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9645B - 部件排列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排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9645B
CN103569645B CN201210265956.5A CN201210265956A CN103569645B CN 103569645 B CN103569645 B CN 103569645B CN 201210265956 A CN201210265956 A CN 201210265956A CN 103569645 B CN103569645 B CN 1035696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ort path
parts
guide member
belt conveyer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59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9645A (zh
Inventor
清田幸辅
山野寺大助
饭干真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26595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69645B/zh
Priority to TW102125321A priority patent/TWI5089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69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9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9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9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ttitude Control For Articles On Conveyors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部件排列装置,其具有:输送部件的输送路径;将部件以与通过部相比向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返回的方式向输送路径的相反方向运送的返回路径,输送路径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运送的第一带式输送机;第一引导部件,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在第一引导部件的端部具有向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通过的通过部;返回路径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运送的第二带式输送机;第二引导部件,从返回路径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返回方向进行引导,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径逐渐变窄,第二带式输送机与第一带式输送机平行地配置,第一引导部件以接近返回路径的方式延伸,第二引导部件以接近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

Description

部件排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从前工序以随机姿势供给的部件逐一通过而能够排列地送出的部件排列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从前工序以零乱状态供给的部件向下一工序排列地送出的情况下,例如有日本公开专利2005-343679(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排列输送装置。
这里,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排列输送装置,在部件的输送路径上配置有第一输送机,该第一输送机将多个辊平行排列而成,并且,沿着输送路径的一方侧,配置有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沿着输送路径的另一方侧,配置有返回路径,其向输送路径的相反方向输送部件,返回路径使部件返回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并且,在返回路径上配置有将多个辊平行排列而成的第二输送机。
以零乱状态供给的部件由于第一输送机的辊旋转而被输送到第一输送机的下游侧,且由于第一输送机的辊的旋转轴相对于引导部件倾斜配置,所以部件以向接近引导部件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输送,由于第一输送机的下游侧的幅窄的辊的宽度而呈一纵列排列并被送出。
另外,在CN1156116A(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部件定向输送设备:从以随机姿势输送来的部件中选择性地排除处于异常姿势的部件从而仅将正常姿势的部件向下游侧定向输送。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2005-343679
专利文献2:CN1156116A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排列输送装置中,由于将第一输送机的辊的旋转轴相对于引导部件倾斜配置,所以使部件向接近引导部件的方向移动。即,第一输送机使部件向远离返回路径的方向移动。
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排列输送装置的情况下,首先,由于通过将多个辊的旋转轴倾斜配置来确定部件的输送方向,所以构造复杂,并且,由于部件向远离返回路径的方向移动,所以还具有无法使不当姿势的部件及早移至返回路径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部件定向输送设备的情况下,虽然公开了将部件以随机姿势供给到部件定向输送设备的部件供给装置,但其存在构造复杂且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课题而研发出的,其具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构造就能够使由第一带式输送机输送的不当姿势的部件尽早移至返回路径的部件排列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以下那样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具有:输送部件的输送路径;将部件向所述输送路径的相反方向运送的返回路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路径上配置有:第一带式输送机,其边载置部件边运送;和第一引导部件,其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在第一引导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通过部,所述返回路径使部件与所述通过部相比向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返回,并且配置有:第二带式输送机,其边载置部件边运送;和第二引导部件,其从返回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返回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径逐变窄,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与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径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所述输送路径具有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和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配置有: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和第三引导部件,其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且在第三引导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第二通过部,所述第三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输送方向的上游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引导部件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的第四引导部件,所述第四引导部件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并且使第二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延伸。