副流G1流经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与面对主流F1的一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能够防止存在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两面的空气产生温度差。即,空调的室内机2在进行制冷运转时,能够抑制暖湿的室内空气83与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接触的情形,因此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上产生结露的情形。
<比较例的室内机2的空气的流动>
图7是表示相对于图4的室内机2变更了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形状的比较例的截面的说明图。图8是图7的吹出口22周边的放大图。在图7及图8所示的比较例中,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仅上下风向板27的板状部27a的形状不同。如图7所示,比较例的上下风向板127在吹出风的主流F1侧具有导向面126和锥面125。锥面125处于上下风向板127的前端侧,并且与导向面126平缓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下风向板127与实施方式1不同,不具有下游侧导向面26b及台阶28。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而被调节的空气通过风路40,并且由左右风向板30调整左右方向。通过了左右风向板30的空气沿着设置于吹出口22的上下风向板1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从吹出口22朝向室内机2的前方或下方吹出。
在室内机2为运转状态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上下风向板127绕旋转轴32a进行转动,从而使前端向吹出口22的下方移动。上下风向辅助板31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从收纳在吹出口22内的状态,绕旋转轴33进行转动,从吹出口22的下端向下部突出,从而引导吹出风的板状部31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即移动为连接下游侧端部31ab和上游侧端部31aa的直线成为大致水平。吹出风由上下风向板1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引导,从而朝向框体60的前表面侧吹出。图7所示的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的情况为向前方吹出的状态。吹出风的主流F1被上下风向板127的导向面126、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引导,向室内机2的前表面方向吹出。
如图8所示,吹出风在通过左右风向板30后,分成主流F1和副流F2,所述主流F1被上下风向板127的上侧的面即在运转停止时朝向框体内部的方向的面(导向面126)引导而改变风向,所述副流F2从背面壁22a的末端22ab与上下风向板127的旋转轴32a的周边部的间隙29流出。副流F2从间隙29向室内机2外出来后,因康达效应而沿着上下风向板127的外侧的面即在运转停止时作为外观面的一侧的面流动。主流F1与上下风向板127的导向面126接触,从而流动变更为沿着导向面126的表面的方向。变更了流动方向的主流F1在朝向大致水平的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上方通过而向室内机2的前表面方向吹出。这里,上下风向板127的锥面125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设置间隙150a地配置,使得主流F1的一部分的空气流入。但是,在图8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构成为位于将上下风向板的导向面126向吹出流路的下游方向延长的假想面上,因此间隙150a狭窄。由此,从间隙150a流出的副流G2变少。另外,由锥面125和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形成的风路为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扩大的形状,副流G2难以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的面流动。由此,暖湿的室内空气83在制冷运转时变得容易与由吹出风冷却的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的面接触,从而变得容易产生结露。
图9是表示相对于图8变更了上下风向板27的角度的状态的图。图9相对于图8,上下风向板127向下方打开。上下风向板127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在图8中为角度α,在图9中为角度β。角度α和角度β为α<β的关系。在图9所示的上下风向板127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置关系中,间隙150b比图8的间隙150a大,与图8的状态相比,从间隙150b流出的副流G3的风量变大。由此,能够抑制室内空气83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的面接触的倾向,因此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上产生的结露。但是,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上游侧端部31aa没有位于将上下风向板的导向面126向吹出流路的下游方向延长的假想面上。由此,副流G3不仅流量大,还以接近上下风向板127的角度β的角度向室内吹出,因此与室内所存在的人直接接触。与主流F1不同的副流G3在室内流动,由此被副流G3吹到的人会感觉有贼风,这是缺陷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1的上下风向板27在图6所示的运转状态下,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γ。该角度γ是与上述图8的角度α相等的角度。因此,在图6所示的运转状态下,上下风向板27的角度设定为比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上下风向板127的角度β小,所以副流G1难以与在室内的人接触,因此能够使室内的人不容易感动有贼风。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图7~图9所示的上下风向板127的形状的情况下,难以使副流G3的流量为不对在室内的人带来影响的程度,并且难以使吹出风因康达效应而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下侧的面流动。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空调1的室内机2具有:框体60,所述框体60的背面侧安装于室内的壁面K;吸入口21,所述吸入口21设置于框体60;吹出口22,所述吹出口22设置于框体60;室内热交换器4及室内送风机5,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及室内送风机5配置于从吸入口21到吹出口22的风路;上下风向板27,所述上下风向板27能够转动地配置于吹出口22,在从吹出口22的下端向下部突出的位置形成从吹出口22吹出的吹出风的吹出流路,并且上下变更吹出风的方向;以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吹出口22,相比上下风向板27位于框体60的前表面侧,在吹出口22的下部形成吹出流路,并且上下变更吹出风的方向。上下风向板27具有:上游侧导向面26a,所述上游侧导向面26a位于吹出流路侧,并且引导吹出风的流动;以及下游侧导向面26b,所述下游侧导向面26b位于吹出流路侧,相比上游侧导向面26a配置于吹出流路的下游侧且吹出流路的外侧,并且引导吹出风的流动,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中位于吹出流路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端部31aa相比下游侧导向面26b位于吹出流路的内侧,且相比在下游侧导向面26b中吹出流路的下游侧的端部即下游侧导向面前端部26bb位于上游侧。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1的室内机2能够抑制风路阻力,并且使吹出风的主流F1朝向预期的方向,另外,能够使吹出风的一部分流向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下侧的面。另外,下游侧导向面26b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重叠地配置,因此流向下游侧导向面26b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间隙50的副流G1变得容易因康达效应而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下侧的面流动。因此,即使在空调1为制冷运转时,室内空气83也不会与被冷却的上下风向辅助板31接触,所以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面上产生的结露。另外,即使不增大流向间隙50的风量,也能使副流G1流向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下侧面,所以能够使室内的人不容易感到有贼风。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1的室内机2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吹出流路侧的上游侧端部31aa位于将上下风向板27的上游侧导向面26a向吹出风的流动的下游侧延长的假想面上。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上游侧端部31aa与上游侧导向面26a隔开规定的距离地位于吹出流路的下游侧。而且,下游侧导向面26b与上游侧导向面26a之间由曲面连接。
