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8909B - 部件排列裝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排列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8909B
TWI508909B TW102125321A TW102125321A TWI508909B TW I508909 B TWI508909 B TW I508909B TW 102125321 A TW102125321 A TW 102125321A TW 102125321 A TW102125321 A TW 102125321A TW I508909 B TWI508909 B TW I5089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conveying
conveying path
belt conveyor
gui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5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4695A (zh
Inventor
Kousuke Kiyota
Daisuke Yamanotera
shingo Iibosh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04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4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8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8909B/zh

Links

Landscapes

  • Attitude Control For Articles On Conveyors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Description

部件排列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使從前製程以隨機姿勢供給的部件逐一通過且能排列地送出的部件排列裝置。
在將前一製程以零亂狀態供給的部件向下一製程排列地送出的情况下,例如有日本公開專利2005-343679(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排列輸送裝置。
這裏,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排列輸送裝置,在部件的輸送路徑上配置有第一輸送機,該第一輸送機將多個輥平行排列而成,並且,沿著輸送路徑的一方側,配置有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的引導部件,沿著輸送路徑的另一方側,配置有返回路徑,其向輸送路徑的相反方向輸送部件,返回路徑使部件返回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並且,在返回路徑上配置有將多個輥平行排列而成的第二輸送機。
以零亂狀態供給的部件由於第一輸送機的輥旋轉而被輸送到第一輸送機的下游側,且由於第一輸送機的輥的旋轉軸相 對於引導部件傾斜配置,所以部件以向接近引導部件的方向移動的方式被輸送,由於第一輸送機的下游側的幅窄的輥的寬度而呈一縱列排列並被送出。
另外,在CNl156116A(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如下部件定向輸送設備:從以隨機姿勢輸送來的部件中選擇性地排除處於異常姿勢的部件從而僅將正常姿勢的部件向下游側定向輸送。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專利2005-343679
專利文獻2:CNl156116A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排列輸送裝置中,由於將第一輸送機的輥的旋轉軸相對於引導部件傾斜配置,所以使部件向接近引導部件的方向移動。即,第一輸送機使部件向遠離返回路徑的方向移動。
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排列輸送裝置的情况下,首先,由於通過將多個輥的旋轉軸傾斜配置來確定部件的輸送方向,所以構造複雜,並且,由於部件向遠離返回路徑的方向移動,所以還具有無法使不當姿勢的部件及早移至返回路徑的問題。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2記載的部件定向輸送設備的情况下,雖然公開了將部件以隨機姿勢供給到部件定向輸送設備的部件供給裝置,但其存在構造複雜且大型化的問題。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現有的課題而研發出的,其具體目的 在於提供一種以簡單構造就能夠使由第一帶式輸送機輸送的不當姿勢的部件儘早移至返回路徑的部件排列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如以下那樣構成。
本發明的第一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具有:輸送部件的輸送路徑;將部件向所述輸送路徑的相反方向運送的返回路徑,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輸送路徑上配置有:第一帶式輸送機,其邊載置部件邊運送;和第一引導部件,其從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輸送路徑逐漸變窄,在第一引導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輸送路徑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通過部,所述返回路徑使部件與所述通過部相比向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返回,並且配置有:第二帶式輸送機,其邊載置部件邊運送;和第二引導部件,其從返回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返回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徑逐漸變窄,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與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
本發明的第二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第一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其中所述輸送路徑具有第一輸送路徑和第二輸送路徑,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和所述第一引導部件,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上配置有: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和第三引導部件,其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輸 送路徑逐漸變窄,且在第三引導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第二通過部,所述第二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
本發明的第三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其中所述第二輸送路徑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引導部件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的第四引導部件,所述第四引導部件以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
