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如上述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记载的那样对如下情况进行了研究:在使气囊向处于不适当位置(例如,将身体的一部分倚靠在车辆的车门部上的状态等)的乘员膨胀展开的情况下,降低使气囊膨胀的气压或将使气囊膨胀的气体向外部放出讨。然而,在上述方法中,虽然能够缓解对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的冲击,但针对处于通常就座状态(就座于座椅上且将后背倚靠在背面部(座椅靠背)的状态)的乘员,能量吸收力下降,或展开速度下降,难以维持气囊的限制性能。
另一方面,如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在气囊中形成中折部或将基布的全周折叠并缝合的气囊中,能够对处于通常就座状态的乘员发挥限制性能。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能够确保对处于通常就座状态的乘员的限制性能,并缓解对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在通常时被折叠收容于车辆的构造物内且在紧急时刻被供给气体而膨胀展开,上述气囊的特征在于,具有由基布构成的袋体和形成于该袋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褶部,上述褶部在上述袋体膨胀展开时形成沿着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褶皱部,对于来自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载荷,在使上述气体退避到上述褶皱部的同时使上述袋体膨胀展开。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具有在通常时被折叠收容于车辆的构造物内且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和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上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气囊具有由基布构成的袋体和形成于该袋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褶部,上述褶部在上述袋体膨胀展开时形成沿着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褶皱部,对于来自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载荷,在使上述气体退避到上述褶皱部的同时使上述袋体膨胀展开。
在上述气囊和气囊装置中,上述褶部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上述基布对折后,以在山折线侧的中央部形成顶点的方式对侧缘进行折叠,并进行缝制而成。
另外,在具有多个上述褶部的情况下,上述褶部也可以以宽度尺寸不同的方式被折叠。另外,形成上述褶部的缝制部也可以从上述袋体的固定端侧朝向自由端侧倾斜。另外,形成上述褶部的缝制部也可以兼用作构成上述袋体的缝制部。另外,上述顶点例如包含于对上述基布在上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进行三等分时的中央区域。
上述基布也可以具有大致星形形状的外形。另外,将形成上述褶部而构成上述袋体后的上述袋体平面展开时的面积也可以为将构成上述袋体前的上述基布平面展开时的面积的0.25~0.35倍。另外,上述褶皱部的长度也可以为膨胀展开后的上述袋体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另外,上述袋体例如作为在上述车辆的车门部和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侧气囊来使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涉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通过以在袋体膨胀展开时形成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褶皱部的方式来形成褶部,在产生了来自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使袋体膨胀展开的气体能够退避到褶皱部,使褶皱部以伸直的方式膨胀,并向袋体供给气体。因此,能够将褶皱部作为预备的膨胀部来使用,例如即使在气囊朝向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膨胀展开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在躲避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的同时将其包入的方式来使袋体膨胀展开,能够缓解冲击。
另外,在使袋体膨胀展开的通常的气压下,褶皱部不会伸直,即使在产生了来自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通过褶皱部被袋体夹持也使得褶皱部不会伸直,能够作为能量吸收体来发挥功能。因此,即使在形成有褶皱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气囊在处于通常就座状态的乘员和车辆构造物之间的能量吸收力和展开速度。
因此,根据上述本发明涉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能够确保对处于通常就座状态的乘员的限制性能,并缓解对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的冲击。
