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9727A -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9727A
CN103569727A CN201310314301.7A CN201310314301A CN103569727A CN 103569727 A CN103569727 A CN 103569727A CN 201310314301 A CN201310314301 A CN 201310314301A CN 103569727 A CN103569727 A CN 103569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door
upper strata
sheet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143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9727B (zh
Inventor
福永靖幸
石井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656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907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656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9078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69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9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9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97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壳体、输送薄片体的第1输送路及第2输送路、第1盖及第2盖。所述第1输送路在所述壳体内沿上下方向。所述第2输送路在所述壳体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部与所述第1输送路的上端部连接。第1盖以下方为支点其上方可相对所述壳体开闭,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第1输送路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所述第2盖以下方为支点其上方可相对所述壳体开闭,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第2输送路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在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都成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以所述第2盖对所述壳体的第2打开角度小于所述第1盖对所述壳体的第1打开角度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壳体成为分别打开状态。

Description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图像形成部在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像,在感光鼓与转印辊之间形成的转印夹缝部处所述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薄片体。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定影部,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在定影部中接受实施定影处理之后被排出到装置外部。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使用不同尺寸的薄片体,因此在图像形成部的下方配置有具备多层薄片体盒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从各薄片体盒送出的薄片体在被提供至在所述多层薄片体盒的一端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薄片体输送路之后,被输送至所述图像形成部而转印调色剂图像。
对于跨越多层薄片体盒而延伸设置的所述薄片体输送路,配置有使所述薄片体输送路向外部开放的盖,以便在发生了薄片体卡住的情况下去除薄片体。例如与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薄片体输送路相对地配置有多个开闭门。在该情况下,当用户打开下方的开闭门来确认薄片体输送路时,有时已经被打开的上方的开闭门遮挡用户的视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薄片体输送装置配置有多个使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薄片体输送路向外部开放的开闭盖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从外部对薄片体输送路的可确认性。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壳体、输送薄片体的第1输送路及第2输送路、第1盖及第2盖。所述第1输送路在所述壳体内沿上下方向。所述第2输送路在所述壳体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部与所述第1输送路的上端部连接。第1盖以下方为支点其上方可相对所述壳体开闭,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第1输送路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所述第2盖以下方为支点其上方可相对所述壳体开闭,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第2输送路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在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都成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以所述第2盖对所述壳体的第2打开角度小于所述第1盖对所述壳体的第1打开角度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壳体成为分别打开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在从所述第1输送路或所述第2输送路输送来的所述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在薄片体输送装置配置有多个使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薄片体输送路向外部开放的开闭盖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从外部对薄片体输送路的可确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从图1的状态将上层门和下层门设为打开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中(A)和(B)是图4中的上层门和下层门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上层门和下层门为关闭状态下的限制部的周围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层门和下层门为关闭状态下的限制部的周围的顶视图。
图8是表示上层门为打开状态而下层门为关闭状态时的限制部的周围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上层门和下层门都为打开状态下的限制部的周围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起将上层门和下层门设为打开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上层门和下层门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实施方式中的上层门和下层门为关闭状态的情形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状态下的上层门和下层门的转动支点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5中的上层门的转动支点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5中的下层门的转动支点的放大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上述变形实施方式中上层门为关闭状态而下层门为打开状态的情形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8的状态下的上层门和下层门的转动支点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上层门和下层门为打开状态的情形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图20的状态下的上层门和下层门的转动支点的放大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图20的状态下的上层门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23是从相反方向观察图20的状态下的上层门和下层门的图。
图24是具备比较例所涉及的开闭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在图1中,没有示出图2所示的自动原稿提供装置20和输送单元55。此外,虽然图中示出了具备打印功能和复印功能的数码复合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例子,但是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壳体结构的装置主体10(壳体)以及配置于装置主体10上的自动原稿提供装置20。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收容有:以光学方式读取要复印的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25;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30;使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到薄片体上的定影部60;储存向图像形成部30输送的规定规格的薄片体的供纸部40;将规定规格的薄片体从供纸部40或供纸盘46经由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60输送至薄片体排出口10E的输送路径50;以及内部具有构成该输送路径50的一部分的薄片体输送路的输送单元55。