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输送从所述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的辅助输送路径,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的输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及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快,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对部件进行拍摄的照相机;根据所拍摄的数据判别部件的姿势或形状的判别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第六引导部件,其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使所述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且将部件向所述辅助输送路径引导。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输送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的辅助输送路径,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的输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及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快,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对部件进行拍摄的照相机;根据所拍摄的数据判别部件的姿势或形状的判别装置。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第六引导部件,其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使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且将部件向所述辅助输送路径引导,所述第六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能够在接近所述返回路径的位置和远离所述返回路径的位置变位。
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导部件能够在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位置和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位置变位。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由于部件排列装置具有:输送部件的输送路径;将部件向所述输送路径的相反方向运送的返回路径,并且,在所述输送路径上配置有:第一带式输送机,其边载置部件边运送;和第一引导部件,其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在第一引导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通过部,所述返回路径使部件与所述通过部相比向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返回,并且配置有:第二带式输送机,其边载置部件边运送;和第二引导部件,其从返回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返回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径逐变窄,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与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径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所以通过将现有的带式输送机2台平行地配置就能够构成输送路径和返回路径,因而构造简单。另外,第一引导部件使部件向接近返回路径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由第一带式输送机搬运的不当姿势的部件尽早移至返回路径。另外,由于所述输送路径具有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和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配置有: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和第三引导部件,其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且在第三引导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第二通过部,所述第三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所以,即使在由输送路径输送的部件数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向第一通过部及第二通过部引导的过量的部件移至返回路径和第一输送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引导部件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的第四引导部件,所述第四引导部件以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所以从第一输送路径向第二输送路径搬运的部件能够不混入返回路径的部件中地向第三引导部件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以及第五技术方案,由于具有输送从所述输送路径(第二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的辅助输送路径,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的输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及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快,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对部件进行拍摄的照相机;根据所拍摄的数据判别部件的姿势或形状的判别装置,所以能够正确地判别在输送路径上排列的部件的朝向、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由于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第六引导部件,其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使所述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且将部件向所述辅助输送路径引导,所以能够将从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引导至辅助输送路径的规定位置、例如辅助输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中央。