通过以中央部的顶点为基点来折叠缘部而形成褶部,在气囊膨胀展开时,褶部以翻卷的方式膨胀展开,能够容易地形成以缝制部为基点而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褶皱部。另外,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以与袋体的缝制工序相同的工序来缝制褶部。
通过使褶部的宽度尺寸不同,即使在形成多个褶部的情况下,也能使基布的折叠张数阶段性地变化,能够消除急剧增厚或急剧减薄的部分,能够减少缝制作业的劳力。
通过使形成褶部的缝制部向前方倾斜,能够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将基布的一部分朝向袋体的内侧压入,能够利用缝制部的三维系绳效果来容易地形成褶皱部。另外,通过调整倾斜角度,也能够调整褶皱部的长度、深度。
通过兼用褶部的缝制和袋体的缝制,能够利用一次缝制作业来同时缝制褶部和袋体,能够简化缝制工序,能够提高缝制作业的效率。
通过将构成褶部的基点的顶点设定为包含于规定的中央区域的范围内,能够形成与气囊的容量、类型、车型等对应的褶皱部。
通过将基布设为大致星形形状,能够以不产生无用的基布的方式形成使褶部的缝制部向前方倾斜的形状的袋体。
通过将具有褶部的袋体的面积相对于原始基布的面积形成(缩小)为规定范围内的尺寸,能够容易地形成适合于气囊容量的褶皱部。
通过将褶皱部的长度形成为袋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上,能够较大地取得对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发挥作用的预备的膨胀部,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对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的冲击。
通过将袋体作为侧气囊来使用,能够使气囊中的车辆前后方向部分对处于不适当位置的乘员有效地发挥作用,能够使气囊中的车辆左右方向部分对处于通常就座状态的乘员有效地发挥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1来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处,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图,图1(A)是表示膨胀展开状态的概略侧视图,图1(B)是表示收容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图1(A)所示的气囊的详示图,图2(A)是车身侧的侧视图,图2(B)是乘员侧的侧视图,图2(C)是俯视图,图2(D)是沿着图2(A)中的D-D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作用的图,图3(A)表示不适当位置的情况,图3(B)表示通常就座状态的情况。图4是表示褶部的形成方法的图,图4(A)表示平面展开工序,图4(B)表示对折工序,图4(C)表示第一折叠工序,图4(D)表示第二折叠工序,图4(E)表示第三折叠工序,图4(F)表示缝制工序。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1具有:在通常时被折叠收容于车辆的座椅11内且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2和向气囊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3,气囊2具有由基布2a构成的袋体21和形成于袋体21上的多个褶部22,褶部22在袋体21膨胀展开时形成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褶皱部23,对于来自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载荷,在使气体退避到褶皱部23的同时使袋体21膨胀展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安装于气囊装置1上的状态下的袋体21称作气囊2。
例如如图1(A)和图1(B)所示,上述气囊装置1是侧气囊装置,安装于前排座椅(驾驶席用座椅和副驾驶席用座椅)、后排座椅等座椅11(座椅)。在上述情况下,袋体21作为在车辆的车门部12和乘员P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2(侧气囊)来使用。具体而言,座椅11具有供乘员就座的就座部11a、支撑乘员P的背部的背面部11b(座椅靠背)和支撑乘员P的头部的头枕11c,气囊装置1安装于背面部11b。
如图1(B)所示,气囊装置1在将气囊2和充气机3收纳于气囊壳体4内的状态下收容于背面部11b中的车辆的车门部12侧。背面部11b具有开裂预定部11d,在通常时维持封闭状态,在车辆碰撞时、急剧减速时被气囊2冲破或推开而变形为打开状态,能够将气囊2向车内放出。
上述充气机3是产生向气囊2供给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构成例如大致圆柱形状的外形。充气机3利用螺栓等连接件而与气囊2上所形成的安装部连接,并与气囊2一起收纳于气囊壳体4内。在向气囊壳体4收纳时,气囊2通过规定的折叠方法(折皱式折叠、卷型折叠、两者的组合等)被折叠,充气机3固定于气囊壳体4内。
充气机3与未图示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连接,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等的计测值而被控制。当ECU感知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急剧减速时,充气机3利用来自ECU的点火电流来点火,使存储于充气机3内部的药剂燃烧来产生气体,向气囊2供给气体。
如图1(B)所示,上述气囊2在通常时被折叠收容于车辆的座椅11内,如图1(A)所示,该气囊2在紧急时刻被供给气体而膨胀展开。图示的气囊2在膨胀展开时具有与乘员P的肩部~腹部对应的尺寸。另外,如图1(A)和图2(A)~图2(D)所示,气囊2构成为沿从车辆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的方向膨胀展开,并在与气囊2的膨胀展开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或气囊2的宽度方向)上形成规定的厚度。在气囊2的前方形成有将气囊2内的气体向外部放出而调整内压的通气孔24。通气孔24的尺寸、数量根据气囊2的容量、内压等条件而被适当地设定。