自动原稿提供装置(ADF)20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0的上面。ADF20向装置主体10中的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安装有第1接触玻璃241的位置)自动提供要复印的原稿薄片体。另一方面,用户在以手动方式将原稿薄片体载置于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第2接触玻璃242的配置位置)的情况下,向上方打开ADF20。ADF20包括用于载置原稿薄片体的原稿盘21、经由自动原稿读取位置输送原稿薄片体的原稿输送部22以及用于排出读取后的原稿薄片体的原稿排出盘23。
读取单元25通过第1接触玻璃241或第2接触玻璃242,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薄片体图像,所述第1接触玻璃241用于读取从装置主体10上面的ADF20自动提供的原稿薄片体,所述第2接触玻璃242用于读取手动载置的原稿薄片体。在读取单元25内收容有包括光源、移动支架、反射镜等的扫描机构以及摄像元件(图中省略)。扫描机构向原稿薄片体照射光,将其反射光引导至摄像元件。摄像元件将所述反射光光电转换为模拟电信号。所述模拟电信号在通过A/D转换电路被转换为数字电信号之后输入到图像形成部30。
图像形成部30进行生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并将其转印到薄片体上的处理,包括:具备串列配置的四个单元32Y、32M、32C、32Bk的图像形成单元32;在该图像形成单元32的上方相邻配置的中间转印单元33;以及配置于中间转印单元33的上方的调色剂补给部34,其中所述单元32Y、32M、32C、32Bk分别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Bk)的各调色剂像。
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Bk包括感光鼓321、配置于该感光鼓321的周围的带电器322、曝光器323、显影装置324、一次转印辊325以及清洁装置326。
感光鼓321绕其轴旋转,在其周面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感光鼓321可以是利用非晶硅(a-Si)系材料的感光鼓。带电器322使感光鼓32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器323具有激光光源以及镜、透镜等光学设备,向感光鼓321的周面照射基于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光来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324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3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向感光鼓32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显影装置324使用二成分显影剂,包括螺旋送料器、磁体辊以及显影辊。
一次转印辊325隔着中间转印单元33所具备的中间转印带331而与感光鼓321形成夹缝部,将感光鼓3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31上(称为“一次转印”)。清洁装置326具有清洁辊等,清扫转印调色剂像后的感光鼓321的周面。
中间转印单元33具备中间转印带331、驱动辊332以及从动辊333。中间转印带331是架设于驱动辊332和从动辊333的环形带,从多个感光鼓321向该中间转印带331的外周面的同一部位重叠地转印调色剂像(一次转印)。
与驱动辊332的周面相对地配置有二次转印辊35。驱动辊332与二次转印辊35之间的夹缝部为将重叠涂敷在中间转印带331的全色的调色剂像转印(称为“二次转印”)于薄片体上的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35被施加极性与调色剂像相反的二次转印偏置电位,驱动辊332被接地。
调色剂补给部34包括黄色用调色剂容器34Y、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34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34C以及黑色用调色剂容器34Bk。这些调色剂容器34Y、34C、34M、34Bk分别储存各颜色的调色剂,各颜色的调色剂通过图中省略的提供路径被提供至与YMCBk各颜色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Bk的显影装置324中。在各调色剂容器34Y、34C、34M、34Bk中具备将该容器内的调色剂向图中省略的调色剂排出口输送的输送螺旋桨341。该输送螺旋桨34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部旋转驱动,从而向显影装置324内补给调色剂。
供纸部40具备四层的第1供纸盒40A、第2供纸盒40B(第2薄片体堆放部)、第3供纸盒40C(第2薄片体堆放部)以及第4供纸盒40D(第1薄片体堆放部),分别收容要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中规定规格的薄片体S1。这些供纸盒对于装置主体10装卸自如,具体地说能够从装置主体10的前面向前方抽出。
第1供纸盒40A具备收纳规定规格的薄片体S1层叠而成的薄片体摞的薄片体收容部41以及为了供纸而提升所述薄片体摞的提升板42。在供纸盒40A的右端侧的上部配置有搓辊43以及由供纸辊44和减速辊45构成的辊对。通过搓辊43和供纸辊44的驱动,供纸盒40A内的薄片体摞的最上层的薄片体S1逐张被抽出而送入输送路径50的上游端。此外,第2供纸盒40B、第3供纸盒40C以及第4供纸盒40D也具备与第1供纸盒40A同样的结构。另外,第3供纸盒40C和第4供纸盒40D是被构成为一体的所谓增设型的供纸盒,是对安装了第1供纸盒40A和第2供纸盒40B的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事后安装的盒。
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设置有手动供纸用的供纸盘46。供纸盘46的下端部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0。用户在进行手动供纸的情况下,如图示那样打开供纸盘46,在其上载置薄片体。载置于供纸盘46的薄片体通过搓辊461和供纸辊462的驱动而送入输送路径50。
输送路径50包括:将薄片体(规定规格的薄片体S1)从供纸部40经由图像形成部30输送至定影部60的出口的主输送路50A;在对薄片体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用于将单面打印后的薄片体返回到图像形成部30的翻转输送路50B;用于使薄片体从主输送路50A的下游端朝向翻转输送路50B的上游端的转回输送路50C;以及将薄片体从主输送路50A的下游端沿水平方向输送至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10L的薄片体排出口10E的水平输送路50D。该水平输送路50D的大部分由输送单元55的内部所具备的薄片体输送路构成。
在主输送路50A的、比二次转印部35A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配置有校准辊对51。薄片体在停止状态的校准辊对51处暂时停止,接受偏离矫正。之后,在图像转印的规定时机,校准辊对51通过驱动马达(图中省略)旋转驱动,从而薄片体被送出至二次转印部。除此以外,在主输送路50A中还配置有多个用于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辊52。
输送路径50还包括在装置主体10内沿上下方向延伸而输送薄片体的上方提供路70S(第2输送路)和下方提供路80S(第1输送路)。下方提供路80S是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输送路。上方提供路70S在装置主体10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其下端部与下方提供路80S的上端部连接。从第2供纸盒40B和第3供纸盒40C送出的薄片体在上方提供路70S中从下方向上方输送之后,到达输送辊52。从第4供纸盒40D送出的薄片体经过下方提供路80S,并且在所述上方提供路70S中被输送之后到达输送辊52。
在输送路径50的最下游端配置有排纸辊53。排纸辊53通过薄片体排出口10E向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10L的图中省略的后处理装置中送入薄片体。此外,在未安装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薄片体排出口10E的下方设置薄片体排出盘。
输送单元55是将从定影部60送出的薄片体输送至薄片体排出口10E的单元。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定影部60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侧,薄片体排出口10E配置于与右侧面10R相对的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10L侧。因而,输送单元55将薄片体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向左侧面10L沿水平方向输送。
定影部60是对薄片体实施定影调色剂像的定影处理的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压辊63、定影带64以及感应加热单元65。对定影辊62压接加压辊63,形成定影夹缝部。加热辊61和定影带64通过感应加热单元65被感应加热,将其热提供给所述定影夹缝部。薄片体经过定影夹缝部,从而转印于薄片体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该薄片体上。