因此,在照相机进行的拍摄中,便于一个一个地拍摄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由于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第六引导部件,其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使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且将部件向所述辅助输送路径引导,所述第六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将从第二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引导至辅助输送路径的规定位置、例如辅助输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中央。因此,在照相机进行的拍摄中,便于一个一个地拍摄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能够在接近所述返回路径的位置和远离所述返回路径的位置变位,所以能够根据部件的尺寸调整第一通过部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三引导部件能够在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位置和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位置变位,所以能够根据部件的尺寸调整第二通过部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以简单构造就能够使由第一带式输送机搬运的不当姿势的部件尽早移至返回路径的部件排列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第一引导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该第一引导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第二~第四引导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将第二~第四引导部件中的、第三引导部件局部放大的主视图。
图6是该第三引导部件的可动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第二~第四引导部件中的、第二及第四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第六引导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照相机和判别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该照相机和判别装置所判别的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该照相机和判别装置所判别的部件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部件排列装置;11第一引导部件;12第二引导部件;13第三引导部件;14第四引导部件;15第五引导部件;16第六引导部件;17第七引导部件;11a、12a、13a、14a、15a、16a引导面;2第一输送路径;2a输送路径;21第一带式输送机;22、32、52框体;23、33、53驱动辊;24、34、54从动辊;25第一电动机;26第一通过部(通过部);3返回路径;31第二带式输送机;35第二电动机;36第二通过部;37、38杆;4第二输送路径;5辅助输送路径;51第三带式输送机;55第三电动机;56照相机;57判别装置;58托架;6料斗;7、8托架;71、81滑动部件;72、82长孔;73、83固定件(螺栓);9托架P拉攀;R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此外,本发明丝毫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只要与本发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那样,部件排列装置1具有:输送部件的输送路径;和将部件向输送路径的相反方向运送的返回路径3。输送路径具有第一输送路径2和第二输送路径4。作为部件,例如有拉链用拉头的拉攀、纽扣等。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以拉攀作为部件进行说明。
第一输送路径2具有边载置拉攀P边输送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1。第一带式输送机21具有:框体22;被支承在框体2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的驱动辊23;被支承在框体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从动辊24;卷绕在驱动辊23和从动辊24上的环状带。在驱动辊23上连接有第一电动机25的驱动轴。驱动轴旋转由此使环状带沿着驱动辊23及从动辊24的周面移动。
在第一输送路径2上,在输送方向的上游区域,配置有蓄积拉攀P的料斗6。料斗6将拉攀P供给到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
此外,在第一输送路径2上,在输送方向的中游区域,配置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件11。第一引导部件11具有供输送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11a(参照图2)。该引导面11a相对于第一输送路径2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一引导部件11的引导面11a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使第一输送路径2的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延伸。第一引导部件11的前端部(第一输送路径2的下游侧的端部)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2的宽度最窄的部分。这部分为第一通过部26。第一通过部26(还参照图2、3)使拉攀P向第一输送路径2的下游侧逐一地通过。
由此,没有通过第一通过部26的拉攀P越过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缘,向后述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移动。
在第一输送路径2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五引导部件15。第五引导部件15具有供通过了第一通过部26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15a(参照图2)。该引导面15a相对于第一输送路径2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五引导部件15的引导面15a以使第一输送路径2的宽度逐渐变窄而将第一输送路径2封锁的方式延伸。
由此,拉攀P沿着第五引导部件15的引导面15a越过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缘,移动到后述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
返回路径3与第一输送路径2并列地配置。因此,能够通过将现有的带式输送机2台平行地配置来构成输送路径和返回路径,所以构造简单。返回路径3向第一输送路径2的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输送拉攀P。