另外,气囊2在膨胀展开时具有多个褶皱部23。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按照从车门部12侧朝向乘员P侧的顺序,具有第一褶皱部23a、第二褶皱部23b和第三褶皱部23c共三个褶皱部23。褶皱部23以从气囊2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其长度例如为膨胀展开后的气囊2(袋体2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上。褶皱部23的数量、长度、深度等条件根据气囊2的容量、内压等条件而被设定,能够通过后述的褶部22的结构进行调整。
此处,对具有褶皱部23的气囊2承受来自褶皱部23的形成方向即来自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A)是设想乘员P处于不适当位置的情况的图。在乘员P位于气囊2的膨胀展开方向即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情况下,气囊2与乘员P接触而无法向前方膨胀,气体无处可去。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无处可去的气体能够退避到形成于气囊2上的褶皱部23,使褶皱部23的内压升高,使褶皱部23伸直,褶皱部23周边的气囊2膨胀。即,褶皱部23作为预备的膨胀部来发挥功能。其结果是,即使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乘员P位于前方的情况下,气囊2也能够以在躲避乘员P的同时将其包入的方式沿着乘员P膨胀。因此,即使在乘员P处于不适当位置的情况下,也能缓解对乘员P的冲击。另外,褶皱部23形成得越长,则越能较大地取得预备的膨胀部,能够进一步提高效果。
接下来,对具有褶皱部23的气囊2承受来自与褶皱部23的形成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即来自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载荷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B)是设想乘员P处于通常就座状态的情况的图。乘员P位于膨胀展开后的气囊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车门部12位于另一侧。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P向车门部12侧移动,气囊2被乘员P和车门部12夹持,承受来自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载荷。此时,褶皱部23与气囊2的基布2a一起被缝制,由于该缝制部具有牵引褶皱部23的系绳效果,所以被夹持于气囊2的表皮,褶皱部23难以伸直。因此,气囊2随着与乘员P碰撞而内压升高,利用与从通气孔24放出气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上述内压的升高,气囊2作为能量吸收体来发挥功能,对乘员P进行限制。即,即使在气囊2上形成褶皱部23,针对处于通常就座状态的乘员P,气囊2也作为通常的气囊来发挥功能,所以与以往的气囊相同,能够维持能量吸收力和展开速度。
接下来,参照图4来说明褶部22的形成方法。图4(A)所示的平面展开工序是将构成袋体21的基布2a平面展开的工序。如图所示,基布2a具有具备五个突出部2b~2f的大致星形形状的外形。下部的突出部2d、2e中的曲线部是规定气囊2的下部的膨胀形状的部分,也可以由直线部构成。另外,突出部2d和突出部2e也可以省略在中间形成的缩颈部而作为一个突出部。
图4(B)所示的对折工序是将图4(A)所示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1对折的工序。折线L1例如是基布2a的中心线。通过上述工序,基布2a以突出部2c和突出部2f对齐、突出部2d和突出部2e对齐的方式被折叠。此外,根据袋体21的缝制方法,折线L1也可以从基布2a的中心线偏离。但在此情况下,基布2a外形也需要根据折线L1来进行校正。
图4(C)所示的第一折叠工序是为了形成褶部22而将图4(B)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2进行折叠的工序。折线L2被设定成通过位于对折后的基布2a的山折线侧的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f(2c)和突出部2e(2d)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b和突出部2f(2c)被折叠于突出部2e(2d)上。此外,此处,顶点M被设定为:长度是基布2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的1/2的中间点。
图4(D)所示的第二折叠工序是将图4(C)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3进行折叠的工序。折线L3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f(2c)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f(2c)的一部分和突出部2b被折叠于突出部2f(2c)的一部分之上,形成第一折叠部2g。
