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3517A -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3517A
CN117043517A CN202180095533.0A CN202180095533A CN117043517A CN 117043517 A CN117043517 A CN 117043517A CN 202180095533 A CN202180095533 A CN 202180095533A CN 117043517 A CN117043517 A CN 1170435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unit
flow fan
downstream
air
cross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55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野惇司
寺本拓矢
宇贺神裕树
山口幸治
山下哲央
池田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43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35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吹出口和吸入口,在内部形成有风路;横流风扇,其被配置在风路中,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稳定器,其使得在横流风扇旋转时在横流风扇的内部产生的空气的循环涡流稳定;以及引导壁,其构成风路中的比横流风扇靠下游侧的吹出侧风路的一个面,稳定器具有第一面,该第一面构成吹出侧风路的与引导壁对置的一个面,吹出侧风路的一部分形成为从第一面起在垂直方向上到引导壁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短。

Description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横流风扇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备横流风扇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若空气容易从吹出口逆流,则存在产生吹出口处的空气的吹出和吸入交替反复进行的喘振的课题。因此,提出了一种提高了喘振耐力的室内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室内机具备:横流风扇,其被配置在壳体的内部;以及稳定器,其在横流风扇与吹出口之间形成空气流路,稳定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被配置在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端部,在突出部的吹出方向下游侧的倾斜面设有形成有凹凸的粗糙面。并且,通过该稳定器的粗糙面使得吹出空气在吹出口端部处不易从稳定器剥离,从而抑制空气从吹出口逆流,由此提高了喘振耐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240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室内机中,虽然沿稳定器的气流不易剥离,但灰尘堆积于过滤器而导致通风阻力变大等,由此,随着横流风扇的运转负荷变大,稳定器侧的气流会超越突出部,从而沿稳定器的气流变少,因此无法充分地获得抑制来自吹出口的逆流的效果,存在喘振耐力降低的课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横流风扇的运转负荷较大时也抑制了喘振耐力的降低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吹出口和吸入口,在内部形成有风路;横流风扇,其被配置在所述风路中,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稳定器,其使得在所述横流风扇旋转时在该横流风扇的内部产生的空气的循环涡流稳定;以及引导壁,其构成所述风路中的比所述横流风扇靠下游侧的吹出侧风路的一个面,所述稳定器具有第一面,该第一面构成所述吹出侧风路的与所述引导壁对置的一个面,所述吹出侧风路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所述第一面起在垂直方向上到所述引导壁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短。
此外,本公开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室内机;以及室外机,其通过配管与室内机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吹出侧风路的一部分形成为从第一面起在垂直方向上到引导壁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短,因此能够实现吹出侧风路中的气流的均匀化。其结果是,即使在灰尘堆积于过滤器而导致通风阻力变大等从而使得横流风扇的运转负荷变大时,也不易在吹出侧风路中形成低风速区域,从而使得空气难以从吹出口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要部放大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要部放大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5是将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要部放大的第一纵截面示意图。
图6是将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要部放大的第二纵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6的Z-Z截面的向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并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所限定。此外,在以下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的关系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纵截面示意图。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这些用语并非限定实施方式。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从正面观察室内机100(图2的X向视)的状态下,使用“上”、“下”、“右”、“左”、“前”、“后”等。
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是埋入天花板而设置的天花板埋入型。但是,不限于此,室内机100例如也可以是壁挂型等。如图1和图2所示,室内机100具备:箱体形状的壳体1,其埋入天花板;平板状的装饰面板2,其设置于壳体1的下部,作为设计面;以及平板状的吸入格栅3,其被安装成相对于装饰面板2旋转自如。