此外,返回路径3具有边载置拉攀P边输送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1。该第二带式输送机31具有:框体32;被支承在框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的驱动辊33;被支承在框体3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从动辊34;被卷绕在驱动辊33和从动辊34上的环状带。在驱动辊33上连接有第二电动机35的驱动轴。驱动轴旋转由此使环状带沿着驱动辊33及从动辊34的周面移动。
在返回路径3上,配置有对拉攀P的返回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部件12。第二引导部件12具有供返回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12a(参照图7)。该引导面12a相对于返回路径3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二引导部件12的引导面12a从返回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使返回路径3的宽度逐渐变窄而将返回路径3封锁的方式延伸。
这里,第一引导部件11的前端与返回路径3接近地配置。并且,第二引导部件12的前端(返回路径3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一输送路径2接近地配置。由此,沿着第一引导部件11的引导面11a移动的拉攀P,在无法通过第一通过部26时,越过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缘向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移动。并且,沿着第二引导部件12的引导面移动的拉攀P,越过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缘向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移动。移动到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的拉攀P再次朝向第一引导部件11的引导面11a输送。
如上述那样,由于第一引导部件11的前端与返回路径3接近地配置,且第二引导部件12的前端(返回路径3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一输送路径2接近地配置,所以第一引导部件11使拉攀P向接近返回路径3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由第一带式输送机21搬运的不当姿势的拉攀及早移至返回路径3。
第二输送路径4与第一输送路径2并列地配置,向第一输送路径2的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输送拉攀P,且与返回路径3共用第二带式输送机31。
在第二输送路径4上,在输送方向的上游区域,配置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四引导部件14。第四引导部件14具有供输送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14a(参照图4)。该引导面14a相对于第二输送路径4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四引导部件14的引导面14a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远离第一输送路径2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成使第二输送路径4的宽度逐渐变窄。
此外,在第二输送路径4上,在输送方向的中游区域,配置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三引导部件13。第四引导部件14朝向第三引导部件13输送拉攀P。第三引导部件13具有供输送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13a(参照图6)。该引导面13a相对于第二输送路径4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三引导部件13的引导面13a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接近第一输送路径2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成使第二输送路径4的宽度逐渐变窄。由此,从第一输送路径2向第二输送路径4运送的拉攀P不会混入到返回路径3的拉攀P中地朝向第三引导部件13被引导。此外,第三引导部件13的前端部(第一输送路径2的下游侧的端部)配置在第二输送路径4的宽度最窄的部分。该部分为第二通过部36。第二通过部36(还参照图4、图5)使拉攀P向第二输送路径4的下游侧逐一地通过。
由此,无法通过第二通过部36的拉攀P越过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缘,向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移动。移动到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的拉攀P再次朝向第一引导部件11的引导面11a被输送。
在第二输送路径4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六引导部件16。第六引导部件16具有供输送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16a(参照图8)。该引导面16a相对于第二输送路径4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六引导部件16的引导面16a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远离第一输送路径2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成使第二输送路径4的宽度逐渐变窄。从第二输送路径4排出的拉攀P由后述的辅助输送路径5输送。第六引导部件16将拉攀P引导到辅助输送路径5的宽度方向中央。
如图1及图8所示,在第六引导部件16上通过杆38连接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七引导部件17。该第七引导部件17,在第一输送路径2上,与料斗6相比配置在输送方向下游侧,与第一引导部件11相比配置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第七引导部件17具有供输送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该引导面相对于第一输送路径2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七引导部件17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使第一输送路径2的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延伸。第七引导部件17将拉攀P向远离第二输送路径4的方向引导。由此,从第一输送路径2的上游侧输送来的拉攀P不会妨碍未通过第二输送路径4的第二通过部36的拉攀P向第一输送路径2移动。第七引导部件17被固定在配置于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侧方的托架9上。
辅助输送路径5具有边载置拉攀P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51。该第三带式输送机51具有:框体52;被支承在框体5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的驱动辊53;被支承在框体5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从动辊54;被卷绕在驱动辊53和从动辊54上的环状带。此外,第三带式输送机51的输送速度比第一带式输送机21及第二带式输送机31快。由此,在排除前的拉攀与排出后的拉攀之间能够隔开大间隔。因此,在后述的照相机进行的拍摄中,便于一个一个地拍摄拉攀。
在驱动辊53上连接有第三电动机55的驱动轴。驱动轴旋转由此使环状带沿着驱动辊53及从动辊54的周面移动。
在辅助输送路径5的上方,配置有对输送中的拉攀P进行拍摄的照相机56。照相机56将拍摄数据向判别装置57发送。判别装置57根据拍摄数据判别拉攀P的姿势、形状。由此,能够正确地判别在输送路径上排列的拉攀P的朝向和形状。判别后的拉攀P一边被未图示的机械手握持,一边被变换成规定姿势并向拉头的组装装置输送。或者,根据形状而存储在规定的收纳盒(未图示)中。