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上层门70(第2盖)和下层门80(第1盖)。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10R的下方位置。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0开闭。即,上层门70以下方部分为支点,使上方部分相对于装置主体10开闭。同样地,下层门80也以下方部分为支点,上方部分相对于装置主体10开闭。在上层门70相对于装置主体10(右侧面10R)打开的打开状态下,上方提供路70S向装置主体10的外部露出。另外,在下层门80相对于装置主体10(右侧面10R)打开的打开状态下,下方提供路80S向装置主体10的外部露出。这样,通过使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开闭,即使在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中发生了薄片体卡住的情况下,用户也能够容易地取出所述薄片体。
在上述结构中,由供纸部40(第1供纸盒40A、第2供纸盒40B、第3供纸盒40C、第4供纸盒40D)以及上方提供路70S、上层门70、下方提供路80S、下层门80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供纸装置4(薄片体输送装置)。如上所述,供纸装置4向图像形成部30提供规定规格的薄片体S1。
接着,说明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的开闭方式。图3是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相对于装置主体10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4是此时的主视图。并且,图5中(A)和(B)是仅示出图4的状态下的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的图。
如上所述,通过使上层门70成为打开状态,上方提供路70S向装置主体10的外部开放。另一方面,通过使下层门80成为打开状态,下方提供路80S向装置主体10的外部开放。如果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发生了薄片体卡住,在较多情况下,用户为了找出薄片体卡住的位置而以站立姿势从靠近用户的手的门起顺序打开。即,用户首先打开上层门70、接着打开下层门80的情况较多。
在图4中,假设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以相同的打开角度相对于右侧面10R打开的情况下,上层门70以打开角度θ2而配置于图4的位置A。在该情况下,导致上层门70遮挡用户确认下层门80的内部(下方提供路80S)的视线E的一部分。并且,在输送路径50中薄片体卡在上方提供路70S与下方提供路80S之间时,在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都被打开的状态下容易进行卡纸处理作业。在该情况下,也有时因为上层门70而降低薄片体输送路的下方部分(下方提供路80S)的可确认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适当地设定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的打开角度的关系。即,在将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都成为打开状态时,以上层门70对装置主体10(右侧面10R)的打开角度小于下层门80对装置主体10(右侧面10R)的打开角度的方式,使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相对于装置主体10分别成为打开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下层门80对装置主体10的打开角度是角度θ2(第1打开角度)。在下层门80为打开状态时,上层门70对装置主体10的打开角度是角度θ1(第2打开角度)。该角度θ1被设定为小于在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下的上层门70对装置主体10的打开角度即角度θ2(第3打开角度)。即,在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时,上层门70以与下层门80相同的打开角度θ2来相对于装置主体10较大地打开。因而,上方提供路70S容易向装置主体10的外部露出,用户能够容易地确认上方提供路70S。另一方面,在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都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上层门70以小于角度θ2的角度θ1来相对于装置主体10打开。因此,上层门70不会遮挡用户的视线E。因此,用户能够良好地确认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
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限制部9(图5中(A))。限制部9具备与下层门80的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的状态变更动作相配合地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1(第2打开角度)或角度θ2(第3打开角度)的功能。参照图6和图7详细说明限制部9。图6是表示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限制部9的周围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限制部9的周围的顶视图。
上层门70具备上层前壁部701和上层转动轴702。上层前壁部701是上层门70的前侧侧壁。上层转动轴702是上层门70开闭动作时的支点,是上层门70转动时的转轴。上层转动轴702沿与上方提供路70S中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呈从上层前壁部701向前侧突出的圆筒形状。
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10具备配置于上层门70的前方的前框架101(参照图4、图7)。通过使从前框架101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图中未示出的轴部插入到上层转动轴702,形成上层门70开闭动作时的支点(转轴)。此外,在上层门70的后侧的侧壁上也配置有与上层转动轴702同样的转动轴。与上层门70同样地,下层门80具备下层前壁部801。在下层前壁部801上配置有下层转动轴81。下层前壁部801是下层门80的前侧侧壁。
限制部9具备突起部703(突出部)、限制构件90以及移动部91。突起部703是以上层转动轴702的转动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构件,突出设置于在绕上层转动轴702转动时的径向上与所述转动轴心隔着规定间隔的位置。具体地说,突起部703是呈圆弧形状的构件,与上层转动轴702的外周部分在径向上隔着间隔而从上层前壁部701向前侧突出设置,并沿着上层转动轴702的外周部分予以配置。突起部703在上层转动轴702的轴心的上方且左方的位置处在上层转动轴702的周向上具有约30度的宽度。
限制构件90嵌入于上层转动轴702的外周部分,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层转动轴702。限制构件90通过所述转动能够在与突起部703抵接而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1(第2打开角度)的第1位置X1(图9)、和与突起部703抵接而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2(第3打开角度)的第2位置X2(图8)之间变更位置。限制构件90具备环形部901、止动件902(第1突起部)以及卡合片903(第2突起部)。
环形部901是限制构件90的主体部分,呈内经比上层转动轴702的外径稍微大的环形状。环形部901嵌入于上层转动轴702的外周部分,且嵌入于上层转动轴702与突起部703之间,能够绕上层转动轴702转动。
止动件902从环形部901向上层转动轴702的径向外侧突出设置。随着环形部901的转动,止动件902能够与突起部703抵接。如图6所示,在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的关闭状态下,止动件902从上层转动轴702向右方且稍微上方的方向突出。
卡合片903在上层转动轴702的周向上与止动件902隔着间隔而从环形部901向所述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卡合片903是前后方向的宽度大的构件,比环形部901更向前方突出。在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的关闭状态下,卡合片903从上层转动轴702向下方突出。
移动部91配置于限制构件90的下方。移动部91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的下层门80相对应地使限制构件90向所述第1位置X1或所述第2位置X2移动。移动部91具备托架102、施力弹簧95(施力构件)以及抵接片803。
托架102被固定于装置主体10的前框架101。托架102顶视呈向前方开口的U字形状(图7)。托架102具备左壁部102A(第1壁部)、后壁部102B以及右壁部102C(第2壁部)。左壁部102A是托架102的左侧壁部。此外,如图7所示,左壁部102A的前侧端部被固定于前框架101。右壁部102C是托架102的右侧壁部。后壁部102B将左壁部102A与右壁部102C的后侧端部相连接。有关左壁部102A和右壁部102C,换句话说,左壁部102A和右壁部102C以在与上层转动轴702的转轴相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夹着限制构件90的卡合片903的方式彼此相对。此外,右壁部102C在左右方向上与卡合片903的后侧部分相对配置。即,卡合片903比右壁部102C更向前侧突出。
施力弹簧95以能够压缩地方式配置在左壁部102A与卡合片903之间。
抵接片803配置于下层门80。因此,抵接片803随着下层门80的开闭动作,与下层门80一体地移动。更详细地说,抵接片803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些许厚度的突片,从构成下层门80的上面的上层板802向上方突出设置。抵接片803呈右侧端部倾斜的大致三角形状。
抵接片803在下层门80的关闭状态下在与压靠弹簧95相反的一侧抵接于卡合片903。此时,抵接片803配置于右壁部102C的前侧,与卡合片903的前侧部分抵接。由此,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X2。另外,抵接片803在下层门80的打开状态下离开卡合片903,允许卡合片903与右壁部102C抵接。由此,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所述第1位置X1。