本發明的第四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具有輸送從所述輸送路徑排出的部件的輔助輸送路徑,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邊載置部件邊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所述第三帶式輸送機的輸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及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快,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對部件進行拍攝的照相機;根據所拍攝的數據判別部件的姿勢或形狀的判別裝置。
本發明的第五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在所述輸送路徑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第六引導部件,其從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使所述輸送路徑的寬度逐漸變窄,且將部件向所述輔助輸送路徑引導。
本發明的第六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具有輸送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排出的部件的輔助輸送路徑,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邊載置部件邊 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所述第三帶式輸送機的輸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及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快,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對部件進行拍攝的照相機;根據所拍攝的數據判別部件的姿勢或形狀的判別裝置。
本發明的第七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第六引導部件,其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使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寬度逐漸變窄,且將部件向所述輔助輸送路徑引導,所述第六引導部件的引導面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向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向延伸。
本發明的第八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所述第一引導部件能夠在接近所述返回路徑的位置和遠離所述返回路徑的位置變位。
本發明的第九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是在上述技術方案的部件排列裝置中,所述第二引導部件能夠在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位置和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位置變位。
根據上述結構能够實現以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技術方案,由於部件排列裝置具有:輸送部件的輸送路徑;將部件向所述輸送路徑的相反方向運送的返回路徑,並且,在所述輸送路徑上配置有:第一帶式輸送機, 其邊載置部件邊運送;和第一引導部件,其從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輸送路徑逐漸變窄,在第一引導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輸送路徑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通過部,所述返回路徑使部件與所述通過部相比向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返回,並且配置有:第二帶式輸送機,其邊載置部件邊運送;和第二引導部件,其從返回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返回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徑逐漸變窄,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與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所以通過將現有的帶式輸送機兩台平行地配置就能夠構成輸送路徑和返回路徑,因而構造簡單。另外,第一引導部件使部件向接近返回路徑的方向移動。由此,能夠使由第一帶式輸送機搬運的不當姿勢的部件儘早移至返回路徑。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技術方案,由於所述輸送路徑具有第一輸送路徑和第二輸送路徑,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上配配有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和所述第一引導部件,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上配置有: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和第三引導部件,其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輸送路徑逐漸變窄,且在第三引導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第二通過部,所述第三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所以,即使 在由輸送路徑輸送的部件數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夠將向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引導的過量的部件移至返回路徑和第一輸送路徑。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技術方案,由於所述第二輸送路徑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引導部件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的第四引導部件,所述第四引導部件以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所以從第一輸送路徑向第二輸送路徑搬運的部件能够不混入返回路徑的部件中地向第三引導部件引導。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以及第六技術方案,由於具有輸送從所述輸送路徑(第二輸送路徑)排出的部件的輔功輸送路徑,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邊載置部件邊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所述第三帶式輸送機的輸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及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快,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對部件進行拍攝的照相機;根據所拍攝的數據判別部件的姿勢或形狀的判別裝置,所以能够正確地判別在輸送路徑上排列的部件的朝向、形狀。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技術方案,由於在所述輸送路徑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第六引導部件,其從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使所述輸送路徑的寬度逐漸變窄,且將部件向所述輔助輸送路徑引導,所以能够將從輸送路徑排出的部件引導至輔助輸送路徑的規定位置、例如輔助輸送路徑的寬度方向中央。