图4(E)所示的第三折叠工序是将图4(D)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4进行折叠的工序。折线L4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b和突出部2f(2c)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b被折叠于突出部2f(2c)上,形成第二折叠部2h。如图所示,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以宽度尺寸不同的方式被折叠,第一折叠部2g具有宽度D1,第二折叠部2h具有宽度D2。此处,以D1>D2的方式来形成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但也可以以D2>D1的方式来形成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此外,图4(E)所示的左图表示俯视图,右图表示侧视图,在侧视图中用一条实线图示对折后的基布2a。
图4(F)所示的缝制工序是对被折叠成图4(E)所示状态的基布2a的缘部进行缝制来形成袋体21的工序。如虚线所示,缝制部25通过对突出部2e(2d)的缘部进行缝制并对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的缘部进行缝制而形成。缝制部25的间隙构成供给充气机3的气体的气体供给口2i。通过上述工序,形成袋体21,并且由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形成两个褶部22(第一褶部22a和第二褶部22b)。
由于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形成为不同的宽度D1、D2,所以褶部22(第一褶部22a和第二褶部22b)也形成为不同的宽度。通过如此使褶部22的宽度不同,能够使基布2a的折叠张数阶段性地变化(此处,变成两张→六张→八张),能够消除急剧变厚或急剧变薄的部分,能够降低缝制作业的劳力。
另外,形成褶部22的缝制部25兼用作构成袋体21的缝制部25。因此,能够利用一次缝制作业来同时缝制褶部22和袋体21,能够简化缝制工序,并能够提高缝制作业的效率。
如上述那样,褶部22通过在将基布2a对折后以在山折线侧的中央部形成顶点M的方式将侧缘折叠并缝制而形成。上述褶部22构成袋体21的一部分,也能够向褶部22内供给气体。另一方面,褶部22的外周部利用缝制部25来缝合。因此,在向褶部22的折叠部内供给气体的情况下,缝制部25如一种系绳那样发挥作用,将褶部22的外周部拉近到气囊2的内侧。其结果是,当气囊2膨胀展开时,以褶部22的缝制部25为基点来形成褶皱部23。通过形成上述褶部22,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如翻卷那样膨胀展开,能够容易地形成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褶皱部23。
如图4(F)所示,形成褶部22的缝制部25从袋体21的固定端侧朝向自由端侧倾斜。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将基布2a的一部分朝向袋体21的内侧压入,能够利用缝制部25的三维系绳效果来容易地形成褶皱部23。另外,通过调整倾斜角度,能够调整褶皱部23的长度、深度。由于该倾斜的缝制部25是通过对突出部2b和突出部2f(2c)的缩颈部与突出部2f(2c)和突出部2e(2d)的缩颈部进行缝制而形成的部分,所以为了使缝制部25向自由端侧倾斜,基布2a形成为图4(A)所示那样的大致星形形状的外形。即,通过将基布2a形成为大致星形形状,能够不产生无用的基布2a。
在上述说明中,顶点M被设定为长度是H/2的中间点,但如图4(A)所示,顶点M例如被设定成包含于对基布2a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进行三等分时的中央区域(H/3~2H/3的区域)。即,形成有顶点M的中央部是指该中央区域。顶点M的位置是考虑了气囊2的膨胀展开形状、褶部22的深度等而被设定的。通过调整顶点M的位置,能够形成与气囊2的容量、类型、车型等对应的褶皱部23。
另外,如图4(E)所示,形成褶部22后的袋体21将图4(A)所示的基布2a折叠成大约1/4的大小,将形成褶部22而构成袋体21后的袋体21平面展开时的面积为将构成袋体21前的基布2a平面展开时的面积的0.25~0.35倍。形成褶部22后的袋体21的面积设定得比0.25(=1/4)大,这是考虑了突出部2d、2e的面积设定得比突出部2b、2c、2f的面积大的情况。这样一来,通过将具有褶部22的袋体21的面积相对于原始基布2a的面积形成(缩小)为规定范围内的尺寸,能够容易地形成适合于气囊2的容量的褶皱部23。
接下来,参照图5~图9来说明褶部22的形成方法的变形例。此处,图5是表示褶部的形成方法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图5(A)表示平面展开工序,图5(B)表示对折工序,图5(C)表示第一折叠工序,图5(D)表示第二折叠工序,图5(E)表示第三折叠工序,图5(F)表示缝制工序。而且,对于与图4所示的褶部的形成方法相同的部分,省略适当的说明。
图5(A)所示的平面展开工序是将具有突出部2b~2f的基布2a平面展开的工序。图5(B)所示的对折工序是将图5(A)所示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11对折的工序。折线L11例如是基布2a的中心线。图5(C)所示的第一折叠工序是将图5(B)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12折叠的工序。折线L12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f(2c)和突出部2e(2d)的中间点。至此为止的工序是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
图5(D)所示的第二折叠工序是将图5(C)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13折叠的工序。折线L13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f(2c)和突出部2b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b被折叠于突出部2f(2c)上,形成第一折叠部2g。