接着,一边参照图2和图3一边说明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第一引导部件。图2是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第一引导部件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该第一引导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如图2、3所示,第一引导部件11是板材。第一引导部件11由固定在框体22上的托架7支承。第一引导部件11具有相对于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引导面11a。托架7具有:固定在框体22上的垂直部分;与垂直部分的上端连接、且与环状带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的水平部分。
第一引导部件11固定在能够沿着托架7的水平部分移动的滑动部件71上。滑动部件71具有贯穿滑动部件71的长孔72。在长孔72中插通有固定件(螺栓)73。固定件73被固定在水平部分上。第五引导部件15的后端部(第一输送路径2的上游侧端部)被固定在托架7上。
像这样,第一引导部件11能够在接近返回路径3和远离返回路径3的位置变位,例如,图3的双点划线示出了第一引导部件11的一个变位例。因此,能够根据拉攀的尺寸调整第一通过部的尺寸。
接着,一边参照图4~图7一边说明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第二~第四引导部件。图4是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第二~第四引导部件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第二~第四引导部件中的、第三引导部件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6是该第三引导部件的可动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第二~第四引导部件中的、第二及第四引导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4~图7所示,第二~第四引导部件12、13、14是板材。第二引导部件12、第三引导部件13以及第四引导部件14具有相对于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引导面12a、13a、14a。第三引导部件13由固定在框体32上的托架8支承。托架8具有:固定在框体32上的垂直部分;与垂直部分的上端连接、与环状带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的水平部分。
第三引导部件13具有固定部分和可动部分。固定部分被固定在托架8的水平部分的前端。可动部分与能够沿着托架8的水平部分移动的滑动部件81成为一体。由此,第三引导部件13能够在接近第一输送路径2和远离第一输送路径2的位置变位,例如,图5的双点划线示出了第三引导部件13的一个变位例。因此,能够根据拉攀的尺寸调整第二通过部36的尺寸。
滑动部件81具有贯穿滑动部件81的长孔82。在长孔82中贯穿有固定件(螺栓)83。固定件83被固定在水平部分。第二引导部件12和第三引导部件13隔开规定间隔地平行配置。第二引导部件12与第三引导部件13的固定部分通过杆37连接。第四引导部件14与第二引导部件12的后端部(第二输送路径4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第四引导部件14向与第二引导部件12交叉的方向延伸。
接着,具体说明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照相机和判别装置及要进行判别的拉攀的例子。
图9是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照相机和判别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9所示,在第三带式输送机51的上方配置有对拉攀P进行拍摄的照相机56。照相机56固定在托架58上,该托架58配置在第三带式输送机51的侧方。托架58具有:垂直部分;与垂直部分的上端连接、且与第三带式输送机5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的水平部分。照相机56固定在水平部分上。此外,照相机56与判别装置57连接。判别装置57根据照相机56所拍摄到的数据来判别拉攀P的姿势、形状。图9的情况中,对拉攀P是前向还是后向进行判别。
拉攀P具有用于安装到拉头上的环部分R。对该环部分R是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还是下游侧进行判别。判别后的拉攀P一边被未图示的机械手握持一边被变换成规定姿势并向拉头的组装装置输送。
图10是该照相机和判别装置所判别的拉攀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判别装置57根据照相机56所拍摄的数据来判别拉攀P是表向还是背向。拉攀P的表面具有标记或凹凸。对该标记或凹凸是否被拍摄到进行判别。此外,与上述判别拉攀P是前向还是后向的情况同样,判别后的拉攀P一边被未图示的机械手握持一边被变换成规定姿势并向拉头的组装装置输送。
图11是该照相机和判别装置所判别的拉攀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判别装置57根据照相机56所拍摄到的数据来判别拉攀P是第一形状(四方形)还是第二形状(带圆弧形状)。拉攀在电镀工序中存在将各种形状的拉攀在单一的电镀槽中同时进行电镀的情况。此时,在部件排列装置上混合地输送进行了相同电镀的不同形状的拉攀。判别形状的差异,并按形状进行区分来收容到不同的收纳盒(未图示)中。
如上述那样,由于在辅助输送路径5上配置有:对拉攀P进行拍摄的照相机56;根据拍摄到的数据判别拉攀P的姿势或形状的判别装置57,所以能够正确地判别在输送路径上排列的拉攀P的朝向、形状。
通过上述说明,对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进行了说明,但部件排列装置的各部分只要能够实现其功能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的主视图。图12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2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1a中,输送路径2a仅具有第一带式输送机21,即,没有第二输送路径。因此,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1a没有上述部件排列装置1所具有的、使拉攀向第二输送路径移动的第五引导部件、对在第二输送路径上输送的拉攀进行引导的第三引导部件和第四引导部件、第七引导部件。其他结构与上述部件排列装置1实质相同。下面,具体说明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1a。
部件排列装置1a具有:输送拉攀P的输送路径2a;将拉攀P向输送路径2a的相反方向运送的返回路径3。输送路径2a具有边载置拉攀P边输送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1。第一带式输送机21具有:框体22;被支承在框体2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的驱动辊23;被支承在框体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从动辊24;被卷绕在驱动辊23和从动辊24上的环状带。在驱动辊23上连接有第一电动机25的驱动轴。驱动轴旋转由此使环状带沿着驱动辊23及从动辊24的周面移动。
在输送路径2a上,在输送方向的上游区域,配置有蓄积拉攀P的料斗6。料斗6将拉攀P供给到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
此外,在输送路径2a上,在输送方向的中游区域,配置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件11。该第一引导部件11由固定在框体22上的托架7支承。第一引导部件11具有供输送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该引导面相对于输送路径2a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一引导部件11的引导面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使输送路径2a的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延伸。第一引导部件11的前端部(输送路径2a的下游侧的端部)配置在输送路径2a的宽度最窄的部分。该部分为第一通过部26。第一通过部26使拉攀P向输送路径2a的下游侧逐一地通过。