因此,在照相機進行的拍攝中,便於一個一個地拍攝部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技術方案,由於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第六引導部件,其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使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寬度逐漸變窄,且將部件向所述輔助輸送路徑引導,所述第六引導部件的引導面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向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向延伸,所以能夠將從第二輸送路徑排出的部件引導至輔助輸送路徑的規定位置、例如輔助輸送路徑的寬度方向中央。因此,在照相機進行的拍攝中,便於一個一個地拍攝部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技術方案,由於所述第一引導部件能夠在接近述返回路徑的位置和遠離所述返回路徑的位置變位,所以能夠根據部件的尺寸調整第一通過部的尺寸。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技術方案,由於所述第三引導部件能夠在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位置和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位置變位,所以能够根據部件的尺寸調整第二通過部的尺寸。
根據本發明,能提供以簡單構造就能夠使由第一帶式輸送機搬運的不當姿勢的部件儘早移至返回路徑的部件排列裝置。
1、1a‧‧‧部件排列裝置
11‧‧‧第一引導部件
12‧‧‧第二引導部件
13‧‧‧第三引導部件
14‧‧‧第四引導部件
15‧‧‧第五引導部件
16‧‧‧第六引導部件
16a‧‧‧引導面
17‧‧‧第七引導部件
11a、12a、13a、14a、15a、16a‧‧‧引導面
2‧‧‧第一輸送路徑
2a‧‧‧輸送路徑
21‧‧‧第一帶式輸送機
22、32、52‧‧‧框體
23、33、53‧‧‧驅動輥
24、34、54‧‧‧從動輥
25‧‧‧第一馬達
26‧‧‧第一通過部(通過部)
3‧‧‧返回路徑
31‧‧‧第二帶式輸送機
32‧‧‧框體
33‧‧‧驅動輥
34‧‧‧從動輥
35‧‧‧第二馬達
36‧‧‧第二通過部
37、38‧‧‧桿
4‧‧‧第二輸送路徑
5‧‧‧輔助輸送路徑
51‧‧‧第三帶式輸送機
52‧‧‧框體
53‧‧‧驅動輥
54‧‧‧從動輥54
55‧‧‧第三馬達
56‧‧‧照相機
57‧‧‧判別裝置
58‧‧‧托架
6‧‧‧料斗
7、8‧‧‧托架
71、81‧‧‧滑動部件
72、82‧‧‧長孔
73、83‧‧‧固定件(螺栓)
9‧‧‧托架
P‧‧‧拉片
R‧‧‧環部分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第一引導部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3是該第一引導部件的放大主視圍。
圖4是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第二~第四引導部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5是將第二~第四引導部件中的、第三引導部件局部放大的主視圖。
圖6是該第三引導部件的可動部分的放大立體圖。
圖7是第二~第四引導部件中的、第二及第四引導部件的立體圖。
圖8是第六引導部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9是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照相機和判別裝置的放大立體圖。
圖10是該照相機和判別裝置所判別的部件的其他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1是該照相機和判別裝置所判別的部件又一其他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的主視圖。
以下,根據附圖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此外,本發明絲毫不限於以下說明的實施例,只要與本發明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結構,並且能夠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則能够進行各種變更。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的主視 圖。如圖1所示那樣,部件排列裝置1具有:輸送部件的輸送路徑;和將部件向輸送路徑的相反方向運送的返回路徑3。輸送路徑具有第一輸送路徑2和第二輸送路徑4,作為部件,例如有拉鏈用拉頭的拉片、鈕扣等。在以下的實施例中,以拉片作為部件進行說明。
第一輸送路徑2具有邊載置拉片P邊輸送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1。第一帶式輸送機21具有:框體22;被支承在框體22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的驅動輥23;被支承在框體2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的從動輥24;捲繞在驅動輥23和從動輥24上的環狀帶。在驅動輥23上連接有第一馬達25的驅動軸。驅動軸旋轉由此使環狀帶沿著驅動輥23及從動輥24的周面移動。
在第一輸送路徑2上,在輸送方向的上游區域,配置有蓄積拉片P的料斗6。料斗6將拉片P供給到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
此外,在第一輸送路徑2上,在輸送方向的中游區域,配置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一引導部件11。第一引導部件11具有供輸送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11a(參照圖2)。該引導面11a相對於第一輸送路徑2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一引導部件11的引導面11a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以使第一輸送路徑2的寬度逐漸變窄的方式延伸。第一引導部件11的前端部(第一輸送路徑2的下游側的端部)配置在第一輸送路徑2的寬度最窄的部分。這部分為第一通過部26。第一通 過部26(還參照圖2、3)使拉片P向第一輸送路徑2的下游側逐一地通過。
由此,沒有通過第一通過部26的拉片P越過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緣,向後述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移動。
在第一輸送路徑2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五引導部件15。第五引導部件15具有供通過了第一通過部26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15a(參照圖2)。該引導面15a相對於第一輸送路徑2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五引導部件15的引導面15a以使第一輸送路徑2的寬度逐漸變窄而將第一輸送路徑2封鎖的方式延伸。
由此,拉片P沿著第五引導部件凹的引導面15a越過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緣,移動到後述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
返回路徑3與第一輸送路徑2並列地配置。因此,能夠通過將現有的帶式輸送機兩台平行地配置來構成輸送路徑和返回路徑,所以構造簡單。返回路徑3向第一輸送路徑2的輸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輸送拉片P。
此外,返回路徑3具有邊載置拉片P邊輸送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1。該第二帶式輸送機31具有:框體32;被支承在框體32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的驅動輥33;被支承在框體3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的從動輥34;被捲繞在驅動輥33和 從動輥34上的環狀帶。在驅動輥33上連接有第二馬達35的驅動軸。驅動軸旋轉由此使環狀帶沿著驅動輥33及從動輥34的周面移動。