接着,除了图6以外还参照图8和图9来更详细地说明下层门80和上层门70的开闭动作。图8是表示上层门70为打开状态而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限制部9的周围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都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限制部9的周围的立体图。
在图6中,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绕上层转动轴702转动时的第2位置X2。在第2位置X2,限制构件90的卡合片903被配置成朝向下方。此时,对于卡合片903,通过施力弹簧95施加朝向右方的力,通过下层门80的抵接片803施加朝向左方的力。这样,在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的关闭状态下,抵接片803固定卡合片903的位置,从而在施力弹簧95在左壁部102A与卡合片903之间被压缩的状态下,卡合片903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止动件902被配置于从环形部901向右方且稍微上方突出的位置。
在如上所述的下层门80的关闭状态、即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第2位置X2的状态下,如果用户打开上层门70,则上层门70绕插入到上层转动轴702的所述轴部转动。由此,在限制构件90的位置被保持为第2位置X2的状态下,上层门70的上层转动轴702和突起部70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突起部703的右端部即突起右端部703A与第2位置X2的止动件902抵接,上层门70的打开动作停止。由此,上层门70成为如图8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层门70被配置于图4的位置A。换句话说,上层门70对装置主体10的打开角度相当于角度θ2。因此,能够维持相对较大的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用户能够适当地确认上方提供路70S。
在上方提供路70S中未发现薄片体卡住的情况下,用户从图8的状态进一步打开下层门80(图8的箭头D8)。由此,一边使施力弹簧95压缩一边对卡合片903施加朝向左方的力的抵接片803向右方离开卡合片903。然后,施力弹簧95从压缩状态复原,对卡合片903施加朝向右方的力。此时,限制构件90绕上层转动轴70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外,随着限制构件90的转动,止动件902向左方按压突起部703。因而,上层门70向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变小的方向移动。
然后,如图9所示,在施力弹簧95对卡合片903施加朝向右方的力的状态下,卡合片903与右壁部102C相抵接,停止限制构件90的转动。由此,限制构件90从第2位置X2移动到第1位置X1。在第1位置X1,止动件902被配置成从环形部901向右方且上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止动件902沿相对于水平线约45度的角度延伸。
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第1位置X1的结果,上层门70的突起部703被止动件902支承,上层门70被配置于图4的位置B。换句话说,上层门70对装置主体10的打开角度被限制为角度θ1(从第3打开角度变为第2打开角度)。因此,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被维持在对于角度θ2而言相对较小,不会遮挡用户的视线E,用户能够适当地确认下方提供路80S。
此外,在上层门70和下层门80都为关闭状态下,即使先打开下层门80之后再打开上层门70,也与上述同样地能够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1。即,通过在图6的状态下先打开下层门80,上层板802离开卡合片903。因此,在上层门70被保持为关闭状态的状态下,限制构件90转动,卡合片903与右壁部102C抵接。然后,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第1位置X1。在该状态下打开上层门70,则上层门70的突起部703与第1位置X1处的止动件902(图9)抵接。由此,上层门70以第1打开角度θ1配置于图4的位置B。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层门80的关闭状态下,上层门70成为以打开角度θ2相对于装置主体10打开的打开状态。用户能够通过以打开角度θ2开放的空间确认上方提供路70S。另一方面,在下层门80的打开状态下,上层门70成为以打开角度θ1相对于装置主体10打开的打开状态。打开角度θ1小于打开角度θ2。因此,能够抑制上层门70遮挡对下方提供路80S进行确认的用户的视野。
限制部9与下层门80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的状态变更动作相配合地限制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移动部91与下层门80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相对应地使限制构件90向第1位置X1或第2位置X2移动。限制构件90在第1位置X1与上层门70的突起部703抵接,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1。另外,限制构件90在第2位置X2与突起部703抵接,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2。因此,按照限制构件90的位置能够适当地改变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
限制构件90绕上层转动轴702的转轴进行转动,在第1位置X1与第2位置X2之间变更位置。在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配置于下层门80的抵接片803一边使施力弹簧95压缩一边与卡合片903抵接。由此,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第2位置X2。通过使上层门70的突起部703与第2位置X2的止动件902相抵接,能够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2。
另一方面,在下层门8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配置于下层门80的抵接片803离开卡合片903。因此,卡合片903接受施力弹簧95施加的力,与托架102的右壁部102C抵接。由此,限制构件90被配置于第1位置X1。然后,通过使上层门70的突起部703与第1位置X1的止动件902抵接,能够将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限制为角度θ1。这样,限制构件90通过抵接片803、施力弹簧95以及托架102而与下层门80的开闭动作相配合地在第1位置X1和第2位置X2之间变更位置,从而适当地设定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
在先打开上层门70之后再打开下层门80的情况下,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从角度θ2变为角度θ1。因而,即使在先打开上层门70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确保下方提供路80S的可确认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具备供纸装置4和图像形成部30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无论从第4供纸盒40D提供的薄片体卡在下方提供路80S中还是卡在下方提供路80S和上方提供路70S之间,都能够适当地确保下方提供路80S的可确认性,容易地取出所述薄片体。因此,为了进行纸卡住的修复作业等而图像形成部30中的图像形成动作被中断的时间尽可能地缩短。
<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A的局部立体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同样地,第1供纸盒40A、第2供纸盒40B(第2薄片体堆放部)、第3供纸盒40C(第2薄片体堆放部)以及第4供纸盒40D(第1薄片体堆放部)以能够从前面向前方抽出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10A。包括这些盒附近在内,装置主体10A的内部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A具备上层门270(第2盖)和下层门280(第1盖)。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配置于装置主体10A的右侧面10R的下方。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开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绕配置于同轴上的转轴进行转动来开闭。
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起将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成为打开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A的立体图。即,上层门270以下方部分为支点,使上方部分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开闭。同样地,下层门280也以下方部分为支点,使上方部分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开闭。在上层门270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右侧面10R)打开的打开状态下,上方提供路70S(第2输送路;参照图2)向装置主体10A的外部露出。另外,在下层门80相对于装置主体10(右侧面10R)打开的打开状态下,下方提供路80S(第1输送路;参照图2)向装置主体10的外部露出。这样,通过使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开闭,即使在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中发生了薄片体卡住的情况下,用户也能够容易地取出所述薄片体。