在壳体1的后方的下部形成有吸入口1a,该吸入口1a将室内空气吸入内部,在壳体1的前方的下部形成有吹出口1b,该吹出口1b将被调节空气向外部吹出。吸入口1a在吸入格栅3关闭时被吸入格栅3覆盖。此外,在吸入口1a设有从空气中将粉尘及细菌等去除的多孔性部件即过滤器7。并且,从吸入口1a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过滤器7而被取入壳体1的内部。在吹出口1b设有如下部件:上下摆叶9a,其在上下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变更风向;以及左右摆叶9b,其在左右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变更风向。
在壳体1的内部设有如下部件:横流风扇6,其被配置为沿图2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旋转自如,并产生气流;马达(未图示),其与横流风扇6连结并进行旋转驱动;以及热交换器5,其被配置为相对于水平面且进深方向倾斜的状态,使被横流风扇6从吸入口1a吸入壳体1的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形成被调节空气。此外,在壳体1的内部,以使空气从吸入口1a通过热交换器5流动到吹出口1b的方式形成有风路20,热交换器5和横流风扇6被配置在风路20上。
热交换器5由上部热交换器5a和下部热交换器5b构成,上部热交换器5a的一端与下部热交换器5b的一端连结。此外,热交换器5被配置为上部热交换器5a的与横流风扇6对置的面和下部热交换器5b的与横流风扇6对置的面形成钝角。
此外,在壳体1的内部设有如下部件:排水盘4,其以与下部热交换器5b整体和上部热交换器5a的下端部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在热交换器5的下方,回收来自热交换器5的排水;稳定器10,其将风路20划分为比横流风扇6靠上游侧的吸入侧风路20a和比横流风扇6靠下游侧的吹出侧风路20b;以及引导壁11,其构成吹出侧风路20b的一个面。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马达的旋转驱动,与马达连结的横流风扇6旋转,从吸入口1a吸入室内空气。从吸入口1a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过滤器7而被吸入壳体1的内部。被吸入壳体1的内部的室内空气在流过吸入侧风路20a的中途通过热交换器5,在此时进行热交换而成为被调节空气。然后,被调节空气在吹出侧风路20b中流动而从吹出口1b朝向室内被吹出。这时,从吹出口1b被吹出的被调节空气的朝向根据上下摆叶9a和左右摆叶9b的朝向而变化。
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要部放大的纵截面示意图。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的稳定器10的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稳定器10是使得在横流风扇6旋转时在横流风扇6的内部产生的空气的循环涡流稳定的部件。如图3所示,该稳定器10具有:第一面10a,其构成吹出侧风路20b的与引导壁11对置的面;第二面10b,其与横流风扇6对置;以及舌部10c,其设置于第一面10a与第二面10b之间。在此,舌部10c是稳定器10的向横流风扇6侧凸出的部分的顶点。此外,第二面10b沿着横流风扇6的外周形成,在第二面10b与横流风扇6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在第二面10b的最靠横流风扇6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与横流风扇6之间的间隙最小。
第一面10a具有缩流面10d,该缩流面10d形成为吹出侧风路20b从舌部10c朝向下游而缩小。该缩流面10d以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接近引导壁11的方式倾斜。具体而言,如图3的虚线所示的箭头那样,缩流面10d形成为从该缩流面10d起在垂直方向上到引导壁11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短。此外,在设铅直方向上的舌部10c的位置为虚线H1,吹出口1b的下端的位置为虚线H2,它们的中间位置为虚线H3时,缩流面10d形成于比该中间位置(虚线H3)靠上游侧的位置。这是为了使被调节空气易于在吹出口1b处向下吹出。另外,若将缩流面10d形成于比中间位置(虚线H3)靠下游侧的位置,则被调节空气难以在吹出口1b处向下吹出。如上所述,吹出侧风路20b的一部分通过缩流面10d而形成为朝向下游缩小。另外,如图3所示,缩流面10d可以是侧视时为直线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侧视时为向引导壁11侧凸出的曲线的曲面形状。
这样,通过在稳定器10设置缩流面10d,能够实现吹出侧风路20b中的气流的均匀化,因此不沿着稳定器10的气流减少。其结果是,即使在灰尘堆积于过滤器7而导致通风阻力变大等从而使得横流风扇6的运转负荷变大时,也不易在吹出侧风路20b中形成低风速区域,空气难以从吹出口1b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此外,在吹出侧风路20b中,在横流风扇6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处风速变慢,在横流风扇6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处风速变快,但在作为风速较慢的一侧的稳定器10的第一面10a形成有缩流面10d。因此,与在作为风速较快的一侧的引导壁11形成具有倾斜度的缩流面相比,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
以上,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具备:壳体1,其具有吹出口1b和吸入口1a,在内部形成有风路20;横流风扇6,其被配置在风路20中,将从吸入口1a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1b吹出;稳定器10,其使得在横流风扇6旋转时在该横流风扇6的内部产生的空气的循环涡流稳定;以及引导壁11,其构成风路20中的比横流风扇6靠下游侧的吹出侧风路20b的一个面。并且,稳定器10具有第一面10a,该第一面10a构成吹出侧风路20b的与引导壁11对置的一个面,吹出侧风路20b的一部分形成为从第一面10a起在垂直方向上到引导壁11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短。
根据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吹出侧风路20b的一部分形成为从第一面10a起在垂直方向上到引导壁11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短,因此能够实现吹出侧风路20b中的气流的均匀化。其结果是,即使在灰尘堆积于过滤器7而导致通风阻力变大等从而使得横流风扇6的运转负荷变大时,也不易在吹出侧风路20b中形成低风速区域,空气难以从吹出口1b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第一面10a具有缩流面10d,该缩流面10d以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接近引导壁11的方式倾斜。