在返回路徑3上,配置有對拉片P的返回進行引導的第二引導部件12。第二引導部件12具有供返回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12a(參照圖7)。該引導面12a相對於返回路徑3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二引導部件12的引導面12a從返回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以使返回路徑3的寬度逐漸變窄而將返回路徑3封鎖的方式延伸。
這裏,第一引導部件11的前端與返回路徑3接近地配置。並且,第二引導部件12的前端(返回路徑3的下游側的端部)與第一輸送路徑2接近地配置。由此,沿著第一引導部件11的引導面11a移動的拉片P,在無法通過第一通過部26時,越過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緣向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移動。並且,沿著第二引導部件12的引導面移動的拉片P,越過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緣向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移動。移動到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的拉片P再次朝向第一引導部件11的引導面11a輸送。
如上述那樣,由於第一引導部件11的前端與返回路徑3接近地配置,且第二引導部件12的前端(返回路徑3的下游側的端部)與第一輸送路徑2接近地配置,所以第一引導部件11使拉片P向接近返回路徑3的方向移動。因此,能夠使由第一帶式輸 送機21搬運的不當姿勢的拉片及早移至返回路徑3。
第二輸送路徑4與第一輸送路徑2並列地配置,向第一輸送路徑2的輸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輸送拉片P,且與返回路徑3共用第二帶式輸送機31。
在第二輸送路徑4上,在輸送方向的上游區域,配置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四引導部件14。第四引導部件14具有供輸送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14a(參照圖4)。該引導面14a相對於第二輸送路徑4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四引導部件14的引導面14a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向遠離第一輸送路徑2的方向延伸,並且延伸成使第二輸送路徑4的寬度逐漸變窄。
此外,在第二輸送路徑4上,在輸送方向的中游區域,配置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三引導部件13。第四引導部件14朝向第三引導部件13輸送拉片P,第三引導部件13具有供輸送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13a(參照圖6)。該引導面13a相對於第二輸送路徑4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三引導部件13的引導面13a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向接近第一輸送路徑2的方向延伸,並且延伸成使第二輸送路徑4的寬度逐漸變窄。由此,從第一輸送路徑2向第二輸送路徑4運送的拉片P不會混入到返回路徑3的拉片P中地朝向第三引導部件13被引導。此外,第三引導部件13的前端部(第一輸送路徑2的下游側的端部)配置在第二輸送路徑4的寬度最窄的部分。該部分 為第二通過部36。第二通過部36(還參照圖4、圖5)使拉片P向第二輸送路徑4的下游側逐一地通過。
由此,無法通過第二通過部36的拉片P越過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緣,向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移動。移動到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的拉片P再次朝向第一引導部件11的引導面11a被輸送。
在第二輸送路徑4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六引導部件16。第六引導部件16具有供輸送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16a(參照圖8)。該引導面16a相對於第二輸送路徑4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六引導部件16的引導面16a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向遠離第一輸送路徑2的方向延伸,並且延伸成使第二輸送路徑4的寬度逐漸變窄。從第二輸送路徑4排出的拉片P由後述的輔助輸送路徑5輸送。第六引導部件16將拉片P引導到輔助輸送路徑5的寬度方向中央。
如圖1及圖8所示,在第六引導部件16上通過桿38連接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七引導部件17,該第七引導部件17,在第一輸送路徑2上,與料斗6相比配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與第一引導部件11相比配置在輸送方向上游側。第七引導部件17具有供輸送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該引導面相對於第一輸送路徑2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七引導部件17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以使第一輸送路徑2的寬度逐漸 變窄的方式延伸。第七引導部件17將拉片P向遠離第二輸送路徑4的方向引導。由此,從第一輸送路徑2的上游側輸送來的拉片P不會妨礙未通過第二輸送路徑4的第二通過部36的拉片P向第一輸送路徑2移動。第七引導部件17被固定在配置於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側方的托架9上。
輔助輸送路徑5具有邊載置拉片P邊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51。該第三帶式輸送機51具有:框體52;被支承在框體52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的驅動輥53;被支承在框體5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的從動輥54;被捲繞在驅動輥53和從動輥54上的環狀帶。此外,第三帶式輸送機51的輸送速度比第一帶式輸送機21及第二帶式輸送機31快。由此,在排除前的拉片與排出後的拉片之間能夠隔開大間隔。因此,在後述的照相機進行的拍攝中,便於一個一個地拍攝拉片。
在驅動輥53上連接有第三馬達55的驅動軸。驅動軸旋轉由此使環狀帶沿著驅動輥53及從動輥54的周面移動。
在輔助輸送路徑5的上方,配置有對輸送中的拉片P進行拍攝的照相機56,照相機56將拍攝數據向判別裝置57發送。判別裝置57根據拍攝數據判別拉片P的姿勢、形狀。由此,能夠正確地判別在輸送路徑上排列的拉片P的朝向和形狀。判別後的拉片P一邊被未圖示的機械手握持,一邊被變換成規定姿勢並向拉頭的組裝裝置輸送。或者,根據形狀而存儲在規定的收納盒(未圖示)中。
接著,一邊參照圖2和圖3一邊說明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第一引導部件。圖2是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第一引導部件的放大立體圖。圖3是該第一引導部件的放大主視圖。
如圖2、3所示,第一引導部件11是板材。第一引導部件11由固定在框體22上的托架7支承。第一引導部件11具有相對於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引導面11a。托架7具有:固定在框體22上的垂直部分;與垂直部分的上端連接、且與環狀帶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的水平部分。