通过这样构成,除了上述效果以外,由上游侧导向面26a引导的吹出风的主流F1借助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向预期的方向吹出。并且,附着于上游侧导向面26a的表面而流动的吹出风保持不变地经台阶28附着于下游侧导向面26b而流动,因此能够在不使流量过多增加的情况下高效地使副流G1流向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下侧面。由此,能够使室内的人不容易感到有贼风。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1的室内机2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上游侧端部31aa的沿着吹出流路的方向的切线与下游侧导向面26b平行。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其与下游侧导向面26b之间隔开规定的距离地配置。
通过这样构成,流向下游侧导向面26b与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间隙50的副流G1变得更容易因康达效应而沿着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下侧的面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在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的下侧面上产生的结露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1的室内机2中,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位于吹出流路的下游侧的下游侧端部31ab朝向框体前表面方向。通过这样构成,在吹出风的主流F1向正面方向水平地吹出的状态下也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1的室内机2中,作为上下风向板27及上下风向辅助板31进行转动的中心的旋转轴32a、33配置在吹出口22的内部,上下风向辅助板31具有对吹出风进行引导且形成吹出流路的板状部31a,板状部31a突出地位于吹出口22的下部。另外,上下风向辅助板31在运转停止时收纳在吹出口22内部。另外,上下风向板27在运转停止时覆盖吹出口22。而且,吹出口22在框体60的下表面开口,上下风向辅助板31从吹出口突出。
通过这样构成,在框体60为长方体且在下表面开设有吹出口22的空调1中,能够得到如上所述的效果。尤其通过使上下风向辅助板31的板状部31a位于从吹出口22突出的位置,能够较大地获取吹出流路,因此能够得到进一步减小风路阻力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空调,2室内机,3室外机,4室内热交换器,5室内送风机,6室外热交换器,7室外送风机,8压缩机,9四通切换阀,10膨胀阀,11气体侧联络配管,12液体侧联络配管,13制冷剂回路,21吸入口,21a吸入口,21b吸入口,22吹出口,22a背面壁,22ab末端,22b前表面壁,22ba起点,22bb末端,25锥面,26a上游侧导向面,26b下游侧导向面,26bb下游侧导向面前端部,27上下风向板,27a板状部,27aa上游侧端部,28台阶,29间隙30左右风向板,31上下风向辅助板,31a板状部,31aa上游侧端部,31ab下游侧端部,32支承部件,32a旋转轴,33旋转轴,34臂部,37过滤器,38排水盘,40风路,50间隙,51上下风向板驱动用马达,53上下风向辅助板驱动用马达,54左右风向板驱动用马达,60框体,63前表面面板,63a下端,64侧面面板,65背面面板,66下表面面板,68顶面面板,72左右风向板连结杆,75左右风向板驱动用马达连结杆,76连结部,83室内空气,125锥面,126导向面,127上下风向板,150间隙,150a间隙,150b间隙,A箭头记号,B尺寸,F1主流,F2副流,G1副流,G2副流,G3副流,K壁面,T顶棚面,α角度,β角度,γ角度。

Claims (11)

1.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所述框体的背面侧安装于室内的壁面;
吸入口,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框体;
吹出口,所述吹出口设置于所述框体;
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内送风机,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及室内送风机配置于从所述吸入口到所述吹出口的风路;
上下风向板,所述上下风向板能够转动地配置于所述吹出口,并且上下变更吹出风的方向;以及
上下风向辅助板,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在从所述吹出口的下端向下部突出的位置上下变更所述吹出风的方向,
所述上下风向板具有:
上游侧导向面,所述上游侧导向面引导所述吹出风的流动;
下游侧导向面,所述下游侧导向面相比所述上游侧导向面配置于所述吹出风的下游侧且吹出流路的外侧,并且引导所述吹出风的流动;以及
台阶,所述台阶形成在所述上游侧导向面与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之间,
在所述吹出风向所述框体的前方吹出的状态下,
所述上下风向板向所述吹出口的下方打开,并且形成所述吹出风的所述吹出流路,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相比所述上下风向板位于所述框体的前面侧,并且与所述上下风向板一同形成所述吹出流路,
在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中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端部相比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内侧,并相比所述下游侧导向面的前端位于上游侧,并且相比所述台阶位于下游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的所述上游侧端部位于将所述上下风向板的所述上游侧导向面向所述吹出风的气流的下游侧延长的假想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端部与所述上游侧导向面隔开规定的距离地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下游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与所述上游侧导向面之间由曲面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的所述上游侧端部的沿着所述吹出流路的方向的切线与所述下游侧导向面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在其与所述下游侧导向面之间隔开规定的距离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的位于所述吹出流路的下游侧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所述框体的前表面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上下风向板及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进行转动的中心的旋转轴配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具有对所述吹出风进行引导且形成所述吹出流路的板状部,
该板状部相比所述吹出口突出地位于其下方。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在运转停止时收纳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风向板在运转停止时覆盖所述吹出口。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口在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开口,
所述上下风向辅助板从所述吹出口突出。
CN201680003271.XA 2016-02-03 2016-02-03 空调的室内机 Active CN107278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3160 WO2017134762A1 (ja) 2016-02-03 2016-02-03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8255A CN107278255A (zh) 2017-10-20
CN107278255B true CN107278255B (zh) 2019-12-31

Family

ID=59501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3271.XA Active CN107278255B (zh) 2016-02-03 2016-02-03 空调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5388B2 (zh)
EP (1) EP3412984B1 (zh)
JP (1) JP6545293B2 (zh)
CN (1) CN107278255B (zh)
WO (1) WO20171347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9615B (zh) * 2017-03-17 2019-06-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空调器的出风方法和空调器