根据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稳定器10的第一面10a具有缩流面10d,该缩流面10d以随着从舌部10c朝向下游而逐渐接近引导壁11的方式倾斜。即,由于在作为风速较慢的一侧的稳定器10的第一面10a形成有缩流面10d,因此,与在作为风速较快的一侧的引导壁11形成具有倾斜度的缩流面相比,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4是将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的要部放大的纵截面示意图。
如图4所示,稳定器10的第一面10a在缩流面10d的下游侧具有下游面10e。并且,在设连接下游面10e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为θ2,连接缩流面10d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为θ1时,θ2<θ1。另外,在图4中,θ2=0°,因此对于θ2省略图示。
这样,通过使连接下游面10e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小于连接缩流面10d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从而使得吹出侧风路20b的倾斜度在缩流面10d的下游侧处变得平缓。其结果是,吹出侧风路20b的气流容易朝向吹出口1b稳定,沿稳定器10的气流变多,因此能够提高喘振耐力。
此外,缩流面10d和下游面10e以使得θ2与θ1之差为20°以下的方式分别形成。这是因为,若θ2与θ1之差过大,则气流在稳定器10上容易剥离,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在剥离后容易再次与稳定器10碰撞,由此导致吹出侧风路20b中的压力损失容易增加。并且,如果θ2与θ1之差为20°以下,则可以允许吹出侧风路20b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以上,在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中,第一面10a在缩流面10d的下游侧具有下游面10e,连接下游面10e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小于连接缩流面10d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
根据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连接下游面10e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小于连接缩流面10d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虚线V)所成的角,因此,吹出侧风路20b的倾斜度在缩流面10d的下游侧处变得平缓。其结果是,吹出侧风路20b的气流容易朝向吹出口1b稳定,沿稳定器10的气流变多,因此能够提高喘振耐力。
实施方式3.
以下,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和2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5是将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的要部放大的第一纵截面示意图。另外,在图5中,用虚线B表示横流风扇6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侧的端部的位置,用虚线A表示舌部10c的位置,用虚线C表示缩流面10d的下游端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3中,如图5所示,横流风扇6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侧的端部(虚线B)在水平方向上位于舌部10c(虚线A)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虚线C)之间。由此,在横流风扇6为通常运转负荷时,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容易靠近稳定器10侧。其结果是,即使在横流风扇6的运转负荷变大时,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也不易靠近引导壁11侧,因此,在吹出侧风路20b中不易形成低风速区域,空气难以从吹出口1b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另外,当在水平方向上舌部10c(虚线A)比横流风扇6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侧的端部(虚线B)更靠近吹出口1b的情况下,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容易靠近引导壁11侧。其结果是,在横流风扇6的运转负荷变大时,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更容易靠近引导壁11侧,因此,在吹出侧风路20b中容易形成低风速区域,空气容易从吹出口1b逆流,因此导致喘振耐力的降低。此外,当在水平方向上横流风扇6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侧的端部(虚线B)比缩流面10d的下游端(虚线C)更靠近吹出口1b的情况下,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难以成为沿稳定器10的气流。其结果是,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从稳定器10发生剥离,流动紊乱而容易碰撞,吹出侧风路20b中的压力损失增加,导致噪声的恶化以及横流风扇6的运转负荷的增加。
图6是将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的要部放大的第二纵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6的Z-Z截面的向视图。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到引导壁11的距离在横流风扇6的旋转轴方向(以下,简称为旋转轴方向)上是不同的。另外,图6的旋转轴方向是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并且,在吹出侧风路20b中,设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的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到引导壁11的距离为Lb1,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到引导壁11的距离为Lb2时,Lb1<Lb2。