第一引導部件11固定在能夠沿著托架7的水平部分移動的滑動部件71上。滑動部件71具有貫穿滑動部件71的長孔72。在長孔72中插通有固定件(螺栓)73,固定件73被固定在水平部分上。第五引導部件15的後端部(第一輸送路徑2的上游側端部)被固定在托架7上。
像這樣,第一引導部件11能夠在接近返回路徑3和遠離返回路徑3的位置變位,例如,圖3的雙點劃線示出了第一引導部件11的一個變位例。因此,能夠根據拉片的尺寸調整第一通過部的尺寸。
接著,一邊參照圖4~圖7一邊說明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第二~第四引導部件。圖4是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第二~第四引導部件的放大立體圖。圖5是第二~第四引導部件中的、第二引導部件的局部放大主視圖。圖6是該第二引導部件的可動部分的放大立體圖。圖7是第二~第四引導部件中的、第二及第四 引導部件的放大立體圖。
如圖4~圖7所示,第二~第四引導部件12、13、14是板材。第二引導部件12、第三引導部件13以及第四引導部件14具有相對於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引導面12a、13a、14a。第三引導部件13由固定在框體32上的托架8支承。托架8具有:固定在框體32上的垂直部分;與垂直部分的上端連接、與環狀帶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的水平部分。
第三引導部件13具有固定部分和可動部分。固定部分被固定在托架8的水平部分的前端。可動部分與能夠沿著托架8的水平部分移動的滑動部件81成為一體。由此,第二引導部件13能夠在接近第一輸送路徑2和遠離第一輸送路徑2的位置變位,例如,圖5的雙點劃線示出了第三引導部件13的一個變位例。因此,能夠根據拉片的尺寸調整第二通過部36的尺寸。
滑動部件81具有貫穿滑動部件81的長孔82。在長孔82中貫穿有固定件(螺栓)83。固定件83被固定在水平部分。第二引導部件12和第三引導部件13隔開規定間隔地平行配置。第二引導部件12與第三引導部件13的固定部分通過桿37連接。第四引導部件14與第二引導部件12的後端部(第二輸送路徑4的上游側的端部)連接。第四引導部件14向與第二引導部件12交叉的方向延伸。
接著,具體說明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照相機和判別裝置及要進行判別的拉片的例子。
圖9是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照相機和判別裝置的放大立體圖。
如圖9所示,在第三帶式輸送機51的上方配置有對拉片P進行拍攝的照相機56。照相機56固定在托架58上,該托架到配置在第三帶式輸送機51的側方。托架58具有:垂直部分;與垂直部分的上端連接、且與第三帶式輸送機5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的水平部分。照相機56固定在水平部分上。此外,照相機56與判別裝置57連接。判別裝置57根據照相機56所拍攝到的數據來判別拉片P的姿勢、形狀。圖9的情况中,對拉片P是前向還是後向進行判別。
拉片P具有用於安裝到拉頭上的環部分R。對該環部分R是位於輸送方向的上游側還是下游側進行判別。判別後的拉片P一邊被未圖示的機械手握持一邊被變換成規定姿勢並向拉頭的組裝裝置輸送。
圖10是該照相機和判別裝置所判別的拉片的其他變形例的立體圖。
如圖10所示,判別裝置57根據照相機56所拍攝的數據來判別拉片P是表向還是背向。拉片P的表面具有標記或凹凸。對該標記或凹凸是否被拍攝到進行判別。此外,與上述判別拉片P是前向還是後向的情况同樣,判別後的拉片P一邊被未圖示的機城手握持一邊被變換成規定姿勢並向拉頭的組裝裝置輸送。
圖11是該照相機和判別裝置所判別的拉片的另一其他 變形例的立體圖。
判別裝置57根據照相機56所拍攝到的數據來判別拉片P是第一形狀(四方形)還是第二形狀(帶圓弧形狀)。拉片在電鍍製程中存在將各種形狀的拉片在單一的電鍍槽中同時進行電鍍的情况。此時,在部件排列裝置上混合地輸送進行了相同電鍍的不同形狀的拉片。判別形狀的差異,並按形狀進行區分來收容到不同的收納盒(未圖示)中。
如上述那樣,由於在輔助輸送路徑5上配置有:對拉片P進行拍攝的照相機56;根據拍攝到的數據判別拉片P的姿勢或形狀的判別裝置57,所以能夠正確地判別在輸送路徑上排列的拉片P的朝向、形狀。
通過上述說明,對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進行了說明,但部件排列裝置的各部分只要能夠實現其功能就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下面,說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
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的主視圖。圖12中,對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結構標註相同的附圖標記。
如圖12所示,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第二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1a中,輸送路徑2a僅具有第一帶式輸送機21,即,沒有第二輸送路徑。因此,第二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1a沒有上述部件排列裝置1所具有的、使拉片向第二輸送路徑移動的第五引導部件、對在第二輸送路徑上輸送的拉片進行引導的第二引導部 件和第四引導部件、第七引導部件。其他結構與上述部件排列裝置1實質相同。下面,具體說明第二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1a。
部件排列裝置1a具有:輸送拉片P的輸送路徑2a;將拉片P向輸送路徑2a的相反方向運送的返回路徑3,輸送路徑2a具有邊載置拉片P邊輸送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1。第一帶式輸送機21具有:框體22;被支承在框體22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的驅動輥23;被支承在框休2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的從動輥24;被捲繞在驅動輥23和從動輥24上的環狀帶。在驅動輥23上連接有第一馬達25的驅動軸。驅動軸旋轉由此使環狀帶沿著驅動輥23及從動輥24的周面移動。
在輸送路徑2a上,在輸送方向的上游區域,配置有蓄積拉片P的料斗6,料斗6將拉片P供給到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
此外,在輸送路徑2a上,在輸送方向的中游區域,配置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一引導部件11,該第一引導部件11由固定在框體22上的托架7支承。第一引導部件11具有供輸送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該引導面相對於輸送路徑2a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一引導部件11的引導面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以使輸送路徑2a的寬度逐漸變窄的方式延伸。第一引導部件11的前端部(輸送路徑2a的下游側的端部)配置在輸送路徑2a的寬度最窄的部分。該部分為第一通過部26。第一通過部26使拉片P向輸送路徑2a的下游側逐一地通過。
由此,無法通過第一通過部26的拉片P越過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緣,向後述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移動。返回路徑3與輸送路徑2a並列地配置。返回路徑3向輸送路徑2a的輸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輸送拉片P。
此外,返回路徑3具有邊載置拉片P邊輸送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1。該第二帶式輸送機31具有:框體32;被支承在框體32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的驅動輥33;被支承在框體3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的從動輥34;被捲繞在驅動輥33和從動輥34上的環狀帶。在驅動輥33上連接有第二馬達35的驅動軸。驅動軸旋轉由此使環狀帶沿著驅動輥33及從動輥34的周面移動。