KR102249321B1 (ko) 2017-09-05 2021-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8799118B (zh) * 2017-12-22 2024-05-2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8489064B (zh) * 2018-05-07 2023-07-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044040A (zh) * 2019-05-21 2019-07-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空调的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10173758A (zh) * 2019-06-28 2019-08-2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形出风装置、立式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5504A (zh) * 2002-08-05 2005-09-28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201508013U (zh) * 2009-08-07 2010-06-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所用导风板
CN103597293A (zh) * 2011-12-14 2014-0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4629746U (zh) * 2014-07-23 2015-09-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9577B2 (ja) * 1990-10-01 2000-07-2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7217985A (ja) * 1993-12-10 1995-08-1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3356257B2 (ja) * 1996-06-06 2002-12-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AU719205B2 (en) * 1996-08-23 2000-05-0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JP3497073B2 (ja) * 1998-01-19 2004-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貫流送風機
AU729725B2 (en) * 1998-12-28 2001-02-0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TW449654B (en) * 1999-08-25 2001-08-11 Fujitsu General Ltd Air conditioner
JP3593106B2 (ja) * 2001-03-26 2004-11-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2310448A (ja) * 2001-04-05 2002-10-2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3876706B2 (ja) * 2001-12-19 2007-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110863B2 (ja) * 2002-07-12 2008-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US6892551B2 (en) * 2002-09-26 2005-05-17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Air conditioner
EP1762790B1 (en) * 2005-09-13 2010-12-15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Air conditioner with a filter cleaning arrangement
JP4453778B2 (ja) * 2008-09-02 2010-04-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3782111B (zh) * 2011-09-08 2016-08-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WO2013150569A1 (ja) * 2012-04-06 2013-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WO2014080494A1 (ja) * 2012-11-22 2014-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4870909A (zh) * 2012-12-19 2015-08-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6179794B2 (ja) 2013-03-15 2017-08-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5004452A (ja) * 2013-06-19 2015-01-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149736B1 (ko) * 2013-08-09 2020-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5887316B2 (ja) * 2013-08-30 2016-03-1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EP3124887B1 (en) 2014-03-28 2018-1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6242300B2 (ja) * 2014-06-25 2017-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264347B2 (ja) * 2015-09-10 2018-0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5504A (zh) * 2002-08-05 2005-09-28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201508013U (zh) * 2009-08-07 2010-06-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所用导风板
CN103597293A (zh) * 2011-12-14 2014-0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4629746U (zh) * 2014-07-23 2015-09-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63927A1 (en) 2018-12-20
CN107278255A (zh) 2017-10-20
EP3412984B1 (en) 2021-11-03
JP6545293B2 (ja) 2019-07-17
EP3412984A1 (en) 2018-12-12
JPWO2017134762A1 (ja) 2018-09-06
EP3412984A4 (en) 2019-02-13
US10895388B2 (en) 2021-01-19
WO2017134762A1 (ja) 2017-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78255B (zh) 空调的室内机
US9897335B2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498018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7278256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09073266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7407491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210772705U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WO2015145740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392806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849604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211041167U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KR20190052388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1630327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216325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721509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0274984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9990084859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WO202011046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KR100517625B1 (ko) 액자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에 따른 운전방법
CN116391097A (zh)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201024304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7043517A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JP2010216760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0084690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