图5(E)所示的第三折叠工序是将图5(D)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14折叠的工序。折线L14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f(2c)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b夹持于突出部2f(2c)之间,由突出部2f(2c)形成第二折叠部2h。如图所示,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以宽度D1、D2的尺寸不同的方式被折叠。此外,图5(E)所示的左图表示俯视图,右图表示侧视图,在侧视图中用一条实线图示对折后的基布2a。
图5(F)所示的缝制工序是对被折叠成图5(E)所示状态的基布2a的缘部进行缝制来形成袋体21的工序。如虚线所示,缝制部25通过对突出部2e(2d)的缘部进行缝制并对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的缘部进行缝制而形成。通过上述工序,形成袋体21,并且由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形成两个褶部22(第一褶部22a和第二褶部22b)。
图6是表示褶部的形成方法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图6(A)表示平面展开工序,图6(B)表示对折工序,图6(C)表示第一折叠工序,图6(D)表示第二折叠工序,图6(E)表示缝制工序。而且,对于与图4所示的褶部的形成方法相同的部分,省略适当的说明。
图6(A)所示的平面展开工序是将具有突出部2b~2f的基布2a平面展开的工序。图6(B)所示的对折工序是将图6(A)所示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21对折的工序。折线L21例如是基布2a的中心线。至此为止的工序是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
图6(C)所示的第一折叠工序是将图6(B)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22折叠的工序。折线L22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f(2c)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b被折叠于突出部2f(2c)和突出部2e(2d)上,形成第一折叠部2g。
图6(D)所示的第二折叠工序是将图6(C)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23折叠的工序。折线L23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b和突出部2f(2c)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f(2c)的一部分被折叠于突出部2b上,形成第二折叠部2h。如图所示,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以宽度D1、D2的尺寸不同的方式被折叠。此外,图6(D)所示的左图表示俯视图,右图表示侧视图,在侧视图中用一条实线图示对折后的基布2a。
图6(E)所示的缝制工序是对被折叠成图6(D)所示状态的基布2a的缘部进行缝制来形成袋体21的工序。如虚线所示,缝制部25通过对突出部2e(2d)的缘部进行缝制并对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的缘部进行缝制而形成。通过上述工序,形成袋体21,并且由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形成两个褶部22(第一褶部22a和第二褶部22b)。
图7是表示褶部的形成方法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图7(A)表示平面展开工序,图7(B)表示对折工序,图7(C)表示第一折叠工序,图7(D)表示第二折叠工序,图7(E)表示缝制工序。而且,对于与图4所示的褶部的形成方法相同的部分,省略适当的说明。
图7(A)所示的平面展开工序是将具有突出部2b~2f的基布2a平面展开的工序。图7(B)所示的对折工序是将图7(A)所示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31对折的工序。折线L31例如是基布2a的中心线。至此为止的工序是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
图7(C)所示的第一折叠工序是将图7(B)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32折叠的工序。折线L32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f(2c)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b被折叠于突出部2f(2c)和突出部2e(2d)上,形成第一折叠部2g。
图7(D)所示的第二折叠工序是将图7(C)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33折叠的工序。折线L33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通过突出部2b和突出部2f(2c)的中间点。通过上述工序,突出部2f(2c)被折叠于突出部2e(2d)的背面侧,形成第二折叠部2h。如图所示,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以宽度D1、D2的尺寸不同的方式被折叠。此外,图6(D)所示的左图表示俯视图,右图表示侧视图,在侧视图中用一条实线图示对折后的基布2a。
图7(E)所示的缝制工序是对被折叠成图7(D)所示状态的基布2a的缘部进行缝制来形成袋体21的工序。如虚线所示,缝制部25通过对突出部2e(2d)的缘部进行缝制并对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的缘部进行缝制而形成。通过上述工序,形成袋体21,并且由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在表面和背面各形成一个褶部22。