由此,无法通过第一通过部26的拉攀P越过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缘,向后述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移动。
返回路径3与输送路径2a并列地配置。返回路径3向输送路径2a的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输送拉攀P。
此外,返回路径3具有边载置拉攀P边输送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1。该第二带式输送机31具有:框体32;被支承在框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的驱动辊33;被支承在框体3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从动辊34;被卷绕在驱动辊33和从动辊34上的环状带。在驱动辊33上连接有第二电动机35的驱动轴。驱动轴旋转由此使环状带沿着驱动辊33及从动辊34的周面移动。
在返回路径3上,配置有对拉攀P的返回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部件12。第二引导部件12具有供返回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该引导面相对于返回路径3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二引导部件12的引导面从返回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使返回路径3的宽度逐渐变窄而将返回路径3封锁的方式延伸。
此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第一引导部件11的前端与返回路径3接近地配置,并且,第二引导部件12的前端(返回路径3的下游侧的端部)与输送路径2a接近地配置。由此,沿着第二引导部件12的引导面移动的拉攀P越过第二带式输送机31的环状带的缘,向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移动。移动到第一带式输送机21的环状带的上表面的拉攀P再次朝向第一引导部件11的引导面输送。
在输送路径2a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对拉攀P的输送进行引导的第六引导部件16。第六引导部件16具有供输送中的拉攀P接触的引导面16a。该引导面16a相对于输送路径2a向以规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六引导部件16的引导面16a延伸成使输送路径2a的宽度逐渐变窄。从输送路径2a排出的拉攀P由后述的辅助输送路径5输送。第六引导部件16将拉攀P引导至辅助输送路径5的宽度方向中央。
辅助输送路径5具有边载置拉攀P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51。该第三带式输送机51具有:框体52;被支承在框体5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的驱动辊53;被支承在框体5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从动辊54;被卷绕在驱动辊53和从动辊54上的环状带。此外,第三带式输送机51的输送速度比第一带式输送机21及第二带式输送机31快。由此,能够在排除前的拉攀与排出后的拉攀之间隔开大间隔。
在驱动辊53上连接有第三电动机55的驱动轴。驱动轴旋转由此使环状带沿着驱动辊53及从动辊54的周面移动。
在辅助输送路径5的上方配置有对输送中的拉攀P进行拍摄的照相机56。照相机56将拍摄数据向判别装置57发送。判别装置57根据拍摄数据判别拉攀P的姿势、形状。判别后的拉攀P一边被未图示的机械手握持一边被变换成规定姿势并向拉头的组装装置输送。或者,根据形状而存储在规定的收纳盒(未图示)中。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1中构成为,在对第一引导部件11进行支承的托架7上固定有第五引导部件15的后端部,但在第二实施例中,不具有第一实施例的上述第五引导部件。
因此,该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排列装置1a与上述部件排列装置1同样地,通过将现有的带式输送机2台平行地配置就能够构成输送路径2a和返回路径3,所以构造简单,另外,第一引导部件11使部件向接近返回路径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由第一带式输送机21运送的不当姿势的拉攀P尽早移至返回路径3。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的特征及其效果。
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1、1a,具有:输送部件的输送路径2、2a;将部件向输送路径2a的相反方向运送的返回路径3,其特征在于,在输送路径2、2a上配置有:第一带式输送机21,其边载置部件边运送;和第一引导部件11,其从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在第一引导部件11的端部配置有朝向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通过部26,返回路径3具有:第二带式输送机31,其边载置部件边输送;第二引导部件12,其从返回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返回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径逐渐变窄,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31与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21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引导部件11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径3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引导部件12以接近所述输送路径2a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特征,由于通过将现有的带式输送机2台平行地配置就能够构成输送路径和返回路径,所以构造简单。另外,第一引导部件使部件向接近返回路径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由第一带式输送机搬运的不当姿势的部件尽早移至返回路径。
在上述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路径具有第一输送路径2和第二输送路径4,第一输送路径2配置有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21、和在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通过部26的所述第一引导部件11。第二输送路径4配置有: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31;第三引导部件13,其从第二输送路径4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在第三引导部件13的端部具有朝向第二输送路径4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第二通过部36,所述第三引导部件13以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2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特征,即使由输送路径输送的部件数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向第一通过部及第二通过部引导的过量的部件移至返回路径和第一输送路径。