在上述结构中,由第1供纸盒40A、第2供纸盒40B、第3供纸盒40C以及第4供纸盒40D、上方提供路70S、上层门270、下方提供路80S、下层门280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A的供纸装置4A(薄片体输送装置)。
接着,除了图11以外还参照图12和图13来说明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的开闭方式。图12是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相对于装置主体10A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主视图,图13是仅示出图12的状态下的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的图。
另一方面,图24是安装有相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比较例所涉及的一体盖295的图像形成装置1Z的主视图。在图像形成装置1Z中,通过使一体盖295相对于装置主体10Z成为打开状态,可将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的提供路同时向外部开放。在该情况下,一体盖295以跨越四层的薄片体盒40AZ、40BZ、40CZ、40DZ的方式予以配置。因此,当打开一体盖295时,一体盖295延伸至装置主体10Z的右方,占用大的开闭区域RZ。换句话说,为了进行一体盖295的开闭动作,在图像形成装置1Z的周围需要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如在图24中以虚线表示的第1门296和第2门297那样,可考虑与所述多层薄片体盒相邻配置多个开闭门。在该情况下,与采用一体盖295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开闭门的开闭动作所占用的空间,但是第2门297的支点部周围的薄片体输送路RS不向外部开放。因此,所述薄片体输送路RS的可确认性降低。并且,在薄片体以如跨越所述支点部那样的状态卡住的情况下,难以取出所述薄片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供纸装置4A以及包括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A具备进行独特的开闭动作的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
如图13所示,下层门280具备下层主体部2801(第1盖部)和下层轴部2803(第1转轴)。下层主体部2801是下层门280的主体部分,具备覆盖下方提供路80S的功能。下层轴部2803是配置于下层主体部2801的前后方向的侧面的下端部的轴部。下层门280以下层轴部2803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下层门280的上方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开闭。
上层门270具备上层主体部2701(第2盖部)和上层脚部2702。上层主体部2701是上层门270的主体部分,具备覆盖上方提供路70S的功能。上层脚部2702是从上层主体部270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到达下层轴部2803的脚部。在前后方向(薄片体宽度方向)上,上层脚部2702配置于下方提供路80S的外侧。上层脚部2702具备上层支承部2703。上层支承部2703是在上层脚部2702的下端部处在前后方向上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板状构件。
上层支承部2703具备上层轴部2703A(第2转轴)。上层轴部2703A是在上层支承部2703的下端部开口的孔部,外嵌于下层门280的下层轴部2803。上层轴部2703A是上层门270开闭动作时的转轴。换句话说,上层轴部2703A在与上方提供路70S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薄片体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被配置于下方提供路80S的外侧,且被配置于比关闭状态下的下层门280的上端缘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上层门270以上层轴部2703A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上层门270的上方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右侧面10R)开闭。
这样,上层门270以配置于比关闭状态下的下层门280的上端缘更靠下方的位置的上层轴部2703A为中心进行转动。因此,随着上层门270的打开,上层门270的上层主体部2701的下端缘离开壳体(图12的区域A1)。由此,下方提供路80S的上端部、且上方提供路70S的下端部向装置主体10A的外部良好地露出。因此,即使在薄片体S卡在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之间的情况下,用户也能够容易地去除薄片体S。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门270的上层轴部2703A与下层门280的下层轴部2803配置于同轴上。因此,即使在上层门270以与下层门280相同的角度打开的情况下,上层门270也被打开至尽可能离开装置主体10A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上方提供路70S的可确认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都成为打开状态时,以上层门270对装置主体10A(右侧面10R)的打开角度小于下层门280对装置主体10A(右侧面10R)的打开角度的方式,使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分别成为打开状态。
即,如图12所示,上层门270在打开状态下的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第2打开角度)即角度θ22被设定为小于下层门280在打开状态下的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第1打开角度)即角度θ21。此外,在上层门270与装置主体10A之间安装有图中未示出的带,预先规定该带的长度使得上层门270的打开角度成为角度θ22。同样地,在下层门280与装置主体10A之间安装有图中未示出的带,预先规定该带的长度使得下层门280的打开角度成为角度θ21(图22和图23中示出该带的方式例子)。
这样,通过设定为上层门270的打开角度θ22小于下层门280的打开角度θ21,图12所述的开闭区域R1变得比图24的开闭区域RZ窄。即,与通过一张盖295使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向外部露出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在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的打开动作中所占用的空间。
接着,说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层门271(第2盖)和下层门281(第1盖)。图14是表示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为关闭状态的情形的主视图。在图14中省略装置主体10A。图15是表示图14的状态下的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的转动支点即连动部29的放大立体图。图16是表示图15中的上层门271侧的放大立体图,图17是表示图15中的下层门281侧的放大立体图。
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的基本结构与前述的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相同。不同点在于,在上层门271为关闭状态时,下层门281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第1打开角度)是角度θ23(第1角度θA)(参照图18),在上层门271为打开状态时,下层门281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第1打开角度)为大于角度θ23的第2角度θ24(第2角度θB)(参照图20)。而且,变形实施方式的特点在于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具备连动部29。连动部29具备与上层门271的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变化相配合地使下层门281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从角度θ23变为角度θ24的功能。
与下层门280同样地,下层门281具备下层主体部2811(第1盖部)和下层轴部2813(圆筒部;第1转轴)。下层主体部2811是下层门281的主体部分,具备覆盖下方提供路80S的功能。下层轴部2813是从下层主体部2811的前后方向的侧面的下端部向薄片体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突出设置的圆筒构件。配置于装置主体10A的图中未示出的轴部插通下层轴部2813,从而下层轴部2813作为下层门281的转动时的转动轴发挥功能。即,通过使下层门281以下层轴部2813为中心进行转动,下层门281的上方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开闭。
与上层门270同样地,上层门271具备上层主体部2711(第2盖部)和上层脚部2712。上层主体部2711是上层门271的主体部分,具备覆盖上方提供路70S的功能。上层脚部2712是从上层主体部271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到达下层轴部2813的脚部。在前后方向(薄片体宽度方向)上,上层脚部2712配置于下方提供路80S的外侧。上层脚部2712具备上层支承部2713。上层支承部2713是在上层脚部2712的下端部处在前后方向上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板状构件。