在此,由于构成吹出侧风路20b的两个侧面的壳体1的两个侧面(未图示)的影响,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的来自吹出口1b的吹出空气的速度容易变得比旋转轴的中央部处的来自吹出口1b的吹出空气的速度慢。并且,在吹出侧风路20b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容易形成低风速区域,空气容易从吹出口1b逆流,因此,喘振耐力容易降低。另外,如果使吹出侧风路20b变窄,则能够减少不沿着稳定器10的气流,因此能够提高喘振耐力,但是,另一方面,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容易与稳定器10碰撞,因此压力损失增加。
因此,在吹出侧风路20b中,使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的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到引导壁11的距离比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到引导壁11的距离短。由此,能够抑制吹出侧风路20b的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吹出侧风路20b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的不沿着稳定器10的气流。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吹出侧风路20b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并且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以上,在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中,横流风扇6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1b侧的端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舌部10c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之间。
根据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由此,在横流风扇6为通常运转负荷时,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容易靠近稳定器10侧。其结果是,即使在横流风扇6的运转负荷变大时,从横流风扇6被吹出的气流也不易靠近引导壁11侧,因此,在吹出侧风路20b中不易形成低风速区域,空气难以从吹出口1b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中,从缩流面10d的下游端到引导壁11的距离在横流风扇6的旋转轴方向上是不同的,旋转轴方向的端部处的该距离比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该距离短。
根据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由此,能够抑制吹出侧风路20b的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吹出侧风路20b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的不沿着稳定器10的气流。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吹出侧风路20b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并且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实施方式4.
以下,对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至3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至3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8是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0的纵截面示意图。另外,在图8中,用虚线A表示舌部10c的位置,用虚线D表示热交换器5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侧的端部。
在实施方式4中,如图8所示,热交换器5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侧的端部(虚线D)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比舌部10c(虚线A)靠吹出口1b侧的位置。另外,热交换器5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侧的端部(虚线D)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与舌部10c(虚线A)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扩大热交换器5的传热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通过热交换器5的传热面积的扩大,使得通过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速度下降,因此抑制了风路压损的增加,进而,截至横流风扇6的失速点为止形成了裕度,因此能够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以上,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0具备热交换器5,该热交换器5在被横流风扇6从吸入口1a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5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吹出口1b侧的端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与舌部10c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舌部10c靠吹出口1b侧的位置。
根据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0,由此,能够扩大热交换器5的传热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通过热交换器5的传热面积的扩大,使得通过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速度下降,因此抑制了风路压损的增加,进而,截至横流风扇6的失速点为止形成了裕度,因此能够抑制喘振耐力的降低。
实施方式5.