在返回路徑3上,配置有對拉片P的返回進行引導的第二引導部件12。第二引導部件12具有供返回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該引導面相對於返回路徑3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二引導部件12的引導面從返回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以使返回路徑3的寬度逐漸變窄而將返回路徑3封鎖的方式延伸。
此處,與上述第一實施例同樣地,第一引導部件11的前端與返回路徑3接近地配置,並且,第二引導部件12的前端(返回路徑3的下游側的端部)與輸送路徑2a接近地配置。由此,沿著第二引導部件12的引導面移動的拉片P越過第二帶式輸送機31的環狀帶的緣,向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移動。移動到第一帶式輸送機21的環狀帶的上表面的拉片P再次朝向第一 引導部件11的引導面輸送。
在輸送路徑2a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對拉片P的輸送進行引導的第六引導部件16。第六引導部件16具有供輸送中的拉片P接觸的引導面16a。該引導面16a相對於輸送路徑2a向以規定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即,第六引導部件16的引導面16a延伸成使輸送路徑2a的寬度逐漸變窄。從輸送路徑2a排出的拉片P由後述的輔助輸送路徑5輸送。第六引導部件16將拉片P引導至輔助輸送路徑5的寬度方向中央。
輔助輸送路徑5具有邊載置拉片P邊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51。該第三帶式輸送機51具有:框體52;被支承在框體52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的驅動輥53;被支承在框體5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的從動輥54;被捲繞在驅動輥53和從動輥54上的環狀帶。此外,第三帶式輸送機51的輸送速度比第一帶式輸送機21及第二帶式輸送機31快。由此,能夠在排除前的拉片與排出後的拉片之間隔開大間隔。
在驅動輥53上連接有第二馬達55的驅動軸。驅動軸旋轉由此使環狀帶沿著驅動輥53及從動輥54的周面移動。
在輔助輸送路徑5的上方配置有對輸送中的拉片P進行拍攝的照相機56。照相機56將拍攝數據向判別裝置57發送。判別裝置57根據拍攝數據判別拉片P的姿勢、形狀。判別後的拉片P一邊被未圖示的機械手握持一邊被變換成規定姿勢並向拉頭的組裝裝置輸送。或者,根據形狀而存儲在規定的收納盒(未圖示) 中。
此外,在第一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1中構成為,在對第一引導部件11進行支承的托架7上固定有第五引導部件15的後端部,但在第二實施例中,不具有第一實施例的上述第五引導部件。
因此,該第二實施例的部件排列裝置1a與上述部件排列裝置1同樣地,通過將現有的帶式輸送機兩台平行地配置就能夠構成輸送路徑2a和返回路徑3,所以構造簡單,另外,第一引導部件11使部件向接近返回路徑的方向移動。由此,能夠使由第一帶式輸送機21運送的不當姿勢的拉片P儘早移至返回路徑3。
下面,說明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的特徵及其效果。
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1、1a,具有:輸送部件的輸送路徑2、2a;將部件向輸送路徑2a的相反方向運送的返回路徑3,其特徵在於,在輸送路徑2、2a上配置有:第一帶式輸送機21,其邊載置部件邊運送;和第一引導部件11,其從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輸送路徑逐漸變窄,在第一引導部件11的端部配置有朝向輸送路徑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通過部26,返回路徑3具有:第二帶式輸送機31,其邊載置部件邊輸送;第二引導部件12,其從返回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返回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返回路徑逐漸變窄,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31與所述第一帶式 輸送機21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引導部件11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徑3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引導部件12以接近所述輸送路徑2a的方式延伸。
根據該特徵,由於通過將現有的帶式輸送機兩台平行地配置就能夠構成輸送路徑和返回路徑,所以構造簡單。另外,第一引導部件使部件向接近返回路徑的方向移動。由此,能夠使由第一帶式輸送機搬運的不當姿勢的部件儘早移至返回路徑。
在上這部件排列裝置中,其特徵在於,所述輸送路徑具有第一輸送路徑2和第二輸送路徑4,第一輸送路徑2配置有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21、和在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通過部26的所述第一引導部件11。第二輸送路徑4配置有: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31;第三引導部件13,其從第二輸送路徑4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部件的輸送路徑逐漸變窄,在第三引導部件13的端部具有朝向第二輸送路徑4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第二通過部36,所述第三引導部件13以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2的方式延伸。
根據該特徵,即使由輸送路徑輸送的部件數量多的情况下,也能夠將向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引導的過量的部件移至返回路徑和第一輸送路徑。
在上述部件排列裝置中,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輸送路徑4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引導部件13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的第四引導部件14,該第四引導部件14以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 方式延伸。
根據該特徵,從第一輸送路徑向第二輸送路徑運送的部件能夠不混入返回路徑的部件中地朝向第二引導部件引導。
在上述部件排列裝置中,其特徵在於,具有輸送從所述輸送路徑2a、4排出的部件的輔助輸送路徑5,在所達輔助輸送路徑5上配置有邊載置部件邊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51,所述第三帶式輸送機51的輸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21及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31快,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5上配置有:對部件進行拍攝的照相機56;和根據所拍攝的數據來判別部件的姿勢或形狀的判別裝置57。
根據該特徵,能夠正確地判別在輸送路徑上排列的部件的朝向、形狀。
在上述部件排列裝置中,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輸送路徑4、2a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第六引導部件16,其從所述輸送路徑4、2a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使所述輸送路徑4、2a的寬度逐漸變窄,且將部件向所述輔助輸送路徑5引導。