上层支承部2713具备上层轴部2713A(第2转轴)。上层轴部2713A是上层门271转动时的转轴部分。上层轴部2713A具备孔部2713B。孔部2713B是在上层轴部2713A上以圆形状开口的开口部。当上层支承部2713配置于下层主体部2811的外侧时,下层门281的下层轴部2813插通孔部2713B。通过使下层轴部2813插通孔部2713B,上层轴部2713A与下层轴部2813被配置于同轴上。通过使上层门271以上层轴部2713A为中心进行转动,上层门271的上方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右侧面10R)开闭。
下层门281还具备突起部2813A(图15和图17)。突起部2813A是从下层轴部2813的外周部分向下层门281转动时的径向(圆筒型的下层轴部2813的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的突起构件。另外,上层门271具备导向槽2713C(导向部)(图15和图16)。导向槽2713C是在上层支承部2713中从孔部2713B向所述径向切割形成的、在上层门271转动时的周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切槽,换言之,是使孔部2713B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切槽。
当下层轴部2813插通孔部2713B时,突起部2813A插入到导向槽2713C,并且能够在所述周向上移动。其中,上层支承部2713具备槽左端部C1(第1壁部)和槽右端部C2(第2壁部)。槽左端部C1界定导向槽2713C的在上层门271打开时的转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槽右端部C2界定导向槽2713C的在上层门271打开时的转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
在上层门271与装置主体10A之间配置有带290(限制构件)(图22、图23)。带290具备限制上层门271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的功能。带290是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绳状构件,具备支承部2901、门固定部2902以及主体固定部2903。支承部2901是带290的主体部分。支承部2901具备弯曲部2901A。弯曲部2901A是支承部290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厚度局部地形成得薄的部分。门固定部2902配置于支承部2901的一端,呈环形形状。门固定部2902与在上层门271的上层主体部2711的后侧的侧面突出设置的突出部2711A相卡合。主体固定部2903配置于支承部2901的另一端,呈环形形状。主体固定部2903与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图中未示出的突出部相卡合。
在上层门271的关闭状态下,通过弯曲部2901A弯曲,带290以弯曲状态架设在上层门271与装置主体10A之间。另外,当上层门271被打开时,在弯曲部2901A的弯曲被延伸之后,带290限制上层门271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门271的打开角度被设定为30度(图20)。
接着,除了图14和图15以外还参照图18至图23来详细说明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的开闭动作。图18是表示在本变形实施方式中上层门271为关闭状态而下层门281为打开状态的情形的主视图,图19是表示图18的状态下的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的连动部29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20是表示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为打开状态的情形的主视图,图21是表示图20的状态下的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的连动部29周围的放大立体图。图22是表示图20的状态下的上层门271的情形的立体图,图23是从相反方向观察图20的状态下的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的图。
参照图14、图15,在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都为关闭状态下,突起部2813A被配置于导向槽2713C的槽左端部C1与槽右端部C2之间。从该状态起,当一边保持上层门271的关闭状态一边打开下层门281时,突起部2813A与导向槽2713C的槽右端部C2抵接。由此,如图18和图19所示,下层门281的打开动作停止。此时,下层门281的打开角度被限制为角度θ23(第1角度θA)。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开角度θ23被设定为60度。用户利用被开放的空间,能够接触下方提供路80S。
并且,当从图18和图19所示的状态起打开上层门271时,在下层门281的突起部2813A被支承于上层门271的槽右端部C2的状态下,上层门271与下层门281一体地转动。而且,上层门271由于被带290(图22)拉拽,上层门271和下层门281的打开动作停止。由此,如图20所示,下层门281的打开角度从角度θ23变为角度θ24(第2角度θB)。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开角度θ24被设定为90度。
用户能够利用通过上层门271开放的空间,触及上方提供路70S。另外,由于上层门271的上层主体部2711的下端部离开装置主体10A,还能够从上层主体部2711与装置主体10A之间触及下方提供路80S。并且,随着上层门271的打开,下层门281的打开角度被扩大,由此还能够从上层门271与下层门281之间触及下方提供路80S。换句话说,能够抑制随着上层门271的打开动作而导致下层门281使下方提供路80S露出的空间变窄。
另一方面,参照图14、图15、图20,在下层门281的关闭状态下打开上层门271时,上层门271的打开角度通过带290所限制。此时,下层门281的突起部2813A不移动,而上层门271的导向槽2713C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与带290使上层门271的打开动作停止大致同时地,上层支承部2713的槽左端部C1与突起部2813A相抵接。因此,上层门271的打开动作也通过下层门281的突起部2813A停止。此外,与上层门271的打开角度相对应地,关闭状态的下层门281的突起部2813A与关闭状态的上层门271的槽左端部C1在周向上离开30度。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2实施方式,通过打开上层门270(上层门271),能够使上方提供路70S向装置主体10A的外部露出。另外,通过打开下层门280(下层门281),能够使下方提供路80S向装置主体10A的外部露出。此时,上层门270以配置于比关闭状态下的下层门280的上端缘更靠下方的位置的上层轴部2703A为中心进行转动。因此,随着上层门270的打开,上层门270的上层主体部2701的下端缘离开装置主体10A。由此,下方提供路80S的上端部、且上方提供路70S的下端部向装置主体10A的外部良好地露出。
由此,即使在薄片体卡在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之间的情况下,用户也能够容易地去除薄片体。而且,设定为上层门70在打开状态下的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θ22小于下层门280在打开状态下的对装置主体10A的打开角度θ21。因此,与通过一张盖来使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向外部露出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上层门270和下层门280的打开动作所占用的空间。因而,尽可能缩小在供纸装置4A和图像形成装置1A的周围所占用的空间。
上层门270的上层轴部2703A在从上层主体部2701延伸设置的上层脚部2702处与下层轴部2803配置于同轴上。因此,即使在上层门270以与下层门280相同的角度打开的情况下,上层门270也被打开至尽可能离开装置主体10A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上方提供路70S的可确认性。
另外,在变形实施方式中,在上层门271被打开的情况下,下层门281以大于打开角度θ23的打开角度θ24打开。因而,能够抑制随着上层门271的打开而导致使下方提供路80S露出的空间变窄。
另外,通过连动部29,能够适当地变更下层门281的打开角度。特别是,当在上层门271的关闭状态下打开下层门281时,通过突起部2813A与槽右端部C2抵接,下层门281的打开角度被限制为角度θ23。而与上层门271的打开动作相配合地,下层门281的打开角度从角度θ23变为角度θ24。另外,当在下层门281的关闭状态下打开上层门271时,通过槽左端部C1与突起部2813A抵接,上层门271的打开角度被限制为适当的角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纸装置4、4A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1A,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能够采用如下变形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供纸部40具备四层供纸盒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从第2供纸盒40B向上方提供路70S提供薄片体而从第4供纸盒40D向下方提供路80S提供薄片体的结构。而且,上方提供路70S和下方提供路80S也可以是不被直接提供薄片体而在上下方向上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路。即,例如在采用堆放大量的薄片体的大型薄片体堆放装置等,设置从薄片体堆放部到图像形成部的较长的输送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所述上方提供路70S、下方提供路80S、上层门70、下层门80应用于在上下方向上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路。
(2)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第3打开角度)与下层门80的打开角度为相同角度(θ2)的例子。下层门8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只要大于下层门8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上层门70的打开角度(第2打开角度)即可,也可以是与下层门80的打开角度(第1打开角度)不同的角度。