以下,对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方式1至4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至4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9所示的空调装置将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300、液体制冷剂配管400进行配管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500。室内机100记载于实施方式1至4中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室外机200具有压缩机201、流路切换装置202、室外热交换器203、室外风扇204以及节流装置205。
压缩机201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对所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压缩机201例如是通过改变运转频率来控制每单位时间的送出量即容量的逆变压缩机等。
流路切换装置202例如是四通阀,通过对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而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之间进行切换。另外,也可以使用二通阀和三通阀的组合等来代替四通阀作为流路切换装置202。
室外热交换器203在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外热交换器203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蒸发并气化。此外,室外热交换器20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
室外风扇204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203的附近,对室外热交换器203供给室外的空气,通过控制转速来调整对室外风扇204的送风量。例如使用由DC(Direct Current:直流)风扇马达或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风扇马达等马达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叶片风扇等作为室外风扇204。
节流装置205使制冷剂减压而膨胀。节流装置205例如是能够调整节流的开度的电子式膨胀阀,通过调整开度,在制冷运转时控制流入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的压力,在制热运转时控制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03的制冷剂的压力。
以上,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具备:实施方式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100;以及室外机200,其通过配管与室内机100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根据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由于具备实施方式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100,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100相同的效果。
标号说明
1:壳体;1a:吸入口;1b:吹出口;2:装饰面板;3:吸入格栅;4:排水盘;5:热交换器;5a:上部热交换器;5b:下部热交换器;6:横流风扇;7:过滤器;9a:上下摆叶;9b:左右摆叶;10:稳定器;10a:第一面;10b:第二面;10c:舌部;10d:缩流面;10e:下游面;11:引导壁;20:风路;20a:吸入侧风路;20b:吹出侧风路;100:室内机;200:室外机;201:压缩机;202:流路切换装置;203:室外热交换器;204:室外风扇;205:节流装置;300:气体制冷剂配管;400:液体制冷剂配管;500:制冷剂回路。

Claims (8)

1.一种室内机,其中,所述室内机具备:
壳体,其具有吹出口和吸入口,在内部形成有风路;
横流风扇,其被配置在所述风路中,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
稳定器,其使得在所述横流风扇旋转时在该横流风扇的内部产生的空气的循环涡流稳定;以及
引导壁,其构成所述风路中的比所述横流风扇靠下游侧的吹出侧风路的一个面,
所述稳定器具有第一面,该第一面构成所述吹出侧风路的与所述引导壁对置的一个面,
所述吹出侧风路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所述第一面起在垂直方向上到所述引导壁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变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面具有缩流面,该缩流面以随着朝向下游而逐渐接近所述引导壁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面在所述缩流面的下游侧具有下游面,
连接所述下游面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铅直面所成的角小于连接所述缩流面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平面与所述铅直面所成的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从所述缩流面的下游端到所述引导壁的距离在所述横流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是不同的,
所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部处的该距离比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该距离短。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稳定器具有作为向所述横流风扇侧凸出的部分的顶点的舌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横流风扇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所述吹出口侧的端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舌部与所述缩流面的下游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室内机具备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被所述横流风扇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热交换器的在水平方向上最靠所述吹出口侧的端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与所述舌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舌部靠所述吹出口侧的位置。
8.一种空调装置,其中,所述空调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以及
室外机,其通过配管与所述室内机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CN202180095533.0A 2021-03-19 2021-03-19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70435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1296 WO2022195834A1 (ja) 2021-03-19 2021-03-19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3517A true CN117043517A (zh) 2023-11-10

Family

ID=83320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5533.0A Pending CN117043517A (zh) 2021-03-19 2021-03-19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7214A1 (zh)
EP (1) EP4310404A4 (zh)
JP (1) JPWO2022195834A1 (zh)
CN (1) CN117043517A (zh)
WO (1) WO20221958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0578B2 (ja) * 2000-12-22 2005-09-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WO2002075220A1 (en) * 2001-03-21 2002-09-26 Robert Charles Dwyer Air treatment units
CN1282853C (zh) * 2001-03-23 2006-11-0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008157530A (ja) * 2006-12-22 2008-07-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空調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16063397A1 (ja) * 2014-10-23 2016-04-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032192B1 (ko) * 2015-10-23 2019-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ES2876158T3 (es) * 2016-09-30 2021-11-12 Daikin Ind Ltd Ventilador de flujo cruzado y unidad interior de un dispositivo de aire acondicionado equipado con el mismo
JP6477737B2 (ja) 2017-01-31 2019-03-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95834A1 (ja) 2022-09-22
US20240077214A1 (en) 2024-03-07
EP4310404A1 (en) 2024-01-24
EP4310404A4 (en) 2024-04-10
JPWO2022195834A1 (zh)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91155B (zh) 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CN107850084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8027161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7278255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09073266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9247023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10772705U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KR20090040791A (ko) 천정형 에어컨
CN111630327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WO2018029828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7043517A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KR100784841B1 (ko) 투인원 초슬림 공기조화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KR20090041806A (ko) 천정형 에어컨
JP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1448304B1 (ko) 천정형 에어컨
KR20100091003A (ko) 터보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WO2023223383A1 (ja)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1263286A (ja) 貫流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WO2017085889A1 (ja) 遠心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18264B2 (ja) 吹出グリル、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29202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045824A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送風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KR20090041809A (ko) 천정형 에어컨
WO2019198150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6391097A (zh)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