根據該特徵,能夠將從輸送路徑排出的部件引導至輔助輸送路徑的規定位置、例如輔助輸送路徑的寬度方向中央。因此,在照相機進行的拍攝中,便於一個一個地拍攝部件。
在上述部件排列裝置中,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引導部件11能夠在接近所述返回路徑3和遠離所述返回路徑3的位置 變位。
根據該特徵,能夠根據部件的尺寸調整第一通過部的尺寸。
在上述部件排列裝置中,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引導部件13在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2和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2的位置變位。根據該特徵,能夠根據部件的尺寸調整第二通過部的尺寸。
此外,從上述說明可知,本發明不限於上述部件,能夠作為各種部件的排列裝置採用。
從以上說明中能夠理解,根據本發明的部件排列裝置,以簡單構造就能夠使由第一帶式輸送機運送的不當姿勢的部件儘早移至返回路徑。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及效果,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1a‧‧‧部件排列裝置
11‧‧‧第一引導部件
12‧‧‧第二引導部件
16‧‧‧第六引導部件
16a‧‧‧引導面
2a‧‧‧輸送路徑
21‧‧‧第一帶式輸送機
22‧‧‧框體
23‧‧‧驅動輥
24‧‧‧從動輥
25‧‧‧第一馬達
26‧‧‧第一通過部(通過部)
3‧‧‧返回路徑
31‧‧‧第二帶式輸送機
32‧‧‧框體
33‧‧‧驅動輥
34‧‧‧從動輥
35‧‧‧第二馬達
5‧‧‧輔助輸送路徑
51‧‧‧第三帶式輸送機
52‧‧‧框體
53‧‧‧驅動輥
54‧‧‧從動輥54
55‧‧‧第三馬達
56‧‧‧照相機
57‧‧‧判別裝置
6‧‧‧料斗
7‧‧‧托架
P‧‧‧拉片

Claims (8)

  1. 一種部件排列裝置,具有:輸送部件的輸送路徑;將所述部件向所述輸送路徑的相反方向運送的返回路徑,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輸送路徑上配置有:第一帶式輸送機,其邊載置所述部件邊運送;和第一引導部件,其從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所述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所述輸送路徑逐漸變窄,在第一引導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輸送路徑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通過部,所述返回路徑使部件與所述通過部相比向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返回,並且配置有:第二帶式輸送機,其邊載置所述部件邊運送;和第二引導部件,其從所述返回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所述部件的返回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所述部件的返回路徑逐漸變窄,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與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返回路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其中,所述輸送路徑具有第一輸送路徑和第二輸送路徑,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和所述第一引導部件,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上配置有: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和第三引導部件,其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部件 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且使所述第二輸送路徑逐漸變窄,且在第三引導部件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下游側使部件逐一地通過的第二通過部,所述第三引導部件以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部件排列裝置,其中,所述第二輸送路徑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引導部件對所述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的第四引導部件,所述第四引導部件以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式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部件排列裝置,其中,具有輸送從所述輸送路徑排出的部件的輔助輸送路徑,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邊載置所述部件邊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所述第三帶式輸送機的輸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及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快,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對所述部件進行拍攝的照相機;根據所拍攝的數據判別所述部件的姿勢或形狀的判別裝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部件排列裝置,其中,在所述輸送路徑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第六引導部件,其從所述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所述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使所述輸送路徑的寬度逐漸變窄,且將所述部件向所述輔助輸送路徑引導。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部件排列裝置,其中, 具有輸送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排出的所述部件的輔助輸送路徑,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邊載置所述部件邊輸送的第三帶式輸送機,所述第三帶式輸送機的輸送速度比所述第一帶式輸送機及所述第二帶式輸送機快,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上配置有:對部件進行拍攝的照相機;根據所拍攝的數據判別所述部件的姿勢或形狀的判別裝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部件排列裝置,其中,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上,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區域配置有第六引導部件,其從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對所述部件的輸送方向進行引導,並使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寬度逐漸變窄,且將所述部件向所述輔助輸送路徑引導,所述第六引導部件的引導面從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向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方向延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部件排列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引導部件能够在接近所述返回路徑的位置和遠離所述返回路徑的位置變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5或6項所述的部件排列裝置,其中,所述第三引導部件能夠在接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位置和 遠離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的位置變位。