(3)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上层门270的转轴的上层轴部2703A与作为下层门280的转轴的下层轴部2803配置于同轴上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上层轴部2703A只要配置于比下层门280的上端缘更靠下方的位置即可。

Claims (17)

1.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第1输送路,在所述壳体内沿上下方向延伸,输送薄片体;
第2输送路,在所述壳体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部与所述第1输送路的上端部连接,输送薄片体;
第1盖,以下方为支点其上方可相对所述壳体开闭,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第1输送路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以及
第2盖,以下方为支点其上方可相对所述壳体开闭,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第2输送路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其中,
在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都成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以所述第2盖对所述壳体的第2打开角度小于所述第1盖对所述壳体的第1打开角度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壳体成为分别打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盖为关闭状态时,所述第2盖以大于所述第2打开角度的第3打开角度相对于所述壳体成为打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与所述第1盖的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的状态变更动作相配合地将所述第2盖的打开角度限制为所述第2打开角度或所述第3打开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包括:
突出部,从所述第2盖突出设置;
限制构件,能够在与所述突出部抵接来将所述第2盖的打开角度限制为所述第2打开角度的第1位置、和与所述突出部抵接来将所述第2盖的打开角度限制为所述第3打开角度的第2位置之间变更位置;以及
移动部,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的所述第1盖相对应地使所述限制构件向所述第1位置或所述第2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盖以沿与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转轴为支点进行转动来开闭,
所述突出部是以所述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构件,突出设置于在所述转动时的径向上与所述转轴隔着规定间隔的位置,
所述限制构件具备:
环形部,能够绕所述转轴转动;
第1突起部,从所述环形部向所述径向的外侧突出,能够与所述突出部抵接;以及
第2突起部,在所述转动时的周向上与所述第1突起部隔着间隔而从所述环形部向所述径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移动部具备:
托架,被固定于所述壳体,具备以在与所述转轴相交叉的方向上夹着所述限制构件的所述第2突起部的方式相对配置的第1壁部和第2壁部;
施力构件,以能够压缩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突起部之间;以及
抵接片,配置于所述第1盖,在所述第1盖的关闭状态下,在与所述压靠构件相反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第2突起部,以使所述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而在所述第1盖的打开状态下离开所述第2突起部,以使该第2突起部随着所述环形部的转动抵接于所述第2壁部,从而允许所述限制构件配置于所述第1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盖成为打开状态、且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限制构件与所述突出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当所述第1盖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所述施力构件使与所述突出部抵接的所述限制构件从所述第2位置移动到所述第1位置,从而使所述第2盖的所述打开角度从所述第3打开角度变为所述第2打开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在所述第1输送路和所述第2输送路中从下方向上方被输送,
该薄片体输送装置还包括:
第1薄片体堆放部,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向所述第1输送路提供所述薄片体;以及
第2薄片体堆放部,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向所述第2输送路提供所述薄片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盖在下方具备第1转轴,以所述第1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该第1盖的上方相对于所述壳体开闭,
所述第2盖具备第2转轴,以该第2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该第2盖的上方相对于所述壳体开闭,其中,所述第2转轴在与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相交叉的薄片体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输送路的外侧,且配置于比关闭状态下的所述第1盖的上端缘更靠下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盖具有:覆盖所述第1输送路的第1盖部;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盖部的下端部的所述第1转轴,
所述第2盖具有:覆盖所述第2输送路的第2盖部;在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输送路的外侧、且从所述第2盖部向下方延伸设置而到达所述第1转轴的脚部;以及在所述脚部处配置于与所述第1转轴同轴上的所述第2转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盖为关闭状态时,所述第1盖的所述第1打开角度为第1角度θA,
在所述第2盖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1盖的所述第1打开角度为大于所述第1角度θA的第2角度θ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动部,该连动部与所述第2盖的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变化相配合地使所述第1盖的所述第1打开角度从所述第1角度θA变为所述第2角度θB。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部包括:
圆筒部,作为所述第1转轴,从所述第1盖部的侧面向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突出设置;
突起部,在所述圆筒部上向其径向外侧突出设置;
孔部,开口在所述第2盖的所述脚部上,让所述圆筒部插通;以及
导向部,是在所述脚部中使所述孔部的一部分向所述径向外侧扩展的切槽,能够让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周向上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部具备界定所述导向部的在所述第2盖的转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的第1壁部以及界定所述导向部的在所述转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的第2壁部,
在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都为关闭状态下,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
在所述第2盖的关闭状态下打开所述第1盖时,通过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第2壁部抵接,将所述第1盖的打开角度限制为所述第1角度θA。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盖的打开状态下打开所述第2盖时,通过在所述突起部被支承于所述第2壁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导向部进行转动,将所述第1盖的打开角度从所述第1角度θA变为所述第2角度θB。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盖的关闭状态下打开所述第2盖时,通过使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突起部抵接,限制所述第2盖的打开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所述第2盖为关闭状态时被弯曲地架设在所述第2盖与所述壳体之间,随着所述第2盖的打开,所述弯曲延伸,从而限制所述第2盖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打开角度。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在从所述第1输送路或所述第2输送路输送来的所述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CN201310314301.7A 2012-07-26 2013-07-24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9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5629A JP5690782B2 (ja) 2012-07-26 2012-07-26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65629 2012-07-26