在上述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4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引导部件13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的第四引导部件14,该第四引导部件14以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特征,从第一输送路径向第二输送路径运送的部件能够不混入返回路径的部件中地朝向第三引导部件引导。
在上述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输送从所述输送路径2a、4排出的部件的辅助输送路径5,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5上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51,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51的输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21及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31快,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5上配置有:对部件进行拍摄的照相机56;和根据所拍摄的数据来判别部件的姿势或形状的判别装置57。
根据该特征,能够正确地判别在输送路径上排列的部件的朝向、形状。
在上述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路径4、2a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第六引导部件16,其从所述输送路径4、2a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使所述输送路径4、2a的宽度逐渐变窄,且将部件向所述辅助输送路径5引导。
根据该特征,能够将从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引导至辅助输送路径的规定位置、例如辅助输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中央。因此,在照相机进行的拍摄中,便于一个一个地拍摄部件。
在上述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11能够在接近所述返回路径3和远离所述返回路径3的位置变位。
根据该特征,能够根据部件的尺寸调整第一通过部的尺寸。
在上述部件排列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导部件13在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2和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2的位置变位。
根据该特征,能够根据部件的尺寸调整第二通过部的尺寸。
此外,从上述说明可知,本发明不限于上述部件,能够作为各种部件的排列装置采用。
从以上说明中能够理解,根据本发明的部件排列装置,以简单构造就能够使由第一带式输送机运送的不当姿势的部件尽早移至返回路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效果,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部件排列装置,具有:输送部件的输送路径;将部件向所述输送路径的相反方向运送的返回路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配置有:第一带式输送机,其边载置部件边运送;和第一引导部件,其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在第一引导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通过部,
所述返回路径使部件与所述通过部相比向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返回,并且配置有:第二带式输送机,其边载置部件边运送;和第二引导部件,其从返回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返回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径逐变窄,
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与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平行地配置,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径的方式延伸,
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
所述输送路径具有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
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和所述第一引导部件,
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配置有: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和第三引导部件,其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且使部件的输送路径逐渐变窄,且在第三引导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下游侧使部件逐一地通过的第二通过部,
所述第三引导部件以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在输送方向的上游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引导部件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的第四引导部件,
所述第四引导部件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并且使第二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输送从所述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的辅助输送路径,
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
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的输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及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快,
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对部件进行拍摄的照相机;根据所拍摄的数据判别部件的姿势或形状的判别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第六引导部件,其从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使所述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且将部件向所述辅助输送路径引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输送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排出的部件的辅助输送路径,
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边载置部件边输送的第三带式输送机,
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的输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及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快,