TW102125321A 2012-07-26 2013-07-16 部件排列裝置 TWI5089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5956.5A CN103569645B (zh) 2012-07-26 2012-07-26 部件排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4695A TW201404695A (zh) 2014-02-01
TWI508909B true TWI508909B (zh) 2015-11-21

Family

ID=50042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5321A TWI508909B (zh) 2012-07-26 2013-07-16 部件排列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69645B (zh)
TW (1) TWI5089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4122B (zh) * 2016-07-20 2020-09-08 梁启明 一种安全静脉针针座的上料方式
CN106395313A (zh) * 2016-07-20 2017-02-15 梁启明 一种安全静脉针滑套的上料方式
FR3056972B1 (fr) * 2016-10-04 2020-09-18 Gebo Packaging Solutions France Transfert d'objets
TWI670215B (zh) * 2017-05-25 2019-09-0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搬送裝置及搬送方法
JP2020097481A (ja) * 2018-12-19 2020-06-25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直進フィーダ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組合せ計量装置
JP7302844B2 (ja) * 2019-03-14 2023-07-04 株式会社イシダ 姿勢変更装置
CN112351670B (zh) * 2019-08-09 2022-03-18 Ykk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2232A (en) * 1980-01-07 1981-02-24 Kaiser Alumin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Conveyor system
JPH09290912A (ja) * 1995-12-21 1997-11-11 Sandvik Sorting Syst Inc 物品を単一縦列に整える搬送機構
CN102167225A (zh) * 2011-04-15 2011-08-31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培养瓶自动排队机构
TWM414656U (en) * 2011-05-20 2011-10-21 Hon Tech Inc Electronic component tester with image-tak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50948A1 (de) * 1976-11-08 1978-05-11 Plastic Service Gmbh Separiereinrichtung
IT1256766B (it) * 1992-01-17 1995-12-15 Cavanna Spa Dispositivo per allineare lateralmente contro una superficie di battuta prodotti che avanzano in un flusso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MXPA05009676A (es) * 2003-03-12 2006-03-08 Intelligrated Inc Transportador clasificador.
CN201458324U (zh) * 2009-06-25 2010-05-12 上海市闵行中学 一种瓶状物的输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2232A (en) * 1980-01-07 1981-02-24 Kaiser Alumin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Conveyor system
JPH09290912A (ja) * 1995-12-21 1997-11-11 Sandvik Sorting Syst Inc 物品を単一縦列に整える搬送機構
CN102167225A (zh) * 2011-04-15 2011-08-31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培养瓶自动排队机构
TWM414656U (en) * 2011-05-20 2011-10-21 Hon Tech Inc Electronic component tester with image-tak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9645B (zh) 2016-01-27
TW201404695A (zh) 2014-02-01
CN103569645A (zh)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8909B (zh) 部件排列裝置
TWI551238B (zh) 拉鏈頭供給裝置
RU2631342C2 (ru) Транспортер бумажных листов и способ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я бумажных листов
JP2017145098A5 (zh)
US20140300047A1 (en) Paper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6111280A (ja) 包装袋の供給用コンベア
JP4806669B2 (ja) 農産物分別装置
JP2009249121A (ja) 仕分け設備における物品の仕分け方法
JP2006096453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処理トレイ
JP2005346116A5 (zh)
JP2009190827A (ja) 姿勢調整機構
JP2009221019A (ja) 印刷製品を引継および引渡しするための搬送装置
JP2006337549A5 (zh)
JP5221173B2 (ja) 搬送物の間隔調整装置
KR101681541B1 (ko) 마스크 팩용 포장봉투 픽업장치
JPH0559417B2 (zh)
JP2009039443A (ja) タオル類折り畳み装置
JP5737034B2 (ja) 物品搬送撮影装置
TW202031574A (zh) 可自動修正輸送帶偏移的輸送設備
JP6826884B2 (ja) 基板搬送装置
JP6670211B2 (ja) 集積装置および集積方法
JP6168298B2 (ja) 物品受け渡し装置
US11613425B2 (en) Bag bundle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bag bundle conveyance method
JP2004338880A (ja) 物品投入装置
TWM565193U (zh) Conveying device with conveyor belt offset adjustmen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