JP2012165628A JP5690781B2 (ja) 2012-07-26 2012-07-26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65628 2012-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9727A true CN103569727A (zh) 2014-02-12
CN103569727B CN103569727B (zh) 2016-09-07

Family

ID=48906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1430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9727B (zh) 2012-07-26 2013-07-24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11857B2 (zh)
EP (1) EP2690504B1 (zh)
CN (1) CN10356972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1119A (zh) * 2015-08-06 2017-05-17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4676B2 (ja) * 2013-05-30 2016-06-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6971B2 (ja) * 2013-10-25 2017-05-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カバー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267B2 (ja) * 2014-02-27 2016-1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78203B2 (ja) * 2014-12-09 2018-02-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10230B2 (ja) * 2014-12-09 2017-10-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14772B2 (ja) * 2014-12-25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686B2 (ja) * 2015-04-06 2017-11-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1736B2 (ja) * 2015-06-22 2020-02-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95271A (ja) * 2005-01-14 2006-07-2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1149578A (zh) * 2006-07-27 2008-03-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308329A (ja) * 2007-06-18 2008-12-2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29737A1 (en) * 2009-06-30 2010-12-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013828A (ja) * 2010-06-30 2012-0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7861B2 (ja) 1994-06-16 2001-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702640B2 (ja) * 1998-03-02 2005-10-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789115B2 (ja) * 2003-03-07 2006-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070A (ja) 2003-08-21 2005-03-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80208B1 (ko) * 2004-12-02 2006-05-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도어 완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9179441A (ja) * 2008-01-31 2009-08-1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5624B2 (ja) * 2008-09-26 2011-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342504B2 (en) * 2009-03-30 2013-01-0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mmon support shaft
US8594532B2 (en) * 2011-06-30 2013-11-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oor dampening device an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95271A (ja) * 2005-01-14 2006-07-2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1149578A (zh) * 2006-07-27 2008-03-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308329A (ja) * 2007-06-18 2008-12-2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29737A1 (en) * 2009-06-30 2010-12-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013828A (ja) * 2010-06-30 2012-0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1119A (zh) * 2015-08-06 2017-05-17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27974A1 (en) 2014-01-30
EP2690504A1 (en) 2014-01-29
US8811857B2 (en) 2014-08-19
EP2690504B1 (en) 2017-06-21
CN103569727B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9727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20530B (zh) 供纸结构件和安装有供纸结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016690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ame
US8282093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20120243919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5388720A (zh) 手动供给装置以及包括该手动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1981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569728B (zh) 薄片体排出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345601A (zh) 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2447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54954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architecture for media output option usability and interchangeability
EP2733541B1 (en) Sheet feed apparatus, and documen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6233245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251181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69078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3228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0781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96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4253104B (zh) 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164879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1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638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253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3766078A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40318A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