在所述辅助输送路径上配置有:对部件进行拍摄的照相机;根据所拍摄的数据判别部件的姿势或形状的判别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区域配置有第六引导部件,其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对部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引导,并使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宽度逐渐变窄,且将部件向所述辅助输送路径引导,所述第六引导部件的引导面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能够在接近所述返回路径的位置和远离所述返回路径的位置变位。
8.如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部件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引导部件能够在接近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位置和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位置变位。
CN201210265956.5A 2012-07-26 2012-07-26 部件排列装置 Active CN1035696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5956.5A CN103569645B (zh) 2012-07-26 2012-07-26 部件排列装置
TW102125321A TWI508909B (zh) 2012-07-26 2013-07-16 部件排列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5956.5A CN103569645B (zh) 2012-07-26 2012-07-26 部件排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9645A CN103569645A (zh) 2014-02-12
CN103569645B true CN103569645B (zh) 2016-01-27

Family

ID=50042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5956.5A Active CN103569645B (zh) 2012-07-26 2012-07-26 部件排列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69645B (zh)
TW (1) TWI5089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4122B (zh) * 2016-07-20 2020-09-08 梁启明 一种安全静脉针针座的上料方式
CN106395313A (zh) * 2016-07-20 2017-02-15 梁启明 一种安全静脉针滑套的上料方式
FR3056972B1 (fr) * 2016-10-04 2020-09-18 Gebo Packaging Solutions France Transfert d'objets
TWI670215B (zh) * 2017-05-25 2019-09-0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搬送裝置及搬送方法
JP2020097481A (ja) * 2018-12-19 2020-06-25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直進フィーダ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組合せ計量装置
JP7302844B2 (ja) * 2019-03-14 2023-07-04 株式会社イシダ 姿勢変更装置
CN112351670B (zh) * 2019-08-09 2022-03-18 Ykk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50948A1 (de) * 1976-11-08 1978-05-11 Plastic Service Gmbh Separiereinrichtung
US4252232A (en) * 1980-01-07 1981-02-24 Kaiser Alumin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Conveyor system
IT1256766B (it) * 1992-01-17 1995-12-15 Cavanna Spa Dispositivo per allineare lateralmente contro una superficie di battuta prodotti che avanzano in un flusso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US5769204A (en) * 1995-12-21 1998-06-23 Sandvik Sorting Systems, Inc. Singulator conveyor system having package-return conveyors
MXPA05009676A (es) * 2003-03-12 2006-03-08 Intelligrated Inc Transportador clasificador.
CN201458324U (zh) * 2009-06-25 2010-05-12 上海市闵行中学 一种瓶状物的输送装置
CN102167225B (zh) * 2011-04-15 2013-07-17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培养瓶自动排队机构
TWM414656U (en) * 2011-05-20 2011-10-21 Hon Tech Inc Electronic component tester with image-tak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4695A (zh) 2014-02-01
TWI508909B (zh) 2015-11-21
CN103569645A (zh)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9645B (zh) 部件排列装置
SI2112100T1 (en) The device and procedure for sorting the collection of pieces of goods
TW201100310A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viding a flow of objects
KR101186007B1 (ko) 제품 집적 장치
JP4671151B2 (ja) 食品の整列装置
EP2380830A1 (de) Steuerungsverfahren für einen Linienvereiniger
US7293683B2 (en) Packaging machine
JP5377111B2 (ja) 物品選別装置
JP5629597B2 (ja) 串整列装置及び団子製造機
JP5516014B2 (ja) ワーク整列装置
JP2009102106A5 (zh)
JP6254041B2 (ja) 物品搬送装置
JPH051725U (ja) 整列供給装置
KR20220054296A (ko) 분기 설비
JP2009083949A5 (zh)
CN103569642B (zh) 部件的表背翻转装置
JPH0348110Y2 (zh)
CN215158676U (zh) 上料机
JP6166538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物品の投入方法
US20030173733A1 (en) Signature hopper loader
JPS63212643A (ja) 遊技設備
JPH02169431A (ja) 遊技設備
JPH10139142A (ja) 農産物の整列供給装置
JP4705003B2 (ja) 物品仕分装置
JPH0716662Y2 (ja) 紙幣搬送装置における長さ調節自在な紙幣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