图8是表示褶部的形成方法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图8(A)表示平面展开工序,图8(B)表示对折工序,图8(C)表示第一折叠工序,图8(D)表示第二折叠工序,图8(E)表示第三折叠工序,图8(F)和图8(G)表示缝制工序。而且,对于与图4所示的褶部的形成方法相同的部分,省略适当的说明。
图8(A)所示的平面展开工序是将构成袋体21的基布2a平面展开的工序。如图所示,基布2a具有没有突出部的圆形形状的外形。此外,基布2a的外形只要是没有突出部的形状,则也可以是椭圆形状、多边形状。第四变形例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布2a的外形从大致星形形状变更为圆形形状的变形例,以下的工序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工序。
图8(B)所示的对折工序是将图8(A)所示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41对折的工序。折线L41例如是基布2a的中心线。
图8(C)所示的第一折叠工序是为了形成褶部22而将图8(B)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42折叠的工序。折线L42被设定成通过位于对折后的基布2a的山折线侧的顶点M,并与折线L41大致垂直。通过上述工序,基布2a被折叠成四折形状。
图8(D)所示的第二折叠工序是将图8(C)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43折叠的工序。折线L43被设定为通过顶点M且与折线L42所成的角度
比中心角θ的1/3稍大。通过调整该角度
的大小,能够调节褶部22的数量、重叠情况、宽度尺寸等。此外,
的关系仅是一例,中心角θ和角度
的关系根据要形成的褶部22的宽度、褶部22的数量来适当地变更。通过上述工序,形成第一折叠部2g。
图8(E)所示的第三折叠工序是将图8(D)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44折叠的工序。折线L44被设定成通过顶点M,并与折线L41大致垂直。通过上述工序,宽度尺寸比第一折叠部2g小的第二折叠部2h形成于第一折叠部2g上。
图8(F)所示的缝制工序是对被折叠成图8(E)所示状态的基布2a的缘部进行缝制来形成袋体21的工序。如虚线所示,缝制部25通过将基布2a缝制成大致圆弧形状而形成。通过上述工序,形成袋体21,并且由第一折叠部2g和第二折叠部2h形成两个褶部22(第一褶部22a和第二褶部22b)。
图8(G)所示的缝制工序是使形成褶部22的缝制部25从袋体21的固定端侧朝向自由端侧倾斜的工序。通过如此使缝制部25倾斜,能够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将基布2a的一部分朝向袋体21的内侧压入,能够利用缝制部25的三维系绳效果来容易地形成褶皱部23。该倾斜角度例如在图8(F)所示的缝制部25和图8(G)所示的缝制部25之间被任意设定。在图8(G)中,由斜线所示的部分构成剩余部分2j,该部分可以保持原封不动的状态,也可以被切除,还可以被折叠并利用缝制部25一起缝制。
图9是表示褶部的形成方法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图9(A)表示平面展开工序,图9(B)表示对折工序,图9(C)表示第一折叠工序,图9(D)表示缝制工序。此外,对于与图4和图8所示的褶部的形成方法相同的部分,省略适当的说明。
图9(A)所示的平面展开工序是将构成袋体21的基布2a平面展开的工序。如图所示,基布2a具有与第四变形例相同的圆形形状的外形。第五变形例使用第四变形例的基布2a来形成一个(一个)褶部22。
图9(B)所示的对折工序是将图9(A)所示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51对折的工序。折线L51例如是基布2a的中心线。
图9(C)所示的第一折叠工序是将图9(B)中的基布2a的斜线部沿着折线L52折叠的工序。折线L52被设定成通过位于对折后的基布2a的山折线侧的顶点M,并相对于折线L51构成例如22.5度的角度。通过上述工序,将基布2a折叠成3/8的大小,形成第一折叠部2g。此外,折线L52的设定角度能够根据要形成的褶部22的宽度尺寸适当地变更。
图9(D)所示的缝制工序是对被折叠成图9(C)所示状态的基布2a的缘部进行缝制来形成袋体21的工序。如虚线所示,缝制部25通过将基布2a缝制成大致圆弧形状而形成。通过上述工序,形成袋体21,并且由第一折叠部2g形成一个(一个)褶部22。此外,如图8(G)所示,也可以使构成褶部22的缝制部25向自由端侧倾斜。
由上述褶部22的形成方法的第一变形例~第五变形例形成的袋体21中,即使褶部22的结构不同,在搭载于气囊装置1上的情况下,也能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实质上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1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此处,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图,图10(A)是表示膨胀展开状态的概略侧视图,图10(B)是构成气囊的基布的平面展开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图,图11(A)是表示膨胀展开状态的概略侧视图,图11(B)是构成气囊的基布的平面展开图。此处,对于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1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0(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101在气囊102膨胀展开时具有与乘员P的肩部~胸部对应的尺寸。即使在上述气囊102中,也能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同样地形成褶部,能够在膨胀展开时形成褶皱部103。因此,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肩胸用的气囊102和气囊装置101中,也能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构成气囊102的袋体和褶部由缝制部105形成,利用上述缝制部105在膨胀展开时形成褶皱部103。此外,在气囊102的前方形成有通气孔104。
如图10(B)所示,在将构成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102的基布102a平面展开的情况下,若用单点划线图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的基布2a,则突出部102d、102e具有比基布2a缩小的形状。此处,在构成气囊102的基布102a中,对将形成褶部时构成基点的顶点M的位置设成与构成气囊2的基布2a相同的位置的情况进行研究。由于顶点M包含于对基布1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进行三等分时的中央区域(H/3~2H/3的范围),所以能够将基布1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缩小至顶点M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H/3的位置一致为止。即,基布1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能够缩小至基布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的3/4。此外,基布102a中的顶点M也可以设定为:长度是基布1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的1/2中间点。
如图11(A)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201在气囊202膨胀展开时具有与乘员P的肩部~腰部对应的尺寸。即使在上述气囊202中,也能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同样地形成褶部,能够在膨胀展开时形成褶皱部203。因此,即使在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肩胸腹腰用的气囊202和气囊装置201中,也能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构成气囊202的袋体和褶部由缝制部205形成,利用上述缝制部205在膨胀展开时形成褶皱部203。此外,在气囊202的前方形成有通气孔204。
如图11(B)所示,在将构成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02的基布202a平面展开的情况下,若用单点划线图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的基布2a,则突出部202d、202e具有比基布2a扩大的形状。此处,在构成气囊202的基布202a中,对将形成褶部时构成基点的顶点M的位置设成与构成气囊2的基布2a相同的位置的情况进行研究。由于顶点M包含于对基布2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进行三等分时的中央区域(H/3~2H/3的范围),所以能够将基布2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扩大至顶点M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2H/3的位置一致为止。即,基布2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能够扩大至基布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的3/2。此外,基布202a中的顶点M也可以设定为:长度是基布202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的1/2的中间点。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褶部也可以称作褶裥部、缝褶部、褶襞部、层叠部、折叠部、重叠部等。表示包含将基布2a、102a、202a折叠并对其缘部的外周进行缝制而成的所有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侧气囊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能够采用相同结构的气囊装置,则也可以应用于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窗帘气囊装置、膝部气囊装置、行人用气囊装置等。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适当地选择褶部22的形成方法的第一变形例~第五变形例并将其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中等。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 气囊装置
2、102、202 气囊
2a、102a、202a 基布
2b、2c、2d、2e、2f、102d、102e、202d、202e 突出部
2g 第一折叠部
2h 第二折叠部
2i 气体供给口
2j 剩余部分
3 充气机
4 气囊壳体
11 座椅
11a 就座部
11b 背面部
11c 头枕
11d 开裂预定部
12 车门部
21 袋体
22 褶部
22a 第一褶部
22b 第二褶部
23、103、203 褶皱部
23a 第一褶皱部
23b 第二褶皱部
23c 第三褶皱部
24 通气孔
25 缝制部